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外科醫生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外科高等學校臨床教學問題對策神經外科學具有??菩詮姡碚摮橄蟮茸陨硖攸c,一直是學生比較難以掌握的學習內容。而影響神經外科教學質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神經外科學的專業特點給學生帶來了畏難情緒;其次,是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都是目前神經外科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臨床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對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了探析,并嘗試性提出了相關對策。
一、神經外科學臨床技能專業性強,學生難以掌握
神經外科不同于其它科目,很多學生反映神經系統??茩z查方法比較復雜,且不易掌握。誠然,神經外科的診斷很大程度上要依賴神經系統的??茩z查方法,針對這一現象,任教老師更加應該把神經外科專科檢查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對待,加強對學生的技能訓練,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患者資料病例,對學生進行規范化的示教,將具有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對學生進行講解,并鼓勵學生親自檢查,掌握神經外科體格檢查的正確手法,熟練探查神經系統各類陽性體征,并深刻理會各項體征的意義,不斷提高自身的診療技能。
影像學資料同樣也是神經外科診斷的重要條件,而神經外科的學生不同于醫學影像學學生,難以看懂X線、CT 、MRI片子,而閱讀這些影像學資料也是每個神經外科醫生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相當一部分的神經外科疾病都能在影像學資料上得出正確而快速的診斷。因此,在帶教神經外科學生時,應當把各類神經外科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作為重要內容來講授,尤其是對顱腦外傷、顱內腫瘤、腦積水等疾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的講解。在講解的同時,可以從解剖知識和影像學知識融匯貫通,尤其是顱腦損傷,教會學生如何根據影像學資料,快速準確判斷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顱骨骨折、腦挫裂傷等典型病變,培養學生的閱片能力。
二、學生對神經外科存在畏難情緒,從而產生逃避思想
神經外科作為一門特殊的臨床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較:??菩暂^強、概念也較為抽象、涉及知識內容也較多,且知識點散在,專業術語難以掌握,橫跨神經解剖、生理學、病理學、影像學等學科,臨床病例也表現多樣,而神經外科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也容易發生脫節。這些特點就導致了學生對神經外科的學習少有熱情,認為神經外科學習壓力較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還有的學生認為神經外科是小科室,考試所占比重也不大,因此對神經外科也沒有重視起來。針對這些問題,任教老師應當首先激發起學生對神經外科的學習興趣,考慮到學科特點,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各種標本模型及多媒體教學工具,生動形象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神經外科手術器械也是實踐操作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手術室,將各類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對神經外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向學生闡述醫學學科的統一性,以及現代醫療機構對全科醫生的更高要求,各個臨床學科相互交叉融合,更加需求一專多能的醫生,從而幫助學生端正對神經外科的學習態度,更好地學習各個學科,更好地肩負起醫生的光榮使命。
三、學生學習思維固化,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
神經外科專科性較強,臨床診療思維也較為難以掌握,而學生由于缺乏臨床經驗,在診療思維上也顯得有很大的不足。帶教老師應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在實習帶教中,組織學生進行例行查房、病例討論,系統地講授各類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原則及轉歸,讓學生從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培養出自身的臨床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和運用能力。
在臨床帶教的過程中,教室可以充分借助醫院現有條件恰當引入病例,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對于查房對象,盡量選取意識清醒期患者,鼓勵學生對患者進行問診,從而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查房后,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運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疾病,嘗試讓學生解釋為什么患者會出現意識的中間清醒期,為什么會出現一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的體征,從而再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回歸疾病的臨床發病機制,治療原則,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繼而循序漸進的分析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在無形之中幫助學生樹立臨床思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養成科學的臨床思維,為以后從業打下良好基礎。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醫學生自身艱苦訓練和不斷臨床實踐,才能使臨床技能能力得到提高。為此,我們根據實綱要求制訂實習期間必須掌握的臨床技能項目和基本了解的臨床技能項目,并制訂相應的達標標準。必須掌握的項目包括新人院病人的病史采集,神經系統檢查,病歷書寫,瞳孔、意識和生命體征的觀察,腰椎穿刺,頭部拆線和換藥。了解的臨床技能項目包括開顱術前準備、頭皮清創縫合、留置導尿管、留置胃管、吸痰、頭部引流管的拔除、參與手術等。
在神經外科的教學中,存在這相關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神經外科的教學質量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作為神經外科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改善神經外科教學的直觀性,努力提高學生對神經外科學習的興趣,為神經外科臨床教學注入更多的趣味性,將復雜難懂的知識點潛移默化的傳授給學生,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診療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此外,神經外科教學的課時設置、考試內容及方式等方面也均亟待改善,以不斷提高神經外科學的教學質量。老師應主動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向學生介紹新知識,新技術,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臨床醫生。
參考文獻:
[1]楊志林,柯以銓,王建奇.神經外科臨床帶教方法的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11,14(6):1928-1930.
[2]楊偉毅,蘇海濤,郭達.培養醫學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帶教方法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9,7(4):382-383.
外科icu是對危、重、急病癥,全麻手術后患者實施集中救治及護理的特殊單元。icu的建設與護理安全不僅是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護理管理的工作重點。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nicu)主要收治有危及生命可能的重癥神經外科患者。神經外科患者有其特殊性[1],危重患者多,昏迷患者多,病情復雜多變。為了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護理安全,我院神經外科經過充分調研及準備于2007年7月在原有icu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吉林省規模最大的無陪護nicu,即無家屬陪護的相對封閉式nicu,設置專門的醫護人員,完善先進的監護及急救設備、制定無陪護nicu收治標準、規范各項管理制度,加強質量監控,為神經外科的專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將經驗報告如下。
1 病區布局及床位設置
icu的設置應根據醫院規模、病種、技術和設備等條件而定[2]。我科icu共設有床位32張,分為三個區域。一區為重患但病情相對穩定者,在環境上也相對安靜;二區為重患但病情欠穩定有隨時發生意外的可能,例如突發意識障礙、呼吸功能惡化、腦挫傷水腫高峰期、癲癇持續發作者等;三區為全麻手術后恢復區。三個區域在空間上相對獨立,三區之間有通道連接、且各自都有通道進入普通病房,方便患者的運送。在二、三區外設有緩沖區域,并設有家屬接待處。
2 醫護人員配備
2.1 醫生設置:由于神經外科醫生專業化分組,每位患者由具體醫療組內的醫生負責,在nicu內我們還專設二位醫生值班以處理主管醫生不在時的緊急狀況。在每位患者的床頭設置了醫-患認知卡片,上面填寫著患者的姓名,主管醫生姓名,醫療組別等,為責任護士及值班醫生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2.2 護理人員配備及素質要求
2.2.1 護理人員配備:設護士長1名、組長2人皆由主管護師以上人員擔任,責任護士10人,我們按照nicu床護比設有助理護士64人,護理員及清潔員10人。
2.2.2 護理人員業務素質要求:我科nicu配有4名重癥監護??谱o士、1名picc??谱o士、1名心理治療師、1名營養師,選拔學歷高、素質佳的護士在無陪護nicu工作。所有護理人員定期參加多樣化的??婆嘤栆赃m應日新月異的神經外科專業化發展要求。為了提高護士的應變能力,我們還不定期對護士進行各種風險預案、急救流程的抽查考核。例如:護士在值班期間遇突然停電、供氧障礙、患者墜床、猝死、氣管套管意外脫出等的預防及處理等,常抓不懈,做到人人參與,提高護士的應急意識及應變能力,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助理護士在上崗前經過醫院統一考核,進科后再由高年資護士進行神經外科專科知識培訓,并教授生活護理方法,例如翻身、叩背、吸痰、口腔護理等技術示范,再由小組長進行專科儀器使用方法及常見故障分析等的培訓以協助護士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3 儀器配備
