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景觀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校園景觀與規劃的關系
第一,校園的景觀,應當納入校園建設的整體規劃,在建筑物的設計施工階段,要充分考慮校園景觀的各種因素,在規劃布局和設計構思方面,充分吸收景觀設計的美學藝術。第二,要提高景觀設計的層次和對立性,合理利用建筑物之間的空間,尊重自然美學規律,借助自然形式和氣候風景,充分發揮景觀的美學效應,植入一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第三,要在整體規劃進行的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切入景觀設計,使二者保持一定的層次性。
1.2校園景觀與建筑的關系
第一,從校園景觀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景觀的設計,都是依托相應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和建筑物相互映襯,交相輝映。可以說,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建筑物在某種程度上,是景觀設計與展示的載體,同時,景觀的存在,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和藝術性。第二,景觀不同于建筑物,其具有一定的移動性,景觀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對獨立的。二者在設計過程中,所考慮的重要因素也不相同,建筑物在設計方面,對于室內空間和外部整體結構的考慮較多,而景觀在設計過程中,主要是對美學藝術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慮較多,其功能也主要是提供觀賞性,人們的視覺需求。
2校園景觀設計的目標原則
從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層面來考慮,校園景觀設計主要是為師生提供富有人文氣質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美學藝術景觀,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遵循如下目標原則。
2.1營造交往場所,強調可參與性
校園是一個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區,學生課余參加文化休閑活動、體育活動、室外晨讀、散步等等都處在特定的場所,根據這種情況,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就需要增添一些室外景觀,并且注意景觀要有利于學生的聚會和交往,例如,外語角、音樂廣場、晨讀一角等,在這種景觀環境下,學生可以學習、后動參與過程中,欣賞景觀并充分利用景觀。
2.2創造生態環境
景觀的設計,要尊重自然規律,做好綠化工作和環境保護,盡量依托校園環境的有利條件,在一些較大景觀的設計建設方面,要做好地質勘測工作,確保不對原有的校園環境產生較大破環。2.3隨時間變化,景觀呈現一種動態的四季特色景觀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特點配置不同物種,使校園不論冬夏都有活力的氣氛,不會因為冬季的葉落呈現枯敗景象,也不會因為夏季植物不夠茂密導致遮蔭功能不足。
3校園景觀要素及其設計模式
3.1校園景觀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植物、山石、水體等。植物在造景方面通常包括面狀、線狀和散點,面狀主要指成片密集的樹林,可用是幾何形式形成較強的構圖方式,往往用于校園非中心景觀中。散點是指孤植和群植,一般選擇優美、體形高大的樹種。山石水體是歷代造園的重要要素,它們形成的景觀一種是參與性的。另一種是觀賞性的,常常由人工堆積山石配以植物襯景,增加觀賞情趣。
3.2校園景觀的設計模式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生態結構由“一山一環三核心”組成,“一山”指學校的花山,花山植物為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群落交替,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物種豐富,是動植物的棲息地。“一環”指學校的環山道路花山路,花山路連接山前學習區與山后生活區,使用頻率高,不僅是校園的主要道路,也是景觀大道,漫步于此可欣賞校園優美的風光,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三核心”指山前以新教學樓為中心、包括樓前廣場、籃球場、小游園的教學區、以舊教學樓為中心,包括環島花園、教學樓前公共綠地、校園廣場的教學區,及后山包括宿舍區、休憩區的生活區。
二、校園的生態環境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老校園,環境設計應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花山作為校園自然植被的保護地,也作為動物的棲息地,應將人為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腳下四周作為花山保護緩沖區以減少人為干擾;花山環山路作為廊道設計,道路兩邊行道樹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蘭、麥冬、沿階草、玉簪等,豐富植物景觀。在核心區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注重植物景觀的自然設計,喬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紅花繼木、雪松+合歡+草坪等,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2.以人為本
學生和教師是大學校園環境使用的主體,校園環境設計應滿足他們的需求。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園活動,舒緩學習壓力、減少人際爭執、避免社會焦慮等消極行為。以人為本要求校園環境設計創作優美的視覺感受,舒適的交往空間。優美的視覺感受體現在豐富美觀的植物景觀,造型新穎的景觀小品等。舒適的交往空間則要注重空間的邊界處理、環境的空間導向和環境的視覺層次。
3.系統設計
校園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校園生態環境系統設計體現在校園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和諧;校園內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各個活動空間與整體環境的協調。
4.動態發展
高校校園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校園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近期的建筑相對集中和密集,為今后發展留下空間,未來的環境設計應與原有空間恰當銜接,同時避免干擾原有功能區的空間環境。
三、校園生態環境規劃模式
1.校園植物生態設計
(1)豐富的植物群落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應創造豐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應順應地形的起伏變化,在地形高處種植生長速度較快,冠形優美的高大喬木;地形低洼處種植長勢較慢的喬木或小喬木使其形成連綿起伏、有疏密、有閉合的植物空間。植物空間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開敞空間可用低矮的植物進行圍和或半圍和。半開敞空間次之,私密空間可用高的植物圍和。
(2)創造季相景觀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創造季相景觀,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賞,四季常綠。如由云南黃馨、桃花、白玉蘭、紫玉蘭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紫薇、合歡、木槿、荷花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桂花、紅楓、銀杏、烏桕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臘梅、雪松等組成的冬季景觀。季相景觀也體現在植物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時間序列上動態的變化,校園中可種植秋色葉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園植物景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3)體現校園文化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體現校園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德,用蘭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堅定等。帶給學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園道路系統規劃
完善步行系統,減少汽車尾氣、噪音。人車分流、互不干擾。在校園入口設置臨時停車場,禁止出租車進入校園。增加花道、綠道設計,道路兩邊設置休息座椅、展示欄等景觀小品,創造舒適宜人的道路系統,使道路成為景觀廊道,不僅可以休憩、還可以欣賞周圍的美麗風景。
3.校園景觀小品生態設計
(1)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
校園景觀生態環境設計中可將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起來,體現生態性,如花架、花缽、帶種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種植紫藤、凌霄、地錦等攀援植物,形成豐富的林蔭空間。校園廣場、道路兩邊、路燈上等都可以放置花缽,花缽內可種植矮牽牛、吊蘭、常春藤、三色堇等,為校園環境增加生動的色彩。座椅的種植池中可種植美人蕉、桂花、紅花繼木、蘇鐵等植物。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不僅豐富景觀,也帶給人們更多的愉悅體驗。
(2)生態材質景觀小品
(一)城市小區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小區與其它建筑相比,更加安靜、和諧,因此,在城市小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科學確定建筑空間,這可增強小區內部的歸屬感,小區應具備合理的規模,以此來保證后續工作的有序進行,并營造出一種和諧、自然的意境。另外,在住宅區的設計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工痕跡,增添自然成分,營造一種簡單、溫暖的家居形象,充分展現住宅區的和諧與自然,并將自然之物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綜合來說,住宅區的景象應給人輕松的感覺,并能愉悅身心,對于小區內的色彩應遵循亮麗溫暖的原則,景觀外形和局部應突出,構建一個極具生活情趣且且個性突出的城市小區。
(二)城市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屬性
1.自然屬性
城市小區具備色彩、外形等可以感知的因素,擁有特定的空間形態,相對獨立且便于區分;
2.社會屬性
城市小區可供觀賞、使用,還能改善環境,它具備深厚的社會文化內涵,透過內涵,可引發心理活動和思維聯想等,這是景觀效應的具體體現。
(三)城市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原則
1.突顯地方本土特征
因當地地理條件、溫度氣候的不同,其生態系統各不相同。例如,對于植物而言,在北方地區,松柏較為常見,這是因為北方地區氣溫較低,應選擇具有一定抵御風寒和抗旱性的植物,而在南方地區,熱帶植物較為常見。各個地區的園林均具有獨特個性。但部分開發商為吸引眼球,不遵循植物的正常生長規律,追求異域風情,否定地方文化。作為一名出色的園林景觀設計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尊重地方文化,并注重挖掘,明確人們的精神需求,憑借創新理念,構建突顯本土文化的城市小區。
