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舞蹈教學活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舞蹈教學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舞蹈教學活動

    第1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一、生態(tài)式教學的理念

    什么叫做生態(tài)式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或許在人們心中對它的理解很陌生。有的甚至會覺得生態(tài)式教學不適應舞蹈教學。生態(tài)式教學其實就是將藝術綜合的一種新式教育,比如舞蹈教學,舞蹈教學中引入生態(tài)式教學理念,舞蹈的世界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引進新的元素提高了學生藝術的綜合水平,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多元化藝術。新課標要求下,對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活動展開深刻的研究。新形勢下,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教育發(fā)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生態(tài)式教學適應了舞蹈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打破了舞蹈教學單一的模式,把學生的舞蹈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感情,把舞蹈中的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新式教學的理念也是為了追求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二、生態(tài)式教學源于生活

    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教育其實是一種與生活有機融合的一種藝術教育,它作為一種新視角出現(xiàn)在舞蹈教學中,是為了適應當下學生在舞蹈方面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舞蹈不僅僅包括肢體動作,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xiàn),把美術、歌曲、京劇等因素引入舞蹈的教學中,使得舞蹈教學不再變得單一化。舞蹈還需要舞蹈情感、表現(xiàn)力、舞蹈內涵,這些都不是從一個學生的表面能看出來的。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舞蹈內涵,培養(yǎng)舞蹈內涵不僅有助學生的快速成長,開闊了學生的視角,還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快速發(fā)展。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活動源于生活,其實是把生態(tài)式教學引入生活,從生活的本身角度展開教學,生活中也包含了許多知識理論,比如一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道德素質都是生活培養(yǎng)的。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舞者必須懂得生活,還需要生活和舞蹈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新,這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精髓。生態(tài)教學就抓住這一點要求,比較接地氣,所以說生態(tài)式教學源于生活,教學模式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生態(tài)式教學源于文化

    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活動作為一種藝術的灌輸教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發(fā)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引入了舞蹈與藝術,文化與信仰,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把文化作為一個起點運用到教學生活中,發(fā)揮它本身的內在。舞蹈也是有歷史淵源的,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筆藝術財富,追逐藝術的歷史,其實舞蹈是起源于美術、歌劇、文學等層面,舞蹈是動態(tài)的,所以說舞蹈是藝術之母,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學習舞蹈其實就要學習舞蹈的內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舞蹈的內涵,所以將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引入舞蹈文化中,文化與舞蹈的結合使得學生更加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文化也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舞蹈文化是藝術的結合體,它使舞蹈迸發(fā)出新的火花,引入生態(tài)式舞蹈教學活動,把祖國文化最美的一面呈現(xiàn)給觀眾,不僅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同時又為舞蹈教學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新式教學理念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從而相信新式的舞蹈教學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外在肢體動作,也是從內心深處像外拓展的蛻變。

    四、生態(tài)式舞蹈情感

    第2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關鍵詞】 審美培養(yǎng) 激發(fā)興趣 陶冶情操 技能強化 專業(yè)訓練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學生舞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豐富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適當?shù)乃囆g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最好途徑。舞蹈以它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動作、技巧和組合,伴之以優(yōu)美的音樂,給人以視覺、聽覺和感官的享受,并通過外在的形體美,傳遞豐富的內在情感,內在美則充分表現(xiàn)在完整的舞蹈藝術形象之中,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因此,學生舞蹈教學的審美教育,是為了形成中學生正確的審感,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 中學生舞蹈的蓬勃發(fā)展始終離不開課外興趣活動中的舞蹈訓練,而舞蹈的美育效應也越來越被家長所重視。作為一門身心合一的藝術,它能使舞者強身健體,而且具有美化情感、陶冶性情、促進兒童舞蹈的健康發(fā)展。舞蹈興趣小組是培養(yǎng)校園舞蹈尖子生和舞蹈愛好者的搖籃,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先天條件和表演天賦分成快慢兩班。對快班,準備一些優(yōu)秀的成品舞蹈進行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可酌情推一些有技巧性的動作,以提高舞蹈的表演性。對慢班,則應從體形訓練入手。中學舞蹈興趣小組有別于校外少年宮的舞蹈訓練,因為它在技巧上不要求太過精益求精,但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錯誤引導。在枯燥、單一的體形訓練中加如簡單的舞蹈語匯。

    2.音樂是一種聽覺形式的藝術,是以審美為目的和核心的。舞蹈是把對音樂的感受、體味、認知和發(fā)現(xiàn),用動作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欣賞一段音樂時,反復地聆聽會讓學生覺得單調。我便想辦法激發(fā)他們體驗學習快樂的愿望,以舞蹈帶動聽覺欣賞,就是邊聽音樂邊用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使學生的思維在動作的支配下屬于興奮狀態(tài),舞蹈給予了音樂生命的活力。音樂如一股清澈的山泉,舞蹈就像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珠聯(lián)璧合。在欣賞《天鵝湖》的音樂片段,如此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配以華貴、高雅的芭蕾,流動的旋律賦予人物的思想、情感,使音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學生在藝術的殿堂中,親身感受著美得力量,美的真諦。又如在欣賞《草原上》中,我讓學生先聽,然后用蒙古族最具代表的動作來表現(xiàn)樂曲,從而既掌握了舞蹈動作,又能體會樂曲所帶來的意境,充分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隨音樂用肢體語言,能更生動、更準確地理解和表現(xiàn)音樂感受所聯(lián)想到的事物,是發(fā)展學習形象思維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辦法。

    3.“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想象是發(fā)明的雛形。”作為音樂教師的我更應該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 翅 膀 給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 欲 望 和表 演的 勇 氣。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舞蹈背景音樂所包含的內容及音樂所描述的意境。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培養(yǎng)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能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音樂的內涵,編創(chuàng)出立意新穎的舞蹈,從而促進學生對舞蹈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由此可見,舞蹈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自身的不斷學習、實踐,我將會對舞蹈藝術教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將更加努力讓舞蹈在今后教學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4.要想成功的表演一個舞蹈必須不厭其煩的進行基本功的訓練,這對學生的毅力和毅力是一種殘忍的磨練。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在訓練時吃不起苦,打“退堂鼓”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針對這個情況,我在練習時給他們講舞蹈藝術家的小故事:楊麗萍、黃豆豆。學舞蹈吃點苦是必然的,但要讓他們明白“吃苦”并不是件壞事,苦后才有甜,在苦中磨練自己。漸漸地,他們能忍耐住訓練帶來的酸痛,堅持著壓腿、下腰、開胯、一字開等基本功練習,雖然有的在默默的流淚,但他們沒有被疼痛和汗水嚇倒,相反卻激發(fā)了他們堅韌的意志品質。

