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武術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早期農業社會的祈雨、治水活動常伴隨著巫術儀式,所以產生了反映祈雨與治水巫術儀式的神話。
1.祈雨型。古代祈雨,多由巫師主持并實施。甲骨文和相關典籍多有關于用焚巫、暴巫、雩舞等方式祈雨的記載,說明巫師在祈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巫師主持的具有巫術性質的祈雨活動是驅使水神降雨的儀式。這類儀式導致了祈雨型水神巫術神話的產生。由于社會的變遷,反映此類儀式的神話已殘缺不全,僅寄存于相關神話人物的造型中,如雨師、四海海神、夸父等。(1)雨師。雨師,有多種稱謂,可見其并非專指一神,而是眾多掌管雨水神靈的統稱。最初是以畢星為雨師,即以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的畢星為雨師。《周禮》中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编嵭?“雨師,畢也”,意思是“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碑呅窃谔?,雨水也是從天而降,古人便以為雨水是由畢星操縱的。將畢星認定為較早出現的雨師,是因為這種認定符合自然崇拜演變的規律。自然崇拜最初的對象就是自然物質本身,后來才發展為人格化的神靈。雨師人格化之后,便出現了一系列人形化的雨師。先秦時期人形化的雨師有蓱翳、屏翳、玄冥等。雨師人格化的原因,一方面與自然崇拜的必然演化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巫師經常參與并操縱祈雨活動有關。蓱翳、屏翳、玄冥等極有可能是祈雨的巫師人物。雨師之名,以“師”名神,含有尊重的意思。其實,尊雨師之神為師,主要是出于對操縱降雨的巫師人物的尊重。同樣的道理,風師之名也是出于對呼風喚雨之巫師的尊重。明確了雨師與巫師合二為一的關系,再來考察雨師驅使水神祈雨的神話。《山海經•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郝懿行注:“雨師妾蓋亦國名,即如《〈周書〉王會篇》有姑妹國矣。”王念孫指出:“《御覽•鱗介五》(卷933)無妾字?!卑唇洷緹o妾字,所以郭璞注只釋雨師:“雨師謂屏翳也。”按郭璞雨師之說,此雨師形象中當蘊含了水神巫術儀式:“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或“各操一龜”,蛇、龜均為水神,人黑者或人面黑身者,操蛇耳蛇或操龜之形象,正是巫師人物用水神施行巫術祈雨儀式的寫照。其實,《山海經》不少掌管水域,能呼風喚雨之神靈,都具有雨師以蛇等水神為飾的形象。(2)四海海神?!渡胶=?#8226;大荒南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不廷胡余?!薄渡胶=?#8226;大荒西經》:“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庇衷?“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彼暮:I窕蜱砩?、或踐蛇、或銜蛇、或操蛇,均是以蛇為飾,象征著它們都是掌管水域的神靈,其形象皆源自巫師人物操縱水神施行祈雨的巫術儀式。(3)夸父??涓缸啡丈裨?,在《山海經》中有兩處記載?!渡胶=?#8226;大荒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视蔑嫞嬘诤游?,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癁猷嚵??!笨涓笧楹巫啡?,神話中沒有明說,只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對夸父追日頗有微詞,這是神話記載者的評價,并不代表神話的真意。神話極言夸父追日時的口渴,喝干了黃河、渭河的水都不解渴,曲折地透露出當時嚴重的旱情,烈日暴曬、河流枯涸。上古人以為旱情是太陽神造成的,要解除旱情,就需趕走太陽。夸父追日,即是逐日,就是要將太陽趕回其居住之所禺谷以消除旱災??梢姡裨挿从车氖且环N驅旱祈雨巫術。這種巫術還見于驅旱神女魃活動?!渡胶=?#8226;大荒北經》:“黃帝乃下天女曰魃?!碧炫?,即天神之女。上古神話中的太陽神往往是旱神,旱魃成為其女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女魃神的形成,與上古太陽為旱神的信仰有關。神話說,女魃從天而降幫助黃帝戰敗蚩尤之后,“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女魃所居必大旱,要解除旱情,必須念口訣驅逐女魃。神話反映的正是逐日驅旱祈雨儀式,只是所逐對象已由日神置換成日神之女魃。這種儀式在后世演變為澆旱魃儀式,一直流傳,至清代仍盛行不衰。旱魃神話與相關儀式也足可佐證夸父追日之本義。夸父逐日,是為除旱,夸父的原型就當為驅旱祈雨之巫師。上述神話中的神靈均以水神(蛇、龍、龜)為飾,既表明了他們主宰降雨的神職,也是巫師人物驅使水神施行巫術祈雨的儀式的再現。
2.治水型。治水是為了解除洪澇災害,在古人的觀念中,洪澇災害的形成也與水神有關,所以在治水過程中也要施行水神巫術。反映此類巫術的神話,稱為治水型水神巫術神話。治水神話以鯀禹神話為典型,《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滨呏嗡孟⑷酪攒е?。息壤作為一種不斷增長的土壤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物件,可見鯀治水也用巫術之法。鯀的治水巫術與水神也有關系,但難考證。禹治水,既用堙,也用疏,并在兩法中施行水神巫術。晉王嘉《失遺記》卷二:“禹盡力溝洫,導以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秉S龍曳尾,是模擬水神黃龍疏通河道的巫術,玄龜負泥,是模擬水神玄龜修補堤岸的巫術。此則神話所反映的正是大禹所用水神治水巫術。由于大禹治水多用疏通之法,所以神話中表現大禹施行巫術疏通水道的行為居多。屈原《天問》:“應龍何畫?”王逸注:“有翼為應龍,有神龍以尾畫導水,注所當決者,因為治之?!敝祆渥⒁渡胶=洝?“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因為治之。”諸多文獻,都敘述了大禹驅使應龍疏通河道的巫術,此應龍與前所述黃龍一樣,均為水神。通過對水神施行打擊乃至殺害而消除水患的巫術,典籍也多有反映此類巫術的神話。大禹導淮神話講述了大禹降服水神無支祁的巫術。《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古岳瀆經》:“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迅雷,石號木鳴,土伯擁川,天老嘯并,攻不能興。禹怒,召集白靈,授命夔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氏、章裔氏、兜盧氏,黎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祈,……禹授之童力,不能制;授之烏木,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i鎖大索,鼻穿金鈴,徙之淮陰之龜山足下,俾淮水勇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圖此形,免淮濤風水之難?!惫湃送鶎⑺w咎于水神作祟,所以要施行驅除或征服水神的巫術。禹通過太陽神庚辰來施行囚禁水神無支祈的巫術,終于獲得成功。治水神話中的施虐巫術還有殺死水怪。《山海經•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詛,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毕嗔炙街幗韵轂樗?,疑為地震災害造成堰塞湖現象的神話式表達。禹治昆侖北水害,實則為治理堰塞湖,所以才用填土的方法。禹殺水怪相柳氏,是治理堰塞湖過程中施行的巫術,神話幾經轉輾敘述,已成為一個完整的降服水怪故事,但其中的巫術行為人依稀可見。
3.創世型。女媧的本事在于造人,但隨著女媧神話的不斷傳承發展,又衍生出了女媧補天殺水怪的神話,女媧補天殺水怪神話顯然是受原生態水神巫術神話影響而形成的。女媧補天殺水怪,也屬于對水神的施虐巫術行為。《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蒼天補,四極正;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迸畫z治理水患是與補天相聯系的,已經不是一般的治水,而是屬于對世界的重新創造。在創世神話中,世界的創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創造,才能建立起穩固而有秩序的世界。女媧之時,固有的天地不夠牢固,發生了天塌地陷、洪水泛濫的情況,女媧煉五彩石補上了破損的天空,用螯足將其固定,并且殺水怪消除水患,都屬于再次創世行為。女媧與禹的水神巫術行為,同出一轍,卻有著不同的性質。女媧的治水屬于創世性質,而禹的治水則屬于創世后的創業行為。顯見,女媧治水巫術神話是受禹治水巫術神話影響而形成的。如上所述,在原始農業發端與洪水泛濫的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水神巫術神話,反映出當時水神巫術儀式的盛行。由此,水神巫術及其相關神話就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澤披后世,影響深遠。
二、部落戰爭中的水神巫術儀式
水神巫術神話的產生,強化了水神巫術儀式的神圣性與普適性,由此,水神巫術儀式的應用就超出了祈雨治水活動的范圍?!洞呵镒髠?#8226;成公十三年》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贝呵飼r代的這種觀念,同樣也適用于史前時代。祭祀包括與祭祀相關的巫術活動和戰爭是氏族部落中的最重要的活動。將兩件最重大的活動結合起來,就有可能在戰爭中使用巫術手段,這樣,就產生了用于戰爭的水神巫術。黃帝戰蚩尤神話是反映水神巫術儀式的典型案例。《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倍∩较壬J為:黃帝、蚩尤為水旱之神,“左傳所傳說的‘阪泉之戰’黃帝擒殺蚩尤的故事,實象征禱雨之祭用蓄水的‘應龍’決殺旱龍的寓言?!倍∩较壬鷶嘌?“因此,我敢論定,所謂‘逐鹿之戰’,所謂‘阪泉之戰’,不是什么民族戰爭,也不是什么奴隸革命,只是把農業生產者受了旱災的威脅而舉行禱雨的典禮演繹成為禱雨的神話而已?!保?]丁山先生否認黃帝戰蚩尤神話為戰爭神話,顯然不符合客觀實際,因為神話明明白白反映了黃帝與蚩尤的生死較量;但丁先生認為神話表現了與祈雨有關的巫術儀式,是獨具慧眼的。事實上,黃帝戰蚩尤神話,并沒有正面敘述戰爭,而是敘述了戰爭中的巫術對抗行為。雙方所使用的巫術,都是驅使水神的巫術,這是將當時農業生活動中普遍使用的巫術法則運用于戰爭的結果。黃帝先是用應龍施行巫術?!洞蠡臇|經》:”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惫弊?“應龍,龍有翼者也?!睉埵怯谐岚虻乃瘢梢婞S帝所用之法為水神降雨巫術。蚩尤則針鋒相對,利用水神風伯、雨師作法,縱大風雨,以遏制應龍之水,也是運用水神巫術。黃帝又用魃來施行止雨巫術。魃,旱神。旱魃,從表面上看,與水神相對立,從實質上看,卻有著同一性。水神掌管雨水,既可降雨,也可止雨。止雨,也即旱魃之神性。旱魃表現了水神止雨方面的神性,實為水神大家族一員。旱魃止住了風雨,黃帝在與蚩尤的斗法中取勝,這實際上是從側面表現了黃帝部落贏得了這場戰爭。共工與顓頊之戰也與水神巫術相關?!痘茨献?#8226;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神話沒有明確敘述戰爭場面及水神巫術,但戰爭的結局是洪水泛濫,從中也透露出了戰爭中施行水神巫術的信息。此外,神話中的炎黃之戰,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也與水神巫術有關?!秴问洗呵?#8226;蕩兵篇》:“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薄痘茨献?#8226;兵略訓》:“炎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薄妒酚?#8226;律書》:“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黃炎故用水火”之句,說明炎帝所用為火巫術,黃帝所用為水巫術。這與各自的巫術習慣有關。其實,水火巫術具有同一性,實則為一神職的兩個側面或兩種功能。所以水火巫術實則為同一性質的巫術。炎黃所用巫術都可以稱之為水神巫術儀式。由此,也就不難解釋火神炎帝后裔共工、相柳為什么是水神的緣故了。從以上神話可見,古代戰爭,多用水神巫術,說明水神巫術影響深廣,已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巫術儀式。典籍所記戰爭神話,幾乎都與水神巫術相關,據此,中國古代戰爭神話,又可以稱為水神巫術神話。