2.緊密結合現實情況
大部分城市小區的設計圖紙均堪稱完美,然而卻缺少對現實情況的體會和感受。在炎炎的夏日下,因太陽火辣,人們匆匆地穿梭在廣場中,根本沒有心情欣賞精心設計和修整的花草樹木。跨越度較大的平面布置,拉大了景觀設計和人們之間的距離,它們真真正正變成了一種裝飾品。因此,景觀設計師應深入到景觀現場中,并全面掌握現實情況,在設計景觀圖紙的過程中,應緊密現實情況,以空間角度為切入點,同時,還能從觀光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作品,不斷改進,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3.設計與施工應保持一致
只有設計與施工的緊密配合,才能向人們呈現完美的景觀作品。例如,配置樹種時,為獲取理想的效果,設計師應親身參與到選苗、施工等環節,并嚴格指導。在自然山水放樣以及具體的施工過程中,設計師的嚴格把關也是至關重要的,否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在地形復雜區域的施工過程中,時常出現一些質量問題。設計師若能走入施工現場,則更能準確把握小區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出色的景觀設計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城市小區園林景觀植物配置
(一)園林景觀設計類型
1.襯托型園林景觀
在緊密分布的高樓之間,在墻角位置或者小區主要出口處設置植物。
2.觀賞型園林景觀
此類景觀具有較為明顯的缺陷,便是景觀綠地均采用封閉模式,給人以距離感,讓人無法靠近。
3.綠化型園林景觀
綠地草坪在整個園林景觀中占據著較大的面積,假山、花壇等景觀較少,此種景觀設計簡單、普通,缺少新穎和亮點,單純保證了綠化率。
(二)植物配置原則
1.堅持適地適植物的原則
全面掌握地形條件、植物生長習性、土壤特性、光照輕度、濕度情況、植物開花期等,堅持適地適植物的原則;
2.堅持高度搭配合理的原則
位于上層的喬木、灌木植物類型較少且分桂點較高時,可選擇高度相對較高的地被植物充當下層。若綠化種植面積較小,應選擇高度較低的植物,并在花壇周邊種植高度更低一截的蔓生植物,以此來映射花朵的秀麗。另外,應保持色彩搭配的協調性。在具體的搭配過程中,應注意各個色彩之間的協調性和對比。在植物配置時,應全面考慮光、影、四季變化等因素。光與影的利用,可以賦予園林植物鮮明的層次和深度,植物如若和光與面搭配,將會形成不可言喻的唯美畫面。同時,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合理運用色彩,這是美化園林植物景觀和提升景觀藝術氣息的有效策略。色彩能夠使人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借助絢麗的色彩還能烘托空間氛圍,營造一種溫馨、安靜、和諧或者壯觀、亮麗的感覺,這有效豐富了意境空間。在植物的正常生長過程中,花朵、果實和葉子隨著時間地推移會出現不同的變化。花朵綻放、果實熟稔以及葉子變色時,此時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季節是展現園林景觀的關鍵性因素,在植物配置環節,應合理利用植物季相特征。春景可搭配迎春、牡丹等;夏景可搭配荷花;秋景可搭配楓樹、銀杏;冬景可搭配梅花和松樹。
3.堅持充分利用資源的原則
論文摘 要: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加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了空前的機遇,也把校園景觀設計推向新的。蓬勃發展的形勢必然要求校園景觀設計與之相適應,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最基本的挑戰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適應改革開放的社會和勞動市場,這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近幾年來,校園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建設的基礎除了建筑更主要的是校園景觀設計,景觀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藝術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對人類生理、心理影響有著積極意義。
園林景觀強調的是對人的作用,作為校園園林景觀強調的當然是對師生的作用。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是人才的搖籃,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大學校園不僅應提供用與傳授知識的課堂,還必須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啟發智力的場所。根據當前多元素,綜合辦學模式,創造人文化、生態化的校園空間環境,滿足校園社會化,開放化的現實需要,以組團化,網絡化的建筑設計融入自然環境,并考慮校園的動態發展和未來需要,從而最終實現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此,探討適合高校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和社會發展的校園景觀設計,可以對高校校園規劃、發展進行指導,進而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環境,適宜的工作、學習、空間。鑒于這些設計要求,校園景觀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手法尤其重要。
1場所精神的提練和情感文脈的注入
人文主義的詞源于拉丁文來自古希臘的教育,教育與人文主義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觀設計中通過各種表現形式使這種思想在人們面前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就達到了以人為本的目的,而這一點在一般高校設計景點幾乎都貫穿了這種思想。
(1)校園小廣場。在進入小廣場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裝點,顯得很嚴肅,寓意校園是一所神圣的知識殿堂,廣場中心國旗的偉岸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眾人面前。它時刻警醒大學生要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僅此,如果僅有一種莊嚴的氛圍似乎又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生的朝氣蓬勃。在旗桿下放上一盆對節白臘,一株植物四種不同枝葉,它更象征校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顏色絢麗的草花,形成花帶,簇擁著盆景,意味學生擁護著校園。
(2)意境。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它雖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實在,它既不完全在于客觀,也不完全在于主觀,而存在于主客觀之間,即是主觀想象,也是客觀反映,即藝術作為意識形態是主客的統一。高校廣場噴泉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水底噴頭噴出各種圖案形成立體美,而所有的空間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達,在噴頭邊置燈,根據噴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應燈光,為校園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3)夜景照明。幾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燈火通明,那象征著生生不息。夜景照明應當與校園周圍環境結合,主要烘托校園氣氛,并始終為學生和所需要的景觀空間服務,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觀特色,突出校園人文活動特色。
(4)道路設計。首先決定于校園綠地的規劃形式,盡量避免多條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則需在交接處形成一個小場,正是小廣場設在此處目的所在,為了方便師生出行,在出口處采用循環道,實行人車分流制,外環行車,內環行人,在小廣場中用草坪圍出一條條小徑,形成放射狀,為師生提供極大的方便。
(5)亭樓。“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園林綠地中最常見的建筑,亭應設在靠圖書館旁邊,這個地方最適合晨讀,其寓意是學生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振興中華的未來。唯有用功讀書,奮發圖強,才能承擔所賦予的重任。
(6)教學區小園。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當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園心雕塑是一名女學生手拿一本書,昂首挺胸展望未來,這尊雕塑明確反映學校對學生要求,用小飾品來反映主題,小中見大,看表面找實質。
2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1)以植物造景為主。著力改善校園環境建設園林單位 有樹才有園,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園林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景觀要素,春華秋實,樹茂花艷,生命之類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過植物景觀來表現,綠色植物還能調節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體,使人產生滿足感,安逸感,活動感和舒適感。
(2)建筑環境的植物種植。小廣場和大門處都設置草坪,使人進入校園都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生命活力,廣場上的草坪,用小黃楊做綠籬,把草坪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使整個廣場面的布置氣勢莊嚴。通過這種精神環境的塑造,展示校園美好的精神風貌,激發師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
(3)道路植物的種植。在考慮到校園交通所需要的空間和綠化的需要,總體采用植物的有節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喬木,除滿足其交通和遮蔭功能外,更注重了與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協調,樟樹、石楠等冠大蔭濃的植物形成的林帶,并用桂花,棕櫚大葉黃楊作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題。加之樟樹與廣玉蘭、塔柏、小葉黃楊結合層次豐富。協調統一,韻律感強,簡潔明快,既滿足師生夏季遮蔭又照顧了師生的視覺美,達到功能與美觀的統一。
(4)水景植物的種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種靜態的水體,根據原有的魚池和水溝改建而成,就地取材,并且根據原有曲折岸線做池岸改造為自然式的水岸曲線,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觀,周圍的水景植物與之協調,水旁的園林植物其姿態、色彩和倒影等,強化了水體的美感。湖邊垂柳之間草坪相連,湖里倒影漣漣。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虛幻虛實結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種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著力渲傳理性與浪漫交織的藝術效果。園林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創造和保存人類居住環境和廣泛的國土之上自然風景的美,同時園林理應給日漸疏遠田園風光的都市人提供美麗而寧靜的風景,以滿足他們親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緊張而成天忙碌的勞動生活。構成園林空間的景觀除山石、水體、動物、植物以及園林建筑等到五大要素外,還有大量的小品性設施,從而滿足師生的休息娛樂,采用情景交融,用園林小品在所處環境中表達一個主旨,通過設計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園林景觀設計多方面講究藝術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矯作,作為一個育人的場所它的主觀要表達的思想必須是切合學校自身意義和辦學目的等用來表達這種藝術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園林綠化的建筑設施
