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

    第1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notopenthe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說“Whatadelicious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課文標題“DownButNot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and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可見,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這樣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設交際語境,培養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4]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2,(6):85-87.

    第2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素質

    很多學生愛學英語,卻無視、漠視或輕視英語賴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際學的行話來說,就是缺乏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脫離英語文化來學或教英語是學不到或教不了英語精髓的,也違背了語言的自然屬性:跨語言交際是為了跨文化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合適地使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人才的外語素質,而且還要培養其文化素質,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一、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涵蓋了用母語及外語進行交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語法規則,是否在形式上可能。(2)可行性,即某些語言是否能夠付諸實施以及實施的程度。(3)恰當性,即話語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體,以及得體的程度。(4)有效性,即話語是否已經付諸實施以及已經實施的程度(Hymes,1972)。因此,“交際能力”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合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分為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協調工作。后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從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來看,文化能力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現代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1.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體現在語言之中,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離開了語言,人類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離開了文化,語言也失去了內容與意義。語言和文化互為條件,互相依存。它們之間不分主次,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應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2.從外語的功能來看

    外語最終被看成是一種交際工具。既然是交際工具,就應該既強調語言的結構形式,又要強調它的功能體系。在語言教學中既要注意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又要知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現在人們認識到,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音、詞匯、語法等,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的話,用于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目的,有時甚至會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實現有效得體的交流與溝通,就需要我們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學者還把外語水平定義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3.從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

    外語教育應體現文化素質教育。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學校教育的關鍵,也是外語教育的關鍵,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

    三、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途徑

    1.創設條件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還必須學習文化。學習外語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語的文化,違反了語言的使用規則,那么說的外語即使語音語調正確,語法規范,詞匯搭配無誤,表達也流利,但對方聽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別扭,還是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同時由于外國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加強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幫助學生克服使用外語交際時可能產生的文化障礙,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把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教育相結合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的雙方只有互通有無,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既熟悉對方的文化,又能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樣的交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因此,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語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讓其與相應的外國文化知識進行對比,尋找本國與外國文化的異同。或是選擇適當的練習,比較中外文化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習語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寬容異國文化并加以借鑒和吸收,傳播本國文化。

    3.鼓勵學生在交際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日常談話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不是由于詞匯、語法引起的,而是社會概念、社會心理、人們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見面愛問“你上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沒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結婚沒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會覺得是在審問他。中國人隨便問隨便答的問題,他都看成是侵犯他個人的隱私。因此要鼓勵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在實踐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際能力,使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書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師是外語教育的一大特色,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看,和講這種本民族的人接觸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

    1.外語教學中社會文化知識的難度應與學生外語語言水平相當,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2.社會文化及其類型都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社會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歷史事實,更應注重當代社會文化中出現的新現象。

    3.在比較和分析兩種文化特征時,應樹立文化平等觀,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點,而不應歧視任何文化,或對某些文化抱有偏見。

    五、結束語

    我們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獲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與國際活動,使外語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決不能忽視對文化的教育,決不能忽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擴大知識面,當好主導,把握新的機遇,迎接好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正東.外語教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第3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僵化理論 跨文化交際 教學原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41-03

    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學習者會不斷重復同樣的錯誤,而且很難進步。一些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要么講很蹩腳的英語,要么講很流利的英語,但還有第三種可能,我們也許可以把它叫做“流利的蹩腳英語”。對于這類表達,以英語為母語者通常沒有太大的理解障礙。這些學習者通常可以用他們有限的英語非常快速且滔滔不絕地表達。語言學上認為這些學習者在目標語的學習過程中被石化了。Selinker用僵化一詞來指稱語言學上妨礙二語習得者掌握目標語語言規范的抵制因素。

