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周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 使實習護士在兩個周的實習時間熟悉手術室工作,掌握無菌技術。方法 設立教學干事、教學小組,建立指導教師負責制度和評教、評學制度,開展情景式教學,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分階段突出重點。結果 實習護士很快進入臨床實習狀態(tài),縮短了其上臺還需自己琢磨的過程,增強了自信心,全面掌握了手術室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結論 兩周教學計劃在手術室實習護士的教學中應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手術室 實習護士 教學計劃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學的重要階段,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xù),是促進護理基礎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時期[1]。手術室不同于病房,結合我科的實際情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實習護士管理體系,現(xiàn)將我科教學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科在職護士23人,職稱:主管護師5人,護師6人,護士12人;學歷:本科6人,???3人,中專4人;工齡2—25(平均6.2)年。從2007年以來,每年接收實習護士120—150人,每輪到我科有6—8人,時間為2個周。
2 管理制度
2.1設立教學干事、教學小組,建立指導教師負責制 設立教學干事一名,下設教學小組,成員8人(護師及以上),建立指導教師負責制度,由教學干事安排實施“一對一”帶教。帶教工作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實習護士跟老師上班,便于指導,老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利于教學干事及時了解實習護士情況,為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提供便捷。
2.2評教、評學制度 以定期召開座談會的形式,時機選擇在實習護士進科室時、實習中期、實習結束出科室時,采取師生面對面交流,以增進溝通,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及建議,針對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調整教學內容,出科時進行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
3 教學計劃
3.1學生入科教育
3.1.1加強思想素質教育 護士長與實習護士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思想情況,教育學生要熱愛護理專業(yè),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習慣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分析就業(yè)前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端正學習態(tài)度。
3.1.2了解科室基本情況 由帶教老師詳細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設施、工作程序、規(guī)章制度、管理內容。尤其要詳細介紹手術室的各種電器、大型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3.1.3儀表著裝規(guī)范 手術室無菌要求嚴格,進入手術室必須更換手術室的鞋和服裝,要求學生儀表、著裝、行為舉止規(guī)范化。
3.1.4熟悉手術器械 介紹常用器械(以普外為主)的名稱、用法、保養(yǎng)、放置位置及普通手術的器械準備、打包方法。
3.1.5熟悉各種無菌技術及操作 認識各種器械、敷料后,由指導教師親自講解示范:洗手、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鋪無菌手術臺、器械擺放、持針穿線、取上刀片、傳遞物品、各種手術的消毒范圍以及鋪無菌巾,讓她們練習穿針引線、套刀片、器械傳遞的基本技術,為實際操作做好準備。
3.2開展情景式教學 學生入科第二天,采用情景模擬與實踐結合,實習生按角色分為三組:巡回護士組、洗手護士組及手術醫(yī)生組,模擬手術過程,實習護士演示相關護理操作, 從器械準備、消毒鋪巾、術中物品傳遞進行強化,包括的擺放,對手術儀器的使用等。老師從旁指導。
3.3提高??萍寄苡柧?/p>
3.3.1入科第三天,實習護士直接參加手術配合,由帶教老師進一步指導。尤其是查對工作,術前準備十查:姓名、性別、年齡、科別、床號、診斷、手術名稱、部位、藥敏試驗、用物準備;術中用藥輸血三查對;器械敷料三查對[2]。
3.3.2組織知識小講座 主要講解:《洗手護士的工作職責》、《巡回護士工作職責》、《手術常規(guī)tiwei的擺放原則及注意事項》、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手術配合進行講解。
3.3.3組織專科查房,術前1日由實習護士探視病人,匯報帶教老師。術日由教學干事主持實習護士匯報病情以及術前準備情況,術中物品準備、手術配合要點,以及此手術的解剖,由帶教老師補充不足之處。
3.3.4要求實習護士對所做工作的感受和想法與帶教老師溝通,及時反饋到教學干事處,以便改進教學計劃。
4 理論和操作技能的考核
4.1學生出科前一天,理論考核以試卷的形式考核,主要考核內容圍繞洗手、巡回護士職責、手術患者擺放原則、手術配合注意要點、手術室基本常識為主。
4.2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由帶教老師負責,做到放手不放眼,由實習護士單獨配合完成一臺簡單手術。
4.3分析實習護士考核成績,針對不足之處,在出科最后一天再加以施教,強化彌補。
5 小結
我科形成的這一套兩周教學計劃,在實習護士的應用中教學良好,實習護士基本上通過了理論知識考核、掌握無菌技術操作技能,圓滿完成在我科實習計劃。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化學;教學設計;課堂預習;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220-01
如果把整個學習過程比作一首樂曲,那么預習可以說就是樂曲的前奏,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前奏引人入勝,能使人自然的熏陶于音樂的情境中。預習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可以使學生主動的聽課,提高聽課水平;可以彌補知識缺漏等。
一、化學課堂預習的教學設計
1、講學稿的設計
在設計講學稿時,將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活動設計、反饋練習、知識拓展、課外閱讀、作業(yè)等納入其中。既可以作為學生使用的學案,又可以作為教師使用的教案。講學稿的設計和實施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其間,要不斷地向學生和老師征求意見,逐步實行講學稿的優(yōu)化。因此,講學稿的內容也應包括學生意見、教師意見一欄。
2、對學生講學稿預習情況的檢查
每節(jié)課上課之前,教師將講學稿收上來,并逐一進行準確及時的評閱,通過批語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指導和評價。而后,進行歸納總結,為課堂上的二次預習指導進行針對性的準備。
3、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指導下的二次預習
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講學稿批語,進行小組討論,由每小組進行組內問題解決,不能解決的以提問的方式提交給教師,教師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預習指導,學生進行二次預習。
4、課后評價及反思
本次課結束之后,根據(jù)學生的預習、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等進行教學反思。促進講學稿的進一步優(yōu)化,預習指導的針對性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預習的組織
1、認真?zhèn)湔n,制定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重視對預習的指導,通過教師相互間的討論,對那些需回顧的相關知識或學生通過預習完全能掌握的課時目標,均應列入預習目標,在預習中解決,從而使學生自學能力提高。
2、認定目標,激發(fā)動機
預習目標也是課時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師生在認定目標時,應明確哪些是預習目標,教師作適當?shù)那楦屑ぐl(f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預習的指導
1、出示提綱,引導思路
教師通過書面或口頭向學生出示預習提綱,并指出預習時應作哪些知識和技能準備,以及預習時應注意的問題。預習提綱的編制,應與教學內容有相關性和層次性,以便于學生在預習時開拓思路,層層深入,逐步提高。
2、獨立自學,重點點撥
這是預習程序的關鍵一步,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自學或小組學習,認真讀書,勤于思考。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狞c撥,做到自學為主,點撥為輔,兩者有機結合。
四、培養(yǎng)初三學生預習能力的具體做法
1、合理、科學的“預習文本”是學生進行有效預習的保障
近年來,我校化學學科就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預習,經(jīng)過了一番嘗試,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我們發(fā)現(xiàn),設計一份合理、科學的“預習文本”,可使學生的預習有本可依,有章可循。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從不愿預習、不會預習,變得愛預習、會預習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我們把精心設計的“預習文本”稱為“講學稿”,根據(jù)陶行知先生“學生學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這一教學思想來設計。
