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規劃”近年正在中國驟然興起,作為這一學科領域的核心,中國旅游管理學科和風景園林學科因此而發生著轉變。其動因來自4個方面:國際旅游與景觀規劃學術研究,工程實踐的示范,中國國務院學位辦對于原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取消,以及環境藝術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這些變化一方面促使中國旅游規劃領域正在經歷著初期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國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形成。為此,確有必要認清形勢,理順思路,把握“現代旅游規劃”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出現的前兆,明確該學科領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應的實施對策。
基于20年來風景景觀規劃設計和近年旅游規劃的研究實踐,筆者以為,旅游規劃其狹義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發展規劃、旅游項目設置、客源市場在內的旅游策劃,這是旅游界的強項、核心。其規劃的形式特點是以文字、數字、圖表為主的描述、分析、論證、設想;然而,過去的實踐結果和未來的社會需求告訴我們,僅有這種旅游策劃是不夠的,尤其要把設想計劃落實在有形的空間形體和有階段的時間范圍上,這就需要有更為具體的時空規劃以及對應于單體項目的設計,需要以景觀規劃設計界的規劃設計圖紙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美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問題;同時,除了經濟產業的問題,游憩心理行為和旅游地時空形態格局正在成為旅游規劃理論研究的重點。
因而,新一代的中國旅游規劃,實踐深度:要從宏觀的策劃這一元走向宏觀策劃、時空規劃、單體設計的三元;實踐內容:要從以客源市場為主的一元擴展為客源市場、生態環保、美景創造的三元;理論研究:要從產業經濟為主的一元擴展為產業經濟、游客心理行為、時空形態格局的三元。這三個層面的三元及其分別從一元向三元的擴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規劃三元論的核心實質。
1、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
如同傳統的旅游規劃,現代旅游規劃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為旅游者創造時間與空間的差異、文化與歷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滿足。筆者認為,現代旅游規劃自始至終都應以此為核心和最終目標。
以此為出發點,從中國旅游規劃的實踐需求看,筆者認為,其中均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旅游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關于人們行為活動以及與之相應的經營運作的規劃需求;(2)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生態環境大地景觀的規劃需求。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簡而言之,旅游、景觀、生態,這就是筆者所提出的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素(劉濱誼,2001)。
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旅游規劃應包括“旅游”、“景觀”、“生態”這三元的規劃,并以這三元作為基本側重。“旅游”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游客行為心理與項目經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的規劃,又稱風景園林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生態”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區、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影響進行識別、分析、保護規劃。一個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旅游地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旅游地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縱覽全球旅游規劃的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也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側重不同而已。
筆者提出現代旅游規劃三元論,首先,源于旅游與景觀規劃實踐的切身體會和理論思考(劉濱誼,1999a),其次,源于人類聚居環境學的系列理論研究(劉濱誼,1999b),再次,分析旅游規劃本身,筆者發現旅游規劃在層面、重點、階段、支撐專業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規劃的三個層面:區域—景區—景點;
②旅游規劃的三個重點:資源(區域上)—布局(總體上)—選擇(景點與項目策劃);
③旅游規劃的三個階段:發展規劃(階段1)—總體規劃(階段2)—詳細規劃(階段3);
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管理”;
⑤支撐學科領域: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
根據旅游規劃三元論,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旅游規劃傾向和流派中,我們可以辨別出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劃為核心,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游憩流派;(2)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的景觀流派;(3)以旅游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利用為核心,重在自然生態的生態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旅游規劃,提出旅游三元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決旅游規劃的定向問題,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旅游規劃發展方向。
2、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
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其形成與現代旅游管理和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觀念的轉變有關。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今后5~10年期間,中國旅游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專業,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結構性的體系,目前,作為這種體系的雛形———現代旅游規劃的觀念正在形成。
中國的旅游規劃,盡管在過去20年中,依附于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風景園林規劃等相鄰學科專業的研究與實踐,已得到一定的發展,然而,就現代與國際接軌的旅游規劃意義而言,這一學科領域目前尚處于形成初期,姑且稱之為“生成期”,正在經歷著最為關鍵的結構確立、反饋調整、轉變重組。學術方面,一是受到中國旅游界、風景園林界、建筑規劃界的影響,二是受到國際旅游學科專業的推動;社會實踐方面,一方面,迅速發展的旅游市場需求為該學科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魚目混珠、外行多于內行的狀況,導致該專業實踐成果缺乏原創、“克隆”國內外旅游景觀實例成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首先需要在學科專業上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是解決生成期該學科專業“定性”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這種觀念的形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原旅游管理學科關注重點的轉移和范圍的擴展:從后期管理運營轉移到先期開發建設,從單一傳統專業擴展為綜合交叉的現代專業;二是指隨之而來的學科核心內容的轉變:從以項目策劃為核心的旅游規劃轉移到以包括項目策劃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旅游規劃三元素為核心的綜合旅游規劃。對于中國旅游界,這種新觀念已經具備客觀條件基礎,這就是近年迅速擴展的旅游規劃市場需求及其工程實踐。與過去20年的實踐相比,旅游規劃項目種類、規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擴展。例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此外,隨著國外高水平旅游規劃實踐的介入和國內旅游規劃院所日趨國際化的旅游規劃的操作方式,學科領域新觀念的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操作已開始深入人心而勢在必行。
這一新觀念形成的主觀條件是國內一批專家學者數十年堅持不懈的追求、倡導、宣傳、開拓。誠然,時至今日,在專業內容側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張各異,稱呼有別。對此,筆者呼吁,關鍵需要就以下3方面學科領域基本原則達成共識:①學科領域核心:廣義的旅游—景觀—生態;②學科領域根基:旅游學、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學;③與近鄰專業的關系:該專業是與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藝術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學科領域新觀念的確立,這是解決中國旅游規劃定性問題的關鍵。
3、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支撐專業
當今中國旅游規劃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旅游規劃界由旅游經營為導向的規劃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三大類專業共創旅游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就發展趨勢而論,這三大專業正在構成現代旅游規劃設計交叉學科的支撐專業。對于旅游規劃設計學科,其核心就是這三元的綜合。一元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一元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以及由此引發的經營投資回報效益等問題,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在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派生。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從與這三元相對應的教育來看,目前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100所左右;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多所。盡管迄今中國還沒有“旅游規劃”這一學科專業名稱,這些院校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專業名稱各異,或是一級學科、或是專業、或是某一專業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備了培養從事旅游規劃專業人才的能力。從與這三元素相對應的規劃設計院所來看,國內已存在風景園林類、環境藝術類、旅游規劃類三類規劃設計院所,其工程實踐的都與旅游規劃有關。
從學科領域基本組成而論,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包含這三大方面。從專業操作過程看,環境藝術以“設計”為全過程,風景園林以先期“規劃”、后期“設計”為全過程,游憩娛樂以項目選取、游人活動組織管理的先期“策劃”和旅游景區運營的后期“管理”為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管理”這三個過程的結合構成了現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
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觀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支撐專業的增加、實踐過程的完善、實踐領域的擴展,這是當代任何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的必備條件。對于現代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這種學科交叉與專業綜合無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國內3個專業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主的局面已經造成了學科發展上的混亂。應當改目前這種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旅游規劃學科的“三位一體”。對此,對于這一學科專業的整合“定位”,基于數十年的積累和未來將要發揮的作用,中國旅游界和國家旅游局理應為主,擔起重任。
4、旅游規劃專業教育的結構
要使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三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發展,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社會需要,為國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大學本科、碩士人才;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旅游開發市場需求,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三個層次已運轉若干年,為中國旅游規劃業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第二層次也已開始運轉,隨著近5年專業教育的發展,第一層次正在走上正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將為旅游規劃學科領域未來的加速發展鋪平道路。
三個層次教育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當為基礎。但是,目前這個基礎還相當薄弱。原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科)本科專業的取消,原來獨立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碩士點降級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點中的一個方向,在轟轟烈烈、日漸上升的旅游規劃事業表象的背后,教授講師們已感受到了由于這兩方面所造成的學科專業危機:旅游規劃專業人才奇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斷源,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需要一個專業教育上的“革新”、“強化”:一方面,爭取恢復原風景園林工科本科和碩士點專業目錄,另一方面,強化“旅游規劃設計”本科、碩士、博士這一專業方向的獨立專業教育,采取多層次、多途徑、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社會的旅游規劃業需求孕育著新型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除了城市規劃中的風景園林規劃(工科)、環境藝術(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規劃(理科)專業的興起,一批近鄰、邊緣學科專業的實質性介入也大大擴展了旅游規劃專業的知識范圍: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等。旅游規劃專業教育課程設置面臨著擴展轉變的需求。對于這種轉變,筆者主張:一方面,要開設旅游管理的專業課程;同時,更要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藝術的專業課程。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對于一名立志成為現代旅游規劃師的學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專業及其近鄰邊緣學科知識都濃縮于一身,在四五年內,他應當如何掌握如此廣泛的知識呢?