    一、僵化及僵化中的文化適應模式

    雖然僵化現象引發了研究者的興趣,但對于僵化的本質大家卻看法不一。Selinker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關于僵化現象的研究一片混亂,并認為這種現象源于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還遠遠不足,現有的研究角度過多,缺乏統一的定義。Selinker在研究中指出,幾乎沒有哪個二語習得者可以完全掌握并達到母語者的語言水平,只有5%的二語習得者可以繼續發展并形成母語者掌握的心理語法。大多數語言學習者在中途就停滯發展了。他用“僵化”一詞來描述這種現象,即非目標語形式在中介語階段發生了固化。鑒于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語學習者數量,但又遠離英語使用環境,更容易發生各種僵化問題,因此,研究這個現象對于中國英語教育來說尤為重要。朗文語言教學和應用語言學詞典這樣定義僵化――某些不正確的語言特征成為一個人說話或寫作時的固定方式。發音、詞匯用法、語法等方面在二語或外語學習中發生固化或僵化。語音的僵化則進一步構成一個人的口音。在Selinker看來,僵化現象是講某種語言的人在中介語中趨于保持的與某種與目標語相關的語言規則和子系統。不論他幾歲、接受過多少目標語教育,都會在語言表達中顯現僵化結構,而且還會在似乎已經改正之后再次出現。這個定義指的就是故態復萌。Ellis指出這種重犯錯誤是學習者語言學習發生僵化的結果,這意味著無論改過多少遍,學習者都會重復不斷地犯同樣的錯誤。雖然他們沒有交流障礙,但離掌握地道英語的目標還很遠。這個過程導致了二語習得者在學習目標語的初級階段的停滯。Selinker和Ellis所說的這種故態復萌和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停滯就是僵化。僵化一旦發生很可能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學習者會被困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不能前行。有許多內在和外部的因素會造成學習者被困的情況,本文將主要討論文化適應性這個外部因素及它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研究者用不同模式來解釋二語習得過程中僵化的發生。Vigil和Oller在1976年提出了一個早期模式“交互作用模式”。他們認為學習者在對話中獲得的交互修正反饋對僵化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某些反饋會激發學習者主動調整他們對二語知識的理解,有些反饋則作用不大。第二種模式是Selinker和Lamendella在1978年提出的“生物模式”。他們認為二語學習者比其他學習者在學習目標語規范過程中有更強的生理上的僵化傾向,甚至還提出了神經發育的影響和作用。這個模式認為僵化是永久性的,因為那些影響語言學習的負面生理因素完全不受學習者控制。第三種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模式是Schumann在1976年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Ellis認為這個模式就是指那些決定說話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讓自己的語言表達與對方的語言表達相似或相異的社會因素。韋氏大字典則把文化適應性定義為個人或集體通過適應和借鑒其他文化特征而做出的文化方面的調整。僵化往往出現在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適應性終止之時。所以,這個模式的核心內容就是二語習得者對目標文化和其他文化層面,如、價值觀和習俗的理解、接受度和適應性。因此只要文化適應的過程進展順利,這個模式中的僵化是可以被消除的。除語言輸入外,語言學習還受學習者自己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等多種因素的共同驅使和作用。僵化有可能是學習主體對輸入信息的加工不利,也有可能是學習者與目標文化之間的社會和心理差距過大的結果。可以說,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僵化,就要盡量縮小學習者和目標文化之間的社會和心理距離。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都已經意識到,語言的形式和使用均能反映這門語言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價值。所以單是語言層面的能力并不足以說明學習者對這門語言掌握的水平。學習者必須明白,在母語中被接受并認可的語言習慣在目標語中未必會被接受。與那些本族文化與目標文化差距不大的學習者相比,本族文化與目標文化在社會和心理上距離較遠的學習者會更早出現僵化現象。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交流目的,語言的使用必須和恰當的文化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英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教學現狀

    許國璋教授在1988年第一次探討了詞匯的文化內涵和英語教學的關系。之后,胡文仲、鄧炎昌和劉潤清三位教授也先后出版了闡述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之間密切聯系的重要文獻。但是這場關于文化和語言的研究并沒有在學術界以外產生多大影響。直到今天,在真實的大學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教師強調的重點仍然是詞匯和語法。學生的英語水平仍然是通過詞匯和語法測試題來評估。語言和它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依舊被無情分開。所以當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一個中國人說:“你跑得像狗一樣快!”和當一個中國人對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You look much younger than your age!”時,聽話者都會覺得是被侮辱了。Wolfsen認為在與另一個語言集團交流時,對方往往不會太在意你的語音和語法錯誤,但觸犯交際原則的行為卻會被視為非常沒有教養。因為母語集團一般意識不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更何況,中文文化和英語文化差別是如此巨大。如一個中國人要提一個要求,他會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背景暗示要求。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表達更趨向直線型,他們會用:要求背景要求確認的表達方式。語言不僅是文化概念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也反映著文化。沒有文化知覺性和適應性的二語習得者更容易發生由于心理差距和文化沖突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語言僵化。所以學習外語就意味著要學元文化,英語課堂應該大量引入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際信息的內容。既然社會與心理距離是二語習得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那么我們將如何平衡兩種文化,最大限度地適應新文化呢?

    三、跨文化交際教學原則

    美國國家文化能力中心把文化定義為融入在一個民族、種族或宗教群體身上的一切關于行為、思想、交流、語言、生活實踐、信仰、價值觀、習俗、禮節、禮儀、互動和參與的規則、關系和恰當行為的,并會世代傳承的東西。文化內涵之豐富,絕不可能通過聽幾個關于節日、民歌和風俗習慣的講座就能學會或教會。英語教師要把文化知識和交際信息當作一個長期的內容來教授,堅持學習外語就是掌握二元文化的理念。首先,教師不應該對任何文化有歧視心理,文化知識應該被用一種客觀、不作價值判斷的態度傳遞給學生。Kramsch甚至提出了“語言學習中的第三種文化”概念,認為第三種文化就是一個學生可以創造、探索和反思本族與目標文化的中立空間。此舉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典型的目標語的使用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教師可以選擇目標文化有的,但學生不熟悉的現象或想法讓學生在必要提示和背景信息的輔助下進行信息的學習和添加。這樣的學習會讓學生更容易產生文化認同感。Ellis還指出學習者不僅是社會情境的受體,他們也是主體,他們會主動構建自己的學習環境。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白文化從來都不是絕對或單一的。學生有權觀察和探索文化現象并在跨文化交際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次,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異國文化的態度。二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包容異文化,明白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享有共同的需求、權利和責任;通過經歷各種文化沖突,不斷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成長、成熟起來,形成對新文化的適應性,并最終并形成對多元文化的態度。教師還應該多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引導學生采取一種建設性的方式來面對和解決文化差異,這種文化適應的結果就是加強和深化學習者的文化多樣性理念。

