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殖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介紹了泥鰍池塘高產養殖技術,包括養殖條件、池塘清整、放養、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鰍養殖戶參考。
泥鰍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魚類。我國幾乎從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鰍肉清淡味美,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21%,磷、鐵、鈣、鋅等含量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藥用功效顯著。因此,泥鰍作為一種滋補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清熱利尿的功能,越來越為人們喜愛。其市場價格一直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工業廢水及農藥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鰍資源大量減少,但市場需求卻在擴大,泥鰍的價格高達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場銷售較旺。泥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路,年出口量數百萬千克,且價格好,換匯率高。泥鰍的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都在大力養殖泥鰍。池塘養殖泥鰍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養殖方式,單產水平高,技術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產量可達22.5~37.5t/hm2。舒城縣從2007年開始有養殖戶進行池塘規模養殖,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現將泥鰍生物學特性與池塘高產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泥鰍(又名灰泥鰍)為小型經濟魚類,屬溫水性魚類,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利用皮膚和腸進行呼吸,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缺氧能力較強。通常生活在水底層,有鉆泥的習慣,喜歡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常攝食的有水蚤、絲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雞糞、牛糞、豬糞等方法來繁殖餌料或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喂養泥鰍。泥鰍攝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間,如在產卵期和生長旺盛期,白天也攝食,產卵期的泥鰍比平時攝食量增大,雌泥鰍比雄泥鰍攝食多。泥鰍一般2齡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產卵,產卵期為4~8月,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養殖技術
2.1養殖條件
泥鰍雖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但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對鰍池環境條件的選擇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質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積200~500m2的較多,池深80~120cm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鰍苗下塘10~15d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先將池水抽干,檢查有無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時,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無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進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過濾。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質,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養泥鰍。
2.3放養
泥鰍、大鱗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生長快,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比較適宜的養殖對象,因而養殖戶最好選擇這2種品種進行養殖。放養時間一般在9~10月或3~4月,養殖時間為8~9個月,放養規格3~6cm,放養密度為150~500尾/m2。鰍種放養前用5mg/kg硫酸銅或4%~5%食鹽水消毒,水溫10~15℃時,浸洗20~30min。
2.4飼養
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在養殖過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又需要進行人工投餌。泥鰍下塘后,要根據水質肥瘦及時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及時投喂人工的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投餌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魚種階段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8%,成魚階段為5%左右,水溫高于30℃和低于10℃時應減少投喂。開始時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馴化改為白天投飼,上、下午各投飼1次,高溫季節應在食臺上搭遮蔭棚。
2.5日常管理
