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業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轉型在即
總體來看,2011年紡織行業上半年形勢較好,但下半年增長速度逐月下滑,行業運行壓力加大,部分中小紡織企業經營困難。1到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增速較上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466億元,同比增長26.6%,增速較上半年回落14.7個百分點;紡織品出口864億美元,同比增長24.0%,增速較上半年回落4.8個百分點;服裝出口1398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增速較上半年回落4.2個百分點。
預計2012年我國紡織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規模以上企業主要運行指標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增速將較2011年有所減緩。由于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預計行業出口與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將更為明顯,規模以下加工型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將更加突出。
但是,我國紡織工業具備產業體系完整和成熟的競爭優勢,與目前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相比,我國多數產品在品種、質量方面仍有較為明顯的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趨緊的外部環境將形成市場倒逼機制,帶來新一輪行業洗牌,促進企業加快調整提升。
可以說,我國紡織工業在度過國際金融危機難關之后,進入了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
并存。
政策文件指導促進
為了應對機遇和挑戰,我國政府一直在著手進行紡織工業的產業升級,2011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簡稱《發展規劃》),著重強調了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指標,目的是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發展規劃》提出的九大任務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技術升級步伐是重中之重,并明確提出加強紡織業信息化建設是實現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一首要任務目標的重要
途徑。
《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十二五”要重點攻關的紡織信息化技術,包括面向生產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以ERP為核心的企業信息系統綜合集成、面向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系統、面向行業宏觀決策層面的宏觀決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以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發展規劃》也分別對不同企業和不同子行業提出了兩化融合的重點。如龍頭企業開展全流程的信息系統集成建設,中小企業主要依托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公共信息化服務平臺;化纖、紡織、印染行業重點推進生產制造系統的應用,服裝、家紡行業重點推進設計和營銷系統建設,紡機行業重點提升產品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除了《發展規劃》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工業轉型升級投資指南》(簡稱《指南》),也將對紡織工業產生促進作用。其中體現紡織行業特點的棉紡織在線檢測、印染在線檢測、紡織品智能加工和服裝家紡數字化綜合集成列在行業信息化部分;服裝家紡數字化綜合集成包括了服裝大規模定制,有自動吊掛、自動化立體整燙、RFID應用、智能倉儲配送等技術,這些都將進一步推動服裝、家紡行業的信息化深入開展。
企業在進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該著力于加強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練內功,顯然是信息化建設的契機。而《發展規劃》的技術改造專項也將帶動企業對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應用和推廣。
需求強勁
以下是行業的三大發展趨勢:
服裝、家紡行業信息化需求強烈。服裝和家用紡織品是紡織產業鏈的終端產品,相關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但是近年來,消費市場持續繁榮,不少企業對信息化需求增加,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
如杭州愛科公司在完善其CAD、CAM產品線的同時,建設面向區域的服裝綜合服務平臺,開發面向服裝行業的系列化專業軟件;銀川匯成公司提供的服裝CAPP系統、CAQ系統和服裝歸號系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十分適合在中小服裝企業應用;蘇州大學和上海和鷹公司聯合開發的面向敏捷制造的服裝CAT/CAD/CAM裝備集成系統,實現了從客戶信息采集到衣片裁剪完成的全程自動化,獲得了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威士公司開發的智能吊掛流水線系統,廣泛應用于服裝、家用紡織品的縫制、檢驗、整燙、倉儲、分揀等環節,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工業信息化突出行業特點。ERP等管理信息化產品順應了近年來紡織企業需求的轉變,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應用特點,既要保持通用性強、技術成熟的優勢,又要面向紡織各個細分行業的特點。如家紡行業的水星家紡、制線行業的宜賓惠美、毛紡行業的山東如意、棉紡行業的武漢裕大華等企業的相關項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國際知名的ERP提供商SAP公司、微軟公司都在尋求與專業開發商合作,推出專門面向紡織各個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和產品,滿足用戶的行業化和個性化需求,充分體現了企業管理軟件行業化的發展趨勢。
紡織裝備日益信息化。自動監測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是我國紡織行業信息化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在《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中有多項關鍵技術屬于這一領域。例如在去年國際紡機展ITMA上,像立達、豐田、村田等廠商的棉紡織生產線在線監測和管理系統,可以聯網各種類型的生產設備,突出了集成化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各類礦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了滿足急速發展的礦產能源需求,我國地礦行業工作范圍也遍及世界各地。地質探礦工作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領域和空間都有了極大拓展。在地礦行業業務拓展中,也對衛星綜合應用技術提出較多的應用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質勘查找礦
最近幾年隨著衛星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探的應用的不斷深入,二者結合的越來越密切,遙感技術給地質勘探找礦帶來了許多的便捷之處。遙感技術輔助地質找礦的主要方法就是礦化信息提取。遙感礦化信息是指各類遙感數據源中反映地質構造、含礦地質體和巖石蝕變(與金屬礦化有關的)等地質現象的遙感信息。根據多光譜數據的波段特征和探測能力,可提取出與金屬(或共伴生)礦化有關的鐵化蝕變(鐵染異常)、富羥基礦物的泥化蝕變(羥基異常)和碳酸鹽蝕變等遙感信息異常。依據遙感信息異常,結合其它地質信息,可以快速圈定、篩(優)選找礦靶區,進而確定找礦方向和找礦目標。衛星遙感技術的運用能夠為地質勘查找礦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室內、野外的多源信息融合,形成了優勢互補,能夠從更高層次指導地質找礦,有效提高找礦效率。
(2)偏遠工作區域通信、導航
地質勘查工作點多線長、高度流動,作業地點大多分散,多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象條件復雜、地理環境惡劣的艱險地區,通常沒有基礎通信網的建設,無法滿足工作區域內的基本通信保障。由于衛星通信具有覆蓋面大、頻帶寬、容量大、適用于多種業務、性能穩定可靠、不受地理條件限制以及成本與通信距離無關等優點,特別適用于保障偏遠地區地質勘查工作的基礎通信。利用通信衛星構建的衛星通信鏈路能夠滿足地勘工作中的緊急通信,進行語音、圖像以及數據等的傳送,可以滿足管理人員或專家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進行地質工作部署、專家匯診、指導野外工作和生產調度指揮,能夠有效的提高地勘工作的效率和主流程的信息化程度。
(3)緊急救援
隨著地質勘查工作內容的增加和工作范圍的擴大,參與地質勘查的單位、人員、車輛越來越多,地質工作者失蹤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都為野外車輛人員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2月19日,陜西省3名地質隊員在可可西里地區赤布張錯湖作業時失蹤,經20天搜救仍未找到。2012年11月16日上午,北京市地質研究所執行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的3名地質工作人員外出作業時與總部失去聯系,最終3人全部遇難。“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目前,北斗系統已經能提供覆蓋亞太區域的導航定位服務,到2020年,其服務范圍將覆蓋全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精準的定位精度和授時精度不僅能夠為地質工作者提供高精度的導航定位服務,其特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無需再建通信鏈路,在常規通信技術無法觸及的地區,保障了通信的暢通,為一線地質工作者提供了人身安全的有效保障。
二、系統組成
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由衛星綜合應用服務中心、衛星專業應用服務平臺和衛星綜合應用終端平臺組成。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體系示意圖如圖1所示。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組成框圖如圖2所示。
(1)衛星綜合應用服務中心