三、水旱災害民俗中的水神巫術儀式
神話反映儀式,而儀式一經神話的闡釋,就獲得了合理性、合法性的存在,因而能廣泛久遠地傳承。誠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神話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達、增強并理順了信仰;它捍衛并加強了道德觀念;它保證了儀式的效用并且提供了引導人的實踐準則。因此,神話是人類文明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積極努力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釋或藝術幻想,而是原始信仰與道德智慧的?!保?]產生于農業文明發端時期的水神巫術神話,由于反映了以祈雨、治水為內在意蘊的水神巫術儀式,所以一直影響著數千年的農業社會,并使得水神巫術儀式成為民眾生活中的核心儀式。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經常舉行祈雨儀式,在民間主要是舉行水神巫術祈雨儀式。水神巫術儀式又以龍巫術祈雨儀式為主。商代已有用土龍祈雨的巫術。殷墟卜辭載:“其作龍于凡田,有雨?!?《合集》629990)這里記載的是作土龍祈雨,是以泥土造成的龍來再現龍的形象以祈雨的巫術儀式。漢代,土龍巫術儀式大為盛行?!痘茨献?#8226;地形》:“土龍致雨?!痹S慎注:“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龍。云從龍,故龍致雨。”漢代土龍巫術還融入音樂、舞蹈及多種法術。東漢桓譚《新論》:“劉歆致雨,具作土龍,吹律,及諸方術無不備設。譚問:‘求雨所以為土龍何也?’曰:‘龍見者,輒有風雨興起,以迎送之,故緣其象類而為之?!痹焱笼埼仔g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代土龍祈雨巫術,主要由地方官吏來主持。在土龍巫術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蜥蜴、畫龍、草龍等巫術祈雨儀式。蜥蜴巫術,是以蜥蜴代替土龍以祈雨的巫術儀式。蜥蜴之所以能夠代替龍,是因為古人視蜥蜴之類的爬行動物為龍的同類?!短綇V記》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故事:“王彥威鎮汴之二年,夏旱。時表王傅李玘過汴,因宴。王以旱為慮,李醉曰:‘欲雨甚易耳??汕笊哚t四頭,十石甕二;每甕實以水,浮二蛇醫,覆以木蓋,密泥之;分置于鬧處,甕前設席燒香,選小兒十歲已下十余,令執小青竹,晝夜擊其甕,不得少輟?!跞缙溲栽囍蝗諆啥扔?,大注數百里。舊說,龍與蛇師為親家。”《方言》八云:“守宮……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毕旙?,即為蜥蜴。蜥蜴因常用作藥物,所以有蛇醫或蛇師之稱。蜥蜴祈雨法為土龍祈雨法的變異形式。唐宋間又出現了畫龍祈雨的巫術。鄭處海《明室雜錄》:“唐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闕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禱于山川而無感應。上于龍池新井辦一殿。因召少府監馮紹正,令四壁各畫一龍。紹正乃先于西壁畫素龍,奇狀蜿蜒,如欲振躍。繪事未半,若風云隨筆而生。上及從官于壁下觀之,鱗甲皆濕。設色未終,有白氣若簾廡間出,入池中,波濤洶涌,雷電隨起。侍御數百人皆見白龍自波際乘氣而上,俄頃陰雨四布,風雨暴作。不終日,而甘雨遍于畿內?!彼未孆埰碛晗喈斒⑿?,人們還用現成龍圖案來祈雨。以龍圖祈雨,至明清仍有遺存,不過,所畫之龍已經不是出于名師之手,而是坊間所印制的紙馬一類。可見,其俗已經廣為流行。近代社會,龍巫術祈雨儀式仍有傳承。如胡樸安所記天津祈雨習俗:“天津農人遇天旱之時,有求雨之舉。求雨者,或抬關壯繆之偶像出送,或抬龍王之偶像出送,前引儀仗多件,鑼鼓喧天聒耳,猶如賽會一般。另有一人,身披綠紙制成之龜殼,以墨粉涂面,口中喃喃而語。其余隨從之人頗多,大都戴一柳圈,手持一柳枝,亦不知何所取意。每到一處,該處之人皆須放鞭炮,陳列貢品迎接。有街市之處,門口皆插柳枝,用黃紙書‘大雨時行’四大字懸之。亦有書‘大雨如注’,或‘天降大雨’者。另有兒童等用長板凳一條,塑泥龍于上,以蚌殼為龍鱗,粘其上,扛之向街中游行,口中喊曰:‘滑瀝滑瀝頭咧,滑瀝滑瀝頭咧。家家小孩求雨咧?!蛴趾爸?‘老天爺,別下啊,滑瀝滑瀝下大咧。大雨下到開洼,小雨下到菜畦里?!边@種聲勢浩大的祈雨活動,包含了多種巫術儀式:抬關羽水神、龍王水神游街,扮水神龜神游街,插柳、戴柳祈雨(楊柳是民間信仰中的致水之物),其中用板凳龍游街的祈雨儀式,是傳統龍巫術祈雨儀式的繼承與發展。
四、節日民俗中的水神巫術儀式
關鍵詞:傳統武術文化;現狀;緣由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2
1 前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悠遠流長,而人文精神,更于其間特見其長?!爸芪摹?已燦然可觀,而孔孟老莊荀韓等先秦諸子更大略厘定此后一二千年中華文化發展基本格局,“言必稱堯舜”、“行必分尊卑”已成為中華民主的印章,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享譽世界,讓世人稱奇。然而近現代以來,隨著歐美強勁的經濟文化風暴來襲,中國傳統文化無一幸免地遭到侵襲,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也不免花果凋零。究其因,既有外來文明之橫決,亦有自身后繼之乏力。
2 外來文明之橫決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化就是人類生活的一體化過程,是越地區、尤其是民族國家的一種全球整體性發展趨勢?;蛘哒f,它指的是“當代人類社會生活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展現的全方位的溝通、聯系、相互影響的客觀歷史進程與趨勢”[1]。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同時也是文化的全球化。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代表之一,在這場聲勢浩蕩的全球化競爭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面對外來文明的入侵中,顯得力不從心。外來文化入侵的優勢體現在:
首先,全球化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利益至上,以美國為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斷對外強化其國際地位和價值觀,不僅僅是經濟侵蝕,更多的是文化的侵入,特別是對于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是美國等資本主義大國視為主要的戰略對手。因此,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遭到威脅是自然而然的現象。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內傾文化,而西方國家的文化是外傾的,西方國家的精神文化更注重外在的表現,將精神文化表現于物質形象上,這樣的文化更具體,更具有感染性,更容易傳播。而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注重內在的修為,精神層面的修煉,這樣的文化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修煉才能有所感悟與提高,很難讓人在短時間內有所見長。因此,與高度物質形象化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播與推廣方面顯得十分乏力。
第三,西方國家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強加于中華民族,使我們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趨之若鶩,而對傳統武術文化的存在與發展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從,甚至喪失了信念。余英時先生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反智主義”的傳統,使人們缺乏對事物的正確判斷,造成價值觀上的迷茫,也造成了傳統文化發展的停滯。
第四,西方文化是一股趨向無限的權利意識,任何“變動”都能導致不斷超越與不斷進步 [2]。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靜態文化,這種靜態性造成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具有靜態的“目的”意向性,整個系統都能長久保持相對平穩與不變的超穩定性,缺少變革的動力。
全球化引起的這樣文化上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多樣性的必然,這些文化在矛盾、對立、悖論中發展是合理的,這也符合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哲學基本概念。因此,當今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面臨諸多外來文明之橫決,使其發展和傳承出現了停滯不前、斷裂、甚至有部分消亡的狀態也成為必然。
