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生態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因此開始越來越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強調生態環保。對生態、資源的保護的關注,包括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業上,建筑生態化成為了建筑設計中所必須重視的。建筑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集結人類智慧,利用科學技術作為輔助,建造出來的滿足人類各種活動的人工環境。人類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建筑。因此,作為為人類服務的設施,其建設和設計都必須以人為本,還要兼顧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目標,所以,生態建筑設計和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應運而生。
二、生態建筑設計思路的發展方向
生態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筑上以生態友好為主要標準,建筑的設計在生態化上全面且細致,其設計思路需要涉及并滿足以下三個發展方向。
1.設計上越來越注重建筑與周圍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相協調,需符合可持續發展。如今的建筑設計,一般都對建筑的個性特征十分重視,即要突出建筑的獨特性,要顯示不同的功能特點。但是,建筑作為一種硬件設施,其外觀和個性,應該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該建筑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客觀需要,即舒適度和經濟效益。與生態、人文環境相協調,就能夠保證舒適度,符合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要節能環保,節能也就同時意味著減少使用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設計材料上選擇生態友好的建筑材料,建筑的供能因地制宜采用環保能源。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建筑材料不斷出現,新型材料都有針對性地向環保化發展,這是市場的要求,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現在很多生態建筑設計上,都在室內綠化、用水循環利用等方面下功夫,這方面的材料都已經出現在建筑材料市場上。同時,建筑采用當地較為豐富的環保能源,地熱、天然氣、風能等都是清潔能源,都符合了生態建筑設計的初衷,即生態可持續。
3.生態建筑設計,要求設計出來的建筑具備建筑再利用的可能。這是近年來國際上都相當重視的課題。建筑也可以成為一種資源,進行再利用,這符合“生態建筑”之稱。生態建筑設計,要求設計的建筑在使用壽命終結后,不需要拆掉重建,而是可以通過一些技術上的修補修繕,滿足繼續使用。如果一所建筑能夠被再利用,那么就可以避免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也避免了重建的巨大開支。
三、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在建筑設計上,對生態環保這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和增多。下面介紹建筑的能源使用、減排再利用、自然綠化這三個方面。
1.能源利用。建筑的供能選擇相當重要,特別是現代建筑向高層化發展,一棟摩天大樓的耗能是相當驚人的,若能使用清潔環保的能源,就能夠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上取得很大的效益。一棟建筑,供能系統是相當復雜的一部分,在設計上需要考慮清潔能源的供給必須高效。同時,可以采取一些方法,結合氣候特點,尋求減少能耗的途徑,如可以設計在樓頂安置太陽能設備蓄熱蓄能、采用玻璃窗結構增加采光減少白天的能源消耗、設計高效的通風系統和使用保溫建筑材料減少對中央空調的依賴。這些設計都能在滿足建筑能源消耗的基礎上同時凸顯出生態化的優勢,也符合社會發展、建筑業發展的要求。
2.減排再利用。要滿足一棟大型建筑的能耗所需的能源的量是巨大的,也因此建筑消耗能源所排放的廢料也將是相應的巨大。建筑設計追求生態化,其趨勢必然要注重在減排再利用上下功夫。大型建筑所散發的熱廢品的量是巨大的,熱廢品如果能夠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回收,就有機會循環再利用,應用于建筑的保溫等方面的需要。在減少排廢的同時還能夠節約能源,使能源使用效率更高更環保。而且相當于其他方面,在減排再利用這方面上進行設計相對簡單,現有的技術和設備條件都發展得較快,所需的成本也較低,是建筑設計生態化的一個相當高效的選擇。
3.自然綠化。生態化可以理解為與自然環境的兼容,自然環境中少不了花草樹木。如今,關于建筑綠化的問題已被廣泛重視,建筑的設計也都注意到這一點。只有在設計中考慮綠化布置,安排專門的地區作為綠化所用,才是真正的做到建筑設計生態化,也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建筑生態化的發展趨勢。如上,綠化的配置是體現一個建筑設計是否考慮生態化的重要指標,在建筑設計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綠化的布局和實際效用,在綠化布置時,要考慮與周邊綠化體系形成系統化網絡化關系,在整個建筑的布局上,應注意減少對原本自然環境的破壞,盡可能保存原始綠化植被。只有充分考慮綠化配置,軟化人工建筑環境,才能夠使建筑盡可能地達到與周遭生態環境相協調,從而成為生態友好型建筑。
四、結束語
生態系統是一種復雜而又脆弱的有機整體,人類是整個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人類對生態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面臨著巨大的能源和環境危機時,人類開始注意到努力做到生態友好。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建筑,建筑是人類主要的活動環境,作為建筑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我們應該注意到如何使之更加生態友好化,這也是生態建筑的存在理由,更是在建筑設計中追求生態化的理由。
參考文獻
[1] 劉振,迭勇,王少強.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陜西建筑,2008,10,(10), 16~19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生態發展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人類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同時應用智慧及科學技術創造出能夠滿足人類各種活動的建筑,建筑設計就需要從技術、性能、社會及經濟等方面考慮,盡量滿足人們需求,建筑設計是集工程技術、經濟、資源和文化于一體的工程。而建筑施工過程會消耗巨大的資源,此時就對建筑設計的經濟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設計要從性能、整體布局、技術選擇和空間組建等方面考慮,不斷對設計進行改善,力爭以優先資源條件達到滿足設計要求的最大化,以有限的經濟水平創造價值的最大化,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就在于生態建筑設計及建筑設計的生態化發展。
1.生態建筑的涵義
1.1生態建筑涵義 生態建筑屬于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工程,涉及多個學科和工種間的交叉合作,更需要社會的參與、重視及監督。從根本上來說,生態建筑是利用生態學理論對建筑設計進行指導,讓建筑不僅具有生命力,還能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生態意識及可持續思想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生態建筑設計要以社會與自然平衡互動并發展為基本設計理念,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進行重新定位,對人類本身及其追求的和諧自然發展重新思考。實現生態建筑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成的,更不是僅依靠生態建筑設計師就能實現,生態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需要設計師及所有人類的共同努力。同時生態建筑能夠將人類、自然和建筑鏈接起來,不僅保護自然環境,還能為人類提供更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從設計角度來講,生態建筑具有以下幾個優勢:利用多種綠化形式改善小氣候,對自然采光和遮陰更加重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保證空間適應性的前提下,利用大跨度輕型結構;對于垃圾分類及處理、水資源循環利用等都要表現出人性化觀念。 1.2生態建筑特點 通常情況下生態建筑都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選擇原理污染源的地點作為生態建筑基地,同時對空氣和水源質量進行考慮;第二,建立適當的防污染措施,充分利用節能技術來降低能源浪費;第三,在設計過程中體現生態建筑是綜合多學科的工程項目;第四,生態建筑設計體現人文性,要具有文化和藝術內涵;第五,對建筑外部及內部的關系要充分思考,保證通風設計更加自然;第六,根據周圍環境因地制宜;第七,能源盡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第八,生態建筑設計理念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第九,建筑材料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這樣能夠展現自然特性。