衛星綜合應用服務中心又由遙感信息集成與服務平臺、遙感信息通用處理平臺、通信管理服務平臺和衛星導航服務平臺組成。遙感信息集成與服務平臺作為衛星綜合應用服務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其提供各類遙感衛星數據資源的下載、存儲、管理、分發、共享和服務。遙感信息通用處理平臺面向地礦行業典型應用需求,主要針對國產衛星和國外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實現遙感數據通用處理,生成標準遙感數據產品,可以滿足常規數據產品生產和應急快速產品生成需要,為專業應用平臺提供基本的數據處理服務支持。通信管理服務平臺管理地礦終端用戶的登錄信息,判別用戶身份和用戶需求,并把用戶需求向遙感應用服務平臺和導航應用服務平臺進行轉發。通信管理服務平臺根據系統可用信道資源進行數據分發。衛星通信傳輸組網系統是由相關衛星資源、衛星通信中心站以及各型衛星綜合應用終端組成,建立指揮中心與工作現場的衛星通信傳輸鏈路。衛星導航服務平臺是衛星綜合應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野外作業人員位置定位、信息傳輸的有力補充。
(2)衛星專業應用服務平臺
衛星專業應用服務平臺由遙感野外探礦專業應用服務系統組成,完成對通用遙感信息的深層次、專業處理,以適合于用戶的專業應用需要。遙感野外探礦專業應用服務系統主要完成巖石礦物波譜庫的建立,對高光譜的波譜、遙感圖像、野外實測光譜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礦物信息的識別提取等工作,為最終實現找礦提供依據。
(3)衛星綜合應用終端平臺
衛星綜合應用終端平臺由固定式衛星綜合應用終端、便攜式衛星綜合應用終端、車載式衛星綜合應用終端和手持式綜合應用終端組成。衛星綜合應用終端滿足地礦行業用戶、現場應急指揮、專家、現場人員對遙感信息的應用需求,并通過與衛星通信終端、衛星導航模塊的一體化、小型化設計,滿足在不同應用場合下的使用需求,使得上述用戶能夠在各種場合能夠得到及時的遙感、指揮等信息支持。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應用示意圖如圖3所示。
三、主要功能
(1)遙感信息集成
實現遙感數據接收、遙感數據質量檢測、數據存儲管理功能,為地礦用戶提供數據歸檔、備份、數據遷移等服務,實現遙感數據分發業務處理功能,
(2)衛星綜合應用服務
系統實現遙感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能夠對接入的多類標準遙感數據進行通用處理和專業處理,生成滿足地礦各類用戶需求的專業遙感應用專題產品。系統同時利用衛星通信組網系統進行遙感數據產品分發,提高地礦用戶的遙感數據應用效率。衛星導航服務平臺綜合利用北斗系統、GIS系統為地礦用戶提供導航服務功能,對人員、車輛進行實時跟蹤、調度管理、信息管理、決策指揮。
(3)衛星通信傳輸組網
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采用星形網和拓撲網結合的混合網絡模式,可實現中心與衛星綜合應用以非對稱前向和回傳鏈路速率的雙向通信,實現衛星通信傳輸組網。
(4)終端衛星綜合應用
衛星綜合應用終端通過從綜合應用服務平臺系統獲取遙感信息支持,實現遙感信息應用、通信組網、導航定位、監控等功能。
四、應用優勢
地礦行業衛星綜合應用系統主要具有以下應用優勢:
(1)進一步提高野外一線安全生產保障
便攜終端和車載終端不僅具有定位和導航功能,而且可以根據設定,定時向監控中心發送位置信息,并在服務器端記錄備案。一方面可以用作野外質量監控,檢查野外人員是否按照既定路線(點位)開展工作,另一方面,監控中心在對野外人員、車輛實施跟蹤定位的同時,可以結合終端機短報文功能,開展應急策劃、實施救援工作,時刻保證野外一線工作安全。
(2)推進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
通過應用衛星的數據傳輸功能,很好地解決了終端的數據回傳難題,實現了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各個環節的有機聯動,使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系統更加完善。
(3)加快作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的信息化系統裝備,是提高地質工作效率強有力工具。借助于衛星綜合應用終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可以解放出很多人手去開展其余的工作。此外,通過專家遠程會商,還可以實現對野外現場的實時指導。
(4)實現多源信息融合,從更高層次指導地質找礦
具備了室內、野外聯系的通道,室內研究和野外調查就可以實現實時交流、同步進行。室內研究成果(遙感異常、化探異常、物探異常等專題)、指導意見就可以實時傳輸到野外,野外觀察到的現象也可以及時回傳到室內。室內、野外的多源信息融合,形成了優勢互補,從更高層次指導地質找礦,提高找礦效率。
(5)提高遙感地質動態監測的頻度和精度
基于衛星通信技術,遙感產品的定制、獲取、傳輸等過程將更加容易、快捷。以往周期較長的調查工作無法適應當前環境的急劇變化,現代遙感技術特別是對地觀測體系,無論是數據更新頻度,還是影像精度,都為實現動態監測目標提供了強勁的技術支撐。
五、結束語
當前的印刷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面臨空前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難得的機遇。特別是在當前如火如荼的數字化和綠色環保進程中,各種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產品相繼問世,印刷企業也在積極備戰,爭相打造自己的“淘金利器”。可以說,技術創新正成為這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和最閃耀的標志。
商場如戰場,在這兩三年間,我們看到一些企業蒸蒸日上,還有一些企業卻慘淡經營甚至被淘汰出局。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更為深刻地意識到:唯有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才是出路。“距離已經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印刷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未來何去何從,找準方向非常重要,技術創新也不例外。
《印刷技術》作為行業內領先的專業媒體,創刊56周年以來,始終以推動行業發展為己任,是中國印刷業技術創新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記錄者和推動者。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印刷技術》更是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份責任與使命,傳播領先技術,引領行業發展,謀求跨越之路,與行業同仁共同締造印刷業的美好新未來。在本期專題報道中,我們將與您一起探討技術創新的魅力,體驗技術創新的力量,幫助包裝印刷企業尋找打開未來發展之門的金鑰匙。
本期專題報道中重點介紹的幾種創新技術中,有的是順應時代潮流而生的新興技術,有的雖然是“老面孔”,但是在近兩三年突破原有技術瓶頸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當前新的市場環境中煥發出勃勃生機。不管是何種情況,技術作為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驅動力,它們的發展趨勢必將引領整個行業前行的方向。因此,包裝印刷企業應該對這些創新技術及其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謹慎細致的審視和思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
[關鍵詞]FDI;民族企業;自主創新;政府援助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9-0030-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企業R&D創新投入的風險與有效性研究》(70772084)和中山大學“985工程”產業與區域發展創新基地資助。
一、引 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通過吸引外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FDI給我國本土企業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袁誠,2005)。長期以來,我國民族企業依賴外源型經濟,通過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以低成本的勞動生產率等優勢,逐漸壯大和發展了產業。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賴外源型經濟,具有強大技術背景的外資企業來我國投資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我國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土地成本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大多數外資企業只將生產環節放在三資企業,非常重視對技術的保密,與其合作的國內企業很難接觸到它們的核心技術,更不用說介入其技術創新環節了(江小涓,2002)。同樣,國內的內源型企業往往滿足于內源型企業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以及廣闊的國內市場,熱衷于擴大企業規模以降低成本并通過價格戰來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大多通過跟蹤模仿戰略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準(劉世錦,2005)。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資源、環境、土地的大量消耗,加入WTO以后更多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先進技術的競爭,這種優勢正在喪失(陳清泰,2006)。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已經證明,引進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經驗(Amsden,1989;Kim,1980;陸園園等,2006)。但引進是為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只有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才能搶占世界經濟制高點。一個企業在高技術領域哪怕只領先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領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其他競爭對手將很難生存,而后來者似乎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王紅領,2007)。因此研究在引進外資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我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隨著FDI的不斷引入,外商投資企業在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對我國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起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這種影響是否因行業技術差距而異?
