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一英語語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學習效率
和初中英語教學相比較,高一英語新教材詞匯量驟增、英語語法難度加深,很多學生都會對此階段的英語學習感到難以適應。經過多年一線英語教學經驗積累,我深感在高一階段應著重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才是順利度過銜接階段的重要舉措。
1. 掌握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重要前提
高一是學生進行高中英語學習的入門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容易造成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英語學習成績等級分化。造成學生英語學科等級分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對新學期英語學習方法和新教材教學內容不能適應。剛接手高一新班級時,我就發現班級內高達70%以上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大家認為詞匯就是簡單機械記憶,英語學習就等同于聽課、記單詞、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
班級內很多學生頭腦中沒有形成預習、聽課、復習鞏固記憶的學習觀念。因此英語學是感到越學越吃力。因此,我在開展高一英語教學時,首先做的就是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英語學習計劃,且引導學生科學聽課、及時做筆記,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養成科學合理的英語學習習慣。
2. 科學聽課,激發學習興趣是關鍵環節
對于英語學習而言,科學聽課無疑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因此我格外注重將科學的英語學習方法傳授給大家,且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聽課:課堂上仔細聽、邊聽邊動手寫、邊聽邊思考、對于不懂的問題及時發問質疑、及時化解問題。而且在開展高一英語教學過程中,我摒棄了傳統的單詞枯燥記憶法,別出心裁的將當天所要傳授的單詞編成俗語和俚語,充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開展以下這些單詞argue、argument、wealth、discussion 學習時,我就引入了常見俗語:我國百姓常講“天上不會輕易掉餡餅”,在西方國家也有“天國餡餅”的說法――pie in the sky,用來形容不可能實現、空想的事情。如果有人跟你說“I have a lot of wealth;I have 5 million wealth.”時,你就可以聳聳肩膀,幽默地說,“Don’t argue!Forget it, it’s a pie in the sky.”
隨后,我告訴學生們,“pie in the sky”這個短語源自著名歌曲《傳教士與奴隸》,歌詞中寫道:You will eat, bye and bye. In the glorious land above the sky!Work and pray, live on hay, you’ll get PIE IN THE SKY when you die! 后來人們就用 pie in the sky 比喻“不能實現的承諾”。 argue、argument、wealth、discussion 這些原本枯燥的英語單詞,學生們在愉快的聽課過程中就輕松掌握了,而且記憶勢必會十分深刻。
3. 及時筆記,鞏固加深記憶是重要輔助步驟
及時進行筆記記錄是保障聽課效率的最佳輔助手段。因為我要求所任教班級里的學生人人都要單獨準備一個較厚的練習本進行隨堂筆記記錄。在開展英語新課教學過程中,我通常都指導學生們對所聽到的新詞匯、新知識、新語法內容進行及時思考和記錄;且要求學生在課后對這些所記錄的英語知識進行整理和系統歸納,將所記錄的對英語知識的想法、理解與感受進行標記和圈注,以加深記憶和提升領悟度。
此外,我還要求學生對日常作業中和隨堂測試、考評測試試卷答題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思、將所思所想及時進行記錄,以利于知識總結和能力提高。同時我也會定期對學生們的筆記進行抽樣檢查,督促大家養成及時認真進行筆記記錄的良好習慣。
4. 科學步驟,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重要舉措
很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常常有英語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倦怠期。新單詞、新詞匯、新語法、新知識剛開始記憶很清晰,隨堂測試也能順利過關;但是由于沒有及時進行溫故知新的復習,沒過一星期就都忘記了,臨考試前還要臨時抱佛腳;待到考試過后,那些零散的知識點又會被匆忙遺忘。其實這些錯誤做法完全可以“撥亂反正”。
因此,我要求學生使用科學、可持續進步的學習方法:早自習進行新課文預習及時提出質疑帶著問題邊聽課邊思考及時提問進行釋疑隨堂記筆記課下及時對詞匯、語法進行復習和鞏固對于隨堂練習和測試試卷中出現的錯題及時進行記錄。以上這些英語學習方法步驟,每一步都很重要,只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勢必會形成一套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科學方法。
總之,開展高一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銜接期、如何指導學生掌握科學學習方法是每位高中英語教師所肩負的重要任務,任重而道遠。我深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指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科學聽課與及時筆記才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舉措。
[1] 王薔. 英語教學法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關 鍵 詞:提高 語法 意識
一、前言
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側重對語法知識的講解,教科書是以語法項目(grammar)進行編排,而老師則以枯燥的練習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忽略對學生整體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正逐漸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側重功能交際型的教學法,新的教科書已以話題(topic)的形式進行編排,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靈活的操作性,其理念順應教育發展的潮流,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對語言知識死記硬背的困擾,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但是,由于教學方法的轉換(由字、詞、句語法教學轉變為側重于側重功能交際型的教學法)、教材編排的改變(由傳統的按語法項目編排改為按話題編排)、高考試題的改革(由重語法轉變為重語篇)和部分師生的一些錯誤的觀點(如:以為記幾個單詞,套幾個句型,就是側重語言能力學習),語法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已有被淡化的趨勢,許多教師, 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在教學中少提或不提語法, 學生對各種語法現象知之甚少, 有的干脆不懂語法, 在語用過程中語法錯誤五花八門。筆者認為,語法本身是對語言規律的總結與概括,是對功能和句型的進一步深化,是形成語言能力的基礎。如果一個足球隊員沒有足球規則意識,那么即便他有再高的足球技術,也不可能是一個好的足球運動員。因此,在高中學生英語學習中如何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語法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語法意識
