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稻田條件和設施建設
兩塊寬度均約21米的長方形稻田,海拔高度約400米,東西走向,光照良好,耕作層30厘米左右,水源充足、無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強,肥沃壤土。試驗田面積680米2、相鄰對照田為667米2。采取溝坑式稻田養魚方式。試驗前加高加固田埂,高0.5米、寬0.5米;魚坑位于出水口一側,面積20米2、深度0.8米;魚溝為“日”字形,寬度0.6米、深度0.5米;兩田溝坑面積分別為76.6米2、75.9米2,均占稻田面積的11.3%。魚坑上方設置誘蟲燈,對角設置進出水口,加固出水口位置,設置攔魚柵并高出田埂20厘米。在試驗田進水口另一側直角處用竹籬打樁,竹籬高度與田埂平,間距小于0.5厘米,竹籬與魚溝連接處使用活動閘門,并用模板攔出面積25米2的正方形田塊作為水蚯蚓養殖區(蚓田),模板高出田塊5厘米左右,使水蚯蚓養殖區土壤層略高于水稻種植區。蚓田與稻田通過魚溝相通,截斷魚溝即形成獨立的控水系統。
2.蚓田培養基
將蚓田的田泥清出20厘米左右,鋪設約5厘米厚稻茬后回填田泥約5厘米,在田泥上鋪設約5厘米腐熟豬糞后將剩下田泥回填,加水淹面,蚓田面上保持3厘米水層。
3.蚓種引接
4月下旬在城鎮排污水溝采集水蚯蚓種,用盆悶法剔除雜質,將蚓種均勻撒在蚓池的培養基面上。共接蚓種12.5千克。
4.水稻栽培
品種為中浙優8號,5月23日播種、6月20日插秧,每平方米栽插18株,當年10月17日收割。
5.魚種放養
6月19日放養福瑞鯉苗,規格為2.15克/尾,試驗田與對照田放養量均為900尾,放養前用3%的鹽水浸洗魚體10分鐘左右。
6.蚓田管理
(1)施肥:使用經發酵腐熟的豬糞,每10天施肥一次,用量為30千克/次,全程用肥量約600千克。
(2)耙畦:每周使用“T”形木耙將蚓池的培養基全面耙動一次,防止培養基板結及青苔、雜草等的生長,清除代謝產物,保持培養基表面平整,使水流平穩暢通。
(3)管水:畦面日常水深調控在3~5厘米,保持微流水即可。
(4)烤田:秧苗未植入前,每周截水一次,讓畦面露出水面,保持魚溝有水,水稻生長期根據需求配合進行烤田,烤田能使水蚯蚓上下爬動,也可抑制雜草生長。(5)防害:在蚓田上方加蓋遮陽網,既有利于水蚯蚓生長,同時也能防止鳥類和家禽入侵。
7.稻田養魚管理
(1)餌料管理:稻田生態養魚全程不使用配合飼料。試驗田采取“三天攝食、七天養護”管理模式,即每次在蚓田施肥前3天開啟魚溝活動閘門,加深水位,使畦面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讓田中鯉魚通過魚溝進入蚓田自由采食,3天后降低水位,驅趕蚓田內魚溝剩余鯉魚,關閉閘門。除水蚯蚓外,在兩田塊魚坑上方離地3米高處各掛一盞小燈,將遠處昆蟲誘集來,再在離水面30厘米處掛一盞大燈,誘集飛蟲跌入魚坑補充餌料,其他餌料來源主要依靠稻田中天然飼料(萍類、昆蟲、浮游生物、底棲動物)。
(2)巡田:堅持早晚巡田,觀察魚吃食情況,是否浮頭,田埂是否坍塌,進出水口通暢情況,魚溝、魚坑是否淤積堵塞,有問題及時解決。
(3)調控水位:處理水稻生長需求、稻田施肥、施藥與養魚的矛盾。(4)防御敵害:山區鳥、鼠、蛇、野豬等敵害較為猖獗,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
二、結果
至當年10月17日,試驗田鯉的平均規格達74.1克/尾,成活率為96%;對照田鯉的平均規格為32.3克/尾,成活率為93%。試驗田的稻谷單位利潤為1.1元/米2、魚的單位利潤為2.53元/米2,合計3.63元/米2;對照田的稻谷單位利潤為1.16元/米2、魚單位利潤為0.79元/米2,合計單位利潤為1.95元/米2。試驗田的魚單位利潤是對照田的3倍多,試驗田的單位總利潤是對照田的近2倍,而兩者的稻谷單位利潤差異較小。
三、小結與討論
1.養殖效果
試驗表明,試驗田鯉魚平均規格為74.1克/尾,是對照田的2倍多,一方面是試驗田增加了水蚯蚓的天然餌料,另一方面可能是試驗田鯉魚攝食水蚯蚓后體質增強,更易于捕捉落水昆蟲,試驗田的整體攝食量增大,故試驗田的生長速度優于對照田。50~150克/尾的山區天然稻田鯉魚(本地稱稻花魚)深受消費者喜愛,在本地的市場價格高昂,試驗田當年苗即可養成上市規格。
2.經濟效益
試驗結果表明,由于試驗田的蚓田占用部分稻田面積,稻谷單位利潤略小于對照田,而魚單位利潤是對照田的3倍多,單位總利潤是對照田的近2倍,初步說明試驗田的養殖經濟效益優于對照田。試驗材料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生產操作簡易,勞動強度低。因此,試驗初步表明該技術是提高山區稻田生態養魚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
3.技術要點
論文摘要刺參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避免高溫期體重減輕與低溫期生長緩慢造成的成本增加,養殖前景廣闊。對該養殖技術進行了總結,并就存在問題和對策進行了闡述。
刺參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海參品種,盛產于北方遼寧、河北及山東沿海,具有極高的營養與藥用價值,是近年來我國北方重要的養殖品種。刺參在自然海區中生長緩慢,成活率低,生長周期長,由幼參規格養成至商品參規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溫期。近幾年,我們利用工廠化養魚大棚進行了刺參工廠化養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參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避免高溫期體重減輕與低溫期生長緩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溫平均13℃,這樣體長3~5cm的幼參1.5年就可達到商品規格。因此,開展工廠化刺參養殖具有廣闊的前景。
1養殖池建造
養殖利用原有的工廠化養魚大棚,養殖池為磚、水泥結構,規格為5m×5m×2m,水深1.5m。棚頂是鋼筋支架,外蓋白色無滴膜,為了保溫可加蓋草簾。刺參棲息基選用脊瓦,4~5片/m2,間距20cm。
