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務標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感受家餐,享受溫馨
2、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提高公民生殖健康
3、索取介紹,功夫老道,熱忱為本,永續經營
4、待人熱情,辦公快捷,服務主動,答復滿意
5、沒有十全十美的產品,但有百分之百的服務
6、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7、來到醫院安心,接受醫療順心,離開醫院放心
8、更新婚育觀念建設精神文明
9、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優質服務,保障公民權益
10、好好學習,提高素質。敬業,勤業,樂業。
11、帶著感情下病房,想著病人開處方
12、追求品質是要付出代價,但忽略品質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13、創建綠色餐飲店,共建環境友好社會!
14、開展以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重點的優質服務
15、顧客是上帝
16、但愿世人無疾病,寧可架上藥生塵
17、語言到位,微笑到位,衛生到位,設備到位
18、開展婚育新風活動構建和諧文明社區
19、傳生育文化樹婚育新風
20、先做人,再做事
21、我們追求企業、個人、社會的共同進步,和諧發展
22、學會合作,干好本職。盡心,盡力,盡責。
23、帶著愁容進店,懷揣健康回家
24、發展社區生育文化祝您家庭文明幸福
25、客戶服務,重在回訪。仔細傾聽,你認心情
26、講衛生,愛清潔,預防疾病
27、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將使您具有更高的生活質量
28、回饋客戶,從我做起,心中有情,客戶有心
29、開展優質服務保障生殖健康
30、只要記住,客人永遠是對的。
31、您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心愿
32、服務三通:通情、通氣、通報
33、攻守并重,全員實動,活動目標,服務導向
34、專業,優勢盡顯,素質提升,你能我也能
35、傳播婚育新風促進社會文明
36、建綠色餐館,倡導綠色生活!
37、建文明社區樹婚育新風
38、情真意切,深耕市場,全力以赴,掌聲響起
39、愛店如家,忠于職守。自尊,自重,自愛。
40、服務客戶,播種金錢,增加信任,穩定續收
41、本周破零,笑口常開,重諾守信,受益無窮
42、觀念身先,技巧神顯,持之以恒,芝麻開門
43、健健康康,齊奔小康
44、以人為本、無人不興
45、救死扶傷,盡職盡責
46、我樂于助人,因為客人是朋友
47、提倡“競合”文化,企業之間或是企業內部——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
48、你的滿意是“12319”城建熱線的最大愿望
49、提倡“尊重”、“平等”、“誠信”、“追求”、“務實”、“創新”、“卓越”
50、客戶滿意,人脈延伸,良性循環,回報一生
51、樹立個人形象體現行業素質
52、給我一份信任,還您一身健康
53、計生連著你我他真情服務暖萬家
54、至誠、至愛、敬客如賓
55、周祥、溫馨、安全舒適
56、以誠待客,至善至美
57、賓至如家,您的滿意是我們的承諾
58、以人為本、總體最優
59、安全、舒適、優質、信譽,我們將隨時恭候您的光臨
60、賓客至上、信譽第一
微笑多一點,說話輕一點
脾氣小一點,度量大一點
理由少一點,做事多一點
腦筋活一點,效率高一點
我面帶笑容,因為我熱愛工作
我淡妝打扮,因為是基本禮貌
我服裝整潔,因為是專業服務
我樂于助人,因為客人是朋友
服務三通:通情、通氣、通報
待人熱情,辦公快捷,服務主動,答復滿意
關鍵詞: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主要環節;信息服務業標準化
1 信息服務業的定義與分類
廣義定義:2003年1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劃分信息相關產業暫行規定》,將信息產業分類為五個部分:電子信息設備制造、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電子信息傳輸服務、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他信息相關服務。后三者可視為通常意義上的信息服務業。從行業小類看,信息服務業包括電信相關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廣播電視傳輸服務、衛星傳輸服務、計算機相關服務、軟件相關服務、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相關服務、新聞出版相關服務、圖書館與檔案館相關服務。
狹義定義:信息產業部2003年頒發的《電信分類目錄》中定義信息服務業務如下,通過信息采集、開發、處理和信息平臺的建設,通過固定網、移動網或因特網等公眾通信網絡直接向終端用戶提供語音信息服務(聲訊服務)或在線信息和數據檢索等信息服務的業務。信息服務的類型主要包括內容服務、娛樂/游戲、商業信息和定位信息等服務。信息服務業務面向的用戶可以是固定通信網絡用戶、移動通信網絡用戶、因特網用戶或其他數據傳送網絡的用戶。此定義中,信息服務是電信服務中的一項增值業務。從信息產業部的職責定義,信息服務業應包含傳統電信服務、互聯網業務和軟件服務,隨著未來三網融合的發展,還應包含廣播電視。
2 信息服務業的主要環節
信息服務業是一個涉及信息傳輸、信息生產、信息分發與供給等眾多領域的綜合性行業,其產業鏈由圍繞信息服務或信息產品的生產、對信息進行收集、組織、管理、、傳輸以及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等諸多環節構成。從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鏈環節的參與者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包括用戶、運營商、設備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和內容提供商等眾多環節;從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環節的信息生產加工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信息中間產品生產、增值信息開發、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包括:
(1)網絡運營商:投入大量資金為信息服務業搭建相關網絡平臺;
(2)設備制造商:網絡及通信設備供應商,他們提供包括網絡管理設、備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
(3)系統集成/軟件開發商:負責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商內部管理信息化和業務系統信息化建設的公司;
(4)內容及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CP)把產品或內容提供給SP,通過SP再提供給運營商;服務提供商(SP)主要通過運營商提供的增值接口為用戶提供服務;
(5)渠道合作伙伴:與運營商通過協議從事信息傳輸服務的相關企業和個體經營戶;
(6)終端提供商:主要為用戶提供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等通訊工具;
(7)專業平臺及應用商:為內容提供商和服務提供商開發各種應用平臺解決方案的公司;
(8)用戶。
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得益于產業鏈各環節間的相互推動、市場需求、使用成本下降和易用性提高。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信息服務價值鏈正在不斷延伸,越來越多的經濟組織和行業開始納入其中,其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3 信息服務業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起步較晚, 但發展非常迅速,以通信業為例:2007年全國完成通信業務總量19360.5億元, 同比增長26.4%, 其中電信18545.4億元, 增長27.1%;完成通信業務收入8051.6億元,同比增長11.8%, 其中電信7280.1億元, 增長10.9%;通信固定資產投資2322.0億元, 同比增長4.3%, 其中電信2279.9億元, 增長4.3%。到2007年,全國電話用戶新增8389.1 萬戶, 總數突破9億戶,達到91273.4 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在電話用戶總數中所占的比重達到60%。
同時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繼續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占居領先地位, 2008年已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占全國工業比重為12%, 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的527%;其中軟件業務收入達5800 億元。
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信息服務業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競爭力,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標準建設滯后。信息服務業標準的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人才隊伍素質亟待提高。
二是信息服務業大而不強。雖然我國的信息服務業發展勢頭很猛,從業企業眾多,但企業實力普通不強,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還存在較大差距。