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除顫儀、顱內壓監測儀、顱腦降溫儀、排痰機等,做到專人管理、定位放置、定時檢查維修及保養。其中萬元以上設備均設有專門的使用保養及維修記錄。護士長定期檢查做到心中有數。
4 建章建制并在工作中不斷完善以保證護理安全
規范化管理對nicu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科制定了無陪護nicu患者入室標準,重病患者轉入、轉出流程,家屬探視制度及管理制度,危重病情上報及護理會診制度,崗位人才培養制度,神經外科重病患者護理質量檢查標準,空氣培養及微生物監測標準等,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
5 管理體會
5.1 加強床位周轉,有效利用資源:我院神經外科擁有病床126張,日均手術量5~7臺,急診入院、病重需要搶救的患者及病情轉重需要由普通病室轉入nicu的患者每天數量不同,為了有效的利用現有床位,我們的做法是每天早間護士長帶領責任護士床頭接班,給予護理指導,并且對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數,在醫生查房時為其提供患者信息,醫護共同決定可搬出nicu的患者,將全麻手術后氣管插管拔除且病情穩定的患者及原有重病患者病情轉輕者及時搬出無陪護nicu,加快了床位的周轉將床位讓給更需要的患者,這樣不僅提高了床位的使用價值,也使轉出的患者能更早與家屬長時間相處,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5.2 醫-護-患加強溝通:由于是無陪護nicu,對于家屬來說2次/d,30min/次的探視時間有限,家屬對患者的病情有著強烈的知曉欲望,多與其溝通十分重要,由于患者的病情瞬息萬變,我們為安全起見,在患者入室前與家屬至少確認2種聯系方式,保證其隨叫隨到。醫護人員隨時對于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加強醫-護溝通,在與家屬溝通過程中采取協商、友善的態度,坦誠相待,不僅增加了家屬的信任度,也保證了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5.3 持續質量改進,加強應急、突發事件的管理:我科成立了nicu質量控制小組,組員由護士長、組長、辦公室護士、服藥護士、病例質量控制護士組成。定期召開質量控制會議,對工作中發現的護理缺陷或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找出最佳解決方案或提出整改措施,給予及時糾正,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并在措施實施后及時給予效果評價。對應急或突發事件及時處理,例如:我科采取護士彈性排班制,設有備班,護士保證手機24h開機,隨時待命,在患者激增時及時補充人員,確?;颊甙踩A硗馕铱谱鳛榧执髮W第一醫院助理護士培訓基地在其他科室護士短缺的情況下派出助理護士支援,護士的業務素質得到了其他科室的肯定。
5.4 加強安全意識: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3]。nicu是對急,危重患者進行集中治療及護理的場所,具有更多潛在的護理安全問題、法律問題,更容易產生醫療糾紛。護理記錄是病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客觀資料作為法律性文件,為護患雙方提供了法律保護及舉證依據[4]。我們要求護士必須做到:實事求是“記你所做的,做你所寫的”,確保護理資料的真實、客觀、準確、完整。在護理操作上要求護士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對于躁動患者或麻醉未完全清醒患者、昏迷患者適當給予保護性約束以防止墜床、意外脫管等護理缺陷發生。在患者入室前與家屬簽定nicu家屬告知書、自費項目知情同意書等,入室須知在門外粘貼在醒目位置,患者每天所發生的費用及時通知家屬,遇緊急情況及時與家屬在緩沖區溝通,減少誤會、糾紛的發生。定期舉辦安全講座,做到警鐘常鳴,增強責任心及法律意識。
5.5 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業務水平 :“監護”是nicu的精髓,集中處理危、重患者的任務又決定了它的多專業性。因此,要求醫護人員不僅要掌握各種復雜監護儀器的使用還要具備對臨床監測參數進行綜合分析的本領,及具備多學科醫療護理知識,我們的經驗是醫護人員除經過??戚嗈D學習和嚴格訓練,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使專業護理能力持續提高,更好的適應神經外科專業化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蘇鴻熙.重癥加強監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78.
[2]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0.
[關鍵詞] 巖斜區腦膜瘤;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12(a)-018-02
巖斜區腫瘤較少見,在此部位常見的腫瘤為腦膜瘤。由于其解剖部位具有特殊性,內有重要的血管及腦干,手術中瘤體暴露困難,因此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高,手術切除率低。在此報告我院采取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手術切除的巖斜區腦膜瘤12例并進行初步的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長海醫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采取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切除的部分巖斜區腦膜瘤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17~58歲,平均39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6個月。
1.2臨床表現
其中頭痛、頭昏8例。復視3例,眩暈4例,行走不穩2例,聽力下降2例,面部麻木3例,偏癱4例,共濟失調2例。第Ⅲ、Ⅳ、Ⅵ顱神經麻痹3例,后組顱神經麻痹1例。無明顯體征1例。
1.3影像學檢查
本組病例均行頭顱CT及MRI檢查,7例行MRA檢查。病變多呈圓形及類圓形,邊界清楚,CT是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 T1為等或低信號,T2為高或等信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按照Sekhar等[1]對巖斜區腫瘤的分類,其中2.5~4.4 cm的大型腦膜瘤11例,4.5 cm以上的巨大型腦膜瘤7例。MRA檢查3例小腦后下動脈移位,未侵犯海綿竇及顱外。
1.4手術方法
本組均采用耳后S形切口向中線延伸,骨窗暴露上達橫竇,外達乙狀竇,向內達中線,下面咬除枕大孔后緣約2.5~3 cm,必要時咬除寰椎甚至樞椎的后弓。鏡下開放枕大池,緩慢放出腦脊液使小腦塌陷,多能得到滿意的操作空間。若腫瘤較大或質地較硬,可考慮術中行腰穿蛛網膜下腔引流或腦室穿刺外引流,腫瘤大多與顱神經和腦干有蛛網膜層相隔,后組顱神經均粘連于腫瘤的背側,細心剝離,于顱神經間隙內行腫瘤囊內切除,可使用CUSA,可于切除腫瘤時達到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血管的目的,待腫瘤縮小,張力減小后再進一步銳性分離腫瘤表面的顱神經。腦膜瘤血運豐富,有的質地堅韌,切除難度較大。
2結果
本組8例(66.7%)患者全切除,2例(16.7%)次全切除,2例(16.7%)大部切除。術后予胃管鼻飼,5例行氣管切開。9例(75%)恢復正常工作,其中2例聲音嘶啞,1例一側肢體不全癱。
3討論
巖骨和斜坡區域的腦膜瘤常同時累及巖骨和斜坡,故統稱為巖斜區腦膜瘤。其附近區域解剖結構重要而且復雜,手術難度高,全切除率低,術后并發癥多,對于神經外科醫生是極大的挑戰。Kawase等[2]根據MRI上腦膜瘤與腦干之間蛛網膜下腔存在與否及有無腦干水腫將腦膜瘤與腦干的關系分為Ⅰ~Ⅲ級,Ⅰ級MRI顯示腫瘤與腦干之間有蛛網膜間隙存在;Ⅱ級腫瘤與蛛網膜之間無間隙,也無腦干水腫;Ⅲ級顯示腫瘤與腦干之間無間隙,同時有瘤周水腫,并以此作為能否將腫瘤全切的依據。
乙狀竇后入路這一經典的手術入路為神經外科醫生所熟悉,手術入路時間短,操作簡便,術后并發癥少恢復較快[3]。乙狀竇后入路主要對于腫瘤主于后顱窩,腫瘤向橋小腦角、中下斜坡方向生長者比較合適。國內有文獻報道,其全切除率與乙狀竇前入路無明顯差別[3,4]。但也因為在后顱窩諸多神經之間隙內操作,損傷神經的可能較大,向海綿竇及顱外或向中線對側擴展的腫瘤切除困難。Goel等[5]認為該入路無需進行巖骨的鉆磨就容易暴露腫瘤,腫瘤腦干界面,腫瘤下側部以及腫瘤附著于巖尖后方的基底。臨床實踐發現,巖斜區腦膜瘤能否達到全切除,能否獲得滿意的療效,骨窗暴露范圍的大小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6]。手術難度取決于腫瘤的大小、質地、腫瘤與腦干粘連的程度以及腫瘤與周圍血管及神經的關系。
我們認為:①巖斜區腦膜瘤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應盡早手術,提高治愈率[7]。巖斜區腦膜瘤發現時往往腫瘤已生長較大,而癥狀仍相對不明顯,故須提高對相關輕微癥狀的警惕,早診斷、早治療。②做好術前評估,術前應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資料詳細分析腫瘤的部位,大小及與周圍的巖骨、斜坡、腦干和顱底血管的關系,為手術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良好的術前評估及精巧的顯微操作對于保護神經血管至關重要。③巖斜區腫瘤大多可用乙狀竇后入路達到全切除,腫瘤向幕上發展則聯合幕上入路。影響腫瘤全切的因素包括與腦干、顱底大血管的粘連情況及腫瘤的血供、質地。腫瘤與腦干、顱底血管粘連過緊、血供豐富、質地過硬則往往難以全切。④術中開放枕大池,逐漸釋放腦脊液,使小腦塌陷,一般均可創造出適當的操作空間。若腫瘤較大或質地較硬,考慮術中暴露可能有困難,為防止過度牽拉及壓迫小腦,可考慮腦室穿刺外引流或術中腰穿蛛網膜下腔引流,一般不必切除小腦外三分之一,但若術中實際操作時牽拉小腦過多過久,小腦挫傷明顯,則必須切除小腦,以防術后小腦水腫后顱窩高壓。⑤在顱神經間隙或腫瘤表面無重要神經血管處切開被膜先囊內切除腫瘤,切除困難可以CUSA超聲吸除。在手術中應盡可能保護蛛網膜界面,并在界面內進行腫瘤切除。腫瘤與腦干粘連緊密或腫瘤包繞血管,尤其一般狀況較差者,不可勉強切除。否則一旦損傷腦干或重要血管,將嚴重影響預后。剩余部分術后3個月至半年行伽瑪刀治療。但余新光等[8]認為,若粘連部位在橋腦且范圍較小,可嘗試剝離。⑥有三叉神經損傷的患者,術后可予縫合眼瞼,預防發生角膜潰瘍,有后組顱神經損傷的患者術后應早期鼻飼及氣管切開,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難及窒息。⑦只要做好詳盡的術前評估,考慮到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熟練掌握顯微技巧,進行耐心細致的操作,大部分巖斜區腦膜瘤可予全切且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Sekhar LN, Jannetta PJ, Burkhart LE, et al.Meningiomas involving the clivus: a six-year experience with 41 patients[J].Neurosurgery,1990,27(5):764-781.