    四、跨文化交際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

    文化交際活動要和語言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項教學策略來設計課堂活動:

    (一)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構建融入機制。真實的語言材料來自電影、電視、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有利于學生迅速融入真實的文化環境。在解決完所有語言層面的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探討材料中體現的文化現象、原則和價值觀。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眼神、手勢等這類非語言信息,并解釋其文化內涵。最后,學生還應該獨立分析和辨別新文化中的規范和行為,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最有效的交際方式。

    (二)讓學生作為文化信息的來源,構建參與機制。云南是眾多少數民族聚居省份,大部分學生都有與來自不同文化和方言背景的人打交道的經歷,或者說他們有獲得其他文化信息的更便捷的渠道。雖然少數民族文化不是英語課堂的目標文化,但這種遵守和尊重其他文化的方式有利于二語習得者培養良好的文化知覺性和敏感性。

    (三)大量引入文學作品,構建觀察機制。文學本文一直被認為是涵蓋這個語言群體文化、歷史的百科全書。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語言水平精挑細選的文本是啟發學生主動觀察來自不同文化人群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情緒表達和如何看待外部事物的最好載體。文學文本與電影相比有著更為細膩和更大的觀察和探索空間,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同感和共鳴。教師還可以引入文本對比機制,選取內容體裁相似或相近的中文文學文本,從細微處入手對二者進行文化和表達方式上的類比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建立感性認識。

    (四)組織角色扮演,構建體嘗機制。角色扮演是一種最有效的體嘗機制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失敗事例的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現,鼓勵學生從這些表面上看上去沒有問題,實則體現了文化僵化的阻礙作用的交際事例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主動改正問題。

    這四種教學機制的有機結合可以通過圖1中的模式呈現:

    圖1 文化交際能力課堂培養模式

    總之,和生物模式中不能根除的僵化相比,文化適應模式中的僵化是可以通過課堂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去除的。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信守無偏見、包容、平等的文化交際原則,采用融入、參與、觀察和體嘗機制來(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42頁)設計課堂,把語言教學和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自發地去適應目標文化,開脫視野。二語習得者只有同時掌握了語言知識和文化規則,又能保持并審視自己本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外語。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209-231

    [2]Selinker,L.Han Z.H.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M].Depart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Birkbeck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3]Ellis,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4-42

    [4]Vigil,N. A. &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J]. Language Learning,26,1976:281-295

    [5]Selinker,L.& Lamendella,J. Two perspectives on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3,1978:143-191

    [6]Schumann,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26,1976:391-408.

    [7]張友平.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認識[J].外語界,2003(3)

    [8]曲政,俞東明. 功能語體?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3(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課題重點子課題(QGKY1300110)

    第4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對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不僅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不同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差異,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在交流中,如果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制約和影響。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給語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與人類社會的文化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語言必然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長期以來有種錯誤觀念,認為學習英語只要掌握了語音、語法、詞匯便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和交際了。這種認識的偏差造成了針對英語文化而進行的教學的嚴重滯后。毫無疑問,語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我們也應明白,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不懂得文化比語言更重要,那所犯文化錯誤就會比語法錯誤更嚴重[1]。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應對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且要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依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恰當地運用語言。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熟練掌握和應用英語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我們重視文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當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及分析

    聽、說、讀、寫、譯等幾項基本語言技能是我國英語教學多年來強調的重點。然而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語音、語法和詞匯方面的知識,也具備了相當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但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卻不能用英語深入、靈活、有效地表達思想和理解對方,從而出現了一定的交際障礙。從高永晨[2]對蘇州大學03級非英語專業學生所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的調查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容樂觀。在掌握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有60%的被調查者“沒有讀過相關書籍,不太了解”;在對西方交際習俗的了解上,近一半的學生(48.9%)表示“不了解”;在初次接到外國人電話時,有37.5%的被試者“心理壓力很大,怕無法溝通”,而對于影響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積極主動交往的原因,有四成的被調查者(42%)選擇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分析這一調查結果,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多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重點的偏差所導致的。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將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作為英語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之一;作為教師定級、定崗、評定職稱的條件;作為學生獲得學位、畢業證書的必備條件。迫使教師和學生圍繞其指揮棒轉,迫使學生的英語知識的框架結構與其相契合。教學中偏重語法和句法及語言交際,忽視文化因素以及非語言交際。以我校為例,多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如下順序:學生預習――老師逐句講解課文――語法分析和詞匯練習――完成課文后的練習。相當一部分教師講解時局限于講授語言點,重點集中在辨析詞義、分析語法結構、解釋疑難句等語言的結構層次方面,而對于文化背景知識及其與語言結構層次的結合,或是由于自身缺乏了解、知識面不夠廣博;或認為其對于提高考試成績關系不大,因而在教學中對文化背景知識一帶而過。就學生而言,為提高考試成績,多數學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記單詞和分析句子結構上,而對大量學習西方文化和跨文化知識重視不夠。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由于專業課程的影響,他們對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風土人情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從而嚴重影響了他們應用語言從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策略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文化知識的傳遞有機地結合起來[3],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語

