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股票投資心理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股票投資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股票投資心理學

    第1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股票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購買決策

    引言

    股票投資已成為當前我國居民投資理財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股票市場雖然興起才二十多年,但是這二十多年里我國股民的數量幾乎是呈幾何倍數在增長。截止到2011年6月,我國開戶股民已經超過了一億三千萬,其中活躍股民大概在四千萬。雖然最近十年來,我國的股市經歷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的現實。在我國,股民具有較強分散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并且不分性別、年齡和文化職業,只要有購買能力都可以參與股票買賣,成為股民。我國證券投資者中,個體投資者占有絕對的多數。而且,從交易量來看,個體投資者的交易量明顯大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量,個體投資者交易占據主導地位。

    投資股票,一般而言是為了投資回報,但是我國的股票市場上,歷年來中小投資者從上市公司中獲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為0,更為重要的是廣大散戶們炒股用的并不是閑散資金,但卻經常被套牢。從心理學方面來講,人們的特定行為都是受著特定動機的影響,股民們也不例外。股民購買股票的行為肯定受著各自的動機驅使,因為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發股民購買股票的動機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動機是相同的,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呢?這些問題目前并沒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夠分析清楚股民購買股票的基本動機類型,將有利于股票發行方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動機理論回顧

    (一)動機的概念及研究概況

    動機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動機一詞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動或引向行動(王玉帥,2008)。動機概念常被本能、驅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張愛卿,1996)。學者們對動機的界定一直沒有形成共識,張愛卿(1996)通過對歷史上動機概念的考查發現,動機的定義可分為三類:一是內在觀點,這種觀點一般從行為內在動因著眼,如認為“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動機是激勵人去完成行為的主觀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二是外在觀點,這種觀點一般強調行為的外在誘因、目標、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動機是為實現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三是中介過程觀點,這種觀點主張動機在活動的起因和目標實現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如認為“動機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和理想等”,“動機是一種由需要所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動力,它起著激起、調節、維持和停止行動的作用”。目前,比較被大家接受的定義為,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張春興,1998)。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關動機研究的理論就不斷出現(劉娟娟,2004),如本能論、驅力論、需要論、誘因論、認知一致論、成就動機論、自我效能論、自我決定論、預言論、歸因論,及自我調節論等。關于動機的研究,學者們從關注有機體的本能到關注社會因素,從關注外部誘因到關注內在激勵因素和強調自我調節。西方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研究領域(暴占光、張向葵,2005)。

    (二)動機的基本分類

    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在動機問題研究中,研究者曾對動機進行過多種區分(張愛卿,1996,1999;張劍、郭德俊,2003;王玉帥,2008):

    1.根據動機的起源分類,可以將動機分為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物性動機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是指個體為滿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動機,如饑餓、干渴、、睡眠、防衛等;社會性動機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系,是指由個體的社會物質、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動機,社會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個體在其心理潛能、先天傾向的基礎上,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

    2.根據引起動機的原因分類,可以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動之外的某種目標;內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出自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使活動者的需要得到滿足。

    3.根據對人的行為的驅動作用分類,可以分為主導動機和次要動機。主導動機是對行為起支配作用的動機,次要動機是對行為只起輔助作用的動機。

    4.根據動機的影響范圍和持續作用時間分類,可以把動機區分為長遠的、概括的動機和短暫的、具體的動機。長遠動機一般來自對活動意義的深刻認識,它持續作用時間長,作用范圍廣;短暫動機常常由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所引起,它只能對個別具體活動一時起作用。

    對動機進行分類,目的是從不同的側面來研究動機的性質、機制和它在活動中的作用。

    股票購買動機分析

    (一)股民購買股票的一般動機

    第2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主要理論: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澳托摹笔且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第3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

    1 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 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 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 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 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 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 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

    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 股票投資策略

    4.1 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 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第4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證券投資者投資心理誤區治理

    投資是一種有意識的經濟行為,投資行為受人們心理意識的調節控制,諸如,投資決策動機、投資收益與預期、投資風險規避等問題,其實質就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在投資中的具體表現。在證券投資市場,資金的時間價值表現為對于投資時機的判斷和選擇,投資具有風險性,投資期越長,投資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證券個體投資者,必須具備足夠的投資知識、風險意識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投資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質。

    1證券投資者投資心理誤區的集中表現——認識偏差

    證券投資者的判斷與決策過程不由自主地受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以至陷入認知陷阱。如跟莊、推崇股評、高換手率、市場非有效性等,投資者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1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

    人們往往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認知偏差稱為“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過度自信是投資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在牛市的頂峰達到它的最高點,而在熊市的底端達到最低點,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過度依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會計報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強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傷害自信的信息,在證券市場中的過度自信是危險的,例如,很多證券投資者不愿意賣出已經發生虧損的股票。賣出等于承認自己決策失誤,并傷害自己的自信心。他們每天總是給別人講解股票的各種“知識”指導別人買賣操作,在大盤趨勢向好的時候,每天總是眉飛色舞,講解技術指標應用技巧等,非??春煤髣?,講解大盤會上升到多少多少點位;在大盤趨勢向下跌,沒有進入底部區域之前,他們總是很樂觀,總是認為經過適當的調整,大盤還會上漲;在大盤進入了真正的底部區域時,由于受到市場的心理暗示,就不斷地解釋下跌的理由,極其看好后勢,會告訴周圍的人大盤會下跌到某個點位,如果他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他會講他如何買了那只股票,現在如何盈利。實際上這類人對股票的感覺和判斷完全是市場心理策劃的場效應對他作用的結果,這類人的股票投資往往是失敗的。

