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責任倫理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責任倫理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責任倫理思想

    第1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論文關鍵詞:儒家;責任倫理;天人合一;

    責任,就其本意而言,是指個體對自身分內事務的體驗及由此引發的相應社會行為。它是社會成員以至人類群體之間關系形態生成與維系的重要前提。責任倫理實則是由馬克思·韋伯提出的政治倫理概念,是指人們在擔任某一社會角色并履行其角色義務時應承擔的責任,是一種主觀的行為道德準則。儒家責任倫理正是儒家要求人們在擔任社會角色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具體社會形態下倫理與價值踐行集中表達的倫理思想,儒家倫理思想必然被刻上了當時獨特的文化烙印,展現出典型的文化依存特征。儒家思想注重對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故有人把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稱為倫理道德型文化。這種文化突出了人。但又把人看作是從社會群體需要出發、維護社會群體生存的主體,要求人人都努力完善個人的道德人格,調節好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其中儒家仁民愛物、心憂天下的性命倫理之學,更是被奉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儒家所強調的“內圣外王”、“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士精神,“修齊治平”、“兼善天下”、“弘毅力行”的君子人格,皆關乎傳統儒家的責任倫理,這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性格的孕育與積淀??梢哉f,責任倫理思想是廣泛滲透在儒家傳統社會的日用人倫之中的。

    探究中國傳統儒家責任倫理,有效甄別儒家責任倫理思想的主旨內涵與整體追求,要求我們必須認真求證儒家責任倫理產生的思想背景。本文認為,責任倫理作為傳統儒家心性學說道德理論的核心,與傳統的天人觀和倫理觀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先秦儒家所極力推崇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倫理關系價值體系,構成了儒家責任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天人觀

    對于儒家來說“天”是一種始終“形而上”的“超驗”存在,天被賦予了最崇高的地位,它是宇宙中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的道德基礎和永恒的生命歸宿。《周易》有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p>

    (《周易·乾卦·文言》)這是對周人“敬天”思想的進一步拓展,明確地表達了人之本性得自于天、天人相通的基本理念。正因為此,天作為人世的道義原型,“天”的周流運演規律,即“天道”,在源初意義上劃定了人之修為合宜性的標準,成為人類社會倫理秩序和個體內在超越性的基本邏輯前提,成為現實“人道”實踐的價值本源?!寮覍ⅰ疤烊撕弦弧卑胃邽榈赖戮辰?,以天人同構作為“天人合一”的依據來探求個體人格與社會道德的統一,從天地之道衍生出立人之道,提出“天道遠,人道邇”(《論語·陽貨》)的新探索,將天道援引至人道。

    孔子時代,天的觀念正處在由天道向人道過渡的階段??鬃右环矫鎸μ烀3至蓑\的信仰,主張人要順從天命,他提出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說”,畏天命是最重要的觀念。另一方面,孔子又罕言神道而注重人道。實際孑l子對天命的窺探與體識主要涵蓋了“天道”和“人道”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之天,以及從中衍生出的“天道”,二是義理之天,以及邏輯性推演出的“人道”。

    孔子不僅僅是為了探求“天道”,更重要的是從“天道”中探尋“人道”,其終極指向是要賦予自然之天以人格力量,為人尋求生命關懷??鬃拥摹疤斓馈本褪瞧洹叭说馈钡倪壿嬕罁憩F為“道法自然”。儒家學者中最早將天人關系上升至世界觀、本體論層面詳加論證的,當屬孟子。他大體擺脫了原來的天命論,而傾向于王道和人道的闡釋。他在談及個人修身問題時提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這就是說人必須發揮心思之能,才能了解人的本性,并由此上達天道。至宋明理學時期,張載在天人關系問題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程頤則強調“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二程遺書·第二卷上》)朱熹而后將其解釋為“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王陽明則是直接把先天之理置于人心之中,“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新合和暢,原無間隔?!?《王陽明全集·與黃勉之二》)以上各家雖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各有側重,但在以“人道”配“天道”這一點上卻是大致相同的。

    牟宗三曾斷言:“主體和天可以通在一起,這是東方文化的一個最特殊、最特別的地方,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這個地方?!蔽鞣絺鹘y的自然法則和近代以來的自然權利法論強調人的自然權利,強調人身自由、個人尊嚴和支配自己行為的權利,即“天賦人權”。這使得西方理解的責任更多地是一種契約型的責任。而中國儒家文化信奉的“天人合一”理念,則為傳統儒家的責任倫理提供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形成條件。亦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使得世人培養了復歸天之正道并盡收天地于己的胸襟,以堅毅前行、不敢懈怠的態度,主動承擔起“仁民愛物”、照管家國天下的責任。無限延展的責任意識成為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這就有效地解答了人為什么必須,并且能夠“修齊治平”的問題,同時決定了中國人的責任意識與行為主要不是依賴刑罰威懾,而是徑需向內求取,即“為仁由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經由修身而深造自得。

    (二)倫理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道運演的規律往往是予以承認的,但卻使其存而不論??鬃釉啤疤旌窝栽?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茍子則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茍子·天論》)他認為恒在有序、化秩萬物構成了天道運行的基本特征。這說明儒家認為是人合天,而非天合人的。那么,如何能在天人“交相應”的過程中使“人道”得以參配“天道”?周人在深刻反思商滅周興的歷史經驗教訓后,得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的結論,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從而改變了殷人只顧“率民事神,先鬼而后禮”的做法,實現了“人”的發現。而后儒家認為“德”作為天的精神體現,人可以取其精華消融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合德,至“天人合一”宇宙道德境界,從而實現天人價值的統一。至此,“天道”問題轉化成了“人道”問題,也即實現了從“敬天保民”到“敬德保民”的思想進化。

    孔子在繼承周人開創“以德配天”傳統的基礎上,對禮樂制度做出了理論上的系統完善,提出了“克己復禮”,就是希望把處于人際關系中的個人予以道德化,把宗法制度下的群體關系予以倫理化,以恢復禮樂有序,天下有道的傳統秩序。于是形成了以樸素的血緣親情關系為基礎,以家族孝悌為核心,外推至君臣、社會、國家天下的一整套倫理規范。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設計是從確立家庭成員的身份倫理開始的,這一點集中體現在“禮”的精神中。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為人們制定了各種規范和準則,其綱領性的表述就是在《禮記·禮運》中說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钡敲裼执婧脨籂帄Z相殺之心,“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禮記·禮運》)儒家認為只有以禮節制,才能使人守“義”,即在關系倫理中自覺遵守身份與角色的合宜性,進而使人道配于天道,實現理想中的“和諧”狀態。在儒家看來,個體若能夠做到貫徹禮義,維護并踐行倫理關系的綱常正道,其社會行為就是一種“善”的踐履,其人格也會達致“止于至善”的境界??鬃诱J為個人只有行為合乎禮義,才能修得君子圣賢的完滿人格,挺立于天地之間,故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日》)

    儒家從天道運行規律出發,貫通天道與人道,以人道釋說天道,然后人道又本于天道,闡釋出“德”是作為精神形而上而寓于人心之中的實體,只有“以德配天”,通過修身成仁不斷自我超越完善并使之外化,最終實現自我在社會上道德完善的踐履,才能達到“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的“天人合一”的完滿境界。受其影響,儒家知識分子逐漸養成了一種“躬行仁義、修己濟世”的內在品質,并將其自覺運用于個體弘道修德的具體生活境遇之中。從而“舍生取義”這種處于西方文化邊緣的“非主流”心理品質,卻成為中國人責任人格實現的應然選擇。

    從上述對天人觀和倫理觀的闡述可以看出,儒家學說不僅僅是為強調“天道”,更重要的是要從“天道”中探尋“人道”,其終極目標是要賦予自然之天以人格力量,為人尋求生命關懷。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于使人道與天道秩序相感通而連為一體,更重要的還在于使人對萬物負有了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上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使儒家責任倫理有了得以返回現實生活世界的條件,并闡明人的道德責任既源于天理,又長于人倫,并延續于整個中華文明。

    1.“仁民愛物”的仁愛精神

    “仁者,愛人”(《論語·顏淵》)是孑l子仁愛精神的最直接表述。而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主張則可被視為仁愛精神的直接思想來源。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孟子也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孟子·盡心上》)當然,此時的仁愛精神還帶著“愛有差等”的宗法等級色彩,但也正是這種基于人的原始血緣親情而建立起來的真實、樸素、可信的仁愛思想,之后“在‘推己及人’的感性體驗和‘天人一體’的理性論證的辯證統一基礎上,成長為一種基于親情而又高于親情的偉大人類之愛”。

    2.“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夫義婦貞”的家庭道德

    孔子對周代禮制中的家庭倫理的改造主要體現在他通過對“仁”的闡釋,以人所具有的愛人之心作為禮之哲學依據,從而把作為周代貴族家庭中的“親親”、“尊尊”的倫理規范和下層百姓家庭中的古樸情感結合起來,為整個社會的家庭倫理找到了人性的哲學根基。他將普通百姓家庭中父母的舐犢之情加以升華,強調“孝”是子女、父母間相互關切、恩愛的真摯感情。在家庭中父親,子女有各自的家庭責任,做到“父慈子孝”才是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孔子將“孝”與“悌”相連,提升了“悌”作為家庭倫理在調節家庭中各成員關系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只有做到兄愛弟悌,才有可能做到“長幼有序”。在夫妻關系上,先秦儒家強調“夫義婦貞”,“夫義”包括對妻子的忠誠;而“婦貞”就是指作為妻子有守貞潔的責任。這些家庭道德也是家庭各成員應肩負的責任倫理,這種古樸的情感倫理成為改善、協調中國千百年來和諧家庭的劑。

