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子信息類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子信息;專業英語;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王小妮(1977-),女,山東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理學院,講師。(北京 10019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面上項目(項目編號: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3-0125-02
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是面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專業、微電子專業、通信專業等電子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主要包括計算機、嵌入式、可編程器件、傳感器、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電路等方面的內容。該課程研究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英語詞匯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本專業簡單的英文技術資料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專業素質,增強其實際工作的能力。[1]
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生多從事電子制造業、通訊行業等,除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外,對其專業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要求。目前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教學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專業英語教學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但現狀并不令人滿意,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教材的選擇對于課程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每個學校對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培養計劃都不同、教材的側重點都不一樣。由于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現有的教材內容常常嚴重滯后于現實發展,與實際嚴重脫節。如何能讓學生對專業英語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是在講授專業英語課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專業英語教學屬于語言教學范疇,與專業知識教學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較大的差異。而當前專業英語教學通常還是采用傳統口頭講授和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教學內容也主要集中在詞匯的學習和文章的翻譯方面,對口語表達和聽力沒有太多的要求。這使得原本就晦澀難懂的專業英語變得越發的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一、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進
在設計專業英語課程內容方面,要強調專業課程基礎性和新技術應用。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經典英語文章作為閱讀材料。專業英語的上課內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語法結構與表達方式的講解外,還要對專業詞匯及專業術語結合本專業設計內容展開講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與接口”、“操作系統”、“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通訊電路”、“通訊原理”、“嵌入式系統及其應用”、“可編程器件及應用”、“傳感器技術”、“數字集成電路設計”、“IC芯片設計”等。結合這些課程的特點,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專題,每一專題涉及一個知識點及相關技術,這樣既不失內容的系統性又具有先進性和趣味性。
1.計算機類英語
計算機行業是當今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中有大量計算機方面的課程,學生也需要具有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來進行軟硬件系統設計。新的理論和技術層出不窮,計算機行業在我國的發展相對滯后,國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發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便能夠與國外的先進研究成果進行學習和交流。[2]
計算機類英語設計課程時可以包括以下話題: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計算機制作方面英語視頻介紹等內容,以幫助學生適應熟悉專業術語及鍛煉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微電子類英語
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與應用為代表的微電子學是現展最迅速的高科技應用性學科之一,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中微電子學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集成電路、微電子系統的設計、制造工藝和設計軟件系統,能在微電子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工程技術及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微電子類英語設計課程時可以包括以下話題: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芯片資料數據手冊等內容,以幫助學生適應熟悉專業術語及鍛煉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通訊類英語
通訊行業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工程方法對通信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處理。通過該專業的學習,可以掌握電話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各種通信系統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傳送速度的技術,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新的通信系統,開發可迅速準確地傳送各種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訊類英語設計課程時可以包括以下話題: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術英語
新技術英語設計課程時可以包括以下話題: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能反映專業技術發展動態的云計算、物聯網等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及時獲悉最新的專業技術。[3]
二、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
1.校內教材編寫
根據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研究國內外最新領域的研究動態,將理論基礎與實際相結合,編寫出適合本專業的現代的專業英語教材。
2.多媒體課件制作
在課件中加入大量動畫內容,形象展示所講授內容,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語錄制實驗現場,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專業詞匯的介紹,更直接、更容易理解專業詞匯的意思及英文表達方式。[4]
3.編制紀錄片
一方面可以向學生展現專業領域最新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關于電腦的紀錄片,紀錄了整臺電腦組裝過程,并配備了英文講解,如關于硬盤的英文閱讀: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學生根據視頻演示和英文講解能夠理解該段英語的意思:計算機硬盤用來長期存儲傳輸進來的信息,磁頭負責讀取信息,它極其精確;磁頭與硬盤之間的間距如頭發般細微;將硬盤裝入電腦相應位置。關于微處理器的英文閱讀: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學生根據視頻演示和英文講解能夠理解該段英語的意思:微處理器被譽為計算機的大腦,由安裝在電路板上的芯片組成;而將這些芯片安裝在電路板上,需經細致而精確的操作過程。還有關于CCD半導體、計算機電路板、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電腦游戲、薄膜開關、掌上電腦、陰極射線管、麥克風、攝像機等制作過程。
4.教學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課程的講授之后,每次可以選擇某個主題,讓學生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的見解,并在講課過程中穿插向學生介紹科技英語的特點、數學公式的讀法、科技英語專業詞匯、常用英漢互譯技巧、被動語態的翻譯技巧、復雜定語的翻譯技巧、英語長句的翻譯技巧、學術論文的英文寫作、科技論文標題的寫法、英文摘要的寫作技巧、求職英文簡歷撰寫方法等知識。數學公式的讀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課程的考核分為卷面考試、論文、報告等形式。對于專業英語課程,將研究一種既能督促學生學習,又能綜合體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三、專業英語教學效果
第一,解決好專業英語課程與對應專業課程結合問題。專業英語是對專業課程理解的進一步升華,所以選擇好的選題是重中之重。選題內容不能拋開實際專業課程內容,對專業課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能通過專業英語既鞏固專業課的學習,了解專業詞匯的表達方式,又能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開闊眼界。
第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專業英語自學能力、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適當增加學生的課下學習以及通過網絡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多看一些該領域專家的英文講座和英文文獻,突出學生的能力建設、知識探究和人格養成。
第三,通過多位教師編寫、制作專業英語不同專業領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課件內容,充分發揮每位教師優勢,使新技術能貫穿在教學中;與學生實踐相結合,對學生畢業找工作和再學習有很大幫助。
四、結束語
通過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專業英語課程教學設計,設計出了適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的專業英語課程。通過采取各類教學手段,不同教師來編寫和制作自己熟悉領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體課件、英文紀錄片等,更貼近實際。多種教學方式的研究讓學生能快速、高效、積極掌握各門電子信息類課程的英文專業詞匯的表達、英文文獻的閱讀及最先進、最前沿的科學技術。
參考文獻:
[1]丁潔,吳冬梅.“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電氣專業英語的教學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169-170.
[2]郭長友,等.關于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方法的討論[J].中國科技信息,2007,(10):208-209.