泥鰍池水質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鰍苗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應在凌晨,如發現鰍苗群集,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增氧機。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鰍苗活動的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查水質,并作記錄。日常要勤觀察,發現水色發黑或過濃時要及時加注新水,一般情況下,7d加水1~2次,每次換水30~40cm,注意定期對食場進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藥125g。此外,還應注意隨時消滅池中的有害昆蟲和蛙,經常檢查有無魚病。
2.6疾病防治
泥鰍適應能力很強,只要管理得當,避免鰍體的機械損傷,一般很少發病。平時應注意預防,要經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魚體消毒、池塘消毒、飼料臺消毒。若發現病死的泥鰍應及時撈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鰍,并及時治療。
2.6.1水霉病。在泥鰍苗的孵化中,冬秋兩季水溫較低時容易發病,特別是泥鰍受傷更容易發病。水霉病癥狀為體表有白色絨毛狀的水霉叢生。防治方法:鰍卵防治用1m3水放食鹽400g加小蘇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鰍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凈浸洗5~15min。
2.6.2赤鰭病。此病對泥鰍的危害很大,拉網損傷、長途運輸、水質惡化等都可引起發病。癥狀為泥鰍的鰭、腹部皮膚與周圍充血,有時腸道也出血,在鰭條腐爛處容易感染水霉。常與爛鰓、腸炎并發。治療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潑灑;苗種放養前應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內服藥餌,用達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藥餌投喂。
2.6.3寄生蟲病。泥鰍苗階段的常見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三代蟲、舌杯蟲等。癥狀為被寄生的泥鰍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鏡檢可發現寄生蟲。防治上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5~0.7mg/kg潑灑;或用晶體敵百蟲0.5mg/kg潑灑。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圓形、圓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療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2.6.5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g/m3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參考文獻
[1]黃浦東.池塘泥鰍高效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272,275.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2)框架。對于浮式網箱,一般用竹木或金屬管搭成“口”字“田”形框架,用來固定網衣和使網衣張開成形。(3)撐樁架。對于固定網箱主要用撐樁來支撐網箱,一般用圓木或毛竹打束好4個角樁,再在每個邊上間隔距離打上間樁,網衣可直接掛在樁上。
(4)浮子。目前常用密封油桶、玻璃浮球、泡沫等作浮子來支撐框架浮于水面。
(5)沉子。材料主要有鉛塊、鐵塊、石塊,將這些材料包裝好不要露出棱角劃傷網衣,在網箱中4個角用繩索系在框架或角樁上,壓沉網衣,箱中央再放入一個稍輕的沉子,保證箱底整體下沉。目前也有部分養殖戶用鍍鋅銅管焊接成“口”字型,四角用繩吊在樁架或角樁上,沉入箱中,其中大小比網箱面積略小一些即可。
(6)固著器。一般使用鐵鍋作為固著器,有時也可用2個樁來固定網箱,將繩的一端系在箱角上,另一端系在樁上,固定繩索一般要留長一些,以須水位上漲時,箱能隨之上升。
(7)底部襯網。為了減小飼料浪費,可以在箱底鋪上一些100目的密眼襯網。
1.2網箱類型
常見的網箱類型有浮動或固定式,水庫等深水域中多用浮動式網箱。
1.3網箱的設計
(1)網箱的形狀。網箱的形狀有正方形、圓形、多邊形、長方形。一般情況下人們習慣用正方形和長方形。
(2)網箱的面積。一般面積為9~36m2、96m2或192m2。
(3)網箱深度。網箱深度視養殖水體水深而定,應保證網箱底部在養殖期最小水位時不觸到底泥。水庫網箱有時可增加3~4m。
(4)網目大小。確定網目大小的原則是在不逃魚的前提下盡量大。一般可根據體高的2倍小于魚體周長的原則,選擇網目大小要求破1目后不逃魚。網箱應選擇在向陽背風的深水庫灣安置,一是避免枯水期網箱搭底,二是風浪小,減少魚群應激反應。
2網箱養殖技術
2.1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
一般吃食性魚類都可用網箱養殖,我們這里的水庫網箱養殖目前最多的是草魚、鯽魚、鯉魚、鳊魚、鱖魚。
2.2網箱培育魚種
(1)網箱以聚乙烯單絲編織而成的網片經裁剪縫合而成,網目根據進箱魚種規格面定,一般有0.5~1.1cm,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為12~32m2,網深2~4m。
(2)培育技術。夏花一般體長不應小于3.3cm,如果是分級飼養,夏花網箱放2cm左右的魚苗,仔口網箱放5.5~8.0cm的魚苗,單一品種放養方式。放養密度主要由箱的容納量,出箱要求規格及飼養管理技術水平靈活決定,一般人工投飼培育吃食性魚,魚種可按600~1500尾/m2投放。投喂技術與池塘養魚的投喂技術相同。
2.3網箱養成魚
(1)進箱魚種規格。生產市場需求的商品魚,進箱魚種50~75g/尾,可養成750~2000g/尾。
(2)放養密度根據水中溶氧量而定,只要網箱中溶氧量能保持在5mg/L以上,放養密度越大,單位產量越高。
(3)投飼技術。①投飼方法:小把撒投,魚上浮水面搶食。②馴化方法:每日定時投料,每次投料前先敲打網箱框架等產生音響,然后再將1小把飼料撒投到網箱中間,間隔10s左右再投。間隔期繼續敲打產生音響,使魚形成條件反射。每次投飼時間,在飼養初期,魚個體小,水溫低,攝食量小,一般需15~20min;7月份以后逐漸延長,一般每次要投喂30~40min。投喂量與投飼次數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投喂要堅持“三看”和“四定”,即:看天氣情況、看水質水溫、看魚的活動情況和定時、定量、定質、定人。