    3.“內圣外王”的王道信念

    儒家以“仁”為本源,以“道”為標準,強調“內圣外王”,是為體現一種追求個人成仁成圣以及追求大同社會的道德理想主義。內圣外王的“本”是心性修養,內圣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外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士往往經由“學而優則仕”的途徑,來實現自己“唯義所適”的道義責任。他們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起點在自我,終點在政倫合一,以達致“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尚書·泰誓》)的高遠境界為己任,勇敢地擔負起濟世安民的王道使命。王道是儒家學者傾其一生努力追尋的社會政治理想。正是這種王道信念向內作用形成了儒家“內圣”人格品德,向外延伸發展出了“外王”政治實踐,并由此培養出了儒家知識分子“死守善道”的犧牲精神,構成了儒士社會責任意識的核心價值理念。

    4.“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

    第2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中小企業;資合性;人合性;中小企業

    自 1892 年德國法首創有限責任公司制度以來,由于其兼具設立簡便、組織管理靈活等人合性特征與股東出資為設立基礎、有限責任等資合性特征,遂成為各國法普遍承認的一種主要的商法主體, 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在各國的法律生活與經濟生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實務運作中,伴隨前述優勢的往往是公示性不強、監控不力、被股東濫用及易滋生糾紛等弊病,所以各國立法者及學者對有限責任公司也表現出極為復雜的態度。我國地區在 1980年修正 “公司法”時,就曾存在以臺灣地區 “最高法院”為代表的主張廢除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的建議。反觀祖國大陸,對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的存廢及具體制度安排等,界似乎并不存在多大爭議,但這絕非意味著我國的有限責任公司制度已經達到完善的地步,而恰恰是因為學者的關注點集中于股份有限公司。筆者認為,學者這種關注點的傾斜與有限責任公司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也是我國經濟生活中有限責任公司糾紛紛起、違法違規現象泛濫的根源之一。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作為平等的一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身于世界經濟一體化運轉的情況下,借著《公司法》修改已納入我國立法計劃的時機,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及其立法趨向展開全面的研究,對促進我國公司法制的完善,加快我國中小企業的成長,并最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把握歷史與現狀,正確理解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

    理解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首先必須溯源至有限責任公司的產生。有限責任公司與其他公司企業種類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它并不是企業組織演進的必然產物,其本身并沒有如其他公司種類般的深層歷史經驗或文化傳統底蘊。它完全是德國法學界頗具匠心地在人合性強調股東信用的無限公司與資合性的股份有限公司之間,將兩種公司形態的優點熔于一爐而創設的一種嶄新的公司形態,為人們提供一種更便利、更有效的投資工具,以配合當時日益發達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梢?,有限責任公司的產生,帶有明顯的人為設計的痕跡,正如學者所言,柱何其他公司之法律形態均是基于現實經濟生活的必要,經過長期歷史之發展而形成,然而有限責任公司則完全是德國立法者之桌上創造物,乃為德國法學之最天才的創造物’,或甚有夸稱其為奏著空前偉功之立法史上之一大異例者?!盵1]從我國的情況看,三資企業組織機構簡單,企業機制靈活,有助于提高企業效率。反觀內資公司,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和監督機構設置復雜,形式雖美,但效率欠佳,成本較高。就此而言,《司法修改草案》尚未優越于現行三資企業法,更無法取代三資企業法的功效。

    這種人為設計,從有限責任公司產生之初,就為其作好了角色定位,即從普通合伙到隱名合伙,再到無限公司、兩合公司,最后到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序列的一個中間環節。 而這一中間環節的角色定位,也就初步確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基本特征。

    首先,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具備資合性公司的本質特征,如公司的設立以股東的出資為基礎;公司必須設置一定的組織機構,如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公司的經營管理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如公司的決策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為標準作出等。尤其是由股東出資及經營所得構成的公司資產是公司承擔法律責任的基礎,股東僅以其出資為限負有限責任,更是有限責任公司區別于傳統人合性企業組織的一個根本特點,也是有限責任公司吸引投資者的一個根本原因。有學者正是基于資合公司與人合公司的區分基礎就在于股東是否對公司債務負直接無限清償責任的認識,而得出有限責任公司本質上應為資合公司的結論[2]。資合性公司的前述特點的最完美表達就在于股份有限公司,而有限責任公司的人為設計,無疑在相當大程度上參照了股份有限公司這個范本。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國有學者指出,有限責任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脫胎于股份有限公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國清末公司立法中將有限責任公司視為特種股份有限公司”[3]。

    其次,有限責任公司也具有很強的人合性企業組織的色彩。有限責任公司最初的設計,就是立足于合伙等人合性企業組織,納入資合性公司有限責任的優點,以克服以往人合性企業組織成員責任過重的弊端。合伙等人合性企業組織作為中小企業,其天生即具有成員人數較少,規模一般較小;企業組織的設立以成員間的信任為基礎,成員的變動對企業組織頗大;企業組織的機構設置和經營管理相對比較靈活等特點。所以,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具體制度設計上,或者沿襲人合性企業組織的一些特點而作有某些特殊制度安排,如股東人數有上限規定、股東轉讓股份須經過一定的嚴格程序等;或者相對于資合性公司作有某些緩和性制度規定,如有限責任公司的公示性規定不如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關規定嚴格、有限責任公司的機構設置也相對靈活,可不設董事會或監事會,而僅設董事或監事,甚至在有的立法中股東會也不是必設機構。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國臺灣學者林詠榮將有限責任公司定位于印間形態而較接近于人合公司”,學者王仁宏更是認為,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同為人合公司。[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觀點立足于中小企業,納入資合性公司有限責任制度,將有限責任公司視為從合伙到股份有限公司序列中處于中間位置的一個環節,注定了有限責任公司法屬于社團法的范疇。因此,各國法一般都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作了一定的限制,既不能太多,否則與其建立在股東相互信任基礎上的人合性不符,也不能太少,否則有違其人合性,且極易造成資合性有限責任之濫用。故其上限一般為50人,下限一般為2人或5人。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各國法一般不承認只有一個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不能僅有一個股東,即使有效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原因僅剩一個股東,依各國法規定,或立即解散公司,或限期吸納新股東予以糾正否則仍須解散。

    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實務運作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與新情況,這也要求具體法律制度的安排作出相應調整。一人投資者也希望享受有限責任的好處,實踐中大量出現一人公司,包括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尤其是實質上的一人公司,以及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過程中因各種原因使股份全部集中于一人的客觀事實,迫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一人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間的特殊關系使得他們更可能也有必要通過自由意志及相互協商自主安排相互間權利義務和公司事務,這就要求法律承認并給予他們更多的自治權;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擁有較多自治權,往往造成大股東欺壓小股東及股東濫用公司有限責任制度,利用公司規避個人責任坑害債權人的事實,又要求法律通過具體制度安排,強化其資合性,限制大股東權利,防止有限責任之濫用,并對濫用者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不難看出,無論其股東為何人,人數有多少,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日益成為僅僅是人們投入資本,借助其賺取利潤的一種投資工具。不爭的事實是,一方面,這種投資工具具有資合性公司的最本質特征—有限責任制度,這也是其頗受投資者青睞的最大魅力所在,但這同時也要求其財務運算、經營運作等須獨立于包括股東在內的任何人,并須具備一定公開性。另一方面,這種投資工具又具有明顯的人合性色彩,有限責任公司的組建、管理甚至業務的展開,均是建立在股東間相互信任基礎上的。股東的身份對公司意義重大,股東間自主協商機制對公司事務的安排與解決有重大影響。有限責任公司立法無疑需要充分認識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及其發展趨向,在資合性與人合性之間力求最佳平衡,爭取實現完美的統一,以達到七方面協助中小企業借著此種公司組織經營事業創造財富,另一方面同時確保債權人甚至少數股東之權益[5]。

    二、正視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迅速發展

    第3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Abstract: Conde's ethics thought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roughout in near modern West circle of thinkers. These ethics thought's essence has to modern society'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very important profits from the value and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關鍵詞:康德 倫理思想 現代意義

    Key word: Conde Ethics thought Modern significance

    作者簡介:董宇峰,男,蒙族,內蒙古通遼市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德國倫理思想方面的革命是由康德發起的,為啟蒙運動注入了陽光。康德的倫理思想致力于探索人類行為的道德指導原則,這些道德原則雖然晦澀抽象,但卻寓意深刻、意味深長,影響著后輩們的倫理思考,滌蕩著整個人類的心靈。他把道德的來源從神轉移到了理性,力圖給人們指明一條通向道德的康莊大道。

    一、對康德倫理思想的簡要闡釋

    西方倫理界對倫理學上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存在持續的爭論,形成根本對立的觀點??档戮C合以往各派的觀點,獨創了一門超脫各派倫理思想體系的倫理學,探求出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指導原則。

    第一,關于善良意志、責任和規律的先驗性。

    康德從道德動機出發,認為人們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只能從行為的動機來考量,絕不能對行為效果有任何考慮。他還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要出于“善良意志”,這個善良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絕對的善。同時,康德認為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為它是為了履行責任或義務。因此,只有以責任為動機的行為才是有道德價值的。他還表述了主觀準則和客觀規律的符合原則,并探討了將這些原則以命令的方式來表述。

    第二,關于三大道德法則――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

    從形式上看,康德認為應該把行為準則通過人的意志變成普遍規律,即:“普遍立法”法則。從質料上看,康德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應該把自己和他人的自身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即:“人是目的”法則。從全體上看,康德把自身看作是實踐理性,認為自身就是自由的意志,即:“意志自律”法則。這三大道德法則是康德倫理思想的支柱。

