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生態質量評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

    第1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Li Yongyan

    (He'n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Zhengzhou 450004,China)

    摘要: 評價了河南中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建設和工業發展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如耕地銳減、水域減少、綠化面積減少和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及該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對水資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同時簡要分析了引起這些問題原因,并據此提出了一些優化城鎮產業結構和改善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建議。

    Abstract: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arable land dropping, water area disappearing, green spaces reducing, and pol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briefly analyzed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optimiz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詞: 河南中部 生態環境 城市化 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Key words: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1-0306-01

    0引言

    河南省既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包括省會鄭州在內的豫中地區是河南省的經濟和交通重心,全國鐵路大動脈京廣線隴海線在這里交匯,連霍、京珠、京港澳等重要高速公路經過此處,我國中部地區的航空樞紐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也位于此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豫中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速度20%以上,成為我國中部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引起全國矚目。

    1豫中地區城市化現狀

    豫中地區近年來城市化是建立在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基礎工業快速增長之上的。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23個城市和縣級市,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68億元,位居中西部地區第一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非農產業產值要占到區域總產值的95%以上;城鎮人口要占到區域總人口60%以上;要把該地區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

    以鄭州市及其所轄縣市為例,近幾年該地區的城市化現狀主要表現在:①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步增大,1995年其城鎮常住人口為316.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2.9%,2010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463.5萬,占全市總人口的63.1%,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2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5%;②城鎮數量增多,分布密度增大,鄭州市所轄縣級市已經增加至5個,大部分鄉已經升級為鎮,有些城鎮已經呈現首尾相連;③城鎮的經濟實力增強,2010年僅鄭州市國內生產總值4002.9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④工業與服務業產業產值增加,非農業勞動者比重增高,2010年鄭州市第二、三產業產值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0%,非農業勞動者比例已超過60%,城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水平居我國中部地區前列。伴隨豫中地區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確認識這些問題,才能及早采取措施,這將是豫中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城市化對豫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

    豫中地區經過數千萬年以來黃河沖積泥沙緩慢的自然淤積和幾百代人長期不懈的開發,才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國中部最具活力的平原地區之一。近十年來,由于城市化、工業化的持續高速增長,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沖擊是巨大的。目前鄭州市內水域占市區面積已經減至千分之五以下,大多數湖水面嚴重退縮,尤以西流湖的水面減少最為嚴重。該地區人口密集,城鎮眾多,并且以平原為主,旅游資源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城市綠化具較大的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近年由于大搞開發建設,不但城市地表水面積減少,而且城市綠化用地被擠占,樹林也大面積被砍伐。水體和綠地面積的減少,首先是引起城市生態氣候的變異,導致了城市熱島的出現,冬季鄭州市區郊區的平均溫差超過5℃。

    城市化發展也導致了豫中地區用水量急劇增長,近三年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將近0.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鄭州、許昌等市地下水嚴重超采。由于城鎮工業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污染最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城鎮及其郊區、排污河道兩側等。地表污染水體分布區呈現由點向面擴展的趨勢。化工業的發展導致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監測結果表明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種類多,分布廣。在鄭州市周圍21個點共檢出236種重要有毒有害有機物,致癌物質如多環芳烴和酞酸醋等污染非常突出。在該地區監控河段總長度中,V類以下水質達到50%以上。

    城市化發展導致該地區人居環境矛盾日趨尖銳,局部地區生態環境仍的繼續惡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對居民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該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省內處于較高水平,城鎮廢水年排放量為11.97億噸,工業廢氣排放量為3991.6億立方米,煙塵與粉塵排放量為63.21萬噸,工業廢渣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2367.2萬噸。

    豫中地區高速城市化需要進行大量的非農建設,部分城市規劃過大導致土地資源壓力增大,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豫中地區生態承載力90%以上依賴于耕地,其次為建筑用地、水域和綠化用地。由于河南中部草地資源十分缺乏,實際上大部分畜牧產品只能是由耕地提供的農作物和飼料等轉化而來,導致該區域耕地需求壓力更大,對耕地過度的開發利用是造成豫中地區生態環境壓力的主要原因。

    3豫中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持續發展的對策

    第2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這些研究均通過指標選取-權重-建立評價模型,實現對研究對象的質量評價。對福建全省各地生態質量環境現狀的氣象評價,目前公開報道僅見于李麗純等于2006年對福建省2006年7-9月生態環境現狀的氣象評價[5]。本文擬根據福建省具體的生態監測數據,選擇濕潤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體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災害指數5個因子,從氣象方面、以年為單位對福建省2007-2010年的年度生態質量進行氣象評價,并采用GIS和SPSS分別對其時空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總結福建全省近幾年的生態環境空間分布狀況和時間變化特征,為本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福建地處低緯亞歐大陸東南岸,地理位置23°33'-28°20'N、115°50'-120°40'E,陸域面積1.214×105km2,東瀕東海與南海,面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省隔海相望,海岸線長度位居全國第二。福建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2~21.8℃,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基本都在1000mm以上,年日照時數1754~2482h[5],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臺(大)風、寒(凍)害和強對流天氣。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積80%以上。耕地類型比較復雜,有水田與旱地之分,大部分以水田為主,占80.8%,旱地僅占19.2%。福建是中國4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第一,素有南方“綠色寶庫”之稱。全省林地面積9.08×106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74%,主要包括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宜于造林的無林地[6]。福建河流眾多,水資源蘊藏量豐富,全省較大的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和木蘭溪,即“五江一溪”。其中閩江長541km2,流域面積6.09×104km2,是東南沿海地區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

    1.2資料及來源

    利用2007-2010年福建全省67個臺站的地面氣象觀測數據計算各縣(市)濕潤指數和災害指數。數據包括月平均氣溫(℃)、月降水量(mm)、月平均10m風速(m/s)、月平均相對濕度(%)、月平均氣壓(mb)、飽和水汽壓(mb)、各類氣象災害受災面積(hm2),資料分別由福建省氣象臺和福建省氣候中心提供。水體面積(hm2):每年每季度選取一張EOS/MO-DIS晴天影像資料,通過遙感解譯獲取全省水體分布的shapfile文件,然后通過GIS空間分析插件計算各縣(市)的水體面積。分縣(市)分類土地利用面積,包括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土地退化面積等,由福建省農業資源綜合數據庫提供。

    1.3方法

    1.3.1評價模型

    采用李麗純等[5]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福建省年度生態質量進行氣象評價,其中,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由各單項評價指數加權計算所得,單項評價指數包括濕潤指數、水體密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災害指數。其中,年度濕潤指數K=Ra/(∑ETi),Ra為年度降水量,∑ETi為年度12個月潛在蒸散量之和。根據《生態質量氣象評價規范(試行)》[7],ETi為ETi=22di(1.6+U1/2i)Woi(1-hi)P1/2i(273.2+ti)1/4(1)其中,i是月份編號,Pi是月平均氣壓(mb),ti是月平均氣溫(℃),di是月的天數,Ui是10m高度觀測的月平均風速(m/s),Woi是在溫度為ti時的飽和水汽壓(mb),hi是月平均相對濕度(%)。計算區域生態質量等級時,當K>1時,取K=1。其它單項指數均通過加權計算得到,具體算法詳見文獻[5]。

