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行業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科技查新;信息化;內涵;調查
〔Abstract〕Informatiz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e meaning of novelty search informatization has multiple layers and different phrases,including novelty search technology,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of novelty search organization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ovelty search archives and new industrial ecology establishment.The surveys showed that information portal of novelty search organizations,public service platforms,commercial databases,and academic research have made a lot of progress.There are needs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in aspect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culture,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service evaluation,promoting sou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against problems of it in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sci-tech novelty search;informatization;meaning;surveys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持續推進信息化應用,科研、教育、金融、農業、工業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信息化已成為當前國家發展的戰略舉措。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開展科技查新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是必然的、是大勢所趨。由于各個行業和領域存在不同特點,信息化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不同行業和領域提供服務,也就是說科技查新領域的信息化應該具有特定的內涵。多年來全國各級各類圖書情報機構或多或少地參與到信息化的浪潮中,推動了科技查新領域的信息化工作,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
1科技查新領域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服務業是信息產業的一部分,科技查新作為一種信息服務,已經經歷了30年的發展。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帶來巨大的用戶信息需求,目前全國已形成由國家各級科技行政部門認定的300多家查新機構共存的行業狀態[2]。可以說科技查新是國家信息化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科技查新領域中,信息化建設的內涵涉及了科技查新本身、科技查新機構以及整個查新行業。科技查新技術的發展、查新機構業務流程的管理、查新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查新行業新生態的建立構成了多層面的、分階段的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11科技查新技術的發展
科技查新是以信息資源為基礎的,信息檢索與分析是科技查新工作中的核心技術,包括信息資源選擇、信息檢索、信息對比和分析等。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發展,查新人員一方面需要學習和掌握各種信息資源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收集、評價、組織,建立查新參考信息資源支撐體系,以滿足新的信息環境下查新工作的需求。
查新機構業務流程的管理
簡單來說,科技查新的業務流程為業務委托、業務處理、業務完成,可細分為查新委托、查新項目分析、信息檢索、信息對比分析、查新報告撰寫、查新報告審核、存檔等環節。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查新機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通過業務數據統計和分析,為查新機構的業務規劃和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根據科技部2000年公布的《科技查新規范》規定,查新文件歸檔內容包括查新項目的資料、查新合同、查新報告及附件、查新咨詢專家的意見、查新員及審核員的工作記錄等。應用信息化技術建立查新檔案數據庫、檢索系統等,可以實現對查新工作的監管、查新項目的等功能。做好查新檔案信息化工作不僅有利于查新人員之間隱性知識的共享,而且便于分析和把握查新機構的工作進展及其所在單位、區域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活動。
14查新行業新生態的建立
在傳統的查新行業生態中,查新人員、查新機構通常是分散的、孤立的信息節點。通過建立信息門戶、公共服務平臺等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夠使這些信息得到展示和宣傳,而且能夠使這些信息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區域性、全國性的查新服務“網絡”,在新的行業生態環境下,人與人、人與機構、機構與機構之間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服務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
科技查新領域信息化建設與研究情況的調查分析
本文采用網絡調研、文獻分析和工作實踐3種途徑對我國科技查新領域的信息化建設與研究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查新機構信息門戶建設
首先筆者通過網絡收集由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衛生部等行政管理部門審批的查新站以及科技查新聯盟會員單位等共188家查新機構信息[3-6],排除相同機構以及無法找到查新網站信息或者網站鏈接無效的情況,最終獲取有效的調研對象為153家查新機構,即這些機構(占比80%以上)已通過網絡公開相關的查新服務信息。信息門戶建立的基本模式是以依托單位網站、依托單位或其所在區域建立的文獻信息平臺為基礎的,查新信息門戶有的是網站的一部分,有的是在網站上建有相關鏈接并擁有獨立站點。
通過具體查詢網站內容發現,公開的信息主要涉及了查新機構簡介、查新知識介紹、查新工作流程、查新委托(如下載查新委托書、下載查新合同須知、在線填寫委托、查新委托系統、委托須知等)、政策法規、規章制度、查新反饋、查新資源、收費標準、聯系方式等。除5家查新機構的公開信息較為簡單,未提供必要的委托信息外,另外148家查新機構都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服務信息,但在信息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上各個查新機構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通過對上述148家查新機構提供的委托信息進行考察,結果顯示,目前查新委托方式多樣,有下載委托單或合同填寫后現場、傳真、郵寄、郵件發送進行委托,直接在線填寫委托單或注冊登錄查新管理系統提交委托(53家,占比30%以上)。在線委托方式中,有采用查新機構自主開發的委托系統,如清華大學科技查新系統,有引進現有系統(如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開發的查新綜合管理系統)并進行個性化定制的,有借助聯合咨詢平臺的,如Balis聯合信息咨詢中心。
科技查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在科技查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科技查新服務平臺以及全國科技查新網。
教育部科技查新服務平臺[3]于2010年開通,該網站設置了查新工作站、新聞動態、學科資源、政策法規、學習交流等欄目,是集宣傳、管理、信息共享等多項功能的一個平臺。網站上收集了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分7個批次認定的102家查新機構名單和鏈接以及16家查新站的風采展示,學科資源中匯集了由各個查新站上傳的近1 880條的數字資源信息,學習交流欄目中提供了27份查新報告案例。2014年之前教育部查新站需要通過該網站提交年檢報告電子版,在2015年12月最新公布的《關于規范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今后各查新機構應當編制年度報告,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匯總形成高校查新報告庫。
全國科技查新網[4]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建立,于2011年啟用,該網站是一個具有聯盟性質的科技查新共享平臺,聯盟會員由26家全國各省市情報所組成。其中23家聯盟會員與中信所共同參與建設全國科技查新事實型數據庫[8],在該網站上提供項目查詢和項目功能,在網站的交流培訓欄目中收集了2 723條關于科技查新的學術論文文摘信息以及年會論文信息等。
科技查新商業數據庫建設
科技查新是我國特有的信息服務類型,國內3個代表性的大型商業數據庫(萬方、中國知網、維普)對此都開發了相關的功能,在文獻導出方面三者均提供了查新格式,另外,三者還提供了EndNote、NoteExpress等適用于文獻管理工具的導出功能,為檢索文獻去重和格式處理提供了便捷。萬方和知網提供了期刊、會議、學位、成果、專利、標準等的跨庫檢索功能,在萬方數據庫中輸入一段文本(如科學技術要點),系統可以為用戶推薦檢索詞,知網提供了全文搜索功能,在文獻內容的深度標引、知識元鏈接方面也獨具特色。
4科技查新信息化的學術研究情況
縱觀20多年科技查新領域的學術研究,始終離不開科技查新的信息化這個主題,既有理論探索,也有實踐總結。具體內容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在科技查新技術的發展方面,信息資源的變遷(從以紙本資源為主,到機讀光盤、網絡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科技查新技術手段的改變(從以手檢為主,到機檢、聯機檢索、全文檢索、跨庫檢索、智能檢索、知識發現等各種檢索手段的結合),新的信息環境下的檢索挑戰(從苦于信息資源匱乏和檢索手段落后,到如何科學選擇信息資源和利用越來越先進的檢索技術從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這些都是查新技術領域需要持續探索的問題。另外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開放獲取資源、特色數據庫建設、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等問題的研究都對查新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科技查新業務流程信息化方面,研究主要涉及了業務管理系統的功能設計與建設實踐[9-12],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戶管理、查新委托、任務分配、業務統計等,有些系統功能開發還深入到查新工作具體環節,特別是針對查新中費時費力的文檔處理問題,如查新報告模板自動生成、檢索數據去重、文獻規范格式輸出等。在業務流程中,查新檔案管理也是備受關注的信息化研究熱點之一[3-16],有的研究將其作為查新信息管理系統一部分進行考慮,但絕大部分將其作為單獨的研究內容。無論是建立某一查新機構的檔案數據庫、基于檔案的查新人員知識共享系統還是國家性的查新報告數據庫和查詢系統等都是充分開發和利用檔案價值的重要途徑。
隨著科技查新工作的蓬勃發展,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查新公共服務平臺[-18],此類平臺具有行政管理、業務開展、資源共享等功能,從而實現在互聯網環境下查新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信息通訊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是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元素[9]。新的互聯網技術將促使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近年來的研究也主要探討了應用新技術實現科技查新的服務創新,包括科技查新的服務模式轉變、查新主體的動態協作、查新信息資源的共享等[20]。
3科技查新領域信息化的問題與思考
綜上所述,全國科技查新領域的信息化態勢是良好的,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隨著新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科技查新領域的信息化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具體來看,在科技查新技術方面,當前查新機構基本上依賴于圖書館或各省市情報所的文獻資源開展工作,還未從學科或行業發展的高度,將查新工作和信息資源建設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為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文獻信息支撐。在信息資源快速發展以及數據庫購買費用不斷增加的雙重壓力下,查新機構應該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對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專業化的檢索工具的研究作為一項常態化和持續性的工作來抓,從符合查新工作需求的角度科學地收集、評價和組織信息資源,保證新的信息環境下查新服務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在開發和引進業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過程中,查新人員和用戶均會面臨因技術因素帶來的挑戰,且可能出現各種不適應。從前述調研結果來看,大部分查新機構均已建立相應的信息門戶,但從服務用戶的角度來看,各個查新機構在信息揭示的清晰度方面并非都盡如人意,這無疑會對信息化條件下的查新服務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培養查新人員和用戶信息化應用習慣,提升其信息化應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應處理好技術元素和人文精神的關系,這不僅是查新業務流程的再造,也意味著一種新的查新服務文化的形成。
查新檔案資料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基本的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化建設內容,查新機構內部查新項目檔案的電子化已普遍實現,有些還建立了檢索系統。全國范圍的查新檔案數據庫建設方面也有一定的進展,如教育部查新站年檢中需提交當年的查新報告目錄,科技部查新站已開始建設查新報告事實數據庫。但在區域性、全國性的查新報告數據庫建設中,一方面需要加強開展知識產權相關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化的管理組織,協調各個查新機構,同時負責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標準,為數據庫建設提供指導。
在查新行業新生態的構建中,不斷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將使查新服務模式、服務方法發生改變,但服務質量仍然是基礎和關鍵。查新人員之間、查新機構之間、地區之間在服務質量方面存在差異是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要建立服務評價標準,促進建立良好的行業生態。由于查新機構自身具體情況和實際所處的環境不同影響著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查新機構要在充分認識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找準各自的信息化發展目標。
信息化不是最終目標,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應理性看待信息化工作。不能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要利用信息化推動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使查新工作真正滿足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需要,這是科技查新信息化的核心目標。信息化不是靜態不變的,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是不斷完善。我們應該秉承這些管理理念,促使科技查新信息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3]楊晨,陳潔,丁源,等.國內近十年知識產權研究文獻的綜述與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3):23-25.