2苗種放養
苗種放養前應用10~20mg/L的漂白粉對養殖池進行消毒。參苗選用規格5~6cm的健康苗種,養殖前期放養密度為50頭/m2,在養殖生產中根據水溫、飼料、流水量及刺參的規格和實際生長情況等靈活調整養殖密度。
3水溫與鹽度的控制
幼參攝食與生長的最佳水溫為19~20℃,體長5~15cm的刺參則適溫10~15℃,適宜鹽度范圍28‰~34‰。水溫不超過20℃時,日攝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長速度也快;當水溫超過20℃時,日攝食量仍然較大,但吸收率卻下降,導致生長速度降低;而當水溫超過30℃時,幼參生長增重則出現負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與砂濾過的自然海水調節水溫和鹽度;或者利用加蓋草簾的方法控溫,即夏季高溫期白天加蓋草簾遮陽降溫,晚上卷起草簾散熱降溫;冬季低溫期白天卷起草簾升溫,晚上加蓋草簾保溫。水溫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溫13℃;鹽度控制在30‰左右。
4養殖管理
4.1水質管理
在黃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顆粒和其他雜質較多,時間長了會在池底沉淀較厚的一層稀泥,又不能被刺參攝食,將變質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參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納入自然海水前必須采用沙濾墻。沙濾墻一般都建造在進水口處,墻高與養殖池深持平,分為單面沙濾墻和雙面沙濾墻2種,前者用煤渣空心磚壘一堵墻,墻的一側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長與高比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磚壘兩堵墻,兩墻相距1.0~1.5m,中間填滿沙子,后者較前者節省用沙量。建墻用沙粒度不要太細,沙礫直徑0.1~1.0cm為宜。養成期采用流水飼育法。流水量根據水溫、養殖密度、個體大小等因素進行調節,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剌參的生長速度。一般日流水量為飼育水體的5~8倍,水溫高或養殖密度大時應加大流水量,且刺參個體愈大流水量也應越大。在流水的同時需要充氣,氣石的布置為每個養殖池放置4個散氣石。水體鹽度要特別注意,一般養殖用水鹽度不應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監測水質,pH值7.8~8.4,溶解氧飽和或接近飽和,有機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餌喂
刺參一般白天不活動,晚上攝食,餌料以底棲硅藻與微生物為主(消化吸收率達87%以上)。養成期以混合投喂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為:配合飼料50%,海泥20%,魚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為刺參體重的2%~10%,并根據刺參大小、水溫、攝食情況及殘餌量加以調整。配合飼料易敗壞水質,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則,若攝食量不足但殘餌較多,應考慮到水質不良或飼料不適,應及時查找原因,以免影響刺參的生長。
4.3日常管理
為保持養殖池內水質,應及時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內糞便和殘餌,倒池也是改善水質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進行1次,以徹底改善水質。若水質發生意外,則應及時倒池處理,倒池時應避免傷害刺參。另外,要設專人每天巡塘,根據刺參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養殖密度,并經常檢查刺參的活動情況,觀察刺參攝食情況和健康狀況,并認真作好記錄。水體中缺氧、水質不良、活餌料不足時,刺參往往大量脫離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時一方面要檢測水質,另一方面要及時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時間過長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參工廠化養殖病害比較少,發病也比池塘養殖好控制。一般的敵害生物,如撓足類、劍水蚤等容易刺傷幼參,引起潰爛。此外,由于有機物或油污染、餌料不當、重金屬離子超標、pH值變化較大或鹽度過低,也容易引起刺參皮膚潰爛或排臟現象。對皮膚潰爛的刺參,可用青霉素、鏈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鏈霉素各50mg)藥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獲
工廠化養殖一般采取輪流放苗、輪流收獲的方法,刺參的收獲規格為體重150~300g,自然伸展體長15~20cm。因為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全年可以選擇性地收獲,捕大留小,獲取更高的利潤。
7存在問題及對策
7.1存在問題
7.1.1發展無序、無規劃。這是目前海參養殖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為事先沒有做好規劃,管理力度也不夠,從而形成隨意發展、盲目跟進的局面,既不利于整個養殖業的健康有序、協調發展,也不利于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