語法意識是語言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運用者憑著對語言職能、本質的深刻認識和對語言運用的濃厚興趣而形成的在語言活動中一種理論自覺,是語法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總和。
對語法的理解最初可能是無意識的模仿,到一定階段就會轉化為有意義、有目的性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有其特定的內在和外在的表現形式,內在的表現形式是在語言規則框架內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含義;而外在的形式則為運用語言規則,組織語言作出書面或口頭的反應,也就是說語言的運用能力。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理解并運用語言,而理解語言組織規則是過程中最先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法意識,并不是指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在語法規則或用法上,而應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對新語法意識成功的體驗上。不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解語法知識,而是學生根據教師所精心設計的語法情景作出相應的語言反應,不是回復到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中去,而是要更多地強調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敏感性和語法運用。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語法知識得到體驗,體驗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教師就可以稍加點撥和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把這個語言點深深地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了自己的語法意識。
三、怎樣培養和提高語法意識
1、借助母語語法,激活學生的語法知識
充分利用學生在漢語知識的基礎上已經形成的對語言的普遍性規則的概念,發揮已有母語語法知識資源的優勢;善于對母語與英語進行比較,對比分析,求異存同,找出兩種語言在一些語法現象上的相同與不同點,把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作為教學的難點,予以重視;同時,也要防止學生將漢語語法規則作不恰當的移植。例如:在講述句子結構時,完全可以借鑒漢語中的有關句子結構的語法知識,主謂賓定狀補的概念基本上和英語中的句子成分大致相同,老師所要做的只是講清中英文中的不同之處,我們語文中所謂的“謂前狀語謂后補”(即謂語前是狀語成分,而謂語后是補語),但漢語的補語卻相當于英語中的狀語成分;而英語中的補語成分是指主語或賓語的補足語。如:“我們生活得好。”在這個句子中,“好”是作生活的補語,而翻譯成英語則成為:We live well.句中well則是狀語。We made him our monitor. 句中our monitor是賓語him的補足語,而譯成中文則是:“我們讓他做我們的班長”其中“我們班長”在“他做我們班長”這個兼語式中做“讓”的賓語,這種現象又類似于我們英語中的賓語從句。
2、運用語篇教學,發展學生的語法技能
語篇是指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一次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能用目的語來交流思想和獲取信息,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獲取都是在一定的環境(語篇)中進行的。這種語言使用的環境(語篇)既包括語言方面的知識,也包括文化背景、語用、認知等方面的知識。單個的句子在不同的語篇中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What a day it is! 這是個感嘆句,可這個感嘆句在不同的語篇中有著不同的理解,如果說:What a day it is! I can’t go out and only stay at home. It’s really boring! 顯而易見,這里What a day it is!是指“天氣有多么地糟!”;可在下面的語篇中:What a day it is! The sun is shining; the birds are singing and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 It’s really a good time for outing. 這時What a day it is! 是指“天氣有多么地好!”。
同樣,只有進行語篇教學,才能對語篇中的句子與句子之間,句中事與事或人與人的關系的分析,能使學生對復雜的句子結構、省略句和晦澀句的全面、正確理解。借助語法分析文章中,才能正確理解所閱讀材料,獲取作者所傳遞的信息,達到閱讀目標的有效方法。反之,脫離句法分析的閱讀往往是膚淺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例如:SEFC Book 3,Feed the world 一文中 20 個詞以上的復合句共有 14 個,其中有一句“No one is sure how many people are hungry,but it’s thought that 500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don’t have enough to eat, that is about one in ten.”這個句子包括一個賓語從句、一個主語從句、一個并列句和一個短語。如果學生重視掌握英語中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在此基礎上掌握各種復合句的結構,那么他們就可以運用語法技能,分析理解這句話,學生的理解長句、復雜句,閱讀理解能力自然會相應提高。
因此,語法技能的培養不能滿足于單句訓練,那只是語法技能的即席反應,我們還須將語法技能放在不同的語篇中加以運用,進一步得到體驗。具體地說,即將該語法技能放在語篇中的諸多語法群中加以選擇,流暢輸出,得以證實。
3、創設語言情景,培育學生的語法體驗
英語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輸出,也就是進行交流(包括口頭或書面的),教師只有創設適當的語言情景(學生感興趣的、容易表述的、符合他們認知規律的),才能讓學生嘗試著所學的進行有效的輸出,讓學生體驗英語學習成功的興奮,讓他們愿意學習、樂于學習、敢于學習,語法學習也是一樣。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話題,讓學生運用所學語法技能,或對課文中某一情景要求學生加以描述。這時候,新學的語法技能融合到眾多已學到的語法能力中去并成為其要素之一,如此循環往復,使語法知識 、技能和能力螺旋上升,達到自動化的境地。如:我們在時態教學的時候,可以設計這么一個情景:小明和小華在談論他們的好朋友小林的事,小明告訴小華,小林生病住院了,而小華不知道,但他表示課后去醫院看小林。我們可以讓學生組成以下一段對話:
Xiao Ming: Hi, Xiao Hua. I hear that Xiao Lin is ill in hospital.
Xiao Hua: Oh I am sorry. I didn’t know. I will see him after school.