[4]Chen 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7(3):359-377.
[5]Martin B R.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novation studies[J].Research Policy,2012,41(7):1219-1239.
[6]Anonymous.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imer-survey of the law of patents,trade secrets,trademarks,franchises,copyrights,and personality and entertainment rights-Kintner,EW,LAHR[J].JL music Educators Journal,1976,62(9):80-80.
楊彭.2008-2012年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的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3,(5):73-77.
[8]Arrow K J.The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80):155-173.
[9]Scherer FM.Nordhauss theory of optimal patent life:a geometric reinterpretation[J].Am Econ Rev,1972,62:422-427.
[0]David 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1986,15(6):285-305.
]Levin R C,Klevorick A K,Nelson R R,et al.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D[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18(3):783-832.
[2]Helpman E.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1993,61(6):1247-1280.
[3]Keith E.Maskus,Mohan Penubartib,et al.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1995,39(3-4):227-248.
[4]Juan C,Ginartea,Walter G.Park,et al.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a cross-national study[J].Research Policy,1997,26,(3):283-301.
[5]Michael A.Heller,Rebecca S,et al.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Science,1998:280(5364):698-701.
[6]Maskus K E.Parallel imports:global trade policy[J].The World Economy,2000,23(9):1269-1284.
Hall BH,Ziedonis RH.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and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U.S.semiconductor industry,1979-1995[J].RAND J Econ,2001,32:101-128.
[8]Glass,AK,Saggi.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6(2):387-410.
[9]Arora,A,Ceccagnoli,M.Patent prote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and firms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licens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2):293-308.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評價分析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145-02
一、 農業機械化當前狀況及評價分析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決定性因素。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建設中帶有方向性的戰略任務。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加深,農村務農人員逐步由農轉為非農,進入城市進行第二三產業。這一轉變使得務農人口老齡化,專門務農人口減少,農業機械化提高單產量在這個當口顯得尤為重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積極實踐,農機的下鄉與農機化作業得到了穩健而長足的發展。
二、 當今農機化存在的問題
1.創新能力跟不上農機化發展
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條件體系不健全,在農業工程技術方面,不論是包括各種高精度三維測量儀的設計手段還是如田間作業參數無線遙測系統的實驗手段,就連新品試制和天健中試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與國外同領域的較量中只能望其項背。
農機研究隊伍中,科技人才缺乏,嚴重影響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在當今利益先行的約定俗成就業選擇中,農機裝備科研方面與其他科技研究類行業間具有明顯的收入差距,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脫離農機科研創新行業。這是對農機裝備創新的一大打擊。
農機化一般來說都是以糧食作物為對象進行機械裝備創新,據資料統計,目前小麥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而經濟作物等非口糧作物的科技創新探究工作則相當于剛剛起步,難以與需求相迎合,也給實現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工作加大了難度。
2.經濟投入與實際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相對于農業其他領域,國家在對農業技術裝備領域投入偏低,現有的項目經費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暫的,只能滿足短期應急性研究目標,對于需要不斷投入探究積累的科研項目,在很多情況下顯得尤為無力。這使得農機設備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取得質的進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機構經費嚴重短缺,造成了整體科研功能下降,特別是基礎性、長遠性、超前性項目難以開展,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機科技創新發展。
除了國家對創新研究環節的投入不夠之外,由于農機的面向群眾是創造價值小、經濟收入少的農民,所以在農機的購買上缺乏大型裝備購買力。因此我國農機企業基本處于依靠微薄利潤和補貼支持的狀態,實難做出有效且較大的投入。
3.社會理論與實際發展不相協調的問題
由于我國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差異,所以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生產條件、不同農業基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條件下,也體現出了不同的發展特點。在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民收入較多,購買農機的數量較多且質量均趨上乘,農業機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國經濟發展緩慢地區由于地形地勢等劣勢方面,農機擁有量少,生產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據分析,我國中、部雖占地面積比重較小,但農業機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經濟發展遲緩地區。
除此之外,我國農機化水平在不同生產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顯現出了水平的較大差異。當今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水田機械運作困難。我國水稻占全國糧食總量的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機械,水稻生產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較大的單人或家庭作業方式嚴重限制了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使機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產業陷入尷尬的境地。
在與各個發達國家的農機對比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我國的農機裝備大多屬于單一作業類型。機械利用率低且作業效率也不容樂觀。發達國家多采用復合式作業,一臺機器能夠同時完成多臺型機器要完成的作業量。既節省資源又可以減短操作時間。提高了社會勞動率。
三、機化發展對策
1.發展專業化的農機化生產
美國的專業化市場經營,全程機械作業服務是現今世界農機化比較成功的一個例子。生產企業按照內部服務網絡建立起一體化的流水型作業,即專業化了全程的農業生產。這樣既使工作細致不易出錯,又能達到少花時間但高效的成果。
2.農機工業市場的調整
首先應當加大對農機科研創新的投入,使農機的復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單一地制造某項功能的農機。增大機械利用率,不能單方面地減少制作成本以求銷售數量。要從結構上將農業機械從制造變為創造,大膽創新各式適應當地地形地勢的新型農機。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機工業市場的監管,主打質量牌,農業機械檢測和鑒定分內容為測量和評價農業機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質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戰略,將銷售的目光投入海內外,利用本國優勢創造一定經濟利益。
3.建設農業生產專業片區
我國早先就存在國有農場以及商品糧基地,若在國有農場中實行機械化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將取得更加高效的產量。我國現在的土地經營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積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獨立安排生產作業。這樣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也加大了農業機械作業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農民可以考慮集體協商,集中種植相同農作物,統一安排等。這樣一來,在農業生產專業片區,農機化水平肯定能夠得到提升,并且節約勞動力的投入。
三 、研究展望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率等等都在提高,農業機械化將在未來的日子里的到長足的發展。相對的,現在我們談到的問題將在一步步的發展中更加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現今得到的數據和客觀資料,仍有諸多問題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李佳. 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9.