    1.3.2空間分布圖制作

    采用GIS制作福建全省生態質量空間分布圖,分析全省生態質量的空間分布狀況。

    1.3.3時間分布特征分析

    采用統計學中的數理推斷方法分析生態質量的時間分布特征,分析軟件采用SPSS11.5[8-9]。

    2結果與分析

    2.1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

    根據李麗純等[5]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利用福建省地面觀測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和遙感數據,計算福建省各縣市年度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值,得到2007年各縣市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值介于0.54~0.67,2008年為0.53~0.67,2009年為0.47~0.67,2010年為0.53~0.67。對照生態質量評價分級標準(表1)[7],福建省大部分縣(市)生態質量良好,即生態質量氣象評價值介于0.55~0.70。其中,2007年福建省生態質量為良好的縣(市)有65個,占全省行政區數(67)的97.0%,2008年有63個,占94.0%,2009年有60個,占89.6%,2010年有64個,占95.5%,其余縣(市)生態質量評價等級為一般,均未出現評價等級為優、較差或差的區域;2007年生態質量氣象評價等級為一般的縣(市)為漳州市區、石獅市,2008年為漳州市區、晉江市、石獅市,2009年為漳州市、龍海市、廈門市、東山縣、泉州市、晉江市、石獅市,2010年為漳州市、晉江市和石獅市。這些生態質量氣象評價等級曾為一般的縣(市),除龍海市植被覆蓋指數(0.33)較高外,其余縣(市)的植被覆蓋指數均較低,均在0.22以下,說明植被覆蓋是影響福建省生態質量的關鍵因子,植被覆蓋的好壞對生態質量的優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通過保護自然植被和增加人工植被來加強綠化,提高區域植被覆蓋指數,對生態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2.2空間分布

    根據模型計算結果制作全省年度生態質量評價指數空間分布圖(圖1),由圖中可見:(1)福建省大部縣(市)生態質量較好,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值達到0.63以上,靠近生態質量優的等級;(2)2007-2010年福建省年度生態質量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沿海縣(市)稍差,西北部縣(市)普遍較好,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基本都在0.63以上。(3)2007-2010年福建省生態質量空間分布基本維持不變,延續沿海環境質量稍差、內陸較好的分布狀態。內陸地區植被保存較好,尤其是武夷山市因其界內包括了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擁有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植被覆蓋度非常好,而植被覆蓋對區域環境生態質量的貢獻最大,因此內陸地區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普遍較高。#p#分頁標題#e#

    2.3時間分布

    采用SPSS11.5中的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sTtest)對2007-2010年福建省各縣(市)的生態質量年度氣象評價指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從表2可見,2008年與2010年各縣(市)生態質量環境評價指數顯著性差異不明顯[sig.(2-tailed)=0.748,P>0.05],而2007年與2008年、2007年與2009年、2007年與2010年、2008年與2009年、2009年與2010年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盡管全省生態質量空間分布趨勢大體穩定,但不同年份的生態質量大多數存在顯著性差異,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動態變化中。

    3結論與討論

    (1)2007-2010年福建省生態質量年度氣象評價指數為0.47~0.67,大部生態質量氣象評價等級為良好,個別縣(市)為一般,未出現等級為優、較差或差的區域,說明福建省各縣(市)生態環境質量普遍較好,表明植被覆蓋度較好,降水充足,生物多樣,適合人類生存。

    (2)福建省生態空間分布呈沿海稍差、內陸較好的分布格局,生態質量評價等級為一般的區域均分布在沿海縣(市)。據單項指數計算結果分析,植被覆蓋指數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而植被覆蓋指數是在所有單項評價指標中權重最大,對綜合氣象評價指數的貢獻也最大。這與文獻[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沿海縣(市)植被覆蓋指數較小,因此綜合氣象評價值也相對較小。

    第3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關鍵詞:生態質量評價;北海濕地;騰沖

    中圖分類號:S342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ry to do an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combin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Beihai wetland.Based on the conclusions,the improv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keep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scor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engchong beihai wetland.

    Key word: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Beihai wetland, Tengchong County

    1 研究目的

    騰沖北海濕地屬高原“漂浮狀苔草沼澤濕地”,是中國西南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泊,也是典型的自然高原永久性淺水湖和沼澤之一,被列入全國33個重點保護的濕地之一[1]。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保護意識的缺乏,濕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對其進行生態質量評價,已是刻不容緩。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法、查閱文獻等方法收集數據,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

    3 騰沖北海濕地生態質量評價

    3.1 評價指標體系

    選取生態質量評價中應用較多的六個指標作為一級評價指標,并分解成下一級指標,構成北海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一些指標難以量化,在確定權重系數時采用專家評分法。同一級別指標的權重系數和為1。

    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體系表[2],如表1:

    表1 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指標及權重系數

    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賦值標準如表2:

    表2 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賦值標準

    3.1.1 多樣性

    (1) 物種多樣性

    A.物種多度

    鳥類是濕地的重要物種,大多處于濕地食物鏈的頂端,對自然特征的變化十分敏感,故將鳥類作為物種多度的考查對象。

    據統計,北海濕地有鳥類125種,可得8分。

    B.物種相對豐度

    北海濕地保護區內共有物種518種。據統計,云南省共有物種約16444種。北海濕地物種占省內物種總數的3.2%,可得1分。

    物種多樣性指標得分為以上A、B兩項得分之和,即9分。

    (2)生境多樣性

    北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較簡單,生境類型較少,故得分為6。

    多樣性指標得分為物種多樣性與生境多樣性得分之和,即15分。

    3.1.2 代表性

    生態系統的代表性要以全部物種來衡量,此項不含亞指標。

    北海濕地有不少云南鄉土樹種。濕地的生物區系和植物群落與云南省現有的狀況較相似,在全省范圍內具有代表意義。此項得分為4分。

    3.1.3 稀有性

    稀有性是生態質量評價中常用的直觀概念。

    (1)物種瀕危程度

    北海濕地保護區主要有347個物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5種。故得分為4分。

    (2)物種地區分布狀況

    云南省動植物種類豐富,北海濕地植被類型基本屬于廣布種。在濕地狹小的范圍內,鳥類種類繁多,如省內罕見一般只在長江干流出現的黑鸛在北海濕地亦被發現。故得分為3分。

    (3)生境稀有性

    北海濕地“漂浮狀苔草沼澤”的海排厚度和水深為全國罕見。故得分為3分。

    稀有性指標得分為以上3個亞指標得分之和,即10分。

    3.1.4 自然性

    隨著紫莖澤蘭和水葫蘆等外來有害雜草的侵入,濕地原生生境發生改變。故得分為5分。

    3.1.5 適宜性

    適宜性反映了野生生物生存和繁衍舒適程度,與濕地的面積和水質等直接相關。

    (1) 面積適宜性

    北海濕地總面積為16.29km2,合1.629×10-3hm2,得分為1分。

    (2)植被覆蓋度

    林地面積占北海濕地保護區域的66.5%,得分為3分。

    (3) 水質條件

    北海濕地水質屬于Ⅱ類水質,溶解氧含量≥5mg/L,得分為5分。

    (4)水體鹽度

    北海濕地鹽度隨季節有所不同,但都在20‰-30‰之間,得分為3分。

    適宜性指標得分為以上4個亞指標得分之和,即12分。

    3.1.6 生存威脅

    生存威脅包括自身的因素和人類的威脅,前者指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后者表現為濕地所面臨的人類侵擾壓力。

    (1)穩定性

    A.物種生活力

    北海濕地沼生植物、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組成的“浮毯”主要可分為燕子花、李氏禾、睡菜、瑩藺、蘆葦和狐尾藻6個植被群落類型。不需要特化生境,生活力與繁殖力較強,得分2.75。