二、文獻綜述:國內外關于FDI對東道國自主創新影響的研究動態
1.國際研究動態
部分學者認為,當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時,當地企業為了在競爭中不處于劣勢,必然會投入資源進行自主創新,以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成本,從而贏得國內市場。Das(1987)認為從長期來看,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勢一種必然現象,這是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潛在成本,因為免費搭車的當地企業遲早會變得足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最終的結果是增加了東道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也有學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FDI對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有條件的。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占的市場份額較大且技術水平差距太大時,FDI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沒有影響(Kokko,1994)。Haddad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摩洛哥公司層面的數據,證明了更高技術水平的FDI并不一定能帶來國內研發水平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摩洛哥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較大的技術差距阻礙了跨國公司溢出效應的產生。Aitken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委內瑞拉企業的面板數據,結果表明FDI的技術水平對本國企業的創新起負作用。
Barrio等(2005)提出FDI對東道國企業有兩種效應:負向的競爭效應和正相的外部效應,兩種效應的大小共同決定FDI的作用,一般FDI對東道國企業的影響呈U型,在前期負向的競爭效應占主導,后期則外部效應占主導。這說明FDI對東道國自主創新的影響像一把“雙刃劍”(王紅領等,2007)。
2.國內研究動態
中國是國際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學者們對FDI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觀點不一。 王紅領等(2007)認為FDI的進入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但在激烈競爭中存留下來的企業變得更強大了,因而FDI的競爭促進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江小涓(2002)認為改革開放20多年,通過于跨國公司競爭,我國企業競爭力提升很快,FDI促進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王志鵬(2001)認為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帶來的競爭效應使我國企業比從前“變現得更好”,即國內企業通過技術變革縮小了與外資企業的差距。
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對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效果表示質疑(沈坤榮,1999;姚洋,1998)。姜奇平(2004)認為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特別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力的外資采取并購我國民族企業的戰略,打破了我國原有的市場格局,導致了行業壟斷,容易引起國有資產流失、本土開發能力下降,形成對外方技術過度依賴。秦曉鐘(1998)、何潔(2000)等認為中國目前大量引入外資,并沒有換來先進的技術,反而陷入了“越落后越引入,越引入越落后”的陷阱。
目前已有的文獻,系統地分析FDI對東道國不同技術差距行業的企業創新投入及創新成果影響的文獻并不多,多數文獻側重研究FDI對東道國企業的溢出影響。Findlay(1978),Das(1987)等學者,以及以趕超策略(Catch-up))為代表的理論認為:技術差距越大,當地企業從FDI溢出中獲益越多。R.Findlay(1978)通過構建一個簡單的內生動態模型,檢驗了FDI企業與東道國企業之間技術差距等對技術擴散的影響,認為FDI輸出國與東道國之間技術差距越大,技術擴散率越高。國內學者王紅領等(2007)等基于行業數據對FDI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做過一些實證研究,但他們并沒有深入研究在這種影響是否因技術差距而異,FDI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是否因技術差距而異。宣燁(2007)以江蘇省為例,實證檢驗了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與FDI溢出效應的關系,認為技術差距比較大時,溢出效應為負。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我們認為FDI對東道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而應區分不同技術差距的行業而論。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技術含量,且不同的行業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顯著的不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森林砍伐和投資建立芯片制造廠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應該有所不同。我們試圖探討FDI對我國不同內外資技術水平差距的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如何。
三、理論模型及假設的提出
1.理論模型
我們依據并參照Anderson and Enomoto(1987)以及巫強和劉志彪(2007)的理論模型(模型的具體推導過程見附注),來提出我們的實證假設。根據該模型的結果,可以得出民族企業創新的期望利潤為:π=×(c-c)R*/r(1)
期望利潤 技術差距
上(1)式中,我們將R產品的技術視為一種附屬產品,生產q的過程就是企業令R符合一定技術標準的過程,q可以看作是企業創新活動的產出;R*,q*即表示在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競爭的情況下,民族企業基本產品R的產量與其所需達到的技術要求;c表示產品R的價格;c表示企業進行工藝創新,能將基本產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其中,a為外生固定系數,表示民族企業根據自身提供基本產品的初始技術水平q*與FDI企業提供基本產品的技術水平q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自身努力程度。上式表明技術差距(q-q*)與創新利潤π正相關,即技術差距越大的情況下,內資企業選擇創新獲取的利潤越大。因此,當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越高時,內資企業投入資源進行創新獲取的預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選擇創新。
2.假設的提出
外資進入越強,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因為當外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之后,內資企業為了在與外資企業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必然會加大企業自身的研發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被淘汰的地位,因此外資的進入對內資企業起到了一種“促進劑”的作用(洗國明,2005)。這與FDI的主流學派“趕超效應”理論一致,即認為由于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越大,表明本地企業越具有后發優勢,從而可以具有追趕和學習的空間,從而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就越是明顯。
當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大時,國內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更大,國內企業可以通過關聯效應、示范和模仿效應以及看中學效應更好地獲得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嚴兵(2006)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越強。因此,雖然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趕不上外資,但由于技術的溢出效應,內資企業技術水平的進步較快,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而在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小的情況下,外資企業進入東道國的這些行業主要看重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消費市場等,外商投資這些行業大部分銷往國外,把東道國看成一個裝配和加工基地,這些行業的外資進入對東道國國內企業市場沖擊較小,因而外資的進入對東道國本土企業的創新水平促進作用影響不大(洗國明,2005)。
由此提出我們的假設如下:
假設1a:外資企業進入程度越強,越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假設1b:當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FDI的進入越能促使民族企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由于創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創新收益也不能完全被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所獨占,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來促進私人部門的技術創新活動(胡明勇,2001)。當內外資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時,由于技術創新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制度環境的不確定性等,而且創新成果又極易被盜版和流失(陳清泰,2006)。技術創新的高投入、高風險的性質,使得很多企業不愿意投資,而政府通過以補貼、減免稅收等方式援助民族企業創新,能促進民族企業的創新行為。魯文龍等(2003)認為在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落后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提供適當的保護和補貼,以增強國內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在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外資企業的進入對內資企業造成的競爭壓力更大,且這類行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所需投入的成本更大。根據前面的模型結果,可知技術差距與內資企業進行創新所獲取的預期利潤成正比,則政府對這類內資企業進行援助,不僅有利于降低創新的風險,且解決了這類企業的資金瓶頸,因此在這類行業,政府援助為本土企業獲得技術能力進行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技術差距較大行業的本土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且能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提出我們的第二個假設。
假設2a:政府援助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的提高。
假設2b:技術差距越大,政府援助對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越明顯。
四、實證部分
1.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
我們選取的數據為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1998――2003年的數據。由于行業分類的原因,本文剔除掉了2002年行業分類中刪除的“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另外“其他礦采選業”因為數據不全也未納入樣本,最后選取了37個工業行業作為研究對象。
參照王紅領(2007)的做法,我們選取三個指標作為因變量來衡量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能力。包括:(1)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R&D);(2)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Tech);(3)專利申請數量(Patent)。
在自變量的選取上,我們選取各個行業FDI投資的三資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比重作為刻畫FDI進入該行業強度的指標,而對于政府的補貼程度(Gsubsidy),我們選取內資企業科技經費籌集中來源于政府的資金作為考察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我們還引入了一些其他可能影響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變量。這包括:(1)企業的規模(ESize)。我們選取內資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作為考察變量。(2)行業的投資規模(ISize)。當一個行業投資規模擴大,急需擴張時,會遇到更多的技術問題,對創新能力要求更高。對此我們選取年鑒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之和來表征。(3)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Gap):參考陳濤濤(2003)的做法,我們采用內外資企業平均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來衡量“技術差距”,技術差距的具體計算方法:首先分別計算出行業中內資與外資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行業工業總產值/年末從業人員),然后用同行業中較高的一方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除以較低一方的平均值,這樣每個行業的技術差距均為大于1的值。
各個行業的投資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其他數據來自各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在指標選取上,三資企業的數據可直接從年鑒中獲取,內資企業的數據則間接利用三資企業數據與所有工業企業數據之間的差值獲得。考慮到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行業準入政策以及行業技術差距變量的取值①,我們未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0的行業納入樣本。
2.模 型
本文重點檢驗FDI對東道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是否因各行業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而異,因此本文首先將所有樣本納入一個模型,分析外資企業的進入是否對國內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有促進作用,然后再利用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Gap)將行業分組,將所有行業分成技術差距較小與技術差距較大的兩組,然后再對每一組分別檢驗外資企業的進入是否對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有促進影響。我們建立回歸模型如下:
內資企業研發能力it = a0+a1×外資進入程度it + a2×政府援助it+a3×企業規模it+a4×行業投資規模it+uit (2)
(2)式中,a1,a2,a3,a4分別表示變量的回歸系數,u為誤差項,it表示第t年i行業的數據。我們重點考察外資進入程度與政府援助對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影響,企業規模與行業投資規模是控制變量。其中,各變量的說明如表1。表1. 各變量的定義說明
3.描述性統計
我們先來看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表2. 各變量的基本描述性統計
資料來源:該表來自SPSS13.0。
我們將技術差距大于2的樣本與技術差距小于2的樣本分成兩組②,比較技術差距較大組與技術差距較小組的變量統計值,內資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內資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的投入以及專利數均值差異不大,但技術差距較小組的外商直接投資均值遠遠大于技術差距較大組的均值,前者為0.284,后者為0.189,由此可見外商直接投資多數集中在與內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這主要受我國對外資企業的行業準入政策所限,如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煤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等行業未對外資企業開放,而我國目前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差距較大,而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如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服裝等行業,則對外資企業開放,這些行業國內外企業技術水平差距較小。因此,由于產業政策或者其他原因,在技術水平差距較大的行業FDI不能進入或進入程度較低。另外,從表中還可以看到技術差距較大組的行業的投資規模以及政府的補貼都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兩組的企業規模相差不大。
