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學習的諺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于零。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讀一書,增一智。
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
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
2.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高爾基
3.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高爾基
4.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 《增廣賢文》
5.養子莫徒使;先教勤讀書。 《對聯集錦》
6.“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7.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
8.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鄭成功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10.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英國)諺語
11.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朱熹
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5)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7)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8)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
9)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0)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3)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4)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5)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有關于學習的詩句名言(精選篇)
1)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4)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5)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6)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9)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1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2)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葛洪
13)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1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有關于學習的詩句名言(經典篇)
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3)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4)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馮異傳》
5)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6)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7)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8)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9)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11)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2)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13)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曹植
14)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文嘉《今日詩》
15)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16)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7) 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8)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關鍵詞:高中英語 合作學習
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時代的要求。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合作學習理論的研究者認為,在合作、競爭和個人三種學習情景中,合作學習是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情景,但目前卻是運用得最少的一種。學生之間的合作應當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主流。以此觀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運用作合作學習,具有深遠的意義。
1、高中英語合作學習所遵循的原則和必備的條件
1.1英語課堂實施合作學習所遵循的原則
為了能客觀地反映出合作學習對于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的程度,我們在實踐中嚴格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合作活動中存在的交往應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交往既要體現師生間的平等,又要體現學生間的平等。二是相互儲存的原則,這主要通過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相互依存的合作的環境來實現,例如目標設定為相互信賴型,角色設定為相互依賴型等。三是合作交流性原則,即教師要促使學生在活動時充分與同學交流,時刻處于“動”的狀態。
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使得建立一個相互依存的合作環境成為可能;相互依存的環境有利于合作的進行;由合作交流實現的師生間、學生間溝通和理解為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掃清了障礙。在合作學習活動中能發現這樣的現象:只要有一兩個學生不參與或不積極參與活動,就會影響小組其他成員的情緒,輕則導致整個小組完不成學生任務,或只由組長等個別學生參與完成;重則導致整個小組成員放棄合作學習。