[關鍵詞]風險投資;技術創新;投資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25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政府越發重視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產生的推動作用,并適時地提出相關政策機制,以此來鼓勵和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以往實踐驗證明,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型國家,需要充分掌握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規律,完善相關策略,以最大限度激發風險投資積極作用,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調整,進而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最終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1風險投資的概念
風險投資,是指由風險資本家出資將資金投向中小企業,多為科技創新企業,并參與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發展,待被投企業經營成功后,通過上市出售股票、回購等方式退出,最終獲取收益并進行下一輪投資。
2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分析
21理論依據
目前,現有研究成果中關于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作用的研究較多,為本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Peneder M認為接受風險資本融資的企業具有較為明顯的創新性特點,企業發展速度由技術創新速度決定。龍勇選取專利申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作為兩項指標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發現其與風險投資存在關系[1]。王建梅等人研究發現風險投資額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影響并不明顯,而支出影響更為突出。
22指標選取及數據收集
根據上述理論結果,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術產業發明的專利量、風險投資額占比及研發支出占比三項指標,探索作用機理。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風險投資年鑒》,從中選取1994―2015年統計數據,在實際研究中并未考慮通脹率的影響。
23構建模型
本文選取的是Kortum and Lemer提出的模型,并進行相應的轉換,設計具體的模型如下:
lnpi=β0+βilnRDy+β2lnVCi+μiα
模型中從左至右各要素分別代表的是專利申請量、支出、風險投資等。
24實證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進行計算,能夠計算的處相應的數值,其中lnRDy系數為11369,p值為00000,可見參數估計值具有顯著性特點,能夠說明,當資本投入量增加時,作為技術創新直觀表現形式的專利申請量將會增加。不僅如此,在研究過程中,如果保持投資額度保持不變,將支出上調1%,專利申請量也將隨之增加,上浮482%。
其中lnVCi風險投資變量系數為-01335
25模型檢驗
通過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元之間關系數矩陣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該模型存在的多重共性程度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基本接近于0。進行正態性檢驗,如下圖所示,能夠發現殘差估計值與正態分布基本處于一致性。
殘差直方
另外,針對顯著性和擬合優度進行檢驗發現,該模型能夠通過T檢驗,且F統計量值2564862,能夠通過F檢驗。此模型的擬合優度R2值較好。
26實證結果討論
經過二元回歸分析發現,風險投資對于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不夠明顯,遠低于研發支出產生的影響。尤其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來看,存在非常明顯的差距。我國目前在科技創新方面過于依賴相關機構。雖然風險投資額有所增長,但并未充分發揮出積極作用,存在很多阻礙和制約因素,如投資額變動過大,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降低風險投資對創新的作用。[3]此外,我國風險投資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不夠成熟,加之復合型人才的匱乏,也會限制風險投資促進作用的發揮。
3相關建議及措施
結合上文研究結果來看,我國與國外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在實踐中,還應完善相關措施,提高風險投資利用率,從而促進科技創新進一步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31完善企業運行機制
風險投資并非單純性資金投入,還會對被投資企業管理、財務及人力等各個方面產生一定幫助。目前,我國風險投資迅猛增長,給風險投資機構產生了諸多影響。風險投資機構在組織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滯后性,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因此即便風險投資額度上漲,但未獲得預期效果,不利于我國技術創新進一步發展。所以說在增加投資的同時,還應鼓勵并引導企業對自身體制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從而實現共贏目標。
32積極引進人才
據相關統計發現,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短缺,與風險資本增長速度存在一定差距。人才作為投資、技術創新的核心,其綜合素質、專業素質高低直接影響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因此要積極引進人才,在風險投資產業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及時更新和優化人才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潛能,從而為風險投資在技術創新中產生的積極作用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
33引導投資方向
近年來,我國風險投資將目光轉移到傳統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興行業。通常來說,傳統行業創新能力整體競爭力較為薄弱,缺少強大的技術支持。因此這種投資傾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產生的積極作用。現有研究成果中,風險投資對被投企業具有選擇效應,將會影響對技術創新產生的支持作用。因此我國應從政策等層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引導風險投資機構朝著創新能力更強的新興行業轉移,從而為技術創新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34創建和諧的創新行業
創新型企業所處的創新環境,會對創新動機、能力等因素產生一定影響。另外,我國科技成果轉換率較低,不利于激發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熱情。基于此,我國相關部門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從體制、教育等方面努力,加快科技創新進程,促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好地轉換,產生正向影響。
35拓展投資渠道
風險投資在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歷史較長,且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在管理投資等方面更具優勢。因此我國可以建立專門的投資小組,對現有資金進行研究,提出管理方案,同時加強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的溝通和交流,學習和借鑒對方的經驗,定期舉行座談會等,達到共贏目標,針對未加入的外資進行協商,使其能夠更加了解中國市場和環境,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帶來更多資金支持。
4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產生的作用進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并掌握風險投資在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不夠明顯。因此隨著高新技術發展,我國相關部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樹立現資理念,引導風險投資機構朝著新興企業傾斜,成立專門的咨詢小組,優化創新環境等,激發風險投資在技術創新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加快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進程,從而促進我國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鄧俊榮,龍蓉蓉中國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作用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6):49-52
1.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發展面臨的問題
1.1業務模式單一難以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研項目研究難度加大,科技項目查新評價的復雜性增加,以往單一化的科技查新報告模式已不能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多數醫藥衛生科技查新機構服務內容和范圍仍局限于傳統的科技查新,缺少由新穎性評價逐步轉變為科技評價、信息分析、信息咨詢等面向用戶需求的增值服務。查新機構亟須通過系統信息分析重塑自身的競爭優勢,即對信息價值的深度挖掘增加科技查新報告的價值。
1.2項目評價狹隘簡單難以適應科技評價全面性需求科技查新的起源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科技信息資源的稀缺,使得專業信息檢索只能由專業情報機構進行,隨著信息化和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科技查新報告評價已難以滿足科技管理的需求。目前科技查新內容僅限于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穎性判定,對于科學研究結果在學科領域的地位評估、技術先進性程度等內容很少涉及,這嚴重限制了科技查新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在科技項目立項篩選、成果評估、技術交易和知識產權評價等方面,科技查新報告由于評價面較為狹窄,部分相關領域專家對科技查新價值提出了質疑。
1.3認定標準不一導致行業管理缺乏規范化國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和《科技查新規范》,標志著我國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軌道[1]。但是,我國的科技查新機構認定部門多達10多個,不同部門對科技查新機構的認定標準、管理細則、人員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導致了該行業發展缺乏統一的指導。國內尚無統一的科技查新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和查新報告質量規范標準,并且缺乏行業層面的政府管理和引導,以及對科技查新質量的監督與控制標準,嚴重影響科技查新業務的發展。
2.醫藥科技情報發展趨勢和特點
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的發展與醫藥科技情報緊密相連,其業務體系、理論方法和服務對象都源于醫藥科技情報。科技情報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的低谷之后,在科技情報機構改革和學科發展中形成清晰的業務方向,涌現出許多新理論和方法[]。對我國和軍隊醫藥科技情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梳理,有利于更加明晰科技查新的未來發展方向。
2.1醫藥科技情報緊密結合戰略需求目前,科技情報的主要服務對象已由主要面向政府決策者和科研機構,轉變為面向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其他機構的多維服務[]。在研究內容方面,科技發展動態相關的研究最為廣泛,主體研究還包括產業領域發展策略、科技政策研究、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發展預測等。軍隊醫藥科技情報的工作主要面向戰略決策,圍繞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規劃需求,開展專項情報調研與前沿技術發展預測。
2.2醫藥科技情報呈現綜合發展趨勢情報工作模式已從單一方向的跟蹤研究轉向綜合發展的模式。醫藥科技情報的工作形式從情報追蹤,轉變為專項情報調研、動態情報監測、應急情報、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戰術情報與戰略情報并舉,情報產品根據需求對象不同也呈現出多種形式。例如,通過動態性情報產品快速提供技術與戰略管理情報信息,通過年度報告對科技進展進行總結,對重大突發事件如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等呈交快報、專報與專題深度報告等,立體展現了情報研究的價值,更好地發揮了科技情報的作用。
2.3醫藥科技情報專業性趨勢隨著網絡化普及與信息化的推進,醫藥科技情報工作也越來越專業化。在信息收集階段,情報資源的全面分布與搜索手段更為先進;在情報分析階段,情報學研究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總結歸納等方法,引入了文獻調查、比較研究、內容分析、技術預測、德爾菲法、層次分析、專利分析、技術預見、頭腦風暴、趨勢外推和文獻計量學等方法。科技情報研究與管理學的日漸融合,也推動了情報研究的專業化發展。