(1)住宿區建筑園林綠化。住宅區顯得幽靜、素雅,也體現了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離老師宿舍外圍用高大的水杉,樟樹栽種成林帶,擺上圓凳、圓桌,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在此休閑有愜意和深幽之感。學生宿舍成排成列,考慮到空間的問題,在每棟摟之前設花壇,栽種觀賞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時使空間顯得寬闊不產生擁擠感。
(2)公共建筑設施的綠化。校園共公建筑的綠化首先是共公綠地的選擇,增加必要的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校園園林藝術水平,使能適應改革開放與師生的需要。針對校園就是能適應廣大師生的需要,位置適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慮學校的發展方向,節約用地,為滿足廣大教職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一個娛樂休閑的地方就在教職工住宅群最前沿設一個小廣場,留出一定的空間,足夠為他們進行各種集體活動周圍,仍用樟樹用作遮蔭。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觀設計。在園林綠化中,常用各種草本花卉創造形形的群體裝飾圖案。多布置校內道路廣場,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蔭道等處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對活躍環境氣氛。啟迪人們的思想都有重要意義。
(4)花壇設計。花壇布置的形式要和環境求得統一,花壇在園林中不論是作主景還是作配景,都應與周圍的環境求得協調。布置在廣場的花壇其面積要與廣場成一定比例,平面輪廓也要和廣場的外形統一協調,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礙人流交通和行車拐彎的需要。
(5)花境設計。花境以多年生花卉為主組成的帶狀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種植,以表現花卉群體的自然景觀,花境,表現的主題是觀賞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觀賞植物自然組合的群落美,所以構圖不是為了幾何平面圖案的美聯社,而是為取得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觀之美。校園花境設計多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兩旁種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組成花境,形成流線形的帶狀。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園植物是高校景觀的主體,然而植物又有其獨特的生態規律,在不同的地條件下,利用植物個體與群落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將出現絢麗的景觀效果和展示序列。
(7)葉色 。高校小廣場兩旁如種紅葉李、樟樹、月季。讓紅葉李在月季與樟樹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春夏為淺綠,秋為深綠,落葉之前葉自身葉綠素被破壞而呈紅色,從而可欣賞到不季節的景色。
(8)層次。植物分層配制不僅影響高校園林景觀空間感,而且是校園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葉色的綠色度與花色,用不同高度的喬灌木層配制。可形成豐富的層次,特別是不同花色的喬灌木分層配植,更是園林中常用的一種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使得植物產生了型貌和色彩的變化,如:話的開謝、葉的層落,植物色彩豐富,交替出現優美的季相。在校園的春季有開紅和黃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壇,開粉紅和白色的櫻花,嫩綠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廣玉蘭、紅色的一串紅;秋季以色葉木為主。冬季有翠綠的雪松等使整個校園豐富而不雜亂。春天的迎春花,紅花艷麗。其背景樹上層是白色的櫻花。夏季當其落花之時背景樹又出現一片紅葉李,帶紅葉李落葉,其背后又是一片蒼翠的雪松。
4 結語
總之,無論各大高校的景觀設計如何發展與創新,保護生態環境和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壞境己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目標。相信,隨著高校景觀園林理念的轉變、大學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校景觀環境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會日趨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小青.我國大學校園特色景觀營造方法研究[D].福建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李文.園林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科技,2003.
[3]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5] 祭彥加等.校園綠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4.
[6] 劉管平.建筑小品實錄1.2.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1987.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景觀設計課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地礦類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編號:JG10058)。
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密切關聯,同時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學、植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屬于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型的專業,如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斷改革和實施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和關鍵。
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007年開設的新專業,專業開設以來就依托我校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優勢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教學的安排,同時積極引進規劃行業人才,進行城鄉規劃實踐課程的開設,景觀設計課程即為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鑒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豐厚、動手能力普遍較弱等特點,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探討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如何綜合學生知識、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景觀設計的方法、技能等,著力培養理論結合實踐的現代新型應用型人才,為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課程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的景觀設計課程主要針對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建筑學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開設,景觀設計相關聯課程的開設也主要以規劃、園林、建筑和藝術為主,而與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銜接相對較少,對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也主要以培養設計型人才為主。[3]但景觀設計課程本身是屬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專業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知識結構復雜且綜合性較強,需要初學者具有深厚的相關專業知識積淀。[4]
而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城鎮規劃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設計專用軟件和輔助軟件,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已經形成,并掌握了設計必備軟件。在大三大四期間開設景觀設計課程,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會需要的景觀設計人才和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將大學教育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有效結合起來。
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景觀設計課程考慮到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性質,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室內輕室外、重計算機輕手繪等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盡管我校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遵循的是課堂理論教學+實例設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時的安排上理論教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以48課時為例,理論講授占據了40課時,設計實踐僅學期末的8課時。
這種教學模式的安排使學生更多的獲得的是對景觀設計的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但因為設計實習安排在學期末,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不免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于陌生,不能夠將理論很好地應用于具體的設計中。同時,景觀設計的內容包含居住區景觀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濱河景觀設計等多種主題和類型,但鑒于課時的安排,只能選擇一種類型的選題進行設計實訓,很難培養綜合性、高素質景觀設計人才。
2.重室內輕室外