筆者認為,可以把知識獲取的渠道方式分解為三種:一是通過看書、聽講座、思考學到的,比如管理學、游憩行為理論等;二是必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觀規劃設計;三是并非靠學校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踐、靠閱歷、經歷去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就大不一樣。與一般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相比,旅游規劃方向的學生培養所要求的這三個方面的比重需要一個大的調整,根據教學研究與實踐,對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規劃專業方向的教學,筆者認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為好。
總之,培養什么樣的旅游規劃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中國旅游規劃學科專業的發展壯大,關系著學科專業的“定型”。
關鍵字:旅游規劃景觀規劃設計時空形態格局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規劃”近年正在中國驟然興起,作為這一學科領域的核心,中國旅游管科和風景園林學科因此而發生著轉變。其動因來自4個方面:國際旅游與景觀規劃學術,工程實踐的示范,中國國務院學位辦對于原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取消,以及環境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這些變化一方面促使中國旅游規劃領域正在經歷著初期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國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形成。為此,確有必要認清形勢,理順思路,把握“現代旅游規劃”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出現的前兆,明確該學科領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應的實施對策。
基于20年來風景景觀規劃設計和近年旅游規劃的研究實踐,筆者以為,旅游規劃其狹義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規劃、旅游項目設置、客源市場在內的旅游策劃,這是旅游界的強項、核心。其規劃的形式特點是以文字、數字、圖表為主的描述、、論證、設想;然而,過去的實踐結果和未來的需求告訴我們,僅有這種旅游策劃是不夠的,尤其要把設想計劃落實在有形的空間形體和有階段的時間范圍上,這就需要有更為具體的時空規劃以及對應于單體項目的設計,需要以景觀規劃設計界的規劃設計圖紙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美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同時,除了產業的問題,游憩心理行為和旅游地時空形態格局正在成為旅游規劃研究的重點。
因而,新一代的中國旅游規劃,實踐深度:要從宏觀的策劃這一元走向宏觀策劃、時空規劃、單體設計的三元;實踐:要從以客源市場為主的一元擴展為客源市場、生態環保、美景創造的三元;理論研究:要從產業經濟為主的一元擴展為產業經濟、游客心理行為、時空形態格局的三元。這三個層面的三元及其分別從一元向三元的擴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規劃三元論的核心實質。
1、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
如同傳統的旅游規劃,現代旅游規劃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為旅游者創造時間與空間的差異、文化與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滿足。筆者認為,現代旅游規劃自始至終都應以此為核心和最終目標。
以此為出發點,從中國旅游規劃的實踐需求看,筆者認為,其中均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旅游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關于人們行為活動以及與之相應的經營運作的規劃需求;(2)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生態環境大地景觀的規劃需求。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簡而言之,旅游、景觀、生態,這就是筆者所提出的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素(劉濱誼,2001)。
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旅游規劃應包括“旅游”、“景觀”、“生態”這三元的規劃,并以這三元作為基本側重。“旅游”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游客行為心理與項目經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的規劃,又稱風景園林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生態”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區、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進行識別、分析、保護規劃。一個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旅游地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旅游地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縱覽全球旅游規劃的實例,任何一個具有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也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側重不同而已。
筆者提出現代旅游規劃三元論,首先,源于旅游與景觀規劃實踐的切身體會和理論思考(劉濱誼,1999a),其次,源于人類聚居環境學的系列理論研究(劉濱誼,1999b),再次,分析旅游規劃本身,筆者發現旅游規劃在層面、重點、階段、支撐專業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規劃的三個層面:區域—景區—景點;
②旅游規劃的三個重點:資源(區域上)—布局(總體上)—選擇(景點與項目策劃);
③旅游規劃的三個階段:發展規劃(階段1)—總體規劃(階段2)—詳細規劃(階段3);
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管理”;
⑤支撐學科領域: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
根據旅游規劃三元論,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旅游規劃傾向和流派中,我們可以辨別出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劃為核心,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游憩流派;(2)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的景觀流派;(3)以旅游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利用為核心,重在自然生態的生態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旅游規劃,提出旅游三元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決旅游規劃的定向問題,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旅游規劃發展方向。
2、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
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其形成與現代旅游管理和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觀念的轉變有關。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今后5~10年期間,中國旅游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專業,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結構性的體系,,作為這種體系的雛形———現代旅游規劃的觀念正在形成。
中國的旅游規劃,盡管在過去20年中,依附于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風景園林規劃等相鄰學科專業的研究與實踐,已得到一定的發展,然而,就現代與國際接軌的旅游規劃意義而言,這一學科領域目前尚處于形成初期,姑且稱之為“生成期”,正在經歷著最為關鍵的結構確立、反饋調整、轉變重組。學術方面,一是受到中國旅游界、風景園林界、建筑規劃界的影響,二是受到國際旅游學科專業的推動;社會實踐方面,一方面,迅速發展的旅游市場需求為該學科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魚目混珠、外行多于內行的狀況,導致該專業實踐成果缺乏原創、“克隆”國內外旅游景觀實例成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首先需要在學科專業上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是解決生成期該學科專業“定性”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這種觀念的形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原管科關注重點的轉移和范圍的擴展:從后期管理運營轉移到先期開發建設,從單一傳統專業擴展為綜合交叉的專業;二是指隨之而來的學科核心的轉變:從以項目策劃為核心的旅游規劃轉移到以包括項目策劃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旅游規劃三元素為核心的綜合旅游規劃。對于旅游界,這種新觀念已經具備客觀條件基礎,這就是近年迅速擴展的旅游規劃市場需求及其工程實踐。與過去20年的實踐相比,旅游規劃項目種類、規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擴展。例如,在許多城市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此外,隨著國外高水平旅游規劃實踐的介入和國內旅游規劃院所日趨國際化的旅游規劃的操作方式,學科領域新觀念的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操作已開始深入人心而勢在必行。
這一新觀念形成的主觀條件是國內一批專家學者數十年堅持不懈的追求、倡導、宣傳、開拓。誠然,時至今日,在專業內容側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張各異,稱呼有別。對此,筆者呼吁,關鍵需要就以下3方面學科領域基本原則達成共識:①學科領域核心:廣義的旅游—景觀—生態;②學科領域根基:旅游學、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學;③與近鄰專業的關系:該專業是與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學科領域新觀念的確立,這是解決中國旅游規劃定性的關鍵。