7.1.2飼養方法不科學,導致疾病頻發。由于海參規范養殖技術未普遍推廣,大部分養殖戶對刺參健康養殖技術不了解,只是套用別的種類的養殖技術或學別人怎么干;并且有些養殖戶管理松懈,導致出現疾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7.2對策
有關部門適時合理調控,統一布局,控制養殖容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給刺參養殖產業提供一個良性發展的平臺;制定并推廣刺參健康育苗及養殖技術;加強檢疫與病害防治。
(一)養殖方式集約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禽養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分散飼養向規模化飼養轉變,由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轉變,由粗放飼養向集約飼養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據統計,生豬年出欄50頭以下養殖戶比重由2003年的71.60%下降到2012年的32.08%,而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比重由2003年的10.60%增加到2012年的38.00%;肉牛年出欄10頭以下養殖戶比重由2003年的68.50%下降到2012年的56.24%;羊年出欄30頭以下養殖戶比重由2003年的56.60%下降到2012年的45.04%。養殖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迫切需要物聯網技術進行實時監測,減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生產的規模效益。
(二)飼養管理自動化
適應養殖方式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單純地依靠傳統的人力飼養,很難滿足精準飼喂、自動喂養、科學管理的需要。在物聯牧場中,通過畜禽個體傳感器(如壓力傳感器、紅外傳感器等),實時傳輸畜禽個體生理狀態數據,監測畜禽個體數據異常情況,并將數據及時反饋生產者,同時,通過對不同個體生理狀態的監測,結合專家系統,對畜禽飼料進行科學配比,精細飼喂,既保證畜禽生長所需能量,又能節約生產成本,是自動化飼養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肉雞、蛋雞、規模養豬的自動化程度相對比較高,而肉牛、肉羊、綿羊的自動化程度和國外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據統計,2010年我國奶牛養殖量為1258萬頭,產奶3600萬噸,而美國奶牛養殖量僅為910萬頭,產奶量卻高達8750萬噸,是中國的2.43倍,按每頭年產奶量計算,美國是中國的3.36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奶牛單產分別是中國奶牛單產的2.02和1.26倍。世界發達國家普遍使用了DHI(DairyHerdImprovement)技術,實施奶牛牛群改良,而我國只是在個別地方才應用。DHI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測定奶牛個體單產數據、牛群基礎資料,綜合評定奶牛生產性能和遺傳性能,是世界公認的飼養管理的科學手段。
(三)質量控制追溯化
畜禽及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到畜牧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涉及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成為了社會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包括動物疫病、獸藥殘留、加工流通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覆蓋從“牧場到餐桌”的關鍵問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物聯網的RFID、條形碼、電子“藥丸”等技術,對畜禽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實施全過程監管,對發現的問題產品進行追蹤溯源,實現全過程、全環節、全方位的可追溯,是有效防止畜禽產品安全事件發生的重要手段。在物聯牧場中,畜產品物聯網溯源平臺已經基本完善,每一種產品都可以通過標識在物聯牧場的溯源平臺中查到其產地、銷地,并通過溯源系統對其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四)疫病防治即時化
重大動物疫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豬瘟,以及其他流行性動物疫病,不僅關系到畜牧業的發展,而且關系到農民增收和人民群眾健康。近年來,世界各地多次發生動物疫情失控事件,對于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如何及時有效地開展監測預警工作、進行動物疫病防治,是一直以來困擾畜牧業發展的難題。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運用于畜禽生產實際,為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物聯網技術可以感知畜禽個體及群體的生理變化和行為特征,如溫度、采食量、活動量等數據,結合歷史數據,及時監測畜禽個體的差異性,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進而有效防控動物疫病的產生、發展和蔓延。
(五)養殖環境清潔化