    B.種群穩定性

    北海濕地16.29km2 的狹小區域內,物種數量多、密度高,得分2.75。

    C.生態系統穩定性

    北海濕地生態系統較為成熟,結構較完整,得分2分。

    穩定性得分為上述3個亞指標得分之和,即7.5分。

    (2)人類威脅

    A.直接威脅

    北海濕地分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區,核心區禁止游人進入,但對外開放的區域,常有當地居民胡亂捕獵,濕地內有人類侵擾活動存在,資源保護受到一定威脅,得分為2分。

    B.間接威脅

    北海濕地周圍為未開發的山體,并有道路環繞,得分為2.5分。

    人類威脅指標得分為直接威脅與間接威脅得分之和,即4.5分。生存威脅指標得分應為穩定性和人類威脅得分之和,即12分。

    3.2 評價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對照賦值標準逐項打分,將各級評價指標分數累加,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質量評價總分為58。對照表3,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為Ⅲ級,屬于一般水平。

    表3 濕地生態質量水平級別

    3.3 數據分析

    為進一步說明各項指標的優劣,對得分率作統計,如表4所示。

    表4 騰沖北海濕地生態評價各項評價指標得分率表

    騰沖北海濕地的各項指標得分率排列為:生存威脅>稀有性>多樣性和適宜性>代表性>自然性。

    4 結論與建議

    騰沖北海濕地生態質量僅為Ⅲ級,屬于一般水平,其中自然性得分率最低,有資料顯示北海湖泊面積從1978-1999年21年間共減少了17.91km2 ,占海排總面積的28.37%.

    針對評價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 保護區內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濕地生物留下一片盡可能無異于它們祖先生息繁衍的樂土。

    2. 對濕地生物種群進行全面保護,盡量保證原生生物種群不受侵擾和破壞,動植物群落無明顯結構變化。

    3. 草排是北海濕地最具特色的產物,是多種生物繁衍生息的溫床,對濕地草排進行保護是保護原生生物種群的重要措施。

    4.提高附近居民保護濕地的意識,居民與動植物和睦相處,禁止在濕地“草排”上踩踏。

    參考文獻

    第4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研究區自然概況

    白水河是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左岸的一級支流酉水河的上游,發源于湖北省宣恩縣椿木營鄉的火燒堡,分水嶺高程2014.5m.有觀音坪、沙坪、竹園和小河口水電站規劃梯級位于白水河干流的上游.流域的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白水河自東北流向西南,全長89.9km.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且雨熱同期.由于地形地貌的差異和海拔高度的變化,又呈復雜多變的山地氣候.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年平均氣溫越低.流域評價范圍內植物種類豐富,是湖北省植物區系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植被類型屬湖北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鄂西南山地植被區,武陵山山原植被小區.其中海拔560~1500m區域地處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和常綠闊葉林帶;海拔560~700m主要自然植物為灌叢和灌草叢,此外還有分布一定面積的農田、經濟果木林等,原生植被較少;海拔700~1200m主要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闊葉林在本帶內低山、封閉溝谷有零星、小塊狀殘存分布;海拔1200m~1500m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濕度增大,落葉樹種的比例逐漸增大,同時杉木林、馬尾松林等針葉林所占比例也較大.

    研究資料及方法

    研究資料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衛星遙感圖片,使用了2011年8月Landsat5-TM影像,精度為30m;評價體系中以縣為評價單位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COD排放量、固體廢物年排放量源于2011年恩施州環境統計公報,其他數據來源于2011年宣恩縣統計年鑒.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ERDASImagine9.1軟件對衛星遙感圖片進行遙感處理分析,通過非監督分類法,并結合實地考察測得的地面GPS樣點數據和等高線、坡度、坡向等相關信息,對衛片(2011年8月)進行解譯,產生植被初圖,在植被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合并有關土地類型,得到土地利用類型圖.從而完成數字化的土地利用類型圖和景觀格局圖,最后進行景觀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依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4](HJ/T192-2006)的評價指標篩選原則,本文選取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5個指標分析流域內生物、植被、水資源、土地以及環境污染等情況,通過賦予各指標不同的權重,計算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綜合區域總體生態環境質量.

    生物豐度指數生物豐度指數是指通過單位面積上不同生態系統類型在生物物種數量上的差異,間接地反映被評價區域內生物豐度的豐貧程度[4].生物豐度指數的計算公式[4]為:生物豐度指數=Abio×(0.35×林地面積+0.21×草地面積+0.28×水域濕地面積+0.11×耕地面積+0.04×建設用地面積+0.01×未利用地面積)/區域面積.式中,Abio為生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生物豐度指數歸一化系數Abio=400.62代入公式進行計算.

    植被覆蓋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指被評價區域內林地、草地、農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5種類型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評價區域植被覆蓋的程度[4].植被覆蓋指數計算公式[4]為:植被覆蓋指數=Aveg×(0.38×林地面積+0.34×草地面積+0.19×耕地面積+0.07×建設用地+0.02×未利用地)/區域面積.式中,Aveg為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植被覆蓋指數歸一化系數Aveg=355.24.

    水網密度指數水網密度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河流總長度、水域面積和水資源量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評價區域水的豐富程度[4].水網密度指數的計算公式[4]為: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式中,Ariv為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河流長度歸一化系數Ariv=46.43.式中,Alak為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水資源量歸一化系數Alak=17.88.式中,Ares為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水資源量歸一化系數Ares=61.42.

    土壤退化指數土壤退化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風蝕、水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評價區域內土地退化程度[4].土壤退化指數的計算公式[4]為: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式中,Aero為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土地退化指數歸一化系數Aero=146.33.

    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質量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受納污染物負荷,用于反映評價區域所承受的環境污染壓力[4].環境質量指數的計算公式[4]為:環境質量指數=0.4×(100-ASO2×SO2年排放量/區域面積)+0.4×(100-ACOD×COD年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體廢物年排放量/區域面積).式中,ASO2為SO2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SO2的歸一化系數0.06;式中,ACOD為COD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COD的歸一化系數0.33;式中,Asol為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此處采用全國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0.07.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cologicalIndex,EI)生態環境指數是指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系列指數的綜合.生態環境指數的計算公式[4]為: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土0.2×(100-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數據計算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2011年10月筆者制定了詳細的野外考察計劃,通過GPS定位,對各種土地類型進行定位.通過衛片解譯得出評價區內有林地、水域濕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5種土地利用類型,下分13種結構類型。

    計算結果生物豐度指數=400.62×[0.35×(139.27×0.6+82.43×0.25+4.16×0.15)+0.28×(5.89×0.1+1.96×0.6)+0.11×(3.78×0.6+12.20×0.4)+0.04×(0.16×0.3+2.65×0.4+0.31×0.3)+0.01×(0.3×0.49+0.2×0.33)]/253.63=60.04.3.3植被覆蓋指數的權重及計算方法3.3.2計算結果植被覆蓋指數=355.24×[0.38×(139.27×0.6+82.43×0.25+4.16×0.15)+0.19×(3.78×0.7+12.20×0.3)+0.07×(0.16×0.3+2.65×0.4+0.31×0.3)+0.02×(0.3×0.49+0.2×0.33)]/253.63=57.58.

    水網密度指數計算方法水網密度指數=46.43×153.29/253.63+17.88×1.57/253.63+61.42×173.35/253.63=70.15.

    環境狀況指數(EI)計算方法

    EI計算結果EI=0.25×60.04+0.2×57.58+0.2×70.15+0.2×(100-24.14)+0.15×99.76=70.69.根據EI的計算結果,評價范圍內的EI為70.69.在生態環境狀況分級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水平較豐富,基本適合人類生存.