關鍵詞: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5-014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演進和高校應用型轉型的全面推進[1,2],新升格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他們從專業設置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從理論課程教學到實踐實習實訓等,都突出應用性特色。在國家和省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一輪又一輪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和教改項目建設,各高校從辦學規模到專業設置,從實踐性教學到人才培養質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不盡一致,有些學校占住發達地理優勢發展迅速,有些學校根據地方需求發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專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如一些傳統性專業,不如工學專業發展迅速,面臨招生和就業的困難。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斷的向社會輸送大量人才,各個學校各個專業人才就業率和就業層次不一樣,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培養質量不盡相同。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3]明確指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臺《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若干意見》文件,各高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質量標準體系[4]。事實上,人才質量是高校發展之核心和關鍵,怎樣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就要涉及到一個標準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著力尋找建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基本原則,擬對電子信息類專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
《剛要》有明確指出,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根據《剛要》精神,我校池州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對地方經濟開發區、周邊人才市場和沿海城市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同時,對一些重點、一般和同類應用型高校相關專業也進行了學習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電子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能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工程、通信、計算機應用、信息系統等相關領域從事科技開發、產品設計與加工、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本文圍繞這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原則
1.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客觀性原則。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必須符合客觀性原則,也就是說,這個質量標準必須符合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制定標準要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要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這需要進行大量社會調研和人才調研,高瞻遠慮,才能尋找出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性和本質要求。
2.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時代性原則。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必須符合時代性原則,即標準要具有實時性,不能將以前的標準直接搬過來用。以電子信息行業人才培養為例,當今電子行業發展迅速,應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電子產品設計和開發能力,而電子產品開發和早期的含義已不一樣,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隨時展而變化。
3.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共識性原則[5]。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共識性是指標準應該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識。以電子學科來說,制定標準要由大家共同參與制定,不但是本校同行,還要有校外電子學科專家論證,同時還要有電子企業專家參與制定。要符合電子類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得到的標準大家應該一致認可。
4.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全面性原則。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標準應該從各個方面反映和體現人才質量。不能只從學生角度來看,不光涉及到學習理論成績方面,還要涉及德智體美勞方面,特別是電子動手實踐方面;不但是人才主體方面,還要涉及與主體有關客體方面,如師資隊伍質量、學科實驗實訓室建設質量、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質量等等,人才培養應該是在一個立體空間中實現。
5.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層次性原則。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標準在實踐應用中能夠方便執行,能夠容易操作。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分類要明確,層次分明,應該確定一級標準、二級標準等等,各級指標盡量量化具體,語言表述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力求準確具體。
三、電子信息類應用性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構建
根據以上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原則要求,本文結合池州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際情況,不僅根據人才能力要素,還要從與人才能力相關的諸要素,如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管理等,共同構建電子類應用性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本文擬定從六個方面構建一級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標準、教學資源建設標準、師資隊伍建設標準、教學管理標準、實踐性教學質量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這幾個方面幾乎涵蓋了人才培養質量主要要素,它們都與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并在一級指標下進行分級得到更細化的二級指標。
1.人才培養方案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體系兩個二級指標,是標準建設的主要指標。人才培養目標標準要按照符合學學校地方性和應用型辦學定位,是否符合電子信息專業特點;人才培養體系標準應包括:能力模塊設置符合目標要求情況;學時學分分配情況;實踐性學時學分比例情況;教材選用情況等等。
2.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公共圖書資料建設、專業圖書資料建設、圖書館網上資源建設、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情況等二級指標。公共圖書資料是指公共課程方面的圖書資料數量;專業圖書質量包括電子類專業課方面的教材、教輔資料、專業雜志等數量;專業精品課程資源包括電子類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資源共享情況,其質量直接反映教學團隊力量和水平情況,該資源直接能為教師和學生教學和學習方便使用。
3.師資隊伍建設包括教師數量、師資結構和教學水平等二級指標,對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直接影響。可以通過調研國外應用型高校專業和國內同類學校專業,確定最優化的師生比例指標;師資結構指標主要包括年齡結構、職稱學歷學位結構、企業專家比例、雙師比例;教學水平指標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備課教案情況、教師教學成果情況等。
4.實踐性教學建設包括實驗室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產學研合作建設、電子競賽組織參加獲獎情況二級指標。該指標反映應用型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重要指標。實驗室建設指標包括基礎實驗室建設、專業實驗室建設、綜合性實驗室建設,而實驗室中實驗臺套數、實驗開出率、綜合性設計性比例要具體細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指標包括基地數目(校內和校外)、基地規模(一次容納學生數);產學研合作建設指標包括產學研項目合作、申報專利、產品開發等;電子競賽組織參加獲獎情況指標包括參賽數目、參賽級別和獲獎情況。
5.教學管理建設包括教風、學風、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督導等二級指標。教風指標包括師風師德和敬業精神。前者包括師德師風建設情況、治學態度、執教情況、教書育人情況和學生評價情況;后者包括遵守教學紀律情況、備課輔導作業批改情況、管理學生考勤和課堂教學氣氛情況。學風指標包括學風建設情況和學習紀律情況。前者包括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健全情況、教學質量監控體與執行情況等;后者包括學生管理措施、學風考風和違紀現象。教學過程管理指標包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實踐性競賽的組織管理。教學督導指標包括雙導制(高職稱教師指導青年教師、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建設、督導組建設、督導效果。
6.人才質量包括大學生道德修養、知識能力水平和綜合能力等二級指標。道德修養指標包括學生道德素養與文化、心理素質和學生遵紀守法情況;知識能力水平指標包括學生基本理論水平情況、實踐創新能力情況、畢業論文或設計質量;綜合能力指標包括獲得各種證書情況、大學生身體素質、就業情況、社會聲譽情況等等。
四、結語
本文通過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按照人才培養質量遵循的客觀性、時代性、共識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層次性原則,全面構建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獲得具體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相應細化指標,構建的質量指標標準能夠為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質量評估作有益參考,同時也為建設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指出了具體途徑和措施。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6-9.