[2]Kawase T, Shiobara R, Toya S. Middle fossa transpetrosal-transtentorial approaches for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Selective pyramid resection and radicality[J].Acta Neurochir (Wien),1994,129(3-4):113-120.
[3]張榮,周良輔,毛穎.巨大型巖斜腦膜瘤的手術策略[J].中華外科雜志. 2001,39(3):212-214.
[4]施煒,徐啟武,車曉明,等.巖斜區腫瘤手術入路選擇的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 2006,44(2):126-128.
[5]Goel A, Muzumdar D. Conventional posterior fossa approach for surgery on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a report on an experience with 28 cases[J].Surg Neurol,2004,62(4):332-338.
[6]馮東俠,Witte OD.應用改良的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手術切除大型巖斜區腦膜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4):307-310.
[7]張俊廷,賈桂軍,吳震,等.巖斜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2):144-146.
關鍵詞:八年制;神經外科;臨床實踐
臨床實習是臨床醫學生通往其職業生涯起點必經橋梁,是理論知識與臨床操作的有機結合,不同于臨床見習的觀摩和理論教學,神經外科學的臨床實習以實踐操作為基礎,是神經外科系統課程中的重要環節。我國八年制醫學生基本實行“2+2+4”的模式,即臨床醫學專業學習階段為4年,其學制特點的不同導致了八年制醫學生接觸臨床的時間相對較短,實踐操作機會相對較少[1]。因此沿襲傳統本科生的臨床帶教方法,難以在單位時間內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帶教老師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加快神經外科教學改革步伐,提高教學質量及實踐效果,值得進一步思考[2-4]。近年來,在對八年制醫學生的實習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獲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現將帶教工作中的體會總結如下。
1培養目標與人才定位
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醫學人才絕對數量的不足,同時還面臨著醫學教育培養質量和規格的提升。更新教育理念以核心能力為導向,循證醫學為載體,終身學習為目的培養模式將根植于當前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也是長學制醫學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5]。
由于神經外科具有難度高,風險大,突發事件發生率高等特點,因此在神經外科的理論及實踐學習過程中,師生雙方都應融入人文精神元素,即要求帶教老師謹記“一切以學生為根本”教育精神,要求學生樹立“一切以患者為中心”關懷理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神經外科的實習過程。八年制的實習生,由于剛剛接觸神經外科的臨床學習,對本科室高風險的特點及醫患關系的認識還不全面,帶教老師的言行舉止都可能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作為神經外科的帶教老師,要讓學生從進入科室的那一刻起就牢記:做一名合格的神經外科醫生不僅要有良好的醫術,超強的應急能力,更應具備醫者仁心的人文情懷。
2教學計劃與課程安排
神經外科的教學內容及要點復雜而抽象,且與影像學、神經生物學、解剖學、眼科學及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等學科存在交叉。由于神經外科學時數較少,為了達到滿意度實習效果,帶教老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論及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更高效的接受重要知識點。在八年制實習生的教學過程中,我科通常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在帶教老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進行教學。帶教老師會根據病房患者和手術安排的實際情況,準備典型病例,與實習生一起參與討論,包括癥狀、體征、臨床特點、診斷及鑒別、手術治療原則等單元,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融入臨床實踐,更有效的學習神經外科知識[6]。
對于八年制的實習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更強,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將具體病例及手術操作視頻結合講解,從而培養其整體臨床思維的能力。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平日的查房及查房后的術前討論為基礎并將重點二次歸納總結,實踐課的操作主要在手術室和我科的顯微操作教室M行,從而讓學生更深入理解神經外科的知識及臨床路徑。
3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
在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帶教老師不應該拘泥于書本,應該把具體病例及臨床處理與理論知識結合,具體說來,可以加入臨床工作中常見的病例,如:利用“腦外傷”來具體說明顱內壓升高的病理生理過程,利用“腦外傷”不同的損傷部位(即: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及顱內血腫)來講解各亞型在影像學上的特點,以及所采取的手術方法,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記憶,此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神經外科知識的同時還回顧了解剖學及神經內科學的知識。
由于我科手術已全面實現顯微操作,所以在實習生真正進入手術室前需要一個過渡的過程,我科專門針對實習生、研究生及進修生設立了神經外科顯微操作訓練室,通過結合我科手術特點及優勢,有針對性的對培訓者進行系統訓練。對于八年制實習生的顯微操作入門學習,可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訓練,從熟悉顯微鏡及顯微器械到顯微操作的入門訓練,到動物手術操作練習,以營造真實的手術場景,同時進一步培養八年制學生對于神經外科顯微操作的實踐水平。
在完成基本顯微操作的入門訓練后,實習生方可進入手術室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由于八年制實習生已系統的學習過手術學,其已具備無菌觀念以及手術學基本操作能力,所以在神經外科的實踐操作計劃中,在繼續強調無菌原則的同時,主要以手術的觀摩以及神經外科簡單手術的基本操作為主。結合我科特點,在手術過程中,手術顯微鏡通常具有同步視頻的功能,所以學生在觀摩的同時,帶教老師能更清晰的講解,并可以反復播放,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手術講解而言更具優勢。對于部分簡單的手術操作,八年制實習生可在上級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實踐,并且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
4教學監督與互動評價
為了保證八年制醫學生神經外科實習的教學質量,除提高教學效率、改變教學形式之外,建立嚴格的教學監督體系,設立客觀公允的考核評價規則也很重要。由科室教學副主任直接負責八年制實習生的教學工作,另設科室教學秘書負責協調,教學監督體系由外科教研室與神經外科共同建立,對八年制實習生進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檢查。實習結束后,帶教老師需對所有八年制實習同學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評價,以作為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
對于帶教老師的監督同樣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要提高實習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就必須有一支理論深厚、經驗豐富、德藝雙馨的帶教老師,并善于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而讓進入神經外科實習的學生收獲更大。我科針對八年制實習生專門配備了臨床指導老師,通常為高年資主治醫師及主治以上職稱者。在實習過程中,各組實習生的帶教老師相對固定,在實習結束后,科室統一組織學生對各帶教老師進行評估,對優秀帶教老師予以表彰。
綜上所述,結合神經外科的自身特點和學科優勢,在規定的實習期內,最大程度的激發八年制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充分掌握神經外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臨床特點,了解神經外科顯微手術的入門實踐。通過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們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實踐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在有效的實習期內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學工,李亞平,胡衛鋒,等.我國八年制與美國4+4醫學博士招生與培養的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1,9(3):93-96.