    主要生態問題及措施

    第5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質量;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

    0 引言

    黃山市是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般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環境適宜。近年來,環境破壞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也取得突出成績。葉亞平等[1]對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省域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由環境質量背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宜度需求組成,并分別提出相應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孫東琪等[2]利用層次分析法對中國及其31個省市區、三大經濟帶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了其生態環境的變化態勢。目前大多數都是針對我國以及省域生態環境系統的研究,而針對于地方市級區域的生態環境系統研究甚少。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黃山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有效地構建了黃山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環境治理與改善給出合理建議。

    1 理論基礎

    假設n個評價對象有n個p維向量,構成n×p階的數據矩陣X: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3]可以得到的新變量為N1,N2,…,Nm(m≤p),該線性組合表示為:

    2 黃山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2.1 指標選擇與數據處理

    分別選取自然環境指標:人均可用水資源量(X1)、人均耕地面積(X2)、C02排放強度(X3)、SO2排放強度(X4)、生活污水處理率(X5)、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X6)、工業廢物利用率(X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X8)、居住綠化的覆蓋率(X9)。同時,選取黃山市2006年到2016年指標數據進行研究,同時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2.2 實證分析

    2.2.1 適應性檢驗

    對于多層次、多指標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進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進行適應性檢驗,如:巴特萊特球形檢驗、KMO檢驗[4]。結果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知,KMO值為0.873,說明該指標數據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測試結果伴隨著概率為0.000,小于0.05,因此拒絕Bartlett球形測試,這被認為是非常合適的主成分分析。

    2.2.2 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

    初步判定各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結果見表2:

    (3)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值λi、方差貢獻率、累計貢獻率,確定主成分個數。

    由表3可知,主成分N1、N2、N3的累計貢獻率為88.5%,說明這三個主成分足夠反映生態環境系統體系絕大部分信息。因此利用N1、N2、N3對黃山市自然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4)計算所選擇的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寫出主成分表達式。

    (5)計算生態環境指數。

    計算生態環境指數過程中,賦予每一個主成分不同的權值,則令指數計算模型為:I=w1×N1+w2×N2+w3×N3,運用熵權法對各主成分賦權,w1,w2,w3分別為N1、N2、N3的權重。結果如表4。

    表4計算得到的生態環境指數存在正、負的情況。這僅代表生態環境某一年生態環境質量所處的相對位置既某一年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與近幾年來的平均水平的位置關系,以平均水平作為零點,零點以上越遠,則相對應的生態環境質量越好;零點以下越遠,則相應的生態環境質量越差。

    3 結論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從多個指標建立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由以上的綜合評價結果顯示:黃山市的生態環境從2006年到2015年總體評價正處于良性發展趨勢,處于生態市建設的發展階段,各個指數值保持緩慢增長,這說明黃山市生態環境質量已經處于較好的水平發展狀況良好。

    【參考文獻】

    [1]葉亞平,劉魯君.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0(3):33-36.

    [2]孫東琪等.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態勢及空間分異分析[J].地理學報,2012(12):1599-1610.

    第6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為了對水環境質量狀況的了解更直觀,且使區域間的水環境質量能夠橫向比較,文章以水環境質量監測為基礎,通過征求專家意見的方式確定了區域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的指標和權重,并用此方法對四川省6個地區的水環境進行了評價,計算了區域水環境質量指數,結果表明:該評價方法簡單、方便,為考核區域水環境質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考核;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水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隨著經濟的發展,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成為當今世界主要的環境問題[1],人們對了解環境質量狀況的需求也隨之更為迫切。水環境質量評價可以綜合地反映水環境各種狀況,同時為水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手段和工具[2]。目前,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有很多報道,如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3]、灰色聚類法[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水環境質量評價模型[5]等等,各種方法各有特點,但純粹基于環境質量監測體系且可用于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考核的評價方法罕見報道。通過采用征求專家意見的方法,按照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基于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建立了區域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此評價方法可用于各行政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和橫向比較排名,對量化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水環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1基本情況

    1.1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評價指標的選擇以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前瞻性等為原則,以環境監測為基礎,以環境質量各要素相關標準和規范為依據,最終根據專家意見進行確定。(1)代表性水環境質量的制約因素很多,把所有的因素全部選作評價指標是不現實的,因此,選擇的指標要有代表性,要能直接反映區域水環境質量的主要特征。(2)可操作性環境質量的好壞要靠監測數據來反映,而監測數據的獲得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因此,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至關重要,本評價方法主要利用例行監測等現有數據,實際操作存在一定困難如某些需要生物監測才能確定的指標盡量不選。(3)科學性本評價方法將水環境質量狀況進行量化,能直觀反映區域水環境質量情況,因此,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科學準確的基礎上[6],建立的評價體系要兼顧監測點位和數據的時間和空間的覆蓋性,盡量全面地反映區域水環境質量的狀況,如評價方法中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既考慮地表水水質同時也要考慮地下水水質。(4)可比性本評價方法用于地區間水環境質量的比較和排名,因此,選取的指標盡可能統一并量化,使區域間水環境質量具有可比性。(5)前瞻性在設定水環境質量評價指標時,在基于現有監測工作的同時,要考慮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水環境質量監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建立的評價方法要對今后的環境監測等工作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1.2評價方法建立的目的本評價方法可用于區域水環境質量的考核,即采用評價方法計算各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指數(滿值為100),各地區按照指數的大小進行水環境質量排名,并可根據年際之間指數的差值來反映水環境質量狀況變化情況,使政府認識到各區域間水環境質量狀況存在的差距,并引起重視,分析原因并制定相應措施,使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有所改善和提高。

    1.3評價方法的適用范圍區域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行政區域是國家為實行分級管理而劃分并設立相應國家機關的區域,行政區域包括六級行政區,本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二級和三級行政區。

    1.4評價的組成評價的組成見表1。

    2評價方法

    2.1地表水評價地表水評價包括水質和湖湖水體湖湖狀況兩部分。

    2.1.1水質評價①評價內容水質評價以手工監測數據為基礎,自動站監測數據可作為有效性審核的依據。評價指標為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中除水溫、總氮和糞大腸菌群外的21項,即《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試行)》中規定的21項。評價斷面(點位)為區域內所轄例行監測斷面(點位),每月監測一次,計算一年內12次監測數據的算術平均值(即年均值)進行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②評價方法根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中不同水質類別的標準限值,將其賦予相應的水環境指數值,標準限值越高,其指數值越低。根據評價斷面(點位)單項污染物濃度(年均值)采用插值法計算單項污染物的環境指數,評價斷面(點位)污染物濃度環境指數為評價的21項中環境指數的最低值。水質不僅和污染物濃度有關,還和水量有關。河河水質評價時為了考慮河量這個因素,根據斷面的河量賦予不同的系數(f),河量越大,系數越高。評價區域內河河水環境指數為所有評價斷面污染物濃度環境指數與河量系數的加權平均值。同理,每個湖湖的水量有所不同,根據湖湖的湖容賦予不同的系數(l),湖容越大,系數越高。評價區域內湖湖水環境指數為所有評價湖湖污染物濃度環境指數與湖容系數的加權平均值。

    2.1.2湖湖水體湖湖狀況①評價內容水體的富湖湖化可能導致魚類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因此,把湖湖水體的湖湖狀況作為評價指標。評價范圍包括區域內所轄湖湖例行監測點位,評價項目包括葉綠素a、總磷、總氮、透明度、高錳酸鹽指數共5項,計算湖湖各監測點位評價指標的數據均值,之后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中綜合湖湖狀態指數法計算得到湖湖的綜合湖湖狀態指數,指數越高,富湖湖化越嚴重,湖湖水體湖湖狀況環境指數等于100與其綜合湖湖狀態指數的差值。

