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人網站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創業
作者簡介:謝娟(1972-),女,江蘇南京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1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9-0153-02
一、 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為核心,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也將“以就業為導向、重技能、重實踐”作為教學宗旨。電子商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信息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更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及實戰能力為重心。
隨著高等職業院校對電子商務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加強,不少院校逐漸建立起了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也能與一些相關企業合作進行實戰訓練。但不少院校由于區域限制、校內教學資源及有經驗的實踐教學師資缺乏,造成電子商務教學環節單一、有些實踐內容無法實現等,導致學生到企業實戰時專業能力及技能薄弱,不能勝任相關崗位。另外,不少企業只能提供短期實踐培訓,學生還不能系統地掌握專業能力,企業只提供非重要崗位也使得學生不能發揮專業特長。筆者所在院校經過多年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探索,已經制定出符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電子商務的應用已經觸及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同行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社會與企業均希望高等院校能輸送具有創新、創意、服務于不同行業的電子商務專業綜合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應根據院校及專業特點,結合社會及企業實際,制定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如服務于農業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以“賽教結合”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等。本文探索了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二、 具有創業能力的電子商務專業技能需求分析
電子商務是信息技術與商務活動相結合的產物,在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及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作為一個年輕、活力四射的新經濟形象,每天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生命,推動著電子商務不斷向前發展,而這些又都離不開具有高素質及高技能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他們不僅具有年輕、創新、創意的頭腦,還具有信息技術與商務能力的綜合專業技能,充分體現了電子商務人才的高素質、高技能特征。
建設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至關重要。另外,我國政府提倡與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建立了多平臺的創業孵化基地,并提供了資金幫助大學生創業。
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要具備利用專業創業的能力,則要求掌握從基礎應用到全面運作電子商務實踐技能。具體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包括計算機與網絡基礎應用、數據庫的基本應用、網絡營銷能力、網站設計與開發能力、網店或網站運營能力、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運作能力等。
三、 創業能力培養下的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1.三段式設計思路
具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三段漸進訓練為設計思路,第一段為基礎及認知性實訓:剛入學的大學生對電子商務專業技能幾乎不了解,但對網絡應用有一定的基礎,第一學期時先從培養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計算機與網絡應用開始,第二學期通過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的應用,對電子商務內容及專業技能進行初步的認知性訓練。第二階段為電子商務專業項目及實訓:第三、四學期進行電子商務專業項目能力訓練,如電子支付技能、網絡營銷能力、客戶溝通能力、網站設計與開發能力、網店運營能力等。第三階段為綜合實戰能力及創業能力實訓:第五學期進行綜合實戰能力及創業設計能力訓練,如獨立網店的運營與管理、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能力,并借以校內校外各類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業設計水平。第六學期進行創業運營管理能力訓練,并結合畢業論文或設計完善創業流程,提高學生的電子商務綜合應用能力,如圖1所示。
圖1 “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示意圖
2.各階段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1)基礎及認知性實訓階段。基礎及認知性實訓階段主要是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基礎應用、電子商務模擬實訓項目的應用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及網絡基本操作技能,并通過此階段的訓練熟悉電子商務基本應用及流程。具體實踐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網絡數據庫”、“圖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模擬實訓”等,并通過至少為期一周的課程實訓來強化相關技能。