三是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信息市場發育不成熟,信息供給和信息需求雙向不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信息產品的價值機制尚未形成,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四是信息服務業發展不均衡。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缺乏行業分工協作以及良性競爭的環境,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整合。
信息服務業標準化工作滯后的原因:
(1)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致使信息服務業的標準制定呈現出起步遲起點低、缺乏指導性的狀況。
(2)信息服務業標準數量相對較少,已有的標準更多停留在傳統的信息服務領域,對一些新興行業尚未制定相關標準。
(3)信息服務標準化工作體系尚不健全。
(4)對信息服務業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培訓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相關人才缺乏。
【關鍵詞】 暫時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利潤表債務法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和實施,是我國會計改革路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其中所得稅會計準則格外引人注意。《所得稅會計準則》直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所得稅》的思想,引入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等重要概念,要求企業采取以資產負債表觀作為理論基礎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作為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摒棄以前以利潤表觀作為理論基礎的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雖然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相對于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遞延法在理論上更具有說服力,但是由于其仍然通過收入和費用要素考察所得稅問題,因而可將其稱為利潤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暫時性差額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對期末資產、負債的影響,并將其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而利潤表債務法將時間性差額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確認為遞延稅款。我國允許會計與稅法相分離,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而越來越大。因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理論上的成熟性使得其在實踐上更具有優越性。
一、暫時性差異與時間性差異的聯系與區別
(一)暫時性差異與時間性差異的聯系
會計收益可以通過收入與費用的配比來計量,也可以通過凈資產的視角來計量。企業應根據會計期間內實際發生的交易確認、計量各種收入和費用,并根據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來計算。從資本保全的角度看,為保證股東投入資本的完整無缺,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成本補償和利潤分配要保持資本的完整性,保證權益不受侵蝕;企業收益的計量,應以不侵蝕原投入資本為前提,只有在原資本已得到維持(保全)或成本已經彌補之后,才能確認收益,即“本期凈收益=期末凈資產+本期派發給業主的款項-期初凈資產-本期業主新投資”,式中“期初凈資產”即期初業益,它是要求保全的對象。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稅法與會計確認某項收入或費用的時間不同,則必然產生一項時間性差異,同時也會使一項(或幾項)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產生差額,即產生一項暫時性差異。由于暫時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都具有暫時性,因此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后期間轉回。當全部轉回時,暫時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便會消失,不會持續存在,而如果時間性差異在某些情形下不能轉回或不能全部轉回,那么與其對應的暫時性差異也不能轉回或不能全部轉回。
(二)暫時性差異與時間性差異的區別
1.兩者的概念范疇不同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在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這種分析方法只能分辨出時間性差異,而對于其他暫時性差異則會將其誤認為永久性差異。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差額,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分辨出包括時間性差異和其他暫時性差異在內的所有暫時性差異。利潤表債務法基于收入與費用在會計上和稅法上確認時間不同所作的分析,即時間性差異的分析;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則基于資產、負債兩大要素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在時點上不同所作的分析,即暫時性差異的分析。因此,從概念的范疇來講,暫時性差異要比時間性差異寬泛,因為時間性差異一定是暫時性差異,而暫時性差異不一定是時間性差異。
2.兩者的關注對象不同
時間性差異是從利潤表項目收入或費用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某個會計期間內產生的此類差異。暫時性差異是從資產負債表項目資產和負債的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揭示的是某個時點上存在的此類差異。從會計的視角看,收入和費用兩大要素是動態的要素,是“虛要素”,而資產和負債兩大要素是靜態的要素,是“實要素”。利潤表債務法是用“運動”的立場考察所得稅問題,因為收入和費用是“流量”指標;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用“靜止”的立場考察所得稅問題,因為資產和負債是“存量”指標。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是絕對運動的收入和費用的兩大要素最終將通過利潤要素向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要素轉化。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量”相對于期初來講也會出現增減變動。
3.兩者的理論基礎不同
時間性差異,強調差異的形成以及差異的轉回對本期所得稅費用的影響,但不能直接反映其對未來的影響,利潤表債務法的眼光放在“過去和現在”,因此其理論基礎是典型的“利潤表觀”。暫時性差異則強調差異的內容及對期末資產負債的影響,可以直接得出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能夠直接反映其對未來的影響,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眼光放在“現在和將來”,因此其理論基礎是典型的“資產負債觀”。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取代利潤表債務法的必然性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利潤表債務法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已無法滿足會計信息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取代利潤表債務法是時展的必然。
(一)暫時性差異的概念范疇比時間性差異完整
利潤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區別關鍵在于對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差異的不同理論認識。1994年財政部下發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將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兩類,該差異是從收入與費用角度闡述的。為了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摒棄了“時間性差異”的概念引入了暫時性差異。從暫時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的范圍來看,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是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不僅包含了所有的時間性差異,而且還包括了所有的不屬于時間性差異的其他暫時性差異,這一類差異雖然數量不多,但因其涉及金額可能較大,不容忽視。該準則注重對暫時性差異的處理與披露,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業所得稅的核算與繳納過程,能提供更為全面的所得稅會計信息。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