[2]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learning for realit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under graduate surgery[J].J Surg Educ,2008,65(2): 120-125.
[3]肖湘,賀加,劉毅敏.PBL教學法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及評價[J]. 西北醫學教育,2007,15(1):80-82.
[4]夏歐東,林新宏,曾志嶸,等.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目標探討[J]. 醫學教育探索,2006(10):900-901.
外科醫生實習工作總結1
在本科室實習期間,我能嚴格遵守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對于各項操作能獨立的完成。在這個科室實習期間我上過夜班。我清楚的知道夜班的責任,也知道上夜班的辛苦。上夜班雖然沒做什么,但是人還是會覺得累。外科手術病人相對較多,也就學到了術前術后的相關知識。術前準備有心理疏導和腸道準備、飲食指導。
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切口觀察、協助咳嗽排痰、觀察輸液量及輸液速度、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尿管的護理、飲食護理以及術后并發癥觀察和護理等等。
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我們更耐心地去與她們交流與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讓病人信任我們工作。有時間還要宣教病人的家屬如何照顧病人對于術后的病人要時刻觀察他的生命體征。每天我們都要不停的在各個病房中穿梭,以便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早發現問題,早解決。。
在實習過程中'我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實習護士職責團結同學'關心病人'不遲到'不早退'踏實工作'努力做到護理工作規范化'技能服務優質化'基礎護理靈活化'愛心活動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做到理論學習有計劃'有重點'護理工作有措施'有記錄'實習期間'始終以愛心'細心'耐心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腳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樹立了良好的醫德醫風。
通過6周的實習,本人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牢記護士職責,不斷加強思想學習與業務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我希望在以后得學習期間不斷得充實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工作者。
外科醫生實習工作總結2
實習是每個醫學生必要不可缺乏的學習階段,作為一個在臨床教訓上非常欠缺的初學者,除了自己的帶教老師外,病房其余的醫師、護士和患者自己都是值得求教的老師。因而,我保持謙遜、當真的學習立場,踴躍加入病房所有的學習、醫療、探討等運動,從最根本的查體、病程記載做起,逐步磨礪自己。
在進入icu前帶老師向我講授icu內治理軌制和消毒制度,并介紹icu環境,使我對監護室有所了解,工作起來得心應手。特殊部署??萍膊〕WR講座,即對胸心外科常見病的先容,使我對胸心外科疾病有必定的意識,有利于術后監護。此外,還進行基本護理方面帶教,如對病人術前教導、心理護理和生涯護理。
首先使我了解中央靜脈測壓的`意義和主要性,它是直接反映左心功效和權衡血容量的客觀尺度,領導補液速度和評估血容量。影響中央靜脈測壓值的因素:
①零點的測定;
②臥位腋中線的第四肋,半臥位腋火線的第四肋;
③病人必須在寧靜下測壓;
④測壓管必須堅持通暢,確保導管在腔靜脈或右心房;
⑤應用呼吸機peep時,必須減去peep值,才是真正的中心靜脈壓。統一時光由老師和我分辨測壓,對照我丈量的準確性。注意無菌,防止從測壓管注入血管活性藥物,并確保存道通暢在位。
在進入臨床實習后,我往往把學習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對理論學習和臨床思維的練習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斯。胸心外科病種多、手術多,我極易把注意力全體放在手術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術、多練手作為實習的重要目的,手術后的病理生理睬產生很大轉變,我必須全面正確的綜合病史、體征、病情水平、手術方法等多方面斟酌,方能精確掌握關鍵所在,看清實質,懂得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制訂準確的處置辦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逐漸提高其臨床工作中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才能。
通過一個月的實習,使我對胸心外科術后監護有所了解,基礎掌握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微量泵等的臨床運用和注意事項,并能獨破實現核心靜脈壓的檢測,氣管插管內吸痰,護理記載單的書寫,出入量的總結等監護技能。最后均能通過實踐和操作技能測驗。
跟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進步電子儀器在臨床的廣泛利用,這對護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豈但要有高度的義務感,還要學習重癥監護和重癥監護的技巧。我在胸心外科重癥病房的實習中掌握重癥監護和重癥監護技能,對臨床護理的整體素質跟業務程度有所進步。實習進程中,我懂得操作的目標、意思,操作留神事項和操作不當的迫—害性,其次才曉得有的操作必需親自休會,能力把握技巧,純熟控制方式和技能后才干在病人身長進行操作。
在實習當中。我始終以捕風捉影的觀點,嚴厲請求自己,從一點一滴做起,由于這是對患者、對本人、對社會、對迷信負責。
外科醫生實習工作總結3
很早以前,在我還沒有走上護理這條路之時,看過一部電視劇《心術》,該電視劇大背景就是神經外科展開的,所以最開始實習的科室就是神外,我感覺榮幸之至。
剛來到實習科室對于我們這些沒有臨床經驗只有理論知識的人措手不及;還好有護士長和帶教老師的耐心指導,幫助我們撥開云霧,牽著我們走入臨床工作。第一天實習時什么都不敢,但是又懷著期待和激動,陳雪老師一開始并沒有讓作治療,她叮囑我先仔細看她的每一個動作并隨時抽問我理論知識,在保證親自示范過幾遍后,讓我在她的指導下開始操作;當然我并不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但幸運的是我遇到一個很用心的老師,在出現錯誤的情況下老師會批評我讓我自己總結,在努力進步后老師也會給予鼓勵和表揚,認可自己,讓自己在短短幾周內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堅持的目標。
在2周的實習中,我已經清晰明確的知道不同班每個時段該做好什么操作,該做好什么治療,當然這跟老師的規范教學和經驗教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每天的我都收獲滿滿。
臨床不像大學的校園,在學校老師的中心是我們莘莘學子,在醫院醫護的中心是臨床病人;在學校操作面對的是模型與書本,在醫院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在神外的第一周就經歷了病人的離逝,來不及去思考,來不及去傷感,我們還要護理好其他的患者,我們還要繼續護理的職責。
[關鍵詞] 乙狀竇;聽神經瘤;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3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1(a)-030-02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XIE Zhimin
Brain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 operation techniques and preservation of neural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summarize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reated 15 patients with large acoustic neuroma (diameter>3 cm) by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treat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used a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tumor resection. Results: Total tumor resection in 12 cases, the total removal rate of 80%, the facial nerve anatomy retention in 13 cases, 7 cases of functional reserve. Preserved auditory nerve in 2 cases. 0 case of death.