在這段對話中,小華所說的涉及到了二種時態,一種是一般過去時(I didn’t know),是指在小明告訴小華前他不知道,所以應是過去時;而另一個時態則是一般將來時(I will see him),是指小華在放學后將要去看他,在這種情景下,我們不用be going to,因為be going to 表示“計劃好的、打算好的”,而在這里,顯而晚見,小華事先并沒有計劃好,這純粹是一個一般將來時。
通過創設適當的情景,強調通過情景操練語言點、語法點,使學生掌握在一定場合下常用的生活用語,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的語言自然,表達準確,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
4、注重語言輸出,內化學生的語法意識
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語法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活(activate)學生的元認知(meta-cognitive),教師不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語法規則或用法上,而應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對新語法意識成功的體驗上。通過日常對話,談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話題必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教師循循引導,積極鼓勵,多加表揚,拉近師生距離,形成一種濃濃的學習英語的氛圍,將學生的原有知識活躍出來,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識、構成新認知結構的活力。這種有意義的語言反應,因為有該語法概念作為內核,因此可以使學生的語法意識(不是語法知識)得到體驗。這種精心設計的問題越多,學生語法意識 (awarenss)的成功體驗便越深刻。等到這種成功的體驗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教師或優秀學生對語法規則或用法(usage)上的稍加點撥便會使這種體驗升華到理性高度,深層地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庫中,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法意識,并在具體的運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結束語
當然,培養學生的語法意識并非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死摳語法作為知識點,教師根本無須對語法概念糾纏不休,而作為學習者,從外部的語言輸入中,分析、理解并掌握這種語言規則是第一位的,而且在初始階段,這個過程可能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然后才是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實際這個觀點可以用個體形成語言能力的過程來佐證。不管是先天習得論還是相對應的后天學得論,兩者都認為個體在語言環境中具有對輸入語言進行分析、理解并從中發現語言規則,運用語言規則進行語言活動,最終固化為語言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語法意識。教師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有必要去反思和探索語法教學,大膽嘗試各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解決語法概念抽象難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和創造性,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意識,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書目:
1、馬福康,關于當前中學英語語法教學,外語界,1998 (1)
2、黃和斌,認知式英語語法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3、鄧萍萍,淺談加強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
關鍵詞:導入法;英語教學;技巧
導入會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教師必須注重導入技巧。在開始上課時,調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主動張口吃而不是被動灌輸。導入亦不能過長,應控制在5~8分鐘內。本文結合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淺議新課標中常見的導入方法及如何有效實施這些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論語里講到溫故而知新,這一方法亦適用于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要努力挖掘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找準銜接點,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從而找準導入點,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教師在引導復習時既檢驗了學生頭腦中存儲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覺有賴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人們在感知事物時,與該事物有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
二、故事導入法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選用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生詞不多的故事,故事內容緊扣課堂主題。學生一旦被惟妙惟肖、聲情并茂的精彩故事吸引,很快便能投入到學習中。
三、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是英語教學中較常用、較重要的導入方法,利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造情境,把認知活動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英語教材中的對話和課文大多出現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師在新課起始階段,借助動作、手勢和表情等體態語,運用直觀教學,通過師生的一系列活動將教學內容的情境生動地再現出來,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感知、理解新語言材料的意義、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體情境中語言所傳遞的信息。著名教育家杜威說:“ 為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情景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直觀情境導入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臨其境,盡快進入語言學習的最佳狀態——習得。
四、聯想猜測導入法
課文的標題通常能體現文章的主旨,學生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利用標題,鼓勵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對將要閱讀的課文進行大膽地推斷或預測,從而引起閱讀興趣。
五、問題導入法
“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在聽課中抓不住問題,思維是渺茫的。準確、巧妙的問題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積極思考。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講授的內容整合成一兩個中心問題,以此為中心,聯系與之相關的問題,按照一定線索,提出相關問題,給學生腦子里埋下問號,然后,或層層深入或迂回到問題的中心,一點即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問題導入法又稱懸念導入法,隨著學生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單刀直入,直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的討論中,并有一種“欲知詳情,請看課文”的心情。問題導入法是教師常用的導入方法,開門見山,節省導入時間。
六、情感導入法
用“情感”來組織教學,可以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的情感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充滿人情味的做法也會刺激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趣,使學生精神飽滿地上好這節課,教師淵博的知識加上富有人情味的講授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有學習,從而做到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七、歌曲導入法
利用多種感官,智能教學。呈現新課前組織學生演唱英語歌曲,引導學生進入愉快的心境。教育心理學表明:音樂教育與智育相輔相成。音樂以其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曲調活躍聽者的思維、豐富聽者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歡快的樂聲中處于敏捷和活躍狀態。唱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習更為輕松。
八、多媒體導入法
多媒體信息量大、節奏快,活化教材內容,交互性強,能刺激多種感官,讓教學活動從平面紙質教學走向全面立體多方面教學,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與問題面對面立體接觸,從而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英語新課的導入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新奇、多變、多樣、熱烈。英語新課導入應按照:集中注意—引發興趣—明確目的—進入學習的順序推進。導語設計要有針對性,貼近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特點,從而吸引學生注意,誘導學生求知。一堂成功的英語課,應準確把握導入時間,過短或過長均不能體現導入的地位。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便是開頭,“頭”的問題如何做好是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探討的。
參考文獻:
[1]劉佳.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2]張鎖占.英語課堂導入的設計[J].衡水師專學報,1999.
[3]田萱.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4.