    第三,關于自由的積極內涵和人的雙重立場。

    康德認為自由即自律,是一個理性概念,自由意志在道德上的自我立法是人所固有的理性本質的重要表征,是人性尊嚴和優越性的根據。沒有自由就不能存在道德判斷,沒有自然的因果性就不會有自然的知識。這就使得我們的行為一方面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又會被因果規律所制約,因而需要我們從理性和感性的雙重立場來考量人的自身。

    二、康德倫理思想的現代借鑒價值

    康德終其一生都致力于對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將畢生奉獻給了德國的思想啟蒙運動,他的倫理思想的成果在現代仍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

    首先,康德在哲學之中導入實踐,建構了其倫理道德實踐觀,這在西方哲學史上尚屬首次,奠定了德國唯心主義實踐觀的辯證法基礎。“人是目的”的思想是康德倫理實踐觀中的核心,集中體現了在實踐中要求天賦人權,實現“至善”社會的正義呼聲。

    其次,康德提出了先驗自律的道德原理,這在西方倫理學史上當屬第一次??档略谂欣^承基礎上有所創新的道德原理,堅持理性道德法則對感性需要的制約作用,是康德先驗自律的倫理觀的反映。

    再次,康德將先驗自律的道德原理建立在社會規定的基礎上,明確揭示了道德的社會本質。他指出個人感性需要的實現只有在普遍的社會規定的范圍內才算合理。同時,他反對用利益手段去教化人的道德,主張以德教德。

    另外,康德將維護人作為人的尊嚴作為其道德倫理學的政治傾向。無論康德從何角度談道德原理,他最終都指向一個中心――維護人作為人的尊嚴,強調實現人的自由、平等和博愛。這對我國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三、康德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

    康德的倫理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他將視角放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雙層追求上,力圖使它們統一于整個先驗哲學之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康德的倫理思想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而且對于現代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首先,有利于充分認識理性在現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康德的倫理思想是從理性出發去尋求帶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對于道德教育推崇和尊重人的理性、反對功利主義的倫理選擇具有重要意義。促進社會和個體合理地進行道德選擇、有序地開展道德實踐。

    其次,有利于尊重個體道德立法的理性能力,實現個體的道德主體性的發展??档聜惱硭枷氲囊淮蟮赖路▌t是意志自律,強調自己立法、自己遵守,這是人的價值和尊嚴所在,對于道德教育尊重道德主體的理性立法能力和主體性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尊重道德個體的主體性,從他律到自律,使其自覺自愿地參與到道德規章和制度的制定中來。

    最后,有利于道德主體在道德教育中實現人與人的互相理解和自身的全面發展??档碌膫惱硭枷霃娬{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道德原則,指出除人之外的其他一切都是作為手段為人服務的,這對于道德教育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及形成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一切從道德主體出發,提供切實有效的途徑和手段促進人與人的互相理解,確保道德主體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而推進整個道德群體的道德提升。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一、教育技術倫理及其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_)教育技術倫理的涵義教育技術與倫理的聯姻促成了“教育技術倫理”這一概念的形成。“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合成名詞,其概念由來已久,內涵與外延不斷發生變化。依據美國技術哲學之父、教育哲學家杜威對技術的觀點,本文認為,教育技術就是在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使用工具、裝備及教學技巧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教學設備等物化部分的使用技巧和教學系統設計等理念成分的科學方法?!皞惱怼钡暮x有多種。一般來講,倫理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與規范,以及指導行為的道德觀念。

     

    倫理與教育技術的關系表現為技術倫理、教育倫理制約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推動技術倫理、教育倫理的更新兩個方面。因此,教育技術倫理至少有兩層含義。第_,它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技術的人文關懷,是關于技術的教育倫理,主要關注教育技術所引發的教育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第二,它是從技術的視角對教育的關照,是關于教育的技術倫理,從技術在教育中應用出發,關注技術帶給教育以及教育倫理的影響。

     

    可見,教育技術倫理不僅是基于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媒體使用和教學系統設計中存在問題進行倫理策略上的人文關懷,而且是從教育媒體等技術的物化層面對教育的倫理內涵的補充與拓展,進而從技術的角度提升教育的道德境界。

     

    (二)教育技術倫理研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教育技術倫理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教育技術發展較快的國家,對該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經查閱從1967年至2012年間美國ERIC數據庫和中國CNKI數據庫中關于教育技術倫理的文獻發現,國外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如美國于1970年專門成立AECT行業道德委員會,制訂了教育傳播技術的行業道德準則,建有處理行業道德問題的專門程序。1994年的研究在數量上可謂史上最多。回溯教育技術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教育技術定義的修改密切相關。當時正值美國AECT定義教育技術之時,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從倫理的角度討論教育技術的內涵。直到2004年AECT修訂了教育技術定義,對教育技術實踐提出了倫理要求。從此,在AECT的引導下,教育技術倫理研究一直是國外教育技術研究的重點之_。而我國對此的研究雖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然數量一直不多,2005年以后才逐漸與國外研究趨勢相一致,如借鑒美國AECT對教育技術專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的經驗[1]、闡明教育技術專業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2]等??梢哉f,我國關于教育技術倫理的研究是在AECT的影響下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于2011年在期刊載文中達到新高。

     

    從內容上看,大部分研究偏重于對教育技術領域具體倫理問題的一般性策略探討,如關注在線教育中的學術不端行為[3]、調查學校教育技術實踐中道德失范問題[4]、將道德教育內容整合到現有的核心課程以提高教學的道德水平[5]、通過開發新系統來抵制數字盜版問題[6]等,主要內容涉及教師職業倫理、行業道德標準、教育技術道德實踐等多學科領域。一些研究者受倫理學的激情驅使,急于構建教育技術應用的規范體系而忽視了對教育技術本真的追思,未對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系、倫理邊界進行界定,對倫理原則的討論也未能形成普遍性的共識。從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實證方法,但也存在“斷言多于論證”和“偏重數據”的現象。很多適宜進行理性分析的問題卻被量化,忽視了倫理的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殊不知,對教育技術進行倫理道德層面現象的考察,不僅僅屬于事實的經驗判斷,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難以用數據測量的價值評判。

     

    總之,目前對教育技術倫理方面的研究力度相對較小,存在研究內容寬泛、邊界模糊、方法單一等顯著問題。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們對教育技術倫理的理解與認識缺少一定的價值歸屬。教育技術倫理研究,離不開具體倫理學思想中哲學思維的支撐,一旦缺失了特定的倫理學理論的指引,對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照必將是不完整的。同時,研究方法的單一化也反映出倫理策略研究的不足。教育技術領域中倫理難題的應對不應局限于_般意義上的技術策略,還需要從倫理學理論中尋求倫理策略與途徑,真正獲得倫理意義的人文關懷。另外,一些研究僅從應用倫理學或技術倫理學的大視角下籠統審察教育技術倫理問題,忽略了某些倫理思想的特點及適用范圍。事實上,任何一種具體的倫理思想都有其優缺點。若僅對普遍意義上的倫理學理論不加選擇地通盤借鑒,抓不到具體的倫理精髓,必將造成研究內容及方法的模糊不清。

     

    可見,教育技術倫理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具體倫理思想的指導,阻礙了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深入開展。只有汲取多種倫理思想中的相關成分,才能找到合適的倫理關懷的視角與依據。所以,基于多維倫理視角對教育技術進行考察,從教育倫理、技術倫理等理論派別中汲取養料,不僅有助于促進人們對教育技術倫理的認識并明確研究的內容和邊界,也對教育技術倫理策略的理解與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理論視角

     

    倫理研究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境。對中國教育技術的考察需從全球化視野出發,立足我國教育實踐的現實環境,訴求于具體的倫理思想,避免理論來源的大而空。結合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現狀,本文認為,中國技術倫理思想與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的結合,不僅是中國化在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具體表現,同時,以此為基礎的教育技術倫理理論的發展也是中國特色教育技術理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育倫理、我國傳統技術倫理、馬克思技術倫理和現代責任倫理等思想來源是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基本理論視角。

     

    (—)教育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教育倫理學主要研究教育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合理性問題,并將教育中的_切道德現象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具體的教育現象進行人文關懷,以省察和規范教育的合理性及價值。教育倫理學中關于教育倫理內涵、教育倫理關系、教學倫理特性等的論述,為理解教育技術倫理內涵、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系以及教育技術的教學倫理特性等內容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教育技術倫理具有關涉人之成長的倫理價值。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子系統,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活動,也是培育德性的過程。關注人的未來發展、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社會發展,是教育技術倫理價值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技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其次,師生關系是教育技術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人倫關系。教育中的人倫關系是指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管理者、教師與社會等關系。其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教育中人倫關系的最突出表現。教育技術領域亦然。教師通過應用具體的教育技術對學生產生影響,而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教育技術之倫理價值的體現。

     

    最后,促進教學是教育技術最重要的倫理任務。作為教育技術重要的實踐領域,教學過程需要可操作性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符合新型倫理精神的師生關系、教育公平和責任感等道德因素,同時也難以脫離技術的支持。因此,教育技術倫理的主要任務是以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關注教學中人際交往行為,揭示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所發揮作用的善惡,明確技術的倫理規范,確保技術對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為立足我國教育實際來分析教育技術倫理現實提供了理論依據,突出表現在以道馭技、以人為本、經世致用等觀念上。

     

    以道馭技的觀念體現了技術的“物化”與德行的“人性化”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教育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問題。只有教育技術負載了社會文化及倫理規范的良知與善性時,才能擺脫道德滑落的尷尬。用“道”來規范教育技術的發展,不是阻礙和限制,而是要達到在允許其有最大發展的前提下使其副作用減到最低。

     