“講學稿”以預習為切入點,設計時將學習目標、預習提示、預習自評、課堂研討、實踐應用、知識歸納、課堂評價、課后拓展等板塊納入其中。一份講學稿既可以作為學生使用的學案,又可以作為教師使用的教案?!爸v學稿”不僅使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及課后復習融會貫通,還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巧妙地結合。
2、布置適量、適度的預習作業(yè),為學生進行有效預習鋪設階梯
有了預習文本,就不加引導放手讓學生自由預習,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效果不理想。有的學生把課本和“講學稿”同時打開,看了講學稿上的要求后直接到課本上去找答案,找一句抄一句,內容寫得很多很滿,可實際上這部分內容沒經(jīng)過思考,沒有達到有效預習的目的。而且長此以往,學生只會依據(jù)老師給的文本進行預習,當“無本可依”時,就不會預習了。
(1)針對不同的學習模塊,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預習
很多老師認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還沒做,學生怎么會預習呢?經(jīng)過摸索,我們發(fā)現(xiàn),針對不同模塊的內容,布置不同預習作業(yè),同樣可以讓預習進行的很有效。
(2)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
初中化學只開一年,在這一年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變化。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布置,甚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都要有所區(qū)別。
關鍵詞:益氣活血藥;毛細血管密度;周細胞計數(shù);心肌梗死;大鼠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15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7-0038-05
Change of Capillary Pericapillary Cells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Herbs HUANG Kun, YANG Dan-dan, GUO Shu-wen, SUN Qing, ZHANG Lu, QI Xin, WAN Ting, ZHENG Cheng-l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capillary pericapillary cells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herbs,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 of improv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Methods The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ligaturing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On the base of ECG evaluation, successfully modele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odel group, group treated with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activating blood and supplementing qi group), group treated with Perindopril (Perindopril group), group treated with Tongxinluo Capsules (Tongxinluo group).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was taken as the control. There were totally 5 groups.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saline. The changes of myocardial capillary density (MCD) and number of pericapillary cells on the 7th, 28th day after medicinal administra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On the 7th and 28th day, the MC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number of capillary pericapillary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P
Key words: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herbs;myocardial capillary density;number of pericapillary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rats
研究顯示,心肌梗死患者雖然經(jīng)過搭橋或支架置入術后使梗死相關冠脈再通,或經(jīng)冠脈造影證實已達TMI3級血流的梗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3142)
通訊作者:郭書文,E-mail:
死相關血管,有超過25%的患者心肌組織水平的血流灌注并未恢復[1]。因此,減少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保持心肌微血管的完整性、改善缺血心肌血供狀態(tài)、恢復心肌細胞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前期的系列研究結果顯示,益氣活血方能明顯促進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而改善心肌缺血,并能抑制心肌細胞凋亡,對相關蛋白及細胞因子有顯著調節(jié)作用[2-4]。本研究采用結扎冠狀動脈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觀察模型大鼠心肌毛細血管周細胞的變化,以及益氣活血中藥對其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益氣活血中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作用機制。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體質量(200±20)g,清潔級,8周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提供,許可證號:SCXK(京)2012-0001。
1.2 藥物
益氣活血藥由黃芪、人參、當歸、川芎、三七粉等組成。根據(jù)前期研究結果[5-6]選擇益氣活血藥(2∶1)的劑量組合[5-6]。依口服劑工藝制備,按處方比例稱取中藥材,加9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5 h,共5 h,水煎液過濾,濃縮,加乙醇調含醇量至50%,過濾,回收乙醇,過濾,調整濃度為相當原藥材2 g/mL,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廠提供。
對照藥物選用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10723-120116;培哚普利片,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批號P2009971052951。
1.3 試劑與儀器
BA3414 兔抗鼠CD34抗體(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chǎn)品),BM0002小鼠抗α-SMA抗體(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chǎn)品),血清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提供。RSP1002型小動物呼吸機(Kent Scientific Corporation)。
2 實驗方法
2.1 造模
采用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結扎方法[7]。用1%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40 mg/kg)麻醉后,背位固定,行氣管插管,連接小動物呼吸機,在左側第3、4肋間切開皮膚,鈍性分離肌層,打開胸腔,用開胸器推開胸腺擴大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心臟,用帶線縫合針在左心耳與肺動脈圓錐之間于左心耳下約2 mm處,無張力的狀態(tài)下將左前降支連同少量的心肌組織一起結扎,然后迅速將心臟復位,關閉胸腔。全部手術過程在30 min內完成,嚴格無菌操作。術后連續(xù)3 d肌肉注射青霉素預防感染。以結扎部位以下心肌變灰白、搏動減弱、心電圖肢體導聯(lián)出現(xiàn)ST段弓背向上明顯抬高為造模成功的標志。假手術組手術過程相同,僅繞過左冠狀動脈,打松結。
2.2 分組與給藥
將大鼠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培哚普利組、通心絡組。
各組于造模的第1日開始分別灌胃相應藥物,每日1次。通心絡組每日給予通心絡膠囊30 mg/kg體質量,培哚普利組每日給予培哚普利片0.72 mg/kg體質量,益氣活血組每日給予益氣活血中藥21 g/kg體質量[5-6]。各干預藥物均溶于無菌蒸餾水中,在保證藥物劑量的前提下,調整濃度使每只動物給藥容積均為10 mL/(kg?d)。假手術組和模型組每日以相同容積無菌蒸餾水灌胃。連續(xù)灌胃28 d。
2.3 標本采集
