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計劃與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院下半年度重點工作.
學生會招新,分.總院運動會,校慶歌吟比賽.開幕式團體操,以及第六屆寢室文化活動節,冬日陽關籃球比賽和輝煌盛世元旦晚會.........一系列工作在預期的時間內順利完成。
二、加強組織和自身建設,
學生干部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會各項工作的落實,直接關系我院學生干部在同學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對于廣大學生干部來說,學生干部,既是學習鍛煉的崗位,同時也是服務同學的崗位。我們以三個“始終”為宗旨來開展我們的工作,那就是:始終堅持熱愛團委、學生會事業,勤奮工作,自覺奉獻;始終堅持竭誠為同學服務,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銳意創新,開拓進取,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
三、文化建設
為豐富同學業余文化生活,不斷發揮同學們的特長,我們多次舉辦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和各類素質講座,如趣味運動賽.歌唱比賽.走進八一旗紀念管以及每月兩場各類學科的素質講座.
綜觀我院這一學期的學生會工作,可以看出我們院的學生會工作已經走向成熟但仍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 只要我院學生會團結一心,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在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為了下一學期的學生會工作做得更加出色,繼續保持上一學期的優良作風,特提出以下幾點的意見:
一、工作的態度與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首先,我們應該清楚自己的本職工作,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其次,就是要做好細節工作,一個個細節才能組成完美的工作。踏踏實實,任何事情都會做好。
二、部門成員要和睦、團結。我想,一個優秀的集體,必定是一個既和睦又團結的集體,而一項工作并不是哪個人的事情而是我們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標,每一個成員都應為集體著想,團結和睦,盡自己應盡的責任。
三、每個成員要勇于并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任何一項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作為學生會的成員,要敢于說出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只有積小流才能成江海,只有積跬部步才能至千里。集思廣益,才能做好每件事情。
四、加強與各部門及各系部的交流與聯系。聽聽他們對于我們工作的看法及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五、定期的總結該階段的工作,并查找不足。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當我們一直忙著往前飛奔的時候,不時的回頭看看,也許你會發現許多問題。因此,經常總結過去,反思不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腳踏實地,才能做好事情。
[關鍵詞] 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E-選擇素
[中圖分類號] R72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5(a)-004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ntent changes of CD19+CD23+ B cells, CD4+CD25+ T cells, E-selectin and interleukin-12 of children with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lbumin and cholesterol. 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January 2015, in Hainan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35 children with steroid 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other 30 cases of healthy children received outpati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B cells, T cell subsets, E-selectin and interleukin-12 level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4 weeks and after treatment 8 week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B cells, T cell subsets, E-selectin, interleukin-12 levels and blood albumin,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were analyzed. Results ①The CD4+CD25+T cells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D4+CD25+T level after 8 weeks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D19+CD23+ B lymphocyt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E-selectin and interleukin -12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4 week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E- selectin and interleukin-12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8 week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③E-select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albumin (r = -0.417, P < 0.05), it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lood cholesterol (r = 0.527, P < 0.05); interleukin-12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lood albumin (r = 0.722, P < 0.01), i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blood cholesterol (r = 0.817, P < 0.01); CD19+CD23+B cells and CD4+CD25+T cells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blood albumin or blood cholesterol (P > 0.05). Conclusion CD4+CD25+ T cells, E-selectin and nterleukin-12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E- selectin and nterleukin-12 have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B lymphocytes; T lymphocytes; E-selectin
腎病綜合征是兒童常見的腎小球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由于兒童腎病綜合征有近50%會復發,故尋求一種臨床參考指標對于腎病綜合征病情檢測具有重要意義[1]。研究證實,在腎病綜合征患者會出現脂質和白蛋白紊亂現象,具體表現為高血脂和低白蛋白血癥,這對監測腎病綜合征患兒病情尤其是發現合并并發癥患兒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近期研究認為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紊亂以及比例失調導致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改變是引起兒童腎病綜合征發生以及進展的主要原因[3]。近年來有研究利用CD20單克隆抗體緩解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獲得成功,認為B淋巴細胞同樣參與了腎病綜合征發生與發展[4]。本研究通過對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患兒CD19+CD23+ B細胞,CD4+CD25+ T細胞及其可能相關因子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水平進行測定,觀察治療前后各因子水平變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在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治療的初發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患兒35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5.12±2.17)歲。對照組選取同期在門診體檢的健康兒童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5.42±2.46)歲。兩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兒符合《腎病綜合征診治循證指南》中對腎病綜合征的診斷,并且在應用潑尼松足量治療≤4周癥狀消失,蛋白尿轉陰[5];患兒為初次發病,并且入院診治前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
排除標準:排除感染、免疫類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疾病等。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患兒經確診后應用潑尼松2 mg/(kg?d)(浙江仙琚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023134)進行治療,共治療8周。
