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連忘返的意思解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標出。(3分)
1.在朝(cháo zhāo)著陽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傾斜的隧道。
2.魏格納發現,巴西的每個海灣,又能在非洲找到相(xiānɡ xiànɡ)應的突出部分。
3.他就像軟禁(jīn jìn)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
4.葉子長得那么均勻,不留一點兒空(kōnɡ kònɡ)隙。
5.平臺經過仔細耙(bà pá)掃,收拾得很平坦。
二、根據拼音寫出正確的詞語。(10分)
chónɡ dié hén jì zhú jiàn pāo qì sōu suǒ
( ) ( ) ( ) ( ) ( )
zhù zhái yǐn bì qīnɡ xié róu ruò kuān chǎnɡ
( ) ( ) ( ) ( ) ( )
三、輕松演練。填填看,看你們誰填得又準又快。(3分)
( )地選擇 ( )的陽光 ( )地吻合
( )的洞穴 ( )的工程 (
)的細絲
四、按字典的要求填空。(7分)
1.“棄”字是( )結構。用部首查字法查,可查( )部,再查( )畫;也可查( )部,再查( )畫,用音序查字法,應先查( ),再查( )。“棄”的意思是( )。
2.“凹”字是( )結構。用音序查字法查,應先查音序( ),再查音節( )。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 )部,再查( )畫,它的筆順是: 。
五、選擇帶點字的意思,填序號。(3分)
盡:A.完,完成 B.全部用出 C.達到頂點 D、全部
1.桌上擺的盡是我喜歡吃的菜。( ) 2.學問是沒有盡頭的。( )
3.爸爸用盡力氣才把我送到了醫院。( )
六、將下列詞語補充完整。(4分)
引人( )意 毫不可( ) ( )遇而安 浩如( )海
不可( )議 精神大( ) ( )費心機 坐( )不安
七、加標點。(8分)
1.大體上講 住所是很簡樸的 清潔 干燥 很衛生
2.他畫完了大洋洲 又畫南極洲 畫完了非洲 又畫南美洲
3.1912年 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地質學會上 魏格納作了題為 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的演講 提出了關于大陸漂移的假說 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
八、下面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分)
A.比喻 B.擬人 C.排比 D.設問 E.反問
1.蟋蟀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 )
2.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
3.魏格納在病房里坐臥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 )
4.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
九、花落誰家(選詞填空)。(3分)
突然 果然 居然 仍然
1.鳥的天堂里( )有許多鳥。 2.他來得很( )。
3.陳老師生病了,( )堅持給我們上課。
雖然……但是…… 如果……就…… 即使……也……
4.屋子的內部( )沒有布置,( )墻壁很光滑。
5.蟋蟀鉆在土底下干活,( )感到疲勞,它( )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
6.( )你想取得好成績,( )得刻苦學習。
十、小小裁判員。(在正確的說法后面打“√”,在錯誤的說法后面打“×”)(2分)
1.爬山虎是一種動物。( )
2.蟋蟀是用前足、后足和鉗子來建造住宅的。( )
3.他總是經常這樣和別人開玩笑。( )
4.上課了,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講。( )
十一、句子沙龍。(4分)
1.這幾本課外書,大家已經看了幾遍。(改為被字句)
2.不仔細觀察怎么能對爬山虎有如此細致的了解?(改為陳述句)
十二、課文鏈接。(寫出下面詩句的意思。)(1、2題每題3分,3、4題每空一分,共9分)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緣:
詩句的意思是:
。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
詩句的意思是:
。
3.爬山虎的腳像 又像 。
4.列夫·托爾斯泰生前堅持寫日記,他是 國著名作家。
十三、閱讀直通車。(請你欣賞美麗的文章,然后理解并回答問題)(12分)
夏天到了,荷花開了。雷雨后的夏夜,空氣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剛剛洗過似的。此時此刻,去西湖散步,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且不說西湖涼風習習,且不說西湖湖畔如同仙境一般,光是西湖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了。一片片荷花亭亭而立,尤其是荷葉上的一顆顆水滴燦若明珠,一朵朵荷花在朦朦朧朧的夜色中剛剛閉合。荷花雖然閉合了,但卻關不住一湖清香。
荷花不畏風雨,也從不孤獨,要開就開滿湖,方圓一片,給人一種壯觀的美。
荷花也不嬌貴,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長,就能開花結果。花兒開在蓬蓬勃勃的綠色中間,荷梗立于漣漪蕩漾的碧水之上。有一朵花就獻出一個蓮蓬……
荷花毫無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莖、葉、花、果實,毫不保留地全部獻給人類。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呀!人們怎么能不贊美你、稱頌你呢?
1.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2分)
心曠神怡:
流連忘返:
2.請在文前的橫線上給短文加個標題。(2分)
3.從短文中找出一個比喻句寫在橫線上。(5分)
。 把( )比作( )。
你能仿寫一個句子嗎?
4.人們贊美荷花是因為:( )(2分)
A.滿湖的荷花給人一種壯觀的美。
B.亭亭而立的荷花能給人一種壯觀的美。
C.喜愛荷花的清香、美麗 、壯觀,更喜愛它的不孤傲,不嬌貴的性格和毫無私心、毫不保留的獻身精神。
D.開在蓬蓬勃勃的綠色中間,荷梗立于漣漪蕩漾的碧水之上。
5.把短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寫在橫線上。(1分)
上證指數依舊在1970-2170點年初的區間內波動,還是沒看出有突破的跡象,成交量的萎縮導致市場對上證的關注度始終沒法上來。我們看到增量資金都在創業板里面,創業板指數小幅上揚,但成交量已經比前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期低的時候只有150億左右,現在已經有300億的量能了。所以,如果現在堅持在炒作第一線的,應該多關注創業板的個股。題材方面,我們還是看好泛科技股的表現,如智能手機的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進口軟件替代,文化傳媒和生物科技等。總之,七大新興產業中都會有機會,關鍵在于精選標的。問題就來了,兩市這么多股票,如何選擇能夠獨立于大盤走強的股票是一門學問,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和實踐。
研究資本市場這些年來,越來越感覺國內資本市場,最有意思和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就在以下兩個地方:一個是并購重組,包括以前流行的借殼重組,現在流行的增發收購,另外一個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新股的發行和上市。從業這些年,我們不斷看到新股發行制度在變化,也不斷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博弈,管理層和投資者的博弈。對新股的認識始終處于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中,尤其是這兩年國內新股停發階段,美股的新股上市和港股的新股上市,都被資金爆炒,從中可以看出,有一批資金是專門做新股套利的,海外活躍的資金,也有國內出海的身影。筆者創作的在網絡上被轉載最多的就兩個PPT文件,一個是《如何閱讀研究報告》,另外一個就是《新股的申購和二級市場炒作》,以后可以多說一些新股的內容。現在國內新股要重新發了,而且過渡到常態化發行,相信部分資金會回來,繼續參與新股投資。
新股改革始終是民間議論最多的地方,自從1月份新股重啟以來,又有了新的問題。老股轉讓,這是的套現啊,于是有人看不下去了,現在對老股轉讓有了嚴格的限制。以前可以超募資金,于是13年那些手上有錢的都開始并購,現在超募又有了限制,有很多要求。以前不能募集資金來償付銀行貸款,補充流動資金等,現在又開始允許一定的額度來完成上述兩項指標。于是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新股募集資金的調整。為什么?因為你的發行市盈率不能超過行業平均,否則要解釋,而發行股數你也沒法調整,那么唯一可以調整的就是募集資金。大家都想多要點錢,于是行業好的,如環保科技等,募集資金可以向上調整。行業不行的,就只能往下調了。和我們關系密切的是網上打新股,原來只要有1天的市值,現在要發行前20個交易日的平均市值,而每周都有新股發行,那么股票要一直放著了。說了這么多,到底要不要參加打新呢?當然要!而且要積極參與。
很多學者對于旅游文本翻譯研究主要從旅游文本的定義范圍,功能與文本類型上研究,筆者認為應用紐馬克的文本功能翻譯理論進行旅游文本的翻譯較為適宜。
英國的紐馬克認為譯者在不同的文本中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他將文本功能分為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喚功能 (vocative function)。首先,表達功能的核心是“說話人,作者、話語創始人的思想。他用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考慮任何回應。”紐馬克認為:“表達”的文本類型有:文學作品(包括詩歌、短篇故事、小說和戲劇)、自傳、散文,和私人信件。其次,信息功能是指“一個主題的事實,外部語言的事實,包括報告的想法或理論”。典型的信息功能文本例如教科書,技術報告,報紙,科學論文,會議記錄或議程等。旅游文本同時具有信息功能,側重內容,注重客觀,準確,規范。最后,“呼喚”的意思是 “號召讀者去行動、思考,去感受,實際上是反應。”注重目標讀者的接受視野和接受方式,并實現勸道功能。呼喚功能包括通知、說明、宣傳、說服性寫作和娛樂的通俗小說。所以呼喚功能是旅游文本的主導功能。
因此,按照以上對文本類型的劃分,“旅游文體是一種信息型―呼喚型文體,或信息-呼喚復合型文體,以描述見長,與異國情調,民俗文化不可分離。”
二、漢英旅游文本的特點與翻譯原則
由于大多數旅游文本具有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考慮到譯文對讀者造成的影響,譯者應該根據漢英旅游文本的特點,語言文化,在英語讀者所能接受的最大范圍內確定旅游文本漢譯英的翻譯原則。
賈文波指出(2004:109-117),漢語旅游文本大多重言辭華美,多用四言八句,多仰仗辭藻的渲染而非物象的明晰展示,因而“文采濃郁”。而且,漢語旅游文本還注重用典故和古詩詞來點綴行文,追求一種詩情畫意之美。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
相比漢語旅游文本,英語旅游文本更注重信息的傳達。李明認為(2007:209):“英文的旅游文本大多風格簡約,結構嚴謹而不復雜,行文用字簡潔明了,表達直觀通俗,注重信息的準確和語言的實用,景物描寫多用客觀的具象羅列來傳達實實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再現自然,讓讀者有一個明晰的印象”。
由此可知,漢語旅游文本注重引經據典,語言華美文雅,結構工整對仗;英語旅游文本強調信息準確,語言簡潔客觀,結構主次分明,忌同義重復。
基于二者的不同特點,張光明等(2009:222)認為,旅游文本的翻譯與旅游文本本身一樣,具有“向游客傳遞,介紹景點信息”、“ 打動讀者”的功能。翻譯的原則 “要做到準確,通俗,明晰,譯文要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賞,使各種不同文化的讀者均易于理解,樂于接受。”顧維勇(2005:83)認為,“譯者要考慮到譯語的可讀性,及讀者接受效果,所以譯者的自由度相對較大。”
因此,旅游文本漢譯英的總體原則如下:以傳播中國文化為目的,譯到信息準確簡潔,宣傳功能對等;以英語讀者的可接受性為導向,譯到語篇連貫,易讀易懂。
三、旅游文本的翻譯策略
通過以上對中英旅游文本特點的總結,可以根據翻譯原則,依照具體情況來定翻譯策略,舉例分述如下:
1.直譯。直譯,是忠實地譯出原文的信息和內容。如果原旅游文本里只是實質性的信息,沒有特殊的文化內容,直譯不會引起外國讀者的誤解,這種情況下采用直譯的策略。
例如: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絲綢之路的中間段,中國的西北部。面積454000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蘭州是該省的省會城市。
譯文:Gan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middle part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t covers an area of 454,000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population of 24 million. Lanzhou i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province.
