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公消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題目: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研究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類型
課題來源:經過老師推薦,自己慎重選擇后確定的方向與題目
課題類型:本課題屬于宏觀角度下的研究,通過對中國股市成長性的認識和對投資機會的定性研究,來分析和總結其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秩序發展,中國資本市場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執法力度的強化,使得股票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得以充分體現,中國股市經歷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長達5年的大熊市。股票價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當一部分藍籌股具有投資價值,股票市場投資機會凸顯沒產業升級時新興產業在經濟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業未來增長的潛力相當大,對這些增長型行業在股票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必將獲取豐厚的回報。但是中國股市仍然是一個相對不承受的新興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因而研究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對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首先由于我們現在研究的是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中國股市已經走過二十幾年,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成長性和其對應的投資機會來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我們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過同樣的課題我們可以從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義的借鑒。
《中國股市成長與宏觀經濟》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近十年來,股市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及居民儲蓄的關系,并與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美國、韓國股市的同類數據比較,中國股市發展速度較快,論述發展股市對中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義。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所以對投資者的價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時間較早。對現在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代價最小的股市路徑之爭——中國股市十八年的回憶與思考》作者劉紀鵬;劉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說的是從1990年深交所試運行和上交所正式運行起步至今,中國股市歷經十八個年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十八年來,中國股市的成長史到底是一部不規范的成長史,還是一部國情和西方規范成功結合的發展史?到底是一個充滿了投機、泡沫和賭徒的賭場,還是和平崛起的中國不可或缺的主戰場?在中國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沒有一個領域像股市這樣,爭論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強調國情為主的實事求是派"和"強調海外規范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以股權分置改革為例,"市價減持"變"對價改革"導致天壤之別。因此,敢于正視這十八年發展史,客觀科學地總結我們在股市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從中國股市發展中爭論過的幾個焦點問題入手,對過往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以尋求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優路徑。他給我們講述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史,但沒有對未來的中國股市走勢進行展開分析。
《見證成長》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動態分析》<正>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20歲生日,《股市動態分析》作為中國最刊創刊的專業性證券類期刊也見證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程。而中國機構投資者初具規模也就是三五年內的事,每年的"最佳機構投資者"春節特刊也正在見證中國投資人成長的步伐。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機構投資者"特刊以來,每年上榜機構風云變幻,新機構名字層出不窮,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方面表明中國投資者隊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欣喜地發現,開始有些機構連續兩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華商基金、華夏基金,私募機構的尚雅投資?!吨袊墒谐砷L質量及其對策研究》作者牟長利;龍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給我們講述了我國的滬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來,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對現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總體質量分析。并給投資者以建議。
《中國股市暴漲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設缺失》作者:王一靜,文獻來源:[J].現代商業,2008股市18年的成長,也是中國股市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國股市經過了兩年的股改,終于解決了積壓已久非流通股問題。本文就中國股市最近出現的一漲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國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說明我們國家的股市發展存在著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進。
《從A股市盈率變化看股市投資機會》作者:金開安,文獻來源:[J].投資北京,2011<正>股市的低估,對于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買入持有的好時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2009年觸底反彈,2010年到2011年長期盤整、交易低迷的弱勢階段。本文主要說了我們怎么利用市盈率來把握投資機會。