一、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帶著輕松的心情,在有趣的語言環境中積極地發掘自我,最大限度地獲得語言能力。上課前三,五分鐘熱身時間,以各種跟英語有關的活動形式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欣賞和參與的同時,體味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活躍了課堂氣氛,置身于英語樂園。課上,老師親切熱情的態度,耐心細致的點撥,使學生對老師及其所教的英語都產生好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構建“和諧課堂”。使學生消除掉對英語的恐懼,為良好的英語教學打好基礎。
二、初高中英語知識銜接(詞匯補充、語法回顧)
在開新課之前,拿出一周左右的時間搞好高初中之間的詞匯銜接和語法銜接,為開新課做好準備。或者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的,穿行知識的銜接,做好計劃,抓好落實,以新帶舊,溫故知新。
下面提供的是高一上學期開學之初一周的初高中銜接工作計劃,以供參考。
時間安排:一周左右。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音標(安排在第一單元教學之前)。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拼讀單詞和自學單詞的習慣和能力。
第二課時:詞類與句子成分(安排在第一單元教學之后)。例句必須經典、簡練、上口,以學生易于熟悉記憶與再現為準。
第三課時:語法線索:在整體梳理初中所學語法現象的基礎上,以一段“自我介紹”涵蓋初中主要的語法內容。
第四課時:教材編排特點分析、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指導。
另 外,在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小型測試(如詞匯測試等)、寫作或閱讀等內容。
三、加強口語訓練,讓學生敢于開口
在高一開學的時候,我讓學生上臺用英語作自我介紹。結果相當部分學生上了講臺緊張得幾乎開不了口,開了口的也大多語音語調不規范。學生們彼此并無惡意地笑著。我以此為契機,教育他們要多練習口語。我要求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們進行口語訓練,要求按座位輪次,每天一個學生登臺朗誦英文詩歌或邀約他人表演英語短劇。我鼓勵學生多搞短劇表演。幾個人一起上臺可以消除緊張感,學生也容易投入到短劇中,極易提高興趣。這樣也可以增加學生上臺鍛煉的機會。在活動進行中,我從不打斷他們或挑他們的錯。在表演結束時我進行適當地點評,但更多是鼓勵。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不斷增強,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明顯提高。
四、多方面結合,加強聽力訓練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我更多地是傳授學生學習方法。在聽力方面,我教育學生做題前要調整好心理狀態。拿到試卷后以最快速度進入聽力狀態。在聽的過程中保持冷靜,即使有個別沒聽清楚,也要暫時放棄,做好下一題的準備。在放音之前,要預讀材料,并劃出關鍵詞,這樣有利于聽的過程中迅速捕捉到所需信息。聽的時候一定要集中全部精力。在晚自習前每兩天作一次聽力訓練,并交叉改變形式。通過我的精心輔導和訓練,學生學會了方法,養成了自覺聽的習慣,聽力水平自然增強。
五、結合教材,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發展其他語言技能的基礎和前提,是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學習英語的重要目標。高考英語中最難的部分,分數最多的部分是閱讀部分。因此,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教材,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現行高中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題材廣,內容新,長度適中,適合學生閱讀。在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文章體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必要的思路指導。根據不同的體裁,教師要指導抓住主要內容和重要信息,從而準確地理解文章。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向學生系統全面地介紹有關閱讀策略和閱讀模式的基本知識,能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技能。
2.指導學生把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拓寬視野。在課外閱讀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注意選材。選體裁多樣,有知識味性現實性的材料。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各人的不同需要選擇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除課外閱讀外,每周要利用一定時間訓練學生進行課內快速閱讀和限時閱讀。可選用帶有問題的短文,注意選材多樣性。
3.注意文化背景的介紹。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老師有必要在課堂上適當增加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的介紹,也要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甚至閱讀相關的英文資料和小說,增強對英美國家的人文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英語的思維和閱讀能力。
六、注重因材施教
關鍵詞:語法;詞法;句法
中圖分類號:H314.3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2-16
語法(grammar)、語音(phonics)與詞匯(lexicality)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為語言的基礎。語法是組詞造句的語言規則和邏輯結構。忽略語法或者語法運用不當,組成語句的各種詞匯必然雜亂無章,難以清晰、準確地表達句意。
高中英語教師圍繞詞法、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句法、從句五個主題開展語法教學,既能拓展語法結構教學,又能緊扣語法重點,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語法規則,熟悉語法結構,構建語法體系,從而準確獲取信息,理解句意,表達觀點,進行交流情感,增強英語學習與應用的能力。
一、詞法主題
詞法(morphology)包括詞的性質(詞性)、形態及其變化(詞態)和詞的運用(用法)。詞匯研究單詞的構成、來源和詞義,而詞法研究單詞的性質、形態和用法,即詞匯在句子中的運用。基本內容見表1。
詞性是詞法的基礎,詞性不同,則詞法內容不同。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能單獨回答問題,有詞態變化。詞態表達事物數量、屬格(genitive)、時序等。語言學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N. Leech)指出,“除不規則形式外,英語詞形有四種常用后綴:‘-ed’(動詞過去式或過去分詞)、
‘-e(s)’(名詞復數和動詞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er’(比較級)和‘-est’(最高級)”。詞的運用是詞法核心,體現不同性質的詞在句中的位置、順序及詞態變化,使句子表達準確、恰當和得體。如:“But me no buts.”(別老對我說‘但是’。)句首but是動詞,意為“對……說‘但是’”,句尾but是名詞,意為“借口”,有詞數變化。再如,單詞“last”有不同的詞法內容:①形容詞(late最高級):“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他決不會干那事。)②副詞:“It is an age since I saw you last.”(好久不見。)③名詞:“He was the last to leave.”(他最后一個走。)④動詞:“We can't last (out)without water.”(沒水我們活不下去。)