原文是一些實質性的內容,對甘肅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省會進行簡要介紹,因此做直譯處理。
2.釋義。釋義是不直接按照原文翻譯,用自己的話將原文意思在譯文中解釋出來。在翻譯漢語旅游文本中比較晦澀難懂的詩句典故時,常用釋義作為翻譯策略。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區的中部,面積約6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競流;亭臺樓閣,交相輝映;湖光十色,千古風情,令多少人流連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贊語真是恰如其分。
譯文:Situated in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covers six square kilometers.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not tear himself away.(彭萍,2010:106)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采取了解釋性的翻譯,簡單地翻譯成paradise,完全迎合了英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如果將其直譯成There is a heaven above Suzhou and Hangzhou on the earth,則譯文顯得冗長??嗦,原本描述杭州的景點還將蘇州加入其中,使英語讀者難以理解。
3.直譯加注釋。直譯中的有些詞語可能使英語讀者產生疑惑,注釋就是在括號內對一些音譯的人名,地名,事件名進行解釋,由于中文旅游文本中涉及很多的歷史,人名,地名,朝代,典故等,直譯加注釋可以增強習語的可接受性,同時保持原文的原意。
例如:峨眉山位于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保護區范圍154平方千米。峨眉山以自然風光和佛國仙山而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譯文:Mount Emei is located in the mid-south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transitional belt from the Sichuan basi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highest peak of Mount Emei is Wanfo peak (mean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at an altitude of 3,099 meters. The whole reserve occupies an area of 154 square kilometers. The Mount Emei, with its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holy mountain of Buddhism, enjoys the fame as “the most elegant place under heaven”.
在此例中,原文中的“萬佛頂”在譯文中既保留了音譯,又添加了一個同位語作為注釋,這樣使譯文更加清楚,同時使英語讀者對景點有所了解。
4.增譯。旅游文本翻譯關鍵在于宣傳。對于漢語旅游文本中人名、地名的翻譯可以適當增補信息,擴大讀者對原文知識的了解,并便于英語讀者搜索或者查證相關信息。但不能過度增譯,會影響主要信息的傳達。
例如:古代的“絲綢之路”從西安開始。著名的古建筑和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都可以在半坡博物館,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和許多其他景點找到。
譯文:Xi’an i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irteen dynasties, a cit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he ancient “silk road” started from here. Well known ancient building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can be found in Banpo Museum, Mausoleum of Qinshihuang emperor,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and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and many other attractions.
譯文中增譯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一座超過兩千年歷史的城市。強調此歷史文化信息給讀者,使英語讀者初步了解了西安的歷史,增長了知識。
5.省譯。省譯即刪去原文中的一些冗余信息或違背譯文表達習慣的詞。省譯不是省掉原文的思想內容,而是有效傳遞信息的清晰度,提高原文信息傳遞效率。漢語旅游文本文本大多言辭華美,文采濃郁,而英語旅游文本更注重實質性內容的傳達,為了使英語讀者更容易接受,在翻譯一些言辭華美,語言重復累贅的漢語旅游文本時,可以采取省譯的翻譯策略。
例如:黃河奔騰不息,勇往直前,忽而驚濤裂岸,勢不可擋,使群山動容;忽而安如處子,風平浪靜,波光瀲滟,氣象萬千。
譯文:The yellow river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 flows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彭萍,2010:20)
譯文中省去了一些原文中非實質性的信息描寫和渲染,保留了原文具體客觀的信息,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又保證了旅游宣傳的目的實現。
6.類比。漢語旅游文本中的一些歷史人物,事件,故事會使英語讀者產生陌生感,在翻譯此類文本時,可以用英語國家類似有文化意義的形象來代替漢語中的形象,從而使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這種翻譯策略即類比法。
例如: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位于寧夏平原中心。自明清以來,她就是伊斯蘭教在西北部的居住地和傳播中心。
譯文: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 Yinchuan, 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Ningxia plain.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inchuan has been a place for Moslem to live and a center of Islamic education in the Northwest.(劉慧梅 1996:14)
此譯文中,將銀川同類比擬為“小麥加”( smaller Mecca),麥加是伊斯蘭教著名的第一圣地,銀川作為中國回族自治區的首都城市,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未必知曉,但運用類比法,英語讀者可以很好的理解。
多讀好書,滋養靈魂演講稿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我非常喜歡看書。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名字叫《成語故事》。這本書收集了中國歷代的成語故事,每個故事都標明了成語的出處,詳細的解釋了成語的 意思。我看了其中的很多故事,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比如說《鐵杵磨針》這則故事,講得是唐朝詩人李白小時侯不好好讀書,經常逃學。有一天,李白又逃學,在山腳下,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在磨鐵棒。他奇怪地問:“老奶奶,您磨鐵棒干什么 ?”老奶奶耐心地說:“我要用他做繡花針。”李白接著問:“如果磨不成,就白費力氣了。”老奶奶卻滿懷信心的說:“孩子,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啊。今天磨不成,還有明天,明天磨不成,還有 后天……”李白聽了,覺得有道理。從此以后,李白用功讀書,把古代諸子百家的經書讀完了。最后,他成了詩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有決心,堅持不懈地努力,認真學習,這樣才會成功。想想自己有時候做事因為怕麻煩就不愿意做或是草草應付完事,我覺得真是羞愧。我以后做每一件事也要認真的去 對待,做一個有行動、有目標的好孩子。
現在我每天都會讀一則成語,想讓自己懂得更多,有更多的收獲!