    1.2信息反應的認知偏差

    有些投資者對信息存在“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兩種現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轉變,投資者會錯誤地相信公司是處于均值回歸狀態,并且會對近期的消息反應不足。如果投資者得到收益增長的信息,會認為公司正趨于一種增長狀態,并且過度地導致過度反應的推理趨勢。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上開始變得過于樂觀而在市場下降時變得過于悲觀。自我歸因低估股票價值的公開信息偏差,對個人的信息過度反映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持續性和長期反轉,他們心理模型的特點是有時恐懼、有時興奮、有時覺得自己很專家。他們的思維和行為主要是被市場的策劃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場的頭部區域進場,進行頻繁買賣操作,或買入后持股不動。在市場完成從頭部進入底部的下跌趨勢中,總是期待反彈隨時開始,或持股不動,或在市場沒有真正進入底部時誤認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資金提前用光,在市場進入真正的底部區域,他們作出賣出股票賠錢的離場操作,或想做買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經沒有了資金,這種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場策劃者最需要的。

    1.3損失厭惡的認知偏差

    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人們并非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損失厭惡(lossaversion)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令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損失比盈利顯得更讓人難以忍受,很多投資者偏愛維持原狀。在股票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周期性地被短期損失所打斷。短期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在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常感到后悔,而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賠錢的股票,以拖延面對自己的錯誤,不愿把損失兌現。害怕兌現損失就持有虧損股過長的時間。實際上,股票市場隨著策劃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場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場效應而涌動,有時很平靜,有時洶涌澎湃,當大多數的被動投資者心態都變成了興奮型的時候,市場就已經進入了頭部區域,反過來當他們的心態都變成了恐懼型的時候,市場已經到了底部區域。巨大和強烈的股市心里場效應迷漫著整個股票市場。策劃者就是通過調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場效應強度來控制和操縱被動投資者的思維和行為,就像電磁場一樣,場里面一個電荷的運動只能由場來決定。

    1.4羊群行為的認知偏差

    證券市場中的“羊群行為”(herdbehavior)是一種非理,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輿論,而不考慮自己信息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及各個投資主體的相關,對于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也與金融危機有密切關系,由于市場上存在羊群行為,許多機構投資者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從而導致報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度波動,破壞市場的穩定運行。股票指數的波動或股票的漲跌以及市場消息構成股票市場的一種氛圍。股市策劃者通過調節這種心理暗示場來達到股市策劃者想要的被動投資者心態,而且一定能辦到,這種氛圍籠罩著整個股票市場,走進市場也就走進了這種氛圍里,股市策劃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調整這種氛圍使被動投資者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反應。

    由此可見,投資過程反映了投資者的心理過程,由于認知偏差,情緒偏差最終會導致不同資產的定價偏差,這一偏差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這種資產的認識與判斷。這一過程就是“反饋機制”,這種反饋環是形成整個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證券投資者心理誤區克服的關鍵——調適、塑造

    在投資市場上,真正的敵人是自己。要戰勝自己,就必須不斷地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培養獨立的判斷力,磨練自己的耐心,具備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練起市,性格堅毅,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對待投資成功與失敗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冷靜分析、總結經驗,恰如其分地歸因,以利再戰。

    2.1克服貪婪和狂熱

    投資者一旦被過度的貪婪所控制,手里有錢,就要買,他們不但是自己買,還總是勸別人也買,買股票的消息來源,看報紙、聽股評、聽周圍的人推薦股票,或自己根據類比法選股票。這類人在大市趨勢向上的時候,是贏利的,隨著行情的進展,他們的贏利越來越少。如果遇到股票頭部模型是橫向振蕩,這樣的股票一旦策劃者出凈手中的籌碼,幾根長陰線,這類人將出現虧損。在大盤趨勢向下的時候,這類人只要有錢就還是買賣。由于市場是由投資者組成的,情緒比理性更為強烈,貪婪和懼怕常使股價在公司的實質價值附近震蕩起伏,購買股票時,不僅需要具備某些會計上和數學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資者控制自己的情緒波動,以理智來衡量一切,并支配行為,獨立思考,不受干擾,對國家宏觀經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善于捕捉各種細微的動態變化和各種信息,克服投資的貪婪和狂熱。投資應具有客觀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點,在股票投資中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投資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資的知識和經驗,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地受各種信息的影響,應在對各種資料、行情走勢的客觀認識的基礎上,經過細心比較、研究,再決定投資對象并且入市操作。這樣既可避開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少做一些錯誤決策,又能增加投資獲利機會。