2.4研究手段精確化趨勢隨著情報學方法的發展,情報學模型與工具得到廣泛應用,研究手段定性與定量研究并舉,情報決策支持日益精確化。以往定性情報研究方法如文獻調查、比較研究和內容分析等方法使用較為普遍,目前,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獻計量學和專利分析法等,基于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正越來越多地使用,成為支撐科技決策的客觀依據。
3.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發展方向探討
隨著信息環境和服務需求的變化,醫藥科技情報在研究方法和產品等多方面都在進化,并結合最新的情報學方法,根據用戶需求定制情報產品。醫藥科技情報理論、方法、產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將深刻影響未來科技查新的發展。科技查新需要根據外部需求的變化,引入新的情報學方法,深化科技評估內涵,面向科技評價和科研管理,延伸科技查新報告產品和相關服務,突破目前科技查新的發展瓶頸。
3.1科技查新報告規范化與分析功能拓展
3.1.1進一步規范科技查新報告目前,科技查新報告雖然已經形成規范化的制式格式,但對于不同科技查新機構而言,在數據庫選取、檢索策略、文獻列舉、結論分析和文獻附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專業領域的查新報告也由于機構和查新人員差距較大。因此,規范和細化科技查新報告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提高行業整體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1.2深化科技查新報告分析功能科技情報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已經融合,而目前國內查新機構其科技查新報告的相關性文獻列舉與結論多以定性化描述為主。查新報告應借鑒科技情報領域基于文獻的新型定量方法,利用文獻計量、專利計量等新型科學計量工具,有助于深化科技評價功能并實現精確分析[4]。目前已開發了多種數據庫科學計量工具及軟件,通過定量工具,結合定性判讀與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查新課題主題領域的發展趨勢、研究密集度與熱點、國內外領先機構的研究特點等信息,使科研人員與審評專家可以通過查新報告獲得查新課題領域發展、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格局、查新課題研究在該領域中所處的位置與先進性等立體的評價信息。
3.2業務模式與醫藥情報和信息咨詢相結合科技查新報告現有的單一服務形式已難以滿足用戶需求,應在文獻信息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附加產品,提高自身的價值。目前多家科技查新機構已開始這方面的實踐,探索項目專題信息咨詢、競爭情報、知識產權分析等服務方式,如針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搜集國內外技術競爭情報,對技術創新動態進行分析,以信息快報或定期報告的形式為科研機構服務;結合企業項目立項,進行技術項目的技術和市場可行性調研,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報告。通過專利侵權檢索和分析,為原始創新和仿制創新提供依據。
4.軍隊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發展策略
1992年以來,全軍醫藥衛生科技查新工作越來越規范。2002年以來,并未因國家科技部取消查新資質認定而放松對科技查新的管理,連續組織查新咨詢單位資質認定、年檢與業務考核、查新人員資質認定,并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有效提升了軍隊科技查新管理的質量和規范化水平,但軍隊科技查新也面臨同樣的發展困境。軍隊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的重點在于服務總部科技決策與軍隊重大科研項目,在此基礎上,以科技查新為中心拓寬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才能獲得更蓬勃的生命力。
4.1深化科技評價職能,服務科技決策圍繞軍隊醫學科研決策,科技查新機構應主動參與科研規劃制定、科研立項論證、重大科技成果評審及科技人才評價等相關科技評價工作,突破科技查新報告與引文報告的限制,結合軟科學研究方法,建立管理部門認可的系統科技評價實現方法與實施途徑。
4.2拓寬信息咨詢服務,服務軍隊重大科研項目科技查新機構應將被動等待用戶委托轉變為主動服務,發揮專業技能與信息資源的優勢,為軍隊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多種信息咨詢保障和情報服務。以信息快報、專題報告、專利分析、立項評估等多種情報產品,保障軍隊重大項目的成功完成。
關鍵詞:科技管理;科技查新;服務
現代政府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政府作為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構,其基本職能就是“為了規定和保護財產而制定法律的權利,判處死刑和一切較輕處分的權利,以及使用共同體的力量來執行這些法律和保衛國家不受外來分割的權利:而一切都只是為了公眾的福利”[1]。政府的職責和功能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社會公共需要,是人類社會共同體解決所面臨的社會公共問題的共同需要。近代的民主政府皆秉持這一信念,通過宣告為大多數人謀福利這一目標而獲得政權的合法性。盡管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政府的管理觸角伸到了越來越多的領域。但它的職能仍大致規范于“糾正市場缺陷,提供公共物品,維護公共秩序”三個方面[2]。政府職能的履行它必須符合社會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也就是運用公共權力,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會公共權威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行為依據。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許多基本理論,其中之一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即政府為什么要制定政策與執行政策。國內外絕大多數學者都贊同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的觀點:“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有權威的分配”[3]。從公共政策的本質看,它是政策依據特定時期的公共政策目標,在增進與分配社會公共利益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是政府為解決公共問題,對政府目標和手段的選擇及其相互轉換的過程,即利益調整的政治過程和技術過程。政府治理效率的好壞高低,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更要看政府實行的公共政策以及對產權的保護。
我國的科技管理部門主要承擔以下職能:一是加強科技立法,營造有利于科技進步和科技產業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制定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高新技術發展規劃和計劃,引導和帶動全社會研發事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立和規范科技資源市場,通過對市場的調控實現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在新的形勢下,科技查新作為科技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被賦予新的特色,應當繼續發揮科技查新的重要作用,注重查新工作在科技管理中的創新性應用和增值延伸,更好的服務于科技管理工作。
1 科技查新與科技管理工作的內涵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獻檢索和科技咨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科技信息服務業務。國家科技部頒布的《科技查新規范》(2004年第1版)中定義[4]: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簡稱。是指查新機構根據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按照本規范操作,并做出結論。具體而言,科技查新咨詢工作是由具備一定信息資源基礎與相應查新咨詢資質人員的科技信息咨詢機構,通過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等途徑,運用綜合分析和對比的方法。為評價科研成果、科研立項等的新穎性提供文獻查證結果的一種信息咨詢服務工作,是建設公共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內容。科技管理[5]就是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管轄、控制與治理,是科技活動過程中,所有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統稱。科學技術管理是管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包括科研開發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立法與管理(知識產權、專利制度、技術合同等)等諸多方面。科技查新作為科技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為科研立項,科技項目評估、驗收、獎勵,專利申請,技術交易與入股等提供客觀評價依據,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服務,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 科技查新服務于科技管理工作的現狀
科技查新工作的實質是為政府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提供決策依據的情報服務。科技查新工作將科技信息部門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既推動了科技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又在科研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提高科研立項和成果獎勵的嚴肅性、公正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國家科學技術部對成果鑒定評獎工作做了許多規定,把科技查新工作納入了科技管理的范圍,成為科技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2.1 為科研立題、立項提供依據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復立題或立項,及低水平的立題、立項研究。又可以避免重復和無效勞動,節約資金。縮短科研周期。也就是說,科技管理部門根據查新報告可了解所申請課題在國內外是否有相同或相關研究、是否具有先進性;而對科研人員來說,通過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領域的國內外動態、研究熱點和空白點,即科技查新對科研人員選題、確定研究方向起了指導作用[6]。
2.2 為科研成果鑒定、評估、報獎等提供依據
科技查新能保證科技成果、報獎等的新穎性、先進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傳統的成果鑒定中就是由各行業的專家來完成的,專家評審主要是依據專家本人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對事物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專業信息,對被評對象的創造性、先進性、新穎性、實用性等做出評價,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個人因素。尤其當今科技迅猛發展,即使專家也難以完全獲得國內外的科技信息,因此必然會影響到鑒定結果的客觀性。科技查新是文獻檢索和情報分析相結合的情報研究工作,它以文獻為基礎,以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為手段,以檢出結果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進行情報學審查,寫出有依據、有分析、有對比、有結論的查新報告,也就是說查新是以通過檢出文獻的客觀事實來對項目的新穎性做出評價。因此在科研成果鑒定中,高質量的科技查新報告結合專家豐富的專業知識,便可保證鑒定、評估報獎等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2.3 基于科技查新項目提供專題情報服務
科技查新為科研立項和成果鑒定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快速、準確的信息服務,極大地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發展。然而,科技查新工作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查新報告不是某一項目的信息服務的終結,而是其專題信息服務的開始[7]。專題情報服務是一種互動式的服務,課題研究人員能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占有信息資料的質量。在實際檢索過程中,信息服務人員同課題研究人員要不斷進行信息交流,以其需求作為信息開發的價值尺度,盡量保證資料的查全和查準率,并自始至終地深入到研究人員之中,及時
了解反饋信息,跟蹤本課題的現狀,明確現存問題、課題研究的具體成果和預期結果、課題服務安排進度等,隨時提供國內外的最新信息、動態,制作專題索引和文摘,分階段提供專題綜述、圖書評述等,在必要的時候要調整專題服務計劃,直到課題研究工作順利完成。專題情報服務完成之后,將本次的所有檢索結果及信息服務成果存檔,并錄入專題服務資源數據庫。由于情報人員通過整個專題情報服務過程能夠詳細了解課題的核心內容,而且與用戶建立了溝通渠道,因此再做有相關領域的查新服務和專題服務工作時,就會針對性更強、檢索速度更快,檢出的文獻會更符合實際需要。這樣既加強了本部門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也為以后同學科的查新工作和專題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專題情報服務能帶動科技查新工作,使查新工作得到延續和增值。
3 我國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及趨勢