    5.當舞蹈的內容復雜,教師必須在課前要培訓舞蹈骨干,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幫手,這在進行集體舞教學時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在同年級各班中挑選幾名協(xié)調性好,接受能力強,態(tài)度大方的學生集中培訓。把將要學習的內容先教給他們,讓他們能在音樂的伴奏下熟練地表演,做到動作正確、姿態(tài)優(yōu)美。基本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步驟,第一:全班同學學會伴奏歌曲;第二:小助手示范表演,初步了解舞蹈動作;第三,講解舞蹈動作,小助手配合教師講解進行示范表演,全班跟著模仿練習。同時,小助手還可以分散到各組進行輔導,最后大家一起隨音樂歡快地翩翩起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使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容易多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6.實踐就是參與。音樂課要讓學生動手動腦,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芋w驗,舞蹈活動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積極參與,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音樂實踐充分感受、體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讓學生真正地去音樂世界里遨游,得到美的享受。舞蹈教學可以給孩子們多點時間進行自由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舞蹈教學通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即性動作,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感受音樂的美好與存在,使音樂實踐活動有了成功的保證。例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起隨著音樂歡快地跳起來,載歌載舞的實踐活動,滿足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第3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關鍵詞]氛圍;空間;探究;交流;實踐;展示;評價

    要倡導任務型的合作活動,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空間,營造氛圍

    在實施過程中,強化課堂合作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種“場”的氛圍中開展的,這個“合作場”的質量取決于老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態(tài)度和熱情。因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合作氛圍,使學生和老師能在課堂上“自由呼吸”。

    在合作練習中,要組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老師必須要用激勵的語言、專注的行為不斷去感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有效的保持,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逐步得到發(fā)展。例如:在上《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一節(jié)時,教師在揭題前準備好話筒、鋼尺、橡皮筋等材料,通過與學生合作:學生把耳朵緊貼桌面,教師在另一端敲擊;學生用手把鋼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邊,教師或學生撥動尺的另一端;教師變著花樣撥動橡皮筋。提示:“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激動、好奇,并躍躍欲試說:“老師,我也來!我也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股“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學習合力和氛圍。

    課堂作為師生相互交流的客觀環(huán)境,它的座位排列、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也對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適當改變課堂中學生座位的排列形式,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提供最有利的空間形態(tài),同時也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性。例如:前后組成“蜂窩組”,不同層次的學生圍圈坐、學生自愿結合搭配坐等,使他們既能面對老師,又能面對同學,讓他們感知在學習中地位的平等,在學習中做到知識的互補,促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合作中獲得最快的進步和成功。如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實驗時,我先讓學生自愿結合搭配坐,每三人組成一個實驗小組,一個學生拉彈簧秤,另一個讀數(shù),還有一個既是記錄員,又是小組代言人。因為這個實驗每個人都會做,還有這樣創(chuàng)設空間,使學生沒有距離感,所以班上最懶的學生實驗勁頭也很大,合作活動非常順利。

    二、明確分工,落實職責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只有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這個大舞臺中互幫互學,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下合作學習的要求。所以,我在平時的合作活動中,特別注重學生的分工合作,要求是人人有事做,人人負責任。如我在教學酸雨的危害這塊內容時,桌子上放著金屬、大理石、樹葉、滴管、鹽酸、燒杯等。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方案,研究酸雨的危害。要求是以實驗小組為單位,每4人為一組。學生們馬上自己組隊,然后討論方案。一會兒,代言人把記錄結果給我看:

    然后各小組討論,交流。老師不用費多大的力,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事半功倍。

    三、相互交流,集體實踐

    課堂作為師生相互交流的客觀環(huán)境,在時間安排、選擇內容、參與面等方面對合作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1.學生要有足夠的準備時間

    充裕的時間是達到“合作學習”預期目標的前提。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互相交流的機會,因此,在課堂上就要充分讓學生交流思想、體會、見解、經(jīng)驗。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只是作為一種形式,往往一帶而過,得不到真正的落實。例如:探究節(jié)日小彩燈的連接方法時,大家知道一個小彩燈的電壓只允許接幾伏,而彩燈都是接在照明電路上,如果是串聯(lián),為什么一燈熄滅,其他燈仍不滅。這就需要我們課外或課前相互合作去觀察、去研究、去探討,去搜集信息和有關資料。

    2.內容深度要恰當

    合作學習內容深度是否適當,是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關鍵。合作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使學生能根據(jù)已有的認識和經(jīng)驗,展開自己的思維,拓寬知識范圍,提高認知水平。例如:在《天氣圖》一節(jié)中,能根據(jù)等壓線的分布特點分析出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看懂電視臺的天氣形勢,預測近日天氣情況就行了。至于專業(yè)性研究,那肯定是不恰當?shù)摹?/p>

    3.參與面要廣

    全體參與合作學習是達到學習目的的基礎。一堂課很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合作學習給了更多的學生以思索、表達的機會,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真正做學習的主人。例如:學習《氣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系》一節(jié),課外讓每個學生做實驗,向垂掛著的兩張紙條中間吹氣、觀察馬路上當汽車飛馳過后,路邊紙片飛的方向等,幾種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組討論,總結經(jīng)驗,達成共識。

    四、及時評價,體驗成功

    第4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關鍵詞] 英語影視教學;“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活動設計;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越來越強調語言學習與語言應用的結合,強調更多地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情景,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和實踐化,以達到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在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影已逐步地被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其教育功能也不斷得以豐富和強化。教師可通過影片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情感投入程度,提高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與英語綜合素養(yǎng)。借助它,語言教學不再抽象和刻板,語言習得更輕松自然,語言交際便能夠恰當?shù)皿w。

    一、“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理論

    Laufer和Hulstijn(2001)提出了“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從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出發(fā),其理論核心由三個要素組成,即需要(need,情感因素)、搜索(search)和評價(evaluation,認知因素)。用于考察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現(xiàn)象,表現(xiàn)語言習得與學習任務有很大關系,學習者投入得越多,習得得越多,保持得越久。這就為影視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表明單純地看電影與伴有指導任務的影視欣賞對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能力的提高有明顯差異。英文影視教學不只是教師放映、學生觀看這樣單向的學習過程,而是通過以電影欣賞為主線,教師、學生相互交流探討的教與學的提高、促進,隨著學生在影視欣賞過程中的認知投入程度加大,其對信息載體的文字解碼能力及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不斷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得以拓展。依據(jù)該理論,教師在設計影視教學活動時,應考慮活動目標的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加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投入程度,以期促成更多的語言習得,激發(fā)學生更好的表現(xiàn)。

