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節的起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歷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這個節日大約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它與春節、中秋節一起,并稱中華三大節日。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影響最大的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閭樂平里。由于他學識淵博,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便做了楚懷王的左徒。他主張對內“舉賢授能”、對外“聯齊抗秦”,最后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然而,他的這一政治主張卻遭到楚國一班奸臣的反對,受到排擠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帶,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聽到楚國都城被秦國軍隊攻破的消息,他難忍亡國之痛,于是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救他,競相劃船尋覓并向水中拋粽子。
還有的認為過端午是為了驅邪避毒。《楚荊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東北農村還保留著端午節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掛在門旁和在兒童的臂上系五彩線的習俗。
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還有的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范曄的《后漢書》就持此說。
20xx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范文1一、活動背景:
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這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 通過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三、活動時間:端午節前兩天
四、活動準備:
1、將學生分為4組,分課題收集世界各地端午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端午的相關資料。
五、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一、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二、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三、端午節故事演講。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一、情境導入
激情朗誦有關端午節詩歌
二、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端午
1、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端午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端午實踐活動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學習用折紙做的五彩粽。
3、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4、設計別致、精美的粽子。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端午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端午的民俗活動)
引出——賽龍舟,端午食粽。
5、舉辦食粽宴
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誰一起吃?
20xx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范文2活動目標: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粽子之余,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余,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賽龍舟錄像 各種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 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可以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了解。)
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關的知識和風俗都可以說,以幸大轉盤的形式隨機上臺介紹,也可回答下面的問題。
1、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生動地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各種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來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的習俗。(班上7位外來學生)
(三)做香袋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掛上了媽媽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樂滋滋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做香袋,看誰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將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給媽媽或長輩。
活動前準備: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動物形等。
4、剪下相對的兩片。
5、做法:
(1)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2)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將最后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學生動手做香包,然后進行評比。
(四)與詩共舞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么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各小隊表演詩朗誦。
(每一小隊自行準備,形式可以自主創設)
(五)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顒?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 ?,F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隊員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包粽子,表達一份我們對屈原的懷念。
七、呼號。
八、退旗、奏樂、敬禮。
九、宣布活動結束。
20xx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范文3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有兩千多年來的風俗習慣。端午節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日,端午節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