《危機下的中國投資機會》作者:馬晨文獻來源:[J].中國金融家,2009文獻主要講了大中華區是如何從一個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充滿投資機會而且經濟結構互通的地域?中國的股市表現領先全球,哪些行業將出現最佳的投資機會?A股市場的短期和中長期走勢如何?流動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國老齡社會養老產業的投資機會研究》作者:劉紅,唐繼碧,文獻來源:[J].會計師,2012,摘要: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四二一"為主的家庭結構模式導致了養老方式從以家庭養老為主轉變為以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并重的養老模式過渡,同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斷增加,政府對養老產業大力支持,但是與此相對應的卻是養老產業的落后和養老產品、服務的嚴重缺失,因此,我國養老產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進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獻來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摘要:采用"滬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建立等權投資組合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非系統風險分散效應,計算了滬深A股系統風險總量,并從馬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出發探討了合適的規避風險的投資組合。
《股市投資機會在哪里?》作者:劉浩,文獻來源:[J].卓越理財,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據各種理論推算出的"鐵底"——5000、4800、4000、3500……,都沒能阻止股市大盤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謂"鐵底"中一路暢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絕地反擊?《中國股市投資策略探討》作者:劉光彥文獻來源:[J].商業研究,2005,摘要:14年來中國股市大幅波動,暴漲暴跌的次數不計其數,許多參與群體損失慘重。然而,中國股市在讓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的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機會,認真研究中國股市的運行情況及漲跌機理,探討其投資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爭奪資源:故事遠未結束》作者:彭波,文獻來源:[J].證券導刊,2006,摘要:一年來,一邊是股改轟轟烈烈地進行,一邊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股市隨著最大的制度障礙的消除,被壓抑的上升動能開始逐步釋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資源與能源、人民幣升值、消費升級被視為這輪牛市的開始。
《中國股市投資價值分析:基于行業角度》作者:錢競,文獻來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又經歷了歐債危機,中國股市持續低迷,大盤指數不斷跌破低點,中國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間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眾多股民被套,財富大幅縮水,基金公司普遍虧損。中國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長線投資機會還有待考驗。
《中國股市投資風險結構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瑋,陳衛平,文獻來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摘要:從介紹股市投資風險特征著手,通過對中外股市風險結構的實證分析比較,指出了當前中國股市系統性風險比例過高,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結構性失衡,并圍繞這一失衡現象對其成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運用投資機會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長性》作者:潘立生,任國宏,趙惠芳,文獻來源:[J].財會月刊,2010,摘要:本文使用投資機會集方法并選用我國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來度量公司的成長性,并對投資機會集方法和傳統的托賓Q值方法和市凈率方法進行有效性檢驗,結果表明:投資機會集方法比托賓Q值方法。
《時變性投資機會條件下的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理論與中國實證》作者:范利民,陳浩武,文獻來源:[J].管理工程學報,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資機會的時變性特征對長期投資者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的影響并實證,表明時變性特征降低風險資產長期收益率條件方差的增長速度,降低其在長期投資視角的風險。
從上我們得到:中國股市成長性與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投資機會與其他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借鑒他們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們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論文在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理論,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進行研究。論文通過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投資機會各自分析和實證研究后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最后綜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下為提綱:
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是說明本文的研究意義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成長性,對中國的成長性展開分析
第三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并研究不同時期的投資機會是怎樣變化的
第四章,通過選取樣本和萃取數據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第五章,對本出總結,同時通過本文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首先,通過研讀國內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各類研究成果,并以此為思路來尋找出我所需要進行的宏觀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鑒國內學者的理論成果及實證檢驗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數據與實證方法,并找出各類實證檢驗結果的相同于不同之處,提出我所要研究的問題的理論依據及實證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據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找到能夠驗證我問題的方法。
再次,對我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此部分相對于前面較理論化,但是會更加具體到細節。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1.2.28-3.6:確定論文題目,明確論文目的、內容及進度安排,開始查閱資料。
2.3.7-3.20:收集資料,撰寫任務書和文獻綜述。
3.3.21-3.27:收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4.3.28-4.3:整理資料,擬定論文大綱。
