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感慨時間的句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感慨時間的句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后來終于覺察到白駒過隙,看到飛鳥飛過的天空沒有留下一絲絲的痕跡,這才逐漸感到莫名的憂傷,卻總是深深的藏在心里。這讓我想起了幼安前輩的那句: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當然不是滄桑飽盡,只是還處于孩提年紀罷了,可是對于成長中的這樣的微小細節覺得觸目驚心而已。

    “天涼好個秋”。一直很喜歡這樣的句子,淺顯易懂卻讓人感到美不勝收。秋日的涼是很有詩意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看那黃葉紛飛,看那楓葉殷紅,連那一池的塘水也清冽俊現。風劃過發間,好像依稀聽見了何種悲壯的聲音: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寒潭。風嘯,人語。一幕幕印在眼前。

    此刻,我只想化作一潭易水,默默的注視著那顆俠骨忠心。

    第2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時間,它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但卻又出沒在我們身邊,無情而又匆匆地流逝。文章開頭,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由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飛快流逝的痕跡,由此,作者心生感慨:自己八千多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進大海里,無聲無息,“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這可是一處“點睛之筆”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進一步,具體細膩地刻繪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沉默、睡覺乃至嘆息的瞬間,時間因此而“逃去如飛”,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那樣消逝。

    哇!太貼切了!我不禁暗暗感嘆著。

    作者深知既然來到了這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主旨——〈匆匆〉。

    第3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關鍵詞】師生交流;有效性;教學內容;教學效率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從根本上說也是師生間的一種交流活動,這種交流活動是教師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提高師生交流活動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本文從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闡述了作者關于提高師生交流有效性的兩點思考: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設置須符合本班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水平,并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才能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效

    教師在設置課堂教學內容之前,一方面,須了解本班學生熟知的語言知識,須考慮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并照顧各層面學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須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以便找到適合本班學生談論的話題,導入新課。唯此,課堂上才不會出現教師滔滔不絕,學生茫然無知的尷尬場面;唯此,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拋磚引玉,“一呼百應”,引來學生的連珠妙語,激起學生的表現欲。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惟有洞悉了學生的“所愛”,投其所好,牢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才能讓學生興奮起來,思考起來,談論起來,如此,我們的課堂將生機盎然。

    二、不急不躁,不強求完成既定內容,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拔苗助長適得其反。作為教師的我們,骨子里都期望自己的學生成龍成鳳,心切切時難免苛求學生。教了n遍都讀不出單詞的他們,擠牙膏似地憋出半個句子的他們,怎么也學不會其實是最最簡單的句型的他們……這樣的“他們”讓“我們”如此的懊惱傷神。于是急急地打斷他們發言;請同學幫忙;匆匆地替他們說完; pass掉他們讀不順的句子; 置混沌的語法不顧…… 把“該上的內容”一卷風地塞給學生, 然后自我安慰地吁一口氣: 好歹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了。回頭細想,精疲力竭的我們不過是讓自己鞏固了基礎知識,于學生,不過看了我們自導自演的一出戲而已。與其這樣,不如耐心地反復地教會他們單詞的讀音,平心靜氣地聽完他們不通順卻努力讀出的句子,大方地給足他們思考的時間(不會老讓學生抱怨:老師,當我想清楚準備舉手時您已經叫別的學生回答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最后感慨地給予贊許的微笑和鼓勵的眼神,這樣,“他們”才愿意也敢于表達,“我們”才不至于上演獨角戲。管他什么預定計劃,管他預先設定內容有沒有完成,教師不是神,誰能預料到學生課堂的反應?我們只有隨機應變,臨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學了,學懂了,學得開心,愿意學,這才最重要!

    參考文獻:

    第4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蘭亭集序》作為王羲之散文體裁的代表作,古往今來被無數仁人志士精評細品,其中探討最多的是作者通過《蘭亭集序》表達的情感態度和人生境界。該文作為高中語文必修篇目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如何在達到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引導學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對生命嗟嘆,探討此間透露的人生哲學,是教師應該認真研討的重難點目標。名師學者對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讀不勝枚舉,本文另辟蹊徑,從課文中三個主要的語氣助詞“也”、“哉”、“夫”入手,引導學生涵詠品味其間妙處,領悟作者在特定時期特殊環境下傳遞出來的真情實感。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理解文本內容,熟讀成誦;

    2.把握書序的體裁特點,掌握文言鑒賞的方法;

    3.通過“也”、“哉”、“夫”虛詞的比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在于對文言知識的掌握和對語言特點的鑒賞,難點在于體悟作者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在開始今天的新課之前,老師想與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

    (PPT展示)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宋)曾鞏《墨池記》

    提問:這主要是講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學能簡單概括或者復述一下。(請學生回答,提示難解的字詞,幫其疏通文意)

    明確: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學苦練,才最終使他成為一代“書圣”,才創造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PPT展示蘭亭集序書法圖片)蘭亭集序不僅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其內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蘭亭集序》。

    二、誦讀:整體感知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握語氣語調,把握節奏,讀準字音,結合文下注釋把握文章大意。(5分鐘)

    點撥:癸丑、會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觴(shāng)/曲(qū)水、趣(qǔ)舍萬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齊讀。

    點撥:讀后發現文段各段內容區分明顯,作者的情緒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有什么不同,我們再細細品讀一番。

    分段朗讀。教師示范朗讀第一段。第一段是蘭亭集會盛況的概要,作者心情較為愉悅,讀時娓娓道來。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第二、三、四段,并說明該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變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詞句,并用文中的話概括。

    明確:“樂也”――“痛哉”――“悲夫”

    精讀:思想探究

    “樂也”、“痛哉”、“悲夫”,我們發現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語氣助詞也不同。“也”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明確:也,在這里放在句尾,作為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表達的是對事物固定狀態的肯定或確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二)如果我們去掉“信可樂也”中的“也”字,變成“信可樂”,句義上有沒有變化?哪里有變化?