[2]蘇寧.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質量政策研究[J].2011,(3):22-26.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關鍵詞]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8-0013-02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加快,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就業壓力凸顯。然而,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同時,勞動力市場上很多用人單位卻招不到理想的畢業生。這種矛盾現象表明,通過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現代企業人才需求標準不相符。另外,由于某些專業的就業渠道比較窄,加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差以及用人單位就業崗位有限等原因,很多大學畢業生無法順利正常就業。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5月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統籌做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基地建設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另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22條中指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見,無論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都將是國家今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本文從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出發,嘗試構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體系模型,從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轉變,努力探索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
一、現狀分析
在我國,創新創業型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通過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檢索發現,題名中包含“創業創新教育”或“創新創業能力”的文獻,2000年到2005年間文獻有37篇左右,2005年到2010年間文獻有215篇左右,而2010年到2014年間文獻有875篇左右。可以看出,從2010年開始,國內關于“創新創業”的研究論文迅速增長。但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還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等方面。[1] [2] [3] [4]
當前,針對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內的很多高校教師、專家和學者積極開展各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很多高校創建了各級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創新實驗區、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園等。而現有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多體現在對傳統教學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的研究上,重點強調實踐教學環節,注重通過實驗教學或競賽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5] [6] [7]
一方面,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對電子信息行業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在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中,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生需求數量始終排在前列。另一方面,由于畢業生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標準有偏差,加上每年數量龐大的畢業生人數,畢業生就業壓力也在增加。我們認為: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內容上從簡單理論到復雜理論,從單項訓練到綜合訓練,從創業意識培養到創業實習實訓;形式上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創新創業人才成長平臺。
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一)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1.在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系列化創新創業課程。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通識教育課、實踐實驗課、工程實訓系列課、職業規劃系列課和創業操作系列課。這樣的培養方案既加強了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注重了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加強了職業規劃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2.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設立系列化創新創業課程講座。初期,應通過成功創業案例來逐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一系列的創新創業課程講座中,培養創新興趣,提高創業激情,讓學生感性地了解創業的過程。
(二)構建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試驗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采取學分制管理
1.將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活動、學科競賽(如電子設計大賽)、人文教育、名家講座、學生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職業基本技能培訓等課外活動整合成“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方案”,該方案應包含科研創新訓練方案、創業訓練方案、科技競賽方案、人文素質提高方案和職業技能培訓方案五方面的內容(五個子方案),每個子方案包含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由若干具體活動組成,詳見下圖。
■
(1)科研創新訓練方案主要包括學生自主申請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技術發明創作、創新性綜合實驗、學生開放實驗、實習實訓等活動。
(2)創業訓練方案主要包括創業教育(如企業家講壇,參觀企業等)和創業實踐活動(如在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創立微商店,微公司等)。
(3)科技競賽方案主要包括參加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大賽、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挑戰杯和其他相關專業(技能)比賽。
(4)人文素養提高方案主要包括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各類人文競賽活動、文體活動和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
(5)職業技能培訓方案主要包括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水平和相關的職業技術資格的培訓和考證活動。
2.采取學分制管理的方式將上述五個計劃方案的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作為學生畢業總學分的一部分。
(三)制定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方案的順利實施
1.采取“頂層設計,分項實施”的原則,通過項目立項,實行項目負責制,以項目管理的辦法組織實施。該組織實施方案將貫穿于整個大學四年人才培養過程,每學期都開設有相應的活動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相關項目及其修讀時間。
2.專門成立創新創業訓練活動的組織實施機構。學校、院系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和負責人負責學校和院系層面的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按工作分工和要求負責實施各項目的管理工作,院系具體負責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各項活動,包括校級、省部級、國家級的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生自主組隊,自主選擇參加的項目,形成學校、院系、學生互動的創新創業訓練機制和寬松環境。
3.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組織實施管理辦法和細則,以保障該項目的順利實施,達到訓練的目的。
4.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經費管理辦法,保證??顚S?。
三、結語
面對全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有能力的畢業生自主創業,這一方面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也合國家的就業政策。可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高校培養高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 參 考 文 獻 ]
[1] 高凱,許云峰,等.電子信息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1).
[2] 孫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黃山學院學報,2009(5).
[3] 康嵐蘭,徐國文.新形勢下信息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0(7).
[4] 包理群,李祥林,李穎.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3(3).
[5] 繆鵬程.電子信息類專業跨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4).
關鍵詞:專業學位;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229-02
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新理論、新知識日新月異,職業分工越來越細,職業的技術含量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大批量、多規格、高層次的特點。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已更多地從教學、科研崗位轉向實際工作部門。同時以工科為主體的高校,面臨著原有部屬院校資源優勢逐步喪失,需要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等諸多困境。而擴大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無疑是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積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的必然結果。但是如何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卻成為了很多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從筆者所在的以信息學科為特色和優勢的院校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出發,以電子信息學科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為例,探析了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適應電子信息行業特點,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來,電子信息技術幾乎無處不在,以電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領域的多個學科所構成的電子信息學科群的相關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研究重點不斷變化,學科自身也不斷發展、延伸和擴展,學科內容與分支急劇膨脹。同時電子信息產業又是以人的智力勞動為主的高技術產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面臨著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和人才層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缺乏高端技術專家和復合型人才。隨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壯大,競爭的加劇,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電子信息企業緊缺人才,也是各企業爭相搶奪的資源。國家對電子信息行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急劇增加,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借鑒國內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可以確立電子信息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應該以“實踐能力”為重點任務,堅持“以生為本,創新為先”的電子信息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并將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
二、理順教、學、研關系,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