5.4.4-5.8:整理資料及相關數據,撰寫并修改論文初稿,最后完成論文初稿。
[論文關鍵詞]公眾參與權 行使途徑 完善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昆明“PX項目”從2012年底開始引起公眾關注。2013年5月4日,3000多名昆明市民齊聚市中心南屏廣場對傳聞中新建PX煉油項目表達抗議,就此,傳聞演變成群體性事件,這時官方才出面回應,并召開新聞會,表示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利益方中石油也稱項目“不含PX裝置,也不生產PX產品”,但輿論質疑聲依然不斷,于是昆明市政府于5月13日召開懇談會,邀請市民、網民、專家互動,聽取不同的意見。
無獨有偶,2007年的廈門“PX項目”事件,起初院士的建議及政協委員的提案,未能阻止該項目的上馬,反而有加速的趨勢,直至2007年市民上街“散步”,才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隨后召開新聞會、公眾座談會、并發起網上投票,最終因公眾反對,該項目終才得以拆建。
依筆者看來,在群體性事件中,公眾的不滿情緒一旦被激發,極易產生嚴重的后果,輕則造成財產損失,重則危及人身安全,諸如公眾上街“散步”、集體上訪等群體性事件,只是人們在訴求無門后的無奈之舉。同樣的PX項目,為何兩次引起公眾上街“散步”,且直到公眾上街“散步”,才引起政府的重視,開始召開新聞會、懇談會,聽取公眾的意見?難道說公眾參與政府決策就只有上街“散步”這一種途徑可行嗎?為此,本文將對公眾參與權的實現問題予以探究。
二、公眾參與權的概念分析
“行政決策中引入公眾參與機制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物,在發達國家,公眾參與已經成為行政法的核心價值之一”,而我國由于行政法本身起步較晚,發展不夠完善,相應的政府決策中公眾參與權的發展也并不是十分充分。公眾參與權概念是學者在研究相關公眾參與理論的過程中提出的。
有學者提出“公眾參與權是一種集知情權、 參與權、 表達權、 監督權四權于一體的復合性的權利”。筆者認為,這種將公眾參與權劃分為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四權的做法欠妥,因為這四種權利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晰且有重疊:第一,表達權可否被參與權所吸收?第二,監督權可否被知情權與參與權共同吸收?第三,公眾參與權又包括參與權,這兩個參與權含義是否相同?表面上看,前者的含義廣于后者,可同樣的詞語表達不同的含義,就讓參與權的概念更加模糊不清了。公眾參與的定義有如下觀點,著名學者俞可平認為,公眾參與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動”。賈西津的觀點是,公眾參與“指公民通過各種途徑影響政府及其決策的過程,包括選舉中的投票參與,以及公共政策參與等”。蔡定劍教授認為是:“公共權力在進行立法、制定公共政策、決定公共事務或公共治理時,由公共權力機構通過開放的途徑從公眾和利害相關的個人或組織獲取信息,聽取意見,并通過反饋互動對公共決策和治理行為產生影響的各種行為?!?/p>
綜合各學者之意見,筆者認為,政府決策中的公眾參與權是指社會普通民眾以及受行政決策影響的利害關系人、組織以及專家學者等通過法定的程序直接參與到行政決策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以促進政府決策民主、公正與科學的權利。公眾參與權在內容上至少要包括公眾對政府信息的知情權、公眾意見的表達權以及意見不被采納的救濟權。首先,知情是表達意見的基礎,公眾只有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所表達之意見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其次,意見表達是公眾參與的關鍵一步,公眾只有將意見表達于行政機關,決策者才能了解到公眾的意見,進而影響到決策的制定。最后,在公眾意見不被聽取,致使其合法權益遭受損失時,應有相應的救濟渠道。
三、公眾參與權的法律依據
(一)憲法依據
公眾參與權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在我國憲法中雖沒有明確列舉于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但這并非意味著公眾參與權無憲法依據。《憲法》第2條中規定:“人民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北緱l實質上就是憲法賦予了公民在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中的參與權。需指明的是,法條中使用的是“管理”二字,而“管理”二字的介入程度明顯重于“參與”,根據法理的“舉重以明輕”原則,管理權尚有,況參與權乎?
(二)法律、法規依據
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趨勢,然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未全面建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制度,只是在一些單行法中有些原則性的規定,例如,《價格法》第22條規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開展價格、成本調查,聽取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再如,《婦女權益法護法》第9條規定:“婦女有權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此外,還有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方面的法律如:《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以及各地方制定的城市規劃的地方性法規等。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公眾參與立法不少,但大部分沒有詳細的程序性規定,在現實中也就難以真正落實。
四、公眾參與權的行使途徑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權的行使途徑主要有申請政府信息公開、聽證、座談會、論證會、民意調查等,方式多樣,規制有限。公眾參與在我國目前尚處于初始階段,公眾參與方式還存在眾多問題。
(一)信息公開
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政府信息公開分主動公開和申請公開兩種。對于涉及公民、法人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的信息;反映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信息行政機關要主動公開。除此之外的其他信息須依申請公開。申請公開的結果可以是公開,也可以是不公開,決定權在行政機關。且不說行政機關會不會以各種理由拒絕公開,即使同意公開,公開的程度如何,是公開內容還是公開結果,在法律沒有做出具體要求的情形下,行政機關往往會選擇公布結果,缺乏詳細的解釋說明。 “三公”經費的公開就是一個例子,“三公”經費直接牽動著每個納稅人的神經,其公開意義重大,可結果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個驚人的數字,數字背后又是怎樣的情形,人們依舊無法知曉。
(二)聽證
政府決策中聽證,是指政府機關在決策過程中,公開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行政程序,《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中都有關于聽證范圍和聽證程序的規定,在幾種公眾參與權的行使途徑中是規定的最詳細的一種??稍谥袊犠C卻備受學者批評,聽證會“走形式”、價格聽證會“逢聽必漲”……依《行政許可法》第46條之規定,是否舉行聽證的事項除了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少數事項外,其余事項是否舉行聽證一律由行政機關決定。其次,在聽證過程中,聽證主持人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在目前的制度下,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在主持人的選擇上,擁有的僅僅是申請回避權,而是否回避,由行政機關決定,行政機關與關系人處于不平等地位,無法有效保障申請回避人的權利。再次,聽證筆錄的效力問題,依《行政許可法》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筆錄,做出行政許可決定”。規定已相當明確,可究竟該如何保障行政機關根據聽證筆錄,做出決定?