景觀設計的理論教學均以室內為主,對景觀案例的賞析、景觀美學的體現、景觀要素的結合均以圖片和幻燈片的形式獲取,但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很難反映實際情況。如對景觀空間尺度、景觀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很難獲取以自身尺度為標準的景觀空間感受;同時對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難以獲得真實的直觀的感受。[5]缺乏了實際觀察和體會的景觀設計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設計成果,其現實操作性較差,這也就是當前學習過景觀設計的學生甚至景觀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園就能進行實際景觀設計的原因。
3.重計算機輕手繪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的手繪功底普遍較為薄弱,故而在景觀設計實訓中更多的是借助計算機進行相關圖件的繪制。但手繪仍然是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必修課程,手繪表達是設計思維從大腦向手的延伸,并最終藝術化表達出來的過程。手繪表現是判斷把握環境物象的空間、形態、材質、色彩特征的心理體驗過程,是感受形態的尺度與比例、材質的特征與表象、色彩的統一與豐富的有效方法,其對環境空間的遠、中、近景層次的先后處理、體面與體量關系的掌握、色彩與色調關系的理解、環境氣氛與藝術效果都能做到縝密的安排。計算機手段固然在很多設計效果圖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現力,在手繪仍然是進行景觀設計所需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
1.教學內容多元化
關鍵詞:植物景觀;校園主題空間;設計原則;風景園林;愛心樂園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01403
1 引言
主題空間是指以特定主題為核心營造而成的空間場所。空間內所有元素都圍繞特定主題展開,主題可以是地域特色、民風民俗、文化創意、傳說故事、歷史典故、名人風采等。特色鮮明的主題空間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如主題綠地、主題公園、主題樂園、主題觀光園等越來越多地呈現在人們眼前[1~4]。
學校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任,校園是青少年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校園中除了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空間,青少年課業之余有朗誦閱讀、交流交往、健身鍛煉、休閑娛樂等需求,因此在校園戶外有意識地創設主題空間,有益于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滿足多樣化的身心發展需求。
在校園主題空間各構成要素中,植物是唯一有生命力且最活潑生動的元素,直接影響環境品質的塑造及環境氛圍的形成。為營造主題明確、功能合理、景觀優美、生態和諧的校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尤為關鍵[5,6]。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愛心樂園”為例,對校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展開探索性研究。
2 “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概況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浙江省麗水市市轄區,其辦學起源于1910年處州知府蕭文昭創辦的處州種植學堂,經百余年傳承發展,學校榮獲“浙江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浙江省數字校園示范學校”、“浙江省高職優質校”等稱號。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美麗校園建設,環境景觀日臻改善,“愛心樂園”主題空間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7]。
“愛心樂園”位于校園正北部,是相對集中開展“愛的教育”的特色主題空間,北臨校園圍墻,東、南面隔道路與學生宿舍相望,西面靠近工人宿舍(圖1、2)。場地分為室內、戶外兩部分,西北部排列有2幢單層的新中式建筑(圖3),其中設有一批“學雷鋒項目”的辦公場所:“暖春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愛心超市”(關愛貧困大學生)、“曉麗愛心傳遞站”(關愛貧困群眾)、“陽光義工聯盟”(關愛孤寡和殘疾人)、“郭明義愛心聯隊”(上山下鄉開展各類志愿服務)等。場地東、南部是戶外園林空間,花木蒼翠、園路蜿蜒、鋪裝場地、木質平臺營造出愉悅輕松的氛圍(圖4)。“愛心樂園”曾榮獲多項榮譽,如:浙江省志愿服務杰出集體、浙江省學生資助工作創新項目、浙江省高校創先爭優閃光言行之星、益暖中華――谷歌杯中國大學生創意大賽優勝團隊等。
3 “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校園主題空間位于校園大環境內,又具備自身鮮明的主}特征,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既要考慮與校園總體特征相吻合,又要滿足該空間的基本功能與審美需求。因此,校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要有積極向上、陽光開朗的特點,同時需在植物景觀的空間營造、季相特征、質感類型、文化內涵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基于上述考慮,試提出了以下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3.1 植物季相特征:開花植物為主,四季有景
植物季相特征是伴隨季節更替植物表現出不同的外貌特征[8]。愛心樂園植物選擇上應通過植物的季相特征體現季節變化,著重選擇開花美觀的植物種類。通過植物季相變化把脈時節的律動:抽枝展葉、花朵綻放、落英繽紛、碩果累累、秋葉絢麗,都顯露著空間靈性,其中花是真善美最集中的表達。基于麗水的自然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推薦的春季觀花植物有:玉蘭、早櫻、杜鵑、紫荊、薔薇等;夏季觀花植物有:石榴、紫薇、木槿、錦帶花、梔子花等;秋季觀花植物有:桂花、凌霄、大麗花、美人蕉等;冬季觀花植物有:梅、蠟梅、浙江蠟梅、茶梅、山茶等。推薦的具其他觀賞特征的植物有:銀杏、楓香、火棘、南天竹、黃山欒樹等。
3.2 植物空間營造:開敞空間為主,曠奧結合
園林空間是由山、水、建筑、植物等諸多因素所構成[9]。“愛心樂園”是集中開展愛的教育的特色主題空間,功能上需有充分的戶外集中空間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團員教育、愛心義賣、禮儀文化宣講等,審美上需展現開闊、溫暖的氣質,因而植物空間營造以開敞空間為主(圖5)。構建的植物配置模式:單層植物配置>復層植物配置>多層植物配置,營造總體郁閉度較低的綠地空間。推薦的植物配置模式,如單層植物配置:馬尼拉草坪、狗牙根草坪;復層植物配置:火棘―馬尼拉、石榴+梅―狗牙根;多層植物配置:楓香+櫸樹―桂花+垂絲海棠―金鐘花+大花六道木―狗牙根。綠地空間總體開敞,靠近墻體、角隅之處適當增加植物群落密度,使空間呈現疏密對比,虛實變化,富有趣味。
3.3 植物質感類型:細膩質感為主,多型搭配
植物質感指植物直觀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受樹皮紋理、葉片大小和形狀、枝條長短和疏密等影響,大致分為粗質型、中質型及細質型3類[8]。其中,細質型植物葉小而濃密,枝冠密集緊湊,具有文雅精致、溫和細膩的感覺。由于視覺對比效果,較多細質型植物應用于同一空間時,會讓人產生大于實際空間的幻覺。“愛心樂園”是開展“愛的教育”的主題空間,且綠化空間面積有限,該區域植物質感選擇上應多選用細膩質感的植物,以呼應溫暖柔和的空間主題特征同時產生良好的空間感。推薦的細質型植物有:櫸樹、雞爪槭、南天竹、小葉女貞、大花六道木等。除細質型植物,也應選用適量中質型、少量粗質型植物,多種質感類型對比可增強層次感、豐富多樣性。
3.4 植物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為主,多元融合
由于受文化、傳統、習俗等長期影響,我國沉淀了深厚的植物文化,不同植物蘊含著各自的精神氣節或象征寓意。在國際交往中,伴隨外來文化的傳播西方植物文化傳入我國,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現代人的價值判斷[10]。這些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植物,不僅景觀良好還可在無形中起到環境育人的作用。“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整體呈新中式風格,建筑區域:粉墻黛瓦青磚鋪地,月門花窗空間含蓄;園林區域:地形起伏,園路蜿蜒,置石錯落。如此雅致的空間,主要選用蘊含我國傳統文化的植物,輔助選用景觀效果優美并蘊含正向外來文化的植物。推薦的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植物:“虛心有節”的竹、“純潔堅貞”的梅、“富貴吉祥”的桂花、“傲立風霜”的松和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和李等。此外,西方文化中代表“純潔愛情”的玫瑰也可以參考選擇。
4 “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現狀評析
4.1 植物N類分析
景色優美、花木蔥蘢、陽光充沛的“愛心樂園”除開展主題活動外,也成為學校師生、市民朋友休閑游憩的佳處。目前,“愛心樂園”主題空間植物景觀已基本形成,通過實地調查,記錄統計得出應用的植物資源共計33種,隸屬于24科,27屬。其中喬木13種:樂昌含笑、大葉桉、紫葉李、二球懸鈴木、黑松、日本晚櫻、垂絲海棠、紅楓、香櫞、桂花、石榴、茶梅、禿瓣杜英;灌木10種:金邊胡頹子、火棘、龜甲冬青、南天竹、紅葉石楠、紅花木、紫荊、金鐘花、月季、細葉萼距花;草本5種:紫葉鴨跖草、沿階草、芭蕉、馬尼拉草、瓜葉菊;藤本3種:爬山虎、花葉蔓長春、絡石;竹類2種:孝順竹、金鑲玉竹。
4.2 植物景觀特色
“愛心樂園”植物景觀親切宜人、生動活潑、富于變化。春天:紅楓、紅葉石楠嫩葉鮮紅,日本晚櫻、垂絲海棠、紫葉李、紫荊、金鐘花、細葉萼距花、瓜葉菊、花葉蔓長春花朵綻放;夏季:石榴花紅似火,紫葉李果綴枝頭,芭蕉、爬山虎枝葉蒼翠;秋日:香櫞、火棘、南天竹果實累累,桂花濃香遠溢,紅楓、二球懸鈴木落葉飄零;冬季:茶梅傲霜綻放,南天竹葉色紅艷。園林綠地植物景觀空間總體開敞,水平分布呈現中部活動場域疏空,邊緣及角落部位密實,北部圍墻、垃圾回收房邊緣密,南部草坪區域疏的布局;垂直分布呈現明顯的縱深層次,大葉桉、樂昌含笑各2株構建空間制高點,桂花、禿瓣杜英、二球懸鈴木等喬木形成中間層,紅楓、石榴、南天竹、金鐘花、金邊胡頹子等多數喬灌木則營造出高低錯落的下部層次。
4.3 不足及建議
總體而言,“愛心樂園”植物景觀效果良好,目前有幾處局部處理上仍有可提升的空間。其一,園林綠地北部墻體尚未完全覆蓋,的磚塊降低了觀賞美感,此處已種植多品種藤本月季并做好網格固定措施,后期精心養護會使墻體實現綠化、美化效果。其二,南邊建筑的東面粉墻,墻面留白面積過多,僅在角隅種植一叢芭蕉及一株矮小的南天竹,可少量增添質樸素雅的小喬木、灌木豐富視覺感受(圖6)。其三,園林綠地南部草坪,雖有數株小灌木球點綴,但植物球體組成的形式美感、組團效果還可進一步優化(圖7)。
5 結語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下,“美麗校園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校園環境建設備受重視。校園主題空間是校園大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又具備自身鮮明的主題特征,因而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校園主題空間營造既要呼應整體環境又要突出個性特征,植物景觀設計也應如此。通過季相特征、空間營造、質感類型、文化內涵等回應場所基本功能與審美需求,以植物景觀設計助力校園主題空間的打造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陶遠瑞.以竹為北京街道主題植物的嘗試――以懷柔青春路改造為例[J].竹子研究匯刊,2009(3):57~62.