該部分的實訓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設置、常用軟件的安裝及使用、網絡的使用(如搜索引擎的使用、網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圖形圖像處理;利用網頁制作工具設計制作網頁;利用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軟件進行電子商務模塊實訓。模擬實訓可使學生參與到虛擬的商業活動之中,增加對商業活動的直接感受,可利用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軟件進行實訓。通過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的模擬實踐,讓學生熟悉CtoC、BtoC、BtoB交易流程、網上訂票、網絡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安全、網上支付等操作內容,以及如何申請域名及域名的保護,如何在網上建立、維護、推廣網店,如何進行網店的后臺管理,如何進行網上認證,如何開展網上營銷,如何在網上做好客戶服務,等等。在學生對上述電子商務業務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后再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實戰可能效果會更好。也可利用一些大學生創業實訓網站如“中國大學生創業實習網”進行綜合實訓,這些實訓網站提供的模擬實踐中激烈的競爭機制和獎懲機制類似于一種戰略型的游戲,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享受樂趣,科學嚴謹的考核機制使學生也體驗到了對他們業績評價的客觀性。
這一階段學生的實訓效果可通過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電子商務師職業資格等級考試等進行測試;也可進行網頁設計與制作大賽,如系部網站設計大賽、校園網設計大賽等來激發學生網頁制作的興趣。
(2)專業項目實訓階段。電子商務專業項目實訓階段通過對電子商務流程所涉及的各模塊在真實環境的實際操作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專業技能,為全面獨立運行電子商務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實訓模塊可結合專業課程實訓進行校內、校外實戰操作,相關專業課程有“電子貨幣與金融”、“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網站建設與維護”、“網店經營與管理”等。
本階段的實訓內容主要包括電子支付方法及應用、網絡營銷方法及應用、物流管理、客戶管理能力、網站建設與維護、網上開店流程及網店運營管理等項目。通過第一學年對電子商務基本應用的了解,本階段的實際操作會更易理解與掌握。
根據課程及項目特點,設計本階段各項目的具體實訓內容,可利用網絡現在的應用在校內完成,也可與相關企業合作,利用企業平臺進行某一項目的實訓。校內可完成的實訓項目有電子支付實訓、網絡營銷實戰、網站建設與維護、網上開店實戰等,并結合具體實物展開。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曾與葛根茶企業合作,讓學生幫助企業進行葛根茶的網絡營銷,通過網絡營銷的多種渠道及方法應用,該公司的葛根茶知名度提升較明顯,在百度搜索引擎的排名也始終保持前三。網站建設及維護也可規定建設某一類型或企業網站,學生完成整個網站的設計與制作、網絡數據庫的使用、網站域名及空間的申購、網站的運行及維護等。網上開店可利用淘寶網開設個人網店并進行運營與管理。校外可完成的實訓有網絡營銷實戰及客戶管理能力等,與企業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點,高職高專應建立多個與企業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也積極建立起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如常州某科技公司主要負責天貓商城的客戶服務,作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實習基地,提供了網絡客戶管理這一技能的實戰平臺;南京幾家公司分別提供海外網絡推廣實踐平臺、醫療器械網絡推廣實踐平臺、淘寶開店及運營實踐平臺等。
這一階段中網站建設與維護及網絡營銷技能以“賽教結合”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實訓效果。通過建立企業網站、論壇等幫助企業或某一產品進行網絡推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考察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網上開店及店鋪的經營與管理可通過店鋪經營情況及店鋪等級考察學生這一環節的技能。
(3)綜合實戰及創業能力訓練階段。電子商務綜合實戰及創業能力訓練階段通過對完整電子商務項目從策劃到制作再到運營與維護全過程的實訓,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電子商務各模塊的掌握情況及綜合實戰技能,還可激發學生“創新、創意、創業”的思想,提升電子商務專業水平。與這一階段實踐相關的課程有“電子商務項目運作”、“電子商務綜合實訓”等。
這一階段旨在培養學生與電子商務活動相關的所有技能,包括經濟活動分析、市場狀況分析、市場定位、網站建設與維護、商品采購、電子認證及支付、物流管理、網站推廣與維護、客戶管理與溝通等。電子商務作為新興又有活力的經濟體,具有創新、創意的電子商務項目更有可能發展下去,也是最適合年輕人創業的行業。作為與互聯網同齡的當代大學生,了解網民、熟悉網絡應用,更容易激發出有創意的網絡項目。
本階段通過電子商務項目運作課程實訓,進行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網站建設策劃,要求每位學生均能獨立進行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運作,并以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評比與篩選,找出具有創新、創意的項目,為創業項目設計做準備。電子商務綜合實訓課程以創業項目設計與運作為對象,4~6位學生組成團隊,完成從創意到實戰運行的全過程訓練。第五學期要完成創業項目設計,并要求學生參加校內、校外各類創業大賽。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每年12月份舉辦的“創新、創意、創業”大賽及江蘇省三創大賽等。第六學期學生進入創業實踐階段,一些好的電子商務創業項目可付諸運作,教師跟蹤指導學生實戰運營。在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設計中,鼓勵學生以創業團隊的方式,根據任務的不同分工共同完成畢業設計。這樣不僅能避免簡單的紙上談兵式的論文撰寫,更能完善創業設計,提高學生實戰能力。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論文已經開始嘗試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高職高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型人才的目標,也順應了國家提倡的大學生自主創業號召。
參考文獻:
[1]張蓉.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0-22.
