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年的習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訴訟時效制度 誠實信用 指導思想
成文法以文字為載體,但文字作為人們表達思想的工具并非是十分完美的,①文字的多義性、模糊性、表達的有限性往往導致法律語言的模糊法律規定的不合目的性,需要運用法律解釋方法進行明補充和完善。法的解釋實為解釋者通過其價值判斷為矛盾各方之間利益衡量確定一個解決的原則和標準。正確地理解法律條文背后所蘊含的法理念,科學進行利益衡量,是理解和適用法的根本要求,對于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法的根本要求,對于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也不例外。
一、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取向與立法目的
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取向如何,取決于對其立法目的的正確分析。訴訟時效制度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立法目的,雖從表面上分析為限制權利的行使,但就其實質,并非否定權利的合法行使和權利存在本身,而是禁止權利的濫用,以保護義務人基于時間的經過而享有的認為權利人不再行使權利的合理信賴利益,避免義務人受到不正當請求或者過時請求的干擾,使義務人的財產只為現在及將來的債務提供擔保,以維護法律關系和社會交易秩序的穩定,進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因此,訴訟時效制度的根本立法目的在于維護社會交易秩序穩定、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世界兩大法系的訴訟時效立法均體現了這一根本立法目的。
應當說,訴訟時效制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是基于對社會利益的保護而對權利本位的修正和完善。社會學法學派較好的闡釋了以社會為基本立足點、以社會利益為終極關懷的利益平衡理論。該學派認為,要“盡可能保護所有社會利益,并維持這些利益之間的、與保護所有利益相一致的某種平衡和協調”。②要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注意個體間的合作本能,以及個體權利之間的利益平衡、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在訴訟時效制度中,為保護義務人的權利而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限制,是對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利益的平衡,也是權利人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作出的犧牲和讓渡。但應注意的是,通過權利人的權利進行限制的方式對義務人的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進行保護應有合理的邊界,該合理的邊界為應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利益衡量,不能背離實質公正,不能濫用訴訟制度,隨意否定權利本身。因此,訴訟時效的價值目標實為在社會公共利益視角內對公平與效率價值目標的衡量、對權利保護與權利限制的衡量、對權利人個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衡量以及對個體利益之間的衡量。此也為該制度存在的正當性的法理基礎。
然而,由于對于訴訟時效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價值取向未能準確理解,在司法實務中出現了過于限制權利人的權利、使訴訟時效制度成為義務人故意逃避債務合法工具的問題。“消滅時效原為絕大多數主體免于隨時備證抗御干擾的利益而開發、運作的結果,卻成少數例外主體擺脫義務的工具;真正請求權因消滅時效期間的經過而難以伸張,反使義務人逍遙于義務之外,消滅時效的如此反射效果,乃例外非原則,時至今日已喧賓奪主。”③筆者認為,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濫用,會導致義務人為免責而故意不主動履行義務,甚至躲避權利人的追債、待時間經過而以訴訟時效抗辯權拒絕履行債務,這顯然有違民法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時不侵害他人與社會利益。在權利人濫用權利、怠于行使權利時,法律通過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督促其行使權利,穩定社會秩序,使個體利益為社會利益作出犧牲,具有其正當性。但在義務人濫用訴訟時效抗辯權、逃避債務時,法律也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相應設立合理的訴訟時效制度,規定較為寬松的訴訟時效障礙事由認定標準以保護權利人的權利,實現實質公平和正義。
二、訴訟時效制度的指導思想
綜上,正確理解和適用訴訟時效制度,必須明確以下基本指導思想:應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注重社會公共利益與當事人利益以及當事人之間利益的衡量。因此,立法在進行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時,注重對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的利益進行衡量。如:雖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的權利不受法院保護,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了限制,但同時規定了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不完成④等訴訟時效障礙制度以保護權利人的權利。⑤盡管訴訟時效制度是世界各國民法所規定的一項基本制度,但在具體制度的設計和適應上,仍然應注意國別性,要立足于本國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法律文化傳統。在我國,私權意識尚未完全樹立,誠實信用原則仍被奉為社會交易的核心,在民法領域也被奉為帝王原則。而且,我國關于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相對較短,對權利人的權利保護不利。因此,相對于權利的限制而言,權利意識的培養、保護的保護、誠實信用原則的維護應居于基礎地位。在司法適用中,在不違背法律和基本法理的前提下,如果存在既可做有利于權利人的理解也可做有利于義務人的理解的情行,應做有利于權利人的理解。
注釋:
①Knapp,Crytal:Problems in Contract Law,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3,p413。
②Social Control through law,New ham 1954,p46。
③曾世雄著:《民法總則指現在與未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13頁。
④德國民法典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規定了訴訟時效不完成制度,我國民法通則并未做出此規定。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界定;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3-0030-07
收稿日期:2012-02-19
作者簡介:董澤芳(1945-),男,湖北紅安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教育社會學研究 。一、重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概念的研究勢在必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專才培養模式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大學生適應能力差、創新能力低等現象日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在研究高等教育質量危機時也紛紛反思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錢學森先生曾意味深長地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1]。錢老的話既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尖銳批評,又對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特別強調要通過“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以及“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等。
模式作為一種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式,它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兼有理論與指導培養實踐的兩種價值。任何一種活動的有效開展都有賴于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為了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要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首先明確下列問題:我們應該從哪種視角、哪個層面界定人才培養模式?它的內涵與外延是什么?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哪些要素?又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它與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制度、人才培養質量有何關系?我國當前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質性問題是什么?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究竟該如何著手等等?近年來對于上述相關問題的研究雖然不少,但總起來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性認識與創新實踐。
要很好地研究上述問題不能不從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與構成要素入手,因為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2]。對于研究工作來說,界定概念可以精確研究的范圍與基本內容。因而,界定某一事物的概念是我們研究該事物的邏輯起點,概念界定是否準確,直接關系到對該事物研究的成效。概念界定的核心是明確內涵與外延:內涵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對該事物構成要素的認定;外延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認識該事物的層面與范圍。總之,強調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既是時展的強烈呼喚,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而重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研究,則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邏輯起點。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
近年來,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廣泛重視,但仍處于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出發,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通過文獻檢索發現,關于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的表述甚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是“人才培養規范”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定教育機構或教育工作者群體普遍認同和遵從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操作樣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動全要素的總和和全過程的總和”[3]。
二是“人才培養系統”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至少應包括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人才成長環境兩大部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教學組織管理下實施的,包括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日常教學管理;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是創新人才的保證,包括師資隊伍、教學硬件和校園文化氛圍。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是從教師到學生、從觀念到制度、從軟件環境到硬件環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建設[4]。
三是“教育過程總和”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由培養目標、培養制度、培養過程、培養評價四個方面組成[5]。