(三)座談會
關于座談會,法律并沒有詳細的程序性規定,其召開之具體方式都是由行政機關自己決定。其不足之處有:第一,召開比較隨意 ,在政策制定中是否要召開以及如何召開由決策者根據其現實情況來決定,并沒有制度化的約束,有時這取決于決策者的素質。第二,公眾參加座談會是被動的,是否能參加由決策者來決定。第三 ,能夠參加座談會的人員未必就是多數民眾真實意見的代表,有時他們只能代表自身或者代表決策者的意見。第四 ,決策者對與會者之意見,聽還是不聽由自己決定,無法保障其政策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之上。
(四)論證會
論證會是由行政機關召集一部分專家、學者就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討論,據此做出決策的方式。論證會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政府決策的科學性,但同時論證會的參與主體僅有部分專家、學者,參與人數一般比較少,普通公眾一般不參加。在此過程中,究竟哪些人可以參加,是由決策者來決定,在決策者的控制之下:第一,專家、學者能否秉持科學的態度,從專業的角度大膽講真話無法保障。第二,如果專家的意見是科學的,決策者是否會采納,仍由決策者自己決定。論證會會同樣“走形式”也并非不可能。
(五)民意調查
民意調查往往針對不特定多數人調查,也多是以不記名方式進行,能夠盡可能讓多數人充分、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民意調查結果究竟能對決策起到多大作用,公眾也無法得知。
綜上,盡管法律、法規賦予了公民在政府決策中的參與權,也提供了參與途徑,但這些途徑能否真正落實,落實到何種程度,決策者享有最大的話語權。再者,即便形式上落實后,公眾的意見究竟能對政府決策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公眾無法知曉。
五、公眾參與權的實現機制
公眾參與權包括知情權、表達權及救濟權,即利害關系人有權了解政府的信息;有權對政府的決策發表意見,提出疑問,或者參與實施;如果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或者參與權受到侵害,有權要求救濟。因此,可從以下方面保障公眾參與權的實現:
(一)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前提,信息公開不僅要公開結果,更重要的是公開決策過程、決策的依據。
(二)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權的法律化
有學者提出將公眾參與權入憲,以此來保證參與權的實現。而筆者認為,即便入憲也難以保障其實現。公眾參與權的法律化不該流于表面,僅僅規定公民有權怎樣,法律應為公眾參與權的實現提供保障,就該規定相應的程序,行政機關應履行的義務,以及不履行時負責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完善公眾參與權的啟動機制
不論是公眾申請信息公開、還是要求聽證均由行政機關決定是否啟動,而行政機關啟動的標準不夠明確,座談會、論證會、民意調查更是由行政機關自行決定是否啟動。法律能做的就是為參與權的啟動提供具體量化的標準,在此,可借鑒美國動議權的啟動模式,對某項事件的決策,可規定人數限制,當達到一定的人數后,政府就該啟動某項公眾參與途徑。
(四)創設公眾參與權意見聽取機制
公眾參與到行政決策中,并在行政決策中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但意見是否對政府決策發揮作用,公眾往往無從得知。為此,可實行公眾參與的書面化,公眾意見及決策者對意見的答復均要求書面,如果決策者不作為,公眾可以此為證據提出救濟。再者,可適當引入第三方,由第三方來監督公眾意見的采納。
(五)建立公眾參與權的救濟機制
在以往研究中,很多文獻集中在對寡頭壟斷行業的研究,因為寡頭壟斷行業的公司數目不多,能夠有效地收集樣本數據,即使增加樣本容量,很多文獻仍然研究帶有壟斷性質的公司,因為壟斷公司往往是行業競爭中的勝利者,數據便于收集。對具有完全競爭市場特征的行業而言,公司很難從這種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數據難以收集完全,無法準確衡量與統計公司績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分析清楚競爭性行業中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系,進而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產業結構特征的影響的認識,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國釀酒行業相比較國內其他制造業,總體而言具有更強競爭性質。因此,選擇釀酒行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考察相關公司資本結構和市場績效的關系,無疑將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市場經濟運行中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的的關系。
二、相關理論回顧
關于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產品市場競爭行為的作用,以前很少有文獻涉及,其中的原因是認為公司產品競爭行為可以通過公司收入、公司利潤等指標反映出來,沒有必要單獨考慮公司產品競爭行為。但實際上,公司產品競爭行為是對公司產業組織安排的一種反映。一直到1986年,Brander與Lewis在論文《寡頭與財務結構:有限責任效應》中把公司金融理論與產業組織理論結合起來進行論證。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古諾模型假設只有兩家公司進行競爭,企業沒有成本,一家在選擇產量時可能只考慮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結果是只留下更少的市場份額給其競爭對手,為了保證公司生產更多產量,公司可能會選擇高債務杠桿。這說明那些產品在市場上有更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其資產負債比例可能更高。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家進一步總結了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關系的某些規律,主要是公司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相互影響。關于公司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關系的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有正向作用。其原因是高負債將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的能力。Allen和Emilia在2006年利用美國銀行業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銀行業在美國屬于競爭相對激烈的行業,選擇這個行業能夠代表相對競爭激烈市場。最后回歸結果表明,銀行業公司的資本結構與業績還是存在明顯的相關性。Maksimovic(1990)研究了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闡釋了有限責任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公司股東在公司中由于只是以出資承擔有限責任,在收益與風險正相關的前提下,那些風險更大的項目或者技術更容易被公司所采用,最后卻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這說明這些公司的股東有可能選擇比較高的資產負債比例。