其中,技術差距較大與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行業(如表3所示)。表3.內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較大與較小的部分行業③
資料來源:該表由作者根據SPSS13.0統計分析的結果整理而得。
從表中可以看出,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主要為技術含量較低的制造性行業,這些行業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且多為出口型行業。而技術差距較大的行業主要為高技術含量的行業。
4. 實證回歸分析
利用SPSS13.0,根據研究假設和檢驗模型,并考慮其中可能存在的共線性后,得到的實證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4.外資進入、政府援助與技術差距關系的實證證據
注: 括號內的值為變量的標準差,*表示0.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1上顯著。
資料來源:該表來自SPSS13.0。
表4結果顯示,在控制了企業規模、行業投資規模變量后,外資的進入程度、政府援助對民族企業的創新能力有正效應,說明外資的進入、政府援助對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起促進作用。所有樣本的回歸結果中,外資進入強度、政府援助與衡量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三個變量正相關,且都顯著。我們的研究結論與王紅領等(2007)、洗國明(2005)等研究結論一致,即外資的進入對我國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起促進作用。
在技術差距較大組,外資進入程度在三個回歸模型中回歸系數分別為3.347、0.06、0.026,且分別在1%、10%、1%的水平下顯著;在技術差距較小組,外資進入程度的3個回歸系數為 2.468、0.040、0.004,均小于技術差距較大組,這一結果充分驗證了我們的假設1。說明在我國行業之間,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越大,內資企業“追趕效應”越明顯,東道國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得越快,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內資企業加大研發力度以后,試圖縮小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而外資企業為了保持領先位置,也會加大企業的創新力度,內資企業又進一步通過技術的溢出、看中學等追趕,如此循環,則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趨勢,類似“擠牙膏”效應(蔣殿春,2005)。而在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外資企業的進入對內資企業的產生的競爭壓力并不大。我們的這一結論充分驗證了R.Findlay(1978)年提出的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即FDI輸出國與東道國技術差距越大,產生越高的技術擴散效率,越有利于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比較政府援助的回歸系數,在技術差距較大組中,以申請專利數、R&D科技經費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中回歸系數分別為0.645,0.0033,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個結果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的回歸系數0.540、0.0028,表明在技術差距較大組,政府援助對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的作用,從而驗證了假設2的正確性,這一結論也表明我國政府應更多地關注如何援助我國與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大的行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提高。在這些行業,政府援助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要遠高于政府投資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行業。
五、結論與討論
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FDI對東道國行業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基礎之上,我們利用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行業數據對FDI與中國民族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做了經驗研究,結果表明:
第一,與國際上的同類研究結論相符合,我們認為,內外資企業之間充分和適度的競爭是促使FDI的進入在我國行業之間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有效機制。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我國本土企業會在技術差距之下,通過自主創新等手段達到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提高企業自身的勞動生產率;同時,外資企業也會在競爭中,通過積極獲取更為先進的技術來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兩類企業在“逃離落后”中,不斷形成“追趕效應”,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縮小了行業之間的差距。
第二,相對于國際上現有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取得了更進一步的進展。我們發現,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外資的進入越有利于民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隨著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的擴大,內資企業通過投入資源進行創新所獲取的利潤增加,也更容易在與外資的競爭中獲勝,內外資企業之間的這種“你追我趕”,形成了技術上的有效競爭,促使本土企業在競爭中變得更加強大,自主創新能力更強。
上述研究結論對我國的外資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從原則上講,首先,為了有效地獲取FDI對中國的行業內溢出效應,培養或創造一種內外資企業充分競爭的環境最為重要。原因在于,內資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之競爭的外資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充分的競爭是促使外資企業更多更快地引進先進技術的最有效機制。但目前,我國對外資企業的行業進入還有所限制,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如煤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對外資企業沒有或者開放程度很低,而這些內資企業的壟斷經營對國內這些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并沒有什么激勵作用,只有適度的開放,引入競爭,才能更有利于國內本土企業在這些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其次,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值得重視的重要指標。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內外資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的行業,技術差距越大,政府援助所發揮的促進作用越顯著。因此,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政府應對不同行業采取不同的補貼方式,尤其是在技術差距較大的行業,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援助以便于內資企業更好地規避創新風險。政府適當的支持和傾斜政策,有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縮短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
附 注:
(一)模型的假設前提
第一,將R產品的質量視為一種附屬產品,生產q的過程就是企業令R符合一定技術標準的過程。在該假設下,R可以看作是企業基本產品生產活動的產出,而q可以看作是企業創新活動的產出,q增加意味著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新活動,產品的技術水平提高,實現產品升級。
第二,我們令R和q的價格分別為pR,qq。假設R和q完全市場競爭,因此,pR=c,qq=cq,c,cq分別為初始狀態下R和q的平均成本;包含技術q的產品R,即產品組合(R,q)的初始價格為pRq=c+cq。同時,我們假設cq保持不變。
第三,企業進行工藝創新,能將基本產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但創新有風險,企業了解創新成功的概率為h(x),x為企業自身努力程度,且x∈[0,1]。h(x)滿足以下條件:h(0)=0; h(1)=1; h'(x)>0; h"(x)
第四,企業創新屬于非劇烈創新,即其創新成功后R和q價格不變,產品組合(R,q)價格仍為pRq=c+cq,并沒有因為基本產品R的成本下降而降低。
(二)國內消費者初始消費均衡分析
初始狀態是本文分析的起點,此時外商投資企業還沒有進入國內市場,國內消費者為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選擇R,q的最有需求水平,假設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U=Rαqβ,其中α+β=1,且α,β均大于0。假設國內消費者的收入為I,則滿足pRR+pqq
R*=αI/pR=αI/c (1)
q*=αI/pq=αI/c (2)
R*,q*即表示在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競爭的情況下,民族企業基本產品R的產量與其所需達到的技術要求。
(三)民族企業的創新決策
外商投資企業由于對國內市場不熟悉,且是后來者,它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創新能力,且產品技術水平更高,并以此來吸引國內市場的消費者。如果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基本產品技術水平q小于民族企業初始技術水平q*,則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幾乎沒有競爭市場,民族企業也無需進行創新。一般我們假設FDI投資企業提供的基本產品R的技術水平q>q*,即初始狀態下民族企業的產品組合(R*,q*)無法達到FDI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從而面臨失去國內市場的危險。此時,民族企業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不在企業創新活動中投入資源,等著產品市場被FDI企業侵占,退出市場后的利潤為0;二是投入資源Cx用于創新,使基本產品R的技術水平從q*提高到q,并根據假設3可知該工藝創新令R的生產成本降低,但創新概率為h(x)。
民族企業創新成功后基本產品R的生產成本降低,未來無限期內的利潤現值可表示為π1(根據假設4,基本產品R的價格保持不變,所以國內消費者對其的消費量R*并沒有發生改變):
π1 =(pR-c)R*e-rtdt-Cx=(c-c)R*-Cx(3)
若創新失敗,則企業未獲取任何回報,利潤為:
π2 =-Cx(4)
則民族企業創新的期望利潤為:
π=h(x)π1+[1-h(x)]π2=h(x)×(c-c)R*/r-Cx(5)
按假設3可得5a式如下:
π=×(c-c)R*/r-Cx(6)
上式右邊第一項×(c-c)R*/r可視為民族企業創新的收益,第二項Cx為企業創新的成本。只有當π >0時,民族企業才會選擇創新。
假設民族企業根據自身提供基本產品的初始技術水平q*與FDI企業提供基本產品的技術水平q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自身努力程度x。當兩者差距增大時,民族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FDI企業的技術水平,從而贏得市場。我們假設x=a(q-q*),其中a為外生固定系數。
上(6)式表明技術差距(q-q*)與創新利潤π正相關,即技術差距越大的情況下,內資企業選擇創新獲取的利潤越大。因此,當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越高時,內資企業對創新的預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選擇創新。
[注 釋]
①當外商投資企業對某行業的投資為0時,則該年三資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0,內資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該年為非0值,其大于三資企業的值,則該年該行業的行業差距為一個非0的值除以0,不合理,因此我們沒有將外商直接投資為0的行業納入樣本。
②國內部分學者采用技術差距為2作為分組界限(洗國明等,2005),本文參考國內學者的做法也選取技術差距為2作為分組的界限。
③注:本表中技術差距較大組列出的部分行業為,六年中(1998-2003)該行業每年均被分到該組的行業。技術差距較小組中帶*的行業表示六年中有五年被分到該行業,其余為六年被分到該行業的。
[參考文獻]
[1]Aitken,B. and A.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3):605―618.
[2]Amsden,A.H.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Industrializ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Anderson, R.K. and Enomoto,C.E., Product Quality and PriceRegulatio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Economica, 1986,53:87-95.
[4]Salvador Barrios,Holger G?rg and Eric Strobl .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Host Countr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1761-1784.
[5] Das, S.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22,(1-2): 171-182.
[6]Erhan Aslanoglu. 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00,12:1111-1130.
[7]Findley,R. 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investment,and the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1):1-16.
[8]Fredrik Sj?holm and Magnus Blomstr?m,1999,Technology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915 -923.
[9] Haddad, M. andA. Harrison.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42:51―74.
[10]Kokko,Ari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79-293.
[11]陳清泰.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思考[J].管理世界,2006,(7):1-3.
[12]陳濤濤.中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2003,(9):23-28.
[13]代 謙,別朝霞.FDI、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6,(4):15-26.
[14]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02,(6):4-14.
[15]蔣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作用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5(8),3-11
[16]劉世錦.我國經濟“低成本競爭”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6期,5-9
[17]劉志彪.中國沿海地區制造業發展:國際代工模式與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2005年第5期,37-44
[18]陸園園,譚勁松,薛紅志.“引進-模仿-改進-創新”模型與韓國技術學習演進過程[J].南開管理評論,2006,9(25):74-82.