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發展現代畜牧業,通過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再生化等環節,減少畜禽生產污染物排放、控制畜禽養殖環境,以達到改善畜禽產品質量的目標,是實現畜禽清潔化生產的重要途徑。畜牧業生長環境是影響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素,傳統畜禽養殖環境很難做到精確控制,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都難以保證,物聯網技術為畜禽生長環境的自動控制提供了條件。通過傳感器采集牧場環境信息(光照、溫度、濕度、CO2、H2S等),并將信息通過無線傳輸技術(GPRS、ZigBee等)傳輸到服務器,應用程序通過將收集到的數據與標準數據庫中的數據相比較,結合專家系統,科學準確地計算畜禽養殖環境信息,并通過自動控制技術(溫度控制器、光照強度控制器、CO2發生器等)等對畜禽生長環境進行精確控制,為畜禽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生長環境。
(六)畜禽品種良種化
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和畜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生產要素,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正在興起的生物信息學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傳播、分析和解釋等各方面的學科,它通過綜合利用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揭示大量復雜的生物數據的生物學奧秘。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畜禽品種的選擇、培育,是現代育種的重要方式。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監測期母畜生理變化情況和仔畜生長發育情況,對于畜禽良種選擇具有重要意義。以奶牛為例,期的奶牛,其活動量、步行數等都遠遠大于其他奶牛,通過對奶牛行為進行監測,可以實時了解奶牛的狀況,科學預測奶牛時間,及時進行人工授精,保證奶牛產奶質量。
二、物聯牧場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
以農業物聯網的全要素、全過程和全系統“三全”理論為基礎,物聯牧場針對養殖環境、畜禽生產資料、勞動投入、飼養管理技術等的全要素,和畜禽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的全過程,以及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全系統,形成了以感知、傳輸和應用為主線的技術體系,研究重點和方向也日益明晰。
(一)物聯牧場的相關理論
牧場是經營畜牧業的生產單位,也是包含畜牧、自然、經濟和人類活動的復雜系統。因此物聯牧場必須遵循農業物聯網中的全要素、全過程和全系統的“三全”化發展理念,才能確保其科學持續性發展。物聯牧場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牧場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運用養殖環境監測傳感器、生理體征監測傳感器、視頻信息采集傳感器等設備感知飼料、水、生命體、生產器械、能源動力、運輸、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通過無線傳感網絡、互聯網和智能化處理等現代技術,構建包含牧場正常運轉所涉及的自然、社會、生產、人力資源等的復雜系統,實現牧場產前、產中、產后的過程監控、科學決策和實時服務,達到牧場人、機、牧一體化,進而實現畜牧養殖的高產、優質、集約化和精細化的目標。
(二)物聯牧場的技術體系
要使物聯牧場健康持續發展,必須綜合考慮人、機、牧的綜合配置與協調,實現人機牧一體化發展,才能真正發揮物聯牧場的作用。其技術體系是通過感知、傳輸、處理、控制等現代技術,將人機牧三者相互融合,提供更透明、更智能、更泛在、更安全的一體化服務。感知技術包括:溫度、濕度、光照、降雨量、風速等氣象環境類傳感器技術;二氧化碳、氧氣、氨氣、甲烷、硫化氫等氣體類傳感器技術;飼料量、飲水量、運動量、產奶量、體表溫度等生命本體傳感器技術;視頻、聲音等多媒體傳感器技術。傳輸技術包括:互聯網技術、短信通信技術、Zigbee無線傳輸技術、GPRS無線傳輸技術、3G無線通信技術(TD-SCDMA、WSCDMA、SCDMA2000)、4G通信傳輸技術(TD-LTE、FDD-LTE)。處理技術包括:數據處理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聲音處理技術、視頻處理技術、多信息融合處理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控制技術包括:最優控制技術、自適應控制技術、專家控制技術(即以專家知識庫為基礎建立控制規則和程序)、模糊控制技術、容錯控制技術、智能控制技術。
(三)物聯牧場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2)框架。對于浮式網箱,一般用竹木或金屬管搭成“口”字“田”形框架,用來固定網衣和使網衣張開成形。(3)撐樁架。對于固定網箱主要用撐樁來支撐網箱,一般用圓木或毛竹打束好4個角樁,再在每個邊上間隔距離打上間樁,網衣可直接掛在樁上。
(4)浮子。目前常用密封油桶、玻璃浮球、泡沫等作浮子來支撐框架浮于水面。
(5)沉子。材料主要有鉛塊、鐵塊、石塊,將這些材料包裝好不要露出棱角劃傷網衣,在網箱中4個角用繩索系在框架或角樁上,壓沉網衣,箱中央再放入一個稍輕的沉子,保證箱底整體下沉。目前也有部分養殖戶用鍍鋅銅管焊接成“口”字型,四角用繩吊在樁架或角樁上,沉入箱中,其中大小比網箱面積略小一些即可。
(6)固著器。一般使用鐵鍋作為固著器,有時也可用2個樁來固定網箱,將繩的一端系在箱角上,另一端系在樁上,固定繩索一般要留長一些,以須水位上漲時,箱能隨之上升。