    以人為本的觀念突顯了人的重要性。人們本能地反對技術活動中的各種有違人性的行為。一旦技術違背了人的內心追求,就會遭到抵觸與拒絕。教育技術的發展在目的上應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強調“人化的教育技術”的特征,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關注技術場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視師生的發展。

     

    重于應用、學以致行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技術“經世致用”的表現,具體表現為重視實踐價值、勇于創新、致力改善實際效果、服務社會等倫理特征。在當今社會,教育技術的經世致用就是關注教育技術的實踐價值,勇于創新并注重將技術成果服務于教育。只有創造性地應用,才能防止教育技術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三)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是在技術意義上把事實和價值的整體關系還以本來的現實面目,是一種對傳統規范倫理學的積極超越與綜合創新。[8]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中關于技術中介、技術異化等思想對于教育技術倫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1)技術中介論:解答教育技術的休謨難題。研究倫理問題必然涉及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的關系這_休謨難題。事實判斷與道德判斷分屬于理性和情感兩個領域,二者不可通融,即通過“是”不可推斷出“應該”。馬克思認為,技術在道德判斷與事實判斷的統_過程中具有媒介作用,通過技術將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統一起來,從而解答了這一休謨難題。[9]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相互關聯的各個部分,包含了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人通過技術與教育發生關聯,從而使教育技術負載了道德評價,溝通了教育技術中“是”與“應該”的判斷,為教育領域中“凡是技術上能夠做的事情就應該做”的問題提供了應對策略。

     

    (2)技術異化論:批判教育技術對教育的異化。教育技術領域中出現的技術反作用于人而影響其教學效果的現象是技術異化教育的表現。教育異化根源于技術主體的矛盾本性。馬克思的技術異化論對分析教育技術過程中的技術對人的異化、對教育的技術壟斷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于引導教育中技術規范的形成。

     

    (3)技術倫理觀:重視教育技術的倫理價值。技術負荷正價值與負價值,二者統一于技術倫理。[10]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負面價值不斷堆積,技術的倫理價值體系得不到強化與重視,人們開始對“通過技術來追求最大的效益”等命題產生懷疑。只有技術與社會倫理體系良性互動,才是技術倫理應該關注的目標。教育技術的正面價值與負面價值同時顯現時,不僅應該關注技術為教育帶來的高效率與好效果,還應關注技術對于教育倫理、社會倫理等價值體系的影響,盡可能地促進技術與教育的和諧發展。

     

    (四)當代責任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教育技術的良性發展呼吁擔當、義務等責任意識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對教育技術的內在精神需求。誰負責、對誰負責、負哪些責、如何負責等思想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責任的視角。

     

    根據人員身份或角色的不同,教育技術責任主體主要有三類: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專門從事教育技術設計、開發、管理、應用、評價的技術人員)、教育工作者(應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管理等工作的人員,包括教師、教育管理者、教育行政人員等)、學習者(主動及被動應用教育技術進行學習的人員,主要是學生群體)。教育技術責任主體的確定,回答了面對倫理難題“誰負責”的問題。

     

    不同的責任主體對應不同的責任對象。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責任對象主要是使用教育技術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對象主要是學習者。責任內容即責任主體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比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責任主要表現為推進教育技術的體制改革、完善行業的自律機制、規范從業人員道德行為、保證政策方針在價值層面上的人文關懷、關注教育技術帶給社會的影響等。責任對象及責任內容解答了教育技術倫理責任中“對誰負責”和“負哪些責”的問題。

     

    教育技術領域的責任如何實現呢?就目前教育技術的發展來看,讓公眾參與到技術活動相關決策的制定過程中,預防技術專家統治論,是_條可供參考的教育技術責任實現路徑。比如,在教育技術的開發項目立項和決策之前,召開有專家和公眾參與的“聽證會”,讓公眾不僅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發揮對技術人員及政府的監督,協助進行技術決策。另外,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機構也是責任實現的重要手段。[11]教育技術對教育活動負責,必然離不開相應機構與制度的約束與保證,如教育技術倫理委員會等。這些機構一方面傳授了技術責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承擔整個行業的責任,對于加強教育技術各種主體的道德素養和職業規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技術中介論、追求教育至善、強調責任等倫理思想,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論視角與依據。教育倫理思想鞏固了教育技術的傳授知識和培養德行并存的價值訴求,強化了教育技術在協調師生關系和提高教學交往質量上的倫理使命;技術倫理啟示教育技術以“以道馭技”為基本理念,以“以人為本”為價值歸宿,以“經世致用”為突出特點,從的實踐論角度理解教育異化、教育技術的倫理價值,并從責任倫理的視角促使教育技術主體為其活動負責。這些具體的倫理思想拓寬了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思路,同時也界定了該研究的主要內容。

     

    三、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內容邊界

     

    以上倫理思想啟示教育技術應加強教育技術倫理內涵、教育技術行業倫理規范、教育技術實踐中倫理問題等內容的研究,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邊界。

     

    (—)教育技術倫理內涵:亟待解決之要

     

    教育技術倫理內涵的確定,有利于凸顯教育技術倫理的本質及其研究內容與方向。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和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從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層面為教育技術倫理的內涵確定指明了方向。而作為一個學科,教育技術的目的、過程與結果等微觀層面也需要倫理學的人文關照。

     

    從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層面來看,教育技術倫理可以分解為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的關系、教育技術與技術倫理的關系。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都是構成教育基本要素的重要內容,前者是確保教育活動的物質力量,后者是維系教育活動的精神因素。教育技術作為_種物質力量對教育倫理具有著重要影響,而作為意識形態的教育倫理對教育技術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人們道德觀念的更新,也拓展了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而教育倫理對于教育技術的規約與引導,促進了教育技術學的良性發展。同理,技術倫理一方面約束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技術倫理的發展提供了實踐支持。在當今技術理性受到多方面質疑的時代,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技術倫理的關系愈加凸顯。本文認為,教育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可以總結為三類:教育技術與倫理排斥論、教育技術與倫理無涉論、教育技術與倫理相互依存論。

     

    教育技術與倫理排斥論是一種將技術與倫理完全對立起來的觀點,它把教育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教育活動的不斷滲入看作是道德墮落的表現。教育技術僅僅是教學能力不足的人謀求生計的手段,技術帶給教育的不是美好、友愛和善,而是懶惰、應付和丑惡。這種主張放棄教育技術而回歸自然的教育狀態的觀點,是極為悲觀的,盡管在警示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上具有積極作用,但其拒斥教育技術的態度和做法,在當前信息技術時代是行不通的。

     

    教育技術與倫理無涉論認為教育技術無所謂好壞,可以被用來服務于任何目的。對教育技術的道德判斷是其作用于社會目的之后才被提出。教育技術產生什么影響、服務于什么目的等問題不是教育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決于人用它來做什么。因而,教育技術行為的目的總是存在于教育之外,沒有義務去考慮行為的后果。這種觀點幾乎完全排除了教育技術主體的社會責任,認為只要技術上能夠實現的目標就應該去實踐,而不必顧慮實現這一目標是否應該。

     

    教育技術與倫理相互依存論認為教育技術負荷價值,是倫理、政治與文化價值的體現,游移在善惡之間。該觀點認為,教育技術是社會利益和文化價值傾向所建構的產物,應強調教育技術主體在支配和控制方面的主體性地位和責任。教育技術工作者有時會成為技術的受害者,為了防范和減弱技術的負面效應,就需要對教育技術進行_定的約束。這種約束要體現在技術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評價的整個系統過程之中。教育技術具有何種倫理價值,以及各種教育技術行為的道德標準和倫理秩序如何,均屬于教育技術倫理的內涵。

     

    除此之外,內含于教育技術本質中的以人為本、責任、公平等倫理向度在教育技術的目標、過程、結果等環節中如何發揮出來,也是教育技術倫理內涵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從而實現動機“善”、過程“善”和教育效果“善”的統一。如,在目標上,應體現教育性(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以尊重學生為根本目標,以優化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改革等社會責任為目標)、規范性(以遵守公民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等法權倫理、德才規范、教學規范為目標)、責任性(強化教育技術對受教育者、社會等擔負起責任為目標)等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保證在教學媒體的選擇、師生關系的協調、教學內容的呈現等方面得到倫理的規約;在結果上使用規范倫理學的相關倫理方法進行評價,將目的論、義務論、美德論三種理論綜合起來,實現自律與他律的統_。

     

    (二)教育技術行業倫理規范:學科發展之需

     

    責任倫理思想指導人們將教育技術的價值實現轉化為教育技術主體的責任。教育是_個體現責任意識、弘揚責任理念、培養責任個體的實踐活動。教育技術負荷這_責任特征,理應成為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技術手段,體現作為教育實體和倫理實體的內在規定性。而教育技術學科領域尚未對行業責任標準、職業倫理規范、個體道德要求進行詳盡的論證,缺少責任與規范的熏陶與引導,淡化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和規范特征。因此,為促進學科發展,教育技術的行業責任標準、職業倫理規范、個體道德要求是教育技術倫理需要應對的重要研究領域。

     

    1.教育技術行業責任標準

     

    作為_個行業領域,教育技術是_個倫理型共同體,應該設有專門的責任組織機構。該組織機構應該對教育技術設計人員、開發人員、管理人員、應用人員、評價人員進行責任劃分,提出具體的責任要求。比如,對教師、管理者等教育技術應用的責任主體提出諸如承擔起教育技術的選擇過失、關愛學生等要求,促使其擔負起對學生、社會、國家等責任,從而感染學生形成道德責任感。

     

    國家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12]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支持人員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從公平利用、健康使用、有效應用、規范行為等四個方面規定了教師的社會職責,具體如“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能向學生示范并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然而,責任標準還有待細化,同時,責任實現的方法也應有所涉及。

     