活動日期: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
活動地點:**
活動目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端午節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端午節的來源之一是紀念屈原,我們也要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
活動內容:
1. 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具體內容如下:
(1)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節各地的風俗習慣視頻
2.包粽子
(主持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一起來包粽子,看誰的手兒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綠豆、肉粹、粽葉、粽繩。
方法:
1. 將粽葉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葉里放入適量的糯米、去皮綠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葉的兩邊把那個比較長的粽葉向糯米這邊壓成一個三角形。
4. 將粽葉包好后用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綁緊。
5. 蒸煮。
三)詩歌朗誦
(主持人):**,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么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看詩朗誦表演。
第一:xx朗誦。
第二:小組朗誦。
第三:女生齊誦。
第四:男女朗誦。
第五:大家齊誦
(詩歌內容附后)
四)觀看賽龍舟錄像。
(主持人):**,你們到過汨羅江嗎?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賽龍舟不單是傳統慶?;顒?也是一項國際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的。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 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F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視頻。)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我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七.吃粽子
請評委根據粽子的樣式,口感評價。并且評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會吃粽子大王。
八、領導講話:
**,今天的端午節過得很有意義。**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心靈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同時也非常感謝家長對我們活動的熱情參與。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七、活動結束
附活動資料:
1、故事概況。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2)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節的由來是中國古代一位滿腹才華的詩人屈原。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Qu Yuan. 他愛國愛民受人尊敬,卻由于被嫉妒而受到陷害,逐漸被皇帝冷落。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 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屈原由于無法得到重用,眼看著自己的國家淪陷,于是投江自盡。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 in his sorrow Q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 Low river. 汨羅江畔的百姓劃船在江中尋找他們尊敬愛戴的屈原,并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使屈原避免蛟龍的傷害。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 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盡管他們當時并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們傳頌著。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Qu Yuan, 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端午節的慶祝方式
大門上掛菖蒲和艾葉草 Hanging Calamus and Moxa
劃龍舟比賽Dragon Boat Race
吃棕子The Culture of Zongzi
作香袋Spice Bag
喝雄黃酒Realgar Wine
端午節的詞匯
端午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粽子 Zongzi / Tsung-tse /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糯米 Glutinous rice
賽龍舟 Dragon boat racing
雄黃酒 Realgar wine
香包 Perfumed medicine bag/sachet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2021年端午節起源由來及傳統風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由來1、一是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二是紀念伍子胥說。
此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后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后,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眳峭趼劼牬笈?,讓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馬革里,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紀念孝女曹娥說。
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尸體,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后來抱出父尸。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4、四是吳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
