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活中來范文

    生活中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中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活中來

    第1篇:生活中來范文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歡家

    共用電150度

    共用電130度

    平均每天用電3度

    鄭媛媛家

    平均每天用電4度

    共用電65度

    共用電50度

    程章家

    平均每天用電8度

    共用電210度

    平均每天用電6度

     

     師:你能根據上面提供的數據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生1:三戶人家八月份共用電多少度?  師:你能自己解決該問題嗎?  生1:能。150+4×31+8×31=522度  生2:丁歡家3個月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生3:……  生4:三戶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生5:……  (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整理如下:)  條件: 問題:  a、 丁歡家  b、鄭媛媛家 三個月中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c、程章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戶家庭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f、十月    師:小組合作,選擇一至兩個問題進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數,準備匯報。(學生小組合作,利用計算器輔助計算進行探究)  生1:我們選擇問題a,計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師:能解釋一下嗎?  生1:我們先求出丁歡家三個月共用電多少度,再除以三個月的總天數。  生2:我們選擇問題b,……  生3:我們選擇問題e,……  (師逐一板書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師:看了a、b、c三個問題的得數,想對這三個同學說什么嗎?  生1:我認為程章家應節約用電,太浪費了。  生2:……  師:比較問題d、e、f的得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電量在逐月減少。  生2:這是因為天氣逐月轉涼,空調、電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電量也就逐月減少了。  生3:我想到了這三個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減少。  師:對,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對自己身邊的事非常關心,天氣越是炎熱,用水、用電量就會出現高峰,看來通過求平均數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師:今天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的呢?  生:先求出總數,再除以總的份數,就能求出平均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課始就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匯報自己搜集來的家中用電或用水情況,并根據這些數據自己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最后通過對得數的觀察、比較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的教學過程設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日常生活"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工具的價值在于應用,在應用中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與客觀世界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意義,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打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不可削弱、只可加強的目標之一。  例如:學習了《統計初步認識》后,引導學生課后去觀察校門口的車流輛,收集數據,并用數學方法對這些原始數據加以整理。  ××路口車輛(5分鐘)統計表  車輛總數

    合 摩托車

    拖拉機

    卡 客 轎 輛  

     

     

     

     

     

     

     

     從統計表提供的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車流量、車速、車子經過校門口的時間與學生上學進校門、放學出校門的時間加以聯系,設計“安全過馬路方案”通過討論提出三種方案(架天橋、設信號燈、畫斑馬線),最后對方案進行全班舉手表決,把投票結果進行統計,評出全班最佳方案。  ××路口安全設計方案統計表 方案種類

    合 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人   數

     

     

     

     

    第2篇:生活中來范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影響著一個人智力的發揮,而課堂教學更是興趣培養的主陣地。如果在一堂語文課的導入、品悟與拓展階段施以一定的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定會讓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和信息載體。

    【關鍵詞】

    激趣導入 激趣設疑 激趣拓展

    陶行知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研究: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能發揮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興趣的事,只能發揮到百分之二十。小學語文教學尤其如此,教師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激趣導入,激發探知欲望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好比是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一樣,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如能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

    1.問題導入。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就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如:在執教《我不是最弱小的》這一課時,在板書完課題后,讓學生先齊讀一遍,教師示范讀三遍,對“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幾個詞語分別加以重讀。讀完后,讓學生說說從中聽出了什么?由此產生了三個問題,帶著這三個問題回到文本中去品讀,從而撥動了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了思維的火花,引發探索問題的熱情。

    2.情境導入。情境導入是指教師在教學伊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及課文的特點,以直觀形象手段,為學生創設出和諧美好的情境。情境創設有許多種,如:圖畫描繪情境,多媒體圖形課件呈現情境,制作必要的實物等道具,還有老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語文教學情境導入,學生只有在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對課文才會產生想了解、想去讀、想去學的念頭,才會入情入境,融入到文本中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在執教《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多媒件課件出示一張張優美的草原圖片,配以《美麗的草原》這首歌,巧妙地將學生引入到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在優美的視聽享受中,己經感悟到了課文的意蘊,從而為下面的教學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地。