2.生態建筑設計遵守的原則 2.1節約能源 在建筑設計的整個過程中都要節約能源,同時選擇的材料需要耗能低,在建筑運營過程中節約能耗的潛力是很大的,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利用再生能源來實現。依靠建筑設計及構造等方法實現自然采光、通風、遮陽等目的,利用太陽能降低能源消耗,這是最為實用且有效的方案。典型的節能建筑就包括太陽能建筑,多采用被動式為主。日本設計師加藤義夫設計的大島及明野外村住宅都采取坡屋頂蓄熱。由于光電板價格高,因此使用次數很少,但是很多發達國家應用較多,主要是從節能效果和長遠發展來考慮。而我國從2005年開始開始利用光導管將陽光引入室內實現照明。資源循環利用是節能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老舊建筑再利用、建筑物拆除后的資源再利用。 建筑設計中要盡可能多的使用太陽能、熱能及風能等能源,屋頂可以利用大塊玻璃制作,能夠更好的對太陽能熱量進行回收,經過處理之后可以轉化為其他能源,不僅能夠提供熱源供應,還可以照明。同時利用環保節能技術對建筑設計生態化的節能環保得以實現,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基礎上提高利用率,所以對于資源能源再生轉化技術要不斷探索。 2.2建筑材料應用 材料應用方面保證更新、改造和再利用,對建筑設計實現生態化有很大幫助,對當地資源充分使用能夠很大程度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并且材料選用要符合生態性原則,以此保證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和再循環過程與生態環境協調共存,保證以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情況下,實現最高的材料使用率。 2.3自我調控 生態建筑設計的自我調控有兩種,即被動式和主動式。被動式調控是根據建筑物本身構件和結構,對陽臺和門窗的遮陽處適當處理以營造舒適的環境,被動式調控主要是針對傳統建筑,實現對建筑環境和設計理念的關注及理解。當前,國外的建筑設計師根據玻璃取暖和適當的構造方式,已經實現建筑隔熱和保溫的目的。主動式調控可以說是生態化建筑設計取得的最大成就,在設計中充分應用了計算機技術,真正實現計算機技術與設計理念結合的目的,使生態化建筑設計有了技術性的飛躍。同時生態建筑設計師可以利用主動式調控進一步對建筑設計精確化、細化和嚴謹化,最終實現生態化建筑設計、建筑結構與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
3.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趨勢 我國目前的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嚴峻。生態建筑的設計和建筑師對于人與自然問題方面已經達到共識,人類應該共同倡導并宣傳生態建筑設計。如今建筑設計生態化應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向進行發展。
3.1原生生態建筑的研究 當代的生態建筑發展應該從建筑形成方式開始探索,主要包括人類活動的本質、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等,要從這些方面出發,充分表現生態建筑的的生態化內涵。在海德格爾存在意義的哲學體系中表示:定居是很重要的概念。定居重要的是場所而非空間,居住場所包括人和場所的關系、場所和空間的關系。人定居的原因主要是體會到居住場所給人帶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穩定的精神,我們可以稱之為場所給人類帶來的生態精神,因此這種建筑就被稱作原生的生態建筑。 3.2加強生態技術的探索和應用 想要更好的實現建筑生態化發展,就需要不斷探索、宣傳和應用新型生態技術,這是加快建筑生態化發展的關鍵之處,目前已經從生物進化向自覺性的科學技術進化的階段發展。薩克森發表的生態哲學中表示,地球進化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此階段原子、分子之間的物理作用是進化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低級生物轉變為高級生物,在這個部分自然選擇及遺傳基因是關鍵作用因素;第三部分,就是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探索和鉆研的進化過程。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對人類生活水平、經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自此生態技術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4.結論
只有保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發展,維持生態系統平衡,那么人類才能延續,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人類在滿足社會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建筑行業屬于高耗能行業,所以生態建筑設計就十分重要,要在保證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前提下發展,人類更應該對生態建筑設計技術研究,實現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國志 試論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年 第09期
關鍵詞:生態;建筑;發展;低耗;研究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建筑物是滿足人們生活起居的一種人工環境,建筑師可以通過這種人居環境來達到節能和低耗的要求。在設計的時候,要在總體布局、功能配置、空間組合方面進行優化,從而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一、什么是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起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同時它也被稱為自然建筑、綠色建筑,或者可持續建筑。當時,美國的著名建筑師帕歐羅·索列瑞采用了生態學的原理,并且結合了建筑學的特點,將生態保護和建筑設計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建筑的概念。
帕歐羅·索列瑞要求在設計生態建筑的時候,根據當地的環境,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協調建筑和其他領域的關系,使人、自然、建筑形成一個好的循環系統。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的幾大功能:節能、節地、節水、減少污染、提高經濟效益等。
二、建筑方案和建筑材料
(一)建筑方案方面
首先,要進行生態建筑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建筑物和四周環境的協調性。一部分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方案的時候,可能會過多的考慮建筑物的個性。但是在表現建筑物個性、特色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而且必須和當地的人文環境、社會大環境相一致。
其次,必須要處理好經濟和美學性質之間的協調關系,在盡可能減少成本和投資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滿足投資者的使用需要。另外,因為建筑設計人員歲追求的建筑美感,可能會耗費一部分投資,增加成本。但是如果一味的要求降低成本,追求經濟性,那么就可能造成建筑方案喪失美學性質,使用者或者投資者也不能滿意。
最后,要在設計方案當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的非常快,但是能源的消耗也非常多。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可以在設計過程中充分的考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一個優秀的生態建筑作品,不但有建筑師的功勞,更有相關專業人士的功能。因為在采光、照明、通風、采暖、制冷等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能量消耗,而建筑設計師需要和相關的專業人士協調、合作。
(二)建筑材料方面
在運用建筑材料的時候,既要發揮出材料的最佳性能,又要起到環保和節能的作用。第一種是玻璃馬賽克,它是采用熔融法以及燒結法所制造出來的,它的原料是石英砂、石灰石以及白云石、純堿、乳化劑等等。經過高溫熔化以及鏈板延壓法而形成。它的特點是色調柔和、樸實典雅、物理化學性能很好、堅硬耐磨等等。此外,它與水泥黏結性能好,目前廣泛的應用在建筑物內外墻的裝飾當中。
第二種是泡沫玻璃,泡沫玻璃又被稱為是多孔玻璃,它的原材料是發泡劑、玻璃,經過高溫焙燒之后,可以形成這種泡沫玻璃材料。泡沫玻璃根據物化性能的不同,可以分為隔熱、吸音、抗輻射等等。隔熱的泡沫玻璃有密閉氣孔,能夠降低導熱系數和吸水率。除此之外,生產泡沫玻璃所剩下來的粉粒以及碎片還可以被回收,作為粒狀填充料,成為生產混凝土以及屋面板的材料。
第三種是陶土面磚,這種陶土面磚是天然手工生產的,它的顏色是暗紅色的,如果利用它來作為建筑材料,不但能夠提高表現力,還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三、建筑設計中的節約原則
(一)節約原材料
原材料包括了很多比如結構材料、水暖電材料、通訊材料、裝修材料等等。要實現生態建筑的設計,必須對原材料進行設計。隨著現代材料技術的大力發展,過去的磚石結構已經不能再適應需要了。過去的厚磚胖柱,以及輕鋼結構、拉索結構,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使用的空間。可以使用大空間膜結構,這種結構是預應力空門整體結構,它將結構和建筑圍欄部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充分的發揮出了材料的承載能力,并且使得外觀非常美麗。同時,它還具有靈活性、節能性的特點。