3 自身后繼之乏力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時至今日,其發展顯得后繼乏力,一種文化傳承受阻,除了外來文明的沖擊,內因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決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內因有中國人強調穩妥的性格、保守的農耕文化、注重傳承的家族觀念和唯我獨尊的大國心態,這幾個方面對于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3.1 中國人的性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成為文化的主體,“天不變,道亦不變”強調了社會的穩定性,而“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將具有創新精神的“數”排在最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重人際,而輕創新、輕科技的價值傾向,就像魯迅先生在《申報?自由談》中談到:“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
林語堂先生評價中國人的德行是“圓熟”,即平和、知足、鎮靜、忍耐四種品質,這是一種消極的性格,是一種靜止的思想,體現的是容忍而少進取和爭勝的精神,把“退一步海闊天空”作為人生信條。中國人性格保守,傳統文化多因襲而少創造,這決定了國人先天缺少探險精神,缺少開拓與浪漫。使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更多的是采取妥協和自足,而不是及時地革新與發展,因此,傳統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舉步維艱是可以預見的。
3.2 農耕文明
中國農耕文明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這樣相對封閉、獨立、平和的環境,使中國農業文明發展達到自然和社會條件所允許的頂峰,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中國傳統農民的真實寫照,這樣緩慢、平和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對變革缺乏興趣和變通能力。同時封建統治者強調的“重農抑商”的政策,雖然春秋時期管子曾提出農商并舉的政策,但也僅僅是奇葩一朵,曇花一現。在中國農耕文明社會里,統治者雖然沒有禁止商人,但絕對是不提倡的,這樣就導致商業經濟帶來的活躍思想被牢牢的限制于萌芽狀態,使人們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感覺,缺乏靈活多變的變通能力,人們懶于行動,安于現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與創新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一、主辦單位:
湖北省體育局、十堰市人民政府
二、承辦單位
湖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十堰市文體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武當雜志社
三、主要內容
研討武當武術及傳統武術繼承發展問題。
1、武當武術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武當武術產業、市場研究;3、武當武術旅游經濟開發的研究;4、武當武術競技技術的開發研究;5、武當內丹養生功的開發研究;6、武當武術競技規則研究;7、道教圣地、太極祖庭的建設構想;8、武當武術聯誼大會制度化研究;9、武當武術向海外推廣的經驗;10、內家拳各門派怎樣盡快普及推廣本門功法,迅速壯大本門派隊伍;11、傳統武術器械、服裝、培訓、書刊開發應用研究;12、振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方略;13、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能研究;14、傳統武術普及推廣的基本措施:15、傳統武術技術的提高途徑。16、其它議題。
武當武術功理功法的探討。
1、各門派新挖整傳統功法套路;2、各門派功法拳理介紹及習拳心得和體悟;3、各門派歷史源流、前賢宗師的傳記及奇聞軼事。
觀摩交流
1、名家表演;2、精英展示;3、新挖整功法演示。
考察內家祖庭、道教文化。
四、參加人員
特邀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大專院校的資深武術專家、教授和有關部門領導。
民間太極、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極拳、詠春、蔡李佛拳及峨嵋等各個拳派傳人。
海內外各武術團體、館校、武術名家、傳人及傳統武術愛好者。
六、獎勵辦法
優秀論文獎:參加研討交流的論文,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分別給予獎金300-1000元,論文優先在《武當》雜志上發表。
挖掘傳統項目獎:新近挖整的武當內家拳功法套路,特點突出,具有推廣價值,演練水平較高,有傳承的史料,經組委會評定為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300-1000元,并推薦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當》雜志上重點刊登。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優秀獎:精英展示獎,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給予獎勵。(展示表演辦法見規程)
特別推廣貢獻獎:為弘揚武當武術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經大會組委會評審,發給特別貢獻獎,授予“武當百杰”光榮稱號。
大會向與會的每位代表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
七、參加辦法
凡愿意參加論壇人員,請與組委會辦公室聯系,索取報名登記表和有關規程,或從武當雜志網站下載(省略)。
大會收到報名表,登記審查批準后,發給會議通知及正式代表證。正式代表需交會務費100元,不在大會食宿者交200元。有論文參加評審者,另需交評審費100元。論文必須在2007年9月15日前寄大會辦公室。
參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費100元,在報名時寄交大會辦公室,報名時間截止9月15日前。
參會觀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會會務費3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因故不能參會的論文作者需交會務費300元,享受列會正式代表同等待遇,會議結束后,論文可刊登發表,證書、獎牌、紀念品一并寄發。
大會統一安排食宿,標準價由300元~900元五等,自由選擇。
大會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參會者可提前報名,同時把論文、習武簡歷、登記照(二寸免冠)二張,以及相關材料和費用寄組委會辦公室。
組委會辦公室聯系方式
郵編:442700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武當雜志社
電話(傳真):0719-5227401柯 超 劉 偉
1.1文獻資料法:以民間傳統武術、武術保護、武術傳播等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檢索系統檢索了相關文獻資料五十余篇,為本研究提供參考。1.2專家訪談法:對安徽省亳州市、淮北市、淮南市、安慶市等地區11位民間傳統武術家,以及安徽省體育局、合肥市體育局等相關部門領導進行實地走訪和電話訪談,全面了解了安徽省民間傳統武術傳承發展的相關問題。1.3邏輯分析法:在論文的制作過程中,運用相關的體育學知識、民間傳統武術規律,對訪談結果以及長效保護的措施與建議進行歸納和分析。
2武術傳播的基本屬性
“傳播”(communication),《辭?!分袑ζ涞尼屃x是:人與人或群體之間借助于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直接或間接地傳遞信息、情報、意見、感情等的過程。人類學家愛德華•撒皮爾認為:“每一種文化形式和每一種社會行為的表現都或則明晰或則含糊地涉及傳播?!笨梢?,傳播是一切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武術的發展也需要傳播,傳播是武術存在的必要條件。武術傳播是指武術技術及與武術有關的文化,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一定的途徑,在人與人之間橫向和縱向的流動過程[3]。這表明武術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載體是——人。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是一種傳遞民間傳統武術信息的動態過程,它始終貫穿于民間傳統武術的萌芽、發展和傳承。因此,安徽省民間傳統武術保護的長效機制必須經過傳播,才能傳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
3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方式
3.1自然傳播
自然傳播,亦稱人際傳播,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傳播的過程中,傳授方與接受方之間的一種面對面的、直接的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它是民間傳統武術傳播方式中最古老的一種。這種傳播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1)年輕的武林后生向老一輩或當地民間武術家學習,他們把其所會的民間傳統武術傳播給年輕后人;(2)增加民間傳統武術的交流,使其在交流過程中得以傳播,例如在民俗節日活動中安排民間傳統武術表演活動。自然傳播方式之所以長盛不衰,除了與中國人的宗經哲學和忠孝倫理有關之外,還與中國人長期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理念、閉塞的地理環境和落后的交通方式有關,其結果造就了中國人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述而不作”的所謂優良傳統,其實是一種民族惰性[4]。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古樸的自然傳播方式在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和交流中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是民間傳統武術傳播中使用了現代化技術媒介,即產生了技術傳播方式。
3.2技術傳播
技術傳播方式是指大眾傳播媒體介入到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涵括電視、電影、互聯網、書籍、期刊、光碟等。當前技術傳播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1)以電視、電影等形式出現的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媒介。例如,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播出的“武林大會”這個傳統武術電視節目,為民族傳統體育在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有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啟示,亦起到了將民間傳統武術傳播向更廣闊的范圍的積極作用。(2)以書面形式出現的民間傳統武術書籍、期刊等印刷出版物。例如,2006年出版的民間傳統武術書籍《中國傳統武術史》,以及武術類的期刊《中華武術》,都將民間傳統武術以印刷出版物的形式向外傳播。(3)以傳播民間傳統武術欣賞效果的傳播媒介。例如光碟以及網絡視頻上民間傳統武術的欣賞和邊看邊學等等。盡管技術傳播方式中融入了許多高科技因素,但是它不會替代自然傳播方式,二者在民間傳統武術傳播過程中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因此,二者相互補充,不僅有利于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而且對于民間傳統武術的保護更是不無裨益。