稱取大鼠體質量,用1%戊巴比妥鈉麻醉,剪開腹腔,從腹主動脈取血,分離出血清待測。然后剪斷肋骨和胸肌,暴露胸腔取出心臟,用生理鹽水洗去血污,剔除血管、脂肪等非心肌組織,從左心室最大橫徑處切開,將切好的下半部分心臟放入預先準備的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備用,進行常規(guī)組織學方法處理,制作石蠟切片。據(jù)各組大鼠在實驗過程中的成活數(shù)量分別觀察第7、28日2個時間點指標的變化情況。
2.4 心肌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
將心肌組織用不同濃度酒精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包埋、切片,脫臘,二甲苯透明,HE常規(guī)染色,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樹膠封固,光學顯微鏡觀察。
2.5 心肌毛細血管密度
石蠟切片脫蠟至水;3%過氧化氫室溫孵育8 min,以消除內源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蒸餾水沖洗3次(每次2 min),電爐加熱沸騰后斷電,間隔7 min,反復2次,冷卻后PBS(pH 7.2~7.6)洗滌2次,滴加5%牛血清白蛋白封閉液,室溫20 min,甩去多余液體,滴加CD34一抗(濃度為1∶100),4 ℃過夜,第2日早晨滴加生物素山羊抗小鼠IgG,室溫20 min,PBS洗3次(每次2 min),滴加SABC,室溫20 min,PBS洗4次(每次5 min),DAB顯色,取1 mL蒸餾水,A、B、C試劑各加1滴,混勻后加至切片,室溫顯色,鏡下控制時間,蒸餾水沖洗,蘇木素輕度復染,1~2 s即可,梯度酒精脫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固。
2.6 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測周細胞
石蠟包埋,切片(厚度4 ?m,每只鼠各取3張切片),脫蠟,高溫高壓抗原修復,噴氣后計時2 min,自然冷卻,水洗。4 ℃下于1∶300 α-SMA單克隆抗體孵育24 h,每張切片滴加50 ?L EnVisionTM試劑,室溫下孵育30 min。滴加新鮮配制的顯色劑(DAB),蘇木素復染。顯微鏡下觀察,胞漿顯棕黃色者為陽性細胞。按下法計數(shù):先在100×視野下隨機選擇血管密度高的5個區(qū)和血管密度低的5個區(qū)作為計數(shù)部位,后在400×視野下計數(shù)微血管旁胞質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的周細胞數(shù),每只大鼠計數(shù)20個視野,最后以平均每個視野(400×)的周細胞數(shù)表示。小動脈平滑肌細胞亦為α-SMA陽性表達,根據(jù)血管壁厚度及結構可與周細胞相區(qū)別,此類陽性細胞不在計數(shù)范圍內。
2.7 血清內皮素-1、一氧化氮測定
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各組大鼠血清ET-1、NO的變化,具體方法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操作。根據(jù)各組大鼠在實驗過程中的成活數(shù)量分別觀察第7、28日2個時間點指標的變化情況。
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數(shù)描述;多個樣本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采用t檢驗,如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各項指標在治療前后之間的差異,多組間差異性統(tǒng)計采用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齊,則用Games-Howell分析,雙側檢驗。P
4 結果
4.1 模型建立情況
采用冠狀動脈結扎法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肢導Ⅱ導聯(lián)心電圖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缺血心肌很快變蒼白色。共手術100只,造模成功81只,死亡19只,其中手術中死亡8只,急性心肌梗死造模成功后24 h內死亡3只,給予藥物治療后死亡3只,注射麻藥后行心臟超聲檢查后死亡5只,死亡原因為呼吸停止、室顫和大出血,造模成功率81.0%。第7日觀察大鼠42只,第28日觀察大鼠39只。
4.2 各組大鼠心肌形態(tài)學觀察
第7日:假手術組大鼠心外膜未見纖維素滲出及未見炎細胞浸潤;模型組心肌梗死區(qū)炎癥反應明顯,有泡沫狀組織細胞聚集,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心肌纖維斷裂、排列紊亂,壞死的心肌組織由新生的肉芽組織取代;梗死區(qū)邊緣有充血、出血及炎細胞帶,心外膜有炎性及纖維素性滲出物。培哚普利組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通心絡組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較培哚普利組病變范圍小。益氣活血組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較培哚普利組及通心絡組病變范圍較小。見圖1。
第28日:假手術組大鼠心外膜未見纖維素滲出及未見炎細胞浸潤。模型組大鼠心肌梗死區(qū)由纖維母細胞、纖維細胞及致密的膠原纖維束組成,呈束狀或平行排列,膠原纖維束之間有極少殘存的心肌組織,炎性細胞浸潤明顯減少,地圖狀瘢痕組織形成;心室腔擴大,室壁變薄。培哚普利組大鼠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且梗死區(qū)有島狀或細帶狀的心肌組織。通心絡組大鼠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且梗死區(qū)有島狀或細帶狀的心肌組織,但較培哚普利組病變范圍大。益氣活血組大鼠病理改變與模型組相似,但病變范圍較模型組明顯減小,且梗死區(qū)有島狀或細帶狀的心肌組織,但較培哚普利組病變范圍大。見圖2。
假手術組 模型組
益氣活血組 培哚普利組 通心絡組
圖1 第7日HE染色大鼠心肌病理形態(tài)(×50)
假手術組 模型組
益氣活血組 培哚普利組 通心絡組
圖2 第28日HE染色大鼠心肌病理形態(tài)(×100)
4.3 益氣活血中藥對心肌梗死大鼠血清內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的影響
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血清ET-1含量明顯升高,NO水平下降(P
表1 各組大鼠血清ET-1、NO水平比較(―x±s,pg/mL)
組別 術后第7日 術后第28日
只數(shù) ET1 NO 只數(shù) ET1 NO
假手術組 10 5.37±1.06 31.12±2.57 9 6.38±1.73 30.38±4.00
模型組 7 13.67±1.68## 19.41±3.24## 7 14.60±2.38## 16.23±3.05##
益氣活血組 9 8.06±1.21** 41.71±4.43** 8 8.97±1.07** 40.11±5.51**
培哚普利組 8 10.65±1.12** 33.02±2.68** 8 7.30±1.37** 45.26±6.60**
通心絡組 8 9.87±0.73** 37.76±3.34** 7 9.57±1.57** 35.06±5.20**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
4.4 益氣活血中藥對心肌梗死大鼠毛細血管密度的影響
在病理圖像分析系統(tǒng)下測定各組大鼠心肌梗死邊緣區(qū)平均毛細血管密度(MCD)。第7日:模型組較假手術組心肌梗死邊緣區(qū)MCD明顯降低(P
表2 各組大鼠心肌MCD比較(―x±s)
組別 n 第7日 第28日
假手術組 20 612.79±33.35 611.11±25.67
模型組 20 533.67±20.27## 493.27±19.38##
益氣活血組 20 1178.50±33.27** 1051.30±30.12**
培哚普利組 20 1010.10±33.27** 1099.30±33.98**
通心絡組 20 1094.30±33.12** 974.75±35.41**
4.5 益氣活血中藥對心肌梗死大鼠毛細血管周細胞計數(shù)影響
第7日:模型組較假手術組心肌梗死邊緣區(qū)周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加,益氣活血中藥組、培哚普利組、通心絡組與模型組比較,梗死邊緣區(qū)的周細胞計數(shù)減少(P
表3 各組大鼠心肌周細胞計數(shù)比較(―x±s,個)
組別 n 第7日 第28日
假手術組 20 0.8±0.84 1.2±0.84
模型組 20 8.2±1.30## 14.0±1.58##
益氣活血組 20 4.2±0.84* 4.4±1.14**
培哚普利組 20 5.8±0.84** 3.6±1.14**
通心絡組 20 4.4±0.55** 5.8±1.30**
注:與益氣活血組比較,P
P
5 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存在“氣虛血瘀”的中醫(yī)病理[8]。實驗的中藥組方中,生曬參、黃芪大補元氣、廣益五臟,針對氣虛的主要病機;三七、川芎、當歸為臣,活血通絡、止血消瘀。諸藥相合,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實,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相得益彰,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
冠脈微血管結構完整性與功能正常,是確保心肌收縮力儲備和局部功能恢復的先決條件,是心肌存活的必備條件,當發(fā)生微小動脈和阻力血管的功能及結構變化時,冠脈血流速率和血流儲備的變化可引起心肌缺血。低灌注梗死區(qū)和正常心肌之間的慢復流區(qū)域毛細血管內皮腫脹、突出甚至脫落,受周邊的壞死組織壓迫,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和結構完整性受損,心肌毛細血管周細胞功能失調。血管壁在結構上由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周圍細胞組成,它們分別構成血管的內外壁。周細胞又叫壁細胞,可以分化為巨噬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平滑肌細胞等,具有收縮能力,從而調節(jié)微循環(huán)的灌流量和通透性[9-10]。