    2.2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

    2.2.1評價內容飲用水水質直接關系到身體健康,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其在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中權重為0.60,高于地表水的權重。飲用水的分析項目相對較多,監測工作及其復雜龐大,為了使評價方法操作性更強,水質評價內容以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例行監測數據為基礎,評價項目隨著監測要求有所改變。地表水評價項目通常為60項,即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基本項目中的22項指標(化學需氧量和糞大腸菌群除外),表2補充項目(5項)和表3的優選特定項目(33項)。當按照例行監測的要求某監測月份為全分析,則評價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109項中除糞大腸菌群外的108項。地下水評價項目通常為22項,即pH、總硬度、硫酸鹽、氯化物、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氟化物、鐵、錳、銅、鋅、揮發酚、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氰化物、汞、砷、鎘、六價鉻、鉛;根據例行監測的要求,當監測月份為39項全分析(GB/T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準》)時,則評價除糞大腸菌群外的38項。

    2.2.2評價方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地表水部分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基本項目按III類標準進行評價,表2補充項目和表3的特定項目按照對應的標準限值進行評價,每月水質監測結果參評項目中任一一項超過標準限值,則當月取水量視為超標。同理,地下水部分采用單因子評價法,以GB/T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III類標準為限值,有一項超標則當月取水量視為超標。

    2.3水環境質量指數水環境質量指數=地表水環境質量×0.4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環境指數(D)×0.60

    2.4實證舉例采用本評價方法對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攀枝花、巴中和馬爾康六個地區的水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結果見圖1。可見,成都和自貢的水環境質量指數最低,這可能是由于成都是人口大市,工業企業眾多,經濟發達,每年都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水環境負擔重;攀枝花和馬爾康水質最好,攀枝花境內主要為金沙江水系和雅礱江水系,水量大,水質較好;馬爾康地處川西北高原南端,屬高原峽谷區,境內為梭磨河,屬于大渡河水系,工業企業較少,水質較好。六個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排名情況基本反映水環境質量狀況,且該評價方法操作起來簡單方便。

    3結論

    水環境質量的評價是對水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的一種方式,對于環境管理和認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以往的報道多包含污染物排放指標和經濟指標[7,8],缺乏一種單純地基于環境質量監測體系且可用于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考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研究對此進行了有效地補充,對量化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進行了探索,以環境監測為基礎,采用征求專家意見的方法建立了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通過計算得到各個地區水環境質量指數,可用于區域水環境質量橫向比較和排名,將此評價方法用于四川省6個地區的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表明該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為水環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考核手段。

    本評價方法能夠直觀反映地區水環境質量狀況,適合推廣使用,通過這種考核方式使地方政府客觀地認識到本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及其所在名次,提高了其改善水環境質量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對于促進地區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隨著政府和人們對環保的重視,水環境質量監測范圍將會增大,監測指標和頻次也會增多,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將會日益全面,將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據實際情況對水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等進行相應調整和改進,以期對水環境質量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

    參考文獻

    [1]李楠楠.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研究與應用[D].河南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

    [2]張菁菁.河域水環境質量回顧評價體系構建及其應用[D].福建廈門:廈門大學,2008.

    [3]潘峰,付強,梁川.模糊綜合評價在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工程,2002,4(20):58-61.

    [4]周林飛,許士國,孫萬光.基于灰色聚類法的扎龍濕地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7,2(47):240-245.

    [5]楊芳,原松.基于BP神經網絡的水環境質量評價模型的研建[J].人民長江,2008,23(39):46-48

    [6]朱東紅,上官鐵梁,蘇志珠,胡江.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64-67

    [7]王志彬,趙和璧.環境質量參量綜合指標與實證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2,(03):14-18.

    第7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關鍵詞:城鎮化;城鎮化質量;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8-19(4)

    1 城鎮化質量概念解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步伐逐步加快,2001年我國城鎮化率為37.7%,截止2013年底,我國城鎮化率提高到53.73%,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化戰略是我國“十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五大戰略之一,“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城鎮化發展應“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黨的十報告也明確提出“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新要求,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均提出要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對新型城鎮化來說,城鎮化質量問題尤為重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城鎮化質量還不高,城鄉二元體系依然存在,所以亟需明確界定城鎮化質量的本質內涵,并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我國城鎮化質量進行綜合評價[1],以提升我國城鎮化質量,推進我國城鎮化不斷向前發展。

    城鎮化質量是與城鎮化數量、速度相對應的概念,當前國內學者關于城鎮化質量概念研究大致分成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指城鎮化質量的具體涵義包括城鎮經濟發展質量、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城鄉統籌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質量等四個方面[2];第二類觀點認為,城鎮化質量應包括四個最基本內涵:推進城鎮化系統發展的動力因子、認識城鎮化系統差異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鎮化系統水平的質量因子,以及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集約因子,即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及生態環境[3];第三類觀點認為城鎮化質量實質上是城鎮現代化水平,它是指在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的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之中,人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與城鎮合拍并逐漸融入其中的程度。城鎮化質量并不與城鎮化水平呈現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著城鎮化質量的相應提高[4];第四類觀點認為城鎮化質量是城鎮化各構成要素和所涉及領域質量的集合,特指城鎮化各組成要素的發展質量、協調程度和推進效率。從本質內涵上講,城鎮化質量包括城鎮自身發展質量、城鎮化推進效率和城鄉協調發展程度三個方面。從構成要素看,城鎮化質量又可分為經濟城鎮化質量、社會城鎮化質量和空間城鎮化質量[5]。

    十之后,相關部門和學者聚焦于以統籌城鄉、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等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指城鎮數目增多及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等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大中小城市及城鎮農村,從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提升城市文化、優化城鎮化格局,使得城鎮生活和諧宜人,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綜上所述,城鎮化質量更多的體現的是一個綜合概念,可以將其內涵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方面包括經濟、社會、人口、建設與環境等,在城鎮化發展初級階段以此為主。在進入成熟階段以后,尤其是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之后,應將人們的主觀精神需求上升到主導層面,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2 國內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

    2.1 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構原則

    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化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也上升到一個重要地位。要想更加準確的對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首先應確定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原則。根據歸納整理,關于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構原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見解:

    許宏、周應恒通過對云南的城市化質量進行評價提出應遵循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及數據資料可獲得性原則[6]。馬軍指出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其次是簡明性原則,此外還要注意整體完備性[7]。袁曉玲等認為,應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三大原則[8]。城鎮化涉及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為了使其指標體系能夠體現出城鎮化的全貌以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趙安順指出在指標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9]。這些學者在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傾向于依據三個原則,較為簡單、明了,方便指導后續指標選取工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強,但是指標體系建構原則若過于簡單明了,則會降低指標選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所以在指標選取過程中要注意所選指標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趙旭認為選擇指標既要考慮到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性,又要考慮到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特征,所以在設立指標體系時應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原則[10]。王琳提出要建立一個科學、規范、可操作性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綜合性原則、代表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11]。

    馬世驍指出指標選取要遵循全面性、科學性、導向性、層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12]。以趙旭、王琳和馬世驍為代表的學者傾向于依據較為復雜的指標體系建構原則,這樣有助于選取更加精確和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提高所選取指標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但是會增加指標選取工作難度和工作量。所以在實際的指標選取過程中,我們要從所研究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依據適當的指標體系建構原則。