(7)底部襯網。為了減小飼料浪費,可以在箱底鋪上一些100目的密眼襯網。
1.2網箱類型
常見的網箱類型有浮動或固定式,水庫等深水域中多用浮動式網箱。
1.3網箱的設計
(1)網箱的形狀。網箱的形狀有正方形、圓形、多邊形、長方形。一般情況下人們習慣用正方形和長方形。
(2)網箱的面積。一般面積為9~36m2、96m2或192m2。
(3)網箱深度。網箱深度視養殖水體水深而定,應保證網箱底部在養殖期最小水位時不觸到底泥。水庫網箱有時可增加3~4m。
(4)網目大小。確定網目大小的原則是在不逃魚的前提下盡量大。一般可根據體高的2倍小于魚體周長的原則,選擇網目大小要求破1目后不逃魚。網箱應選擇在向陽背風的深水庫灣安置,一是避免枯水期網箱搭底,二是風浪小,減少魚群應激反應。
2網箱養殖技術
2.1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
一般吃食性魚類都可用網箱養殖,我們這里的水庫網箱養殖目前最多的是草魚、鯽魚、鯉魚、鳊魚、鱖魚。
2.2網箱培育魚種
(1)網箱以聚乙烯單絲編織而成的網片經裁剪縫合而成,網目根據進箱魚種規格面定,一般有0.5~1.1cm,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為12~32m2,網深2~4m。
(2)培育技術。夏花一般體長不應小于3.3cm,如果是分級飼養,夏花網箱放2cm左右的魚苗,仔口網箱放5.5~8.0cm的魚苗,單一品種放養方式。放養密度主要由箱的容納量,出箱要求規格及飼養管理技術水平靈活決定,一般人工投飼培育吃食性魚,魚種可按600~1500尾/m2投放。投喂技術與池塘養魚的投喂技術相同。
2.3網箱養成魚
(1)進箱魚種規格。生產市場需求的商品魚,進箱魚種50~75g/尾,可養成750~2000g/尾。
(2)放養密度根據水中溶氧量而定,只要網箱中溶氧量能保持在5mg/L以上,放養密度越大,單位產量越高。
(3)投飼技術。①投飼方法:小把撒投,魚上浮水面搶食。②馴化方法:每日定時投料,每次投料前先敲打網箱框架等產生音響,然后再將1小把飼料撒投到網箱中間,間隔10s左右再投。間隔期繼續敲打產生音響,使魚形成條件反射。每次投飼時間,在飼養初期,魚個體小,水溫低,攝食量小,一般需15~20min;7月份以后逐漸延長,一般每次要投喂30~40min。投喂量與投飼次數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投喂要堅持“三看”和“四定”,即:看天氣情況、看水質水溫、看魚的活動情況和定時、定量、定質、定人。
關鍵詞: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
1苗種自然繁育
1.1親蝦選擇
可在上年9~10月或當年3~4月選擇親蝦,要求體重30~50g,附肢齊全,健康無病,活動力強,雌雄比例為2~3∶1。雌雄龍蝦在外形上特征明顯,容易區別。一是性成熟的龍蝦,雄性個體明顯大于雌性;二是雄性龍蝦足粗大,龍足兩端外側有一明亮的紅色軟疣,雌性龍足相對較小,大部分足上沒有紅色軟疣,即便有顏色也偏淡;三是雄性的生殖孔開口在第5對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孔則開口在第3對步足基部;四是性成熟的雌蝦腹部膨大,雄蝦腹部相對狹小。
1.2親蝦培育
親蝦池面積以0.13~0.33hm2左右為宜,底質以壤土為好,水深1m左右,池埂寬1.5m以上,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建好注、排水口,四周池埂用塑料薄膜或鈣塑板搭建防逃墻,放養前7~10d,池塘用1125kg/hm2生石灰干塘消毒。消毒后經過濾(防野雜魚入池)注水深1m左右,施入腐熟畜禽糞7.5~12.0t/hm2培肥水質。池內放入供蝦攀緣棲息的隱蔽物,如樹枝、樹根、竹筒等,并移栽一些水草。
親蝦池可投放親蝦600~900kg/hm2,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浴10min,以殺滅病原體。為充分利用水體和調節水質,可混養鰱、鳙魚750~1500尾/hm2。培育期間,可投喂新鮮水草、豆餅、麥麩或配合飼料,并添加一部分動物性飼料,如切碎的螺蚌肉、畜禽屠宰下腳料等。日投喂量:3月為親蝦體重的2%~3%,4月4%~5%,5月以后6%~8%,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為主,占日餌量的70%。同時加強水質管理,每10~15d換新水1次,每次換水1/3;每20d用10~25mg/kg生石灰水潑灑1次,以保持良好水質,促進親蝦性腺發育。
1.3親蝦繁殖
4~5月,水溫20℃以上時,親蝦開始。受精卵在雌蝦腹中孵化為稚蝦,孵化時間為40~70d。稚蝦孵化后在母體保護下完成幼蝦階段的生長發育過程。稚蝦一離開母體,就能主動攝食,獨立生活。當發現繁殖池中有大量稚蝦出現時,應及時采苗,進行蝦苗培育。
1.4親蝦越冬
龍蝦的生存水溫最低值為5℃。但當水溫低于9℃時,3cm左右的蝦在越冬期間死亡率很高,成蝦雖能生存,但2~3個月后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搞好親蝦的越冬工作,也是整個繁殖工作的重要環節。
1.5育苗技術
龍蝦雖然抱卵量不大,但受精率在98%以上,孵比率達80%~85%。但龍蝦出苗后仔蝦生長蛻殼頻繁,極易受環境條件制約而影響育苗率。要提高育苗率,關鍵要做好如下幾點:
(1)水質要求。按照無公害水質標準要求,保持水體相對穩定,水質清新,pH值在6.5~8.0之間;防止晝夜水溫溫差過大;水中溶解氧應保持5.6mg/L以上。
(2)水體環境。水面一定要有水浮蓮(占1/3),水底最好有水草,并有隱蔽性的洞穴,增加蝦苗蛻殼附著物,也便于通過水浮蓮洗苗檢查掌握出苗時間及蝦的生長情況。進水口加柵欄和過濾網,防止敵害生物入池殘食蝦苗,避免青蛙入池產卵,同時防止親蝦攀附逃逸。
(3)加強檢查。堅持早晚檢查出苗情況,當仔蝦游離母體后,及時捕捉親蝦返回親蝦池再培育,盡量減少盤點過池,操作也要特別小心,避免對抱卵的親蝦和剛孵出的仔蝦造成影響。