多讀好書,滋養靈魂演講稿
如今,在這個科技騰飛的時代,音樂可以聽MP3,要找資料只需輕輕點幾下鼠標便可瀏覽,要看動畫片只要遙控器一按就能觀看……相比之下,書籍就顯得有些枯燥了:既沒有音樂,沒有動態的畫面,又 得自己認真思考。令人覺得很麻煩。
但是,你可要記住:成功,靠的可不僅僅是媒體,更重要的是要博覽群書。不僅僅因為它知識豐富,更因為它在提高作文水平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就把書籍當作不可缺少的營養品,看見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愛不釋手。在我的房間里,擺放著一只大書柜,那里面全是書,連書桌下的小書柜也被我塞滿了書。從小小的、薄薄的故事書 到大大的、厚厚的歷史書,從知識豐富的雜志到深奧難懂的數奧書,應有盡有。曾有多少次,我一個人待在家里,靜靜地沉浸于書的海洋,在那里流連忘返。讀到高興處,我常常開懷大笑;讀到悲傷處 ,我便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感慨萬千;讀到優美的詞句,我會情不自禁地稱贊。去新華書店看書時,我常常忘了時間,直到一本書看完,抬起頭看到太陽已快下山時,才跳起來,一路狂奔,跑回家中 。爸爸媽媽給我的零花錢,我也舍不得花,攢起來買書。書既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不斷啟迪、提醒我,又像是一位成功人士,跟我面對面的交談,使我受益匪淺。
《家》《春》《秋》讓我看到了舊社會的黑暗,知道了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我的世界無聲、無光、無語》告訴了我:用刻苦和智慧就能創造奇跡;《聽哲學家講故事》中無數蘊含著深刻的道 理的小故事更是讓人受益匪淺……
讀書讓我體會到了人生中蘊含的哲理,讓我享受到了獲得知識后的快樂,讓我交到了一位知識淵博的好朋友,更讓我增長了見識。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雖然沒有出門,卻從書 中知道了許多新鮮事。
書伴隨著我長大,給我快樂,給我知識。它就像一位好朋友,伴著我一起成長。
多讀好書,滋養靈魂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像久旱初逢甘霖,像蝴蝶飛過花叢,每當回憶起小的時候,我就覺的有一種美好的情感躍入我的心房。
小時侯,我無意中看到培根的這句話:“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那時我粗識文字,卻不懂這句話的意思,讀書怎么可以增長才干呢?
一個念頭在我幼小的腦中萌生:我只要多讀書,不就了解這之中的原委了嗎?
至此,我的生活逐漸日益充盈起來,恰似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頁。因為我識字不多,我的閱讀范圍選擇連環畫。
稍微大一點后,我喜歡上了讀故事,后來連故事也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便喜歡上了讀小說。書中的各種人物的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令我牽腸掛肚。當我在《紅巖》中讀到江姐受到十指連心的痛苦時,我淚落如珠,感同身受。
讀書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也每時每刻地影響著我的學習。
因為我喜歡讀書,我對在語文課上所學的修辭手法和結構,特別敏感。而且我閱讀古詩文,自己大概也能理解—二。
通過閱讀書籍,我也養成了作讀書筆記的習慣,把書中優美的語句,精彩的段落,簡練的成語也都摘抄了下來,豐富和鍛煉了我的記憶力。
小時候寫作文時,寫說話的動態,一個說字使全部解決。后來通過摘抄增多了各種詞句腦子里貯存了許多精美的動態詞語和靜態片段,不在是一個說字的搪塞了。
現在,我更喜歡上了讀四大名著雖然內容有些難理解,生字多,卻也提高了我的生字興趣,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并記在本子上。《西游記》也正如魯迅先生的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
在“你還原了嗎?閱讀教學的深度研究”課題實踐中,筆者發現“語文教學應有的核心價值取向”――既要關注文章寫了什么――得意(文本內容),又要關注怎樣寫――得言(話語形式),更要突破表達瓶頸――得法(學會表達),做到“得意不忘言”。而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習得“三得”,教師在教學中的“三鋤頭”(理解、還原、點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指向閱讀教學重點――在“理解”中“得意”
“意”,是指文本的言語內容。閱讀教學中的“得意”,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獲取其負載的信息,理解文本要傳達給讀者內容的過程。筆者認為,“得意”應該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倘若學生連文本寫了什么都不能理解,談何感悟?談何運用?因此,閱讀教學必須以“理解”為前提,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親歷閱讀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知曉作者通過文本傳達的信息――讓學生在“理解”中“得意”。
1.關注“中心句”,在上聯下掛中“得意”
在《草原》的教學片段中,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在“理解”中“得意”的――教師著落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提問:老舍先生為什么不舍得離開草原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草原美呀!引導學生找到描寫草原美的語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著,老師帶領學生分別走進“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兩個關鍵詞:這個“碧”的意思就是“綠”。你讀課文看到哪兒是綠的?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看到:“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等等。“一碧千里”在學生的上聯下掛中,清晰明了起來。而“茫茫”又是什么意思?老師依然領著孩子,到文本中去看:快聯系上下文,草原上除了滿眼的綠草,還有什么呢?學生們發現草地上有牛羊、駿馬,是那樣有生氣、有情趣。難怪老舍先生發出那樣的感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品悟“中心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學生理解詞語“一碧千里”“茫茫”時,教師啟發點撥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更讓孩子走進作者內心,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同感。從教學效果來看,以中心句帶動學生理解課文,還使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有了更多期待,產生了更大的熱情。
2.關注重點詞句,在聯系生活中“得意”
《“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整個下午我都懷著一種自豪感等待父親回來。我用漂亮的花體字把詩認認真真地謄寫了一遍,還用彩色筆在它的周圍畫上了一圈花邊。將近七點鐘的時候,我悄悄走近飯廳,滿懷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親的位置上。
“滿懷信心”就是一個聯系生活“得意”點。筆者在教學中,先請學生解釋“滿懷信心”是什么意思,接著聯系上下文理解為什么用“滿懷信心”,也就是說“我滿懷信心”的理由是什么。再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過這樣“滿懷信心“的經歷嗎?學生便暢所欲言。再回頭讀“我”的滿懷信心時,學生讀得便更加入情入理了!
真正的學習語言,應是理解語言的運用情境再聯系生活實際情景,與生活鏈接。讀者便在與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共鳴中,水到渠成的“得意”。
3.關注“陌生化知識”,在課外拓展中“得意”
在學生閱讀課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陌生化知識“,對于這樣的知識難點,教師應積極補充課外拓展資料,幫助學生在拓展中“得意”。
教學《乞巧》一課時,對“乞巧節”這一陌生化知識,老師就應該補充相關資料,引出《牛郎織女》的視頻,讓學生知道,織女是天地間織布紡紗的能工巧匠。再出示古人“乞巧”的風俗,讓學生輕松地、立體地、全面地理解了“乞巧節”。
二、指向閱讀教學難點――在“還原”中“得言”
“言”是指文本的語言形式。所謂“得言”,就是理解文本是怎么表達的,并將積累內化、模仿遷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言語形式。經過長期的“還原”課題實踐,筆者發現如何讓學生在自然的言語狀態下“得言”,歸根結底,還是應該給予學生文本與生活鏈接的橋梁,幫助學生還原文本中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化難為簡,水到渠成的――“得言”。
1.補白還原人物內心世界,得“‘言’從‘心’生”
例:《臨死前的嚴監生》對“兩個指頭”經典動作的細致描寫,引發對心理活動的還原。
在教學中,教師關注著“兩個指頭”這一還原點,出示四句不同層次描寫嚴監生伸著兩個指頭并搖頭的句子,引導學生還原嚴監生的心理活動――“課文連續四次寫嚴監生手和頭的動作,看來必有奧妙。再讀讀句子,想想奄奄一息的嚴監生此時伸出兩個指頭是什么意思?他想說些什么?”隨即,引導學生補白式的練筆,描摹嚴監生的內心世界。接著展開簡單與細致動作描寫對比――“都是‘搖頭’,都是寫‘兩個指頭’,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寫:大侄子猜了,他‘搖了搖頭,伸出兩根指頭’;二侄子猜了,他‘搖了搖頭,伸出兩根指頭’;奶媽猜了,他‘搖了搖頭,伸出兩根指頭’?這樣寫不是更簡潔嗎?”讓學生著實體會,這樣描寫顯得語言單調,不生動、不形象;沒有變化;不好揣摩他的心理變化。有了細致的動作刻畫,才能走進主人公的心里,所謂――“言從心生”。
學習語言文字,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文字本身,更要學習它們的表達效用。案例中教師抓住嚴監生的搖頭、指頭,以想象補白的還原體驗形式讓學生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體會簡單動作傳遞的豐富內容。讓學生根據嚴監生的動作、神態,展開合理還原想象,還原他的內心活動,讓個性鮮明的嚴監生在還原中立體起來,這既加深了學生對嚴監生這一吝嗇鬼形象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還進行了有效的語言文字運用。