[2]谷瑞軍,莊玉良,姚娟.電子商務專業“三創”實踐教學體系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174-177.
1 萬維網信息構建的一般過程
自從“信息構建”概念的出現和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后,很多學者對信息構建所包括的內容和過程進行了研究。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的IA峰會的討論結果是:信息構建的元素包括導航工具和圖標、瀏覽層次、網站地圖、類目矩陣、目錄、特別興趣指南。此外還有:用戶測試和標準、提供豐富的多存取點的瀏覽和搜索以及提供詳細類目、信息目標的標識、信息結構中令人感興趣的和有創新意義的形象化的概念、超鏈接的連接作為信息的多樣化入口等問題[1]。
John Shiple先生在談論自己的因特網咨詢公司從事信息構建的工作時認為,信息構建過程是設計網站時最先要開展的工作,好的信息構建的效果會令人難以置信,了解IA的過程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網站的信息構建的第一步是定義網站的目標、收集客戶或協作伙伴的看法并將它們按照協調性和重要性次序集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在弄清你的觀眾是誰之后,開始組織你的未來網站需要有的內容和功能頁;第三步是富有創造性的,形成一個架構、選擇你的隱喻,制定導航系統、生成規劃圖、設計框架和模型并開始建造。[2]也可以按照系統設計的基本流程,將信息構建過程分為:研究、策略、設計、實施和管理五個階段。
筆者根據信息構建的獨特性,從信息的使用和用戶的理解角度,將信息構建的基本內容作了提煉后認為:可以將信息構建的內容歸結為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定義機構的目標、定義用戶和用戶體驗、識別環境、確定規劃和制定策略;“組織信息內容”階段是根據上一階段掌握的信息構建目標,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標識信息、分組信息和確定信息內容,形成定義信息結構的文檔;“生成信息結構”階段就是建立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來形成背景知識,能夠讓觀眾循著這個結構聯想或學習,進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地;“設計信息界面”階段主要是生成美觀、簡潔、功能明確、操作方便、風格一致的界面,成為信息內容之間以及人與信息之間聯結的橋梁;“提供信息導航”階段主要是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多類型的導航工具和導航幫助,讓信息內容可訪問、讓用戶明確自己的位置、知道前行的方向和路線、能夠準確地到達信息所在地;“信息展示和”階段主要考慮信息對象元素如何在信息空間顯示和展示的問題,需要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用戶的屬性、可用性元素等確定信息的表達形式,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還需要借助于藝術的手段,去組織信息的顯示方式讓其易于閱讀和看起來令人愉快,即在功能和藝術上實現表達、展示信息的目的。
信息構建過程中涉及到信息構建的眾多的方法,以下筆者對其中所用到的基本方法和使用一些工具和手段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2 信息構建的基本方法
2.1 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IA方法
信息構建過程中采用兩種主要的方法:自頂向下法(top-down)和自底向上法(bottomup)。
自頂向下方法從宏觀的角度對信息進行組織,基于上層信息分類系統來收集信息資源,確定信息內容所屬的領域,它建立在內容語境和對用戶需求理解的基礎之上,需要完成下列工作:確定網站的范圍、藍圖設計,再具體考慮內容區的分組和標識系統設計問題。
自底向上方法從微觀的角度組織信息,是一種基于底層信息來構建網站信息空間的方式,它建立在對內容和所用工具的理解基礎上,需要深入到繁雜的內容層面,需要完成下列工作:創建內容板塊、建造數據庫(包括標引、內容分組等)。[3]
2.2 信息建筑師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
在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IA峰會后,為了給IA的研究增添一些面向實踐的內容,弄清諸如“誰是信息建筑師?他們做些什么?怎樣做的?”這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對五位著名的信息建筑師進行訪談,五位信息建筑師包括《萬維網的信息構建》一書的作者之一Lou Rosenfeld、微軟公司的Vivian Bliss、Modem Media/vivid Studios公司的Gayle Curtis、ZEFER公司的Seth Gordon、Sapient公司的Steven Ritchey。《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通報》在2000年的第6期分別刊登了對各位建筑師訪談的結果,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信息建筑師們對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方法論體系和工具的回答。