有研究顯示,早期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中周細胞數(shù)量在4 h后明顯增多,12 h后開始下降,48 h后顯著低于正常水平,推測周細胞作為心肌中的間質細胞可能是心肌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主要效應細胞[11]。本實驗結果表明,使用益氣活血中藥后,毛細血管周細胞的計數(shù)減少,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本實驗結果顯示,益氣活血組較模型組心肌梗死邊緣區(qū)域MCD明顯增加,可見周細胞對毛細血管生長起到調控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血管的生長和維持主要由周細胞的募集和分化所推動[12-13]。周細胞募集并伴隨發(fā)生基底膜重塑[14-15]??梢?,周細胞的募集對血管新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益氣活血中藥可提升內皮分泌NO水平,并相應降低ET-1水平。NO和ET-1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分子,NO的含量與生物活性的變化能夠反映內皮功能的狀態(tài)。與益氣活血組模型組比較,ET-1下降,NO升高,說明益氣活血中藥具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
總之,益氣活血中藥可以通過降低心肌梗死大鼠毛細血管周細胞計數(shù),維持血管的相對完整性,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的血流,減少梗死面積,并促進血管新生,調節(jié)NO/ET-1的平衡,從而達到改善局部心肌血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Skyschally A, Leineweber K, Gres P, et al. Cornary micro enbolization[J]. Basic Res Cardiol,2006,101(5):373-382.
[2] 黃培培,郭書文,楊蟠儲,等.心肌缺血大鼠血清TNF-α、IL-6變化及益氣活血藥對其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9):614-617.
[3] 張九峰.益氣活血藥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細胞凋亡及其調控分子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4] 周劍宇.益氣活血藥防治大鼠心力衰竭心臟重塑的調節(jié)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5] 郭書文,崔巍,王碩仁,等.血管緊張素Ⅱ誘導心肌細胞凋亡與增殖的時相特征及益氣活血藥對其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11):1004-1007.
[6] 郭書文,王國華.益氣活血藥配合西醫(y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9):12-13.
[7] 劉開宇,田海,孫露,等.標準化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41(6):531-534.
[8] 易慧智,吳偉康,侯燦.中藥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5,15(8):509-511.
[9] Kurz H, Fehr J, Nitschke R, Burkhardt H. Pericytes in the mature chorioallantoicmembrane capillary plexus contain desmin and 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relevance for non-sprouting angiogenesis[J].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2008,130(5):1027-1040.
[10] Oishi K, Kamiyashiki T, Ito Y. Isometric contraction of microvascular pericytes from mouse brain parenchyma[J]. Microvascular research,2007,73(1):20-28.
[11] 李永梅,任立群,王心蕊.早期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中周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J].心臟雜志,2009,21(2),211-214.
[12] Paquet-Fifield S, Schluter H, Li A, et al. A role for pericytes as micro environmental regulators of human skin tissue regeneration[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9, 119(9):2795-2806.
[13] Lin SL, Kisseleva T, Brenner DA, et al. Pericytes and perivascular fibroblast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collagen producing cells in obstructive fibrosis of the kidne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08,173(6):1617-1627.
[14] Greenberg JI, Shields DJ, Barillas SG, et al. A role for VEGF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ericyte function and vessel maturation[J]. Nature,2008,456(7223):809-813.
關鍵詞:水化學特征 成因 荊州市
中圖分類號:P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11-126-02
1 研究區(qū)概況
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中西部,地形以崗坡平原、低平原、低洼平原由西向東分布,總體西北高,東南低。該市境內水系發(fā)達(長江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湖泊眾多(千畝以上湖泊30余個,其中有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及第三大湖長湖)。其中,荊州市城區(qū)面積1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5萬(2011年),南依長江,北臨廟湖、海子湖、長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多數(shù)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城區(qū)地下水埋深0.5-10米,含水巖層可劃分為淺層孔隙潛水含水巖組、上部孔隙承壓水含水巖組和下部裂隙孔隙承壓水含水巖組,含水巖層巖性以粉土、粉質粘土和粘土、粉質粘土為主,長江沿線以粉質粘土、粉土、粉砂為主,局部地段有薄層砂礫石層,河湖混合區(qū)多為粉土、粉質粘土、粉砂、淤泥質粉質粘土與淤泥質粘土互層。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凸現(xiàn)。從城區(qū)出發(fā)重點分析地下水成分及其成因,有利于全市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為該市實施“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戰(zhàn)略打下理論研究基礎。
2 采樣與檢測分析
2.1 采樣
采樣按照“兼顧自然狀態(tài)與人為影響”的原則,有選擇性地從城區(qū)12處民用井和3處常年觀測井共采集樣品68組,采集地點如圖1。
2.2 指標
按照《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分析選取了pH、硬度、總溶解固體(TDS)、氨氮、K+、Na+、Ca2+、Mg2+、CO32-、HCO3-、SO42-、Cl-、Fe、Mn等14項指標進行分析。
2.3 檢測分析方法及結果分析
區(qū)內平均硬度為360.87mg/L,介于150-450mg/L的硬水占73.2%,高于450mg/L的高硬水占8.8%。受大氣降水補給、長江徑流補給和湖泊水地下徑流補給的多重影響,地下水含水巖土中的Ca2+、Mg2+被大量交換進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偏硬并有增高趨勢。
由于Ca2+含量較高,加之區(qū)屬弱酸性土壤環(huán)境,地下水中F-在地下水中難以富集,含量極少,故在后續(xù)水樣檢測中排除了F-的分析。
4 成因分析
4.1 離子來源
4.2 補排條件的影響
4.3 污染來源
荊州市城區(qū)地下水埋深淺,地下水易利用也易污染。城區(qū)人口集中于長江沿線,大量生活污水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地下水,使得氨氮含量超標,污染點呈密集型分布。北部農(nóng)業(yè)區(qū)農(nóng)作物被使用了大量的有機磷農(nóng)藥、有機氯農(nóng)藥等,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農(nóng)藥殘留在土壤中積累或轉入地下水引起水體污染。
5 結論
(1)荊州城區(qū)地下水屬弱酸-弱堿性水,TDS普遍小于1g/L,水質屬于淡水。地下水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造成的氨氮含量超標。
(2)水化學類型為單一的HCO3-Ca型和HCO3-Ca·Mg型。其主要離子來源于碳酸鹽巖的風化溶解,受地下水徑流條件的影響,陽離子中Ca2+、陰離子中HCO3-占主導地位。
(3)地下水系統(tǒng)脆弱,污染程度不容樂觀,亟待治理。
參考文獻:
[1] 羅永平.江漢平原水資源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J].湖北農(nóng)機化,2010(2):45-46.