1.2.2 檢測方法 CD19+CD23+ B細胞和CD4+CD25+ T細胞檢測采用流式細胞術,相關抗體為美國beckmen公司產;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檢測選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取患兒靜脈血3 mL,以2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森雄藥品有限公司提供。血清膽固醇檢測采用酶法測定,血清白蛋白應用雙向凝膠電泳法,采取清晨靜脈血2 mL,1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進行檢測,試劑為美國Fisher公司生產,按操作按試劑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B淋巴細胞亞群、T淋巴細胞亞群
觀察組CD4+CD25+ T細胞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8周后CD4+CD25+ T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CD19+CD23+ B淋巴細胞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和治療4周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觀察組治療8周后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患兒治療前四種因子與血白蛋白和血膽固醇相關性研究
E-選擇素與血白蛋白呈負相關(r = -0.417,P < 0.05),與血膽固醇成正相關(r = 0.527,P < 0.05);白介素-12與血白蛋白呈負相關(r = -0.722,P < 0.01),與血膽固醇成正相關(r = 0.817,P < 0.01);CD19+CD23+ B細胞和CD4+CD25+ T與血白蛋白、血膽固醇無顯著相關性(P > 0.05)。見表3。
3 討論
兒童腎病綜合征發病機制復雜,目前仍未明確。眾多學者傾向于與免疫因子和免疫紊亂有關[6]。一般認為,腎病綜合征發病與B、T淋巴細胞有關,具體表現為淋巴細胞亞群比例異常[7]。目前對兒童腎病綜合征B、T細胞亞群研究結論不一,有研究發現在兒童腎病綜合征活動期存在CD4/CD8比值出現異常,提示腎病綜合征與CD4+以及CD8+T淋巴細胞異常有關[8]。目前認為對CD4+Th細胞的檢測更能反映出T淋巴細胞的功能。其中CD4+CD25+調節性T細胞是目前研究的熱點[9]。活化的CD4+CD25+T細胞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發揮其免疫調節作用:①接觸性途徑,此為CD4+CD25+T細胞主要調節方式,其能夠通過CTLA-4與靶細胞表面分子進行結合,從而激活細胞內信號途徑,抑制靶細胞的活性[10];②分泌途徑:CD4+ CD25+ T細胞能夠通過TCR介導的信號進行活化并分泌生長因子β和具有抑制作用的白介素來發揮調節作用[11]。此外,近來研究發現,CD4+CD25+T細胞表面含有一種胞外酶,此酶能夠將ATP降解為AMP,協助細胞發揮其調節作用[12]。有研究認為,CD4+CD25+ T細胞能夠抑制各類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減輕腎病綜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紊亂狀態[13]。也有研究發現,對于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患兒,在應用潑尼松進行治療后,CD4+CD25+T細胞明顯上升,而對于耐藥型腎病綜合征患兒,再經治療后CD4+CD25+T細胞無明顯改變,認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通過調節CD4+CD25+T細胞表達而達到治療目的[14]。本研究發現,腎病綜合征患兒在治療前CD4+CD25+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而經過潑尼松進行治療8周后,CD4+ CD25+ T細胞水平明顯上升,并且與正常兒童差異不大。說明CD4+CD25+T細胞與患兒病情息息相關,其處于正常水平能夠抑制其他活性T細胞,抑制病情發生、發展。
腎病綜合征除了與T細胞功能有關外,近年來許多研究認為其與B淋巴細胞數量與功能有關[15]。研究發現,在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復發期間,發現有B細胞功能亢進現象,表現為大量B細胞激活。B淋巴細胞出現高反應性,會大量合成和分泌自身抗體,從而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16-17]。學者在對腎病綜合征患兒進行活檢發現,其腎小球和腎間質中并未發現B淋巴細胞浸潤現象[18]。本研究發現,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患兒在治療前后CD19+CD23+B淋巴細胞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認為B淋巴細胞在腎病綜合征發揮作用不在于數量或者侵潤,可能是其功能上異常。因此本研究認為CD19+CD23+B淋巴細胞并非導致腎病綜合征的直接因素。
E-選擇素作為一種細胞黏附分子選擇素家族成員,主要在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E-選擇素參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與發展,并且其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18]。有研究發現,白介素-12與IgA腎病有關,并且可以作為IgA腎病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并且在腎小球系膜區的白細胞介素-12陽性數也與各類腎病的病理類型有關[19]。本研究同樣發現,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清中E-選擇素和白介素-12水平要高于正常兒,提示其兩種因子同樣與該疾病有關。
在腎病綜合征發病和進展過程中,血脂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故有研究認為患者血脂水平決定患兒的預后[20]。研究發現,患者血中血脂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腎小球濾過膜遭到破壞,導致血清中白蛋白從尿液中丟失,繼發高血脂癥,故患者表現為血清中血脂升高,白蛋白降低[21]。本研究發現,腎病綜合征患兒E-選擇素和白介素-12與血清白蛋白和血脂具有相關性,說明兩種因子同樣與疾病發展具有相關性。而CD4+CD25+ T細胞與血清白蛋白和血脂不具有相關性,說明CD4+CD25+ T細胞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該疾病,而是通過抑制其他免疫細胞功能實現的。
綜上所述,CD4+CD25+ T細胞,E-選擇素和白介素-12與敏感型腎病綜合征相關,因此可以作為兒童腎病綜合征診斷以及治療效果評估手段。此外,E-選擇素和白介素-12與血清白蛋白和血脂具有相關性,說明兩種因子可能是導致患兒出現蛋白尿、高脂血癥的直接因素,因此可以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手段。
[參考文獻]
[1] Ali SH,Ali AM,Najim AH.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relapses in children with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J]. 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16,27(1):67-72.
[2] Corona-Rivera JR,Pérez-Cortés G,Osuna-Osuna J,et al. Dermatoglyphics differences among children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according to steroid response [J]. Rev Med Inst Mex Seguro Soc,2016,54(2):146-150.
[3] 劉艾芹,子磊.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及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14,20(3):458-460.
[4] 楊玉京,封其華.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江蘇醫藥,2010,36 (10):127-1128.
[5]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兒童常見腎臟疾病診治循證指南[J].中國兒科雜志,2009,47(3):167-169.
[6] Larkins N,Kim S,Craig J,et al.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f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children [J]. Arch Dis Child, 2016, 101(4):404-408.
[7] Youssef DM,Elbehidy RM,El-Shal AS,et al. T helper 1 and T helper 2 cytokines in atopic children with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J]. Iran J Kidney Dis,2015,9(4):298-305.
[8] 毛曉燕,莫櫻,蔣小云.激素敏感型腎病綜合征兒童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2,33(4):504-507.
[9] Uwaezuoke SN.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in children: triggers of relapse and evolving hypotheses on pathogenesis [J]. Ital J Pediatr,2015,41:19.
[10] 楊軍,李成榮,黃惠君,等.潑尼松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對患兒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5):369-371.
[11] Yildiz B,Cetin N,Kural N,et al. CD19+ CD23+ B cells,CD4+ CD25+ T cells,E-selectin and interleukin-12 levels in children with steroid sensitivenephrotic syndrome [J]. Ital J Pediatr,2013,39:42.