3、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支撐專業
當今中國旅游規劃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旅游規劃界由旅游經營為導向的規劃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三大類專業共創旅游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就發展趨勢而論,這三大專業正在構成現代旅游規劃設計交叉學科的支撐專業。對于旅游規劃設計學科,其核心就是這三元的綜合。一元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一元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以及由此引發的經營投資回報效益等問題,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在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派生。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從與這三元相對應的來看,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100所左右;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多所。盡管迄今中國還沒有“旅游規劃”這一學科專業名稱,這些院校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專業名稱各異,或是一級學科、或是專業、或是某一專業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備了培養從事旅游規劃專業人才的能力。從與這三元素相對應的規劃設計院所來看,國內已存在風景園林類、環境藝術類、旅游規劃類三類規劃設計院所,其工程實踐的都與旅游規劃有關。
從學科領域基本組成而論,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包含這三大方面。從專業操作過程看,環境藝術以“設計”為全過程,風景園林以先期“規劃”、后期“設計”為全過程,游憩娛樂以項目選取、游人活動組織管理的先期“策劃”和旅游景區運營的后期“管理”為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管理”這三個過程的結合構成了現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
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觀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支撐專業的增加、實踐過程的完善、實踐領域的擴展,這是當代任何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的必備條件。對于現代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這種學科交叉與專業綜合無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國內3個專業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主的局面已經造成了學科發展上的混亂。應當改目前這種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旅游規劃學科的“三位一體”。對此,對于這一學科專業的整合“定位”,基于數十年的積累和未來將要發揮的作用,中國旅游界和國家旅游局理應為主,擔起重任。
4、旅游規劃專業教育的結構
要使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三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發展,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需要,為國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大學本科、碩士人才;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旅游開發市場需求,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三個層次已運轉若干年,為中國旅游規劃業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第二層次也已開始運轉,隨著近5年專業教育的發展,第一層次正在走上正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將為旅游規劃學科領域未來的加速發展鋪平道路。
三個層次教育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當為基礎。但是,目前這個基礎還相當薄弱。原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科)本科專業的取消,原來獨立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碩士點降級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點中的一個方向,在轟轟烈烈、日漸上升的旅游規劃事業表象的背后,教授講師們已感受到了由于這兩方面所造成的學科專業危機:旅游規劃專業人才奇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斷源,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需要一個專業教育上的“革新”、“強化”:一方面,爭取恢復原風景園林工科本科和碩士點專業目錄,另一方面,強化“旅游規劃設計”本科、碩士、博士這一專業方向的獨立專業教育,采取多層次、多途徑、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社會的旅游規劃業需求孕育著新型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除了城市規劃中的風景園林規劃(工科)、環境藝術(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規劃(理科)專業的興起,一批近鄰、邊緣學科專業的實質性介入也大大擴展了旅游規劃專業的知識范圍:建筑學科、地理學科、機與信息學科等。旅游規劃專業教育課程設置面臨著擴展轉變的需求。對于這種轉變,筆者主張:一方面,要開設旅游管理的專業課程;同時,更要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藝術的專業課程。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對于一名立志成為現代旅游規劃師的學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專業及其近鄰邊緣學科知識都濃縮于一身,在四五年內,他應當如何掌握如此廣泛的知識呢?
筆者認為,可以把知識獲取的渠道方式分解為三種:一是通過看書、聽講座、思考學到的,比如管理學、游憩行為等;二是必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觀規劃設計;三是并非靠學校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踐、靠閱歷、經歷去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就大不一樣。與一般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相比,旅游規劃方向的學生培養所要求的這三個方面的比重需要一個大的調整,根據教學研究與實踐,對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規劃專業方向的教學,筆者認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為好。
總之,培養什么樣的旅游規劃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中國旅游規劃學科專業的發展壯大,關系著學科專業的“定型”。
關鍵詞:長壽之鄉、旅游總體規劃、夏邑縣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中國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健康、養生、長壽”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單純的的養生度假游已難以滿足人們高品質綜合性的旅游需求,因此,“長壽之鄉”旅游總體開發應運而生。
中國長壽之鄉是中國老年學學會評選認定的稱號。中國有49個長壽之鄉,河南有5個,夏邑縣是河南最早的“長壽之鄉”,也是河南最早重視“長壽”旅游資源的縣域,其旅游總體開發為全省長壽之鄉的總體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項目介紹
1.1區位條件
夏邑縣位于豫東邊陲,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東部和南部與永城為鄰,西部和西北部與虞城縣接壤,西南部與安徽亳州市交界,東北部與安徽芒碭山緣連。西距商丘市55公里、省會鄭州270公里,東距蘇北重鎮徐州120公里,南距皖北藥都安徽亳州60公里,東北接安徽梨鄉碭山縣城28公里。
1.2規劃范圍
規劃區夏邑縣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東部,縣域總面積1484.7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總人口118.1萬。
1.3旅游資源類型與等級
結合《夏邑縣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縣志及其它相關資料,對全縣旅游資源的基本情況系統整理、概況。依據國家行業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旅游資源分類分級規范,夏邑縣旅游資源初步調查結果涉及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旅游商品、人文活動等7大類,15個亞類,31個基本類型,共116個資源單體。其中,具有開發價值的優良級資源有4個,分別為:夏邑長壽文化節、夏邑城湖、孔子還鄉祠、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2規劃思路
2.1規劃理念
(1)全局視野,市場導向
準確把握華北、華東特別是豫東地區旅游發展態勢、科學合理定位夏邑縣在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主動融入豫東區域旅游圈、商丘市一小時經濟圈、沿黃旅游帶等。
(2)整合資源,產業聯動
整合夏邑縣“長壽之鄉”旅游產品與縣域內天龍湖、孔子還鄉祠等景區旅游資源,緊抓主打產品,適當引導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推動縣域內旅游產業和諧發展。
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關聯帶動作用,不斷完善夏邑縣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充分依托、吸納、整合、聯動相關產業資源,深度挖掘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發展的內在經濟聯系,調動相關行業部門共同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旅游業聯動作用,延伸旅游產業鏈,形成旅游產業群。