二、謂語動詞(Predicate verb)主題
謂語動詞是充當句子謂語的動詞,說明主語的動作或狀態。基本內容如表2。
謂語動詞是句子的核心,無謂語動詞則無句子,謂語動詞決定時態(tense)、語態(voice)、情態(modal)、虛擬態(subjunctive)、主謂一致、并列句、主從復合句、非謂語動詞等語法規則的運用。特定情形可省略謂語動詞:①“The 13 horizontal stripes symbolizes the 13 colonies and 50 stars the 50 states.”(13條橫紋代表13個殖民地,50顆星代表50個州。)②“He was injured,but he just slightly.”(他受了傷,但很輕。)謂語動詞中的時態和語態是教學難點。如:“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9 years.”(九年來我常常來北京。)瞬間動詞come的現在完成進行時與一段時間連用,說明行為反復發生。被動語態與系表結構形式相同,被動語態表動作:“The article was written with care.”(這篇文章寫得用心。)系表結構表狀態:“The article was well written.”(這篇文章寫得好。)注意主動形式表被動意義情形,如:①“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這本書值得讀。)②“He persuades easily.”(他易被說服。)
三、非謂語動詞(non-finite verb)主題
非謂語動詞有不定式(infinitive)、動名詞(gerund)和分詞(participle),不充當句子謂語。非謂語動詞由動詞衍生,是動詞的一種變化形式,既具動詞特性――有邏輯主語或賓語,有時態和語態變化,有否定形式,具有動作或狀態意義;又具非動詞特性――沒有人稱和數的變化,不能獨立作句子謂語,只充當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基本內容見表3。
同一動詞接不定式和動名詞作賓語時意義可能不同:①“I forgot to tell you about it.”(我忘了要告訴你那事。)②“I forgot telling you about it.”(我忘了已告訴你那事。)不定式中可插入副詞構成分裂不定式:“I like to half close my eyes.”(我喜歡半閉著眼睛。)非謂語動詞復合結構有自己的邏輯主語,其中分詞復合結構即獨立主格結構:①不定式復合結構:“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你這樣說真好。)②動名詞復合結構:“Your coming to help was a great encouragement to us.”(你的支援給我們極大鼓舞。)③分詞復合結構:“Time permitting, I'll go there on foot.”
(若時間充裕,我徒步去那里。)句子省略不定式邏輯賓語時,因形容詞描述事物的內容不同,語義關系也不同:①“He is interesting to listen to.”(聽他講話很有趣。)主語he作“listen to”的邏輯賓語,interest描述“談話”這一事件(events),句子可改成“it形式主語+不定式”結構:“It is interesting to listen to him.”②“The water is warm to swim in.”(水暖,里面能游泳。)主語“the water”作介詞in的邏輯賓語,warm描述“水”這一事物(things),句子不能改成“it形式主語+不定式”結構。
四、句法(syntax)主題
句法研究詞匯與句子的模式及關系,研究對象包括句子種類、類型、句子成分和句子結構。基本內容見表4。
英語屬線形結構的形合語言,注重句型與語法結構的完整。英語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不可或缺,特殊情形可省略,如:“What a silly thing (you have done)!”(多蠢的事!)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句子由基本句型擴展而成,如:“Her work in genetics won United States scientist Barbara McClintock the Nobel Prize in 1983.”(美國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因在遺傳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1983年諾貝爾獎。)系“win sb. sth.”結構和“主+謂+間賓+直賓”句型。注意句子否定轉移:“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but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不因感情結束而傷心落淚,而因曾經經歷而微笑面對。)系否定原因狀語從句而非謂語。獨立主格結構由“名詞/代詞+分詞/分詞短語”構成,自身有邏輯主謂關系。如:“There being no bus, I had to go home on foot.”(沒車了,我得徒步回家。)句中分詞being與邏輯主語there構成獨立主格結構,作句子原因狀語。“with復合結構”由“with/without+賓語(名詞/代詞)+補足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不定式/分詞)”構成,其邏輯主語即句子主語。如:“He entered the hall with a book in his hand.”(他手拿一本書走進大廳。)句中with復合結構的邏輯主語即句子主語he,作句子伴隨狀語。
五、從句(subordinate cl-ause)主題
不同從屬連詞引導名詞性從句時,其意義可能不同:①“I wonder whether he did it.”(我想知道他是否做了那事。)②“I wonder that he did it.”(我奇怪他做了那事。)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引導從句并擔當句子成分:①“This is what he said to me.”(這是他說給我的話。)連接代詞what引導表語從句并作從句的賓語;②“Fall is when fruits become ripe.”(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連接副詞when引導表語從句并作從句的狀語。定語從句限定先行詞(Antecedent):
“It's a fact that you can't deny.”(這是你無法否認的事實。)同位語從句補充說明先行詞:“It's a fact that he did it.”(事實是他做了那事。)as、than、but可引導定語從句:①“I want to have such a pen as he has.”(我想有支和他一樣的筆。)②“Don't order more food than (what) can be finished.”(點的食物夠吃就行。)③“There is no man but errs.”(人都會犯錯。)強調句型不同于it從句。強調句型:“It is he that can't swim.”(是他不會游泳。)it從句:①形式主語:“It's a pity that he can't swim.”(很遺憾他不會游泳。)②形式賓語:“I take it he has been out.”(我想他已出去過。)③時間狀語:“It's 5 years since he lived here.”(他搬走已五年。)
詞法是句法的基礎,句法是詞法的擴展,兩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割裂。詞法、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句法、從句五個主題整體呈現了英語語法體系和語法要點,能幫助學生從繁雜的語法知識中梳理語法規則,理解語法結構,增強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滿勝.英語語法新思維[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2]薄 冰.高級英語語法[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3]Geoffrey N. Leech,藍 純.英語語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1-6.