1.2實施合作學習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斯萊文認為,若只給小組成員提供共同學習的機會,卻不對小組進行獎勵,或只是對個體進行單獨獎勵,不能保證他們的學習效果優于單獨學習的效果,甚至在某種程序上會導致比單獨學習更低的成績。可見小組的獎勵是促使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共同達到目標的一個不容忽視和缺少的條件。個體責任感是指當每一名小組成員對小組的成績都負有責任時,所有成員才會積極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從而使所有小組成員都有取得進步的機會。由于高中生對于一些微小物質獎勵不再感興趣,因此就采用一些其他的獎勵方法,有時把我自己看過的一些有聲英語讀物或雜志獎勵給學生。這種獎勵既能讓我們了解到英語國家的一些背景知識,又能幫助他們練習聽力。另外我還常常采用分數獎勵法,就是給優勝小組成員適當的分數并計算到期末總成績里。在實施獎勵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評出小組數來,既不能太多,多則讓他們有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也不能太少,少又會使大多數學生失去信心,達不到獎勵的目的。在設定學習小組時還特別注意組員的分工問題以培養他們的個人責任感,這是因為學生個人責任感的培養還不能靠單純的說教進行,一定要提供機會和條件,使其履行自身的職責。
2、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
2.1小組成績分享法
它適合于有一個正確答案、目標明確的教學,英語課中的單選題我常采用這種方法,它可以在一課時內完成。小組成績分享法的基本思就是強調小組獎勵、所有人成功機會均等以及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由于小組成績分享法強調小組之間的競爭,各小組在成員的能力構成上平等才能保證競爭的公平性,科學分組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所以使用小組成績分享法時,一般不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小組,主要由教師決定。斯萊文強調“小組應是班級的縮影”,即分組時應力求使小組成員在學業成績、性別、背景等方面具有異質性和代表性,該方法能夠為所有學生,特別是這樣的學生創造平等地為小組貢獻力量的機會,既促進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又使每個成員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實施步驟為:1教師通過講座等方式授課2小組學習,為測驗做準備3學生獨立進行測驗4小組得到認可,計算個人提高分計算小組分數對小組的認可與傳統的評分方法相比,小組成績分享法所使用的評分方法更加公平,能夠激勵所有的學生為小組贏盡可能多的分。提高分強調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只做縱向比較,只要學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他就是成功者。一個測驗分數不及格的學生,因為他的進步,對小組分數的貢獻,甚至能夠與全班第一名一樣。這樣的評價方式向學生傳遞著“進步即成功”的信念,顯然更能夠激發并保護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正是小組成績分享法,特別是提高分的魅力所在。
2.2游戲競賽法
主要適用于詞匯的學習和測試,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小組同學共同思考練習,相互提問檢查,直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為止。游戲小組每6人一組組成競賽對手,其代表從每個學習小組中挑選。同學在競賽中所贏得的積分點數計入相應學習小組的總分中(第一名得6分,第六名得一分)。同學之間在學習小組中互相幫助越多,競賽時所得的積分就越多。競賽游戲結束后,依積分多少公布各學習小組的位序,同時對每一張競賽桌同學的表現發表若干評論。.競賽組每次都根據前一次競賽的成績重新調整,但學習小組將保持不變,以鼓勵小組成員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運用合作學習的小組游戲競賽法進行詞匯學習和測試改變了以往教學中詞匯學習和測試的單一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3共同學習法
適合于閱讀欣賞課。側重欣賞性,學生分成4人一組,小組成員共同承擔學習目標,個人之間的競爭減少到最低程度。每個小組只完成一種結果或一件產品,各個成員為共同目標而協同努力。評價以小組活動水平及效果為依據,根據小組平均分計算個人成績。由于英語教學內容豐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研究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更多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3、結論
總之,在高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能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并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一、以互助合作形成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的重要途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很多,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種就是讓學生進行互助合作。學生間的互助合作是一種很有效的問題研討方式,借助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合作意識,也能夠讓智慧的火花發生碰撞,讓學生從別人的思維模式中完善自己的思路。借助大家的智慧,使問題分析的過程更加全面,從而對相應的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
在“分式的運算”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始終不能很好地領會分式運算的技巧,很多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只能夠掌握教師講過的題目,當教師要求舉一反三時就不知所措了,這說明學生對基本方法的掌握不夠牢固。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熟練地掌握分式運算的方法及技巧,筆者列舉了兩道例題,讓學生開展互助合作式學習。討論的重點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將題目解答出來,而是讓學生從方法層面上加深對知識要點的掌握,這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做到舉一反三,也是提升教學效率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二、以實驗的模式開展研究性學習
實驗過程不僅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初中數學課本中知識點的難度是在逐漸加深的,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會逐漸接觸到有關幾何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較為牢固的代數知識基礎,更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正是因為要求非常高,很多學生學起這部分內容來都會覺得頗有難度。然而,幾何部分的內容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采用特定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驗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性質時,筆者并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模式對相關特性展開推理論證,而是設計出一系列的實操型小實驗,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體會圖形的特點。
首先拿出一張紙,將紙片對折,讓兩部分完全重合,然后用剪刀剪下兩個重合的三角形。找到三角形中的任意一條邊,找出這個邊的中點,設為點O,將上面的三角形繞點O旋轉180°,保持下層的三角形不變,這樣就形成了另外一個圖形。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旋轉后形成的新圖象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2)觀察這個圖形,看看其中有哪些角是一樣的,有哪些邊是一樣的?
(3)你在這個圖形中能夠發現互相平行的線段嗎?