    2.教育技術職業倫理規范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教師在教育技術實踐中的能力與標準進行了規約。但是,該規約沒有著重從倫理規范的角度給予系統的指導。規范倫理學作為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形式,一直以人的義務及價值合理性為研究重心,旨在說明人們的行為本身應遵循何種道德標準以達到“善”的要求,為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的制定提供了指導。

     

    教育技術職業規范在特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但又并非永恒不變的。根據職業規范的內容不同,可將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界定為“法權倫理”規范。法權和倫理是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的整體要求,既包括法權規范,又包括倫理規范。教育技術的法權規范是_種制度性的公共活動領域的規范,除了社會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外,還有為教育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所必需的學校紀律、各種教育體制、教學秩序等一系列規范。而倫理規范通常是由責任和義務構成,是_種具有內在制約力量的規范體系。教育技術的倫理規范是教育技術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內在規范,本質上屬于一種自律道德的范疇。在教育技術活動中,法權規范和倫理規范共同構成教育技術的職業規范體系。因此,教育技術行業人員應該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學校紀律等制度性規范,踐行教育技術的倫理使命,促進教育技術領域人倫關系的和諧,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性人才而努力。

     

    3.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

     

    教育技術目標的達成依賴于設計者、開發者、應用者、管理者、評價者等主體的技術實踐,尤其是教育技術工作人員和教師的教學實踐。道德素養能夠幫助教育技術主體尋求駕馭科學技術的精神力量,辨別與應對由技術引發的反道德現象,從而抵制道德失范并促使教育技術實踐在合乎倫理的軌道上發展。因此,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尤為重要。在當前技術理性壓抑價值理性的去道德化傾向下,人的道德素養不斷受到功利主義、工具主義的侵染,如何強化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成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要喚起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意識并加強其道德素養,道德教育不可或缺。道德教育有助于人們反思技術應用理念的合理性、技術操作規范的道德性,引導人們認識教育技術的先進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與進步,警醒人們注意技術依賴帶給教育的危險。因此,借助道德教育的方式對教育技術主體進行技術倫理、信息素養等方面的教育,能夠提高其道德素養。

     

    (三)教育技術倫理現實問題:存在意義之基

     

    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實踐意義是為了應對教育現實中技術帶來的諸多問題,尤其是教育技術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以及技術帶給教育的倫理困境問題。因而,對教育技術倫理現實問題的關注,是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存在基礎。

    第5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論文摘要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太平經》包含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其論述“道”、:“元氣”“陰陽中和”是其生態倫理思想的本體論基娜出,并闡明了自然界的和諧及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這些初始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思想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己經受到了許多道教學者的重視?!短浇洝防^承并發展了老子《道德經》的主題思想,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根,道通過“元氣”來化生天地萬物,并以道的法則和諧運轉,這些思想都為其生態倫理意識提供了哲學基礎,從而為塑造天、地、人、自然萬物的整體和諧提供了本體性的思考。在今天,從古代經典中挖掘生態倫理思想對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太平經》中生態倫理思想的本體論基礎

        《太平經》認為,道是萬物之本根,通過元氣化生萬物,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說:“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闭f的就是道為萬物之本、不可名狀,六極也是隨著道的變化而變化的,道化生出萬物,天地更不例外。天道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作為萬物的根本,又是通過“元氣”來化生天地萬物的,。元氣遵循道的法則來運行,生化出天地萬物?!短浇洝氛J為,“元氣”有“太陽、太陰、太和”三氣,三氣相通形成萬物。卷十八至三十四《和三氣興帝王法》說:“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敝挥嘘庩栔泻?、三氣和諧才能使人民順意,萬物生長。陰陽、中和是道實施的具體狀態,是元氣化生萬物的和諧之勢?!短浇洝愤€提出“三名同心”,“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天地萬物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都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二為一,稱為三名同心?!疤枴⑻?、中和”三氣和諧可以維護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平衡,進而實現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以后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篆和儀式規范中都發展了三名同心、和諧發展的思想,為生態倫理思想提供了本體論依據。

        二、《太平經》中生態倫理思想的具體內容

        《太平經》包含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疤健敝饕v的是社會的太平,而社會的太平又是以天地自然系統的和諧為依據的。因此,它既包括自然界的和諧,又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生養萬物要遵循法則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太平”,才能達到太平之世。

        《太平經》認為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和諧是順應天地之性,卷五十四《使能無爭論法》指出:“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碧斓刂?,即萬物各自的生長規律,讓萬物達到本身所能達到的狀態,如果違背了天地萬物的本性,自然界的和諧就不可能實現。當然,“天父地母”說也為人與自然和諧的說法提供了依據,人應敬父愛母,也就是順應天時、珍惜土地。反之,人如果侵害自然,就是不孝順父母,必然會受到懲罰?!疤旄傅啬浮钡闹匾拍?,從生態學角度講,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太平的基礎和前提。當時的社會五行失序,兵疫水災肆虐不窮,是極其混亂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太平經》提出了一些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而認為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原因是天地人三氣不相通,三氣不通、不能和諧共處、合成一家,天下難得太平。有的學者認為:“順應民心,足其衣食,去其冤結,這是實現國家太平長治的根本條件。《太平經》就是吸收了當時一些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理想中的太平世界。當然,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但對于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引導人們擺正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積極倡導和諧,尋求長遠發展,這也正是《太平經》有關生態倫理思想的旨歸.

        三、《太平經》中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太平經》所蘊涵的生態倫理思想和觀念在今天對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于樹立新的生態倫理觀和文明價值觀仍具有現實意義。

    第6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關鍵詞:海明威 《圣經》 生態倫理

    生態批評是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全球環境危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在歐美興起并逐步向世界擴展的文學批評浪潮。生態倫理學,作為生態批評的理論基礎之一,是一門主張將道德關懷由人類推及自然界的新興學科。生態倫理倡導人類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提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內在價值,肯定一切生命平等性,要求人類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利。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硬漢形象、悲劇意識、女性主義、象征主義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批評的發展,評論界開始從生態視角對海明威作品進行研究。在海明威的創作生涯中,自然是海明威創作常見的主題之一。他熱愛游歷荒野,打獵、釣魚等這些活動貫穿其一生。他多次的荒野游歷,使得自然成為其創作源泉之一,加上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使他尤其渴望回歸自然。國內對海明威生態觀成因的研究論文多是論述上述的原因,而結合《圣經》來分析海明威生態倫理觀成因的卻很少。

    在全球生態保護被提上日程的今天, 《圣經》被賦予了全新的生態保護內涵。當今生態批評家們發現《圣經》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諸如“托管”和尊重動物權利等思想。而《圣經》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塑造了許多世界聞名的文學作家。海明威就是這些作家中的一位。海明威把自己創作的興趣和動力一部分歸功于《圣經》。受基督教教義影響許多年的海明威, 其生態觀的形成和《圣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鑒于長期以來,很少有人從《圣經》的視角研究海明威生態倫理思想的成因,本文不僅探討了海明威的生態倫理思想:他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非人類生命體的生存權利,倡導對自然的道德責任,更主要的是,還結合《圣經》中蘊含的生態思想來分析海明威生態倫理思想的成因,以填補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圣經》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海明威生態倫理思想的影響

    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響深遠?;浇涛幕俏鞣轿膶W乃至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浇涛膶W的典型代表就是《圣經》。《圣經》不僅被看作基督教的教典,它更被認為是人類文化的卓越體現?!妒ソ洝纺酥潦ソ浳膶W深深地影響許多知名的文學家,而海明威就是其中一個。在當今生態危機的大語境下,一些具有強烈生態憂患意識的批評家們對《圣經》原有的教義進行重新審視,賦予了《圣經》的全新的生態保護內涵,發現《圣經》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

    《圣經》顯示人和萬物有共同的本源即上帝,人是上帝創造的, 是自然的一部分。《創世紀》記載了上帝創世的歷程:在前五日,創造了天地和各種各樣動植物。在第六日,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藉此,可以顯示人與其它受造物以及所有受造物與上帝的關系:首先,人類并沒有成為萬物之中心,人與其它受造物一樣,具有同源性,地位平等;在上帝的創造中,世界萬物先于人類而存在, 因此世界不是人愿望的產物,也就不屬于人類。

    《創世紀》(1:26)明確地顯示,上帝造人是為了“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管理”意味著人類是“造物的管家”,而不是“造物的主人”。生態批評家指出,上帝給予人類是是“托管權”, 這種“托管權”不等于“統治權”,更不等于“破壞權”,它要求人類在使用地球資源時,應呵護造物,這既是為了我們這一代人,也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著想。

    《圣經》中蘊含尊重動物權利的生態倫理思想?!秵⑹句洝罚?:3)中,天使對企圖要傷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說:“地與海并樹木,你們不可傷害?!薄堵芳痈R簟罚?2:6)中:“五只麻雀不是賣兩分銀子嗎?但在神面前,一個也不忘記?!币陨铣浞煮w現了尊重動物權利的思想。

    綜上可以發現,《圣經》蘊涵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由于海明威曾經談起圣經對他的文學創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說他是從閱讀圣經開始學習寫作的,那么在充斥著濃厚基督教文化氛圍的社會環境下成長、生活和寫作的海明威,其生態倫理觀的形成和《圣經》中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就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二.海明威的生態倫理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彰顯

    海明威尊重自然的生態倫理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是受了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經》中的生態思想的影響。海明威生態倫理思想在其許多的作品中也體現了出來。