4基于武術傳播的視域,構建安徽省民間傳
(1.衡水學院體育系, 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學院教務處, 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文章以衡水學院為例,開展傳統武術在地方高校體育類校本課程開發資源和利用的專項研究,調查發現傳統武術在地方高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利用程度偏低,主要存在一線教師欠缺傳統武術納入地方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意識;重武術融入體育課程的形式,忽視武術精神實質;重傳統武術的“拿來”,缺乏與時俱進和創新等問題,針對性的提出提高地方高校體育專業教師課程決策的自主權,強化體育專業師資自身對傳統武術等的學習與領悟以及多元化培養體育專業師資從事傳統武術的教學素質等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 傳統武術 校本課程 資源開發和利用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9—0085—02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SZ141141。
作者簡介:1.楊文龍(1978~),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傳統武術是中國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重要文化瑰寶,是中國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之一。傳統武術是以技擊為內容,以身心練習為基本手段的中華民族傳承的個人防衛活動[1],其以其獨特的內容體系,多樣的形式贏得中華兒女及世界人民的厚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真正掌握民間傳統體育技法及精髓的人越來越少,其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秶抑虚L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 積極推進文化傳播,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2]
1 存在問題與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衡水學院2014-2015 學年學習體育課(含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 的1000 名大學生, 深入訪談10 名體育教師, 調查發現傳統武術在地方高校體育校本課程中開發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教師欠缺傳統武術納入地方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意識
通過對衡水學院體育課授課教師訪談, 發現一線體育專業教師缺乏將傳統武術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意識。主要表現為部分教師認為“傳統武術只是明間藝人的技能,不是體育大學生應掌握的技能”“傳統武術已經過時了, 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國際化如美國、韓國等體育技能”,還有的教師則表示“國家和學校規定了教學大綱,上面沒有傳統武術,我上課要根據大綱上”、“傳統武術學習后,沒有就業前景,我們上課要根據學生就業需要選擇好就業的內容”等。諸如此類的種種訪談表明,一線體育教師普遍缺乏對傳統武術等資源進行課程開發和利用的意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線體育教師對傳統武術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 最為主要的是一線體育教師缺乏課程決策和參與的主動權,即只完成上課等課程實施的教學任務,缺少對課程內容的規范性、科學性、文化傳承性等的思考和決定權,所以導致一線體育教師作為校本課程的旁觀者, 缺乏主動參與校本課程的動力和積極性。
1.2 重傳統武術融入體育課程的形式,忽視武術精神實質
通過問卷及訪談調查發現, 衡水學院體育類校本課程中將傳統武術納入其中的比例較低, 僅占當學年體育類課程的10.32%,而已將傳統武術納入體育課程中,調查發現傳統武術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形式大于內容。調查顯示,大學生學過如深州形意拳等傳統武術部分套路的占10.32%,而了解傳統武術精神或者懂得傳統武術套路禮儀的僅占1.2%。這表明傳統武術與地方高校體育校本課程融入度并不高, 并僅重視傳統武術技術形式,忽視了對大學生傳統武術精神、情感、禮儀等的培養。在訪談中調查也發現半數以上體育老師對武術精神表達的比較含糊。通過分析其原因, 主要在于一線體育專業教師對傳統武術的不了解,不精通,而教師的非專業勢必影響其從事專業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1.3 重傳統武術的“拿來”,缺乏與時俱進和創新
通過問卷及訪談調查發現, 在衡水學院融入傳統武術的體育校本課程教學中,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多為教師示范———學生觀摩———學生模范———教師指導, 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而對傳統武術教學內容上,絕大多數的體育專業教師僅僅是將傳統武術如深州形意拳部分套路再現給學生, 讓學生模仿學習, 幾乎沒有對傳統武術與現代結合的創意式武術套路的教學與練習, 這在當前無助于國家強化創新創意人才培養。此外,經訪談發現,絕大部分體育教師無緣外出培訓傳統武術等方面內容。由此可見,傳統武術融入地方高校體育校本課程之路舉步維艱。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體育專業教師缺乏創新人才培養意識; 其次, 體育專業教師對傳統武術認識和理解深度不足;再次,學校及相關管理者缺乏對體育專業教師進行傳統武術的培養機制。
2 建議
2.1 提高地方高校體育專業教師課程決策的自主權
作為宏觀的地方政府及高校管理者,需要逐步簡政放權,不斷激發地方高校體育專業教師的課程決策的自主權, 讓一線體育教師享有“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意識和樂趣。主要通過地方政府出臺系列規范地方高校教學的制度, 形成保障地方高校一線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機制, 并持續不斷的督促地方高校貫徹落實; 身為地方高校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 通過高校內部制度、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等,還原一線體育教師課程實施主人的地位。此外,作為二級學院管理者更需要充分調研,通過物質或精神激勵,切實抓好專業教研活動、專業特色活動、聽評課及說課等,強化本專業教師課程決策自主權。
2.2 強化體育專業師資自身對傳統武術等的學習與領悟作為地方高校一線體育專業教師, 更需要明確自身為課程實施的主人,需要自身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一方面,可以憑借自身興趣,利用節假日參加專門的傳統武術培訓班或參與網絡培訓;另一方面,多研讀傳統武術專著書籍、期刊文獻等;此外,如條件允許可以走訪調研傳統武術發源地如深州意行拳的傳人進行武術交流與切磋等。只有一線教師自身全身心投入于傳統武術的學習, 才能逐步提升自身對傳統武術的認識和理解。
2.3 多元化培養體育專業師資從事傳統武術的教學素質
作為學校各級管理者, 需要為一線體育教師開展傳統武術的校本體育課程創設條件, 要切實保障體育專業從事傳統武術教學的師資素質及培養。首先,學校和二級學院需要從制度上肯定和鼓勵傳統武術融入地方高校教學的嘗試;其次,建立從學校管理層到一線教師的傳統武術融入地方高校教學的實施機構及培訓機構;再次,從物力到財力全力支持體育專業教師從事傳統武術的外出學習、觀摩、考察、參會等,并將部分傳統武術傳承人請進來為我校學生上課等, 多渠道多元化的探索提升我校體育專業師資從事傳統武術教學的素質和水平。
本課題組以衡水學院為例, 開展傳統武術在地方高校體育類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的調查研究,梳理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些建議和建議。雖然在將傳統武術納入高校教學的實踐之路上前進了一步, 但是后期仍然需要深入探索傳統武術納入地方高校體育校本課程教學實施體系及評價方案。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心意六合拳 小學 創建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2-0038-0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與競技等。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習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防身自衛,而且磨練意志,完善人格。當前,在大力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全面推進體育課程改革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每一個體育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武術是周口特色體育項目,如何將武術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達到以武育人,以武養德,以武啟智,以武強身之目的呢?多年來,周口市川匯區牛營小學做了積極地探索與實踐。
1 牛營小學武術特色學校的創建與發展
1.1 廣泛調查論證,列入學校課程