[12] 王莉,李秋,王莉佳,等.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兒外周血Th17與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的水平[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0,26(8):783-786.
[13] Benz K,Buttner M,Dittrieh K,et al. Charaeterisation of renal immune cell infiltrates in chi1dren with nephrotie syndrome [J]. Pediatr Nephrol,2010,25(7):1291-1298.
[14] 宋曉翔,封其華,楊玉京.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兒CD4+CD25+調節性T細胞和T淋巴細胞亞的變化及其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3):521-523.
[15] Dwyer KM,Hanidziar D,Putheti P,et al. Expression of CD39 b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D4+CD25+T cells denotes a regulatory memory phenotype [J]. Am J Transplant,2010,10(11):2410-2420.
[16] Mottet C,Uhlig HH,Powrie F. Cutting edge:cure of colitis by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J]. J Immunol,2003,170(8): 3939-3943.
[17] Kemper MJ,Zepf K,Klaassen I,et al. Changes of lymphocyte population in pedoatric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are more pronounced in remission than in relapse [J]. Am J Nephrol,2005,25(2): 132-137.
[18] Shimada Y,Hasegawa M,Takehara A,et al. Elevated serum L-selectin levels and decreased E-selectin expression in systemic sclerosis [J]. Clin Exp Immunol,2001,124(3):474-479.
[19] 張慧儒,薛蘭芬,常麗麗.血清中白介素-12與IgA腎病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4):595-597.
[20] 張弘,葛宇明,熊保華.原發性小兒腎病綜合征血脂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33(2):56-57.
關鍵詞:元認知監控 自主學習 學習方法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將會進一步縮短,知識儲存和傳播的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人才的適應性、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個體在一生中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和開發自己的潛能,以適應時展的要求。知識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的這些新要求,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更加重視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著力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素質。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自我導向的學習,平特里克于2000年提出自主學習的一般性的定義:自主學習是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建立目標,然后通過監測、調節和調控自己的認知、動機和行為,當然會受目標和環境因素的引導和限制,這些自我調節活動能夠協調個人和情境以及他們的全部成就之間的關系。這種學習方式的特點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學習動機、方法、時間、學習結果、環境、社會性等方面均能夠自己做出選擇或控制,如果學生越獨立,那么其自主學習就越充分。
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是元認知監控的過程。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弗拉維爾于 1976 年在《認知發展》一書中明確提出“元認知”這一概念。他認為元認知是個人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它相關事情的知識,個體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元認知監控可分為一系列連續的環節:
(1)自我計劃。個體在對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現有情況有了清楚的認知后,為更好的完成任務,在活動前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并根據任務的特點選擇合適策略,在具體的認知活動中能按照計劃去行動并時時進行檢測和調整。
(2)監測與評價。監測指對認知活動的進程及效果進行評估。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清楚活動的目標、對象和任務,嚴格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執行,并隨時檢查學習活動是否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各種策略是否運用得當,學習的效率如何等問題,為下一步的調整提供信息。
(3)調整與修正。個體根據檢測所獲得的信息,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找出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矯正性或補救性措施,使學習活動始終向著目標前進。
(4)反思與總結。當學習活動結束時,要及時進行檢查。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并及時進行經驗的總結,為下一次的學習活動提供經驗和教訓。
元認知監控是自我計劃、監測與評價、調整與修正以及反思與總結的一系列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元認知的動態過程與自主學習的發展進程是緊密相聯的,元認知監控充分體現出個體的自主能動性,通過元認知監控個體整合了學習中的各種因素,優化了學習步驟,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率。
自主學習決定于個人的學習行為,與個人的性格和特征有很大的關系。成功的學習者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他們能夠自信,正確,靈活的,獨立的學習。那么如何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呢?學習者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學習動機:確定自我目標。例如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等。
2. 學習方法:自己選擇學習策略。比如重復、歸納、推斷、轉換、提問等有效的學習
3.學習時間:時間計劃和管理。例如每天用多長時間學,什么時候等。
4.學習結果:自我監控、自我判斷、行為控制等。例如每天睡覺前反思學習的內容,效果以及改進的措施等。
5.學習環境:選擇、組織學習環境。例如可選擇在自主學習中心學,有計算機的也可以在寢室學等。
6.社會性:選擇學習的榜樣、尋求幫助。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充分溝通互動、辯論、協調、澄清掌握知識。
自主學習中教師主要責任是促進和幫助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不再簡單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承擔著如咨詢者、促進者、協調者、組織者、評價者、資源提供者多種角色。學生自主的學習并不代表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自身的經歷和專業素養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就要首先啟發學生的求知欲。當出現有需要學生解決但又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有一定距離的問題情境時,最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引發學生新的學習需要,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問題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與啟發性。同時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習屢次成功或失敗的感受,會使學生形成了對學習的不同態度。
2.提高學生的計劃能力。做好學習者研究,有不同背景的學生,他們的專業、原有知識水平、職業的取向等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導致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條件乃至于學習者的心理、行為、學習效果都存在很大差異。面對這些學生,要引導和幫助他們構建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有效的自主學習計劃。
3.培養學生的監控能力。個體的監控過程可以分解為檢測過程與調節過程,培養學生的監控能力,也就需要加強個體的檢測能力與調節能力。在增強學習過程中自我監控能力的各種方法中,最普遍也較易操作的是自我記錄,記錄的內容一般涉及某一學習行為發生的次數、頻率、持續時間等,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中的監控意識。
4.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能力。反思和評價可以促進學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從學習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對自己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并對自己的弱點有客觀的評價。從而有利于個體更準確地了解自己、把握學習的規律,有利于以后更好地開展學習。
參考文獻:
[1] 施教芳等,網絡課程自主學習中教師“導”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年第1期
[2] 秦麗敏,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模式構想,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一、調查研究過程
