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木土建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無損檢測結果的評價具有對比性或相關性,即先對受檢對象進行無損檢測,然后對其進行破壞性檢測,再建立兩種檢測結果之間的相關關系,才有可能對無損檢測結果做出較為正確的評價。這一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如果不做這樣的檢測對比,則不管檢測的靈敏度有多高,所作的評價將沒有任何意義。即便如此,由于無損檢測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檢測結果仍不一定十分可靠。所幸的是,無損檢測方法具有互容性,即對同一受檢對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因此,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測并綜合比較,以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鑒于此,每個國家都相應的編制了各種結構或檢測方法的檢測鑒定標準與規范。
2常用的無損檢測技術
2.1回彈法
回彈法是表面硬度法的一種應用,主要通過測定混凝土表面硬度來推定抗壓強度。回彈儀由瑞士的E.Schmidt于1948年發明,其原理是用一個彈簧驅動的重錘,通過傳力桿彈擊混凝土表面,測出重錘的回彈值來推定混凝土強度。英國的Kolek論證了混凝土強度與壓痕直徑的關系,并用試驗驗證了回彈值與壓痕直徑的關系。而現在主要是通過試驗歸納直接建立混凝土強度與回彈值之間的經驗關系曲線。回彈法在我國的應用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經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應用,提出了適合我國實情的測強曲線及技術規程。該方法儀器構造簡單、測試方法易于掌握、攜帶便利、費用低廉、檢測效率較高。因而廣泛應用于檢驗混凝土的均勻性、對比混凝土質量是否達到特定要求、初步判斷混凝土質量出現問題的區域、推定混凝土的強度。
2.2超聲波檢測法
超聲波是以波的形式在彈性介質中傳播的機械波,其頻率高于20kHz,具有指向性好、對各種材料的穿透力強等特點,因此能應用于絕大部分材料。Sokolov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超聲波檢測的研究,40年代脈沖回波探傷儀器的問世,標志著超聲波檢測技術的應用成為現實。我國超聲波檢測技術應用于土木工程領域,始于20世紀50年代從英國引進UCT-2型混凝土超聲檢測儀。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其能量將逐漸減弱,即超聲波衰減,其衰減程度與材料性質有關,如晶粒大小、缺陷密集程度等等。此外,在兩種介質界面超聲波將發生反射、透射和散射。因此,這些反射、透射或散射波在一定程度上攜帶有受檢對象厚度、內部缺陷及其所在位置等等信息。再有,超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聲速)與介質的密度、配比(混凝土材料)等強度因素有關,所以聲速又與材料的強度聯系在一起。超聲波檢測技術應用于土木工程,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超聲波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換能器);尋找接收信號與檢測項目的相關性(數據處理)。國內外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為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測試技術,編制了相應的檢測鑒定標準與規范。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超聲波
的類型和產生超聲波技術的發展。目前可以根據需要發射不同類型的超聲波如縱波、橫波、瑞利波或蘭姆波(導波),而超聲波產生技術也由壓電陶瓷發展到電磁超聲、激光超聲、相控陣列、磁致伸縮超聲技術[5]。Wardany等用超聲瑞利波檢測了建成于1959年位于加拿大東部的兩個水工混凝土結構近表面的損傷情況,兩者使用了不同的混凝土粗骨料材質。李東生等則用超聲蘭姆波檢測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界面脫粘分層情況,并分析了界面分層長度與蘭姆波能量衰減之間的關系。
(2)數據處理與儲存方法的發展
早期只是對聲速參量進行相關性分析,檢測數據也不易存儲,隨著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信息數據的存儲極為方便,超聲成像技術也有了快速發展,并把振幅、頻率或波形逐漸納入相關性數據分析的行列。
(3)檢測技術的綜合應用
結合其它檢測方法對材料、構件或結構厚度、強度、缺陷等進行檢測。Kheder等利用縱波超聲回彈綜合法對混凝土構件強度進行了現場檢測。Beatrice等綜合超聲檢測、硬度計、濕度計等方法對那不勒斯的一座建于19世紀初的古老建筑的木屋架構件的剛度、強度、內部缺陷等進行了檢測。Machado等則用超聲波間接法實現了對營運中的海上木結構構件彎曲剛度和強度的檢測。沈先華利用超聲波檢測技術結合斜率法對某混凝土孔灌注樁缺陷進行了定性與定量評價。周茗如等聯合應用超聲檢測、人工敲擊和應變分析法對大型鋼管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與鋼管壁粘結情況的檢測評價。
2.3聲發射法
聲發射現象指的是物體因受外力或內應力的作用,在其內部缺陷處將產生應力集中而發生塑性變形,儲存大量的應變能,一旦裂紋產生或裂紋擴展,部分應變能就會以瞬時彈性應力波的形式向外釋放的現象。因物體內部裂紋的產生或擴展而產生的聲發射現象的彈性波頻率低,人們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如何能“聽”到這些聲發射現象,不僅要能“聽”到,而且要能知道在哪個地方發生、原因是什么、什么時間發生、危害有多大?這就是聲發射檢測。聲發射檢測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德國凱賽爾的研究,他首先發現金屬材料在變形中會產生聲發射現象,提出了聲發射不可逆效應即凱賽爾效應。隨后,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探明了塑性變形的聲發射機制———位錯。1964年,美國率先將聲發射檢測技術應用于北極星導彈艙的檢測并獲得成功,此后該項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我國于1973年建成第一套聲發射試驗裝置,并先后研制了多種型號的聲發射檢測儀。直到80年代,隨著其它基礎性研究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經網絡的聲發射檢測技術才得以迅速發展。Rusch于1959年開啟了對混凝土聲發射信號研究的大門,并指出了混凝土材料凱賽爾效應的極限應力范圍。1970年Green對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泊松比和劈裂抗壓強度等進行了聲發射實時監測,并提出了可以應用聲發射技術對混凝土破壞的全過程實施監測。我國的董毓利等對混凝土受壓全過程聲發射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聲發射信號首次產生及其后的強弱與試件應力變化之間的關系。陳兵等依據聲發射信號振幅分布特性,將聲發射信號劃分為不同區段,建立了聲發射信號與混凝土內部不同破壞機理之間的關系。如今,聲發射已應用于建筑、橋梁等混凝土結構的動態檢測和完整性評價,并在市政工程、橋梁、房屋建筑等工程中,聲發射技術也已成功地應用于混凝土框架、板的檢測。聲發射技術不僅在聲發射理論及數據處理方面有了大的發展,而且聲發射儀也從早期的模擬式單通道聲發展到目前的全數字化、全波形的多通道聲發射儀。然而,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復雜性,依然還有很多問題未能解決,如混凝土聲發射的機理、聲發射信號與混凝土力學參數間的相關性、混凝土的凱賽爾效應等等。
2.4聲振檢測法
聲振檢測法是指在外激勵作用下受檢對象產生機械振動,通過對振動特性參數的分析來評價其力學特性的檢測技術。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又分化出兩種方法:聲波反射法(低應變法)和沖擊回波法。聲波反射法根據檢測測量方法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應用,但在土木工程中應用較多的是單點激振單點測量的整體響應檢測。這種檢測方法的檢測原理是一維桿應力波理論,因而適用于對棒狀結構如梁柱等的檢測,土木工程中則多用于對基樁的完整性檢測。單點激振單點測量的整體響應檢測方法的優點是既經濟又簡便易行,缺點是:
(1)不能檢測出基樁的水平缺陷。
(2)只能對缺陷做出定性的評價,很難做到定量評價。
(3)只能檢測等直樁,對變截面樁、擴底樁易引起誤判。
(4)數據處理難度大,如降噪和反演分析。另外,這種檢測方法應用于對基樁的完整性檢測還有幾個問題亟需解答:
(1)彌散效應和橫向慣性效應
一維應力波理論的邊界條件要求彈性應力波波長要大于兩倍的桿徑及桿的長徑比大于5,否則會由于彌散和橫向慣性效應而產生三維問題。
(2)樁土相互作用對檢測結果影響
一維應力波理論要求桿是自由的,而實際工程中,樁是處于半無限的土體介質中,如果依然用一維應力波理論進行數據分析,檢測結果是否可靠。
(3)多處縮徑樁的檢測
截面的變化,就會引起廣義波阻抗的變化,彈性波會在該截面發生反射,所以對多處縮徑樁,彈性波就會在縮徑截面間來回反射,聲振檢測技術的另一種應用形式是沖擊回波法。1983年美國Cornell大學的Sansalone與美國國家標準局(NIST)的Carino首次提出沖擊回波法應用于對混凝土結構的缺陷檢測。在1984年的國際混凝土無損檢測會議上,加拿大的馬爾霍察認為沖擊回波法是“最有發展前途的現場檢測方法之一”。此后,Sansalone等利用FFT方法進一步將沖擊回波法由時域分析轉換到頻域分析,推進了沖擊回波法的應用與發展。如今,沖擊回波法已廣泛的應用于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結構的內部缺陷和厚度探測,特別是掃描式沖擊回波測試系統的問世。沖擊回波法是一種單面反射檢測技術,具有方便、快捷和直觀的優點。其檢測原理為:在受檢結構的表面施加沖擊力,以產生瞬態低頻應力波(含有縱波、橫波和面波),應力波向結構內部傳播,遇到缺陷和外部邊界時來回反射,引起結構表面產生相應的微小位移響應,并由安裝在表面的拾振器來采集這種響應數據,最后通過對信號的頻譜分析(主要是縱波)來測定受檢結構的彈性波速或結構厚度。沖擊回波法能精確檢測厚度在2m以內的混凝土厚度及其內部缺陷(如空洞、蜂窩、離析等)。此外,它還可以檢測鋼筋混凝土結構保護層厚度、內部缺陷的位置、開放性表面裂縫深度及混凝土強度等。我國對沖擊回波法也做了大量的應用研究。如周先雁等用沖擊回波法對橋梁箱梁孔道灌漿質量進行了檢測,根據P波在鋼絞線和空洞處的不同反射特性判斷孔道內部是否存在缺陷。傅翔等對隧洞混凝土襯砌厚度進行了沖擊回波法測量,并對混凝土的固結灌漿效果和分層澆注黏結質量進行了檢測。
2.5紅外熱成像檢測法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對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進行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紅外熱成像技術已被用于診斷建筑物的熱損耗、屋頂滲水、圍墻缺陷以及查找路面的次表面缺陷等。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到90年代初才有學者將紅外熱像診斷技術和土木工程結合起來,對建筑物的熱損耗、建筑材料缺陷的探測和建筑外墻施工質量等進行了初步的應用研究[24]。紅外線是介于可見紅光和微波間的電磁波,它的波長范圍在0.76~1000μm之間,而其中只有3~5μm和8~14μm的波段能很好地透過,紅外探測儀正是利用這個波段來實現探測。任何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輻射紅外線,而物體內部存在的裂縫或缺陷會改變物體的熱傳導,使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不均勻。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借助紅外熱像儀探測物體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能量,由物體表面的溫度場分布情況形成熱像圖來直觀的顯示材料、結構物等內部缺陷的一種非接觸式的無損檢測技術,也被稱為紅外掃描測試技術。它可以檢測出物體內部缺陷的位置,并具有快速、非接觸、大面積地掃查檢測物表面,而不損傷檢測物,且結果直觀形象,易于實現自動化和實時觀測的優點。紅外熱像檢測應用于土木工程,前景十分廣泛,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對紅外熱像獲取的熱源的改進、缺陷深度、大小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如何把研究成果運用到復雜的實際工程當中,并發展了一些新的技術,如鎖相熱成像和紅外斷層成像技術。
2.6雷達檢測法
工程探地雷達是用頻率介于10~2000MHz的寬頻脈沖電磁波來確定工程結構或介質分布的技術。雷達監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發射天線向受檢體發射寬頻帶短脈沖形式的電磁波,該電磁波進入介質內部后,經內部界面反射后回到表面,再由接收電線接收回波信號。由于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其路徑、電磁場強度及波形隨所通過的介質的電性性質及幾何形態發生變化,因此反射回波攜帶有受檢體內部結構信息,就可依據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雙程走時、幅度、相位等信息對目標介質結構進行準確描述。探地雷達無損探測技術可用于混凝土內部缺陷、鋼筋的分布檢測,公路工程中路面結構層厚度檢測,裂縫和裂縫擴展的識別。其優點是:探地雷達法可迅速對被測結構進行掃描,適用于結構物大面積快速掃測。
2.7其它檢測技術
由麥克斯韋的電磁感應理論可知,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能夠影響電磁場,因此可以利用磁測法來檢測鋼筋的位置或混凝土包覆層的厚度。文獻介紹了英國相關標準對磁測法的認識:磁測法對配筋少的混凝土構件,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而對于配筋多的構件,其它鋼筋的影響不能忽略,而當溫度低于0℃時,效果相反。相應于磁測法,還有電測法。電測法主要是用來估計現場混凝土中鋼筋銹蝕程度和測量混凝土路面厚度的一種無損檢測方法。文獻還介紹了微波吸收技術。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具有電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吸收等性質,而水對微波有吸收性,因此被用于測定混凝土的濕度。
3總結與展望
應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無損檢測方法很多,各自都有其優缺點,在選擇時要根據場地、條件、材質及施工工藝,并能對缺陷的種類、性質等有充分的估計后,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檢測方法。同樣的。對檢測結果的評價,要盡量綜合更多的信息,要清晰無損檢測結果只能作為評定質量或剩余抗力的依據之一,不能僅憑檢測結果做出片面的結論。伴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土木工程領域不斷面對新結構、新材料和新施工工藝,這給無損檢測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提出新的挑戰,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
(1)無損檢測理論的發展要適應實際的需要;
(2)綠色、環保、節能;
(3)檢測儀器的數字化、智能化;
本文以某房地產項目為例,共有17層,地下2層,地上15層,建筑樓層面積為65000m2,將現澆框剪結構給應用了過來,建筑樓層的外墻、底板以及外露頂板都將防水二級混凝土給應用了過來,其中樓層底板厚度為1400mm,因此,就屬于典型的大體積混凝土。
一是合理選擇水泥:水泥的選擇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泥品牌和類型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內部組織,那么配置混凝土的性能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如果有開裂問題出現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初期,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內部溫度的升高和收縮。通過合理選擇大體積混凝土的水泥材料,嚴格控制配合比,并且將外加劑適當添加過來,促使水泥和水的用量得到減少,水化熱現象引起的收縮變形就可以得到有效減少;普通硅酸鹽水泥雖然有著較高的早期強度,但是有著較大的水化熱反應;相較于普通水泥,礦渣水泥有著更低的熱度,但是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干縮和滲水現象,并且會有硬度收縮問題發生于后期。火山泥在后期有著較大的收縮程度,并且需要花費較多的成本。綜合考慮,我們將粉煤灰水泥應用過來,同時,將膨脹劑添加進來,這樣水灰比和水灰量就得到了降低,對水化熱現象進行了有效的控制,避免裂縫出現。