(3)創意先導,精品塑造
以創新性思維,集中力量凝練區域旅游發展的內核以引領“長壽之鄉”品牌發展,使之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新動力和提升旅游產品質量的有力驅動。
精品戰略是針對市場的戰略,夏邑縣“長壽之鄉”的旅游總體開發應通過對旅游市場發展的研究,找準旅游短期熱點、預測旅游長盛領域,以相應制定符合區域旅游發展的深度戰略。同時采用多種營銷手段,著重在主要市場上確立產品品牌和增強市場知名度、美譽度,通過市場行為完善旅游產品的精品化。
2.2規劃目標
通過旅游開發,使夏邑縣“平原壽鄉”與“北方長壽樂園”形象深入人心;國內知名養生、長壽休閑度假旅游區的地位得到確立;全縣旅游產業成為全面促進和支撐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形成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旅游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發達,旅游產業結構合理,旅游業的產業優勢和經濟作用凸現。
2.2規劃定位
以“長壽之鄉”品牌為依托,以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打造集觀光、養生、休閑、度假、體驗、康體、旅游地產等于一體的河南長壽養生的“第一高地”。
3規劃設計
3.1空間布局
3.2功能分區
根據夏邑縣的城鎮空間結構、空間布局、旅游資源分布以及縣域的交通道路狀況,將夏邑縣分為三個功能區:長壽薈萃綜合區、長壽文化觀光區、長壽體驗區。
3.2.1長壽薈萃綜合區
范圍為夏邑縣城及S324省道所環繞的空間區域。完善本區的各項旅游服務功能,包括接待系統,集散系統、形象系統及游覽系統,全方位提升夏邑縣旅游服務與接待設施的檔次,著力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形成夏邑縣公共的旅游綜合服務區域。
3.2.2長壽文化觀光區
范圍為“李集鎮―劉店集―太平鎮―孔莊鄉―北鎮―胡橋―郭店―桑固”環繞而成的環狀區域。本區主要開發以大圣寺、孔子還鄉祠、吳家寺遺址、商湯禱雨臺為載體的長壽文化觀光旅游;以太平百果園、孔莊鄉萬畝果園為載體的長壽休閑度假旅游。
3.2.3長壽產業體驗區
范圍為“車站鎮―火店鄉―會亭鎮”所在的半環狀區域。本區打造以食用菌為主題的美食之旅,特色商品購物之旅;將火店鄉的“宮燈”與“中國結”的展示規模化、形象精品化、出售多樣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注重會亭鎮打火機基地的旅游商品開發,生產并出售中高端打火機,最終形成以“食用菌”、“宮燈”、“中國結”及打火機為依托的夏邑縣特色旅游產業體驗區。
3.3旅游產品與項目設計
3.3.1延壽圣祖
關鍵詞:住宅;建筑設計;商品化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考慮到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城市的生活已漸漸與大自然相隔離,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越加的現代工業化。城市噪音,空氣質量的下降,城市垃圾堆積如山的出現使得人們生活中的“綠洲”漸離人們遠去。然而居住環境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把家安在了生態旅游區。
項目概況
海西國際城的一期工程與二期工程組合形成海西國際城商娛小鎮。C地塊用地面積為:52201平方米,主要以低層住宅為主。東距廈門市中心區30公里,南去漳州市中心區20公里,北往泉州市區100公里,距離福州市區300公里,距離廣東潮汕地區200多公里,東距臺灣金門島45公里。
項目選址
3.1空前發展機遇,增加商品的價值
根據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成為國家新的經濟發展重點,被喻為閩南金三角的廈漳泉區域,勢必會成為海西經濟區發展的先鋒地帶。漳州市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交匯地帶、廈漳泉城市圈的核心腹地,是廈漳泉未來城市拓展的重點板塊,亦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廈成高速和廈門環城高速的建成通車,這一地位將日趨突出。
海西國際城位于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內,是旅游區的核心項目之一,資源條件優越,同時緊鄰現狀交通干道和未來的環城高速,交通優勢得天獨厚,有著快速發展的先天條件。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的良好機遇,更能贏得人們的青睞,提高上面的價值。
3.2基地以丘陵為主,降低開發成本
整個海西國際城主要以低山丘陵區為主,基地以香蕉果園和山林為主。一期C地塊用地的地勢特點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面緊鄰中冶大道,西南面為小山丘,最高海拔54米,向東側逐漸低緩,到達最東面最低處為30米。規劃區內平坡地(i≤8%)約占規劃區總用地的18%,緩坡地(8%i≤15%)約占17%,中坡地(15%i≤35%)約占32%,陡坡地(i>35%)約占33%。
戶型設計
設計者們實地考察,走訪群眾,充分結合了當地民情和周圍地理環境。在相對有限的面積中應力求做到使用功能最合理化,為人們提供既經濟合用,又靈活豐富的戶型空間,住宅建筑設計,既設計建筑本身,從廣泛意義上說,更設計了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對人的行為生活構成的關注應作為設計出發點之一。
4.1單體設計
戶型C1、C2作戶數的主力,戶型C1、C2面積在260平方米左右,采用五房兩廳的布局策略。主要房間均有良好朝向;24平方米的庭院天井,別致安靜而富有內涵。在設計中,為了使戶型組合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兩個組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來布局:戶型C1、C2A組團采用了院落圍合的方式,6-9套為一個單位,以歐式經典園林的布局方式組織內在空間,使用戶的居住環境更加規整而具有私密性。組團B采用了經典的組合方式,采取3套一組的方式沿小區主干道展開,這樣的組合使高效便捷的入戶成為了可能,而寬敞的近15米的后院布局又能營造出一種別樣的休閑情趣。
4.2功能配置
項目中住宅的客廳、家庭室、餐廳、書房、廚房、衛生間、工人房、洗衣間、儲物間、雙車位車庫、主臥室、臥室等功能區域,根據空間的私密程度和活動的動靜程度分區布置,流線不交叉干擾。客廳、家庭室、餐廳、主臥室等主要廳房盡可能布置在朝向良好、景觀最有利的位置。景觀和朝向盡量兼顧,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取舍。在空間上,居住者能充分地利用家里的每一寸空間,做到地盡其用,無浪費,無死角。
整體建筑風格采用傳統西式,力求以經典的形態與馬洋溪稀缺的景觀特征和起伏有致的山地地貌特點相協調。建筑用材盡量采用自然材質。屋面材料采用油氈瓦或無釉筒瓦。墻體材料選用天然石材、無釉面磚、毛面涂料、進口木質扣板;外墻門窗框采用進口本色木質檔料。室外鋪砌地面根據不同部位采用天然石板、優質黏土磚、防腐木板、天然卵石等自然材料拼砌。
周圍環境的布置
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布滿生活氣息, 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使以綠為主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堅持高質量美麗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今,人們對住宅小區綠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兩塊草地,三四個花壇,而是要求高標準.高質量。一般情況下,綠化面積不少于建筑面積的30%。好一點的要達到50%以上,并要與四周環境高度協調和統一。給人的感覺就是回到家,就像是在生態旅游區度假一樣,心情放松,順暢,刪除工作中一天的壓力。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作出相同的設計來。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不同于公園的設計,它應以自然為主線,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使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本項目景觀設計滲透在從整體規劃到建筑細部的全部方面。整體上,本項目硬景觀設計的要點是緊密結合規劃區道路設計,將地形改造景觀化。景觀設計避免出現呆板無趣的高大坡坎,多做分級設置擋墻的手法,多用地方鋪砌材料,盡可能減少硬化的范圍。軟景設計的要點是梳理水岸林帶、組團間隔林帶、區域典型孤栽的結構與品質、避免綠地系統的碎片化。在每一棟單體地塊層面,景觀設計注重對街道前院的系統設計,既尊重不同風格建筑對院落環境的要求,又適合在組團街道上行進得到的統一的感受;景觀設計還注重對生活后院(側院)與間隔林帶之間的關系把握。既保留間隔林帶的原生意向,有做整治和改善,以鼓勵步行及后院的交流。
景觀設計力圖勾勒出特有的山林意境:晨曦第一縷金色的陽光撒向谷地、山岡,喚醒又一個愜意而溫馨的日子;午后閑暇間推窗遠眺如黛遠山,迎面而來的是掠過林梢的清風,來自湖面的點點波光映入窗簾;傍晚時分,在湖畔拾階而坐,靜靜感受遼闊天穹下的斗轉星移,遠方的休閑廣場在一天的歡樂時光后漸漸落下帷幕。景觀設計實質是在渲染一種生活的意境。
節能環保
環境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關注建筑的空間大小、造型布局、審美外觀等,其實,建筑作為人類最大的一種耗能活動,在建造和使用的過程中,對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而在本項目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做到:
(1)本工程無嚴重噪聲污染,衛生污染源,不會對環境產生重大有害影響,地下室尾氣井通過排風井地面排放;
(2)建筑外表皮設計滿足自然光與有效組織自然通風,改善室內自然進化條件;
(3)保溫材料選用導熱系數小的保溫材料,以達到節能目的;
(4)所有設備安裝均考慮小神和減震措施;
(5)辦公室室內噪聲控制在45分貝以下,辦公室用房隔墻隔聲音量大于45分貝;
(6)結構形式采用鋼結構,發揮材料優勢,減少材料用量,減少結構構件斷面,增加了建筑空間利用率,符合建筑節約材料的原則。同時鋼材為可再生材料,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
(7)垃圾處理:建筑內部的垃圾由清潔人員收集,統一處理至垃圾房暫存,然后由垃圾車進行外運。
(1)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異軍突起。根據最新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資料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游客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國內旅游收入26276億元,同比增長15.7%;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1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5569萬人次。國內居民出境981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萬人次,同比增長19.3%。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于旅游產業都愈發重視,旅游業所肩負的功能和在國民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發生了徹底轉變,從原來的接待外賓賺取外匯轉為現在的拉動內需創造和諧社會;從原來的經濟單體變為現在的支柱產業,無不證明旅游業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得到了良好發展機遇,從誕生到現在一步一步良性的發展著。
