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建筑保護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

    第1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除卻歷史研究價值外,亦具有建筑學、美學、以及文化觀光的價值。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現存的歷史建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然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狀況卻著實堪憂。當諸如“梁林故居”之類的名人故居被拆的報道屢見報端時,我們不經需要反思,我國現行的歷史建筑保護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將歷史建筑絕對國有能否達到預期保護之目的,能否從公物制度相關理論中尋求到歷史建筑保護的新途徑?

    一、現有歷史建筑所有權體系下的保護模式

    通過梳理現行立法后,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的歷史建筑所有權制度是以國家所有作為原則,以集體與私人所有作為例外。具體如下:第一,歷史建筑以國家所有為原則是指,國家通過指定的方式,將古建筑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畫、近代現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于國家所有。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改變而改變。”由文物保護法第五條可以看出,古建筑屬于國有,是歷史建筑所有權的原則性規定,以文物保護指導性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確定下來。對于屬于國家所有的歷史建筑,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的規定,國家通過中央地方兩級三層的模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第二,國家對歷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權采取承認的態度,作為古建筑國家所有原則的例外情形。針對《文物保護法》第五條第二款所規定的“國家另有規定”的情形,《文物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屬于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現有保護模式存在的問題

    第2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在我國很多學者做了相關BIM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例如,清華大學的張建平教授完成了“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統”的研究,并成功地將其應用到了國家體育場等大型的項目中;另外,清華大學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合作了國家“十一五”項目“建筑設計與施工一體化信息共享技術研究”和“基于BIM技術的下一代建筑工程應用軟件研究”,側重于BIM應用軟件的研究,正在推出基于BIM技術的建筑設計、建筑成本預測、建筑節能設計、建筑施工優化、建筑工程安全分析以及建筑工程耐久性評估等一系列應用軟件[9]。在鳥巢、水立方這些近年來舉國矚目的項目上,已經運用了BIM。在水立方的設計中,設計人員用BentleyStructural和MicroStationTriForma有效實現了維倫第爾式空間梁架(Vierendeelspaceframe)的建模和計算,2005年贏得了美國建筑師學會(AIA)頒發的建筑信息模型獎。然而國人似乎更加津津樂道于這些建筑具有震撼力的表皮和外國建筑大師對中國文化的借鑒。其實,這些建筑留給中國建筑界的最大財富,可能正是信息時代以數字信息模型為基礎的全新工作方式。從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保護研究領域來看,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歷史建筑保護也跨入了信息時代,數字技術開始應用于建筑遺產的保護研究。信息化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地理信息系統(GIS)、三維激光掃描、信息化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給傳統的歷史建筑保護模式帶來了新的技術手段[10]。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信息時代,數字化遺產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和共同推進的目標,遺產的數字化、可視化和信息化等技術正在文博部門廣泛開展。世界各國成立專門的機構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歷史建筑保護研究。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文化遺產數字化,這是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結合的關鍵時期。虛擬現實系統成為人們承載歷史記憶的方式之一[11],1995年英國巴斯舉行了虛擬遺產會議(VirtualHeritage)展示歷史建筑的虛擬現實系統。1997年在芬蘭的倡議下,歐盟國家就開始為信息社會“第二發展階段”描繪藍圖,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其基本內容之一。美國對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非常重視,國家投入巨額資金開展“美國記憶”項目,各方協調合作將其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源發展為數字資源庫,并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傳播。同時一些碩博士論文和專著開展數字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領域的理論研究,探討信息技術對于建筑遺產的管理與運行機制[12];研究可視化等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沖擊和影響[18]。同時也有一些研究是針對BIM技術在遺產保護領域的實際應用,如PrabhuVenkatesh以多倫多市區歷史建筑改造為例探討BIM技術在文物建筑整體改造過程中的實際應用[13]。Kim,J和Jeon,BH提出用BIM和參數化建模等技術復原傳統的韓屋構造[14]。國內歷史建筑保護與信息技術結合最早是從故宮和敦煌開始數字化遺產保護。隨著GIS軟件功能及GIS數據處理方法信息技術的推廣,GIS在地理信息系統領域得到廣泛應用[21],這些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保護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人居環境研究中心進行了GIS技術在北京舊城保護研究。

    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也開展了基于GIS技術的蘇州古城規劃。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合作成立了GIS中心,并編制國內第一個專門用于歷史街區保護的信息管理系統(鎮江西津渡歷史街區)[15],胡明星和董衛老師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理信息系統手冊[16],并開展GIS應用于歷史街區的現狀調查、保護規劃編制、保護和管理的全過程研究。武漢大學建筑系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也做了相關探索和研究,把GIS技術和歷史建筑價值評估等現狀研究工作緊密結合(圖1)。另外,有一些國內院校的碩士論文集中在數字化、GIS等技術手段與歷史建筑保護的結合,研究構建古村落文化遺產資源管理信息系統[17]、探討利用GIS技術分析舊城區土地性質、面積、空間分布等變化[18]、利用現代信息技術(3S)手段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管理綜合信息平臺,通過該系統為文物日常管理、搶救性保護以及修復實施和管理監測工作提供支撐[19]。另外也有一些研究集中在根據古建筑的模式化特征,分析研究應用參數化技術的方法,嘗試將參數化技術應用到古建筑的設計過程,建立古建筑的參數化模型,選用GDL(GeometricDescriptionLanguage)參數化技術研究中國古建筑大木的參數化設計[20]。以及建立參數化古建筑構件庫來實現古建筑三維模型的精確重建,實現古建筑的數字化存檔,為古建筑工程的復原、修復提供技術支持[21]。并探討參數化在建立單個古建筑模型時的技術實現。計算機領域也有研究通過對實體擴展數據的研究和對ESTL文件的定義,利用面向對象技術、ObjectARX和OpenGL等開發技術,研發古建筑的三維建模組件和虛擬仿真平臺[22]。在實際建造案例中,目前所能找到的將設計的具體信息公開的案例有雞足山佛塔寺項目,此設計中用BIM完整地做了一套重檐歇山頂仿古建筑模型,并運用于施工。清東陵景陵修繕設計方案中也探討了建筑信息模型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的實際應用[23]。研究歷史建筑的結構、表皮以及設備管線等模型信息分“層”復原,擴充建筑數據采集的任務量與最終成果的信息涵蓋量[24]。可見國內歷史建筑數字化技術與實踐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我國起步較晚,歷史建筑的各類信息和基礎數據仍然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分析、共享,也無法解決面臨海量信息處理的難題。歷史建筑的知識庫不僅數據量大,而且根據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革新變化很快,需要建立追蹤監測機制。

    2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納入云服務平臺的可能性

    歷史建筑保護一直以來是城市規劃、建筑學的研究重點之一,也是城市規劃和政府決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和信息時代的差距仍然較大,歷史建筑信息大多數仍停留在紙質文檔,或者是單個計算機的電子文檔,這些文檔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數據庫,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對相關數據和資料的查詢需求;傳統的測繪及保護手段不能滿足人們管理與保護古建筑的需求,二維的觀測也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古建筑的全方位認知。隨著計算機科學和激光技術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GIS)、三維激光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歷史建筑保護領域里全方位引入現代信息工具已經迫在眉睫。

    2.1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數字化和信息化

    目前的歷史建筑保護開始運用數字化技術,BIM則可以統籌這些數字化技術,加速文物建筑的數字化、信息化進程。其實BIM的內涵及外延早已超出了模型的范疇,也延伸出了建筑行業,甚至到整個工程行業。因此BIM的實用性十分適用于歷史建筑保護的工作。從時展的脈絡來說,BIM把以2D圖紙為基礎的保護手段轉變為3D模型為基礎的保護手段(圖2)。目前歷史建筑保護管理系統還只能局限于一個單位內部,無法做到所有參與方的協同合作,數據可視化和關聯性差,技術層級不夠,迫切需要形成統一規范的數據倉庫,在海量信息中自動搜集到相關的信息。BIM為歷史建筑保護的協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BIM的應用對于實現文物建筑保護及文物建筑管理,提高文物建筑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文物建筑保護全面信息化和現代化,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如何利用BIM,往下統籌歷史建筑的各項數字化保護技術,往上整合到云服務平臺,很多技術細節迫切需要立項深入開展研究。