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 2 cases, 2 cases with dysphagia, recurrent bleeding after operation in 1 case. Conclusion: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for resection of tumor, resection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is very effective method,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go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Sigmoid sinus; Acoustic neuroma;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聽神經瘤[1],面神經損傷是大型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顯微手術技術的進步,使得顯微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大型聽神經瘤(直徑>3 cm)的主要方法。應用此方法,聽神經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經保留率明顯提高,減少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臨床療效。隨機抽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大型聽神經瘤患者,采用保留面、聽神經功能的顯微外科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5例患者,男8例,女7例;年齡21~62歲,平均46.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8年。腫瘤位于左側8例,右側7例。
1.2 臨床表現
典型的臨床癥狀是進行性聽力下降。其中,5例患者患側聽力完全喪失。耳嗚、聽力下降8例。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及視力減退等顱內壓增高狀態9例,病側面部麻木2例。聲音嘶啞、嗆咳8例,輕度面癱6例。共濟前庭功能障礙12例。視水腫11例,眼球震顫8例。
1.3 影像學檢查
術前均行MRI檢查,4例曾行CT掃描。CT平掃表現為邊界相對清楚的類圓形或稍成分葉狀的病變,增強后均有不同程度強化。MRI檢查表現為T1加權像為等信號或低信號5例。T2加權像高信號5例。GD-DTPA明硅強化5例。腫瘤周圍見環形低信號帶,邊界清晰。腫瘤直徑大小為3~4 cm 10例,大于4 cm 5例。
1.4 手術方法
患者均行側臥位,采用枕下乙狀竇后小骨窗入路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手術切除。先行側腦室枕角鉆孔引流,通過側腦室引流可有效降低顱內壓并顯露手術野[2]。平行骨窗后緣一字型剪開硬腦膜后置手術顯微鏡,待小腦半球塌陷后充分暴露橋小腦角的腫瘤。觀察腫瘤的上下界和周圍神經血管,尋找蛛網膜間隙,將蛛網膜推向腫瘤四周。在腫瘤的切除過程中,盡最大程度保留腫瘤表面蛛網膜。依次分塊切除腫瘤上、下極囊壁及內側壁,磨開內聽道后壁,切除內聽道內腫瘤,分離腫瘤上界與三叉神經及巖上靜脈,盡可能維持生理狀態。術中應特別注意,腫瘤分離切除時,應用肌電圖監測面神經功能[3]。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7.0統計分析軟件。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本組15例患者乙狀竇后小骨窗入路顯露良好。能完全滿足手術所需的操作空間,對小腦皮層保護良好。腫瘤在顯微鏡下全切12例,3例因腫瘤與腦干粘連緊密無法剝離,只能行次全切除,手術全切率為80%。面神經解剖保留13例(86.7%),功能保留7例。保留聽神經2例。死亡0例。囊性病變與非囊性病變術后1年面神經保留率比較見表1。
3 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在電子顯微鏡下行大型聽神經瘤外科手術切除治療,是大型聽神經瘤的最佳治療選擇。對于聽神經瘤大小的分級,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標準,將腫瘤最大直徑大于3.0 cm還是4.0 cm定義為大型聽神經瘤,不同的學者看法不一[4-6]。
大型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面神經損傷,面神經解剖保留是聽神經瘤手術療效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7]。腫瘤的大小、腫瘤質地以及腫瘤與毗鄰結構決定著手術的難度。大型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①手術入路的選擇:聽神經瘤切除有多種入路,主要有經迷路入路、枕下乙狀竇后入路、經巖骨乙狀竇前入路、枕下乙狀竇后鎖孔入路等。而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可以充分顯露腫瘤及其周圍的血管神經,是外科醫生所熟悉的方式,故是目前最常用的入路。②耐心充分釋放枕大池及小腦延髓池的腦脊液,使小腦充分塌陷。這是充分暴露腫瘤及周圍血管神經順利手術的前提條件。③腫瘤表面有2層蛛網膜,術中注意分辨腫瘤表面蛛網膜,然后循蛛網膜界面,鏡下耐心仔細操作。外層為橋小腦腳池蛛網膜,內層為聽神經表面蛛網膜,術中應在這兩層蛛網膜之間進行剝離,有利于分離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粘連。保留面神經和減少出血。
由于大型聽神經腫瘤隨時可能出現病情迅速惡化,應及時手術治療。了解其病理解剖特點,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對與神經組織緊密粘連的腫瘤,采取次全切除的策略,有助于面神經的保護,提高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Mendenhall WM,Friedman WA,Atndur RJ,et al.Management of aeousticsehwannoma[J].Am J Otol,2004,25(1):38-47.
[2] 王雙樂,許海雄,江遠仕,等.乙狀竇后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大型聽神經瘤[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7,30(2):108-110.
[3] YokoyamaT,Nishizawa S.Sugiyama K,et al.Intraoperafive evokedfacialmuscle responses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facialnerve in aceusticneu-rOIltm surgery[J].Br J Neurosurg,1999,13(6):570-575.
[4] 李齡,雷霆,韓林.富含血管的聽神經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1(23):243-245.
[5] 陳立華,劉運生,袁賢瑞,等.大型聽神經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2,25(267):269.
[6] 王雙樂,許海雄,江遠仕,等.乙狀竇后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大型聽神經瘤[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7,18(30):108,110.
【關鍵詞】 神經外科;環鉆術
環鉆術(trepanation)就是在顱骨上打孔、暴露顱內結構的外科手術[1],現有考古學證據表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神經外科手術,這一手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1,2]。隨著人類歷史的進步,環鉆術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以至于今天現代神經外科開顱術中仍然能夠看到它的影子。
1 環鉆術的概念[1~3]
環鉆術這一術語起源于希臘文“τρυπαυου”,意思是鉆孔、鉆頭或環鉆。它的確切定義是:為了醫學和神學的目的,在顱骨上鉆孔、暴露顱內結構的過程。它含有4項技術內容:(1)環形鉆孔去除顱骨(圖1a);(2)鉆孔后刮除或挖除顱骨(圖1b);(3)在顱骨上做4個垂直的直線切割,去除一塊方形的顱骨(圖1c);(4)在要切除的顱骨周圍鉆若干小孔,然后將這些小孔通連以去除中間的顱骨(圖1d)。在世界各大洲的考古活動中,如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亞洲、歐洲和太平洋島國均發現有實施環鉆術的證據,表明當時環鉆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2 環鉆術的發展
2. 1 新石器時代中、早期的環鉆術[1~6] 新石器時代中、早期人們使用尖銳的石頭進行環鉆術,手術的目的是治療小兒癲癇和頭外傷造成的顱骨骨折、癲癇和頭痛。那時候人們認為癲癇的原因是顱內存在邪惡的幽靈,通過環鉆術將頭顱中邪惡的幽靈釋放出來就能緩解癲癇發作。另外,考古學家發現環圖1 環鉆術的方法
鉆術的部位多見于左顳及前額,因而推測手術的目的是用來治療頭外傷,因為古代戰場上右利手敵人易造成被攻擊者左顳受傷,攻擊也多來自前方造成前額受傷??脊艑W家還發現有的環鉆術部位有骨折線,這是環鉆術用于治療頭外傷更為可靠的證據。這個時代人們使用環鉆術除了用于醫療目的外,也用于宗教活動、驅除妖魔。早在10000多年前人類就能進行這種開顱手術實在是一個奇跡!但更讓人驚奇的是手術后居然有很多受術者能夠存活??脊虐l現很多實施環鉆術的顱骨鉆孔邊緣有新生骨形成(圖2),這表明受術者術后存活了相當長的時間。Julio對400個秘魯出土的實施過環鉆術的顱骨研究發現,250個顱骨鉆孔邊緣有新生骨生成的證據,也就是說超過50%的受術者術后存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紤]到有些環鉆術是在傷者死后進行的,所以有人推測術后存活率為70%左右。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考古發現環鉆術后存活率高達90%。圖2 秘魯出土的公元前約2000年的顱骨,顯示鉆孔周邊有新生骨形成