[2]崔怡凡,許晨陽,劉雪梅.文化主題公園植物景觀調查與分析――以天津武清文化公園為例[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4年會論文集(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558~561.
[3]章士巍.歡樂的奇妙之旅――香港迪士尼樂園景觀設計賞析[J].園林,2006(10):20.
[4]李 成,齊 荃,王兆明,等.牡丹主題園規劃設計研究――以菏澤天香園為例[J].山東林業科技,2016(4):87~90.
[5]崔 磊,徐淑梅.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園林植物配置研究[J].北方園藝,2011(6):105~108.
[6]楊琴軍,陳龍清,楊晨珊.大學校園植物景觀研究―以武漢大學為例[J].華中建筑,2010(10):133~136.
[7]邱敏佶,鄭希玲,徐存鑫,等.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植物景觀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4):549~553.
[8]蘇雪痕.植物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關鍵詞:大學校園景觀評價;美景度法;語義差異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2-0051-07
收稿日期:2017-03-08
修回日期:2017-03-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esthetic paradigm of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to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group and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tast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design referenc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and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campus landscape aesthetic paradig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nalysised relativity of different nine groups adjectives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and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The landscape effect: recreation green space > construction green space > entrance green space > arterial traffic green space . The different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were different, but coordination of vegetation were important for each of the landscape types. By integration of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and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refl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preference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 Provide a more specific guidance for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design empha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when design the four types of green space.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引言
校@景觀是各類景觀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景觀形式,因其特殊的服務人群,而具有獨特的屬性和特色。隨著中國歷史的演替,校園審美主體的變化,校園綠地景觀也隨之發生改變。西周至春秋后期的貴族審美下的官學校園為典型的北方皇家特色的建筑景觀,如周代典型的“辟雍泮水”式校園景觀,受世襲等級制度的影響,景觀布局表達莊嚴的政治目的[1-2]。“禮崩樂壞”后,審美主體變為退隱的士人階層,他們具有獨立精神活動,強調個人修養。在隱逸的思想下主導的書院校園選址通常 “擇勝地”“依山林”,遠離塵囂,以求心境清靜、專心問學[1,3-4]。隨著國外文化侵入,封建制度崩解,校園景觀開始借鑒西方的設計思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景象[5]。在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當代校園綠地景觀布局靈活,遵從自然,突破傳統的軸線,因山就勢、因地制宜,改變了以前校園規整、呆板的布局形式[6]。校園布局掙脫了以往的束縛,洋溢著創新的觀念。當代的校園綠地景觀不但具有教學、育人、休閑、娛樂、文化的功能,還具有環境心理需求[7]。由此可見,校園景觀受著審美主體的影響,不同審美主體下的校園景觀呈現出特定的景觀形式,并具有不同的功能與意義;因此基于審美主體的審美偏好研究校園景觀的形式與規劃設計思路也是一種較為可行的方式。運用景觀評價的方法,借助心理學與統計學,能夠較為客觀的探索人的審美偏好。目前,層次分析法[8]、POE法[9]、美景度評價法[10]已被用于校園綠地景觀評價。層次分析法通過建模的方式把景觀分解成多因素而對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做出有效的設計決策。POE法多用于評價景觀的使用情況和滿意度[11]。美景度評價法通過受測者的直觀感受評價景觀的質量。除此之外,語義差異法(SD法)也較常用于景觀評價中,它是1957年由C.E.奧斯顧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提出的一種心理測定方法,又稱為感受記錄法[12],主要用于評定主觀感受同環境的關聯。許大為等[13]將SD與SBE法聯合,對不同的審美主體進行了差異評價。SD與SBE法兩種方法的聯合不但能篩選出較優的景觀,也能夠清楚景觀元素在景觀中的重要性,對景觀設計具有更為明確的指導作用,目前兩種方法的聯合在校園景觀評價中鮮見報道。在各類校園景觀形式中,大學校園景觀因其占地廣、特色鮮明、景觀效果以及景觀價值突出等特點常被作為研究對象,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中知識層面較高的群體,其審美方式在大眾審美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因此本研究選擇華南地區辦學歷史悠久的6所高校和校內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基于SD-SBE綜合法,研究大學生對其生活的校園環境的審美評判,探索大學生群體在大眾審美的背景下對生活環境的審美方式和景觀需求,了解當代校園綠地景觀的特色,同時為校園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廣州地區歷史悠久的6所高校校園,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綠地景觀作為研究對象。受測群體分別為來這幾所高校各個專業的大學生群體。
1.2研究方法
1.2.1美景度評價法(SBE法)
SBE法是視覺景觀的質量評價方法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物理模式( psychophysical paradigm) 評價手段[14]。本文美景度(SBE法)采用-4―4級(極不喜歡―極喜歡)的評價度量表。
1.2.2語義分析法(SD法)
SD法的表現形式是由一組互為反義的形容詞和一個呈奇數的量度表所構成。形容詞的選擇是SD法評價的關鍵,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15-16],同時結合學校綠地景觀現狀,最終確定用9對形容詞來表述景觀特征(表1),評定尺度為五級(1~5分),分值越低,越接近左側形容詞詞義。
1.3數據采集與處理
1.3.1場地調查與照片拍攝
參評照片拍攝于2015年8月,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于9:00―11:00,14:30―16:30篩鍪奔潿聞納悖拍攝高度1.5 m,保持一定景深。對于長條形的取樣點,從中間向兩邊、兩邊向中間各拍攝張 照片;對于方形取樣點,從四角向中間、中間向四角各拍攝1張照片。在各高校拍攝景觀照片共500余張,將照片歸類并分別選取6所學校的游憩休閑綠地,建筑區綠地、入口綠地、主干道綠地景觀樣本各1張,共有24張景觀樣本(圖1~6)。
1.3.2問卷評價與數據處理