(2)從目前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實例來看,通常的程序是:總體規劃———具體設計———實施施工。這中間間隔的不連續性就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后其原有的自然屬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這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美國的約翰•西蒙茲曾總結表述,景觀規劃設計要始終貫穿于實際開發建設,包括場地的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等,這樣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正是這種思想付諸于實踐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向未來。
2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伴隨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發展時間和歷程略顯稍短。綜合分析,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伊始至今,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2.1第一階段:萌芽狀態,雜亂的初級階段(1978~1990)我國旅游開發的伊始,旅游規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還是以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其基礎,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也基本處于萌芽的初級階段。之后,有少數旅游規劃設計者,從自身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自發地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但整體上缺乏系統體系和行業標準,常常摻雜在其它的內容中。總體來說,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處于一個沒有體系標準,多學科自發進行的初級階段。
2.2第二階段:發展融合,整合的進階階段(1990~2000)規劃從業者和相關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在旅游規劃中重點突出景觀設計,或作為重要章節,或形成獨立系統,嘗試性的開始編制獨立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同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多個學科在旅游業發展領域內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景觀設計師也成為旅游規劃人員隊伍中重要的組成機體。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在不斷地融合中升華、創新,為之后更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2.3第三階段:關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階段(2000~至今)在這個階段,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成為大量旅游景區或旅游產品解決增添項目內容,提升品質等級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強調旅游景觀要素是旅游發展和旅游活動吸引力的重要組成,一度將旅游景觀直接作為核心進行產品的打造開發。
的理論體系。本文對生態旅游景區的概念、規劃原則與內容三方面進行了歸納.并以廬山石門澗景區為例,在總結規劃的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景區規劃問題的
措施。
【關鍵詞】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廬山石門澗景區
生態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它強調保護生態環境與謀富當地社區,被認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態旅游獲得成功的關鍵是對生態旅游景區進行科學的規劃。本文以廬山石門澗景區為例,進行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將研究對象置于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理論框架內,分析其在旅游規劃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實施的策略,以便為其逐漸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提供依據。
生態旅游一詞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來進一步給出了生態旅游的定義,即人們到相對原始的自然區域,以探求和欣賞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及當地文化特色為目的的旅游活動
生態旅游景區概念生態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態旅游以及旅游景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學術界對它的界定至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筆者在綜合了學者觀點的基礎上,作了如下定義:生態旅游景區是指由一系列生態旅游景點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態旅游者前往游覽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確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種必要的旅游附屬設施、服務及環境保育措施,追求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綜合平衡的旅游經營管理系統。生態旅游景區在中國通常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
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原則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旅游景區內資源為主,貫徹“保護、利用、保護”的方針,堅持以自然為主,景觀協調,工程設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效益性,以促進景區自然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
任何生態旅游的開發都必須以保護作為首要的出發點,這是生態旅游景區別于大眾旅游旅游景區的核心所在。
(二)整體優化原則
生態旅游的場所不僅有生物和環境條件因素,還包括人類活動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是多因子、多層次組成的集食、住、行、游、購、娛等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因此應該從整體}}{發、綜合衡量、全面考慮,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
(三)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原則
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是以當地自然資和人文資源為依托,要使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其保護。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前提下進行開發,這是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首要原則。
(四)特色原則
生態旅游景區區別于一股的旅游景區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規劃中一定要體現這一點。以便在以后的開發中能保持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要堅持以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遺跡等資源的開發為主,充分體現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觀的美學、文化及藝術價值,以滿足不同層次游人的游覽要求。
(五)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原則
促進當地社區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開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功能。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才能使規劃切合實際,才能被當地居民接受。
三、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內容
(一)確立地方風格
確立地方風格是制定旅游開發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開發都要根據區域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背景和旅游資源特征,尋求國際、國內或區域的比較優勢。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背景和區域經濟環境的條件,確定旅游開
發的層次和風格。
(二)功能分區。
最早的分區模式是美國景觀建筑師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圓模式。141后來,Nieuwkamp(1996)提出將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密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這些分區模式都在保護景區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態旅游地擔負著保護自然資源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任務,同時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體驗。因此,生態旅游地的開發必須根據目的地區域生態系統的層次與特點規劃出合理的功能區。
(三)旅游接待設施規劃