    2.2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海量數據分析

    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保護已經將建筑學和計算機學科緊密結合。而近年來云計算的風起云涌給我們帶來了服務模式與技術上的創新思想和理念。云計算的設計思想就是把分散的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系統構成資源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服務。云服務是基于云計算的各種服務,在基于云計算的云服務平臺中,計算壓力從客戶端轉移到服務終端,應用服務也由技術商提供遠程支持。這種新型的計算資源組織、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計算資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實現綠色計算。云計算為城市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效手段,通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云服務”經由網絡可以提供給包括城市管理部門、行業部門以及大眾用戶各種資源信息[25]。云服務技術與云服務系統使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與城鄉規劃的協同研究符合城鄉規劃的發展趨勢[26]。數字地球和智慧城市為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保護指明了方向,基于云服務平臺的建筑信息模型為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實現實時、動態、高效的時空信息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引入云計算技術統一化的數據訪問和開發技術,實行各種不同系統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保障信息的有效溝通和整合,從而實現海量數據的快速獲取與更新功能,實現真三維動態建模與可視化功能,使得歷史建筑向智能化、智慧化、語音化、真實化方向發展。

    3基于云服務系統的歷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統

    歷史建筑保護地域性強,需要強大的數據庫支撐,而且根據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革新變化很快。歷史建筑保護的先進技術包括虛擬復原技術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歷史建筑保護的材料選購、價格計算也需要數據分析;歷史建筑的分類、壽命分析預測也需要運用數學模型。這些工作需要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同時,依托歷史建筑綜合數據庫,規劃設計、文物保護和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及時掌握各種能反映現狀的動態資料,建立一定的監測機制。目前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保護技術多限于GIS、數字化測量、虛擬現實系統等方面,GIS可以對歷史建筑模型的空間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和處理,參數化技術可以解決歷史建筑信息數據的數字提取,數字化測量技術解決了傳統歷史建筑測繪方式不可比擬的存儲和傳遞優勢,虛擬仿真平臺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構想性在建筑的多媒體展示方面更顯其優越性,這些技術信息都是針對歷史建筑保護過程的某個片段,不能實現歷史建筑保護過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在歷史建筑保護全生命周期中對歷史建筑的現狀、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做出完整的分析和評估的研究。BIM模型中包含的建筑信息可以被用于模擬歷史建筑保護更新中的狀態和變化,其普及與完善將對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產生變革式的飛速發展。歷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統是以歷史建筑數據庫為核心,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城市規劃及系統科學、歷史建筑資源管理和保護的理論和方法,綜合應用于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事務的圖文一體化技術集成系統。

    3.1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歷史建筑保護模式

    從歷史文化角度對城市中的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已成共識,但仍需要著眼于拓寬視野,從歷史建筑的生態觀、歷史文化觀、法制觀和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對當今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性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從更廣闊長遠的視角挖掘當今的城市建設中歷史建筑的價值并提出相應的數字化保護對策。這種價值發現和挖掘是系統的過程,其模式與方法研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建筑所蘊含的各種價值,提高現代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歷史建筑實體的保護層面,將基于數字技術研究方式進一步發展成為能支持對于歷史建筑的協同研究過程、管理過程和保護實施過程的新型研究和保護模式。根據文物建筑保護方案建立和維護BIM模型,使用BIM平臺匯總各項目團隊所有的維護相關信息,將得到的信息結合三維模型進行整理和儲存,以備項目全過程中各相關方隨時共享。探索數字測圖和各種檢測技術在歷史建筑實體保護應用中的可能性,通過調研和測試,用相關技術對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適用性進行評估和總結。將歷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統與歷史知識庫等進一步集成,借助計算機網絡化管理,使歷史建筑研究過程、管理決策過程、以及實施優化過程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從而有效地提高歷史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水平。

    3.2基于云服務的歷史建筑空間數據庫和數據分析技術

    歷史建筑的空間數據庫的構建對于數字化保護至關重要。這其中要運用掃描技術、CAD技術、3dsmax建模技術、VRML虛擬現實技術、PhotoShop后期處理等。按照前期信息建模研究所確立的建構標準和方法,分別建構建筑遺產單體數據庫、維修歷史檔案庫以及既往研究案例庫中。以“三庫”中蘊藏的大量建筑遺產知識為研究對象,運用人工智能原理分析知識間相互關系、知識的表達方式和檢索方式,從中總結出基本規律,從而建構數據庫框架模型。采用云計算技術,建立歷史建筑云數據中心,以在線信息服務的方式支撐歷史建筑保護相關專題信息系統建設。系統集成多源、多維、多尺度、多時態的信息,通過這個數據庫可以顯示歷史建筑的相關數據及屬性,特別是其現狀影響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過虛擬建造、信息化建模實現建筑的可視化和信息數據的可查詢化,并對其進行統計和分析,滿足多領域、多部門的應用需求。歷史建筑轉化為數字信息后需要的是信息方面的技術,包括信息建模技術(XML)、數據庫技術(SQLServer)、虛擬現實技術(VRML)、信息集成技術(Internet)等。海量基礎數據全過程統計分析、方法選定、特征歸納、維護分類等需要功能強大的、能根據需要及時更新的、實現集群計算的動態數據分析軟件。在歷史建筑轉化為數字信息的研究基礎上,引入數學和計算機理論,研究多維矩陣分析理論對一些涉及時序和PanelData的經典模型以及我們自己提出或改進的一些模型,對演化計算及其收斂性證明過程,實現數學模型的多維矩陣表達。進一步研究并實現基于多維矩陣理論的算法的程序表達,同時盡可能多地實現多維數據可視化。使用戶直觀地理解、分析數據,最終能多角度、多側面地觀察數據,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海量歷史建筑BIM數據中的信息和內涵。

    第3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建筑遺產;改擴建;“新老”建筑;連接體

    1.研究內容和對象

    歷史建筑遺產再利用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維持歷史建筑遺產保存狀態,局部進行修繕、加固。另一種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對歷史建筑遺產的環境,功能,形式,空間等進行改建或擴建。在本文中,歷史建筑遺產的改擴建指的是在原有建筑遺產的基礎上或與原有建筑關系密切的空間范圍內,對原有建筑功能進行補充或擴展而形成新的建筑單體的改造過程。

    歷史建筑遺產改擴建中“新老”建筑有四種連接方式,即新老”建筑分離,“新老”建筑相連,“新老”建筑交叉,“新”建筑包含于“老”建筑內。由這四種連接方式的存在,決定了“新老”建筑之間的連接空間的類型分為外部開放空間連接,連接體連接,新舊建筑交叉連接,包含式連接四種。而在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對象便是“新老”建筑之間的實體連接空間。

    2.研究意義

    在歷史建筑改擴建的過程中,人們關注更多的是新建筑,引入的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風格等現代建筑語言,以及在歷史建筑遺產中由于新元素的注入,如何協調整合二者之間的關系,方能不顯得突兀,使二者和諧共生的問題。而很少關注新建建筑與原有建筑遺產之間的連接空間,本文通過對新老建筑之間連接體的類型、功能、設計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尋建筑遺產再利用中新舊元素的和諧共生關系,延續建筑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適應現代建筑的要求,使二者成為有機統一彼此互利的整體。

    3.建筑遺產再利用中“新老”建筑連接體的功能

    3.1 引導性空間

    “新老”建筑之間的連接體往往位于新建筑與建筑遺產之間,最常見的便是將連接體用作引導性空間。在水平方向上,連接體可作為廊道通過空間,水平方向上連接“新老”建筑,引導水平方向的人流。在垂直方向上,在連接體內設置樓梯、電梯等垂直方向上的交通體,同時連接上下空間,引導垂直方向上的人流。而往往,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交通功能共存于連接體內。同時,通過一定的形體和立面的處理手法,例如凹凸變化,材質區分等,使連接體具有獨特性,也可作為建筑遺產再利用中“新老”建筑的入口空間。