[2] 任增平,閆俊萍.內蒙古達拉特旗平原區(qū)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中國煤田地質,1999,11(3):31-34.
[3] 鄧宏兵,張毅,李俊杰.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湖區(qū)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與整治對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4):56-59.
[4] 王亞平,王嵐,許春雪,等.長江水系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主要離子的化學成因[J].地質通報,2010,20(2):446-456.
【關鍵詞】 高血壓 趨化因子 單核細胞 基因表達 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
原發(fā)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EH是一種與遺傳、環(huán)境、代謝極為相關的復雜疾病[1~3],當EH與其他相關危險因素并存時,單純的血壓控制只能使不到60%的患者獲益,而危險因素的干預才能獲得更大的益處。因此,積極探討EH的發(fā)病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對更有效的控制EH,減輕其危害已成為醫(yī)務工作者的共識。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可能在EH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4],2007年2月~12月實驗檢測EH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趨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蛋白水平及單個核細胞MCP1 mRNA的表達,探討外周血MCP1的變化與EH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及分組
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5]制定的標準,選取心血管科住院和門診新診斷或未經(jīng)正規(guī)降壓治療的EH患者62例,同時選取血壓正常的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血栓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感染、嚴重肝腎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排除近期有手術或外傷史等影響MCP1的因素。
1.2 方法
1.2.1 主要試劑和儀器 人淋巴細胞分離液(上海捷瑞),Trizol試劑(美國Invitrogen),焦炭酸二乙酯(瑞興),逆轉錄試劑盒(Promega),PCR試劑盒(Promega),100 bp DNA Ladder Marker、D2000 DNA Marker(天根生化),人MCP1 ELISA 試劑盒(美國R&D公司);ULT13863三洋-80 ℃低溫冰箱(日本),5745臺式冷凍離心機(德國),Eppendorff centrifuge 5810R 高速離心機,Amersham核酸蛋白分析儀,PCR儀(PE geneAmp PCR System 2400)(Perkin Elmer),DNA成像分析儀(Gel Doc EQ,BioRad),酶標儀(ELx800,BioTek公司)。MCP1引物設計由上海生工合成,上游引物5' AGGAAGATCTCAGTGCAGAGG 3',下游引物5' – AGTCTTCGGAGTTTGGGTTTG 3';βaction:上游引物5'AGCGAGCATCCCCCAAAGTT 3',下游引物5'GGGCACGAAGGCTCATCATT 3'。
1.2.2 標本采集 受檢者空腹12 h,于次日清晨6∶00~7∶00采集肘正中靜脈血8 ml,其中4 ml置普通生化管中,室溫靜置2 h,自然凝固后予離心10 min,1 000 r/min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待測;另4 ml置于EDTA抗凝試管中搖勻后即刻置40 ℃冰箱冷存,于6 h內提取RNA用。
1.2.3 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測定 用保存待測的血清,依照MCP1 ELISA試劑盒說明書的步驟操作。用酶標儀檢測450 nm波長下各孔吸光度,根據(jù)吸光度值計算標本中MCP1的濃度。
1.2.4 人血單個核細胞中RNA提取和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 淋巴細胞分離液提取外周血中單個核細胞后,按照說明書的步驟提取總RNA;按逆轉錄試劑盒說明書步驟合成cDNA,并用PCR技術擴增目的片段,PCR產(chǎn)物用1.5% 瓊脂糖凝膠跑電泳,溴乙錠顯色。測定各條帶灰度值,以βactin為內參,用MCP1與βactin的灰度比值定量MCP1。
1.2.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EH組及對照組的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空腹血糖和外周血白細胞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1 EH組及對照組的基本資料注:TC示總膽固醇,TG示甘油三酯,F(xiàn)BG示空腹血糖,LDL示低密度脂蛋白,HDL示高密度脂蛋白,WBC示白細胞。
2.2 MCP1水平及MCP1 mRNA表達
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EH組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及單個核細胞MCP1mRNA表達均顯著增高(P<0.01)。表2 外周血MCP1水平及單個核細胞MCP1mRNA表達注:(1)與對照組比較, P<0.01。
3 討論
EH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傳統(tǒng)觀念認為,EH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血液流變學異常,表現(xiàn)為心搏出量和(或)外周阻力增加,治療目標也僅限于用藥物控制血壓。隨著對EH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EH發(fā)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血管炎癥是一個主要的、共同的病理特征,提示EH與炎癥關系密切[6]。
MCP1為堿性蛋白,屬于趨化因子超家族,可由炎癥介質刺激的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及平滑肌細胞分泌。MCP1在體內及體外均有強大的誘導單核-巨噬細胞聚集、附壁、游走的功能,是炎癥的始動因子及標志[7]。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認為EH可能是一種慢性炎癥過程[8]。本研究顯示,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顯著升高,提示MCP1可能參與了EH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積極探索控制炎癥的方法可能是高血壓乃至冠心病具有前景的治療策略之一。
EH患者外周血MCP1升高的機制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來源于與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等上調表達MCP1 mRNA有關,但外周血MCP1蛋白的升高是否與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MCP1 mRNA表達上調有關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單純EH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MCP1 mRNA表達顯著增高,提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MCP1 mRNA表達上調可能是導致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的一個因素,但是否與內皮細胞等其它因素有關,需進一步實驗證實。由于MCP1蛋白可能進一步激活CCR2趨化因子受體,介導趨化活性,使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發(fā)生移行,黏附于血管內皮細胞,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9],使其產(chǎn)生更多的炎癥因子,加速血管重構,使血管壁順應性下降,從而使血壓升高。因此,針對炎癥的治療,或許對控制血壓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Lillie EO,Daniel T,Connor O.Early phenotypic changes in hypertension: a Role for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heredity[J].Hypertension,2006(3): 331 - 333.