    2.2勇于承認錯誤,樹立信心

    投資者不可能每一個預測和決策都很正確,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承認,市場中總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是謙虛、勇于承認自己錯誤的人。信心是投資成功的一個起碼的條件,投資的自信來自于他的學識,而不是主觀期望。作為證券投資者,必須潛心研究投資理論,不斷擴展自己的學識,把別人的經驗借來,加以創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為自己的投資失誤辯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誤記錄下來,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資者盤算股票之前,應該對股市做出某些決策性的判斷。判斷是穩定股票投資的信心,如果猶豫不決,缺乏信心,必將成為股市的犧牲品。投資者投身于股市,要樹立信心還需要耐心,如無耐心,后悔、失望、沮喪、沖動等不良情緒就會產生,這樣失敗的機會非常高。投資者必須考慮投資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長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資者自身的財經需求和其它情況來定,由于成長性與風險相連,投資者還必須考慮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與自己的價值體現,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與自己的人格特征沖突。投資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煉出來的,也是理性判斷和實踐經驗的結果。

    2.3培養獨立的判斷力、自制力

    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資者的潛意識和性格里,存在著一種投機的沖動,而投資者必須具備耐心和自我決斷力,不應盲從他人建議,而應有自己的判斷力。約翰特里思在《金錢的主人》一書中,反復強調“在市場中獲得成功沒有什么秘決,對于成功的投資者來說有個顯著的投資態度也就是說在關鍵時刻會相當仔細地進行研究,甚至可以說是在顯微鏡底下進行研究”。反對將成功投資者的成功歸因于運氣的做法。在證券市場,投資是一項高度技巧性的行為,投資者不要被周圍環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決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投資一定要自己判斷、研究行情,不要因為未證實的流言而改變決心,可買時買,須止時止。投資者的自信應建立在一定的投資交易經驗和個人能力基礎之上。否則,投資者沒有根據的作出判斷、決策、并且固執己見,那么意味著蠻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現。投資者必須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夠自覺、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言語的意志品質,自制力體現著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夠控制自己的恐懼、懶惰、害羞等消極情緒和沖動言行。

    2.4培養堅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為成功的投資者,除了要知道投資既能讓人賺錢也能讓人蝕本的道理,還要明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從事投資這一行當,一個成功的投資家,需要取決于他是否有足夠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術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備堅強的性格,投資者在投資時一定要執著專一、堅守自己的準則,將自己正在進行的投資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實際控制,包括制定投資計劃的能力、實際控制的能力、檢查結果的能力、合理歸因的能力、采取補救措施的能力。切實認識到股票不是儲蓄,不僅需要財力,還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風險,高收益與高風險成正比,如何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是一門科學,投資者應該克服追漲時只聽利多,趕跌時只聽利空的偏執心理,增強對經濟環境、股市行情的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培養堅毅的性格,消除緊張、穩定情緒。能對股市進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體走勢,認清當前的股市形勢,預測可能產生的不良因素,對具體情況進行系統分析。這樣的一個既符合股市規律又有利于投資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價位不斷確立,以確保預測準確,投資成功。

    參考文獻

    1俞文釗.當代經濟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股票市場投資行為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相比國外比較成熟的股票市場,我國的股票市場具有強烈的投機性質。我國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大多是個人投資者,一方面本身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股票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即使上市公司會公布相關的數據及財務狀況,但個人投資者很難對其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國股票市場上存在較為嚴重的“羊群效應”。國外的金融研究及投資領域,行為金融學早已被納入主流金融理論體系,在投資策略的制定中,基于行為金融學的分析也正在逐漸占據重要地位。相比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相關分析方法并未正式投入到實踐領域的分析,還停留在對其相關理論的引進和學習階段,但我國股票市場所處的發展階段對于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有著一定的優勢。一方面,中國的股票市場剛剛起步,市場上的交易數據完整,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能很好的判斷投資趨勢。另一方面,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價格的形成和投資行為還并不是建立在對任何信息的反映上,具有更高的投機性。因此基于上述兩個方面,基于行為金融學對我國的股票市場進行研究有著重大意義,不僅能使行為金融學在國內得到充分發展,還有利于提高國內投資者制定投資策略的質量和有效性,同時也能維持我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文獻綜述

    Sinha(2015)通過實證分析從信息、投資者心理基礎以及投資者的偏好等因素來分析了影響股價變動的原因。Shabarisha(2015)通過實證分析,從行為金融的角度分析了與金融投資相關的啟發式偏差和投資者的偏見在投資中的作用。Sayed(2014)通過實證分析,對投資者在股票市場投資時的心理進行了分析。

    蘇政豪(2016)通過實證分析對股票投資決策中的處置效應及其應對策略進行了分析,從三種對象的股票投資決策的處置效應中,得出了投資年限高的投資者,要比投資年限低的投資者,有著更加弱化的處置效應。孫英博、戎姝霖(2016)通過實證分析對機構投資者參與度對我國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進行分析,表明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度對股票市場總體波動性的影響較為微弱,機構投資者參與對股票市場波動有微弱的平抑作用。

    三、行為金融學的相關理論

    (一)心理學理論

    人在認知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是不能完全接受所有信息的,而且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人們通過感知和記憶來對信息進行“存儲”,但是人們對于感知是有選擇性的,而選擇的范疇往往與他們的個人期望有關。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人們做出決策主要依據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代表性啟發,是指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當人們對某項事情進行評估時,人們會更傾向于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與此類似的事件,根據處理以往事件的模式來對現在的事情進行相同模式的判斷,而并不考慮其概率。小數定律及賭徒謬誤便是典型例子。