[19]魯文龍,陳宏民.R&D合作與政府最優政策博弈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3,(1):60-62.
[20]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FDI與自主研發:基于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6,(2):44-55.
[21]巫強,劉志彪.進口國質量管制條件下的出口國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J].管理世界,2007,(2):53-60.
[22]洗國明,嚴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18-25.
[23]洗國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基于產業層面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6):16-23.
[24]宣 燁.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基于企業特征視角的考察――以江蘇為例[J].南方經濟,2007,(6 ):51-60.
[25]袁誠,陸挺.外商直接投資與管理知識溢出效應:來自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5,(3):69-79.
FDI、the Technical Gap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On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Industry Data
Zhen Liming,Tang qingqua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DI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national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37 industrial data of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capital not only brings the competition but promotes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more the foreign capital enters, the severer the two kinds of enterprises compete,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f the technical gap is wider, the indirect promoting effect is more obvious. Meanwhile, with more governmental aid, the national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better,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technical gap becoming wider.
關鍵詞:水液壓技術;船舶行業;優點;難點與關鍵技術;前景
中圖分類號:TH137文獻標志碼:B
1 引言
水液壓技術是使用處理后的淡水或海水代替礦物油作為工作介質的綠色液壓技術。因水工作介質無污染、成本低、阻燃性、安全性好,其系統動態特性好、溫升小,水液壓技術在一些應用場合具有油壓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水的粘度低、性差、腐蝕性強、飽和蒸汽壓高等性質也給水液壓系統的研制帶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現代液壓技術是基于帕斯卡原理,根據水壓傳動技術發展、完善起來的。英國人Jeseph Brama (1749~1814) 研制的水壓機是世界上第一臺根據帕斯卡原理研制的水壓機。19 世紀后半葉,由W. G. Arm strong 研發的利用水為介質的液壓機械和元件,開始主要用于船舶起重機和錨機上。在17 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100多年里, 液壓傳動的介質一直是水[1]。但是20世紀伴隨著石油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水液壓固有的缺點(易泄露,易腐蝕金屬元件,液壓元件制造和維護成本高等),液壓技術逐漸開始往油壓發展。到了20 世紀60~70 年代,液壓技術快速發展并日益完善,如今進入到穩定成熟的發展時期。然而伴隨著時展的要求不斷提高,液壓油易燃燒和污染環境兩大嚴重問題日益困擾著液壓行業的發展,尤其對船舶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
鑒于現代液壓技術中多以礦物油作為介質,其在高溫下極易燃燒。且如果液壓系統發生泄漏,易造成環境污染。而以水為傳動介質的液壓傳動,因水清潔阻燃,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之需求,故而近年來水液壓傳動技術備受人們青睞。同時,隨著新材料技術和高精度加工技術的發展,基本克服水作為傳動介質的缺點,推動了水液壓傳動的研究進展。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日本、芬蘭和德國等國家就已經開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以及人才在水液壓傳動方面,并研制成功了一些水液壓傳動機械,已經應用于國防與工業生產當中。近年來水液壓傳動技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2010 年波蘭弗洛茨瓦夫工業大學研制了齒輪和外齒圈均采用工程塑料的擺線轉子齒輪泵[2],2011年日本KYB水液壓比例閥[3],法國研發了應用于機械手上的輸出壓力為21MPa、帶寬大于20Hz的水液壓伺服閥[4]。我國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5]也正在積極進行關于水液壓傳動技術方面的研究,響應國家綠色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號召,也已經研制出一些海水液壓泵以及海水液壓控制元件,并對水液壓傳動技術相關的摩擦學、理論、先進制造等學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之,相比于礦物型液壓油和合成型液壓油液壓傳動,水液壓傳動具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2 水液壓傳動在船舶行業應用的優點
油或水作為工作介質的液壓傳動對比,如表1、表2所示:
由上述可知,油、水分別作為液壓傳動工作介質各有著其不同的優缺點,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水液壓傳動技術在船舶行業應用的優點:
2.1 經濟性
地球上,水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水來源廣泛且無需貯存。目前,水的價格僅僅為液壓油的1/5000[6]。對于船舶行業來說,水可以隨處可取并能自身生產,更為便捷;對于船舶這類大型液壓機械系統,可以節省相當大的成本,所以其經濟性非常可觀。
2.2 環境友好
產品對環境的污染如今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焦點。而水液壓傳動技術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水作為一種綠色無污染的資源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船舶作為一種特殊的工作地點,對船舶機械以及船員有著相當大的要求,使用水液壓技術可以減輕工作機艙的異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船員的工作環境。而且船舶行駛的范圍廣泛,油液的泄漏會對受污染的水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水作為傳動介質則會最小程度的降低污染。
2.3 安全性
油壓傳動技術在船舶制造及運輸行業,極易引起火災,危及船舶及船員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水不會燃燒,安全性好。另外水的比熱與導熱系數分別為液壓油的約二倍和四倍[7], 故水液壓系統的溫升較低,一般情況下不需加設熱交換器, 不僅簡化了船舶系統結構,而且增加了艙容空間;既能提高船舶安全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經濟性。
2.4 維護簡便
使用水的液壓系統維修方便,工作雜質容易處理,維護成本低。當在水下工作時, 可以不用回油管和水箱等,大大簡化了系統。油泵和油馬達比相同功率的發電機及電動機尺寸小、 重量輕、配套安裝簡單。船舶上的動力機械和各種功能能準確同步,還能夠被遙控控制。
3 水液壓傳動技術在船舶上應用的問題與關鍵技術
由表2可知,當水作為液壓工作的介質時,水存在著粘度低、易腐蝕和氣化壓力高等特點,所以會對液壓傳動技術帶來一定的限制。水液壓傳動技術存在以下問題:
1) 限制船舶動力以及其它機械設備的輸出功率。由于水的工作溫度有限和水易氣化的特點,導致研制的液壓泵輸出的功率太小,所以不適用于大型船舶、特種機械上。如何研制大功率水壓系統是現今的一個難點。
2) 水液壓的和密封問題。水的粘度低,不易形成膜;不能有效減小運動副之間的摩擦;同時水的腐蝕性也會加劇摩損的速度以及破壞程度。這些都會嚴重影響船舶液壓設備的效率和使用壽命。
在船舶液壓設備的水液壓系統中,在設計上可采用靜壓支承的方式來實現純流體, 最好應用聚合物或陶瓷等具有耐磨損或減磨性能良好的新型材料[8], 以減小元件的間隙和磨損來減小系統的內泄漏。
3) 腐蝕問題。由于水具有較強的腐蝕能力和導電能力,會引起和加快對液壓系統元件的腐蝕。一般在水液壓系統中,采用鋁合金、不銹鋼等材料;為了防止點蝕和縫隙腐蝕[9],可在水中添加酸、堿離子。金屬的腐蝕對船舶行業的影響尤為嚴重,每年都會造成巨大的財力、物力的損失。
4) 氣蝕問題。水的氣化壓力比液壓油高很多,而且一般水中也含有空氣,這使得水液壓系統容易發生氣蝕問題,導致元件材料表面被剝蝕,還會產生振動與噪聲等問題,嚴重影響船員的工作壞境。一般采用限制系統溫度、提高液壓泵吸入壓力等方法。
5) 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從油壓向水壓發展需要研究新的設計理論、建立新的數學模型,從而建立完整與完善的水液壓傳動系統。
4 水液壓技術在船舶行業的展望
目前,水液壓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的一些公司生產的水液壓元件的性能基本上能與油壓元件一樣,但是這些水液壓元件的價格非常昂貴。
我國水液壓技術才剛剛起步不久,浙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已經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9年浙江大學研制出壓力8 MPa、流量100 L /min 的端面配流海水軸向柱塞泵,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開展工作壓力超過45 MPa 的超高壓海水柱塞泵研究。
現階段,水液壓技術在船舶上主要應用于高壓清洗方面,正在逐步向船舶的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方面發展。海面清掃船、小型漁船以及一些特種船舶可以向水液壓方面發展。隨著環境問題和健康安全不斷受到關注,水液壓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定會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鑒于水粘度低易泄露的缺點,可以對水進行處理,向水中加添加劑,添加何種納米材料也將是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5 結束語
船舶液壓化將是船舶發展的新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水液壓技術因有其獨特的優點,必將是今后研究的焦點。
參考文獻
[1] 李壯云, 賀小峰, 余祖耀, 等.水液壓技術的發展、機遇與展望[J]. 流體傳動與控制, 2003(1):1 .
[2] Stryczek J, Biernacki K. Gerotor Pump with Plastic Gears[c]//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Fluid Power Conference, Archen, Germany, 2012.