端午節的風俗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于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于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劃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劃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后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于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后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2、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遠早于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后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3、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說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藥、香藥、朱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著,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后再用彩綢刺繡,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4、懸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里打掃干凈之后,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別于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藥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
5、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稱為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時期崇敬五色,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蘊含著吉祥如意。所以端午節那天長輩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繩不可以弄斷或者丟棄,據說佩戴五彩繩的孩子可以消災避難,以防蛇蟲傷害。
夏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端午節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日,端午節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
活動日期: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顒拥攸c:**活動目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端午節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端午節的來源之一是紀念屈原,我們也要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顒觾热荩?. 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具體內容如下:(1)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3)學生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4)一起收看端午節各地的風俗習慣視頻2.包粽子(主持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一起來包粽子,看誰的手兒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材料:糯米、去皮綠豆、肉粹、粽葉、粽繩。方法:1. 將粽葉折成漏斗形2. 在漏斗形的粽葉里放入適量的糯米、去皮綠豆以及肉粹。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葉的兩邊把那個比較長的粽葉向糯米這邊壓成一個三角形。4. 將粽葉包好后用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綁緊。5. 蒸煮。
三)詩歌朗誦(主持人):**,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么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看詩朗誦表演。第一:xx朗誦。第二:小組朗誦。第三:女生齊誦。第四:男女朗誦。第五:大家齊誦(詩歌內容附后)四)觀看賽龍舟錄像。(主持人):**,你們到過汨羅江嗎?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賽龍舟不單是傳統慶?;顒?也是一項國際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視頻。)(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我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吧!**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七.吃粽子請評委根據粽子的樣式,口感評價。并且評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會吃粽子大王。八、領導講話:**,今天的端午節過得很有意義。**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心靈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同時也非常感謝家長對我們活動的熱情參與。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七、活動結束
附活動資料:1、故事概況。(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1、端午節起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Q“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2、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3、五月五,賀佳節,粽子飄香,日逢重五,節序天中。焚艾草飲雄黃,飛龍舟裹香粽. 三個字的:“粽”是情、慶端午、過端午、賽龍舟,憶屈原。 四個字的: 龍舟情系、粽葉裹你、香米迷你、粽葉香情、話說重五、日月佳節、端午由來、日逢重五、五月粽香。
(來源:文章屋網 )
1、端午節諺語有過端午的龍頭——光耍嘴,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端午節包粽子——有棱有角,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端午節吃粽子——皆大歡喜,端午節后布谷叫——過時啦(比喻遲了。)。
2、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端午節 江陵端午祭 比較 繼承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15-0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至今與鄰國一直有著相依互存的關系。在地理位置上,中國與朝鮮半島緊密相連,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不斷地相互影響,因此中韓兩國在傳統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之間的摩擦與誤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2004韓國江陵端午節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件,這就是文化之間的摩擦與誤解的鮮明例子。
我們小組從歷史淵源、傳承差異性和祭祀方式三個方面來分析中韓兩國端午節日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一、歷史淵源