    明確:句義上沒有變化,但是語氣上和句式上有變化。助詞本身就是起語意表達的輔助作用,對句子本身的意義的影響實際上并不大。說話人是在傳達一種新的事情或狀態,若去掉“也”,只是一種平淡的敘述,帶上了“也”,則是特別地傳達出一種肯定的語氣,說話人的語氣得到了加強,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陽光明媚,春風和煦,作者與志趣相投的友人會與山川林野之間,飲酒賦詩,拋開塵世的紛紛擾擾,享受大自然的寧靜和自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目之所至,大好風光盡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達到了完美統一。“所以游目騁懷”,這里的兩個動詞“游”與“騁”極力表現了動作幅度之大和胸懷之寬。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樂也”。樂的是此情此景,是樂人也是樂事。“也”字在這里不僅加強了作者喜不自勝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齊劃一,富有韻律美。

    “豈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義,如何使用“哉”表達作者的心境的?

    明確:“哉”在這里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呢”或者“嗎”,如“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豈獨一琴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此處加強了反問語氣,表明作者痛之切,難道不悲痛嗎?“哉”字含有強烈的語氣,且常用在反問句、疑問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緒由眼前的景物轉而至對人世的感慨。由“樂”轉“悲”,“俯仰一世”夸張的手法極言人生短暫,人們應該怎么度過這短暫的一生?雖然人們選擇的生存方式存在差異,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過時間的倉促,一切將隨著死亡而消失殆盡。此段其實就是在論述一個問題,那就是“俯仰一世”。時間是殘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長河中的無力感交織在一起,對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心中自是無限慨嘆。一句“豈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縈繞不盡,思緒滿懷!

    最后一段最能體現作者情緒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夫”字在表達作者情感時有什么作用?

    明確:“夫”作為語氣詞用于句尾,表示感嘆,相當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語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這里,我們結合上下文,可以推斷出“夫”字是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悲嘆,也是對莊子“齊物”思想的一個否定。“一死生”和“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對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認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種觀點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是荒謬的。活著能創造價值,死了卻一無所有,一切歸零,活著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齊觀,所以作者扼腕而嘆:“悲夫!”

    史料補充:對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晉士人的心中,縱情山水的快樂是短暫的,老之將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古詩十九首》中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相較于西晉文人對仕途功名的追逐,東晉的王羲之淡化了對物欲的享受和對功名的貪戀,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會有莊子的絕對的逍遙,是務實而不物質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貴和死的可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讀:各抒己見

    學習了王羲之對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種態度?說一說你的人生觀或者生死觀。(學生自由陳述觀點)

    四、小結

    王羲之從人類審美同構的角度,把個體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待,由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嘆,共同的感嘆,使古往今來的人們相溝通,相延續,肉體雖滅跡,但精神之流水滾滾而東,永不停息。王羲之從橫向的天地萬物到縱向的歷史長河,超越了個體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許詢詩》)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把握短暫的生命,驅散浮華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熒光,使個體獲得充分的發展,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從而獲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對照王羲之的《蘭亭詩》,比較詩與《蘭亭集序》,品味二者的異同,深切體會詩人的曠世情懷。

    蘭亭詩 王羲之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板書設計

    暢敘幽情:信可樂也

    蘭亭集序 俯仰一世:豈不痛哉

    第5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語文教學 課文閱讀 語感培養

    語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小學生的認知及感悟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中培養語感”——換而言之,在大量的“讀”的實踐活動中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在“讀”中學生對文本進行審美的體驗和感悟,從而深入到達作者的“潛意識”層面,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三步讀”把書“讀”出了層次,在不同層次和意義的“讀”中,可以相應地培養不同層次的語感。

    第一步:基礎讀文——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讀通課文要做到:一是“初讀”,就是通讀全文,發現自己的問題,對課文有大體了解,可以多讀幾遍,掃除閱讀障礙,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用默讀的方法感知語言材料,了解課文內容和脈絡,進行有意質疑,為深入學習語言打下基礎。當然,面對不同的課文,面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具體感知方法。例如,教學《頤和園》一課,學生看到課題,心中條件反射般的疑問就出來了:頤和園在哪里?頤和園什么樣子?我就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詞要借助字典或請教老師、同學來解決;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后,心里對自己的疑問就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荷葉圓圓》面對的是低年級的學生,文中配有與內容一致的插圖。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請學生讀課題,聯系自己對荷塘及荷葉的了解,就課題想象:緊接著請學生觀察插圖,而后說說自己的觀察及觀察圖片的想象,師生從而漸入情境,為感知語言打下基礎;接著教師用流暢的語言、豐富的感情范讀,孩子們和教師都置身于美麗的荷塘。然后,師生共同質疑發現問題,學生帶著疑問自讀課文。學生在“述說讀課題想象——述說看圖及想象——聽教師范讀——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的過程中了解課文描寫的內容,這也是對語言文字的初步感知。初讀整體感知是為學生進一步感悟語言打下“地基”,地基堅實了,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順利進行個性化的感悟。