SBE法與SD法的評分選項合并到一張問卷,將選取的24張照片亂序排列,以防同類景觀之間對比而產生的評分差。評分方法均以景觀照片作為媒介,通過幻燈片播放,評判者按自身審美標準打分。共發出200份問卷,去掉重選、漏選問卷,最后收到有效問卷共192份。語義差異評價值采用直接求取平均值。美景度計算用加權求和法[15]:公式為:
Si= 9×(-4×N-4+-3×N-3+?+3×N3+4×N4)/N (1)
式中Si為照片i的美景度值;N為評價總人數;N-4為給照片i打-4分的人數,以此類推。最后使用Excel 2010進行基礎數據計算與整理,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四種校園綠地類型的SBE法與SD法評價綜合比較
SBE評價結果顯示,總體景觀效果:游憩休閑綠地>建筑區綠地>主干道綠地>入口綠地游 。SD法結果顯示,游憩休閑綠地每項評分均超過3.0分。表明游憩休閑綠地與其他幾種綠地類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綠地質量,整潔度高,空間開敞,植被顯著度高,植被生命力、協調性強,景觀偏向自然景觀,能夠較好地體現出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建筑區綠地SD評分有2項低于3.0分,分別為自然性與植被多樣性,表明了建筑區景觀更多偏向人工化景觀,且運用的植物種類相對較少。主干道綠地SD評分2項低于3.0分,分別為植被多樣性與文化性,表明了主干道綠地植被較為單一與文化性弱的特點。入口綠地SD評價4項評分低于3.0分,分別為自然性、植被顯著度、植被多樣性、文化性,體現出現狀入口綠地景觀偏向人工化,植被顯著度低,植被多樣性低,文化性不明顯的特點。
2.2各個綠地景觀SBE與SD法比較分析
SBE與SD法評價比較表明(表3),游憩休閑綠地中,SBE值最高為13號(圖版1),SD值各因子評分均高于3;SBE值最低為1號綠地,SD值各因子評分5項低于3。建筑區綠地中,SBE值最高為10號綠地,SD值空間感、整潔度、植被協調性較高,均高于3;SBE值最低為14號綠地,SD值8項低于3。入口綠地中,SBE值最高為11號綠地,SD評分均高于3;SBE值最低為3號綠地,SD值7項低于3,且自然性評分低于2。主干道綠地中,SBE值最高為20號綠地,SD值各因子評分均高于3;SBE值最低為8號綠地,SD值8項低于3。
2.3四種校園綠地類型SBE值與SD值相關性分析
SBE值與SD值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表4),不同綠地類型的 SBE值與SD評價的各指標呈現不同的相關性,植被協調性與每個類型的景觀美景度都呈顯著相關性或極顯著相關性,各個綠地景觀的評價與空間感都沒有顯著相關關系,表明在校園景觀中開敞空間或封閉空間與公眾的喜好沒有顯著的聯系。對于游憩休閑綠地,SBE值與SD評價相關性排序為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植被生命力>空間感>植被多樣性>植被顯著度>整潔性>自然性。對于建筑區綠地,SBE值與SD評價相關性排序為整潔度>植被協調性>文化性>地域特色>自然性>植被顯著度>空間感>植被多樣性>植被生命力。對于入口綠地,SBE值與SD評價相關性排序為植被協調性>植被生命力>地域特色>植被顯著度>文化性>自然性>植被多樣性>整潔度>空間感。對于主干道綠地,SBE值與SD評價相關性排序為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植被多樣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整潔度>植被顯著度>空間感>自然性。
3討論
3.1SBE法與SD法綜合運用研究校園景觀的合理性探究
袁鼎生[16]提出了大眾審美有“共生之美”的特點,主體審美時,會被所環繞的審美對象所陶冶,美質美趣逐漸潛移默化達到同構,對象也就變成了自己的環境美。在大學生生活的環境中,客體會存在被主體認同與傾心的對象。由于校園環境是人為創造,所以會有適宜主體的審美傾向[17]。因此研究大學生審美傾向特點,對于大學校園景觀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現代美學興起以后,美學研究的對象從以美的本質為重心,轉變到以審美經驗的探討為重心,從羅列和尋找一系列美的特質轉變到對審美主體的審美經驗進行描述[18],這種經驗描述能夠將直觀美的感受分解成具體的景觀事物,將抽象詞具體化,本研究中SD法即為一種審美經驗的描述。許大為等[13],王亞娟等[19]運用SD法與SBE法結合分別分析了公眾審美的差異性,郊野公園的視覺景觀質量,均獲得了較為可靠的研究結果。本研究表明SBE法與SD法評價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將兩者結合能夠分析景觀質量與影響其景觀質量的原因,根據研究結果能對校園景觀規劃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3.2基于SBE與SD法的校園綠地景觀設計建議
SBE與SD法評價結果顯示,游憩休閑綠地在4種參評綠地類型中評分值最高。可能由于游憩休閑綠地通常面積較大,綠化空間多,學生能在其中休息、閱讀、運動等,生活聯系較大,更容易成為評價者所傾心的對象[20],因此校園綠地規劃應盡可能預留面積較大的綠地作為游憩休閑綠地。從美景度值與SD評價的相關性排序可知,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植被生命力均為評價者較為關注的指標,因此設計游憩休閑綠地時,應注重各個喬冠草之間搭配的協調性,包括了形態、色彩、質感、體量等因素之間的統一。結合豐富而有韻律的林冠、林緣線,劃分出變幻多樣的空間,美化和協調周邊環境[21]。景觀的地域特色與文化性是校園景觀的精髓,只有對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夠營造體現大學精神、延續大學文脈與充滿活力的校園景觀[22]。同時,游憩休閑綠地應重視植物養護,保持植物的生命力,體現整個綠地景觀的活力。
建筑區綠地的整潔度與植被協調性對景觀美景度影響較大。綠地空間營造可呼應建筑空間的規律與特色,形成整潔有序的景觀效果。植物與建筑的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植物對建筑體的對比和襯托。植物能軟化建筑突出的體量與生硬的輪廓[24],植物的枝條線條自然,與規則式建筑形體形成對比,更加突出兩種材料的質感。體型較大、立面莊嚴、視線開闊的建筑物附近,可用干高枝粗、樹冠開展的樹種;細致的建筑物四周,選擇枝纖葉小、樹冠濃密的樹種。文化性與自然性的缺乏是建筑空間評分低于游憩休閑綠地的主要原因,校園的建筑形象、應該要體現某種教育理念和審美情趣。相對于生硬的硬質景觀,學生會更傾向于自然式的景觀,景觀的自然性甚至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23]。建筑區綠地景觀設計時應考慮近自然景觀營造手法,讓建筑與自然更加貼近。
入口綠地的自然性、植被顯著度、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整潔度、植被多樣性對美景度都有較大的影響,入口是一個學校的門面、標志,更是其辦學理念最直觀最突出的體現,因而對于綠地景觀的要求較高。入口區綠地植物配置時應簡潔、明快、自然、大方。種植高大挺拔而濃密的樹木,增加景觀的自然性、植被的顯著度與植被生命力,襯托入口建筑,形成寬敞的綠色通道,營造安靜、嚴肅的校園氛圍[24]。入口景觀重視綠化效果的同時,對地域性與文化的表達也非常重要,突出地域特色與文化價值的景觀設計受大眾喜歡的可能性也會更高[25]。
主干道綠地的整潔度、植被多樣性、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對于美景度評價影響較大。道路景觀為線狀景觀,是校園整體風貌的體現,干凈整潔且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的景觀效果更能展現良好的校園氛圍。道路綠化常關注行道樹,而忽視了中下層地被與灌木,植物種類單一,缺乏多樣性。校園道路綠化應重視植物的多樣性,綜合考慮喬灌草的多層配置模式。養護管理對于主干道綠地也尤為重要,能夠保持植物活力與生命力。主干道綠地與其他綠地類型相似,地域特色與文化性也是大家較為關注的指標。植物具有承載和表達地域文脈的天性[26],對主干道綠化植物選擇時,可以根據校園文化背景、歷史發展、教育理念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種類,主干道綠地的整潔度、植被多樣性、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較為重要。
4結論
SBE法cSD法結合能評選出較優的景觀,與不同的景觀因子比較與相關性分析,能更具體了解景觀優劣的影響因素,為景觀設計提供更加具體的建議。校園的4類景觀設計重點各不相同,游憩休閑綠地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植被生命力較為重要,建筑區綠地的整潔度與植被協調性較為重要,入口綠地的自然性、植被顯著度、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整潔度、植被多樣性較為重要,主干道綠地的整潔度、植被多樣性、植被生命力、植被協調性、地域特色、文化性較為重要。因此,對不同綠地可以根據因子重要程度進行設計。
致謝:謹對在本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老師、朋友們表示感謝!特別感謝已經離世的莊雪影教授,盡管身在病榻上,仍對本研究給予了悉心指導。
注:本文照片均為作者自攝。
參考文獻:
[1] 李春青. 從貴族審美到大眾審美――兼談當代審美文化的研究立場問題[J].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春之卷(1):100-111.
[2] 布魯斯?康那列,王理.北京國子監―寧靜的皇家學府[J]. 建筑,2004(6):89-91.
[3] 孫銀鳳,唐國安.從古代書院到現代校園規劃[J]. 山西建筑,2008,34(10):7-8.
