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整治市場亂象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監管層的清理整頓之意堅決,各種理財平臺開始人人自危:對于各類大大小小的理財平臺可以算是大洗牌,這些平臺一旦觸碰紅線,迎來的都可能是滅頂之災,P2P、線下理財平臺進入“崩盤”的高危季節。
從2016年4月開始,一場涉及全國,涵蓋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和互聯網保險等領域的專項整治活動席卷開來。隨著監管的不斷升級,由部委到地方包括地方政府和公安局的緊密配合,這場為時一年的金融專項整治活動陡然增添了不少緊張的氣氛,眾多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互聯網金融正在迎來史上最嚴的監管階段。
監管層的清理整頓之意堅決,各種理財平臺開始人人自危:對于各類大大小小的理財平臺可以算是大洗牌,這些平臺一旦觸碰紅線,迎來的都可能是滅頂之災。近日,相關機構的行業研究報告直指,P2P、線下理財平臺進入“崩盤”的高危季節,這些理財平臺更應該審慎發展,合規經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資產和風控上。
理財平臺怎一個“亂”字了得
最近兩年,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可謂風頭強勁,特別是在2013年后,發展速度迅猛,平臺數量也呈“井噴”狀增長,整體規模不斷突破,在2015年突破了8000億元。在短短的兩三年里,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成為了投資理財領域的關注熱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監管層突然發力呢?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當下的一些理財平臺,這個字就是“亂”。具體而言,整體行業野蠻生長,大量劣質平臺魚目混珠,非法集資、詐騙跑路等風險事件頻發。除此之外,一些背景雄厚、專家學者背書的所謂“優質”平臺并沒有省心多少。根據網貸之家統計顯示,2015 年全年問題平臺達896家,占比為35%,是2014年的3.26倍。截至今年4月,國內累計成立的P2P平臺達到4029家,其中停業及問題平臺高達1598家,占比接近40%。
線下理財平臺同樣是亂象叢生,銀監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數量同比上升71%,涉案金額同比上升57%,是歷年最高值。而這其中,除P2P借貸外,民間投融資中介機構、線下理財平臺當屬罪魁禍首。
成立于2011年的泛亞吸引了22萬投資者的投資,總金額達到400億元,2015年4月資金鏈出現問題,陷入兌付危機,22萬投資者血本無歸;2014年7月上線的e租寶,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累計交易發生額達700多億元,深陷“騙局”的投資者多達90多萬人;百億級平臺“中晉系”公司通過合伙制股權基金模式,線上線下向投資人承諾高額年化收益,將非法籌得的資金違規投入非上市公司可轉債或股權等項目,在三四年的時間中,“中晉系”公司向2.5萬名投資者非法吸收存款近399億元,未兌付金額達52億元,涉及投資者1.28萬余名……
一例例鮮活的案件擺在眼前,理財平臺的亂象清晰可循,正是線上線下理財平臺野蠻生長帶來的巨大風險,才使國家監管部門痛下決心,整治到底。
除此之外,監管的缺位也很大程度地助長了理財平臺野蠻生長的不正之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就直指,互聯網金融亂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監管缺位。他表示,在互聯網金融剛剛起步的時候,市場并沒有明確的制度規范,審批規范不明確,準入門檻低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行業發展的詬病。同時,相關業內人士也認為很多跑路、出事的高利貸、騙子公司之所以能夠“得逞”,正是因為一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低門檻給了騙子“通行證”,可怕的是,這些非法公司一直都在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招搖撞騙。
監管“砝碼”不斷增加
如果說,開始于4月的行業整頓對于以互聯網金融為主的理財平臺而言是一場席卷開來的風雨的話,那么這并不屬于疾風驟雨,早在半年以前,對行業的“緊箍咒”已經開始“念起”。
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提出,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定下了主基調,緊隨其后的是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措施,嚴打非法集資活動。除此之外,全國范圍內,公安機關也在集中開展相關的專項整治,嚴厲防范、打擊與之相關的犯罪活動。2016年4月14日,國務院組織了14個部委召開會議,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一場涉及全國,涵蓋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和互聯網保險、線下理財等領域的監管“大網”全面鋪開。公安部將全力配合這次清查,線下理財、P2P網貸等新型互聯網金融理財,是這次清查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銀行也開始收緊與P2P的合作。包括交行、平安銀行等,相繼叫停或調整P2P平臺充值通道業務,對于P2P資金存管業務,銀行也變得更為謹慎。
“山雨欲來風滿樓”,監管層“利劍出鞘”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起到規范作用,同時對于地方性的線下理財更是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曹磊表示,監管層的嚴整會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同時有利于行業建立科學量化的風險評價機制,引入“負面清單”制度來實現監管。
具體落實方面,不少地區已經大刀闊斧地展開。比如,上海地區重點以線下理財門店和有投訴的平臺為切入點,進行清理整頓。對于線上平臺重在規范,對于線下門店除了整頓之外,情形嚴重的將予以取締,浙江開始全面開展自查整改,江蘇省的相關措施也在緊鑼密鼓的實行階段。
大潮退去裸泳者現
隨著監管的不斷嚴格,不少大型理財平臺轟然倒塌,比如,紹興49家投融資咨詢類公司被查處,92人被警方刑拘或取保候審,共凍結資金3603萬元,追回非法吸儲資金1.17多億元。與此同時,公眾對P2P的負面評價與日俱增,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樣,魚目混珠的所謂理財平臺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所以不少P2P平臺并不買單,紛紛表示“這鍋不背”,相關的業內人士認為,P2P理財平臺作為信息中介而存在,平臺所承擔的是撮合資金需求者和供給者的交易,那些不斷爆發的被查、跑路,轟然倒塌的理財平臺多是線下理財機構。
據了解,目前出現問題的理財平臺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從事非法集資甚至集資詐騙;另一類則由信息中介蛻變為信用中介,明明沒有牌照卻做著和銀行一樣的吸儲業務,這類平臺普遍運作資金池和資產池,無法做到資金和資產的一一匹配,又嚴重缺乏風險準備金,很容易發生擠兌。
此次監管“風暴”中線下理財平臺成為“千夫所指”并不冤枉。根據相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開始,線下理財平臺出現大規模增長,其數量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但是在公司實際操作中,不少線下平臺“掛羊頭,賣狗肉”,先吸收投資人資金再放貸,這類模式極易形成資金池,乃至龐氏騙局,一點點地為投資者編織好了“被套”的網。
監管砝碼增加無疑是利好,但與此同時業內也有其他的擔心。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使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有近八成的平臺可能面臨淘汰。除此之外地方政策的執行中出現的“一刀切”的現象也使業內人士產生了擔憂。網貸之家首席分析師馬駿認為,目前的監管有點“一刀切”,他指出各地監管和執法機構水平不一,導致地域性監管差異,可能會引起地域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