資產負債表觀作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理論根基使得暫時性差異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暫時性差異是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其對納稅的影響所反映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作為企業資產和負債賬面價值的重要構成,從而充分揭示了資產負債表日的資產或負債在未來期間因暫時性差異導致現金流入或流出企業的情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未來現金流量作出恰當的評價和預測。
(三)所得稅費用的核算更為準確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各項目的賬面價值為基礎,逐一比較資產和負債各項目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并將該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這一核算方法不僅克服了權責發生制的要求與配比原則在確認收入和費用時適用標準不統一的缺陷,而且改變了《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中將“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合稱為“遞延稅款”的模糊狀態,從而提高了所得稅費用核算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三、利潤表債務法向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嬗變對企業的影響
(一)對企業財務報表構成項目產生的影響
以往,企業在執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時,絕大部分企業采用應付稅款法,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即使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也僅將時間性差異導致對納稅的影響統一確認為“遞延稅款”。《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要求企業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存在的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同時企業應基于謹慎性的要求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因此,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對企業財務報表的構成項目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減少了企業稅后利潤的波動
實施所得稅準則可以使利潤表中列示的所得稅費用與當期的會計利潤更能體現配比的要求,從而減少由于稅法與會計準則規定的口徑不一致所產生的稅后利潤波動。《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中規定的應付稅款法不確認應稅利潤和會計利潤的時間性差異,將其等同于永久性差異,并將其對納稅的影響直接計入利潤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利潤表債務法也僅以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為基礎,確認由于會計與稅法規定不同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而漠視既不屬于永久性差異也不屬于時間性差異的暫時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資產和負債為計稅基礎,確認由于會計處理規定與稅法規定存在的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從而減少了會計和稅法二者口徑不一致引起的企業稅后利潤的波動。
(三)限制了所得稅會計方法的選擇,遏制了企業利潤操縱空間
《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雖然推薦采用利潤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的會計核算,但是多數企業為簡便起見采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所得稅核算以應交稅金的數額確定當期的所得稅費用。《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規定摒棄企業采用的應付稅款法、利潤表債務法等方法而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的會計處理確認由于暫時性差異而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當稅率發生變化時還要對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形成的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進行調整。因此,實施《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可以使利潤表中列示的所得稅費用與當期會計利潤相配比,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企業利潤操縱空間。
四、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應用展望
會計的重心完成了從資產負債表觀到利潤表觀,再到資產負債觀的嬗變。由于我國所得稅會計的基礎薄弱,擺在我國廣大企業面前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如何真正、準確地理解和操作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提供真實相關的所得稅會計信息。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
(一)強化所得稅會計觀念,加強管理制度建設
評價指標是一種實務導向。利潤表觀向資產負債表觀的轉化要求原有利潤評價指標要向企業資本經營能力等指標的轉變,這需要國家和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要迅捷地轉變觀念,政府的業績評價體系以及企業內控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建設都應適應這種變化,從而保證所得稅等財務信息的正確反映和計量。
(二)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提高軟件應用效率
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使我國會計向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僅體現在對準則思想的理解上,還體現在實務操作的難度和工作量的加大上。這就要求企業應加強財務信息系統及其相配套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并利用ERP等相關軟件簡化財務人員繁重的工作。
(三)加強財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求企業會計人員的會計理念和實務操作都要從根本上重新認識,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擁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業務素質。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專業財務人員的培訓,使其深入學習和把握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精髓,提高會計人員對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踩峰,廖又泉.資產負債觀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意義與特征[J].財會通訊,2008(4).
[2] 王建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哲學思考[J].會計之友,2006(10).
[3] 姜葵.所得稅會計準則仍應保留“永久性差異”概念[J].財會月刊,2008(07).
[4] 李薇,蒿文霞.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時間性差異探討[J].財會月刊,2008(06).
財務教育主要是指財務會計教育和財務管理教育。通過進行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等方面的知識的專業教育,培育出從事財務管理教育、金融管理、工商管理、科研、財務管理工作的專業型人才。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專業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專業素養的深入解讀,結合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出一批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具備扎實基礎、較高綜合素質、有創新合作意識、財務管理方面的相關知識的專業人才。
二、當前財務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財務教育發展新環境