3.1 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規范化歷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0年10月8日原國家科委(90)國科字800號《關于推薦第一批查新咨詢科技立題及成果管理的情報檢索單位的通知》開始,科技查新機構從無到有,并不斷發展擴大[8]。1994年lO月26日,原國家科委頒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第18條第4款把“經國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科技信息機構出具的查新結論報告”作為申請鑒定的必備材料之一。1997年7月30日,原國家科委《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和評審工作的補充規定》,第8條指出:“未授予發明專利的,須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對項目創新內容的查新報告”。1997年10月29日,原國家科委會同七個部委共同《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的管理辦法》,第12條第3款把“國家一級查新單位或相應查新單位出具的查新檢測報告”作為申報所需材料之一。2001年1月1日起,為了加強對科技查新的管理,規范查新工作,國家科學技術部并實施了《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和《科技查新規范》(國科發計字[2000]544號)。科技查新法規的頒布執行。結束了10年來科技查新工作無章可循的局面,為今后的科技查新機構依法開展科技查新業務提供了法規保障。
從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是有關部門為了提高科研立項和成果鑒定與獎勵的嚴肅性、公正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彌補專家評議的不足,通過相關政策的強制性規定,在原文獻檢索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在其發展初期和中期,帶有一些我國的特色。但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本質上與國外的一些情報咨詢與決策工作是相同的,只是在稱謂、表現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結合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看,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和發展。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將得到較大改善,情報意識將不斷增強。到條件成熟時,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將發展為科研機構或科技人員自覺要求進行的文獻信息咨詢與決策,與國際信息咨詢業接軌。
4 利用科技查新服務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對策建議
過去的近20年中,科技查新工作作為一項深層次的情報咨詢工作,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科技查新行業在獲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有礙自身發展的問題,特別是2002年國務院取消了《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和《科技查新規范》以后,出現了管理空白、混亂和無序狀態。影響了查新工作開展、隊伍成長和質量監控。面對這些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開展科技查新工作,如何讓科技查新更好地為科技管理工作服務,我們認為應當作好以下幾點: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成立科技查新行業協會。科技查新機構的建立需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較高的業務素質人才、國內外文獻數據庫和國際聯機檢索系統、現代化信息網絡和設備條件,為此需要有相應的管理機構進行查新機構的審批和管理、人員培訓和資質審定、業務工作規范。國家科技部在轉變職能的過程中應對查新的管理工作進行妥善安置和處理,科技查新人員除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查新管理外,也企盼建立自己的學術團體來開展學術、業務交流。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各級科技行政部門應積極支持查新機構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則組建科技查新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以會員制為組織形式,以促進科技查新的規范和健康發展為宗旨,建立行業自律制度。協助科技行政部門開展一些管理、組織、培訓、宣傳工作。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查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查新機構的意見和建議,成為聯系科技行政部門與查新機構的橋梁和紐帶。政府應對行業協會的自身建設和相關業務的開展予以指導和監督,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導向性作用,推動查新工作向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二是重視立項查新。立項查新指對準備列入國家、省、市等組織實施的科技計劃的科研選題進行查新咨詢,以了解本課題的原有歷史基礎、現狀、發展趨勢及國內外研究的水平[9]。立項查新可以有效地避免科研中的重復浪費、節約科研經費、縮短科研周期,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顯現。我們認為立項查新正是科技查新的生命力所在,是科技查新今后發展的方向,今后的科技查新工作應該著重圍繞科研立項而展開。雖然我國科技成果管理部門硬性規定:凡是參加申請國家科技立項和成果鑒定、評獎等的科技項目都需有科技查新證明,對其項目的新穎性進行客觀評述。但在實際別是省市級的立項查新中,很多行業專家和科技工作者仍不重視科技查新,把查新工作當作走過場者大有人在。一些用戶把查新工作想得很簡單,只通過電話或傳真提供簡單的委托內容,要求隨便找幾篇文章比較并馬上出具查新報告,甚至有的用戶根本沒有立項查新的意識。就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的182項科技查新課題而言,立項查新25項,僅占14%。這是因為立項查新只對選題提供文獻方面的依據,不象成果申報查新直接影響到成果是否通過評審,因而沒有引起科研人員的重視,加之科技管理部門對立項查新要求不嚴,未經查新的課題同樣可以申報立項,導致一些研究項目在課題鑒定驗收時,才知道所研究的課題已是重復勞動,造成了大量人、財、物力的浪費。這顯得很不正常,因為科技查新工作的效益和意義更應當體現在立項查新方面,通過立項查新,將一些重復性的課題篩選下來,增加了申報課題的中標機會,同時查新人員為科研人員提供經過查新的文獻信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建議,能確保重點課題的主攻方向的正確。
三是增強情報分析能力,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科技查新工作的實質是為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提供決策依據的情報服務。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查新已成為繼資金、技術、人才之后的第四大生產
要素。在科教興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背景下,作為科技管理基礎工作的科技查新的作用日趨重要。在科技查新工作中進行競爭情報服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服務方式。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的研究,競爭情報是在情報研究的基礎上注入競爭意識,通過把信息數據存取、報告、分析和預測等歷來被認為是彼此不相干的功能綜合起來,為決策者提供解決問題所需的情報產品。一般說來,一個競爭情報的生成過程總是包括規劃與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報分析、情報傳播五個主要步驟,而科技查新機構在信息收集與加工、情報分析與傳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科技查新工作中進行競爭性情報服務,依靠期刊、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公開文獻信息資源,運用先進的情報分析理論和方法進行信息深加工,這是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延伸的有效途徑。科技查新機構自身的信息源優勢、設備優勢、人才優勢和用戶優勢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可以為開展深層次的競爭情報增值延伸服務提供堅實的物質和智力基礎。通過對區域行業的技術發展動態,技術起源和未來發展預測進行調查分析,可以為確定重點技術領域、優先發展行業提供技術資源,為預測技術發展趨勢,制定技術政策提供詳細的技術依據,為決策者提供解決問題所需的情報產品,為本地區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服務。
四是以新為本,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之魂,高新技術產業[10]是以高新技術為主體發展起來的產業。2004年南京市政府認真貫徹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大會精神,提出了南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思路,一是圍繞工業第一方略這個全市經濟發展中心,實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產業發展戰略:二是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手抓應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三是突出三個新的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軟件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形成市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四是著力建設南京軟件園、電力自動化、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四個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五是培育壯大五類高新技術企業,組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百工程”。加快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級政府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和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科技查新工作的立足點就在于一個“新”字,因此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中可以發揮重要的把關作用。在具體工作中。一個產品是否為高新技術產品,一個企業能否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首先要進行科技查新,有了權威性的查新報告作為依據,才體現了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認定的客觀、公平、公正。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進行了182項科技查新,其中,高新技術產品認證查新113項,占總量的62%。對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增強科技創新意識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毛壽龍,李梅等.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陳慶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論問題再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1999(12):34―36.
[4]謝新洲,騰躍.科技查新規范(2004年第1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5]孫崗.科技管理學(1997年第1版)[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7.
[6]隆新文,朱曉慧.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思考[J].現代情報,2006,26(3):162―163,166.
[7] 沈洪杰,沈洪偉.基于科技查新項目的專題情報服務[J].圖書館學研究,2006(6):66―69.
[8] 張星明.關于我國科技查新及其發展的探討[J].科技與法律,2003(1):26―27,35.
[9] 房江琪.淺議科技查新在科研立項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2006(3):59―60.
一、我國科技稅收優惠政策中的問題
根據財政部門統計,我國現行開征的20多個稅種中,有20個稅種有稅收優惠條款(約600項)。其中,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流轉稅類48項、所得稅類58項、財產稅類12項,合計118項。從優惠對象領域劃分角度看,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數目排位第二,科技稅收減免額也位居前列。但是,我國目前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方面還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
1、現存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區域性明顯,但合理性不足。雖然我國目前已經開始注重對重點產業的政策優惠,但大量稅收優惠政策仍然是針對區域的優惠。例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免稅規定中,要求企業在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這種偏重于“空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合理性往往不足,無法真正實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目標。