四是“培養活動樣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指一定教育機構或教育工作者群體普遍認同和遵從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基本樣式。它以教育目的為導向、以教育內容為依托、以教育方法為具體實現形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動全部要素和全部過程的總和。它反映處于教育模式之下具體教學方法之上這樣一個區間的教育現象,由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四要素組成”[6]。
五是“教育運行方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中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7]。
六是“目標實現方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8]。
七是“人才培養結構”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人才培養目標、制度、過程的簡要組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整個管理活動的組織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構建起來的人才培養結構和策略體系,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總體性表現[9]。
八是“教學活動程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在實踐中形成的將教學活動諸要素聯結起來的結構和實施教學的程序和方式”[10]。
九是“整體教學方式”說,認為培養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體制、教學環境等方面按一定規律有機結合的一種整體教學方式[11]。
十是“人才培養方案”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人才觀和教育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教育活動——人才培養方案,它是在大學理念和大學制度有機結合下才能實現的一個過程。它是基于社會外部需求和自身教育資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過程,它體現著辦學者的價值判斷和自我選擇,它是人才成長和培養的一個過程”[12]。
從上述資料引證中可以看出,有關“人才培養模式”的界定甚多。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認識存在誤區:一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不明,把人才培養模式等同于人才培養,未能突出人才培養模式只是對人才培養過程的設計與建構;二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外延把握不準,或是過于泛化,如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教育活動全要素的總和和全過程的總和”、“培養目標、制度、過程的組合”等等;或是過于窄化,如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只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方式”或“教學方式方法”;三是將培養模式與培養途徑、培養條件混淆,如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人才培養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僅包括培養途徑,還包括諸如師資隊伍、教學硬件、校園文化、學術氛圍等培養條件。還有人認為,培養模式純屬方式方法問題,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實施教學的程序和方式”,或“一種整體教學方式”,忽視了模式既有其構建功能,也具有對教學過程一定的解釋功能與對結果的預測功能。
為了更客觀、更全面地界定人才培養模式,有必要從分析“模式”和“人才培養”的內涵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入手,把握這一概念。
首先,何謂“模式”?《辭海》解釋:“模”有“模仿”之意,即“依照一定的榜樣做出類似動作和行為的過程”。從詞義學上講,“模式”即解決問題的范式、范例。后作為一個軟科學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由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形態構造和實踐指導功能及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某種活動的理論模型與操作式樣。模式既不屬于內容范疇與形式范疇,也不屬于目的范疇與結果范疇,而是屬于一種過程范疇。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對于培養過程的設計,一種對于培養過程的建構,一種對于培養過程的管理,它是關于人才培養過程質態的總體性表述”[7]。
其次,何為“人才培養”?培養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人才培養必須解決七個問題:一是教育理念的提出;二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三是人才培養對象的選擇;四是人才培養主體的開發;五是人才培養途徑的利用;六是人才培養過程的優化;七是人才培養的制度保障。可見,培養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人才培養的理念、主體、客體、目標、途徑、模式與制度七大要素。教育理念的含義是指“在什么思想指導下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它是關于教育育人的本質特征、目標價值、職能任務和活動原則等的理性認識,也是教育主體對人才培養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觀念。它旨在回答“人才應該是怎樣的”、“人才為誰培養”,“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問題。從哲學層面上講,人才培養理念旨在揭示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終極價值與理想追求;從操作層面上講,人才培養理念旨在勾畫人們對理想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構想,明確人才培養的程序與環節,指導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人才培養是一個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統工程,人才培養理念也具有國家、高校與教師等多個層次。國家層面的教育理念是國家對教育育人活動的價值、功能,以及建成怎樣的人才培養生態,怎樣進行人才培養活動管理,包括預算投入、管理體制、領導機制等等方面的認識。國家人才培養理念是整個國家人才培養活動的“指揮棒”,對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乃至國家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校層面的教育理念主要反映在人才培養理念,具體表現在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科研觀、活動觀與評價觀等方面,這種理念既受國家層面教育理念的制約,也受高校主體的思想認識與客觀條件的影響。培養主體的含義是指“由誰來培養人才”。大學人才培養的主體是由培養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與實施者所構成的群體,學校是大學生培養活動的設計主體,院系所是大學生培養活動的組織主體,教師和導師(組)是大學生培養活動的實施主體。培養對象的含義是指“培養誰”,大學生是培養主體施加教育、教學影響,進行人才培養活動的客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主體——教育者通過教育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習主體施加影響,在“教”的方面居于主導地位;同時,培養對象——受教育者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內化和技能的外化與品格的升華,在“學”的方面負主要責任。由于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培養對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同時也是主體。培養對象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時間的自主性與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等方面。培養目標的含義是“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如“通才型”或“專才型”,“學術型”或“應用型”,“守業型”或“創新型”,它是一個純粹的目的范疇。培養途徑的含義是“通過什么方式”或“借助什么載體”,如課程教學、學術活動、科學實驗與社會實踐等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它所強調的是認識與實踐活動的載體。培養模式(亦即培養過程)的含義則是“按照什么樣子”去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種對于培養過程的設計與建構,強調的是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過程形態,如教師主體在課程教學、學術活動與實踐活動中究竟采取何種形式,按照怎樣的程序和進行怎樣的配置等問題。培養制度的含義是“用什么制度來保障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制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才培養制度與大學的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相關。從人才培養的過程看,學生通過競爭進入大學,經過學校的一系列培養,最終或者進一步深造,或者走向社會,從而形成一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而學生成長的每一步,學校都有相應的制度系列相伴隨。這個與人才培養相關的制度系列就是廣義的人才培養制度,具體說來,包括招生制度、教學制度、研究制度、考試制度、就業制度等。這些制度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相互遞進的制度鏈和相互交織的制度網,并最終形成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狹義的人才培養制度與人才培養的微觀過程相關,主要是指與大學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相關的重要規定、程序及其實施體系。其核心有專業與課程設置制度、選課制度、學分制度、導師制度、實習制度、分流制度、日常教學管理制度等。人才培養制度是從理性化的角度表達培養主體與培養對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對整個人才培養活動的一種目標引導、行為規范與資源保障機制。人才培養制度在大學制度中處于核心地位。
其三,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系統中最重要的要素系統。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密切相關,但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才培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才培養的理念、主體、客體、目標、途徑、模式(過程)與制度七大要素。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同時對上述七大要素進行合理開發與重組,包括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進一步提高培養主體的工作效能、進一步調動培養客體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明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豐富培養途徑、進一步改革培養制度與優化培養條件等。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對于培養過程的設計與建構,亦即教育主體關于專業與課程設置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結構與程序的考慮,以及在教學組織與管理形式的確定等方面的思考與安排。從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來看,在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中,培養主體與培養客體是相對穩定的要素,培養理念的更新漸成公識,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已經明確,培養途徑的選擇難度相對較小,而難度最大的是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培養制度的改革。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系統中最復雜、最富于變化、最有活力、也是最重要的要素系統。培養過程中專業與課程的設計是否科學,教學制度的制訂是否合理,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否有效,教學的管理是否人道,這才是它所關心的領域,也是它區別于其它人才培養概念的本質特征。