    2.可得性啟發,是指人們更傾向于根據回憶相關信息的容易程度來對事件做出推斷,因此人們在做出決策之前的第一個想法,很可能是映像最深刻的那一個。而對于影響可得性啟發偏差的因素分別有所接受信息的時效性,事件的新穎性和生動性,情緒一致性,和事件的想象性。

    3.錨定與調整,是指人們在進行量的估計時,首先會設置一個初始值,然后根據所獲得的信息來不斷調整,最終達到自己認為的一個理想數據。但在現實中存在兩個問題,初始值的設定不準確和錨定值的調整不充分。

    (二)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度量目標對個人激勵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M=∑V*E來表示,其中M代表激勵效用的大小,V代表目標對于個人來說所具有的價值,E代表期望值。對于個人來說,當目標的價值越大,對實現目標的期望越高,這個目標的激勵效用就越大。

    (三)前景理論

    該理論中有兩大定律,第一,在人們盈利的時候,往往會更傾向于謹慎地做出下一步決策,并不參與冒險;當人們遭遇損失時,卻往往顯得冒險行事。第二,對于盈利和損失所帶來的感受,人們的感知程度是有差別的,虧損所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盈利所獲得的快樂。

    四、對我國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者行為的分析

    (一)調查目的和設計

    調查報告采用了線上+線下的調查形式,調查內容主要分析我國個人投資者在以下5個心理作用下的具體表現,通過行為金融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來對這些表現進行具體解釋,為了能增加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對主要類型的問題設計了兩個或以上題目,從而減少被調查者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個人實際情況的作答。

    (二)調差報告的分析

    1.過度自信。過度自信往往體現在人們會高估自己所掌握信息的準確性,而低估事實的重要性。而過度自信心理又可以進一步體現在自我歸因和證實偏差的心理現象上。通過分析得知,超過60%的個人投資者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投資判斷能力,經濟環境不佳時,大約50%的投資者則選擇減少持有倉位的60%左右,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理性。一半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將虧損原因歸結于客觀因素,大部分投資者對自己的決策都具有很高的預期。結合這四個方面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股市上的投資者相對以前能更加合理地進行投資行為,開始逐漸嘗試去理性地看待整個股市的運轉。

    2.后見之明。后見之明也是一種過度自信的表現,當人們在看待事情發生后的結果時,會認為這個結果比事前預測時的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更大,進一步提高自信程度。調查顯示,回顧往年股市的波動情況,有80%的個人投資者不同程度地認為,當股市大跌時政府會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只有6%的人認為政府將不會采取任何措施。這說明事后認為政府能夠采取措施進行干預的投資者遠遠高于事前能夠預測到的人數,也就是出現了明顯的“后見之明”。

    3.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具體表現在人們在對進行對事物判斷時,往往會根據所接受信息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者印象深刻的程度。調查發現,在作出決策判斷時,有65%的個人投資者不同程度受到了給定值的影響,因此“錨定效應”效果明顯。

    4.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在股市中表現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在情緒上往往會受到同類群體行為的影響。65%的個人投資者是通過他人的分析及建議進行投資行為,有34%的個人投資者是通過自己分析來做出決策,說明我國股市的投資群體逐漸形成了自主投資的理念。

    5.政策依賴。政策依賴的具體表現在股市的運行并不是單純依據市場的自身規律而進行調整運轉的,而是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對其進行過度干預。有71%的個人投資者認為政府股市暴跌應該出臺政策參與救市,有97%的個人投資者不同程度地將相關政策納入自己決策方案的制定中,說明了中國股市的運轉的確受到政府行為的很大影響,其在股市中依然發揮著主要的引導作用。

    五、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后發現,我國股市的個人投資者雖然仍存在較為明顯的過度自信及羊群效應現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錨定效應和政策依賴效應較為明顯,且產生這些效應的心理因素無法避免,投資者只能通過提升對自己心理意識的認知并加強自身對投資分析的能力來減弱自己認知偏差的程度。

    (二)建議

    1.對中國股票市場建設與監管的建議。

    (1)明確政府在股票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位置。在整個市場中,政府的職責應該是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對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而并不是通過股市這一媒介出臺政策來調控經濟,因此政府目前對市場的調控雖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力度和頻率。

    (2)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我國股市的參與者大部分仍然是中小投資者,屬于信息獲取群體中的“弱者”,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對于衡量一個市場的有效性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必須不斷完善并實施與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與政策制度,約束企業、機構的行為,維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減少因信息不對稱所帶來非理性投資行為,同時也可以提高市場運轉的效率。

    (3)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監管部門應該建立一個既能夠相互制約又能夠相互協調的多層次監管體制,而并不僅僅是由證監會來進行全權管理,從而造成監管的不完備性及單一性。

    2.對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建議。

    (1)投資認知上的建議。投資者應該對風險進行正確的認識,在制定決策時,權衡利益和風險,選擇自己所能承擔風險范圍內的投資方案。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不斷學習來儲備自己的理論知識及投資技巧,不斷分析以提高自己的把控能力,不斷總結以提升自己決策能力。投資者還應該樹立起維護自身投資權益的意識,特別是國內的中小投資者。

    (2)投資策略上的建議。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以期獲得更好的收益,如反向投資策略,對于過去表現較差的股票進行買入行為,而對過去表現較好的股票進行賣出行為;動量投資策略,在進行交易操作前,對股票的收益和交易量進行值得設定,當股票收益或者股票收益及股票交易量同時滿足設定值,那么就對股票買入或者賣出;成本平均策略,按照投資計劃,以不同價格分批次對同一種股票進行買進或者買出,來達到對成本進行分攤的效果;時間分散策略,延長投資的期限,隨著對某個產品投資期限的延長,市場的風險會逐漸降低,且資產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參考文獻 

    [1]Paritosh Chandra Sinha.Stocks’ pricing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finance:A review[J].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2015(5). 