作為一個旅游景區,必須要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但盲目地興建各種旅游服務設施,會明顯改變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觀,導致景區嚴重的城市化。特別是一些人工景點和服務設施建筑,與景區景觀相融性很差,由此會給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設計上要結合景區的實際情況,通盤考慮動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體現生態原理。
(四)生態旅游產品規劃
生態旅游產品規劃是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核心內容。產品規劃一般包括旅游線路的設計組織,各種游樂活動規劃以及專項旅游規劃。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動項目都適宜在生態旅游景區開展,而是必須在功能分區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生態旅游產品規劃。
(五)生態旅游商品開發規劃
生態旅游商品是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還具有環保性和生態性。因此,生態旅游商品的設計與開發,應綜合考慮可能給景區帶來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應突出其生態性、環保性和可持續性。
(六)解說教育系統規劃
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環境教育,因此在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中也要充分體現這一點。解說是指通過人員講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眾介紹有關生態旅游景區知識的宣傳過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有關景區生態環境知識及其價值,提高游客的生態環境意識,悉知并遵守旅游行為準則,積極配合與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訓規劃
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專業生態保護知識的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因此,人才培訓是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重要內容。在錄用時要經過考察、考試,把好聘任第一關。人員錄用后,要分層次抓好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職業培訓,實施生態旅游培訓上崗制度,普及有關科普知識,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態保
護素質。
廬山石門澗景區的規劃與管理
(一)廬山石門澗景區資源
廬山石門澗景區位于廬山西麓,距九江市區12公里,距京九鐵路廬山站7公里,為廬山的西大門,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鐵船二峰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達3000余米溪澗大峽谷而得名。景區最高點海拔950米,景區最大落差160米,景區面積600公頃、景觀百余處。景區內有高等植物3900余種,昆蟲2500余種,鳥類200余種,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320余種,為國家4A級景區。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
(二)廬山石門澗景區規劃的現狀
1.旅游接待設施規劃
目前廬山石門澗景區有食宿點各一個,餐飲點為“石門山莊”,主要供應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風格的“竹筒燒飯”最為著名。住宿點為“風情竹吊樓”,可提供床位50張,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與景區的天然風格相互呼應。景區內共有公共劂所6處,全部采用免沖式建設,采用化糞池的方式處理產生的垃圾。景區內建有電站大壩,由于廬山地勢東高西低,因此廬山的三大水庫蘆林湖、如琴湖和蓮花臺的水全部流入電站。無洪期電站大壩主要提供周邊居民飲用水以及供廬山發電廠發電:雨量超過100毫米時,則進行泄洪。
2.解說教育系統規劃
迄今為止,廬山石門澗景區已經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多種宣傳手段對景區進行了宣傳。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夕陽紅》欄目以及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快樂中國學漢語》欄目中都有廬山石門澗景區的身影出現。除了對景區本身的宣傳之外,景區內還制定了許多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對生態旅游的常識進行了宣傳,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導游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等;同時,景區內還設置了多處提醒游客注意環境衛生的指示牌及與環境協調的廢物收集系統。
3.人才聘用、培訓規劃
廬山石門澗景區內共有統一管理的導游人員6名,均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戶外運動部共有經過特殊訓練的專職教練7名,專門負責景區內滑鎖及其他野外生存訓練項目的培訓、心理疏導以及救援工作。
旅游發展規劃與旅游建設規劃是全局與局部、宏觀與微觀、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編制的時序上應先全局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先整體后部分,旅游建設規劃要符合并執行旅游發展規劃,從而避免旅游產品的近距離、低水平重復的雷同,形成合理的旅游開發格局。
縣域旅游發展規劃是發展縣域旅游業的基礎和前提,要站在全局性、長遠性、抗爭性、綱領性的高度,通過把自身情況與外部環境的全面深入比較,謀求旅游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和發展行動,包括所要達到的中長期目標、將要開發的重要產品、需要采取的相關政策措施、獲取競爭優勢的策略、業內運轉過程的規則等。同時要反映本縣資源、環境、條件狀況,提出景點設置、配套設施建設的可行性意見。縣域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依據是國家和省上有關法律法規、有關資源保護的國際公約以及本地區、本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縣域旅游建設規劃是在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對規劃的核心問題--旅游景區的建設進行旅游項目策劃與設計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礎設施進行具體時間和空間上的安排;建設規劃的依據是旅游發展規劃和相關的建設規范、建設標準。
在編制時序上,應是先發展規劃后建設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過程,就是對旅游產品的研制、開發和優化的過程,有了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發展規劃,然后再進行建設規劃的編制,才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在指導思想上,縣域旅游發展規劃一般是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在貫徹落實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戰略的基礎上,規定本縣旅游發展的戰略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布局、保障對策和措施。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起點要高,總攬全局,它是規劃內容、規劃技術、規劃組織創新的基礎,否則難以達到指導全縣旅游健康、快速發展的目的。建設規劃的指導思想則是以開發縣域旅游資源、優化旅游基礎設施為出發點,在發展規劃的總體指導下,規定建設規劃的方向、目標、對策和措施。
在規劃審批程序上,縣域旅游發展規劃是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中長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由縣人大審批,而旅游建設規劃則屬于旅游部門規劃,由縣政府或縣政府授權旅游主管部門審批即可。目前我國旅游管理的法規建設還不健全,許多縣域旅游規劃未經過縣人大審批,這也是我國縣域旅游規劃實施過程中可操作性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縣域旅游建設規劃中的時序問題
縣域旅游建設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旅游發展的硬件建設問題,它包括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景區(點)建設兩個方面。在縣域旅游發展中,旅游產品和旅游基礎設施是兩大支柱,其中旅游基礎設施是基礎,旅游產品是結果,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縣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有的縣可能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好,有的可能是旅游產品建設條件優越,但更多的是兩者都差,且發展旅游業的資金有限,這就出現建設的時序問題,在建設規劃中把哪一個放在優先的位置。
一般來說,在縣域旅游建設規劃中,應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第一位,應先重點解決旅游景區與交通干線之間的連接道路,旅游景區內的游覽步道,以及景區停車、環保環衛、供水供電、安全消防等設施。而旅游景區的選擇應是本縣境內的資源品位較高、發展潛力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線建設已基本完成、投資見效快的景區。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應在市場導向下,優先開發具有優勢的旅游產品。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先易后難,滾動發展,先開發容易開發且見效快的產品,積累資金,然后開發其它產品。
3建設規劃中的投融資問題
在縣域旅游建設規劃中,不管項目建設規劃內容如何,最終都會涉及到一個籌措資金的問題。計劃經濟年代,一切建設項目都是由政府進行投資建設的,政府是唯一的投資主體,所以就不存在籌措資金問題,只要是政府計劃建設的項目,由政府財政撥款就可以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政府的職能發生改變,雖然許多縣都實施政府主導的旅游發展戰略,但政府的財力都十分有限,不再是唯一的投資主體,建設項目的投資呈現多元化形式,且政府的資金逐漸退出了競爭性的行業,轉向了基礎的、公益性的行業。因此,在建設規劃中應明確建設項目資金的籌措方案。應充分進行論證,在可行的條件下提出資金籌措方案。政府資金主要用于發展旅游業的基礎性投資如道路、供水排水、電、環衛等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主要由市場籌措,采用銀行借貸、債券融資、股票融資、租賃與利用外資等多種融資方案。應該說明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除政府撥款外,也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籌措,如BOT制和工程項目業主制等,BOT方式是政府將某項基礎設施工程特許經營權授予開發商,由開發商出資建設完成,并經營一定時間后,無償或以商定的價格轉讓給政府的建設方式;項目業主制是把工程項目建設單位作為建設該工程項目的業主,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法人,政府和其它投資者通過股權體現投資,明確經營觀念,業主通過經營獲得投資收益。