    言知識,并能應用語言根據不同的語境要求進行交際,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質

    教師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關鍵[4]。英語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方面很擅長,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常常會感到自身文化知識不夠豐富,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之中,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另外,還可以聘請一些國外英語專家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出國培訓、文化講座、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有助于教師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提高教師自身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營造跨文化交際氛圍

    創設跨文化交際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語境中學習語言,直接感受語言的交際用途,把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轉變長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帶來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溝通中形成自覺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重視情景教學,使課堂成為學生們運用英語思維和訓練綜合技能的場所,成為充滿動感的交際場所。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課堂上除講授外還可采用問題解決、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問題討論等多種方式[5-7]。使學生暢所欲言,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教師還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交際活動,虛擬一些交際場合,讓學生從簡單的生活交際過渡到復雜的社會交際。設定話題讓學生進行情景對話,或進行角色表演并結合課文內容穿行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更快掌握語言知識,積累交際經驗,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許多高校更新了教材,新教材較以往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煥然一新。一些全新的開放式的話題引入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的第四、第六和第七單元,《大學體驗英語》中每單元都開設“文化沙龍”等等。較之于以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在文化背景知識介紹方面都有明顯量的增加和在教材中的突出強調。例如《大學體驗英語》在特色說明中指出:“重視跨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注意語言材料和文化內容的融合,注意中西文化背景的結合。教材中的文化沙龍模塊,使學生在休閑中輕松學習、了解和借鑒西方文化的精髓。”但比較各種版本的英語教材,我們會發現每冊書只有8-12個單元不等,涉及的話題有限,每單元同一話題的閱讀文章2-4篇,如此有限的閱讀量顯然不能滿足在大學四年甚至兩年里就要掌握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學生的需求,擴大閱讀量勢在必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廣泛涉獵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雜志,并促使他們在閱讀時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文學作品及報刊雜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但涵蓋面廣,而且獨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好教材。

    (四)選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原版教材

    一些英美國家的原版教材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及風俗習慣的材料,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其鮮明的特點就是“文化滲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意識。書中有些對話也是研究文化差異的極好素材,它能夠揭示文化的各個方面,應引導學生進行模仿,以提高他們準確使用語言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配有先進的語言實驗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電影、電視、CD光盤等直觀教具。電影及一些專門介紹社會風情的記錄片對學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大部分電影或電視的內容本身就是某個文化側面的縮影,而且電影中提供的場合很多,語言材料非常豐富,學生在觀賞節目的同時能夠直觀地學習語言,觀察不同演員的姿態、表情、動作等非語言的東西,這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論

    語言與文化并存,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缺一不可。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將導致學生交際的失敗。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應當從宏觀的角度多層次、多渠道地傳授目的語的文化知識,時刻提醒學生文化差異的存在,教會學生透過語言層面去領悟文化內涵,最終使學生獲得一種強烈的文化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識。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是動態系統(dynamic system),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易于變化的”[8]。因此語言教學還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展現給學生鮮活的語言與文化。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在經過碰撞后又相互融合、相互借鑒。而語言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所以,我們應以辯證和發展的態度來看待和學習語言,正如語言學家韓禮德所教導:應該教活的、使用中的語言。

    參考文獻:

    [1]Wolfson,N. 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 R.W.Schmidt(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83.

    [2]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3]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4]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5]Archer,R.M. Culture bump and beyond[A].In M.Byram(ed) Culture Boun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Dunnett,S F.Dubin & A.Lezber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A].In J.M.Valdes (ed.)Culture Boun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第5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漢語教學;理論;實踐;影響

    在21世紀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都有著碰撞、摩擦乃至對立、沖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深入,與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往與日俱增,外來文化元素與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差異明顯,在跨文化交際中難免會出現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客觀看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文化差異,克服交際中的潛在問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日趨重要。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而常出現的文化差異主要在于時間觀念、客套語、餐飲習俗、隱私問題、稱謂用語等方面。

    一、時間觀念差異對漢語國際教育課堂管理的影響

    西方人以及學習西方文明的人們對時間的觀念和概念很精確,守時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中國人對時間的觀念比較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此類差異,在西方無論是拜訪朋友或是趕赴約會,都會提前安排并計劃,事先通知和約定,并按時赴約。而且會在拜訪見面之前說明目的,商定好準確的會見時間、地點。而中國是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對時間觀念并不明確,具有隨意性的特點。拜訪朋友或者趕赴約會等等事項的約見時間并不是固定在某時某分,而是準備了時間提前量,赴約的時間是一個時間段,而不是時間點。在這方面,雙方都認為互不適應,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不守時,不信守承諾;中國人認為西方人做事太死板,缺乏靈活性。