    [2]蘇政豪.股票投資決策中的處置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財經界(學術版),2016(15). 

    [3]孫英博,戎姝霖.機構投資者參與度對我國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6(25). 

    第6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行為金融學對于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傳統金融理論關于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風險回避(Risk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并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并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

    2、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幸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并非像理論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F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么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么”??上?,并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1、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于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么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于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2、后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后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后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后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后又被套牢也會后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后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后悔。

    三、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四、股票基金投資策略

    1、股票基金的特點:

    ①與其他基金相比,股票基金的投資對象具有多樣性,投資目的也具有多樣性。

    ②與投資者直接投資于股票市場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風險。費用較低等特點。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個人資本畢竟是有限的,難以通過分散投資種類而降低投資風險。但若投資于股票基金,投資者不僅可以分享各類股票的收益,而且已可以通過投資于股票基金而將風險分散于各類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此外,投資者投資了股票基金,還可以享受基金大額投資在成本上的相對優勢,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獲得規模效益的好處。

    ③從資產流動性來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動性強、變現性高的特點。股票基金的投資對象是流動性極好的股票,基金資產質量高、變現容易。

    ④對投資者來說,股票基金經營穩定、收益可觀。一般來說,股票基金的風險比股票投資的風險低。因而收益較穩定。不僅如此,封閉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在交易所交易獲得買賣差價。基金期滿后,投資者享有分配剩余資產的權利。

    2、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3、根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

    投資基金可分為成長型投資基金、收入型投資基金和平衡型投資基金。成長型投資基金是指把追求資本的長期成長作為其投資目的的投資基金;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能為投資者帶來高水平的當期收入為目的的投資基金;平衡型投資基金是指以支付當期收入和追求資本的長期成長為目的的投資基金。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

    第7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模擬炒股 投資心理 投資行為

    一、 引言

    在世界金融證券化趨勢的影響下,證券投資學成為當代金融學主要的研究領域。經過二十余年歲月的洗禮,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要求高等院校證券投資學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培養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原理與投資技巧基礎上,強化證券投資實務教學以提高其證券投資分析能力。目前在金融專業證券投資模擬實驗教學過程中一般注重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視投資心理分析。本文擬采用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理論,闡述并分析了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學生在證券投資模擬實驗中投資心理與行為特征,針對出現的一些心理障礙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高校證券投資實驗課程的開展提供參考。

    二、學生模擬炒股的心理、行為特征分析

    (一) 教學條件

    1.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期貨與股票模擬實驗室

    配有國際化專用多媒體U型階梯式教室以模擬體驗,豐富而完備的各種軟件系統為模擬交易保駕護航,譬如:安裝衛星接收設備同步接收深滬證券交易系統,購買互聯網國際國內證券交易投資咨詢信息、證券實驗軟件(世華金融教學系統)。

    2.提供人均模擬炒股資金50萬元

    采用T+1交易方式,但不實施增發、配股、分紅派現與收資本利得稅及利息收入與支出政策;多種方式師生交流,如問卷調查、開放教學網站的股票投資論壇欄目,開展投資咨詢及學生間交流互動;師生開通微博發表投資策略、傳道解惑、交流投資心得。

    3.投資心理特征分析

    我們將2006年-2012年暑假短學期(每年7月-8月期間的3周,計15個交易日的投資期限)證券投資模擬實驗課進行了統計;發現與實盤操作相比,模擬炒股的心理特征表現為:

    (1)因為用得是模擬資金,盈利或虧損并不會影響個人財富,最多只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驗業績與排名,所以大多數學生是在一種放松的心態下操作的。

    (2)部分學生有炒股經驗并較高收益率,存在過度自信心理。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遞交一份推薦1只股票的研究報告,并預測在交易期的漲跌。實驗發現,處于牛市時預測只有43%是正確的(稍低于預期的幾率水平),但平均的信心評分達到了63%;處于熊市時預測38%是正確的(低于預期的幾率水平),平均的信心評分達到了56%。對于在兩可判斷中準確度和信心間的對應關系,基本符合心理學專家(Lichenstein,S.和 Fischoff., 1977)的研究結論:當準確度接近幾率水平時過度自信達到最大;當準確度從50%增加到80%時,過度自信會隨之減少;當準確度超過80%,人們通常會變得不自信。換句話講,在準確度達到80%左右時,準確度和信心之間的差距最小,當準確度偏離這一水平時差距就會逐漸變大;心理學研究(Barber B. 和Odean T.,2001)還表明: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過度自信和過分樂觀,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進行頻繁交易。如果男性比女性更加過度自信,那么他們的交易量應大大超過女性。我們發現,在研究的樣本中,男性進行的交易量確實要比女性多41%。