    二、英語影視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提高的因素

    1庇镅雜氤語言線索并融――感受真實情景,培養(yǎng)母語思維

    大多英語學習者都有一種錯覺,以為學語言就是不斷積累詞匯和語法知識的過程。然而,從語用學中得知,“語言知識的積累不可或缺,但它絕不是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獲取語言知識不能過分依賴書本而脫離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何自然,1999)而由于條件的限制,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直接從英語環(huán)境中習得這門語言,學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為數(shù)不多的課本上。電影語言內容豐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會話語言,它彌補了一些課本、語言教學刻意為教學編排的語言材料的不足。教者在與現(xiàn)實生活相仿的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把學生帶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語言情景的直觀使學生在心理上輕松地進入最佳聯(lián)想、最佳認知以及最佳行為的狀態(tài)。”(張連亮,2009)學生在感受真實情景的同時,不經(jīng)意間啟發(fā)了母語思維,便很容易進入交際角色。此外在學習各種語言交際的同時,還會感受到各種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語言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交際過程中具有普遍性和連續(xù)性,它表現(xiàn)在每個交際的參與者身上,也體現(xiàn)在交際過程的每個階段上。”(楊先明,2007)這種超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

    2筆印⑻、說的完美結合――在賞析與感悟中學會表達

    學生在視聽電影畫面時,同步感受著有聲語言材料。逼真的視覺直觀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電影情景使學生接觸到大量最常用的英美口語詞匯以及生活中各種場合的語言表達形式,他們在視聽說過程中把說話者的表情、動作及所處的環(huán)境和表達的內容直接聯(lián)系起來,使聽覺、視覺以及言語運動都積極地活動,進入“英語思維”的狀態(tài)中,逐漸找到語言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感覺。這樣,可使學生在賞析與感悟中逐漸學會表達。

    3輩煌種族、習俗與背景――在體驗社會與文化中進行交際

    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常常發(fā)現(xiàn),言者竭盡全力,而聽者不知所云,正如王宗炎先生(1991)指出的:這是“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因為,人們的文化背景不同,說話方式或習慣也不盡相同。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E薄隊镅浴1991) 說:“語言交際有一個環(huán)境。”不考慮環(huán)境,語言交際就產生不了相應效果。《論語言教學環(huán)境》(2001)中明確指出:“語言教學目標從培養(yǎng)語言能力到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進步要求在組織語言的教與學中要創(chuàng)造一種情景,以便在話語規(guī)則的框架中去實施和理解言語行為。”

    在跨語言交際活動中,人們首先接觸的是不同文化領域及背景下產生的語言,交際雙方通過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語言作為媒介來進行信息傳遞。如何準確地傳遞信息,關鍵在于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xiàn)意圖。對各種意圖的理解,則在于是否通曉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淵源、歷史傳統(tǒng)、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

    不同種族、習俗與背景的豐富影片把我們帶入到要了解的社會,加深了我們對所學語言國家各階層文化的了解。我們在學習各種語言交際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各種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非言語交際以及各種不同的交際背景,進而加深我們對所學語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三、基于“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理論的英語影視教學活動構擬

    “任務在語言教學中指為達到某一具體學習目標而設計的活動,是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 孫曉慧、李文中,2008)在“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的三要素中,認知因素占據(jù)兩個方面――搜索和評價。按照任務型教學法,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等學習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影視教學活動時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來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Pintric(2000:452-501)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為自己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監(jiān)視、調節(jié)、控制由目標和情景特征引導和約束的認知、動機和行為。

    輸入假說理論(Krashen,1985)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習得途徑而獲得的。而第二語言習得則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者大量地接觸略高于自己現(xiàn)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與語言習得行為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功地統(tǒng)一起來,要看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者所實施的言語行為策略。根據(jù)“電影欣賞過程論”(袁智忠,2000)中的準備――進入――共鳴――回味性延留四個階段,英語影視教學活動可設計為三個階段,其構擬如下:

    以一個學期實際開展教學18周,每周2學時,選看的影片應不少于8部。以任務式教學法為基礎,運用教學策略,將每個階段的教學活動任務化,目標化。

    1.觀前活動(準備階段)

    策略: 一部影片在觀看之前,為了刺激學生的期望情緒,必須讓他們有備而來。通過搜索與影片有關的信息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渴求。

    任務:要求學生搜索影片背景、素材,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觀點,上課時向全班口述。

    目標:培養(yǎng)主動建構新知識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2.觀中活動(觀看過程與欣賞階段)

    策略: 學生在觀賞中與角色融合,隨著影片畫面、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身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下,使思維和語言應境而生,應情而發(fā)。

    任務:要求學生特別關注角色在片中的性格特征、話語對白、故事情節(jié)等。

    目標:掌握影片中與書面不同的口語特點:大量片段語句,不完整語句,不同的語速、重音、節(jié)奏所表達的含義,雙向交流的信息互補,話語間的邏輯銜接,以及使用慣用語、幽默等。

    3.觀后活動(回味、模仿與評析階段)

    策略:在對影片全方位進行回味欣賞之后,通過各項任務的努力完成,使學生的心靈情感得到陶冶升華的同時,欣賞能力和能動創(chuàng)造力得到提高。

    任務:要求學生扮演片中角色、模仿語音語調、背誦經(jīng)典對白、學唱主題曲;撰寫影評或改編故事。

    目標: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其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揮其協(xié)作精神、展示個人表演才華、提高鑒賞力、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中使用語言,把知識與技能融為一體,在完成每一次任務的過程中達到發(fā)展運用英語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在任務式教學中,任務活動是核心,它維系著教學的最終成敗。基于“任務誘導型投入構念”理論的英語影視教學活動設計,可以使單純看電影時語言的被動輸入轉變?yōu)榘橛兄笇蝿盏挠耙曅蕾p過程中的理解性輸入;教師在教學中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使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用所學英語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達到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 Laufer H,Hulstijn J.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01).

    [3] 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A].M Boekaerts P R Pintrich,M Zeidner(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C].Academic Press,2000: 452-501.

    [4] Sapir E.Language[M].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21.

    [5]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A].王宗炎.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C].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8.

    [7] [英]理查茲(Jack C Richards).論語言教學環(huán)境[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1.

    [8] 孫曉慧,李文中.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對高校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課堂中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啟示[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03).

    [9] 袁智忠.電影欣賞過程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3).

    [10] 楊先明.論建立英語影視教學理論體系的必要性[J].電影文學,2007(07).