    課堂管理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堂管理需要時間的規約。不同的時間觀念可能導致課堂管理的無序,因此,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我們需要與學生達成一致的時間規約,以便更好地管理課堂,把握課時節奏。

    二、中國式客套話對中國文化教學的影響

    受中國傳統封建制度和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的中國人注重謙虛,視謙虛為一種美德,推崇“貶自己尊人”的為人處世準則,遵循“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原則。因此,在漢語中有大量的敬語和謙詞,在與交往時,對待長輩或上級時要用敬語,如:“您”,“先生”,“部長”等敬語,否則會被認為失禮;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語,否則會被視為有失禮節、沒有禮貌。當收到別人的贊美或夸獎時,中國人往往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常使用謙虛的話來回答,有時還會加以適當的自貶意義,比如說:“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好”,“過獎,過獎……”,“不敢當”等客套話。

    在餐飲習俗方面,熱情好客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一點在餐飲習俗上盡顯無疑,中國人宴客吃飯,菜式豐富、待客熱情。主人會提前預備豐盛的佳肴招待客人,但還會謙虛地說“沒準備什么好菜”,“招待不周” 之類的客套話;席間,主人會主動給客人夾菜、敬酒敬煙,整個飯桌一直熱熱鬧鬧,飯后,會詢問客人是否吃飽、吃好,還會自貶地說“招待不周,沒讓您吃好”。傳統習俗中甚至還有“忍嘴待客”的說法,寧愿主人少吃一些也要招待好客人,唯恐怠慢了客人,盡顯主人好客熱情之道。

    語言文化差異提醒我們必須重視漢語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尤其是要增加交際性內容,創設交際環境,讓學生真正體會漢語日常交際用語中所蘊含的謙虛的文化心理,從而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解。

    三、隱私問題對維護師生關系的影響

    在隱私問上,中國文化是群體主義取向,所以強調人的社會的一面超過了個人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取向,強調人的個人一面超過社會的一面。中國人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講求相互關心,因此常常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樂于共同分擔,替別人排憂解難,使人感到溫暖、寬慰,人情味十足。而西方人堅持獨立的自我觀,在交際中比較注重個人空間、個人權力和個人隱私。年齡、家庭出身、工作單位、收入情況、婚姻狀況、家庭關系、、私人友誼等方面都是個人的隱私范疇,既不愿意向別人提及自己的私事,也不愿意受到別人的評價和干涉。在中國人看來不去主動關心朋友所發生的事情,不去共同分擔的朋友太過冷漠和冷淡,沒有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來主動了解朋友的事情,探聽隱私共同討論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侵犯了他人的獨立空間。

    在推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處理好與教學對象之間的關系。其中尊重他人的隱私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際的這些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建立平等互信的人際關系是發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所必須的。

    小結

    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必然造成跨文化交際的沖突,國際漢語教育的發展與跨文化交際密不可分。不論是時間觀念的差異對課堂管理的影響,還是中國式客套話對漢語言教學的影響,歸根結底都是跨文化差異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運用好現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更好地指導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本文只是從現有的跨文化交際的幾個方面的理論展開了初步地探討,系統的指導方法仍需不斷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8.

    第6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國際學術會議是國際間的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智力活動,它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 不同文化的背景的學者提供平臺,展現各自學術成果,分享經驗交流思想。在此過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對于會議的順利進行,保證會議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關聯理論的初步闡述,對于如何提高國際學術會議中的跨文化交際溝通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國際學術會議;跨文化交際;關聯理論

    一、跨文化交際及國際學術會議

    跨文化交際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他們的文化認知和符號系統迥異并能改變整個交際事件(Samovar,2009)。

    國際學術會議則是國際間的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智力活動,以傳播信息,展示成果,授業解惑,闡明事理為目的,具有專業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動集中等特點(胡庚申,2010)。隨著我國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在華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數量逐年上升,參會人數也不斷增多(孫澤厚,2009)。這些參會學者可能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學科背景,思維模式亦有所差別,這對于信息的呈現和解讀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進行成功順利的跨文化交際溝通對于國際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提高學術國際學術會議的質量至關重要。本文以關聯理論基本框架為出發點,分別從明示-推理、關聯原則、語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對于如何提高國際學術會議中的跨文化交際提出了若干建議。

    二、關聯理論基本框架

    Sperber和Wilson從認知語用學角度研究話語理解,創立了“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關聯理論認為,影響話語理解的主要因素是聽讀者關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設,即“認知語境”(Cognitive context)。聽者根據認知語境的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做出語境假設,假如說寫者設想的語境與聽讀者實際使用的語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導致誤解(張少云,2007)。關聯理論是認知語用理論,它試圖解釋在口頭交際中話語是如何被理解的,因而在解釋語言現象方面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對關聯理論進行闡釋。