[4]蔡 曄.高中英語詞法全解全練[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0.
[5]孫軍偉.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的新嘗試――新議高中階段謂語動詞的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4,(34).
[6]豐華煥.淺談高中英語非謂語動詞的含義及句法功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4).
[7]郭士永.高中英語句法應試指導[J].新一代月刊,2010,(2).
1、主謂關系中人稱和數量不一致性
漢語的動詞不受主語的人稱和數的影響,但英語的謂語動詞要和主語保持一致,謂語動詞要隨著主語而變化。而學生主要用漢語思維,因此他們往往沒有習慣去考慮主語是第幾人稱,是單數還是復數。例如:
a. A number of students is going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b. He go to school by bike every day.
分析:
a句中a number of +復數名詞做主語時,其謂語動詞用復數形式。b中 He是第三人稱單數,在一般現在時態中謂語動詞go應該加es。
2、時態
高中生在寫作中經常在時態方面犯錯誤。英語時態種類繁多,動詞的構成形式隨著時態的變化而變化。中文里沒有時態區分。動作或動詞的時間由跟在動詞后的諸如 “著”、“了”、“過”等副詞來表示,對高中生來說,掌握英語的時態不是很容易。實際上,學習者在頭腦里很清楚語法規則,但經常混淆或忘記改變動詞的詞形。例如:
a. A baby can cry as soon as it was born.
b. I spend 50 yuan buying the clothes.
c. I will not come here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
正確的句子:
a. A baby can cry as soon as it is born.
b. I spent 50 yuan buying the clothes.
c. I will not come here if it rains tomorrow.
分析:
第一句是一個常識問題,應該用一般現在時態。第二句“我買這件衣服花了50元”應該是過去時態。第三句主句是一般將來時,從句是一般現在時態。
3、語態錯誤
動詞的被動式在英語中比比皆是,學生由于漢語思維的影響,很少考慮到用被動語態。雖然中文里也有被動式的含義,但與英語里被動式表達方式完全不同。英語里的被動式要求有助動詞be和一個變異的過去分詞形式,其中這個助動詞帶有時態和人稱數量信息,中文里需要使用諸如“被”、“使”、“讓”等詞語,不需要有不規則的動詞形式。這對中國的學習者來說就有潛在的困難。例如:
a. New bicycles must keep inside.
b. The book has to return at the end of the week.
c. The food has cooked.
d. Knife should take away from babies.
正確的句子:
a. New bicycles must be kept inside.
b. The book has to be returned at the end of the week.
c. The food has been cooked.
d. Knives should be taken away from babies.
很明顯,這些句法結構己經被確認為未能正確使用英語中的被動式。學生還會犯一些其它方面的錯誤,其中之一是,常常把英語里沒有被動語態的詞(組),如 take place, occur, happen, belong to,appear, break out, rise, die等用作被動語態。
4、固定搭配
錯誤有介詞短語的搭配,固定詞組的搭配,更多的是特殊動詞的搭配和用法出現錯誤最多。很多學習者在記單詞的時候,不記搭配和真正用法,錯誤如下:
a. He suggested to go there on his bike.
b. My teacher explained me the text very carefully.
c. My mother made me to choose the one I liked best.
正確的句子:
a. He suggested going there on his bike.
b. My teacher explained to me the text very carefully.
c. My mother made me choose the one I liked best.
據以上的分析,中國學習者的英語應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母語的影響,直接翻譯,沒有記住這些動詞的特殊用法。
5、非謂語動詞
錯誤由于學生對非謂語動詞的概念不清楚,對不定式、分詞、動名詞的用法不明白,對句子結構分析不正確,常把非謂語動詞誤用作謂語動詞。學生不知道在英語句子中謂語動詞只能有一個,如果有另外一個動詞出現,這個動詞有三種情況:一是并列謂語,但是這時候必須有連詞,如and, but等;二是出現在從句里面;三就是以分詞形式出現,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還有不定式。現在分詞有主動語態和進行時的含義,而過去區分詞有被動語態和完成時的含義,不定式有將來時態的意義。例如:
a. In the museum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look at.
b.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
正確的句子:
a. In the museum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look at.