    (3)在模擬實驗中常見的影響投資收益的以下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和投資收益。a.急功近利心理。有的學生對收益的目標定得很高,往往不是想著如何努力學習技巧與提高水平,而是總想著如何以小博大、更快的獲利,但現實市場又往往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致使其更多的灰心失望。b.偏聽偏信心理。有的當聽到股評的言論和其想法一致時,就認為股評正確,否則就采取排斥態度。其實,他們聽股評純粹出于尋求心理支持的需要。c.盲目攀比心理。有的喜歡打聽別人獲利多少,如果獲利比他少或操作失誤,他就得意洋洋;如果別人戰果輝煌,他就失落壓抑;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炒股心態。d.逃避現實心理。有的一旦被套牢后,就對股票不聞不問,既不乘反彈時輕微止損出局,也不積極研究換股或補倉等策略。因為他們不愿面對虧損的現實,不敢擔當失敗的責任,結果往往是套的越來越深,虧損的更趨嚴重。能否有效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將關系到他們在股市中成敗的命運。所以,教師必須加以關注并引導學生克服這些心理障礙。

    4. 投資行為特征分析

    (1)由于模擬股市中持有現金不帶來利息,導致學生傾向于把全部資金買成股票, 以提高投資回報率;

    (2)為了在收益率排名上取勝,即達到高于平均收益的水平,就少選幾只股票;

    (3)由于存在盲從心理,大多數學生在股價上漲時盲目追漲或在股價下跌時恐慌拋售,交易過度頻繁,具有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效應和羊群效應。而因為交易頻繁造成男性人均收益減少超過4.3%,而女性為2.2%。股市既是一種投資活動,又是一種心智活動,因此它很具刺激性。但是,若把刺激轉變為頻繁交易,就會患“市場病”。因為在多頭行情中,多數股票都會漲一段時間。若頻繁交易,就會因小失大,使人失去方向感和趨勢感。而在空頭行情中,多數股票都會跌一段時間,此時若頻繁交易,就如刀口舔血。

    (4)在投資方法的應用上,不注重價值投資,大多數迷信技術分析方法。盡管一些學生應用市盈率、市凈率等相對估值方法來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也有極少數精通會計的學生會關注并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經濟附加值法等絕對估值法計算公司價值,但大多數學生熱衷于技術分析。中國目前屬于弱有效市場,存在所謂政府對證券市場的行政干預——政策市與莊家通過大量資金的流入流出來操縱——資金市,會對學生的投資心態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投資理念角度,長期來看上市公司適合于價值投資,但對于短期模擬炒股來說學生認為技術分析有效的占絕大多數。

    5.投資效果

    處于不同市場期模擬實驗收益率各不相同:2006-2007年處在牛市,2屆實驗班人均收益率22%;2008-2010處在熊市,3屆實驗班人均收益率-18%;2011年-2012年處在牛皮市,2屆實驗班人均收益率為-5%。另外我們根據每一屆實驗班學生的問卷調查、股市論壇的不完全統計,投資收益率符合牛市盈利、熊市虧損、牛皮市盈虧不一的規律。

    三、建議

    (一)思維比心態更重要

    要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思維方式,準確研判行情趨勢,每次操作都是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既不存在著類似賭博的僥幸心理,也不存在漫無目標的焦急浮躁心理,更不會出現操作失敗的懊悔心理,可以克服許多難以克服的錯誤心態和心理障礙。要讓更多的學生理解證券投資行為的群體心理學原理,采取“逆向思維”的操作方法。譬如,在實戰中如果發現底部圖形出現在股價所處的頂部,頂部圖形出現在股價所處的底部時,則應警惕主力是否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此時只有在操作上多運用逆向思維,才能夠走出形態分析中的陷阱,并獲得不錯的收益。

    (二)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交易心態

    敏銳的市場分析能力、科學的資金管理、良好的交易心態是成功投資者必備的三種素質。對于已具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投資者,良好的交易心態往往比前二種素質更難培養,而且對投資成敗的影響往往也更大。建議考慮以下四點方法保持良好交易心態:(1)做好市場階段分析,厘清操作思路。牛市市況中,守倉、捂股應是操作主基調;而牛皮盤整市中,尋熱點、打差價往往是理想的操作策略。對于不同類型的市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交易策略容易取得好成績,同時也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態。因此,投資者入市前應對近幾個月的市況進行綜合分析,明確一、二種交易策略。(2)研判市場熱點,分析持股依據。一般股市的炒作總是圍繞著熱點進行的,如資產重組概念、頁巖氣概念等。分析市場熱點亦參與其中炒作,這一策略的好處在于交易本身順應市場氛圍,投資者情緒高漲,積極進取,不必承受持非熱門股票的寂寞和焦灼,容易平衡心態。不過,市場熱點也具有投機性強,還應注意轉換頻繁等不利之處。(3)利用投資組合,保持心態穩定。為避免回調的全線踏空、掙了指數沒掙錢、高位套牢后底部區域砍倉,是三類引發心態躁動的常見現象。一定程度上,通過調整投資組合可以對上述現象加以防范。

