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仿佛置身于一個歡騰的海洋。一座座立交橋寬闊平坦,四通八達。寬闊的馬路在陽光地照射下顯得十分明亮,一輛輛汽車在馬路上川流不息,像一匹匹駿馬在遼闊的草原奔跑著。
我回家要騎一匹“公交駿馬”。坐在公交駿馬上往外看,哇!好一副流動的畫。駿馬經過了九曲十八折的大街小巷,每一條大街在五顏六色的蓉城中蠕動,像河水一樣在流淌,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好像置身于一個歡樂的天地。一路上人們歡聲笑語,樹兒在微風吹動下好像在說:“放學快樂,放學快樂,快去玩吧!快去玩吧”!
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高興,我們像剛從籠子里放出來的小鳥一樣,自由了!
【關鍵詞】小學;隨文練筆;策略
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大家心中都有一個難解的結: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呈現,是學生學會運用母語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依然在老師叫苦、學生叫難的困惑中糾結,大多數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和表達欲望,語言干澀,內容虛假,缺乏真情實感,缺少個性和特質。其實,對于高年級,尤其是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在經歷了低中年級的寫話寫段訓練的基礎上,不乏構段謀篇的能力,可是,為什么所寫的內容空洞枯燥,缺乏個性?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發現單靠每單元一次的作文訓練,是難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那么,怎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筆素材?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怎樣才能使學生從害怕作文到愛上作文?
實踐證明,隨堂小練筆是一種隨著課堂教學進行的獨特、有效的寫作實踐。
1.在閱讀教學中巧向課文借“生花妙筆”
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由語言的理解、記憶和語言的運用、表達兩個環節構成。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課文中規范、經典、生動、豐富的語言,一方面要引導他們通過品讀感悟、摘記積累等方式進行內化,一方面又要及時地給學生創設活用語言的情境,讓他們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語言駕馭能力。《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美麗小女孩苦難短暫的一生,怎能不觸動學生的心弦。學生安智一在“面對苦難”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處在悲慘的生活、不幸的身世中,我們是堅持咬牙撐下去,還是放棄自己?
有些人痛恨苦難,因為苦難將他推入人生的低洼;可有些人有感謝苦難,因為苦難悄悄贈予他一雙寬大的手,牽著他去觸摸暖陽,學會感恩。
能將壓力轉為動力,在得到溫暖時不忘初心,因為苦難讓自己成長、懂事了。
面對苦難,只要我們去面對、迎接,甚至是挑戰它,或許我們能破繭成蝶,成為一只最美麗的蝴蝶。
2.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模仿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
“仿寫”是指導學生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同時達到訓練作文的目的,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
學習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學生饒有興致的仿寫了《有的人》:
有的人
――李博睿
有的人
選擇風雨
他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到彩虹。”
有的人
選擇勤懇
他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有的人,選擇磨礪
他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有的人
選擇寬容
他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3.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學以致用遷移實踐活動
“讀寫溝通、從讀學寫”的方式,除前面介紹的向課文借“生花妙筆”,通過模仿由讀到寫遷移外,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式值得研究。
3.1變換文體練習寫。比如:將《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等古文譯成短小精悍的現代故事;為《手指》寫一段自我介紹,學生這樣改寫《大拇指》
我是大當家的,也就是你們所認識的大拇指。我這個人不愛臭美,因為我的形狀實在算不上美,身材也不怎么樣,又矮又肥,腦袋又大又胖。構造極其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我覺得兩個也就是二,我要當第一,也就只有一個關節啦。在我們的五指家庭中,我雖然長得丑,但干活是一把好手。拉胡琴,總由其他兄弟按弦,可由我想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水性好的我當打頭兵,趕快死力抵住出水口;血要流出來,不暈血的我飛奔過去,拼命按住;重東西翻過去,力氣大如牛的我,第一個沖鋒陷陣,用勁扳住。有人成功時,我不用主任指揮,直接讓其他四個兄弟聽我命令作握拳狀,而我直直地站在那,這就成為了默默地肯定與贊美。但是,討好生活的事,卻沒有我的份。招呼人,都有其他兄弟上前點頭,而我只能在一旁束手無策。給人瘙癢,人舒服后,感謝的是其他兄弟。所以我這個大當家的也有缺點,不過我也是獨一無二的。
3.2發揮想象補充寫。有些課文的內容或比較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余地,這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同時也是最好的讀寫訓練點。結合《學會看病》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補白寫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嘗試,學生寫到:
半個小時過去了,兒子怎么還不回來啊?他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錢帶少了?要不打碎人家的體溫計了?
母親讓我獨自去看病時,我大吃一驚:媽媽為什么要讓我獨自看病呢?
當母親又想親自帶我去看病時,我想:算了吧!我還是自己去醫院吧,這樣也好,可以鍛煉鍛煉自己。
當我學會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興極了:太好了!我學會獨立了,不會被媽媽小瞧了!
3.3填補空白擴展寫。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這樣一個詞“飽經風霜”。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這個練習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的意思,又讓學生進行了人物外貌描寫的練習。學生有了以下的描寫:
他的臉被風刮得干裂,眼睛深陷下去,臉上皮包骨頭,看得見那凍得發紫的皮膚像松樹皮。車夫的大腳底下長著厚厚的繭子,腳跟流著鮮紅的血。他用竹枝般的手費力地抱著自己的腳,坐在一旁。――學生甲
一張瘦削的臉,面黃肌瘦,粗糙得像老樹皮一樣;雙眼布滿血絲,深深地凹陷下去;雙手繭子密布,到處裂著血口子;一雙又黑又瘦的腳大部分被染成紅色,不計其數的傷疤隱約可見。――學生乙
這種練筆方式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點燃學生心底的創作欲望,在這個拓展延伸的空間內,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筆端行云流水,妙筆生花。在隨堂小練筆中學生找到了想說的話,找到了習作的方法,也找到了表達的自信。隨堂小練筆解放了對習作文體和字數的束縛,學生自由自在地發揮情思文采,有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種練筆始終緊扣課堂文本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做到“小”練筆,大“文章”――簡約而不簡單。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版.
[3] 管建剛 《我的作文教學教學主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
[4] 勞凱聲主編 《教育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 張厚粲主編 《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