養殖池塘的水深以2.5~3m為宜,養殖池塘的面積以3335~10005m2為宜。黑壤土是最適宜養殖鱘龍魚的池塘土質,其具有較為適中的通氣性和黏度,有利于分解有機物、保水。為了便于調控池塘水質,塘底少淤泥,盡量保持平坦。池塘水質要無污染、清新感覺,且與水源充足的地方較近,這樣才能夠確保養殖過程中進水需要。進排水設施務必完善,配備餌料臺、增氧機及水泵,還應該準備與養殖必需的其他工具、設備、設施等。
2強化日常管理
2.1池塘的消毒和修整
飼養前,務必要清整干凈池塘,還要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等藥物來清塘。
2.2魚池注水和施基肥
魚池注水應該在清塘工作完成之后,注水時為了避免野雜魚隨水混進池中,應該將密網設置在進水口來進行過濾。魚種下塘前3~4d后,可施入400~500kg/667m2畜禽糞,或者200~250kg/667m2糞尿,還可施入5~7.5kg/667m2的磷肥和氮肥,對水溶解后,全池遍灑。
2.3幼魚放養
應該基于鱘龍魚種的不同規格來對放養密度予以確定。混養時,應選擇如鳙魚、鰱魚之類的濾食性魚類,切忌不可混養會與鱘魚爭餌的種類。
2.4生產記錄
要實現鱘龍魚規范化養殖,還需要完善生產記錄。包括購買單位、放種入庫數、引進魚苗來源、數量及日期,防洪、水溫、水質記錄、培育日期、放養規格及日期、餌料糞肥投入量、消毒劑用量及名稱、魚種培育苗數、起水規格等。每日要堅持觀察鱘龍魚的活動狀況、攝食狀況及水色,務必要堅持巡塘。為了確保餌料生物豐富、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可以綜合性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開啟增氧機、潑灑施肥、注水等。要定期對池塘進行殺菌消毒和殺蟲,為了避免出現魚病,讓魚苗抗病能力得以提高,還可以定期將VC等添加到飼料中。
3飼養管理
3.1飼料投喂
應該采用定時、定量、定質的原則來進行餌料投喂。投喂時間不可隨意改變,必須要定時投喂,投喂頻率控制在2~4次/d;投餌量應該控制在2.5%~4%鱘龍魚體質量,每次投餌量宜讓鱘龍魚在30min內吃完;合理配比、營養要全面、顆粒大小應適口,還可以添加一些提高抗病力、促進生長的營養劑。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顆粒粒徑控制在2.0~3.0mm,水分12.28%、粗纖維8.48%、粗蛋白37.82%、無氮浸出物20.55%、灰分14.91%、粗脂肪5.96%。
3.2水質管理
為了保證水質清新,應該做到2~3次/d的水交換。池塘清洗應該隔天進行1次,并對水質理化因子定期測定,持續對養殖池充氧,一旦發現問題,那么應該在第一時間內及時處理。池塘的水質要定期進行監測,務必要符合鱘龍魚的養殖標準。
3.3水溫管理
鱘龍魚生長速度的快慢會直接受到水溫的關鍵。因此,要每日都對水溫的變化予以檢測,在夏天,為了防止出現陽光直射養殖池的情況,應該在養殖池架設遮陰設施,以確保養殖池水溫控制在25℃以下。在冬天,特別是當水溫降到12℃以下時,有條件的鱘龍魚養殖者可將鱘龍魚從室外池塘移入到室內水池越冬,若是北方地區,可選擇667~3335m2的長形土池,將簡易塑料大棚搭建在長形土池之上,讓鱘龍魚在大棚內越冬,可使水體溫度保持在2~3℃以上。
3.4疾病防治
1.地點
海口桂林洋羅非魚養殖基地。
2.池塘條件
面積1.8畝、平均水深2.8米、全池用地膜護坡,池底無淤泥,地下水源,動力排灌,配備3臺1.5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備用15千瓦的發電機組一部、投料機一臺。
3.苗種放養
苗種為經標粗培育、平均個體規格達100克的吉富品種,為避開高溫期易發生鏈球菌病影響試驗效果,投苗時間選在2013年9月25日,按常規池塘消毒進水后投苗10800尾,畝均6000尾。
4.飼養管理
(1)增氧機的使用:3臺機分別安置在遠離池堤1.5米處且用扦桿固定、形成三角對稱,調整后同時打開作業,以在水流動中沒有出現死角為最佳選擇點。魚體重300克/尾前白天開一臺機,傍晚視天氣、魚活動情況打開1~2臺機;中、后期白天開2臺機,晚上12點前一般開2臺機,隨后看天氣或魚活動情況增開1臺機,其原則是魚不浮頭少開,反之則多開或延長開機時間。(2)投喂飼料:個體重250克前投喂粗蛋白質含量40%、日投餌率4%~6%,后期改投粗蛋白質含量28%、日投餌率1%~4%的浮水膨化料,每天分2次投喂。中、后期由于池塘載魚量較大,投喂時應注意魚攝食及活動情況,適度控制關停機時間,一般至少保持一臺機正常作業,每周停料一天。(3)水質調節:每半月潑灑一次生石灰,用量20千克;前期每周加水一次,后期采取每天微量排灌,且每隔10天大量排灌一次,每次換水量不超過池水的1/2。對水質進行不定期檢測。(4)專人專池管理:定期檢查增氧機及供電線路、發電機,及時排除故障,切實保障增氧機正常作業;勤巡視池塘,觀察魚活動攝食是否有異常,制訂應急方案。檢測水質,做好試驗記錄及建檔等。
二、結果
2014年4月5日起捕銷售,飼養時間6個月左右,最大個體重750克、最小個體重550克、平均個體重650克;收獲商品魚6669千克,成活率95%,畝均單產3705千克;扣減苗種重1080千克,凈增重5589千克,投入飼料8271千克,餌料系數1.48。
三、討論
1.在和目前海南一般性養殖池塘對照分析中可見,畝均單產提高將近2.5倍,畝純收入增加1倍多,盡管其電費支出是一般性飼養池塘的近3倍,但餌料系數下降了0.12,經濟效益是比較可觀的。
2.本試驗主要通過增氧機改善水質條件,達到增加放養密度、提高產量的目的。檢測數據可見試驗池塘的各項有害物質指標均處在安全可控范圍內,盡管后期有個別超標,但筆者認為只要使用微生物制劑或及時銷售就可回避,表明了通過池塘增氧機的控制可大幅度提高池塘養殖生產的高密度集約化程度,降低養殖生產成本,且只要管理措施到位,就可避免高密度放養帶來的養殖風險。
3.本模式主要是對管理上具有較高的要求,為此飼養者應視其技術水平、池塘水深、面積、單產要求,電價、魚價等綜合考慮。尤其是高溫期高密度飼養易暴發的羅非魚鏈球菌疾病尚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的現階段,在飼養中應當盡可能地避開高溫季節,降低病害風險。
論文摘要從養殖前準備、放苗、投喂、飼養管理和敵、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淡水龍蝦養殖技術,以期為水產養殖戶提供參考。
淡水龍蝦是一種經濟型淡水蝦種,它具有6大特點:一是體大肥美;二是生長快、產量高;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四是適應性強,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中生存;五是食性雜,既能吃動物性飼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六是經濟效益高。經磯灘鄉高樂村水產養殖場小面積試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養殖經驗。