而MaraFaccio等(2001)等認為,上市公司的股東并不參與經營管理,資產負債比例的選擇更多是由公司管理者做出的,如果不履行到期債務,損害的不僅是公司的信譽,而且會損害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聲譽與其未來的職業道路,這樣一來,公司可能并不會選擇過高的債務比例,從而也就約束了管理者與控股股東的冒險行為。另外,Showalter于1995年指出了前面提到Brander&Lewis模型的不足之處,他認為產品市場的競爭能力決定公司最優戰略負債水平,而不是相反。因為市場競爭能力是在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一旦在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高杠桿、高負債在未來更具戰略優勢。動態權衡理論認為,許多公司本身有一個目標資本機構,因此,公司希望其資產負債比例在目標資本結構區間波動。如果資產負債比溢出目標區間,公司或者盡快減少資產負債比例,或者調整目標資本結構。根據動態權衡理論,公司資本結構對市場績效產生非線性影響。此外,如果公司當前擁有良好的市場業績時,公司更有可能從內部進行融資。業績優良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可能偏低。以上兩種理論可以看成是資本機構選擇“主動調整”與“被動選擇”。與高負債水平會增加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反,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高負債會弱化公司在產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比如,以Phillips(1995)提出的“投資效應”模型為代表。在這個模型中,當前負債水平的提高實際是降低未來的投資水平。盡管短期行業產出有所增加,但在未來會減少產量。國外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的關系研究中,資本結構最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的比例來衡量,而市場績效是通過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來表現。無論高負債有利于產品市場競爭,還是不利于產品市場競爭,利潤率是競爭能力的最終體現。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毫無疑問對利潤率、尤其是利潤增長率有顯著的影響。和資本結構作用于市場績效相對應,市場績效對企業資本結構同樣具有反作用。國內學者也就資本結構與市場績效關系方面做過研究。陳冬華(2005)、王滿四(2006)等等通過研究企業薪酬管制、管理者在職消費行為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負債融資不能有效地約束管理者的在職消費行為,而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正相關。呂長江、金超(2007)等認為資本結構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非線性的,與國外動態權衡理論相符。公司資本結構表面上看僅僅是資本和債務的比例關系,但實質上它決定了資本要素所有者之間及其與公司其他要素所有者之間契約關系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的資本結構,對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綜觀過去學者的分析,對公司資本結構的研究很多都是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并以帶有壟斷性質的公司為主,本文將選擇更具競爭性質的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進行研究。
三、實證分析本文將通過對釀酒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其利潤增長率進行實證檢驗,從而發現公司資本結構與其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之所以選擇釀酒行業公司進行研究,是由于釀酒行業在我國算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盡管也存在貴州茅臺、五糧液這樣的國有股份公司,并且因為其民族品牌的歷時久遠,在行業中處于翹楚。但這個行業2011年總產量為7103萬千升,全行業總產值為6699億元,作為中國產值最大的茅臺,其產值也不過是這個行業的四十分之一。當然,作為消費類行業,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都不屬于資本密集型,其負債比與資本密集型行業相比,總體應該是比較低的,但不同的企業仍然存在差異。應該指出的是,相比產品的質量、品牌等因素,公司的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的影響肯定不會十分顯著,但質量、品牌等指標難以量化,更為重要的是,不論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還是通過改善工藝流程以提高質量,或是出資建設品牌,最后成本都將內化到公司的財務報表當中來,這本身就是對公司市場績效的一種檢驗。本文借鑒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指標,接下來對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和產品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1.變量及解釋。根據Campello的模型,本文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Y)來衡量公司的業產品市場績效,是被解釋變量。釀酒行業上市公司都是現金比較充足的公司,負債以短期負債為主,本文以公司年報中的資產負債比(X1)作為公司資本結構的衡量標準,其為解釋變量。另外本文采用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率(X2)、公司規模(X3)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公司規模采用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數據。上述變量數據都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報。2.數據的選擇及描述。目前,在滬深A股市場上市的釀酒行業公司總共30家,30家公司主要分為白酒與啤酒兩大類,有3家屬于中小板,還有3家正處于ST階段,共從30家中選取24家作為整個上市公司的代表。在數據上選擇2011年,總共24家公司的橫截面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之所以選擇2011年,是因為2011年我國正處于通貨膨脹階段,全年CPI高達近5%,而作為消費類商品的源,各種酒價爭相上漲,尤其是白酒的漲幅高得驚人。在此背景下,釀酒上市公司的產品成為消費者十分青睞的對象,幾乎所有公司的利潤在2011年都得到迅猛的增長。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已經公開的年報。3.實證模型。Y=α+β1X1+β2X2+β3X3+ε實證結果(表2)表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其公司資產負債比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即資產負債比每增加1%,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0.66%,從某種程度表明,釀酒公司的高負債比確實有助于公司產品在市場中的擴張,從而提高其市場績效;同時,主營業務利潤率也有助于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規模,進而提高其市場績效,但公司本身的規模與市場績效的關系并不顯著,實證的參數估計為負,但其t統計量完全不顯著。從整個實證結果來看,模型總體擬合得并不是很好,因為模型的擬合優度并不理想,可決系數僅僅達到0.3左右,方程總體的F統計量也不大。這說明決定公司市場績效的真實變量并沒有被引進到模型中來,或者是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確實不是公司績效的決定變量,資本結構對公司市場績效的作用不大。其參數估計值的t統計量勉強是顯著的。由于我國釀酒行業上市公司存在規模大小的問題,所以模型中引入了規模變量。但從實證結果來看,似乎產品競爭能力與規模之間也不存在穩定的關系。