研究生培養方案是制訂培養計劃、開展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綱領性文件,也是進行研究生培養質量管理、檢查與評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標準,指引著研究生培養的方向,影響著一定時期內所培養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綜合素質以及研究生就業競爭力和學校的聲譽等。所以首先要制訂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面對社會多樣化需求和學生能力發展需要,在“以生為本,創新為先”電子信息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需要進一步理順教、學、研的關系,構建一套適合于電子信息學科群專業學位研究生成長的人才培養體系方案。培養體系方案中,要注重研究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實踐能力。圍繞“實踐能力”這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創建“雙創并重,三環一體”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電子信息領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雙創”即為“創新”“創業”。將實踐能力培養上升到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的高度。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模式的嬗變。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教育,圍繞“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一教育總體目標,以新思維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是為了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運用創新思維可以找到多種解決方案,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框,洞察發展趨勢,建立新的思維方法。創業是一項卓有抱負的選擇。創業是艱辛的,必須具備不怕吃苦、不怕失敗、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創業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有精心的準備,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創新是創業的精神基礎,創業最好引用創新的成果,而創新又最好融合到創業的實踐中,這樣才能有利于發展。并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核心,構建“三環一體”。
“三環”則是“教學、科研、論文”。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中滲透和強化實踐理念,構建創新教學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逆向思維、系統思維的培養。在教學環節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培養研究生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生產應用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幫助研究生進行自我認知,激發創新意識。
在科學研究環節中,密切產學研用相結合,拓寬研究課題渠道。搭建主動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的“院地合作”、主動地向高新技術開發區、微電子工業區、特色工業園區等新興園區靠攏,與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合作的“走進園區”、推進特色優勢學科與相關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型企業的戰略合作的“校企聯盟”以及利用學校重大科技成果、深厚的學科基礎和人才優勢,與政府投資機構、企業和社會投資家,聯合創辦獨立面向市場的股份制高科技企業等的“創辦企業”等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構建創業式研究實踐體系。
論文環節是研究生“教學、科研、論文”三環的核心。碩士學位論文工作的目的在于培養碩士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知識解決本門學科內的理論或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碩士生研究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方面受到比較全面的訓練,以獲得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技能。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一定要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工作應結合工作實際,注重論文工作應用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必須強化應用導向,論文選題應來源于社會實踐或工作實際中的現實問題,有明確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論文可以采用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多種形式。
通過前面的教學環節、科研環節的訓練,在論文環節達到交叉融合,相輔相成,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均衡有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課程學習和科研工作為完成高質量學位論文打下了良好基礎。論文環節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始終,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尋找論文的亮點工作,并以完成論文來指導課程的選修和科研過程。
三、創新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人才成長保障機制
通過研究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和政策,圍繞“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采取強有力措施,凝聚師生團隊、構建學科科研大平臺等多重保障,解決電子信息領域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的環境與保障問題,支撐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切實保障人才實踐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大力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含創新成果獎勵、國內外訪學交流、高水平研究生創新團隊培育、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等獎勵支持計劃),出臺助管、助研、助教“三助”支持計劃、研究自主創辦品牌學術活動支持等相關文件,引導和激勵研究生教育教學工作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并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建立和逐步完善“多維立體,保障到位”的電子信息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為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通過創新團隊,創新生師隊伍建設,為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提供良好的團隊人員保障;通過一系列面向電子信息產業鏈的科研、教學大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為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環境條件。
四、結語
關鍵詞 民辦高校 電信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System for 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GE Zhen, DENG Minghua
(Engineering Colle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 training goal i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who can meet the social needs, therefore, two aspects t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sh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he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當前實踐教學環節的現狀
目前,電子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對促進產業發展和改造傳統產業有著重要的意義。民辦高校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必須把電信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和實驗教學質量擺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民辦高校在諸多方面仍存在著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第二,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多以驗證型為主,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較少。一些驗證性的實驗,內容也比較陳舊,實驗教學僅用來驗證以及鞏固理論教學。①第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為落后。第四,實踐性師資缺乏。
2 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思路
(1)實驗內容要與時俱進,適應學生需要。必須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實驗內容,建立全方位的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來替代純驗證性的實驗。(2)創新實驗教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驗教學的重點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將理論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進行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3)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第一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用多種形式開辟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能進行課外科技活動的良好氛圍。
3 實踐教學體系的創建
基于對當前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我們將企業實習、技能競賽等內容納入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建設主要涵蓋三點:實驗教學體系、生產與工程實踐體系、創新實踐體系(圖1)。
圖 1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結構圖
3.1 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體系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基礎性實驗、實訓型實驗、課程設計。
(1)基礎性實驗主要包括電路理論、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實驗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工程觀點。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在實驗內容體系、監控體系等方面必須進行探索,形成一套科學、完善、規范、嚴謹的實驗教學體系。傳統的基礎性實驗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比如模擬電子線路實驗。我們可以在保證原有的實驗項目不變的前提下,增加設計性實驗項目。目的是讓學生綜合運用基礎性知識,進行實際電子系統的設計、安裝和調試,以加深對電子電路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電子技術實踐技能。通過實驗還給學生一種可以掌控實驗的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在實驗的教學監控上,加強實驗原理及實驗注意事項講解、實驗過程監控、實驗報告批改、總結等教學過程的管理;規定“凡無故缺席實驗的同學最終成績為不及格”,杜絕學生無故曠課;通過課前提問考查學生預習效果;通過監督實驗過程考查學生對實驗的掌握程度;通過批改實驗報告考查學生分析和總結實驗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實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它包括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等操作性訓練和模擬教學。目前,我校開設了不同類型的實訓項目:傳感器實訓、電子工藝實訓。傳感器實訓將電路分析和單片機基礎知識結合起來綜合設計和應用,依據相應課程的基本知識設置,通過學生自主地實驗,運用最小系統版、各種傳感器,掌握基本的傳感器檢測信號的處理和控制,處理后再結合實際應用程序的分析和軟件的燒錄,通過獲得數據和觀察現象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應用方面的研究。電子工藝實訓主要是鍛煉學生的電子工藝能力。通過學習和實踐,使學生接觸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及電子產品的生產實際,了解電子工藝的一般知識和掌握最基本的焊接,組裝產品的技能,了解電子工藝生產線的流程和基本管理知識,從實踐中還使學生得到嚴格生產勞動紀律的培養。
(3)課程設計是某一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計環節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實踐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在實踐教學計劃中占有相當的比重。目前我校開設的課程設計主要有模擬電子線路課程設計、數字邏輯電路課程設計、單片機技術及其應用課程設計等。
3.2 生產與工程實踐體系
生產與工程實踐體系包含四個方面:認知實習、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等。認識實習主要是幫助新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學專業及課程設置情況,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專業素質,提高專業技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專業課程,為更好的適應就業和升學做好準備。課程實習,是在有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完成后,走進企業、走進工廠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專業實踐階段。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習課題,將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樹立職業意識,為專業實習和就業做準備。電信類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從事電子產品開發、設計、生產;通信領域相關產品的研究、設計、制造。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積極承擔實習單位安排的其它工作。通過專業實習,使學生能夠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
3.3 創新實踐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包括:實踐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著學生個性和才能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總結出一套可行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路。
(1)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創新等活動,不僅可消化書本上的知識,還可增長才干和提高技能。②電信類學科競賽包括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網絡設計大賽、行業資格認證、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賽車競賽、全國“挑戰杯”課外設計競賽等。參加這些競賽,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科研開發與創新能力。