2.2 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環鉆術[1,2,7,8] 新石器時代末期古希臘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醫學家、科學家和思想家--Hippocrates。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圖3)生活在古希臘文明最輝煌的時期,對包括環鉆術在內的人類醫學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Hippocrates是第一個將醫學和神學、巫術區分開的人,他反對以前人們認為疾病是由于邪惡的幽靈造成的觀點,認為疾病的形成是有客觀原因的,醫學是一門不同于神學的科學。他在治療病人時強調詳細了解病史、仔細觀察和檢查、對外傷要進行觸診,然后確定治療方法和判斷預后。這些與現代醫學診療病人的過程基本一致,因而后人將Hippocrates稱作醫學之父。Hippocrates不僅善于治療疾病,還注重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醫學文稿。他這些文稿被后人于古羅馬時代(主要于117-138年)收集整理成為一部醫學巨著--《Hippocrates文集》(圖4)。這部文集收錄了Hippocrates70篇各種題材的文章,包括教材、講稿、研究記錄、哲學散文和各種治療經驗。這些文章不僅包含有醫學方面的內容,也涉及倫理學并闡述了醫學與哲學的關系以及醫學不同于神學的觀點,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仍是今天醫學生的必修課。Hippocrates所處的年代戰爭頻發,當時包括Hippocrates在內的醫師有很多接觸和處理頭外傷病人的機會,這促進了人們對頭外傷治療的進步。Hippocrates對人類神經外科的貢獻是他于公元前400年前后寫成了《頭外傷》(On Injuries of the Head)。書中對頭外傷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分類并提出了不同類型頭外傷的治療方法。Hippocrates將頭外傷分為6類:(1)線形骨折;(2)顱骨挫傷;(3)凹陷性骨折;(4)凹痕骨折,即兵器打擊顱骨造成外板凹陷,但內板完整;(5)遠處骨折,既傷口遠處的骨折;(6)顱縫處損傷。
對線形骨折、顱骨挫傷、凹痕骨折和遠處骨折Hippocrates提倡用環鉆術進行治療,但奇怪的是他反對用環鉆術治療凹陷性骨折。Hippocrates認為同樣外力造成的顱縫處損傷較其他部位的損傷更為嚴重,預后較差。在用環鉆術處理顱縫處骨折時要避開顱縫,不能在顱縫上鉆孔,這與現代神經外科學的觀點一致,但Hippocrates沒有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在處理頭外傷時Hippocrates也提倡使用切開技術,既將傷口延長擴大,目的是便于檢查骨折情況,選擇治療方法。也有學者認為切開技術有利于引流,減少感染的發生。在那個時代Hippocrates就觀察到顳部血供豐富,因而不提倡在顳部使用切開技術,同樣道理Hippocrates也禁忌在顳部實施環鉆術。Hippocrates不僅提倡用外科手術處理頭外傷,也重視外科干預的時機。他主張對頭外傷應盡早實施環鉆術,對傷情較重或暫時不能明確診斷的頭外傷應將傷口切開擴大,然后用煮熟的面粉和醋做成的糊劑充填傷口,24h后重新檢查傷口,對有指征的骨折實施環鉆術,手術一般應在傷后3天內完成。Hippocrates除了用環鉆術治療頭外傷外,還治療顱高壓造成的視力障礙。Hippocrates在他的著作中寫道“沒有明顯眼部疾患出現視力障礙時,應在頂部切開頭皮實施環鉆術,釋放下面的液體--這是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治療后病人能夠好轉?!毙率鲿r代末期用于環鉆術的手術器械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由原來的石器演變成了青銅器,由原來單一的鉆演變為多種器械并用。Hippocrates描述的環鉆術手術器械主要有4種--普通鉆、帶鋸齒的鉆、探條和骨刮匙。普通鉆用于鉆孔,帶鋸齒的鉆可鋸除顱骨,探條用來探察鉆孔的深度和鉆孔底部骨質的活動度,防止損傷硬膜;骨刮匙用于探察傷口和刮除挫傷的顱骨。在那個時代環鉆術手術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Hippocrates強調:鉆孔需要耐心和時間,鉆孔過程中要不時地停下來觀察和用探條探察鉆孔的深度和剩余骨的活動度,防止損傷硬膜。那時環鉆的性能已大大優于以往的石器鉆,鉆孔速度加快,鉆孔過程中會產熱,因而Hippocrates提倡鉆孔時要不時地用水降溫。Hippocrates所處的年代不允許解剖人體,人們只能通過對人體的觀察和外部觸診來了解人體解剖學知識,有時也通過動物解剖來推斷人體結構。因而那時候人們對人體的解剖結構了解不多,在Hippocrates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僅有對顱縫的描述。他認為人的顱骨上有3條顱縫,分別呈希臘字母的“χ”、“τ”和“ι”形。圖3 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雕像圖4 《Hippocrates文集》封面照片 2.3 Hippocrates之后的環鉆術[1,2,9,10] Hippocrates之后環鉆術不斷地得到傳播和發展,但不論是手術適應證還是手術技術、手術器械以及相關的解剖研究都進步不大。直到公元2世紀人類醫學史上出現了另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Galen,環鉆術的發展才得到了又一次的飛躍。Galen(公元129-200,圖5)出生于土耳其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位建筑師,但對醫學也很感興趣。在家庭的熏陶下,Galen進入醫學院校學習,先后學醫8年,28歲時被指派做專門為角斗士治病的醫師,從而積累了大量治療外傷,特別是頭外傷的經驗。6年后Galen來到了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羅馬帝國,由于他出類拔萃的醫術,很快就成為了皇家私人醫師。在皇權的保護和支持下Galen進行了大量的醫學研究和教學,并寫下了大量醫學著作。Galen的著作包括講稿、論文和書籍,總計超過400萬字。Galen十分推崇醫學實驗,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和治療學的實驗,由此將過去的經驗醫學轉變成為經驗加實驗的醫學。圖5 Galen(公元129-200)畫像
【摘要】目的:探討錐顱血腫引流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技術要點和臨床適應證。方法:回顧2008年7月至2011年06月于我院行此手術的78例患者病歷,并對手術的操作經驗予以總結。結果:78例患者中76例腦內血腫引流成功,2例引流后腦內出血增多,改行大骨瓣開顱清除血腫。病人的清醒時間為6h~6d。死亡2例,與肺部并發癥有關。出院時,恢復生活能力25例;遺留不同程度偏癱或失語53例。結論:錐顱血腫引流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療效顯著,死亡率低。掌握正確的手術時機和適應證非常關鍵。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錐顱引流術;外科治療
高血壓性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多因高血壓所致腦底小動脈的病變,削弱了其強度、堅韌度,繼而受到情緒等因素的誘導而爆發。近年來,腦出血已經發展為最具威脅力的常見急性心腦血管疾病之一[1],如何能降低其致殘率、死亡率或徹底治愈,一直都是醫學工作者研究的熱點。目前在我國,針對腦出血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手段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單純的內科治療療效不盡人意,而傳統開顱手術因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導致術后的致殘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應用微侵襲的方法排除顱內血腫,是當代神經外科醫生需要研究和掌握的新技術。利用頭顱CT定位的方法進行錐顱穿刺血腫引流,符合微侵襲的治療理念,技術上可行,國內文獻已有不少報道,但關于手術適應證、手術時機等問題仍不規范[2]。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1年06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78例,采用錐顱血腫引流治療,結果滿意?,F結合文獻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臨床資料來源于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06月期間就治的7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入選標準:有高血壓病史,經顱腦CT掃描證實腦實質內出血,排除其它顱內疾患者,血腫量超過20mL以上。本組男48例,女30例,年齡37~83歲,平均56.7歲。
1.2 臨床表現:入院時患者GCS≥4分。手術前,按意識狀態分級:Ⅰ級(意識清醒)3例,Ⅱ級(嗜睡)9例,Ⅲ級(淺昏迷)19例,ⅣA級(深昏迷)27例,ⅣB級(深昏迷并腦疝)20例。