    在《大雙心河》中,主人公尼克尊重自然,尊重其它非人類的生命體,不僅對它們所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還努力對它們予以保護。尼克非常同情小魚,當釣上來的是小魚時,他總是取下魚鉤將它們釋放。有一次,尼克抓到了一條小鱒魚,他知道鱒魚身上覆蓋著一層薄黏液,如果用手觸摸鱒魚,黏液被破壞的地方就會被白色真菌感染。為了不傷害到小鱒魚,他在觸摸它之前,特意弄濕了手。尼克對小鱒魚的放生,履行了《圣經》中上帝賦予人類的“托管”責任,體現了海明威的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情懷。

    在《老人與海》中,主人公圣地亞哥愛魚更尊重魚,他認為大魚比我們人類高尚,更美麗而崇高??吹斤w到船梢上的鳥,他說:“好好休息吧,小鳥”,“樂意的話,就住在我家吧。”[1]他把海豚稱作兄弟,“它們嘻耍,打鬧,相親相愛。它們是我們的兄弟,就像飛魚一樣?!盵1]他也把其它大魚看作兄弟,“它是我的兄弟?!薄霸诖蠛I?,弄死我們自己的兄弟,已經夠我們受的了?!盵1] 圣地亞哥與其它非人類生命的兄弟關系符合《圣經》中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同源性和平等性的思想。

    在《我躺下》中,尼克反對用蠑螈和蟋蟀當魚餌,“這條蠑螈很小,輕巧靈活,顏色可愛。纖小的腳竭力想抓住釣鉤,打這一回以后,我雖常找到蠑螈,但我再也沒用過。我也不用蟋蟀當魚餌,就因為蟋蟀在釣鉤上老蹦踺?!盵2] 從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對弱小動物的關愛和憐憫的倫理情愫。

    在《一個非洲故事》里,一頭無辜的大公象長有兩只“超乎標準”的象牙以后,它就一直不斷遭到獵人們的追殺,原因就是為了“要這兩支象牙?!盵3]當然,獵人朱瑪和戴維之父也一直追蹤它,也是為了它的象牙。在文中,只有小主人公戴維對待被追獵的大象充滿了同情和憐憫。對于被追殺的大象,小戴維覺得它“似乎成了自己的同胞手足”[3];小戴維對于朱瑪和自己的父親非常生氣地說,“那大公象并沒有危害到誰,可我們卻對它窮追不舍,”[3]在得知朱瑪慘殺了公象的伙伴以后,小戴維對朱瑪的態度更是“恨恨的”,把他稱作“拆散人家伙伴的混蛋”[3]。最后在追獵人的欲望和暴力面前,那頭公象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海明威通過小戴維之口,批判了人類的利己主義思想,他們只看到以大象為代表的自然物滿足人的需求的工具價值(象牙可以賣錢),而無視自然物所具有的內在價值以及和人類平等的生存的權利。

    在應對生態危機的今天,重釋《圣經》教義,可以發現其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而從小就受《圣經》和基督教熏陶并且自身又喜歡荒野的海明威也就難免會形成尊重自然的態度,其生態倫理觀的形成和《圣經》中所蘊含的生態觀也就存在著不可消除的的聯系,進而他就時常在作品中讓主人公們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非人類生命體的生存權利,以此呼吁人類去正確地對待自然??傊?,本文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圣經》和海明威,還對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老人與海[M].吳勞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冊[M].陳良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下冊[M].陳良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圣經[M].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 2005.

    第7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將道家生態倫理思想與史懷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加以比較,分析研究二者的異同。

    在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文明中,道家學派的生態倫理思想十分豐富,自成體系。它以高度的哲學性、深沉的宇宙性、樸實的自然性彰顯出獨特的品性,故有學者稱,“最能夠與當今西方所倡導的生態倫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屬”。

    阿爾貝特·史懷澤(Albert Schweitzeit,或譯作施韋澤、史懷哲,1875-1965)是現代西方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他創立了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這一思想不僅對人的生命,而且將視野投向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將動物和植物均納人倫理范疇。他的思想“與生態學家關于生物共同體的思想不謀而合”,“環境主義運動正開始沿著他指引的航向大刀闊斧地前進”。史懷澤生命倫理的形成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史懷澤研讀《老子》,與東方先哲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庇纱丝梢?,道家思想對史懷澤思想影響之深。史懷澤“敬畏生命”思想蘊涵著尊重一切生命的人類普遍本性,道家和史懷澤的生態倫理觀在東西方歷史上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敬畏和重視生命

    道家有貴生的主張,認為萬物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生命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老子》強調“自愛”“攝生”“貴生”“長生久視”,并用反問的口氣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老子》第科章)的問題。莊子也認為萬物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生命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莊子認為,人類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對自然肆意踐踏乃是完全背離“物我同一”的妄為之行,其最終結果是不僅破壞了自然,而且傷害了自身。

    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更是對生命的重視。史懷澤認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他們都能感覺到生命的存在,并要求保存和發展自己的生命,然而自然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只對自身的生命意志負責,對其他的生命有著可怕的無知,“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著無數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著它們”。人的生命意志的分裂是所有動物中最強烈的。人類不但對其他動物肆意作踐,盡其虐殺之能而毫無同情和憐憫之心,人對其同類也同樣麻木不仁,往往將自己的歡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由于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會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義的世界,所有的生命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正是從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的邏輯起點出發,史懷澤看到人的生命意志具有特殊性,其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分裂,而且能意識到其他生命意志的分裂,并能理解敬畏生命。因而人類擔負著擺脫其他生命苦陷于其中的無知的道德責任。史懷澤認為,“倫理的基本原則是敬畏生命”,并對善惡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規定善惡的本質,敬畏生命的原則才具有最普遍的絕對的合理性。

    二、整體主義自然觀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整體觀之上的,是以道生萬物、人天同源為其基本特征的。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則。這是道家在生態倫理領域的突出貢獻。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彰在道家看來,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則依法于天,天則效法道,以道為其運行的依歸,道則以自然為歸。道本身即是自然,自然便是道。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將人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認為“人是一個小天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死與共,唇齒相依的。因此人應當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規律,依憑自然界的天性行動,反對破壞自然的矯飾和人為。人不可能超越自然并使自己游離于自然界之外,人沒有不遵循自然規律的權利。如果人將自己與自然界對立開來,那么人就在自己作踐或摧殘自己,并最終會毀滅自己。這是一種將人置于自然界的系統之內,以天地自然的率真淳樸、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作為人類道德生活的底蘊和最高評價標準的生態倫理思想。正如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鼻f子·齊物論》)這樣理解的“并生”關系是保證人類效法自然,順應自然的理論前提。

    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是建立在對生命統一性與世界和諧認識的基礎之上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賴于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植物乃至整個自然界,是史懷澤敬畏生命倫理生命觀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史懷澤認為,道德的直接目的在于調整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關系,在于重建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與自然界一切生命之間的新秩序,從而促進和保證人類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存在與發展。敬畏生命倫理的精神正在于建立一種和諧、互助的新秩序。史懷澤認為,“實際上,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的生命的行為有關。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笔窇褲烧J為,體驗到對一切生命負有無限的責任,只有這種普遍的倫理才有思想根據,我們不能對人與人行為的倫理自滿自足,它只是產生于普遍倫理的特殊倫理。我們不僅與人,而且與存在于我們范圍之內的一切生物存在著聯系,對一切生命予以尊重,關心它們的命運,這比起只涉及人的倫理學來說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和活力。敬畏生命的倫理將道德的范圍延伸到所有生命,是具有獨特內涵的新倫理學。史懷澤還認為,只有人作為最高的生命主體,才能意識到自然界生命之間整體依存的關系,擺脫物種間利己主義的視界,“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能夠擺脫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將所有的生命都視為休戚與共的整體,都是道德關懷的對象,它促使所有的人尊重生命,把保護、繁榮和增進生命的價值看作道德的根據,給予所有的人以真正人道的幫助,給予所有生物以道德關心,從而更新了傳統倫理學的內涵。在自然觀上,史懷澤盡管主張人與其他生命休戚與共,但其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在自然整體觀上卻沒有道家的思想深刻、豐富與系統。

    可見人與自然萬物都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彼此之間是互為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的各種有生命、無生命的物質,不僅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且對人類都有積極的意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也是史懷澤“敬畏生命”與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論基礎。

    三、萬物平等論

    人與天是相互統一,相互融合的,作為萬物一員的人類本身并沒有高于或優于其他物類的特殊價值特性或存在身份,兩者在價值上是完全平等的,這樣,莊子從“人與天一”自然推出“物無貴賤”的萬物平等論。

    道家認為生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道家提出了“物無貴賤,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自然價值觀點?!耙缘烙^之,物無貴賤”(《莊子·秋水》)這種價值論認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內在價值,它們都在按照道的運行法則去實現它,從萬物自身所依據的價值本源的絕對意義上看,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平等的,而沒有大小貴賤之分別。從萬物之間各自的性質、形態、功能的有無的相對意義上看,其差別也是相對的,這些差異不能說明事物貴賤的大小,也不能成為否定一物獨特價值的理由。所以,從生態系統整體論上來說,人與天地萬物是平等的,人對天地萬物也應當一視同仁。

    莊子“物無貴賤”或“物我平等”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兩千多年后,史懷澤指出,生命都有平等的權利,人類應當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樣敬畏萬物的生命?!熬次飞膫惱矸裾J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即生物沒有等級之分。因為在生物之間進行價值的區分,其據以判斷的尺度是人的感受性,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依據與人的關系確定不同生命的價值,這是一個完全主觀的尺度。依據這一思路,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中存在著無價值或低級的生命,壓迫以至完全毀滅它是可以的。但“真正倫理的人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從人的立場來看顯得低級的生命也是如此。可以這么說,“我們當中沒有誰知道,其他生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在世界整體中有什么意義?正是由于“動物和我們一樣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懼死亡”,所以,善待生物與善待人類是絕對相同的倫理要求。史懷澤由此認識到,不迫害生物生命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須從屬于更高的目標,這就是“人道”“愛”和“同情”,與萬物為友,平等對待他們?!熬次飞旧砭桶ㄋ羞@些能想象的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同追求。對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本性,這才是人類完善的出發點?!俺鲇趥惱肀拘裕覀兪冀K試圖盡可能地擺脫這種必然性。我們渴望能堅持人道并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人的目標應當是追求價值的完美。否則,人一旦認為自己有權利限制和毀滅別的生命,他總有一天會走到毀滅與自己類似的生命或自我毀滅的地步。