二是混凝土的澆筑和搗注: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對整體澆筑和分段澆筑方式進行選擇。在澆筑的過程中,需要將分區定點、循序漸進以及一個坡度的原則給貫徹下來,結合混凝土泵的坡度,將兩道振搗點分別設置于上層和下層。在混凝土的卸點設置第一道,促使上部振實問題得到解決;在混凝土的坡腳設置第二道,這樣下部混凝土密實度就可以得到保證。在澆筑的過程中,需要對一個部位進行選擇,標高符合設計要求之后,然后將連續澆筑模式應用到坡面。完成了混凝土的分段澆筑工序之后,可以將二次振搗或者表面擠壓工序應用到混凝土的初凝階段,將表面積水給排除掉,并且利用木拍來反復擠壓,避免有表面裂縫問題出現,促使大體積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得到全面提高。通常情況下,選擇在夜間來進行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這樣新舊混凝土之間的溫度差距就可以得到有效減少。
三是對鋼筋的位置適當調整:通過對鋼筋的配置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可以對大體積混凝土中溫度的傳遞分布筋進行增加,以便及時傳遞內部的熱量,避免增高內部熱量。一般情況下來講,在鋼筋配置設計過程中,通常將配筋率不改變以及上下皮配筋差異的方案給應用過來,也就是將不同的鋼筋分別應用到沒有柱板帶的地方和有柱板帶的地方;因為大體積混凝土的厚度在1m左右,為了更快的散熱,可以將25鋼筋設置于底皮鋼筋和頂皮鋼筋之間,在溫度分布筋方面,保證每平方米一根,在上下連接中,利用的是搭接焊的方式。通過這樣的分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小鋼筋的直徑以及鋼筋之間的間距,這樣混凝土的收縮程度就得到了減少,采用上下搭接的方式,還可以迅速散發中間的熱量,避免出現裂縫問題。
四是減少約束力:首先是對內部約束力進行減少,因為溫度應力是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約束的主要來源,那么為了減少內部約束,就需要對溫度應力進行降低。在上文中,已經提到了一些措施來減少溫度應力。此外,還可以將一些保溫方法給應用過來,如暖棚法、覆蓋法、蓄水法等等。這些保溫方法都經過了大量的實踐,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內部溫度,促使其與外部溫度之間的差異得到減少。其次是對外部約束力進行減少,為了減少外部約束力,主要是對地基對混凝土結構約束力進行減少。通過研究發現,如今通常是對滑動層進行設置,以便促使地基對混凝土約束力進行減少。具體來講,滑動層指的是將瀝青油氈層或者砂墊層設置于大體積混凝土和地基之間。通過設置滑動層,可以促使地基對大體積混凝土的約束得到有效減少,混凝土地塊的自由變形不受影響,這樣可以避免出現裂縫問題。
五是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在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養護工序也非常重要。通過養護,可以促使混凝土的溫度與濕度符合相關要求,對混凝土的內外溫差進行有效控制,以便正常發展混凝土強度,避免有裂縫問題產生。在養護大體積混凝土的過程中,在保濕保溫的基礎上,還需要保證降溫速度維持在一個較為緩慢的水平。另外,在夏季施工的過程中,通常將蓄水保護或者流水保護的方式給應用過來,冬季施工過程中,則需要利用麻袋進行覆蓋,并且將碘鎢燈應用到側面進行養護。蓄水法指的是將雙層麻袋覆蓋于大體積混凝土的表面,并且澆水濕潤。在不同情況下,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采用的是硅酸鹽水泥或者礦渣硅酸鹽水泥,那么就需要保持在一周以上;如果混凝土具備了抗滲要求,或者將緩凝型外加劑摻加了過來,那么就需要保證在兩周以上。
2結語
1.1在施工準備,階段單位為了趕施工進度而加快施工速度
當前,建筑業施工人員流動性大,許多施工人員都是臨時上崗,缺乏針對性的教育培訓而直接上崗。他們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對于所進行工程缺乏基礎的了解,其難度以及特點都不知道。在這些施工人員中,許多人都沒有工作經驗,只是因為與項目經理有社會關系,而得到這份工作。在監管單位上,一人身兼數職的監理工程師也是數見不鮮。
1.2在建筑施工現場,文明施工的意識薄弱
在很多建筑施工現場,只有在上級領導來視察的時候,工作人員才會臨時表現出文明施工的樣子。在工地上,大多數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都較為薄弱,且施工現場極度缺乏基礎設施。有些工地連基本的防火意識都沒有,施工人員不僅生活設施缺乏,而且居住環境簡陋。部分工地前往的道路都不暢通,更不要說安裝排水系統了。部分工地我們都無法看到標牌,或者是設置了標牌,卻設置在偏僻的角落,甚至很難發現它。施工人員的工作環境差,并且其生活居住條件也不甚理想,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安全施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一般情況下,施工人員的操作技術和安全事故的發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為了保證生產工作的安全進行,就必須確保施工技術操作的規范性,這對于土木工程的施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施工管理人員的安全教育意識不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設備普遍趨向機械化,技術的含量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施工現場對操作人員的技術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保證施工現場的安全,建筑施工企業就需要讓職工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得到加強,若職工沒有經過正式的安全教育培訓,則應禁止其上崗操作。與此同時,為最大程度的解決這一安全隱患,還應該聘請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解決那些不具有上崗證和操作證的工人,以便保證集體工作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2]。
2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監管的主要對策
(1)要想保證施工單位的安全,就必須始終堅持安全施工,不論是對于技術,還是工期而言,又或者是對于其它的質量要素,都必須將施工單位的安全工作貫徹其中。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在任何要素的組成過程中,一旦忽略了安全問題,那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在施工過程中,要想做到安全生產,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為了讓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讓管理流程得到優化,就必須加強安全防范,并且和施工項目的特點和企業的一些條件相結合。(2)為了讓施工單位更好的實現安全管理,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項目安全管理體系。為了讓施工質量得到有效保證,使用方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就需要組織一個專業的質量管理隊伍,并且這隊伍還需要由有經驗的人來擔任,以便對整個設計施工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監督管理內容不僅包括工程設計、施工單位建設用材以及施工工藝等等,還包括施工單位施工人員的培訓情況和激勵情況。