    二、激趣設疑,激起思維火花

    語文課要想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課堂設疑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課堂設疑是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習動機,推動學生到達知識彼岸的一種有效方法。“疑”設得好、設得精、設得巧、設到點子上,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一些平時不善發言的學生不是不會發言,而是老師未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只要“疑”設到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上,他們便會不由而發,不能不發,發而后快,在這一思維流程中,求異、創新的思維火花也會隨之迸發。

    例如:公開課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一片斷時,學生初讀課文只能從外表上感受到鳳辣子有錢,是個貴婦,穿著講究等;從語言上只能感受到鳳辣子熱情、豪爽、大方等。為了深入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學意境之美。我首先讓學生畫出鳳辣子的語言,指導朗讀,最后從鳳辣子發出的一連串的問題入手,問學生為什么這個片斷的結尾處沒有問題的答案。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紅樓夢》原著的后面有答案,有的說……我告訴學生,其實你把原著看完也找不到答案,為什么呢?進而引導學生感悟鳳辣子不是真的關心林黛玉,因為她不想知道所問的那些問題的答案,只是為了討好賈母,炫耀自己的權力。然后小結:其實鳳辣子自始自終一直在討好賈母,炫耀自己的權力,再讓學生回到文本,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悟人物形象。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想不讓他說那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進行了心靈對話,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會了文意,領會了文本意蘊,深刻的感悟了人物的形象。

    三、激趣拓展,激悟文本價值

    如果說一堂語文課是一部微型電影,那語文老師就是導演,用他對劇本的深入透徹的理解,用他那富有激情的語言和動作,將演員們帶入到預設的境界,進而挖掘出劇本的內涵,展現出劇本的價值特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語文教學的拓展階段,如果教師拋一質疑的火花,引導學生去細究文本的價值觀,就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碰撞,從中得到人生的啟迪。如:在執教《金子》這一課時,課文的結尾處,彼得不無驕傲地對人說“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這塊土地里。”我問學生:“彼得取得了成功,你認為彼得在這里所說的‘真金’究竟指的是什么?”學生一致認為是“勤奮”。別的淘金者也都付出了許多勞動,也可以說他們很勤奮,可他們為什么沒有找到真金呢?經這一問,細心的同學從文本中找到了彼德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真金就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澆灌花朵,真金就是在一條路走不通時學會嘗試走另外一條路,真金就是確定目標后,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樣的拓展,不但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

    【結 語】

    語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雖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每位教師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不斷去探索、創新與實踐,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展開成功的翅膀,在色彩斑斕、廣闊無垠的語文林海中翱翔,一顆顆渴望學習語文的種子定會生根、發芽、開花,并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吳靜鈺.語文課堂激趣小招兒【J】.吉林教育,2012(11)

    第3篇:生活中來范文

    一、對教學目標的確定

    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緊緊抓住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和通過電能在生活中的應用這個核心,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圍繞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展開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討論,通過師生互動,結合功能轉換、燈光明暗變化影響因素的根源揭示等,充分掌握電功、電功率等基本概念,理解并學會區分額定電壓和實際電壓、額定電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對教學設計的評價

    讓生活走向科學,讓科學走向社會是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吳老師的教學設計正是依據這一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現有的經驗,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給人印象特別深的四個地方:

    1.課題引入生活化

    一上課,吳老師就拿出一個臺燈,接通電源后打開開關,并逐漸調亮這一情景,讓學生畫出這盞臺燈的工作電路。臺燈是學生生活中的常用品,教師通過臺燈的工作引入新課,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一下子就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來解決課堂難點

    在這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對于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理解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分不清什么是實際功率,什么是額定功率。而吳老師通過一個實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即以汽車的額定載客量和實際載客量來類比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淺顯易懂,很好地用實際問題幫助學生解決了本堂課的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學生印象