(2)學生科研。作為一名高素質的電信類專業畢業生,在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本科教學中基本沒有涉及關于科研方法的內容,因此學生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薄弱。特別是在剛開展畢業設計時,對科研項目感到無處下手。鑒于此,我系近年來堅持在畢業論文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在加強教師自身的科研素養的同時,還要在畢業論文的指導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傳授正確的科研方法。例如,我們要求學生在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中要闡述如下內容:①選題的意義;②研究創新之處;③研究的主要內容;④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帶著問題查閱資料,積極與指導教師進行討論。每隔一段時間,學生要向指導教師匯報研究進展及下一步研究計劃。并回答老師的兩個問題:①從已經得到的實驗結果中得到什么結論。②下一步做什么。如此,在畢業論文結束時,同學們一般都能對自己的課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過程中,科研素質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 結束語
實踐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實踐教學質量的最終依據。我校電信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校的就業率超過90%,優質就業的學生比例也逐步提升,學生參加學生科研、學科競賽等各項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規模也逐步擴大。但是,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資源條件、實驗指導思想等方面都不同于公辦院校。因此,改革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在理論上深入探討,在實踐中加以改進。
注釋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作為全國范圍的面向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不僅鍛煉了大學生們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電子設計制作的能力,而且,在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特別是電子線路實驗課的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能適應高職電子信息類教育的培養目標,結合高職學生特點,使畢業生符合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專業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后續發展能力,根據目前高職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及自己參加指導大賽的經驗和教學實踐研究,以參加省級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與制作競賽培訓工作為研究平臺,建立模塊化課程群,將有效推動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項目化教學改革和相應課程群的建設。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依托電子設計競賽平臺,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從歷屆電子設計競賽的試題來看,可以歸納成5類,即電源類;信號源類;無線電類;儀器類和數據采集與控制類。試題的特點是:實用性強、綜合性強、技術水平發揮余地大。所涉及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課程有:低頻電路、高頻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原理、電子測量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電子電路實驗課、單片機原理實驗課、課程實訓等;可選用的器件有: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可編程邏輯器件等;設計手段可以采用傳統的,也可以采用現代電子設計工具,如mutisum輔助分析和ISP在系統可編程等。不難看出,電子設計競賽的試題既反映了電子技術的先進水平,又引導高校在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高職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思路也應反映這些特點,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達到電子設計競賽的水平。為此,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需進行以下幾方面工作:
(1)以電子信息學科為依托,進行機構調整與課程的整合與優化
將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術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管理進行合并劃分,成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室和專業課程教學研究室。基礎課程教研室主要負責系部:電路分析、模擬電子電路、高頻電子電路、數字電路等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專業課程教研室根據課程相近性主要負責系部:電力電子、單片機原理機應用、FPGA、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等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
從參賽同學的情況看,參加競賽的同學大多數已系統完成基礎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習,并學習了部分專業課程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動手能力。但是,由于所學各門課比較獨立,同學們普遍缺乏面對實際工程問題,設計制作較大規模應用電路的工作經驗。因此,我們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為學生開設“電路綜合設計應用”選修課,為同學們提供了進一步鍛煉提高的機會。在這門課程中,為同學們介紹當今最先進的電子器件的應用、各類電路的設計方法和最新電路設計手段,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強化同學們的工程概念,并給出多種設計制作的題目供同學們練習。
受電子設計競賽的啟發,我們在課程的實際設計制作環節中,仿照競賽的要求將同學分組,從較簡單的應用電路開始,要求每組學生完成數個難度遞增的實驗電路設計、制作與調試,并寫出詳細總結報告。在制作每個電路的訓練過程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案實現,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的廣闊性,培養其創新能力。
(2)調整與合并電子技術實驗系列課程,建立現代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可以通過專業課程的相關性把專業課結合起來,像傳感器與測試技術這門課程和單片機課程都安排有實訓,如果把兩門課程結合起來進行實訓,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學生也很容易將各專業課結合起來。
(3)改善實驗室硬件水平
電子設計競賽的場地是由參賽學校自己提供的。能否適應電子設計競賽各種題目的要求,體現了該實驗室的應變能力和綜合適應能力。長期以來,由于學生電子技術的各類實驗室裝置基本上是老三樣(電壓表、信號源、示波器),學生在實驗中接觸不到先進的實驗手段和先進的儀器設備,這個缺陷在常規實驗中的表現并不明顯,但在電子設計競賽惜時如金的場合下就的非常突出。誰采用的儀器工具先進、自動化程度高,誰就會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贏得更多的時間,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我們在新實驗室建設中應配備一些較先進的設備,比如10年廣西區電子設計競賽測量電源的指標是三位半,需要用四位或以上的萬用表來矯正,當時實驗室沒有高精度萬用表以至于影響了比賽成績,通過比賽的教訓現在實驗室升級了硬件配備了多臺高精度萬用表,同時也讓學生能接觸到精度較高的設備。
(4)建立四個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
現代電子技術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3]為: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設計研究性實驗。
① 基礎實驗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電子技術基本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基礎實驗的興趣。
② 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與書寫設計性實驗報告的能力。
③ 綜合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進行低頻、高頻和數字電路綜合設計、裝調與測試的能力,強調各種設計方案的實現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鼓勵創新與突破。要求書寫綜合性實驗報告。
④ 設計研究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與新技術、新器件應用的能力,并要求學生發表研究論文。
教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析、輕綜合;重個體、輕協作。按傳統方法培養的學生,在參加電子設計競賽時,就會發生諸多的問題。如:理論設計正確卻無法在工程上實現;單元電路正確卻無法實現系統聯調;個人能力很強卻各自為政,不能實現強強聯合等等。這是因為電子競賽既不是單純的理論設計競賽也不僅僅是實驗競賽,而是由一個參賽隊共同設計、制作完成一個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題目的優劣與快慢的競賽。它既強調理論設計,更強調系統實現。它考核了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學生的創新意識。題目涉及的內容是一個課程群而非單一的一門課程。因此競賽的形式與內容基本上符合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需求,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個挑戰,如不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一個新的教學課程體系,就無法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需要。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改變以往教師為主教授的方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引導作用。學生具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加強主動性。項目計劃已經在單片機課程教學中進行項目式教學,項目任務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環節:布置工作任務——選定設計方案——利用仿真軟件完成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仿真系統功能——通用板焊接制作——調試——修改設計——設計文件歸檔。
教學方法改革是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相輔相成的。競賽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新的內容迫使有相應的教學方法與之適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給學生更多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學方法上也應留給學生更多時間,因此,將原來的集中實驗教學方法,改為開放式實驗教學。
開放式教學[4]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即時間開放和內容開放。時間上的開放即在規定了學生的實驗內容以后,學生可以在相當大范圍內選擇完成實驗的時間,這樣學生可以在時間上有較大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內容上的開放是指學生們在實驗里除了可以進行規定的實驗內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愛好,選擇規定以外的實驗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此外,還應設立了專門的開放實驗室,在開放實驗室除了配備信號源、示波器、萬用表等常規實驗設備外,還配備了單片機開發器、FPGA實驗板、計算機等實驗設備,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提供實驗場地和儀器設備。
建立起高??萍紕撔缕脚_,鼓勵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給優秀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的環境,展現新思維、新設計的舞臺,建立了現代電子創新設計實驗室。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納入全校實驗室的建設中??梢怨蚕斫虒W基地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1)因材施教,鼓勵創新,培養拔尖人才
在電子電路實驗課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中,對有創新設計思想,能力較強的優秀學生,可以免做普通實驗的內容,安排難度較大的實驗課題或學生自定課題,要求他們自擬設計方案,實驗室提供所需的特殊器件。對實驗課題完成較好的學生可以免考,并給予較高的成績。
(2)成立電子課外科技活動中心
電子課外科技活動中心主要由課外科技活動積極分子和優秀學生干部組成。活動中心的儀器設備由系實驗室資助,由學生管理。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到為學校職工和同學進行電子設備維修,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社會服務。
(3)設立創新設計基金,制定獎勵政策
學校出臺政策,設立了校創新設計基金,制定了多項獎勵政策。創新設計基金主要資助運用新思想,新技術,新器件的電子設計(電子類)與制作的課題,學生每年都可以申請。為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制定多項獎勵政策,如:對獲得(電子大賽)全國一等獎的學生免試升本。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將課外科技活動取得的成果納入學分。設立主講教授和主講教師崗位,安排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多講課并提高課酬。設立校、系教學改革課題基金,計入工作量。教學改革成果、教學研究論文與科研成果、科研論文同等對待。
結 語
高職院校以電子設計競賽為依托,進行技能競賽與課程群建設之間良性互動機制的建立和運作,對于培養符合目前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專業綜合素質人才,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推動專業教學的改革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實現課內第一課堂教學與課外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教學實施、學生與教師等方面的多贏。
參考文獻:
[1] 范唯,吳愛華. 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Z3期.