    3.2 公共休息空間

    由于連接體的位置的特殊性,新舊元素在這里轉變,在這里最容易發生各種活動,最容易成為人們聚集的場所,因此,連接體還可以作為公共休息交流的空間,例如中庭空間。人們可以在這里休息的同時,還可以感受新舊元素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感受時空歷史的變遷,文化的交融。

    4.建筑遺產再利用中“新老”建筑連接體的設計手法

    4.1 文化元素表達

    連接體是“新老”建筑的中介空間,也是新舊元素相互轉化的空間。因此,在這個空間中需要用某種文化元素來表達現代與歷史文化的信息。建筑遺產的再利用以保護為首要因素,以建筑遺產為服務對象。因此,從建筑遺產的文化背景,形式,材料,空間,結構,裝飾等方面抽取相關的文化元素,用現代的建筑語言重新加以解讀,在連接體的空間中表達出來,這樣將新舊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時空的轉化更加平和,自然。例如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擴建項目中,連接“新老”建筑的是一個通透的玻璃連廊,玻璃之間由鋼材質的豎向條狀構件連接支撐,而此構件便是抽取自東大寺的木結構梁、柱等元素,并用現代的鋼材質加以表達,在現代元素中體現著歷史的身影。

    4.2 交通流線

    “新老”建筑之間的連接體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其一個重要功能便是引導性的交通空間。在這樣一個中間過渡區域內,根據需要設置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交通體,合理引導組織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人流,使建筑空間流暢有序。

    5. 喬斯林藝術博物館擴建

    5.1 概況

    1931年喬斯林藝術博物館落成于美國奧馬哈市,它是一座以藝術和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中心,是美國新建筑藝術風格的典型實例之一。整個建筑采用產自喬治亞州愛多瓦夫魯里的罕有大理石,建筑形體簡潔規整,厚重而又不失美觀,透漏出深深的文化感。博物館內部空間采用中軸對稱式的布局。進入博物館,一條主軸線將門廳、具有頂部采光設計的噴泉庭院和一個擁有1200個座位的音樂廳依次連接起來,整個內部空間張合有序,尺度適宜。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城市不斷發展,博物館的空間和相關配套設施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擴建的需求也就成為必然。1992年6月,諾曼?福斯特應約對博物館進行了擴建設計,在原有博物館的北側修建了一座面積約4600平方米的新建筑,用作展覽、收集和管理之用,同時對原有建筑進行修復和翻新。新建建筑延續了原有建筑簡潔大方的建筑風格,其外墻部分同樣采用了60多年前原建筑所采用的同一采石場的大理石。建筑外形方正規整,在色彩,質感,比例,尺度上均與原有博物館建筑保持一致。

    5.1.1 入口空間

    在博物館原有的場地設計中,主入口處未設計停車場,只有人行入口,而將停車場設置在輔助入口處。因此人們更多的選擇在停車場停車之后,從輔助入口直接進入博物館,這便造成了博物館主入口的使用率降低。在福斯特新的擴建設計中,將新老建筑之間的連接體底層架空,作為博物館的出入口,并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打開博物館前的入口大道,重新將人流吸引到主入口空間,解決了原主入口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

    5.1.2 共享空間

    在新的擴建設計中,連接新老建筑的玻璃大廳空間除了底層架空,用作入口空間之外,作為二者之間的公共空間,還被用作新的餐廳和接待區。厚重的石材與輕盈的玻璃界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和沖擊,同時透漏出的是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與發展。頂部通透的玻璃頂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引入室內的光線映射在兩側干凈的實質墻面上,隨著時間的變化,光影也隨之變化,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東西兩側落地玻璃界面將室外的場景引入室內,無形之中使空間放大,使人們在這里休息的同時,感受到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深厚的歷史文化感。

    總結

    歷史建筑遺產改擴建中新舊建筑之間的連接體,是現代與傳統對比最強烈的區域,最容易給人帶來別樣的空間感受,從建筑遺產存在的歷史文化背景,形式,材料,空間中提取某種元素,用新的現代建筑語言重新詮釋,便是新老建筑連接空間的存在根本。同時,它還具有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含義,不僅是新老建筑間的實體連接,也是現代與歷史的連接,在這里可以體驗不同時代所帶來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感受,體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

    參考文獻:

    [1] 肯尼斯?鮑威爾著.于馨,楊智敏,司洋譯.舊建筑改建與重建(Architecture Reborn: The Con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Buildings)[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 周衛著. 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新舊空間關聯理論及模式研究[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 王峰.當今建筑空間改造中“新舊”共生設計理念研究 [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第4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街區、經濟發展、振新

    引言

    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反映著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是重要的文化資源。現如今刮起的保護風,更多的是從社會道德、人類文明所要求的公正方面出發,以福爾馬林式的保護方式保護歷史建筑,并且大面積的制造仿古建筑,以力求回復人們心目中的“歷史”,但是反觀這些修繕后的歷史建筑及做工精良的新“歷史建筑”,我們的歷史究竟留下了什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歷史街區的保護必然受到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和影響,單純的寄希望于道德及對歷史的責任感繼續以這種因為需要保護而保護的方式來對待歷史街區,只會讓我們舉步維艱。因此在探討歷史街區振新的的時候我們需要從物質結構更新及經濟振新兩個方面來考量。

    歷史街區保護概述

    1.1歷史街區概念

    1987年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又稱《華盛頓》)提出“歷史城區”的概念,其中提出歷史街區中應保護的內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建筑物和綠化、曠地的空間關系;歷史性建筑的內外面貌,包括體量、形式、建筑風格、材料、建筑裝飾等地段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與自然和人工環境的關系;地段的歷史功能和作用。

    1.2保護現狀及措施

    歷史街區的保護本質上是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以及所承載的場所記憶,單體歷史建筑其所能容納的信息是有限并且割裂的,更多的信息來自于建筑群體、周邊環境以及城市形態中。上海新天地、南京夫子廟、蘇州老城區都是人們熟悉的歷史保護街區,隨著舊城更新的深入開展,其普遍性及現實可行性正日益得到關注。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歷史街區保護必須處理好難以阻擋的經濟發展的需求與為保護物質結構而使這種發展受到限制和控制之間的矛盾。所以如何把握一個“度”,如何在歷史街區多樣價值中找到平衡,需要我們從管理決策者、開發商、規劃工作者到老百姓進行斟酌與權衡。

    2、歷史街區的經濟屬性

    迄今為止,探討保護只要停留在美學、社會以及文化的價值分析上,而極少涉及其現實經濟及商業價值。無論是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是有明顯政府干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歷史建筑抑或是歷史街區,均必須具有有效的經濟價值,歷史街區是公共物品及生產要素的復合體,具有雙重經濟屬性。

    2.1公共物品

    形式美感和文化氛圍是歷史街區的重要特性,表現為歷史街區與現代城市空間的不同尺度、個性化。同時歷史街區通過傳統空間與人之間的溝通傳遞無形的場所體驗感。在非物質層面形成文化的延續。

    2.2生產要素

    作為公共物品的同時,歷史街區還具有生產要素的屬性。其中歷史建筑屬于資本、城市土地屬于自然資源。歷史街區所占有的城市土地使得其保護與經濟發展最為尖刻的矛盾點。

    2.21城市土地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區的土地,永遠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歷史街區形成與城市發展早期,占據著最為黃金的地段,城市功能的調整、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使歷史街區所占有的城市土地用途限制了新的城市結構所需。這使歷史街區地段表現出明顯的稀缺特征,市場經濟下對利益的追逐導致區位是決定城市土地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歷史街區占據著搞區位價值的土地,促使市場轉換土地用途,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2.22構成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筑具有資本的特性,里普凱莫(Rypkema,1992)曾提出一個四部三段論:“歷史保護首先要涉及到建筑物;歷史建筑是不動產,而不動產是商品;對于一個要吸引投資的商品而言,他必須具有經濟價值。因此要吸引私人投資于歷史保護上來,首先必須創造并提升歷史建筑的商業價值。”但同時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這既成為了歷史建筑積極的商業屬性,他既可以提供直接的經濟收益,成為旅游消費的對象,投資的對象,同時可以提供額外的商業價值,如工廠改建。