(二)節約能源
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能源的節能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人員必須選擇耗能少的建材。建筑能耗的節約潛能非常大,這需要依靠可再生能源才能實現。建筑設計人員必須通過一些科學的處理方式,從而實現自然通風、采光、遮陽、隔熱的功能。此外還要實現高效的太陽能利用,以減少設備的能耗。同時,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節能方法。
最典型的節能建筑是太陽能建筑,如今大多都采用的是被動式的。在日本,已經出現了很多的太陽能住宅,這些住宅利用坡屋頂來蓄熱。因為光電板的成本很高,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設的成本,所以采用比較少。從前幾年開始,我國的一些建筑物就開始使用了光導管,試圖將陽光導入房間內,增加房間的照明度,同時也間接的減少了電能源的消耗。
除此之外,資源的再利用也是節能的一種方法,但是它非常的復雜,而且涉及到很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同時,它也包括了很多內容,比如對舊建筑的再利用,以及建筑拆除后的材料再利用。
(三)建筑的再利用
建筑的再利用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很多國家都開始提倡和使用這種方法。很多優秀的建筑設計師都在對此進行研究,所以也出現了許多的優秀作品。比如,西方一些國家沒有對建筑物進行大拆大改,而且很少拆除掉舊的建筑物,盡量的對建筑物進行利用。我國卻對建筑物進行大拆大改,這不符合環保原則和經濟原則。據統計,在工業生產的過程當中,被利用的資源不超過5%,其他的都被廢棄了。同時,這也是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根本因素。因此,必須大力的提倡和修建生態建筑。
四、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的趨勢
如今,社會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人們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資源被大量的浪費。在浪費的資源當中,大部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比如石油、土壤、煤、礦石資源、水資源等等。在社會發展和能源消耗的矛盾之中,想要維持兩者的平衡,就必須實施生態建設,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通過提倡使用生態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也能夠節能、減耗。
同時,生態建筑也是未來建筑的主要發展方向,因為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競爭加劇,建筑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立足,走技術路線成為了最可靠的出路。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不但要求功能齊全,更要求提高健康度、舒適度。所以,建筑高科技帶來的光明前景已經日益的顯現,在建筑物內部使用高科技,不但能夠提高室內的舒適度,還能降低能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另外,這種生態建筑物也降低了建筑成本,也因此在21世紀,將會有很多建筑企業大力的開發和設計生態建筑,同時這也會推動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黎巍 荊兢.試論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建材發展導向,2013,11(17):44-45.
[2]張嬌洋 崔志剛.現代城市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要點探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3(30):520-520.
[3]董長錚 張劍鋒.基于生態理念影響下的建筑空間與技術設計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13(3):24-25.
[4]王彥博 張東旭.高層建筑生態設計及對形態的影響[J].中國科技博覽,2013(32):68-68.
關鍵詞:山地ART DECO風格設計
郴州青園住宅小區位于郴州市伍嶺板塊七里大道旁,總占地面積9.709337萬平方米,容積率2.4,總建筑面積為29.6578548萬平方米,總戶數1602戶,停車位1451個,建筑密度12.15%,綠地率61.85%。
1設計理念:
山地建筑群的營造:通過巧妙的規劃,將現代與自然主題融合一體,實現了城市再造的目標。從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對建筑藝術的追求出發,繼承和發展了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形成建筑功能與建筑美學的完美結合有機的和諧共生。
地塊與城市的和諧:
從整個城市全局高度對地塊進行規劃定性,將地塊作為城市的一個“模塊”,在城市特有的空間結構和環境格局中“衍生”出空間及景觀結構,使之既成為整體結構的有機組分,又與城市結構產生空間、功能、交通上的關聯。
地塊與內部的和諧:為了提供地塊內部多種主要城市功能空間之間的相互呼應和聯系,使其融為一體,各功能間得到互補與共生。
建筑室內外的和諧:規劃、建筑設計中,注重室內外空間的設計,通過室內私密空間、室外公共和半公共空間的有層次的設計,營造一個連續的、有層次的人文環境,使各種需求的人員在這個中心都能找到自己的所求。
建筑與景觀的和諧:通過一系列自然生態主題景觀將建筑與景觀融合在一起,設計更注重人在建筑和景觀中的穿越。
2規劃主題 回歸自然,利用山地森林,引入潺潺水澗,構筑城市中的桃源仙境。
人類聚居群落的出現,往往是從山谷、水系的兩側開始,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現代的都市人懷揣著追求,穿梭于繁華喧鬧間,承受著壓力和挑戰,享受著現代化城市的時尚,便利,想象,而在每個人的內心卻有著一個居住的夢想,那就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生活于山谷、森林、水系、公園的桃源仙境間。
設計將現代都市文明與自然完美融合,一方面將都市造城手法有效發揮,創造符合現代生活要求的建筑空間,在地形營造上則選擇最為自然的手法,以坡地,叢林的自然元素營造出生態和諧的主題,打造出一片喧囂城市中的桃源仙境,成為都市人洄游的寧靜港灣。見圖一
3規劃目標
核心定位: 打造一個具有城市分中心功能的區域中心,成為一個極具標志性的區域核心。力求成為區域發展的引擎,提升區域價值,完善區域城市化配套的重要核心。
功能定位: 以高層住宅和商業為主導,配置高檔會所,集居住、商業、餐飲、娛樂、休閑、等功能的復合型社區,打造郴州市大型、高檔社區,形成郴州市具有標志性和影響力的建筑集群。
整體項目實現與外部城市空間的有機結合,交通系統的有效聯系,成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城市的空間價值。
形象定位: 運用最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演繹出高規格,高品質多功能綜合社區。
4.總體布局:
我們在項目的總體規劃布局中著重體現“綜合社區”、“山地建筑”、“公園景觀”這三個主題。
項目本身是一個集居住、商業、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復合型生活區,
布局中充分考慮各個業態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以及規劃分期建設的可能性,力
求居住區怡靜,舒適;商業區有生氣、繁華。
設計中依據山地地形規劃了東部商業區、會所,形成開放空間形態,隨著
空間形態自然營造出拾階而上的社區主入口,居住區尊重自然,退讓240m山體
平臺,留出260m自然生態山地綠肺給居住區規劃一呼吸的空間。
社區通過自然和人工共同突出“公園景觀”,“兩軸一一帶一一心”貫穿于整個規劃設計,通過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界面、不同的載體去整合和創造富有
生機和散發現代氣息特色的社區。見圖一
5建筑設計
平面功能上采用現代設計理念,立面風格以Art deco風格為根本,在滿足建筑功能需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給身臨其中的消費者乃至城市居民以建筑美感孕育在其中,體現了一種純凈、大氣、典雅的風范,有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成為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
5.1 ART DECO風格Art Deco,即裝飾藝術,興起于20年代的一種建筑裝飾風格,以抽象的、幾何的、純裝飾性的線條和圖案為特征。有點兒歐風古韻的味道,卻是一點不張揚的豪華;
ART DECO帶著無可取代的都會氣質,帶著滄海滄海桑田都無法磨滅的精致高責,Art deco的實際之旅從巴黎起航,途徑紐約,而她正向郴州駛來…… ART DECO,是現代設計上的一種運動。設計一種能讓居住者“觸摸”到的空間感受,同時強調要以人為本,創造一個感性、生動的精神氛圍。
5.2 環境可持續發展設計
在實現“高舒適度、微能耗”的基礎上,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適當的高強度開發利用土地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十大城市發展的方向。
本案通過住宅、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減少住宅區的內部能源消耗,通過中水系統設計,減少水資源的消耗量,通過步行系統的優化設計,提高居民步行
出行的比率,減少汽車尾氣污染。
5.2.1雨水及雪水收集再利用
小區內住宅通過屋面集水進行初步過濾,使之進入地下干管匯集,再通過抽泵用收集來的水進行綠化灌溉。從而形成雨雪天蓄水,晴天灌溉。