1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1.1養殖環境與水質要求
選擇通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無污染、餌料來源豐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電便利的地方建養殖場,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蝦池環境
蝦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為好,要求長方形,長寬比為1∶3,水深0.7~1.5m,最好東西走向、向陽,池內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側略有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須是泥土護坡,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使其安全過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寬度要達到60cm,主要是防止龍蝦打洞濾水,如果池水面積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條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勻分布,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產卵繁殖。淡水龍蝦有怕光的習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紋瓦、舊輪胎、PVC管、竹排、磚頭瓦片、舊筐等隱蔽物,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池上適當搭設遮陽棚。幾種方法相結合,為龍蝦創造一個半陰半陽、安靜而舒適的棲息環境。
1.3防逃措施
龍蝦喜歡夜間活動,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用石棉瓦、花綢布、塑料薄膜或鋼紗網等,用木樁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墻,底部埋入土中約30cm封嚴,保證無龍蝦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將生石灰打碎均勻灑入池水內溶化,用量一般為600~750kg/hm2,第2天,用鐵耙攪動池底,使石灰漿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時先將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鐵桶內,加水稀釋向池塘中潑灑。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繼續留在池里,第2天開始進水,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鈣量在50%以上(理論值71.4%),因龍蝦生長過程中會蛻殼,須攝入足量鈣。
1.5水池培肥
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機肥,如施經過發酵后的豬、牛糞等動物性糞便2250~3750kg/hm2,使水深80~120cm之間,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潑灑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水,使池水逐漸轉化為適當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綠色為宜,池中逐漸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種蝦。
2放苗
2.1放苗時間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當春季水溫上升至16℃以上時即可放苗。放苗時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節氣溫變化較大,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溫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是低溫采用充氧法運輸來的蝦苗,應先取出蝦苗,注意緩慢調整溫差,待袋內水溫與池水溫基本一致時,再放入池中。
2.2蝦苗選擇
選擇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體質健康的苗種進行放養。
2.3放養密度
依蝦苗規格、養成要求、蝦池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體長1.5~2.0cm以上的龍蝦苗,投放量7.5~9.0萬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蝦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蝦池四周淺水處分散投放。
2.4混養魚類
池塘養殖淡水龍蝦不宜混養肉食性、雜食性魚類,但可適當放些鰱、鳙魚,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這類魚對水中溶氧較為敏感,也能為池中缺氧起報警作用。
3投喂
3.1飼料的種類
(1)植物性飼料有黃豆、豆餅、小麥、玉米、山芋等。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選用豆類植物作飼料,一定要經過加溫處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對植物蛋白的吸收。龍蝦也會攝食一些鮮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內淺水區或池邊種植適量的當地能生長且對龍蝦有利的水草。
(2)動物性飼料有魚粉、鮮雜魚、螺螄、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內臟等。
(3)配合餌料。目前市面上尚無淡水龍蝦專用的配合飼料,可用對蝦、毛蟹配合飼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餌量
日投餌量干料大體是小蝦體重8%~10%,中蝦體重5%,大蝦體重3%~4%;如果是投放鮮料投放量可適當高些。龍蝦攝食情況應視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進行調整。