第一,著手解決調查方法問題。目前國內權威性的《學習適應性測驗》(簡稱“AAT”)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完成的。此量表雖然對中小學生有普遍適用性,但對我校初高中銜接期學生關鍵學習要素調查的針對性、適用性不強。此外,由于該測驗題目數量較多,在操作上也不夠經濟省時。為了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適應狀況與操作上的簡便快捷,我們于2007年自編了“新華中學高一學生學習適應狀況調查問卷”。該問卷由28個客觀題目組成,分為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考試準備、考試技巧等7個與學習適應密切相關的分項目。2007年首次在高一年級學生中實施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對該問卷作了進一步校正,并添加了學生對自身學習適應性的項目歸因調查,以便主客觀結合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
第二,規范調查過程。統一調查時間:調查時間均為高一學段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后兩周內;統一指導語:采用班級施測方式,調查前培訓班主任,班主任以統一指導語指導學生填答問卷,為了便于日后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本調查采用實名形式,學生按規定時間當場填寫完成;統一管理問卷:班主任收回問卷,交由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專職心理教師進行統計分析并建檔留存。
第三,進行專業的數據統計分析。用社會科學統計分析軟件包SPSS16.0在電腦上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總體態勢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等方法來檢驗不同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第四,及時反饋調查結果。由專職心理教師向班主任反饋學生學習適應的總體態勢,再逐班反饋班級總體適應情況,使班主任及時了解自己班學生的情況及其與總體的差異性,便于制定班級學習適應輔導計劃。與此同時,由專職心理教師將在調查中反映出的學習適應問題及時反饋給家長,引導家長關注成績背后的內在品質,提供促進學生積極適應的指導意見,推動家校配合,有效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調查研究結果
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雖然每一年初升高的錄取成績有所差異,但學生在學習適應性上卻存在著普遍性的規律和一般性的特點。為了找準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習適應輔導的切入點,科學制定輔導計劃,幫助學生縮短“過渡期”,預防和矯正少數學生偏離的學習情況和狀態,也為班主任及學科教師提供教育教學指導性意見,我們對本校自2010年至2012年連續三年的高一學生學習適應狀況的調查進行了綜合分析。綜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1.2010年至2012年連續三年的高一學生學習適應性總體狀況一般,總分平均數達中等水平,在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考試準備、考試技巧等各分項目上,均呈現出不均衡現象。
2.連續三年的高一學生均在“學習計劃”“考試準備”兩個分項目上得分偏低,均在“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兩個分項目上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
3.在高一學生學習適應總體態勢上,除2012級顯著高于2010級外,其他級別間并無顯著差異。在學習適應部分分項目上不同級別間存在顯著差異。
三、調查研究帶給我們的思考
1.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精神。2012年12月,教育部頒發了新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規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指出學習輔導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之一。為此,應當引起教學管理者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將學習適應輔導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2.加強專職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各學科任課教師間的密切合作。根據初高中銜接期學生學習適應的一般特點,整合我校專職心理教師與各學科教師的優勢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學習適應輔導、學科學習適應輔導,促進全體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學習管理,提高學習效能。
好習慣之一:制定學習計劃
為數學學習制定單科學習計劃。制定計劃時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但目標要合理,也就是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量力而為。目標過高,經過努力仍難以達到,就會挫傷積極性;目標過低,極易達到,就起不到促進學習的作用。時長可設定為中、短期,這樣更有利于執行,并容易看到效果。當效果呈現了,學習數學的勁頭也會更足,興趣也將更濃。
執行計劃時一是可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補充和調整。如因特殊情況影響計劃執行,事后也要強制完成,以免耽擱全盤計劃;二是要注意內容和進度的安排。主要是對應學校的課時計劃,這樣學新課和復習都更省力。
好習慣之二:提高聽課效率
數學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靠學生主動思維活動去獲取的。因此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較高。聽課效率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大體現。
該怎樣提高聽課效率呢?
1.增強自我調控的“適教”能力。
老師基本都有各自的教學風格,作為一名學生,應根據老師特點盡力去適應,并立足自身實際,優化學習策略,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使自己的學法逐步適應老師的教法,從而使自己學得好,學得快。
2.帶著問題聽課。
學生必須在課前先把老師要講授的內容自學一遍,找出疑難問題,并適當做些簡單的練習,然后帶著問題聽課。并在聽課時有意識地檢驗自己預習時對教材內容和所做的練習是否正確。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養成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為了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授課老師往往會補充一些課本中沒有明確說明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解題方法及注意問題,學生如把它們記錄下來,有利課后復習及做作業時參考。
4.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
首先,做作業前必須把當天老師授課的內容和課堂上的筆記回顧一次,疏通各個知識點;其次,檢查上次作業老師批改情況,對做錯的作業,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修正。在完成上面兩項后才做當天的作業。這些做法可解決高中生學數學時感覺上課聽懂了課后解不出題的困惑。
好習慣之三:吃透課本知識
很多學生覺得,數學課本出的題目很簡單,都是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下課以后,往往就把課本放在一邊,去做其他一些他們認為難度更高的習題,2009年某省文科狀元康同學剛學高中數學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是到考試時往往是難題做出來了,簡單的題目卻失分,尤其是選擇題、填空題這樣一些小題。所以,后來她特別注重學習課本,把課本上每一道題都做到位。同時她認為不能忽視數學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數學課本有很多黑體字的大概念,這些都是平時要注意的,但是在一些小字里面,往往有一些非常細微的概念和原理容易被學生忽視,而考試的時候,這些被大家忽視的問題常常被拎出來考。所以在看課本的時候,康同學的經驗是:一定要把課本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即使是很細小的一些原理都要看到。三角函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各章節都有很多重要結論,都是應該記住的。吃透課本,不管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好習慣之四:勤于真題練習
練就過硬本領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學數學亦如此。在高中階段,題海戰術雖不可取,但數學考試范圍廣,題型多,只有多練才能達到多見識的目的。靠典型題做少量題型得高分是非常難的。
做題時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不能盲目做題,要精選題目,而且做完要歸納與總結。
2.把做錯的題目抄錄下來,匯成錯題集,以便事后鞏固。
3.大量的題目可以不要正規地列出解題步驟,而是在草稿紙上演練并直接寫出答案,然后與正確答案對照即可,這樣省時省力。
4.做題時要規范解題,這可防止考試犯低級錯誤。
好習慣之五:善于練后總結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思維嚴謹的學科。解題訓練和規范解題是數學成績提分的關鍵。但善于總結解題后的得失,將進一步提升數學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數學的過程將進入良性循環之中,優異的數學成績也會呼之欲出。
善于練后總結,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去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這一過程一是要求學習者注重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如學了新知識,回頭看看舊的東西,你會發現用新知識可以解決許多舊問題。同樣,只要你善于聯系,舊知識照樣可以解決新問題,如用導數解決函數單調性問題,向量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數列證明不等式等。二是注意知識點的結合。如數形結合,數沒有形直觀,形沒有數邏輯性強,二者剛好互補。同樣,結合意味著化歸、轉化,如非等比、等差數列轉化為等比、等差數列,甚至各項大于0的等比數列取對數也可化為等差數列。三是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四是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等。
善于練后總結就是要鍛煉學生學習數學不滿足于現成的思路和結論,善于從多側面、多方位去找尋問題突破口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之六:擁有足夠自信
自信心是學生取得學習成功的基本條件,也是一種積極的學習境界。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但是自信是學習的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部分之一。
如有的學生因為某一次數學測驗成績差,就認定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從此對數學心懷恐懼;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歸結于自己不夠努力,或者不夠聰明……雖然造成學習不良他們有各種原因,但假如他們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抱著必勝的信念來學習的話,就一定能夠從容面對暫時的窘境,并采取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中也會適當注意學習方法,最終他們品嘗到的是學習成功的喜悅。
學習中如何擁有自信呢?
