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順化位于越南中部,北距河內654公里,南距胡志明市1071公里,曾先后為越南舊阮、西山阮和新阮封建王朝的京城,是越南的三朝古都。1993年,順化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越南古詩《游順化》云:“赴京之道十八曲,山青水綠如畫里”,就是描繪昔日的順化是如何的景致宜人。如今的順化依舊是一座清新迷人的小城,清澈蜿蜒的香江穿城而過,將城市分為南北兩區。北區是古京城和老商業區,南區是文化和旅游區。位于市中心的錢長橋飛架香江兩岸,連接南、北兩岸新舊城區。
作為越南的古都,順化的古建筑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順化皇城。順化皇城是越南現存最大且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代表了越南古代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1945年以前的阮氏王朝時期,順化皇城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第一眼看到順化皇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后來才恍然大悟,這個古城的建筑樣式基本仿照北京故宮,但規模比北京故宮小得多。由于戰亂的原因,順化皇城遭到較大的破壞,不少古建筑被毀,現存的幾處宮殿也顯得比較破舊。站在城樓上舉目四望,廢墟遺址隨處可見,斷裂的臺階上布滿青苔,池塘里飄浮著枯草,然而這種破敗而落寞的景象,反倒使皇城在古樸中生出一種別樣的美感。而順化皇陵則建在順化城西10至15公里處,有嘉隆陵、明命陵、紹治陵、嗣德陵、建福陵、同慶陵和啟定陵等,均效仿中國明清帝陵修筑。從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可到達天姥寺。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剎,又名靈姥 寺。位于順化西郊,處香江北岸安寧村高坡上。始建于公元1601年,是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站在天姥寺登高望遠,迤邐的香江風情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關鍵詞: 世界文化遺產 俄羅斯 保護現狀
一、俄羅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
俄羅斯的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在16個文化遺產中,又有四分之一的文化遺產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所以,有必要重點了解俄政府為保護這兩座城市的文化遺產所做的工作。
2015年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和紅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5周年。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總館長加加林娜公布了修復建筑物、建筑物內不朽的繪畫作品及圣像的總方案。她強調,15年來,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逐步把所有納入博物館管理的建筑物和歷史古跡以博物館化方式保護起來,而且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功。
然而,克里姆林宮是個復雜的機構,由四個管理部門共同管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國家博物館除外,其他三個管轄機構是俄聯邦總統事務辦公室、俄聯邦安全部,以及國家歷史博物館。
因此,在管理該世界遺產過程中難免出現困局。比如,2013年,克里姆林宮中的第14號行政樓進行拆除,這座樓處于斯帕斯基門和參議院宮之間,不屬于建筑古跡,嚴格而言,也不屬于世界遺產名錄。但如何拆除,拆除后該位置修建何種建筑物,勢必會影響已列入名錄的文化遺產。因此,俄總統普京指出,拆除行政樓后,重建20世紀30年代的寺院計劃可行,但必須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批準方可實施。直到2015年的5月在被拆除的地方開設了廣場,而寺院重建必須在考古發掘工作之后才能開始。這一事件足以表明俄總統對國家保護文化遺產的極度關注和支持。
在俄羅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的文化遺產保護同樣得到高度重視。2005年3月圣彼得堡政府通過了《彼得堡遺產保護戰略》。該戰略確定了圣彼得堡文化遺產活動中的優先工作、標準和目標,指出了歷史古跡、建筑群的保護、翻修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遺產修復和歷史街區中新建建筑物的標準。該戰略旨在提供城市景觀重建和完善過程中的人文精神、法律和程序規范的保障。其宗旨為“以發展促保護,保護的目的是發展”。該戰略同時是城市建設、政府機構和住房用地建筑等所有相關部門必須參考的工作指南。該戰略規定,包括歷史遺跡和文化古跡在內,所有能夠改變圣彼得堡獨特城市外貌的已形成的景觀、開放空間和城市美好的景點都是保護的對象。
該戰略文化遺產保護原則是保存文化歷史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容許以“拆掉遺跡,讓遺跡變得更好”為目的的銷毀活動的存在。圣彼得堡市市長馬特維延科把該戰略稱為“一部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憲法”,這讓城市民眾認識到自己擁有怎樣的無價之寶的重大一步。應充分保護文化遺產要求與經濟活動必要性,以及城市發展需求之間的平衡。不能以破壞文化遺產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2011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出資準備在圣彼得堡市建商業區“奧合達中心”,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于對圣彼得堡城市中心文化遺產的保護,該項目只有部分規劃得以實施。圣彼得堡市政府聽取并接納了專家的意見,并認識到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優惠扶持的同時,同樣在城市發展中有所限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俄羅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文化遺產處于良好的保護和利用狀況。遺產本身得到定期的維修、翻新,避免被損壞現象的發生,自豪地向游客展示著文化價值。保護文化遺產的復雜性在于遺產和周圍建筑物和諧存在的問題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俄羅斯文化遺產進行檢查后,指出文化遺產周圍出現的“新鄰居”正破壞遺產本身的歷史完整性。
新建筑物施工和投資者是古代遺跡的主要敵人。雅羅斯拉夫市的歷史中心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在建筑群不遠處建造了多層停車場的高層建筑和橋梁后,破壞了建筑群的整體外觀,導致城市幾乎進入《處于危險之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幸運的是,雅羅斯拉夫多個建筑師、保護古跡方面的專家、熱心市民能夠捍衛他們熱愛的文化古跡。當然,國際專家也對城市當局表現出相當的理解。2012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高級別專家托多爾在對雅羅斯拉夫進行考察訪問后,對此給出了這樣的評論:它讓我們明白,當城市處在發展中時,它承載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利益,這些利益有時是相互沖突的:政府、投資者、博物館工作者和市民,他們可能所需求的城市各不相同,對城市如何發展更有利這個問題上,他們有著各自的理解。但這種行為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他專家的質疑。
當然,與居住區分割的文化遺產,沒有居民的博物館,此類遺產的保護相對而言更為簡單。如基日島的木結構教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最近一次對教堂進行評估是在2014年7月。這一年這座堪稱俄羅斯木質結構建筑典范的教堂年滿300年。
國際專家代表團的成員有挪威文化遺產委員會的阿恩特?豪根、約爾根?霍爾特和其他專家對教堂進行了評估。專家對獨特教堂所使用的修復方式和階段經過多次辯論探討,最終對博物館的木工修復工作和承包商的完成質量給出高度的評價。維亞切斯拉夫院士特別指出:60年來,他第一次看到修復工匠如此成功地完成了艱難的任務。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費拉邦多夫修道院進行評估時,同樣給出了高度的贊賞。專家評價道:費拉邦多夫修道院是自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唯一一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有任何意見的俄羅斯文化遺產,而那些在上一次評估時所指出的問題,教堂已修整完畢,問題得以解決了。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歡迎新的備選遺產進入名錄,對更多的俄羅斯文化和建筑瑰寶進入名錄,委員會持支持態度。
俄羅斯文化遺產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數量逐年增加,從一定層面上說明了俄政府對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這是因為能夠被收錄到《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其地位上升到被全世界認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規定,世界文化遺產會獲得全世界人們的關注、保護和全球范圍內全面的支持。作為世界遺產能享受以下保護性利益:遺產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多重保障;遺產所在地區和管理機構地位的提升;及時和優質的維修;優先獲得資金扶持,首先是世界遺產基金的經費扶持等優厚條件。