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既具有模式的一般特性,也具有自身的特點。作為一般模式,它具有構成要素的復雜性、理論與實踐的中介性、實踐操作的范型性與可仿效性等特征。從人才培養模式自身的特點看,主要體現在:一是目的性。人才培養是有目的的活動,這個目的就是促進人個性與社會性的和諧發展。二是主體性。人才培養是人的活動,人是整個活動的主體。充分激發和調動各個層面主體的作用是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要求。三是合規律性。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同時遵循三大規律,即高等教育的外適規律、個適規律與內適規律。外適規律即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個適規律即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相適應;內適規律即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結構、功能、要素協調發展的要求相適應[13]。四是保障性。除人財物的保障外,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包括教學制度、管理制度、考試制度與評價制度等等。五是開放性。現代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可能在高等教育系統內封閉式構建,而必須是在與經濟社會發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互動過程中構建。六是多樣性。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的多面性與多變性、大學生個性特點的豐富性與差異性,以及高等教育結構的多樣性與高校辦學目標追求的特色性等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的多樣性。
綜上所述,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和一定的培養制度保障下設計的,由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系統性、目的性、中介性、開放性、多樣性與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關人才培養過程的理論模型與操作樣式。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解析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系統中一個最富于變化、最具活力的子系統,也是構成要素最復雜的子系統。人才培養模式變化實質上都是其構成要素的變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主要是對各構成要素的革新或重組。因此,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認真解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
1.人才培養理念。這里的人才培養理念是指中觀(高校)與微觀(教師)層面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養主體關于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征、目標價值、職能任務和活動原則等的理性認識,以及對人才培養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種具體的教育觀念。如質量觀、師生觀、教學觀、科研觀、活動觀與評價觀等。人才培養理念旨在回答“在高校人才應該是怎樣的”,“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問題。從哲學層面上講,人才培養理念的功能旨在揭示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與終極價值;從操作層面上講,旨在指導人才培養過程,包括培養的程序與環節等的設計與構想。人才培養理念對人才培養模式其它要素的選擇與確定都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2.專業設置模式。專業設置模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主要是按照學科來劃分的,專業設置一般可在設置口徑、設置方向、設置時間、設置空間等方面進行形態變化設計。專業口徑是指劃分專業時所規定的主干學科或主要學科基礎及業務范圍的覆蓋面。設置方向是指在專業口徑之內是否分化專攻方向以及分化多少,以剛化或活化專業。設置時間是指專業設置的時間早晚,是一進校就定專業,還是學習到一定階段之后再確定專業培養。設置空間是指學生的專業確定之后,還有沒有游移的空間和更改的可能,是否允許學生轉專業、轉系、轉院或跨專業、跨系、跨院學習等[14]。
3.課程設置方式。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所選定的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以及對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的簡要規定。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一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評價課程設置主要考慮兩個方面: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律,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主要的方法論及時展的要求與前沿。由于傳統知識觀的影響,我國高校課程設置過于專門化;重理論輕實踐;重必修輕選修;課程傳授模式單一等,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課程觀,使高校課程設置超越專業藩籬和時空界限,淡化專業課程,增加綜合課程,并大力發展網絡課程。
4.教學制度體系。教學制度體系即前述狹義的人才培養制度,它是與人才培養的微觀過程緊密相關的各種規章制度及其實施的體系。其核心內容有學分制、學位制、導師制、實習制、分流制度、日常教學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又自成一定的體系。如學分制就經歷了從“自由學分制”向“限制學分制”的演進,現代學分制具體包括選課制度、課程體系、學分管理、彈性學制、導師制度、績點制度等內容。在學位制中又包括雙學位制、主輔修制、本加專制、“本碩連讀”制等,可為不同狀態的學生提供多條學習跑道供其選擇。教學制度體系在培養模式各要素中是最為活躍的一個變量。
5.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組織方式及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安排方式。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知識的獲得、智力的形成與人格的提升產生不同的影響。18世紀初起源于德國的一種名為“習明納”的教學組織形式,重視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或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的活動。教學過程是以學生探討為主的雙向、多向的交流過程,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生增長才識、活躍課堂氛圍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公認。我國高校傳統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強調書本知識中心、課堂中心和教師中心:教學目標重在知識灌輸,課堂完全由教師主宰,教學方式主要是“滿堂灌”;學生幾乎處于填鴨式接受知識的被動地位,使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興起的以學生“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為宗旨的“研究型”教學形式,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研究和探索中的主體地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收效也日益顯現。
6.教學管理模式。教學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管理理論指導下對教學過程進行組織管理的手段與方法。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它強調按照行政法規和既定的規范程序實行教學管理,具有集中統一、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特點,可以避免政出多門、任意行事,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管理系統的封閉性、管理內容的統一性、計劃執行的強制性與監控系統的片面性等弊端也日益暴露,與確立師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推進教學的民主化進程、培養創新型有個性的現代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極不適應。為了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已勢在必行。
7.隱性課程形式。課程是學生在學校所習得的一切文化的總和。課程可分為顯性與隱性兩類:顯性課程是指有一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有一定教材為依托的課程;隱性課程是指在學校中除正規課程之外所學習的一切東西,是學校經驗中隱蔽的、無意識的或未被完全認可的那部分經驗[15]。大學隱性課程具有普遍性、隱蔽性、暗示性、非計劃性、無意識性、不確定性、感染性、長效性等特點。隱性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的價值感和尊嚴感,并具有興趣上的激發功能、認知上的導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煉功能與行為上的規范功能。學校之間的隱性課程形式的差別很大,大學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是否形成獨特的高質量的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內隱的,但并非是盲目的,它可以由教育主體站在教學與非教學的維度上、從規劃性和自發性兩方面去著意構建和營造。
8.教學評價方式。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人才培養過程及其質量與效益做出客觀的判斷與評價。教學評價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一環,也是檢驗人才培養效果的有效形式和對師生進行激勵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涉及中觀的對辦學的評價和微觀的對教學中教與學的評價兩個層面。無論是在中觀層次上還是在微觀層次上,目前在教學評價上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一是在評價的范圍上,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二是在評價的目的上,重鑒別、選拔與淘汰,輕反饋、矯正與調控;三是在評價的依據上,重考試的分數,輕創造性思維與實踐能力;四是在評價的方法與手段上,重考試,輕其它的方法與手段。這種評價方式限制了師生的教與學的自主選擇權,束縛了人的個性自由發展,更不能很好地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更新評價理念,促進從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發展,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對評價方式創新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關于“錢學森之問”的遐思[J].大學(學術版),2010(1):90-93.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04.
[3] 魏所康.培養模式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41.
[4] 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5] 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對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及模式的再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4-68.
[6] 王晉光.從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中國電力教育,2010(25):10-12.
[7] 龔怡祖.略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43-46.
[8] 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教高[1998]2號文件)[Z].1998.
[9] 馬國軍.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4):19-21.
[10] 劉智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J].教學研究,2010(6):1-6.
[11] 劉紅梅,張曉松.21世紀初高教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原則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5):589-590.
[12] 鄔大光.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論壇”上的報告[J].白云學院學報,2010(1):5-8.
[13] 陳新忠,董澤芳.高等教育規律“三分法”探析[J].江蘇高教,2008(2):20-22.