河南省周口市地處豫東平原,素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武術在周口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1985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武術遺產105種拳術中,周口就有心意六合拳、兩儀拳、黑虎拳、查拳等22種武術拳種,其中不乏有全國的稀有拳種。在眾多拳種中,最為神奇的當數“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又稱心意拳,是我國著名的內家拳種之一,明末清初時,山西省永濟縣張營鄉尊村一代宗師姬際可先生所創,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心意六合拳是在世界萬物中看形練影,看形練意,是以練內三合、外三合,模仿萬物的形態,演變為拳法,起勢快如卷地風,發力剛、猛、狠、毒、快,似火燒身的靈勁和爆發力,主要拳法有十大形、四把捶、單雙把和锏、錘、刀、槍等器械及對練套路,是一套集搏擊、健身、防身、養生、修身于一體的優秀拳種。河南省周口市是心意六合拳重要傳承地之一,心意六合拳于2007年入選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校組織教師們深入社區、街道、村莊等,搜集信息,調查走訪,廣泛論證,最終確定將這一最能彰顯民族精神和本市民族民間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心意六合拳列入學校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開展心意六合拳教育教學活動。
1.2 建立健全組織,完善獎懲制度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任組長,分管副校長任副組長,領導班成員和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創建武術特色學校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到人;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和獎懲規則,每學期學校對工作責任心強,成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且在教師評優、評先、晉級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對武術水平較高、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彰,營造全校人人參與,齊抓共管,張揚個性,全面發展的良好氛圍。
1.3 培養武術教師,提升師資水平
學校聘請中國武術七段獲得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心意六合拳九代傳人買西山任武術總教練,定期到校為師生們授課、培訓和輔導,講授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淵源、拳理技法、健身和防身價值等;選派身體素質好、有一定武術基礎的體育教師外出到心意六合拳協會學習培訓;開展心意六合拳優質課評比、教學研究等活動;邀請武術名家名師定期到校作專題講座和輔導,宣講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以此增強師生保護傳承傳統武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1.4 開設專門課程,營造尚武氛圍
(1)學校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制訂了心意六合拳的教學計劃,確定每班每周兩節心意六合拳武術課,指派專職教師將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按照由淺入深、寓教于樂、循序漸進的原則和方法,向學生們系統教授四把捶、五行連環拳、單把、雙把等單練和組合套路以及刀、槍、劍、棍器械套路。
(2)學校成立了心意六合拳興趣小組,確立了“四定一?!钡幕顒臃结?,即定專職教師、定活動時間、定活動地點、定活動內容、確?;顒淤|量,利用每周三、周四下午第三節課的時間,指派體育教師輔導有一定發展潛力且愛好習武的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武術技術和運動水平。
(3)每學期舉行一次“武德杯”心意六合拳文化遺產展示暨心意六合拳功夫擂臺賽;定期舉辦武術知識競賽;每年舉辦一次“傳承杯”功夫小明星評選活動,邀請心意六合拳傳承人和知名武術專家擔任評委,評出“最佳功夫獎”、“最具潛力獎”等獎項。通過組織比賽和表演活動,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確保了學校活動的質量,又帶動了各班活動的開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張揚了他們的個性,又讓他們享受到活動帶來的快樂。
1.5 注重武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拳經曰:“太極奸,八卦滑,最毒不過心意把。”心意六合拳內功精微,妙法神力,素以技擊稱雄于武林,有“三年太極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譽。心意六合拳具有貼身靠打、進退迅速、剛勇猛烈、技擊性強、一招致敵的特點。“習武先習德?!睂W校十分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將品德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育學生既使掌握心意六合拳技擊方法和本領,也不能逞強欺弱,以大欺小,危害他人和社會。知曉練武不是為了傷人性命,而是要學會謙讓,尊重對方,懂得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在周口心意六合拳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先后涌現出買壯圖、袁長青、袁鳳儀、尚學禮、楊殿卿、盧嵩高、買金魁、于化龍、李尊師等許多心意六合拳名家和名師。學校充分利用這些武術名家的傳奇經歷和感人故事,引導和教育學生如何強身健體,如何習武做人。抗戰時期,心意六合拳大師于化龍在上海黃浦江畔與日本武士比武,將其多次打翻在地,日本人束手無策,甘拜下風,于化龍精湛的武藝和不凡的身手,令國人拍案叫絕,他用雙拳激起了中國人的團結心;心意六合拳名家李尊師代表中國隊參加1944年在日本舉行的東亞運動會,在比賽前立下生死文書,痛打了日本選手木本三郎,李尊師因打敗東洋武士被譽為“東亞第一”,再一次捍衛了民族的尊嚴,長了民族志氣,振奮了民族精神。通過講述生動而真實的故事,教育學生們學習武林前輩愛國明理、為人正直、與人為善、講信明義、刻苦治學、謙虛禮讓的高尚武德,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
1.6 拓寬育人空間,提升武術品位
學校組建了心意六合拳功夫表演隊,堅持長期訓練和輔導,每年的全民健身月期間,學校組織隊員們到五一廣場、體育館、人民會堂等地表演和比賽;先后參加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華姓氏文化節武術精品展演、全國心意六合拳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等大型節慶展示活動,隊員們時而勇猛如虎,時而如風似箭,古樸穩健、剛柔相濟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表演,令在場的觀眾贊嘆不已。這些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特長和施展才華的平臺,而且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自信,培養了學生不畏困難、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7 重視武術研究,提高理論層次
學校聘請周口師范學院教授擔任武術科研顧問,成立了心意六合拳教學與研究課題組,組織教師對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淵源、拳法特點、教學與訓練、健身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等進行調研,收集文字、圖片資料,每年舉辦一次心意六合拳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們撰寫武術理論文章,部分老師撰寫的武術論文在國家和省級科研成果和優秀論文評比中多次獲獎,撰寫論文《淺談心意六合拳之金雞扇膀》、《心意六合拳習練“六忌”》等在《武魂》、《搏擊》(武術科學)等武術專業期刊雜志上發表10余篇,不僅提高了體育教師心意六合拳教學和理論研究水平,而且為心意六合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的教育傳承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 武術特色學校的創建與發展經驗總結
經過多年不懈地努力,學校全體師生在創建心意六合拳武術特色學校的過程中,從調查論證、健全組織、培養師資、開設課程、武德教育、拓展空間、理論研究等方面做了許多嘗試,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而且使學生們從小受到傳統武術文化的熏陶,感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還激發了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喜愛心意六合拳的熱情空前高漲,也使得這一瀕臨失傳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提高了學生的身體與文化素質。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經歷和體驗,習武已成為他們學習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伴隨著他們成長乃至終生受益。2010年,學校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少數學生家長對心意六合拳的了解不夠深入,認識不到武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擔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存在抵觸情緒;學校的武術文化氛圍營造不夠濃厚;社會上增強保護傳承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不夠強烈等等。
在首都西北的北京體育大學,每年秋季都是新生入學的日子,每年秋季也都是各位老同學收獲上一年的成績,投入新學期的日子。各位老師為此辛勤忙碌,李印東先生則更加辛勞:一面要負責學生的教學工作,指導學生論文;另一方面還要進行武術文化研究,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課程,了解傳統武術的文化魅力。李印東先生在北京體育大學武學博士,現在擔任碩士生導師,是武術文化學研究領域中的領軍人物,更是海航《東方養生》的老朋友。接受到采訪的邀請,李印東先生在百忙的工作之余,解答了記者的關于武術文化的諸多疑問,為廣大的武術愛好者以正視聽。
“絕技”與師徒關系
近來在網絡上流傳著“太極大師”閆某與弟子的推手視頻,其夸張程度受到了網友的廣泛批評,較溫和者認為其有表演成分,是師徒間的游戲,不應該公之于眾;較嚴厲者認為這種視頻的流傳,是對中國傳統武術的一種褻瀆。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原因存于“大師”與弟子的責任問題,同時另一方而也是因為大眾對傳統武術的了解知之甚少,為一些借助傳統武術進行炒作、牟利的人提供了莫大的“商機”。