    第二步:內斂讀文——熟讀課文,品味感知。

    熟讀成誦才能積累語言。熟讀就是要抓住重點句段,細細品味,并將之吸收內斂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積淀。在這個環節中,要采取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齊讀、邊想邊讀等不同的讀的方式,一邊讀一邊咀嚼——品味內容,體會感情。這個品讀環節也要做到分步驟、層層深入。我以品讀《匆匆》第二自然段為實例說明:

    “一品”,也叫“自品”:自主學習,自己細細品味,引發自己的真實情感。“自品”重在“品文”,品出自己對語言材料的淺顯感受。

    課件出示自學要求:細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體會語言中的情感,遇到讀不懂或感悟深的地方畫出來。可以隨手標注。

    學生自學三分鐘,教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師:先來說說第二自然段中我們的困惑或思考吧。

    生紛紛發言。(師相機評價)

    “二品”,也叫“助品”:在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互動中相互啟發、相互激發,推動情感發展。“助品”重在“品詞句”。這個環節可以說把“語感”細化為了“詞句感”。

    師:(課件出示“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們看到這個句子的時候,會產生那些疑問呢?

    學生質疑、學生相互解答。

    生:“大海”是指什么?(生:無限的陽光)

    生:八千多日子放進時光的大海里,課文是怎樣寫的?(生:比喻為“鐘尖上一滴水”。)

    生:從“鐘尖上一滴水”感受到什么?(生:八千多個日子多么微小)(生:它滴在大海里看不見,摸不著,無聲無息……)

    “三品”,也叫“評品”:把自己品讀的感悟,以及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情感收獲,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師生或生生互相評讀。“評品”重在“品情”。

    師:解疑后,我們豁然開朗,與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鳴。作者算得很細,24歲,8000多個日子,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你悟到作者怎樣的情感?(生:哀傷和感慨)我們帶著這樣的體會來讀一讀,我先來試一試。(師朗誦第二自然段)

    師:你們覺得怎么樣,可以借鑒些什么呢?

    生:聲音壓得很低。(師:因為我對時光的流逝毫無辦法,哀傷、無奈。)

    生:把“頭涔涔淚潸潸”讀得很慢。(師:因為我想到8000多日子悄然溜走,我卻不知該做些什么,我像迷了路不知所措。)

    生:讀“針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能聽出強烈的對比。(師:因為我的日子太微小呀,滴到大海中它無聲無息,這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呀!)

    生:讀“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時,聲音很小,顯得很無奈。(師:因為我日子一天天從我手中溜去,我覺察我一無所有。)

    師:借鑒是一種學習。我們也來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誦讀出來。自己練一練,同位聽一聽、評一評。

    (生互練、互相指導)

    第三步:外顯讀文——誦讀課文,情感感知。

    這一步要求學生通過朗讀不僅表現出“讀者”自己的情感感悟,還應使“聽者”能從有聲的朗讀或誦讀中捕捉和感悟到“讀者”及

    “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讀者”、“聽者”三位一體,互為融通呼應。在這個環節中,采取配樂朗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法,使學生受到語言美、立意美的熏陶。還以《匆匆》為例:

    師: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哀嘆和感慨了嗎?我們用誦讀表達出他和我們的哀嘆和感慨吧!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同學們誦讀出朱自清的哀嘆和感慨吧!(師引讀,生齊讀)(隨機指導)

    如果我們像朱自清那樣看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煙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自己的8000多日子卻消失的無聲無息,我們也會像他一樣哀嘆和感慨呀!(師引讀,生齊讀)(隨機指導)

    第6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1、天在這邊海在那邊一個地平線上究竟會演繹什么安謐。

    2、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莎士比亞

    3、有些東西永遠都是說不清道不明,例如感情。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著的愛,為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荷麥

    6、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

    7、是誰把已經死在了路口的年華,一遍一遍地埋葬,簡單的文字撕扯不出我對你的思念。

    8、成熟不是心變老, 而是眼淚在眼里打轉卻還保持微笑。

    9、愛情這個東西最經不起風雨和考驗也許今天還溫熱著明天就是涼的。

    10、友誼永遠是一個甜柔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紀伯倫

    11、這樣的流年,會讓我遇到多少紅顏。

    12、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紀伯倫

    13、回憶都已過去,更多的時間我們應該去努力。

    14、任何事情都會又時間的隔閡而慢慢褪色。

    15、只有站在世界的最高峰,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實嘴臉。

    16、如今的愛情亦不是當初的模樣,我沉沒并不代表我不痛。

    17、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巴爾扎克

    18、“從此天涯不相望”被我們演繹的淋漓盡致。

    19、上帝不斷的將我們身邊的東西拿走以示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了。

    20、最后一滴淚塵淵薄涼,從此天涯不相望

    21、或許我們連自己都斗不過。

    22、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滕王閣序()

    23、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

    24、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

    25、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政治的嚴正的朋友。

    26、眼淚——宣泄心中垃圾的出口。

    27、一段刻骨銘心的是記憶,而不是愛情。

    28、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華盛頓

    29、時間過的太快,沒有多余的空隙讓我們感慨。

    30、無意間一曲很愛很愛你,險些淚落。親愛的我們這是怎么了?