2、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數量雖多,但存在相互之間不協調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現象。在目前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中,不考慮地方政府違規、越權制定的優惠政策,僅僅就國務院直接制定以及授權財政部、稅務總局制定的各種政策的數量就已經相當龐大,但由于審批不嚴格,法律間相互抵觸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而且在實際執行中,由于審批環節過多、認定標準不統一,上級稅務機關審批時,由于對具體企業情況并不了解,只是就上報材料論事去審查材料,也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低下,從而導致優惠政策刺激力度減弱或不能落實到真正需扶持的企業。
3、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手段過于偏重稅額式直接減免。雖然從近期出臺的政策看,已經開始注意稅額式與稅基式優惠的協調,但稅基式優惠的力度仍較小,限制條件較多,更多地仍是采用稅額式減免方式。
4、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待遇標準不科學、不統一,仍有部分科技優惠政策只適用于國有企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有關規定也只限于國有設備。這一方面會造成企業稅負不公平,另一方面會受到國際貿易有關條款的限制。
二、國外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啟示
(一)從科技稅收優惠方式角度看,國外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手段較為多樣化
1、準備金制度。準備金是指為減少企業投資風險而設立的資金準備,即企業所得中用于一定用途的所得可作為準備金處理而不納稅。這主要以韓國的“技術開發準備金”較為有影響。它規定企業為解決技術開發和創新的獎金需要,可按收入總額的3%(技術密集型產業4%,生產資料產業5%)提取技術開發準備金,在投資發生前作為損耗計算。
2、減免稅政策。該政策體現在多個稅種和業務的各個環節。例如,很多國家都給高新技術產業(行)或企業以定期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如法國規定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新辦企業免征公司所得稅10年;盧森堡為了鼓勵技術革新行業,對于投資于視聽器材業的企業,規定可減征30%的公司所得稅;新加坡對投資1.5億新元的新興企業,最長可免征15年的所得稅;美國稅法規定,技術出口所得的收入可部分享受免稅待遇。
3、加速折舊。加速折舊允許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較多的折舊,盡管總稅負不變,但相對于“直線法”折舊,企業享有遞延納稅的好處,這就相當于給予企業一筆無息貸款。國外實行加速折舊主要是針對以下幾個方面:①鼓勵企業用節能、環保設備更新老舊設備。如加拿大允許大多數可再生能源設備在3年內折舊完畢。②鼓勵企業采用信息技術設備,實現信息化、網絡化,提高競爭力。如美國曼哈頓的企業購買辦公自動化設備、高新技術設備第一年可計提30%的額外折舊。③對科研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如英國R&D減免法案規定用于R&D的建筑物、機器,在購置費用發生當年全部稅前扣除。
4、盈虧相抵。盈虧相抵是指準許企業以某年度的虧損抵消以后年度的盈利,以減少其以后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或者沖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請退還以前年度已納稅的部分稅款。一般而言,沖抵或抵消前后年度的盈余,都有一定年限。如日本是前1年,后5年;英國則是前3年,后無限。
5、投資抵免。投資抵免是對購進生產性固定資產設備的企業,允許其在稅前扣除設備價款一定比例的金額,以減輕其稅負。這種抵免有利于鼓勵企業更新固定資產和進行技術改造。如法國的《研究開發經費稅收抵免制度》規定,凡是研究開發經費投資比上一年增加的企業,均可申請按增加額的50%抵免所得稅稅金。
6、費用列支。允許企業將用于技術創新過程中研究、開發與實驗的費用及用于培訓職工掌握新技術的教育培訓費等在稅前部分或全部列支。美國稅法規定,公司可以將當年的研究試驗費用“資本化”,通過待攤費用的方式逐年計入成本。這樣通過開發費用的稅前列支,減少了應納稅所得額,降低了企業的所得稅負。
(二)從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具體運用角度看
1、發達國家在運用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時,非常注重政策運行的有效性。稅收優惠政策由政府制定并推向市場,由市場引導和選擇企業對科技進行投入,企業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后,規模與效益得到提高,競爭能力增強,政府的稅收收入增加。同時,發達國家稅收的優惠并非無限制使用,而是根據經濟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其科技稅收政策,嚴格按照國家的產業規劃與序列,將有限的稅收優惠運用到亟須發展的行業與領域,特別是科技制高點領域。
2、發達國家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審批管理高效透明。例如,加速折舊政策的實施,各國一般都規定了詳細的加速折舊設備清單,便于加速折舊政策提高透明度、監管的規范化、制度化,減少逐級上報帶來的人為操作,以及手續煩瑣等問題。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國際上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遵循科技創新的規律,體現為事前扶持與事后鼓勵,優惠方式靈活多樣,并且注重運用的高效率。這樣,不但能在較大程度上為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培訓創造寬松的稅收環境,而且有利于稅收宏觀調控職能的真正發揮。
三、完善我國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應堅持的原則
完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堅持如下原則:
(一)稅收政策要有重點,分層次,區別行業對待。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重點的高新技術領域,必須充分支持,但支持的幅度要適宜,不能因為稅收政策的支持而限制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注意研究不同行業研發活動的不同特點和一般科技投入和高新技術投入的不同標準,區別對待,不應實行普遍優惠而使稅收優惠政策失去針對性。
(二)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應注重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一方面必須突出國家未來產業政策的導向,與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保持一致。同時,還要注意與稅制改革方向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對現存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梳理整合。同時,制定政策要考慮未來稅收征管手段的發展,不能脫離目前的稅收征管水平約束,使之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三)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要注重科技創新、知識擴散、應用開發以及市場化、產業化各環節的整體協調性。注意把科技稅收優惠著力點適度前移,更多地著眼于對企業或科研機構實際科研項目投入的鼓勵。在手段上,技術發展不同階段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方式也不應相同。在優惠對象上,要注意WTO的有關規定,不能僅按特定對象、特定所有制實施優惠。
(四)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要遵循法制化要求,杜絕越權制定優惠政策的現象。在確保稅政統一,確保科技稅收政策與國家整體科技發展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以法制來保證未來政策的規范化和長期穩定性。今后,必須密切注意WTO針對稅收優惠的有關限制性條款,及時對現行優惠政策進行清理、規范,制定對策繞過禁止性條款的限制。
四、完善我國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對策建議
(一)流轉稅類政策的調整。(1)對企業當年的高新技術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購置的固定資產給予進項稅金全額抵扣,但要注意與該項目不相關的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2)不分企業規范大小,不分國有民營,不分內資外資,企業購入的科技成果(如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及相關費用(如科技咨詢費、科技人員培訓費、本企業對該購進成果的技術改進費等),均可憑合法有效憑證計入當期的進項稅額抵扣。(3)適當調整增值稅的稅率設置,對技術含量高、增加值比率較高(可考慮40%~50%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實行13%的低檔稅率,適當降低其實際稅負。
(二)營業稅的政策調整。(1)對企業轉讓科技成果免征營業稅,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2)對科研設備(包括實驗室)的租賃收入,免征營業稅,以提高科研設備的使用率。
(三)所得稅類政策的調整
1、企業所得稅政策的調整。(1)在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科技企業的計稅工資標準。(2)借鑒韓國的“技術開發準備金”的做法,建議我國準許高新技術企業按照銷售或營業收入的一定比例設立若干種準備金,如風險準備金、技術開發準備金、新產品試制準備金及虧損準備金等,用于研究開發、技術更新等方面,并允許將這些準備金在所得稅前據實扣除。(3)企業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進行的、捐贈目的為資助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各種捐贈,允許企業在其年應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不受一定百分比的限制。(4)合理確定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時間。(5)按“國民待遇”原則調整投資抵免規定。不論其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所需國產設備還是進口設備,均可按投資的40%從企業技改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應交企業所得稅中抵免。(6)對企業的技術收入,包括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咨詢、服務等收入,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7)對于使用先進設備的企業以及為研究開發活動購置的設備,允許使用加速折舊法。(8)對高科技術企業的虧損采用盈虧相抵的優惠措施。
關鍵詞:企業并購;規模經濟;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0.11.0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11-66-03
企業并購包括兼并和收購兩種方式。國際上習慣將兼并和收購合在一起使用,統稱為M&A,在我國稱為并購。即企業之間的兼并與收購行為,是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是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經營的一種主要形式。企業并購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資產收購、股權收購3種形式。在適當的交易條件下,企業的組織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場上進行同樣交易的成本,市場為企業所替代,當然,企業規模擴大,組織費用將增加,考慮并購規模的邊界條件是企業邊際組織費用增加額等于企業邊際交易費用的減少額。在資產專用性情況下,需要某種中間產品投入的企業傾向于對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實施并購,使作為交易對象的企業可以轉入企業內部。在決策與職能分離下,多部門組織管理不相關經濟活動,其管理成本低于這些不相關經濟活動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門的組織者看作一個內部化的資本市場,在管理協調取代市場協調后,資本市場得以內在化,通過統一的戰略決策,使得不同來源的資本能夠集中起來投向高盈利部門。從而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一、獲得規模效益
當產品的單位成本隨著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擴大而逐漸降低,規模效應就出現了。外資企業通過并購方式可以迅速擴大規模,從而在降低平均成本的同時增加利潤。
對于跨國公司而言,通過并購國內企業來實現規模經濟的成效至少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生產方面的規模經濟效應。生產規模擴大可以采用高參數的大型生產設備,使產量增加,投資減少,單位成本降低:而且企業在并購整合時可以實現最佳配置。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市場營銷的規模經濟效應。數個企業合并為一個企業,可以使企業的整體經濟實力增強,提高市場控制和營銷能力:而且大批量采購原材料和批量銷售產品能降低流通費用。三是管理方面的規模經濟效應。企業管理人員的集中使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專業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加之有更多的產品參與管理費用的分攤,使得生產單位產品所支出的管理費用呈下降趨勢,四是融貸方面的規模經濟效應。通常情況下,規模較大的企業實力強,資信度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強,易于以較低的成本籌集資金。五是研究開發的規模經濟效應。企業并購后,可以將原來分散在數個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優化組合,共同研究開發某項技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分攤技術開發的成本,避免在研究開發上的重復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
