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通信息安全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公共安全產業現有規模
根據《安徽省工業領域新興產業培育計劃(2010-2012)》(皖經信規劃〔2010〕53號)和《合肥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規劃》(合政〔2009〕51號)兩個文件,目前安徽省屬于公共安全領域的企業共有99家,主要分布在生產安全、社會安全、防災減災和食品安全四個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合蕪蚌地區、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兩大產業集群,公共安全產品生產制造企業在地域上集中于合肥和蕪湖等城市,而且在單一產品領域又高度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地區,從而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從地域分布看,合肥市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70家,占企業總數的70.7%;合蕪蚌地區78家,占78.8%;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86家,占86.9%.
2012年,公共安全企業資產總額達到918.3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7792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88億元,營業總收入380.5億元,凈利潤35.1億元,上繳稅費56.6億元。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額為19.6億元,占營業總收入的5.2%.從各類企業的規模看,生產安全類的企業規模最大,工業總產值所占份額為76.3%,其次是社會安全類企業占21.1%,食品安全類企業占1.9%,防災減災類企業占0.7%.
2 公共安全產業的核心技術
我省公共安全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在反恐安全(公共安全應急)、火災安全、信息安全等諸多安全領域都擁有一批核心技術和專利產品,公共安全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和區域特色。
(1)火災安全技術。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6年來先后主持和承擔了119項火災科學領域重大(重點)科研項目,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如“大空間早期火災智能監測與電氣火災隱患檢測系統”不僅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被人民大會堂、中央電視臺等單位廣泛應用。
(2)公共應急信息技術。中電集團38所在公共應急信息等方面擁有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38所研發的互聯互通、應急指揮車、便攜式應急指揮箱、車載圖傳、動中通、動中看、指揮決策系統、新華頻煤等系列化的應急指揮產品和平臺構建了最全面覆蓋的應急指揮系統,廣泛應用于公安、武警、消防、電力、國家安全局等行業和領域。
(3)智能交通技術。中電集團38所研制的新一代應急通信集中一體化控制平臺(“路鷹”系統)廣泛使用在公路、人防、公安、交警、消防、甚至部隊邊防等領域。安徽科力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擁有的智能交通信息采集及信息處理系統,在智能交通領域形成了“道路交通工程與交通安全設計”、“交通信息采集與”、“交通信號控制及交通仿真”、“警用裝備”、“智能交通軟件系統”等四項核心技術和40多項產品。
(4)視頻立體監控技術。中電集團38所研發的公共安全立體視頻監控系統,包括360度全景攝像機、公共安全立體視頻監控、多目標跟蹤,通過對監控區域的三維可視化表達,可以完全實現無死角的視頻立體監控。
(5)大氣環境監測技術。安徽光機所由于早年的成功“定位”,在大氣光學方面,針對環境光學與監測技術目標,積極開展環境監測技術新原理、新方法和環境監測儀器技術集成等環境高新技術研究,由單項技術與設備研發到多項技術與系列設備研發;由點式監測設備到區域監測設備;由地面監測技術到立體監測技術,都取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在國內外已經獨樹一幟。
(6)量子通信技術。在量子密碼通信領域上,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前沿,并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早在2009年5月初,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研究小組就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個光量子電話網。2009年5月中旬,郭光燦院士研究小組在蕪湖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個“量子政務網”,不僅可以實現保密聲音、保密文件和保密動態圖像的絕對安全通信,還能滿足通信量巨大的視頻保密會議和大量公文保密傳輸的需求,可以有效對抗黑客攻擊和木馬竊聽。
(7)煤礦安全技術。淮南礦業集團以袁亮院士為代表的科研團隊突破傳統的經典采礦理論,研究“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把瓦斯治理融入到采礦活動的全過程,創立的“卸壓開采抽采瓦斯、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理論與技術,堅持煤與瓦斯共采,治理與利用并重,實施“可保盡保、應抽盡抽、先抽后采、煤氣共采”的瓦斯治理戰略,解決了低透氣性高瓦斯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技術難題,基本找到了解決瓦斯治理難題的方法和途徑。
3 公共安全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近年來,我省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較快,目前我省加快發展公共安全產業在礦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火災安全、信息安全等領域已具備較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及條件。
3.1 產業基礎。
近年來,我省公共安全產業培育形成了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專利產品、市場開拓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公共安全產品制造企業,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省公共安全各項經濟指標都呈現增長勢頭,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產品占產品總數的88%;累計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經費支出也保持較好的增長趨勢。可以看出,我省公共安全企業的發展態勢較好,各項經濟指標增長較快,尤其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產品數增長最快,發明專利數也增長較快,大部分企業都比較重視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創新能力比較突出,研發投入強度都相對較高,這些都為我省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3.2 科技資源。
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充分聚合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聯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分院,共同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同年在全市新成立了6個公共安全產學研戰略聯盟,建立了公共安全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初步形成了科技、產業、基金三位一體的公共安全產業發展體系。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城市,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擁有高校51所,各類科研機構275家,國家及部級重點實驗室20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20家,兩院院士31人,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859人,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因此,通過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我省有望在國家公共安全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領先一步。
3.3 技術優勢。
近年來安徽省在公共安全領域取得了一批擁有國內外領先、具備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及產品。煤礦安全領域,實現1m厚度以下的薄煤層高效安全開采,礦區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百萬噸死亡率由以前平均4.01下降到0.2左右,下降近20倍;交通安全領域,在智能交通領域具有航管、防撞雷達等一批成熟技術和產品,在交通事故防治領域已形成事故防治產業鏈;信息安全領域,在量子通信、應急通信指揮、北斗導航、公共安全核心器件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民用雷達、多媒體通信、微波組件、專業集成電路設計、系統集成等技術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在智能語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中文語音產業鏈已初具規模;食品安全領域,合肥美亞光電色選機是國際食品加工領域的色選機首選品牌,被譽為“中國糧機行業的驕傲”;火災安全領域,部分項目已處于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參與了多項國家消防規范的制定和修訂;電力安全領域,在配電網自動化的研發、制造、銷售和工程服務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已形成一定規模,在各種過電流及過電壓保護設備的研發、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科技強警領域,提升和改善了我省公安科技裝備水平和技術手段,公安機關的核心戰斗力明顯增強。