    3、歷史街區保護與經濟的關系

    現如今對于保護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歷史街區必須與經濟掛鉤,以經濟帶動保護,主要表現在以經濟帶動當地旅游業,給當地居民及政府帶來經濟效益。二是認為歷史街區開發過度,不應將我們的文化淪陷在經濟的泥沼中。很多文章都在批判現實中一些歷史街區過渡的開發,使我們的文化遭到了致命的破壞,言詞難免過激。本文的觀點認為上訴兩種說法均有道理.但均有偏薄。

    可以肯定的是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經濟理念掛鉤是其必須要走的路,歷史街區保護需要資金的支持,而資金的來源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支出,需要更多的私人開發商以及公眾的參與。現下,以吸引游客和投資,提高經濟回報的歷史遺產保護和改造行為,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廣泛采用的再利用模式,是以經濟收益為向導的開發和利用,但是這種模式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如何避免破環歷史遺存的原真性,如何在快速發展中讓幸存的歷史遺存成功的融人到現代化的城市中等問題。

    4、歷史街區的保護措施

    4.1聚集經濟

    聚集經濟在西方城市歷史街區的振興中應用較多,尤其針對以傳統工業、商業功能為主的歷史街區,如英國諾丁漢的菜斯市場和伯明翰的珠寶街區、法國的貝爾西地區都是通過注入新功能和改善原有功能而形成該地區功能的多元化,以催生聚集經濟效應,實現街區的經濟振興,進而吸引投資更好地保護歷史街區中的物質環境。就城市整體經濟結構而言,多樣化的功能聚集也有利于形成該地區的經濟特征,使歷史街區在城市經濟整合中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上海多倫路保護振新計劃的失敗就來源于功能的過分單一均值,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功能體系,從而導致現如今的衰敗現象。

    4.2多方位資金籌措

    歷史街區保護的資金來源需要簡歷多方位的資金措施。政府擔負著歷史街區保護的主要職責,資金上的支持以及行政上的管理是實現這種職責的有力保障,由政府牽頭設立歷史街區保護的專項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單純依靠政府財力進行歷史街區的保護往往會陷入被動的境地,政府必須開展廣泛的宣傳,提供詳盡的信息,鼓勵私人企業和居民的自發活動,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4.3民眾策略

    從民眾宣傳角度提高歷史保護的意識,提高民族及地區文化自豪感。意大利人可以自豪告訴你從14世紀到今天每個時期的遺存都可以看到,他們的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值得我們學習并反思的。民眾的宣傳教育讓本地居民提高自豪感,使外地游客以及開發者領略城市風情,即達到保護的目的同時滿足經濟的發展需求。

    結語

    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中一個復雜的經濟問題。通過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經濟學分析,我們應認識到,在歷史街區保護及振新中需同時考慮歷史街區的雙重經濟屬性,從物質振新及經濟振新兩方面進行。積極的歷史街區保護方法是以聚集經濟的形式實現公共物品和生產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以及采用多方位資金籌措計劃。

    總的來說對不同的地段、不同歷史、不同性質的歷史街區應以不同的更新方式區別對待,簡單的一刀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歷史街區的保護是舊城更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純的保護以及單純的唯經濟效益觀都是行不通的。政府應擔負起主要的責任,企業和個人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參考文獻

    1.《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爾 蒂姆?希思 [土]塔內爾?厄奇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理想空間》歷史城市保護規劃與設計實踐

    第5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安順舊州;旅游規劃

    1、引言

    城鎮自身具有發展與變化的必然性[1],歷史文化名鎮也有發展的需求。其中,發展遺產旅游是實現古村鎮經濟發展和遺產保護最常用的途徑。但是,在旅游開發中一些古鎮越加“雷同”,旅游資源開發的形式較為局限[2]。

    古鎮的旅游規劃,需要對游賞資源梳理整合,挖掘特色突出的歷史遺產,保護和建設具有游覽價值的歷史人文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讓景區的地域特色鮮活起來,如何提升游客對歷史文化的感知,如何體現歷史遺產在新時代的價值,這些都需要我們開闊思維深入思考。

    2、舊州鎮旅游資源現狀及問題

    貴州省安順市舊州鎮是中國第四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黔中地域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3]。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古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設性破壞”,但整體保存尚可。古鎮格局清晰,主要街巷完整,還有若干掛牌保護院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通過對歷史遺存的實地調研發現,舊州鎮內目前有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古鎮內的游賞資源缺乏梳理。古鎮具有游賞價值的區域范圍尚需統一規劃,幾處重要的游賞資源分布零散,不利于游客旅游觀光的完整性和便捷性。一些地段新建了現代建筑,體量和外觀都與古鎮氣質不協調,如中小學、多層住宅小區等,影響游覽感受。對此,規劃的首要內容就是梳理古鎮有價值的游賞資源,對游賞資源進行必要的銜接,甚至部分區域的協同改造。

    第二,缺少具有“點睛”作用的的歷史建筑。舊州鎮曾是安順地區的首府,有三教合一的文化傳統[4],佛道儒三教的寺廟、道觀并存于鎮內,成為當時重要的交流場所和地標建筑。現今多數寺廟、道觀都已經損毀、荒廢了,原先的城門、鼓樓等標志物也拆除了,令人惋惜。在旅游開發中,有必要修復一批典型的歷史建筑,重新利用它們,提升古鎮的旅游形象。

    第三,古鎮的若干標志性景觀節點已不存。根據《舊州鎮志》所記載,古鎮及周邊原有“八景”(注2),并由文人墨客賦詩相應,充分體現了舊州作為安順地區首府的歷史內蘊和文化沉淀。可惜的是這八景并沒有完整的保存下來。有必要采用適當的手段恢復、重現舊州八景,重塑古鎮的歷史人文框架,提升古鎮的歷史人文氣氛。

    第四,古鎮“歷史邊界”不清晰。在新城鎮建設中,舊州鎮的規模逐漸擴大,同時一些老房子逐漸被現代建筑所取代,新舊地區逐漸交織,再加上古城墻早已不存,古鎮原先的“葫蘆形輪廓”(圖1)變得模糊。葫蘆形輪廓在貴州眾多古鎮中是唯一的[5],這一地方文化符號亟需挽救和傳承。

    3、舊州鎮旅游規劃的幾點構思

    (1)提取特色區域,打造精品游線

    由于長期現代化建設的積累,古鎮往往出新舊建筑混合、新舊地段相互穿插的狀態,對游賞路線的組織有很大影響。在旅游規劃中,參考保護規劃的保護范圍,著重對歷史環境氣氛保存較好的區域規劃整理,梳理結構,以建立游覽框架。(圖2)在調研中發現,北街至麒麟山一帶涵蓋了多個節點,如城隍廟、清元宮、山體公園等,又與歷史氛圍濃厚的東街關系密切。規劃將北街與東街交匯處的現代平房拆除,開辟為清元宮的前廣場,作為大量人流的緩和空間,同時引導人流至城隍廟、麒麟山一帶,新規劃的這一條游線串聯了舊州最重要的幾個景點,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歷史空間的連續性。(圖3)

    (2)利用歷史建筑,賦予主題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歷史建筑濃縮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征。對老房子的利用一直是古鎮旅游規劃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除了沿街商鋪基本的業態之外,還可以挖掘老房子的特色,打文化牌。如西街的魯氏大宅(圖4),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今天老宅子在歷經波折之后依然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它將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婚慶基地和婚紗攝影基地。又如北街衙門老房子,修整為小型的屯堡軍制展覽館,展示與屯堡軍屯建制相關的歷史展品和售賣特色紀念品,為商業街補充歷史氣氛。還有前文提到的清元宮,在古時作為慈善教育機構,修繕后命名為清元學堂,既是參觀景點,又可以作為當地學校的傳統文化拓展基地。