    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原則將倫理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的生命,并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的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要求愛和尊敬一切生命、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最高度的發展。史懷澤的生命平等觀與道家的觀點是十分相近的。

    第8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關鍵詞:綠黨;價值觀;五位一體;啟示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9-0038-02

    任何一種社會思潮都有其產生的客觀條件與社會背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暴露的一系列問題引發了新社會運動的興起。隨著環保主義、女權主義、和平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先后建立了以提倡生態的永繼生存及社會正義宗旨的政黨——綠黨。其以全新的生態政治理論和草根民主為組織特點,成為現實政治中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新型政黨。綠黨的產生,不僅對當代歐洲的社會發展、政治觀念和政黨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世界的發展模式和國際格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深入分析綠黨的綠色價值觀及政治、社會主張,對全面把握和理解當代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當前我國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一、綠黨的“綠色”價值觀

    綠黨是早期的環境保護團體依靠其環境倫理思想逐步發展壯大的,當綠黨真正成為一個黨派走上現實政治舞臺,其視野就不僅僅局限于生態環境方面。傳統政黨關心的也是他們要關心的,人類社會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因此,無論是出于自愿還是為了選票而被現實政治環境所逼迫,綠黨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倫理思想體系,其價值觀具有鮮明的“綠色”。

    1.以自由平等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價值觀

    綠黨繼承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現代社會中各國諸多政黨都秉承的基本價值理念,又賦予了這些價值理念更多的時代內涵,同時對自身的組織結構和政治策略方面進行了與傳統政黨不同的重大調整。綠黨的價值觀更加注重強調平等,認為自由是平等的自由,而且是在集體自由前提下個人的自由。這并不是說綠黨漠視或抹殺個人自由,而是強調在同等條件下,當各種價值觀發生沖突的時候,各個不同群體之間、每個個體之間平等的自由;是更看重整個世界整體利益得到保全情況下的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綠黨強調民主是實現自由和平等的手段和制度保障,因此他們積極貫徹和實行基層民主。綠黨不但在組織政策上限制領導的權利,鼓勵積極發揮基層的作用,在社會經濟政策上還主張社區經濟,認為這種小規模的區域自治能夠使民主更有效地落實到每個人。

    2.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社會倫理價值觀

    綠黨憑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與重視而產生與發展,但對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卻有著全面系統的見解,自綠黨一出現,就扮演著與傳統政黨特別是右翼政黨相抗衡的角色,并給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它強調的社會正義是以平等為基礎、最大限度保護人權的正義,這種人權不僅是普通國民的人權,還包括移民、殘疾人、甚至吸毒者的權利,綠黨的社會倫理思想和其政治倫理思想、環境倫理思想是相聯系的,是其對生態的關懷在社會的延續,是基層民主、非暴力、女權主義等思想的必然表現。

    3.以生態優先為核心的環境倫理價值觀

    與傳統的生態思想一脈相承,伴隨著現代工業急速發展而引發的無數環境災難,綠黨的環境倫理思想出現后逐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走上歷史舞臺。德國綠黨提出的四個基本價值觀之一的生態優先觀是綠黨環境倫理思想的集中體現。生態優先原則有其特定的定義,正如羅賓·埃克斯利所指出的:“我們不要把生態優先狹隘地理解為螞蟻和艾滋病毒比人類還重要,或者人類的活動反要從它們的利益出發,而是人類一切經濟技術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應服從于是否符合生態要求?!盵1]歸納起來,綠黨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價值觀主要表現在:第一,整體論、系統論的思維方式,不以人類為中心,僅僅將其看作自然界普通的成員。第二,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認為這種價值具有獨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三,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多樣性。認為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只是自然

    界中普通的一員。第四,環境正義。綠黨認為人和自然、人和自然界其他存在享有同樣的生存權利;環境正義也是一個社會正義的問題,強調代際公正和男女公正,強調國家間的平等。

    4.以“小即為美”為核心的經濟倫理價值觀

    綠黨的政治倫理思想、環境倫理思想和社會倫理思想都是綠黨所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經濟的調節,這樣也就產生了綠黨的經濟倫理思想,形成了綠黨特有的經濟理念和經濟政策。綠黨基于生態考慮,奉行“小即為美”的經濟發展原則,尤其主張對現代的社會經濟模式進行變革,實行區域自治特別是經濟的自治。它甚至認為應該廢除傳統的民族國家而根據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重新分配政治權利,給予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域以充分的自治權,這樣小規模的經濟體可以自給自足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使得人和自然能夠和諧地相處。它對各個經濟領域都制定了與其價值觀相符的政策,特別是與環境相關的農林、能源等經濟領域,綠黨都要求用生態發展觀去規范它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不能蔑視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它還主張征收生態稅,提倡公民的適度消費。綠黨認識到無限制增長的危害并力求改變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總之,綠黨的倫理思想深刻地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等主流價值,表現了對自然和弱勢群體的關切,并主張積極地社會變革以應對當今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這對我們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二、綠黨倫理思想對我國“五位一體”建設的啟示

    黨的十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边@意味著黨和政府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奮斗目標。而綠黨的“綠色”價值理念與政治、經濟、社會及環境政策,對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具有重要啟示。 1.加快民主化進程,實行基層民主是政治建設的制度保障

    綠黨的民主目標是使人們有權自主地決定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除了堅持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的民主權利,綠黨通過創建非集中化的民主體制,賦予基層組織以充分獨立的自治權,主張必須優先考慮基層的決定,使權力從集中化的官僚體制向基層轉移。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建設需要整體性思維,但是必須從地方落實,結合當地條件并尊重當地居民自己的選擇是必經之路。正如黨的十報告提出的“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充分表現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黨和國家對民主化建設的重視。

    我國加快民主化進程是我國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解決都與民主密不可分。民主是防止腐敗的有效手段,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是因為沒有人能夠對當權者進行有效的監督,由于我國處于激烈的轉型期,必須構建新的政治文化,發展社會力量,加快體制改革,擴大基層民主,以確?!拔逦灰惑w”建設實現相互銜接。

    2.發展社區經濟和生態經濟是解決我國中西部經濟問題的有效途徑

    我國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后經濟上已經取得驕人的成績,但是現在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綠黨“小即為美”的經濟倫理思想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國中西部自然資源豐富,環境氣候獨特,完全可以將國內自然資源重組和經濟生產規模非集中化、小型化,將分散化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歸地方性社區所有并服務于它的經濟結構。這樣的經濟結構的優點在于:第一,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當今社會生產的集中化和規?;谋锥艘呀涳@露無遺。我們在發展地區經濟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有利于保護環境,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第二,可以給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解決當地人民的生活問題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證。只有人民普遍富裕,物質基礎得到了保證,生態文明的實現才能成為可能。第三,基本生產生活單位的小規模符合人性特征,有利于

    實現和諧社會。只有在小規模小尺度的生產單位和生活社區中,才能激發和維持人們整體認同感與自覺關懷意識,才能夠保證人們對自己生活權利的全面把握,從而促進人們之間的了解與合作。

    3.提倡關懷倫理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要建設和諧社會,綠黨對弱勢群體關懷的倫理思想值得我們借鑒。社會發展的前提是穩定,如果社會不穩定其他一切都是空談,霍布斯的叢林社會不能保證人們其他價值的實現。如果我們不對弱勢群體給予應有的關懷,社會的穩定狀態就有可能缺失,來之不易的安定狀態就會危機四伏。

    和諧社會的建構需要用關懷來彌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現代社會生活中,公平、公正是調整人們關系的主要準則。但公正倫理的調節不能完全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因為公正倫理的出發點是單獨的個體和人類的理性,人與人之間是分離的,彼此處于競爭的狀態,每個人都力圖獲得優勢和勝利。換言之,公正倫理在強調個人權利、自主、獨立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果僅僅依賴公正倫理調整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便難免出現人際關系的疏離、冷漠、失衡等不和諧狀況。這樣,人際關懷就成為社會文明發展與社會穩定過程中的重要道德需求,關懷倫理因而也成為調整人際關系的重要倫理原則。關懷倫理以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為價值取向,其出發點是處于具體關系和聯系中的人以及人類的情感,人們處于相互聯系中,需要彼此依賴、合作甚至妥協。關懷倫理能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去縮小和消除競爭造成的距離。所以,關懷是實現現代社會生活和諧必需的道德要素[2]。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應該重視關懷道德情感的形成,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充滿關懷的社會能激發人們關懷他人的需求,達成人們之間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形成相互關愛的和諧關系。所以,我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建設,必須營造充滿關懷的道德情境,并將之覆蓋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4.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自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綠黨倫理思想中的整體主義思維與自然價值理念,對喚醒我國國民的公民意識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當德國綠黨走入執政殿堂、各國綠黨成績斐然之后,綠黨的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大,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認識改造事物的方式。

    環境保護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思想。公民意識主要體現在參與意識、監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幾十年來,環境保護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環境問題卻日益嚴峻。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伴隨著負面的結果,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來換取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導致環境污染加劇。綠黨所強調的環境保護與環境正義的思想及努力,給我們許多啟示。綠黨的價值觀喚醒了公民對地球、對自己家園的關懷,使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監督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合理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表現出社會責任感。這一切都是公民意識覺醒的表現,一旦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在環保領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必然會對其他領域起到極強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借鑒綠黨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發展地區經濟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合理整合國內的資源結構,利用我國中西部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這樣既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又能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9篇:責任倫理思想范文