    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大小不一,學生一般也不太注意,而許多練習中經常會出現讓學生判斷額定功率大小的問題。吳老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是出示了一個普通白熾燈,請一個學生來找燈泡的額定功率,因為平時學生不太注意用電器的銘牌,學生費了不少時間才找到,其間學生因為著急而抓頭皮,而其他學生則哄堂大笑。吳老師在介紹了用電器的銘牌以后,又將事先準備好的寫有用電器名稱的紙條呈現在黑板上,有電風扇、電飯鍋、電視機、空調等。然后讓學生討論這些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大約有多少?在學生討論了之后,又讓學生回答。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吳老師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確實,學生在實際生活過程中經常用到這些用電器,但對它們的額定功率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學生都表示不太清楚。在學生回答完后,吳老師讓班長將它們的額定功率根據公牛插座上的說明書給出答案,一方面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這些科學知識和科學量,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這一行動,給學生做了很好的榜樣。

    4.定性與定量分析的自如轉化,順利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我們感受到零碎的科學知識如何得到理性升華和定量表達的途徑,經過一路的探究,學生既知道也明確了家用電器的實際電功率既隨電流的增大而增大,也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而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吳老師簡單地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坐標,讓學生來表達,學生畫出了一條通過原點的斜直線,這時,吳老師在直線上任意通過這個點向兩坐標軸畫直線形成一個長方形,說這個長方形所圍的面積就是這時候用電器的實際電功率,從而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這樣的處理,順理成章,一氣呵成。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定性描述的基礎上,將這些知識匯聚成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充分展示了吳老師扎實的教學技能。

    三、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1.實例展示,導入新課

    上課一開始,吳老師就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用電器――可調亮度的臺燈,并演示臺燈由關到開,并逐漸變亮的過程。通過活動直接進入新課,簡潔而有效。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畫出臺燈工作的簡單電路圖”“設計控制電壓一定,研究電功率跟電流大小關系的電路圖”。有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如,“討論一下下列常見用電器的額定功率有多少?”有教師演示實驗,如,“電功率大小與電壓、電流的關系”。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征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第4篇:生活中來范文

    一、讓數學從生活中來

    (一)捕捉生活現象,感知數學問題

    在學生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與文字的結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的,是他們天天要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及時地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由于長方體各部分間存在著“相對”和“相交”的位置關系,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種位置關系呢?我從學生的鼓掌入手,用兩只手分別做了“上下相對”“左右相對”“前后相對”“十字相交”等動作,學生很快便掌握了這兩種位置關系。

    (二)創設生活情景,探究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情趣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如教學“數一數”時,教材創設了兒童樂園情景,學生通過看圖觀察,有序地“數數”,便能體會到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字。再如,教學“統計”時,教師可利用“大象過生日”這一情景引導學生學習“統計”,之后讓學生統計出小組成員的年齡、喜歡吃的水果等,并讓他們在家里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統計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三)再現生活場景,領略數學魅力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伺機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模擬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實際化、生活化。如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時”,教師課件演示“學生借書”的情境后,不妨利用教室的圖書角,把它設置成“圖書室”,請一位學生來當圖書管理員,再由幾位學生扮演成借閱者,引導學生計算“60-35=?”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生通過表演、討論、思考等活動,充分體驗和感知了所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師生在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中讓課堂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二、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一)聯系生活實際,提煉數學知識

    對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而他們大部分的生活經驗,以及對世界的認識皆來自現實生活。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現實中尋找學生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周圍的世界。如教學“統計”,新教材中出現了很多生活化的內容,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分別到家庭、商場、公園、車站等處去采擷生活資源,用一雙觀察生活的雙眼去學習數學;“打折”是學生很熟悉的內容,教學時可以創設不同商場打折出售商品的情境。如一個商場全部商品七折出售,另一個商場滿100送20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進行探究:如果自己是顧客,應選擇哪家商場購物最實惠?再如學習“植樹問題”時,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指和指縫的關系,引導學生發現“手指=指縫+1”這個數量關系,進而引出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