(4)和同學展開討論,自己總結這個圖形具備的特點。
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圖形的特征。這個過程不僅具有趣味性,還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
三、以游戲的模式開展研究性學習
興趣永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推動力。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會更愿意對某個問題展開探究,研究性學習也會進行得更加深入。課堂游戲的設置往往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研究性學習得到更好地開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 合作學習
當今社會,交際能力與合作能力是人們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兩種基本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初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正是適應時展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1]。
1、初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基本特點
1.1互動性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際的場所,而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載體。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互動性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具體表現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教授者,更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不僅是學習的接受者,更是學習的主人,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互動性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為中心,要求教師營造一個生動活潑、互動愉快的英語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互動性的英語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師生理性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融,不僅有語言的應用和交際能力的培養,還有異國文化、習俗、思維習慣的體驗和認識。
1.2開放性
傳統的英語課堂大多是教師的滿堂灌,無論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多是控制性的,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和語言實踐的機會,學生視野狹窄,思路閉塞,難以適應交際活動中的種種變化。而英語課堂合作學習卻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首先表現在教學內容上,因為現今的初中英語教材更加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開放的語言情境,營造開放的師生關系,設計開放的英語練習話題,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自由的表達。另外,英語課堂合作學習也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一個開放性的發展平臺,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2]。
1.3學生主體性
英語課堂合作學習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自我知識的建構者。而且學生對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改造也是有選擇性的。不同的學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不同,在語言表述上和使用語言的方式上也就會不同。在英語課堂合作學習小組中,學生通過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建議,還通過對學習活動的支配、自我調節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體性。
2、初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2.1精選學習內容,防止濫用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說,所有學習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教師應該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學生的疑點,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內容,所設計的問題、提出的任務要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和探索性。
2.2教師要發揮組織與引導作用
目前許多學校開展的合作學習,最大的不足就是小組討論開展得不充分,課堂小組代表之間的討論更不充分,甚至沒有討論,各說各的,這里的關鍵在于沒有發揮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作用。在小組代表發言過程中以及發言交流之后,要由教師本人或教師組織學生對各個小組代表的發言給予評價,做到有所肯定、有所爭論、有所修正、有所充實,突出鼓勵有創見的發言。
2.3合作學習內容要具有思考性、開放性、趣味性
合作學習的內容要讓學生感覺有一定的難度,同時通過英語課堂合作學習小組又可以完成。一般的操作實驗題、開放題、意見分歧題和易混難辨題目,均可采用合作學習方法,以保證學生討論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2.4創設氛圍,提高學習興趣與成績
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與學生多交流談心、多表揚鼓勵、少批評說教等方法,幫助學生逐步消除對外語的害怕感,熱情地鼓勵學生敞開心扉,大膽提問,并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民主,自由交流的師生人際情境。
2.5組建合理的合作學習的小組
為了有效地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結構合理、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是基礎,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要對各學習互動小組實行動態管理,在互動小組出現不合理現象時,應果斷采取措施,及時調整和重新組合。
2.6正確評價,導入多種評價方式
合作學習的評價觀給現代教育帶來嶄新的理念。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在合作學習中,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要更加重視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學習和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在對小組活動的評價中,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對于評價者來說,評價他人的過程就是促進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而對于被評價者來說,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能“通過幫助學生實際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而不總是依賴于教師的評價,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形成性評價的道路上,教師要大膽嘗試各種有益于學生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
3、結論
總之,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探究意識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對待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樂觀態度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參考文獻:
一、學習過程中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存在的主要差異
(一)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在教學目標上存在的差異所以多數時候就是運用題海戰術應付考試取得滿意的結果,高中數學比較淡化對體系的認知。而大學數學老師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對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是我們學生了解高數的思想,用科學的方法應對實際中的問題,并探索創新能力,同時大學數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差異高中數學在學習進度保證的同時趕超的是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度相對來說比較慢,主要是通過課堂高密度提問和細致的分析,反復對知識點進行訓練,將知識點滲透到學生的理解中,并且在高中數學中老師是有足夠的時間去輔導學生練習的。而大學數學,課程進度就相當得快,而且課堂的知識容量非常大,學生并不能當堂就消化掉所有的東西,大學數學更注重的是概念的理解和實際的運動,比較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認識數學理念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的思考問題并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三)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的差異高中數學,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就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他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訓練。而大學數學注重的是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大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只是引導。通過教師的引導,自主學習和探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四)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在知識結構上存在的差異近代數學思想滲透在高中數學中,如函數、集合、概率等,廣度深度上比較淺顯。而且高中數學重視的是理論的推導,概念內涵不夠深。而大學數學,理論性比較強,內容比較抽象,而且數學符號大量出現,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二、找到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的銜接之處
(一)發現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的銜接之處
首先要精簡兩者重復的內容,有些知識既出現在高中數學中,也出現在大學數學中,作為這一部分就需要精簡知識,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要做對此部分知識的篩選。其次就是要補充高中數學刪除或涉及較淺的內容,有一些大學數學中的知識在高中數學中略被提及,講解較淺,或者直接被刪除放出,作為這一部分知識,我們就要作為大學數學的必備知識抓起來,這樣才能避免知識的脫節。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加強對整個數學知識的了解,才不至于阻礙后面知識的深入。再次就是要加強所學知識的應用型。大學數學講究的是能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高中數學的知識就如我們身邊的必備工具一樣,我們結合兩者的長處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激發我們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尋找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數學思想與學習方法的銜接之處
高中數學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逐漸建立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大學數學是高中數序的深層次教育,就要利用現代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傳統知識,加強現在數學意識的滲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關注當代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將其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應用中,安排開放性問題供學生業余進行探究。在高中數學中多媒體技術已經開始使用,高中數學知識已經變得比較直觀生動,非常有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
三、做好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學習方法轉換的方法
(一)大學數學學習要注重課程的課前預習
上課知識量大,涉及面廣以及理論性強是眾所周知的大學數學的特點,并且內同極具抽象性和嚴謹性,所以要在課堂上很好的消化知識就要做適當的課前預習。只有課前預習,才能知曉自己的疑問,帶著問題上課,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自己的問題,效率大大提高。
(二)做好大學數學的課堂聽課筆記
將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重點難點記錄下來,課后好好鉆研,隨時回顧,提高學習主動性。
(三)課后善于歸納和總結
大學數序知識每節之間都是緊密相連層層遞進的,我們只有做好歸納總結,才能將知識出阿聯,形成完整知識構架和體系。
(四)善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歷來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群體普遍體驗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呂峰、朱孔香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焦慮狀態檢出率為38.52%;社交焦慮受到性別、年級、文理科、生源地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彭純子、燕良軾等人的研究發現男生與女生的社交焦慮水平差異不顯著; 理科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顯著高于文科學生;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都明顯高于大四學生。彭純子等人的研究發現男生社交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女生。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城鎮大學生更為突出, 城鄉大學生在社交焦慮方面沒有區別。
歸因方式指個體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習慣上傾向于做出怎樣的解釋。海德認為,人們對過去成功或失敗主要歸結于情境的原因和個性傾向的原因。情境歸因是把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為外部力量,如環境條件、社會輿論、企業的設備、工作任務、天氣的變化等;個人傾向歸因是把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個人的自身特點,如能力、興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已有研究發現,社交焦慮者總是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在社會交往中他們往往關注尋找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威脅性的信號,并對這些信號進行消極地歸因。如他們趨向于將別人皺眉頭、打哈欠等中性的信號進行消極的認知,即認為這是他人對自己的講話方式或談論主題感到厭倦、煩躁的表現,并進一步進行自我歸因,認為自己缺乏吸引力是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雖然探索大學生社交焦慮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是一些研究得到的結論并不一致。并且已有對社交焦慮產生機制的研究多關注性格、社交技能、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而關于個體認知因素尤其是歸因傾向對社交焦慮產生影響的研究比較少,歸因的方式不同將直接導致積極、消極認知方式的出現, 而個體的消極認知與社交焦慮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基于此,本研究擬考察大學生歸因傾向對社交焦慮產生的影響。