    1、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this stimulus,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2001∶63)

    根據明示-推理理論,言者要表明兩個意圖。一是信息意圖,讓聽者明晰言者的一系列論斷;二是交際意圖,讓言者和聽者都明晰言者具有的信息意圖。交際是明示-推理過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聽者的推理。從言者角度看,交際是明示過程,需要清晰地表達其信息意圖;從聽者角度看,交際是推理過程,聽者需要在言者明示行為和自己情景假設的基礎上完成言者的交際意圖。

    2、關聯原則(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 2001∶122)

    由此看出,語境效果又可叫認知效果。當言者呈現的新信息和聽者已有的語境假設相互作用時,語境效果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加強已有假設;消除已有假設;與已有假設結合產出語用內涵――結論是輸入信息和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單個因素的結果。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效果是關聯的充分必要條件。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關聯越大。而語境效果的獲取和在此過程中使用的加工程度緊密相關。加工努力指在加工話語時付出的腦力勞動,即找出話語的命題形式,從話語中獲取語境效果,推斷隱含義以及選擇特定的語境解讀言者的話語。同等條件下,在處理加工話語過程中,加工程度越大,關聯越小。因而,關聯是程度問題,由語境效果和加工程度決定。

    關聯兩原則分別是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根據Sperber 和Wilson,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Sperber & Wilson 2001∶260)

    從關聯認知原則可以看出,人類注意力和加工資源分配給看起來相關的信息。從關聯交際原則可以看出,言者對聽者講話并期待最佳關聯。在日常交際過程中,言者試圖解釋其每一句話語期待其話語具有最佳相關;在理解過程中,聽者試圖找到能滿足其最佳關聯期待的解釋,在此過程中,聽者獲取的解釋如果和言者表達的意思出現不一致,就是造成溝通障礙。

    3、語境(context)

    在聽者對言者話語意義解碼過程中,語境和背景信息在正確理解話語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聯理論則認為,語境不局限于即時的物理環境或話語本身語境,語境是動態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據每一個新的話語不斷重造的,這和傳統意義的語境有所不同。

    聽者在理解言者話語過程中會在大量可能的語境中選擇出最能解釋言者話語意義的一個,即特定語境的選擇受到關聯性制約,聽者選擇的語境是基于最小的付出和最大的語境效果。

    然而,百科知識,和認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異,聽者實際采用的語境在很多情況下并非言者所指。因而言者和聽者語境的差異可能是交際過程中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關聯理論通過以下方式解釋明示交際:言者發出明示刺激,聽者需要付諸加工努力。由于人的思想傾向于給最具關聯信息分配注意資源,如果想要被聽者理解,言者至少需要產出值得聽者注意的關聯刺激。在假設言者話語關聯的基礎上,聽者才能準確地解讀明示刺激,達到其期待的最佳關聯。

    三、運用關聯理論促進國際會議中的跨文化交際

    基于以上對關聯理論的介紹可以看出,關聯理論在處理和解釋人類日常交際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和應用價值。本文從關聯理論角度對國家學術會議中的跨文化交際進行分析,以期達到最佳跨文化交際溝通的效果。

    1、 明示―推理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是明示-推理過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聽者的推理。這就要求學術成果展示人員在做展示過程中,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從各個方面對研究本身進行闡述解釋,包括明確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結論。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示者可以在口頭陳述的同時,可以借助于其他視聽手段,如借助于投影、幻燈、錄像、錄音,以及其他圖譜、表譜、實物等作為口頭宣講的補充(胡庚申,2000)。與此同時,在言語交際出現障礙或沖突時,展示者可以采用非言語行為作為補充策略,比如通過手勢,說話語音強弱等。對聽者而言,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領域學科知識之外,還要對展示者的明示行為進行適當推理,這種推理是建立在對展示者本身的學術背景,研究興趣和研究問題基礎之上,對當時特定語境的正確解讀下獲取的。

    2、 關聯原則

    從關聯原則中的語境效果可以看出,語境效果是獲取關聯的充分必要條件,而語境效果的獲取與聽者的加工努力程度有關。這就要求聽者付出最大努力,全方位調動認知機制和背景知識,找出展示者話語的命題含義,推斷隱含義以及選擇特定的語境解讀言者的話語。而從關聯理論的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來看,展示人員要盡可能圍繞研究問題進行展開,不要偏離核心問題的探討導致失去聽眾;而聽者也要在解讀信息之后做出合理的回應,可以通過提問題論證等方式明確展示者交際意圖,從而獲取最佳關聯。

    3、語境

    關聯理論中的語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語境(指一個特定詞或者部分文本的前后語言環境),抑或物理語境(話語發生的物理環境)。關聯理論認為,語境不局限于即時的物理環境或話語本身語境,語境是動態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據每一個新的話語不斷重造的。然而,百科知識,和認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異,聽者實際采用的語境在很多情況下并非言者所預期的。這就要求聽者不僅要提前了解展示者本身的學術背景,研究興趣和研究問題,還要盡可能通過言者解說展示各個環節努力獲取語境信息,在大量可能的語境中選出最能解釋展示者話語意義的一個。