    經驗如下:(1)不宜輕易全線空倉,因為在避免回調風險的同時,可能會面對巨大的全線踏空的風險,如確實看淡后市,可以采取減磅并持少量績優、成長股的策略;(2)一般只在手中持籌獲利的情況下才加滿倉,建正金字塔型持倉結果;(3)好股票不只一只,資金可分散到不同行業、規模、價位的幾只股票上,股市常常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死守一只股票獲利時固然歡心雀躍,熱點不在時則要頓足捶胸了;(4)掌握分批進倉、平倉的技巧,可順應市場,更具合理性與操作性。對單只股票上揚空間很難準確預測,獲利平倉后,價格繼續大幅上揚是學生遇到過的苦惱,交易心態也受到很大影響。分批獲利,平倉是防范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結果的好方法。對于砍倉止損也是如此,若沒有壯士斷臂的魄力,分步割肉也能避免風險擴大,比死扛要好。良好的投資心態概括起來即不貪、不懼、不急、不悔,然而修煉起來卻是難上加難,遠無止境。

    考慮到大陸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證券投資學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樹立價值投資理念,注重基本面分析,把握行業趨勢,抓住投資熱點,適當應用技術分析方法,實施有效的投資策略。

    參考文獻

    [1]Lichenstein, S. & Fischoff. Do Those Who Know More Also Know More About How Much They Know? [J].The Calibration of Probability Judgements, Org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7(03).

    [2]Barber B & Odean T.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

    第8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一、行為金融理論概述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系列與有效市場理論不相符合也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應用心理學研究分析金融市場的行為金融理論產生了。行為金融理論就是將心理學、行為學和社會學等理論融入到金融學理論,據以分析金融市場微觀主體行為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等動因,以此來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與問題,并嘗試解釋與傳統金融理論相矛盾的異?,F象的理論。行為金融的理論基礎包括:①前景理論。前景理論認為行動決策依據是行動的期望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行動后果為對賦值為零的中性參考點的偏離。在進行心理感受的評價之前,決策者對決策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刻畫出有效的行動,選擇自認為適當的參考點,并預計可能的后果。②行為組合理論。行為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而非單個資產的風險和預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這就需要考慮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③認知偏差理論。認知偏差理論是研究人們在利用經驗法則進行決策判斷時所產生的錯誤。心理學研究顯示,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由于時間和認知資源的限制,人們不能對決策所需的信息進行最優分析。④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的特點是認為知情交易者和噪聲交易者在市場上會相互作用。噪聲交易者容易產生認識偏差,并不按照嚴格的均方差偏好進行資產選擇。而信息交易者則是嚴格按照嚴格的均方差偏好進行資產選擇,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兩者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

    二、行為金融理論對投資者認知與行為偏差的分析

    標準金融在投資者心理與證券市場效率上所持的觀點是投資者是理性人。然而行為金融則認為投資者是非理性人,情緒與認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資者無法做到理性預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將導致市場的非有效,資產價格偏離其墓本價值。行為金融理論總結出了如下一些投資決策心理和行為過程:

    1、過度自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個人因素,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將差的結果歸罪于外部的環境,從而不能通過學習過程來修正自己的信念,導致的過度自信和固執。最終導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凈收益。

    2、過度反應

    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未來股價過于樂觀,導致股價超理論水平上漲;或者對未來股價過于悲觀,導致股價超理論水平下跌。經過一段時期,在投資者能夠合理評價、修正事件的影響時,股價會產生反向修正。從行為金融理論角度來看,過度反應是由于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傾向當前信息并輕視以往信息,從而引起股票的超漲或超跌。

    3、羊群行為

    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于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并對他的決策結構造成影響。

    4、動量效應

    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么,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此外還有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遺憾,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和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及小盤股、新股效應。

    5、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投資者認知偏差行為,表現為投資者對贏利的“確定性心理”和對虧損的“損失厭惡心理”。當處于盈利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回避者,愿意較早賣出股票以鎖定利潤;當處于虧損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偏好者,愿意繼續持有股票。投資者在證券投資時,行為上主要表現為急于賣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輕易賣出虧損股票。

    6、啟發式偏差

    啟發式是人腦解決非規范性、不確定性和缺乏現成算法的問題時所采用的一種決策方式,為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提供了進行決策判斷的高效思維范式,即投資者依據“經驗法則”來進行投資決策。一般情況下,人類解決復雜的問題,主要是應用啟發法,但同時啟發式思維很容易形成系統性的認知錯誤,并導致錯誤的判斷與決策,由啟發式導致的決策錯誤是一種系統性的、所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錯誤,叫做啟發式偏差。

    三、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策略分析

    1、反向投資策略

    在行為金融理視角下,采用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過度反應的一種糾正,即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其主要論據是投資者心理的錨定和過度自信特征,投資者對信息的過度反應,從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價而損失者易于低估股價的現象。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冷門股票意味著投資者對該股票的預期較低,那么在實際投資實踐中,通過一種質樸策略即簡單外推的方法,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差的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業績較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套利的機會。那么,證券投資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資策略要在大多數投資者還沒有意識到錯誤時就開始投資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數投資者已經意識到錯誤并也投資于這些證券時,要果斷地賣出這些股票。