3.4 區域優勢。
我省公共安全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從企業的區域分布來看,論文格式合肥市的公共安全企業總量最多,占全省總數的70%以上,產業發展在全省也是最快,各項經濟指標都居前列,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加大,創新能力比較突出,同時隨著合蕪蚌試驗區和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建設的趨步推進,產業發展的區域優勢也日益顯現。
從省內環境看,我省自主創新的空間布局已經完成,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全面展開并積極發揮作用,為支撐公共安全產業發展以及引進集聚人才等各類要素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隨著合蕪蚌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體制環境的建設,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建設步伐加快,產業基礎和綜合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工業園區和優勢產業集群逐步成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增長動力由“投資主導—工業推動”的組合向“消費主導—服務業推動”轉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階段。
3.5 研發平臺。
安徽省公共安全產業擁有良好的研發平臺。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共安全科技研發平臺技術力量十分雄厚。合肥市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試點市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建立健全產學研有效結合的運行機制,加快完善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注重公共安全產業的平臺建設,先后形成了以高新區及科技創新試點市示范區為代表的園區平臺,以中國科技大學火災實驗室、中電38所、43所等為代表的科技研發平臺,以四創電子、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等為代表的成果轉化平臺等一批公共安全產業發展平臺,有力地推動了公共安全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合肥現有的三大開發區和七個省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特色鮮明,公共安全產業配套能力較強。
3.6 政策扶持。
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先后明確將公共安全產業列為“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先導性產業,優先重點發展。早在2008年,合肥市已明確將公共安全產業集群列入著力培育的五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公共安全產業發展壯大。2009年6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出臺了《合肥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7年)》,對合肥市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作了全面規劃和部署。2010年8月,合肥市公共安全產業基地在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范區內正式建設完成,主要為公共安全領域的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提供科技研究、產品開發、行業標準以及信息交流等服務。2011年5月,安徽省科技廳出臺了《安徽省公共安全產業技術發展指南(2010-2015年)》,提出了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思路。2011年9月,安徽省政府了《安徽省“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優先發展公共安全產業,圍繞生產安全、社會安全、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在煤礦、交通運載、信息網絡、食品等行業,加強關鍵技術研究。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提升我省公共安全產業技術水平,培育新型公共安全產業,促進和保障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 公共安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素
4.1 產業總體規模偏小,有些行業尚未形成規模。
與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2012年公共安全產業總產值占1.1%,高端裝備制造業占26.4%,電子信息產業占26%,新材料產業占20%,生物產業占13.7%,節能環保產業占6.4%,新能源產業占6.1%,新能源汽車占0.3%.可以看出,我省公共安全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總體規模均相對偏小。從我省各類公共安全產業情況看,生產安全類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大,食品安全類和防災減災類企業規模很小,這兩類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2.6%,產業基礎相對較弱。
4.2 我省公共安全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產業鏈不完整。
產業集群是指同處或相關于某一特定產業(行業)的眾多相互依賴的企業在一定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目前我省公共安全產業的要素資源處于分散發展的狀態,未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完整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公共安全企業絕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不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很高的市場占有率,更是缺乏行業領軍企業,部分掌握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從技術源、外延生長、產品制造、產品應用、產品流通和服務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缺失,配套不完善,關聯性不強,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因而對整個公共安全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強,尚未形成集群效應。
4.3 我省公共安全產業創新能力集中在少數企業。
我省公共安全企業的創新投入強度有所下降,其中社會安全類、防災減災類公共安全企業的創新投入2010年比上年出現負增長。從企業創新產出情況看,少數企業創新能力比較突出和集中,大多數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2012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前3名的企業,不論是發明專利申請量還是授權量占比均都超過了全部公共安全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半數以上,這也說明了大多數公共安全企業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4.4 促進公共安全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機制亟待完善。
目前,促進我省公共安全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有待完善。產學研互動性不強,科研院所產業化動力不足,科技研發和產品推廣缺乏足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和省市共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的資源及服務優勢尚未完全發揮等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我省公共安全產業發展。合肥市雖已成立了“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但由于其職責權利尚不明確,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其它地市還未建立相關機構、平臺,各項工作還未步入正軌,平臺作用也還未得到有效發揮,在探索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創新機制方面尚需支持公共安全企業以產權為紐帶,與境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此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評價等機制有待完善,需要針對公共安全產業建立一個涉及融資、科技成果評價、成果轉化、綜合平衡、綜合監督、綜合激勵的機制體系對成果轉化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