    四、結語

    國際學術會議不僅對于獲取學科前沿信息,擴大研究視野促進國內創新至關重要,同時也對提升國內相關領域科研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國際科研合作和交流意義重大。然而,目前對于確保國際學術會議質量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的研究卻十分有限,本文運用關聯理論指導學術會議中的跨文化交際,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溝通,進一步保證學術思想學術成果的成功分享提出若干建議,以期對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學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Samovar, L., Porter, R., & McDaniel, E. (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2]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胡庚申.國際會議交流英語[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孫澤厚.學術會議質量國內外對比研究[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7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職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教學方法

    一、職高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文化差異是影響語言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交往中,語言的得體性比正確性更加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將社會文化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二、職高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1.社會習俗的差異

    認識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習俗的差異,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語交際準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誤。中國人熱情好客,也喜歡拜訪他人,而在英語國家,沒有預約是不能前去拜訪別人的。再如,涉及問候、介紹、道歉、提議、開始交談、結束交談、電話用語等交際內容時,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更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2.詞匯和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特別是引導學生注意中西方語義差別較大的詞語,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3.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

    中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集體保持一致。而西方人則崇尚個人獨立意識,這一差異在中西社會習俗和日常生活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注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則注重理性與邏輯。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角度、多方位適時、適度地進行文化滲透,適時地向學生揭示這些差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材料,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得心應手,避免錯誤和沖突,掌握一定的涉外交際技能。

    三、職高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交際教學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運用

    交際法的教學特點是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接觸包含各種語言形式的自然對話;模擬范例,使用自然問答方式練習語法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形式自由表達思想。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并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文化教學也應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學中。盡管這種學習可能是零散、不系統的,但只要長期讓學生沿著正確的語言學習道路前進,他們的文化素養就會在這樣的課堂實踐中發展起來。

    2.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種手段

    (1)比較手法的運用。“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不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專題介紹法。對教材中雖未出現,但在英語國家中很重要的文化知識,可由教師組織專題講座。對英國國家的盛大而隆重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教師可對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節日前的準備、圣誕大菜、圣誕禮物等進行生動的描述,并結合當時各酒店、商場在圣誕前夕所做的各種宣傳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

    (3)課外活動。學校課外活動的形式很多,如聽歌曲、游戲、組織看VCD等,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莫過于表演。表演可分為課文表演和童話劇表演。新課結束后,給學生派定角色,進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加以發揮,進行任務、年齡、口音、服飾等的改頭換面,活學活用;童話劇的表演主要選編英語國家的經典名劇,先讓學生看有關的影像資料,再讓學生模仿表演,并對學生進行專門排練,在反復排練、演出當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外來文化表達思想感情的行為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影像資料的運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我們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VCD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文化感受,讓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內容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語言的教授和文化導入同時進行,對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及其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應當在職高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交際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

    第8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跨文化并不是簡單的不同文化的交流,這其中涵蓋了很多要求,所以跨文化交際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所有的民族特色、民族信仰、民族習慣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這種各民族文化的語言和和交際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文化的載體包括文字,圖畫和語言,到其中重要的和最能體現文化的載體就是語言,語言涉及到日常生活,是非常形象的文化符號,也可以說在進行語言學習過程中,其實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學習。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首先要借助的也是不同民族的語言,從而來進行進一步的民族文化學習。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首先要擺正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心態,保持著尊重與虛心的態度進行文化交際,對于文化一定要懷有的態度。同時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民族中的習俗要做到尊重,尤其是對于一些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一定要重視他們的民族信仰,避免由于不了解他們的文化信仰而導致的交際矛盾。

    二、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1.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培養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現在我國對英語教育正在逐漸進行改革,由以往理論知識的考核逐漸的轉向為對學生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但這樣的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現在的高職院校對學生英語質量的檢測還是依靠學生英語A,B級的通過率,這樣的要求雖然可以起到對學生英語學習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也使教師在教學中將教育重點放在與英語A,B級相關知識的學習上,忽略了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力度,使得很多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教學現狀也制約了英語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2.學生缺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環境。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因此學生進行的英語教育的學習也多是能夠運用到職業需要的英語,這樣的實用英語可以直接和國外的客戶進行良好的溝通,但這樣的英語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都需要一定的環境,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除了基本的民族語言和習俗的學習,更需要有機會去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進行直接溝通。但現在的高職院校所能給學生提供的環境卻是非常有限的,學生缺少機會去進入外資企業進行實習去強化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的情況則限制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長期發展力。

    3.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部門曾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對高職院校學生做過一份調查報告,但這樣的調查顯示出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卻非常不容樂觀。

    三、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強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原則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而不是簡單的進行改革,一定的原則將會讓學生更好的去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強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