從歷史淵源來說,中國的端午節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最明顯的共同點是:傳統上,中國的端午節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都是在陰歷五月五日這一天。為什么都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呢?除了我們所知的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中國傳播過去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韓兩國自古都看重奇數相遇的習俗,因此五月五日這一天自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把這個日子定為一個重大節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中韓兩國端午祭從歷史淵源來說,又有什么不一樣呢?中韓兩國端午祭歷史來源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的端午節是因祭祀而生,而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則是由中國傳入的。也就是說中國是端午節的起源國,韓國的端午節是由中國傳入的。
關于中國的端午節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一種說法就是,在早期的中國社會,五月被稱為“惡月”。也就是說,五月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一個不吉利的月份,五月五日是一個“惡日”。在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人們為了驅邪辟邪,都會去山中采集藥草,這樣的活動傳承久了,就出現了“藥市”這個活動。即在舊時,五月五日這一天會有一個被稱為“藥市”的活動,人們在“藥市”中采購需要的藥品。中國民間流傳關于端午節的來源除了“藥市”之外,還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祭祀伍子胥,邯鄲淳《曹娥碑》中提及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笔份d伍子胥盡忠于吳,后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尸于江,化為濤神,因此在端午節這一天會祭奠伍子胥。二說是為了紀念曹娥。據《會稽典錄》記載:“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上。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為了紀念曹娥,端午節這一天又稱“女兒節”。其中被老百姓普遍認可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出答復屈原招讒不用,是日(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競渡,乃以俗也?!睋f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紛紛駕起漁舟,趕往落水地點打撈搶救,并向江中拋灑竹筒飯和麥面,以防魚蝦、蛟龍吞食屈原的身體?!独m齊諧記》中還這樣記載:“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色絲,遺風也?!濒兆佑纱硕?。而將漁舟裝扮成龍的樣子則是為了嚇唬江中的魚蝦,讓它們不靠近漁船。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竹筒麥面等是榱思漓虢中的蛟龍(也稱為“龍王”),希望龍王不要吞噬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不管是祭祀誰,這個節日的起源本身就帶有一種祭祀的色彩。
朝鮮半島與中國國土接壤,在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王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后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時承認其國,歷史上稱為“箕子朝鮮”。從此,中朝開始了長達2300多年的鄰邦歷史。那端午節又是什么時候引入朝鮮的呢?據《東國歲時記》記載,韓國風俗有“按漢制”一說。也就是說,在古時,作為中國附屬國的韓國,韓國的端午節是按照中國的端午節引入的,即韓國的端午節日活動從漢朝開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國的習俗來進行?!叭豚l隨俗”,被引進韓國之后的端午節雖然承襲了中國端午節的傳統,但是為了更好地讓端午節在韓國這片嶄新的國土生根發芽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傳說也隨之改變。在韓國的不同地區,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的說法也就不一樣了。據韓國非物質文化官方網站上展示,在古時江陵一帶,關于江陵端午節最早的記載,源于在江陵出生的許鈞。江陵端午節當時祭祀的對象是朝鮮三國時代統一了三國的金庾信將軍。出生于新羅時期的金庾信將軍自幼在溟洲,在江陵南部的禪智寺任職時鑄得名劍一把,一舉統一了高句麗和百濟,死后被奉為大關嶺山神,守護當地的百姓。據說在壬辰倭亂的時候,敵軍以為樹立在大關嶺的松樹是士兵,就不敢貿然侵犯。于是人們就將五月五日這一天定為祭祀大關嶺山神的日子。還有一種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說法,就是城隍神的故事。《大關嶺國師城隍神》中記錄到:相傳古時候一個有錢人家的閨女去石泉打水,飲了一瓢映著太陽倒影的水,不久就產下一子。但是家人將未婚便生子視為恥辱,就將小孩棄至后山鶴巖下。數日后生母去探望,以為孩子早已死去,沒想到看見鶴正在撫養孩子,她以孩子是天賜之子為由,抱回家中。數年后孩子成為國師,回故鄉后建立“神福寺”。據說至今國師的浮屠仍在此處,現在尚存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建的廟宇。人們在他死后將其奉為守護江陵地區的“國師城隍神”。所以在端午祭這一天,人們也會祭祀城隍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端午節祭祀的是先驅與龍王,緬懷先驅們高尚的人格品質,祭祀的是人。而韓國江陵端午祭是為了祭祀山神,不管是大關嶺山神金庾信將軍還是國師城隍神,他們本身都是神話的人物,在民間享有崇高的地位,為人民所敬仰。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即是中國的端午節帶有早期的祭祀色彩,而韓國的江陵端午節則帶有很強烈的巫俗色彩。
二、祭祀方式
在中國,雖說南北有著文化差異,但是總體上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這些習俗。有些地方還有小孩佩戴香囊、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以求平安的習俗;南方的某些地方還會祭祀龍王,在端午節的龍舟上抽下龍王的胡須綁在手腕上祈求平安的做法。中國端午節的祭祀活動時間一般比較短,正式的活動時間只有五月五日一天,但水源河流多的地方,會用賽龍舟的方式慶祝端午節,一般持續半個月。
相比之下,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舉行活動的時間比較長,祭祀和活動的方式也比較多。一般來說,江陵端午祭是從陰歷的五月三日到七日,為期5天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從四月十五日便開始準備端午祭,一直到五月七日這一天,將近一個多月。在古時,韓國傳統端午節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有:京鄉各地共享茶禮;婦女飲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發,用菖蒲露化妝,用菖蒲水洗面沐浴,用菖蒲根做發簪,化“端午妝”;除此之外,還有喝益母草汁,煮白草來祛病的習俗;大多數地方都會吃艾子糕或車輪餅;很多人還會備帶餐點,與家人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邊飲水、蕩秋千;某些地區還會進行壯士角力比賽;君臣間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也是主要的慶祝形式;達官貴人們,例如士大夫會將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貼在門上祈愿平安等。