1.在學習時保持心里安靜,踏下心來認真學習,做題。
2.心里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
3.平時注意夯實基礎知識,考試時就會有定心丸。
[關鍵詞]知識與能力結構;教學策略;實踐;反思
一、校園網絡環境下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特性
基于校園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在跨時空的虛擬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更加豐富而鮮活;靈活自如的個性化學習方式能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大化,為學生采取各種各樣的學習創造出多樣化方式。在教學設計的前期階段,須對學習者這一學習主體的特征要進一步的分析。
(一)知識結構
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學習者應具備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常識,如利用網絡工具檢索信息,播放視頻工具,收發電子郵件,參與交流園地等功能;其次,了解學習者的起點水平,學習者會將自身原來所學的知識、技能、態度帶入新的學習體驗中;最后,把握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即學習者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層次結構,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學習過程會產生影響,并促使學習者的知識網絡趨向于結構化、系統化、條理化。以我校數控專業大二學生為例,他們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基礎英語能力,數控專業知識構成以及實操能力,有一定的基礎,在大二下廠實習階段,完全有能力進行《數控技術英語》網絡課程的學習。
(二)能力結構
校園網絡平臺的廣泛運用,特別是網絡課程得以發揮其巨大作用,要求學習者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我國學者王篤勤認為,自主學習包括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策略、監控學習過程、監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自我檢查評估,逐步發展。學習者利用校園網絡平臺自主學習開始之前,應對自主學習的過程有清晰的認識。
一是學習者要確定自身學習的目標,通過學習和研究網絡課程,所學知識或技能能夠在未來職場崗位中,有所施展和運用。明確的學習目標的設定,使得網絡自主學習不再迷茫,浪費時間,而是有的放矢,有所收獲;
二是學習者應該自己制定詳盡的學習計劃,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安排學習的時間表,每天學習的進度和進展,特別是下廠實習的學生,應將日常的實習工作和學習的時間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互相補充;
三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程度,與職場連接緊密度等,選擇自己學習的內容,根據個體差異,可能是網絡課程的大部分章節,也可能是幾個小的知識點,網絡課程的內容供學習者靈活地選擇和組織以便達成自主學習者自身的需要;
四是學習者應該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例如,學習者偏愛動態的、直觀的、生動的形式,開展學習,因而會選擇視頻、音頻或動畫的形式,而忽略了文字的內容。
(三)方式結構
學習的多種多樣。有的學習者喜歡問題學習法,帶著問題學習,查詢解決問題的信息,邊思考邊注意問題的關聯,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的學習者擅長運用合作學習法,學習者根據合作主題,借助網絡通訊工具結成學習同盟,協商設計合作方案,討論研究,展開合作行動,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的,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校數控專業大二學生,在實習階段,親身體驗到未來職場崗位對自身技能的要求,所以在《數控技術英語》網絡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會有針對性的選取與職場和自身興趣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并根據已有的學習方式,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安排,但同時,網絡課程輔導教師,也要隨時在網絡提醒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
二、校園網絡環境下教師教學策略的多變性
國內學術界對教學策略的研究界定為,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是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的方式或方案。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包括對教學各個環節的因素的綜合考慮,制定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的教學行為方案,以及會隨著教學環境,教師的認知,理念,情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監控和調節,以便對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最優化的實現。北京師范大學智能學習系統實驗室主任,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武法提教授就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將其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分為三大類:主動性策略、社會性策略和情境性策略。見下表:
除了堅持自主學習外,學習者要對學習效果實施監控,建立自身學習過程的意識。監控方式可通過網絡課程中的信息登陸,電子作業,以及自測題庫等形式,主動地監控學習計劃的執行進展程度,知識和技能習得和運用情況,自覺地通過自測和反饋信息來檢驗和評估學習的成果。
三、校園網絡環境下《數控技術英語》網絡課程的實踐運用
基于校園網絡,教學策略選擇和運用需要恰如其分,以《數控技術英語》的網絡課程為例,主要將教練策略、拋錨策略、合作學習策略、小組評價策略和反思策略運用到實際教學設計和活動中去。
(一)教練策略運用
學習者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困難、需要教師提供幫助,這時教學系統就會馬上作出診斷,并適時地給學習者以適當的指導、建議、暗示和反饋。為此,教師需要把握好提供指導的最佳時機以及相應的策略。如,學習數控加工原理這一單元,出現大量的專業詞匯,同時長而復雜的定語從句一定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可以通過留言板,電子郵件或是即時通訊與授課教師聯系,指出困惑,希望老師的指導,而教師通過建議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定語從句的翻譯技巧,觸類旁通,以便解決其他語法點帶來的問題。教師在網絡教學中起到了指導者這一重要角色。
(二)拋錨教學策略運用
“拋錨教學策略要求教學必須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學習者是在真實環境中感受和直觀體驗來獲取直接經驗,而非是教師的介紹和講解。在拋錨教學策略中,“錨”指的是包含某種問題或任務的真實情境,所以“錨”的選擇至關重要,它決定教學內容的方向以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傾向。
在講授《數控技術英語》第三單元中普通機床的類型中,涉及到的普通車床的結構和功能時,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圖片講解和介紹,勢必導致在線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所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我們將現場普通車床實物穿插到教學視頻中,對“錨”我們精心的設計,選取了車床故障診斷的任務――車床不運轉,現場與外籍工作人員交流的場景,為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在車間中經常會出現的真實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不運轉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思考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數控專業英語詞匯、句式表達不清楚,以及聽不懂外籍工作人員的詢問等問題,從而學生產生主動學習專業詞匯、句式的需要,尋求專業詞典,或者教材的專業詞匯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請求教師的指導幫助以及學習小組中成員間的互動合作,親身體驗了將車床不運轉這一故障診斷與外籍人員現場溝通順暢的全過程,
總之,拋錨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開始學會適應職場生活,學會獨立或共同識別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教師采用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三)合作學習策略和小組評價策略綜合運用
合作學習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互促互進,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一種教學策略。例如,學習者進入數控調試和維修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模擬現場外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解決數控設備的維修和調試問題的情景,編寫英文對話。學習者針對這一情景,通過即時通訊交流,分工協作,討論現場會運用到的專業英語詞匯,通過網絡查找,圖片下載,歸納詞匯和句式,到最后的對話形成。合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團體意識,培養學習者的協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各小組編寫對話后,需要各組在討論交流板中公布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里需要引入小組評價策略。小組評價策略可以是學習小組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也可以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教師應鼓勵小組對其成員進行積極、中肯的評價,使得學習者合作的意識更強,同時自我展示的欲望更強烈,促進了更好的學習。