5.2.2太陽能的使用
區內路燈系統采用太陽能集設備,環保節能。
5.2.3 草坡及屋頂花園
草坡及部分屋頂采用植被覆蓋,不僅提高屋面保溫,防熱的功能,并且豐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形成丘陵起伏的獨特景觀。
園林設計將設計師對永續設計的理念融入到園林景觀中,創造出一個整體的,符合生命周期與四季輪回的生態景觀,整個景觀融為一體。
5.3消防緊急救援系統設計
機動車在基地內形成的順暢的交通流線,高層住宅組團內部,酒店式公寓都為消防車輛及緊急救援車輛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和消防撲救面。此外,消防車道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小區內消防車道平時成為步道景觀體系,景觀設計滿足緊急時的消防通道要求。
5.4豎向及土方量規劃思路
項目內部為山地地形,北高南低成傾斜狀,南向俯視五嶺廣場區域,地塊原貌有緩坡、陡坡、21m一240m大片臺地,內部最高高差達40米;使得能夠在盡量減少破壞山地,減少土方量的前提下保留生態達到開發力度和規模,給城市帶來一個理性、宜居、山地型的社區。
5.5公共服務設施設計
項目的多功能綜合性形成齊備的配套設施
5.5.1 商業服務設施
在基地東西面臨七里大道和規劃道路上形成了商業帶和商業區域、形成購物、餐飲、休閑的場所,形成未來區域的商業熱點。
5.5.2其他設施
區內利用架空層設置幼兒及老年人活動場地,在東面小區出入口附近東南角利用地形設計了幼兒園,可為不同層級的用戶提供生活和休閑的場地。
在酒店公寓的3.4層設置羽毛球、健身、乒乓球等休閡體育運動區,利用其地形高差使得其即可以面向住宅小區入口滿足小區住戶體育休閡功能的需求,同時又能夠給公寓住戶和社會人群提供優良的休閑運動健身的場所。
區內在東面七里路主入口處設計了精英會所,可為尊貴級住戶提供高尚優質的社區服務,更可作為銷售過程中售樓展銷的理想場所。
同時,在基地內部適當位置設置了物業管理處社區醫療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6.結束語
【關鍵詞】體育建筑;生態;可持續發展
一、 前言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在體育建筑中生態化發展也必須遵循這項基本國策,隨著全球范圍內的能源短缺,體育建筑的生態化迫在眉睫。
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目標
經過了長期的發展,體育建筑業從室外的場地轉換成室內的運動場所,這就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于體育建筑而言,其中高科技的成分越來越高。而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在封閉的環境中運動的時候人們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室內的體育建筑中,采光以及新鮮的空氣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缺乏。公建耗電量可達到住宅的10~20倍,能源、物資都有很大程度的消耗,其中空調系統對能耗影響極大,并導致碳排放增多,這就使城市的整體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害。體育建筑有間歇性使用的特點,比賽時使用人數多,而平時卻存在大量閑置空間,而這些閑置的空間也會產生很多的維護費用,這是現代的體育建筑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弊端。賽后問題也對體育建筑提出了挑戰,在體育建筑中重視賽后問題也是非常關鍵的。
三、體育建筑生態化設計的文化觀
人文因素是城市體育的建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人為本是體育建筑整體設計的基本要求,有其是人工環境塑造的過程中更是要緊密的結合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同時也是城市體育建筑生態設計中的核心文化觀點,而注重文化的傳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一,以人為本是生態理念的重要人文觀
室內的空間應該達到自然化的目標,室外的相關環節也應該更加趨于有機化。而體育建筑的生態化設計中,建材、設備一定要保證其無害性,并且對于環境造成的危害應該盡可能的減小。而這些都是對人的關懷,是非常重要的以人為本的人文觀。
在體育建筑中人數非常多,而人們的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也變得至關重要,而在體育建筑中人們的活動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同時更應該滿足人們逐漸增加的文化需求。生態環境的設計也應該與當地的地域性文化相結合,這樣才能使人們更好的滿足。
第二,人們的地域文化觀
在體育建筑的創作中把握結合本地的人文因素以及氣候特點等,人們的地域文化觀在所有建筑中都有所體現。而體育建筑中人們的地域文化觀尤為突出。傳統的斗拱結構和高科技網膜結構共存,建筑全新的再造了蘊涵文脈的顯性形態。
四、體育建筑生態化設計策略
體育建筑的生態化設計,應自覺地關注環境資源與建設的平衡關系,從場館的環境設計、功能空間、技術材料等方面來體現體育、環境與文化融合統一的設計理念。
建筑節能在設計中主要有三個實現途徑:一是從需要出發衡量所需能耗標準(如丹麥教授Franger提出的PPD-PMV熱舒適度框架);二是盡量通過建筑的材料和被動式策略的設計,盡量減少冷熱負荷;三是系統按需供給,盡量做到需要多少就供給多少冷量或熱量。其中第二點是建筑設計主要著力的地方,包括對建筑周圍的環境分析(天氣、場地等)、建筑的體型、圍護結構以及被動式的策略設計。被動式設計不是建筑設計的附屬或者擴展,它是伴隨著建筑設計一起的整體設計過程,而不是技術的生搬硬套。
在大型的公共建筑物中,體育建筑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生態理念在體育建筑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生態界面可以使自然環境在建筑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同時還能使很多有害的因素得到避免。常見的生態界面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雙層屋面策略、雙層幕墻策略以及綜合應變策略。雙層屋面承擔著內外環境的分隔和交流,基本功能包括采光。通風、抵抗寒冷、防風、防潮、防曬、防止眩光、阻隔視線、防火、隔音等;玻璃幕墻是體育建筑的重要豎向選擇之一,既保證了采光需要,溝通了室內外環境的視線交流,又凸顯了公共性。透明性,這樣的建筑表皮設計將更有意義;建筑界面的設計,最好在保溫隔熱。通風采光和遮陽等基本功能之間尋求平衡,在面對不同氣候,不同地理條件時,在選擇設計方法時應做到因地制宜。優化策略組合,使材料充分發揮本身的特性來滿足基本功能需求。
體育建筑的特點是間歇性使用,要劃分為舉辦賽事時和日常使用兩種狀態。賽時要考慮空調設施對運動員、觀眾、管理人員、媒體記者等不同區域及流線的使用需求;平時只要考慮主要功能空間和配套部分附屬綜合設施。在進行通風組織設計時在不同時段面對的室外環境不同,故應注意通風策略的靈活性,能通過有效的靈活組合同時滿足導風和避風的要求。同時需要考慮在建筑未使用階段室內空氣的流動和更新。
五、體育建筑的生態化展望
在城市中存在著很多的大型建筑,而這些大型的建筑往往都是公共建筑,體育建筑是大型公共建筑中代表性建筑。綠色建筑,也稱作可持續建筑,是由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則和適宜性技術等多種構成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綜合體系。而可持續建筑中對于人工環境中自然成本支持的降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對于環境負荷的減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物質守恒是非常基礎的理論,同樣適用于環境與建筑之間的關系,物質與能量之間的不斷交換才是環境與建筑之間關系的內涵。
我國當前的體育建筑的生態化中既有著無限的機遇同樣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體育建筑的生態化具有很強烈的緊迫性。而無論是體育建筑的生態化的審視,還是體育建筑生態化的完善都是非常必要的。當前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已經越來越迅速了,無論是從建筑本身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樣的生態建筑理念也不僅僅局限于體育建筑,在其他建筑中也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例如在我國的辦公室建筑以及住宅建筑中,生態化的理念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清華大學中甚至出現了超低能耗樓、設計樓以及鋒尚國際公寓等具有現代生態理念的優秀項目,這就為我國的可持續建筑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在我國的體育建筑生態化設計中,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在體育建筑的功能、技術以及結構造型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性來對體育建筑的生態化進行更好的融合。
六、結束語
雖然我國已經對體育建筑的生態化進行了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今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應該更加側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體育建筑的生態化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梅季魁.現代體育建筑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3):166-168.