3.3投餌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餌,并以傍晚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餌改在夜間10時左右,因為龍蝦有明顯的晝伏夜出的習性。投餌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確定餌料投量的增減。主要在岸邊和淺水處多點均勻投喂,上午投餌應離灘遠些,傍晚投餌應近些。也可在蝦池四周增設餌料臺,以便觀察蝦只攝食情況。各階段投餌不同:體長1.5~5.0cm的幼蝦,投碎細餌料;5~10cm的中蝦,要把餌料加工成一定規格大小再喂;成蝦階段的餌料可稍粗些。蝦苗剛放進池時,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中期應逐漸轉向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后期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4飼養管理
蝦池水質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換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換1次,透明度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促進食欲和生長,有條件的可采用微流水養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間或全池潑灑底質改良劑,以調節水質。如有條件可在餌料里摻入0.1%的蛻殼素或喂蝦蟹用的顆粒飼料。
5日常管理
(1)經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檢查有無殘餌,以便調整當天的餌料;中午主要是測水溫,觀察池水變化;傍晚或夜間主要是觀察了解龍蝦活動及攝食情況。
(2)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暴風雨時應特別做好防逃工作。
6敵、病害防治
(1)敵害種類主要有老鼠、青蛙、水鳥、水蜈蚣、搖蚊幼蟲等。要及時做好滅鼠工作,同時清除池內蛙卵、蝌蚪,在蝦池四周裝上圍網30~40cm,以防止青蛙、水蛇侵入。池內發現水蜈蚣可用撈海捕撈。
養殖試驗時間:2012 年 3 月至 8 月
一、材料及方法
1.條件:本實驗工作在大涌鎮進行,3月初已完成面積分別為5畝和6畝的中央排污池,每池深2.5米,均配0.75kw水車式增氧機4臺。2.前期準備:3月底用生石灰清塘,4月初,每個池塘購買海水一船,全池鹽度達到5‰,用0.5ppm菌毒凈消毒,水深80cm,施氮磷復合肥3ppm。3.蝦苗放養:經過十多天的肥水,各池藻類繁殖良好,水色呈黃綠色。4月25日投放經淡化至10‰鹽度的無病毒南美白對蝦蝦苗,規格0.8cm,每池放苗量8萬尾。4.餌料投喂:養殖全過程使用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投喂次數為每天3次。一般以投喂后2小時內食完為參考標準。通過檢查餌料臺和投餌區池底殘餌的數量來判斷其攝食情況,以便確定下次的投餌量。5.水質調控:放苗一星期后,加水淡化,每天一次,每次5cm,直至水位2.5米,放養1個月后,水色開始變濃,每日進行清底排污和加水。增氧機在投餌2小時后開動,每天開動4-12小時。7月份以后每天在投餌后1.5小時開動增氧機,至下次投餌前停機。日常水質檢測內容包括:水溫、溶解氧、氨氮、亞硝酸氮、酸堿度。
二、實驗結果
1.養殖實績
經過精心的飼養與管理,從2012年7月5日開始收獲,取大留小,共分三次收獲,到8月16日兩池全部干塘,經核算,一共收獲南美白對蝦7980公斤,平均畝產717.5公斤,是普通池塘的2倍左右,平均規格41尾/斤,平均成活率73.5%。
2.餌料系數
兩塘收獲對蝦7890公斤,總投餌量為8675公斤,平均餌料系數為1.10。3.經濟效益本試驗南美白對蝦銷售額為165690元,養殖生產成本為105380元,獲利60310元,畝利潤5480元。
第二部分中央排污池構造、原理及優點分析
一、中央排污池的建造結構。
中央排污池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1.池底及池堤建造結構:整個池塘近正方形,池底呈鍋形,利于中央集污,池底中間有直徑8米的中央集污區,集污區向池塘四周上傾,保持一定的坡度(每米上升3cm),池堤鋪上地膜(專用塑料膜),選擇其中兩個池堤(對邊)中間用水泥鋪設行人梯(長度20米),用來停靠船只和方便工作人員日常管理操作。
2.中央集污區:直徑為8米的圓形水泥結構,六條集污槽由圓周通向中心點,用來聚集底層污濁物,中心點有一直徑80cm的水泥頂蓋,蓋住六個集污槽用來匯集污濁物,集污槽與頂蓋交接處用網目約為1cm的鐵絲網隔著,頂蓋下面連接排污管通向抽污井。
3.排污系統:中央集污區底下連接一條排污管通向池塘邊的抽污井(兩個池塘共用一個抽污井),抽污井的深度低于池塘中間的最低點50cm,井底安裝一抽水泵,連接抽污管通向池外。4.排灌系統:池塘邊建設入水明渠,建設專用蓄水池,水流由蓄水池抽入明渠到達每個池塘的入口水。養殖污水出口通向凈化池,經凈化后再抽入蓄水池,以循環再利用。
二、中央排污工作原理
池塘水深1.5-2米,池塘四邊各放置一個水車式增氧機,增氧機同一水流方向開動,利用向心力的原理將池塘的污濁物,如對蝦糞便、殘余飼料、死亡藻類等向中央集污區集中,通過集污槽匯集污物于中心點,排污時,開動抽水井的潛水泵將井中污水抽出,利用水體的壓力和連通器原理,將池中污物帶水沖出抽水井,如此,潛水泵源源不斷將污水抽出池外,凈化和保持了池底的清潔,給養殖動物一個舒適的養殖環境。
三、中央排污池的優點分析
1.保持良好的養殖水質,降低養殖風險。養殖過程中,底層逐漸積累過多的有害有機物,有機物能大量消耗氧氣、產生有毒氣體并且滋長有害細菌,是日后惡化水體和爆發病害的誘導因素,中央排污隨時可以將其排出池外,保持了較好的水質,在防病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暴雨天氣時,防止了池塘外面的污濁水帶入池內,減少了對水體的影響。
2.產量高、效益好。中央排污池的硬件條件比較好,可操作性強,易于控制和管理,而且水較深,水體容積大,水質良好,可以提高養殖密度,增加產量(養殖試驗達2倍左右),提高收益。
3.延遲池塘老化,節約養殖成本。普通池塘在養殖2年以后,由于有機物等淤泥的大量積累,變成低產的池塘,不得不選擇低產養殖模式或者投資進行翻新整治,而中央排污不存在此問題,一次建造可以使用五年以上,節省了各種費用。
本試驗在晉江一河汊內進行,該河汊養殖面積3333.3m2,其底形平坦,底泥軟硬適中,兩岸間距20m,水位常年變化較小,水深1.5~2m,水源充足,常年有微流水,天然餌料豐富,水質良好,符合淡水漁業水質標準。
2攔網設施
主要有墻網、樁架、石籠、鐵柵欄等。墻網為聚乙烯網片,其網目為3cm,上綱、下綱都裝有雙鋼繩,下綱裝有石籠。樁架是墻網的支柱,用竹樁做成。石籠是由網片包上鵝卵石縫制而成,其直徑為10~15cm,用于固定網角的。鐵柵欄是由扁鋼焊成可活動裝卸的框架,柵條用直徑6mm的圓鋼筋,按間距1cm的柵間距焊成橫向排列。
3攔網設置
在河汊兩端最近處,設置兩道弧形的攔網,一道為墻網,一道為鐵柵欄,兩道相距8m。墻網設置在靠近河汊內部,用竹樁固定,其上部高度高于歷年最高水位1.5m以上,其底部向內水平延伸1m寬的底臥,并用石籠壓住,主要是防止魚類逃出。鐵柵欄則靠近河流,其作用是攔截河流的雜物等,同時還有攔魚作用。鐵柵欄用水泥樁固定。