    第5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學前教育畢竟把不同與其他階段的教育活動,其面對的大多數(shù)3~7歲的幼兒和兒童,學生群體的特性要求學前教育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做出相應的改變,使其特征獨具。具體來說,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教學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教學內容定位于初具階段。由于學前教育接受群體的特殊性,學生并沒有成熟的接受機制和反應機制,對于舞蹈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并不能在藝術水平層面上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活動往往需要針對學生心理文化特點選擇相適應的內容。常常選取各民族最著名、流傳度最高的舞蹈曲目。二是教學目標不在于盲目追求學生舞蹈水平和藝術水準的提高,而在于學生審美感受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民族民間舞蹈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產品,其對于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們在感受、學習和實際的舞蹈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藝術氣息來完成對人的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立足于學生對舞蹈藝術氣息的感受和反應。三是對學前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教學成果采取多樣性的衡量標準,不單單以學生舞蹈水平的提高為基準。既然民族民間舞蹈對人的促進和提高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方面,那么就不應該用顯性化的規(guī)定標準去衡量這種教學活動的成功性。所以,學前教育活動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效果的評價多以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藝術接受能力、審美體驗能力以及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為標準。

    二、多角度透視下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意義

    在前文的論述過程中,已經(jīng)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及其必要性進行了簡單的說說明和涉及,此處將從民間民族舞蹈的內容、形式等多個不同角度對其意義和價值進行整體的透視和說明。一是從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內容來看,其教育活動盡可能結合學生本身的年齡特征來選取內容適宜的民族民間舞蹈曲目,保證學生能夠對舞蹈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體驗。保證教學活動意義和價值形成的可能性。學生在對舞蹈內容進行個人的審美體驗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對自身審美感受能力的鍛煉和提高的過程。這種提高過程是個人化,也是無形的,它借助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讓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氣息和美學理念直接進入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成為一種類似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對學生審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強大的助力。二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常常需要學生來模仿舞蹈動作,做出形體上的藝術反應和模仿動作。這種形體的動作和模仿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在長期的舞蹈過程中塑造優(yōu)美的身形,同時能夠通過這些舞蹈動作的模仿來幫助學生形成肌肉記憶,讓舞蹈本身的藝術氣息和優(yōu)雅的動作姿態(tài)內化成學生自身的一種素質,在無形中陶冶學生的藝術氣息,淬煉出學生整體上的藝術氣質。三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能夠借助舞蹈和藝術的熏陶力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內容,幫助學生通過舞蹈學習和藝術修養(yǎng)形成對“真”“善”“美”等內容的基本認識,藉此實現(xiàn)對幼兒心理文化結構的完善和優(yōu)化。學前教育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文化結構,培育完善的人格,同時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對外界事物有正確而完整的接受體系和反應機制。四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能夠借助舞蹈中的音樂內容、繪畫內容以及舞臺設計等內容,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繪畫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幫助學生在學習模仿舞蹈的同時,同時接收舞蹈中的音樂元素和繪畫元素,在將之內化為文化心理結構組論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必要性成部分的同時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作力和想象力,模仿其中的唱腔或者繪畫,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五是學前教育中的民間民族舞蹈教學能夠發(fā)揮民間民族舞蹈的本身特性提高幼兒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只是民間民族舞蹈意義和價值的初級體現(xiàn),那么對幼兒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就是其意義和價值的深度體現(xiàn)。民間民族舞蹈本身大量運用藝術的象征手法和留白手法,營造出虛幻而美妙的藝術空間,幼兒在學習民族舞蹈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在感受其藝術渲染力的同時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藝術空間的填補和勾勒,這一階段就是學生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的階段。

    三、結語

    第6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關鍵詞】教研 音樂活動 《快樂的火苗》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0450-9889(2017)04A-0090-03

    一、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嘗試

    教學觀摩已成為幼兒園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常用的一種形式。在以往的教學觀摩中,我們更多停留在“教-研-反思”的模式,對于教師們在觀摩后提出的諸如“應該這樣”“如果那樣”等種種改進方法和策略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討和嘗試,以至于“應該這樣”“如果那樣”僅停留于“也許”“可能”的層面。以下教學案例是我們解決“應該這樣”“如果那樣”的嘗試,旨在通過實踐、研討、反思,再實踐、再研討、再反思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教與研過程,不斷優(yōu)化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快樂的火苗》教學案例與分析

    (一)第一次教學預案設計與實施

    1.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jù)火苗的不同形態(tài)創(chuàng)編一些簡易的舞蹈動作。(2)在活動中體驗自由舞蹈的樂趣。

    2.活動準備:(1)課前讓幼兒在家長的看護下觀察火苗大小時擺動的樣子。(2)火把節(jié)錄像、道具火盆、《藍色狂想曲》和《七月火把節(jié)》音樂、電視機、碟機。

    3.活動過程:

    (1)談話引入課題。

    師:“誰見過燃燒的火苗?誰能說說它們都像什么?”

    (幼兒對問題感興趣,但能回答的幼兒不多。看來課前幼兒對火苗的觀察了解不夠,缺乏這方面的經(jīng)驗)

    (2)以篝火中的火苗為主線,引起幼兒探索火苗舞動的興趣,讓幼兒初步了解和認識彝族“火把節(jié)”。

    ①介紹火把節(jié)。

    師:彝族有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叫“火把節(jié)”。節(jié)日上,人們都會圍在熊熊的篝火旁邊唱歌跳舞,盡情歡慶豐收,歡慶節(jié)日,歡慶幸福。火苗燒得越旺,人們就越開心,跳得越起勁。今天咱們也到彝山去參加他們的火把節(jié)。

    ②觀看道具火盆和火把節(jié)錄像,讓幼兒了解火苗在不同燃燒程度時呈現(xiàn)出的各種姿態(tài)。

    (幼兒對道具火盆及視頻中火苗的舞動很感興趣,觀察也很認真)

    ③請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火苗是什么樣的,并嘗試用動作表現(xiàn)。

    (3)教師引導幼兒用身體表現(xiàn)出火苗在各種燃燒程度中的姿態(tài),如剛剛燃燒的火苗、被風吹動的火苗、熊熊燃燒的火苗和即將熄滅的火苗等。

    (大部分幼兒有表現(xiàn)的欲望,但不大會創(chuàng)編,而對模仿同伴、教師的動作很感興趣)

    (4)播放音樂《藍色狂想曲》,讓幼兒傾聽和感受樂曲中節(jié)奏的變化。

    (5)請幼兒根據(jù)音樂的起伏變化創(chuàng)編火苗不同燃燒程度的動作。

    (幼兒創(chuàng)編不出什么動作,倒是對教師創(chuàng)編的動作很感興趣,很有激情地模仿著教師的動作表演)