1、財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注重培育“精英人才”而非“專業人才”。“精英人才”注重對專業知識的精通,學習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過分的鉆研于某一特定領域只會使個人眼界更加狹窄,不知變通,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專業學科的進步,最終被社會所淘汰。而“專業人才”則要求更高,不僅要求精于專業知識,還要求人才具有更加高的素質:基礎知識扎實、知識儲備雄厚、團結協作能力強、創新思維實踐能力過關。當前財務教育面臨的考驗就是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教授,而輕于選修課、特色課程以及實驗課的安排。不能夠滿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二)當前財務教育課程設置較為不合理。應當“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并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夯實基礎、專業過關,具有高素質、高能力、個性化發展的課程設置能夠彌補專業人才能力差的不足。(三)當前財務教育教學方法略有落后,應當轉變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引進國外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教材。包括自主學習、創新意識的培育。打破傳統的只注重枯燥課堂,注重應試能力,而輕視專業能力實踐,并能夠聯系現實經濟生活進行教學。
2、當前財務教育的新環境:(一)信息化新條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新環境下企業對信息的運用、發展也對財務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二)經濟全球化新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緊,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財務教育也應當加緊國際化的步伐,不斷的開拓新視野,引進新的財務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模式。(三)國際化新背景。經濟全球化伴隨著國際間經濟活動的交流深入進行,財務教育中在引進國際化理念的同時,更要注重本土財務教育的根基不動搖。取其精華,推陳出新,走出有本國特色的財務教育道路值得思考。
三、新背景下財務教育的服務方向和培育目標
1、以就業為導向的財務應用人才的培育
應用為導向一直就是教學的目的。專業人才服務經濟社會,也是財務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財務教育不能夠只局限于傳統的記賬、做賬與核算,還應該培養能夠對財務數據綜合分析、綜合應用的人才。這種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側重點:(一)強調學生的主導作用。面向就業,首先要了解企業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性來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財務教育中成為主導。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高的提升,包括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就業能力的提升。除了掌握必要的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對財務數據的應用能力、分析能力、處理能力。而就業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計算機能力、學習思考能力都很重要。多方面的能力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競爭力。(三)要形成科學的就業導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無論是財務教育還是其他教育,教育模式構建很重要。根據人才實際狀況以及行業人才需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育模式。結合網絡教育,互動實踐,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拓展學習范圍和方向,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全面發展。(四)注重實訓和實踐。課堂實訓夯實專業知識的基礎,校外實習增強應用技術的培養。理論和實務并重的財務教育,才能適用于行業需求。專業實訓和創業實訓并重,模擬實訓和崗位實習相結合,計算機實訓和傳統財務項目實訓相結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
就業導向型應用財務人員的培育,目的是為全球化經濟背景的財務活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儲備財務后備人員。這其中要結合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就業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實訓模式,從而不斷提升財務教育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增強學生日后在財務崗位上的個人優勢。
2、國際化財務人員的培育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當前世界變革的一個趨勢。國際化財務人員的培育也成為財務教育的培育目標,從而服務于財務的國際化管理和應用。培養國際化財務人員主要有以下幾個側重點:(一)制定國際化財務管理人員的培養目標。開設國際化的課程,引進國際化財務教育的教學新模式、新思維。注重“國際化視野”“全球化”視野的財務人員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重。高素?|和實踐能力兼具。財務教育的課程設置要更具國際化內涵。比如說設置雙語教材進行教學,引進國外的課程與教學模式,設置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國際會計、國際財務管理等課程,讓財務教育內容接觸到國外財務教育的前沿,展現國際財務發展的現狀。(二)運用國際化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準確定位財務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引進國際化職業資格的考試培訓體系。以上兩點都為國際化財務人員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政府目標管理;績效管理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79-02
“服務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民主制度框架內,把服務作為社會治理價值體系核心和政府職能結構重心的一種政府模式或政府形態。其重心在于社會服務;它提倡公民參與,并健全公民參與機制;它與公民之間存在平等、合作的新型互動關系;它是對傳統政府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或超越。①服務型政府是當前中國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政府模式。在論及服務型政府構建路徑時,現有成果較多地關注了政府自身建設、公民社會培養、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執政黨能力提升等較為宏觀的方面,沒能關注到服務型政府如何借力甚至兼容現有的政府管理工具的現實問題。徒法無以自行,隨著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逐漸推進,理論研究必然會關注到具有操作性的工具層面的問題。
政府目標管理是當前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政府管理工具,對各種公共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它是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通過設定分解目標,過程督查,目標考核,考核結果應用四個環節,對組織活動和組織發展進行管理的一種理論思想、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國政府目標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將目標管理等同于傳統的計劃管理;目標設定對群眾需求了解不夠充分;目標分解方式缺乏甚至沒有下級人員參與;評估對人而非對事,評估工具不科學,評估主體單一。②這與二十世紀后期西方政府目標管理從古典主義走入現實主義③后的諸多變化相比,與我國政治文明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長遠目標相比,無疑需要改進。
服務型政府作為當前我國政府改革的目標,其價值取向對政府管理實踐具有導向性;政府目標管理作為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政府管理工具,是最具現實性和操作性的政府管理工具,二者的兼容,可以相互促進,揚長避短。具體而言,二者兼容的意義、方法和預期如下。
一、兼容的意義
其一,服務型政府建設可以為政府目標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優化思路。
目前我國政府目標管理實踐存在諸多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業界不清楚目標管理應該在什么樣的指導思想下通過怎樣科學的流程來落實,于是往往根據經驗行事,這就出現了領導班子定目標,由上往下分派目標,通過督查控制下屬,僅由領導對下屬進行以人為中心的考核,考核結果僅僅用于獎優罰劣等現象。目標管理理論上具有的諸多優點在當前我國政府管理實踐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如提升生產力和績效,能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趨勢和潮流④,改善幾乎所有情景中的計劃、協調和控制⑤等。服務型政府建設恰恰為此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優化思路。