(3)讓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得到加強。首先,應該堅持質量控制,在此基礎上,要以人為核心,將人看作控制的主要動力,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工作,就需要將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加強人的責任心,讓人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其次,還應該控制好材料的質量,作為構成建筑產品的主要元素之一,材料在施工項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要注重施工機械的質量。施工機械在現代化施工項目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嚴重影響施工項目的進度,還對施工項目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4)對施工監理有效監督。為了讓施工質量得到保證,就必須做好施工監理工作,質量管理部門在聽取監察報告時,要做到及時有效,并且還要重點關注關鍵部分的施工質量,以便監理責任落到實處。除此之外,還應該進行抽樣檢查,檢查施工工藝是否滿足要求。(5)安全性評價以及風險評估。為了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就需要定時抽檢施工效果,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工程糾紛,減少因工程質量而產生的浪費,還需要不定時的和監理人員聯系,對工程項目進行整改[3]。
3結束語
1.土木建筑結構的牢固性。建筑的牢固性是建筑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之一,建筑牢固性不達標,直接影響建筑的整體質量,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留下隱患。隨著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建筑結構的牢固性受到了嚴峻的考驗。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是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具有嚴重的破壞性,除了災害本身所具有的大的破壞力因素之外,我們也要看到,在惡劣的條件下,建筑的牢固性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建筑的安全性。建筑的牢固性與建筑機構購建的承載力有直接的關系,各組件間的整體連接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也就是說,建筑的牢固性是就建筑整體而言,是一個架構體系的牢固性。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是建筑結構牢固性的關鍵點,建筑結構的整體牢固會使建筑的承載能力大大提升,不會因為某一局部受到破壞而導致大范圍的破壞甚至出現全部連續發生破壞和倒塌的局面。對土木建筑的牢固性進行檢驗,主要檢驗建筑結構的延性和冗余度是否達到標準要求。
2.土木建筑結構的耐久性。土木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與其耐久性關系非常密切,人們主觀上認為,混凝土材料往往具有很好的耐久性,而從大量的土木建筑結構相關的資料來看,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壽命大多在三十年之內。一般來說,土木建筑結構的耐久性多指建筑竣工后投入使用的壽命,是建筑在基本使用年限內能夠正常發揮其所具有的使用功能。我國現行的關于土木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的規范中,在建筑物的耐久性方面沒有明確的條款,對飲凍容、干濕、侵蝕等造成的土木建筑壽命縮短明確具體的規定,只是泛泛的對建筑結構在載荷作用下的強度做了一些要求。實際上,土木建筑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夠導致的鋼筋銹蝕等帶來的損害要遠超過安全水準設置偏低帶來的安全危害。土木建筑結構是否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直接影響建筑的使用壽命。因此要對土木建筑結構在設計和施工方面進行規范的細化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投資規劃上,除了對建筑在建設過程的整體投資進行規劃,還要對投入使用后的維護、維修費用加以充分的考慮。
二、我國土木建筑結構安全性存在的問題
1.安全性規范設置水準偏低。雖然我國在建筑結構安全性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規范條例,但是我國在安全性規范標準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我國對于建筑結構構件在承載能力方面的安全水準設置方面,以安全息術或者分項系數作為主要的指標來進行衡量,系數越大表明土木建筑結構在安全性方面的水平越高。對于土木建筑結構的整體牢固性我國對爆炸類和地震類災害的建筑的牢固性規范還沒有進行細致明確的設置。我國建筑結構安全性的要求重點放在結構強度上,在環境影響下的建筑耐久性方面缺乏重視度。
2.建筑施工單位和管理人員缺乏對結構安全性的認識。建筑工程領域安全事故的層出不窮為建筑行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使我國建筑工程設計單位和管理人員對建筑結構安全有了新的認識,并加強了關注。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建筑工程設計和管理人員對土木建筑結構安全性問題還缺乏系統的認識,缺乏防范意識,這樣就容易出現人為錯誤造成的建筑結構安全性問題的發生。
3.工程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土木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問題需要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之間良好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才能保證施工與圖紙的一致性。但是在我國目前建筑行業內,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往往各自為政,關系脫節,這就是建筑結構安全缺乏一定的保障。設計單位在對建筑設計圖的制作過程中,對某些施工標準或者施工細節不夠熟悉,而施工安慰在具體的施工操作中隊設計中的計算書不能夠深入的掌握,當有技術難題出現時,一般有本單位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直接進行處理,缺乏與設計單位的有效溝通。但是這種經驗式的處理方缺乏準確的數據分析,更沒有科學的理論支持,很難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
4.建筑設計規范不夠完善。建筑工程結構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建筑設計的合理性。但是我國土木建筑工程在設計規范方面還不夠完善,很多條款比較籠統,不夠細化,同時在某些方面要求水準不高甚至空缺。目前的建筑設計規范在建筑工程結構的壽命方面涉及非常少,規范的重點片面的放在工程結構的承載力上。
三、提高土木建筑結構安全性的措施
1.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要有效的提高土木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首先要土木建筑結構安全性有破壞性的影視進行預防和改善。土建結構建筑物的病患主要有三種,即裂縫、滲漏、剝蝕,其中以裂縫的影響最為嚴重。在安全檢測中,確定裂縫病害的關鍵是撩測,傳統的探測方法有超聲波法、聲波跨孔法等,土建結構強度檢測的主要方法有回彈法、超聲回彈綜合法和射線法等,這些方法主要反映了土建結構的表層強度。
2.應用合理的技術規范。在規范標準上,要擺脫計劃經濟年代遺留下來的過分強求統一、較少考慮個性和缺乏實事求是靈活性的傾向。要提倡和鼓勵各省市編制地方性規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標準上。可有不同的設置水準。全國性的規范訂得愈詳細,其適用性可能變得愈差,造成的混亂也可能愈多:特別像巖土工程那樣的規范更是如此。