2.動作語言還原人物的性格特點,得“‘言’從‘言行’來”
例:《景陽岡》一課的教學時喝酒部分的語言、動作還原。
第一次武松要酒時,教師抓住“敲著桌子、叫道、酒”三個還原點引導學生敲著桌子,想著酒,叫起來;教學武松第二次要酒時,教師又抓住“如何、笑”這兩個還原點,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理解還原出武松的笑聲。這一笑,不但笑出了店家的自吹自擂,笑出了對店家的不信任,更笑出了武松對自我酒量的極度自負;第三次要酒,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三個感嘆號、掏出銀子”兩個還原點,層層遞進式的帶著學生還原文本,帶著學生還原書本中描繪的武松,由“掏”,由“感嘆號”,聯想武松連比帶劃、急不可耐的動作、語氣。由此,學生都活活變成一個酒量驚人的武松。
在《景陽岡》的教學中,我們看到老師利用文本的語言特點,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關注了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生體悟到的語言、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不再是靜態的,陳述性的知識,而是攜帶著鮮明形象的,注入溫度的。因此,這樣的朗讀還原體驗,不但促使學生關注文本所展現的內容情境,更催化了學生走進人物,走進人物是“怎樣寫出來的”。
3.以畫面還原文本情境,得“‘言’自‘畫’顯”
語文課本里不乏一些寫景畫境的佳作。對于這一類文章,教師在習得言語的教學中應如何引領孩子走進語境、沉入畫境、習得“畫法”呢?筆者認為,以“畫面還原法”教學此類課文,引導言語習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望廬山瀑布》時,詩中情境并不常見于生活中,老師可以根據詩意,利用畫面創作、多媒體圖片展示、視頻呈現幫助學生還原詩意,讓學生充分體會“畫面是詩文的還原,詩文是畫面的再現”的言語表現規律。首先教師便引用導游語,引著學生進入畫境:今天李白將帶我們到廬山去游覽,廬山的哪些景物使人流連忘返呢?當學生談到香爐峰時,教師便可播放香爐峰圖片,并板畫紫煙繚繞圖,配上解說。當學生談到廬山瀑布時,教師便可播放“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相關視頻,學生感受。
這樣恰如其分地使用板畫、圖片、視頻等畫面展示方式,還原了文中情景。讓孩子對文本中的景物有了由抽象到具象的認識,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與此同時,對情景合一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了個性化的習得。
三、指向閱讀教學核心──在“點破”中“得法”
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會上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中高年級結合文本的內容、語言、段式、文章的寫法,設計靈活多樣的小練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睜大眼睛,一只盯著語言內容,一只瞄著語言形式,適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本領。讓閱讀教學由文本內容解讀轉向重語言學習運用,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所在。
教學《麥哨》時,教師首先拋出統領全文的問題: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寫到“麥哨”。請大家自由讀這四個自然段,說說你的發現。于是學生便發現這四段中很多內容比較相似;發現第一段和第七段幾乎是一樣的;發現作者用的是首尾呼應寫法。教師進而引導:你們是否發現文字中表達出麥哨哨音中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學生馬上發現了――歡快,柔美。繼而進行換題訓練:鄉村的一切都是快樂和柔美的代表,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從這個角度看,本文的課題可以有更多選擇,你來試試擬定新題,并能解釋理由。在學生列出數個有理有據的題目后,教師可以再引發思考:為什么作家就偏以《麥哨》為題呢?引發學生討論,再讓學生談談本文的學習對你們今后的寫作有什么幫助。
此部分教學意在讓孩子圍繞課題總體感知全文,同時抓住首尾呼應的段落部分讓孩子在充分地讀書、感受、對比、分析中,在實際的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語感,練習表達。“寫作有什么幫助?”的點破尤為有效,既是對課文學習的鞏固提升,又是對孩子今后習作的啟發。這樣的對話安排,有效拓展了課堂空間,為語文課增容,讓孩子的習作練習有法可依。
實踐證明,得意、得言、得法,乃閱讀教學之本真!而落實得意,實現得言,走向得法的根本途徑,就是理解、還原、點破!
【關鍵詞】學生;數學知識;聯系生活
數學在現代社會中已不再是單純一種實用性的技術或輔的工具,在各個領域中,它已經成為解決許多重大問題關鍵性的思想和方法。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數學的社會,作為每一個現代公民,學會用數學去思維,去解決問題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個人乃至整個民族,整個人類適應與促進未來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數學教師,必須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務和目的,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適當作些變形處理,讓數學更多的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從周圍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一、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
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呼喚數學,關鍵是老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現實生活采擷數學實例,我們可以安排一次實踐活動,以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慶祝生日”點蠟燭活動加強學生對1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還要求學生用“10以內數學”說一句話(我媽媽電話號碼是……,119是火警電話、遇到困難請撥110,120是急救中心電話,122是交警電話等知識)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
數學不但源于生活,而且用于生活,為生活服務。可是,長期以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往往只重視書本中的知識點,數學教學遠離生活,過于理性化,造成學生只會做課本中的題目。其實小學生年齡雖小,但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的數表象。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素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學生身邊的數學,能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引發學習數學的欲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如圓錐體積的教學,老師不能僅停留在解答書本的例題上,而應十分注重將題目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可帶學生去建筑工地上去測量沙堆有多少立方等等。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這樣不但記住了公式和解題方法,而且通過動手實際操作,提高了應用能力,使學生悟出“圓錐體積”這一知識的新的外延。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快樂的星期天”這一課設計中,選擇小朋友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星期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去動物園,讓學生根據多媒體課件把一些常見的生活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再如,學生學完“認識鐘表”后,教師出示福州火車站發往北京、上海、天津的時表,讓學生說說福州到各站幾時開?說說自己的一天作息時間。學生體會到學會看鐘表就能準時乘火車,也會按時上學,還會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科學家伽利略說過:“自然界以數學的語言講話,這語言的字母是:圓、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種數學字形體。”有一位老師在教小學平面圖形知識之后,讓學生利用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線段、點等創造出盡可能多的作品。學生興趣很濃,充分發揮想像力,畫出許多構成作品的基本幾何圖形。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
三、在現實生活中學會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的顯著特點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無不貫穿著數學思想,如一個家庭如何配合支配收入,一個學生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因此教師應多設計一些課型,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數學思維。如“設計租車方案”、“游樂園中的數學問題”、“購物問題”、“購物方案”等,使學生體會和認識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歸納、類比和猜測的過程,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樹立信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表達和交流,這些數學思維的訓練,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必備素質,也是21世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四、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體現生活問題數學化