b.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能力方法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44-02
一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強調提升學生運用書本知識的綜合能力。但鑒于各地教學軟件、硬件設施等的差異,素質教育無法在較快時間和較廣范圍內取得良好效果。許多中學依然保持傳統的教學理念,依舊以升學率為總指揮棒,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指導思想,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為最終目的。由于在中考和高考這兩項大考當中,許多地方還沒有涉及口語測試,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閱讀、聽力和寫作這三方面,而忽略了口語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結果造成不少英語筆試成績優良的學生,在涉及英語的口頭表達時都望而生畏。那么該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二 解決方法
1.轉變觀念,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表達認識
首先要轉變教師和學生輕視英語口語的偏見,轉變認為英語口語練習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的觀念。不能為了應付中考和高考就放棄英語口語的練習,要意識到口語表達的重要性。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是互相促進的。如果能協調地處理好四者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學生英語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聽是用耳朵在讀,讀是用嘴在說,說是用嘴在寫,寫是用手在讀。不難看出,在這四個環中,缺少任意一環,都難以擁有較強的英語綜合能力。
其次,英語和母語的學習是一樣的,學習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用來交流與溝通,如果最基本的溝通都不能解決,即使英語筆試分數再高,也不能說明什么。因此,教師在課堂當中應該起到一個推動作用,要主動把口語能力培養提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去,引導學生關注自身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善于將已經學到的英語理論知識轉換成口頭表達能力。鼓勵他們敢說、能說、會說。
2.創設語境,促進學生的表達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欲的原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變苦為樂。具體該怎樣促進學生的表達興趣,主要需注意以下三點:
(1)教師要以身作則。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極強,教師的一言一行極易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英語教師能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英語,不但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身體力行地給他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形象,他們會不自覺地去揣摩和模仿教師。因此,英語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自覺地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素養;在課堂當中,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口語達人榜樣,挖掘并激發出學生對英語口語的信心和興趣;將學習英語口語的努力與熱情傳染給學生。這是對英語教師口語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其專業水平的檢測。如果,教師能夠以身作則,認真對待英語口語的訓練,那么,學生就會從中受益,在教師的熏陶下,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2)教學民主,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良好的環境是學生學好英語口語的一個前提條件。古時“孟母三遷”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例證,環境雖然不能決定事物的發展,但是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對事物起著不小的影響作用。交際教學思想的倡導者歐萊特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在于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語境之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做出判斷”和“結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課堂和諧氛圍的構建,實行民主教學。更要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好課堂中的每分每秒,盡最大的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得到最好最有效的口語訓練。當有學生在表達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教師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不高興的情緒,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增強他們的信心;當學生闡述自己的思想,有錯誤的表達時,不要直接提出來,要肯定他們的勇氣和表現良好的地方,再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激發他們的動力……總之,教師不應該矗立于學生之上,要和學生保持親近的關系。要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每一個學生,積極地創設一個和諧而友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享受于教師課堂教學,樂于進行英語口語交際活動,讓他們敢于出錯、勇于表達、善于總結。
(3)多鼓勵性評價,引導學生克服害羞和自我封閉心理。我國中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敢表達、害怕表達。有的是因為性格的原因,有的是擔心說不好被笑話……不管是出自怎樣一種心理狀態,教師都應該重視,更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走出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多用鼓勵性的評價,多用表揚的評語,讓學生找到說出英語的自信。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句關心都可以讓學生受到鼓舞和感染。
3.形式多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具體內容如下:
(1)朗讀。讀是用嘴在說。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最基本的一個步驟。當學生在大聲朗讀時,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還可以讓他從中汲取有用的單詞,和學習一些優美的英語描法,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樹立起開口說英語的自信心。因此,朗讀很有必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和課程的安排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個別朗讀、分組朗讀和分角色朗讀。
(2)復述課文。復述課文不是對原課文的機械背誦,也不是對文章主旨大意的簡要概括,而是要求學生必須在充分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前因后果進行串講。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又可以掌握學生對本課或本章內容的習得情況,同時還可以利用機會,讓學生鍛煉與展現自己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
(3)課前的小演講。課前演講一般是3~5分鐘。教師每堂課讓一位學生做一個演講。演講的主題可以是由教師限定,也可以是學生自由發揮。可以是一段自我介紹,也可以是一段讀后感或是一段主題演講。目的在于給學生機會去表現和發揮。在同學演講結束時,教師要讓其他學生對剛才的演講給予評價。評價包括該同學的發音、儀態以及表達效果。這樣所有的同學都可以參與其中,并在每一次的短暫演講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和提高。
(4)支持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人只有在競爭中才會變得越來越強。對于英語口語的學習也是這個道理。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只有在不斷的磨煉與碰撞中才能歷練出來。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一些比賽,讓自己的能力在比賽中得到升華。這樣的場合見多了,學生的膽量和經驗也就歷練出來了。以后也不會害怕或擔心說英語了。
三 總結
綜上所述,英語口語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尤為重要。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英語口語在未來的生活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好壞可能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發展。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先從自己改變,擯棄傳統的只重視讀、寫、聽的教學方法,積極地適應素質教育的步伐,把英語口語教學納入到正常的教學當中;還要多耐心,多引導,多鼓勵,多贊揚,讓學生一步步地步入學習英語口語的正軌,再逐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最后,教師也要注意自己與學生同進步,在課堂訓練和課外比賽中,把英語口語教學生活化、趣味化、有效化。
參考文獻
[1]張明芳.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4)
一、為什么要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職教育面向地區辦學,有利于自身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自然條件等原因形成的區域性經濟的特征,決定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只有適應區域經濟的要求才有生命力。也就是說,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考慮當地的產業結構,如依據工業區、農業區、林區、牧區、漁業水產區等不同情況及其開發新產業的要求來設置專業;教學內容必須考慮當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群眾生產、生活的要求;辦學層次和規模必須考慮當地承受能力,即根據需要與可能安排高職教育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高職教育面向地區辦學,有利于減輕人民的經濟壓力。我國目前的財力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決定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區域性特征。高職教育實施區域性辦學,首先是受我國目前的財力水平所決定的。誠然近20年來,我國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較之過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是比較落后的。有限的財力困撓著各項事業的發展依然是突出的矛盾。在當前的財力條件下,更需要勤儉辦一些事業,提高各項事業的經濟效益。其次,高職教育實行區域性辦學,是受目前人民的消費水平決定的。黨的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總體而言,城鄉居民仍不富裕。在消費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發展高職教育如果不實施區域性辦學,讓廣大受教育者就近上學,勢必會增加居民的經濟負擔,以致有相當一部分學齡青年因經費困難而無力上學深造。