[2] 吳國輝,付麗苑,李彩云等. 推動高職電信類專業教改探討[J].教育研究,2011(5),18:270-271.
[3] 謝自美,嚴國萍,柳鍵. 從電子設計競賽談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能力的培養[C].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組織委員會,2003:85-88.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50)
摘要:高職院校應基于人才需求調研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情況,準確定位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探索與實施“訂單引領、交替頂崗”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能力核心、崗證課賽融合”課程體系,創新“崗證課賽”教學模式。據此不斷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使其符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升級的需要。
關鍵詞 :高職;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簡介:齊攀(1982—),男,博士,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光電檢測技術、高職教育與管理。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電子信息類專業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20201018);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教學標準與課程標準研究與探索”(項目編號:20120202021);廣東省信息技術教指委教學改革項目“移動互聯時代下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XJS-2013—1014)
高職教育承擔著向社會輸送一線人才的重任,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尚不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具體體現在:人才培養定位與產業升級要求不適應;課程體系、教學設計與企業生產過程脫節;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不銜接;專業培養與人文精神培養不協調等。
針對上述問題,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積極進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高職培養的人才符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升級的需要。
一、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區域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改造升級方向,依托廣東省電子行業協會和國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廣東省電子信息知名企業,積極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和培養質量評價工作,形成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報告》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改革調研報告》。基于兩個報告,將本專業畢業生職業崗位主要定位于產業鏈中“產品生產”和“工程應用”兩個環節,每一個環節與相應的職業領域對應,如圖1所示。
本專業緊緊圍繞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的“電子產品生產制造”、“通信工程施工與項目管理”和“電子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等電子信息產業職業領域,培養具備電子信息職業素質,掌握電子信息崗位綜合技能,具有電子產品檢測與維修員、生產制造與設計技術員、電子信息系統維護工程師、通信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師等崗位從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使人才培養定位與產業升級要求相適應。
二、“訂單引領、交替頂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了實現專業教學與崗位技能深度對接,學院依托專業校企合作理事分會平臺,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調研,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和實施“訂單引領、交替頂崗”的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引領”是指依托專業校企合作平臺,以工學結合為基本育人方式,以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為基點,學校與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設辦公室、電子技術課題組),校企共同制定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第三學年教學(實習)安排、訂單班必修課程、授課教師資質及酬金發放標準、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要求、教學組織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訂單班學生。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優質資源,推進校企深度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使所培養的人才適用、能干。
“交替頂崗”是指根據電子信息企業生產規律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特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主動適應企業生產需要,實施“交替頂崗”分段式教學組織形式,如圖2所示,將校內學習與企業生產實習、頂崗實習交替進行,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崗位職業能力進階提升?!敖惶骓攳彙迸囵B的崗位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提升對照如圖3所示。
校內課程學習期間,實踐性強的部分課程結合企業生產情況,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安排在校內實訓基地(廠中校)進行。企業現場教學由校內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共同授課,依托工作現場的環境和設備,結合實際生產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現校企共育。校內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基本職業素質,主要包括校內課程學習(含企業現場教學)、校內實踐與考證、校內生產性實訓、職業資格證書考證等。校外教學側重崗位應用技能訓練和崗位職業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結合實習工作任務完成畢業論文與答辯。
通過“交替頂崗”分段式教學組織安排,校內與校外教學相結合,實現校企雙方協同管理、聯合教學、共同育人;融入優秀電子企業作風,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二)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模式
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下,本專業緊跟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接企業崗位,融入電子設計工程師等職業資格標準,嵌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項目,構建了“能力核心、崗證課賽融合”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職業基礎、職業能力、職業拓展、職業技能訓練、考證、訂單特色等7個課程平臺組成,如下頁圖4所示。
1.將國賽項目融入課程教學,創新“崗證課賽”教學模式
將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的競賽項目嵌入課程教學,以競賽項目為導向,設計教學內容及訓練環節,最后以作品競賽形式進行課程考核,創新“崗證課賽”教學模式。如“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課程選取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的常規比賽題目“電動玩具車”為主要教學項目,課程教學全過程模擬產品開發運作模式進行(如下頁圖5所示),最后通過競賽形式進行總結和考核,實現學生競賽覆蓋面100%,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我院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省級以上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課程以虛擬企業的模式開設,先成立虛擬企業部門,企業的主要機構設置如下:
行政部門——主講教師任總經理,企業兼職教師任副總經理;采購部門——設部門經理1名(學生),成員1名(學生);后勤部門——設部門經理1名(學生),成員1名(學生);質檢部門——設部門經理1名(學生),成員1名(學生);監管部門——設部門經理1名(學生),成員1名(學生);產品開發生產部門——每個產品開發生產部門由四五名學生組成,共有七八個產品開發生產部門,涉及的職位分別為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產品造型設計師、部門經理。
各部門職責如下:行政部門——主持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擬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擬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采購部門——按照上級批準的采購方式組織采購活動,并向上級報告;后勤部門——聯系產品設計生產工作場地,安排工具等資源的分配;質檢部門——檢驗產品的安全性及質量,對檢驗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產品設計部門反映,并跟蹤改正過程;監管部門——負責每次工作的考勤情況,向總經理匯報,監督和管理資源的合理利用,監督和管理工作場地的安全情況;產品開發部門——負責產品技術開發,設計與生產。
課程的教學實施模擬企業運作方式,行政部門與開發部門協同合作,最后借鑒競賽的評分標準評價學生的作品作為本課程的成績。整個過程中兩位教師擔任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職位,對其他行政部門和開發部門起到引導、技術指導和部分監管的作用,教師的地位弱化,而學生則逐漸處于課程的主導地位,采購、后勤、監管、質檢和產品開發都由學生完成。整個教學過程是開放式的,具體體現在:第一,學習時間開放,學生上課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內,課余時間也在進行產品的設計、制作與調試,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即時安排輔導時間;第二,學習地點開放,學生上課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室,學習制作活動可以在圖書館、機房、創新實驗室甚至宿舍開展;第三,學習內容開放,學生上課內容以自編教材《玩具電動避障車設計指南》為參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內容,除了規定的三個基本功能外,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學資源開放,學生在產品設計、制作與調試過程中遇到問題或需要使用設備時,可以通過教師統籌解決。該課程開放式的改革實施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獲得了較好的教學評價。
2.“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實施“教學做”一體化
根據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本專業核心課程全部進行項目化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做”一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如“單片機技術”課程的“單片機最小系統的制作”項目教學(如下頁圖6所示),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三個階段。在“教中學”階段,教師主要講授理論知識,學生學習;在“學中做”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訓項目,學生掌握實踐技能;在“做中學”階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實際測量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鍛煉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的效果
近三年來,我院本專業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達到100%;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省級以上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有37人次獲省級以上獎項14項,其中,6人獲國家級二等獎3項、9人獲省級一等獎3項;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就業對口率近90%;畢業生月收入高于全國高職院校平均水平,畢業生三年內六成以上得到職位晉升;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總體評價優良率達90%,合格率為100%;訂單班學生比例達70%。本專業的綜合實力和水平躍上新臺階,媒體紛紛報道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做法與成果,社會關注度不斷上升。《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高職高專教育網站、廣東省教育廳網站、《今日花都報》、花都電視臺等媒體公開報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技能競賽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成效。
在國家“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驗收中,《廣東省高等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驗收報告》提到:“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與國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緊密合作,校企聯姻,共筑平臺,共育人才,共同發展?!蓖瑫r,我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案例入選了“廣東省高等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驗收十大最佳案例,這是對我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參考文獻:
[1]唐曉鳴.珠江三角洲產業升級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J].職業技術教育,2011(10):40-42.