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語文試題一直沒有間斷過對成語識記、辨析、運用的考查。正確運用成語,特別是根據語境,正確地加以分析、辨別、判斷和選擇,是檢測考生語言知識及運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為很好地適用檢測,筆者認為在成語復習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高度重視積累。
首先對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成語,要做到讀得準確,寫得無誤,用得自如。積累時應把重點放在常見且易錯的成語上。如,不足為訓:不能當作范例或法則;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畏懼、憎恨或鄙視的樣子;文不加點:寫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寫成,形容文思敏捷;首當其沖:首先受到攻擊,首先遭遇災難;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麗或景物非常優美等。
其次,熟悉歷年高考中出現過的成語,了解試題的選句和設題類型,并把平時學習和復習中用錯的成語進行梳理歸類,這樣,復習時可以有的放矢,對高考的幫助較大。例如:2003年的“如數家珍”、2001年的“車水馬龍”、1997年的“萬人空巷”、1995年的“首當其沖”、1993年的“差強人意”“不刊之論”、1992年的“燈紅酒綠”等成語主要是從意義的理解方面考查;2001年的“蓬蓽生輝”、2000年的“汗牛充棟”“洗心革面”、1999年的“美輪美奐”“炙手可熱”等成語主要是從適用對象或范圍方面考查;1998年的“處心積慮”、1997年的“趨之若騖”、1995年的“無所不為”“半斤八兩”等成語主要是從色彩方面考查;1994年和1996年重點考查近義成語的選用,等等。
再次,要注意積累報刊及其它課外讀物中成語使用正確的例句或成語使用不規范的病句,并通過一定量的練習加以鞏固。例如:①(1999年11月17日《中國教育報 •自學是寶》)現在我做事總先立個計劃,遵循按步就班的原則,不自覺地改掉了原先馬虎了事的壞習慣。句中“按步就班”應寫成“按部就班”。語出陸機的《文賦》:“然后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來選用詞語。后來用“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部”、“班”同義,意為門類、次序,而“步”沒有這個意思。②(2000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報 •時尚游戲》)富人的日子總要比窮人日子有意義,富貴閑愁讓人沉悶,可有錢讓生活花樣百出,時尚游戲首當其沖。AA制、周末夫妻、情人節玫瑰、詩意的棲居……時尚的車輪滾滾向前,看得人眼花繚亂。句中“首當其沖”誤解為“首先、首要”了。
2、仔細辨析差異。
辨析成語時,尤其要注意辨析近義成語的細微差異。要注意從對象、程度、褒貶、范圍、側重點等方面認真加以揣摩。例如:
①“年富力強”與“老當益壯”、“魚目混珠”與“魚龍混雜”、“風流云散”與“煙消云散”等是對象的不同。“年富力強”指正處于氣力強盛的壯年,是大有作為之時,它不能用來形容年紀大的人;老當益壯指年紀老了志氣當更壯,現形容人老干勁大。“魚目混珠”是說魚眼睛摻雜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亂真;“魚龍混雜”比喻好人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風流云散”意思是像風一樣流失,像云一樣飄散,多比喻原常相聚的人如今分散到各地;“煙消云散”指像煙和云的消散那樣,比喻事情消失得干干凈凈。
②“信口雌黃”與“信口開河”、“暗箭傷人”與“含沙射影”、 “妄自菲薄”與“自暴自棄”等是程度上的差別。“信口雌黃”語意重,指妄加評論、誣蔑和捏造事實;“信口開河”語意輕,指說話不假思索,隨口亂說。“暗箭傷人”使用的手段包括語言、行動,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含沙射影”的手段只是語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妄自菲薄”意思是毫無根據地看輕自己,指自輕自賤;“自暴自棄”泛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③“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侃侃而談”與“夸夸其談”等是褒貶的不同。“無微不至”形容處事待人細致周到,體貼入微,含褒義;“無所不至”意思是沒有不達到的地方,多指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含貶義。“侃侃而談”是不慌不忙地談著;“夸夸其談”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作調查研究,滔滔不絕地亂說一頓。
④“心照不宣”與“心領神會”、“咄咄逼人”與“盛氣凌人”等是范圍的不同;“心照不宣”多指大家,有時指較多的人;“心領神會”著重于領會,一般指一方。“咄咄逼人”“盛氣凌人”都能形容氣勢洶洶,使人難堪。“咄咄逼人”的應用范圍廣,不限用于人,還可用于氣勢、形勢、命令等;“盛氣凌人”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⑤“目光如豆”與“鼠目寸光”、“不落窠臼”與“獨樹一幟”、“半途而廢”與“淺嘗輒止”等是側重點的不同。“目光如豆”偏重在眼光“小”,強調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偏重在眼光“近”,強調看不到將來。“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所創新;“獨樹一幟”表示獨自另樹一面旗幟,比喻開創新路或自成一家。“半途而廢”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淺嘗輒止”偏重在“淺”,不深入。
3、巧扣語境選用。
使用成語,就表明成語是處在一種“動態”之中的。巧扣語境選用,就是要通過對上下文內容的理解,來尋找解答成語運用題的鑰匙。例如:
①只要你設身處地,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你就不能不為我們子弟兵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設身處地”的意思是“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語境是要“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不是設想,因此此處不能用“設身處地”,只能用“身臨其境”才妥當。
②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大壩有決口的危險,搶險隊員必須迅速趕到,“安步當車”表現出的是一種閑適平和的心情,與所在的語境很不協調,因而是不恰當的。諸如此類例子很多,不再多列舉。
成語誤用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對成語理解不準確。要準確地運用成語,必須靠平時日積月累。筆者建議考生對容易誤用的成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類整理:容易讀錯寫錯解釋錯的成語,容易混用的近義成語,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容易錯用對象的成語,詞義容易重復的成語,容易褒貶誤用的成語,容易產生前后矛盾的成語,使用不合事理的成語,多重含義成語,搭配或修飾不當的成語等。當然,一個成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入不同的類型,但分類不是目的,只是通過分類,達到能夠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的目的,功利一點說,就是能夠做對成語方面的檢測題。
容易誤讀、誤寫、誤釋的成語例舉
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 汪振學 郵編221200
一、容易誤讀的成語50例(括號內為正確讀音)
1、多音字的誤讀:自怨自艾(yì)、窮形盡相(xiàng)、差(chā)強人意、博聞強識(zhì)、力能扛(gāng)鼎、咬文嚼(jiáo)字、安土重(zhòng)遷、審時度(duó)勢、弱不禁(jīn)風、稱(chèn)心如意、渾身解(xiè)數、乳臭(xiù)未干、安步當(dàng)車、暴虎馮(píng)河、否(pǐ)極泰來、呼天搶(qiāng)地、大腹便便(pián)、如法炮(páo)制、簞食(sì)壺漿、曲(qǔ)高和(hè)寡
2、形聲字的誤讀:瞠(chēng)目結舌、蹉(cuō)跎(tuó)歲月、睚(yá)眥(zì)必報、焚膏繼晷(guǐ)、眾口鑠(shuò)金、鱗次櫛(zhì)比、同仇敵愾(kài)、高屋建瓴(líng)、風流倜(tì)儻(tǎng)、斷壁殘垣(yuán)
3、形近字的誤讀:飲鴆(zhèn)止渴、病入膏肓(huāng)、萬馬齊喑(yin)、怙惡不悛(quān)、如火如荼(tú)、官運亨(hēng)通、罄(qìng)竹難書、相形見絀(chù)、不容置喙(huì)、杳(yǎo)如黃鶴
4、難讀字的誤讀:卷帙(zhì)浩繁、暴殄(tiǎn)天物、鳳冠霞帔(pèi)、歃(shà)血為盟、繁文縟(rù)節、管窺蠡(lí)測、篳(bì)路藍縷、縱橫捭(bǎi)闔、呶(náo)呶不休、觥(gōng)籌交錯
二、容易誤寫的成語50例(括號內為錯誤的)
1、音近字的誤寫:唉聲嘆氣(哀)、按圖索驥(途)、按部就班(步)、并行不悖(背)、不肖子孫(孝)、川流不息(穿)、發憤圖強(奮)、流言蜚語(誹)、流芳百世(留)、蠱惑人心(鼓)、披星戴月(帶)、事必躬親(恭)、陰謀詭計(鬼)、融會貫通(匯)、汗流浹背(夾)、迫不及待(急)、矯揉造作(驕)、委曲求全(屈)、刻不容緩(克)、各抒己見(書)
2、形近字的誤寫:草菅人命(管)、火中取栗(粟)、開門揖盜(楫)、有口皆碑(牌)、同仇敵愾(愷)、相形見絀(拙)、縱橫馳騁(聘)、搖搖欲墜(墮)、炙手可熱(灸)、飲鴆止渴(鳩)
3、音形相近字的誤寫:和藹可親(靄)、為虎作倀(悵)、中流砥柱(抵)、百無聊賴(籟)、功虧一簣(潰)、墨守成規(默)、虎視眈眈(耽)、如鯁在喉(梗)、飛揚跋扈(拔)、鞠躬盡瘁(粹)、破釜沉舟(斧)、聲名狼藉(籍)、噤若寒蟬(禁)、劍拔弩張(駑)、銷聲匿跡(消)、語無倫次(輪)、鋌而走險(挺)、再接再厲(勵)、旁征博引(證)、 怨天尤人(憂)
三、容易誤釋的成語50例(下面解釋均正確)