[4] 孔素美,白旭.中國古代書院建筑形制淺析―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為例[J].華中建筑,2011,29(7):177-180.
[5] 張晶,范周.當代審美文化新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60-62.
[6] 倪昕. 中國大學入口空間演化及其規律探析[D]. 同濟大學,2008.
[7] 賈德華,王萬喜.論以人為本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6,3(1):144-146.
[8] 陳曉剛,羅奇. 城市住宅區園林植物景觀評價[J]. 南方農業學報,2013,44(6):999-1003.
[9] 王磊,吳承南,許亞瓊,等. POE法在校園景觀評價中的應用及發展概況[J].現代園藝,2015(13):109-110.
[10] 李霞,黃河,彭映輝,等. 湖南長沙高校校園綠化及植物多樣性現狀調查與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7):13067-13070.
[11] 龐潔,盧廣昌.廣西大學校園景觀使用狀況調查與評價[J]. 中國園藝文摘,2016(2):126-128.
[12] 章俊華.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分析法SD法[J].中國園林,2004,19(10):54-58.
[13] 許大為,李羽佳. 基于SD-SBE法的專家與公眾審美差異研究[J]. 中國園林,2014(7):52-56.
[14] Daniel TC,Boster RS. Measuring Landscape Aesthetics,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M]. U.S.: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1976,29-34.
[15] 鄧送求,閆家鋒,王宇,關慶偉. 間伐強度對不同林分類型美景度的影響[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4-7.
[16] 袁鼎生.審美生態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145-146.[17] ……?. 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the Beauty in Elementary Geography Education- Fousing on Landscape Aesthetics[J].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2,10(3):2-28.
[18] 朱狄. 當代西方美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5 .
[19] 王亞娟. 基于SBE和SD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園視覺景觀質量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20] 劉笑誼. 大學校園文化與學生群體審美特性[J]. 大眾文藝,2015(9):219-220.
[21] 李o,張浪,朱祥明. 2007. 上海世博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構思剖析[J]. 中國園林,23(6):58-61.
[22] 翁奕城,畢胭.大學校園景觀地域特色的營造――以海南大學海甸校區為例[J]. 建筑與文化,2015(10):80-82.
[23] Matsuoka R H.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High School Landscapes:Examining the Link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7(4):273-282.
[24] 王蘭,王燁,樊靈燕. 高校校園主入口區綠化景觀營造淺析――以上海市為例[J]. 大眾文藝,2014(17):71-72.[25] 劉曉斯,孟祥彬,達周才讓. 學院路院校入口景觀與歷史文脈變遷[J].華中建筑,2015(7):114-118.
[26]張麗敏. 體現地域特色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 美術大觀,2012(2):144.
作者簡介:
周玉潔/1992年生/女/重慶人/風景園林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為園林植物與應用
論文摘要:景觀手繪圖紙是景觀設計師(國外稱景觀建筑師)的語言。掌握手繪表現的幾種有效途徑:臨摹解析名家作品、照片的重塑、 寓情于景的表現、觀悟生長規律、主題性創作。
一、景觀手繪圖紙是景觀設計師的語言
這種語言賦予在每一個設計作品中,是設計師表現未來設計作品的一種交流工具。然而計算機制圖的廣泛應用,勢必會排斥個性,使設計圖紙趨向于統一的規格,在這種趨勢下,景觀設計的作品表現趨同,也使設計師們的創造能力面臨消亡的困境。
1、培養手、眼、心相結合的造型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悟性和繪畫基礎,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才能掌握手繪設計的基本規律和技巧。
2、透視學的理論與設計空間尺度相結合進而表現出設計的合理性。加強速寫的訓練是培養良好的空間概念與形態捕捉能力的絕好途徑。
3、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藝術修養使景觀手繪者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每張手繪表現圖不僅僅是設計構想,它也傳遞著設計師的個人修養,文化底蘊、個性的張揚、情感表達對藝術的追求。因此,手繪者要學習淵博的文化知識,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心,使設計表現圖的境界不斷攀升。
4、手繪技能的培養決非一蹴而就。要想畫出一幅漂亮的表現圖,需要更多的艱苦努力。同時要多觀察,勤思考,不斷學習他人的經驗成果,融合各種知識于心中,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心手并舉,不斷創作出有自己風格的優秀作品。
手繪表現作為設計師的一項必備的專業技能,要熟練掌握,必須要通過大量的線條訓練,“線條是手繪表現的生命和靈感”。力求用線條的力度、速度與虛實表現物體的造型、空間的尺度與層次關系。
二、線的基本訓練方法
1、首先直線的練習時由慢到快,由規整到隨意,并試著用不同的筆尖進行練習。之后再練習弧線、交叉線等更復雜一些的線條。要不斷在訓練中找感覺。中學課本賣油翁的故事,是最好的耐心培訓典型。沒有時間的積累,就沒有靈活的技巧,也就不可能畫出好的作品。
2、線與調子:面對所要表現的對象,它有多樣的豐富的色階,我們往往要將對象加以概括,簡化。最亮處可以空白或稍加色調,最暗處,可以用純黑色。明暗色調的區分調整有兩種基本方法:線條間距和粗細的變化。線與線之間加線,使調子更深一層,也更勻稱。加粗原有線條,會使結構更突出,有虛實、層次。
3、線與明暗質感:用線表現明暗時,間距和輕重緩急是不同的。在表現園林景深時,還要注意空氣透視變化(大氣阻隔產生的色調區別)。線條要遵循向滅點處漸遠漸小的消失關系。
在繪制景觀表現同時,所要表現的質感種類是豐富的。如果對象的材料不同,表現的手法就因材而異。物像變化萬千,要多寫生、多臨摹,經過磨練才能靈活掌握各種技法。
三、掌握手繪表現的幾種有效途徑
(一)臨摹解析名家作品
想要在短時間內使手繪表現水平提高快一些,最有實效的方法就是先臨摹,通過臨摹再過渡到寫生。國內外有很多插圖大師的作品是我們學習的最好典范。挑選一些自己喜歡的、表達風格相近的作品來臨摹。在臨摹的過程中,也應遵循從簡到繁、從慢到快的原則。通過借鑒前人的經驗,能使自己少走彎路,在較短的時間里能更快地提高速寫的技藝。
(二)照片的重塑
設計師通過手中的筆,有側重地改寫成鋼筆畫或線條畫,賦予對場景的重新理解,培養和提高畫者對整體的把握能力,對畫面的布局控制能力以及肉眼對尺度的衡量水平。作為學習階段,這種積累過程必不可少。
(三)寓情于景的表現
一張具有良好表現力的透視圖,除了必須清晰、準確地傳達設計理念及意圖,還應該表現出該場景所營造出來的氛圍與意境。
1、市民休閑娛樂廣場,就要體現它的參與性,就宜畫人多,表現其熱鬧,為市民提供休閑的好平臺。人物的組合應該做到合理、美觀,或靜或動,有老人在練習舞蹈,打太極,也有小朋友在放風箏等,加入各種故事情節,使觀者產生共鳴。
2、小區中心商業街,要表現其活力四射、繁華的景象,在場景的渲染中多畫一些鮮艷的旗幟,亮麗的廣告牌和露天的咖啡座椅之外,更加少不了人的參與。這時可考慮多布置一些動作、情態各異的年輕人,提升品牌的時尚度。
3、校園的文化廣場,作為學生聚集的場地,適宜多畫人,其形態和表情還要結合校園文化的時代特征。還可以設定一個特定的活動場景,例如,廣場中心有人在進行吉他表演,周圍看臺上的同學歡欣鼓舞。這種呼應關系使場景的“磁場效應”馬上發揮出來。
4、清幽的中庭綠化空間。辦公空間中的中庭綠化是幽靜的場所,此景中人物就應較少,人物也應以靜態為主,且應在中、遠景出現,更利于體現場地的清幽情景。通過對人物在場景中的活動表現去強化主題,讓觀者領悟設計意圖,并產生情感共鳴,創造新意。
(四)觀悟生長規律
自然界的物種繁多,形象特征各異。在畫表現圖時,各種物種都可能是表現和創作的重要題材,因此,畫表現圖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常以無心觀悟它的奧妙,常以有心觀察它的分界”,遵循物種生長規律,細心觀察,用心琢磨,才能畫出生氣靈動的表現圖。
(五)主題性創作
關鍵詞:廈門大學上弦場 天時 地利 人和 空間分析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limits of the functional stadium,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cenery on degree, more difficult to build a unique spac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will wind field in xiamen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s how designer is through "climate, geographical and human" clever apply, made it into extremely xiamen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beautiful scenery.