4建設規劃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思想應該是旅游規劃方法論領域中的根本思想,旅游建設規劃中應該處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不僅體現在旅游地環境保護、旅游資源保護等方面,還體現在對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追求。旅游地空間調控、時序調控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建設規劃各個方面的具體體現。規劃空間的容納量最多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以生態與社會環境的綜合承受能力適度為最合理。因此,在縣域旅游建設規劃中,必須合理測算和設計環境容量,將旅游設施建設對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的影響做出準確的評價和估計。環境容量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容量和社會環境容量兩方面。規劃中的項目建設既不能破壞景區內部的生態平衡,也不能破壞景區的外部景觀,建設項目的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建筑風格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同時,建設規劃的項目設計還要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一致。在少數比族地區,要特別注意從充分發掘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角度出發,設計能夠體現當地民俗文化的建設項目,以免造成當地文化的退化及逐漸消失,杜絕設計建設對當地人民的心理、道德、風俗習慣造成消極影響和不良的后果的項目。
5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的組織實施問題
【關鍵詞】城市規劃,旅游規劃,結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旅游規劃迅猛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行業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加強對城市規劃與旅游規劃的良好結合,對確保旅游和城市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城市規劃與旅游規劃的的關系
1、從旅游規劃看城市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按照空間尺度,從大到小分為三類:區域旅游規劃、城市旅游規劃、景區景點規劃。區域旅游規劃屬于宏觀尺度,側重于旅游業的布局分工;景區景點的規劃屬于微觀尺度,側重于景區的開發,包括景觀的配置、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等。而城市旅游規劃是屬于中觀尺度的規劃,雖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規劃內容大同小異,既要有宏觀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觀上的建設規劃,因而是一種旅游綜合規劃。
這類城市旅游規劃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門;而乙方即規劃編制單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來研究,需要多種學科的支撐,因此,規劃單位往往具備于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等多領域綜合型人才。
2、城市規劃中的城市旅游規劃
城市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規劃。在這里,城市旅游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而存在。雖然與城市規劃一樣,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內容十分單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區(點)在城市中的布局、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等的規劃,以及旅游線路的組織等。顯然,這是一個城市的"游覽規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規劃。
三、旅游發展所遇到的阻礙
1、經營管理不善,開發利用不當,監督制約不利,成為制約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
我國旅游企業普遍存在單體規模小,實力弱,經營管理水平低的弱點,使得我國旅游企業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等方面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從而削弱了其進行產品開發、市場拓展、服務質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企業失去了競爭力就等于人沒有了生命力,對一個企業的發展是致命的。而且,由于我國旅游企業資金短缺,技術力量薄弱,長期以來只能依賴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經營。這種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不但對企業本身造成傷害,而且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構成極大威脅。許多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具有極大的盲目性;還有一些旅游企業急于早日獲得經濟效益,開發時急功近利,進行掠奪式開發,經營時對資源過度利用,使資源超負荷工作。這些“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保護”的行為造成了許多旅游資源的破壞與浪費。而我國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對這些行為又缺乏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我國還不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最終造成了我國旅游業管理混亂,資源浪費的情況,成為制約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2、發展觀念落后,環保意識缺乏成為制約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觀因素
長期以來無論是我國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還是旅游理論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的認識,即認為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發展旅游業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對旅游開發的監督、規劃與管理。加上某些經營者的短視和缺乏社會責任感,導致了對旅游資源的盲目開發與過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質的差異,我國許多旅游者缺乏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觸摸攀爬古跡,在古跡上亂刻亂畫,隨意丟棄垃圾,在保護區內狩獵、野營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良行為使許多名勝古跡的原始風貌和存在壽命受到嚴重威脅,并且加重了旅游區的生態負擔,使景區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3、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被破壞成為制約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因素
(1)、開發利用不合理導致資源浪費與破壞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與不合理利用導致許多資源被破壞。四川黃龍九寨溝風景區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的大面積砍伐,造成九寨溝水量減少,使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積還有217.44萬畝的洪湖,由于房地產開發,旅游區開發擠占水面到1987年僅剩下70.29萬畝;著名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過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許多精美佛雕的顏色已發生變化,內在物理化學結構也受到影響。
(2)、水資源銳減并污染嚴重
水資源銳減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緊張,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體為主的旅游景點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濟南,由于70年代以來,該市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俱增,對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量日益減少,導致許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圍繞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設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水資源銳減的同時,水污染也日趨嚴重。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及旅游區廢水不加凈化和凈化未達標準便排入景區水體,嚴重污染了水體資源。
(3)、大氣污染并威脅可持續旅游
大氣污染往往是跨區域的。它不僅危害人類健康,而且還威脅旅游業發展。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曖,至21世紀30年代全球氣溫將上升1.5―4.5攝氏度,導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許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區將面臨威脅;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還會導致酸雨的出現,酸雨會毀壞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質污染,腐蝕文物建筑,旅游資源質量將受到嚴重破壞。