    一、何謂文化自覺 

    我國學界對文化自覺的研究肇始于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先生。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6個字高度概括文化自覺的實質。給予文化自覺的界定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1〕。 

    先生對于文化自覺的釋義為我們理解文化自覺內涵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深刻啟示。首先,文化自覺應該是一個思維與存在相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至少包括四個環節。其一,對自身文化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其二,對自身文化現今所處環境和地位有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其三,對自身文化未來發展狀態和趨勢有科學的分析和預判。其四,擁有建基于前三層含義基礎上的體現文化自主轉型能力的文化創建之實踐。從根本上說,文化自覺最終表現為一種文化的自我創建之實踐,這一實踐建基于人們對文化的覺醒和反省。其次,文化自覺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中的人既弘揚“過去”之文化精華,又彰顯“現在”之文化精神;既保留本土文化之優秀特質,又借鑒吸收外來文化之優秀品質。再次,文化自覺要求各文化圈子中的人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文化形式和文化發展道路,也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至“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一般而言,文化自覺的研究場域側重國家和民族層次的大文化圈子。鑒于此,文化自覺更多的指在了解本國、本民族文化歷史,明晰本國、本民族文化發展現狀和地位,以及對本國、本民族文化未來發展狀態和趨勢有科學分析和預判的基礎上,弘揚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之精華,彰顯本國、本民族現代文化之精神,保留本國、本民族文化之優秀特質,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文化之優秀品質基礎上對自身文化的自主創建。文化自覺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生存和發展之前途命運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把握,體現了一種勇于承擔歷史使命的高度責任感和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 

    二、從文化自覺視角看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構建 

    任何學科建設與理論構建都需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同理,生態倫理學的構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工程。我國學界對于生態倫理方面的研究起步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提出生態文化范疇的概念,落后西方國家二三十年。正因為如此,國內學界對于構建中國生態倫理學的努力肇始于評介西方生態倫理思想,以致于中國的生態倫理學在很長時期內帶有濃厚的“西化”色彩,尚未脫離西方的研究模式和學術框架,“水土不服”現象嚴重。隨著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交流與交鋒,中國文化的獨特氣質與魅力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生態倫理學的構建賦予民族文化的意蘊,認為文化自覺是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倫理學必須矢志不渝堅持的“文化精神”。在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實踐過程中,應以民族的視角、歷史的眼光、群眾的路線堅持和貫徹“文化自覺”之“文化精神”,也即要將西方生態倫理中國化,將中國傳統生態倫理現代化,將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 

    (一)民族視角:西方生態倫理中國化 

    中國生態倫理學由于起步較晚,從總體上而言,還未擺脫西方生態倫理學的固有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生態倫理學的簡單疊加與移植。確切地說,中國生態倫理的民族屬性未能充分發掘,也即未能實現西方生態倫理的“中國化”。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態倫理品質在相當程度被廣大學者所忽視。在不少學者看來,中國傳統生態倫理只是一些零散的思想片段,既無精確概念分析,又無嚴密邏輯論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的生態倫理思想往往被置于比之西方生態倫理次要的地位。事實上,恰如學者云杉所言,“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2〕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現代世界夢寐以求的優秀的生態倫理品質。 

    學者劉福森認為,中國生態倫理學沒有按照中國文化的價值理想、沒有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進行重構,并呼吁構建中國人自己的生態倫理學。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文化圈子(地域)的烙印。也就是說,民族性是文化的先在屬性。倫理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與民族特質緊密相連。不同民族文化培育、釀造不同的生態倫理,不同生態倫理追隨、契合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國的生態倫理學也是中華民族的環境理論學。中華民族的生態倫理學理應彰顯中華民族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這就明確了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構建必須擺脫西方生態倫理學的內容框架和思維模式,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找到適合中華民族特色、與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相通、能夠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構建并非全盤否定西方生態倫理,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確保中國生態倫理的主導和主體地位,真正實現西方生態倫理“中國化”。

           (二)歷史眼光:傳統生態倫理現代化 

    中國有著悠久的生態倫理思想文化,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因此,中國并不缺生態倫理思想。早在神農氏時代,就有“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之類的保護生物資源的禁令頒布。大禹時代又頒布了《禹禁》。周朝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的系統思想、資源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相應的管理機構均已出現。隨后流行的儒道釋家在生態倫理方面造詣更高。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釋家的“萬物皆佛、眾生平等”都可以作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重要思想淵源。就連當代西方著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理論代表柯布及其學生格里芬都公開看好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并希望中國借助自己得天獨厚的思想資源走出一條有別于西方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爸袊鴤鹘y文化是有機整體主義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根基的儒、道、釋所倡導的天地人和、陰陽互動的價值觀念,不僅是生態運動的哲學基礎,也應成為未來后現代世界的支柱性價值觀念”〔3〕。我們要做的是將這些生態思想精華保留、延續下來,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提供深厚的哲學基礎和有力的價值支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的獨特性和啟發性,對挖掘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資源,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津津樂道。但是,多數學者只是停留在對中國傳統生態倫理的宣傳與說教層面,并未深入分析傳統生態倫理對現今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構建的實用性。更確切地說,傳統生態倫理由于“塵封已久”,在未深入“雕琢”的情況下很難適應現代生態倫理學的構建需求。因為“倫理同哲學一樣都是有時代性的”。生態倫理幾乎同人類文明史同在,是一種在人類歷史中潛在發展的觀念形態和價值體系。如果從歷史的維度考察生態倫理,可以把生態倫理看做一個隨歷史條件和時代內涵不斷演變的概念。翻開生態倫理思想發展史,我們能夠發現,總體而言,生態倫理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擯棄與時代不符的舊思想,更新與時代相符的新內容。生態倫理,這面歷經時代滄桑巨變,發端于原始文明,成熟于農業文明,沉睡于工業文明,覺醒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度前夜的精神旗幟不能說是屬于哪一個時代,而是一個隨時代變更、完善的概念。從這個意義可以確定,生態倫理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高揚“揚棄”與“更新”旗幟,從而具備貞下起元、歷久彌新的獨特品格。處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拐點處,今日的中國需要認真思考傳統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需要慎重把握傳統倫理思想的時代轉換。也就是說,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必須審慎應對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內在關系。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將傳統生態倫理吸收到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中并不是對傳統生態倫理的簡單回歸,而是促成傳統生態倫理與現代生態倫理的最大耦合,實現傳統生態倫理與現代生態倫理的時代轉換,使我國的生態倫理學既保持民族文化傳統,又適應現代生態倫理發展的需要。 

    (三)群眾路線: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 

    一般而言,受知識背景、資源稟賦、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理論往往由社會精英分子首先發現和掌握。然而,理論和事實一再表明,國家抑或民族文化的強弱,從根本上而言,并不是由精英文化決定,而是取決于大眾文化。因為,真正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內在精神特質的恰恰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眾文化。對生態倫理思想史進行簡單回顧與考察,不難得出結論:一般而言,生態倫理首先作為精英文化而存在,并呈現出不斷轉化為普通民眾保護自然的道德實踐的發展趨勢。經典作家早有研判——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強大的力量。眾所周知,任何科學理論都以掌握和服務民眾為宗旨。生態倫理存在的目的是使之成為“萬民膜拜”的社會法則,并隨之化為自覺的道德實踐。因此,產生、活躍于精英階層的生態倫理必須轉化為普通民眾的內化價值和外化實踐。也只有如此,才能體現生態倫理的內在價值。那么,如何將生態倫理轉化為普通民眾的道德實踐呢?這就必須經歷一個使精英生態倫理大眾化、通俗化的過程,姑且稱之為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過程。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使精英生態倫理大眾化、通俗化,也即作為精英文化的生態倫理如何能夠成為普通百姓津津樂道的通俗話題?眾所周知,社會精英文化只有通過普通百姓內心早已認同的文化形式才能得以傳播和延續。這就需要充分挖掘和發揮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銜接緊密的文化形式—民俗文化的中介力量。對此,關于什么是民俗文化,知名學者劉福森教授早有見解:民俗文化在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和發展,在文化傳統的延續中保存和傳承,并通過民間信仰、民俗節日、民俗禮儀、民間文學藝術等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以特定信仰、節日、禮儀、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形式就是溝通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橋梁,是實現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轉化的中介力量。不難得知,民俗文化直接產生并依附于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這就決定了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直接決定普通百姓的日常行為。因此,要使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中介作用,把理論化、抽象化的生態倫理通過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展現給廣大民眾,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主動認同并自覺實踐不失為一大良策。從根本上說,走群眾路線,將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其最終目的是要使保護環境成為普通民眾心中的一種信仰。這才是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語 

    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要構建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必須將“文化自覺”精神貫穿始終,以更加理性、更加主動、更加負責、更加自信、更加開明的態度將生態倫理在東方—西方、傳統—現代、精英—民俗之間進行恰當融合與適時、適度轉換。值得著重一提的是,在西方生態倫理中國化,傳統生態倫理現代化,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是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構建過程中的有機環節,缺一不可。不過,三環節中,將精英生態倫理“民俗化”,使保護環境成為普通民眾心中的一種信仰是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構建的根本要義之所在。我們甚至可以說,生態倫理“民俗化”的程度與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構建的效果呈正相關。 

    〔參 考 文 獻〕 

    〔1〕.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回顧和體會〔J〕.中國社會科學,2000,(01):37-51. 

    〔2〕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8.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av电影网站|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成人一级黄色片|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青青青国产成人久久111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