[2]歐陽劍波.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嬗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5):10-13.
[3]李陳武.應用電子技術專業(LED新型電光源)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02-103.
[4]李亞平,李佩禹.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E+”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109-111.
關鍵詞:電子信息;創新能力;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21世紀是以信息科學為關鍵技術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培養電子信息技術高級技術人才的主要專業之一[1][2]。地方性院校在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既不同于清華大學等一流大學,也不同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國內一些優秀的職業技術學院,如何在缺乏政策、資金、地域優勢,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構建面向區域經濟、行業經濟的應用型、工程型人才培養體系是急需研究的問題。本文針對地方院校電子信息工程的一般性特點,探討了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在電子信息專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并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在某一專業方向具有技能專長的應用型和工程型技術人才。
一、課程設置?;A、重實踐、強能力
如何培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及地方與行業的需要,如何建立適應區域經濟需求的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落腳點。地方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遵循:保基礎、重實踐、強能力,面向工程應用的原則。
課程設置主要有:基礎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群、專業必修課程群以及專業選修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力求保證學生具有較扎實的電子學科系統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專業必修課程使學生在電路系統、軟件技術、信息處理、網絡與通信等幾個方面受到基本的、規范的專業教育;專業選修課課群則根據技術經濟發展不斷優化、更新,使學生能夠了解和跟蹤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旨在培養學生工程觀、系統觀、強化綜合實踐能力,使能從事電子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
二、建立適應時展和適應區域經濟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
工科類專業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3][4][5]。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開放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通過增加開放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進行多學科綜合課程設計,面向工程實際的畢業設計(論文),開展豐富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逐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工程設計能力。
1.學科實驗課
實驗教學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對理論教學的論證、補充,更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現在的綜合實驗臺,雖提高了實驗效率,但學生的失去了動手參與的機會,這樣的實驗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更談不上有什么創新性。實踐教學改革目標要求在實驗課中減少驗證性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實際教學中在單片機應用、電子線路、C++編程等課程要求設計性、開發性試驗或編程題目達到80%以上,并要求每學生每門課程至少提出一個創新性題目,并進行方案設計,實驗室提供相應制作條件并計入學科成績,這對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2.綜合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實踐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學習某一專業學科基本分析、計算、設計方法的過程。但是縱觀現階段電子技術發展,電子系統越來越復雜,硬軟件結合緊密,學科知識綜合交叉,僅用一門學科知識很難完成實用性的設計;因此有必要對專業基礎課、必修課進行分門別類,組合成群,進行綜合性課程設計,才能加強課程設計的全面性、有效性。實際教學中我們把電子信息專業基礎平臺組成四個課群,開展四項綜合課設,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了解各個學科相互聯系,理解電子系統的組,建立了系統工程觀念。
(1) 電子技術綜合課程設計。電子技術基礎包括模擬電子和數字電子技術和通信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通過模擬、數字、數?;旌想娐返木C合設計,通過使用開發板、計算機仿真、實際制作相結合的手段,進一步使學生掌握、融合電子線路基本理論、方法。綜合性的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題目主要有:數顯溫度計、電壓表、電流表的設計、超聲波測距系統的設計、簡易數字存儲示波器設計、數調信號發生器、數字頻率計、數碼功率放大器等等。
(2)單片機及應用課程設計。單片機在電子系統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其難度適中、應用開發成本低,設計過程具有創造性,與其他學科結合緊密,特別適于地方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學習和應用。在完成電子技術基礎、通信線路、單片機、傳感檢測等課程后,學生已具備了較多的電子方面的知識,選擇一個與單片機應用相關的項目,設計出進而完成一個實際產品的設計,可培養學生的電子系統觀、工程意識,使課程設計更接近實際產品設計。采用的單片機以51為主,兼顧其他如6805系列,PIC單片機、AVR單片機、MSP430單片機等。電子信息專業中,信號處理課程是主要的專業課程(包括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語音信號處理等),但是由于課程的概念比較抽象,許多理論是基于較為繁瑣的數學理論和數學推導,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很難與實際結合起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紤]實際硬件制作的難度和成本,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軟件Matlab等進行仿真的方法進行課程設計。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的軟件編程能力,而是要求學生掌握信號處理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基本應用。因此,我們采用仿真軟件來滿足“信號處理”課的教學的需要。如: FIR數字濾波器的設計、數字圖像處理算法、語音信號的編碼、合成、識別等都可通過Matlab仿真實現。
(3)應用軟件編程的課程設計。電子信息專業軟件類課程有基礎層次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技術基礎》、《數據庫原理》和專業選修課《C++與可視化程序設計》、《JAVA語言》等課程。眾所周知,計算機語言系列的課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為此在綜合設計中突出實用性,需用所學的一門以上的語言對一些小型項目進行模擬開發,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程序設計知識,獨立完成項目設計問題、加深軟件系統理解,提高編程水平,實際教學中題目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統設計、可視化工控程序設計、開發網絡小游戲、網頁制作等。
3.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在校四年學業中的基礎理論知識、運用工具知識、實際動手能力、知識創新等綜合知識能力的綜合訓練,對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此,畢業設計的選題要盡量來源于生產實踐實際和科研課題,做到“真題真做”。實際課題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勵學生的獨創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興趣、社會需求自擬畢業設計課題。面向工程實踐畢業設計題目類型主要有:①硬件設計部分,以各類單片機為主的系統設計;以DSP為主的信號處理硬件設計;儀器儀表信號采集處理的電路設計,通信系統設計等,智能建筑弱電系統設計;面向工控的PLC應用系統設計等。②軟件部分:管理數據庫設計;網絡通信編程;基于Vis)ual C++的工控軟件、組太設計;語音、數字圖像處理與仿真;此外畢業設計嚴格做到一人一體,要求使用當前先進理論和技術,選擇流行的硬件芯片、軟件和開發工具,是畢業設計過程與企業人才需求接軌。
三、豐富大學生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電子競賽
建立學生創新中心,參加電子設計競賽。為了豐富大學生生活,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我們由專業教師組建了大學生創新中心,還邀請企業的工程師作為兼職輔導老師,我院地處河北,緊鄰京津,創新中心根據這一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要求,設立了不同的產品設計和研究課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一些小制作、小發明。我們還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加全國、全省的電子設計競賽,學校和院系也可以經常組織一些中小型的競賽活動,如、無線電通訊比賽、網絡設計比賽、網頁制作等。
定期進行專題講座。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內容涉及到《智能信息處理》、《高速DSP技術及其應用》、《ARM嵌入式系統設計》、《無線通信系統開發》、《虛擬儀器及其應用》、《電子設計自動化》等技術,使學生普遍獲得了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人地了解了電子信息技術。
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越的條件和優良的環境,在完善基礎實驗設施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基地,建立與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廣泛的聯系,共同承擔人才培養、有計劃地組織參學生參觀、實習和生產勞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了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
作者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小虎,劉化君,朱曉春等.電氣信息與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育,2006,(4):55-56.