四、處理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的方法
1、注重城市旅游發展
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的角色正備受國內外關注。倫敦、洛杉磯、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均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在億人次以上。巨大的游客流帶來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聯動,因而使旅游經濟成為城市經濟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根據我國對入境旅游所作的調查,入境旅游者在我國首選的旅游目的地總是幾個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深圳、桂林、杭州等。由此說明,在各種類型的旅游目的地中,城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2. 重視城市旅游規劃的編制
(細化:城市需編制旅游專項規劃,明確城市旅游總體布局、產品、產業、線路、設施等)
3、明確城市旅游規劃擔負的重任
正確認識與處理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是旅游與城市共同發展的前提保證。旅游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產物。現今的旅游資源,無論其自然性還是人文性,最初存在并非是為旅游而生,只是在某一時空階段被旅游業所利用,才被稱為旅游資源。尤其是城市旅游資源,往往是城市各產業資源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規模時,可以為旅游業發展所利用,才分化出部分旅游功能,成為旅游資源。大概正是由于旅游業的這種附屬性,以及它易受外界影響的敏感性、經濟收益在城市產業中的散在性,使得許多城市旅游規劃被輕視。旅游規劃通過分析各類適于當今時代的旅游資源以及一系列背景環境,研究城市旅游發展的戰略路徑、產業體系以及總體定位,對城市旅游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城市規劃與旅游規劃的良好結合至關重要,因此,在處理兩者關系的后續發展中,要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加強對城市規劃與旅游規劃作用的重視,促進處理兩者關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謝加青;旅游目的地概念性總體規劃中的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青海省坎布拉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1
基于現實個人的旅游活動存在性質,直觀“一次旅游活動”,以具體描述性非抽象隔離地分劃描述的五個節點。此種描述呈現旅游景區規劃之內容,即要基于旅游者審美經驗,為促成旅游者美感創生在可能性上要做的工作,包括描述相應節點的審美現象,美感經驗,以此確立規劃的對象和建構內容。旅游景區規劃中要促成此種內容的達成,需要對此種現象加以描述,要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描述為審美經驗,在旅游活動的“愿游、行游、居游、憩游、憶游”五個節點對應五種審美經驗中呈現審美現象的達成。
一、基于“愿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愿游”,即是旅游之“本真的念頭”,指旅游活動的動機形成過程,是旅游活動的啟動節點。 “愿游”的對象主要表現為大眾傳播媒介所給予人的人們和環境之間的插入物——擬態景觀。
因此,旅游景區規劃在此主要是對“擬態景觀”的營構。具體來說要構建旅游基于景區內所含蘊人類精神文化中審美可能,集中表達在旅游形象或旅游標示物。要在一般吸引物即一般的審美可能的對象之上,使已經符號化和客觀化了的吸引物,在公眾之中能夠達成歷史性的共認。在可能性上是無限的,但是囿于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的歷史性,在質料上可能是一個突出的自然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藝術形象等,它要在原型上賦予歷史性的審美可能。它可能是由歷史性、構造性、藝術性等方面的給予附加而變得非同尋常,其意義是建構的,可以說是“虛構”的,但并非虛假,因為它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性結構,指向人的某些價值訴求。
考察現實的旅游業,就“愿游”發生的可能性分析,作為現實個人在現時代的現實圖景中其物質生活條件,從人的內部,即對自身的意識里充斥著激流、矛盾,不平衡的狀況;外部既有日常世界緊迫,又有旅游業本身在營銷中的刺激。在這些可能性中,即可促成動機,但其中有真正出于對旅游活動中的審美向度昭示的向往的真動機;也有可能出于從眾,其他旅行目的的附屬等非本真動機。前者又由于現實的個人在自覺進入旅游活動而有更多可能性達成“愿游”的美感生發。
但無論怎樣,旅游景區規劃就要基于以上對于“愿游”的描述,集中打造“擬態景觀”,以旅游標示物作為核心;以“符號化和客觀化了的美”和負載在媒介中實現個人正在展開的美感的創生,展示規劃景區中現實個人審美向度達成的圖景。
二、基于“行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對于旅游景區規劃,我們要將區內的已有物質生活條件,加以質料,特性,文化內涵,類型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并主要地在其存在性質層面,與受物質生活條件所限制的具體的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結構,加以比對;明確符號化的和客觀化的美,并結合審美現象理論,追溯這可指認的美的歷程;立于人的存在性質置身景區,通過審美現象學理論昭示“美感”創生的感性活動歷程,從而對其中的物質生活條件加以規劃安排。
在此種規劃中,要避免以我注景,避免簡單地對現存事實的判斷,昭明在人的歷史性中的意味,結合相應的審美類型構建景觀。由于人們在此時主要地是“觸景生情”,在“行游”中和景觀的相遇交互中達成審美向度的對象性關系,以此感性的人較容易產生移情或內模仿。而人的觀照方式又囿于其視野,有一定的視知結構,例如一般傾向以相框式,或觀畫式,對景觀的把握都在一定框架了,分片地觀景。所以,旅游景區規劃能夠以旅游活動展開,觀景的展開來構景。在美學向度中對自然之真,之善的感知與體驗,旅游景區規劃規劃也因此有了建構的方向。
三、基于“居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在審美經驗來說,此種客居中將當地民眾的生活世界當作對象,旅游者在其中悠游,打開擺脫了自身日常生活單調、煩瑣網羅與利害計較的人際關系中的第二空間的生活。在此全面地打開人在世界之中的可能關系的體驗,這是一種改變了的生活態度,即以審美向度的“游”,人們在此真正接近人的存在性質。
在此客居,讓人的住所的意義以另一種方式顯現出來,那隨時提醒自己的客居,隨時促成打開第二空間的客居,將日常掩蓋在直接的工具和目的手段中的住所,家庭的概念都顯現出來。因為第二空間的打開,人與人的關系,旅游者與客居地的人的關系在存在性質上,成為了一種展示,一種昭明,一種以現實個人的實踐向自身回響自身的本質。
據此旅游景區規劃需要構筑的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環境優美;社會環境安定、和諧;當地居民態度友好。這是旅游景區規劃在內容上要力圖達成的構建;同時,這更對旅游景區規劃提出了一個要求:真正在存在性質上昭明構筑人的理想的居住地,在現時代要構建對于當地人來說是理想的,是在居民的存在性質,精神文化結構的凝聚;更是直接地向游客昭明人在存在性質層面的可能性生活。
在此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個人,有其相應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也是對人類的理想棲居昭示了一種多元的訴求的必然,現實個人在存在性質上的真正昭明——因此,也在現時代的旅游景區規劃的路向中,將必然要包含的是——在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將自身置放于整體的人類世界中,按具體的現實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在其不斷展開的感性活動中筑造自身。而此種在第二空間的存在,在“游”中生發生活的智慧,將回響在日常世界。
現實個人在第二空間的生活,將在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之中形成一種力量,促使貧乏的日常散文世界做出改變。
四、基于“憩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在審美經驗上來說,旅游者進入“場所”,獲得一種身份,那“場所”如一種儀式給予人與身份相適的規范系統,其主要是在人的全面的展開中的一種可能,并突出地表現出一種“狂歡詩性”。人在具有強力的身份認同的活動中,通過直接的參與,讓自身的感性存在全面打開,短暫地“忘我”即拋開日常的理想、厲害計較,進入一種迷狂中,達到一種高峰體驗,這也是“憩游”之憩展示的另一種含義,讓現實個人自非本真的狀態中停下來,進入一種感性全面敞開的,打破了被建構起來的靈與肉的分離。
旅游景區規劃對于“憩游”的規劃,即是對“場所”的建構,營構促成旅游者參與到場所的條件。在規劃中以“場所”建構一種褫奪的效應,或者幕布的效應。前者是從具體個人來說,通過進入“場所”中,以“場所”所帶有的儀式的強力使個人在現存事實中的個人身份消解,而成為只在感性活動中的現實個人;后者則在人與人之間用幕布將對方的現實身份遮蔽掉,在無知之幕下,人們彼此原初地連結。全然按在“場所”中所建構的在人存在性全面展開可能的某一向度展開活動,在此人與人相互見證,在彼此參與到對方的對象性活動中達到人的存在性的昭明。
五、基于“憶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憶游”,從字面上來解釋即是回憶旅游活動,重新在意識中回顧旅游過程。從景觀上來說包括現實的個人作為旅游者時的旅游活動的記憶,旅游的紀念品,照片、光影的留存的印象等。
從審美經驗上來說,在“憶游”中,完全的記憶和完全的反省,由于人受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限制,最直接地受自身記憶能力的有限、遺忘限制,所以真正地獲得的是一種“回顧”。此種“回顧”中,個人的感性活動的原初界面再次打開,現實個人將自己當作對象,將旅游活動的記憶復活,但此時同樣由于人受限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此復活又是不同的,又由于是把自己當作對象的“回顧”,以此將創生出新的意義。在此“回顧”中,將那原本在現實世界線性的時間打破,過往的第二空間經歷與日常生活世界的相異,將產生一種“夢幻詩性”。這昭示出在現時代的旅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購買”一段時間,一段經歷,一種別樣的人生。
旅游景區規劃所做的將是對于旅游活動者的旅游活動的保存,構建促使旅游活動后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不斷去“回顧”的刺激物。這促使對我們的旅游景區規劃本身的認知拓展,即我們在實際的旅游景區規劃工作時,將不再能輕易地將旅游者,旅游景區,旅游活動作“物化”處理;而是要包涵著作為現實的個人的同情,體驗;把旅游者當作與自身關切的,相系的親近的人,以此我們才會去關注,才能去達成“憶游”的構建。
六、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