上文已提到,據《東國歲時記》記載,韓國風俗有“按漢制”一說,也就是說,韓國江陵端午節的祭祀方式與中國的端午節的祭祀方式有著一致性,即無論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活動方式有多么豐富多彩,多么與眾不同,都可以在中國端午節的祭祀方式中找到根據。就拿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時候婦女的傳統來說:在江陵端午祭這一天,韓國的婦女要飲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發和用菖蒲露化妝,洗面沐浴“端午妝”,用菖蒲根做發簪等,這些皆是由于中國舊時的“菖蒲”有驅邪之意。雖然說韓國的端午節是由中國傳播過去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江陵一帶將江陵端午祭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不僅被接納,還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有豐富意義的節日。
江陵端午祭的慶祝方式,按照流程可以分為“迎神祭”和“釀神酒”兩種慶祝方式。前者慶祝的時間比較短,從“迎神祭”到“送神祭”,大概20多天;后者慶祝的時間就相當長了,有一個多月左右。在慶典,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會參與,是一種官民合一的慶典活動。這樣的大型祭祀活動,在古時也被稱為“部落祭”,具有傳承文化、辟邪求福的作用,同時還有著陶冶民眾性情,防止各種族群間的分裂,來實現統一社會的目的。這也是江陵端午節得以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賀學君先生從韓國考察帶回來的《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以江陵端午祭為例》文中,詳細地介紹了韓國的19種代表性的祭儀,如不凈巫祭,大關嶺城隍巫祭等。在這些傳統慶典活動之中,有一套端午祭的祭祀方式――大型的巫術祭儀。這個祭典有著一整套相當繁瑣的祭祀方式,其中包括官奴假面舞、歌謠、農樂競樂等。
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端午節是由祭祀慶典轉變為節日慶典,而韓國的祭祀活動則是由中國傳入,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逐漸轉變為節日慶典。
三、傳承差異性
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意義也在不斷地改變。從最初的祭祀屈原或者供奉水中神F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動,不斷演變成為龍舟競賽、吃粽子的習俗;從人們最初驅邪避邪的目的演變成現在的慶典活動。此外,中國的端午節中的龍舟競賽也不斷地國際化,政府方面也在努力推動端午節的發展,如投入資金舉辦區域性的龍舟競賽,并允許藝人融入這個市場,用創意推動端午節節慶活動的發展。
相對于中國端午節的商業化,韓國政府更致力于保護傳統文化,并希望傳統文化的慶祝方式能夠一直維持原始的方式。如將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是其最好的體現。在江陵端午祭的祭祀活動中,主持慶典的人多為世襲,也就是說,用世襲的方法讓這些活動的祭祀方法及意義能夠更好更穩定地傳承。而韓國政府對于江陵端午祭的資金扶持,則是給予擁有傳統技術的藝人們相對應的資金補貼,并鼓勵人們積極地去學習這一傳統慶典的慶祝方式。韓國政府的這一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江陵端午祭的穩定發展,這是十分值得我國思考和借鑒的。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與韓國在對于傳統節日保護方面,都是在努力維護本國的傳統節日。但是相對來說,韓國政府比中國政府更加注重保護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同時也更加注重傳統節日的意義以及參與活動藝人的專業程度,而我國則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以及人民群眾的需求,逐漸將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商業化。
那么,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對我國來說有著怎樣的啟發呢?
我認為,首先是政府的支持。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家在網上發表感言趨于流行,相信不少人在社交論壇上發表感言:“傳統節日的味道真的是越來越淡了。”是的,近年來人們熱衷于西方的外來節日,對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不重視的現象,越來越多。因此,作為中國三大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更需要由我們來好好保護。要改變這種現象,我覺得政府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溯根活動,鼓勵人們主動深入地參與我國的傳統節日,來達到了解我們傳統節日的目的,逐漸地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節日恢復以往的光芒,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當然,在用活動鼓勵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性,而不是商業化我們的節日。
其次,我認為有一個很好的做法,那就是申遺。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事例,用事實向我們證明了保護傳統節日的還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申遺。我國的傳統節日慶祝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其中豐富的寓意都是優勢,我們可以通過申遺來向世界展示我國瑰麗而悠久的傳統文化,這也是增強我國民族自豪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倘若我國端午節能夠申遺成功,不僅是國人,國際友人也將會進一步關注我國的端午節。申遺成功,不僅能推動我國的端午節走向國際化,也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端午節。
還有一個重要的保護方法,那就是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具有創造性。這個做法是中國政府這幾年一直在嘗試的。比如龍舟競賽不再局限于小城小縣,為龍舟競賽制定一整套的比賽賽制,然后將其推廣至省級的比賽,甚至是國際級別的比賽,這是我國在保護傳統文化中一個有利于端午節穩定發展的措施。粽子也是我國端午節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我們可以舉行從縣、市、省再到國家級別的粽子制作大賽,通過大賽的形式讓大家體驗到各地方粽子的特色,了解其中的不同,品味各地域粽子的美味,開闊民眾的視野,使國內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相互學習,讓我們的端午節更具有活力,同時這也是讓我國的粽子更好地走進日常生活,更具有創造性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創新是發展的源泉,發展為創新制造動力。只有不斷地將我國的傳統節日與時展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
中韓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來源,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過程。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符合時展的前提下保護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黃杰.從歲時民俗特征比較中韓端午節端午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94-99.
[2]王鵬.中韓端午節俗異同考[J].東疆學刊,2009(4):7-12.