(4)保證供飼。適時培養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供剛孵出的仔蝦攝食,出苗前3~5d,開始從飼料專用池捕撈少量小型浮游動物入蝦苗池,并用熟蛋黃、豆漿等及時補充仔、幼蝦所需的食料供應。
2龍蝦養殖技術
2.1投餌
龍蝦放苗3d后,要投1個月左右的小雜魚、下腳碎肉及配合飼料。待蝦苗長至6~7cm時,可全部投喂敲碎的螺螄、河蚌及適量的植物性飼料,2次/d,早晨和傍晚各1次。餌料應投放在池塘四周,并適當分散;每天投餌量為:小蝦一般按其體重的15%~20%投放,大蝦按其體重的5%~10%投放。具體可結合蝦的吃食情況酌情增減,一般以蝦吃飽、吃完、不剩殘餌為準。
2.2換水
龍蝦生長快、耗氧量大,故蝦池水質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15~20cm,使水質新鮮潔爽,并有足夠的溶解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深以上,當天氣過冷或過熱時,應適當加深池水,以穩定水溫,防止出現極限溫度。
2.3增氧
當水中溶氧低、水質老化或遇雷陣雨、悶熱、連綿陰雨天氣時,應減少投餌量或停餌,并注意觀察。若發現龍蝦反應遲鈍,游集岸邊,浮頭向岸上爬行,說明缺氧嚴重,應及時注水或開增氧機增氧。
2.4勤管
應勤檢查、勤巡塘,注意龍蝦的覓食、活動、生長和脫殼等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要不斷清除池中青苔,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并要注意蝦病的防治,同時注意池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水鳥及害魚等,如有應及時捕殺和驅趕。此外,還應隨時清除池中的浮萍、藻類、水草等有害生物。
3龍蝦養殖的幾點注意事項
3.1養殖龍蝦基礎設施很重要
龍蝦每年有幾次產卵期。1對雌雄龍蝦1次最多能繁育700只蝦苗,通常初春上市的龍蝦都是上年秋天繁育的蝦仔,而春天繁育的蝦仔只需養殖50多天,即可上市。龍蝦養殖戶第1年只要把大的整只龍蝦留住作種,到了秋天,龍蝦就會打窟進洞產仔,第2年就不用購買太多的龍蝦苗。因為龍蝦愛打洞,所以低埂高圍和內塘養龍蝦的圍埂最起碼要有5m寬,圍網也要下埋2m深,以防龍蝦逃跑。
3.2龍蝦飼料很重要
龍蝦喜歡生活在有水花生、茭白的水域,養龍蝦的塘內可以模擬湖泊生態環境,種植一些茭白、水花生,一來夏天可以蔽蔭,防止龍蝦早熟,二來可以滋生龍蝦愛吃的浮游生物。龍蝦的胃口非常好,小麥、玉米等各種野雜食都是好飼料。龍蝦是甲殼類動物,每脫一次殼就長大一次,因此塘內應經常加注新水,以助龍蝦脫殼生長。
養殖池塘的水深以2.5~3m為宜,養殖池塘的面積以3335~10005m2為宜。黑壤土是最適宜養殖鱘龍魚的池塘土質,其具有較為適中的通氣性和黏度,有利于分解有機物、保水。為了便于調控池塘水質,塘底少淤泥,盡量保持平坦。池塘水質要無污染、清新感覺,且與水源充足的地方較近,這樣才能夠確保養殖過程中進水需要。進排水設施務必完善,配備餌料臺、增氧機及水泵,還應該準備與養殖必需的其他工具、設備、設施等。
2強化日常管理
2.1池塘的消毒和修整
飼養前,務必要清整干凈池塘,還要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等藥物來清塘。
2.2魚池注水和施基肥
魚池注水應該在清塘工作完成之后,注水時為了避免野雜魚隨水混進池中,應該將密網設置在進水口來進行過濾。魚種下塘前3~4d后,可施入400~500kg/667m2畜禽糞,或者200~250kg/667m2糞尿,還可施入5~7.5kg/667m2的磷肥和氮肥,對水溶解后,全池遍灑。
2.3幼魚放養
應該基于鱘龍魚種的不同規格來對放養密度予以確定。混養時,應選擇如鳙魚、鰱魚之類的濾食性魚類,切忌不可混養會與鱘魚爭餌的種類。
2.4生產記錄
要實現鱘龍魚規范化養殖,還需要完善生產記錄。包括購買單位、放種入庫數、引進魚苗來源、數量及日期,防洪、水溫、水質記錄、培育日期、放養規格及日期、餌料糞肥投入量、消毒劑用量及名稱、魚種培育苗數、起水規格等。每日要堅持觀察鱘龍魚的活動狀況、攝食狀況及水色,務必要堅持巡塘。為了確保餌料生物豐富、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可以綜合性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開啟增氧機、潑灑施肥、注水等。要定期對池塘進行殺菌消毒和殺蟲,為了避免出現魚病,讓魚苗抗病能力得以提高,還可以定期將VC等添加到飼料中。
3飼養管理
3.1飼料投喂
應該采用定時、定量、定質的原則來進行餌料投喂。投喂時間不可隨意改變,必須要定時投喂,投喂頻率控制在2~4次/d;投餌量應該控制在2.5%~4%鱘龍魚體質量,每次投餌量宜讓鱘龍魚在30min內吃完;合理配比、營養要全面、顆粒大小應適口,還可以添加一些提高抗病力、促進生長的營養劑。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顆粒粒徑控制在2.0~3.0mm,水分12.28%、粗纖維8.48%、粗蛋白37.82%、無氮浸出物20.55%、灰分14.91%、粗脂肪5.96%。
3.2水質管理
為了保證水質清新,應該做到2~3次/d的水交換。池塘清洗應該隔天進行1次,并對水質理化因子定期測定,持續對養殖池充氧,一旦發現問題,那么應該在第一時間內及時處理。池塘的水質要定期進行監測,務必要符合鱘龍魚的養殖標準。
3.3水溫管理
鱘龍魚生長速度的快慢會直接受到水溫的關鍵。因此,要每日都對水溫的變化予以檢測,在夏天,為了防止出現陽光直射養殖池的情況,應該在養殖池架設遮陰設施,以確保養殖池水溫控制在25℃以下。在冬天,特別是當水溫降到12℃以下時,有條件的鱘龍魚養殖者可將鱘龍魚從室外池塘移入到室內水池越冬,若是北方地區,可選擇667~3335m2的長形土池,將簡易塑料大棚搭建在長形土池之上,讓鱘龍魚在大棚內越冬,可使水體溫度保持在2~3℃以上。
3.4疾病防治
1.1雌、雄親魚選擇
選擇適宜的親魚至關重要,一般應選擇重量在0.5公斤以上的雌、雄鯰魚。挑選腹部大,生殖孔紅腫且輕輕按壓腹部時有卵粒排出的雌鯰魚,挑選腹部能擠出的雄鯰魚,雌雄比例應為1∶1~1.5∶1區間。