    綜上,可以看出全面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選取的四個最基本原則,除了這些普遍性原則之外,還可以增加公眾參與原則和多樣性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就是指將公眾的意見納入到評價體系中,注重群眾的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際并重,體現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多樣性原則就是指評價指標的選取要遵循當地、當時的客觀實際,體現實際情況,避免出現“千城一面”和“千鎮一面”的情況。

    2.2 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在指標構建原則指導下,根據對城鎮化質量內涵所做的界定,國內學者們選取了合適指標,構建了各自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二級指標體系。李永潔在對廣東省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估時,建立了6個一級指標和31個二級指標,從城鎮集聚發展水平、城鎮要素流動水平、城鎮文明發展水平、城鎮生活服務質量、城鎮環境建設質量和城鄉統籌發展能力這6個方面對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13]。對城鎮化質量進行引導、調控、監測和評比,也是近幾年許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工作。依據李永潔建構的評估指標體系,2006年廣東省建設廳開展了城鎮化發展評估工作,對廣東省城鎮化發展的各方面特征及整體特征進行了評估。北京推出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從5個方面選取了16項指標,從反映城鎮化的主要特征出發,參考了北京市城市現代化指標及國內相關指標,對北京城鎮化質量進行測評[14]。湖南省規劃局從城鎮化水平提高、經濟發展、生活方便、環境優美和社會安定等五個方面,建立了5個一級指標、31個二級指標的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

    第二類是三級指標體系。依據朱洪祥提出的城鎮化質量的基本內涵,周艷妮和尹海偉對東營市城鎮化質量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建構:動力因子、公平因子和質量因子。從而建立了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和16個三級指標體系[15]。在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頗具代表性和被引用較多的觀點是葉裕民提出的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他的評價體系包括兩個方面:城鎮現代化指標體系和城鄉一體化指標體系。衡量城鎮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包括3大類12個指標,第一類:經濟現代化水平指標。主要包括人均 GDP、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等4個指標。第二類: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指標。主要包括萬人擁有醫生數、百人擁有電話機數(包括移動電話)等4個指標。第三類:人的現代化水平指標。主要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居住面積等指標。而城鄉一體化則是指城鄉之間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趨于一致的過程。具體可包括如下4個指標:城鄉之間的物質流和信息流狀況、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平均利潤差異、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16]。他的城鄉一體化指標體系從社會經濟聯系、生產效率、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四個方面出發對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了測評。

    第三類是省域和城市尺度指標體系。陳明在對前人相關研究進行綜合的基礎上,提出了省域尺度的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和城市尺度的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省域尺度的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環境保護4個一級指標和能源利用、城鄉收入差距、財力平衡、國土保護等13個二級指標,據此計算出了我國各省的城鎮化質量,得出浙江、江蘇和山東位于我國城鎮化質量前三位,云南、貴州和甘肅則列在我國城鎮化質量的最后三位;城市尺度的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分為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社會和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6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和61個三級指標[17],依據城市尺度的城鎮化指標體系,陳明對寶雞、揚州和日照這三個城市進行了城市發展質量評價,得出的分值都較高,因此可以得出三個城市都是城鎮發展質量較高的城市。

    郝華勇縱觀已有的對城鎮化質量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多為同一級別城市比較,對省域尺度城鎮化質量研究較少。因此,他建構了一個包含經濟績效、社會發展、居民生活、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空間集約和統籌城鄉的7個一級指標和31個二級指標對東部10省市的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比較,計算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省域城鎮化質量得分多數高于全國水平,并提出不同類型省市在“十二五”城鎮化進程中應有所側重,兼顧城鎮化速度與質量的協調發展[18]。

    陳明和郝華勇的研究突破了傳統評價指標選取與指標體系建立,針對省域和城市兩個不同研究尺度,提出不同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不同角度與層次出發對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指標選取充分結合了不同級別城市、城鎮特點與實際情況,梳理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這就提醒我們在今后相關研究中,應積極關注研究對象尺度問題,從不同尺度出發會得到不同評價結果。

    從當前的國內與城鎮化質量評價相關研究成果來看,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結合了當前我國發展實際,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所選取指標涵蓋面較為廣泛,對社會生活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涉及,且具有較強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當前評價指標選取更加側重于客觀評價,如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等,對于主觀評價指標選取量大大低于客觀評價指標,與新型城鎮化要求不相符。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化質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應將人們的精神需求上升為主導需求,在評價指標選取上增加主觀評價指標比重,如增加居民生活滿意度、人均住房實用面積、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

    3 小結與展望

    3.1 城鎮化質量評價原則科學化

    當前學者們在選取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時普遍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全面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以上僅僅是評價城鎮化質量的幾個基本原則,當然還有其他原則,如系統性、發展性等原則。這些原則的內容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而發展的,不是固定僵化的。所以今后在選取城鎮化質量評價原則時,不能照搬已有研究成果,應遵循當地、當時的客觀實際,體現時展需求,科學制定評價原則。

    3.2 拓寬城鎮化質量研究視角

    總體看來,當前國內在城鎮化質量評價的研究視角上過于片面單一,評價視角大多集中在評價對象本身,對城鎮化質量評價方面存在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缺乏將兩個尺度結合起來進行評價的研究和多區域的比較分析,且研究常常偏向于某些特定的城鎮,缺乏從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視角出發進行相關思考,多樣性和代表性欠缺。在城鎮化質量內涵方面,許多學者均根據自己的學科背景從某個角度出發進行闡釋。此外,既有研究通常在對已有研究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缺乏從歷史發展角度對城鎮化發展質量進行趨勢分析,研究深度有待進一步發掘。

    在后續研究中,應引入多元化研究視角,從社會學、經濟學、規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視角出發,結合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對其進行研究,加強研究深度,注重從歷史發展角度出發對城鎮化發展質量進行趨勢分析。并且以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為切入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城鄉互動、城鄉交融和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19]。

    3.3 主客觀結合進行評價

    總理曾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當前在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選取上,大多數學者傾向于以客觀指標為主,主觀指標所占比重極小,這是一種不全面的指標選取方式,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重點在人。且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不斷增加,對提高城鎮化質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所以在今后城鎮化指標選取上要注重作為主體“人”的主觀感受,充分考慮和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主客觀結合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指引下,適應高收入市民社會的挑戰,以此提高城鎮化質量。

    3.4 完善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關于城鎮化質量尚未形成一個合理和統一的評價體系,這不僅表現在城鎮化質量內涵、城鎮化質量研究視角等問題上,還表現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不健全的評價體系,會導致評價研究結論千差萬別甚至相互矛盾,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城鎮化質量評價應用與推廣價值,所以應不斷完善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今后相關研究中,應更為注重主體“人”的主觀感受,拓寬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選取范圍和城鎮化質量的研究視角,并運用多元城鎮化質量評價方法,更為科學、準確、全面的對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以此推動我國城鎮化不斷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5] 趙明月,張偉.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R].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6.

    [2] 張春梅.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規模的協調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2012,(11):12-14.

    [3] 朱洪祥.山東省城鎮化質量測度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5):37-44.

    [4] 童華勝,陳俊玲.城鎮化質量若干問題初探[J].臺聲?新視角,2005,(6):199-201.

    [6] 許宏,周應恒.云南城市化質量動態評價[J].云南社會科學,2009,(5)115-118.

    [7] 馬軍.城鎮化水平的度量及評價[J].改革新思維,2010,(10):17-18.

    [8] 袁曉玲,王霄.對城市化質量的綜合評價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8,(2):38-45.

    [9] 趙安順.對農村城鎮化指標體系的思考[J].經濟師,2001,(5):70.