[3] Yoshida F, Miyakawa S. Effect of parameters on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proportional control valve using tap water [C]//Proceedings of the 8th JF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Power, Okinawa, Japan, 2011.
[4] Gregory D, Olivier D, Yvan M, et al. Making hydraulic manipulators cleaner and safer: from oil to demineralized water hydraulics[C]. 2008 IEEE. 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Nice, France, 2008.
[5] 趙恩剛, 黃太祥, 吳張永, 等. 純水液壓傳動技術在工農業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 農機化研究, 2006(9):1 .
[6] 王小紅. 現代液壓傳動技術發展的新方向-純水液壓傳動[J]. 機床與液壓, 2006(8):1 .
[7] 周華, 楊華勇. 環境友好的純水液壓傳動技術[C]. 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3):2-3 .
[8] 群, 曹棟璞, 郎靜. 純水液壓傳動及其展望[J]. 機床與液壓, 2003(1):2-3 .
[9] 白柳. 液壓傳動的重要發展方向—純水液壓傳動[J].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11(6) :2 .
[10] 李永林, 胡新江, 曹克強, 等. 液壓工作介質物理特性的數字建模[J]. 機床與液壓, 2011(1):1-3 .
[11] 楊華勇, 周華. 水液壓技術研究新進展[J]. 液壓與氣動, 2013(2):2 .
[12] 楊珍, 發, 陳經躍, 等.超高壓水液壓柱塞泵柱塞副泄漏性能分析[J].機場與液壓, 2012(9):39-42.
[關鍵詞] 農機行業 技術改造 必要性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36-01
1 我國農機行業技術改造的必要性
隨著國家科技自動化水平日益提高,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不僅可以解決國內的溫飽問題,而且還可以滿足更大批量的出口銷售,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農機行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輔助,就必須要加強農機機械的技術改造與發展創新,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加強對我國農機行業技術改造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針對我國目前的農機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農機行業在技術改造與發展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的農機行業發展水平,難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所以,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農機行業面臨的問題所在,從而可以提出更好的改革與發展建議。
2 我國農機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機產品價格較低
針對目前的農機行業發展來說,要想提高農機器械的基本質量就需要保證一定的市場效益,這樣才可以穩定農機行業的發展與改革。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導致了農機產品市場發展不景氣,農機產品的價格也并不是十分的合理,這樣就導致了農機產品價格較低,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如果農機產品的價格持續走低,這樣會嚴重制約農機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因為沒有經濟效益,就沒有農機產品研發的動力,這樣就失去了農機行業發展的基本創新的動力。所以,針對目前農機產品價格較低的發展問題,必須要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
2.2 農機毛坯質量較差
對于農機毛坯質量較差這個問題來說,是目前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各個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農機毛坯在制造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精確度,這樣在進行制造的時候,就會出現粗制濫造的問題,不僅浪費了制作原料,同時也消耗了多余的勞動力。而且這些農機毛坯在進行使用的時候,不僅會給農業機械整體構造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低下。由此可見,農機毛坯質量較差的問題,對于農機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3 重產品輕工藝問題的嚴重
在農機行業發展過程中,還普遍存在著重產品輕工藝的嚴重問題。具體來說,在重產品方面就是過分關注產品的數量,而忽視產品的質量。大部分的農機制造商看到農機的利潤較小,于是就為了提高自身的發展效益,減少生產環節,提高產品數量,想通過占據更多的產品數量來提高經濟效益;而對于農機產品的工藝問題來說就表現在,對于一些高精度的制作工藝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分析和研究,這樣就使得一些精致的工藝并沒有達到原來的工藝效果,從而失去了農機的基本質量。
2.4 對改進工藝裝備的認識不足
對于任何行業的發展來說,制作者必須要具備科學的認知和發展觀念,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制作工藝的改革與發展。但是對于農機行業來說,部分制作者并沒有對改進工藝裝備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樣就不利于促進農機行業的改進與發展。而且對于改進工藝組裝來說,必須要對工藝裝備知識有一定的認知,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工藝的改進。因此,針對目前部分農機制造者缺乏對改進工藝裝備的認識的問題,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解決,減少其對農機機械制造的影響。
3 農機行業技術改造思路
3.1 完善技術改造管理過程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機行業的技術改造,建造出更加符合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機械,就必須要進一步完善技術改造管理過程,提高管理的基本效率。首先,對于技術的改造而言,農機行業負責人必須要對技術改造的具體內容以及具體要求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技術的推廣;其次,對于技術改造管理來說,還需要成立專門的技術管理部門,對其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研究,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技術改造的完善與發展;最后,還要對農機技術改造管理進行制度規定,這樣可以更好地推進農機行業的技術改革與發展。
3.2 加強人員引進和培訓
對于農機行業技術改造來說,還必須要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通過技術人員開展新的技術研究,并使用到新的農機制造過程中,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農機行業的技術改造與發展。首先,農機行業需要已經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掌握先進農機制造技術的人員,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農機技術創新;除此之外,還要對已有的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基本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創造。因此,加強人員引進和培訓,是解決目前農機行業技術發展問題的一個重要的解決策略。
3.3 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改造
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而言,最權威的永遠是專家和學者,通過專家和學者的支持和幫助,可以幫助農機制造行業實現更好地發展與改革。因為專家往往是新技術的研發者,通過與專家合作,可以更早的接受新技術,推廣出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要想更好地解決農機行業的發展問題,需要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改造,加強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改善行業問題,促進農機行業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3.4 健全獎懲制度
農機行業問題的解決,還需要一定的獎懲制度來進行合理的維護,通過獎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可以更好地促進農機改造的管理,提高基本的經濟效益。首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根據技術人員的日常表現,進行一定的獎懲,提高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獎懲制度健全之后,還要加大執行力度,保證獎懲制度的有效實施,這樣才可以更加合理地進行農機行業的管理,促進農機行業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故障診斷技術在農機設備維修中的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4(12):34-49
[2] 張守軍. 農業機械機電設備的維護與維修研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02):23-39
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提供技術裝備和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費品的裝備產業。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所采用機械裝備的性能和質量,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經過近50年的發展,機械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工業中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基礎的最大產業之一。1997年實現銷售收入13651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1%;利潤257億元,稅621億元,分別占全國工業的15%;出口創匯363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20%。其發展速度高于同期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
近年來,機械工業企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有所增強,1997年科技人員總數達48萬人,技術開發經費支出達85億元,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業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有9%的企業建立了專門技術開發機構,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有了明顯進步,主要表現在:為國民經濟提供成套技術裝備和汽車的能力有較大提高;產品結構正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盡管機械工業的綜合技術水平近幾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階段性的差距。主要問題在于:
1.科技進步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僅為34%,先進國家高達70%以上。
2.產品設計技術、制造工藝及裝備、制造過程自動化技術、管理技術落后,是制約機械產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不高,達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18%,達到80年代中期國際水平的占27%,其余產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線上。