盡管每位信息建筑師的回答不盡相同,但筆者還是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結合其中的調查結果,筆者對信息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分析后認為,對目前信息建筑師們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做了如下分類和歸納:
第一類方法應用于了解雇主的情況:包括訪談、觀察、背景調查、工作會議、交互回饋等等,主要目的是理解雇主的事業特點、雇主的目標和任務,以便進一步設計雇主滿意的信息系統、網站或內聯網。
第二類方法應用于了解用戶的情況:包括訪談、在線調查、人種學、用戶體驗、可用性測試、用戶參與式設計會議等一切用戶發現技術,主要目的是理解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和對信息內容、結構的評價,以便信息構建的結果達到最大的用戶滿意。
第三類方法應用于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和組織:包括卡片分類法、筆紙記錄、信息導航、標引、組織等方法,主要目的是確定信息集之間的關系、規定主要的內容目標類型、標識信息集,以便形成一個滿足各方面要求的、易于更新修改的、清晰的信息結構模型。
第四類方法應用于對IA的工作全過程進行規劃:主要包括工作流程圖、開發標準和進度安排以及其他一些項目管理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構建的活動能按照計劃、時間進度、預算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
轉貼于 3 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關于IA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研究目前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角度;一個是從信息建筑師從事的IA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方法角度。
3.1 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而言,信息構建過程所需要的手段
這些技術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4]:
(1)敘詞表管理工具;(2)自動標引軟件;(3)自動分類軟件;(4)搜索引擎技術;(5)協作性過濾工具;(6)門戶解決方案;(7)內容管理工具;(8)分析軟件;(9)數據庫管理工具。
由于這些技術工具在很多的情況下被使用著,而且在現有的文獻中已經有比較多的論述,對它們筆者就不再贅言。
3.2 從IA的工作過程看,信息構建所直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Dan Willis先生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為信息構建設計了一個IA產品開發圖形[5](見圖2),他綜合了IA的方方面面,吸收了一些學者的理論,比較全面地把握了IA過程所涉及到的一些開發工具和方法。
下面根據Willis先生在圖中所列出的工具以及簡單的說明,筆者結合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加以進一步說明:
(1)用戶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用戶的需要、用戶的思維模式和信息搜集行為。
(2)網站路徑概略圖:目的是明確某種產品的用戶將采取怎樣的行動以及這些不同的行動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主要的方法是描繪產品的每一種類型的用戶;勾勒一個用戶進入系統的入口、在系統內部的活動以及退出系統的方式;使每一種用戶的行為得到復述和再現。
(3)繪制主題圖: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工具,用來生成某種產品信息的結構。主要方法是寫下產品的關鍵主題;生成與關鍵主題相關的一些項目;再生成與剛剛生成的項目相關聯的其他項目;重復這個步驟直到所有的項目都窮盡為止。
(4)自由列表:目的是理解一個定義域的內容和范圍。主要方法是:收集多個人針對某一定義域所自由列出的下屬項目;統計被調查者列出的每個項目所出現的平均次數并制圖,確定核心區、中間區和外圍區的項目;建立同時出現次數矩陣(co-occurrence matrix),這是一種用矩陣的形式表現兩個項目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的矩陣,矩陣中的數字代表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
(5)卡片分類法:是探測人們如何對一系列已知項目分組方法的技術。對于網站而言,該項技術基本的執行程序是:確定網站上所應包含的信息項目系列;將每一條信息項目的名稱寫在卡片上;請至少6人作為測試對象,分別讓他們將卡片按照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方式分組,并讓他們對每組卡片指定標識;如果需要,再對分組的卡片細分更小的組并給出標識;請受試者解釋他們的分組理由;試驗和分析分組方法,對測試者的分組進行合并、提取等工作。
經過這個程序發現的分組類型可以成為網站內容分類的主要依據,并作為建立網站的直觀的導航的依據。[6]