【七月流火】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火:火星。【敬謝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夠或不能接受。謝:推辭。【日長一線】指冬至后白晝漸長。【明日黃花】原意是說重陽節一過,即將枯萎,便沒有什么可以玩賞的了。后用以比喻過時的事物。【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多作貶義。【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誘惑,不動心。【愛莫能助】原意是因為隱而不見,所以誰也不能幫助他;后來表示雖然同情,但無力幫助。愛:隱藏。【安土重遷】形容留戀鄉土,不愿輕易遷移到外地。重:難。【百年樹人】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是不容易的,樹:培植。【暴殄天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自然產生之物,后泛指任意損害、糟蹋物品。暴:損害,糟蹋。【不經之談】形容荒唐無根據的話。經:通常的道理。【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消除,修改。【不可理喻】不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明白;形容態度蠻橫,不講道理。喻:使明白。【不可勝數】數不完,形容非常多。勝:盡。【不可思議】原是說思維所不能達到的境界,現形容不可想象或難于理解。議:理解。【不學無術】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好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學:學識,學問。【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遵循或仿效的法則。訓:法則。【差強人意】原意為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表示還能夠使人滿意。差:稍微,大致。【長治久安】指國家長期太平、安定。治:太平。【黨同伐異】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一派的就攻擊。黨:偏袒。【分庭抗禮】彼此以平等或對等的關系相處,各不相下;現有時指互相對立或搞分裂、的言行。抗:對等,相當。【高屋建瓴】在高屋頂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建:倒水,潑水。【毫發不爽】一點也不差。爽:差錯,失誤。【諱莫如深】形容瞞得很緊,不讓別人知道。諱:隱秘不說。【積毀銷骨】眾人不斷的毀謗,可以置人于死地。銷:熔化。【計日程功】按日子來計算工作的進度或功效。程:計量,考核。【久假不歸】長期借用而不歸還。假:借。【勞燕分飛】比喻人離別。勞:伯勞鳥。【莫衷一是】不能斷定哪個對,哪個不對。衷:決斷。【罪不容誅】判死刑還抵不了他的罪惡,形容罪大惡極。誅:判處死刑。【鐘靈毓秀】美好的自然環境孕育優秀的人才。鐘:凝聚,集中。【正襟危坐】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著,形容恭敬、嚴肅的樣子。危:端正。【身體力行】親身體驗,努力實行。體:體驗,實行。【身無長物】除自身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貧窮。長,多余。【師心自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師:以……為師。【韜光養晦】隱藏自己的才能、鋒芒,不使外露。韜:隱藏。【危言聳聽】故意說些驚人的話,讓人聽了害怕。聳:使人吃驚。【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危:正。【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遠意義。微:精微。【文不加點】文章一氣寫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點:涂改。【文過飾非】用假話掩飾自己的過失、錯誤。文:掩飾。【先聲奪人】先用強大的聲勢來挫傷對方的士氣,比喻做事搶先一步。聲:聲勢。【過猶不及】做事過了頭就如同做事不夠一樣。猶:如,同。【一傅眾咻】一個人教,許多人擾亂。咻:教。【一文不名】連一文錢也沒有,形容極為貧困。名:占有。【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形:比較。【曠日持久】荒廢時日,拖延很久。曠:荒廢。【人浮于事】人員數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過。【心廣體胖】心胸開闊坦蕩,身體安泰舒適。胖:安詳,舒坦。【食不果腹】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果:飽。【間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間:空隙,隔開。【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搬開灶旁的柴,避免發生火災;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險發生。突:煙囪。
容易混用的近義成語辨析40例
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 汪振學 郵編221200
某些成語意義比較接近,有些題目就是要求我們辨析其意義或用法上的差異。如果不能明辨其差異,自然就難以選出正確答案,備考時必須注意。例如:
1、【安分守己 循規蹈矩】都有規矩老實的意思。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胡來;后者偏重在拘守成規,不敢變易。
2、【安之若素 隨遇而安】都能表示對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前者多指處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樣(素:平日、往常);后者強調能適應任何環境。
3、【跋山涉水 風塵仆仆 風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之意。“跋山涉水”重在遠行艱辛;“風塵仆仆”重在長途奔波忙碌;“風餐露宿”重在強調野外食宿艱難。
4、【半斤八兩 伯仲之間】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強調水平相等。通常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較多用于貶義。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指老大、老二;間,中間。意為不分上下。
5、【包辦代替 越俎代庖】都有包辦之意。前者重在“包辦”;后者重在“超越權限”。
6、【抱殘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規】都有因循守舊的意思。“抱殘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進取;“墨守成規”偏重在按老規矩辦事。
7、【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都有主次關系處理不當的意思。但前者強調把主次關系顛倒了;后者重在丟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8、【標新立異 獨樹一幟】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張與眾不同的意思。前者偏重在顯示特點;后者偏重在創造出獨特風格或另外開創局面,多含褒義。
9、【病入膏肓 不可救藥】都表病情嚴重,無法醫治。前者偏重在“病”,比喻病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在“救藥”,強調無法挽救。
10、【博聞強志 見多識廣】都含有見識廣的意思。前者偏重在見聞廣博,知識面寬,記憶力強,只用于書面語;后者偏重于閱歷多,多用于口語。
11、【捕風捉影 無中生有】都含憑空捏造之意。前者偏重在沒有事實根據;后者偏重在“本來沒有”,語氣也較重。
12、【不刊之論 不易之論】都有不能改變之意。前者強調不可磨滅,不可更改(刊:消除,刪改);后者重在論斷正確,不可改變。
13、【暢所欲言 各抒己見 推心置腹】都表示說出自己心里想說的話。“暢所欲言”偏重在說話盡情,“各抒己見”重在發表己見;“推心置腹”重在待人真誠,而且“推心置腹”所涉及的對象一般是一個人或較少的人。
14、【大發雷霆 怒不可遏】都表示十分憤怒。前者偏重發怒時的高聲斥責;后者強調憤怒難以抑制(遏:止住)。
15、【大公無私 鐵面無私】都表沒有私心。前者表示一心為公;后者指不畏權勢,不講情面。
16、【得寸進尺 得隴望蜀】都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前者表逐步進逼,越要越多;后者強調的是得到這個,還想那個。
17、【阿諛逢迎 趨炎附勢】都有巴結奉承之意。前者指用好聽的話討好人;后者比喻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炎,勢,比喻權勢)。
18、【耳聞目睹 耳濡目染】都有耳朵聽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強調親自聽到、看到,受沒受到影響則不管;后者強調經常聽到、看到,并不知不覺受到深刻的影響(濡:沾濕、潤澤;染:沾染)。
19、【防患未然 未雨綢繆】都表示事前做好準備。前者重在預防;后者重在準備。
20、【風言風語 流言蜚語】都表示沒有根據的話。前者多指無意傳說,傳說者多出無知、懷疑和猜測;后者多指有意,傳說者往往出于險惡用心。
21、【孤注一擲 破釜沉舟】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勝利的意思。前者偏重在盡所有力量作最后的一次冒險(注:賭注、賭博時押上的錢),多含貶義;后者偏重在下決心決一勝負,多含褒義。
22、【固執己見 一意孤行】都有不聽勸告的意思,前者的側重點在堅持自己的意見,后者的側重點在堅持自己的行為。
23、【駭人聽聞 聳人聽聞】都含有使人吃驚的意思。但其區別在于,用“聳人聽聞”時,所說的是故意夸大了的事,甚至未必是事實,說者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震驚;用“駭人聽聞”時,說明發生的事是事實,指驚人的殘暴,卑劣的壞事。
24、【含糊其辭 閃爍其辭】都有說話不清楚、不明確的意思。前者著重在說得含混不清;后者著重在說話遮遮掩掩、躲躲閃閃。
25、【汗牛充棟 濫竽充數】前者形容書多。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書堆滿屋子,頂到棟梁。后者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是以次充好。也用作自謙之詞。
26、【厚顏無恥 恬不知恥】都形容不知羞恥,常可通用。前者偏重在臉皮厚;后者偏重在做了壞事仍滿不在乎(恬:安然,無動于衷)。
27、【揮金如土 一擲千金】都形容極度揮霍。前者偏重在對錢財的輕視;后者偏重在一次花錢之多。