    (3)修復歷史場景,兼顧使用功能

    古鎮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古”,人們追求的是訪古尋蹤的意境。修繕整治街巷立面固然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對特定的開敞空間或說歷史場景的修復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標志性建筑的故址復建,并結合周邊環境豐富功能。如恢復“八景”之一的“扶風夜笛”,文獻記載天寶橋上有扶風亭,乃舊州“乘涼賞月之勝區”。規劃將扶風亭與碧波湖文化廣場結合設計,作為舊州鎮的東門標志,為本鎮居民和游客修建一處懷古文化公園。另一類是特色資源疊加功能和內涵延伸。如八景中的“麟山晴嵐”,原指麒麟山景之秀美。在旅游規劃中,將麒麟山修建為體育休閑公園并建設t望平臺,與居民和游客的登山需求相結合。又如“南堤綠柳”,在護城河岸邊補種柳樹,修建為濱水健身步道。

    (4)珍惜歷史要素,協調總體規劃

    古鎮因特色才能脫穎而出,才契合“名鎮”之名,必須珍惜自身獨有的歷史元素。如舊州“葫蘆形輪廓”是古人營城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建城特色。雖然構成輪廓的城墻、城門基本不存,但通過現場調研和相關資料仍能推測出大致的位置關系。對其保護將在空間上對古鎮歷史范圍有所限定,有利于古鎮有重點、分層次的保護落實和更新建設。

    另外,古鎮的街巷肌理是歷史積累而形成的,在城鎮總體規劃中不僅要保護主要街道,還應重視各條支巷、小路。同時,避免新規劃道路影響到葫蘆形輪廓所在區域,利用公共綠地勾勒輪廓邊界,保持古鎮的歷史城建骨架。

    4、小結

    舊州鎮旅游規劃秉承了“以史為本,借古營新”的理念,力圖從舊州本地的歷史傳統要素中尋找有價值的元素,用現代人愿意接受的“新”豐富舊貌,讓古鎮舊貌換新顏。這里的“新”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開發新的游賞路線。古鎮豐富曲折的道路系統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沉淀,是形成游賞路線的天然條件。除此之外,在交通組織中,還可以考慮不拘泥于原有的街巷交通,通過適當的調整整合資源,有選擇的銜接重要的節點空間,促進精品游覽線路的成形。必須強調的是,古鎮的保護是第一位的,任何新建設和調整都應滿足文物保護可逆性的原則,不能產生實質性的破壞。

    第二,賦予老房子新的主題。為了更好的體現歷史建筑的價值,在旅游規劃中應依據歷史建筑的原有性質賦予適當的主題功能,以發展旅游經濟。在主題的選擇上,以凸顯歷史特色為佳。根據名人軼事、歷史活動等,挖掘具有一定獨特性的文化類主題,并對主題進行演繹和延伸,開發一些接地氣、本土化的特色服務。

    第三,賦予歷史場景新的內涵。古鎮中的一些場所充滿了人文情懷,找出并強化這樣的歷史場所,引導人們從中獲取精神的共鳴,是旅游規劃、景觀設計中應該注重的方面。歷史場景是空間與文化、功能與文脈的載體,在規劃設計中,要將空間環境結構與社會文化形態結合起來[6],形成集審美、史學、文化、使用等多方面價值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這其中的功能屬性,是較難體現的部分而更應重視起來。

    歷史文化名鎮的旅游規劃,要尊重歷史,又要體現發展,在保持本真的基礎上創新性的服務于旅游產業。關于歷史文化名鎮旅游規劃的思考不止于此,需要我們繼續研究和實踐。

    注1:本文為貴州省安順“大屯堡”旅游規劃階段性成果。

    注2:根據《舊州鎮志》所載,“舊州八景”為麟山晴嵐、文閣夕照、扶風夜笛、華嚴晚鐘、南堤綠柳、北嶺寒梅、翠微春靄和碧波秋月。

    參考文獻:

    [1] 嵇嵐.歷史城鎮的保護再思考. 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2] 宋瑞.古村鎮旅游的問題與難題[J].旅游學刊,2010.06

    [3] 楊開.貴州安順市舊州古鎮的特色分析與歷史保護. 2007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7

    [4]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志編篡委員會.舊州鎮志[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第6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圖則編制

    1982年廣州市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年來,廣州市始終致力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工作,保護規劃的編制是其中關鍵的環節。廣州市政府在保持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前提下,按照把廣州建設成為現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貝0,梳理了主要歷史史跡,編制了相關的名城保護規劃,制定了保護性的管理和建設規范,加強了政策調控力度,形成了廣州的文化競爭優勢與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生活。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之一,在多次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探討的基礎上,從保護規劃的框架體系、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挖掘、規劃的思路與方法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進行大量有益的探索,使其可以為新時期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供綱領性指導文件。

    1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框架體系

    1.1市域范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在整個市域范圍內開展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研究目前尚無先例,但是市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城鄉都有大量的歷史遺跡,而且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確定在整個市域共7434km2范圍內統籌編制保護規劃。市域范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與單純的研究城區是有所區別的,它涵蓋的范圍更廣,涉及的保護因素也更加的分散,給現狀調研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地毯式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對市域范圍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整體保護,實現對山、城、田、海城市格局和山體水系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對歷史村鎮、各級文物古跡的有效保護和利用,恢復歷史村鎮的傳統文化和活力,不斷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傳承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以突顯廣州作為田園風光山水城、嶺南中心文化城、革命策源英雄城、絲綢海路港口城、全國著名華僑城的城市特色,豐富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外延,推動城市文化建設和社會綜合發展。

    1.2歷史城區保護規劃

    歷史城區保護規劃在這里主要是指歷史舊城區的范圍,對于廣州市而言,這是一個經歷了兩千多年發展歷程的地方,經過各個時期的建設,遺留了大批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城區是最值得保護,也是最難保護的區域,這也就必然成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的核心內容。歷史城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歷史城區保護框架研究(保護與發展戰略研究),歷史城區分區研究,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劃定,舊城區傳統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山體、水系、風景名勝、古樹名木的特色研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特色建筑群的風貌與價值研究,對城市已編制完成的各層次、各個時期保護規劃的分析和研究,城市傳統文化及民俗活動分析,保護與利用的對策與政策建議,完善、調整廣州歷史城區的職能建議,歷史城區保護規劃實施管理措施建議。

    1.3歷史文化保護區控制性保護規劃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雖然是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之一,屬于宏觀層次的規劃,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很難具體指導保護規劃工作的開展。同時在宏觀層面也不可能對所有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編制控制性的保護規劃,因此,在研究中,我們就選擇一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作為范例編制控制性保護規劃,然后逐步推進其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區控制性保護規劃的重點是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城市紫線、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在有必要的時候劃定),其中城市紫線對應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應分別編制保護范圍圖則和建設控制地帶圖則,具體指導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對于保護范圍內的每一棟建筑和每一處環境要素,要具體編制建筑保護圖則和環境要素保護圖則,而對建設控制地帶內,僅對需要保護的建筑和環境要素編制保護圖則即可。

    1.4文物保護單位(含歷史建筑)保護規劃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重點在于劃定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界線,并分別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護范圍包括文物保護單位的本體及周邊一定范圍為保持文物保護單位完整性而必須進行建設控制的地區,其整體范圍較小,界線也相對比較明確。但對于建設控制地帶則不同,是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風貌協調的地區,范圍比較靈活。歷史建筑在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對歷史建筑采用與文物保護單位類似的保護方法,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2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在城市特色內涵上的拓展

    2.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類似,應重點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系。對于廣州這樣一個南方城市,既要保護具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文化,又要發揚嶺南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融入現代文化的因素,不斷傳承和發揚嶺南文化應保存的歷史記憶,保護其空間載體和社會基礎,加強整理其結構性關聯,不斷尋求其對于當代社會的積極意義。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強管理和實施力度,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多渠道籌集資金,完善和建設博物館、展覽館、演出場地、文化廣場等場地和設施,扶植民間文藝團體和文藝活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提供軟硬件條件;結合商業、飲食業、制藥業和旅游業等對老字號進行重新定位和包裝,重塑老字號風采,發揚老字號品牌;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本土風俗文化的認知及興趣,進而開設專門課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為傳承手工藝、民間技藝和表演藝術培養后備人才;繼續挖掘文化遺產的內涵,提升人們對嶺南文化的認同度,為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社會基礎。