(四)反思策略運用
教師引導學習者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反思包括階段性反思和總結性反思。如,《數控技術英語》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各章節練習題,包括重點專業詞匯的運用,縮略語的翻譯,難點段落翻譯,和現場故障診斷的案例,通過完成練習,檢驗和鞏固學習成果,另外,通過網上論壇,可以和教師及其他學習者互動,交流心得和難題,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思維模式,做出的反應和合作中的不足等,從而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反思策略的運用能夠培養學習者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網絡課程教學的反思與總結
【關鍵詞】自主學習;理論;教育
一、自主學習的三種理念
關于自主學習的理論研究,學者對于其中的一些概念以及界定存在著不太統一的理解。主要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有些學者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他們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決定自己的學習,包括學習者掌握自己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力與技巧、學習方法與策略在內的由自在因素主導外在學習的方式。自主學習者對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與學校教材的使用與支配擁有自主控制的權利,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同樣也包括自主學習者在教師的教導下,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依據自身的學習狀態自主進行學習計劃的安排。
其次,有些研究者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的自我掌控。他們認為學習者自己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向,以最終的目標和自身所處的學習環境對自己在學識過程中進行不斷地自我認知、自我情緒調節、自我肯定。為了實現最終的學習目標,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主動地將自己的認知與動機運用到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與評價,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不斷自我認知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以達到最終學習目標與成果。
最后一種主張認為自主學習者將學習當做兩個不同的維度――即學習的動機與學習過程,進行自主性分工與支配。學習的動機或者動力是自己進行選擇與支配,內在的觀念支配著外在的行為活動,對學習的內容與目標進行自我判斷與選擇,學習的方法則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性安排與支配。簡而言之在潛在的動機支配下,自主進行激勵、選擇、調控、管理與評價[1]。學習過程的自主則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安排、學習準備環節中,對于學習的時間場所與內容主動安排完成,對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內容進行自主性安排與計劃,對于學習需要準備的教材資料自主安排準備,對于學習結果自己進行檢查與總結,總之,根據此解釋,自主學習是學習的心理態度與學習行為高度自主化進行,包括動機與行為過程。
二、自我導向學習研究
隨著國內日益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建設與發展,教育成為其中的關鍵因素,當代學習教育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也發生不斷的變化,從傳統的傳教授業解惑教學模式向學習者全面自主化模式轉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發展。各種學習理論逐漸從國外引入國內理論界進行研究與開發運用。導向型自主學習在國外的學習研究和教學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并且隨著素質教學與課程改革計劃的發展,導向型自主學習理論研究順應時代的需求,在廣泛開展的自主學習研究中,導向型自主學習成為關注的重點。
導向型自主學習自被引進國內時被翻譯成不同的概念定義,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可以解釋為:學習者個體基于自己身心的發展變化,借助同伴和教師的輔助,根據自身實際學習情況和學校教學要求,主動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提出要求和任務,并且有意識地計劃安排、調控與評價的內在與外在激勵的學習活動過程。導向型自主學習主要基本條件為:學習者能夠更多地實現自主支配與控制,掌握更多的知識與經驗;學習者盡量減少外界對自身的干擾與評價,實現自我評估與管理;學習者更應該努力實現最大化極限的成功展現。在國內導向性自主學習的不斷研究中,結合國外實踐經驗,在基本形成導向性自主學習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自主學習課程應當與學習者的生活環境、學習方法與自身能力最佳體現方式保持一致;學習課程應當與學生的社會經驗程度、自我適應程度相結合[2];在導向性課程學習中,學習范圍應當包括學習者生活的各方面,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三、導向自主學習探索
在實際運用中,導向性自主學習方式的發展與領域涉及需要結合當前教學方式和普遍學習思維方式,共同開發運用,實現教學與學習的充分優勢互補。導向性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體現在教與學之間的互動。第一,在教育地位上,教學者一直凸顯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自身的學識與才智引導學習者進行學習,而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學者與學習者應當保持一種平等互助共同合作的地位上。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兩者之間的互動,在學習中實現人際關系的穩定和諧,有助于學習者提高學習水平,謀求良好的學習能力提升進步,教學者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提高教學質量,進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設計出導向性自主學習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建構探究式教學導向模式[3]。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方向,根據一定的文化環境下,對知識的掌握不以教學講解為主,而在于學習者基于一定的社會知識背景前提下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學識框架,學習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內涵。而教學者可以基于自身的社會實踐與閱歷經驗,向學習者提供一定的素材指引幫助,由學習者自主研究融合自身的理解來完成教學。這種教學開發模式立足于學習者自身的社會閱歷與能力,因此教學的評價內容也因人而異,這些需要教學者在幫助以及引導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理解程度予以評價。第三,學習者自我調控的教學開發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凸顯出自主學習者對學習方法以及學習過程的自我把握與認知能力,教學者不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方式以及如何把握學習進程等問題,而在于學習者對自己有清晰的把握和認識,根據自己的學習過程表現來把握學習節奏,作出相應的調整策略來完成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
四、結束語
導向性自主學習在傳統學習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旨在增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改變傳統單一化的以講解為主的課堂學習方式,自主性、獨特性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對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有重要的意義[4]。然而在我國長期的教育改革計劃中一直重視對教學內容與素材的增減完善,以課堂學習為主要、以教學素材為主要,而很少重視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習理論的研究與轉變,導向性自主學習方式為國內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經驗素材,對今后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能力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教學模式發展與運用中有著廣泛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余文森.略談主體性與自主學習[J].教育探索,2001,(12):32-33.