1.1全面控制原則
建筑施工過程的成本控制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會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這是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于成本控制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涉及面廣的管理過程,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成本預算發生變化。因此,建筑施工過程要遵循一個“全面控制”的原則,即是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員都能夠全面的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提升施工人員的成本控制意識,同時也起到監督的作用。此外,對施工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能夠做到全面控制的程度,并注重細節,這樣才能夠保證成本控制的全面性。
1.2動態控制原則
土木建筑施工項目成本控制也遵循PDCA原則(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即要求在根據計劃執行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每一個細節來進行反復的檢查各項的消費額和開支標準,對于不符合標準的開支要能夠及時的修改和處理。土木建筑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雖然由設計圖紙和合同規定的成本計劃來實施,但是由于施工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成本控制也隨之處于動態的過程。因此,成本控制的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就不斷的修改、反饋、糾偏,才能夠保證完工時的成本控制在計劃范圍內,實現成本控制的最優化。
1.3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原則
收支平衡是一個企業穩定發展的根本性條件,在進行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時,不能僅僅著眼于企業利潤的提升。對于成本控制,有“進”就必有“出”,一個項目在施工之前,計劃里就應該要使得每一筆費用的支出都要有相應的預算收入,達到收支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一個企業的資金得到良性的循環利用,企業才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增收途徑的分析
從增收途徑進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個最根本的措施。所謂從增收途徑的分析來進行成本控制,就是仔細分析建筑施工之前的資金計劃、消費預算等,準確完善每一項資金預算,通過這個環節的控制來實現成本控制。比如說,在進行施工項目的設計時,就將成本控制的意識加入到其中,對圖紙的審核時,提出有科學根據的合理化建議以及積極的修改意見;再比如說,在進行材料選擇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對所選材料做相關的測試,以保證材料能夠符合設計以及合同的要求。這樣就避免了再施工過程中出現材料不合適而進行重新購置,造成施工過程財力、人力等資源的多重浪費。
2.2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體系
此外,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進行成本控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進行成本控制主要體現在建立一個健全的成本核算體系。這個核算體系不僅僅只是針對“物”,還要針對“人”,換言之,即是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要不斷的施工細節進行成本核算,保證其是符合成本預算的,對超支以及減支等情況要及時進行匯報與核算,并分析其原因。針對“人”即是說在成本核算體系的要求之下,所有參與成本控制的工作與管理人員都要定期召開經濟分析會,對近一段時間以來的成本進行一個全面的考核,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的糾正,并對每一位工作人員進行監督。
2.3信息化成本管理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主導的時代,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活、教育以及科技等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管理成本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僅是由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以及精確性,信息化管理還保證了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過程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是目前必須要做到的重要環節。
3結語
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相對于其他的一些建筑工程來說具備著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首先,其工程規模一般來說比起其他的一些工程都大,工程的時間也長,整個工程掌控起來就比較的麻煩,另外,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對于具體的技術操作要求更為嚴格,容不得一絲的馬虎,因此,對于整個工程的質量控制就比較的困難,但是因為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特殊性,其后期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必須得到嚴格的保障,所以,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是極為關鍵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要想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卻并不容易,基于其規模大、耗時長的特點,能夠影響到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質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們進行控制的話就極不容易,很容易因為自身的一點疏忽造成整個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失敗,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努力把質量保障工作做好。
二、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質量保障措施
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我們考慮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們也必須從各方面入手綜合把握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切實做好質量保障工作,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管理到合同,再到經濟措施等三方面針對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進行必要的質量管理。
(1)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管理在任何一個工程項目施工中都必不可少,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因為其規模大的特點更是應該加強管理工作,為質量保障工作打好基礎,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細節做好管理工作:
1、方案的制定。任何一個工程在施工前都必須做好相應的方案制定工作,這是確保工程順利進行的前提,同樣也是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在制定相應的工程方案時,我們需要考慮的內容有很多,施工人員、施工設備、環境因素、技術措施、成本價格等都需要我們事先進行考慮,然后綜合各個要素制定出最為合理的建設方案,進而指導后期工程的順利進行。
2、做好細化管理。當前細化管理在各行各業中都有所涉及,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細化管理運用到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中來,正是因為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規模大,設計內容多,所以我們才難以進行整體的管理,而細化管理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細化管理把整個的工程細分為很多小的項目,然后再針對這些細節進行管理就容易多了,當然在細化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參考建設圖紙,嚴格按照圖紙規定的來進行管理和審核。
3、嚴格施工技術。具體來說和施工質量聯系最為密切的還是施工技術,因此,我們就必須確保在施工中施工技術的準確性,再進一步就是說再選擇施工團隊時要確保該施工團隊具備施工的能力,能夠準確無誤的進行施工,避免素質低下的施工人員進行施工,另外,在具體的施工中我們也應該做好具體的監控工作。
4、保障施工設備。設備也是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施工中我們會用到各種各樣的施工設備,這些施工設備的狀態也決定了工程質量的優劣,因此,我們也需要確保這些施工設備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5、確保施工人員素質。施工人員的素質不僅僅包括其專業素質,其本身的素養對于整個工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一個高素質的施工人員能夠盡職盡責的完成本身的工作,而素質有待提高的施工人員則很可能因為松懈造成不必要的質量問題。
(2)做好相關合同的簽訂和保管。合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至關重要的,在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施工中我們會和各種各樣的施工團隊和合作方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多情況下無法解決都是因為沒有相關合同作為依據,可見合同對于工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合同對于工程的質量保障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施工前簽訂必要的質量保障合同,一旦發現施工中存在和合同不相符的工程項目,就可以以合同為依據責令施工方進行整改,確保工程的質量,另外,在一些材料的選購和器械的租賃上也應該簽訂必要的合同來進行管理,這樣不僅方便我們對于整個工程的掌控,還能夠確保材料的質量和器械的正常工作。
(3)經濟手段的合理利用。一個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對于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這樣的大型工程來說更是離不開資金,并且還需要充足的資金來支持整個工程項目的運行,比如我們在材料的購買時如果沒有資金的話就難以買到合格的材料,甚至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最終影響到工程的質量;此外,對于工程施工現場中的工人來說更是需要我們確保具備足夠的資金來發放工資,一旦沒有工資的話也就無法確保施工人員的順利施工。
三、結語
1.1高層建筑裂縫控制
裂縫作為高層建筑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幾乎無法完全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材料在凝固階段,因為冷縮熱脹的原因,就會出現細小裂縫,這些裂縫的種類較多,即包括了運動裂縫,也包括了非運動裂縫。裂縫出現后,可能導致高層建筑質量受到影響,為了保證建筑質量滿足使用要求,就需要有效減少裂縫出現情況,通過科學的釋放與加強抗性,使建筑不會出現大量裂縫。在裂縫剛剛出現變形時,其中存在一定的空間,在這個階段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砌填充墻時需要留下底部空間,通過7天的裂縫自然運動,使裂縫可以自然填充預留的空間,釋放材料凝結時出現的內部力量。在裂縫穩固后,需要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保證裂縫不會繼續擴大,目前使用的常見方法為高早強水泥配合外加劑與摻合料,保證建筑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在選用砂石時,需要注意大粒徑砂石可以有效防止裂縫擴大,通過實際施工情況也可以了解到,大粒徑砂石消耗的水、水泥量要明顯小于小粒徑砂石。為了降低裂縫總量,采取科學的養護方法完成新澆混凝土養護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過表面保濕的方法,保證混凝土內外水分維持平衡,避免內部凝結過程中出現的外部開裂問題。通過合理應用釋放與加強抗性的方法,可以實現裂縫的控制,配合新型混凝土施工技術與纖維素等施工材料,使土木工程質量得到根本性提升。
1.2混凝土澆筑控制
為了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必須考慮多種因素,明確混凝土澆筑順序,在澆筑施工開始前,就需要進行綜合考慮,明確不同順序出現的結果。在選擇澆筑方法時,需要加強重視,如果澆筑面積過大,就要采取冷卻處理進行澆筑層施工,保證水與混凝土溫度維持25℃,在完成澆筑后,需要觀察混凝土溫度變化情況,定時檢測混凝土溫度,并且將溫度數據進行記錄。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時,需要采取分層、分段的澆筑方法,而澆筑時間也需要進行合理控制,在上層混凝土即將凝結前進行后續混凝土的澆筑,分層混凝土澆筑時,需要控制混凝土厚度,通過振搗器作用范圍,將上層、下層相互融合。使用振搗器時,需要控制力度及范圍,將混凝土均勻振搗,避免過振或欠振問題出現。在工程中,施工階段非常重要,必須安排監理工程師進行結點混凝土質量檢查,保證結點牢固性。
1.3混凝土強度控制
高層建筑強度主要受到混凝土強度影響,而混凝土強度則是根據施工周期、氣候條件、混凝土質量決定。在進行施工前,需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檢查,保證混凝土強度滿足使用要求。在檢查過程中,任何不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不能進入施工現場,在檢測階段,需要進行隨機澆筑,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性。
2結束語
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分析
在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管理中,材料、技術、施工過程控制是影響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滿足現代工業廠房使用需求以及建設施工質量要求,施工企業應根據工業廠房結構特點進行材料、技術、施工過程控制要點的分析。通過管理要點、控制要點的明確知道施工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工作。利用精細化管理方式、質量預控管理方法、全過程質量控制理論等指導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工作。細化施工過程中材料管理、強化施工過程中技術參數的控制、提高施工記錄管理,通過多種方式的運用以及科學的質量控制方法運用保障工業廠房施工質量。