二、俄羅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毋庸置疑,俄羅斯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成就,并為全世界人類遺產保護做出了貢獻。但是,目前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還存在制約和影響遺產保護工作順利進行的因素。
1.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方面缺乏具有全權處理的執行機構的聯邦部門。在某些情況下,世界遺產本身和它們的緩沖區之間界限不明確。由于缺乏統籌管理部門的存在,導致遺產本身、界限、緩沖區內從事的活動的信息不暢通。
2.近年來,世界遺產多次受到負面沖擊,這些負面行為甚至得到當地政府的批準。比如,在圣彼得堡和雅羅斯拉夫歷史中心進行的拆遷和不協調的新建筑物,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范圍內的建設計劃等。
3.俄羅斯不斷規避《保護世界遺產公約》實施工作細則規定的必須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定期提交對世界遺產具有重大意義項目的信息工作的義務。個別項目的狀況和保護情況總結拖延多年未及時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由于俄羅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機構工作效率不高,俄羅斯遺產項目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進程幾近停頓。自2005年之后,俄羅斯就沒有新的項目進入名錄。同時,存在以明確遺產界限和組成的理由,縮小個別遺產領域范圍的試圖。
三、俄政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措施
1.俄政府應該更嚴格地遵循《保護世界遺產公約》中的規定,履行遺產保護義務。2.繼續定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文化遺產理事會提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的監督情況,以檢查和了解項目的狀況和保存狀態。3.俄政府應定期召開由遺產專家、俄羅斯文化部、內外部和時候機構代表參加的分析俄羅斯世界遺產狀況會議,探討俄羅斯與世界遺產委員會之間的工作,提出完善世界遺產保護機制的國家層面的建議。4.俄羅斯博物館基金、俄羅斯博物館活動的法律約束、文化機構活動,以及世界遺產管理特殊性列入俄羅斯法律規范條文中。5.在現行立法中進行必要的補充,以避免對“重建”、“適應現代使用”等概念隨意解釋的可能性,絕對禁止拆遷文化遺產,在遺產領域上修建新建筑物,以及改變遺產外觀。6.開展俄羅斯世界文化遺產狀態和保護情況定期檢查工作,應特別注意出現問題的部分遺產狀況。7.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偉大價值、遺產領域邊界、緩沖區邊界、遺產管理綜合規劃等研究制定和確認工作,根據國家立法建立世界遺產登記工作。
不可否認俄羅斯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樣存在一系列問題:文件管理工作不完善,主體不同權利者行為缺乏協調,官僚行為。但總的來說,由于嚴重破壞行為,導致遺產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被世界遺產名錄所清除的極端事件,到目前為止,在俄羅斯從未發生過。俄羅斯的世界文化遺產尚處于相對安全狀態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期公布處在危險狀態的文化遺產名單。目前,俄羅斯的世界文化遺產并沒有面臨致命的威脅,盡管某些地區的生態狀況影響到了某些遺產,但仍處于可控情況下。
參考文獻:
[1]О мерах по сохранению 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ерия: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оциаль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111/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Совета Федерации ФС рФ.-2009.-№5(372).
[2]Конвенция об охране всемир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и природ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риж, 16 ноября 1972г.) // Сборник действующих договоров, соглашений и конвенций,заключенных с иностранны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М.,1991.-Вып. XLV.-С.482.
[3]Полякова М.А. Охрана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россии.-М.,2015.
[4]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 73 от 25.06.02 “Об объектах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мятниках истор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ов РФ”.
[5]http://evarussia.ru-сборник правовых актов Совета Европы о сохранен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6]http://culture.mincult.ru-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культуры и массовы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й РФ.
大家記得古時候有一個傳說嗎?那是勤勞的孟姜女為了找被官兵捉去建筑長城的丈夫,經過許多艱難困苦,來到長城邊。當她四處打聽,才知道丈夫被活活地累死了,于是,她在長城哭了三天三夜。突然,只聽“轟隆”一聲,長城被哭倒了800里。游客們,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可見,萬里長城凝結了千萬人民的血汗,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
長城總長約6700千米,最有名的八達嶺長城隨山勢起伏,南北兩邊都有高峰聳立著。大家請跟我來。看,長城主要由關隘、城墻和烽火臺三部分組成的。城墻是長城的主要工程,特別堅固,是用巨磚、石條等材料砌成的。關隘就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大家請看看旁邊,城頂上有一個垛口,每個垛口上都有一個小口,那就是嘹望口。垛口下面都有一個槍擊口。至于烽火臺,是有軍情時點燃烽火來傳遞信息的建筑。現在,大家站在長城上遠眺,是不是前看不到頭,后見不著尾呢?
游客們,我先介紹到這里了,請大家漫步欣賞。大家注意了,在游覽時,不要亂丟垃圾,亂涂亂畫,愛護長城這一人們用血汗換來的世界遺產。
篇二:世界文化遺產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小導游。大家都知道吧,我國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今天,我就帶你們去游覽九寨溝。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南坪縣境內,是一個中外聞名的自然風景區。九寨溝的秀峰挺立,山谷幽靜,湖泊棋布,河流縱橫,道道瀑布點綴其間,是一個景物奇異、風光秀麗的佳境。有“人間仙境”“九寨風光勝桂林”的美稱。
游客們,我們順著林陰小道向上走去,一會兒就到諾日朗瀑布!你們看,這瀑布怎么樣?白花花的流水從樹叢中飛流出來,好像銀河奔瀉,拋珠撒玉,聲震幽谷,映出彩虹。這里四季景色各異。春天花朵點綴水面,夏天濃蔭遮蓋水層,秋天楓葉野果為水添色,冬天,玉樹瓊枝倒掛水邊。
前面就是九寨溝的湖泊。大家跟著我去游覽九寨溝的湖泊。九寨溝的湖泊是非常美麗的。它像一面鏡子鑲嵌在深山峽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顏色由淺處的天藍色,變為較深處的墨綠色。水面上鴛鴦、野鴨和翠鳥雙雙結伴,水中游魚清晰可見,歷歷可數。清水隨風蕩漾,遠看好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你們真有眼福啊,看,那些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金絲猴全身毛色金黃,背毛很長,宛如肩披一件金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翹著。它爪子很尖,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從遠處看,像一個威武的衛士,在守護著九寨溝。
游客們,這里還有很多美景,現在就在此解散,你們可以拍照,還可以漫步欣賞了!請大家注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
篇三:世界文化遺產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游覽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陳。
秦兵馬俑在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都是精美的藝術珍品。誰知道它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呢?對,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的來歷呢?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以前有幾個農民相約一起打水井,發現了有一些陶片,他們繼續打井,發現那是一條通道。他們陸陸續續下去察看,就發現了‘秦兵馬俑’。好!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你們看,那些身材魁梧,頭帶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是什么俑?他就是將軍俑。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他們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身的領軍人物了!