關于這種現象,李印東先生首先向記者說明,傳統武術有其獨到之處。為了讓記者有切身的體驗,李印東先生特地在辦公室里,與記者進行了幾次“推手”的演練,讓記者體會太極對于力轉化的神奇之處。李印東先生在此也強調,如果太極功夫只能對練習過太極的人起到效果,但是對沒有練習的人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應該說是練習太極的人出了問題。同時李印東先生也指出,在傳統武術的師徒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現象,即是老師可以將學生輕而易舉地打倒。
不同與網絡上流傳的有表演嫌疑的視頻,在傳統武術的師徒授受之間,往往有一種“心理暗示”存在,由于師徒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會有一種“權威意識控制”出現。當武功較高的師父開始傳授徒弟時,在傳授過程中多少會一兩次令徒弟“難忘的經歷”,就是師父用“重手法”讓徒弟感受到師父的“厲害”。這是傳授技藝的需要,同時可以收到樹立師父威信和對武術建立信心的雙重功效。長期的習從建立了老師絕對的權威,這有利于師傅對徒弟的言傳身教。一個品行端莊、德藝雙馨師傅對徒弟的正面影響可想而知,武術中也有諺語:“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一些紈绔子弟由于跟隨德高望重的師傅習武而痛改前非,浪子回頭的實例也不在少數。也正是師父摔倒、打倒的徒弟的“深厚功力”,帶給徒弟深刻的記憶。從而導致徒弟再和師父過招時,總是一份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的樣子,以一份不自信的態度,還沒準備好對峙,已經在準備如何受傷輕些了。
另一方面,師傅在建立絕對權威的同時會使徒弟產生極其依賴的心理現象。更有甚者,李印東先生向記者列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這一心理現象,是受虐者與施暴者之間的一種心理情結:人性所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這條底線被突破,受虐者會對施暴者產生好感、依賴甚至會協助施暴者做事。當然,師徒之間所建立的心理依賴不同于“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但通過這一心理現象,或許可以看待在武林中少數不正當的師徒關系。
技擊與道家思想
李印東先生說明,其實傳統武術傳承下的師徒關系,多數十分親密,弟子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師父,但是出現只有極少數人,會以功夫“招搖撞騙”。在武術傳承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在1933年建立。當時在國術館中傳授傳統武藝的各位大家,都是身負絕技的一代宗師,他們和弟子之間緊密而親切的關系,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徒代表。有感于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很多行業的代表人物在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不乏其人。
當李印東先生談及傳統武術的代表人物應該是道家宗師張三豐、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延、形意拳創始人姬際可和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時,記者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在先秦兩漢時期,沒有練習武術的代表人物呢?李印東先生耐心地為記者解釋,在先秦兩漢乃至唐宋時期,武術只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形成作為一個重要分支出現。在道家、中醫、養生等方面,都孕育著武術的雛形,只是他們有提升自身功力的“體”,卻無技擊制敵的“用”。單純的兩軍相爭,有兵法、戰車、戰馬、弓箭等綜合運功,個人的武術技擊還沒有成為一種“行業”。不過從中國功夫十分強調技擊這一方面,卻可以看到其與道家的關系。
道家崇尚自然,其哲學思想樸素而博大?!胺凑叩乐?,弱者道為用”,是李印東先生反復強調,廣泛應用于武術技擊的“道家方法論”。前者說明“道”的運動規律是向矛盾對立的方向轉化,后者解釋道用若的一而來對待自然,也就是順應而不改變。構成武術運動中的諸多因素,都具有陰陽的特性:動靜、虛實、剛柔、開合、進退、內外、起伏、顯藏、攻守等。太極拳中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因敵變化而后發制人等理論,體現的就是老子“反者道之用”的思想。
太極拳中還有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之說。其關鍵就是在敵方的力還未到達之際,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借力打力。將對手所加之力還治其身,達到變被動為主動,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效果。李印東先生引用武術教育家許禹生先生的話來講,“我雖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以自由發展,力雖巨奚蓋”。而老子“弱者道之用”思想發揮的核心就存這里。諸如武術技擊與道家思想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比如形意拳的劈、崩、鉆、炮、橫基本五拳,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是道家思想的痕跡。
武術與現代散打
不僅在武術技擊方而,道家對傳統武術有著影響,在武功修煉上,道家對武術的影響更加深厚。無論是《易經》:“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還是《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都講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氣”。李印東先生指卅,道士們在修道成仙理論的指導下,繼承古人治道之法,結合自身之修煉,創造出一整套以健身延年為主旨的方術。其內容主要有心齋、守一、定觀、坐忘、緣督、內觀、導引、存想、吐納、存思、聽息、內視、踵息、守靜、服氣、辟谷、服食、行炁、胎息等等。
這一系列的內功修煉術為武術所吸收,創造了許多內外兼收的練功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武術修煉的方法和層次。李印東先生援引當代太極名家沈濤的話,對武術中的“氣”進行了講解:“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終之則,拳諺說,在外為拳,在內為氣,都說明了氣功在拳種中的核心作用”。在道家修身術的影響下,歷代武術名家都十分重視對“氣”的鍛煉,把培元氣、守中氣、保正氣作為武術修煉的根本。
諸多拳種的練習方法,都是通過“氣”來溝通武術與自然的融合,尤其是太極、形意、八卦為代表的內家拳,都以練“氣”為核心的內功練習視作法寶。形意拳古譜中更有“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的箴言。在李印東先生介紹了武術文化與傳統道家的淵源之后,記者向李印東先生請教了在現代社會的體育競技項目中,傳統武術能繼續發揮哪些價值呢?李印東先生介紹說,在北京體育大學,散打與傳統武術相融合的課題,是散打教研室工作的前沿。
精銳前行
在赴杭之前,我們已得知央視五頻道在安徽黃山市舉辦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并現場直播,由于順路,我們先期采訪了這個賽事。
7月30日下午抵達黃山市,在賓館住下后,就開始了緊張采訪。這次大賽的組織、裁判班底幾乎全是CCTV-5《武林大會》的原班子,其中有許多老朋友。用了一天多時間,先后采訪了出品人阮偉,總監吳作儒,裁判長韓建中、專家裁判潘小杰,以及廣東永俠俱樂部董事長陳永霞,青島響武虎俱樂部董事、總經理劉亨利;河北云飛俱樂部董事長夏云飛;西安紅狼俱樂部董事長周潤生等。
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是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一個武術職業賽事,旨在推動傳統武術走向世界,進入奧運。操作形式是由職業俱樂部組隊參賽,比賽所用拳法是從太極拳技法中精選出32種實戰技法進行較技。
這是一項富于美好理想,又充滿風險和艱辛的探索活動。說其富于美好理想,就是想通過這樣的賽事活動,從傳統武術中提煉出一套經典的技擊方法,使之規范化、通俗化、簡明易學、自成體系,然后向全中國、全世界推廣,最終進入奧運會。并且其率先通過賽事與媒體及商業相結合,探索中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就像美國的NBA職業籃球賽、拳擊賽、歐美足球聯賽那樣。這應是傳統武術與時俱進,走向未來的重要通途。說其充滿風險和艱辛,這樣的賽事是開創性的,前無古人所為,前期沒有實驗論證,在探索中前進,摸著石頭過河,且不說隊員的傷殘,單是這種打法既要照顧傳統武術之特點,又要打得精采、新鮮、刺激、好看,就有些兩難。更何況這種原汁原味的真打實拼又是電視臺現場直播。因此,看過比賽的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理解。但是他們干了我們想干而沒有條件和能力干的事,他們干了許多應是國家武術專業研究部門該干而沒有干的事。我們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榮譽和利益追求,我們更欽佩,為了一種理想,他們奮力開拓,勇于探索,又不在乎名譽和利益的得失。各個俱樂部都是民間自發的,俱樂部的董事長們既是傳統武術愛好者,又都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為此耗費精力、體力尚且不說,耗費資金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而且前行之路尚遠。年輕隊員不顧傷殘奮力拼搏,也表現出了一種尚武精神。而賽事主帥阮偉先生身上名譽壓力、收視率的壓力更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然而,在與之交談中,他們表現的都是萬丈豪情,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他們的許多理念、話語、神態都相近相似,仿佛統一洗過腦一樣。這當然不是洗腦,這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把一批敢想敢干的精銳聚集在一起。他們擔當的是先鋒隊的責任,他們表現的是先鋒隊的精神!據說,第一場比賽下來后,全國又有四家積極申請成立俱樂部加入比賽的。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賽事在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無論怎樣,我們應向他們這種為中華武術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致敬。中華武術目前迫切需要這樣的脊梁!我們祝愿他們一路走好!