[2]盛文仲.體育建筑節能措施[J].山西建筑.2014(3):16-18.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關鍵詞:生態化建筑;設計;發展趨勢
Abstract: China is a resource is not very rich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esources nervous already give us the bright red, promot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戰是致力于為我們的后代保護環境,但是如果我們仍舊保持現在的人口增長率和消費需求,這項挑戰將被激化,而這也將是地球的最后一個千年。因此對任何一個設計師來說,一個發人深省而緊迫的問題就是:我們怎么來設計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就設計行業而言,最有效的生態解決方法是通過與環境的融合而更持續地發展。把我們所從事的一切與自然環境以一種有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對于環境絕無任何危害。生態化建筑設計就是生物融合的設計。
一、生態化建筑的特點
生態化建筑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并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它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諸多好處,可以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很好的統一。
生態化建筑實際上是指這樣的一種實踐:它既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于生氣的環境,而同時又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研究生態化建筑的目的就在于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同時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具體來說,小環境的創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等。對大環境的保護主要反映在兩方面,即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而影響要小。因此,高科技與生態的結合,代表了新世紀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化建筑的設計要點
生態化建筑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一座完全意義上的生態建筑是很困難的。生態化建筑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學。高效益貫穿在生態建筑的設計、選材、運營直至壽命終結的全過程。生態化建筑主要是通過設計,以自然的而非機械空調的方式滿足人們的生物舒適感覺,此類建筑從方案伊始便貫穿著生態這一主導思想,現在比較成熟的生態設計手法有以下幾種:
1.建筑方案方面
(1)應著重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可能建筑師在考慮設計方案時比較傾向于表現所設計建筑的個性,但在表現建筑個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它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及與已有建筑的共性,應與整個社會大環境、人文環境、整個城市的定位與發展規劃相一致。
(2)要處理好其美學性質與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經濟合理性要求在工程投資盡可能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投資者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建筑師所追求的美學效果有時會造成投資的大幅增加或建筑使用功能的降低,從而降低其價值系數,但一味追求經濟效果,則可能使設計方案喪失很多美學性質,無法滿足投資者的要求。
(3)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設計中貫穿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必然趨勢。一個好的生態建筑作品,
不僅僅是建筑師的創作,其中技術咨詢專家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他們在采光、照明、自然通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運作過程中能量耗費的問題中,發展并完善了建筑師的一些樸素的想法,并與建筑師一同將各種設計策略貫徹落實到具體的建設細節中。
2.建筑材料方面
利用材料自身特性,減少裝飾,發掘新的美學視角,使之成為他們風格的有機部分。
(1)木材。芬蘭的倫佐·皮亞諾充分利用木材的特性進行木構建筑設計,使建筑表現出某種新意和技術精致性,其作品充分表現木材最具魅力的特質,尤其在構造上,把木材運用于建筑表面,并與其他材料結合使用,充分發揮了材料的最佳性能。
(2)玻璃,鋁扣板等。西薩·佩里創造性地利用玻璃幕墻,使之成為高層建筑的一層表皮,革新了高層建筑美學;理查杰·羅杰斯在新千年穹頂工程中對玻璃纖維有成功運用。
(3)石材。勞埃德·萊特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均選用當地的材料,使建筑好象從土里生長出來一般,尤其在流水別墅和西塔里埃森中對石材的運用使這種風格得以充分展現。
(4)陶土面磚。設計大師崔愷在北京外研社辦公樓建筑中,被宜興生產的一種由天然陶土手工制作的暗紅色面磚的特殊質地所吸引,充分利用它那似吸收陽光,泛出柔和沉穩色彩的粗糙的毛面表現力,給人視覺以強烈沖擊,完美地展現出校園建筑的風格特征。
3.建筑中的節約方面
(1)節約原材料
建筑用材包括結構用材、水暖電、通訊設備器材及建筑裝修用材等,這里僅就節約結構用材加以闡述。現代材料技術的發展,已大大改進了傳統的磚石結構,厚磚胖柱的形成,高效輕質墻體,輕鋼結構,薄殼屋蓋,拉索結構等,都大大減輕了結構的自重,擴大了使用空間。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大空間膜結構就是節約結構用材的一種典型,它是一種預應力空門整體結構,將結構與建筑圍欄部分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材料的承載能力,創造出無柱的靈活大空間,并創造出一種具有自然形態美的外觀,既飄逸,又剛勁有力。
節約能源
節約能源貫穿于建筑壽命始終。選擇耗能少的建材就是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節約建筑運營中能耗的潛力是巨大的,這主要靠利用再生能源來實現。通過建筑設計和構造的一些處理方法,實現高效的自然通風、采光、隔熱遮陽以及利用太陽能等以減少設備的配置與能耗,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節能辦法。太陽能建筑是典型的節能建筑,目前多采用被動式。日本的加藤義夫設計的明野村住宅和大島住宅都是利用坡屋頂蓄熱。鑒于光電板的價格相當高,會較大增加建設成本,故較少采用。然而從長遠觀點來看,其整體節能效果很高,目前發達國家采用較多。從2005年開始,我國某些建筑采用光導管將陽光導入房間照明。
(3)建筑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是一次有很大潛力的資源再利用的課題,近年來在國際上幾成時尚。不少建筑師專注于建筑再利用的設計與研究上,并有不少優秀作品出現。目前,西方國家一改工業革命后大拆大建的做法,很少拆除舊建筑,盡量將其利用。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從環保角度來看,是很不經濟、不合時宜的。我國生態學家余謀昌研究員著文中指出:“有學者統計,在現有的工業生產中,只有4%左右的資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廢棄了,其實這是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的最根本原因。”人類的浪費是驚人的,節約的潛力巨大,大力倡導生態建筑的重要意義正在于此。
三、生態化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的環境問題,關心人和自然問題的建筑師就生態建筑的探索已經達成共識,極力倡導和推廣生態建筑。目前生態建筑具有兩種發展趨勢。
1.研究原生的生態建筑,探索現代生態建筑的發展之路
建筑從其形成開始,就是人類活動的內在機制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邏輯技術,包含了內在的“生態精神”。海德格爾的存在意義哲學體系中,“定居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定居的關鍵在于場所而不是空間,人與場所的關系,以及場所與空間的關系均包含在人類居住場所中。人之所以定居是由于體驗到了場所中人與自然和諧穩定的精神,可以稱之為“場所的生態精神”,而當時的建筑則可以稱之為“原生的生態建筑”。