    (二)開展課外活動,深化所學知識

    第5篇:生活中來范文

    一、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初步認識數學。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用多媒體演示三個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輪胎(圓形、方形、橢圓形)的自行車賽跑的情景。同學們興趣十足地猜著誰能拿第一,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爭論達成共識。學生從鮮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圓的中心就是圓心。而在學習了小數乘法后,我設計了一個“上街購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家長,有50元人民幣,到街上應怎樣購買物品?要從哪些方面考慮購買呢?學生在探討的時候,發現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價格等,也考慮到家中的實際需要等。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真實再現了現實生活,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增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鮮活的生活情景,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在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

    二、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培養應用意識

    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 1 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1個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數學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在“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外向課內匯集”這樣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感受數學中的生活,進行情感的熏陶。

    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學生在主動探求數學問題的同時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應熱情的牽著孩子們的手,正確引導孩子體會數學所展示的奇妙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從中受到情感熏陶,達到優化生活,熱愛生活的目的。正如吳正憲老師所說:數學如同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處處充滿著美。

    在教學對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時,我首先出示情境圖:小華家新買了一套房子,準備裝修,請你幫助小華算一算他家要買多少塊瓷磚?然后讓學生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塊瓷磚,再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估計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方法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么這個發現是否適用于不同的數據呢,我又讓學生舉例進行驗證。在驗證前,我先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再讓學生舉符合要求的例子。學生在獨立舉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從中使學生體會到探究數學規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規律的樂趣,樹立了探究數學規律的信心。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數學能力,并發展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的效果。

    第6篇:生活中來范文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生活;研究

    我在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8 Section A Period 1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所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真實的語言,使英語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更富有真實生動的生活氣息,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句型”What did you do on your day-off?”并利用該句型談論過去所做的事情,重點是對行為動詞過去式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學片段展示

    T: Boys and girls,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just now.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day-off? Did you enjoy your day-off?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happiness with your parents?Now let’s begin.

    (學生興趣盎然地拿出準備好的圖片、照片,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遇到生詞或請教同伴,或舉手向老師詢問。記錄員在認真地做記錄,我在全班巡視,給學生提供指導、幫助)

    T: Boys and girls, are you ready to share your ideas in class? I’m sure you can give us great happiness. Which group would like to try first ?(教師以期盼的眼神注視全班)

    Xu Fei(學優生)from Group 1(拿著一張已填好的表格走上來,在幻燈機上展示出來,并自信地介紹起來):There are four students in our group. We all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Yang Liqin went to the zoo, she saw many interesting animals. Chundie went to Nanxi River and took lots of photos. Look, here are some of them .How beautiful ! Yang Wei went to the Gift Shop and bought many gifts . I helped my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 .

    T: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 helped your parents!A good girl!Well done . Thank you very much!Just now Xu Fei sa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other group would like to try?

    Xiangxiang(學困生): Let me try .Yizhou played football. Yifan went to see her grandparents. I did some reading and watched TV.

    T: I’m very happy to hear that you did some reading.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in English than before. Yifan went to see her grandparents . Did you go to see your grandparents?

    Xiangxiang: Oh, I didn’t . I’m going to see them on my next day-off.

    T: What a kind girl!I agree with you. We must be kind to the old.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聽、說、讀、寫,自己去交流、感悟,去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結果,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基本上能讀準、說對、聽懂和寫出目標語言,并進行得體的合作交流。

    二、成功之處

    1.提供創新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巧設一些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要通過豐富的想象才能合理地給予答案,且答案的不唯一為學生探索創新提供了更大的思維空間。

    2.開放創新的時空

    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并不要求學生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遇到生詞可借用書本或其他學習工具,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此外還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從而發揮其優勢,相互激勵、相互補充,開闊思路,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3.激勵創新的動機

    在本教學片段中,學生都是在談論身邊的人和事,他們所接觸的、運用的語言都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與其說是在上一節語法課,還不如說是在做一次交流,在聊愉快的假期。因此,學生會覺得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尤其在四人小組交流的時候,他們更是興趣高漲,很想知道其他人做了什么,感覺怎樣,同時也樂于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活動和其中的快樂。