從總體上看,機械工業技術開發能力和技術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技術來源主要依靠引進國外技術,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較高,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術和提高國產化率上,沒有上升到形成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
以數控機床、電力電子應用及自動化技術、大型農業機械和施工機械、轎車關鍵技術、環保裝備五個方面作為重點,以發展和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為手段,以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為突破口,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大市場需求潛力的產品。主要產品品種的40%達到90年代初國際水平,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90%的重點骨干企業產品標準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企業標準。
(三)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1.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基礎機械
數控機床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機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高技術含量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目前世界數控機床年產量超過15萬臺,品種超過1500種。1997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已達9051臺(占機床總產值20%以上),但由于國產數控機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進口數控機床,進口額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進口達13924臺(價值12.46億美元)。
目前我國數控機床技術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產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國外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在10000小時以上,國內自主開發的數控系統僅3000~5000小時;整機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國外達800小時以上,國內最好只有300小時。
(2)產品品種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國外數控機床品種已達到1500種,國內只有500多種,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產品幾乎沒有。
(3)創新能力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生產數控機床的企業雖達百余家,但大多數都未能形成規模生產,企業效益差,創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4)數控機床行業的專業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協作生產配套體系不健全,大多數企業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結構模式。
近期我國在數控機床的發展方面,要采取跟蹤高級型、發展普及型、擴大經濟型,以普及型為主的策略,重點發展:
(1)經濟適用、量大面廣的產品
經濟適用的普及型數控車床、加工中心、數控銑床。
(2)高速、高效和專用、成套數控機床
高速、高效數控車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數控鍛壓成套裝備,其中包括,可自動換頭沖壓機床、復合式柔性沖壓中心、四邊折彎機等;大型精密模具數控成套裝備,其中包括數控仿型銑床及龍門式數控銑床、智能化電加工機床等。
(3)數控機床專業化配套系統
新一代數控及伺服系統系列產品;數控機床高速主軸、電主軸電機系列產品;數控機床機械手、刀庫及動力刀架系列產品;數控機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輔件系列產品;其中包括,高速滾珠絲桿、高速陶瓷軸承、高速防護裝置等系列產品。
發展目標:
(1)扶植重點企業開發經濟適用、量大面廣的數控機床并形成批量生產,使這些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明顯提高,成為名牌產品;
(2)發展數十種高速、高效、專用、成套數控機床系列新品種,以滿足汽車、農機、航空、模具等行業的需求;
(3)數控機床關鍵配套產品:數控系統,滿足國內數控機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軸及電主軸年產達千套;機械手、刀庫、動力刀架及數控機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輔件系列產品滿足國內50%的配套需求。
2.電力電子應用及自動化技術
電力電子技術是集微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技術,是節能節材的最佳技術之一。目前,國外電力電子技術已經發展到以IGBT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電力電子時展,我國現在仍處于以晶閘管為代表的第二代。國內電力電子市場品種滿足率僅35%,新產品市場基本上被國外產品占領。
現場總線智能儀表和總線式自動測試系統是集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于一體的新一代自動化儀表系統,已成為世界范圍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熱點,是當代工業自動化的主要標志。我國仍處于由模擬式儀表系統向數字式儀表系統過渡的模數混合式儀表系統階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術產品市場上還占有80%左右份額,但在高技術產品市場的占有率不到60%,新產品市場幾乎全為國外產品占領。
因此,抓住當前時機在2~3年內以IGBT,現場總線智能儀表和自動測試系統為突破,攻克重點技術和產品,并實現產業化。這一領域重點發展:
(1)IGBT器件及其裝置,大功率晶閘管及其裝置
研制新一代雙極晶體管IGBT、高品質大電流IGBT等大功率晶閘管制造技術,并開發變頻調速裝置、逆變開關電源、大容量整濾源等的工程應用。
(2)現場總線智能儀表
研制開發變送、執行、配套等類現場總線儀表。產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并開展示范工程的應用研究。
(3)自動測儀系統和設備
開發總線式自動測試系統的基礎產品,形成適度規模,同時建立用于機電產品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典型自動測試系統,做好示范和推廣應用。
3.大型農業機械和施工機械
(1)農業機械
工業發達國家農機產品在不斷采用新技術的基礎上,正向高效、節能、保護農業環境方向發展。目前我國已能生產14大類、3000多個品種的農機產品,但是產品的綜合技術水平僅相當于國外70年代水平。主要問題在于:
1)產品水平不高,品種不全綜合技術經濟指標落后,可靠性差,壽命短。以拖拉機為例,MTBF值國外可以達到330小時以上,而我國僅100余小時。品種上:大型缺,小型雜,不成系列。
2)產品生產達到經濟規模的少,重復生產、小規模生產,難以保證質量。
農機領域重點發展:
1)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化的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拖拉機平均無故障時間從110小時提高到300小時以上;
2)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可靠性系數從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農產品加工機械(含烘干倉儲機械)農村產業化和中西部地區脫貧致富需要的農產品深加工機械;
4)節水灌溉設備噴、滴灌設備將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農機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壽命指標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產品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2)施工機械
施工機械是國民經濟大型工程項目建設必須的關鍵設備。我國已初步具備16個大類,3100多個品種規格產品的生產能力,部分產品已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但與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差距還是很大。一是產品的綜合技術水平不高,尤其是產品的質量、壽命、可靠性、安全舒適性等指標以及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的應用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產品結構性短缺,成套服務能力差,遠不能滿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機械基本上還要靠進口;三是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小,制約著行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施工機械重點發展:
1)推土機、液壓挖掘機、輪式裝載機;
2)汽車起重機、大型叉車;
3)攤鋪機、壓路機;
4)無開挖式管道鋪設機;
5)江河湖庫清淤設備。
發展目標:
大型工程機械可靠性指標達到400小時,壽命指標達到10000小時。
4.轎車關鍵技術
我國汽車工業長期以卡車為主要產品,改革開放以后,轎車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1998年轎車產量達到52萬輛。
我國汽車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復建設嚴重,造成無序競爭,難以集中形成實力,發揮規模效益。
(2)自主開發能力薄弱,大多數企業“九五”期間仍偏重于對生產環節進行改造,包括多數中外合資的零部件企業對產品開發能力建設幾乎沒有投入。目前,國內對轎車產品尚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機電一體化的高新技術零部件產品還必須引進技術。
近期轎車重點發展:
(1)經濟型轎車
以轎車車身為突破口,利用技貿結合、與國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車身聯合研制,并建立經濟型轎車的公用設計數據庫,與CAS、CAD、CAE、CAM等技術結合,形成我國汽車工業在經濟型轎車方面的自主開發能力。
(2)轎車動力總成
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與國外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合資、合作、聯合開發,在國產汽油機上普及電控燃油噴射技術(EMS),并研究開發缸內直噴(GDI)技術,開發應用電控機械變速器(AMT)技術。
(3)轎車關鍵零部件
以機電一體化汽車電子部件為突破口,從引進技術、合資入手,在保證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生產的同時,要集中力量抓緊下一代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和應用,重點是電控防抱死制動系統(ABS)、安全氣囊(AirBag)、高效穩定的汽車尾氣三元催化轉換器,并達到與整車同步或超前發展。
(4)高附加值專用汽車和客車
重點開發各類高性能專用底盤。對專用汽車以低底盤車輛和沙漠越野車輛為主;客車以低地板城市客車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動力性、操縱性、舒適性和低污染。
5.環保裝備
環保產業是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的支柱產業。全世界環保機械的年銷售額約2000億美元,集中于美國、歐州、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我國環保機械行業基礎弱、起步晚,年產值僅100多億人民幣。隨著各方面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環保機械將成為機械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保機械行業主要差距在于:
(1)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種少
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具有當代水平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設備不能滿足現實市場需求。在目前3000多種環保機械產品中,約有五分之一的產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適用性、結構設計等原因,應該限制生產或限期淘汰。大型煙氣脫硫、脫氮成套設備、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成套設備、大型城市垃圾處理廠成套設備目前主要依賴進口,高濃度有機廢水、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