大家跟我來。那些身高1。8米什么俑,體格健壯,體形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持兵器的是什么俑?對,就是武士俑。
旅游資源評價主要是指學者關于高句麗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分析、旅游資源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的資源優勢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東北師范大學韓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區”旅游資源特征時,專門論述了該旅游區的人文資源的高句麗特色[1]。韓杰是較早對高句麗遺產進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學者,但其研究并非專門研究,只是把高句麗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夠深入。同樣,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論述集安市旅游資源特征時,第一點就特別指出高句麗文物古跡馳名中外[2]。2004年,高句麗歷史遺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其品牌價值意義凸顯,學者對其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多數是以世界遺產的角度進行的。劉貴富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為集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作為具有廣域旅游市場的國際級旅游地,對游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3]。李亞麗、李悅崢在分析集安旅游資源特色中強調的前四點,全部是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胡黎霞認為,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豐富的古跡遺存、獨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幾個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6]。王曉南認為,高句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高句麗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征[7]。陳玲玲、孫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資源從數量、類別和質量上都具有極佳的資源本底優勢,其中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壟斷性優勢,申遺成功后又具備了極強的品牌優勢[8]。朱尖等在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整體布局、功能分區研究中對高句麗世界遺產資源進行了專門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運用定量分析法對高句麗遺產資源進行了評價;齊蘭蘭在其碩士論文中運用層析分析法對集安市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洞溝古墓群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潛力大。丸都山城文物價值較高但基礎差,開發潛力不佳[11]。朱尖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了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12]。從眾學者的研究可得出結論:高句麗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尤其成為世界遺產以后)有著極強的優勢,不管是資源本身的價值,還是申遺之后的品牌價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2旅游開發利用研究
關于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開發利用,是學者們較早開始研究的領域。筆者在文獻整理時發現,早期的論文基本都是以開發作為專題研究的,雖不是專門針對高句麗遺產,但文章內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遺產的開發問題。韓杰在對“通化—集安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時,景區劃分了集安副區,羅列了副區內的主要景點,設計了高句麗文物古跡游覽線,并對旅游區開發程序及旅游區建設進行了研究[1]。李秀霞對集安旅游資源開發劃分了洞溝高句麗古文化、朝鮮族風情游覽區,并且強調開發應當突出高句麗歷史文化古跡的特色,還要廣泛的宣傳,提高其知名度[2]。王麗麗、崔庠提出高句麗文化遺存的科普旅游開發,指出古高句麗國文化遺存類科普旅游具有壟斷性,應作為科普旅游開發的重點,指出應深入挖掘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建設;關注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建立規范的解說系統;適當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再現古高句麗族人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化游客對高句麗文化的理解[13]。王麗麗、崔庠較全面系統地規劃了高句麗科普旅游發展的實現路徑,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學,具有前瞻性。李亞麗、李悅崢研究強調發展集安旅游業要充分利用高句麗這一獨特資源,開發具有高句麗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重現高句麗祭祀、出巡、狩獵、婚禮場面[4]。針對世界遺產的進一步發展問題,陳紹輝、陳楠分析了集安旅游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指出旅游業發展要進行體制改革,積極引進資金和人才,加大宣傳力度,同時為解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開發要廣泛宣傳、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構建合理旅游網絡,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并保護旅游資源[15]。王春艷研究了高句麗文化遺產區域旅游開發的省際合作問題,指出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地跨吉林與遼寧兩省,兩省旅游地地域相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似,旅游資源存在明顯的互補性,構成了高句麗文化發展的完整畫卷,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此外,區域內人民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際合作潛力巨大[16]。陳玲玲等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的發展策略:確立旅游發展定位,加強城市品牌營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網絡通達性;拓寬投融資渠道,扶植旅游企業;以及加強區域合作,協同發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麗世界遺產發展修學旅游的想法,并從理論和實證上進行了研究[18],又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深度開發提出了建議[10]。