為了保障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確保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現代施工企業除運用上文所述方式方法強化質量控制與管理外,施工企業還應踏實施工質量管理基礎工作。通過施工人員質量意識的培養、質量控制及技術人員現場工作的強化等落實施工質量管理目標及管理要點,以此實現施工質量管理目的。
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分析
作為施工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成本管理水平關系到施工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企業綜合市場競爭力的構建。為了滿足現代施工企業發展需求,在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中,施工企業應針對工業廠房施工特點進行成本控制。從材料控制入手,提高材料利用率。
同時,強化現場的科學規劃。以減少施工用材料二次運輸為中心、方便施工設備進場與養護為重點進行現場規劃。針對現代工程款結算現狀,施工企業還應根據施工進度合理規劃進場材料數量。避免材料堆積存放造成的材料管理成本增加、避免材料采購造成的工程款項占用。
優化企業管理流程,實現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目標
針對我國施工企業粗放型管理習慣造成的施工管理問題,現代工業廠房施工企業應加快企業管理流程的優化及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實施。針對工業廠房施工特點對企業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礎進行細化。以企業管理流程優化為基礎、以精細化管理為重點實現工業廠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目標,促進企業綜合競爭力及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回溯建庫;質量控制;日文圖書
目前我國圖書館的中、西文圖書書目數據庫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并日趨成熟,形成了全國性和地區性的聯合目錄數據庫。而日文圖書由于在各館館藏中所占的比例小,館員日文編目能力較弱,計算機軟、硬件條件限制等因素,日文圖書書目數據庫的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CALIS聯合編目中心已經建立了以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綜合書目數據庫為數據源的日文聯合編目數據庫,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仍有許多館不能利用CALIS聯合編目數據庫,需要進行以原始編目為基礎的回溯建庫工作,這樣,日文圖書自建數據庫書目質量的控制問題就成為建庫的核心問題。
近年我館進行了日文圖書的回溯建庫工作,總結建庫工作中的經驗和問題,筆者想以建庫工作流程為思路,主要從館藏整理、運行環境、操作規范等方面談一下自建日文數據庫的書目質量控制。
1 館藏的清點與整理
館藏清點與整理是數據錄入的前提,也是書目質量控制重要環節。館藏圖書是書目數據庫的物質基礎,書目數據庫是^藏圖書的數據反映。只有將館藏圖書理清、理順,以其為依據的書目數據庫的建設才能有序進行,所形成的書目數據質量才能得到保證,以此為依托的館藏數據統計、檢索等圖書館業務工作和讀者檢索、圖書流通等讀者工作才能得到有效保證。
館藏數據清點與整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1 書卡核對
書卡核對的依據應該是公務目錄中的分類目錄。圖書館藏書經過多年的流通,肯定會有一定的流失,而由于諸多原因,這些流失的圖書沒有被詳細記錄,沒有在公務目錄上全部反映的情況一定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人員的更替,圖書館公務目錄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在著錄項目、著錄規范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和紕漏。
書卡核對主要做以下工作:①以公務分類目錄為依據核對圖書順序,對亂架的圖書進行整序。②核對圖書存在情況。對于沒有相對應圖書的登錄號,如經查證后確實沒有圖書,在卡片上注明“無書”字樣,對該登錄號做注銷處理;對有書無卡的情況,應補充卡片數據。③核對分類號、書次號是書卡核對的重點。圖書館在長期編目過程中,由于分類法的更換、修訂、分編人員變化以及同一人員在不同時期對分類法的理解不同、不準確等等諸多因素,會產生分類錯誤或分類不一致;同時由于圖書集中與分散著錄的標準在執行時的不一致,致使多卷書、叢書的分類號和書次號取號原則不一致,;圖書版本、印次的不同所產生的書次號混淆現象也很常見。而以上這些問題表如果不進行修改,在下一步的計算機數據錄入時會出現索書號重復、同書異號等現象。這就需要圖書館制定建庫分類標準、集中著錄與分散著錄標準、同類書區標準,并在書卡核對環節按照標準更正和修改與標準不符的分類號和書次號,為數據錄入打好基礎。
1.2 藏書剔除
在書卡核對過程中,對復本過多和破損嚴重的文獻進行剔除,并在卡片上做標注。
1.3 注銷登記
依據卡片標注,對在查明無書和剔除的藏書進行圖書和/或財產帳的注銷。
2 條形碼和磁條的加工
在完成館藏整理后就可以進行圖書條碼和磁條的加工。條形碼是圖書館財產的反映,條形碼數量應根據注銷后的財產帳的統計數據,條形碼的語種號應根據本館對各語種的管理方法給定。
3 圖書分類
對于自建數據庫來說,本步驟是個可選過程。每個圖書館的日文圖書都采用一種分類法,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分類法、中國科學院圖書分類法或中圖法,有的圖書館在不同時期使用了不同的分類法。如果從資源共享的角度考慮,在建庫時,應對圖書進行中圖法分類,增加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號;如果只是想建成本館數據庫,在局域網進行運行,本步驟可以省略。
3.1 圖書分類
圖書的分類遵循《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最新版相關規定。
3.2 圖書書次號的選取。
日文圖書書次號的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①西文姓名直接取姓、名首字母;習慣以名稱呼的西方作者,則依次取兩位首字母;西文團體依次取前兩詞首字母(不含首冠詞)。②佚名作品(無原作者,不包括譯者等)根據題名前兩個漢字取;西文佚名作品取前兩詞首字母(不含首冠詞)。③如果重號再加大寫字母區分,同一著者的書盡量取號接近:④同一作者同一種書,如為不同版次,用括號加版次區分,如ABA(3);否則加短橫數字區分(從2往后取),如ABA-2。
4 運行環境
4.1 MARC格式
關于日文圖書的計算機編目系統,除了日本的JAPAN/MARC系統以外,有美國的RLG于1983年開發的處理中、日、朝文資料的CJK系統和加拿大公用書組織Utlas自1986年以來開發的以日本標準格式JAPAN/MARC為基礎的日文資料聯機編目系統。在我國,有關日文編目系統方面的報道尚未見到。
依據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李晨英、韓明杰以該館實踐經驗為基礎的《套用CNMARC機編中文圖書的可行行分析》中對CNMARC字段和JAPAN/MARC的比較(如圖)可以看出,JAPAN/MARC中關于ISBN(M)所要求的著錄規則在CNMARC中都可以得到體現。
經過CALIS聯合目錄編目中心近幾年的實踐也證明,采用CNMARC格式可以實現中文平臺的檢索和流通。所以可以采用CNMARC格式進行日文圖書的回溯建庫。(見表1)
4.2 文字處理系統
Microsoft IME 2000的出現解決了日文輸入法的問題。它提供了在中文Windows 2000/xp環境下的日文羅馬輸入法,支持中文Word、Excel、WPS、Outlook記事本等常見編輯器內的日文整句自動切入(包括常見變化處理),通過輸入法的切換,一個文件里可以同時出現中、日、英文字,不會出現亂碼,在書寫器中有平假名、片假名、全角、半角等選項,為難字、生字的輸入提供方便。
4.3 系統軟件
我館使用PFT大連伯菲特文獻集成管理系統中文圖書編目系統。
5 操作規范
在數據錄入前要根據日文圖書編目特點,依據ISBD標準,編寫出日文圖書編目著錄原則、名稱規范(標引)原則和主題標引原則,同時編制MARC必備字段及其使用說明。
日文圖書著錄總則:
如前所述,日文圖書的著錄采用CNMARC格式,那么著錄規則也應以中文著錄規則為準,在涉及到日文的特殊地方作區別規定。
5.1 適用范圍
細則適用于正文為日本語,或以日本語為主的印刷型日文圖書。日本或中國出版的面向具有中文能力讀者的中文學習材料和中國出版的日本語文獻重印本,以日文圖書著錄。