Key words: xiamen university, a climate favou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bend the spac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0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作為公認的中國環境最優美的大學校園之一,廈門大學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天時”,以依山傍海的地形特征為“地利”,充分發揮“人和”的主觀能動性,在依循“天時”與“地利”的基礎上,運用各園林要素,挖掘出以閩南文化與僑鄉文化相融合的校園特色,打造出廈大的文化符號,營造出專屬于這所濱海花園學府的獨特景觀。而作為陳嘉庚先生直接參與督建、花費心血最多的項目,建南樓群所圍合的運動場――上弦場,更是憑借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與巧妙設計,成為了廈大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1利用“天時”選定空間
成功的空間景觀設計來源于對自然環境等場地現狀的充分觀察和巧妙利用。本文所提到的“天時”,就是指場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場所特性等基本現狀。設計時應根據場地的現狀特點,因地制宜地選定空間位置,并利用有效的設計手法避免或減弱不利條件的影響,充分發揮“天時”的優越性,營造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空間。
1.1總體環境氛圍的統一
上弦場曾是廈門大學的主體育場,位于廈門大學西南部,依次毗鄰環島路與白城沙灘,以及最南端那片海天相接的大海。總面積約36000 m2。從演武路至廈大白城這一路段的環島路,呈S形的流線型,即可觀海又可賞橋,體現出橋岸結合、互為風景的特點。同時,作為歷年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的主要賽段,如今的環島路已成為集觀賞海景與健身休閑于一體的“體育之路”[[]]。而沿海岸線綿延幾百米的的白城海灘,也以其浪緩灘闊、沙質潔白細膩等特點,成為人們涉水游泳的天然海濱浴場(見圖1)。
環島路與白城海灘二者共同構成了一條集旅游、觀光和健身休閑于一體的海濱綠色長廊。而廈大的上弦場就位于這條極具廈門特色的海濱長廊的北部,其運動場自身的特性與健身休閑為主的綠色長廊相呼應,從環境氛圍上做到與總體背景相契合。
1.2地理氣候條件的利用
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給廈門帶來了宜人的氣候條件,也給上弦場這一面朝大海的運動場帶來了特有的海洋氣息。
但運動場離海岸線的平面距離約為140m,在這種距離下,海洋對于該場地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場地利用、相差近6m的高差以及五幢建筑樓群的共同圍合,使上弦場成為內凹式的下沉空間,并通過運動場至環島路的植物緩沖帶,減弱海風對運動場的不利影響。
同時,由于視線的阻擋,在上弦場的看臺上并不能直接觀賞到美麗的海景,但這并不影響觀景者感受海的聲音與氣息,無論是夾雜著清爽與潮濕氣息的海風,還是海浪的陣陣拍岸聲,都無不讓人感受到身處海邊的愜意。
2利用“地利”圍合空間
此處的“地利”主要是指利用獨特的地形條件與建筑群體的圍合,營造出具有鮮明場所感的向心式內斂空間,并隨著坡度的陡緩產生強烈的秩序感與樂曲般的節奏感與韻律感[[]]。
建南樓群的地面標高要比運動場的標高高出6m左右。設計巧妙地利用這6m的地形高差,將山坡削砌、設計成25級臺階,其中每8~9級設一寬1m左右的平臺,臺階底部便是平坦寬闊的運動場。這25級臺階的巧妙設置既解決了高差上的過渡,又為上弦場提供了一個可容納2萬觀眾的看臺[[]]。
同時,臺階所構成的空間具有明顯的向心性,而隨著臺階數量的增多,高差的增大,其向心性就越強,空間的圍合感逐漸越強[[]],此處巧妙結合了臺階與上弦場,從而共同構成了一個典型的下沉式空間――一個即可觀望又有安全感的戶外活動場所,也因此成為深受廈大師生歡迎的健身休閑空間。
3利用“人和”渲染空間
不同地域環境的大學校園,具有不同的歷史積淀與文化特色,所展現的空間形態也必然包含了當地的歷史文脈和人文精神。因此,再好的天時地利,也需要充分發揮“人和”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校園的文化特色,并運用各種造景要素渲染空間,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觀。
3.1建筑
建筑的位置、造型、材質都對空間圍合與氛圍營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位于高臺之上的建南樓群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它建成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陳嘉庚先生親自參與設計、督造,是廈大頗具風格的標志性建筑群。建筑布局上秉承嘉庚式建筑“一主四從”的傳統布局,五幢建筑弧型排開,順著山勢、面向大海,呈半月形布局環抱美麗的上弦場。這種集合型的建筑群體模式,通過平面布局、建筑外型、建筑材質等方面達到與場地環境的相協調,聚巧形而展勢,展現建筑的鮮明風格與強烈的整體感(見圖2)。
而建南樓群的中心――建南大禮堂,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將中國古建筑傳統的歇山式屋頂與獨具閩南民居特色的曲燕尾脊相融合,蓋在羅馬的愛奧尼柱式上,使得中國古建筑、南洋建筑以及歐式建筑三者相結合[[]]。大禮堂兩側的四幢建筑,則以西歐別墅式風格為主,利用當地盛產的多色花崗巖作為彩色出磚入石,在建筑墻角處將這鮮艷如血的煙灸磚鑲嵌至淺色的花崗巖中,色彩鮮明而和諧,同時在視覺上又與統一的紅瓦屋頂以及上弦場的塑膠跑道相對應,進一步強調了建筑與運動場的整體與統一。對于廈大來說,這些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建筑樓群,不僅是標志性的建筑景觀,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象征。
3.2場所名稱
除了建筑對于環境氛圍的所起到的烘托與渲染作用以外,基于校園的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所命名的場所名稱,也能從側面上展現一個校園特有的人文精神。
以上弦場為例,看臺中間所刻的“自饒遠勢波千頃,漸滿清輝月上弦”這一詩句就點名了名字的由來,當年為運動場題名的時候,這里面朝大海,一彎新月正上弦,于是“上弦場”因此得名。
3.3植物等其它元素
此外,植物、鋪裝、圍欄等造景要素也對整體的空間氛圍起到了協調與烘托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列植的假檳榔與蒲葵環繞建南樓群周邊,強化了建筑與上弦場的空間邊界。同時,選擇棕櫚科這一具有典型熱帶氣質的樹種,與對面湛藍的大海相映成趣,突顯廈大濱海的亞熱帶風光。
結語
廈大的上弦場因其背靠建南群樓、面朝大海的地理優勢,優美的弧線式階梯設計,以及通過地形、建筑所圍合出的場所感,創造出了一個即可觀望又有安全感同時兼具美景度的開放性活動場所。在氛圍的營造上,通過中西合璧的嘉庚風格建筑群落,塑造出了鮮明的閩南地域特征,彰顯了廈大博采眾長的海濱氣質。
【參考文獻】
[1]付俐媛.校園健身與休閑空間景觀設計[D]: [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農林大學大學,2010
[2]百度百科.廈門環島路[EB/OL]. baike.省略/view/1880262.htm. 2009-12-26
[3] 黃光宇.山地大學校園空間更新設計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重慶大學建筑系,2004
[4] 謝弘穎.廈門嘉庚風格建筑研究 [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 浙江大學建筑系,2005
[5] 趙娜,高翅.淺析風景園林中的臺階設計[J].山西建筑,2009,35(8):348-349
[6] 王希,高陽.廈門嘉庚風貌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7,5(4):1-9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