[2]Bergvall N,Iliadou A,Jodansson S,et al.Genetic and shar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o not confou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hypertension:a study among Swedish twins[J].Circulation, 2007(115):2931-2938.
[3]Schillaci,M. Pirro,G. Vaudo, M,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Aortic Stiffness in Untrea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6): 1078 - 1082.
[4]Sesso H, Buring J, Rifai N, Blake G, 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ypertension[J]. JAMA, 2003(290):2945-2951.
[5]劉力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12.
[6]Li JJ, Fang CH, Hui RT.Is hypertension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Med Hypotheses, 2005(64):236-240.
[7]De Lemos JA,Morrow DA,Sabatine MS,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levels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Circulation, 2003(107):690-695.
[關鍵詞]原因不明反復流產(chǎn);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流式細胞術
[中圖分類號] R71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4(a)-0087-03
Molecular Genetics Laboratory,Liaoning Provi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amily Planning,Shenyang 11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 lymphocytes sub-types and NK cells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abortion.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in the Liaoning Provi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amily Planning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The 50 patients with URSA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0 patients with voluntary abor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number of T lymphocytes sub-types and NK cells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percentages of CD4+ and ratio of CD4+/CD8+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eripheral blood of unexplained recurrent abortion patients (P0.05).The level of NK cell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eripheral blood of unexplained recurrent patients(P
[Key words]Unexplained recurrent abortion;T lymphocytes sub-types;NK cells;Flow cytometry
反復自然流產(chǎn)(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連續(xù)發(fā)生了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產(chǎn),是一種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1]。其主要原因有染色體異常、感染、內分泌失調和凝血異常,而排除這些因素后,其中有40%~80%的患者原因不明,稱為不明原因反復自然流產(chǎn)(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2]。正常妊娠需要母體建立起一個對胎兒局部免疫耐受的環(huán)境,如果免疫微環(huán)境失調則會導致流產(chǎn)的發(fā)生[3]。URSA是育齡婦女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已經(jīng)成為困擾育齡婦女和臨床工作者的一大難題,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因素在維持正常妊娠起著關鍵作用,T淋巴細胞亞群及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NK)在妊娠免疫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通過比較URSA患者與健康早孕婦女外周血中T淋巴胞亞群和NK細胞比率,探討URSA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細胞的變化,同時為URSA患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避免流產(chǎn)的發(fā)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遼寧省計劃生育科研院附屬醫(yī)院門診診斷為URSA患者50例,同期健康早期妊娠并且自愿要求人工流產(chǎn)的患者30例。觀察組50例URSA患者平均年齡(30.12±6.73)歲,平均孕齡(8.01±3.13)周,平均月經(jīng)周期(28.32±3.22)d,平均體重指數(shù)(23.27±3.15)kg/m2。對照組30例早孕婦女中,平均年齡(29.42±5.58)歲,平均孕齡(8.32±3.45)周,平均月經(jīng)周期(29.01±4.73)d,平均體重指數(shù)(23.24±3.14)kg/m2。兩組患者的年齡、孕齡、月經(jīng)周期和體重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組織收集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遼寧省計劃生育科研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URSA診斷標準:有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產(chǎn)病史,夫婦雙方染色體正常;②內分泌功能正常;③母兒血型不和,抗心磷抗體、抗核抗體均為陰性;④丈夫男科檢查均正常。排除標準:合并生殖道感染、畸形。對照組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流產(chǎn)史;②合并內分泌、染色體和自身免疫抗體異常;③合并生殖道感染、畸形。
1.2方法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1.2號管均加入女方全血50 μl,然后于1號管中加入10 μl FITC-CD3/PE-CD8/PerCP-CD45/APC-CD4混合單克隆熒光抗體(BD公司;批號:340503),2號管加入10 μl FITC-CD3/PE-CD16+ CD56/PerCP-CD45/APC-CD19混合單克隆熒光抗體(BD公司;批號:340503),振蕩混勻,室溫避光20 min;加入紅細胞裂解液(BD公司;批號:5154719)1 ml,震蕩混勻,室溫避光10 min;磷酸鹽緩沖液洗1次,500 μl懸液上樣檢測。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及CD4+/CD8+比率的比較
URSA患者外周血中CD4+細胞百分率和CD4+/CD8+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NK細胞百分率的比較
URSA患者外周血中NK細胞的百分率為(18.09±2.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4.36±3.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妊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一個特殊的半同種異體移植過程,主要是母體免疫耐受來維持正常妊娠過程,一但母體與胎兒的免疫平衡被破壞,會造成病理性流產(chǎn)的發(fā)生[4-5]。各種免疫的失衡均可導致URSA:封閉抗體的缺乏、T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CD4+/CD8+失衡、Th1/Th2失衡、CD56+CD16+/CD56+CD16-NK細胞亞群比例失調、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等表達異常[6-8]。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URSA的患者多是免疫狀態(tài)相對異常,其中T淋巴細胞、NK細胞越來越受到關注。胎兒對于母體而言,屬于同種異體移植物,其抗原不是存在于母體中樞免疫器官內,妊娠免疫耐受本質主要是外周免疫耐受。根據(jù)T淋巴細胞表面的特征性分子不同,可將成熟T細胞分為兩個亞群,即CD4+T淋巴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可輔助B淋巴細胞轉化為淋巴母細胞而產(chǎn)生抗體,CD8+T淋巴細胞抑制這一過程使CD4+T淋巴細胞的作用不至于過強,兩者比例的平衡是維持生理功能正常和免疫反應正常應答的基礎。URSA與母體的免疫狀態(tài)有很大的相關性,反復流產(chǎn)患者表現(xiàn)為免疫系統(tǒng)呈現(xiàn)免疫過度表達的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xiàn),URSA患者外周中CD4+和CD4+/CD8+比率明顯高于正常早孕的婦女,這與以往的研究相符[9-10]。CD4+T淋巴細胞為輔T淋巴細胞,其比率升高,使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對胚胎的免疫排斥加強,導致妊娠不能繼續(xù)[11]。正常早孕的婦女外周血中CD4+T淋巴細胞明顯低于非懷孕的健康婦女,說明CD4+T淋巴細胞在外周血中表達降低,是正常妊娠維持的一個必要條件。正常妊娠早期,CD4+/CD8+的比值降低,有利于胚胎免于遭受母體免疫系統(tǒng)的排斥。CD4+/CD8+的比值在正常情況下始終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當二者比例失調,則會引起免疫紊亂,造成流產(chǎn)的發(fā)生。在URSA患者外周中CD4+/CD8+的比值升高,提示早期流產(chǎn)患者淋巴細胞亞群失調,細胞免疫功能過度,導致妊娠不能繼續(xù)。當URSA經(jīng)過主動免疫治療后,CD4+/CD8+的比值下降,利于妊娠的維持[12]。
NK細胞存在于先天性免疫系統(tǒng)的一類淋巴細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不需要預先致敏就能殺傷靶細胞,能產(chǎn)生細胞毒效應。NK細胞在妊娠的維持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胚胎植入和妊娠早期,子宮蛻膜細胞中NK細胞的比例占70%以上,主要對胎兒滋養(yǎng)層細胞產(chǎn)生免疫耐受作用,提供主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子宮蛻膜中的NK細胞與胚胎滋養(yǎng)細胞直接接觸,當其細胞活性過度表達會對胚胎的發(fā)育有害,從而引起胚胎損傷乃至流產(chǎn)的發(fā)生。目前國內外研究認為CD56+CD16+T細胞等NK細胞與URSA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13-14],外周血高水平的NK細胞預示著染色體核型正常的妊娠可能發(fā)生生化妊娠或自然流產(chǎn)[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URSA患者相比較正常早孕婦女的外周血中NK細胞比率明顯升高,提示NK細胞參與了URSA的形成。NK細胞可能發(fā)揮作用的機制是NK細胞的殺傷功能啟動,釋放穿孔素及絲氨酸酯酶,導致胚胎的損傷,引發(fā)流產(chǎn)。另外URSA患者外周中NK細胞的增多,改變了細胞因子表達,打破了母胎界面Th1/Th2的平衡,也可以引發(fā)流產(chǎn)[16]。
綜上所述,CD4+、CD4+/CD8+以及NK細胞比率在URSA患者外周血中升高與早期自然流產(chǎn)的發(fā)生相關,免疫因素是URSA流產(chǎn)的重要原因,筆者以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為研究URSA疾病的切入點,取得一定的結果,對臨床URSA的診療具有理論意義和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華坤,劉慶芝,謝建生,等.封閉抗體缺失與不同類型復發(fā)性自然流產(chǎn)關系分析[J].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15,31(10):787-789.