    [10] 趙旭.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初步探討[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889-892.

    [11] 王琳.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濟南為例[J].價值工程,2011,(2):154.

    [12] 馬世驍.城鎮化水評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2,(7):273.

    [13] 李永潔.城鎮化發展評估方法及其實踐――以廣東省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8,(2):19-21.

    [14] 欣欣.北京推出農村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及測評方法[J].城市規劃通訊,2005,(23):6.

    [15] 周艷妮,尹海偉.東營市城鎮化發展質量測度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04-206.

    [16] 葉裕民.中國城鎮化質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7):27-31.

    [17] 陳明.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M].01.城市化與區域規劃研究,2012,(10):7-9.

    第8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質量;淮南煤礦;指標體系;評價標準;熵技術修正

    中圖分號:S18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3-611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26

    Abstract: From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disturbance index, the index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mining areas was established and modified to obtain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technology,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large mining areas were proposed, and then taking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ie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hanges of Huainan mining area in las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still declined mainly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d speed of coal mining, not time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condary collapse in reclamation areas, and low governance standards,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uainan mining area;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standard; modification of entropy technique

    礦產資源是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在煤炭資源被大規模開發和利用的同時,礦區原有生態環境質量遭到嚴重破壞,并出現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地表下沉、積水、土壤污染、土地生產力下降等。為了實現礦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化解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必須找到影響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癥結所在,而前提是對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生態環境質量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概念。任廣鑫等[1]認為,生態環境質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反映了在人類生產活動的干預下,生態環境中的諸要素在時間上的演替及在空間上的配置,以及這種配置同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耦合狀況。

    Monjezi等[2]以公共安全、空氣質量、水質參數等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求和的方法獲取露天采礦對各因子的總體影響進行綜合評價;Konstantinos等[3]選取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這6個指標構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煤炭礦區驚醒評價;Schroeter等[4]通過TM衛星數據監測德國東部褐煤開采后塌陷形成的湖泊,通過光譜特征對湖泊的水文、水化學性質進行分類,揭示露天褐煤開采對環境的影響。程水英[5]以彬長礦區為例,從資源、環境、社會、經濟4個方面構建了彬長礦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鄒長新等[6]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徐嘉興等[7]運用層次分析法從景觀穩定和干擾兩方面入手對徐州礦區景觀生態進行評價。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淮南煤礦區地處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位于東經116°21′21″~117°11′59″,北緯32°32′45″~ 33°00′24″,海拔16.5~240.0 m,地跨淮河兩岸,東西長70 km,南北寬25 km,總面積約1 591 km2。淮河以南是老礦區,根據地質構造與新地層情況劃分為3個水文地質單元,一是東部舜耕山區,二是二道河區,三是新莊孜、謝家集、李郢孜區。水質類型,主要根據所處巖層而異。淮河以北潘謝礦區被120~564 m厚的第四紀沖積層所覆蓋,并自東向西、自南向北逐漸增厚。局部地區有古地形隆起,形成局部地區表土層較薄,這些隆起大部分位于D、E組煤層露頭。該段含水層有四層,隔水層有三層。

    1.2 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采用的數據源主要包括遙感數據、基礎地理數據、專題數據以及統計數據。遙感數據采用2012年法國SPOT6影像數據,空間分辨率可達1.5 m;基礎地理數據是研究區1∶5萬數字化地形圖數據;專題數據是研究區1986年及1999年土地利用類型矢量數據;統計數據包括研究區統計年鑒、環境質量報告書、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等。本研究根據衛星影像解譯和矢量數據歸類得到1986、1999和2012年3個年度的土地利用情況。

    2 研究方法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對象是生態環境系統。礦區生態系統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既包括一般生態系統的特點,又具有礦區獨有的特征。根據科學性、全面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從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類型、大氣和水等方面入手選取指標,并根據其對礦區生態系統的作用分為穩定性指標和干擾性指標,構建淮南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體系(表1)。

    2.2 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同一類評價體系每個評價指標在與其他指標相比較時,其地位、重要程度和反映的情況都不相同[13]。合理確定和適當調整評價因素的權重,增加評價因素的可比性,體現了系統評價中各因素之間輕重有度、主次有別[14]。為了提高層次分析法的客觀性和精確性,本研究首先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指標的權重,再用熵技術修正得到指標權重,最終得到淮南煤礦區指標權重(表2)。層次分析法計算過程在此不做詳細介紹,這里主要介紹熵技術修正的計算過程[15,16]。

    (1)首先對上述構建的判斷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公式如下: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公式如下: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Gj,公式如下:

    (4)求第j項指標的信息權重系數,公式如下:

    (5)最后利用信息權重系數μj修正AHP法得到的指標權重系數λj:

    運用上述熵技術修正的步驟對層次分析法求得的淮南煤礦區穩定指標和干擾指標權重分別進行修正,計算結果見表2。

    2.3 指標的標準化

    為消除評價指標間量綱差別,采用歸一化方法[15]對各指標指進行標準化處理,即

    2.4 綜合評價模型

    1)環境穩定度指數模型。由于多因素對礦區環境生態質量穩定程度的影響不同,因此構建環境穩定度指數ESI(Environment stability index)模型時,利用多因子指標函數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

    2)環境干擾度指數模型。同理,構建礦區環境干擾度指數EDI(Environment disturbance index)模型,利用多因子指標函數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

    3)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EQI(Environment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是用環境穩定性指數除以環境干擾度指數,可以反映礦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好壞和抵御外來干擾能力的強弱,即為礦區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質量的狀況。計算公式為:

    EEQI=ESI/EDI

    2.5 評價標準

    把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分為5級,構建淮南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表3)。一級為EEQI≥2.0,表明礦區生態系統穩定程度遠遠大于干擾程度,此時生態系統處于非常穩定的狀態,礦區生態環境質量非常好;當2.0>EEQI>1.1時為二級,礦區生態系統受到干擾,但生態系統可以內部自我調節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生態環境質量很好;當1.1≥EEQI≥0.9時為三級,礦區生態系統穩定程度和干擾程度維持在平衡狀態,生態環境質量較好;當1.0>EEQI≥0.5時為四級,礦區生態系統已不足已自身化解外來干擾,系統穩定性變差,生態環境質量處于較差的狀況;當EEQI

    3 實例評價

    在ARCGIS軟件中將1986、1999和2012年土地利用圖數據通過疊加合并等空間分析,提取各類評價因子的屬性數據,并保證與空間數據一致,然后,結合淮南煤礦區3個年份的統計數據通過單一指標計算方法求出各評價指標數值,對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最后將指標標準化數值由層次分析法和熵技術修正的指標權重值代入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計算出淮南煤礦區環境穩定度指數、環境干擾度指數和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表4)。

    由表4數據可知,淮南煤礦區1986年環境生態質量指數2.0>EEQI>1.1,處于二級,說明礦區環境生態系統很穩定,生態環境質量很高;1999年時淮南煤礦區環境生態質量指數0.9

    從指標層面去分析淮南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發現,礦區植被覆蓋率下降、景觀破碎化指數、礦區土地塌陷面積和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的增加是導致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數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礦區耕地、林地的大幅度減少,建設用地、工礦用地和塌陷區的大面積增加是這些指標變化最主要原因。其次礦區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對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但從資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方面看,礦區瓦斯綜合利用率、固體廢棄物利用率和塌陷區土地復墾率在研究期間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說明礦區生態環境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成效顯著,大大減小了開采活動對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危害;同時礦區水土流失狀況也得到了好轉,土地退化指數在逐漸減小,這對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小結與討論

    由淮南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可知,其環境生態系統已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必須立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減少煤炭開采。目前中國大部分大型煤礦區都面臨著與淮南煤礦區同樣的問題,所以亟需加大對礦區的環境保護,完善礦區復墾技術規程,制定礦區生態修復策略,從而實現礦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前提是對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通過對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才能了解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以及導致礦區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出的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標系統、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及評價標準的一整套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通過實例驗證此方法是可行的,為我國大型煤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任廣鑫,王得祥,楊改河,等.江河源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2):9-13.