1.3 血腫部位及大小:患者于術前均行顱腦CT檢查,示血腫位于基底節區32例,顳葉25例,頂葉13例,枕葉8例;其中血腫壓迫入腦室內57例。出血量按照多田氏計算[3]:15~30 mL15例,30~100 mL49例,大于100 mL 12例,出血表淺且不規則的薄層出血者2例。手術時機:發病6 h內13例,6~24 h 51例,24~72 h 9例,大于72 h5例。
1.4 手術方法
1.4.1 根據術前顱腦CT顯示的血腫位置及大小,以血腫中心為靶點確定最佳錐顱點。
1.4.2 術前進行常規準備,備皮、消毒皮膚,并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
1.4.3 利用專用的螺旋狀顱錐穿透顱骨。方向平行于CT掃描水平面、垂直于矢狀面??焖俅檀╊^皮,刺通兩層骨板后即可。安置顱孔固定器,插入腦穿針,到達預先測試深度后試抽吸,遇有暗紅色、粘稠血液后再退針。沿穿刺方向插入引流管,調節深度,負壓抽吸將陳舊血液緩緩排除出。
1.4.4 首次抽吸時,避免過分用力,首次的抽吸量為1/4~1/3為宜。
1.4.5 血腫引流12~24小時后,以等量冷生理鹽水反復、緩慢沖洗。每次向血腫腔內注入尿激酶20000U~30000U加生理鹽水4~5毫升,完成后閉管。 4~6小時后開放引流。每日l~2次酌情注入尿激酶。
1.4.6 一般于術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7天和l4天進行顱腦CT的復查。若血腫引流清除率達80%以上或置管時間達l周以上時可以拔管。同時給予患者控制血壓、顱壓、抗腦水腫等治療,以輔助治療。
2 結果
行錐顱血腫引流術2-7 d內復查顱腦CT,血腫完全消失者23例,血腫排空90%以上31例,血腫排空75%以上12例,血腫排空50%以上7例,血腫排空30%~50%有3例。2例穿刺后血腫增大發生腦疝,改為大骨瓣開顱清除血腫。本組治療過程中未發生切口感染和顱內感染。本組78例患者的清醒時間為術后6 h~6 d。出院時,恢復生活能力25例;遺留偏癱或失語53例。患者住院時間,兩周內出院16例,三周內出院32例,其余在四周內出院。死亡2例,與肺部并發癥有關。
3 討論
3.1 手術時機的選擇。雖然該種手術有各種臨床優勢,但截至目前對于其時機的選擇尚存在較大爭議。按照常規將HIH分為超早期(發病6h內),早期(發病7~72h內),延期(72h以上)[4]。通過對本組病歷的回顧總結,我們不推薦超早期手術,穿刺時機盡可能選擇在發病后24小時左右。引流手術不同于開顱手術,不具備手術止血作用。超早期有可能誘發新的出血。本組有2例穿刺之后血腫增大,與早期手術相關,被迫改為開顱手術。對短時間內發生腦疝者,我們稱為爆發性腦出血,應該選擇大骨瓣開顱,避免做微創治療。對這種類型,除非全身情況不能耐受開顱手術時才被迫選擇穿刺引流。
3.2 出血量的選擇: 出血量<40mL者72h內血腫清除在80%左右,而40~60mL者l周內血腫清除可達85%。但出血量在60~80mL甚至80mL以上者l周內血腫清除卻僅僅45%~55%。因此,筆者認為出血量在60~80mL者應根據臨床癥狀及年齡選擇治療方式,出血量>80mL者宜采用開顱手術清除血腫。
3.3 血腫破入腦室的解決:如顱腦CT顯示血腫侵入腦室,根據腦室出血量多少決定是否需要加做側腦室穿刺引流。多數情況下,隨著腦實質內血腫的充分引流,腦室內積血也會排除,不需要另作側腦室穿刺。當出現側腦擴大或腦室出血很大時,應該做側腦室穿刺。也可以選擇先做腦內血腫穿刺引流,觀察腦室積血變化。引流效果不佳時,再考慮行側腦室外引流術。
3.4 拔管時間: 血腫排空滿意后,應及早拔除引流。建議在3~5天以后拔管,在此時間段內,出血點已基本穩定,拔管后可基本保證不再出現血腫,也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及早拔管和減少沖洗次數是預防顱內感染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7-870.
[2] 殷小平,張新江,姜亞平,等.腦出血顱內血腫抽吸引流治療的現狀[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2,10(1):40-42.
【摘要】 目的 提高藥物難治性癲癇癲癇灶的精確定位和手術方法恰當選擇的水平。 方法 對22例顳葉癲癇患者應用頭顱CT、MRI、EEG(包括長程可視EEG、 顱內EEG)進行術前評估和皮層電極、深部電極進行術中定位;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包括腦室鏡)進行病灶+顳葉切除或顳葉+海馬杏仁核切除。 結果 16例患者通過EEG確定了致癇灶,12例通過MRI確定了致癇灶,4例根據顱內埋置電極定位了致癇灶。隨訪6~18個月,8 例曾出現短期并發癥,無永久性并發癥發生, 服用抗癲癇藥物減少, 術后6個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手術前相比明顯改善(P
【關鍵詞】 顳葉癲癇;腦電圖;外科手術;預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accurate localization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surgeon of refractory epilepsy. Methods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 underwent cryosurgical evaluation through cranial CT, MRI, EEG (including long-term video EEG and intracranial EEG) and inter-surgical localization by surgical electrode and deep electrode. By microsurgical technology (including ventricle endoscopy) the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temporal lobectomy and temporal lobectomy plus hippocampectomy) was performed. Results Among the total 26 patients, epileptogenic zones were localized by long-term video-EEG recording in 16 patients and MRI in 12 patients and intracranial electrodes in 4 patients. Follow-up for 6 to 18 months, there were eight patients who suffered temporary complications and there were no permanent complications. Dosage of anti-epilepsy drugs was reduc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stoperative and preoperativ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s.Conclusion It is tremendously crucial that comprehensiv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general preoperative and epileptogenic zones localization by a kind of EEG and MRI for epileptic patients. The operation of TLE is sophisticated for us.
【Key words】 temporal lobe epilepsy; EEG; surgery; prognosis
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較常見的一種癲癇綜合征, 在外科可治療的難治性癲癇中,顳葉癲癇占60%~70%。
在1950年Penfiled首次描述顳葉癲癇,目前國際上不同癲癇中心采用的手術方式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一些中心根據顱內電極監測、皮層刺激的結果選擇顳葉皮層的切除范圍,有的僅行選擇性杏仁核和海馬切除術,有的則僅實施標準的前顳葉切除術[1], 其外科治療技術也較理想,但尚不能證明哪種方法的效果更好。本文通過對我院2003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22例癲癇患者的完整資料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針對癲癇灶的精確定位和正確恰當的術式進行了總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標準:(1)抗癲癇藥物正規治療2年,病人癲癇發作未得到有效控制,1個月數次發作;(2)臨床表現和常規腦電圖已經確診為TLE。符合選擇標準病例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齡8~52歲,平均18.6歲;病程2~42年,平均16.7年。先天性發育不良2例,產傷2例,小兒驚厥1例,腦炎1例,顱腦外傷病史1例,不明原因15例,其中有2例有癲癇家族病史。22例病人中頭顱MR檢查16例陽性,陽性率72.7%。
1.2 術前評估
1.2.1 TLE分型 TLE可分為顳葉內側型癲癇(mesial temporallobeepilepsy,MTLN)和顳葉新皮層癲癇(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NTLE)。常用的 MTLE的診斷標準為:深部電極檢查表明癇性放電始于海馬和(或)杏仁核,行標準前顳葉切除術后,癲癇發作停止或顯著減少。NTLE 的定義尚無統一定論,一般認為癲癇發作始于側副溝以外的顳葉皮質、顱內EEG記錄應表明癇性放電起始于顳葉外側區域,而顳內側和顳葉以外皮質未見異常,即NTLE[2]。顳葉內側和顳葉新皮層均受累者歸為混合型TLE。