28、【回味無窮 耐人尋味】都形容意味深長。前者只限于事后回憶,在追憶中體會到意趣很深;后者不僅指事后,也可以指當時。
29、【潔身自好 明哲保身】都指怕招惹是非。前者用作褒義時,偏重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貶義時,多指怕惹是非。后者用作褒義時,偏重指處世待人,十分明智;用作貶義時多指怕犯錯誤或怕得罪人,是不講原則的自由主義的表現。
30、【口蜜腹劍 笑里藏刀】都形容陰險狡詐。前者偏重嘴甜;后者偏在臉笑。
31、【理所當然 天經地義】都表示按道理應該如此的意思。后者偏重在合乎道理,語氣重,色彩莊重;前者偏重在應當如此,適用范圍要比“天經地義”寬得多。“天經地義”還可指非常正確的、不能改變的道理。
32、【戀戀不舍 流連忘返】都有舍不得離開的意思。前者語義范圍廣,可指一切所留戀的人、事物、景物等;后者偏重在對景物的留戀。
33、【每況愈下 江河日下】都有越來越壞的意思。前者偏重在籠統地表示越來越壞(愈:越發,更加);后者偏重在一天天壞下去。
34、【恰到好處 恰如其分】都表示做事、說話達到適當的程度,常可通用。前者偏重在恰巧達到最好的地步;后者偏重在正合分寸。
35、【巧奪天工 鬼斧神工】都指技藝高超巧妙。但前者側重于人工,后者側重于天然。
36、【熟視無睹 視而不見】前者指常看見卻跟沒有看見一樣,指對某一事物漠不關心。后者指雖然睜著眼看,卻什么也沒有看到,指不注意或不關心,常和“聽而不聞”連用。前者強調的是經常看到就像沒有看到一樣,突出的是“熟視”。后者強調的是看見了就像沒有看見一樣,突出的是不注意。
37、【談笑風生 談笑自若】都有談話時有說有笑的意思。前者表示談話時興致勃勃,氣氛活躍,多用在平時說話;后者表示不變常態,多用于緊張、情勢嚴重時的談笑。
38、【瑕不掩瑜 瑕瑜互見】都表示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前者是“缺點遮不住優點”的意思;后者比喻有優點也有缺點,沒有主次之分。這兩個成語不能通用。
39、【義不容辭 責無旁貸】都含有應該承擔,不能推辭的意思。前者偏重于在道義上不允許推托;后者偏重在責任上不可推卸(貸:推卸)。
40、【眾口鑠金 有口皆碑】眾口鑠金:鑠金,熔化金屬。眾口一詞,足能熔化金屬;比喻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有口皆碑:碑,記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記功碑,比喻人人稱贊。
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例釋
……
(一)
今天從桂林下來了一位好友――陳默,他自然是帶著外地旅行社的經理們來陽朔踩點的。陳默早早地就打過電話給我,于是我也像以往一樣在西街的“可可酒吧”等著他。當彩霞即將逝去之時,他帶著他的客戶們準時如約而至,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陳默是桂林旅行社的經理,也是我的客戶,陳默的客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客戶,只不過要經過陳默這一環。
西街的酒吧都不大,很多音樂人在夜色中就著一杯啤酒寫下自己的靈感后便盡興在酒吧中彈唱。沒人知道這些曲目將來是否會廣為流傳,但這至少都是他們的首次,于是酒吧中的人們便就著那漓泉啤酒的泡沫盡情享受這些第一次的原創作品。
陳默今天雖然如約而至,卻不像以往一樣愿意坐在一樓享受我們平時覺得最為享受的免費原創歌曲。也不知他今天哪根筋搭錯了,非得要坐到二樓的陽臺上。可可酒吧的陽臺其實不過是古時木樓上的一條不到一米寬的走道,約三十公分寬的條桌靠著椅欄再鋪上古色的蠟染藍布便成了陽朔特有的吧桌,吧桌周邊放上藤椅,再坐上四個人,那走道也就別想走過半個人。但在那騎欄而下望著西街中的各式游人卻又是另一種風味,也許陳默今晚就是想向他的客戶們炫耀西街中由各式人流而構建的輝煌。
樓道的轉角處坐著三個歐洲女孩,其中一個女孩的金色長發像金箔打成的瀑布,在那昏暗的樓道中是那樣的顯眼。雖然我土生土長于陽朔,對老外們從來是見怪不怪,但倚靠著欄桿邊的那位女孩卻不得不使我多看幾眼。也許是因為啤酒的原因,又或許是女孩藏在那長長的睫毛下的眼睛如同天上的星星般美麗。
“喝酒呀,老林!”一開始就與客人們聊得正歡的陳默猛然大聲地向我叫喊。這時我才發現陳默與他的兩個客戶早喝光了六瓶“漓泉”,而分配給我的兩瓶卻還只是象征性地喝完了一杯。
“今天有心事呀?”陳默說話是從不饒人的。
“呵呵,哪有什么心事,我只不過是一門心思看美眉去了。”因為太“狗肉”了(狗肉在桂林話中指好朋友),所以在陳默面前我是從不會掩飾自己的心思的。
“美眉?”陳默馬上扭頭向周邊望去,“呵呵,你說那幾個洋妞?還行!”陳默做旅游早把自己做成了油條,看周邊的美女就如同看一件物品那樣隨意。
“May I buy you a drink?”陳默一點都不停頓地向女孩高聲地說著。
我聽懂了陳默的意思,但不知為什么,心中卻感覺有點尷尬,感覺著自己臉有些發紅,所幸西街夜色中的光線是以紅色為基調,倒也沒有人能看得出我的臉在發燒。
“OK,你們是喝漓泉?”回答的是那位眼晴如同天上星星般明亮的女孩,她流利的中文讓我吃驚不小。
我見到陳默與他的朋友們也顯得相當的驚訝。
隨著Touche Finale那種清雅的帶著東方香甜味道的香味飄至,她像天上的仙女般飄到了我的身邊,于是我使出從來也沒有體現過的紳士風度趕緊起身讓座。
看來這是一個極喜歡東方的女孩,連身上的香水也透露著她熱愛東方的的信息。
“你好!”我假裝瀟灑地與她打招呼,忙著給她倒酒,但感覺自己的手好像有點不太聽指揮,這種感覺真的是前所未有。
“你好,我叫Jan。”這女孩好似在對大家打招呼,但那眼神卻只是對著我一個人。
“很高興認識您,這些都是我的朋友,你叫我林就行。”
……⋯
這一晚就這樣過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老婆問我昨天遇到了什么高興的事,連晚上做夢的時候都在笑⋯⋯
(二)
第二日:陪陳默與客戶們往興坪。
西街與興坪的對比是很強烈的, 一處很熱鬧喧嘩, 一處是寧靜得鴉雀無聲。3月早上的興坪更是顯得萬分的秀麗,這時江中基本無船,江面被成群的鴨子與水牛占據。初升的陽光斜照著山峰,映射在如鏡子般的江面上便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黃布倒影那種奇異的景觀。船行江中,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邊是水,正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感覺。
如果說中國國畫所表現的是中國畫家對浪漫主義的構想,當來到興坪,這時我們會感覺到國畫其實只是現實主義中的一個寫真。
其實我們也起得很晚,到興坪都快十點,叫了一條船,幾個人站在船頭細細地品賞著漓江的美景⋯⋯
“林――!”這聲音是從船后傳過來的,我聽得很清楚,機動船的馬達聲也掩蓋不住我對這聲音的記憶,是“簡”!
“靠岸!靠岸!”
也許是我指揮船家的聲音太大,陳默與他的客戶被我這聲音嚇了一大跳,還以為是水中出現了緊急的險情!
“Jan!”我跳下船,與蹦過來的簡來了一個三分鐘的擁抱。
“林,我還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呢,昨晚我還好后悔沒留下你的電話。”從她的眼中我能見到簡說的絕對是真心話。
身邊飄過來的仍是“Touche Finale”那種淡淡的清香,但這時的簡卻是緊緊地依靠在我的肩頭。
“林,我們下船,我們一起在漓江邊走走。”簡如仙女般甜美的聲音在我的耳畔細語,聽得自己有些手軟腳軟,隨著她的說話聲,吹到我鼻中的簡的呼吸的芳香是那樣令人沉醉。此時的我早已飄到了九天之外,腳如行云一樣任簡挽著我的手飄到了漓江岸邊,船上的陳默也顧及不到我與簡,正忙著與簡的另外兩個朋友嘻笑吵鬧,叫船家扔下我們,自行向上游駛去。
也許是這幾日的工作過于勞累,我停下腳步,坐在江邊的石灘上,望著江對面被鳳尾竹遮住的大河背村靜靜地出神。簡卻因見到江中泡水的水牛興奮不已,便挽起褲腳在江中盡情與之游戲。望著簡婀娜的身形,我在想我到底何能何德能得到這樣一位西方天使的垂青?
待我休息夠了,簡卻因嬉戲有點累了,于是我們手挽著手地往回行。
一路的行走與閑聊中得知簡來自加拿大,27歲,現在國內的一所大學任外籍教師。
夜色將至,本應各歸各路⋯⋯
“送我回酒店吧?”簡深情地望著我說。“當然。”我心中本想拒絕,但當眼睛對視著她那藍寶石般的眼睛時口卻不隨心聲。
這時的我有種做賊的感覺,因為我知道老婆還在家中等待著⋯⋯
簡回酒店的第一件事是先去沖涼,而我卻忙著趁機給老婆掛個電話,告訴她陳默還得晚點走,自己要晚點才回家。
“林,你也去洗洗吧,一天下來是不是出太多的汗了?”
“不,我沒有換洗的衣服,洗了也是白洗。”話出口后我就有點后悔,擔心簡會鄙視我們陽朔人不講衛生。
“呵呵,你真逗!行,那你過會再洗吧。”我有點木然,不知道簡堅持要我沖涼是什么意思。
簡住在陽朔的太陽谷酒店,酒店位于陽朔書童山的半山腰之中,坐在401房的露臺上,陽朔縣城繽紛的夜景盡收眼中。
這時的簡是浴袍加身,金色的長發披在潔白的浴袍上是那樣的誘人。
簡叫了兩份牛排,一瓶紅酒,叫酒店的侍者送上一支蠟燭,熄滅了廊燈,我們就坐在401房的露臺上,面對著,細品著……
這時的我不知能表達出什么言語,甚至都不敢正視簡的眼睛,只知隨著山中不知名的昆蟲的鳴叫笨手笨腳地使用著刀叉……
酒店廊道的背景音樂放著《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歌曲……
紅酒總是淺淺地一杯接著一杯,簡在每次碰杯時眼神總是顯得那樣纏綿……
酒瓶中的酒慢慢地少了,而人卻似越來越醉,但這種感覺似乎就是我從來都夢想追尋的那種童話中的浪漫的仙境……
我們不約而同地站起身,擁抱著,隨著音樂的節奏踩著舞步,一步一步地移向房中……
我們緊擁著,我們熱吻著,簡的睡袍漸漸地滑落……
這時我的手機響了,我猛地跳起來,沖向露臺上――當然不敢接電話……
我扶在露臺的陽臺上,口袋中的手機這時也停止了呼叫,我眼望著縣城中的燈火,在那燈火中的深處――有一個是我的家……
簡從背后擁著我,用她的臉輕擦著我,好一陣,簡輕聲地說:“林,回家吧。”
(三)
當我從太陽谷往家中走時已是晚上十二點多鐘,腦子中的混亂有點讓自己不知道回家的路,如果憑記憶去識路我想一定是回不到家中了,但腳步卻如同老馬識途似的把我帶向家中。
有一次,陳默好像對我解釋過愛情,他告訴我男女之愛只不過是一種化學反應,當男女在一起的時候因為一些外在因素而引起荷爾蒙迅速升高,于是兩情相悅,便產生了愛情,當兩個人的荷爾蒙都降下來的時候,愛情便消退了,于是便也就應對了世上沒有永恒的愛的這個道理。
但愿我與簡都是因為荷爾蒙升高的原因,但愿陳默說的是對的……
早上起床后老婆問我昨天在哪發財了,因為我的夢話中老是說“撿”。
趕緊查到太陽谷酒店前臺的電話。連忙撥過去,是一前臺經理接的,她告訴我401房那幾位外國女郎今早已退房。
接下來的日子簡直是我的惡夢,接待的團隊不是這里出問題就是那邊出問題,甚至在漓江開船時都有兩次被跳板跺了腳,就連那樣熱愛的陽朔美景在我的眼中也變得如同陰云般灰暗。
老婆說我一定是累了,叫我在家好好休息,沒有必要這樣拼死拼活地去掙錢。我心中知道結在哪里,我發現自己深深地愛著簡……
好后悔沒有留下她的電話,也沒有給她留下自己的電話……
十五天仿佛過了十五年,每天如同靈魂出殼了一樣地生活,老婆也不再讓我去碼頭接待團隊,以前歸我做的事現在全歸老婆一個人挑下,而留給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陽朔縣城散散步,然后順便帶點菜回家……
又是這樣過了十五天,這天還是照常去散步,去買菜。當走到菜場口時,所有的人都抬頭看向天空,我也順著向上望去,原來一個碩大的氣球飄在縣城青山間的白云中,當氣球漸漸漂近,我看清了球下飄帶上的字:簡愛你!簡在401!