1.2卵巢制備及人工孵化
好的卵巢,可以有效提高鯰魚的著卵利用率。底巢一般為人工焊成的長方形的框架,中間著卵位置放上棕櫚皮并縫在篩絹上即可。將親魚產出的魚卵及時放入水泥制作的平坦干凈的孵化池內,并將水溫控制在20℃左右,使其自然發育。3~4天后鯰魚苗會吸附在魚巢上,再過2~3天將魚巢取出進行下塘。
2池塘養殖技術
2.1鯰苗開花
通常鯰魚在出膜3~4天后就可以吞食大型輪蟲和小型枝角類生物等,這個時候應培養枝角類生物以供鯰苗食用。培育枝角類生物可采用施用有機肥的方法,采用分次分批進行投放,當后期餌料不足時,可以用50毫米的篩目撈取其他池塘內的枝角類或是將新鮮的動物性餌料進行切碎投喂。在保持餌料充足的條件下,10~15天便可培育成夏花。
2.2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可采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生態養殖培育鯰魚種,可在鯰魚放養前20天放養鯽魚,前10天放養花白鰱等,同時在池內培養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及小型雜蟲,這樣可以有效地為鯰魚提供營養豐富的餌料;二是運用顆粒飼料培育鯰魚種,為了更好提高鯰魚成活率,可以投放天然動物性餌料和陸生動物性餌料,人工顆粒飼料應該以高蛋白質飼料為主。為了防止由于餌料不足或者飼料顆粒較大導致鯰魚苗生長大小不一的問題,可以在夏花放養前,在主養鯰魚塘中投放適量適口的動物性餌料,例如切碎的雞肝、雞腸等,可提高鯰魚苗成活率。
2.3成魚養殖
一是夏花當年養成商品魚,應當在鯰魚夏花放養的成魚池塘中,要注意套養密度及水源條件,池塘雜魚量不應太多;二是由于鯰魚游動緩遲只能吃到小型野雜魚及有病的養殖魚類,放養少量鯰魚春片可提高鯰魚重量;三是成魚顆粒餌料蛋白質含量應該為35%左右,這樣有利于鯰魚更好地吸收營養。
2.4提高鯰魚存活率的技術措施
2.4.1適時下塘
由于剛出膜的鯰魚苗在靜水和微流水的環境中不發育,因此鯰魚苗大多數均勻吸附在魚巢或網箱壁上,鯰魚苗體呈現為乳白色,隨著鯰魚苗體表的色素不斷沉積,使得其體表逐漸變成灰色,3~4天后體表呈現為灰黑色。此時,卵黃囊基本消失,為保證存活率應當及時下塘。還應注意同塘不能放養兩批不同規格鯰魚。鯰魚苗出膜后的3~4天便可以進食大型輪蟲及小型枝角類,因此浮游動物的數量直接影響了鯰魚苗的存活率,為提高鯰魚成活率應選在最佳時期,也就是水溫穩定在20℃,在鯰魚苗下塘前8天施加發酵的有機肥500公斤/畝并注入井水。
2.4.2適宜的池塘面積
鯰魚發塘池一般是0.5~1.0畝,魚種培育池塘1~2畝,套養鯰魚夏花或搭配池塘可大一些。
2.4.3鯰魚苗下塘規格整齊一致
首先鯰魚苗規格應當相同,必須放養同一批孵化的鯰魚苗,夏花放養時必須篩選同一規格的鯰魚苗,堅決杜絕放養兩批不同規格鯰魚現象。在放養鯰魚種時一定要放養規格一致且整齊的魚種,避免大吃小現象發生,保證成活率。
2.4.4補充動物性飼料
鯰魚在4厘米前不應喂養或很少喂養人工飼料,應多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發塘前期,浮游動物數量較多,食物攝取量較小,鯰魚苗規格比較齊;后期因為鯰魚苗口徑的不斷增大,食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極易出現食物的供給不足及不適口現象,使得鯰魚苗大小不齊,應在其他池塘撈取天然食物或投放動物性飼料,提高鯰魚苗規格的同一度和存活率。
2.4.5餌料的適口性及營養性決定鯰魚苗的成活率
由于肉食性魚類具有相互殘殺的特點,故鯰魚苗種的存活率明顯低于其他魚類,因此餌料應當隨著鯰魚口徑的增大而增大,同時還應保證餌料的充足和營養。實踐證明,餌料的不適口及營養不全會導致鯰魚出現規格不齊的現象,最后發生互相殘殺現象。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應盡可能保持鯰魚規格一致,以保證鯰魚的成活率。
3結語
論文關鍵詞:巴西翠龜及其人工養殖技術
巴西翠龜是龜類中的優良品種,原產美洲,現引進我國浙江省海寧市龍頭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此龜有兩個特點:一是烏龜不烏,色彩斑瀾,頭部有紅色及縱向淡綠色條紋,背部呈深綠色帶規則幾何圖案,圓周裙邊似花蝴蝶翅膀農業論文,腹板處有黃、白、黑相間的甲文字式花紋,且每只龜不盡相同。二是運動活潑,比一般龜好動而且速度快。觀賞價值高。
一、生活習性。巴西翠龜喜食動物性餌料,如紅蟲、小魚、小蝦、蚌、螺、蚯蚓、瘦肉等。在動物性餌料缺乏時,也食植物性餌料,同時,還能忍受長時間的饑餓。
二、飼養設備和環境條件。
只要有水源、光照,一般家庭都有條件飼養。如果專業戶飼養,最好是搭棚建池核心期刊。飼養容器可用一般的水缸、水盆、塑料盆、玻璃缸、水池等,只要能儲水又不能使龜外逃即可。幼龜(50克以下的)可用平底盆養殖。一個普通臉盆可養3對左右。一個大號塑料盆可養10對左右。盆要傾斜放置,使一邊水深一邊水淺,1/2盆底無水。青年龜和成年龜可用水泥池飼養。新建的水泥池必須進行沖洗,晾曬多日后方可使用。1平方米可養大龜10對左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其繁殖方式為卵生,一年能產3至4次卵農業論文,在自然環境的溫度下進行孵化,也可進行人工孵化。一般5月底至8月為期,6—9月為產卵期,夏至左右為產卵盛期。母龜年產卵45只左右,最高的達80—90只。
2、 雌雄鑒別:同齡龜中雌龜要比雄龜大,尾巴細小,腹部平或較凸,雄龜尾長而粗,腹部內陷凹形。剛出殼的幼龜不易識別。
3、 孵化方法 把卵放入鋪有濕沙的透氣漏水的木箱內,濕沙厚2—3厘米,把卵排在濕沙上,卵與卵之間相距3厘米以上,然后卵上再蓋2—3厘米厚的泥沙,箱口蓋上木板農業論文,3—4天檢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要淋水,保持沙濕潤。在24—35℃氣溫下,一般經過50—70天左右的時間,小龜就破殼而出。
四、飼養管理。
1、定地喂食 每天要定時投料,使其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后,到時必定前來覓食。