[2]叢林,劉長明,朱立新,等.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患者淋巴細胞主動免疫前后亞群的變化[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2,28(5):378-380.
[3]Chen JL,Yang JM,Huang YZ,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ymphocyte active immunotherapy in 380 patients with unex?鄄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Int Immunopharmacol,2016,40:347-350.
[4]吳夢茹,朱h潔,丁劍冰,等.不明原因自發(fā)流產(chǎn)與免疫細胞失衡的關系[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5,31(8):1144-1147.
[5]張艷霞,高天暢,李梅清,等.不明原因反復自然流產(chǎn)婦女蛻膜中樹突狀細胞亞群的變化[J].重慶醫(yī)學,2015,44(16):2164-2166.
[6]李曉榮,魏麗娜,王海燕,等.主動免疫治療對URSA患者CD細胞封閉效率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23(9):2102-2104.
[7]周仕華.復發(fā)性流產(chǎn)患者T、B淋巴細胞亞群及Th1/Th2指標的變化[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7):686-688.
[8]顧艷,張慧琴.趨化因子及其受體與復發(fā)性流產(chǎn)[J].生殖與避孕,2014,34(7):551-554.
[9]譚秀梅.反復流產(chǎn)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研究[J].醫(yī)學檢驗,2011,18(20):83.
[10]胡道琴,梁寶珠,陳敏,等.復發(fā)性流產(chǎn)患者主動免疫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21(6):76.
[11]張菱,宮美軒,張亞杰,等.早期自然流產(chǎn)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5,20(4):324-326.
[12]華月琴,陳瑞華,吳志南,等.主動免疫治療原因不明習慣性流產(chǎn)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9):2697-2698.
[13]Hosseini S,Zarneni AH,Asgarian-Omran H,et parative analysis of NK cell subsets in menstrual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fertile subjects[J].J Reprod Immunol,2014,103:9-17.
[14]司斯.不明原因頭⑿粵韃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特征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6,44(6):634-636.
[15]Holmes MA,Li P,Peterdorf EW,et al.Structural studies of allelic diversity of the MHC class I homolog MIC-B,a stress-inducible ligand for the activating immunoreceptor NKG2D[J].Immunol,2002,169(3):1395-1400.
【摘要】 目的 探討大鼠實驗性腦出血后早期不同時間注射紅花注射液后,對血腫周圍細胞凋亡及細胞凋亡相關蛋白等指標的影響。方法 將96只SD大鼠隨機分成紅花治療組、出血對照組、正常對照組,各組又再分成出血前24h、出血后0、6、12、24h治療組。各組均于腦出血后第72h處死,取腦,連續(xù)切片做TUNEL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觀察不同時間用藥對大鼠神經(jīng)功能評分、血腫周圍細胞凋亡數(shù)目及凋亡相關蛋白Caspase-3和Bcl-2/Bax等指標的影響。結果 與出血對照組相比較,各藥物治療組的神經(jīng)功能評分降低、Bcl-2/Bax蛋白比值增高、Caspase-3蛋白陽性細胞數(shù)減少、TUNEL陽性細胞數(shù)減少;紅花注射液組在腦出血前24h和腦出血后0h給藥治療的Bcl-2/Bax蛋白比值低于腦出血后6、12、24h治療組、Caspase-3蛋白陽性細胞數(shù)高于腦出血后6、12、24h治療組;在大鼠腦出血后6h、12h、24h注射紅花注射液,出血灶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逐漸增多、Bcl-2/ Bax比值逐漸降低,出血后6h給藥治療組的TUNEL陽性細胞數(shù)低于出血后24h治療組。結論 在不同時間給予紅花注射液治療腦出血大鼠,均能不同程度地促進腦出血大鼠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其中術后6h給藥組治療效果最好,其可能通過促進Bcl-2蛋白的表達,抑制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達,從而抑制血腫周圍的細胞凋亡。
【關鍵詞】 腦出血;細胞凋亡;紅花注射液;大鼠
The effect of Safflor injection on cell apoptosis around the hematoma in the early time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fflor injection on apoptotic cell and protein about apoptotic cell in the early time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in rats.Methods 96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remedial group with ICH and the contrast group including ICH contrast group with ICH and normal contrast group without ICH. Then each group of rats were pided into five groups which were 24 hours remedial group before ICH of rats,0,6,12 and 24 hours remedial group after ICH of rats. All rats involved in the experiment were killed on the 72nd hour following ICH.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performed in rat brain by using antibody caspase-3 or antibody bcl-2,bax. TUNE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apoptosis around the hematoma.Results Compared with ICH model group,Safflor inje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neurological system damage symptoms,heighten the ratio of bcl-2/bax,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pase-3 positive cell and the number of TUNEL positive cell around hematoma in ICH rats. The number of caspase-3 positive cell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before ICH 24 hours ahead,after ICH 0 hour were more than that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after ICH 6,12,24 hours. The bcl-2/bax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before ICH 24 hours ahead,after ICH 0 hour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after ICH 6,12 or 24 hours. Whe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injected Safflor after ICH 6,12,24 hours,The number of caspase-3 positive cell around hematoma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bcl-2/bax positive cell was gradually degraded and the number of TUNEL positive cell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after ICH 6 hours were less than that of Safflor group treated after ICH 24 hours. Conclusions When Safflor injection is used earlier to cure ICH,it can decrease the rate of cell apoptosis and capase-3 protein expression,heighten the ratio of bcl-2/bax around the hematoma,especially in the Safflor group treated after ICH 6 hours.