1.2.2 EEG檢查 這是癲癇的主要常規診斷方法。入院時常規應用32導動態腦電圖及128導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可根據發作期或發作間期異常放電判斷致癇灶部位。如果未捕捉到異常腦電圖,可以有計劃地減量或停用抗癲癇藥物,捕捉有意義的發作期EEG,必要時可行剝奪睡眠和藥物誘導發作。EEG檢查應注意兩點:(1)包括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的EEG,以便相互比對,發現異常中的異常;(2)顳葉癲癇常規行蝶骨電極檢查。
1.2.3 常規CT、MRI檢查 這兩項無損傷的檢查主要是進一步查找癲癇發作的客觀病因,如腦實質的囊腫,海馬的硬化,動脈瘤等。有必要時可以選擇SPECT檢查、PET及MRS檢查,進一步明確發病的原因和性質。
1.2.4 顱內電極檢查 選擇經顳或經枕兩種方式:經顳部適用于向顳極、顳底、顳后語言區和額部放置硬膜下皮層電極和向杏仁核、海馬放置深部電極。而經枕部適用于沿海馬長軸放置深部電極和向顳枕部外側放置硬膜下皮層電極,重點監測顳葉內側面和顳后部異常放電。常規雙側對稱放置,術前需定位語言區者行骨瓣開顱埋置柵格式硬膜下電極[3,4]。
1.2.5 神經、心理評估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這項工作必不可少,有助于分析術前和術后病人的細小變化,對手術的效果做一個系統、規范、有利的反映,但目前國內的評估標準還不是很統一。
1.3 術式的選擇 迄今為止,顳葉癲癇手術的術式選擇還沒有統一的、被大家認可的金標準,究竟何種病人應該采取何種手術,不同經驗的臨床醫生會有不同的答案。下面是我科癲癇主要手術術式選擇的基本原則。
1.3.1 顳葉切除術 準確地說應該是單純前顳葉切除術,是一種經典且一般外科醫生最常用的外科治療顳葉癲癇的手術方式,也是治療效果最可靠的方式。這種手術方式僅適用于癲癇灶局限于一側顳葉之內,顳葉后外側皮質及額葉未有受累的常見顳葉癲癇。此手術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顳葉新皮質在優勢半球可切除顳極后5cm,在非優勢半球可切除顳極后6cm;(2)務必保護外側裂內的大小動靜脈,損傷后就會有相應的腦部癥狀,越靠近外側裂越要限制雙極電凝的應用,熱灼傷可刺激血管痙攣,甚至閉塞,所以盡量在顯微鏡下精心操作;(3)手術時尋找到側腦室顳角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可以幫助術中定位和確定切除的范圍;(4)顳葉內側切除要謹小慎微,注意保護腦干表面的蛛網膜和腦干;(5)在確保手術效果的前提下,手術切除的范圍越小越好,重要結構周圍的腦組織可以局部保留。本組20例病人常規選擇了此術式為基礎。
1.3.2 顳葉前內側結構切除術 這是Spencer對顳葉切除術的改進,他只是切除顳葉的內側結構,保留了較多的顳葉外側新皮質和顳上回,但要注意保護顳葉的labbe’s靜脈。本組22例僅有2例實施此手術,術中皮層EEG確認異常放電消失。
1.3.3 立體定向選擇性海馬-杏仁核結構切除術 海馬和杏仁核包括于顳葉前內側結構之中,是縮小了的顳葉前內側結構切除術,但對術者的手術經驗和術中定位的要求相應增加了。我院針對于致癇灶明確在海馬和杏仁核中的患者主要采用Spencer提出的經顳極入路,首先尋找側腦室顳角,然后選擇性切除海馬-杏仁核結構,本組22例僅有1例年齡11歲的男孩(考慮到病人的神經發育問題)且術前MR證實海馬局部變性硬化的病人實施此手術,術中皮層EEG確認異常放電消失。
1.3.4 其他聯合術式 本組22例顳葉癲癇的病人有1例合并同側額葉皮層異常放電,施行病側額顳聯合入路部分額葉皮層切除;本組22例顳葉癲癇患者有1例合并對側顳葉異常放電,在確定對側為次側異常放電的基礎上,施行雙側顳葉入路主側顳葉切除次側立體定向選擇性海馬-杏仁核結構切除術。
2 結果
手術療效依據國內潭啟富標準分5級:Ⅰ級滿意:發作完全消失或1~2次/年;Ⅱ級顯著改善:發作減少75%以上;Ⅲ級良好:發作減少50%;Ⅳ級改善:發作減少小于50%;Ⅴ級無改善:發作減少
3 討論
3.1 術前評估 EEG在癲癇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判斷上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頭皮腦電圖是顳葉癲癇的診斷和定位的常規檢查,但發作間期的棘波與癲癇的發作沒有完全的等同關系,常需要發作期EEG進一步明確發作起源;(2)手術前常規做發作間期腦電圖及發作期視頻腦電圖,這樣將患者的發作表現與腦電信息同步記錄保存,是分析癲癇異常放電定位致癇灶一般方法;(3)顱內電極與數字視頻腦電結合,將患者的發作表現與腦電信息同步記錄保存,是分析癲癇異常放電定位致癇灶的最佳方法;(4)皮層或深部電極直接監測皮層或深部神經元的電活動,能夠準確定位早于或與臨床發作同步的異常放電起源[5]。各種類型的腦電圖在治療癲癇的同一個階段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的同一時期內發揮著不同作用,各有各的特點和用途,不能等同對待。如果腦電圖顯示為雙側顳葉有癇樣放電,手術一定要慎重,一定看發作期腦電圖癲癇灶起源的準確定位在哪一側。
MRI、MRS檢查,可以發現顳葉的結構性異常,如腫瘤、血管畸形、腦發育不良、杏仁核和海馬硬化。只有臨床表現、腦電圖、影像學檢查一致時,定位才是最準確,手術效果也才是最好的。這種檢查必不可少,它有利于尋找癲癇的確切病因,對治療也有指導意義。
代表腦代謝的PET和代表腦血流灌注的SPECT可以發現腦的功能異常區,這些功能異常區可以是器質性損害的病灶,也可以是癲癇發作間期以及發作期腦功能異常的表現,其范圍相對大于實際病灶。常有一些病例難以區分哪個功能異常區是致癇灶,所以不能僅依據功能性檢查定位結果采取手術。今年的一些研究表明:發作期的 SPECT 表現出的局部腦區的高灌流、功能磁共振的MRS 檢查對TLE的定位具有更重要定位意義[6]。
3.2 TLE的手術
3.2.1 手術方式 手術常規采用擴大的額顳“問號”大切口開顱[7],骨瓣大小約12cm×12cm,暴露額顳區。采取此手術入路,原因有如下幾點:(1)有利于額葉、島葉和顳葉內側腦電監測,有利于區別異常放電來源和傳導方向,確定相對合理的切除方式;(2)可完成對額葉受累的癇灶切除;(3)顳葉內側重要結構顯露充分;(4)在切除的過程中有明顯的標準,可避免切除中損傷重要結構。對于額葉受累的病人,在不影響功能情況下可聯合切除額葉致癇灶。語言區、功能區可采取軟膜下橫纖維切斷術和皮層橫纖維熱灼術。一般認為,發病時間長的患者,額區常有受累。對一些致癇灶多發的難治性癲癇,希望一次手術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有時需要分期手術或放棄手術治療。
3.2.2 術后并發癥 癲癇手術的術后并發癥一般認為相對較少,但任何原因出現的并發癥,對于病人來說都是災難性的。顳葉癲癇的手術并發癥與所采取的手術方式有一定的關系。除了常規神經外科開顱手術的并發癥如出血、感染、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顱神經功能障礙等,還可見精神情緒異常、語言功能障礙、智力和記憶力下降等,發生率為0.5%~20.0%。少見術后死亡報道。出現上述并發癥的原因與患者個體因素以及手術醫師的技術操作水平有很大關系。
3.3 術后評估 經綜合分析能明確定位的癲癇患者,選擇適當的手術,多數TLE患者獲得了良好的療效,術后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但目前,TLE術后缺乏有效、統一、規范的隨訪手段,對術后隨訪的時間、方式、內容沒有統一的標準,故使各個醫院的術后評估缺乏統一分析的基礎。尤其是癲癇病人重新投入社會,身心方面的健康更值得臨床醫生關注。2001 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在提出新的癲癇發作分類草案的同時,向全世界發出呼吁重視癲癇患者的發作及生活質量評估,參與新分類方案的修改[8]。
參考文獻
1 Mcintosh AM,Wilson SJ,Berkovic SF.Seizure outcome after temporallobeectomy: currentresearch practice and finding.Epilepsia,2001,42(10):1288-1307.
2 Schramm J,Kral T, Grunwald T,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clinical and surgical aspects and seizure outcome.J Neurosurg, 2001,94:33-42.
3 Mckhann GMH,Schoenfeld-Mc neil J,Born DE,et al.Intraoperative hippocampal electrocoticography to predict the extent of hippocampal resection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surgery.J Neurosurg,2000,93:44-52.
4 Van Roost D,Solymosi L,Schramm J,et al.Depth electrode implanatation in the length axis of the hippocampus for the presurgical evaluation of 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a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stereotactic insertion teclrnique and its accuracy.J Neurosurgery,1998,43:819-827.
5 王玉平.癲癇外科治療的術前功能定位.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35(3):126-131.
6 Glliam F,Bowling S,Bilir E,et al.Association of combined MRI,interictal EEG,and ictal EEG results with outcome and pathology after temporal lobectomy.Epilepsia, 1997,38:131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