    31、單獨一個人可能滅亡的地方,兩個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爾扎克

    32、一條路,一片天,一個人,一瞬間,我的青春有了你,沒有愛情也甜蜜!

    33、眼淚的滑落證明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34、來來去去都是重復著這些苛刻的語言。

    35、友誼是沒有翅膀的愛情。——泰戈爾

    36、一段情,兩個心,三個字是我愛你。

    37、那些做作的表現,只是在彌補寂寞的空虛而已。

    38、真友誼象磷火——在你周圍最黑暗的時刻顯得最亮。——D.M.

    39、為你流過的淚都是浪費,你又怎能體會我的心碎。

    40、那刻畫在記憶年輪里的陰霾,無數次被陽光挫傷。

    41、是誰下了移花接木的詛咒。

    42、剩下什么來彌補空缺的心。

    43、雖然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我們會竭盡全力。

    第7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 解說詞 修辭藝術

    作為有著鮮明“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類型,電視專題片早已從傳統的帶有宣教腔的宏大敘事轉向對“可視性”、“節奏性”、“故事性”等的追求。在追求對畫面語言組成細節和聽覺語言組成細節的表現中,解說語言形式美感和聽覺美感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解說詞的修辭不但能帶來語言美感的外在體現,也能帶來專題片或“興奮點”的匯聚。

    一.比喻

    比喻是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它通過用和某事物有相似之點的另一個事物來進行描寫或說明,引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使人們對這個事物的理解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在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艱澀為淺顯,化平凡為新奇,化樸實為生動情趣,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帶來良好的聽覺效果。

    1.喻體和本體貼切契合,引發聯想和想象。

    在比喻的修辭手法中,表現的對象叫“本體”,作比的事物叫“喻體”。電視畫面語言以其真實直觀的呈現激發了觀眾的接受興奮,貼切恰當的比喻則最大限度增加了畫面的思維附加值,使其心理從認可走向共振。在近期熱播的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3集轉化的靈感中,作者這樣來形容云南人家制作的食物:“一直向南,幾千公里外的云南,幾乎是同樣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轉化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風干,像是掛起了巨大的風鈴。”乳扇被形容為巨大的風鈴,不但外形的相似性極為貼切,其內蘊也有高度的契合。風鈴倚賴大自然的風而靈動和帶來好運,乳扇同樣要仰仗大自然賜予合適的溫度、濕度才能完成自身對人類的貢獻。

    2.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

    電視是聲畫結合的產物,這決定了電視解說詞自身形態的不完整性和非獨立性,所以電視解說詞要“點睛”,而不是“畫龍”。但是總有一些不具備形象性的問題、無形的信息等等,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恰恰可以變抽象為具象,合理“鑲嵌”。在電視專題片《蘇園六記》第一集《吳門煙水》中,創作者這樣來描繪作品、拓片和詩作:“如果說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這些拓片則是含義悠長的。它恰像詩人出于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才在那烏黑的青絲之中,漸漸生出的根根白發。正因為置身于吳門煙水,詩人的靈感之舟,才劃入了中國詩歌的河流。”他把作品比作生活的拓片,把拓片比作青絲中的白發,把詩人寫詩比作靈感之舟劃入詩歌的河流,這樣的比較把抽象的意象具象化,把平凡的意象詩意化,可謂一處妙筆,點石成金。

    3.渲染氛圍、營造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重要范疇,抒情性作品營造出的那些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蘊和境界,那些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獲得蘊藉雋永、余味無窮的美感。在電視專題片《蘇園六記》《吳門煙水》中,創作者這樣來形容吳文化:“歷史的頹垣早就埋沒了吳宮花草,吳門煙水里,也已不見了唐朝的漁火江楓。但范成大筆下的菜花卻依然是金燦燦地開著。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飛舞,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創作者將抽象的吳文化分解為具體可感、似曾相識的吳宮花草、吳門煙水、漁火江楓,這些被賦予了地域文化色彩的符號呈現出五彩斑斕卻終將逝去的歷史畫卷,營造出略帶傷感、令人追憶的情緒氛圍,而菜花蝴蝶,“金燦燦地開著”,“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又帶給觀眾無限感慨:吳文化仍然有它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那一部分,它們終將長盛不衰。

    二.排比和反復

    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通過排比,可以使句子結構整齊勻稱,韻律協調且有節奏,形成一唱三嘆的獨特抒情意味,而且還能豐富語意,使表達的情意得到加深。最終增強電視片的氣勢和感染力,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

    在《蘇園六記》之《蕉窗聽雨》中,創作者這樣看待園林的窗戶:“以園林的窗戶為畫框,你看不盡桃紅柳綠的嫵媚,看不盡煙鎖重樓的迷蒙,看不盡竹影梅風的爽朗,看不盡冰清玉潔的玲瓏。”文采斐然的四句排比,一氣呵成,帶來繁復的意象,強大的氣勢和強烈的聽覺沖擊,激發感情,引人共鳴。

    反復是指為了凸顯某種感情,強調某種行為而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它和排比的區別在于側重點的不同,前者在重復的詞語或句子上,后者則以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排列使用形成強烈的氣勢和特殊的感情。