4河汊清野和消毒
在魚種放養前15d,采用拉網等漁具對河汊進行清野,清除底層兇猛魚類,保證魚種正常生長。然后用100g/m3的漂白粉均勻潑灑,待藥性消失后,在河汊內掛用聚乙烯網袋裝的發酵過的干雞糞50kg/667m2,來培養基礎餌料。
5魚種放養
2012年1月20日,平均體重為65g的黑脊倒刺鲃放養密度為450尾/667m2,同時搭配平均體重為75g/尾的鰱魚80尾/667m2、規格80g/尾的鳙魚30尾/667m2,以調節水質和攝食殘餌。魚種體質健壯、游動活潑、無傷病,大小規格均勻。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溶液浸浴魚種5~10min進行消毒。
6投餌
黑脊倒刺鲃的成魚養殖投喂草魚配合飼料(蛋白含量28%),兼投新鮮青飼料。日投餌占魚體重的2%~4%,一般每日投喂兩次,分別在上午9﹕00和下午17﹕00,投餌時堅持“四定”原則即定質、定點、定量、定時,并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狀態靈活調節。
7肥水
進入5月份,隨著氣溫、水溫的升高,魚類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攝食量明顯增加,因此,要加大投餌量,一方面可以滿足黑脊倒刺鲃生長所需,另一方面殘餌又可促使餌料生物繁殖,滿足濾食性魚類的生長需求,一般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50cm。
8日常管理
每天堅持巡邏,檢查設施、洗刷網片,及時清除病死魚,觀察魚的攝食和活動情況,要保持養殖環境的安靜,并及時清除池中殘餌,做好食臺的清場和消毒工作。做好防病、防浮頭、防逃、防洪、防偷和養殖記錄等工作。
9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方面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首先要進行河汊消毒;魚種放養前用3%食鹽水消毒,每15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食場和飼料臺1次,在病害多發季節,定期投喂藥餌。及時撈出病魚死魚,發現病害及時對癥下藥治療。
10養殖結果
10.1產量經過近一年的養殖,平均每667m2獲黑脊倒刺鲃176.8kg,423尾,平均每尾418g,成活率為94%;鰱魚667m2產量53kg,72尾,平均每尾736.1g,成活率90%;鳙魚667m2產量20.3kg,27尾,平均每尾751.9g,成活率為90%。
10.2經濟效益分析總收入為56113元,其中,黑脊倒刺鲃884kg×60元/kg=53040元,白鰱265kg×7元/kg=1855元,鳙魚101.5kg×12元/kg=1218元。平均收入11222.6元/667m2。總成本為45315.5元,其中飼料5569.2元,人工費用26000元(管理人員及臨時工工資),魚種6930元,其它費用6816.3元。利潤為10797.5元,利潤為2159.5元/667m2。
11小結與討論
11.1在本試驗中,黑脊倒刺鲃攝食投喂的飼料,其殘餌和糞便則可起到肥水的作用;而白鰱則濾食水中溶解的配合飼料粉末,也濾食水中的藻類,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鳙魚則攝食水中的浮游動物,同樣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為黑脊倒刺鲃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鰱魚、鳙魚在不增加養殖成本的條件下,又可增加養殖收入。
11.2由試驗效益分析可看出利用河汊圍欄進行養殖其利潤可觀,其對于增加水產品產量和增加漁民收入及對于促進漁業生產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11.3為了減少受暴雨和山洪影響的損失,通常在每次洪水過后要潑灑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水質調節,以減少魚類的死亡。
關鍵詞羅非魚;生活習性;食性;營養需要;飼料;病害防治
羅非魚原產于非洲,因其生長快、食性雜、繁殖力強、疾病少、肉味鮮美等優點,而且能在淡水、咸淡水乃至海水中養殖,成為我國廣泛養殖的魚類品種。1976年,FAO推薦羅非魚為“最有希望的養殖魚類”。目前我國養殖的羅非魚主要有莫桑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紅羅非魚、奧尼羅非魚等幾種。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流水養殖及稻田養殖等,其養殖既可在淡水中進行,也可在半咸水中養殖。
1羅非魚的生活習性與食性
1.1生活習性羅非魚屬于廣鹽性魚類,既能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海水中。這類魚對水體中鹽度的變化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因種類不同而有差別。莫桑比克羅非魚從一般的淡水到鹽度30‰的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長及繁殖,但在30‰~40‰的高鹽度海水中雖能生長,但不能繁殖。將羅非魚從淡水或低鹽度海水移到純海水中,須經過由低鹽度到高鹽度的逐步馴化過程,才能適應高鹽度的海水,否則會引起羅非魚死亡。但從鹽度很高的海水(30‰以上)中可直接移入淡水里,魚能適應而正常生長[1]。
尼羅羅非魚喜棲息在水溫較高的水域,其生存水溫為12~40℃。最適生長水溫24~35℃,當水溫在14℃以下時便不吃食,水溫降到11~12℃以下時即死亡[2]。
羅非魚對低氧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羅非魚耐低氧性較強,在水溫22~25℃,溶氧量0.7mg/L時僅表現出輕微的浮頭,但仍能攝食;低于0.1mg/L時才窒息。保證它正常生長的溶氧必須在3mg/L以上[3]。有研究發現,在氣溫和水溫22~26℃條件下,即使離水后,只要鰓部保持潮濕,它還可以生存3~4h,比一般鯉科魚類耐低氧強。羅非魚在密養情況下水質很肥的池塘、水坑中都能適應生存,并不影響其生長和繁殖[1]。
1.2食性幼魚時幾乎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個體的長大,逐漸轉為雜食性。在天然水體中,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為主。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甚至小魚小蝦也是常被攝取的對象。有時也吃些水草、浮萍等;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還大量攝食各類商品飼料,且能獲得顯著的效果。一些對于鰱、鳙魚來說難消化利用的藻類,而羅非魚都能較好地消化利用。根據這些特點,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投餌施肥的辦法,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