[2]周炎根,桑青松.國內外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25(01):100-103.
關鍵詞:移動互聯;自主協同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66-02
自主協同學習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改革,國內很多學者對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協同學習模式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論述。浙江工業大學吳亮亮(2012)針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現狀和需求,從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資源設計、學習平臺設計、移動終端及系統實現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移動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系統的設計與研究[1];西北師范大學張繼軍(2010)闡述了在幾種移動設備支持下的自主學習的新途徑[2];山東財政學院高永紅(2010)分析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包括四個基本環節,即制定學習目標、自主探索、協作交流與在線輔導、自我測評與總結分析, 并將其合理運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之中[3]。目前關于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策略、學習模式及其建構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應用平臺建設還不夠系統化,也未進入普及化應用階段,而這應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自主協同學習的內涵
自主協同學習,是指學生在導學、助學和互學活動的支持下, 自主選擇認知工具,主動進行交互探究學習,以達到既定學習目標的知識構建過程。它包括自我指導、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和自我強化四個部分。學生需要設定既定的學習目標,規劃學習的進程,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學習的過程進行調整以實現個性化學習的目標。著名的心理學家齊默爾曼指出,在元認知、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方面,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那么這種學習即為自主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教師作為指導者參與協同學習。其中元認知是學習者對于自己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認知與監控[4]。
二、移動互聯環境下的學習途徑
(一)QQ平臺方式的移動學習
QQ平臺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基于網絡的即時通信軟件,具有普及率高、即時性好、交互性強等優點。QQ 群作為應用甚為廣泛的公眾交流平臺,具有適用于教學的語音、視頻、文件及討論組等群應用。其中,群視頻具有演示 PPT、分享屏幕、視頻播放、文件發送等功能,為學習者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提供了軟件支持。基于QQ平臺的移動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個人電腦或智能手機進行在線學習,這種方式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協同性和情境性,明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不僅可以通過教師在線授課來獲取知識,還可以借助教師和其他學習者的協同作用去差異獲取。教師在QQ平臺方式的教學中起到引導、督促和檢查的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使學生不再畏懼教師,體現出平等、互助的現代教育理念。
(二)微信平臺方式的移動學習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應用程序,能夠通過網絡快速傳送文字、語音、圖片和視頻,還具有朋友圈、公眾平臺、漂流瓶、搖一搖、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教師作為公眾賬號的管理員,結合課程教學要求,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學習任務,選取相關學習資源。以圖片、文本或視頻的形式,利用消息推送功能將其到微信公眾平臺上;學生通過關注公眾號的方式了解學習要求,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并根據自身的專業基礎和學習能力,自主安排時間進行在線學習。另外還可以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功能,一方面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互相分享學習心得,互相評價,易于建立學習共同體,構建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符合自主協同學習的內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網頁鏈接方式的移動學習
網頁鏈接的移動學習方式是Internet與移動通信相結合的產物,利用WAP網關來實現語言的相互轉換,WAP協議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智能終端直接訪問Internet的途徑[5]。學生以網頁鏈接的方式進行在線學習時,利用智能手機或其他智能學習終端的Safari瀏覽器或UC瀏覽器等,通過無線網絡鏈接相關學習網站,進行自主協同學習。學習網站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在線測試、學習管理、信息交流等服務,由教師和管理員共同管理,教師可以將文本、視頻、課件等課程資源上傳到網站上,學生能夠在線瀏覽并下載相關資料;教師也可以將具有學科前沿性的文章以網頁鏈接或轉載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點擊查看,實現了移動學習資源的共享。這種學習方式利用了網絡環境所提供的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能夠圍繞學習目標,自主地獲取學習資源,并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控,是一種完善自我知識體系的自主協同學習的方式。
三、移動互聯環境下自主協同學習模式的構建
自主協同學習的心理過程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制訂學習計劃階段、自主學習行為控制階段、自我認知與評價階段。在學習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依據自主學習基本教學程序及基本要求來進行過程建模,以指導學習者的學習認知活動。根據齊莫爾曼的理論,探討移動互聯環境下的自主協同學習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目標、制訂計劃
學習目標是學習者在整個自主協同學習過程中的方向引領,學習者要明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學什么,需要達到什么標準。傳統的教學目標通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教案、課件,比較抽象,而在移動互聯環境下,明確學習目標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利用圖片、視頻、仿真動畫等直觀的形式幫助學生確定學習任務。例如:信息類專業學生在進行信號處理課程的自主協同學習時,可以借助Matlab軟件進行建模和仿真的方式來模擬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后,需要制訂具體全面的學習計劃來引導學習。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方法、學習進程安排等相關建議。學習者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建議及自身實際情況,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寫成計劃書,以便有步驟地完成學習任務。利用移動互聯網絡將自己制訂的自主協同學習計劃進行展示,便于其他學習者參考借鑒。
(二)整合學習資源
根據制訂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搜索引擎來查找和學習任務相關的資源。移動互聯環境中包涵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各大門戶網站都有各自的資源特征。作為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借助所學習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主動搜集、整理各種信息資源,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并對查找到的相關學習資源進行分析、整合,尋求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答案,從而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推動自主協同學習的進程。教師通過審核功能,將各類協同學習過程模型,按文件的不同類別分別存儲到相應的教學資源庫中,文件的類別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及軟件程序等,完成學習資源的創建。