初始的原生生態建筑具有下面相應的特點:原生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能源物質環境是直接的,原生建筑大都采用自然采光、通風形式,其定居地靠近水源即物質材料的獲取場所;原生的生態建筑是人們不自覺地運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及技術,并考慮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原生建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刮風下雨,溫差變化都直接體現在建筑當中。由于建筑的回歸自然本原的傾向,建筑師在原生的建筑形式中尋找生態建筑的原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目前的生產和生活,使人與自然的聯系變得間接,人們正通過一個日趨復雜的人造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而人們對自然的體驗了解較少。因此,抱著自然本原生態觀的建筑師們通過原初建筑的類型,如窯洞、土樓、四合院、竹樓等尋找合理的生態原型,并發展新建一系列現代生態建筑思想和新型生態建筑。
2.探索和運用新的生態技術,加快建筑的生態化
建筑的發展,已經從生物的進化走向了自覺的知識技術的進化階段。根據薩克森的生態哲學,地球的進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無機物向有機物的過渡,其進化的內因是原子、分子間的物理作用;第二階段,是低級生命向高級生命的進化過程,這其中起作用的是遺傳物質和自然選擇;第三階段,則是人類特有的知識技術進化的階段。現代的工業技術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給自然帶來了一定的破壞,從而產生了生態技術。擁有這一類思想傾向的建筑師嘗試將新技術運用到建筑環境的設計建造過程中去,與有生命的價值系統一樣,建筑的進化過程在于環境的能源、材料的交換循環過程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優化。
(1)在能源利用方面
第一,使用恒久性、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建造一座太陽能建筑,其功能為少年宮和旅館,用南向大面積的玻璃頂,回收太陽熱并經過熱交換器等手段,將所得的電能貯存到地下室的蓄電池中,給建筑提供熱源供應,又給建筑的夜間照明提供能源;第二,應用節能技術。節能建筑不應僅理解為減少能源的使用,還應看成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無謂的消耗,也就是在建筑的使用過程中最優化的使用能源。我國當前能源消耗現狀:用能效率低,節能的潛力巨大,在建筑的能耗當中,空調系統約占41%左右,針對上述情況,我國應大力倡導節能建筑,采取積極措施,實行資源消耗和再生的平衡。
(2)物質材料的運用方面
必須采用建筑材料的5r原則。5r是指5個以r開頭的英文詞,revalue(再思考,再認識),renew(更新、改造),reuse(再利用,使再生),reduce(減少),recycle(反復使用)。其次,必須是使用地方性資源,體現本土的概念。5r建材可稱為生態建材,這種建材在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和再生循環過程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滿足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污染乃至是無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環再利用率。
(3)自我調控方面,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被動式的調控,利用建筑本身的構件,如門窗、陽臺、遮陽,創造適宜的建筑環境,它來源于對傳統建筑的學習,來自對環境的關照,并對現代建筑設計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維也納的斯特德勞住宅群,便是建筑師通過采用玻璃暖房和簡單的構造形式取得良好保溫隔熱效果的例子。
第二,主動式的調控是現代建筑的一個巨大進步,作為人腦外延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帶來了建筑的革命。它往往需要建筑師把建筑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將其設計精確化、數量化、嚴密化,需要將建筑設計與建筑構造、建筑物理、計算機技術等緊密結合起來。
結語
作為從事建筑行業的設計師,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推廣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成果,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同時,我們還應該引導人們進入一種更加健康、更加無害、更加生態化、更加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生態化建筑產品。
參考文獻:[1]葛菲飛,淺談生態建筑設計[J].技術與市場,2010,17(9).
關鍵詞:建筑改造;生態;工業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industry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raw is used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is fac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given new functions, playing a new role in city life. In large volum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ome special historical, soci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value of the building known a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 of them then we need careful treat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ase at home of many, many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the artist clusters are born in the original factory, warehouse, but mostly ign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erformance" upgrade.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obviously very necessary reflections 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is will not only sav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ndustry;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目前工業遺產建筑改造設計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對工業遺產建筑改造的探索和研究已經有一定得積累,但是我國工業遺產建筑的改造目前基本上還是大多從藝術角度、文化角度、功能角度等一個或幾個方面出發,缺乏從整體環境和綠色生態角度的綜合研究與實踐,存在著建筑細部粗糙、能耗較大、污染環境等問題。
1.1 缺乏對環境、歷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部分開發商進行改造往往看重的是工業遺產建筑的經濟價值,對其歷史價值缺乏深刻認識,致使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沒有得到保護,缺乏對歷史文脈、人文因素的尊重和傳承,對建筑內外環境改造不足,改造本身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破環生態環境等。
1.2 改造后維護結構熱工性能較差,缺乏對節能改造的考慮。
工業遺產建筑的滄桑感是很多設計師想保留的特色,而保留這種滄桑感又與改善舊建筑的維護結構相矛盾,因為這些看起來蒼老的立面的熱工性能很差,如果改造時不注重節能改造,改造后這些問題這不僅影響建筑的使用,而且帶來巨大的能源浪費。
1.3 缺乏對廢材、舊設備的資源化利用
建筑改造不注意施工環節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在拆除階段沒有合理規劃拆卸、更換下來的建材、設備的走向,不注意實現資源化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對施工現場環境的污染。不規范的管理也會造成施工現場的混亂,這些都對建筑改造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影響。