3遺產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保護是遺產能夠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遺產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有關遺產旅游的異化問題,常常會出現在報紙和學術期刊上。如對遺產資源認識不清,遺產旅游的嚴重趨利化,盲目開發、錯位開發,遺產旅游的功利主義盛行,遺產原真性的喪失與變異等。如何能夠更好地發展遺產地的旅游業,弘揚和傳承遺產資源,同時又能對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目前業界極為關注的問題。2004年就在高句麗歷史遺跡申遺成功之時,就有學者告誡:高句麗不容在開發中破壞。申遺說到底是為了使這一人類的共同財富獲得更大范圍、更高規格的重視和保護[19]。劉貴富強調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存在游客劇增、承載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發展滯后、旅游經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的問題和矛盾,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是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生態旅游的必然選擇[3]。田大方等探討了高句麗王城的保護策略,文章指出高句麗王城空間格局,城防體系等城市設施保存較好,因此高句麗王城遺產保護應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同時,由于王城內歷史遺存類別較多,且遺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對待個體遺存應采用多元化保護模式[20]。張金勝認為,面對集安這樣一個已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而論,歷史保護是其城市總體規劃的靈魂所在,是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健全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更新基礎設施與宜人尺度、旅游開發與居民生活協調方面對高句麗古遺址的歷史保護提出具體建議[21]。耿鐵華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實際操作都存在很多問題,就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而言,其保護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文物遺跡本身的保護,二是文物遺跡周圍環境的保護[22]。張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詳細探討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23]。艾嘉西認為,保護高句麗遺產資源要完善政策,讓遺產保護有具體可實施的法律政策依據;加強政府在保護上的投入力度,鼓勵普通民眾參與到遺產保護的工作中來[15]。周博根據申遺成功后集安遺產旅游與遺產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互利關系,證實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即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在政府宏觀控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對文化遺產旅游景點進行深度開發;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社區參與遺產旅游開發;將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協調發展,既保護自然環境又保護文化遺產[24]。于富業專門探討了五女山城遺產的保護問題,提出了構建危機管理保障體系、建造高句麗歷史文化珍藏館、踐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三個方面的保護對策[25]。李亞麗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對高句麗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26]。陳玲玲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綜合評價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對集安高句麗歷史遺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麗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還處于過渡階段,并針對現狀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27]。此外,董峰[28]和韓福今[29]對高句麗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做了研究;陳同濱[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麗遺產規劃的原則和保護的理念。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高句麗遺產旅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總文獻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專題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獻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護問題。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獻量較少,不能單獨分類其研究成果。耿鐵華探討了高句麗文化研究與長白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關系,指出長白山區的旅游資源豐富、類型齊備、內涵深遠、特色獨具,特別是高句麗文物遺跡資源已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文化歷史與旅游的一大特色,對高句麗文物遺跡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能促進長白山區旅游事業的發展[32]。呂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遺產旅游社區為個案探討了世界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的關系,指出集安市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的主要困境表現在:居民參與的人數少、居民參與的范圍窄、居民對旅游業的了解程度底、居民處于被動參與狀態,作者從社區發展的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制度建設提出了具體構想[33]。劉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傳播問題,運用傳播學、廣告學、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并通過借鑒成功旅游城市案例,從政府、公眾、媒體三個角度切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34]。許偉民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市場發展戰略進行了專門探討,指出集安作為新興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麗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之后,應加大宣傳集安的旅游資源,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具體應在政策、組織、體制創新、媒體宣傳等方面給與保障,極力拓展旅游市場[35]。
5總結與展望
今天,人們在平遙所能看到的建筑物,大多修造于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富甲一方的晉商,曾經稱雄商界500余年。他們首創的山西票號,曾在清代執全國金融界牛耳,一度掌握了帝國的經濟命脈……
在平遙古城徜徉的同時,我在想,當年的晉商成功地開辟了一條“管理創新型”的道路,一度創造了區域經濟的輝煌。而今天的山西,如果單純從礦產資源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個資源大省,但從經濟、社會的視角來看,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還屬于“中部”,還在等待高層給予優惠政策,期待著“中部崛起”……而在并不遙遠的100多年前,這個地方早已經隆起為的經濟高地。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里,為自己一度對山西的無知而“抱愧”,為山西商人當年創造的輝煌和日后無可奈何的衰敗感到惋惜……這一連串的感喟,同樣會發生在今天去平遙游覽的每一位游客身上。
是的,沒有什么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俗話說:“河南人穿綢,山西人蓋樓。”對于兩地人們的愛好,本不值得去臧否,但以“綢”為文化載體的洛陽、開封等故都,卻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被時間所風化;而以“樓”為象征的晉商文化,卻似乎經受住了歷史巨浪的沖刷和侵蝕,頑強地保留了一個個遺產,供后人們去憑吊!
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特征
那么,平遙究竟有哪些“標志性”的東西,使它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孑遺”呢?
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體形環境標志內容很多,當代古建筑著名學者羅哲文先生認為,主要有十大類:
第一是城墻。這是歷史文化名城最為形象、最為突出的標志。第二是古街道、街巷。這是反映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城市格局的具體標志。第三是鼓樓。這是我國古代城市中突出的標志性建筑。有些古城還有市樓,又稱醮樓,為市民報時,還具有瞭望作用。第四是市井。就是古時城內的市場集市,市旁多有井,故名。第五是文廟。這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象征,和它相伴隨的還有學宮、考棚、魁星樓等。第六是武廟,也稱關帝廟。一個城市總是要文武并重。第七是寺觀等宗教建筑。有佛有道,有些城市還有其他宗教建筑,它們都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內涵。第八是衙門。縣衙、州衙、府衙、道臺衙門、總督衙門等,甚是珍貴。在古城中還有“城隍廟”,也是不可少的建筑。第九是名人故居和古民居。它們都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藝術價值。第十是祠堂、會館。祠堂、會館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羅哲文先生所說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體形環境的十大標志,平遙都擁有。
如今,在平遙的“城市名片”上,赫然名列著如此之多的頭銜: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名城
全國4A級景點最多的縣級城市之一
華夏第一古城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之一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舉辦地
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戰國名將廉頗故里
明代名相劉基故里
世界名城范例,中國晉商搖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縣級城市之一
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
世界文化藝術之苑
中國油畫家創作基地
晉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
中國牛肉之鄉
中國長山藥之鄉
……
人們或許要問,在這眾多的桂冠中,究竟哪一頂“含金量”最高?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僅憑常識人們就會猜測出,如果沒有“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這一頂最硬的“鋼盔”,那么,任憑其是多么堅強的血肉之軀,都會在一波又一波的“建設性破壞”的浪潮當中化為烏有。
從這一點上來說,平遙是幸運的。因為在它的“留城”過程中,有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等中國當代重量級的古建筑專家的“力保”,才使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免遭被野蠻“拆遷”的厄運。
撫今追昔,人們自然不勝唏噓,有良多感慨。
“刀下留城”的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聯合國第25 屆世界遺產大會首次批準了葡萄牙的一項與酒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全稱為“上杜羅葡萄酒產地”。
上杜羅(Alto Douro),即杜羅河上游山區,位于葡萄牙北部。當地生產葡萄酒有近兩千年的歷史。18世紀以來,其特產是馳名世界的波特酒(Port)。葡萄牙的法律對杜羅河上游山區釀制波特酒的工藝過程有詳細的明文規定。
波特屬于混合型葡萄酒,由于制造和儲存方法的區別,一般分為Touriga Nacional等五大類型。在釀制中,至今仍有一些地方采用古老的腳踩法進行榨汁,以保持葡萄核的完整無損。
杜羅河上游山區,地勢起伏很大。有許多葡萄園是從懸崖峭壁上開墾出來的,一層層狹窄的梯田上只能種植兩三行葡萄樹。酒廠就在山頂的一塊塊平地上。它們,連同村落的宅舍、小禮拜堂和鄉間道路網,構成了一道表現傳統的歐洲葡萄酒產地的文化景觀。
2002年,聯合國第26 屆世界遺產大會又將匈牙利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托考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托考伊(Tokaji)位于匈牙利東北部博德羅格河與蒂薩河交匯的低地地區,當地土壤極宜于種植葡萄。自12世紀從意大利引入葡萄栽培技術后,當地的葡萄種植區已發展到26個村莊,面積共有13425公頃。
托考伊釀制的葡萄酒,是由著名的高勞伊家族于1502年創造的,比法國著名的蘇特恩葡萄酒還早兩個世紀。托考伊現有6處石砌的古老酒窖。有的地窖內還藏儲著300年前釀制的葡萄酒。
托考伊生產的以“ASZU”為代表的葡萄酒,屬于世界名牌,享譽全球。從前,“ASZU”是歐洲許多皇家與貴族們最喜愛的葡萄酒之一。法國路易十四曾贊譽其為:“王者之(葡萄)酒,(葡萄)酒之王者”。“ASZU”也深受伏爾泰、歌德、拉伯雷、羅西尼和舒伯特等著名作家、音樂家的青睞。
更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在匈牙利國歌的第三段歌詞中,也有贊美托考伊葡萄酒的詞句:“你釀造的甘美的托考伊葡萄酒,一滴滴地往下淌”。(匈牙利國歌的歌詞,是著名詩人費倫茨?克爾柴伊于1823年創作的長詩,共8段。匈牙利在正式場合一般只演奏或演唱其中第一段歌詞。)
2004年,聯合國第28 屆世界遺產大會再次批準了葡萄牙的一項與酒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全稱為“皮庫島葡萄種植園文化景觀”。
皮庫島(Pico)是葡萄牙亞述爾群島中的第二大島。長42公里,最寬處15公里,面積433平方公里。高2351米的皮庫角(Ponta do Pico)火山挺立在島的西南部。島上呈火山熔巖地貌。為抵御海風和海水對海岸的侵蝕,島嶼上的許多岸邊砌有石墻。島上擁有19世紀建造的教堂、酒窖和港口。島上農民的生產活動,除制酪業和養牛外,尤以栽種葡萄與釀造葡萄酒最為聞名。田野上到處是大片大片的葡萄種植園。皮庫島人釀造葡萄酒的傳統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他們釀造過許多獲獎的葡萄酒。當年尤其深受俄國沙皇們的青睞。皮克島傳統的葡萄酒文化,是歐洲釀酒技術發展的歷史見證之一。
2006年7月12日,聯合國第30 屆世界遺產大會批準了墨西哥的一項與龍舌蘭酒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全稱為“特基拉地區的龍舌蘭種植區和早期的龍舌蘭酒釀造設施遺址”。
特基拉(Tequila)地區位于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沿岸哈利斯科州的中心區域,地處特基拉火山和格蘭德河之間的谷地(簡稱哈利斯科谷地)。
龍舌蘭屬多年生常綠多肉植物,呈藍綠色,莖節短,邊緣和頂端有刺。種植后,至少需要8年才能成熟。特基拉地區以盛產品質最優的龍舌蘭聞名于世。它包含nucleo 1#與nucleo 2#兩個種植區。共占地34658公頃。
龍舌蘭最重要的用途是釀造龍舌蘭酒。相傳,特基拉釀造龍舌蘭酒源于16世紀,是龍舌蘭酒最早的原產地。特基拉地區釀造的龍舌蘭酒,是世界上最受歡迎、最暢銷的的烈性酒之一。被稱之為“龍舌蘭酒一族的頂峰”。它反映了前西班牙統治時期特基拉人釀制龍舌蘭酒的傳統方法與從歐美引進的提取工藝的融合。在墨西哥,只有特基拉釀造的龍舌蘭酒,才允許以“龍舌蘭酒(Tequila)”冠名。其它地區釀造的龍舌蘭酒,則只稱 “梅斯卡爾酒(Mezcal)”。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特基拉的龍舌蘭酒文化,已經成為墨西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列入這項世界遺產名錄的,包括龍舌蘭種植地、釀酒廠(仍然開展生產和已經停產的)、酒坊(西班牙統治時期的非法釀酒廠)、小鎮(有些可以追溯到18世紀)。
2007年6月29日,聯合國第31 屆世界遺產大會又批準將瑞士 拉沃(Lavaux)的梯田式葡萄園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迦太基,一張牛皮圈出的輝煌
迦太基是突尼斯最為輝煌的傳奇。相傳推羅(Try)Elissa公主為了躲避追殺,便逃亡到了今天的突尼斯。當時的土著首領為了表示他的“慷慨”,允諾給Elissa公主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聰明的公主將牛皮割成一條條,然后圈出塊大約3.15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前814年,Elissa公主在這塊土地上正式建立了新城迦太基,自封為Dido女王。歷史上的迦太基繁榮昌盛了7個世紀之久,終毀于羅馬人之手。
今天的迦太基已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給人留下的除了過往的繁華記憶,便只剩下這殘垣斷壁式的“軀殼“――迦太基碼頭、安東尼浴場,考古花園和圓柱形建筑等等。幾塊石頭,幾根斷柱,便是失落的文明帶給人類的傷感。從迦太基古城遺址可以俯瞰整個突尼斯市,再過去便是如錦緞一般藍綠色的地中海。迦太基古城遺址的地方不大,畢竟斷石殘柱承載不了太多東西。遺址內的博物館以現代化手段向人們展示著遙遠的迦太基的輝煌――徜徉于地中海的迦太基商船、繁榮的市場、往來的商客……據說,羅馬帝國元老院的長老曾經拿著迦太基的橄欖油,在議會上發誓要將迦太基夷為平地。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三次布匿戰爭。戰爭最終以羅馬人大獲全勝而告終。