    (6)教師表演一段火苗的舞蹈。

    (幼兒情緒激昂,非常認真地看著教師的精彩表演,還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喝彩聲,幼兒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了起來)

    (7)師生一同跳起彝族圈舞,結束活動。

    (師生一起圍著火盆盡情地跳起舞,孩子們非常興奮與投入,參與興趣達到了)

    (二)第一次教學活動反思

    1.執(zhí)教教師自我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在音樂的選擇上,選用了具有明顯強弱對比的《藍色狂想曲》,有利于幼兒感受和表現(xiàn)火苗燃燒的不同姿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導入部分教師講得太多,幼兒說得太少,引導幼兒想動作、編動作太少。教師的引導語言不夠簡練。幼兒在跟著教師舞蹈時還是很有興致的。整個教學活動有些亂。

    2.其他教師評議

    (1)教師的基本功好,舞蹈表現(xiàn)力強,對幼兒有很強的感染力。活動到最后時效果出來了,氣氛比較活躍,前面一段幼兒的興趣沒有提起來,如果把圍著火盆跳彝族圈舞的環(huán)節(jié)調到前面,把幼兒的興趣提起來了再讓幼兒學習創(chuàng)編舞蹈,效果可能會更好。

    (2)幼兒只聽一遍音樂就要創(chuàng)編動作,難度較大。孩子們都沒有感受到音樂,怎么去創(chuàng)編?最好能分段感受。整個教學活動既要讓幼兒觀察道具“火苗”,又要看視頻,還要讓幼兒熟悉音樂、創(chuàng)編動作,教學內容安排太多了,幼兒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內是學不來的,可以把它分成幾節(jié)課:比如第一節(jié)課先欣賞音樂,第二節(jié)課再讓幼兒嘗試創(chuàng)編舞蹈。火把節(jié)與本課活動沒有太大聯(lián)系,顯得多余,建議刪掉。

    (3)活動中的音樂太多了:視頻音樂、教學舞蹈音樂、最后圍著篝火跳舞的音樂。能不能把視頻中的音樂與要學的舞蹈音樂設為同一音樂,這樣幼兒有更多機會熟悉音樂,為創(chuàng)編打下基礎。

    (4)讓幼兒觀察火苗的時間應更多些,這樣幼兒的感性經(jīng)驗會更多,創(chuàng)編動作就不難了。

    (5)這個活動缺乏一個主線,究竟是欣賞,是學舞蹈,還是創(chuàng)編舞蹈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抓住“教什么,為什么教,怎樣教”這三個問題。一個有效的教學活動不是靠形式花樣多、場面熱熱鬧鬧來完成的。

    (6)幼兒編不出動作,很大程度上與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有關。一方面,幼兒對火苗的不同形態(tài)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幼兒動作表現(xiàn)能力跟不上,不知該如何表現(xiàn)自己觀察到的火苗形態(tài)。

    3.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本園教研組成員綜合以上分析評價,再一次進行充分的研討,對本活動進行了如下修改:

    (1)把教學活動改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為欣賞音樂《藍色狂想曲》,讓幼兒熟悉音樂旋律,把握音樂結構與節(jié)奏的變化。

    (2)課前通過不同的途徑讓幼兒觀察了解有關火苗的信息,為幼兒創(chuàng)編舞蹈積累經(jīng)驗。

    (3)將視頻中的音樂關掉,采用靜音播放或配上要學的舞蹈音樂。

    (4)充分利用教師的特長,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帶領幼兒表演一段舞蹈,先把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

    (三)第二次教學實施(在另一個平行班實施)

    活動過程:

    (1)幼兒與教師一起聽音樂自由舞蹈。

    (短短的自由舞蹈立即把幼兒的情緒和身體機能活躍起來,克服了第一個活動以談話直接引入教學的沉悶局面)

    (2)播放視頻,通過觀看動態(tài)的火苗,讓幼兒了解火苗的各種姿態(tài)。

    (3)請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火苗,并用動作表現(xiàn)不同姿態(tài)的火苗。

    (幼兒對創(chuàng)編動作比較積極,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創(chuàng)編出許多動作)

    (4)幼兒傾聽音樂,感受樂曲中節(jié)奏的變化。

    (5)請幼兒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變化自由舞動。

    (絕大部分幼兒不會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變化自由舞動,而是跟著教師一起舞動)

    (6)引導幼兒根據(jù)音樂的起伏變化進行分角色表演。

    ①幼兒圍成大圈表演大火苗,教師在中間做小火苗。

    ②請一個幼兒在中間做小火苗,教師和其他小朋友在大圓上做大火苗表演。

    (幼兒的表演欲望很強,許多幼兒都想扮演小火苗,但教師沒有滿足孩子們的這個愿望)

    (7)教師表演火苗的舞蹈。

    (教師的激情表演令幼兒非常興奮)

    (8)幼兒再次合著音樂舞蹈,進一步感受樂曲的節(jié)奏,感受創(chuàng)編的樂趣。

    師:請小朋友找一位老師,把你剛才編的舞蹈教老師跳好嗎?

    (幼兒都興致勃勃地找到了一位老師,但只有少部分幼兒能“教”老師表演,且沒有什么動作變化,更談不上有節(jié)奏、根據(jù)音樂起伏來動作。而大部分幼兒的目光都在看著執(zhí)教老師,并跟著執(zhí)教老師表演,自己起不到小老師的作用)

    (四)第二次教學活動反思

    1.執(zhí)教教師自我反思

    本次教學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特別是課堂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演,由小火苗到大火苗進行表現(xiàn),幼兒都很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體驗到了自由舞蹈的樂趣,也創(chuàng)編出很多動作。但一配上音樂幼兒就不會表現(xiàn)了。分角色表演時原計劃是教師做小火苗,幼兒做大火苗,后來看到幼兒的表演興趣很濃,就增加了讓幼兒做小火苗進行表演,但僅一次的小火苗扮演沒能滿足幼兒的表演欲望。請幼兒教老師跳舞這一環(huán)節(jié),有部分幼兒能教,有部分不會。

    2.其他教師評議

    (1)這一次教學活動克服了第一次活動中內容雜、重點不突出、程序亂的缺點。整個活動的教學思路清晰,活動氣氛活躍,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2)教師的舞蹈動作有力量美和韻律美,對幼兒很有感染力,所以幼兒喜歡教師的表演,喜歡模仿教師的動作,能否讓幼兒學教師編的舞?