高職教育面向地區辦學,有利于社會進步。高職教育實施區域性辦學,有助于調動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辦學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本地區所需的經濟建設人才,其結果必然會促進地方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如前所述,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責任在地方,應實施以省、市為區域來辦學。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需要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學齡青少年數量巨大,如果依靠國家統一辦學,不僅難以做到,而且難于管理;其次,明確地方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責、權、利,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辦學積極性,使高職教育蓬勃地發展起來。我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已逐步改變了那種單純依靠國家的局面。實踐表明,只有實施區域性辦學,才便于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職業教育實施統籌規劃,培養出適合于本地區經濟建設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
二、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要使高等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高效地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就必須使其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這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說,要使高職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把握好以下諸點:
高職教育的服務方向要與所有制結構相適應。黨的以來,我國已從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生活中的所有制成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全民、集體所有制經濟成份已改變成為以全民所有制為主,集體、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特別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越來越猛,在創匯、增加稅收方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種勢頭將隨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而更加強勁。然而,我國職業教育過去一直沿用的是計劃經濟的舊模式,培養的是包攬分配的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技術人員、技術干部。這樣的服務方向是與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結構的人才需求相悖的,也難以滿足正在發展中的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其直接后果,不僅造成了國家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也嚴重制約著學校的辦學活力。目前,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院)的辦學方向多己進行了全面改革,正在朝著不包分配的面向多種經濟成份的辦學方向發展。其重要原因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的服務對象與多種所有制人才需求不相一致的矛盾。
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要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高職教育能否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造福鄉梓,還體現在它的專業設置上,也即學校設置的專業具體體現了它的服務方向。高等職業學院所設置的專業,如果符合本地區產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與支持,就能推動本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反之,即便學校教學質量很高,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將會無用武之地。高職教育能否做到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有針對性地妥善選擇專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必須了解清楚本地區經濟發展都有哪些產業門類及其地位、關系,在此基礎上做好人才需求的預測;與此同時,還應以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眼光,探討本地區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趨勢。在這中間,要特別注意市場經濟競爭和科學技術進步等因素對產業結構帶來的影響,根據它的需要設置專業。一般說來,高職教育的專業布點,應力求在地(市)范圍內統籌規劃,實行橫向聯合、對等招生的辦法來穩定專業設置。
高職教育的技術人才要與區域技術結構相適應。所謂技術結構,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經濟建設中運用不同層次生產操作技術的比重及其構成狀況。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后,農業生產和手工勞動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等方面雖然有基礎,但利用率和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生產設備陳舊,工藝技術落后,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自動化生產力,按原值計算僅占25%。我國工農業生產工具的突出特點是:少量的先進的生產設備與大量的落后的生產設備并存。這種局面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大改觀,但人的素質的提高絕非像購買新設備、淘汰舊設備那么容易。馬克思早就指出,機器本身并不會給人們帶來任何的財富,而必須有相應生產技術的勞動者操縱生產設備同生產對象結合起來,才能創造物質財富。物質財富是人創造的,是活勞動的結果,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但還必須進一步了解,并非任何條件的人都可以創造出等量的物質財富。讓一個文盲操縱電子計算機去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是不可思議的。有了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沒有掌握現代生產技術的勞動者,再先進的生產設備也只是一種欣賞品而已。特別是對于生產水平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技術結構的不斷優化,更需要大批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人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必須要與之相適應。這是現代經濟建設的客觀需要。
一、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有益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備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會得到最多的積極學習感受、在課堂也可以自然迸發出最多的學習潛力,并且真正融入到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任務型教學法的優勢之一就是有益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在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的時候就擺脫了傳統單一的說講方式,給學生們布置與教材緊密相關的明確的學習任務,增加了學生練習英語口語、聽力的機會和應用英語的經歷,因而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有益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實現
尊重和實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優勢。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和要求積極完成既定的英語學習任務,然后在準備充足之后進行相應的展示,學生在任務型教學法的合理使用中有效全面融入到整個課堂之中,成為英語課堂名符其實的主人,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實現,隨之而來的學習信心和成就感都是影響學生切實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二、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具體路徑
(一)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將真實的材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
任務型教學法的使用目的是兼顧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實際應用能力,倡導學生在實際的聯系和運用中真正學習到實用的英語知識,為將來應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乃至涉外事宜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采取多樣化的途徑幫助學生們最多地參與到實際的英語應用之中。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圍繞著教師給定的材料展開的,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之前,需要首先完善與任務相關的教材問題。單純的教材藍本,因為設計編撰的時間差、教材內容的有限性等問題,存在不可避免的滯后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根據自己對學生興趣點的了解和把握,將一些更加符合學生學習心理和具備與時俱進精神的材料引入課堂之中,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學生練習英語的范圍和視野。在精心挑選有助于學生任務完成的輔助材料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兩個基本的原則。其一就是材料的時效性,比如說在講解到與人生價值觀有聯系的一部分時,我們就可以引入時下正熱的“中國夢”、“正能量”等主題詞匯,最新的話題總是可以引發學生積極完成任務的強烈主觀愿望。其二就是引入的材料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的聯系。因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可以構建一個真實的語境,一個真實的語境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切實增強學生應用英語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實際技能,這與我們追求實用性價值的主旨是一脈相承的。
(二)有效組織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應用就是人與人溝通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實際應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中還應該積極采取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增強學生運用英語與他人溝通、配合的能力。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而集體的智慧則是無限的。每一個學生擅長的英語范疇不盡相同,小組合作模式的特點就在于它可以幫助學生在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時候,互相借鑒經驗優勢、規避教訓劣勢,最終實現優勢互補。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任務完成的模式中,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們在小組內部的通力合作,也要鼓勵組際之間的交流分享。總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中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合作一系列全面的英語應用經歷中,可以實現綜合英語應用能力事半功倍地提升。
(三)增加和強化學生的自我評價這一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