技術及設備發展緩慢。
(2)產品質量、技術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20年
相當多的產品沒有行業或國家標準,產品規格型號、基本性能參數不統一,質量檢測無依據。
(3)生產企業規模小、開發能力薄弱
規模小、裝備條件差、檢測手段不全的中小企業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78%。年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占全行業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電除塵器、袋式除塵器等少數幾種產品生產領域。
近期環保機械重點發展:
(1)煙氣脫硫設備
循環流化床鍋爐及爐內脫硫脫硝技術(CFPBC、PFBC技術)、大型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及裝備(IGCC技術)。
(2)城市污水處理成套設備
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移動曝氣法為主體的城市污水處理成套設備,以日處理10~25萬噸污水處理廠為目標,提供污水處理成套設備、污泥利用和處置成套設備、控制和監測系統。
(3)城市固體垃圾處理和綜合利用裝備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焚燒、堆肥技術及裝備,以日處理100噸、300噸處理廠為目標,提供垃圾處理成套裝備。
(4)環境監測儀器
便攜式多功能多參數水質監測儀、12種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監測儀、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儀器和系統以及水處理過程自動控制系統等。提高產品檔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標:
(1)大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一般工程項目的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高濃度有機廢水和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
【關鍵詞】糠醛;生產技術;升級發展
糠醛又稱呋喃甲醛,透明無色帶苦杏仁氣味之油狀液體,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化工產品之一,由于以糠醛為原料直接或間接衍生出的化工產品達1600多種,主要用于生產糠醛樹脂、呋喃樹脂、糠醛-尿醛樹脂、酚醛樹脂等。也用于制備果酸、增塑劑、溶劑和火箭燃料等。糠醛的生產以富含多縮戊糖的干蔗渣、玉米芯、稻殼等可再生的農林作物為原料,具有可再生的特點,所以,在石油、煤、天然氣等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大力發展糠醛產業,努力開發其下游產品,拓寬其應用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1.糠醛生產工藝簡介
1.1工藝原理
糠醛的基本生產原理是:富含多聚戊糖的玉米芯,在酸性催化劑的作用下,經升溫加壓進行水解、生成木糖,木糖脫水生成糠醛。其反應式如下:
H+ -3H2O
(C5H8O4)n+nH2O——n(C5H10O5)——nC5H4O2
生產工藝流程大體分為五個工段:原料粉碎、拌酸、水解、蒸餾、精餾。
1.2國內外工藝技術概況
目前,國內外糠醛生產工藝種類較多,就水解和精餾而言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固定床水解、間歇精餾或連續精餾;另一類則是旋轉床水解、間歇精餾或連續精餾。水解催化方式分為有酸水解與無酸水解,我國的糠醛生產全部使用有酸水解;無酸水解工藝目前尚不成熟,主要是采用玉米芯在中壓(大于1.6MPa)水解釜中產生醋酸而進行自水解,缺點是成品收率相對較低。
1.3工藝流程描述
原料粉碎拌酸水解冷凝蒸餾冷凝毛醛中和精餾冷凝成品。
2.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
(1)生產規模:單體生產能力小、產能不集中。目前,國內的糠醛廠大多為年產3000t產能,近兩年有新建年產5000t的生產系統,但還是延續傳統的工藝,未能充分體現出規模效應,單位產品攤銷費用相對較高,規模弱勢凸顯,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2)人力成本:一套年產3000t/a系統生產定員為50人,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上升,工人工資費用由5年前的250元/t醛升高至目前的520元/t醛。
(3)安全環保問題:排渣、運渣、硫酸輸送等工段均為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較低,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鍋爐均為手動上渣鍋爐,密封性能差、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不穩定;釋放氣體未有合理的回收裝置,刺激性氣體大部分釋放至大氣中。
(4)水解鍋體積小,操作自動化程度低,造成蒸氣能耗相對較高,目前行業大多使用12-15m3水解鍋,噸醛蒸氣消耗達21t-23t,整體設備利用率較低。
3.行業改造升級思路
根據原料收購半徑,規劃產能合并至10000t/年產,公司年消耗玉米芯原材料10.5萬噸,每年產生的廢糠醛渣約為14.85萬噸,為了充分利用糠醛渣生物質能,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發展低碳經濟,淘汰現有的落后工藝,籌建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并將糠醛生產系統進行優化:
(1)將手動燃渣鍋爐升級整合為兩臺具有國內先進技術水平的35t/h循環流化床燃渣熱電鍋爐,平均效率較現有鍋爐提高40%。
(2)建設2×3.3MW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年均發電量為4752萬kwh,折合節約標準煤5萬噸,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萬噸。
(3)鍋爐環保設施系統綜合治理,各項污染物指標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煙氣采用靜電+高效布袋除塵(裝置處理,鈉鈣雙堿法(濕法)脫硫處理后經60m煙囪排放。
(4)采用水解排渣系統全密封裝置,將釋放出的無組織氣體設計專用回收裝置收集、蒸發冷凝器冷卻成液體后進系統回用,徹底解決無組織氣體的氣味污染。
(5)采用無堿中和與輕組分(甲醇、丙酮)回收的連續精餾裝置系統。
(6)所有環保設施及各崗位進行DCS系統自動化控制,采用分級分層體系結構,由工作站和通信網絡兩大部分組成,將各個工作站連接起來,實現集中監視、操作、信息管理和分散控制。
【關鍵詞】統計技術質量
在ISO9001:2000標準中,過程控制、數據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等諸多要求都與統計技術有著密切的關聯。ISO9000:2000標準將“統計技術”從1994版標準的一個要素“提升”為質量管理體系的一個基本原理,在2.10條款“統計技術的作用”中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統計技術的作用在于可幫助測量、表達、分析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中客觀存在的變異。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能更好地理解變異的性質、程度和原因,有助于解決因變異引起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數據并作為決策的依據,有助于發現存在的質量和原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與措施,使工程質量處于受控狀態。其重要性在于產品質量的體現,從質量的角度反映了質量體系的運行情況,為評價質量體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并為制定內部改進計劃提供依據,對不斷完善質量體系、改進產品質量、降低消費、提高經濟效益都有著重要意義。
許多貫標企業對統計技術的應用卻是一個薄弱環節。由于裝修行業自身的特點,習慣于粗放型管理,對統計技術這一現代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在實施統計要素時出現對標準理解不深、選用范圍不明確、應用技術的類型掌握不多。有放性難以體現和控制失效等問題。本文針對施工企業的特點,分析了統計技術應用過程存在的不利因素,闡明標準對統計術的要求,提出應用統計技術的控制方法。
一、統計技術應用過程存在的不利因素
l.由于裝修施工企業自身特點的制約,統計技術應用的數據來源存在失真現象具體表現在:
(1)未能如實反映客觀情況,有的原始統計記錄收集不足;
(2)應用統計技術人員與資料員(或施工員)不是同一人,或相互之間接口關系不明確,相當部份的原始記錄未能及時記載,而是事后憑印象補填。
2.應用的統計數據時效性、系統性不夠。應用人員未能全過程跟蹤掌握數據的收集,有效地控制質量管理的持續性,僅是作為應付檢查的依據。統計數據與客觀事實的時間相隔太長,失去其控制過程能力及產品特性的意義。同時未能建立統計技術應用情況檢查記錄,并將有關記錄按時間順序進行系統積累(信息反饋)。
3.應用人員流動性大或兼職過多,使統計與質量運行脫節。
4.應用人員素質不高。對統計技術的對象、范圍不夠熟練,影響了具體工作的深入開展。
5.質量體系文件對統計技術應用不夠明確。只是羅列了幾種可以應用的統計方法,對在哪些環節(過程、活動)運用哪種方法沒有明確規定。
6.對統計技術的應用普遍存在模糊認識。在貫標過程中,總感到它繁瑣,加上對這方面的知識技能掌握不夠.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實際工作中采取應付態度。
二、應用統計技術的要求
ISO9001:2000質量保證標準8.4“數據分析”要求:組織應確定、收集和分析適當的數據,以證實質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并評價在何處可以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在數據分析活動中,應努力采用和推廣統計技術方法對所收集的數據加以分析整理,計利用效果進行評價。
因此,裝修施工企業可根據自身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以及裝飾產品施工特點確定對統計技術的要求,其包括兩方面:一是明確統計技術的需求場合;二是確定所需要應用的統計技術。
裝修施工企業在以下場合必須應用統計技術:
1.工程項目各種要求的符合性驗證活動之后,或項目竣工后進行施工總結之時;
2.內部審核、外部審核后期;
3.收集顧客滿意度信息之后;
4.對項目部、供方、各部門的質量管理能力監視和測量之后;
5.管理評審活動之中,包括對公司、各部門、各項目部的質量目標考核。
因此,需編制統計技術應用程序和作業指導書,以實施本企業確定的統計技術,同時對使用人員進行應用程序的培訓和再培訓,不定期檢查統計技術應用的有效性,根據需要實行改正。
三、裝修施工企業應用統計技術的控制
統計技術是質量管理中進行質量分析、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的必要工具。在質量體系運行過程中,對統計技術必須有一個正確、完整的認識,從強化統計思想人手,促進統計技術的合理應用。數據分析要素中統計技術的實施與其它要素一樣,是企業在建立和實施質量體系過程中,在質量策劃、培訓、編制文件、實施文件、內部質量審核、管理評審和認證單位的審核等方面,都要考慮的問題,尤其要把培訓、編制文件和體系審核這三道關。因此,對如下諸方面工作必須加以重視。
1.加強對應用統計技術人員素質的培訓努力提高其操作技能及熟練程度。這類培訓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面來考慮;
(1)在企業主控“統計技術”的職能部門,應該有一至二名對統計技術有較多了解,并對企業的生產過程,質量管理情況較為熟悉的技術人員,以便管理和指導這方面工作的開展:
(2)企業中應該有適當人員,通過培訓對統計技術有所了解,他們是企業選擇應用的骨干。
(3)對一般的統計技術使用操作人員,可以在需要用的統計技術確定后,通過作業指導書給子培訓獲得有關技能。
2.建立層級應用人員網絡,下定期檢查情況,并形成檢查記錄。
3.從企業實際出發應用和編制統計技術工作程序和作業指導書,對其應用要求不可過高或過低。過高了,人員素質、資源條件達不到,不能有效實施,會導致出現嚴重不合格項;過低,企業自身質量管理素質不能提高,當認證單位審核員普遍提高對8.4要素的審核水平時,難以通過。
4.應用統計技術需明確掌握它的對象(過程能力、產品特性)及其應用的范圍(確定、控制、驗證過程能力與產品特性)。
5.把統計技術的類型和深度與本企業管理人員采集數據意識的廣度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文件規定、督促、檢查等手段保證采集數據的及時性、真實性、充分性。
6.領導的積極性是提高統計技術應用水平的關鍵之一。因為統計技術有很強的專業性,主管部門與部門應用意識及指導水平是提高8.4要素實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
四、結束語
施工企業統計技術應用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企業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和完善程度,也體現企業現代化管理素質的高低。在實施統計技術過程中,應加強對應用統計技術人員素質的培訓,建立層級應用人員網絡,理解標準,把統計技術的類型和深度與本企業管理人員采集數據意識的廣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結合建筑施工企業的特點,根據不同過程、活動選擇適用的統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