    (3)舞蹈應該通過動作展現(xiàn)音樂。幼兒在活動中興趣濃厚,表現(xiàn)欲強,創(chuàng)編出很多動作,但幼兒的動作沒有節(jié)奏感,沒有美感,表演時也沒有跟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音樂與動作不匹配,這說明幼兒還沒有很好地理解音樂。在幼兒創(chuàng)編動作這一環(huán)節(jié)最好配上音樂,如幼兒編小火苗就放小火苗的樂段,編大火苗就放大火苗的樂段,這樣幼兒就能很好地理解與熟悉什么音樂該表現(xiàn)小火苗、什么音樂該表現(xiàn)大火苗。

    (4)幼兒看火苗視頻時情緒很高,但視頻中的內容在活動中的作用不大,最好把火苗的變化與音樂的變化結合起來,使幼兒很好地理解并記住音樂以及音樂與動作之間的關系。

    (5)既然是舞蹈教學,最好有個成品舞。教師可在幼兒創(chuàng)編的時候選擇4-5個動作串成一個成品舞,再讓全體幼兒一起學,這樣既滿足幼兒創(chuàng)編的欲望,又滿足其追求美的需要。

    (6)活動中師生互動很好,但生生互動還不夠,幼兒對分角色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很感興趣,應讓幼兒自己嘗試分組分角色表演一下。

    3.再一次改進的設想

    針對第二次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大家就“如何讓幼兒用優(yōu)美的動作表現(xiàn)音樂”“如何促進生生互動”展開研討,對教學活動進行了再一次的修改:

    (1)把火苗視頻制作成課件,將音樂與火苗的變化融合起來,讓幼兒通過欣賞課件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2)在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將幼兒編出的動作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幼兒更直觀地感受音樂與動作的關系。

    (3)教師在幼兒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選擇4-5個有代表性的動作加以美化,串成一個成品舞,組織幼兒分段學習,學習中注意與音樂配合。

    (4)為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動增加一個幼兒自由結伴舞蹈的環(huán)節(jié);在分角色表演時,教師靈活根據(jù)幼兒的需要輪換角色進行表演。

    (五)第三次教學活動設計

    1.活動目標:(1)嘗試用動作表現(xiàn)火苗舞動的姿態(tài)。(2)體驗學習舞蹈的樂趣。

    2.活動準備:(1)課前組織幼兒了解有關火苗的信息,欣賞《藍色狂想曲》。(2)教學課件、音樂CD、電視機、碟機。

    3.活動過程:

    (1)聽音樂自由表演舞蹈。

    (2)學習舞蹈《快樂的火苗》。

    ①欣賞課件,談話交流,請幼兒用動作表現(xiàn)看到的火苗。

    ②結合課件,幼兒自由結伴模仿火苗燃燒時的各種形態(tài)。

    ③整合幼兒創(chuàng)編的動作,組織幼兒分段練習。

    ④幼兒完整表演。

    (3)教師、幼兒分別表演大火苗、小火苗,進行互動練習。

    (4)欣賞教師表演舞蹈《火》。

    三、總結與討論

    反思這個案例,我們獲得以下啟示:

    (一)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活動是“研”出來的

    通過以上教學案例的實施,我們清楚地看到,第二個教學活動的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氣氛很活躍,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師的提問、語言組織以及個人在教學中的激情等也明顯優(yōu)于第一次教學,第二次教學活動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第二個教學活動也還存在許多不足,相信通過再一次的改進,第三次教學活動會比第二次教學活動更好。由此可見,通過一次次教與研活動,可使教學活動得到不斷優(yōu)化,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二)教與研活動可以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

    從觀摩教師的評課情況看,第一次活動評析,教師更多是從教師的角度評析活動的優(yōu)劣,而評析第二次教學活動時,教師們開始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透過幼兒的學習表現(xiàn)去反思教學中的不足。這表明,通過反復多次的教與研,教師進一步理解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了教師從教育理念到教育行為的轉變。

    (三)教與研活動能有效凝聚教師的智慧,促進教師交流與合作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經(jīng)驗、智慧及特長,如果只是孤立地發(fā)揮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教研互助活動為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共同分享、團結合作、相互支持的平_,增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讓教師樂于分享、嘗試彼此間的經(jīng)驗和教學風格,共同探討更好的教學方式。

    (四)教與研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教學觀摩研討中,教師通過聆聽同伴的評析,結合自己的反思,可以直觀地理解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是適宜的,什么樣的方法是有效的,用什么樣的形式組織教學更好,從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學組織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在教學中要關注、滿足幼兒的需要

    第7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在我國普通高校的音樂專業(yè)中,形體舞蹈作為一門必修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張地說,形體舞蹈是在校大學生最喜歡的選修課與必修課。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形體舞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舞蹈技能,還能美化大學生的形體、提升大學生的整體氣質,還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以及綜合素質。

    一、高校形體舞蹈開展現(xiàn)狀

    1.教學環(huán)境簡陋

    形體舞蹈教學活動的展開,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明亮、整體、寬敞的教室。然目前,除了一些專業(yè)舞蹈、音樂、藝術學校,普通的高校在形體舞蹈這一課程上的硬件投入不足,教學環(huán)境相對比較簡陋,且教學設備也不完善。

    2.教師教學水平偏低

    形體舞蹈對教師水平的要求相對較高,只有教師水平較高,才能保證形體舞蹈教學的教學質量。就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來說,形體舞蹈教師教學教學質量較差,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無法進行因材施教。

    3.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在形體舞蹈課上由于缺乏針對性的教材,以至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明確的現(xiàn)象。

    二、高校形體舞蹈課教學探析

    1.形體舞蹈對教學方式的要求

    總體來說,形體舞蹈與其他的學科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采用集體授課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分解示范、要領講解、分組訓練、對比糾錯,以及重復訓練的方式,以完成對形體舞蹈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在形體舞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本身不屬于純理論性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實踐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培養(yǎng)目標。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在言傳身教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肢體和每一塊肌肉,以及每一個動作所帶來的外形變化,并讓學生配合呼吸、完成形體的力量訓練。

    第三,在形體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選擇適當?shù)恼Z言,喚起學生的內在意識,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潛在想想,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形體舞蹈的每一個動作,讓學生從被動的訓練,逐漸改變?yōu)橹鲃拥膶W習,進而將舞蹈內涵輕松自如地表現(xiàn)出來。

    2.高校形體舞蹈課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雖然,形體舞蹈是我國高校中一個新開的、比較新穎的課程,受到眾多學生的青睞。但是在形體舞蹈的教學活動中,有一些問題必須引起注意:

    首先,由于形體舞蹈屬于一種肢體語言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對學生開展實際的訓練。但是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柔韌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有多差異,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差別的對待;

    其次,高校形體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經(jīng)過不斷的重復、糾正學生的不良姿態(tài)。例如,學生因長久以來而形成的駝背、含胸等問題,很難在一時上實現(xiàn)改變,若不加以改變,又會影響到形體舞蹈的上課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進行糾正、調整,使學生逐漸改變身體的原始狀態(tài),進行形成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