關鍵詞:社會責任;公司績效;公司股價
一、 引言
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引導企業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社會責任。這表明了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同時也說明了惠及民生不應僅是政府工作,更應當是企業的職責。同年,國資委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指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了《中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指南實施細則》,中國銀行業協會也提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社會責任管理,這些舉措充分說明了相關企業和行業在不斷地提高對社會責任的重視。
雖然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不斷提高,但各類違規違法事件仍然層出不窮,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屢見不鮮,如三鹿毒奶粉事件、紫金礦業銅酸水滲漏事故、雙匯“瘦肉精”事件以及2012年末酒鬼酒引出的白酒塑化劑事件等等,這些公司因社會責任的嚴重缺失受到了公眾的強烈批評與指責。對此,本文以白酒塑化劑事件為對象,通過對比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的績效和股價差異情況,分析塑化劑事件與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績效和股價之間的關系,即社會責任的缺失對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績效和股價兩者產生了何種影響。希望能夠得出社會責任與績效和股價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社會責任的缺失會引起績效和股價的下降的結論,從而建議各行各業公司均應當重視履行社會責任,生產出合格放心產品。
二、 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社會責任與公司績效關系的觀點主要有三種。第一種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是正相關關系,Rients Galema,Auke Plantinga和Bert Scholtens(2008)的研究表明企業對承擔社會責任的投入會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第二種認為兩者負相關,Friedman(1970)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增加企業成本,而利潤卻沒有呈相應比例增加。第三種認為兩者之間沒有關系,R.K. Mittal和Neena Sinha(2008)的研究顯示,少有證據顯示道德規范強烈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價值。國內方面,沈洪濤(2005)的研究表明,我國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業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我國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業績之間互為因果,彼此影響,互相促進。李正(2006)對上交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從當期看,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企業價值越低;但從長期來看,承擔社會責任并不會降低企業價值。
而國外關于社會責任與股價關系的研究,其中Brammer,Brooks和Pavelin(2006)的研究發現,采用環境、雇員和社區關系這些指標作為社會責任變量時,社會責任指標與股市呈現出顯著負相關。國內方面,陳玉清、馬麗麗(2005)通過建立上市公司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的社會責任貢獻的指標體系,研究了上市公司2003年年度報告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市場反應,結果表明現階段這一信息與我國上市公司價值的相關性不強,信息使用者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不關注。張彥、張彤(2009)借鑒陳玉清等(2005)設計的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分析廣東省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結果顯示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市場價值呈負相關關系,現階段大多數投資者看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短期效應。
總體來說,學者們對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結論也不盡相似,甚至出現了對立的情況。而本文擬結合白酒塑化劑事件,研究該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對整個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的績效和股價產生的影響。希望通過研究,能對社會責任績效問題研究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
三、 白酒塑化劑事件回顧