主力雄風
中華武術在傳統,傳統武術在民間。如果說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是前鋒尖兵行動的話,那么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則是主力進行曲的縮影。參加了這個活動,你才會真正理解什么是武林盛會。
2009第六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集中在8月1日~8月2日,參賽人數達5078人,近300個比賽項目。比賽共分16個場地,200多名裁判換班輪值,中午、晚上加班,連軸進行,晚上比賽到十二點。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都是空前的。5000多名選手分別來自10個國家和國內15個省市自治區。從身分上看,有農民、工人、職員及學生,也有領導干部、專家教授、醫生、教師及老板;從性別和年齡上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最大達83歲,最小者僅有4歲。有的一個人報多項,最多達6個項目,還有不到10歲的小姑娘戴著拳套上場搏擊。比賽拳種有少林、武當、太極、形意、八卦、長拳、散打,以及許多富于特色的小拳種,刀槍棍劍錘繩等兵器五花八門,色彩繽紛。偌大的體育館像爭奇斗艷的百花園。國家體育總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軍也蒞臨賽場觀摩指導。
比賽期間,還召開了論文報告會,舉辦了武術器械、服裝展?銷等活動。
由于組織者的精心,參賽者素質高、心態好,5000多人的大賽,緊張有序,在兩天之內認真比賽完畢,沒有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大家各取所得,皆大歡喜。這也彰顯了武德修為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群眾性習武旨在養生,比賽重在交流,展示自己,學習別人,以武會友,快樂健康。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武術目前的主要進行式,或者說是主旋律。
浙江臨東海,多山嶺,自古為物華天寶,地靈人杰。原只以為其有兩大特點,即商品經濟發達,人文薈萃,今日所見我們又強烈感受到其武風強盛又是一大特點。參賽者共計343個代表隊,其中浙江代表隊230支,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代表隊參加。浙江各地武協組織健全,群眾性武術習練、交流、比賽成風,習拳人之多,拳種之豐富可謂全國魁首。秀美的杭州古代曾名武林,是否暗合了浙江今日之陰陽和合、文昌武盛之局?一個地方民眾文武雙全,又善于發展經濟,該地當為首善之區,現在她不但引領了社會文明的新潮流,而且,未來她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明天!
核心動力
我們民族的強盛,就人的本體方面而言要靠武術。縱比60年前之“東亞病夫”,我們前進了一大步,但橫比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我們的健康水平、平均壽命都還有距離。君不見從體魄上看,我們現在的青少年中近視眼多,肥胖癥多,“豆芽菜”多,中年人亞健康現象更是普遍存在,高血壓、血脂稠、脂肪肝、痛風癥、頸椎病、腰椎病等大比例上身;從民族精神層面而言,現在的人們普遍缺乏俠義陽剛、堅韌頑強、光明向上的精神。武士道精神使日本從一個小國走向強國,而且歷久不衰。要解決我們中華民族體格、體魄和精神層面的問題,武術應是最好的妙方之一。再則,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綜合國力方面來講,傳統武術也有著特定的意義。
借大賽之機,我們先后采訪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小軍先生,上海體院博士生導師邱丕相教授。從高主任走馬上任不長時間,就相繼開展了強化武術院的職能,北京3.4萬人武術表演,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以及重新確定武術概念等系列動作,我們可以感受到就傳統武術發展問題,高層在開始真正發力。從邱教授處獲得了武術段位制將進學校,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教育部文體司正在研究武術進課堂的問題。初步確定,教材分統編教材,地方教材,校內教材,因地制宜,因師設課,因材施教。這是科學明智之舉,這與前兩年提出京劇進全國學校相比,前進了一大步。我們期待著武術早日入學校,進課堂。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原地區古老而鮮活的傳統文化,是地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大量蘊涵著獨特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弱甚至悄悄消亡。因此,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2、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
3、研究主要內容
3.1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批代表作名錄》公布的分類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歸為第六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依據這種分類方法我國第一批非遺名錄里有17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河南占有5項,分別為“禪拳合一的少林功夫”、“纏繞螺旋的陳氏太極拳”、“形氣合一的萇家拳”。還有廣泛流傳于河南境內的“勇猛短毒、急狠快利、拳功一體”的心意六合拳、“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月山八極拳[1]。河南省的傳統武術作為“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的典型代表占據了主要地位,這些拳種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民間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了河南省武術之鄉的本色,體現了中原大地積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蘊、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
3.2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當代意義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明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杰出的價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著生存的瀕危性,因此,我們推動其在時代背景下傳承與發展,肩負了更多的責任,賦予了更神圣的意義。
3.2.1獲得更廣泛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就個體而言,意味著如何對自己進行定義,以及我作為人的本質特征的理解,自我感覺和認識并因此做出的適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集體思維方式的整體化,同時也孕育這相互依存的自我,因此,我們的自我認同總是和特定的文化情境相聯系[2]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生產實踐、交往對話和藝術表現的載體,稱為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
文化認同就群體而言,意味著一種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即同一地區眾多文化的共同體,都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獨特的價值觀,它與政治緊密相關。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須對外爭取文化承認,獲得文化認同,并重建文化自覺的路徑。文化認同與個體自我和文化自我的本真性有極大的關聯。因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別人的承認與認可,更重要的是傳承人和共享群體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民眾認同。
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強烈的娛樂性、趣味性、民族性、實用的世俗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功能,研究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即是要河南民眾乃至世界各地的受眾了解中原文化歷史并引以為傲,自覺、自主繼承、創新并傳播。
3.2.2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
3.2.2.1形成中原文化的品牌“標簽”,建立文化特色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跟親文化、詩詞文化等博大精深[3]。在文化自覺和國學復興的大前提下,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發展能夠擴大中原傳統體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和普及程度。
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問題得到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中原文化的一個縮影,一張名片。由國家體育總局、河南省人民政府、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國際少林武術節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焦作太極拳年會已經舉辦6屆,來自世界56個國家和地區的武林高手云集河南,互相交流、切磋技藝共同促進武術的發揚與傳播。少林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率團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多元文化周活動,少林功夫表演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擴大了中原文化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影響力。
河南省的體育文化遺產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集會中心”,是文化源發地的“文化地標”,稱為河南省精神文化層面的一種符號。
3.2.2.2融入商業推廣,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器物層面,推動經濟發展
登封本地的武校林立、習練者數萬,少林的相關產業年收益達十億元,大大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器物層面的文化成果大大豐富,提供了更多的手工藝、建筑、絲織等行業的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率,大大推動了當地旅游、商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3.2.2.3為民眾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善民眾生活質量,豐富大眾文化生活。
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健身養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功能,是提高民眾素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防止“現代文明病”,緩解醫療經濟壓力;在技擊的實用化方面,能夠使練習者掌握防身、制敵的本領,鍛練人的膽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同時還為部分民眾提供了就業的技能。同時,它們都普遍具有極高的觀賞娛樂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豐富多變、多層次的健身活動可以促和諧,建文明,改善民眾的總體生活質量。