    3.提升形體舞蹈教學水平

    形體與舞蹈課程的開設,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加強措施,以提高形體舞蹈的教學水平:

    第一,思想支持

    提高形體舞蹈的教學水平,就要不斷給以思想上的重視,尤其是學校有關領導,必須要鼓勵教師參與到本課程的教研活動中,并給以必要的物質支持。

    第二,人才支持

    提升形體舞蹈的教學水平,就必須要擁有一定的專業(yè)人才。這就對學校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學校為了保證形體舞蹈的教育質量,就必須不斷提升相關教師的專業(yè)知識。不僅如此,學校還應該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引進,還要不斷加強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相互學習教學經(jīng)驗等。

    第三,經(jīng)費支持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學校的經(jīng)費支持。形體舞蹈也不例外,學校必須給以足夠的經(jīng)費支持,培養(yǎng)和引進一定數(shù)量的專業(yè)人才,為高校形體舞蹈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

    第四,教學硬件支持

    形體舞蹈課程的開展,同樣離不開教學硬件的支持。為了保證形體舞蹈課程的更好展開,學校可以按照一些藝術院校,進行設備投入,如購置鋼琴、燈光音響等,有了足夠的教學硬件支持,才能更好地提升形體舞蹈的教學水平。

    三、高校形體舞蹈改革措施

    1.改變傳統(tǒng)的舞蹈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實際效果

    普通高校的學生大多已經(jīng)年滿18周歲,身體發(fā)育已經(jīng)基本完成,在形體舞蹈訓練中,已經(jīng)無法再繼續(xù)加大高難度的技巧技術,但是可以對舞蹈的風格、舞蹈的協(xié)調性、以及舞蹈動態(tài)美進行更好的把握。這就要求形體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變傳統(tǒng)舞蹈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jù)今后就業(yè)的需求,發(fā)展多種種類的形體舞蹈教學。

    所以,教師在改革形體舞蹈教學時,一定要從教學內容上加以改變,不斷提升實際教學效果。在今天,筆者認為,還可以適當添加校園集體舞、地方特色舞蹈、少兒舞蹈、社會舞蹈等。教師可以以學生今后的就業(yè)為目標,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加形體舞蹈的教學內容。

    2.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現(xiàn)代化和多媒體技術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在形?w舞蹈的教學活動中,仍然利用圖片、或者教材等傳統(tǒng)的手段組織教學,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抽象,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題,也很難達到較高的教學質量。

    因此在形體舞蹈教學改革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將教學更加形象化、直觀化,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形體舞蹈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3.不斷完善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形體舞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對形體舞蹈教學的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形體舞蹈這一特征,在教學活動中,讓通過適時的引導,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生活和學習的感受,通過各種動作的表現(xiàn),充分激發(fā)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并加強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實現(xiàn)形體舞蹈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第8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舞蹈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舞蹈教學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高職教育機構,應深刻認識舞蹈不但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而且還是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高職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職舞蹈教學存在較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舞蹈不同于其他科目,它不但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協(xié)調能力,而且還應能夠感知舞蹈中深藏的情感,因此,僅僅依單純的模仿動作很難體現(xiàn)出舞蹈蘊含的藝術價值。

    當前,在高職舞蹈教學中,很多舞蹈教師將講課的重點放在了某個動作上,并在課堂不停的強調和示范,但是并不對舞蹈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甚至根本不探討舞蹈流露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結果盡管動作非常到位,但是仍缺乏一定的表現(xiàn)力,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原因在于缺乏對舞蹈精髓的正確領悟,要知道,舞蹈主要是利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內心情感的,沒有情感的舞蹈猶如人體沒有了靈魂,因此高職舞蹈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情感方面的訓練。

    二、高職舞蹈教學情感訓練

    (一)注重舞蹈作品深層次探討

    舞蹈由音樂、情感、動作三個基本要素組成,表演時三者相互融合表達舞蹈者的內心情感。因此,舞蹈教學活動實踐中,教師應重點把握這一內容。首先,教師作為舞蹈的傳授者,其對舞蹈的理解直接影響著舞蹈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將研究和分析舞蹈作品當做重點,在備課過程中對舞蹈作品編排的意義進行認真的研究,充分分析舞蹈作品的背景、音樂、動作等多種因素,領悟舞蹈作品的思想和動作內涵,深入體驗舞蹈作品中流露的性格、情感等,為舞蹈教學的有效開展鋪平道路。

    其次,實際舞蹈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多種教學手法,例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演示相關的動作,系統(tǒng)地講解舞蹈作品蘊含的主體思想與情感氛圍,使學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黃河憤》內容時,應給學生講解該舞蹈作品反映的思想和傳達的精神內涵,即該舞蹈作品反映了在日寇的鐵蹄下,黃河兒女不畏艱難、殊死抗爭的崇高精神。舞蹈教學正式訓練之前,教師應先進行演示,讓學生充分感悟舞蹈作品中和諧美好的家園、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無畏的抗爭三個不同畫面體現(xiàn)的情感變化。

    總之,舞蹈的外在表現(xiàn)與其深層次的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實踐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探討舞蹈作品的主題與思想情感,進而使學生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

    (二)注重舞蹈教學的眼神訓練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傳達內心情感的重要媒介,因此高職舞蹈教學的情感訓練應注重學生眼神的訓練,只有做到“眼睛會說話”才有可能將舞蹈的豐富情感表現(xiàn)出來。因為舞蹈不像戲曲演員、歌手那樣通過語速、語氣等直接表現(xiàn)內心情感,這種差別決定了眼神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通過眼神不但能夠反映出舞蹈表演者的綜合素質,而且對整個舞蹈作品意境的表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一部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需要借助舞蹈表演者的眼神塑造藝術形象,進而激起欣賞者的共鳴。

    舞蹈表演者配合傳神的眼神獲得成功的作品當屬《千手觀音》,尤其領舞邰麗華通過眼神將菩薩的形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觀眾能夠從其眼神中體會出慈祥端莊,不覺想起佛教的莊嚴,獲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因此,高職舞蹈教師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眼神的訓練,即利用不同的舞蹈題材,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進而使學生通過眼神將其內心的情感塑造的更為飽滿,真正達到形神統(tǒng)一的藝術境界。

    (三)注重舞蹈教學的表情訓練

    表情能夠顯著提高舞蹈的表現(xiàn)力,尤其能夠準確反映舞蹈表演者的內心情感。由于表情貫穿整個舞蹈表演環(huán)節(jié),涉及舞蹈表演的多個方面,因此成為塑造舞蹈藝術形象的關鍵因素。