嘴中是咸咸的,我知道那是我的眼淚,但我任它這樣流著,以前聽別人說淚水是苦的,所以我從不敢流淚,現在才感覺這眼淚的味道原來是如此的美妙,比那甜的更美味!
太陽谷酒店只去過那一次,但青石板的山路卻歷歷在目,每一個拐角,每一個臺階就如同自己家中的一樣記得清清楚楚,我飛奔著跑向酒店,平時上六樓都喘氣的我一口氣跑到了位于半山腰中的酒店,徑直奔向401房。
401房的門是半掩著,我輕推著走進房間,看到了簡還是穿著那一件白色的睡袍站在露臺上,正背著房間的落地窗,望著陽朔的縣城。
我知道她在看什么,我知道她在那里等待……
我輕輕地走到簡的身后,將雙手從她的細腰中穿過,擁著她,用我的臉輕撫著她的金發。簡輕輕地顫動了一下,回過頭,用她那天上星星般的眼睛望著我,猛地轉過身,緊緊地摟著我,將她的柔唇緊貼著我的嘴唇,使她的香舌在我的嘴中狂亂地攪動,于是我不能呼吸了,我們的舌頭攏在一起倒在床上,任由簡壓在身上,品賞著簡美味無比的淚水……
當我再次清醒時,我問簡為什么會愛我,因為我在前一個月一直無法也不敢肯定簡會愛我,我一直以為我是在做夢……
“Love does not need a reason!”簡這樣回答我,我卻聽不明白,但我從簡那寶石般的眼睛中讀出了簡同樣也深愛著我。
這時我的手機又響了……
王東敏,南京市竹山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曾在街道學校工作五年,先后服務過三所學校,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有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教學主張收入《蘇派教育?名師的教學主張》一書。參加了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科書第七、八、九冊的編寫工作。近年來,提出并踐行“自組織課堂”“自組織教學”“自組織管理”的研究,為業界矚目。
青年教師發展團隊的幾名老師上研究課,選擇了“24時記時法”,一輪下來,大家都不滿意,于是集體鼓動我上。我梳理了大家的“上法”:以觀察鐘表確定時刻引入;呈現“節目預報”介紹24時記時法;結合鐘面解釋24時記時法;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相互轉換。我該怎么做“這道菜”呢?
(1)“用尺子量長度”,追尋學習的通感。板書后詢問學生板書內容的意思,點出尺子是工具,使用工具得有方法,確定長短需要衡量標準即單位,度量(用數據記錄長度)反映了數學的工具性。再要求學生模仿說句話并講明意思(如用秤稱重量、用鐘表記時間)。
(2)“礦工的抱怨”,人人爭當創作師。介紹故事主人公因礦難幸存,急切期盼被救和思念家人。由“腕表時針指向‘10’、分針指向‘12’到底是幾時”,引發礦工“這該死的手表,我出去一定要創造一塊手表”的抱怨和想法,設問:“你想創造一塊怎樣的手表呢?”
(3)“怎樣記時”,人類共同的選擇。自學24時記時法,交流探討后申報講解,接受質詢,引領歸納。了解:時間是連續的、持續的;作為時間的記錄單位,“一天”有起始點,有終結點;鐘表面一圈12小時,時針轉動兩圈的時長是一天,這樣設置和時、分、秒間60進制以及人們的觀察、記錄習慣有關。
(4)“記時的發展”,一條求索的路。依賴日月星辰等天象記時;依賴太陽,根據影長確定時間,最簡單的“立桿測日影”,半工具化的“影鐘”“日晷”;完全工具化的“水鐘”“銅壺滴漏”“沙漏”,但不方便連續使用、廣泛使用,而且如何確定滴漏的快慢也是個問題;根據機械原理,使分針、時針、秒針按彼此匹配的速度圍繞圓心旋轉,造出鐘表記時,實現了記時工具的現代化。
(5)“現實中的問題”――為什么同一時刻世界各地的鐘面顯示的時間不同?以電筒照射地球儀,比擬太陽照射地球,介紹:由于地球是球體,所以同一時刻,地球上被太陽照到的地方是白天,沒照到的地方是黑夜,被陽光直射的地方是正午12點,被陽光斜射的地方是上午或下午;地球沿自轉軸自西向東自轉,形成了地球上每個地方的晝夜交替。
無疑,這群年輕人被打動了,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上!”
問題1:意義賦予有什么重要性?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任何新信息在個體接受之前對個體是沒有意義的,學習者總是以“我意識”“我運算”來處理新舊信息,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建構信息意義,達成自我理解。可見,抽象的數學概念、規則、邏輯只有被學習者賦予自我識別的符號、方式,實現主體意義賦予,完成內在表征,才稱得上擁有。
一群有著自我實現愿望的年輕教師,認真地集體備課,精心研讀了教材和教師用書,他們對課程標準也是耳熟能詳,教學準備充分,教學手段豐富,組織的學習形式多樣。為什么內心真實的感受卻是不滿意呢?原因在于他們的教學停留在告知層面,告知學生生活中用的是24時記時法、什么是24時記時法、怎樣用普通記時法表達、怎樣用24時記時法表達、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如何相互轉換,學生更多憑記憶和模仿習得新知,難以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意義賦予。
我又是怎樣調整的呢?記時和度量、稱重一樣,都是使用工具描述出數據,反映、服務于生活,把整個“量和計量”的學習打通;礦工遇險于地下,看不到日光,針對無法確定時間的抱怨真的是個問題,學生想不嘗試都難;把告知學生記時法變成引導他們自己琢磨人類的記時方法選擇,讓他們“自圓其說”;從依賴自然到獨立于自然,記時方法和工具的演變給學生無限遐想;“同一時刻世界各地的鐘面顯示的時間不同”的“科普”,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精神。
問題2:怎樣幫助學生實現意義賦予?
一要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體驗里有好奇,有困惑,有質疑,有思考,有探究,可以說,沒有體驗就沒有學習。數學教育,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的“趣”,體驗數學的“美”,體驗數學的“用”。唯此,學生對數學才會心向往之,才會賦予數學學習以自我的意義。二要關注教學的整體性。分課時教學往往容易導致完整的知識邏輯碎片化,如同盲人摸象,難以建構完整的象的意義。上面調整后的24時記時法的教學,先讓學生心中有“整頭大象”,把“記時”整件事搞明白,后面再去討論“記時轉換”和“時長計算”,相信屆時會水到渠成,這樣的學習“更有著落”,更利于意義建構。三要注重數學的學科精神。數學學習,就是要用數學的力量震撼人、感染人、打動人,用數學的理性精神改變人、塑造人、發展人。比如: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不會停也回不去,但是人們能發明記錄工具,創造記錄規則,通過工具讀取數據、描述時間,這里面充盈著數學思想,體現了科學精神,偉大又神奇!徜徉其中,定會迷戀陶醉,流連忘返。■
(作者單位:南京市竹山小學)
閱讀延伸
1.圖式。圖式是教育心理學中的基礎概念,它被用來說明知識是如何得到和表征,以及關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應用的。康德最早提出圖式的概念,他把圖式視為先驗純粹想象力的產物和主動創造,他認為,先驗圖式是聯系感性直觀(對象)和知性(純粹化概念或范疇)的中介和橋梁。巴特利特正式從心理學意義上界定了“圖式”――是對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主動組織,使個別成分一個接著一個按系列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皮亞杰則從認知內在結構的視角來說明,他認為,每一個認知活動都包含一定的認知發展結構,而結構就是由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轉換規律組成的一個具有自身調整性質的圖式系統,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現代認知心理學從經驗的視角說明圖式是個體對類似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關系的抽象表征,認為圖式產生于學習者對同類個體特征的概括。可以看出,圖式的產生與發展,是其合理內核和學習過程規律被逐步揭示、反映的過程,對圖式內涵的理解不同,會對教育教學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研究圖式的發展和演變,對于促進、指導學生的知識學習或獲得都有新的啟示。關于“圖式”,您還可參看《圖式研究的歷史演變》(唐芳貴,《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2.整體領悟。盲人摸完大象身體的各部分,認識里就有完整的大象了嗎?我們總以為把每課時學習的內容拼裝起來,就掌握了知識整體,實則不然,知識只有呈現為整體狀態的時候才有意義,才有生命。所以,逐課時“點”狀學習時,要有“線”性觀念,關注知識體系的邏輯完整性,從整體架構的層面規劃每個階段、每個課時的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