其二,政府目標管理可以為服務型政府建設鋪路。
正如施雪華老師所言,服務型政府在本質上是后工業社會的治理模式,因為后工業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為其奠定了物質基礎,菱形社會結構為其奠定了階級階層基礎,公民社會成熟和完善為其奠定了社會基礎。這三大基礎,目前中國都不具備,換言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農業社會、前工業社會)向現代社會(工業社會)轉型期間的我國,較為薄弱的經濟基礎,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欠發育的公民社會都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不利條件。
二、兼容的方法
服務型政府建設與政府目標管理兼容的方法在于:通過政府目標管理的四大環節中對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過程的調整,貫徹服務型政府的諸多訴求;調適優化后的政府目標管理,以民主性和開放性,為服務型政府建設奠定更佳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公民社會基礎。
(一)政府目標管理四大環節的調適
1.目標設定分解環節的調適
目標設定分解是政府目標管理的第一個環節,傳統的做法是政府系統內部的上下級(上下級政府、一級政府和其所轄部門、部門領導和下屬)共同商定組織目標、指標和權重,分解確定各自的權利義務并簽訂《目標責任書》。這里的“上下級”不包括政府系統外部的公民,但是服務型政府以社會服務為政府職能的重心,提倡公民參與并健全參與機制,與公民平等合作,這就要求目標設定環節的主體、客體和過程都要進行調整。
首先,目標設定主體的多元化和多層次化。服務型政府強調公民參與,這為該環節僅引入了一個系統外部的主體――公民,而且增加了目標設定主體的層次。根據政治和管理的邏輯,目標設定應該先由公民和政府商定,而后才是政府內部的協商分解問題。這在代議制環境下意味著政府目標設定需要面向社會征集意見,與政協協商,經人大審定,而后才是行政機關內部的協商分解。
其次,目標設定客體的調整。目標設定的內容,傳統上由政府感知和表達的較為籠統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各級政府采用的指標大同小異。服務型政府要求讓公民表達公共服務需求,因此政府目標設定需要對公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進行調研,確認其具體內容和輕重緩急,據此進行目標設定。第三、目標設定過程中政社互動增加。服務型政府對公民參與及其機制的強調,要求政府目標生成在納入輿情監測和公共服務需求調查的結果,形成目標草案后,需要通過媒體、網絡等技術手段進行公眾意見征集,對草案進行修正,盡量減少政府目標與公民需求的偏移。
2.目標督查環節的調適
目標管理督查是目標管理的第二個環節,傳統上是由上級或專設的目標管理機構對目標責任單位完成目標的進度、質量、合法合規性等進行督促檢查,以實現協調和控制的活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對本環節的影響在于督查的目的、主體、內容、結果公布和約束都需進行調整。
首先,督查的目的由控制轉向協調。服務型政府的重心在于社會服務,反對官員本位,其關注的焦點在于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不關注官僚機構內部人員控制,因此督查的目的也應該由控制轉向協調,幫助解決目標推進過程中的問題。
第二,督查主體的擴員與深化。服務型政府強調公民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因此督查主體除上級或專設的目標管理機構之外、人大、政協甚至直接利益相關者代表都可以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督查。
服務型政府強調責任、法治、透明、廉價和效能,因此督查內容除傳統的進度、質量與合法合規性之外,條件成熟時還應涉及預算執行、成本效益等項目。當公民社會足夠成熟和主動,服務型政府“從積極服務型政府過渡到回應服務型政府⑥時,這些督查內容必然成為現實。
第三,督查過程需注意結果公布范圍擴大和約束硬化。服務型政府要求這些信息需要向人大、政協、直接利益相關者代表傳遞,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媒體、網絡直接向全體公眾公布,方便公民參與監督。要求人大、政協、利益相關群體和普通公民的督查結果同樣能夠進入行政問責程序,對目標責任單位產生硬性約束。
3.目標考核環節的調適
目標考核是政府目標管理的第三個環節,服務型政府要求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權重側重公民評價、考核結果公開化。首先,考核主體多元化。服務型政府對公民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強調,以及目標設定主體的多元化客觀上也要求對考核主體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二,考核權重側重公民評價。目標管理考核傳統的做法是由上級和部門領導組成考核組,對考核對象進行打分,這種做法容易導致目標執行者向上看而非關注公民需求,因此有違服務型政府要求。服務型政府要求目標管理考核的權重側重公民滿意度(或投訴率)。第三,考核結果公開化。傳統的目標考核結果往往只在政府系統內部通報,并不向社會公開,這容易導致理性的無知和政治冷漠,不利于公民社會的培育。因此下一步的優化思路是考核結果的公開化。
4.目標考核結果應用環節的調適
目標考核結果應用是政府目標管理的第四個環節,通常表現為獎優罰劣,這對于服務型政府建設來說是必要的然而是不夠的,至少還應該進行標桿管理和下一周期的目標調整。
首先,實行標桿管理。其次,根據本目標管理周期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和對未來的環境預期,調整設定下一周期的目標草案,準備接受新一輪的公眾意見征集、政協的協商和人大的審定。
(二)服務型政府基礎的逐步奠定
服務型政府主要的基礎在于后工業社會發達的生產力、菱形的社會結構和成熟的公民社會,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只能一步步彌補,政府目標管理提供給了具有現實性和操作性的管理思路,即將服務型社會建設所需的三大基礎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的全過程。
首先,將服務型政府建設所需的三大基礎納入目標設定環節。目前各地政府的目標設定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社會發展事實上包含了社會結構優化和公民組織培育,但是在具體指標的選擇上,各地政府往往將社會發展等同于了社會事業(教科文衛體社保安全環保等)發展,雖然社會事業發展對社會結構優化有好處,但是與公民社會培育并無多少聯系,尤其政府如果對社會事業發展管控過嚴,可能還會壓縮公民社會的生存發展空間。所以,服務型政府基礎的奠定,需要對社會結構調整尤其是公民社會培育設定指標。
其次,隨后的目標督查、目標考核以及考核結果應用都應該圍繞生產力發展、社會結構完善和公民社會培育開展,并且盡量實現主體多元化化、過程民主化和結果公開化。
服務型政府建設和政府目標管理的兼容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調適的過程。就服務型政府建設而言,它存在積極服務性政府和回應服務型政府兩個階段,兩階段存在對服務型政府本質實現程度、動力結構、所處行政環境等六方面差異。根據孫萍等學者的觀點,我國還處在第一階段的初期。就政府目標管理而言,它存在兩種派別和三個階段,其派別分為以喬治?奧迪奧恩為代表的古典機械主義和以彼得?德魯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二者在假設、激勵、評價、目標屬于誰、自尊、目標和目的、相互的依賴、群體有效性、管理的批判、合作伙伴關系、公共責任、管理的未來指向方面各有異同。目標管理三個階段包括:強調改善管理者個人的工作的初級階段;專注整個組織近期總效果的中級階段;平衡和指導每個管理者來達成組織遠景目標的高級階段。仔細觀察,當前我們的政府目標管理還偏向于古典機械主義和中級階段。服務型政府建設與政府目標管理二者的兼容將互相推進,但是也需要智慧、努力和耐心。
注釋:
①施雪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理論基礎和建構條件[J].社會科學,2010(2):4-5.
②趙永賢.目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6(6):86-87.
③Harry Levins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 Critiqu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2-4:3-8.
④[美]海因茨?韋里克.卓越管理:通過目標管理達到最佳績效[M].李平,徐謖,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8:245.
看看眼下的語文課堂,真可謂“萬馬齊喑”。口語只是學生回答討論問題的工具,最多也只是公開課上體現課堂氛圍的裝飾,很少被真正關注。其實,口語能力并不僅僅對于現實交際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學生的考試也是如此,盡管試卷上沒有口語試題,因為口語訓練是提升學生文字表達水平的有效手段,它直接服務于作文教學。
口語表達口語表達是內在思維活動的外化,包括攝取信息、整合加工、提取信息的過程,它既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這一點與書面作文完全一致,因此,它對于作文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下面談談口語表達訓練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方案。
一、服務于記敘類作文教學的敘述式口語表達訓練