5.2 著錄文字和數字
題名與責任說明項、出版發行項、叢編項均按文獻本身所用文字如實著錄;載體形態項、附注項、文獻標準編號與獲得方式項用日文著錄(日文固有漢字及片假名、平假名)。
5.3 字符錄入原則
基本套用中文數據錄入原則;遇到計算機系統難以顯示的文字、圖形及符號等用“U”表示。
5.4 詳簡級次
圖書館可參照本館中文著錄詳簡級次和機讀目錄的有關規定,確定每個記錄中字段與子字段的必備性。
5.5 集中著錄與分散著錄
單行本文獻,一般分散著錄。
叢書一般采取分散著錄。
多卷集
具有共同題名,但單個物理單位沒有具有獨立意義的題名,只有卷冊區別,采用集中著錄。下層的各卷冊不作分析著錄。
多卷冊雖有分卷題名,但沒有獨立意義,并且有總責任者時,一般應集中著錄。
多卷冊圖書雖然有分卷冊,但沒有獨立意義,各分卷冊有獨立的ISBN及各自的責任者時,最好采用分散著錄。
具有共同題名,且各個物理單位都又相對獨立的分卷題名、作者等區別于其他卷冊的書目信息時,一般以卷冊為單位分散著錄。
具有共同題名的一套書中,當若干個卷冊具有相同的、具有^別于其他卷冊的題名時,這幾個卷冊采取集中著錄。
文學作品中的全集類文獻,要根據題名頁的正題名情況判斷是分散著錄還是集中著錄。
6 日文圖書著錄細則
以下以MARC記錄為順序,談以下日文圖書著錄殊需要注意的地方。
6.1 000記錄頭標區
5字符位 記錄狀態代碼:回溯建庫的代碼選用“n”;
6字符位 記錄類型代碼:選用“a”表示印刷型文字資料;
7字符位 書目級別代碼:單冊圖書、集中著錄的多卷書用“m”;分散著錄叢書的單冊用“m”;集中著錄的叢書用“s”;
8字符位 層次等級代碼:無等級關系的單冊圖書、集中著錄的多卷書選用“0”。
6.2 010國際標準書號
“$b 限定信息”是對ISBN范圍的說明,通常是ISBN與整套文獻或特定卷冊的關系說明;本字段還可以記錄說明文獻裝訂形式的信息,如“K裝版”、“合裝版”、“改裝版”等。
“$d價格”子字段中貨幣符號統一使用“搖保蝗粑南滓丫注明是“非賣品”,且無價格,則在本子字段注明;當同一圖書同時存在“悠貳焙汀胺悠貳2種銷售方式時,不論ISBN號是否相同,都以“悠貳蔽著錄對象;圖書單冊著錄,但價格是全套價格時,需在價格后的圓括號內著錄“全套”或“X冊”字樣。
6.3 100一般數據處理
8-16字符位與中文普通圖書的填寫方法相同。注意授權影印版日文圖書的代碼應選擇“e”。
17-19字符位注意a不能與b、c、d、e組配,常用代碼“kna”。
21字符位,通常情況下用“0”。
22-24字符位,選用“jpn”。
25字符位,通常情況下選未使用音譯方案,代碼為“y”。
26-29字符位,選用GBK字符集代碼為“0121”。
30-33字符位,通常情況下不需要補充字符集,用“####”。
34-35字符位,表明正題名使用文字,選用代碼“da”。
6.4 101 文獻語種代碼
本字段代碼的填寫“jpn”。
6.5 102出版國別
日文文獻沒有出版地區代碼,只有出版國別代碼,為“JP”。
6.6 105 編目數據字段:專著性文字資料
大多數數據元素的選取與中文普通圖書相同,只在0-3字符位圖表代碼的描述中,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描述圖的類型時,日文文獻只采用“懟薄“地懟薄“肖像”三種表達形式。
自然科學文獻中的示意圖,應用代碼“a”,并在215$c子字段中著錄“懟薄
6.7 200 題名與責任說明項
6.7.1 正題名按照規定信息源所載題名如實著錄,但由于在排版的特殊性,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正題名上含有對某一詞的日語注音時,要直接著錄在該詞后的圓括號中。
例:200 1#$a青い思想(こころ)$Aアオイ ココロ
題名前冠有出版社時,依原題照錄,并在517字段提供除去出版社名稱的題名檢索點。
例: 角川 h和中詞典
200 1#$a角川h和中詞典
517 1#$ah和中詞典
題名前冠有年代、時代時,依原題著錄。
例: 明治以降本幫主要Ugy
200 1#$a明治以降本幫主要Ugy
題名前文字對書中內容起限定作用時,依原題照錄。
例 學校 ^の整理
200 1#$a學校^の整理
表示內容程度的文字依據原題照錄。
例: 初級フランスZ
200 1#$初級フランスZ
題名前冠有說明圖書特色、性質的文字,如講座、年譜、年表、圖解、口述、體系、最新、新編、概說、總說、參考、評傳、應用、實用等冠詞時,依照原題照錄,并在517字段提供去掉冠詞的題名檢索點。
例: 改正健康保險法解說
200 1#$a改正健康保險法解說
517 1#$a健康保險法解說
責任者已是題名的組成部分時,如著作集、專題匯編等題名前冠有責任者名稱時依原題照錄。
6.7.2 責任說明
責任者超過三個,只著錄第一個,后加[ほか]表示。
若文獻題名頁上的責任者有“監修”、又有“編”者時,“編”者作為第一責任說明,“監修”為第二責任說明;若文獻題名頁上只有“監修”,則著錄“監修”。
例: コンサイス外國人名事典
200 1#$aコンサイス外國人名事典$三省堂修所$相田重夫[ほか]O修
題名前冠有小字責任者時,不應視責任者為題名的組成部分,應將其著錄在相應的責任說明字段。
例: ストテン有CC器入T/小松芳郎U
200 1#$a有CC器入T$fストテン著$f小松芳郎U
6.7.3 205版本項
除第一版外,各個版次以及與版本有關的說明信息均著錄在$a子字段,版次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著錄時用“第x版”形式。
例: 205 ##$a第二版
205 ##$a改a版
題名前冠有表示版本內容、版本種類的信息,應著錄在版本項。
例: ss 國史大系
200 1#$a國史大系
205 ##$ass
6.7.4 出版發行項
著影印本和其他復制本時,本項應著錄復制本的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日期。原版的出版信息著錄在附注項。
例:200 1#$a新明解國語詞典
205 ##$a涂癱
210 ##$a北京$c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d1999
300 ##$a涂淘本:|京:三省堂,1997.11
版發行年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著錄,著錄到月。如出版年非公元年,一律改為公元年著錄。
版本為私家版時,出版者著錄個人名。
例: 210 1#$a音羽街(愛知縣)$c山口卓郎$d1978
多卷書出版年各不相同時,如集中著錄,100出版類型代碼用“g”。
6.7.5 載體形態項
圖書同時有懟⒉懟⒌懟⑿は瘛⒛≌嫻忍卣魘保只著錄“恚地恚肖像”,中間用逗號標識;表格不著錄。
附件的數量用阿拉伯數字,單位可用“p、枚、冊”表示。
6.7.6 叢編項
日文叢編的卷冊標識比較復雜,著錄時一律照錄,不可隨意更改位阿拉伯數字編號。
6.7.7 4xx 連接款目塊
日文著錄中一般常用的連接字段有410、423、454,其他連接字段可根據編目文獻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6.7.8 6xx和7xx著錄信息塊的機讀目錄格式的使用說明與中文普通圖書基本相同;關于標目的選取可參照《國立國會圖書館件名標目表》、《現代日本名人錄》、《廣辭苑》、《日本人物辭典》;分類法的使用參照各分類體系。
6.7.9 館藏項
建立書目數據庫前,圖書館財產帳的管理如果是按語種分別做財產登記,那么,不同語種的圖書就會有許多相同的登錄號,在建立計算機數據庫時,如果對登錄號不進行區分,容易在中央數據庫產生重復登錄號,在以登錄號做檢索點進行數據檢索時則檢索不到該數據。
我館用登錄號前加語種英文字母首字母的方法解決了不同語種登錄號的重復問題,方便了數據的檢索,提高了數據庫的書目質量。
7 數據錄入
鑒于建庫工作量大,需要工作時間長,熟悉編目的工作人員少的情況,數據的錄入可以分兩步來做。
第一步進行卡片數據錄入。先對普通工作人員或懂日文的勤工儉學人員進行MARC格式和著錄規則的培訓,然后根據核對過的公務分類目錄的卡片順序,按批號進行數據錄入。
第二步實物數據錄入。由本館編目人員根據批號調出卡片數據,依據圖書實體進行數據核對、主題詞錄入,條形碼掃描。
結束語
日文書目數據庫的建設,既有回溯書目數據庫建設的普遍特點,也有日文書目數據的特殊性。所以在日文書目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借鑒中、西文書目數據庫的建設和管理方法,對數據庫進行統籌管理;同時要抓住日文建庫的重點,克服難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條例和實施辦法,將書目質量控制貫穿于數據庫建設的各個階段。
參考文獻
[1]李晨英,韓明杰.現代圖書情報技術,1996(2):47-50
[2]張艷.圖書館回溯書目數據庫建設,2003(12):107-110
[3]謝琴芳.CALIS聯機合作編目手冊(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