    [2] MONJEZI M,SHAHRIAR K,DEHGHANI H,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open pit mining in Iran[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1):205-216.

    [3] KONSTANTINOS I,VATALIS D C. Kaliampakos. An overall index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oal mining areas and energy facilities[J].Environ Manage,2006,38:1031-1045.

    [4] SCHROETER L,GL? β ER C.Analyses and monitoring of lignite mining lakes in Eastern Germany with spectral signatures of Landsat TM satellite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1,86(1):27-39.

    [5] 程水英.彬L礦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潔凈煤技術,2014,20(1):93-95.

    [6] 鄒長新,沈渭壽,劉發民.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中國礦業,2011(8):56-59.

    [7] 徐嘉興,李 鋼,陳國良,等.土地復墾礦區的景觀生態質量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232-239.

    [8] HJ/T 192-2006,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S].

    [9] GB 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10] 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

    [11] 王思遠,劉紀遠,張增祥,等.中國土地利用時空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1,56(6):631-639.

    [12] GB 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13] 羅 進.利用信息熵計算評價指標權重原理及實例[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4,27(6):86-89.

    [14] 石曉波.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煤炭建設項目評價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0.

    第9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范文

    1評價體系構建

    1.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作為衡量鄉村景觀質量的指標體系,應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完整性、有效性的普遍原則,全面反映鄉村景觀的美學特色,由宏觀到微觀分層次系統構建指標體系。除此之外,因為鄉村景觀美學質量是一個多維的復合系統,它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包括文化與非物質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在評價指標的選擇和運用中,既包括定性評價要素,又包括定量評價要素,相互補充和完善,選取的指標應可比、可量、可行,易于獲取數據。

    1.2評價體系及指標說明結合相關研究成果[14],參照一般的審美標準和地域景觀特點,提出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評價體系分5性: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樣性和文化性,見表1。自然性反映出人們偏愛含有植被覆蓋和水域等景觀類型的特征,反映自然性的指標有綠色覆蓋度和人類活動干擾度。反映奇特性的具體指標包括地形地貌奇特度、景觀稀有性和景觀規模度。有序性是對景觀要素組合關系和人類的景觀管理水平的一種表達,指標為景觀類型破碎度、景觀均勻度指數、聚落空間秩序感和景觀的管理維護性。多樣性指景觀豐富性和視覺上的多樣化,具體指標有景觀類型豐富度和景觀季相多樣化程度。文化性指景觀的歷史悠久程度、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其真實性與完整性。目前眾多鄉村景觀開發特別是民族類非物質景觀資源的舞臺化和虛偽化開發,引發旅游地不真實的旅游體驗,破壞景觀完整性[15],這引起眾多人類學家和民族旅游學者的關注,本文在景觀美學質量評價指標里特別提出此項衡量標準。此外,某些指標選擇與標準如景觀均勻度指數、破碎度指數、類型豐富度指數、景觀多樣性等參照王仰麟等[16]、傅博杰等[17]的相關闡述。

    1.3指標評分標準為了便于比較,根據各因素、因子的作用性質及表現形式,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數據信息獲取,為使信息直觀化,所有指標最終均采用10分制計分法,共分為5個等級。在具體評價中可以根據實際數據或打分情況確定每個指標的分值。對于定性評價指標如“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由評估專家組專家按照評價指標所考核的內容進行打分,再取其平均值,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其中景觀均勻度指標為適中性指標,即景觀適度均勻有序為佳。

    2評價方法與程序

    選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進行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評價,該方法可以對由多層次綜合指標體系所描述的總體的優劣程度作出評判。灰色關聯模型廣泛運用于各領域研究中,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21]、園林樹種抗火性評價[22]、引進樹種綜合性狀評價[23]及城市生態安全評價[24]等,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構造規范化矩陣根據現場調研實測和部門提供資料為依據,獲取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諸項指標,并按標準相應進行打分。按照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得到處理后分值表,構造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規范化矩陣。

    3實證評價

    3.1數據獲取與分析選取柳州市7處典型鄉村景觀旅游地: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a)、融安縣鷺鶿洲(b)、融水苗族自治縣龍女溝(c)、柳城縣景泉農莊(d)、柳江縣百朋鎮下倫屯(e)、鹿寨縣中渡古鎮(f)、柳南區太陽村(g)為評價對象,根據上述評價體系和評價程序開展工作。定性指標數據如景觀稀有性、景觀維護性、景觀完整性等通過邀請10名專家利用上述評價方法中的相關標準進行打分,最后根據公式(定性指標的評分值=∑每位評議專家選定等級系數/評議專家人數)計算該指標的評分均值;定量指標數據一方面根據現場調研和統計數據獲取,另一方面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圖結合軟件計算景觀破碎度、均勻度等相關指數。運用極值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消除計量單位不同對指標的綜合影響。

    3.2評價結果與分析根據上述評價體系和程序,按照灰色關聯分析法的一般程序進行逐步計算。可以得知,在影響鄉村景觀美學質量的各因子中,人類活動干擾度(X1)和古悠度(X12)權重最大,景觀類型豐富度(X10)、景觀真實性(X14)權重最小。說明大眾更偏愛人類活動干擾較小的鄉村景觀或年代久遠的歷史鄉村聚落景觀;而鄉村景觀類型的豐富與否和真實程度,對整體美學質量影響相對較小。有時單一類型的鄉村景觀類型,如大面積的油菜花海,也能引起豐富的美學體驗。

    3.2.3關聯度排序由公式(3)確定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評價指標最優向量為:GA=(1,1,1,1,1,1,1,1,1,1,1,1,1,1,1)。將最優向量和標準化后的矩陣組成新矩陣,利用灰色關聯系數公式(4)計算灰色關聯系數,由此可得到灰色關聯系數矩陣。根據公式(5)得出各鄉村景觀美學質量關聯度排序:RA=∑WA×ξA=[0.757(a),0.508(b),0.846(c),0.422(d),0.562(e),0.582(f),0.451(g)]。由此可見,鄉村景觀美學質量評價由優到弱排列順序依次為:龍女溝、程陽八寨、中渡古鎮、下倫屯、鷺鶿洲、太陽村和景泉農莊。

    3.2.4鄉村景觀美學質量分級根據評價分級標準(表3),對比RA數值可知,鄉村景觀美學質量很高的為龍女溝和程陽八寨,美學質量較高的為中渡古鎮、下倫屯,美學質量一般的為鷺鶿洲、太陽村,美學質量較差的為景泉農莊。在7個研究對象中,龍女溝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山綠水,景色秀美,人工干擾小;程陽八寨具備典型山環水繞聚落形態,程陽橋中外知名,古悠程度高;下倫屯擁有萬畝蓮藕風光,中渡古鎮周邊多喀斯特地貌景觀。柳城縣景泉農莊多人工構筑物和旅游設施,人類干擾較強,景觀破碎程度高,整體景觀質量不佳。研究結果與實際較相符,說明該評價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區域推廣意義。

    4小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88|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成人自拍小视频|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