2. 工業遺產建筑的生態改造原則
基于工業遺產建筑傳統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尋求一種生態再利用的道路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工業遺產建筑生態改造應結合自身特點,從建筑改造的各個環節進行生態思考和設計,從而得出一套適合于我國工業遺產建筑的生態改造策略
2.1 工業遺產建筑生態改造的原則
與其他類型的舊建筑相比,工業遺產建筑改造再利用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工業遺產建筑具有特色造型、改造的方向多樣、建筑室內外環境質量難以控制等方面。由于工業遺產建筑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改造和再利用的形式千差萬別,必須建立相應的改造原則,把其納入理性化、規范化的軌道上,改變以往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1.1 保護和發展相結合的改造原則
能被稱為“工業遺產”的建筑,要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要么有著精美的物質形態。因此在改造時應忠實于舊建筑的組織結構,不對舊建筑進行隨意或過分的拆改和裝飾。
2.1.2 可持續發展的改造原則
經過生態改造的工業建筑,目的是為了追求可持續發展,實現這種可能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筑能夠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功能需要。由于工業遺產建筑自身空間的特點,其改造靈活多樣,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其改造的次數盡可能達到最大值,因此每次生態改造設計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3. 工業遺產建筑生態改造技術
在工業遺產建筑的改造過程中,生態技術的運用一方面應針對建筑生態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還應著眼于對自然環境的適當修復,完善建筑與環境的平衡關系,以延續工業遺產建筑的可持續利用。
3.1 材料再利用
在工業遺產建筑改造中,最合理的節材手段就是充分地利用原有材料,發揮其再利用的潛力。工業遺產建筑體量龐大,且建筑壽命相對較長,所以在滿足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結構、空間格局,這樣既做到了最大可能的物盡其用,又有利于保持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3.2 廢棄物處理及循環利用
在工業遺產建筑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對污染源及污物的處理。應采取慎重措施 封閉或掩埋、轉移污染源,并采用凈化涂層或乙烯材料密封含有甲醛的材料,用生物殺滅劑 或密封材料來處理霉變,用密封劑來阻止石棉纖維的揮發量。對于沒有污染威脅的廢棄物, 我們應對其分類處理,提取其中的有效部分加以循環利用。
4、工業遺產建筑生態改造案例――蘇州星海街9號生態辦公樓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星海街9號原為法資企業美西航空機械設備廠區,在工業園區首期開發的南部工業區,占地約2hm2。改造后的星海街9號作為蘇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的生態辦公樓及創意產業基地,成為綠色創作理念與生態技術集成的展示平臺,也是企業設計文化的標志與象征。
4.1 創造自然空間
(1)內庭――在原建筑中心區域開挖了兩個“Z”形的開放式庭院,內植綠樹,并設有小品與水池,保證內部每處空間的采光與通風,使原本閉塞的廠房擁有了流暢的空氣通道,形成第1重自然空間。
(2)建筑的生態外廊――在原結構基礎上增加寬度為2.4m 的半室外空間,在2層形成了環形通廊,既可作為疏散通道,又是休憩與交流的場所,同時還形成建筑生態的綜合遮陽系統。紫藤等爬藤植物懸于外廊的水平格柵上,形成覆蓋型生態遮陽,護欄采用種植木桶,種植月季等觀賞植物。
4.2 護結構的更新和生態遮陽系統
原建筑通風采光性能較差,保溫性能也不能滿足現有需求。更新設計采用了自保溫墻體材料,建筑外立面設置大面積可開啟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建筑的自然通風條件。設置了可開啟電動天窗,改善建筑內部的空氣流通,同時保證設計空間的照明需要。在建筑外廊上部增設通透的鋁合金遮陽格柵作為水平遮陽,東西立面增加了豎向木飾遮陽板。種植的凌霄、紫藤等攀緣植物可以通過柱子和豎向遮陽,攀爬至頂部的水平金屬格柵上,形成覆蓋型生態遮陽。
4.3 外部空間環境的整治與共生
在改造設計中,建筑用地區域內綠地面積達到 4300m2,水體面積為112m2。廠區東側沿主干道,以園林綠化的方式布局,選擇易于成活和管理的本地樹種,進行喬灌木的復層綠化;在場地西北側利用下沉籃球場地的土方平衡,堆坡種植大型常綠植物,遮擋冬季的西北風;沿建筑西側種植高大落葉喬木。
4.4 節能技術的運用
(1)雨水回用系統:在環境設計中考慮了雨水的污染控制、滲透、滯留和凈化回用,設置雨水回用系統,利用從建筑屋頂收集的雨水進行景觀灌溉綠化和洗車。
(2)日光照明系統:采集室外自然光線并導入系統內重新分配,再經過特殊制作的光導管傳輸和強化后由系統底部的漫射裝置把自然光均勻、高效地照射到室內空間。
在當前推行循環經濟,建設可持續性發展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建筑領域也積極倡導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理念。而設計作為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前期階段,往往以最小的消耗代價決定了一個項目在建設和使用乃至拆除的全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狀況。而目前建筑領域的粗放型建設、高能耗使用的現狀,很大程度上源自“趕工設計”的粗放成果。建設“綠色”建筑,除了具備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如何提升設計質量,走精細化設計的道路,也是建筑徹底改變現狀,實現“四節一環保”目標的重要一環。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多年來致力于綠色可持續發展建筑研究、設計工作,在綠色建筑設計理論和設計方面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因而設計建造自己的辦公科研大樓,便成為我們將這些理論,方法和技術集成綜合實踐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多達四十余項新技術、新材料集成應用在項目中,建筑空間、功能較為復雜,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感覺到目前傳統的二維化CAD制圖式的設計工具很難滿足綠色、綜合性的精細化設計的需要。
深圳建科院新建的辦公科研展示綜合體――“深圳建科大樓”是以“本土、低耗,精細化”綠色生態建筑為建設目標,實現設計、建造、運行、管理、維護、更新的全壽命周期綜合有機協調,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領域的有效實現途徑。該項目是目前國內夏熱冬暖地區辦公綜合建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示范工程,也是國家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級示范工程項目。該項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區中軸線的北端,用地面積3000m2,總建筑面積1.8萬m2,地上12層,地下2層,是集研發、實驗、辦公、會議、展示、餐廳、宿舍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建筑。
面臨的挑戰
1 如何滿足項目動態的研發需要?
作為集設計、科研于一體的單位,設計項目往往需要在綠色可持續建筑設計領域進行諸多探索性工作。這就決定了從建筑設計方案構思階段,就伴隨著大量基礎科研工作同步進行。而科研工作的結論又往往對建筑方案從布局到形態提出動態的指導和修改建議。這就要求建筑師需要對方案同步進行多方面的調整、變化,要不停地在整體形象效果,綠色節能和具體實現問互動調整。而傳統設計工具的調整使工作量十分龐大,且不易被分解給更多的參與者,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往往只能降低互動的頻率,難以達到最充分的協調結果。
2 如何為決策提供更快捷的分析數據?
深圳建科院一貫堅持建筑設計應關注建筑物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將傳統上建筑設計只對建造成本負責的范圍延伸到建筑策劃、定位、設計、建造、使用、管理、維護等整個生命周期中,在建筑體形的設計、材料設備的選擇、管理模式確定等方面均需要較為精確的數據統計作為幾個因素平衡的依據。而這必然比傳統設計要求提供更頻繁的數據統計和調整論證工作。
3 如何使有限的人員完成更精細化的設計?