誠然,并購對跨國公司而言,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提升企業自身的價值,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拓寬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對我國而言,鼓勵跨國公司對國內低效率的企業進行并購。從宏觀上來講,就是要提升經濟主體的生存質量,提高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從而堅實在國際上的經濟政治地位:從微觀上來講,可以使我國的企業學習全球一體化下的經濟運作規則。因此,要使跨國并購在我國取得多贏的戰略目標,就要求社會各層面積極應對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并購行為,積極、理性、客觀地探討外資并購潮對我國政治、經濟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降低進入新行業和新市場的障礙
當企業尋求發展和面臨行業市場萎縮時,都可能將投資轉向其他行業或市場,企業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投資新建方式擴大生產能力:二是通過并購的途徑來實現。采用投資新建的方式時,往往會受到原有企業的激烈反應,還可能面臨原有企業擁有的專門技術、積累的經驗、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徑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等不利因素。通過并購方式進入新行業和新市場的障礙便可以大幅降低。因為,企業的并購并沒有給行業和市場增添新的生產能力,短期內行業和市場內部的競爭結構不變。所以引起價格戰或報復的可能性減少。同時,并購方企業可以獲得現成的原材料供應渠道、產品銷售渠道,可沿用目標企業的廠房、設備、人員和技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生產經營走上正軌,獲得贏利。
三、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企業通過橫向并購可以減少競爭者的數量,改善行業結構,增強對市場的控制力;企業通過縱向并購可以增強對原料和銷售渠道的控制,增強在行業內的競爭力;通過規模經濟、市場占有率和市場控制力的增強而降低經營風險:企業通過混合并購可以實現多元化經營,從而增強抵御不可預見的突發性環境變化的能力,使企業可以較穩定地發展。
四、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力
科學技術在當今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間的競爭也從成本、質量的競爭轉化為科學技術的競爭。由于技術變革自身具有爆炸性增長的性質。對企業產生持續的競爭壓力。這種情況下,企業常常為了獲得科學技術上的優勢而進行并購活動。一國企業要想維持在產品和技術上的優勢地位,僅僅依靠自身的研究和開發遠遠不夠,必須通過與目標國創新型企業開展合作,才能加速獲取高新技術和產品更新換代所帶來的收益。雖然國內企業的研發能力總體上弱于跨國公司,但在某些技術環節也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由于了解國內消費者,所推出的產品可能更適合本土市場。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跨國公司一旦研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向世界市場,以此來分攤高昂的研發成本和獲取最大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并購相關企業要比新建更能節省寶貴的時間。也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特別是在國際貿易還受到某種阻礙的時候。
2008年。美的電器以16.8億元收購小天鵝24.01%股權,成為小天鵝的控股股東,通過強強合作,全面提升了美的洗衣機業務的綜合技術實力,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公司白色大家電的產業結構和戰略布局,實現美的整體冰洗業務在產能和銷售規模上的迅速提升,凸顯了加速冰洗發展的戰略意圖。
五、獲得經驗共享和互補效應
并購可以取得經驗曲線效應,在很多行業,尤其是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中,當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經驗積累越多時,單位成本有不斷下降的趨勢。企業通過并購可以分享目標企業的經驗,形成有力的競爭優勢。
1998年,美的參與東芝―萬家樂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債務和股權重組,成立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通過發揮美的、東芝雙方的互補優勢,同時追加巨額資金,投資改造生產瓶頸環節,組建研發隊伍,開
發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1999年,美芝公司即扭虧為盈,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到2007年,美芝已實現年產1300萬臺、年銷售額50億元,位居中國空調壓縮機行業市場第一。這一成功案例說明企業通過并購還可以在技術、市場、產品、管理,甚至在企業文化方面取長補短,實現互補效應。
六、實現財務經濟
這里主要分析并購帶來的財務協同效應。
1、合理避稅
稅法一般包括虧損遞延條款,如果某公司某一年度出現了營業凈虧損。那么,它不僅可免付當年的所得稅。還可以向后遞延。以抵消以后幾年的盈余,使以后年度少交所得稅,這一規定促成了為數眾多的企業并購。一個盈利豐厚、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與一個擁有大量累積虧損而又無法使其得以利用的企業相合并,可以帶來巨額的稅收利益。同時,一些國家稅法對不同的資產適用不同的稅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營業收益、資本收益的稅率也各不相同,企業可利用這些規定,通過并購行為及相應的財務處理合理避稅。
2、提高財務能力
主要表現在降低融資成本、減少資本需求量、提高企業舉債能力上。并購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一般情況下,大企業更容易進入資本市場,他們可以大批量發行證券,從而使證券的發行成本相對降低,減少融資成本。而且,并購會降低兩個企業總資金占用水平,如通過對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的集中管理可以降低營運資本的占用水平。如果被并購企業并購前資本成本較高,而并購企業資本成本較低時還可以降低并購后的資本成本。另外,企業并購擴大了自有資本的數量,自有資本越大,由于企業破產而給債權人帶來損失的風險就越小。企業并購成功后,對企業負債能力的評價不再是以單個企業為基礎,而是以整個并購后的企業為基礎,由此企業的舉債能力和償債能力也得以提高。
3、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如果并購企業的現金流量超過了自身投資機會的需要,存在大量的閑置現金,而被并購企業雖然有較多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但卻面臨嚴重的現金短缺,兩個企業合并就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現金流量。被并購企業可以從收購企業得到閑置資金投向具有良好回報的項目,而良好的投資回報又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資金收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混合并購下并購企業的經營多樣化又可以為企業提供多種有效益的投資機會,從而提高企業的投資報酬率和資金利用效率,
4,預期效應
預期效應指的是由于并購使股票市場對企業股票評價發生改變而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由于預期效應的作用,企業并購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股價波動,造成了極好的投機機會,可以說預期效應是股票投機的一大基礎,而股票投機又刺激了并購的發生。企業進行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股東的收益,而股東收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股票價格的高低。股價反映了投資者對企業內在價值的判斷,股價與企業的獲利能力、企業風險、資本結構等多種因素有關。并購企業可以通過并購那些市盈率較低但每股收益較高的企業,促使并購后的每股收益不斷上升,股價也形成一個上升的趨勢,從而產生并購協同效應,使并購雙方都能從中獲益。
七、有利于跨國經營
有些國家為了保護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對外資企業的發展進行種種限制,從稅收政策和企業規模等方面控制外資企業的發展。通過并購他國企業的方式可以避開這些障礙,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如,日本企業為了能在歐共體中進行自由貿易,在英、法、德等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兼并活動,試圖解決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中國普遍被認為未來幾年內有可能進入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輸出大國行列。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正是中國本土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重要探索。并購使聯想走上了一條盡管風險極高但卻一躍成為跨國公司的道路。
并購不論是在成熟的歐美市場,還是在新崛起的發展中市場,都是企業迅速崛起壯大的成長利器。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化的競爭,必然伴隨著全球化的企業并購。企業大并購時代的到來,預示著市場資源的整合和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
綜上所述,企業利潤的實現有賴于市場。只有當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為顧客所接受,實現了商品和服務向貨幣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利潤。與利潤最大化相聯系的必然是市場最大化的企業市場份額最大化。由于生產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而使一些行業的市場日益擴大,并購這些行業的企業以迎接國際開放市場的挑戰。
在并購決策時,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有:并購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則:并購后行為主體的企業化原則;實施方案的科學論證原則:并購機理上的資產核心原則;并購行業選擇上的產業政策導向原則;并購容量的整合顯著有效原則;并購進程上的漸進原則;并購重組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原則等。這里的所謂整合,就是并購方所擁有的與調整包括被并購企業在內的所有生產經營要素與環節的能力:所謂的以資產為核心。是指集團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他企業建立起緊密的資產聯系,并購雙方的資產可否建立一種有助于提高整體效益的關系,并購方的地位取決于凈資產的多少和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總之,以上述原則為依據。保持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寶憲,公司并購與重組[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全球并購研究中心,中國并購報告2009[M],中國金融出版,2009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n .NET software technology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Gu Pengpeng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Jiangsu 21540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NET direction offered training courses require comprehensiveness. A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programming made up of C #, database design, UML modeling, .NET multi-layer architecture design, ASP.NET dynamic web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is designed. The system takes typical enterprise project as a carrier. It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sively trains students' developing, designing and coding capabilities. Corporate standards and job flow capacity development student project designing, coding and team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re complied, which lays foundations for future student internships and employment posts.