服務于記敘類作文教學的口語表達訓練,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敘述式說話的語境,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可以做以下嘗試。
1.故事情節的詳細復述
在小說、戲劇等敘事類文學作品教學之前,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時對課文的感知,對課文進行詳細復述,即按照情節的發展完整復述故事。這樣的要求促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情節結構安排,從而對記敘類作文的敘事方式有所了解。如在進行《最后的常青藤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課文教學時,就可這樣做。
2.情節改編與細節擴充
對敘事類文學作品進行情節改編和細節擴充,屬于創造性復述,它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究其實質就是文章的改寫和擴寫。它要求對原課文進行情節改造和延伸,對細節進行合理充實。這項工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例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改編故事情節,比如,劉邦從鴻門回來沒有“立誅曹無傷”,而佯裝不知。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可以鼓勵學生就“負荊請罪”這一情節展開想象,口頭表述當時的環境、場面,廉頗藺相如二人的動作、神態甚至心理活動。
3.詩歌情境再現與再創造
在古詩詞教學時,先讓學生用現代漢語將其意境忠實表達出來,再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將可能之景可能之情“開掘”出來。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如果學生將其理解為:“竹林喧嘩一群浣衣女子回來,青蓮搖動一條漁船順流而下。”只是情境再現,如果學生將其發揮為:“一群村姑從幽深的竹林里跑出來,她們赤著雙腳,挽著衣籃,系著碎花頭巾,追逐著打鬧著;撐一支長篙順流而下,年輕的漢子唱著山歌,蓮花嬌羞躲開,一群魚卻尾隨漁船追趕著歌聲,船邊水渦淺淺旋轉著天空的云朵。”則是詩歌意境的再創造。顯然,進行詩歌情境的再現與再創造,是為記敘類作文的景物描寫和抒情做鋪墊。
4.材料式口頭作文
材料式口頭作文,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讓學生依據圖片講述故事。教師在作文課前,精心準備幾幅生活化的內容關聯的圖畫或照片。課堂上,要求學生聯系圖片內容,進行合理虛構,當眾把編織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這里的圖畫可以是漫畫、圖片,也可以是劇照或電影鏡頭,最好源自名家名篇。在學生講述各自的故事后,教師可以“亮出底牌”,把原作誦讀出來,再讓學生與自己的進行比較,發現不足,做二次修改。
敘述式口語表達訓練具有這樣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語言表述上系統連貫、抓住重點的能力,敘述或虛構一件事,做到內容前后貫通,轉合自然;有助于集體評議,讓學生從詞匯、句式、材料、主旨等方面進行點評,可以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拓寬寫作思路。
二、服務于議論類作文教學的論述式口語表達訓練
服務于議論類作文教學的口語表達訓練,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論述式說話的語境,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具體做法如下。
1.評論綜述
評論綜述式口語訓練,要求學生在熟悉基礎課文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然后進行綜合性復述,在這一過程中闡發見解。這種訓練多運用在課文分析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即有一定難度,不是三兩句話就能打發的,學生持續發言時間以三五分鐘為宜。比如,在學習魯迅的小說《祝福》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哪些因素造成祥林嫂的死亡?啟發學生聯系課文從族權、夫權、神權等方面予以闡述。閱讀教學中的評論綜述是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這是寫作議論文的基礎能力。
2.主題辯論
主題辯論是一種高層次的口語訓練形式。一個有思辨性的問題是有效進行主題辯論的前提。在教學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馬蒂爾德是好女人還是壞女人?”這一主題展開辯論。辯論的形式能使辯論者迅速抓住問題要點,調集個人的知識儲備;使他們在立論時有理有據,邏輯縝密,讓對手無懈可擊;使他們在駁論時,層層剖析,擊中要害。主題辯論和議論文寫作中的立論、駁論原理是同一的。
3.材料式講演
第一,“工具性”與“人文性”不是同一個對象的兩種性質,因此無法“統一”。說語文具有工具性時,是從語文這門學科的功能上講的。語文(口頭語和書面語)可作什么用?可作交際的工具用。所以語文具有工具性。這時的“語文”是一個抽象的、概括的、學科意義上的概念。或者說,這時的“語文”才是真正的“語文”。真正的“語文”其實無所謂人文性。誰能夠回答這個抽象“語文”的人文性是什么?恐怕誰也回答不上來。人文性只有在語文(口頭語或書面語)形成具體的作品時才會出現。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這本書寫的是什么?這段話講的是什么?其中都具有人文內涵,所以說語文具有人文性。由此可見,說語文具有人文性,不是從學科意義的“語文”上講的,而是從具體語文材料的內涵上講的。這時的“語文”指的是這種具體的“語文作品”。而這種具體的“語文作品”無所謂工具性。我們能說《出師表》具有工具性嗎?顯然不能這樣說。
“語文”和“語文作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當于語言學中的“語言”和“言語”。“語言”和“言語”在語言學中是不允許混淆的,但“語文”和“語文作品”長期以來被混為一談。過去說語文具有“思想性”或“思想政治性”等,都是把“語文作品”混作“語文”說了。單獨“混”過來或“混”過去也無關緊要,但把兩個對象的相應性質“混”到一塊,并說它們是“統一”的,這顯然是錯誤的。就像我們不能說木材的特性和木桌的特性可以統一一樣。從邏輯學的原理看,概念混淆,判斷必然會出現錯誤。這次語文兩“課標”中的“兩性統一”說可能就是長期以來“語文”和“語文作品”這兩個概念混淆不分的結果。
第二,語文的基本特點只能是它的交際作用。以往的語文“課標”或“大綱”對語文性質的表述,只是回答“語文是什么”和“語文有什么作用”這兩個問題,而這次“兩課標”的這一表述提出了“語文課程(“課程”二字應去掉,或換成“學科”)的基本特點這一頗新的命題,并回答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特點”就是人或事物的獨特之處,“基本特點”就是指人或事物最主要的獨特之處。“特點”對人來說,一般是指其特長,對事物來說,一般是指其獨特本能和作用。如:火的特點是什么?火的特點就是能燃燒物品,溫度高。所以人類就利用火來做飯、取暖。數學的特點是什么?數學的特點就是能計算,所以人類就用它來計算。世界上好像沒有一樣事物――無論是物質的還是觀念的,其特點是由兩種性質統一而成的。語文也不例外。作為一門學科,其特點應該是指它所獨有的學科作用,即它的交際、傳播和傳承等方面作用。所以人類就利用語文來作交際,利用語文來傳播思想,傳播知識,利用語文來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等。其中,交際作用是語文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語文的基本特點。
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如上文所說,它們根本就不可能統一,所以也就不可能是語文的基本特點。退一步來說,即使這“兩性”真的能統一,它也只能是語文的一種特殊現象,而不可能是語文的特點,更不可能是語文的基本特點。
另外,“課標”在“課程性質”部分提“工具性”是一次退步。語文自上世紀初獨立設科至今,國家大約一共制定頒布了十次語文“教則”“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等一類文件,每次對語文的功能和基本性質都有所表述。通覽這些文件,可以發現,自1929年后,對語文的基本性質都是界定以“工具”的。
1929年《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國語》:“練習運用本國的標準語,以為表情達意的工具。”
1956年初中“教學大綱”(草案):“漢語是對青年一代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有力的工具。”并在引用列寧關于“語言是人類交際極重要的工具”的論述后說:“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生產斗爭和發展的工具。”
1963年的“教學大綱”:“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
1980~1992年的四次“教學大綱”:“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96年、2000年的“教學大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工具”和“工具性”是有區別的。是工具,就不存在沒有工具性的問題,而有工具性,就不一定是工具。如錘子是工具,還存在沒有工具性嗎?而磚塊也可姑且拿來當錘子用用,因此也具有工具性,但磚塊絕不是工具,而是材料。兩“課標”在“課程性質”部分沿用了1996和2000年“大綱”關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提法,這已經道出了語文的基本性質,但話音剛落,為了提出“兩性統一”說,又提出了“工具性”的概念。這等于人家從工具與材料的眾多物品中已認識到錘子是工具,并已把它歸到工具的范圍之內,你一方面同意這種歸并,另一方面又把它撿過來再放到工具與材料的范圍之內。這不是退步是什么?