    劉郎拍攝的專題片《情醉湖山》中這樣展現江南的湖:“南北湖的每一天,都是被一聲雞啼喚醒的。這一聲嘹亮的雞啼,不僅喚醒了清晨,同時,也喚醒了春天。水中的蝌蚪被喚醒,它們在湖水中歡快地浮游;村邊的菜花被喚醒,它們在陽光下茂然地開放;花間的蝴蝶被喚醒,它們在春風里盡情飛舞;山坡的毛筍被喚醒。它們在竹林中破土而生。這便是我們的南北湖。”在這段解說詞中,“被喚醒”多次出現,伴隨著不斷增強的語氣和語勢,不厭其煩地展現大自然不同的生物被喚醒的狀態,也在觀眾心理上反復形成沖擊。同樣,在《舌尖上的中國》第4集《時間的味道》中這樣寫道:“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這種回環起伏的節奏美和延伸感配合著不同的電視畫面,加深或放大著一種復雜的感情、一種千回百轉的感慨。

    三.移就和粘連

    移就是將原屬于甲事物性狀的語詞移來描寫乙事物的性狀,或者說是把人對甲事物的感受或詞語用到乙事物上去。和擬人相比,移就是拿本來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詞語用來修飾其他事物,而擬人則是把無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當作人來描寫。《舌尖上的中國》第5集《廚房的秘密》中這樣形容中國廚師:“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從語法上講,很難說廚師做菜“爐火純青”,但這種移就修辭的運用,將做菜形容為“水火交攻”的把戲,從而具有了“爐火純青”的可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而且更具修辭的美感。

    粘連指利用上下文聯系,把運用到甲物的詞語巧妙地運用到乙物中,它與移就的區別在于移用修辭主要用于上下文的聯系,而粘就的表達主要體現在動詞上。《蘇園六記》第一集《吳門煙水》中有這樣的解說:“歷史的織錦織到了宋代,特別是織到了蘇州這一段,便特別精細起來,因為它不僅織進了宋詞的花草,織進了宋詩的田園,而且還織進了蘇州的私家園林。”一個“織進”不僅將歷史的演進生動呈現,也巧妙地將蘇州園林的地位同宋詩宋詞等同起來,這種粘連修辭的運用讓人覺得實在形象而精當。

    四.提問和設問

    提問和設問都是將明白確定的語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都是為了強調掀起語言的波瀾,都起到了加強語勢,增強節目的節奏感、引人深思等作用。不同之處在于設問是提出問題后接著進行回答,有時是無疑問而答,有時是自問自答,而提問則不一定回答。

    《蘇園六記》第四集《蕉窗聽雨》這一段運用了提問的修辭:“欣賞蘇州園林,就需要有一種獨到的眼光,這獨到的眼光,便是每個人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構圖?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視角?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景深?園林,原本就是一種精細的藝術。欣賞園林,也原本就是發現精細。”這一大段提問氣勢非凡,引人深思。

    《話說長江》第11集《天生赤水》中則大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今天,赤水河美酒的身世對許多人仍是個謎。美酒為什么出在這里?特別是酒巴中極品的茅臺,它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接下來的篇幅中則將答案一一道來。而在“這里為什么盛產美酒呢?這是連當地人也難以說清楚的事情,對于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釀酒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這一段中,其自問自答更起到了制造懸念,強調觀點,節奏變化和波瀾起伏的重要作用。

    在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還有頂真和回環、諧音和雙關、引用和反語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電視解說詞更具藝術的美感,呈現出特殊的聽覺效果,使電視專題片創作煥發更豐富的意象,傳播更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高峰《對電視解說詞的解說》,北京: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

    [2]徐航州《電視解說詞寫作》,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劉效禮《電視紀錄片獲獎作品--解說詞暨論文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版。

    第8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關鍵詞:モノ;モノダ認知;語意分析;關聯和區別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1-0138-04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創建、學習及運用,基本上都必須能夠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因為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對現實的感知是認知的基礎,認知又是語言的基礎,“現實—認知—語言”三者存在一個依次決定的序列關系。[1](P43)

    根據上述理論,我們研究日語「モノダ應了解其構成要素和基本語意。關于構成要素「モノ的意義,『言泉解釋「モノ表示客觀存在的事物和普遍性的道理及表示感慨。[2](P2299)吉川指出,「モノ由實質名詞轉換到形式名詞,逐漸失掉了它本來的實質意義或意義淡化,前接連體修飾語與助動詞「ダ結合,使前接語群名詞化,起到重要的語法作用。[3](P45)

    「モノダ語意較多,語用條件各有不同,但“客觀存在”是「モノダ意義、用法掌握的先決認知條件。除說明、回憶外,敘述內容皆含有事物的“普遍性”的性質,各用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普遍性”是貫穿各用法之間的紐帶,是人們普遍共有的認識,不是指個別的特定的對象。

    筆者借助「himawari語料庫,依據認知語言學理論,對「モノダ語意特點進行分析考察,論述「モノダ的語用條件、主題特點、前接詞性質時態等,闡述其本質含義,比較分析「モノダ各語意的關聯和區別。通過語料例句研究,不斷完善對「モノダ語意的認知。

    一、研究史

    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對「モノダ的意義、用法論述很多,整理如下。

    寺村曾將它視為說明的情感詞探討過,提出四種用法。[4]( P298)