2012年11月19日,著名財經網站21世紀網發表《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一文,該文披露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對號稱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進行檢測后發現酒鬼酒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丁酯(BDP)明顯超標,甚至超出標準的260%。塑化劑超標將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認為塑化劑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受該文影響,當日酒鬼酒股票臨時停牌,白酒類板塊市值蒸發高達330億元。之后媒體稱中國酒協官網早在16個月前就已經了行業自律通知開始“禁塑”,然而經過如此長時間后白酒產品塑化劑超標問題依然存在。11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證實50度酒鬼酒塑化劑DBP超標247%。之后,酒鬼酒了一系列公告,向消費者及投資者致歉,稱公司將進行整改,但仍強調目前酒類產品沒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限量標準,其產品符合質量標準。23日,酒鬼酒復牌跌停,在此之前白酒板塊市值已蒸發443億元。25日,酒鬼酒稱已找到塑化劑來源,“包裝線上嫌疑最大”。27日,酒鬼酒否認全面停產,稱不會召回問題酒。28日,酒鬼酒在《股票異常波動公告》中表示公司未全面停產,正積極進行整改,將于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然而12月9日晚,網友水晶皇公布了香港檢測機構出具的貴州茅臺酒塑化劑超標1.2倍的檢測報告,這一消息再一次引起白酒板塊股價下跌。
四、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設計
1. 研究假設。在塑化劑事件出現以前,白酒行業一直以高收益高回報著稱,公司績效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而塑化劑超標報道的出現,震驚了公眾和消費者,嚴重影響了白酒行業的社會形象,對其產生了重大沖擊,在公司績效方面表現為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績效差距減小。我們采用會計收益指標來衡量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公司績效產生的影響。此外,由于事件發生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期,對第四季度的影響可能不明顯,存在一定滯后效應。因此,本文提出假設一:
公司社會責任與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即與2012年四季度相比,白酒行業2013年第一季度會計收益不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
同時,由于塑化劑事件波及整個白酒行業,導致投資者對該行業的股價預期降低,體現為事件發生后白酒板塊股價下跌。我們用累計異常收益率(CAR)來衡量股價的變動。因此,本文提出假設二:
公司社會責任與股價存在正相關關系,即白酒塑化劑事件導致白酒行業上市公司股價下跌,白酒行業累計異常收益率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
2.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選取我國A股市場食品飲料制造業29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白酒行業公司(以下簡稱白酒行業)15家,非白酒行業的葡萄酒、黃酒、飲料等公司(以下簡稱非白酒行業)14家,剔除了*ST及ST公司的異常影響。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
3. 研究方法設計。針對假設一,本文選取了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凈利率三個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會計收益指標,分析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事件前后的績效變化。其中: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所有者權益平均余額,銷售凈利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運用SAS9.1分別對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三個指標的平均值進行雙樣本T檢驗。
針對假設二,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上市公司股價的影響,主要分析事件前后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股票的累計異常收益率變化。本文將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一文發表的當日作為事件日(T=0)。事前估計期為事件日前150日至前30日,即[-150,-30],事后觀察期為事件日前15日至事件日后20日,即[-15,20]。
關于收益率的計算主要有均值調整模型、市場模型和市場調整模型。以往研究顯示,市場模型更為準確,因此我們采用市場模型計算異常收益率。市場模型:Rit=?琢i+?茁iRmt+?著。其中,?琢i和?茁i為參數,Rit為股票i在第t日的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的個股回報率,Rmt為第t日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的綜合A股市場回報率,?著為殘差。將估計期內的個股回報率與市場回報率數據進行回歸后得到個股的?琢i和?茁i,可得到股票i的預期正常收益率為:E(Rit)=?琢i+?茁iRmt。因此,股票i在t日的異常收益率為:ARit=Rit-E(Rit),累計異常收益率CARit為:CARit=?撞t2t1ARit。
五、 實證結果與分析
1. 白酒塑化劑事件與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績效的關系。我們將白酒行業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績效指標數據進行比較,發現2012年白酒行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凈利率指標從第二季度開始處于緩慢上升趨勢。由于11月19日的塑化劑事件,導致第四季度指標有所下降。雖然降幅較小,但也可以看出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績效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雖然白酒行業2012年第四季度績效指標降幅并不明顯,而且2013年第一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差異也較小,但與非白酒行業指標相比,差額均呈縮小趨勢。通過雙樣本T檢驗發現,在2012年四個季度中,白酒行業第一季度與第三季度的指標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第四季度的總資產收益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凈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凈利率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而2013年第一季度,白酒行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兩項指標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而沒有證據表明其銷售凈利率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因此,假設一得到部分驗證,與2012年四季度相比,白酒行業2013年第一季度銷售凈利率不顯著高于非白酒企業。2012年白酒行業績效指標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而到了2013年第一季度其顯著性卻降低,這一變化說明白酒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具體數據如表1~表3所示。