(三)引導自主協同學習
自主協同學習的核心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將課程教案分發給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并利用通告功能將信息發送給學生。學生根據其興趣進行研究性、創造性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充實與修改教師的教案,同時提升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將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融合為自身創新能力獲得與培養的過程,并創建和完善教學資源庫,以加強師生的協同學習。
(四)在線協作交流
移動互聯環境下的自主協同學習加強了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例如:QQ、微信、討論區、Email等都是擴大交流溝通的途徑。在移動互聯環境下,每個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面對的是自由的虛擬學習空間,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在網絡上相互討論,把協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傳統教學課堂無法比擬的;教師則可以從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等方面就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提供在線輔導,并就反饋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講授,使得學習過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五)評價學習效果
自主協同學習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必須對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和評價。學習效果的評價過程要注重學習者創建資源的有效性和在線協作交流的交互性,綜合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方面形成一個總的評價,并對總評結果進行分析和反饋,通過反饋結果促使學生對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進行調整。評價自主協同學習的效果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對于信息類的課程可以通過制作硬件電路板或軟件仿真等方式來呈現,也可以采用上網測試、提交答卷的方式來檢驗學習效果。學習者針對學習成果進行自評和互評,綜合教師評價形成真實有效的學習評價結果。
移動互聯環境下自主協同學習模式具有便攜化、普及化和網絡化的特征,將會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盡管目前它還處于不斷實踐嘗試階段,但是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自主協同學習模式將會進一步普及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吳亮亮,李浩君.移動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系統設計
與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2,(7).
[2]張繼軍,李建珍.移動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新途徑
[J].軟件導刊,2010,(8).
[3][6]高永紅,張雪梅.基于網絡環境的自主學習模式構建
及其運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0,(10).
[4]何濤,李華忠,魏勇等.移動互聯環境下軟件類專業自主
協同學習模式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1).
一、勤學弘毅,理論引領
學習造就思想,學習使人睿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首先應是學習新教育思想的先驅者。勤于學習,善于吸收,長于舍取;學然后三思,思然后改進;敢于創新,勇于突破,這是我學習的三步曲。我每年都給自己制定一份讀書學習計劃,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各種教育理論書刊,《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做最好的老師》、《為生命奠基》等等,讀一本本好書,就像與一位位偉大的教育者對話,讓我在理念上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使課堂教學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我還充分利用利用浙江省骨干教師培訓班、舟山市骨干教師培訓班、教科室主任培訓班以及各級專家講座等各種機會努力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看書、上網瀏覽各地的教育信息,記筆記,下載資料,成了我最重要的業余生活。近幾年來共摘讀書筆記十幾萬字,以此及時更新教育觀念,開闊視野,扎實理論基礎,以前瞻的思想投身于新課程的實踐與研究。
除了教育理論知識,我還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廣泛獵及各類文學、社會等書籍,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近年來,無論在教育科研、教學實踐還是文學創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典誦讀促進學生道德建設的實踐與研究》、《基于網絡環境的小學生作文訓練有效性的研究》兩項課題被立為浙江省規劃課題,《“靈動協作作業”為載體,提高語文作業實踐性的研究》等兩項課題被立為市規劃課題,主持的課題幾乎每年都獲普陀區優秀教研課題一等獎。
二、實踐探索,優化教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教學實踐始終是一個教師重要的人生舞臺。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下,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我也在不斷地成熟。我一直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統領著我的課堂實踐,結合學生實際,整合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中都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力求體現學生的自我感悟,同時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力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設計靈動、教學思路清晰、文化內涵豐富、語文之味酣醇、學生興趣盎然等。并成為了普陀區的教學骨干。
近年來,承擔省、市、區以上公開課達10余次。《珍珠鳥》在浙江省教育廳組織的“百人千場”教學活動中展示,在浙江省欠發達地區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期間作為骨干學員送教到長興縣。《伯牙絕弦》在市“金秋課堂”古詩文教學研討會上展示,并獲好評。每年在普陀區“潮涌普陀”教研活動中進行觀摩課展示,每學期幾乎都在校級和片級上公開課,尤其在我校“三表學習靈動課堂”新課題實施過程中率先上先導課,給各位老師以引領,讓專家以鑒別。
三、教海無涯,筆耕不輟
學習為了提升,反思與總結更能促進自己新課程的實施水平。近年來,本人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總結。早在XX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個人教育博客,教育隨筆、論文課題、案例設計等等,筆耕不輟,與全國各地的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所撰寫的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等近三年就有四十幾篇在全國和省市區獲獎和發展。
《新課程語文課堂的導控藝術》收錄于《小學課程與教學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一書。課外閱讀設計《追溯魅力——走進一千零一夜》發表于《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珍珠鳥》、《伯牙絕弦》等6篇教案獲浙江省優秀教案。《“鐵”的溫度》發表于《小學語文教師》XX年第6期。《醋醇語文味——語文課的追求》、《學生博客——架起作文與網絡的橋梁》等多篇論文獲舟山市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