(6)內容映射和內容建模(content mapping and modeling):內容映射是生成一個內容地圖,對于已經存在的信息環境作視覺化的表述,幫助設計者在頭腦中建立對于已經存在的內容的結構、組織和位置的認識,以便讓他們更提供良好有效地通往這些內容的通道。內容建模屬于微觀信息構建,它讓我們生成內容的各個部分使其成為合適的和足夠有價值的信息塊。內容建模詳細說明我們正在處理的信息塊是何種類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用什么元數據描述它們。所以,內容建模由信息成塊、關系和元數據三部分組成[7]。
(7)分類法(taxonomy):分類法是用來描述所有種類的分級或分層次的主題的結構的。由于這種方法允許相關的術語聚合在一起并加以等級劃分,因此它的好處是當人們在描述或搜索某個對象時,它可以讓人更容易地發現正確的術語。分類法是信息組織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8)元數據方案(metadata schema):是用來描述哪種元數據用來著錄或編目一種內容資源。
(9)網站地圖:站點地圖是一種以圖形的方式描述站點各種內容的范圍和空間位置的圖像,如同我們傳統的地圖一樣,站點地圖可以提供方向信息、距離信息、路徑信息,顯示網頁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適當的級別細節,顯示重要的頁面或站點路標,并直觀的表示復雜的數據。它是對站點的結構化的概述,是展示信息空間狀況的有效的工具。
(10)“替身角色(personas)”:“替身”指使用一個假設的原型或實際用戶的替身來引導決策者建立網站設計方案。盡管替身是想像的,但他們是經過嚴格精確地定義出來的。Alan Cooper先生研究了如何獲得一個有用的替身。他認為以下的做法有助于獲得有用的替身角色[8]:為每一個替身提供1-2頁的精確敘述性的說明書;精確而不是概略地作業流程和每日行為模式;詳述2-3個技術上的技巧樹立一種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觀念;編造1-2個替身角色生活中的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項興趣或愛好,讓每個替身角色覺得獨特和難忘;不要使用你實際上認識的人作為替身,在面試和研究數據基礎上生成一個混合編隊;為每個新項目生成新的替身,不要重復使用過去的替身;根據項目的情況選擇3-7個替身,要保持每個項目的提升數量相當小;開發一個可信賴的原型,以便讓設計團隊接受替身。
(11)可用性測試:ISO 9241-11國際標準對可用性作了如下定義: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是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效率是指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間的比率;滿意度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
可用性測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探測性測試(Exploratory testing),考察一個系統,尋找用戶感到迷惑、工作延遲和犯錯誤的地方,該方法適合用于系統開發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特別適合在系統實施的早期;二是閾值測試(Threshold testing),考察系統針對預定目標的執行特征,回答諸如“使用該系統,用戶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了任務,犯了多少個錯誤”這樣的問題,檢測系統是否滿足的標準;三是對照測試(comparison testing),考察兩種方法或設計的可用性特點,以決定哪一個更能滿足用戶的需要,該方法適用于早期的原型階段[9]。
【參考文獻】
1 Richard Zwies, Obserwt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 tion Science Summit 2000 Meeting: Defining Information Archi tectur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Vol 26,No5
2 hotwired.lycos.com/webmonkey/design/site-building/tutorials
3 賴茂生.關于信息構建的十個問題.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2
4 李箐.信息空間構建的要素和流程.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54
5 dswillis.com/tools
6 周曉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構建.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7 Louis Rosenfeld, Peter Morvill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World Wide Web,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清華大學出版社社影印版,2002:295
8 cooper.com/newsletters/2001-07/perfecting-your-per sona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