【關鍵詞】六年級 語文 閱讀能力
語文教育有自身的特點,筆者將結合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運用活動因素的分析法,深入分析六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主要因素,并對分析的因素進行合理的科學的鑒別,為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結合學生閱讀能力的結構,分析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目標。
一、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結構因素的分析
教師在分析影響小學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結的因素時,在圍繞應該采用哪一種方法的問題時一直存在爭論。教學活動因素分析法則認為,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結構的特點,采用斜交旋轉分析的方法是最合適的。幾十年來的大量實踐已經證實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著名的心理學家陳立教授也認為,事實上,社會中完全獨立的集團因素是不存在的,社會集團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所以,為了使活動因素分析的合情合理,采用真正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結構的自然模式是較合理的。
學生閱讀能力分析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可以采取實踐模擬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析,用抽樣法抽取公共因素,得出科學合理的初始因素的矩陣,在對初始因素的矩陣進行斜交處理,得出旋轉式的因素矩陣。根據資料矩陣的分析,可以求出相應的矩陣,結合矩陣的分布情況和以往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被測驗學生之間有很大程度的正相關,這表明完成這些分測驗有共同的能力因素,這些學生的能力因素對于產生相關系數的產生存在著巨大的關聯。
同時,我們采用雅可比法求出相關矩陣的特征值,然后對貢獻率,如果超過75%,則可以確定從相關矩陣中得出一些結論,這些結論涉及到詞義的理解、詞語語法的理解、病句錯句的理解、文言文的理解等多種涉及語文閱讀能力的部分。所以我們影響小學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因素即在于此。然而我們上面所揭示的只是停留在數學意義上,小學生的心理因素對其閱讀能力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理解,下面我們從心理學意義上對其做出合理的科學的解釋。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結構影響因素的鑒別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因素分析在分析出結構因素之后,由教學研究者根據自身測驗的心理過程來解釋該因素,并揭示學生的心理實質,這是完全不科學的。這種分析方法的缺點在于研究者主觀臆斷的可能性較大這樣,由此必然導致結論的差異性。
活動因素分析法指出,學生的能力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的,對個體的定性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調節學生內心活動的心理特征。所以,可以將對學生們進行分組編制,讓學生們獨立完成測試,然后研究者對完成的作業進行具體的定性分析,并揭示學生的心理機制,從而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是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實質進行分析鑒別的基本做法,研究者稱為活動鑒別法。此外,作為補充性的方法,可以用鑒別性插入法對相關因素進行鑒別分析。但這種分析方法的心理意義不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很難直接依據對某一特定因素的測驗去解釋該因素。這種分析方法影響并調節著在記憶中新信息和長時記憶,從而對信息進行解碼。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對這種方法的測驗分析,然后按照研究人員設計的方法進行閱讀廣度的測驗,以此來測試學生,然后將測試的結果進行綜合性分析。
三、分析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目標
教育部最新頒發的小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主要從閱讀方式、閱讀情志兩個方面構筑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閱讀方式上,新課程標準在朗讀方面增加了兩點要求:一至九年級的學生朗讀要用普通話;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朗讀內容要上由課本擴展到課外讀物,朗讀的內容要先借助課本用普通話做正確的、有感情地學習。此外,訓練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內容,這不僅尊重了教育的規律,而且也尊重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在培養快速略讀方面,2001年小學教學大綱要求初步掌握快速略讀的方法,新課標要求在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要學習如何略讀,如何根據文章的首尾句,粗知文章的大意,要求從小學五、六年級學習瀏覽,并提出利用圖書館資源,進行信息的搜集與資料的整理,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個挑戰。
關于閱讀情志的培養。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并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趣味,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全的性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的發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既注意教學的質量又要學會尊重學生的體驗。
小學教育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的不同要求,教師要明確這些,才能把握教學的脈搏,讓各學段緊密的銜接,通過教師的引導才能使學生學習暢通無阻,也才使學生閱讀能力由課內轉到課外,才能帶動閱讀能力考核成績的不斷提高,才能帶動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這也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階段性、連續性和整體性,也這是語文教學的正真意義。
總結:
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因素分析、其結構的影響因素和鑒別以及分析閱讀結構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小學語文教育有指導性意義,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品德修養與審美趣味,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健全的性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羅照盛,張厚粲.中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研究[J]. 心理科學,2007(06)
[2]莫雷.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研究[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關鍵詞] 老年人; 消化性潰瘍; 出血;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127-0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the Elderly with Peptic Ulcer
WENG Zhixiong YU Zhijin LE Sheng WANG Guobiao LIU Zhihong
1.First Aid and Trauma Center;2.Endoscope Center,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the elderly with peptic ulcer(PU)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leeding. Methods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with PU aged 60 years old in 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from May 2005 to May 2009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whether they had bleeding. The risk factors of bleeding in the elderly with PU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Of the 342 elderly PU,119(34.3%)had bleed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general conditions,basic diseas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emale,basic disease,NSAIDs intake,no abdominal pain and compound ulcer were correlated with bleeding in the elderly with PU(P
[Key words]Aged; Peptic ulcer;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老年人(>60歲)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已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由于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具有臨床癥狀隱匿、并發癥多、病情重等特點,且其患病率與病死率有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故應全面提高對該病的防治水平[1,2]。老年人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出血,本文擬對影響該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作一探討,為其預防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病例選擇:連續選擇2005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有完整病例資料的60歲及以上的PU患者共342例,所有患者均經內鏡檢查確診,并經病理學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內鏡和病理檢查均由我院專科醫師完成。(2)診斷標準:患者有嘔血、黑便、便血癥狀、大便隱血陽性、內鏡下見潰瘍活動性出血診斷PU合并出血。所有患者在本次住院期間均接受了胃鏡檢查,并取胃竇黏膜組織1塊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3)排除診斷:既往有胃癌病史,應激性潰瘍,吻合口潰瘍,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消化道腫瘤出血及血液疾病所致出血的病例均排除在外。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本次住院期間是否并發出血,將其分為兩組,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吸煙史、飲酒史、服用NSAIDs情況、腹痛、反酸噯氣、潰瘍部位、潰瘍數量、潰瘍直徑、幽門螺桿菌檢測情況進行分析比較。上述資料均從住院病歷獲取。
1.3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共有342例老年PU患者入選,按本次入院期間是否并發出血分成兩組,其中出血組119例中,男78例,女41例,年齡最大89歲,平均(67.50±3.46)歲;未出血組:年齡60~76歲的患者共223例,其中男178例,女45例,平均年齡(63.30±2.23)歲,男:女為3.95∶1。兩組性別比較,χ2=8.400,P=0.004,差異有顯著性(P
2.2 兩組患者的基礎疾病
見表1。兩組患者基礎疾病構成比較,χ2=7.695,P=0.006,差異有顯著性(P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見表2。兩組患者的服用NSAIDs情況、腹痛、潰瘍部位比較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4 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女性、基礎疾病、服用NSAIDs、無腹痛和復合性潰瘍是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高危因素(P
3 討論
據最近統計,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在青年人中明顯下降,在老年人中有所增加,尤其在女性中更為明顯[3]。本資料顯示,女性老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為25.4%(86/342),而并發出血率為34.3%(41/119),與未并發出血組有顯著性差異(P
在本資料中,出血組患者有基礎疾病為63.4%(75/119),較未出血組有顯著性差異(P
Arroyo等[5]認為,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是造成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資料中,出血組患者使用NSAIDs的比例顯著高于未出血組(P
本研究顯示,出血組中無腹痛患者比率明顯高于未出血組,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01)。從資料中顯示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癥狀多不典型,這與相關文獻報道[8,9]基本一致。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無腹痛可以增加老年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危險(OR2.157;95%CI 1.372~3.392)。可能出現的因素:①老年人對疼痛敏感性差,往往早已出現黏膜潰爛,患者仍未引起重視,直至并發出血才就醫或引起重視;②較多患者服用NSAIDs,因藥物本身有止痛,常掩蓋不適癥狀,未及時采取促進潰瘍愈合的防治措施。
Davidovic等[8]研究發現,老年消化性潰瘍更易出現復合病變。在意大利,Zullo等[7]亦發現,復合性潰瘍是老年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而本資料顯示,出血組復合性潰瘍的發生率為17.8%(21/119),較未出血組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女性、基礎疾病、服用NSAIDs、無腹痛和復合性潰瘍是老年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高危因素,其中復合性潰瘍是其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在評價上述相關危險因素后可早期評估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早期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Bardhan KD,Royston C. Time,change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in Rotherham,UK[J]. Dig Liver Dis,2008,40(7):540-546.
[2] Di Carlo I,Toro A,Sparatore F,et al. Emergency gastric ulcer complica- tions in elderl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therapeutic approaches[J]. Minerva Chir,2006 ,61(4):325-332.
[3] Higham J,Kang JY,Majeed A. Recent trends in admissions and mortality due to peptic ulcer in England:increasing frequency of hemorrhage among older subjects[J]. Gut,2003,52(3):458.