“兩性統一”說提出后,負面效應是明顯的。首先是在對語文基本性質的認識上造成混亂。我們知道,對事物基本性質的認識,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當人們把西紅柿當看果看待時,便只把它擺放著供人觀賞,當人們知道了它原來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時,便大口大口地把它往肚里咽。所以語文自獨立設科以后,人們就展開了對它基本性質的認識。語文是什么?不到30年,人們便認識到它可以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從此,“語文是工具”就得到公認。但語文是什么樣的工具,幾十年來卻莫衷一是。直到1996年才得出一個基本沒有爭議的判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應該說是迄今為止關于語文屬性最為科學的定義,也可以說,它是關于語文基本性質認識史上的一次科學總結。但“兩性統一”說卻給人一個感覺:語文的工具性只有一半,另一半是人文性,因為“兩性統一”之后才是“語文的基本特點”。“基本特點”和“基本特性”僅一字之差,而“基本特性”是決定事物屬性的性質,所以人們以為語文的工具性只有一半便很自然了。同時它也給人一個疑惑:經過“兩性統一”后,語文究竟是交際工具,還是人文形態?教學中是側重工具,還是側重人文?如果平分秋色,誰能保證平分得公允?這樣一來,語文究竟是什么,開設語文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又被弄糊涂了。
因此,“兩性統一”說除了在理論上造成對語文基本性質認識上的混亂外,還在實踐上動搖了語文的工具地位。當前語文課改和教學中產生的某些困惑,出現的一些誤區,都與這個“兩性統一”說有直接關系。如一些中老年教師教了多少年語文,如今卻不知道語文究竟該怎么教了;一些年輕教師不注重或無暇顧及基礎知識教學,一個勁地挖掘、探究、討論人文思想,把語文課上成了人文思想教育課或新的思想品德課。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新的悲哀。所以不少學者、語文教育工作者都發出驚呼:語文課變味了、走性了!如果聽任語文課普遍地、長期地這么變味、走性,語文教學將會造成何等的損失?每年“減收”三五成將是完全可能的。
強調語文的工具地位,并不是否認語文作品的人文內涵,也不是忽視語文這門課程所特有的人文教育作用。兩“課標”提出語文的人文性問題,除了在文字的表述上不夠準確外,應該說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人文性”這一概念較過去的“思想性”“思想政治性”等概念要科學準確。但不能在揭示、強調語文作品的人文性時而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屬性,也不能一方面承認它的工具屬性,一方面又好像只承認它只有一半的工具性。重視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教育作用,但不能忘記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讓學生會讀、會說、會寫,即熟練地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關于這一點,“三老”早有強調。葉圣陶在談到“語文是工具”時說:“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分內的責任。” ① 呂叔湘說:“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稱之為工具課。” ② 張志公1994年在“呂叔湘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談到語文教學要同現代化建設接軌時說:“呂先生把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講得很明確,就是要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文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然而語文教學的首要的、專門的任務是學習、使用語言文字。文不通理不順,說話結結巴巴,就什么也談不上。包子鋪賣包子,切面鋪賣切面,各有專司,不能一個鋪子什么都賣,稍帶著賣點別的未嘗不可,不能賣的樣數太多……要是讓語文課背的包袱太重了,它什么都搞不好,還談什么接軌,接哪個軌呀!” 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性統一”說,已經使語文教學很難盡到自己“分內的職責”,使其“主要任務”很難“主”起來、“首要”“任務”很難落實到位,已使語文教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關鍵詞: 大學英語學習 標點符號 誤用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都很重要,學生也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當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翻譯和寫作時,其中的很多人都忽視了英語中看似不起眼的英文標點符號的學習。其實,大學英語學習中隨時都離不開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小小的標點符號中蘊含著大量的英語知識。當前,有很多大學生不清楚英文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常常用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來代替英文標點符號,造成了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問題。筆者認為學生在運用英文標點符號中之所以犯錯誤,主要是由于語言學上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造成的。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母語對外語學習肯定是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長期以來,語言學界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學習者的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究竟起何種作用。Odlin(1989)認為,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當遷移被看作結果時,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正遷移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中使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并且沒有在語言學習中出現錯誤,負遷移指的是使用這些知識并且出現了錯誤。[1]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由于學習者沒有掌握如何正確使用英語標點符號,因而在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時產生了母語負遷移現象。其中既有由于漢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導致的母語負遷移,也有英語語法沒有掌握導致的負遷移。
一、中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導致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發生母語負遷移
漢語標點符號在很多方面和英文標點符號用法相同,但漢語的標點符號和英文標點符號的用法又不完全相同。漢語標點符號和英語標點符號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同點。由于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些不同點,所以在使用英語標點符號時,受到母語影響,出現母語負遷移現象。漢語將標點符號分為點號和標號,前者主要表示語言中的停頓和語氣,包括句號、問號、嘆號、冒號、分號、逗號、頓號等;后者主要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作用,包括引號、括號、書名號、破折號、省略號、間隔號、著重號、連接號等。但英語里沒有點號、標號之分,它更強調標點符號分隔語言、標明語氣的功能。從總體上說,英語的標點符號種類沒有漢語多,書寫形式和占位情況也不盡相同。如漢語句號為一個小圓圈,英語句號則為一實心圓點;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占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一組三個連點,且居于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占字母m寬度的1/3(-),等等。[2]
標點符號的使用是約定俗成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要明確概念,牢固記住英文標點符號的功能和用法,這樣才能正確、恰當地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有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太重視標點符號,對標點符號的概念和用法比較模糊,他們經常從漢語的標點符號出發,想當然地以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來套用英語相應的標點符號,因此,作為母語的漢語在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中發生了語言學中所謂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例如:我喜歡讀書、旅游、看電視和收集郵票。
誤: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正: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上述例子中,由于使用者不懂得英文標點中沒有頓號,生搬硬套漢語中頓號的用法而造成的錯誤。
又如:《哈里?波特》風靡世界。
誤:《Harry Potter》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正:Harry Potter 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英文標點符號中沒有書名號,書名、報刊名用斜體或者下劃線表示。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想當然地用母語中標點符號的用法來套用,發生了母語負遷移現象。