    2、動量交易策略

    動量策略又稱正反饋策略、慣性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視角下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為金融理論對投資者動量效應心理的分析,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一般指一個月至一年之間)內,如果某只股票或某個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么,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因此,動量交易策略所獲得的利潤是由于股票基本價值的變動帶來的?;趦r格慣性和收益慣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楊對不同信息的反應不足而獲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將現金投資為股票時,通??偸前凑疹A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的策略。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在這種方法下能使投資者各期購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價格。因為,在操作中投資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額去購入所選定的一種或幾種股票,這樣在股價下跌時買入的股數就多,而在股價上漲時買入的股數就少。所以在買入的總股數中自然低價股的數量大于高價股的數量。因此,一定時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會低于股票平均市場價格。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股票的投資風險的能力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于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時間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的結論,即時間會分散股票的風險,也就是說股市的風險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隔有關,因此,投資者在運用時間分散化策略進行投資時,需要注意切忌過于頻繁的交易。

    4、基于啟發性偏差的投資策略

    通過行為金融理論對投資者啟發式心理偏差的分析,優秀的投資者不僅應當了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己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且能夠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誤,以及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尋找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并采取相應的投資決策。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資者受經驗法則的謬誤和情緒因素的影響,將會導致證券的市場價格偏離理論價格。通過發現這些偏差,買入低估的股票,賣出高估的股票,可以獲得超額的收益。投資者發現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長期堅持特殊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在為組合購進一只股票時,應詳細地記錄其要點。保留長期的“投資記錄”有助于投資者評估其投資策略,使投資者會更早地認識并承認這些認識偏差,從而幫助他們控制“情緒波動”。本質上避免這些認識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實施簡單的“購買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些偏差之前投資于這些證券,隨后,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這些錯誤并投資于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

    四、基于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應注意的問題

    綜上分析,投資者在證券投資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差,通過行為金融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并由此總結了許多有價值的證券投資策略,但在具體運用這些投資策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防止教條化,隨機應變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是: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于某些證券,隨后當打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并投資于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但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果證券市場的絕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同樣的策略時,其策略效果如何體現呢?因此,在應用行為金融策略時,要防止教條化,注意隨機應變。

    2、不同投資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于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于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于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投資者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是與生俱來,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等手段得到有效緩解。因此,不同投資者應該采用不同的投資策略。

    3、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

    中國金融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具有共性,但同時也具有特殊性。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應在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而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

    第9篇:股票投資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證券投資;投資傾向

    1 研究方法

    首先明確大學生投資股票結構,高校才能采取合適的措施。本次調查采用了實證分析,該調查在華中師范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類專業2003級-2006級學生中進行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數據并進行統計,將對象鎖定在特定的青年群體--即大學在校本科生,樣本的選擇是經濟類專業03-06級本科學生,針對專業性較強,并以調查所得數據作為依托和根據,運用統計學和經濟計量學中的離散選擇模型整理分析數據試圖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1)在校大學生對投資股票的整體認知情況。

    (2)參與證券投資與否是否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等有影響。

    (3)在校本科生中哪個群體的證券投資潛力較大。

    2 在校大學生投資股票整體情況分析

    其中,從“你是否會因股票漲落而情緒波動”的問題調查結果來看只有29.4%的學生選擇“虧了會情緒低落”,其余71.6%的學生都能夠“很快平復情緒”或“會保持平常心”,以端正、平穩的心態去應對漲跌。此外,影響大學生投資股票的重要的因素還有:投資的獲利性高(36.88%)、 能力得到提高(46.88%)。所有接受調查的有過投資股票經歷的學生均認為投資證券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對生活影響不大。

    對于沒有過操作股票經歷的224位學生,擔心“虧損”是導致他們沒有進行證券投資的主要原因,占71.73%。這些學生不參加股市的主要原因還有:知識未達到操作水平(61.2%)、經濟資源受限制(61.18%)。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與大學生收入水平明顯有關,大學生收入主要來源于家庭每月提供的生活費和兼職收入,可支配收入不多,因此對價格比較敏感。

    3 對大學生證券投資情況數據的回歸分析

    以上是對調查結果的初步分析,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該研究利用Eviews3.1軟件包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1)模型設定。

    由于調查所得的數據是橫截面數據,并且對于是否選擇證券投資的決策只有“選擇”和“不選擇”兩種情形,所以是一個對應變量定性的問題,選擇Logit模型進行分析。除此之外,該研究中還將收入、年級、性別及家庭狀況引入模型,作為影響大學生是否進行證券投資的四個關鍵因素。

    在本模型中,由于考察了四個變量的情況,并且其中年級、家庭狀況和性別這三個變量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狀態,所以需要引入虛擬變量.則模型設定為:

    其他。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模型中需要考慮變量之間的交互效應。

    (2)計量分析結果。

    4 結論

    本文通過調查,對大學生證券投資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表明,在收入不變條件下,大三男生在今后進行證券投資決策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大二男生;在收入變動的條件下,大二男生進行證券投資決策的可能性較大,其次是大三男生?;诖?,學校應該樹立正確的大學生炒股可行的觀點,對適當開設一些投資理財的選修課,指導學生如何投資。細分培養方法,制定符合大學生各年級特點的教育方案,為更多大學生證券投資打下基礎。不僅應該增強證券投資的基本理論及相關的財務、法律知識,還應該教授一些心理學等其它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弱點,并協助學生投資實踐中有意識地加以糾正,從而減少了市場中的投機情緒,為未來投資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小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18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一级成人理伦片|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91成人精品视频|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