    (i)理想の姿,義務を表す。(ii)既に起こった事件,現象,狀態について,どういう成り行きでそうなったのか,その原因は何か,その背後の事情は何かなど解説的に述べる。(iii) 追想,懐かしさをこめての回憶。(iv) 驚き。ある事実に驚き,あるいは一種の感慨をおぼえたときの表現。寺村將表示“本性、本質”的用法納入(i)“義務”里。

    坪根認為「モノダ根據前接命題,表明說話者的意識、判斷,傳達給對方「普遍性にこうだ的認識,根據“普遍性”的作用構成五種意義:“本性、義務、回憶、感慨、說明”,同時強調除表說明、解釋用法外的各用法都含“普遍性”的性質;[5](P65-76)劉(2006:165)在其書中專題論述了「モノダ的基本用法,歸納為六種,即「普遍性傾向、義務、吃驚、指責、回憶、感嘆。[6](P165)

    以往的學者關注的是「モノダ的助動詞功能,偏重個別用法的整理,較少對各用法之間的關聯性、主題特點、前接詞性質進行全面分析,缺少整體探討。對「モノダ其他語意,如“希望”、“指責”、“忠告”提及、分析很少。

    二、「モノダ的意義

    「モノダ的使用是以認知某事物客觀存在為前提的表現形式,它強調的是事物普遍性的本質、傾向及社會、道德規范,是說話者對事物屬性的評價、判斷,含有感彩。

    筆者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及對語料例句的分析,認為「モノダ除“本質”、“義務”、“感嘆”、“說明”、“回憶”五種語意外,表示“希望”、“指責”、“忠告”語意例句亦較多,作為獨立語意形式使用已很穩定。本文就上述語意用法,按前接用言時態分三類進行考察,并對這些語意之間的關聯和區別加以研究分析。

    1.前接用言基本形的「モノダ

    a)“本質”意義

    “本質”的「モノダ所引導的命題是人們公認的事實,前接動詞基本形、形容詞、形容動詞連體形。益岡認為「モノダ是表示主觀性的一次性語氣詞,必須是即時的判斷,所以“本質”的「モノダ不能采取「~タモノダ形來表示在過去時點的判斷。[7](P34)

    (1) 病人はわがままなものだ。(寺村秀夫1984) 本文例句除個別引自參考文獻外,絕大部分來自《himawari》語料庫。

    (1)闡述「病人的一般習慣、本性特點,屬敘述事物性質,是正常人普遍存在的現象。

    本質的「モノダ一般前接非意志動詞,主題常用統稱詞,「モノ可以省略而意義變化不大。

    b)“義務”意義

    “義務”的使用是根據某事物“普遍性”的常識或道理,敘述理想的應有狀態,主張義務。因為判斷語氣很堅決,所以有時帶有要求甚至命令的意見,可以換成「ベキダ。前接意志動詞,主題常用統稱詞,單人稱詞較少使用。

    (2) あまり遅くならないほうがいいだろう。お母さんの気持ちになって上げるものだ。 (武者小路実篤『愛と死)

    (2)是要求對方站在母親的角度考慮問題。“義務”的語用前提是說話者認為主題沒有按一般準則做,所以對主題提出要求。隱含對常識的認識。

    “義務”意義的內涵是由「本質意義引申的用法,說話者認為既然一般情況是這樣,聽者也應如此。“本質”與“義務”的“普遍性”內涵并不是「モノダ產生的,而是「モノ一詞本身具有的本性。

    c)“希望”意義

    前接表愿望的「タイ+モノダ「ホシイ+モノダ,強調說話者的愿望、期待,有時強調其心情。「~タイモノダ不僅表示個人的希望,更包含人們普遍性的客觀的認識,此時意思像「~ホウガイイ的用法,比較委婉。

    (3) 権威権力なんて、もともと誇示する必要はないんだから、せっかく美しいメーンストリートを市民に戻してほしいものだ。(田辺聖子『夢のように日は過ぎて)

    (3) 句站在市民角度對當局提出期望,語氣懇切。

    表愿望的「モノダ主題常用統稱詞,前接意志性動詞,用于單人稱時有時會顯得不太自然。[5](P75)

    d)“忠告”意義

    「モノダ常以否定形式「モノデハナイ出現,前接動詞基本形,但意義不是簡單的否定。主要表示說話者基于普遍性的原則、道理,認為聽者的行為脫離了一般的做法,而忠告、提醒、勸阻或禁止對方的行為。

    (4)そう悪口を言うもんじゃない。(五木寛之『內灘夫人)

    (4)句忠告別人不要說「悪口,它的語用認知前提是基于做人的“本質”的考慮。

    「モノデハナイ是「ナイモノダ的變形,常使用意志性動詞,主題統稱詞、單人稱詞皆可。

    2.前接用言過去形的「モノダ

    e)“說明”意義

    說明、解釋的「モノダ是對前面敘述的事情進行解說,或就已經發生的事項、狀況等解釋其原因、背景、過程等,多用于一次性發生的事情。由于其客觀性比較強,法律條款使用較多。[8](P93)

    與其他意義的「モノダ共同點是命題內容客觀存在,不同的是沒有“普遍性”,也沒有說話者意志判斷的語氣要素。

    (5) もともとおれがちょっと手を觸れた麻薬は、組長が関わっていたコネクションの女が持ち込んだものだ。(森村誠一『雪煙)