2、定時喂食:在氣溫20—25℃時,每次飼料投喂量占體重的5—10%左右。氣溫高時,投食量要增加一些。
3、定位喂食 即固定一個或數個飼料臺,一經固定,不要隨便改動核心期刊。
4、定質喂食 即飼料要多種多樣、新鮮,不能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5、水質管理 應經常換清潔的新水,以保證良好的水質。龜池的水位深淺應隨季節而增減。氣溫低時要淺水農業論文,以提高水溫。夏季氣溫度,要深水,以免烈日曝曬。
6、冬季管理 冬季要保持水不結冰,可以將龜池用塑料布蓋好。如放養在盆內的,需把盆移入室內。水溫14℃左右轉入冬眠。
五、病害預防。
1.1池塘選擇
選擇的區域位于昌黎縣大灘鄉陳啟民海參養殖場,面積53.33hm2。海參出池以后將池水排干,清除池內原有附著基及過多的淤泥,讓池底得到充分的風吹及暴曬。單個池塘面積為2~3hm2,底質為砂礫底或硬泥底質,池塘水深2.5m左右。
1.2池塘的改造
敷設附著基前先在池內開挖一條長0.3~0.4m深的環溝,環溝面積占池塘面積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積。南北各設進、排水閘門一個,以自然納水為宜,夏、冬季水位要納至高位,以利于海參夏眠與越冬;水源應避免淡水注入,無工農業污染,特別注意不得有油污侵入。
1.3敷設附著基
PC管附著基:選擇直徑2.5cm,長、寬各80cm的U型PC管做骨架。把U型PC管倒插入泥土中20cm,從池塘的一頭均勻排列在整個池塘中,每個礁體之間的行距、列距設置為4m,最后用巨型棕色網覆蓋整個池子,再在參礁與參礁之間壓上裝半袋沙子的聚乙烯網袋壓實以便形成多孔的結構。整個附著基的鋪設面積占整個池底的45%以上,比普通石塊附著基鋪設面積提高15%。該附著基使用期限不超過兩年,比石塊礁清塘容易得多,可極大地降低病害的發生。
2放苗前的準備
2.1池塘修整及消毒
在春季氣溫開始回升以后修整池邊,加固池堤,疏通進排水渠道,并對海參池邊進行加固、護坡。一切準備就緒后開始進水40cm左右,按照225kg/hm2的量使用漂白粉兌水化漿,濾過渣子后,全池潑灑,在進水口處安裝上閘板,用80目篩絹做成過濾網,以防止小魚、蝦、蟹及其卵進入池內。兩天后將水全部排出,使用經過濾消毒的海水全池換水3~5d,每天兩個潮水,檢測水質合格后,方可進水70~80cm。
2.2基礎餌料的培養
3月下旬開始進水施有機肥培養基礎餌料。即把發酵好的雞糞均勻撒播在池底,施肥數量為1500kg/hm2,經過大約10d浸泡,雞糞中的營養成分完全溶解在池水中,為藻類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養份,水位保持在0.8~1m以內,隨著水溫的逐步上升,餌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呈現黃綠、黃褐色,利于海參早期攝食。
3大規格海參苗種放養
3.1海參苗種質量
苗種采購來自海參良種繁育場,規格在70~80頭/kg,體表干凈、無粘液,體態伸展活動自如,不抱團,肉刺完整、尖挺,攝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條狀,確保健康參苗進入養成池。
3.2放養時間及密度
4月初水溫10℃左右時選擇無風、晴朗天氣,池塘水溫與苗種繁育池的溫度控制在2℃以內,放養時要有潛水員操作,讓參苗自行爬入附著基中棲息、避敵,放養密度控制在3~3.5頭/m2。
3.3餌料投喂
放養初期通過施肥繁殖底棲餌料生物,主要是底棲硅藻;攝食生長旺盛季節適量投餌,主要投喂海參專用配合飼料及鼠尾藻、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碎屑。投喂量要根據池塘的肥瘦及海參的生長情況合理配置。一般投喂新鮮大葉藻占海參體重的10%~15%;配合餌料投喂量占海參體重的3%~5%。
4引進籃子魚進行大型藻類生態清除
海參的敵害生物是青泥苔,為保證籃子魚的成活率,放養前首先對選擇的池塘進行野雜魚清除,并按照1500尾/hm2、750尾/hm2、375尾/hm2標準進行籃子魚的不同密度青泥苔清除對比試驗,經過對比顯示,投放籃子魚的池塘青泥苔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參產量增加15%以上,而未投放籃子魚的海參池塘,青泥苔蔓延,池塘呈現缺氧、死苗現象。
5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前期主要掌握只進不排。具體方法每2~3d進水10cm,池子達到最高水位后,追施少量無機肥,可施入尿素15~45kg/hm2,一周后開始少量排水,補充新水。進入7月以后,池水溫度明顯升高,刺參也逐漸進入休眠期,這時,停止喂食。同時,加大換水量,并保持最高水位,一般換水量不低于30%。池塘水色淺黃綠色或淺棕色,透明度控制在65~75cm,pH值7.8~8.5,水溫?10~18℃,鹽度保持在25‰以上。雨后防止雨水傾灌,鹽度劇降,大雨過后要及時排去表層淡水,并加大換水量。
6病害防治
目前海參常見病有搖頭、腫嘴、化皮、排臟、潰爛等腐皮綜合癥及弧菌病等,要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預防方法是放苗前用海參專用消毒藥對參苗進行藥浴30min;定期對池塘進行消毒,每半月用375~450kg/hm2生石灰消毒一次;定期潑灑底質改良劑和微生態制劑以調控水質,達到最佳的養殖水環境。
7收獲
該模式實驗面積53.33hm2,放苗數量160萬頭,共出售8~10頭/kg以內規格商品參97.51t,成活率達82.5%。出池參平均產量1828.2kg/hm2。當年海參成品市場價格偏低,平均出塘價為100元/kg,產值182820元/hm2,總產值975.04萬元,單位成本132375元/hm2,總成本706萬元,單位效益50445元/hm2,總效益269.04萬元,產量比原計劃提高了的21.88%,效益比原計劃提高了的68.15%。預計在池塘內未進行捕獲的12~30頭/kg大規格幼參361.35kg/hm2,總產量19.27t,將繼續在池塘內養殖,經過一個越冬期,待來年春季根據市場情況適時進行銷售。
8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