    2.2地下埋藏文物的保護

    考慮到地下埋藏文物勘探、挖掘的現實狀況及其與城市建設的矛盾,建議采取程序性控制保護的方法。即由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有關法律、規定,保證在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將地下文物勘探報告作為建設項目立項、申報的必備程序之一。

    3保護規劃與實施管理的銜接

    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及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大都進行了詳細的現狀凋研、深入的規劃研究,提出了保護模式與改造措施,但其層次都較為宏觀,控制信息不夠深入、清晰。從管理部門的角度來看,這些規劃缺少明確的、具有實操性的、可以方便用于管理的技術文件。因此,我們在對規劃編制的范圍、城市特色的內涵進行拓展研究的同時,深入探討了保護規劃編制的層次與深度,在傳統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的基礎上,將保護區保護規劃的深度定位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城市設計的深度,提出了與城市規劃管理密切結合成果表達形式——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圖則編制。

    第7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東梓關,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三十二年《富春縣志》載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朝廷在東梓浦設豆巡檢司,并派有軍隊駐守,為東梓塞,因此改名東梓關,是杭州境內頗有名氣的古埠名鎮。    

    2015年,東梓關村被列入浙江省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重點村,同時還是杭州市“新杭派民居”示范點。東梓關現存清末民國初的歷史建筑約百余幢。具有代表性的像許家三房的“許家大院”、“許春和大藥房”,安雅堂,許家二房、四房、五房、六房,越石廟、朱家三房堂樓和長塘廳等,都是留存下來知名的歷史建筑

    二、建筑文脈定義    

    關于文脈,學術界有各種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文脈,是指介于各種元素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更確切點,是指在局部與整體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    

    對于建筑文脈,鄒德儂認為“建筑文脈是指建筑與周圍事物的外在和內在的時空承接關系。這里所說的周圍事物包括通常所說的環境及相關的種種文化因素”m    通過檢索知網30篇的專業論文,筆者認為,建筑文脈可以理解成是人自然、社會之間的一種聯系,個體與整體的一種聯系。對于歷史文化村落搬遷安置區而言,建筑文脈更多地表現在安置區與傳統建筑的關系。

    三、淺析東梓關村建筑文脈    

    筆者對東梓關村進行現場實地調研,為了更好地體現建筑文脈,下文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順序,從村落規劃、組團形式、庭院空間、造型、色彩、材質六個萬面,對東梓關村搬遷安置區的建筑文脈進行梳理分析。    

    (一)村落規劃    

    1.空間結構:根據富陽區梓關村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規劃,東梓關村結構為“一軸一帶兩心三片區”。    

    一軸:以沿江公路為基礎的,作為連接東梓關新、老村中心紐帶的村落保護、展示利用王軸線。一帶:東連孫權文化公園,西接梓桐洲的富春江景觀帶。兩心:以東梓關原村委為核心的老村中心和承接東梓關未來發展的新村中心。三片區:記錄東梓關村1000多年發展的歷史文化村落核心片區,滿足核心區保護需求和承載村落未來發展希望的新村片區(杭派民居農居安置區),以及連接兩者的老村片區。    

    2.安置規劃: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改善村落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現狀保護區內人口密度較高,部分古民居有倒塌趨勢,古民居內居民生活條件較差;規劃建議對古民居修繕的同時,外遷部分人口。    

    根據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規劃,為安置拆遷和搬遷的農戶,在東梓關村東南角設置杭派民居安置點,用地面積為19277.6平萬米,一期共有4種戶型,拼成13棟樓,共46戶。二期新建一個村民活動中心,以及回遷一棟古民宅改造作為鄉村書院;地塊總建筑面積15806.98平萬米,共46戶。    

    按照杭派民居的風格在村西南角增加農居安置點,用地面積為7933.9平萬米,共可安置23戶,每戶用地面積都在200平萬米以上。規劃較好地利用地塊內現有水塘,做成整個安置區塊的公共中心,同時根據景觀、地理優劣勢,安置不同戶型,安排不同功能類型。    

    (二)組團形式:在一些地形較復雜的較大村落,因為自然地形的限制條件,常出現組團式村落肌理『3]所以東梓關安置區在設計時從基本單元入手,將宅基地輪廓邊界與庭院整合同步考慮。在總占地面積不超標準的前提下,確定了小開間大進深和小進深大開間兩種形態的基本單元,然后由兩個基本單元演變出四種基本形體類型,進而通過庭院組織萬式形成一個富有變化層次的規模組團,每個組團都有自己的中心,組團的有序生長衍生便能逐步發展生成有機多樣的$R落形態,這種單元生長$R落的模式也為未來的推廣提供了較強的可操作性(如圖3) o      

    (三)庭院空間:中國的傳統民居布局大多是合院式的,尊卑有別,王次有序,建筑的組合形成濃郁的闔家團聚的格局。宗族意識較強,建筑相互組合,依靠公共庭院空間,將整個家族緊密聯系在一起。東梓關村作為新杭派民居示范區,考慮到建筑文脈的延續性,又要最大化降低成本,所以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庭院空間,通過基本單元形成的庭院空間將整個組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照顧到農戶日常生產、生活的需要,促進鄰里關系的和諧,又從空間上,使得傳統與現代之間產生聯系,延續了傳統的建筑文脈(如表2)。    

    (四)造型:東梓關作為典型的傳統江南民居,其魅力王要體現在粉墻黛瓦所體現出來的氣質,就如同吳冠中先生的國畫,微曲而優雅的屋頂線條與實墻,描繪出獨特的江南水鄉意境,抽象中渲染出江南人家的雋秀。因此在設計中,將吳冠中先生國畫中江南民居的曲線屋頂這一要素作為設計的切入點,將國畫與傳統建筑屋頂造型相結合,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構,形成連續的不對稱曲面屋頂,營造出的江南水鄉意境,使人仿佛置身吳冠中先生的國畫。   

    (五)色彩:建筑色彩設計對歷史文化村落建筑文脈保護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建筑外觀的色彩處理萬面或白色粉墻或用灰磚砌筑酒己灰黑色瓦深栗色的油漆涂飾木構部分。一般倩況下,都把裝飾色分成相近的兩級明度來處理冷其平淡中又看變化。    

    從色彩上來看,東梓關村還是清末民國初的味道。運用黑、白、灰的三色基調,屋頂代表黑色基調,白色粉墻代表白色基調,木制感柵格代表灰色基調,三者相互呼應,形成了強烈的黑與白、白與灰、線與面的色調構圖關系,使得傳統與現代產生聯系,延續村落傳統建筑的色彩文脈,新村和老村實現了有機融合。    (六)材質:村落城市一樣具有包容性,東梓關在設計中并不是以建筑師I叭倩趣為王導,而是以當下流行的“鄉愁”建筑材料為重點o東梓關建筑文脈在材質中的體現,表現在材料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各種聯系,正是這種聯系使得安置區與傳統建筑和諧統一。    

    傳統的建筑材料由于今天工藝、生產和建造萬式的C乏,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建造與維護成本。作為安置用房的東梓關村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本著低造價,回歸建筑本體營造的思路,東梓關安置區規劃設計負責人孟凡浩采用最經濟的磚混結構形式,以白涂料,灰面磚與仿木紋金屬格柵等商品化成熟材料為王,從外部裝飾入手,應用最接地氣的材質,考慮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營造出傳統的黑白灰民居。

    第8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街區;革新;保護;西安

    【 abstract 】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will usually fa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he city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doubl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culture planning mode, the hope that this will ease xian city of historic blocks me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 keywords 】 the historical block; Innovation; Protection; xian

    中圖分類號:G6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古城西安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及種類繁多的歷史文物古跡,使之成為了世上最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稱之一,在中國歷史文化名稱中享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現代進程的加快,對西安古城的保護顯然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如何解決好舊城保護與革新的關系,使之可以在保持城市傳統特色不變的基礎上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為迫切的重要問題。