    4.創設創新的環境

    創新不僅是“優等生”的專利,其他學生也有創新的潛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定位在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上,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當他們有疑惑時,我提供幫助;當有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狀態不積極時,我走過去加以提醒并給予指導;當學生討論完畢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引導他們在全班交流,并給每一位學生以激勵,使學生在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想說、敢說、樂說。

    三、亟待改進之處

    1.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的任務設置要有層次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從做中學、學中用。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讓學生廣思、深思,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好時間。

    3.在小組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用英語交流,同時教師適度地指導和監控多組學生,并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

    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現,可以滿足學生“有趣”的需求,靜態的語言因生活之水的注入多了幾分生機,平淡的生活也在語言轉換中生出了幾分諧趣;可以滿足學生“有用”的需求,生活使學生領略了英語的魅力,英語開拓了學生的生活空間;還可以滿足學生“有成”的需求,生活強化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功感,英語揚起了學生追求生活的激情。雖然英語與生活的距離似乎相對遙遠些,但只要我們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英語學習的“生活化”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對構建中學英語課堂互動模式的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6).

    第7篇:生活中來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 生活化 案例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試想學生在老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中盡可能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表現生活中的樣態、感受生活中的氣息、欣賞生活中的色彩那是一個何等的美妙的教學場景。學生在一個簡約的、生活化的課堂中,學到直觀的、有真實感的知識。源于生活的語言,又走進了生活,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語言。

    案例:E B I 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出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由于時間、舒適、速度、安全以及承受度等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出行方式就會不同。此內容與現實生活很貼近,學生會有話可說。

    Act 1:Let's talk。①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提供信息…by taxi/bus/bike/ by/car…on foot;②引出 What other way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train/underground/ ship /plane…

    Act 2:Let's discuss。①I am going to Qingdao by plane for my next holiday,because…引出Going by car is fast.Going by train is faster.Going by plane is the fastest.提供信息slow comfortable crowded relaxing…②引導學生尋找課上所提及的形容詞的比較級以及最高級的規律。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學生要盡可能的用所學到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也自然就使用到了英語,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p記憶力p想象力和創新精神。通過以上活動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更安全地更合理地出行,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教育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提醒自己的家人遵守交通規則。

    家是學生最熟悉、感到最溫馨的地方。父母長輩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但是如今的學生,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喚起他們的“感恩之心”,改變他們的唯我行為已迫在眉睫。方學慶老師老師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課堂活動相結合,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語境,給學生以生活和學習是一體的感覺。使學生在欣賞美文的過程中,通過呈現與參與蘋果樹的討論,揭示父(母)愛的真諦,在寓言教學與語言教學中滲透感恩思想教育。

    彩繽紛的生活是知識的源泉,也給我們語言類教師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比如,數字、顏色、時間、天氣、食品、服裝、玩具、身體、個人情況、家庭、學校、朋友、文體活動、節目、姓名、年齡、性別、相貌、愛好、性格等素材。選擇來自于家庭生活和社會的生活素材,能使學生感覺到親切、自然、容易接受、充滿人情味。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適當把學生個人生活內容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

    總之,有效的、合理地“生活化”課堂活動設計對我們的英語課堂效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來自于生活的話題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內需,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更好地生活,從而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如何從生活中捕捉有效信息,并轉化為教學活動也是對教師的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業精神的一種考驗。現代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接受挑戰,力求將我們對生活的感受盡可能的呈現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2003年

    第8篇:生活中來范文

    關鍵詞: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98

    據調查,樂于完成作業的學生占30%,視作業為沉重的負擔的占65%,另有5%的學生不能完成作業。為什么會這樣?作業量大,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缺少情趣,使學生產生惰性,激不起學習興趣,從而導致英語教學低效甚至無效。英語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興趣,創新地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使學生在做作業中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不但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和主動性,而且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那么,如何科學有效地設計英語作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巧妙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讓英語走進生活,讓生活再現英語,讓我們的英語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搜集資料類

    《英語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所以,作業設計應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英語、積累英語,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積極收集貼近生活的英語素材,親身去感受生活、體驗語言。因為生活中處處有英語,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英語教育資源。搜集資料也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它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