    (6)本書は、こうした熱帯雨林という名の生物間ネットワークを解きあかす過程を示したものである。(湯元貴和『熱帯雨林)

    (5)句對「麻薬事情進行說明,用「モノ來概括;(6)句則通過「示したものだ對主題「本書的內容進行介紹。此時的「モノ更接近形式名詞,結構是「モノ+ダ。

    「モノダ說明句式即主題解說的結構,有時句子體現不出主題,對前接詞屬性也沒有限定,「モノ不能省略。

    f)“回憶”意義

    表示以感嘆的懷念心情站在過去的角度進行回憶,此時的「モノダ是基于說話者了解的某事為認知前提,截取其時間上的片斷,語用限制條件較強。[9](P235)有時以「~モノダッタ的形式出現則更有感慨之意。

    (7) わしもこの都市まで何度か死ぬ目に遭ってきたもんですが、こんなお先真っ黒の旅は初めてですわい……。 (笠原和夫『二百三高地)

    (7) 句是說話者對過去經常發生事情的回憶,有懷念之意。表回憶時文中不能出現具體時間(某年某月某日)場合。常與「よく副詞或「子供の頃類年代詞共起,主題詞沒有限定,前可接意志和非意志動詞,句尾多過去形。

    3.前接用言基本形和過去形皆可的「モノダ

    g)“感嘆”意義

    森田松木稱這種用法為“感嘆”,形式固定,有終助詞性的作用,沒有過去形和否定形的變化。[10](P143)用于超出常識和一般概念的特定事項,表示說話者對此的情緒。接非意志動詞多,常與「いや「ああ等感嘆詞和表示意外的「よく「よくも副詞共起使用。

    (8) いくらケーキが大好きだとはいっても、よく一度に三つも食べられるものだね。(美堀辰雄『美しい村)

    (9) 「そんなところに生い立って、よく今日まで無事に済んだものですね。(夏目漱石『硝子戸の中)

    (8)表示說話者認為「ケーキ不宜一次吃那么多,聽話者的行為超出了說話者的想象而吃驚、感嘆。

    (9)是說話者對發生的事情與內心已知的過去“普遍性”比較,因出現超出想象的結果而震驚和感嘆。此時「よく表示事物難成立卻意外地出現了,感到「驚き。不使用「よく,「感嘆句子很難成立。

    有些學者將「モノダ的感嘆用法和驚訝用法分開講解,本文將兩種用法歸于一類論述。

    h)“指責”意義

    “指責”的「モノダ所敘述的內容既有眼前的事情,也有過去的行為,所以前既可接基本形,亦可接過去式。表明說話者認為他人非常識的行為不妥而表達不滿和責難,聽話人未必是被責備的行為人,也可是傾訴的對象。如「モノダ后加「ね則表示說話者譏諷的情緒。

    (10) 人に迷惑をかけておいて、よく平気な顔をしていられるものだ。(庵功雄他『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

    (10)是基于日本人一般處事原則或常識,指責他人給人添麻煩怎能那樣「平気。

    語言是一種認知活動,語言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的過程。[1](P46)以上筆者通過語料庫例句對「モノダ的幾種用法進行了考察,對其語意有了初步認識,便于我們今后更恰當地使用。「モノダ各用法之間的聯系,不僅在語言形態上,更在于「モノダ的內涵上,即命題內涵都是客觀存在的公認事項。筆者認為本質意義的「モノダ是其他用法的基礎,其他用法是基于「本質“普遍性”認知派生的,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很強。

    基于“普遍性”常識,說話者認為主題沒按常識做好而要求其行使“義務”;由于聽話者沒有按“本質”行事,說話者對其提出“希望”;認為行為人的做法違背了“本性”的“普遍性”常識進行“忠告”或“指責”;“感嘆”是基于對普遍性的理解,對聽話者超出“普遍性”的行為發出感嘆、吃驚;“回憶”是對客觀存在的經歷和事項,飽含感情地回憶;「說明是對“普遍”事實進行陳述、解釋,非主觀判斷。這些就是它們之間內在關聯的本質表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客觀性是貫穿「モノダ各語意的主線。其次,除表“說明”和“回憶”外,“本質”的“普遍性”屬性是「モノダ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其他用法都是圍繞事物“本質”意義開展的,感彩較濃。這是我們使用「モノダ時必須了解的語言認知基礎。有了這種認知基礎,我們才能正確運用「モノダ,分辨其內涵要求,表達不同的感情和意思。“本質”與“義務”用法在句式上很相似,容易混淆。前者前接非意志動詞,說話者與聽者有同感時為“本質”;后者前接意志動詞,句子前提是話題的當事者沒有按“普遍性”去做,說話者要求對方盡“義務”。

    此外,「モノダ各語意用法又有區別。從結構看,“說明”的結構是「~モノ+ダ,「モノ接近形式名詞,不能省略。其他意義的結構是「~+モノダ,屬助動詞,“感嘆”的用法又近似終助詞性,可以省略,但語感有變化。從句尾時態看,表回憶可用過去形,其他用法句尾常以現在時結句。同時「モノダ的主題特點、前接用言時態、性質等也不盡相同。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管窺了「モノダ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通過例句分析,認識到“本質”的“普遍性”是貫穿各用法之間的紐帶,其他用法是由“本質”引申的語意。同時,經考察,根據表達意義不同,「モノダ前接用言分意志動詞和非意志動詞,時態限于現在形和過去形。與「モノダ用法相似的還有「コトダ「トイウモノダ等,對這些問題,筆者將另文分析。

    在本文撰寫過程中,上海外國語大學戴寶玉教授提出了寶貴意見,給予悉心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尚學図書.『言泉[M].東京:小學館,1986.