2營養與飼料
2.1營養需要能量不是營養物質,但是要維持生命就需要能量進行能量代謝,能量不足或過高都會影響魚類生長。一般魚類飼料的能量蛋白比在35.53~52.25kJ/g蛋白質,羅非魚飼料的適宜能量蛋白比為40.59kJ/g蛋白質[4]。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維持魚體生命和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試驗表明,羅非魚對飼料蛋白質適宜范圍為20%~30%,最適蛋白質含量為28.5%~29%,生產中視魚種規格及養殖水體情況,可在以上幅度內進行適當調整[5]。脂肪是魚類生命活動中所需的能量和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同時,脂肪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飼料的適口性,減少顆粒飼料在水中的散失。在飼料中適量添加脂肪可起到節約蛋白質的作用。根據研究結果,羅非魚飼料中脂類的適宜含量為6.2%。一般羅非魚飼料中脂肪的適宜含量為4%~6%[4]。維生素是一類需求量甚微,但卻是維持魚類正常生長、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活性物質。到目前為止,有關羅非魚維生素需要量的研究不多。研究顯示,羅非魚對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2和泛酸的需求量分別為50mg/kg飼料、50~100mg/kg飼料、6mg/kg飼料和10mg/kg飼料。在配制羅非魚飼料時,維生素的添加量可參考一般溫水性魚類飼料[4]。礦物質是維持魚類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它在魚類營養上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一般認為,羅非魚需要一般魚類所必需的礦物質。尼羅羅非魚獲得最大生長對飼料磷的需求在0.9%以下,適宜的鈣磷比為1∶(1.1~1.5)[4]。
2.2飼料羅非魚飼養在天然池塘里,能很好地利用微生物和水藻等水生生物作為營養來源,比循環水池單喂顆粒飼料效果好。據報道,在天然池塘里,羅非魚生長發育所需的50%~70%營養成分來自水生生物,只需要投喂一部分飼料。然而,在大多數人工池塘里水生生物極少,故依靠投喂配合飼料,尤其是集約化高密度飼養,更需要投喂優質顆粒飼料[6]。
目前我國羅非魚飼料形態有2種,一種是普通顆粒料,另外一種是膨化料。在生產普通顆粒料時,飼料調質溫度最好控制在85~95℃,使飼料調質充分,糊化度好,水中穩定時間較長,飼料外形光滑美觀。生產羅非色膨化料時,最好采用超微粉碎。80%以上過80目,這樣生產出的羅非色料外形美觀,而且對膨化機的磨損小,延長其使用壽命。無論是普通顆檢料還是膨化料,其直徑大小基本上在1.5~5.0mm[7]。
3羅非魚常見疾病及防治
羅非魚對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質環境良好、放養密度不高的池塘中,羅非魚發病率較低。然而,在一些水質環境惡劣,池底不經常清除淤泥,水中有機質含量高和溶解氧低的高密度養池塘和網箱養殖中,特別是在循環水系統,高密度放養和大量投放餌料的工廠化養殖中,羅非魚的發病率較高。
3.1水霉病水霉病由水霉菌寄生在羅非魚表皮內引起。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捕撈和搬運操作不小心,造成表皮損傷,以致水霉菌侵入傷口大量繁殖所致,在低溫季節凍傷皮膚,亦容易感染水霉病,死亡率極高。
防治方法:在放養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3%食鹽溶液或3ml/L二甲基藍溶液進行魚種浸浴5min。在捕撈、搬運魚種時要格外仔細小心,勿使魚體受傷[8]。
3.2小瓜蟲病俗稱白點病。此病在水溫16~18℃時,由小瓜蟲寄生引起。病魚鰓絲充血呈暗紅色,體表、鰓瓣和鰭條上布滿白色小點狀的囊泡,游動遲緩,逐漸消瘦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200~250ml/L冰乙酸浸洗15min或用80ml/L的甲醛溶液浸洗魚體20min。也可用干辣椒3.75kg/hm2,干姜1.5kg/hm2加水375kg/hm2煮沸后全池潑灑,連續2d。還可用1%~2%食鹽水或8ml/L硫酸奎寧浸浴[9]。3.3急性腸胃炎病此病多發于夏季。其癥狀是充血,體表及鰭條失去黏液,尾鰭干白,厭食,游動遲緩,體色變黑,離群獨游,解剖可見腸道發炎積水。
防治方法:改善水質,注意均勻投餌,防止魚暴食。治療可用痢特靈4片加水0.5kg,浸花生麩0.5kg喂魚。也可用穿心蓮粉1份加糠粉20份拌勻喂魚,每100kg魚投藥餌2.5kg[9]。
3.4愛德華氏菌病主要癥狀是病魚魚體發黑,腹部膨大,發紅,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有的病魚可見有膨隆發炎的患部,鰭條末端壞死發白。解剖觀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別是卵巢有出血癥狀,腸管內有水樣物貯積或腸壁充血。肝、脾、腎等內臟,特別是肝臟有白色小結節樣病灶,有腐臭味。此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病原體是遲鈍愛德華氏菌。流行情況流行季節主要為7、8月份高溫季節,范圍較廣,是羅非魚比較常見的一種細菌病,危害嚴重。多數是慢性死亡,持續時間較長。
防治方法:①注意合理密養、池塘清理和消毒,經常換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潔。②發病時用三氯異氰尿酸對水全池潑灑,使水呈0.4~0.5g/m3。③同時內服搗碎大蒜,按5%與飼料混勻,每天1次,連用3d[10]。
3.5爛鰓病主要癥狀是病魚魚體發黑,呼吸困難而浮于水面,鰓絲腫大且色澤變淡。急性感染時,病魚鰓絲呈紫紅色,黏液多,發生腐爛直至死亡。流行季節為5~11月,主要發生在羅非魚苗種培育期,規格為2~5cm,發病水溫在25~30℃。發病原因主要是養殖密度過高,魚池水質老化。生長季節水質調節不及時,水體透明度過低,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以及寄生蟲的交叉感染,導致羅非魚爛鰓病的暴發。
防治方法:①避免過密養殖,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排污換水。②發病池可用三氯異氰尿酸對水全池潑灑,使水呈0.4~0.5g/m3。③用0.3g/m3聚維酮碘全池潑灑[10]。
參考文獻
[1]王鑫.羅非魚的人工養殖技術[J].生物與特產,1990(6):10-14.