不過,《荷馬史詩》中記載,迦太基的腓尼基人與羅馬人的恩怨并非為錢,而是為愛情。由于中了木馬之計而慘遭屠城的特洛伊王子,在海上漂泊了7年后最終到達迦太基。失意的王子受到了女王的款待,并與其相愛。然而就在他們最幸福的時候,王子得到神明的指示,毅然拋棄愛情離開迦太基到異鄉去重建國家,那個異鄉就是現在的意大利半島。失去愛人的女王在悲傷和絕望中自殺,臨死前要求她的后代起誓一定報復Aeneas的后人,也就是后來的羅馬人!故事很凄美,結局卻沒有向著Dido女王期望的那樣走。公元前122年羅馬人在迦太基的遺址上,重建城市并將其發展成為僅次于羅馬城的第二大城。
藍白小鎮,未來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萬里長城”享譽世界,而在德國也有一段引以為豪的“千里長城”,它位于德國巴符州、萊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亞州,途經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鎮,是古羅馬帝國邊界的一部分。去年7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德國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文獻記載,歐洲人研究“德國長城”始于1455年。與雄偉的中國萬里長城相比,“德國長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數百年來,挖掘和修復工作一直在進行中。
“德國長城”全稱“上日耳曼和雷蒂安邊墻”是在公元100年到260年,由兩萬古羅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萊茵河以東筑起的一道約550公里的防御工程。長城由土墻、石墻、壕溝、柵欄及900座簡易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軍營組合而成,軍營成為“德國長城”的主體部分。公元260年后,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范圍不斷萎縮,“德國長城”也日益衰敗,最終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御作用,在殘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漸消失。如今,它是德國最大的名勝古跡。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向以色列伸援手
在聯合國通過了解決以黎問題的1701號決議后,歷時一個多月的以黎交火終于平息。據統計,以色列在戰爭中消耗費用在20億~22億美元之間。作為重要的農業地區和旅游勝地,以色列北部地區風景優美,農產品豐盛,開戰后,農業工人逃離戰火,成熟的果樹作物無人采摘,旅游團全部取消了預定。
美國著名猶太裔電影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向媒體宣布:將捐出100萬美元,幫助重建以色列北部地區。這些錢全部是來自斯皮爾伯格拍攝電影《辛德勒名單》獲得的獎金,約價值4000萬美元,屬于他個人的收入。
首筆捐贈資金25萬美元已經送到洛杉磯猶太聯合會,那里專門為猶太人設立了緊急危機基金。危機基金將提供給遭受真主黨火箭襲擊的以色列北部地區,以幫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們,特別是婦孺老幼和行動不便的人。目前洛杉磯猶太聯合會已籌集到100萬美元,他們的目標是籌集150萬美元來幫助以色列。
斯皮爾伯格的其余捐贈將通過新以色列基金會和其他的以色列救助機構發放。這些錢將用來給海法三所醫院安裝防彈玻璃,給那哈瑞亞的醫院提供緊急援助等。通過新以色列基金會發放的捐贈還將用來幫助北部居民區建立救助熱線電話,發放經濟援助和食品等。
中國恐龍發掘影響地球板塊漂移學說
從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美、加、墨、英五國專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科考項目“北方侏羅紀恐龍考察”在中國西北四省和自治區展開工作。由多國專家同時參與恐龍化石發掘,這在我國科考史上很少見。
其中的一個發掘地點是在新疆昌吉奇臺縣的“恐龍溝”。此溝長約5公里,位于準噶爾盆地腹地火燒山油田東北60公里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因多次出土過恐龍化石而得名。此次對昌吉“恐龍溝”的發掘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據專家介紹,從目前兩個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龍頸椎和肢骨化石看,很可能發現亞洲最長的恐龍。正在發掘的一條長約11米的頸椎化石,屬于大型食草龍的一種蜥腳龍。這種恐龍由于脖子長,頭骨輕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來的非常罕見。
[關鍵詞]家庭旅館;成長路徑;麗江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09-0058-07
1 問題的提出
家庭旅館是比較特殊的旅游業態,中國家庭旅館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本行業獨特的規律。然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歷史古城中的家庭旅館,由于特殊生長環境,其成長規律、成長決定因素及其外部制約因素與普通的家庭旅館是否有區別?本文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古城中的家庭旅館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家庭旅館創辦、成長及關閉的路徑,以及影響家庭旅館生長的內部與外部因素,以期發現與傳統家族企業成長階段理論的差異。
2 文獻研究
旅游者在當地人家庭中留宿,宜人環境與個性化接待使得人們贊不絕口,而當地人也可以持續經營,這是家庭旅館發展的雛形。家庭旅館屬于家族企業的一種,它是由一個家庭的成員所掌控的企業。家族企業的3個重要特征是:家庭內部的繼承、雇傭家庭成員以及家庭成員共同承擔管理責任。家庭旅館在國外一般是指B&B(Bed and Breakfast),但對應的英文詞匯卻有多個(如Family Hotel,Family Inn,House HoteI,Home Stay)。然而,B&B和Inn在經營模式上存在區別:B&B是在業主的家里、客房不超過7間、價格便宜,主要由業主自行管理與服務;而Inn則不同,雖然旅游者住在業主家里,但業主搬離原住宅,而且聘請全職雇員。也有研究者從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角度進行定義,專指家庭自有自營的小型旅游設施,如旅舍、客棧。當然也有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擴展到其他旅游業務的小企業。
國內對家庭旅館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多數研究者對家庭旅館的共識是指,以家庭所有的閑置接待能力為主、規模較小的旅游接待設施。目前,國內的農家旅館、家庭旅舍、農家旅舍、民居旅館(由非本地居民經營的家庭旅館)、農民旅館、農家樂均可視為家庭旅館的范疇。狹義的家庭旅館僅指以家庭閑置客房提供接待,由家庭成員經營的旅游住宿設施。而廣義的家庭旅館則包括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合伙經營等衍生的家庭旅館經營方式。
2.1 家庭旅館的發展影響因素研究
國外學者對于家庭旅館成功因素的探討,多是從個人、企業等微觀層面來考慮的。家庭旅館的開設主要基于個人原因,如殷實的家底、語言、共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旅館的發展依賴于外部社會環境的健全,包括業主加入某些旅游組織、建立營銷網絡、協會組織支持。蓋里和瑞德(Gary&Rande)對美國亞利桑那州家庭旅館的發展和增長過程進行了簡單描述,認為旅游者對家庭旅館的偏愛是業主經營家庭旅館的重要影響因素。小企業要生存,必須建立最基本的行業聯系,包括與廣告商、預訂系統的聯系,還要有充裕的交通服務設施。有研究以南非布法羅市為例,通過對36位業主的電話調查,研究了家庭旅館的現狀、限制條件和成功因素,研究指出:“網絡化經營、有企業財務專用資金、減少開支、有非財務支持以及持續發展能力,是家庭旅館成功的主要因素。”以下因素對家庭旅館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設施的供應量超出本地需要、政府引進或提供輔助(保健、災難性救援)、賓主使用同一種語言、賓主有相互認同的共同基礎(如)。