    26個字母的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中是基礎的,也是枯燥的。如何把它們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呢?課前,筆者建議學生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英文廣告、商標等,讓他們初步體會到英語就在他們身邊。學生呼聲很高,收集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如CCTV,WC,CLOSE,Made in China,Coffee,hamburger,Walkman,Nike等。課堂上,筆者利用學生搜集的這些資料進行字母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僅快速地掌握了26個字母的發音和書寫,而且知道了CCTV、 WC、 Nike等的含義。當然,教師要避免讓搜集資料成為負擔的代名詞,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和作用。

    二、設計制作類

    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課堂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語言只有融入生活,才會綻放光彩。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設計制作類作業恰好能促使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創造性設計,逐步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

    七年級入學時,學生多數彼此不識。而且他們都酷愛手工制作,能從中找到無窮的樂趣和自信。為了便于師生、生生間相互認識,在學了外研版七年級“預備級(Starter)Module 1 My teacher and my friends中的句型What’s your name?以及拓展的句型How old are you?后,筆者發給學生一張自己的英文名片,然后要求學生課后也給自己設計一張個性化名片。第二天檢查“名片作業”時,筆者驚奇地發現學生的設計是如此精美,如:

    除介紹年齡和姓名外,學生還介紹了自己的愛好、聯系方式等,這完全出乎預料。

    在學了外研版七年級下Module2 Spring Festival后,筆者讓學生自制特色節日賀卡送給自己的老師和朋友,而且用英語介紹相關節日。學完了外研版七年級上Module7 “What time is it? It is...o’clock.”,筆者讓學生對現行的作息時間表和課程進行討論,指出它的合理性以及不足之處,用英語制作出他們自認為更合理的時間表。除此之外,筆者還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教室和食譜,編抄報。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關詞匯和表達。遇問題時,他們還學會了向教師、同學、字典、互聯網尋求幫助。

    這些豐富多彩的設計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它能把課本上的規范的死的內容融于生活,實時營造語言環境,加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也促使他們具備了用英語做事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達到了英語生活化的目的。

    三、調查分析類

    記得溝通式教學法的倡導者之一Brumfit說過:“好的老師總是關心學生是否能迅速地使用到他所學的。”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經驗,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調查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體現了“讓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的教學理念。

    調查主要在班級或家庭內部進行,如在學了七年級上外研版Module 2 Me, my parents and my friends中職業名稱的單詞后,調查統計班內同學父母的職業。筆者設計了以下表格:

    這樣不僅操練了詢問職業的句型,鞏固了單詞,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隨意、輕松、愉悅的交際氛圍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將所學知識內化了,形成了在真實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活動的積極性。

    又如在學了外研版Module 3 Colours, things and food 中What’s your favourit food? My favourit food is ...句型后,讓學生設計表格,調查家庭成員及親戚朋友喜歡的食物,區分出健康飲食和不健康飲食,寫調查報告,并向班級匯報。這體現了英語是為生活服務的。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的確,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又是運用語言的沃土。將英語作業同鮮活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自主、自信、自強的愉快作業環境,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孩子們必然會在不斷的鍛煉中,眼睛日趨明亮,思維日趨靈活,學習興趣日趨提高,英語作業定會在生活中“活”起來,綻放魅力。

    參考文獻:

    [1] 陳 琳,王 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范鐘靈.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作業設計[J].英語教師,2008(4).

    [3] 石培軍.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設計[J].教育藝術,2006(10).

    [4]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第9篇:生活中來范文

    1.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如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一課時:課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學生嬰兒時、幼兒園時、小學時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再布置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用課件展示三張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中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引出了教學主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并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大大小小十多雙手套,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勾出來的。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

    由于我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2.教學方式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

    2.1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

    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并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如教學《寸今難買寸光陰》,在“快!快!不能快點嗎?”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提供的幾個事例,結合平時的實際進行演出。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表演起來入情入境,對學生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后,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2.2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免费国产成人α片|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成人av免费电影|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