[4] Kimura A,Iwamoto T. Acute massiv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elderly[J]. 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9,46(3):250-258.
[5] Arroyo M,Lanas A. NSAIDs-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damage[J]. 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6,52(3):249-259.
[6] Peura DA. Preven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ulcer complications[J]. Am J Med,2004, 117(Suppl 5A):63S-71S.
[7] Zullo A,Hassan C,Campo SM,et al. Bleeding peptic ulcer in the elderly: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J]. Drugs Aging,2007,24(10):815- 828.
[8] Davidovic M,Svorcan P,Milanovic P,et al. Specific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NSAID effects in the elderly. Rom J Gastroenterol,2005, 14(3):253-258.
[9] Khaghan N,Holt PR. Peptic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J]. Can J Gastroe- nterol,2000,14(11):922-928.
關鍵詞:大學生;在校期間;身體素質變化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9-0099-03
An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 dents In Four Year's Campus Life
HUANG Yong1, DENG Xiaofen2, DENG Mingying1
(1.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 ty, Nanchang 330045, Jiangxi china; 2. Dep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 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73301, Texas America)
Abstract: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monitored by the Chinese natio nal fitness testing committee (CNFTC) regularly.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cha nges of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scores in four years. The participants are 632students, of which 28.64% are females. Repeated ANOVA was performed to test t he significanc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 of fitness scores over the four yearswhile MANOVA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gender difference on all five testingitems.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revealed that students had the highest total tes ting scores in the second year of college and the lowest scores in the fourth ye ar. Additionally, the MANOVA test result suggested that males had significant l ower scores than females on all five tests each year, indicating that females ou tperformed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hysical fitnessof the male students and senior students shall be improved by specific measures .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change of fitnessscores
《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1990)是我國開展體育運動的一項基 本體育制度,自頒布以來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并逐步得到完善,它對促進我國廣大人民群眾 ,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現行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是 按不同的年齡組制定測試項目和評分標準的,18歲以上(大學)成年組的測試項目分成5大 類。每人從每類項目中各選擇1項參加測驗,5類項目的測驗必須在1年內完成。各高校根據 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從5類項目中各選1項作為本校的達標項目。
江西省各高校大多數是以50 m、800 m(女)/1 000 m(男)、立定跳遠、鉛球、引體向 上(男)/1 min仰臥起坐(女)作為本校的達標項目。測試成績采用百分制評分法。根據測 試者完成5類項目測驗后相加的總分確定其達標等級。總分達標等級分及格、良好、優秀三 級:及格標準:250~345分;良好標準:350~415分;優秀標準:420~500分。其中各單項 得分不能低于30分,總分不能低于250分,5項必須在1年內測試方可有效,否則不能作為達 標(國家體育總局,1990)。 多年來,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一直是體育科研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但是,以往的研究 大多數是集中在對達標評分標準的差異性分析及項目的合理性探討(程幼新,夏五四,1998 ;趙桂生,趙春玉,1996)。其中也有對1年級新生身體素質的追蹤比較(王秀云,2000; 何敏,謝維軍,2002)。以往一些對大學生在校期間身體素質變化的研究,主要是以不同年 級在同一年中的測試數值作為探討大學生歷年身體素質變化的研究重點,并且到目前為止, 追蹤僅僅局限在1、2、3年級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張少柏,1998)。盡管此類研究對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但由于缺乏對相同大學生4年體育達標成 績的系統分析,我們對此方面的理解仍是不全面的。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對同年級的學生在校4 年期間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進行追蹤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江西農業大學的632名2002屆學生,其中女生181名,男生451名,各占樣本的28.64%和71 .55%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研究法 對以往有關體育鍛煉達標方面的10多 篇文獻資料進行了收集與分析。
1.2.2 數理統計法 本課題隨機抽取了632名01屆學生1至4年級的5項達標成績。首先對各單項得分的4年平 均值及標準差進行了一般性的統計,然后對男女各項及總分進行了同樣的均值及標準差計算 ,最后對各單項及總分4年的平均值進行了方差分析以檢驗其顯著性,以及男女生4年的單項 及總分進行了多元方差分析。所有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在電腦上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本文將對各單項總體及總分4年的得分變化首先進行逐一的分析,然后再對男女各單項 及總分4年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
2.1 50 m單項男、女生及總體平均成績變化 50 m總體平均成績4年不理想,4年中有3年低于50分。在4年中女生50 m的平均成績全部低 于男生,且男、女生4年50 m成績變化的趨勢及為相似,都以2年級的得分為最高,4年級的 成 績則顯著下降,1年級和3年級的得分相差不大。多元方分析(MANOVA)顯著性性別差異[Wi lk’s Lambda=0.935,F(4,627)=10.89,p
4年總體的均值變化同樣有顯著性差異[F(3,1893)=383.06,p
2.2 800 m(女生)/1 000 m(男生)單項男、女生及總體4年平均成績變化 800 m/1 000 m是測試學生耐力的項目,4年的變化趨勢與50 m的相同,同樣是2年級成績最 好,4年級的成績最差(表2)。值得注意的是,2年級女生的成績好于男生,但1、3、4年 級成績卻低于男生。然而,男女前2年成績差異并不顯著[F1(1,630)=0.84,P
4年的總體變化均有顯著性差異,也同樣是2年級成績最好,4年級最差,但1、2年級成績的 差值并不大。2.3 立定跳遠單項男、女生及總體4年平均成績變化 立定跳遠4年總體成績均高于50分,女生成績好于男生。且男女成績差異有顯著性(Wilk’sLambda=0.964,F(4,627)=5,91,P0.09 ]。4年總體的變化也是2年級成績最好,4年級成績最差。總體4年變化有顯著差異[F (3,1893)=336.51,P
2.4 鉛球單項男、女生及總體4年平均成績變化 鉛球成績女生明顯低于男生,這種差異在4年中一直存在,也是女生五項測試中最弱的 一項,4年的平均分數低于50分。男女生4年的成績變化也是2年級最好,4年級最差。男女生 4年的總體變化差異顯著[Wilk’s Lambda=0.75,F(4,627)=53.78,P
4年的總體變化差異顯著[F(3,1893)=238.31,p
2.5 仰臥起坐(女生)/引體向上(男生)單項男、女生及總體4年平均成績變化
表5是仰臥起坐(女生)/引體向上(男生)的成績。女生仰臥起坐四年的成績是五項中 最好的一項,平均值很高(84-93分),而且普遍好于男生引體向上的成績。值得指出的是 男生引體向上的成績極不理想。男女之間的差異也存在顯著性[Wilk’s Lambda=0.53,F (4,627)=138.12,P
總體同樣是2年級成績最好,4年級成績最差,總體4年存在顯著差異[F(3,1893)=22 7.16,P
2.6 男、女生總分及總體4年平均成績變化 4年總分平均成績好于250分(及格級標準)。5項總分數女生4年平均成績均好于男生(表6 )。但如果不考慮女生的仰臥起坐與男生的引體向上成績,則女生4年的總分均比男生差。 男女4年的總體變化也存在差異[Wilk’s Lambda=0.96,F(4,627)=6.34,P
3 討 論
1)總體50 m得分情況不容樂觀,這表明此項是男女生的共同弱項,應是今后重點改善的 地方。速度素質雖然在中學已經趨于穩定,但它具有多素質綜合利用的特點,它的發展與力 量、耐力等其他身體素質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應該說大學生的速度素質并沒有達到最大 值,如果我們有針對性的專門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速度素質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運動訓練學2000)。
2)男生引體向上和男女生的鉛球是5項成績中比較弱的兩項,這也說明男女生的上肢 力量比較差,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差與引體類項目的難度有關,有資料 表明:《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男生第5項的項目對日益增多的“肥胖型”學生來說難度太 大(趙桂生,1996)。女生的鉛球成績差可能與大多數女生不喜歡進行上肢力量練習有關, 因為她們怕把胳臂練粗而影響美觀。因此,培養女生對發展上肢力量的正確理解和找出有效 提高上肢力量素質的方法,應是我們今后教學研究的重點。
3)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女生仰臥起坐的得分很高,且4年中變化不大,這說明了《國家體 育鍛煉標準》項目中的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評分標準偏低,學生無須經常鍛煉均可得很高的 分(趙桂生,1996)。
4)可喜的是男女生1 000 m和800 m及立定跳遠的成績4年中雖有下降,但都仍保持在較高 水平。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爆發力的項目,而800 m和1 000 m是反映耐力素質的,它們的整 體 水平較好,說明男女生的下肢力量和耐力素質較好,這可能與開設體育專項課有關。我校開 設了球類和健美操等專項課,能促進學生耐力素質及腿部肌肉力量的發展。