目前國內大量的建設任務決定了各設計單位多數在超負荷運行,深圳建科院目前承擔的科研,設計工作量也逐年大幅度攀升。設計、科研人員工作量均非常飽和,項目組不可能依靠增加更多的設計人員來滿足為實現綠色示范項目所需要增加的龐大工作量。如何讓有限的人員更充分的發揮效能, “好鋼用在刀刃上”,將專業設計人員的工作精力和時間從一些低技術含量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高效率、集中地用在更能體現價值的創造性勞動中,也是能否實現項目目標的關鍵問題。
探詢解決方法
通過對上述存在問題的綜合分析,使我們認識到,要想實現真正意義的綠色、生態,可持續性建筑設計,除了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綜合運用新材料、新科技能力,我們的設計工具,也迫切需要更新,以滿足新的工作目標對“質”和“量”的全新要求。期間,我院也在不停地探索運用了一系列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先進設計工具軟件。Autodesk針對建筑設計的三維信息化(BIM)解決方案“Revit”軟件的推出,該軟件所體現出的三維精確化的設計模式、信息化的構建系統、實時的數據統計功能、完善的外部接口、高效的協同模式等符合我們對綠色建筑實現工具的目標需求。為三維信息化設計工具在我院的全面推廣積累經驗、數據,同時探索新工具可能帶來的全新的工作協調和運行模式。
用精細化的規劃設計和全壽命成本的總體控制來提升建筑設計的綜合性能,并通過在該項目的初步運用,嘗試應用三維信息化的設計工具,將綠色節能技術有效地整合起來,以實現以下目標:
(1)信息化設計工具符合并能幫助我們實現以精細化設計應對建筑全生命周期關注的設計理念:
(2)三維信息化模型設計模式,在保證工程設計的科學性、嚴謹性的基礎上,為建筑師提供直觀且高效操作環境,有效提升設計品質;
(3)動態更新技術和雙向關聯的數據模型,為工程人員節省大量因綠色建筑研究而同步修改相關設計的時間,有效避免因頻繁連動修改而導致設計中的錯漏碰缺+提高了設計工作效率,使建筑師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造性工作中。
BIM解決方案的嘗試運用
從已經熟悉的設計工具轉到另一個全新的設計平臺,是許多已經不是很年輕的建筑師面臨的頭一個難關。項目組同事在提升設計精細化品質的迫切愿望下,努力以積極的態度轉換設計習慣和方法,學習和掌握這一我們在理念上十分認同的新工具。而BIM軟件的人機交互界面比較符合建筑師的工作習慣,相比較傳統的“制圖”工具更接近去“設計”,甚至是“搭建”一座建筑。所有的工作不用在設計構思與表達之間做過多的轉換,這也大大提升了大家對應用好這一工具的信心。通過實驗運用,大家普遍感覺到新的設計工具在很多方面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
1 實現建筑設計與技術模擬的同步化
實現綠色建筑設計,首先規劃設計的大關系,往往就決定了一個項目未來的發展走向。而傳統的方案構思設計階段只能依賴建筑師對綠色、節能問題的理解做粗略分析,而模擬技術的發展,使得在設計初期對規劃布局、空間分布、體形關系選擇等方面進行定量的更加精確的模擬分析成為可能。所以,長期以來我院堅持從方案推敲階段便開始同步進行綠色節能模擬。但以往的方案設計中,考慮到項目有限的設計周期和投八的人力成本等因素,都是建筑師先構思設計,大體定了方向,再由節能研究的同事重新在模擬軟件里建三維模型進行模擬推敲,再將模擬結果和修正意見反饋給建筑師,建筑師再根據結果調整設計。中間總有很多互相“等提資”的時間。使得互動的次數不可能很多,而且經常被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妥協性的選擇。而新的設計工具,設計方案從開始便在三維空間中進行體量分析,對象日照間距,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等初步數據更始同步生成統計數據,而通用的三維數據模型也可方便的轉換到節能通風模擬軟件中進行計算。
2 從令人“畏懼”的頻繁修改中解放出來
傳統模式中對修改的“畏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來自完善、改進工作本身,而是修改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完善某個小細節而需要對大量相關設計進行調
整。雖然建筑師往往希望對每個細節推敲到最后一刻,但隨之而來的煩瑣的重復修改,卻使得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不是大原則問題的細節上的完美追求,而僅有精力去應對那些不得不改的地方帶來的龐雜而又單調的修改工作量。參數化設計工具首先確定了項目所有構件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可實現協調和修改管理的功能。這些關系由軟件自動創建,也可以由設計者根據項目進行情況進行個性化定義(在數學和機械CAD中,定義這些關系的數字或特性稱為參數,因此該軟件的運行是參數化的),這一概念非常重要,使設計工具有了基本的設計協調能力,使常規需要人力去解決的相互關聯問題由更具效率和準確性的機器去完成,任何時間在項目中的任何位置進行修改,軟件都會在整個項目內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協調和修改。以往由于各種原因而進行的令人頭疼的反復調整,在BlM里成了讓人享受的事情。往常一個墻體,一扇窗洞的調整而帶來的相關修改不僅煩瑣,而且因人為疏漏而產生錯誤,有些錯誤到了施工中才發現,而那些已經成為永久的“遺憾”。附圖中藍色標示的大梁,因為該處結構轉換復雜,在報告廳后部頂蓬處結構有兩道連續的大梁,梁高在1.4m,梁下是階梯狀的報告廳,結構復核梁下凈空高度是滿足要求的,但在BIM的模型里,設計師能很方便地在報告廳的各個角度創建透視效果來驗證不同位置座位的視覺效果,當在模擬后排右側一個角度時,就發現這個大梁會遮擋住舞臺臺口上方四分之一的視線。于是與結構專業協商將該處大梁進行了調整。這種問題在傳統CAD跨專業對圖中往往被忽視,而BIM提供了一個機會,避免了可能的損失。
在BIM中,項目需要在配合研發調整優化建筑布局、開窗位置尺寸時,建筑師完全沒有“畏懼”心理,而是積極而輕松地在三維的環境里與研究人員共同討論,可以同時在平面,立面、剖面乃至任何角度的三維透視空間中與研發人員一起分析最佳的效果。建科大樓項目因作為示范工程,涉及許多新技術、新材料的對比實驗,各個樓層的平面布局、功能需要,材料應用都不相同,很多位置甚至需要與特殊的室內設備和家具的布置精確化模擬分析,隨著設計的不斷深入,面臨大量反復調整修改。而BIMT具越是到復雜的后期調整,其同步修改的優勢就愈加明顯,完全不用擔心人為疏忽帶來的遺漏和錯誤,同步修改就更加令人興奮。
3 數據信息的實時統計
傳統上,由于與項目相關的各項技術統計工作量十分繁雜,只能在項目大階段完成時,進行必要的統計和經濟核算。而構件參數化設計工具,提供了一種可以實現隨設計隨統計的同步數據采集匯總功能。使設計人員可以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就能根據設計或研究工作的需要,把通常只有到最后才敢做的面積計算、材料用量統計、表格編制等提前進行,而配合一定的單價計算,可以對項目的經濟因素進行更有效的分析和控制。而不必擔心因某個修改而使這些“提前”的工作前功盡棄。實現更有效的“經濟”設計,使建筑師的每一步工作都能同時落到實處,有效避免出現那種設計是很不錯的效果,但由于投資偏差太大而成了不可能實現的“空中樓閣”的情況。
實時可見的空間,設計師有條件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結構框架和設備排布本身的美,大大減少需要二次裝修的空間。體現了精細化設計帶來的經濟適用和簡約美觀的統一。建筑層高控制在3.6m,不做吊頂,更加高效、充分的利用層高空間。
4 三維信息化的設計工具實現與配合人員更有效溝通
三維的設計環境給設計師和業主在設計的各個階段多角度地觀察、體驗建筑的機會,傳統的設計模式,只是在方案階段有專業制作的主要角度的三維效果圖,而隨著設計深入進行的眾多調整,就只有建筑師自己在腦海里靠空間感覺去想象了。往往出現非專業的業主和配合工程師只有項目建成了,才看到“真實”效果是怎樣的尷尬局面。BIM的工作環境,使任意角度的三維效果生成只是一個簡單操作,而且可以在生成的效果上進行相關部件的實時調整。在本項目中,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共同“發明”了一種新型的結構梁板體系,而這種體系是為空調、水、電。智能綜合服務的。而不設計吊頂的“暴露式”裝修設計,使得這一體系的布梁方向也同時受到室內設計師的高度關注。要讓這么多專業的工程師同時協調在一個跨層的三維構件設計中找到自己關心的角度,對傳統設計工具而言幾乎是~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在BIM里,建筑師只用召集一次全部參加的會議,在計算機屏幕上便讓所有人都通過平面、剖面和多角度的透視圖充分理解了這一設計,并立即從本專業角度出發提出修改建議,而這些建議也同時得到很快的反映。使平常要通過多次整體和個別的溝通會議才能確定的問題很快就得到解決。而與非專業的業主的溝通,更是在熟悉的三維空間里進行討論和同步修改,往往是會開完了,修改工作也完成了大半。
結語
信息化的設計過程,使我們可以更積極地控制建筑設計的各種經濟技術指標,同時與通風、日照、能耗等技術實現跟蹤模擬,實現更加準確和精細化的節能生態設計。
利用三維信息化設計工具,我們可以隨時從更真實的角度對設計成果進行評價和調整,避免更多可能建成后才發現的遺憾。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減少了因為配合科研、試驗而頻繁調整給設計人員帶來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