學生由于中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楚而導致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在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中屢見不鮮。如何克服這一難點取決于學生在標點符號的學習方面付出多少努力。外語學習離不開記憶,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原始性知識,學生需要適當的強化訓練和模仿,只有這樣,才能樹立牢固的概念。“對于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來說,強化和模仿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作為教學上的主導思想,但是有選擇的強化和模仿是必要的。沒有強化和模仿也能學到外語,但是區別在于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的長短問題”[3]。
二、英語語言知識欠缺導致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發生母語負遷移現象
在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中,除了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楚而導致的母語負遷移,還有由于學生英語語法知識欠缺導致的母語負遷移。如果說前一種母語負遷移比較容易克服的話,后者造成的原因就比較復雜而且改正的難度也相對較大了。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由于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主要依靠連接詞來表明句法之間的關系,所以英語標點符號在句中具有語法功能;而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主要利用語意來表明短語和句子之間的關系。“在英語中需要用句號來連接意義相關的句子時,而漢語卻只需要逗號就可以了。這是由于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而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因此,只要一個英語句子語法成分齊全,這個句子就是完整的;如果一個句子必須涵蓋其他的意義,則必須使用連接詞來連接”[4]。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學生缺乏連貫的語法知識體系,不了解英語和漢語的語言特點,所以在翻譯、寫作中常常隨意使用標點符號,導致母語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也進一步導致語法錯誤。學生由于英語語法知識欠缺導致英文標點誤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由于學生對英語句子認識不清楚導致的逗號誤用
漢語和英語的句子特點不同。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奈達(Nida)認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在英語以及大多數的印歐語言中,句子的從屬關系大多是用連詞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明確地表示出來的。但是,這同一概念,我們也可用意合的方法可以表達出來:那就是說,將兩個句子放在一起并沒有連詞表明其相互關系,而從句子本身的意思中體現出來。例如,我們說‘Because 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這里兩個句子的邏輯關系是用連接詞because表示出來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這里,雖然沒有明確的詞匯表明相互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顯然是存在的。”[5]很多學生既不了解漢英句式的不同點,又對漢英標點符號的用法沒有完全掌握,因此,他們在翻譯、作文時,極少考慮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一個逗號連首尾,導致大量熔句(fused sentence)的堆砌。例如:
誤: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正: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或: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but 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Sinc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兩個完整的句子或兩個并列句之間不能一概用逗號點開,可用句號、分號或在逗號后加并列連詞(and,but,or,for,so,nor...)等方法修改。上述句子的修改,涉及學生對英語句子的知識,也涉及學生對于連詞,包括并列連詞、從屬連詞等的知識。
2.由于學生對英語中一些副詞的用法不了解導致的逗號誤用
英語中的某些副詞如however(然而),therefore(因此),thus(這樣,因此),meanwhile(同時)等翻譯成漢語意思即相當于漢語中的連詞,其實它們在英語中一般當作副詞使用,而在英語中,副詞不等同于連詞,不能連接句子。很多學生對這些副詞的認識一知半解,他們受漢語思維影響,使用逗號,相當于用副詞來連接英語句子,導致母語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例如:
誤: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我們的錢不夠,因此我們買不成這輛車。)
正: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或: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and 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so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therefore在句子里是連接性副詞,“因此;所以”=for that reason=consequently,常用于連接兩個并列分句,其前加“and”或分號“;”。或者therefore開頭字母大寫,獨立成句。或者用so代替therefore,直接用逗號。so在英語中可以作連詞,表示“因此”、“所以”,連接并列句,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結果。學生主要是由于對詞的使用沒有掌握才犯這方面的錯誤。又如:
誤: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雨下得很大,不過我們還是出去尋找那個孩子。)
正: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but 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在上述句子中,however用作副詞,表示“然而;但是”,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位于句首時,要用逗號與句子其它部分隔開;位于句中時,其前后都要用標點符號,注意不要隨便用逗號;位于句末時其前用逗號分開。but是并列名詞,可以連接兩個并列分句,中間用逗號隔開,上下兩句在總的意義上構成了對比。學生只有熟練掌握however這個詞的用法,才不會在標點符號方面犯錯誤。
3.由于學生對狀語從句認識不清導致的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有些學生不論狀語從句在整個句子中處于何種位置,一概以逗點隔開。例如:
誤:We will go shopping,if it is fine tomorrow.
正:If it is fine shopping,we will go there.
We will go shopping if it is fine tomorrow.
狀語從句既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末。當狀語從句置于句首時,一般要用標點符號與主句隔開;而置于句末時,則無需添加標點符號,可以直接與主句連在一起。學生如果掌握了狀語從句的用法,在這方面就不會誤用標點符號。
學生在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時,所犯的錯誤當然不止以上所列舉的這些。以上僅僅是一些比較典型的錯誤分析。
通過上述對學生所犯標點符號方面的錯誤分析,不難看出,大學生在英語寫作和翻譯過程中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漢語干擾導致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由于對英文標點符號和中文標點符號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英文中有哪些標點符號,中文中有哪些標點符號,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所以在英文翻譯和寫作中會隨意亂用一通,導致母語負遷移。這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也相對容易些,學生只要通過認真學習標點符號的基本知識即可解決。而由于語法錯誤所導致的標點符號誤用這一問題,解決起來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從詞的用法、句型的掌握到篇章的安排,這中間牽涉到大量的語言知識,大到語法知識,小到具體某個單詞的用法。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和學習其它的語言,包括作為母語的漢語一樣,離不開大量的瑣碎的知識的積累,每一個詞、每一個短語、每一個句型,當然包括標點符號,都需要學生腳踏實地地認真學習、領悟、掌握,直至完全能夠應用。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的英語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輪廓。這樣,熟練而正確地使用英文標點符號就不會成為一個難題。
參考文獻:
[1][4]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2:4-5,128.
[2]周小群,李奉棲.英漢標點符號對比分析[J].編輯之友,200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