2. 白酒塑化劑事件與白酒行業上市公司股價的關系。通過對比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公司和非白酒行業公司的影響,分別計算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CAR),并對兩者進行T檢驗。
將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短期窗口CAR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白酒行業在事件短期窗口[-1,1]、[-5,5]、[-10,10]、[-15,15]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低于非白酒行業,窗口[-3,3]、[-20,20]在5%的置信水平下低于非白酒行業??梢?,在短期事件窗口內,白酒行業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沖擊較大,投資者對白酒板塊預期降低,白酒行業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假說二得到充分證明,公司社會責任與股價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并呈顯著正相關。
我們將事件日后CAR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塑化劑事件發生后,食品飲料行業公司的累計異常收益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此事件對白酒行業的沖擊明顯比非白酒行業更直接、更嚴重。具體來看,在[-15,-1]內,白酒行業的CAR與非白酒行業并無顯著差異,但事件發生當日,白酒行業的CAR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可見事件爆發當日公眾和投資者對該事件的反應之大。同時,也可以看出,在事件發生前并沒有相關消息泄露,事件日前兩者CAR的差異并不顯著。事件日后第1日至第5日,白酒行業的CAR均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11月27日即事件日后第6日,酒鬼酒否認全面停產,稱不會召回問題酒。28日即事件日后第7日,酒鬼酒公告,表示公司未全面停產,正積極進行整改,將于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這說明公司在對社會責任缺失進行糾正。受此利好消息影響,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CAR的差異顯著性降低,說明塑化劑事件對白酒行業的影響逐漸減弱。12月3日即事件日后第10日,國務院于3月出臺的嚴控“三公消費”政策效果終于在年底顯現,白酒行業資金呈大幅流出態勢,再現恐慌性下跌。受此影響,白酒行業的CAR重新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而12月9日晚網友水晶皇公布了之前送往香港檢測機構檢測的貴州茅臺酒檢測報告,顯示該瓶茅臺酒塑化劑超標1.2倍。該檢測報告的公布直接導致了12月10日即事件日后第15日白酒板塊股票繼續下跌,塑化劑超標問題再次對白酒行業造成負面沖擊,白酒行業與非白酒行業CAR的差異顯著性再次增強。直到第20日,白酒行業的CAR均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梢?,塑化劑事件對整個白酒行業股價造成了嚴重影響。
六、 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假設一部分得到驗證,與2012年四季度相比,白酒行業2013年第一季度銷售凈利率不顯著高于非白酒行業。但從白酒行業績效指標高于非白酒行業指標的顯著性逐漸降低這一變化來看,白酒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績效之間確實存在一定(下轉第99頁)的正相關關系,只是在短期看來不夠明顯。而就白酒行業上市公司2013年半年報公布的數據來看,大多數上市公司上半年會計收益指標慘淡,其中的原因包括塑化劑事件的負面影響。假設二成立,公司社會責任與股價存在正相關關系且關系顯著,A股市場對白酒塑化劑事件呈負面反應,股價下跌,白酒行業累計異常收益率顯著低于非白酒行業。
從塑化劑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司是否重視產品安全,是否重視履行社會責任,會直接影響公司甚至整個行業的社會形象,影響公眾和投資者的態度。白酒行業公司社會責任缺失,在短期內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相關白酒公司股價集體下跌,股票收益率降低,而在短期和長期也能夠對公司績效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社會責任應當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無論是大型上市公司還是中小企業,都應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生產出讓消費者放心的合格產品。
參考文獻:
1. 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New York Times,1970,(9).
2. RientsGalema,Auke Plantinga,Bert Scholten- s.The stocksat stake:Return and risk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 ance,2008,(12).
3. R.K.Mittal,Neena Sinha,Archana Singh.An analysis of linkage between economic value added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Decision,2008,(9).
4. Stephen Brammer,Chris Brooks,Stephen Fave- lin.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Financial Management,2006,35(3).
5. 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分析.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5.
6. 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中國工業經濟,2006,(2).
7. 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5,(11).
8. 張彥,張彤.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與其市場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以廣東省上市公司為例.會計之友,2009,(10).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號:13XNH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