Key words: ASP.NET;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system development
1 課程教學目標
該類實訓課程旨在通過實戰項目綜合訓練學過的所有軟件編碼技術和系統設計開發方法,尤其訓練目前流行的系統開發技術和方法,培養學生崗前準職業人的編碼能力和職業素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熟悉、掌握以下目標。
1.1 知識目標[2]
⑴ 掌握頁面間的數據傳遞和跳轉技術;
⑵ 掌握母版頁與站點導航控件的使用;
⑶ 熟練地使用ADO.NET訪問數據庫;
⑷ 掌握Web.config的各種常用配置;
⑸ 掌握主流第三方控件和工具的使用;
⑹ 能夠編寫用戶控件;
⑺ 掌握IIS各種常用配置;
⑻ 熟悉使用HTTPHandler技術應用方法;
⑼ 掌握快速數據添加、修改頁面的設計方法。
1.2 能力目標[3]
⑴ 能夠在三層架構下架構B/S網絡數據庫系統;
⑵ 能夠熟練地在網絡頁面中使用母版頁和導航控件;
⑶ 能夠實現快速的數據添加、修改頁面的設計;
⑷ 能夠根據系統實際需求進行Web.config的配置;
⑸ 學會通過ADO.NET訪問多種數據庫;
⑹ 能根據實際項目編寫自己的用戶控件;
⑺ 能夠靈活運用IIS管理網站和部署;
⑻ 能熟練在系統開發中應用HTTPHandler、第三方控件。
1.3 態度目標
⑴ 具備信心,培養學生學好軟件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⑵ 具備細心,培養學生學習軟件的嚴謹作風,編碼以行業標準進行規范,杜絕編碼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
⑶ 具備耐心,培養學生對職業特點的熟悉[4]。
2 課程設計思路
首先,在前期應當先開設C#程序設計專業基礎課[5],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面向對象技術在多層數據庫應用系統中的應用和開發技術,在實訓中培養學生真實的項目經驗和解決項目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個綜合性的企業級軟件項目為載體,采取大課程實訓的形式開展訓練,堅持“產學并行”的訓練理念,營造生產性流程和職業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生產實踐能力和編碼崗位勝任能力,主要采取基于產品質量的課程管理和評價方法,也就是更重視學生團隊協作下的軟件項目研發質量,對接企業化的要求進行擬崗訓練。
課程內容項目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⑴ 根據軟件服務外包行業企業崗位操作流程和規范設置項目場景和實訓進度。
⑵ 根據行業企業的技術要求篩選全面、真實的項目作為課程內容載體。
⑶ 根據課程能力目標設置課程實訓形式和團隊協作項目實戰形式開展教學。
⑷ 根據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要求設置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和組建項目實戰庫供學生課外訓練和提高。
3 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情況如表1所示。
4 課程教學實施
本課程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想進行設計,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以模擬和真實工作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將.Net企業級綜合項目實訓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分解到各個學習情境中,并以具體的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實施的關鍵步驟。
4.1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系統總體分析、設計、綜合項目設計與編碼、基于高級控件的數據操作設計與編碼。
難點:數據統計、報表與打印、個性化功能設計與實現。
4.2 教學模式
采用“課程內容項目化,能力培養項目化,實踐指導個性化”的新教學模式。
4.3 教學方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講練結合、案例教學法等。
4.4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學生科技創新等。
5 考核方案與考核標準
該課程考核分為課堂項目考核(50%)、階段測試(20%)、拓展項目(20%)、期終測試(10%)四部分。每部分都以百分制計算。
課堂項目考核=課堂教學項目得分*60%+課堂表現*30%+出勤*10%
拓展項目考核=任課教師評分*50%+學生互評*50%
說明:總評成績=課堂項目得分*50%+階段測試得分*20%+拓展項目得分*20%+期終測試得分*10%。
6 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含教材選用、實驗實訓場室、耗材規劃等)
⑴ 要充分利用教師研發項目、企業橫向軟件項目、成熟的軟件項目案例、大學生創新軟件項目作為教學項目載體。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實戰項目。
⑵ 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新建并行項目或完善現有項目以進一步完善項目資源庫。
7 教師能力要求
⑴ 具備扎實的教學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專業技術較深厚。
⑵ 具有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能夠快速的開發項目,最好能夠承擔產學研工作。
⑶ 教師要具有很強的協同施教能和教學改革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經驗。
8 課下學習建議
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網址、技術論壇等網上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新技術、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將課堂學習內容錄制成視頻,并提供相關教學PPT,供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課后項目,項目內容可以貼近學生生活、興趣愛好,項目完成的要求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創新,最后可以以匯報的形式驗收學生的項目,并納入總評成績。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能讓學生學習好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摘 要:三星電子是人們所熟知的品牌,在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的同時,企業應當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運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了解企業處于怎樣的外部環境中,了解自己的優劣勢,在市場同行業處于什么樣位置,有沒有外在的威脅,做到揚長避短,發揮自我優勢,使企業蓬勃發展,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電子產品;外部環境;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0-0082-02
一、企業簡介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于1969年成立,三星電子作為大韓民國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是韓國規模最大的企業,也是三星集團子公司中規模最大且在國際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為世界500強企業,2011年排名22,2012、2013兩年均排名20。
二、外部環境分析
(一)PEST分析
1、政治。國家政治環境穩定,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有關知識產權立法基本完善,各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增強;各國鼓勵技術創新、IT行業,對經濟發展、高科技進步給予很大的關注。
2、經濟。中國處于經濟周期的發展時期,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環境良好;GDP每年以近兩位數的增長率增長;人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需求增加;三星電子資金雄厚,為開發新產品、科研、品牌推廣提供了最堅實的后盾。
3、社會。電子產品的普及,尤其智能機的普及;經過多年的推廣及其三星電子產品質量較高,外觀設計、操作習慣有著不錯的市場反響,有著很高的社會關注度;隨著社會進步,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轉向高端電子產品的消費,且更注重于個性化產品的使用。
4、技術。智能手機技術上更加成熟,Android、iOS、Symbian、Windows Phone和BlackBerry OS等一些智能操作系統;手機電池技術獲得突破;目前移動運營商正努力改進手機信號和網絡服務支持著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三星自主研發的Touch Wiz技術在手機觸屏上運用成熟,為風靡觸智能手機中搶占先機。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現有企業間的競爭。現有競爭者比較多,競爭很激烈。在電腦硬件方面,主要的競爭對手有蘋果、聯想、惠普、戴爾、宏基等公司;在電腦軟件方面,主要有微軟、谷歌等公司;在手機方面,有蘋果、小米、華為、聯想、OPPO、索愛等品牌;在掌上娛樂終端方面,有蘋果、索尼、愛國者等品牌。
(1)集中程度:2014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地區智能手機市場以4.81%的份額排行第六,小米以6.35%位居第二,三星電子則是以15.07%領先所有的智能手機廠商。三星雖然還是第一,但是下降速度是最快的,市場份額在不斷地縮小。此外還有聯想、華為、酷派、中興等智能機,手機商眾多,集中度較低,容易形成價格之爭。
(2)產品差異性:現在的手機多為智能機,功能大同小異,差異性較小,易引起價格之爭。
(3)顧客轉換成本:廠商通常以提高顧客滿意度來減少消費者品牌轉換行為的發生,然而實際情況是滿意的消費者仍然離開投入競爭者的懷抱。顧客轉換的低成本使得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
2、新進入者障礙。
(1)規模經濟。電子產品市場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因為有龐大的費用待攤,這也有效遏制了潛在的進入者。
(2)產品差異壁壘。電子產品市場需求幾乎都已滿足,論個性,有 iPhone,論實用,有Nokia等,進入者難以通過改變偏好來占有市場。
(3)資金需求壁壘。電子產品行業是高科技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產品研發、廣告和促銷活動等都需要大量資金,進入障礙高。
(4)顧客轉換成本。中國市場不同細分市場有固定的偏好,讓進入者難以短期回收資金。
(5)分銷渠道。分銷渠道一般是專賣店的方式,或者是像國美之類的大型電子城新,新行業的進入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6)專利和專有技術。這是所有高科技產業的壁壘,這個壁壘限制了絕大多數的進入者。
3、購買商。
(1)當前手機最大的購買商是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的定制,運營商當前僅此三家,而手機廠商很多,他們選擇的范圍大,下面的用戶基數很大,此外運營商定制可以很大的宣傳品牌,為手機廠商做廣告,因此運營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還有就是各大商場,國美、蘇寧、京東等,因為它們實力較大,影響較廣,定制較多,也具有很強的討價還價能力。
(2)三星手機把年收入在3500美元以上的中國消費者作為最直接的用戶并最終將目標市場鎖定在22歲-35歲的年輕白領階層。因為這部分人既有消費能力,收入又穩定,又勇于嘗試新事物,是手機主要消費群。此外在中國,大學生也是一代年輕的追求個性的消費主體,作為上面的單個購買者,他們的討價還價能力很低,只有被動的接受價格。
4、供應商。
(1)三星同時擁有手機品牌和關鍵零部件的制造能力,目前壟斷著上游多個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并在這些領域遠遠領先于其它生產廠商。由于三星主要采用垂直產業鏈方式投放生產自己的品牌手機,因此在供應商方面三星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
(2)三星旗下子公司關系密切,為提供穩定的零件供應,各有銷售來往,從而形成相當重要的內部市場需求,三星內部銷售平均占總銷售的40%。內部市場加上對外銷售,可形成更龐大的市場需求,幫助三星以大規模控制成本,增強競爭力。
從上面看,三星的供應商多為其子公司,其他供應商也相對集中,而其本身有掌握著核心的技術,使得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很低。
5、替代品威脅。
行業外:(1)手機廠商基本不存在這類的威脅,手機的替代品可能有MP3、P4、P5、筆記本、電子書、平板電腦等,以上產品都只是在部分功能上替代手機,而手機相對于以上產品,功能更全,更方便。(2)對電視,電腦,數碼等產品而言,也同手機一樣,它們之間也存在一部分功能的相互替代,但都不能完全替代,替代品在現階段未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但電子行業技術發展迅速,更新換代快,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有可能也會出現綜合性較強的、威脅較大的替代品。
行業內:(1)如硬件方面,聯想、戴爾等公司都將電腦向薄和輕等方向發展;軟件方面,蘋果,微軟等,如它的操作系統;在手機行業,蘋果、HTC、新崛起的國產手機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2)對于替代品,三星不得不面對這方面的影響,作為先進技術的應用者和開發者,三星有很大的優勢。但如果替代品能夠提供比現有產品更高的性價比,這將對現有產品構成威脅。
三、結論
三星電子2013年的銷售凈額為2688億美元。三星是繼蘋果之后的高價位產品,當前市場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蘋果是以定位高端產品的電子企業,相對于蘋果,三星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對于其他品牌的電子產品,三星也是屬于高價位產品,尤其是異軍突起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相對于蘋果三星而言,性價比更高,對三星而言,是一項很大的威脅。
三星電子未來10年的目標是“激勵世界,創造未來”。為實現這一目標,三星已經制定出了具體的計劃,力爭2020年收入達到4000億美元,并成為世界五大領導品牌之一。為此,三星還在管理方面制定了三個戰略方針:“創意”,“伙伴關系”和“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威.三星電子 “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模式與啟示[J].科技管 理研究,2013(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