國內學者對于家庭旅館發展的影響因素的探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家庭旅館發展的可行性、發展的優劣勢以及發展的條件等。通過對杭州家庭旅館夭折的原因進行分析,得出家庭旅館的成功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部分,外因包括有利的宏觀環境,靈活的申辦機制和政策扶持,通暢的宣傳渠道;內因包括具有特色、區域優勢、與當地的旅游吸引物相結合、較低的機會成本、優良的服務。另外,良好的區位條件、個性化、人性化服務、政府和行業組織管理等對家庭旅館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2.2 家庭旅館的成長路徑研究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家庭旅館作為一些景區的主要接待設施,也在逐步演變。總體上來看,家庭旅館的數量、規模、分布、建筑外形、內部結構、經營狀況及客源市場等均伴隨旅游地經營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蓋里和瑞德對美國亞利桑那州家庭旅館的發展和增長過程進行了簡單描述,認為旅游者對家庭旅館的偏愛導致了更多的業主轉向經營家庭旅館,因而家庭旅館的數量、規模和生存能力不斷增長,從而導致其營銷策略、所有制以及管理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企業成長路徑指企業成長、演變的模式與過程。國外對于家庭旅館成長路徑的研究,常常借鑒家族企業(Family Business)的相關理論,而家族企業發展和演變的主要路徑是從企業、家族以及所有制3個維度來進行探討的。蓋茨、卡爾森和莫里森(Getz,Cadsen&Morrison)認為,需要關注對家族企業的縱向研究,即家庭旅館的生命周期:開張、繼承或終止。家庭旅館最早由當地人經營,但是隨著經濟效益的增加,城里和外地人開始進入,城里人優勢最后讓當地居民無法招架,最后造成社會分裂。家族企業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演變的一般模式是企業的傾向性越來越強,家庭的傾向性則不明確,家庭旅館最終演變成企業和家庭的賺錢機器。盡管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對企業的關注是必要的,但是家庭的角色也應該成為一種戰略考慮。
國內少數學者對家庭旅館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有些學者描述家庭旅館的發展過程,或者對比旅游開發前后家庭旅館的變化。例如,文彤以桂林龍脊梯田景區平安寨為例,通過探討家庭旅館最初出現的原因,以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更多的家庭旅館逐漸開業的原因,說明了1993年到2000年景區內家庭旅館數量由少到多的發展演變過程,然而這主要是量的變化,家庭旅館性質的變化依然沒有提及。邱繼勤以陽朔西街為例,對旅游小企業發展進行了研究,總結了旅游小企業發展的3個階段――產生期、發展期和商業化期,把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因歸結為消費者和產業集聚兩方面,還對旅游 小企業的特征及其影響做了研究。
2.3 綜合評述
國內外學者對家庭旅館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國外旅游類的相關文獻中,對家族企業的關注主要集中于4個方面:家族企業和小企業的經營;家族企業和業主;家庭的角色和責任;家族企業及其發展。國外對旅游小企業的界定及特征研究、經營研究、業主研究及其影響研究等方面是重點。國內學者對家庭旅館的研究,側重于家庭旅館的發展可行性、現狀描述、發展意義、問題與對策等。
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第一,研究對象方面,國內外學者對家庭旅館的研究,所選擇的案例地多是鄉村、自然風景區、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郊區、某個城市或地區等,較少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家庭旅館發展過程進行研究;第二,研究角度方面,國內外學者對家庭旅館的發展研究,多對單一企業自身的經營和發展進行分析,而對景區內家庭旅館的總體發展和演變過程關注則較少;對業主的開業動機研究較多,而對家庭旅館成長過程及路徑則極少探討;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國外的研究較多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國內則多為描述性研究。事實上,案例地存在多種不同的家庭旅館的發展路徑,因此,采用多案例比較的方法進行研究顯得尤其重要。
3 案例地選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3.1 案例地選擇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約2平方公里,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1997年,麗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古城內仍居住6269戶居民,共25279人,其中,納西族16999人,占總人口的66.7%。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民居建筑,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數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麗江旅游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并組織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管理與旅游業:管理者之間的合作模式”的項目,定名為“麗江模式”。2008年,麗江古城接待游客量為465.45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9.9%;2008年年底,古城中家庭旅館及民居旅館已達到570家,擁有客房量7469間,床位數13788張,其中,由外地經營者管理的旅館占67.3%②。
家庭旅館在中國的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家庭旅館群落。麗江古城也是中國家庭旅館發展最成熟的地區之一。選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麗江古城為案例點,是因為在當地家庭旅館的成長過程中,當地政府的各類管理制度起了重要催化作用,加速了麗江家庭旅館的演變過程,并演化為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使得當地家庭旅館的成長路徑更為明晰。因而以麗江古城為案例點分析家庭旅館成長規律,具有典型意義及代表性。
3.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麗江古城的家庭旅館。無論是國家標準還是學術研究,對家庭旅館這一概念并沒有一致的定義。為了清晰、完整地研究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演變路徑,將家庭旅館界定為:將家中多余的房屋出租,客人與家人同住,以家庭人員為主要服務人員,可聘用少量服務員幫工。“是否是自有住房”和“是否與家人同住”是很重要的指標,以區別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旅館和衍生的家庭旅館。本研究中衍生的家庭旅館,又稱民居旅館,是指家庭旅館產權不屬于經營者,而且客人也不與家庭旅館所有者同住,但是經營模式具有家庭旅館特點的旅館。需要強調的是,家庭旅館的多種經營形式(企業化經營、家庭經營和個人經營)均在本文的研究對象之中。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案例比較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有3種不同的方法:第一,選擇不同類型的企業,通過比較發現異同點得出研究結論;第二,成對比較案例以發現案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第三,通過與其他實證研究(問卷、訪談)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結論。以上3種案例研究方法均是通過結構化的、不同角度的數據使研究者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本研究通過對多個家庭旅館的投資者(或經營者)進行訪談,并對多個案例點進行比較,分析世界遺產地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成長路徑。
3.3 研究過程
研究人員首先查閱了從1987年到2009年有關古城管理及旅游發展的歷史文獻,并完成了5次(4人參加,共計21天)實地考察。整個研究過程分為4個階段,首先對麗江市古城區旅游局、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了解麗江家庭旅館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相關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麗江市旅游局提供了被調查企業名單,研究者對180家家庭旅館進行初步訪談,再依據經營年限、經營者等情況篩選了35家家庭旅館,并對這些家庭旅館的投資或經營者進行進一步訪談。這35家旅館包括5種類型:①本地納西居民經營時間較長的家庭旅館;②本地納西居民開設最高檔次的家庭旅館;③外地人開的最大規模的家庭旅館;④已關閉的家庭旅館;⑤正在經營的家庭旅館。以此為依據,本文就家庭旅館的不同發展路徑代表性地篩選了13家企業開展深度訪談。
4 案例研究
以下先對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基本經營情況進行介紹,然后分析麗江家庭旅館的4種成長路徑,最后對影響家庭旅館成長路徑的因素進行分析。