3.3制衡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因素
3.3.1民眾的文化自覺程度
西方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理念,“競爭、平等、拼搏”的人格特點,強調直觀性、強調競爭、追求快速的文化價值取向,對國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注重技擊能力的競技時代,體育非遺文化一邊萌動著西化意識,一邊依托著民族情感,交織著文化錯位、心態失衡的情緒焦慮,感受著價值分裂、認同喪失的本體痛楚,承受著無可回避的理想沖突與意義失落的精神迷茫[4]。體育非遺文化認識的深度缺失,禁錮了民眾對武術健身、養生、修心等價值的全面認識,對自己的非遺文化產生了文化自卑,一定程度上造成對非遺文化發展的阻礙和民眾對非遺文化認同度的下降[5]。人們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下,經過親身體驗才能領悟地域武術的真正文化內涵,才會對民族文化的競爭有充分的識別力,才能加強民族精神教育。
河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關鍵在于廣大民眾的自覺參與,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與中國傳統節日有著同樣的熱衷,但傳統節日中民俗的祭祀儀式、服飾、風物游藝等這些蘊含著民眾精神傳統和信仰的活動,越來越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已然淡忘,致使年輕人對民俗文化的淵源、技藝、內涵等逐漸淡漠,在多樣紛雜的現代文化沖擊中,淡化了本土文化精神和信仰的傳承。在祭祀和紀念日活動中,展示和觀看傳統的技藝和技能能夠使民眾傾注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在傳播武術技藝的同時,博大精深的醫學、養生學、美學、佛家、道家、儒家文化及哲學思想更能展示中原多元文化魅力。只有將每個紀念的節日和民俗活動搞的生動、直觀、鮮活、豐富,形成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覺,才能不需政府的命令,也不需要社團的組織,自發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才能將其植根于人們的文化心理之中[6]。
3.3.2政府管理體系的亟待完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保障上,河南省根據國際和國家的相關法規,在政策、法規也有一部分的指導意見,并在河南省文化廳專門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但有限的工作人員不足以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合性、多部門協作性、專業性、廣泛性、長期性要求。管理機構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細節工作不到位都直接影響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序發展。城市建設失去了民間特有的韻味和特色,使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的民俗空間遭到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要資金作支撐,需要耗費人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家和河南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實在是杯水車薪,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自然消亡的危機。
政府是河南省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承載者和實踐者,地方文化政策和立法保護等的相關措施和分級保護機構的設立,是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堅強后盾,亟待進一步完善。
3.3.3對傳承人及團隊的建立及保護不足,與時代對接的能力有待提高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武術技藝,其呈現方式和傳承手段的多樣性、復雜性、動態性,與人的思維、理念、情感、習俗、生活方式和環境有密切關系[7]。馮驥才指出:當代杰出的民間文化傳承人是我國各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寶庫,他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創造的文化精華,具有天才的個性創造力。它存在與傳承人及傳承團體的記憶中,隨著大量的民間老藝人的離世,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多習俗、禮儀及民間技藝也瀕臨消亡;政府對傳承人和傳承團體的生活及社會保障已經給予高度的重視,但杯水車薪,使他們因生存壓力而無法專注于研修和傳播文化技藝和精神精髓。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吸收、交流和再創造。體育非遺文化對現有文化的挖掘、整理、理解都是歷史的,但文化本身是動態的,活的文化,能否快速的發展取決于它與當下的社會語境、當代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文化土壤和價值取向等因素緊密結合程度,與時代對接的能力。傳承人及團隊的創造力、想象力、信息吸納和整合的能力是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動力。
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一般是個人行為缺乏有力的支撐,傳承團體較分散且受到門第觀念影響缺乏相互交流;主要傳承人相對學歷水平較低,文字描述的準確性、完整性等能力有待加強,在信息化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傳承人及傳承團體對網絡、大眾媒體的駕馭能力禁錮了非遺文化的暢通傳播;傳承人與傳承團體缺乏必要的統計、邏輯分析等科研能力,缺乏對非遺文化進行高瞻遠矚的戰略設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文化發展的進程;傳承人及傳承團體基本生活在相對閉塞的農村,不能及時了解文化源發地以外的廣大民眾對生活方式及健身方式的需求,缺乏針對性的創編思路。綜上所述,主要傳承人和傳承團體與時代鏈接的渠道和能力有所欠缺,需要建立一個以主要傳承人和團體為中心的研究、研修、傳播、工業、旅游業、產業一體化的傳承團隊,通過強大的支撐團隊定期的信息交流,合力推動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3.3.4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內容的片面性
作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術,歷史上跟其他民族和世界文化交流較少,導致其固守本土民俗體育文化,體育研究的文化視野狹窄,使武術類體育科學研究工作失去動力,至今未形成系統、完整的功法、技法和理論體系,阻礙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現實步伐,使其發展陷入了低層次、封閉、無序的窘境。
河南省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的內容上缺乏系統、全面的整合,主要以武術技藝為主,但只模仿招數,不明就理,傳形而不傳神,且套路古板單調,缺乏創新,使練習的過程單調乏味,形成“喜歡武術卻不練武術”的尷尬局面;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逐漸深入民心,河南全民健身意識也在不斷的提升,但對于日益提升的健身要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法傳授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并沒有足夠多的針對某一人群的習練套路得以傳承和推廣,表現出重競技輕養生,使武術的養生功效流失或淺效;針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的梳理和整合內容也多半束之高閣,進入博物館、寺院、研究會等的展廳里,無法與普通民眾進行身心上的密切交流,無形中切斷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原子女的情感共鳴,使現有的文本、音像、道具等使用率不高,民眾反映較為平淡;缺乏對文化本身的深層梳理,對文化內涵的傳播,缺乏對武學知識、佛教、道教等文化的熏陶,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道德修為、行為操守;體育非遺文化的器物層較為貧乏,缺乏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文字、視頻、建筑、工藝品等有形的影響力,專業的設計人員和采編人員的匱乏造成非遺文化傳承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3.3.5河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途徑的利用有效性
河南省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途徑上做出了艱辛的努力,并碩果累累,民俗空間的不斷完善、旅游行業的興起、武校的林立、多層次培訓機構的建立、大型表演團隊、競賽、文化節系列活動的開展、太極學院或研究會的成立、社區文化廣場的開展、學者的非物質文化研究論文會議等都在推動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但也存在著各種制衡發展的因素,如:傳播方式單一,渠道建設不通暢、傳播人員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源發地的人文建筑、旅游業開發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器物層面的成果設計與開發缺乏專業人員的組織與設計,商業推廣缺乏計劃性;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專業的網絡板塊管理人員;大眾媒體的宣傳力度比較薄弱,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的使用頻率及有效性無從考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普通民眾的接觸較單薄而片面,針對大眾的傳播渠道較匱乏,難于組織;教育傳播的方式相對比較滯后,且教育層次性不強,學校教學教材及教學內容單一;學術層面的傳播與交流相對滯后于非遺文化的發展,缺乏對非遺文化的直接推動力等情況。
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途徑需要更廣泛的暢通,讓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在生活中體會非遺文化的元素,參與其中,形成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建構和諧、文明、動力十足的中原經濟、文化發展中心。
參考文獻:
[1]薛良磊,河南省國家級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5。
[2]王天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與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4):25-27。
[3]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河南概況[EB/OL].http://。
[4]李吉遠,謝業雷.困惑與征途:對21世紀中國傳統武術發展定位的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
[5]張祝平、馮艷,文化自覺視域審視太極文化的勃興,河南省教育廳科研論文二等獎,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