5)5項單項的成績與總分在4年中的變化,均以第2年成績最好,然后逐年下降,4年級 最為明顯,單項與總分均低于1年級,這說明體育課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的 作用。因為目前大學只在1、2年級開設了體育必修課,通過體育課和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 ,學生身體素質逐年得到提高。而3、4年級沒有體育課,即使有條件的學校開設了種類繁多 的體育選修課,由于3、4年級學生正值畢業前夕,社會活動意識增強,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自 己切身利益之事,特別是4年級學生都忙于作畢業論文和找工作,體育的學習興趣和鍛煉次 數明顯減弱和減少。這個結果表明,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并沒有在大學的體 育教育中形成。盡管3、4年級學生仍需達標,但學生很難保持在1、2年級中提高的良好身體 素質水平。這個結果給予我們兩個啟示:一是延長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至4年級,以確保在 校生的身體素質狀況不下降,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張少柏,1998);另一方面是加 強體育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6)女生的5項達標總分4年均好于男生,這主要是女生仰臥起坐得分高,而男生引體向 上則為最差的一項。如果不考慮此因素,女生4年的身體素質平均總得分低于男生。所以, 必須采取謹慎的態度對待男女總分4年的變化情況,從總體而言,女生普遍的身體素質還是 低于男生。
4 結 論
1)大學生4年身體素質呈顯著性變化,各單項及總分均是第2年為最好第4年最差,第1 年和第3年的成績有的有差別,有的差別不顯著。這表明大學生不能保持第2年提高的身體素 質水平。
2)性別差異在4年中基本上普遍存在,從5項總分4年的發展狀況來看,女生歷年好于 男生。但是,如果不考慮男生的引體向上和女生的仰臥起坐,女生其它4項成績普遍低于男 生。
3)農業大學生的速度素質和上肢力量素質令人擔憂,整體水平急待改善。除了前2年 平均總分是在及格分數左右,3、4年級竟低于及格分數。因此,有必要全面提高農業大學生 的總體身體素質水平,特別是高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
4)大學體育課對大學生在校期間身體素質水平有顯著性的影響作用,應提倡大學4年均 開設體育必修課。另外,體育課的教學應加強培養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2002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的公告[J].中國學校體育,2 004 (1):5-7.
[2]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13號文,2002:5.
[3]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繼續做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數據統計上報工作 的通知]體群字169號,2003:1.
[4] 趙桂生,趙春玉.對引體類項目設置的質疑[J].中國學校體育,1996(2):66.
[5]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1990.
[6]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學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 版社,2000:206-215.
[7] 張少柏.對加強大學生高年紀學生身體素質和課外鍛煉的必要性研究[J].體育學 刊,1998(1):75-76.
[8] 王秀云.對北京農學院96~98級學生身體素質測試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 000,23(2):224-225.
關鍵詞:非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病因分析;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non-seni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78 patients with acute upper digestive bleeding, who were diagnosed b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ge
Keywords: non-seni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 factors; cause of illnes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上消化道出血多為食管、十二指腸、胃、胰腺等部位病變引發的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病癥急、變化快、發展快等特點,臨床表現主要為咳血、嘔血、黑便等癥狀。近幾年來,關于上消化出血病因及危險因素的分析報告多集中于老年患者[2],但從病癥角度上看,無論是老年或青年患者,過度、大量的失血,致使患者體內有效血容量缺乏,都會引發失血性休克等重癥,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引發失血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導致患者因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3]。因此,明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其危險因素,針對病因及時行相關的干預與治療,對于防止病情惡化,及時止血,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以非老年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該類患者病因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消化科2012年0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7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對象病癥均經過臨床體征、電子胃鏡等檢查后確診,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疾病均經過病理檢查后確診。排除大出血患者,排除合并其他腫瘤或嚴重臟器疾病患者;其中年齡60歲患者131例為老年組,男73例,女42例,年齡61-76歲,平均(66.8±5.4)歲。
1.2 分析方法
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性別、不恰當飲食、精神因素等進行整理和分析,記錄患者冠狀動脈疾病史和阿司匹林治療史,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確診后,均采取常規二聯方案進行治療,均給予奧美拉唑聯合奧曲肽治療,其中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55786,生產單位: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40mg混合0.9%NaCl溶液100ml,靜脈滴注,1次/12h,持續治療5d;奧曲肽0.2mg(國藥準字H20090272,生產單位: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混合0.9%NaCl溶液50ml,靜脈滴注,1次/8h,持續治療5d。均行禁止飲酒、禁止食辛辣等干預。若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血壓快速下降,且伴隨嘔血、吐血等癥狀,應考慮大出血可能,轉為手術止血治療。
1.4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持續治療24h內,停止出血,且后續治療均無復發出血現象;有效:持續治療24-72h內,停止出血,且后續治療無反復出血現象;無效:治療72h內,仍舊未能止血,轉為內鏡下噴藥治療或外科手術止血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患者人數。
1.5 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各項數據進行分類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行卡方值檢驗,同時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上消化出血病因分析
統計學分析發現先,非老年組患者十二指潰瘍、胃粘膜病變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發病率均明顯高于老年組,而消化道腫瘤及胃潰瘍發病率明顯低于老年組,兩組間上述各指標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對比
2.2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對比分析
非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7例,占26.40%;統計學分析發現,非老年組患者男性率、不健康飲食習慣發生率、冠心病史率、阿司匹林藥物使用率均明顯高于老年組,兩組間上述指標對比差異顯著(P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集病史情況對比
注:阿司匹林服用時間>3個月,即為有。
2.3 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危險因素主要為不健康飲食習慣、冠狀疾病史、阿司匹林及男性;詳細見下表3。
表3 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臨床療效對比
分析發現,兩組行常規二聯方案治療,非老年組總治療效率為91.49%,明顯較老年組74.05%高,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3 討論
急性消化道出血病癥中,大約有75%-80%為上消化道出血[4],且隨著目前社會形勢,如就業壓力、生活壓力、飲食多樣化等因素影響下,其發病率呈現一定增長趨勢,而消化道病因的構成及分布也隨著這種變化呈現出相應的規律,通過分析和掌握病因規律[5],采取針對性的治療,能有效止血,避免患者失血過多,引發休克等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病癥。
基于上述形勢下,本研究針對非老年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對其病因及誘發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非老年組患者病因多由十二指潰瘍、胃粘膜病變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病癥誘發,且發病率較老年組顯著高,而老年組患者消化道腫瘤及胃潰瘍發病率明顯較非老年組高,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兩組患者在出血病因誘發構成差異性極為顯著;針對這一結果,從多方面分析發現,非老年組患者男性居多,且不健康飲食習慣極為常見;有研究分析發現,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易引發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增加消化道出血幾率[6-7];還有研究數據顯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多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病史[8],這也提升上消化道出血幾率。基于此,本文對影響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導致該年齡群體患者出現該病癥的主要危險因素為男性、不健康飲食習慣、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這一研究結果也與上述研究報道結果基本保持一致[9];另外,本文研究還發現冠狀動脈疾病史也屬于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還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療效進行了分析,奧美拉唑聯合奧曲肽二聯療法作為保守治療急性上消化出血的常用方案,其臨床療效經臨床實踐早已證實;奧美拉唑作為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其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析,特異性較強,主要作用于胃粘膜壁細胞,通過降低胃酸分泌細胞ATP酶活性,來達到抑制胃酸合成與分泌,從而改變胃部酸堿環境,減輕胃酸對潰瘍部位的侵蝕,達到促進血栓形成、止血或減少出血的治療效果;奧曲肽作為一種人工合成藥物,其選擇性較強,能針對性降低門靜脈及側枝循環血管壓力,減少血流量,進而緩解食管胃底曲張靜脈血壓,同時還具備抑制胃蛋白酶、胃酸分泌的效果,促進胃粘膜組織血液的供應,這對減少出血量,促進潰瘍部位愈合有積極效果。本文研究顯示,非老年組接受該二聯療法,其總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老年組,這一結果與王迎昕等人[10]的報道內容有著明顯差異,這可能與本文選取對象年齡及研究對象體質強弱有直接的聯系。
綜上所述,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主要為不健康飲食、冠狀動脈疾病史、男性等,值得臨床醫師重視;行常規奧美拉唑聯合奧曲肽二聯方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飲食干預,療效較為顯著,可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雷天霞,史美娜,雷曉毅,等.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10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1(32):3164-3166.