    1.創新教學觀念,合理的設置課堂內容。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當是面對社會需求,而不是簡單的局限于課堂知識。實用英語中占較大部分的就是商務英語,這也是很多高職英語學生就業后所要接觸的專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進行相對應的課程改革,強化學生實用英語的學習。

    2.根據教材進行適當的文化交際知識拓展。在進行課堂學習時,教師應當重視到的是,學校所安排的教材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簡單的語法和單詞,更重要的是要從文章本身來向學生傳遞出國外文化習俗。現在的英語文章很多都表現了國外的風景,歷史事件和現在時代下人們的觀念,這樣的文章學習可以有效的讓學生了解到不同于母語背景下的文化。對于這樣的課文學習,教師可以采用啟迪式和自主式教學,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啟發,同時讓學生有興趣可以根據課文去自主探究一些國外文化,從而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

    3.教師在詞匯的講解中也可以重視不同文化的講解。細節體現重點,國外有很多詞匯中都能表現出民族文化特色,在進行商務交流中,有時候詞匯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的拉近與國外客戶的距離。同時要注意到的是,英語詞匯中有些單詞的所表達的詞義和我國有很大的不同。同時商務英語中要求學生盡可能的掌握更多的專業詞匯,所以學生對詞匯的重視性也比較大,教師可以有效的利用這樣的要求讓學生在詞匯中體會到不同文化的特色。

    第9篇:跨文化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一、功能結構倫理下實現跨文化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的意義

    語言教學與文化之間的結構倫理關系是伴隨著語言應用學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語言學的結構倫理特征重點體現了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功能的現實情況。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語言學家海耶斯就開始提出針對語言結構倫理的“交際能力”理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倫理結構關系十分緊密,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應該掌握語音和詞匯等基本功;同時還應該注意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培養,實現在語言結構功能倫理結構下的文化交流過程。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與世界的聯系也就越來越緊密。人們在日常商務英語活動中能否實現比較順暢的交流,除了與雙方實際的英語交際能力有關以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對區域文化的容忍程度。對于跨文化和英語交際的研究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通過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方式進行,可以很好的培養出人們對異種文化的認同感,加強支持理解的態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巨大的,通過發現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夠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文化屬性。其次,通過跨文化的商務英語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于異國文化的適應能力。人們在初次接受異國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對異國文化的適應能力。最后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國文化的交際能力。在美國除了能夠很好的設置這些跨國文化的課程以外,還要與社會上的很多專門機構進行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有通曉國際商務交流的基本規則,不斷的掌握各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功能結構倫理下如何實現商務英語的教學

    (一)對本國和外國的文化進行充分的比較

    在實際的商務英語教學中,只有深刻的了解本國和外國的文化差異,才能夠很好的進行商務英語的教學。首先在稱呼用于方面,“comrade”是社會注意國家的所特有的一種稱呼。但是在目前的英語國家中,“Sir和Madam”是比較常用的稱呼,所以這一點十分的重要。其次在感謝和答謝方面,在中國的家庭成員中很少使用“謝謝”,如果使用這種單詞會讓人感覺到很生分。而在英語國家中“thank you”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即使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是經常使用的。最后在隱私方面,中國人在初次見面是,就會關心一些收入、年齡和婚姻等情況,而英國人則是比較反感這一點。

    (二)優化商務英語的課程設置

    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商務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與有關商務英語的基本課程。在商務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就應該加入這種跨文化的交際能力,不斷的把這種交際能力進行素質上的拓展。尤其在英語的專業課程教學方面,一般口語教學環節都是由外教來擔任,所以在日常的英語教學環境中可以是的學生能夠感受到東西方教學的文化差異,是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與外國人相處。在商務英語的高級教學階段,可以加強英語文化的教學,增強學生文化教學的理解。

    (三)利用課外英語資源,進行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

    如果只是在課堂是進行跨文化商務英語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就使得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面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可以進行英語短句的表演,這些英語短句可以使課本上面的,同時也可是一些比較著名的英語故事。一方面英語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學生在最大程度上獲取異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另外一方面通過英語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跨國文化的魅力,鍛煉英語的實際表達能力。其次可以進行英語課題的研究討論,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進行英語主題的討論,這些討論的主題可以與英國本身的文化比較接近,學生參與進來,可以感受到比較強烈的異國文化。最后還應該大量的收集外國信息,利用下英語資源。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收集以下不同國外的人們的飲食文化、發型服飾和電影藝術等文化多媒體資源。

    (四)不斷加強學生的商務英語實踐能力

    在實際的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外的商務英語實踐也是增強對異國文化理解的一種重要能力。在寒假與暑假的時間內,可以鼓勵學生進入外企進行商務英語的實習,不斷擴展學生的商務英語對外擴展能力和不同文化的交際能力。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很多對外的國際奧會和世博會等活動的志愿者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通過對外商人士的不斷接觸,擴大學生的交際圈。體會在不同國家進行工作的表現形式和行為生活習慣,真實的感受到跨文化學習的基本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www.成人av.com|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成人在线综合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成人性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美国特级成人毛片| 成成人看片在线|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成人免费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