    鑒于表情在舞蹈表演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舞蹈教學活動實踐中,教師應使學生充分體會表情與肢體協(xié)調統(tǒng)一,在提高舞蹈表現(xiàn)力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在講解舞蹈作品的動作的同時,注重表情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流露內心真實情感并通過表情表現(xiàn)出來。即舞蹈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外,還應注重學生內心情感的培養(yǎng),使其在舞蹈表演訓練中逐漸養(yǎng)成通過表情表現(xiàn)內心情感的習慣,進而達到形神兼?zhèn)涞奈璧副硌菥辰纭?/p>

    (四)注重舞蹈教學的樂感訓練

    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且舞蹈諸多動作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音樂節(jié)奏的改變,因此,音樂成為舞蹈的重要組成元素是非常有道理的。伴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舞蹈表演者才能更好的展現(xiàn)舞蹈動作,利用肢體語言訴說著內心的情感,使舞蹈的藝術價值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因此,高職舞蹈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樂感的訓練,使學生在美妙音樂中進行舞蹈表演的同時,不斷提升舞蹈的表現(xiàn)能力。例如在講解《黃河憤》舞蹈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們播放相關的音樂,讓學生從音樂中感觸舞蹈動作的舒緩與快慢,體驗舞蹈動作與抒發(fā)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多為學生準備較為著名的舞蹈作品,使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的舞蹈作品,聆聽相關的音樂,加深舞蹈與音樂關系的理解,進而能夠伴隨著音樂的旋律,更好的塑造舞蹈形象。

    總之,樂感的訓練是高職舞蹈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在音樂的氛圍中才能更好的抒發(fā)舞蹈中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解舞蹈相關知識時應重點強調這方面的重要性,并強化訓練,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真正做到樂中有舞,舞中有情。

    三、總結

    第9篇:舞蹈教學活動范文

    【摘 要】地方文化資源不僅能豐富舞蹈教學內容,還能加深學生對我國不同地方文化的理解。本文通過分析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應該遵循的原則,探究在舞蹈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的策略,以期提高高校舞蹈教育質量。 【關鍵詞】舞蹈教育;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99-01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各大高校已經(jīng)將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發(fā)展的首要任務。而地方文化對于每位學生來說,都有其特殊意義,教育者應該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質,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教育中,走出一條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之路。但是,大部分高校舞蹈教育中,并沒有將特色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學中,阻礙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更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了消極影響。由此可見,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開發(fā)是當前高校舞蹈教育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一、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應該遵循的原則反應當?shù)厝嗣裰腔酆蛣趧拥某晒堑胤轿幕畲蟮奶攸c。因此,高校舞蹈教師應該以讓學生了解本土民俗和本地民族文化為目的,在舞蹈教學活動中對地方文化進行開發(fā)。在對地方文化進行開發(fā)時,應該注意遵循以下原則:(一)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是指,舞蹈教師在多種教學素材中,選出體現(xiàn)民族性和時代性且適于學生學習的素材來開展教學活動。鑒于舞蹈課與其他專業(yè)課內容不同,其是一門藝術課程,因此舞蹈教師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會不會”上[1],即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應該注意明確民族風格,將舞蹈動作簡易化,把音樂風格與時代接軌,突出民族特色,從而讓學生了解地方民族舞蹈最精華的部分。另外,舞蹈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二)開放性原則。舞蹈教師給予學生盡可能大的權利與空間,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進行舞蹈教學內容的選擇,打破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束縛。但是,內容的自由選擇并不是代表想開展什么教學活動,就開展什么教學活動,舞蹈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找到側重點,將地方文化資源與民族舞蹈教學相結合,有選擇、有針對地開展教學活動。(三)地域性原則。舞蹈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課程與地方文化聯(lián)系起來,盡量為學生展現(xiàn)地方民族特色,為學生挖掘地方民族舞蹈動作資源中最精華的部分,使學生不用猜忌舞蹈動作的歸屬與音樂的特色。而舞蹈教師通過選擇具有地方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內容,可以凸顯舞蹈的學習重點,讓學生掌握舞蹈精華。(四)多樣性原則。舞蹈教師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將民族舞蹈與其他民族、國家線協(xié)調,以本地民族舞蹈為主,其他民族舞種為輔,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而舞蹈教師應該通過設置多樣性的舞蹈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并在不同文化中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經(jīng)驗,從而進一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審美要求。二、在舞蹈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的策略(一)在舞蹈教材中引入地方文化資源。首先,舞蹈教師應該注重民族舞蹈教材文化內涵的建設,通過舞蹈形式記錄和傳遞地方民族的智慧,進一步全面透徹地對少數(shù)民族舞蹈進行研究,并將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建設中,讓教材建設建立在科研成果的基礎上,賦予教材內容研究深度,使教材建設擁有豐富的理論支撐[2];其次,舞蹈教師還要加強少數(shù)民族舞蹈文化的配套教材建設,利用輔教材,將有關少數(shù)民族舞蹈文化的知識,全面地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更透徹的了解地方民族文化;最后,舞蹈教師要注意將地方舞蹈文化的具體內容引入舞蹈教材中,通過編排可操作性較強的舞蹈題材,達到利用地方舞蹈文化熏陶學生,提高學生文化涵養(yǎng)的目的。(二)在舞蹈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舞蹈是人類物質文化與智慧的結晶,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舞蹈文化的真正涵義,舞蹈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并以開題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舞蹈進行進一步研究。在舞蹈學習中,大部分地域文化的民族舞蹈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密切,民族舞蹈中蘊含著當?shù)厝嗣駥ι畹臒釔酆蛯η楦械南蛲R虼耍璧附處煈撘龑W生感悟舞蹈所表達的情感,從情感中領悟舞蹈的魅力,進而對其領悟到的感情再加工,形成學生自己獨有的舞蹈風格。另外,由于民族舞蹈是表達地方民族對表達了各族人民對愛情和生活的無限憧憬,因此,舞蹈教師應該以舞蹈的方式及其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增強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三、結語在當今的高等教育中,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對高校舞蹈教育有著重要作用。為了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開發(fā),首先舞蹈教師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將地方文化資源編寫進教材中,遵循適應性、開放性、地域性和多樣性原則,使學生接觸到更多地方文化資源;其次,舞蹈教師應該在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舞蹈教學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涵養(yǎng),引導學生主動傳承與發(fā)展地方文化,以便真正實現(xiàn)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參考文獻:[1]向鈺.關于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滲透地方文化的思考――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5):207-208.[2]郭東.高校舞蹈教育中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策略[J].理論觀察,2015,16(6):160-1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