[2]吳立明.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發感染易感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07(31):31-32.
[3]徐永居,王道榮,王璐,等.影響消化性潰瘍并大出血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0):2472-2474.
[4]陳飛,崔煒.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與上消化道出血[J].臨床薈萃,2009,24(03):274-277.
[5]胡銘,邱可文,馮培峰,等.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危險因素預測[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07):652-654.
[6]Meltzer AC, Ward MJ, Gralnek IM,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compared to other strategies to manage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the ED [J]. Am J Emerg Med. 2013 Nov ;7(13):624-627
[7]Liu S. Manage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portal hypertension: Elective or emergency operation? Pak J Med Sci. 2014 May;30(3):574-577.
[8]楊麗B,姜宏寧,耿亞輝,等.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467-4468+4580.
[9]Tammaro L, Buda A, Paolo MC, Zullo A, Hassan C, Riccio E, Vassallo R, CasertaL, Anderloni A, Natali A; T-Score Validation Study Group. A simplified clinical risk score predicts the need for early endoscopy in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ig Liver Dis. 2014 Jun ;10(19):197-204 .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創新;途徑
1.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的發展現狀
數學是中等職業學校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但是,與專業課程相比,學生對其重視程度則相對較低,同時,再由于長時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致使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的發展現狀難以令人滿意。具體體現為:首先,學生對于數學教學的抵觸心理較為嚴重。數學是一項基礎學科,其內容較為抽象與枯燥。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因此而產生一定的厭學心理,進而形成抵觸情緒,這對于數學學習的實際效果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其次,數學教學的實用價值較為低下。數學具有基礎性與工具性的特殊屬性,是當代科學技術賴以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中職學校的職業性特征以及專指性發展取向,使得數學教學的被重視程度較為低下,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應付心理明顯,“60分萬歲”的狹隘思想極其普遍,致使中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價值取向僅僅是完成學業而已,而對于數學基礎能力的發展則缺少必要的重視;第三,數學教學模式具有較為明顯的陳舊性。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基本上是沿用了高中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學生接受考試評價這種三段式的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數學教學中被普遍采用。這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數學學習興趣的持久性維系,會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不僅造成了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基礎能力方面只能夠發揮出“蜻蜓點水”般的作用,同時,還會造成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慵懶思想的滋生。由此可見,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的發展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夠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基礎保障作用。
2.素質教育對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創新發展的引導作用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我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形勢,打破應試教學思想長時期占據我國教育領域核心地位的局面,提高人才培養標準與培養質量而開展的重大創新改革。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將教學的關注點由傳統的升學率、達標率有效地轉變成為素養的提升與能力的發展。因此,素質教育理念對于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創新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首先,促進了適應性教學目標的確立,將傳統的數學知識傳授這一具有局限性的教學目標,變革成為對學生數學基礎能力的培養;其次,引導與規范實用性教學方法的擇取。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以培養學生數學基礎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已經確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凸顯陳舊性,因此,需要在教學中擇取實用性的教學方法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三,督促與推進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將考試評價僅僅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手段,而非唯一性標準,將能力素質的發展程度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由此有效地推進了中職學校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與重組。
3.素質教育理念引導下的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創新途徑
3.1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在數學教學中實現對素質教育理念的傳承與發展
素質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在于“以人為本”育人觀的確立,用以突出與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以滿足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為根本目的。相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提高職業技能、促進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給予其全新的發展訴求。而數學作為中職學校的基礎課程,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肩負著培養學生數學基礎能力的重要責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觀,用意是想在教學中對素質教育理念的傳承與發展,就成為創新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的首要環節。
3.2確定適應性的教學目標,用以引導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
在中職學校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提高考試成績是其主要的發展目標,這是誘發“唯成績論”思想泛濫的主要原因。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因此,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確立具有適應性特征的教學目標,就成為創新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這就要求應依據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本著激發興趣、提升能力的基本原則,來設置具有適應性與實效性的教學目標,用以引導數學教學體系的整體性創新與發展。
3.3采用開放性的教學手段,用以激發與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意識與能力
培養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要求學生在接受教師的引導與啟迪下,開展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用以實現對自身數學基礎能力的不斷充實與發展。因此,要求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徹底摒棄傳統的強制性教學方法,采用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對學生數學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應本著開放、自主與服務的原則,積極研創啟發式、自主式、互動式、合作式等具有開放特征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活動加以合理而有效的運用,進而為促進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創新,教學實用價值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校外教育;作用;創新手段;網上陣地;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4-0131-01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具有著培養目標的全面性、教育方式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廣泛性以及教學手段的開放性等優勢,究其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的德育功能,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促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斷地提升道德境界;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的團體教育作用。通過演講比賽、小記者活動以及夏令營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逐漸地培養了自己的團體意識,明白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的美育作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活動中涵蓋了朗誦、舞蹈、書法、攝影以及園藝等內容,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逐漸地鍛煉了發展美的眼光和能力。總而言之,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升乃至整體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策略
1.創新校外素質教育的實現手段。在時代以及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的強大力量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炙手可熱的運用,在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的進程中,重視創新教育手段,會在一定程度上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莫大的活力。詳細一點來講,傳統意義上的學科課程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開設的,所強調的教學路線是知識的習得和傳授,是以某一領域的知識為出發點進行不斷的深入性的鉆研,長此以往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因此,校外素質教育可以嘗試根據青少年的個性成長特征以及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野外宿營、抹黑行走、龍舟競賽以及實彈射擊等活動,借助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校內與校外的結合等方式,使得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逐漸地鍛煉自己的知識面、意志以及思想境界等各方面的能力,為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打下堅實而有力的基礎。還有,在創新校外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時,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想法,這就要求校外教育的相關人員要經常性地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點所在以及所期望的教學方式,從而能夠在根據學生個性成長特征和學生心聲的前提下不斷地創新教育手段,真正地發揮出校外素質教育的功能。