    西安書院門街區屬于西安市歷史文化的核心區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較為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然而大量的歷史街區同時又面臨著全新的危機。歷史悠久的街區蒙上了逐步衰敗、發展緩慢的陰影,很多歷史建筑頻臨破壞,居住環境嚴重低下,其周邊的衛生設施、公共服務不健全,傳統道路格局也顯然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及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尤其是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經濟的全球化,給歷史街區的文化帶來了巨大挑戰,再加上人們對這些歷史街區的重視度不夠,導致城市特色不再鮮明,街區一些珍貴的歷史建筑也被強行拆除,導致街區風采嚴重收到損害。采取何種有效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在保護原有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復興街區活力,不僅是歷史街區保護的需要,更是西安市文化名城保護的需要。

    1 基于文化規劃的舊城改造模式

    基于文化規劃的舊城改造,可將城市空間的歷史文化積淀實現良好的延續,以此來對城市遺留的文化遺產起到有力的保護。這種對文化獨特延續方式正式舊城改造最需要的,由此看來,基于文化規劃的舊城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結合文化規劃的城市更新中無論是對已有環境的改造還是對重新建設,最重要、最突出的特點也即是將歷史資源的恢復和保護與城市的旅游、休憩、以及商業等功能緊密結合,這才是城市文化資源合理利用、突出城市特色、體現城市文化的最有效途徑。

    基于文化規劃的舊城改造模式,可參照圖-1所示,其重點在于深入挖掘舊城中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以及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同時根據各文件條文進行統籌規劃和整體部署。首先,必須對舊城中的文物保護、歷史要素以及土地利用現狀等條件進行充分掌握,病將舊城改造后的建筑質量、空間結構等考慮進來。其次,根據以上所述的所有條件要素,深入挖掘舊城中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從而對舊城改造的建筑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最后,確定舊城區特色文化與節點設計、整體空間結構以及區域內重要街巷空間風貌的政治等內容。

    2 基于文化規劃的西安老城歷史街區的舊城改造

    2.1 特色文化提取

    歷史街區就如同城市人文精神的“容器”;街區里的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文明和歷史。西安城市最為突出的是古都特色。西安作為華夏文明的源頭興城市,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有著屬于自身的特殊歷史使命和特殊文化身份,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給西安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城市風貌和地域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只有充分挖掘歷史遺留的文化特色,才能繼承并發揚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永葆城市魅力。

    2.2 道路空間格局

    道路是城市格局的重要決定因素。西安自西漢采用的“井”字型結構道路網一直沿用,到唐長安發展成熟——經緯龍骨,均衡對稱的地理格局,結合道路景觀和地形條件,組成了棋盤狀加放射的形式。形成了九宮格格局,以舊城主要道路向外延伸。以南北大街及其延伸道路為城市中軸線。這種路網格局方便地處理了新城與舊城區道路的銜接關系,又使明城路網的可以完整利用,不但利于保護明城完整格局,同時還利于未西安城市的建設。

    2.3 環境綠化格局

    環境綠化包括綠化、路燈、地面鋪裝及小品的設計。其宗旨也即是充分利用周邊環節,充分、協調的體現城市特色和地域特色。所以在綠樹選擇上,選擇以國槐為主的綠化樹種。小品的設計包括下馬石、石刻、抱鼓石、影壁等,通過對小品的設置,充分展現關中傳統民居的特色。

    3 小結

    總之,通過引入基于文化規劃的舊城更新改造模式,很大程度上環節了舊城改造中的保護與發展中的矛盾。然而,任何模式的成功都不是一蹶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不斷摸索和總結。但以文化規劃為基礎的舊城革新模式必將會為舊城的改造做好指導工作,因此其應用前景十分遼闊。

    參考文獻:

    [1] 張錦秋.晨鐘暮鼓 聲聞于天——西安鐘鼓樓廣場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1996,(06):36-39.

    [2]李欣,芮旸,王健麟.西安市書院門古文化街地方特性的調查與評析[A].北京: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2007.46-52.

    第9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營造法 龍慶忠 學術 思想 特色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龍慶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他提出了建立在歷史研究和實踐應用基礎上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建筑研究生培養中付諸實踐。龍先生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包括防災、保護和設計營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龍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學術生涯中,主要培養了防災方面的研究生,同時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防災研究室;在保護方面,龍先生也培養了研究生,并親自指導了廣州南海神廟等嶺南重要歷史建筑的復原設計。長期以來,以龍先生的助手或學生為主的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筑歷史方向的學者,為華南地區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對上述兩個方向而言,龍先生在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的學術探索和成就不太為學術界所了解和注意,這筆學術遺產需要進一步發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散見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見諸其建筑教育和言論中,影響了其學生和同仁。在本文看來,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不僅是一種設計法則和設計規律的分析,同時也是對歷史建筑營造實踐中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的探索。龍先生在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與其對建筑防災,建筑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其研究方法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可為今日研究所學習、借鑒。由于此前這一課題未曾得到系統的總結論述,本文僅僅是一種嘗試性的初步解讀。在解讀過程中,本文將重點對部分與古建筑設計法則(主要表現為數理關系和尺度規律)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結合龍先生的其它文獻,探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論,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專論建筑的傳世文獻極少,地方性的、民間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獻資料。現存的古代文獻如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都反映了當時的官式建筑做法。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表現為以上述兩種文獻為主,結合實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對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們的基礎上,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對中古以來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不斷有新的進展。

    目前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暫不考慮建筑實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時期,就唐代至清代這一時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難點,例如下列課題

    ①宋《營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數制在唐至元時期實例中的應用程度和表現;

    ②清《工程做法則例》、《營造算例》、《營造法原》和實例的對比研究,我國古建筑實例少有大量精確測繪,公開發表更少,受限于此,這方面研究進展不多;

    ③模數營造法則從宋《營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則例》的演變過程,包括元、明時期的斷代專題研究等。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兩方面的成果,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傳統建筑的營造法則。近年來,部分建筑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等領域的研究。這一轉向,是對傳統建筑史學以官式建筑營造法則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對近二十幾年來對民間建筑(主要是傳統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對近十幾年來在建筑史學理論研究的反思后更為貼近歷史主體、歷史事件和歷史實踐的方法論轉移。

    龍慶忠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概況

    1 成果文獻

    龍先生對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國建筑與中華民族》為題于1989年出版為論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論文屬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獻名后括號內為本文編號、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頁碼)

    《中國塔之數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文獻Ⅰ:1987年6月;P16)、《營舍之法》(文獻Ⅱ;完成時間不詳:P87)、《論石券橋之設計思想》(文獻III;1982年;P104)、《中國木構(梁枋柱桁椽等)由廳堂中間柱梁依次折減的計算方法》(文獻Ⅳ:1986年3月P110)、《中國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獻V;1982年之前;P246)。占論文集收入18篇論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當份量。在論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內容也涉及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此外,龍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論文稿《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文獻VI)也是一重要文獻,1995年發表于《華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序言中,可以發現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關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論文中相應的表格實際上也已經在上述各個年代完成。這三十年(實際上應考慮更早時期的探索)的研究過程,同時也正是中國建筑史學界對宋代《營造法式》及其反映的營造法則的進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時期,其中比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營造法式》注釋研究工作。這一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因而中斷,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僅有上卷)。

    (2)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山西應縣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一古建筑“營造法式”的持續研究,正如其同時代的建筑史學者們一樣,是對主流課題的關注。

    3 研究條件、研究資源

    如同那個時代的所有其他學者一樣,龍先生是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的調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對建筑營造法則、尤其是尺度設計法則的研究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到目前為止,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很多研究文獻仍集中關注于《營造法式》等歷史文獻的文本闡釋,大量進行實例數據驗證的文獻仍顯不足。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龍先生的文稿中比較多的引用了實例的

    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參證以日本的資料例,如文獻Ⅰ對日本古塔資料的引證、文獻Ⅳ對日本中世紀建筑資料的引證等。這種中、日對比研究,在當代的中國建筑史學研究中仍顯不足。此外,大量引證經史文獻闡釋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時代的建筑史學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時代的限制,當時尚不可能展開對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的深入研究,以及將地方和官式做法進行比較研究。但是龍先生在其學術歷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間營造的經驗,并進行歷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雜考》一文(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一期),應屬最早關注民居建筑的論文。