4.1 案例地麗江古城家庭旅館基本情況
2008年年底統計,麗江古城大研街道辦事處家庭旅館共計379家,其中,自主經營的家庭旅館數為98家,占25.9%;承包經營達281家,占74.1%;平均每間客棧有床位數20.8張,擁有客房數11.4間①。標間②占有率達86.2%。近年來,隨著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以及相關制度的變遷,麗江古城家庭旅館逐步向民居旅館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原居民遷移,外來人口的遷人。據2001年6月底的不完全調查,古城內本地人經營家庭旅館占92.5%,外地人租房經營民居旅館占7.5%。而2008年年底本地人經營下降到32.7%,降幅為59.8%③。另一方面呈現出企業化趨勢、多元文化現象以及附加創新服務等態勢(表2)。
根據對家庭旅館實地考察發現,家庭旅館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經營模式,家庭旅館跟傳統酒店相比在硬件、防火、衛生等方面距有一定差距,但是在軟件,在文化、交流、體驗、個性化等方面,表現出“個性化服務”、“近距離交流”、“文化氣息濃厚”等特點。
4.2 麗江古城家庭旅館成長的4種路徑
已有的研究已經發現:家族企業家對控制權的保衛是非常頑強的,這就決定了家族企業一般會沿“個體企業――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狹義)――泛家族企業――準家族企業”的路徑演變。但是與多數傳統的家族企業成長路徑不同,麗江古城的家庭旅館在其成長發展中,由于多種因素,多數家庭旅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放棄家族對企業經營控制,而以收租形式坐享經營成果。
對麗江古城13個典型家庭旅館的深入研究發現:家庭旅館開創之初一般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伴隨著麗江旅游的發展,這些家庭旅館中的部分企 業開始分化。根據35家家庭旅館初步調研顯示,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4種不同成長路徑,如圖1。
第一種是民居旅館。多數家庭旅館的原業主開始出租房產獲取租金收入,進而發展成為民居旅館,這是典型的產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家庭旅館衍生形式。家庭旅館的創始人,將旅館經營權出讓給新的經營者,經營者多數為國內其他地區居民,帶來較充足資金的外來從業人員,從個人經歷、經驗以及社會關系對家庭旅館硬件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豐富服務與經營內容,提供新的銷售渠道,從而形成了家庭旅館向民居旅館轉變。
第二種是連鎖經營。與民居旅館相似,原業主出租房屋,承租企業展開連鎖經營,這是現代企業集團的經營形式,這一比例為8.6%。承租人通過協議租賃若干間規模較小的家庭旅館,投入資金進行改造,成為較大型的民居旅館,聘用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形成品牌,再通過品牌擴張在城區內進一步發展。在職業經理人管理的過程中會增加新的服務元素和服務項目。連鎖經營的小旅館,通過數量優勢、地理優勢以及服務項目的優勢,創造新的經營效益。
第三種是原有家庭旅館的業主繼續經營,但業務多元化。家庭旅館的主業開展模糊,家庭成員較多地介入與家庭旅館相關的旅游業務之中,例如擔任導游、出租汽車司機等,這一比例為2.9%。家庭旅館依然由創始人管理,由于家庭新成員加入,從而形成經營項目多元化,擴大經營范圍。
第四種是維持原樣繼續經營。但經營情況并不令人滿意,這一比例為25.1%。家庭旅館創始人繼續經營,由于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也會在服務項目、經營服務中有些創新。家庭旅館的4種擴張路徑比例結果見表2。
4.3 影響家庭旅館成長路徑的因素
(1)影響麗江家庭旅館創辦的主要因素
影響麗江家庭旅館創辦的主要因素包括兩類:第一類為家庭旅游內部環境因素:①與創始人經歷、個性特征有較大關系,具有豐富生活經歷、有一定經商經驗、性格中敢于冒險的人,成為首批開創者的可能性較大。例如,激沙沙一流居的創始人曾經經商,也曾任職于政府機構駐外地的招待所。這種經歷為創始人創建家庭旅館提供了經驗基礎。②與創始人機會成本相關,一般機會成本較低的投人家庭旅館的可能性較大。本文調查的結果顯示,13個被調查家庭旅館開業前的發起人有9位沒有正式職業。③與創始人物資條件有關系,家居地點比較好,人口相對比較少,有多余房屋可以出租轉為開設家庭旅館的較多。第二類為家庭旅館外部環境因素:①市場需求帶動。1999年休假制度改革、昆明世博會為家庭旅館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②政府的誘導性政策的引導。當時政府為了滿足旅游者需求,鼓勵市民開設家庭旅館,并且在政策上免稅收,并幫助宣傳。
(2)影響麗江家庭旅館成長的主要因素
與傳統酒店相比,家庭旅館的服務創新速度較快,范圍較廣,這是家庭旅館成長的主要原因。麗江古城的家庭旅館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因此,一些勇于變革、敢于創新的家庭旅館在發展過程中得以存續。而那些趨于保守的家庭旅館盡管保持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傳統,但這些家庭旅館往往因為缺乏改造和創新而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
麗江家庭旅館的服務創新主要集中于體驗、定制化等方面,服務創新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從2000年后,麗江家庭旅館在客房預訂、通訊網絡、個性化餐飲與交流、超值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造,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同。表3對家庭旅館服務創新的內容進行了說明。
與此同時,經營者的社會資本及其融資能力決定麗江家庭旅館的成長過程。與本地經營者相比,外來經營者或兼任旅行社管理者,或是在外地具備一定的社會關系,往往具備適宜經營家庭旅館的較好的社會經歷。而且,經營者的融資能力也決定著家庭旅館成長的方式和過程。
(3)影響家庭旅館關閉的主要因素
家庭旅館關閉不是倒閉,是業主將家庭旅館經營權讓渡給外來經營者,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家庭旅館由于主要依靠口碑傳播,所以經營者的社會資本成為生存的重要因素,社會資本主要有:社會關系、社會經驗、能力、視野。部分家庭旅館關閉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社會資源較少,無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在產品的更新方面也不如外來經營者快。由于家庭旅館經營者缺少社會資本以及經營管理能力,從收益的角度考慮,出租家庭旅館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家庭旅館的業主選擇了出讓經營權。
第二,追求高質量生活。麗江古城雖然美麗而富有浪漫氣息,但是由于游客較多,人滿為患,加之傳統的建筑不如現代化住宅的舒適,所以多數古城的居民,在條件允許時都希望搬到古城之外的新城生活。與此同時,伴隨著較多的原住民遷出古城,古城居民的鄰里生活已經不復存在,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旅館經營者放棄自營,轉而發包。
第三,政府強制性制度制約。由于古城管理需要,政府計劃通過提高古城內客棧的檔次,減少入住古城內游客的人數,為此要求傳統的家庭旅館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少則幾十萬元人民幣,多則幾百萬元人民幣,資金籌措成為家庭旅館發展的瓶頸,為此出讓經營權,是家庭旅館較好的出路。
5 結論與討論
與一般家族企業相比,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家庭旅館成長路徑顯然與一般家族企業不同,顯現出多樣化特點。研究發現: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4種成長路徑分別包括:連鎖化經營、擴展為民居旅館、旅游業務多元化、家庭旅館業務創新,而其中以發展為民居旅館為主要路徑。盡管消費者對本地人經營的家庭旅館滿意度較高,但本地居民經營的家庭旅館往往難于生存,出現歷史文化遺產地家庭旅館原住文化空心化與外來文化多元化的反差現象。世界遺產地的游客青睞兼具傳統文化象征意義和現代功能的住宿設施,這就出現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原住民經營家庭旅館處于困境,而改造后的民居旅館經營較好;另一方面,大量的傳統民居經過改造必將使世界文化遺產地逐漸喪失其文化內涵。因此,如何在傳統建筑保護與民居旅館開發間進行權衡,成為政府和研究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政府的強制性政策一方面保護了麗江家庭旅館原住民的所有權,保護了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麗江古城房屋不能賣給外地人);另一方面,政府為了提高旅游服務質量,開展家庭旅館標準化活動,加速了家庭旅館向民居旅館演變。可見,制度對于家庭旅館成長路徑的影響與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