    [3] 吉川武時.『形式名詞がこれでわかる[M]. 神戸:ひつじ書房,2003.

    [4]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4.

    [5] 坪根由香里.「ものだに関する一考察[J].日本語教育,1994,(84).

    [6] 劉笑明.日語語法學研究新解——日本語情意表現の記述的研究[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7] 益岡隆志.『モダリティの文法[M].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1.

    [8] 洪潔.日語「モノダ與漢語“是……的”句式對比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2).

    第9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

    黑色的封面,隨意凌亂的書名,一幅作者遙望遠方的照片點綴其上。“我猜這本書肯定很有文化內涵!”我笑著開玩笑。“或許是一段心的旅程吧。”媽媽答道。翻開封面,扉頁映入眼簾:這是一張紙質很好的黑色紙,散發著油墨的清香。手指緩緩拂過,內心莫名有些激動,仿佛要打開一個奇妙的封印。這是一段前往希臘的長達十二天的旅程。希臘你好,心里想著。

    快速翻動,彩色的黑白的照片如同放電影一般行云流水而過,黑彩交替,有著說不出來的奇妙玄幻。書中一些好的句子片段總能讓我和媽媽眼前一亮。

    P17.“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先去看人,再去看景。人,才是一個地方的核心。熱鬧喧囂一點不打緊。‘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媽媽,你認為一個地方的人重要嗎?”“重要啊,是城市造就了他們,也是他們造就了城市。”“可是風景不更重要嗎?人哪里都有啊。”“固然重要,可風景要人打理啊!”――也許,我們往往去一個地方旅游時,都會忽略跳過那個地方的人。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在不知不覺間,當地人的品性也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美麗程度。倘若你去一個地方旅游,風景確實很美,但當地人說話卻十分粗俗,甚至一點也不好客,我想我們都會敬而遠之了吧。由此可見,人才是一個地方的核心。人美,景亦美。永遠別忽略了最樸實卻又最重要的存在。

    P48.“世上好物不堅牢。”“哎,你看,帕特農神廟,怎么如此破舊?”我指著書上一張帕特農神廟的照片問媽媽。照片上的帕特農神廟歷經滄桑、斷垣殘壁。“時間長了啊!”媽媽輕松地說。“總靠修補,不就失了原來的意義了嗎?就成了假的了。”“不修的話現在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也許,我們對“美”和“好”有著令人驚奇的執著,往往不達完美誓不罷休。然而,我們卻因此離美好越來越遠,離失敗越來越近。有一點小瑕疵沒什么不好,神廟和人一樣,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歲月的痕跡早已刻上了神廟的面龐,可絲毫不影響我們后人對它的膜拜。為什么?那是因為它仍然存在。而圓明園,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我們對它的敬畏之情、神圣之感終究少了那么一點。或許修繕會抹去那么一點歷史感,但如果不修,強調完美,那么可能現在連帕特農神廟的影子也見不到了。“放下對‘美’和‘好’的愚妄執著,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接近美好”,就像P100那個沙灘人臉的故事,心里貯存當時的美好,足矣。我們也沒有理由說它是假的,如P186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宮殿與傳說,真假的定義往往沒有那么簡單。

    P85.“這里擁有地球上最美的日落。”“天哪,這希臘人也太能吹了。”我笑著說。“這就是廣告的力量啊!”――這介紹雖說極端了些,可當你全身心地關注它時,又覺得它并非言過其實。對生活中某些事,比如學習,比如等待,換一種心境來面對,也許就不會那么枯燥痛苦了。希臘人用閑適慵懶的心境品味生活,那他們的生活又有一番韻味吧。樂觀,地獄亦是天堂;悲觀,天使亦是修羅。跟著心走,“境由心轉是也”。

    P135.“即便成了‘人上人’,與幸福之間的距離,并不拉得更近。”當下,急匆匆的社會是每個人都幻想登上“金字塔”的頂端,可這幻想終究大部分只是幻想,成為“人上人”只會讓我們得到成功,丟掉靈魂。安閑地做自己,不為外界利益所誘,恐怕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安靜下來吧,多一分禪意、從容;少一分野心、競爭。“安閑自適是大多數人的夢想啊。”媽媽感慨道。

    翻至最后。一幅照片:殘羹剩飯,主角一人落寞地坐著。“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我幽幽地念出圖片的批注。既然沒有不散的筵席,那就散了吧。“就像假期,總有過去的一天啊!”我感慨。“下學期好好努力吧!新的征程又開始了。”媽媽鼓勵道。沉溺在曾經,總會有溺死的一天,笑對未來即好。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合上書,念出最后一句話:“再見,希臘。”我和媽媽相視一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成成人看片在线|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我爱我色成人网| 亚洲综合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va|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8x成人在线电影|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小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1314成人网|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看吃奶视频网站|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成人国产精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