[2]余同章.尼羅羅非魚的養殖[J].中國農村科技,1996(6):46-47.
[3]張銘漢.淺談尼羅羅非魚的試養[J].重慶水產,1993(3):89-91.
[4]吳銳全.羅非魚的營養需求與飼料[J].漁業科技產業,2003(1):22-25.
[5]李江,黃凱.羅非魚的營養需要[J].科學養魚,2003(3):40.
[6]朱欽龍.羅非魚的營養和飼料[J].上海飼料,2000(5):20-21.
[7]余偉明.羅非魚的營養與飼料[J].科學養魚,2002(4):54-55.
[8]廖國璋.羅非魚疾病及其防治[J].漁業科技產業,2003(1):26-29.
1.池塘準備
實驗所用兩口池塘,靠近水庫,每口均在5畝左右。東西走向,水源充足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最大池深3米左右。每個池塘配水車式增氧機兩臺(外配防護罩,防止啟動時擦傷魚體)。
2.清理池塘
2012年冬季將水抽干,晾曬一個冬季。2013年2月初進行池塘清淤,曝曬30天。3月份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消毒,殺死池中的病原微生物。每畝用量為150千克。
3.餌料魚培養
10天后進水50厘米,同時施基肥肥水。每畝投放餌料魚(鯉魚、鰱魚水花魚苗)20萬尾左右,每天潑灑投喂豆漿、麥粉、麩皮等。期間不斷添水至80~100厘米,餌料魚到狗魚下塘時達2厘米左右,畝產40千克左右。
4.魚種放養
5月10日白斑狗魚魚種下塘,規格5厘米左右,大小一致、體表光潔、活力強、無病灶。畝放養量約為1000尾。
5.技術管理
(1)餌料投喂:白斑狗魚養殖成功的關鍵是餌料魚的供應。養殖前期,采用以發塘方式培養的餌料魚為主、適時補充為輔的投喂方式,因白斑狗魚以活魚為食,棲息在水體中下層,平時很難看到。需要注意的是,當塘內四周出現少量餌料魚長時間在淺水處活動時,可能說明深水區餌料魚數量不足,此時需及時投放餌料魚。養殖中期,狗魚的攝食量增大,發塘培養的餌料魚已基本耗盡,這時采用水庫收購鮮活雜魚進行投喂,一般每天投喂一次。每半月撒網打撈檢查白斑狗魚的規格來確定餌料魚的大小。按照白斑狗魚規格的1/3來投放餌料魚,按每尾白斑狗魚攝食5~8尾餌料魚投喂。養殖后期,白斑狗魚的攝食量達到最大,除了鮮活餌料魚之外,還輔以冰凍雜魚,投喂時將冰凍雜魚切碎,淘洗干凈后投喂。(2)水質調控:水溫調控的具體做法:在5月放苗后,水深維持在1米左右,有利于提高水溫,促進生長。隨著氣溫升高,不斷提高水位,至七八月份氣溫最高時,水位加到2米左右,使底部水位保持在22~24℃。在夏季高溫時,及時換水,換水時從水庫下層抽取低溫水加注到池塘中,并向水面投放水花生、水葫蘆等遮蔽物,降低水溫。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保持水質的清新度,本實驗換水后潑灑EM益生菌,濃度約為十萬分之一,每月潑灑3~4次,高溫季節適當增加1~2次。(3)病害防治技術:從魚種放養到餌料魚投喂都用3%~5%食鹽水浸泡消毒,消除病原菌。由于白斑狗魚適應性較強,很少發病,但仍然要定期以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對水體進行消毒,防止疾病的發生。
二、實驗結果與經濟效益
1.實驗結果
2013年10月中旬起捕,每尾魚的平均體重在600克左右。兩個池塘的成活率在70%左右,共收獲狗魚成魚約7000尾、4200千克。
2.經濟效益
2013年白斑狗魚的市場售價為60元/千克,成本核算為:水電費3元/千克、餌料成本20元/千克、苗種費6元/千克、藥品費用2元/千克、人工費13元/千克。收益為4200千克×16元/千克=67200元。
三、討論
1.白斑狗魚有階段性蠶食的特點,特別是8厘米以下,這一階段要保證餌料供應充足。體長超過8厘米,蠶食現象逐步緩解。
2.白斑狗魚雖然屬于廣溫性魚類,但是水溫超過26℃,白斑狗魚活動明顯加劇,性情不穩定,易引起打斗,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水溫變化。在夏季水溫超過26℃時,要及時換水,調節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