2.建立健全網上校外教育陣地。眾所周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社會的進步帶來了新一輪的活力,積極地拓展網上校外素質教育的陣地,可以有效地為校外素質教育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具體來說,首先,相關管理層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借鑒精華,以現有的青少年活動中心為陣地,在整合多方資源的前提下,嘗試開展網上校外教育平臺,派遣專業性的人員對該平臺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內容的更進、方式的創新,不斷地滿足青少年即時的知識、娛樂的需求。其次,要專門建立“網上意見箱”、“校外教育一家親”等網絡版塊,通過言語鼓勵或者小獎品獎勵的方式,引導家長和學生針對現行的教育手段和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網絡管理員要及時地將這些看法與建議分類整合到公共性質的網絡平臺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夠看到校外教育在進行網絡化改變之時所作出的努力,培養社會公眾更多的青睞度,同時也為網上教育陣地的不斷擴大打下堅實而有力的基礎。再者,要盡可能多地為校外教育的工作人員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職業使命感、職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質,為網上校外教育陣地的建立健全提供扎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大力發展社區校外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會就是一個大的知識庫,隨時隨處都可以學習和領悟到不同尋常的見解與體會,我們要在不斷地整合資源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社區校外教育,為校外教育提供更加寬闊的發展平臺和空間。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針對學生在諸如節假日、周末等合適的時間免費開放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以及工人文化館等公共設施,積極地利用社會各個地方所擁有的良好教育資源,潛移默化中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強而有力的催化劑成效。還有,政府部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及校外教育的工作實際,嘗試對具有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活動場所免征土地使用稅、企業所得稅等,并且通過引導和鼓勵,贏得社會各企業單位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等的支持,為社區校外教育開拓更加廣闊的活動平臺。而且,針對這些活動場所,要賦予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命名,增強其中工作人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總而言之,社區校外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促使素質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結語
校外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媒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面對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校外活動的需求,青少年校外教育手段和方式等都亟待完善與改革。我們要更多地關注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的發展進程和走向,通過努力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全方位的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社會的進步輸送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甘精胰島素;阿卡波糖片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b)-0017-02
在臨床上,糖尿病屬于一種發病率十分高的慢性疾病,老年人是這一疾病的高發人群。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胰島素分泌缺陷,這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胰島素作用缺陷,所以此類患者往往處于高血糖狀態,其機體內的糖代謝也往往處于紊亂狀態[1],需要及時地給予規范化的治療,否則便會引起多種并發癥如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等,也會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肝、腎等重要的器官組織。在以往治療老年糖尿病時,阿卡波糖片為一種基礎治療藥物,但是單用時的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為了進一步優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方案,特組織了該次臨床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1月―2014年9月,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結合臨床隨機表法將其平均地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60例人員的基線情況:男34例,女26例,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72.3±2.4)歲,病程3~17年,平均病程(8.2±1.4)年,合并癥情況為:共計32例合并有高血壓,共計14例合并有高脂血癥,共計26例合并有冠心病;觀察組60例人員的基線情況:男31例,女29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是(72.5±2.5)歲,病程是2~15年,平均病程(8.5±1.5)年,合并癥情況為:共計33例合并有高血壓,共計11例合并有高脂血癥,共計25例合并有冠心病。兩組人員的基線資料(涵蓋性別、平均年齡以及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充分證實了該次研究的可行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需要嚴格控制飲食,尤其控制好糖分的攝入量,并要堅持鍛煉。僅僅使用阿卡波糖對對照組進行治療, 方法為:使用50 mg的阿卡波糖(批號H20020201)進行口服治療, 3次/d;在對照組基礎上,對觀察組加用了甘精胰島素(批號H20020202),方法為肌內注射,使用劑量為0.2 IU/Kg。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有效率;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的血糖值;對比兩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的發生率。其中,血糖達標的標準[2]為:空腹血糖值為4.4~6.1 mmol/L,且其餐后血糖值為4.4~8.0 mmol/L;而低血糖的診斷標準[3]為:末梢手指血糖小于或低于3.9 mmol/L。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的空腹血糖不超過6.1 mmol/L,且其餐后 2 h血糖值不超過7.2 mmol/L;好轉:患者的空腹血糖不超過7.2 mmol/L,且其餐后 2 h血糖值不超過10.0 mmol/L;無效:患者均未能夠達到上述標準[4]。
1.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9.0 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同時使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2 兩組血糖值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糖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血糖值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血糖值對比[(x±s),mmol/L]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3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和低血糖的發生率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為(7.8±3.5)d,對照組的為(11.5±5.6)d;低血糖的發生率為4(6.7%),對照組的為14(2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老年糖尿病的病理特點分析
在臨床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會存在多種合并癥如高血壓、冠心病等等,且患者的病程較長,治療難度較大[5]。與此同時,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胰島功能進行性下降這一病理表現[6],所以臨床上往往需要對其進行基礎胰島素治療,如果未能掌握好藥物劑量和患者的血糖變化,便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癥、低血糖等并發癥[7],需要引起臨床重視。
3.2 甘精胰島素與阿卡波糖的聯合療法的優勢分析
阿卡波糖屬于是臨床上常用的α 糖苷酶抑制劑, 會作用于機體小腸部位,對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能夠有效地改善餐后糖負荷,穩定空腹血糖水平[8]。但是由于阿卡波糖的藥物半衰期較短,所以生物利用度低,難以持續地實現降糖的作用,這也制約了其在臨床上的單一使用的實踐范圍[9]。而該研究中所使用的甘精胰島素屬于人胰島素類似物,其有賴于重組DNA技術。在酸性環境下,甘精胰島素往往呈溶液狀態,治療中,經皮下注射后,會迅速地分裂成細小微塵, 用以釋放有效的胰島素單位,藥效在使用后的24 h內比較平穩,并不會存在峰值作用,能夠對患者全天的血糖水平進行調節[10]。與此同時,甘精胰島素的安全性好,降糖效果穩定,所以低血糖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11]。
該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充分證實,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聯合應用甘精胰島素和阿卡波糖的實際價值顯著,具備普及使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齊昆青.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及二甲雙胍治療職業司機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8):95-97.
[2] 周巖,吳大方,邵英,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島素圍手術期應用的臨床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88-989.
[3] 李敬芳,楊夢東.甘精胰島素與阿卡波糖聯合治療老年糖尿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719-5720.
[4] 楊俊朋,宋君,侯新國,等.預混胰島素轉換為甘精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2):160-162.
[5] 高衛珍,張興軍,王麗,等.甘精胰島素聯合口服藥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分析[C].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高峰論壇論文集.2015:138-139.
[6] 趙騰,肖擁軍,彭韙,等.甘精胰島素對糖尿病大鼠T細胞亞群及TNF-α、IFN-γ、IL-10水平的影響[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3,29(12):1285-1287.
[7] 趙騰,肖擁軍,曹春來,等.3種新型長效胰島素類似物[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8):21-23.
[8] 劉鈺華,徐志偉,蔣莉,等.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5):68-70.
[9] 包靈敏,劉存安.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及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9):2960-2962.
[10] 王海燕,吳遷.甘精胰島素不同注射時間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