[3]黃榴丹.中國端午節與韓國端午祭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
端午節,防疫保健的起源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衛生防疫起源于端午節,它的防疫藥品都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在歷史上,端午節這一天進行各種衛生防疫活動的起源和演變有多種說法。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在北方,端午節最初萌芽于民間的巫術、巫醫活動,因為五月盛夏即將來臨,百蟲滋生,疫疾流行,因此早在先秦時代,祛病滅災就成為端午節預防疾病流行的重要活動內容。《大戴禮記?夏小正》云:“五月蓄蘭為沐浴”,要煎蘭草沐浴祛病。而在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載有“五月五要以五彩絲系臂以辟兵及鬼,今人不病瘟”。在當今的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每逢端午節,還喜歡用五色繡花線扎成大小不等的彩棕,里面包著多種中藥材,用紅線穿起來,討個生命吉利。人們為了不讓蚊蠅進門或孩子生病、蛇咬,在門戶上懸掛艾葉,在孩子額上畫“五”字。在古代,醫家還把五月稱為“毒月”,意味著人們要做好衛生保健工作,這五毒是蛇、蜈蚣、蝎子、晰蜴、蜍(癩蛤?。詫Ω哆@五毒。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紛紛賜五毒圖。這種古樸的衛生防疫習俗已世代相傳了幾千年了,深受人們歡迎。
直至60年代末,無論是市民還是鄉民,人們都以中藥材的艾、菖蒲、白芷、雄黃等做為消毒劑進行防疫,而從70年代初,我們的大部分市民亦用“福馬林”消毒劑進行衛生防疫。但是,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還是在入夏前以艾、菖蒲、雄黃等中藥進行衛生防疫。
端午節是各民族防疫的節日
端午節既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藏、苗、彝等26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由于漢族和少數民族長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的影響,使各民族的端午節衛生防疫習俗有許多相通之處,但民族間不同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也使端午節衛生防疫習俗的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
漢族的衛生防疫方式,主要是吃紅棗粽子和雄黃酒以及吃大蒜頭。老百姓認為這些食品殺菌消毒、解毒健身。為了達到更好的防疫效果,漢族地區的群眾還普掛艾、菖蒲、吃大蒜頭,帶香包(麝香、茄香等制做)、纏五色絲縷、掛葫蘆、驅五毒。
藏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土族、滿族等少數民族過節時,都有吃粽子、糯米糕、飲菖蒲酒、抹雄黃酒,采艾、掛葫蘆或香草葫蘆、帶香包等風俗。的藏民喝青稞酒,用白芷、檀香等藥材制成衛生香在室內燃燒。朝鮮族吃艾糕。達斡爾族、土族吃韭菜合子。而布郎族、毛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水族等民族,在端午節也吃粽子,飲抹或噴灑雄黃酒、掛艾葉、菖蒲。小涼山地區的彝族,在過節時必須采藥賣藥,因這時大多數草藥進入成藥期,采藥防病自有道理。水族在這一天也是上山采藥。毛南族在粽子里放生姜片,還要用草藥泡水洗身,門上掛香佛葉,據說可以祛病防疾。
端午時節看待飲用食品的科學
現在,各民族防疫習俗都基本改變采艾、懸蒲、飲雄黃酒、吃粽子等。但最常見的防疫方法還是掛艾、懸蒲和飲雄黃酒。
每到端午,人們便天不亮起身,踏著初夏的清涼到近郊或公園采艾,回來插在屋門,窗戶上,有的人還將這種中草藥插在頭上,戴在身上,這古樸的風俗多年不變,很有科學道理。艾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艾可以入藥,據史料記載,“艾葉苦溫、散寒逐濕調經,能理血氣,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現代醫學認為,它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含有辛味軟性樹脂、揮發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鉀和維生素B、C等。醫家常用艾治療頭痛、牙痛、胃痛等,均收到了一定的療效。針灸療法中的炙,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紙卷成條棍,點燃后熏灼穴位。民間用艾葉在家中燃燒熏煙,一來對室內進行消毒,二來滅蟲,三來防止流感。這些是頗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衛生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