二、方法
(一)被試
隨機選取山東師范大學459 名學生, 其中男生212 人, 女生247 人, 平均年齡22.5 歲(SD=1.372);其中文科214 人、理科245 人;301人來自農村,157 人來自城鎮。
(二)材料與工具
使用交往焦慮量表(IAS)測試被試的社交焦慮水平,共15 項,5 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IAS 克隆巴赫=0.811(分半信度系數),信度良好。
內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及機遇量表(IPC)共24 項,六點計分(-3=很不同意,3=很同意),含內控性(I)、有勢力的他人(P)、機遇(C)3 個分量表。本研究IPC 克隆巴赫=0.745,信度較高。
(三)程序
對462 名大學生進行小團體統一施測。共發放問卷462 份,有效問卷459 份,所有問卷當場回收。
三、結果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為分析大學生社交焦慮的一般特點, 進行性別、學生來源、文理科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性別主效應顯著F=4.09,P0.05,=0.05;女大學生(M=45.67,SD=8.61)的社交焦慮顯著高于男生(M=44.27,SD=9.19)。來源的主效應顯著F=4.33,P0.05,=0.05; 農村大學生的社交焦慮(M=45.63,SD=8.92)顯著高于城市的大學生(M=43.88,SD=8.78)。性別、來源與文理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為分析內控性、機遇與有勢力他人與社交焦慮的關系,進行簡單相關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在控制了性別、來源、文理科的影響之后,探查內控性、機遇與有勢力他人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結果表明,內控性、機遇與有勢力他人對社交焦慮的預測系數R2 為0.138,即內控性、機遇與有勢力他人可以解釋社交焦慮13.8%的變異。在進一步控制了內控性、機遇與有勢力他人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后(調整后的預測系數為0.134)仍然可以解釋社交焦慮13.4%的變異。
四、討論
研究發現, 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體驗到更多、更嚴重的社交焦慮情緒,這一特點不因年級和文理科的影響而改變。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社交技巧更多些,交際范圍更廣, 男生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在人際交際過程中更主動; 已有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女生的交際圈子更小, 人際互動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深,對外的排他性更強;相比較而言,男生的交際圈子更廣,人際互動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淺,群體對外的排他性更低, 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生社交焦慮水平相對更高的現象。此外研究發現農村大學生的社交焦慮顯著高于城市的大學生,這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可能由于農村大學生來到城市生活環境有所變化,原來生活環境中交際圈相對穩定、狹小,封閉,生活環境的變化和交際圈的擴大要求更多的社交技巧,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挑戰。
【關鍵詞】數學 體驗 策略 創新
一、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文本
新課程要求創設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教師可用故事、圖片、試驗等形式,針對文本(教材)的重難點,設計一些求異性、想象性、體驗性的情境,讓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解”的境界。通過鼓勵、肯定、表揚等一系列的途徑,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與愉悅心情之間建立起一種穩固長久的聯系,并產生新的自我實現的欲望,形成“學習—滿足—在學習—更滿足”的高效循環。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這一課時,我大膽改編了文本,創設了“小小百貨商店”的情境,把學生文具、日常生活用品、小玩具等都標上價格,然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分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我讓每一個小組的一個人當“售貨員”,其他的學生當“顧客”,“顧客”要把購買選中商品的錢款準備好,再交給“售貨員”,如果給的錢數不對,其他的同學要指出。活動中,學生們爭著說自己想買什么,付多少錢,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已經輕松掌握了元、角、分的知識。
二、讓學生在建構中體驗文本
建構主義認為:“主體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過內部構件自己的基本的認知原則或‘范疇’,去組織經驗,從而發展知識。”教師只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引導、探究、接受等活動對文本加以“內化”,才能促進自身主動加暗溝。如教學“循環小數”這一課時,上課開始,有一位教師出人意料地請全體學生起立,在座位上原地踏步,教師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中途忽然喊:“立正!”然后提問。
師:你們認為為什么踏得這樣整齊?
生1:因為我們是聽著你的口令來踏步的。
生2:我們踏步是先左腳,再右腳,這樣不斷地重復下去,是有規律的。
師:如果我不叫停,你們要不斷重復幾次?
生一起:無數次。
師:如果不叫停,踏步的次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生一起:無限的。(教師板書:有限、無限)
師:老師的口令有什么特點?
生:你先喊一,再喊二,最后喊一,按照這樣的次序不斷重復下去,“一二一”的個數也是無限的。
師:你能把這些數字寫出來嗎?請一位學生到黑板上寫寫看。
(生現在黑板上寫出121,然后停頓思索了一會兒,又在后面添上省略號)
師問這位學生:你為什么要在后面添上省略號呢?
生回答:因為后面還會出現無數個“121”.
師:對!這樣有幾個數字一次不斷的重復出現的數,在小數中就有。(板書: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種小數,叫循環小數。(板書:循環小數)
……
隨著教師的循環誘導,循環小數的本質屬性漸次呈現,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完善、擴展,學生探究活動的過程充分體驗了主動建構,探求新知識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愉快。
三、讓學生在創造中體驗文本
教師要將學生的各種潛能諸如想象力、創造力等充分挖掘出來,使之獲得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目的就是要創造性地將文本激活,置于生命態,使之恢復活性和靈性。如教學《4635÷45》這一課時,這是一道商中間有0的除法運算,僅僅依靠文本(教材)運算,算理單調,枯燥無味,是不夠的。教師如能另辟捷徑,便會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這樣誘導:“讓你把4635支鉛筆平均分給到自己班上45位小朋友,想一想該怎樣分,比一比誰的分發多?賽一賽誰的分發巧妙?請各個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的一支一支的分:4635-45-45……-45;有的估算:先給每一個人分100支,剩下的不夠每一個人分10支,只夠每一個人分3支,百位上邊是1,個位上是3,十位上便用“0”占位,最后每人分得103支;有的……。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生也擁有了更多的學習主動權,擁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體驗的機會,真正體現到了新課標倡導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