電子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隨著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應用和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愈來愈多。我省“十一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快速發展,電子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4.48%。“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總目標為:保持年均增長率為25%~30%,到2015年使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年銷售收入總和達到或接近800億元。分析制約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就是缺乏企業急需的工程應用型復合型創新人才。在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體制中過分強調專業原始創新能力所必需的深厚理論功底,會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學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面臨集成創新能力差等風險。而一味的強調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很可能導致“學業不精,學識淺薄”。所以高校如何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是當前一個亟待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二、復合型創新人才概念
應用復合型人才,俗稱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人才,指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同時還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能的人才。本文將其定義為掌握兩個以上學科知識和相關技能的本科畢業生。[1]創新型人才,應該具有:(1)創新意識,即創新想法和創新沖動;(2)創新精神,即敢于創新的勇氣,敢于面對困難,大膽突破;(3)創新能力,即敏銳的觀察力、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對事物進行綜合分析與準確判斷的能力。
復合型創新性人才,是指基礎知識扎實、知識廣博、在多個領域具有較強適應性、兼具專業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應用復合型與創新型“兩型”通才。
三、目前高校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于復合型和創新型兼顧的人才培養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一種“滿堂灌”教育,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整個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對于教師所授知識的復述,更確切地說是一種不間斷的循序漸進的復述過程。這種方式,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限制了學生思維模式的發展和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2.沿用傳統的“接受性”教學模式,單憑教師講解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則不夠重視。與傳統課程的重理論性相比,電子信息類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實際中熟練應用。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就會與實踐脫節,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3.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未給予足夠重視,使多數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難以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培養創造型人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等都得不到鍛煉,這是目前培養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針對以上情況,需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努力構建一個新的教學、實踐體系,將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適應產業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2]
四、電子信息科學類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體現“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推進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方案改革。支持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并支持學生增加學習經歷。為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在專業的前40%的優秀生中配備專門的導師,由專業導師組為學生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指導。
2.突出“一個重點”,即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電子信息類專業是一個跨學科、寬口徑、實用性強、內容龐雜、發展迅速的專業。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要著重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在課程設置上應本著“寬”而不“散”的基本思想,突出專業重點和優勢。[2]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有兩個,即基礎理論的傳授、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相對于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教學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的課程內容要調整教學計劃,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動態,使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實用性。
3.抓好“一個陣地”,即課堂教學主陣地。傳統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因此,可以在多媒體實驗環境下授課,實現講練一體化,激發學生興趣,形成良性的教與學的互動,保證教學效果是很必要的。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傳授基礎理論知識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
4.強化“一個環節”,即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完善校內實踐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為目標,以掌握基本實驗方法為主線,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獨立設計課題方案,自己編程、調試,全面獨立完成各項設計內容,從實驗內容上強化學生知識融合的能力。同時要推行“按實踐能力分層培養”的培養模式,[3]鼓勵學生按不完全相同的進度和內容進行學習,讓人盡其能、人盡其才,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其次,建立產學研實踐基地。在復合型專業知識平臺和校內實踐教學培養環節的基礎上,結合有針對性的綜合型課程設計,讓學生具備在產學研基地實訓的基礎。依據復合型專業知識平臺和實踐課程體系,結合培養目標,調整企業實訓的比例。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配合開放式實驗室提供完備的實驗環境,完成實踐能力的逐步提高。產學研實踐基地便于發揮專長生、優才生的興趣愛好,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出專業特長過硬的學生。另外,大學生創新動機和創新意識較強,想象力豐富,強烈希望自己能在學習中不斷接收新的知識,產生發明和創造,但大多數學生由于受到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經驗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往往是單一的、片面的,考慮問題缺乏全面性,甚至脫離實際。因此要設立專職實訓教師,并將實訓作為一門課程。采用實訓教師或學生自主確立實訓課題的方式,由實訓教師具體布置各實訓環節,確保實訓效果。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強調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重點測試學生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采取書面答卷與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等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識,又考查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5.強調“一個根本”,即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指把個人的創造能力運用于科學技術、文字創造等各個不同領域,從而產生出新的、具有個人和社會意義產物的活動過程。因此創新能力更是一種人格特征、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我們發現學生創新意愿會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探究原理的習慣,鼓勵學生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調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布置課后思考題,等等方式,都可以誘導學生自主提出解決方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探究問題、主動學習的習慣。
6.重視“一個層面”,即教師隊伍建設。合理的創業型師資隊伍結構,對于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師資隊伍結構,除了通過從專業部門引進技術骨干之外,還可以通過對青年教師進行定期的新技術培訓來實現。鼓勵教師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引導青年教師在重視理論進修的同時,重視實際應用的研究。也可聘請產學研實踐基地的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級講師來為我們學生講課。對于人才培養成功的教師和科研團隊在制度上要保證教師的自我發展與進修,給予鼓勵與肯定。特別是對于堅持到企業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參與項目研發和實習培訓的教師,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支持;對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潛心于應用開發的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其所研發的創新成果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五、結論
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適合的課程結構體系,在于開發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于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只有將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終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守龍.復合型人才與專業創新型人才比較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1):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