    4 學術史影響

    現發表的龍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據其手稿編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編輯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錯亂也有;在表達上,文章具有明顯的手稿特點,包括大量的參考文獻內容的摘抄引用和計算,大量符號的使用等,同時由于時代的限制,龍先生的文稿在表達上很多時候無法滿足今天所謂學術規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強烈的研究者個人特色,包括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微言大義式的一些表述。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今日將這些文章作為純粹的建筑設計法則研究文章進行研讀,對這些文章在學術史上發揮影響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龍先生在1980年代進行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養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災方面的研究生。龍先生教育特點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繼續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龍先生手稿基礎上的擴展和深化。可以想見,如果天假以年,龍先生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今天我們對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方面的文稿,應加以重視,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主要文獻評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獻(文獻Ⅰ~Ⅵ)可以分為四類。

    1 文獻Ⅰ

    文獻Ⅰ針對古塔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其思路源于《營造法原》中外塔盤外階沿之周圍總數和塔總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豎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關系。再通過各種實例數據的驗證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層高度、邊寬的相互關系以及層間遞變規律。由于古塔作為具有強烈儀式象征作用的多層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較規律性的取值,這種傾向數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論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觀點

    (1)多邊形樓閣式塔的公式是基本關系式,總高H=底邊周長C=n×底邊邊長a(n為邊數);

    (2)以(1)式為基礎,對密檐塔提出了參考關系式,總高H:塔底層之邊長a=4~4.8,以4為多;

    (3)各層塔身寬w:塔身高H=1/3~2/5。以1/3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臺殿式傳統;作為對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層為光平無柱的高塔身,是為闕榭式傳統,其首層塔身寬與塔身高之比可達到1.2。尺度規律的探索聯系形態和制度,并互為促進,這是古建筑營造法則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傳統,在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4)對于密檐式塔,結合磚皮數分析尺度,這就擺脫了純粹的數字分析而聯系到工程實踐的可行性,是一可貴的研究思想。

    2、文獻Ⅲ

    文獻Ⅲ是對官式石拱橋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橋做法》(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頁)。這篇文稿相較于文獻I,更典型地體現了龍先生探索古建筑數理設計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對幾何作圖法則的重視,這種以數字比例為主的見解也見于陳明達、莫宗江等學者的理念中。

    3、文獻Ⅴ

    文獻Ⅴ是對《營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為祖”制度的歷史考證。龍先生在文中對“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對八等材的數列規律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龍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說文通訓定聲》“材,木挺也,從木才聲。才方三尺五寸為章。唐人言一檀,章雙聲,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又引《類編》“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作者還引用其它古代文獻,指出:“材是條直橫長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這種材的計量單位。”并據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為7:5,以及《營造法原》對界擱柵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中“方”為立方之義,方三尺五寸為一根標準方桁的體積,表示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種標準用材,這一見解后來也出現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構件,因此中國古代建筑“以材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模數,這一點在評價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視。

    4 文獻Ⅱ、文獻Ⅳ和文獻Ⅵ

    它們是關于古代官式木構建筑營造法則三篇重要文獻。其內容各有側重而互有補充。

    (1)文獻Ⅱ借用《夢溪筆談》關于北宋俞皓《木經》的論述中“營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對房屋整體設計作一通盤論述。其中“上分”的屋頂部分論述甚簡略,“下分”分析臺基以及欄桿的制度的論述則甚為細致亦少見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與上分的木構件在設計上的聯系是全文的重點。其主要思路是綜合比較《營造法式》、清式做法和《營造法原》中基本木構件的尺度關系,辨異求同。文獻Ⅱ似乎成文較早,并未系統提出尺度設計的法則性結論,不過,文獻Ⅳ和文獻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導性觀點此文中已經形成(文獻Ⅱ中有關柱徑與桁檁徑關系討論的小段文字再現于文獻Ⅵ中)。

    (2)文獻Ⅳ則是綜合比較清式做法、《營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紀(引自關口欣也的著作)三種對于房屋主要木構件尺度的計算方法,并概括為一個一致的傳統法則;在一座建筑中設定一個主屋(即明間、正間等),決定其主要構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遞減尺寸。這里最先決定的主要構件在《營造法原》中是大梁圍;清式和日本中世紀則是用柱徑。文獻Ⅳ未涉及宋式的討論,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則的推演,而是張揚此種技術傳統的實用和經濟價值,以之為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

    (3)文獻Ⅵ似可作為龍先生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該文稿歷經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終未發表,10年后才發表時龍先生已經離世一年。恐怕不能作為定稿看待。文稿分為三部分,大體對應于3個時期的探索,并對應于文章中的3個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顯示出對于數列規律的重視,類同于文獻Ⅰ、文獻Ⅲ:同時也關注各間遞變規律,即文獻Ⅳ的研究內容。總的來看,表一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數列體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這部分工作是從《營造法原》、《清式

    營造算例》、《營造法式》三書制度比較中取得它們在建筑種類、用材、椽平、闌額高、桁徑、柱徑等關系,分為八項。這里的八項是按照《營造法式》八等材劃分的,實際上這部分研究的主要貢獻也在于為《營造法式》原文未明確的部分制度性內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徑和觀點。其探索途徑的關鍵是利用《營造法原》的制度來推算《營造法式》的開間取值,本文嘗試將原文中推演過程簡化改述如下:

    按《營造法原》,有下列關系式(圍徑比按3計算):

    a 桁圍=正間面闊×(1.5/10~2/10),有:開間=(15~20)×桁徑(圍徑比按3計算)

    b 柱圍=正間面闊×2/10,有:開間=15×柱徑(圍徑比按3計算)

    c 大梁圍=內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長-4×梁高(梁圍比梁高按10/3計算)

    d 正間面闊×0.8=次間面闊

    e 闌額高=柱高×0.1

    根據《營造法式》,桁徑取1材~2材(這里取桁徑而不是取柱徑進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徑相對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間面闊按2倍橡架平長、闌額高取2材,各項代入上面關系式,并相互復核,可以得到

    f 正間面闊=20~30材

    g 次間面闊=16~24材

    h 椽架平長=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據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結果,可作為參考。如按原文表二,則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數列方式給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補了磚、瓦等項目,并把建筑類型調整為7大類,以當心間方的取值劃分。

    在本文作者看來,文獻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據表2的內容完全可以在當時(1965年)就提出一個《營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項建筑指標取值的解釋系統;如果龍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傾心于此,那么我們今天將會讀到兩種關于《營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經典:龍先生的和陳明達先生的。這將對《營造法式》的研究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體現了其學術思想。本文嘗試概括為:

    1 基于道德感與實踐感的規范性研究取向

    相對于純粹的實證性研究,以歷史文獻為主的營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規范性研究取向的特點。身處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的開創期和建立系統中國建筑理論的動力,無疑會加強研究者的這一傾向;而在當時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的背景下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和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這兩份經典文獻中均可發現這種規范性研究的特點。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規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種對建立宏觀統一理論的純粹學術偏好,而是在其強烈的歷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實踐方向。生于農村、長于動亂的舊中國,長期關注底層民眾的營造實踐,都促成了龍先生獨特的學術關懷。在《序言》中,龍先生指出,“學習、研究、編寫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實際上是在‘知生’。因為人死了的東西不僅包含著它生的時候那種活潑生氣,而且會影響和推動人們去再生產。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這反映了龍先生歷史研究的學術思想。

    2 面向民間的經驗性研究取向

    龍先生的文稿中多處綜合比較《營造法式》、《營造法原》和《清式營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時性的方法嘗試建立一個系統的尺度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屬于規范性的研究,但卻另有值得考辯之處,而且也是不見于同時代其他學者的獨特視角。這種從設計角度出發的研究方法論,其背后的根據是中國民間傳統營造經驗的穩定性,對木構件材料力學性能認識的穩定性。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統差異、甚至官式和民間的系統差異,根據常用尺度的比例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構件的高跨比、細長比之類),探索歷史文獻未能明確的某些營造法則。在文獻Ⅵ中,這一方法的運用最為突出。

    3 面向社會的系統研究取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成人免费视频网|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成人理伦电影在线观看|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91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