【Key word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poptosis; Safflor injection;rat
腦出血是一種發(fā)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的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迄今為止對腦出血的治療雖較以往有很大進步,但腦出血仍具有相當高的死亡率。近年來,部分作者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在治療的時機上,特別在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治療腦出血患者尚存在較大的爭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動物 SD大鼠雌雄不限(126只),體重230~280g,由寧夏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寧〉20050001)。
1.1.2 主要試劑 紅花注射液(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 070304),Ⅶ型膠原酶(sigma公司),TUNEL 檢測試劑盒(Roche公司),Caspase-3多克隆抗體(武漢博士德公司),Bcl-2、Bax單克隆抗體(Sata Cruz公司),DAB染色試劑盒(北京中衫生物公司)。
1.2 方法
1.2.1 動物分組 將大鼠(雌雄對半)隨機分成紅花治療組、出血對照組、正常對照組,各組又再分成出血前24h、出血后0、6、12、24h治療組,各紅花治療組每日腹腔注射紅花注射液1次,劑量為1.5ml/(kg·d),正常對照組和出血對照組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1次。每日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1次,各組大鼠均于腦出血后第72h處死。
1.2.2 腦出血大鼠模型制作 根據(jù)腦立體定位圖譜于大鼠前囟后0.2mm,中線右側旁開3.0mm鉆孔,暴露硬腦膜。微量進樣器吸取0.5u/μlⅦ型膠原酶和6.25u/μl肝素的混合液0.26μl,以硬腦膜平面為零點,緩慢進針,深度為5.0mm,緩慢注入藥物,注射完畢后留針10 min,緩慢退出微量進樣器,清潔傷口,縫合頭皮,術后保溫。
1.2.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石蠟切片,采用SP法,DAB顯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于 200 倍光鏡下在血腫周圍按順時針方向在2、4、6、8、10、12六個時鐘點中選擇5個不重復視野區(qū),計數(shù)陽性細胞數(shù),計算平均值。
1.2.4 細胞凋亡的檢測 取與免疫組化染色相鄰切片,用末端脫氧核糖核苷轉移酶介導的DUTP缺口末端標記法(TUNEL),DAB顯色。于 200 倍光鏡下在血腫周圍按順時針方向在2、4、6、8、10、12六個時鐘點中選擇5個不重復視野區(qū),計數(shù)TUNEL反應陽性細胞數(shù),計算平均值。
1.2.5 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用x±s表示。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顯著性水準均為α=0.05。
2 結果
2.1 大鼠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麻醉蘇醒后,模型組動物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表現(xiàn),根據(jù)Berderson評分標準對術后各組大鼠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各組評分情況見表1。表1 腦出血后各時相點神經(jīng)功能評分注:notes:P
2.2 免疫組化 Caspase-3蛋白表達以細胞漿或細胞核中呈棕黃色著色的顆粒為陽性細胞,Bcl-2和Bax 蛋白表達均以細胞漿呈棕黃色著色為陽性細胞,以神經(jīng)元細胞表達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血腫周圍腦組織。正常對照組也可見到較少的Caspase-3蛋白、Bcl-2 蛋白和Bax 蛋白陽性細胞表達,但Bcl-2/Bax的比值始終接近1。
2.3 TUNEL染色 根據(jù)免疫組化的結果,選取差異顯著的兩個時間點進一步做TUNEL染色,TUNEL 陽性細胞以細胞膜周邊染色質堆積染色呈棕黃色或細胞核著色呈棕黃色評判為TUNEL 陽性細胞。在血腫周邊的外圍,以神經(jīng)元為主,少部分是神經(jīng)膠質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ICH各組、各時間點凋亡細胞表達情況見表2、表3。表2 各藥物在不同時間點給藥時血腫周圍Caspase-3、Bcl-2、Bax陽性細胞記數(shù)注:VS ICH group,P
3 討論
腦出血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腦出血占急性腦血管?。X卒中)的40%~50%,是腦卒中死亡率最高的臨床類型,腦出血后30天內病死率接近50%,許多存活者遺留明顯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在治療上目前臨床上除運用傳統(tǒng)脫水藥、手術清除血腫外,治療手段較少,無其他特效的方法[1],且相當部分腦出血患者雖早期行血腫清除,但預后仍然不佳。千百年來中醫(yī)中藥在腦卒中的治療得以廣泛的應用,部分作者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在治療的時機上特別在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治療腦出血患者尚存在較大的爭議。
文獻表明,細胞凋亡是腦出血后細胞死亡主要途徑之一 [2]。各種動物實驗表明, 腦出血后4~6h細胞凋亡即開始出現(xiàn),凋亡高峰在腦出血后48~72h[3]。另外,有研究表明:腦細胞缺血后先出現(xiàn)促凋亡基因表達,后出現(xiàn)神經(jīng)元群體的凋亡,這就為治療提供了時間窗,從理論上推測如果能在發(fā)病早期抑制促凋亡基因的表達或促進抑制凋亡基因的表達,就能有效地保護神經(jīng)元細胞的損傷。
目前認為,哺乳動物的細胞凋亡至少由兩條通路構成,即死亡受體通路和線粒體通路,這兩條凋亡途徑不是孤立的,后期的共同途徑是Caspases的激活,其中caspase-3是哺乳動物細胞凋亡中的關鍵酶,在細胞凋亡分子機制網(wǎng)絡中居核心地位[4]。線粒體在多種凋亡途徑中起到了核心作用[5],在線粒體通路調節(jié)細胞凋亡中,Bcl-2基因家族是目前較為公認與之密切相關的基因。Bcl-2和Bax是Bcl-2基因家族中已被發(fā)現(xiàn)的與細胞凋亡關系密切的兩種基因,是一對在功能上相互對立的細胞凋亡調控基因,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均有表達。Bcl-2和Bax是兩類典型的抑凋亡和促凋亡蛋白, Bcl-2與bax結合成異二聚體是Bcl-2發(fā)揮抗凋亡活性所必需的[6], Bcl-2/Bax異二聚體,可通過阻斷細胞色素C的釋放,抑制下游Caspase-3的激活,從而抑制凋亡的發(fā)生,即細胞內Bcl-2與Bax比例決定受凋亡信號刺激細胞的最終命運,Bcl-2/Bax值增加,細胞凋亡減少;反之,則誘發(fā)細胞凋亡機制的啟動[7]。
腦出血后腦內血腫,中醫(yī)認為離經(jīng)之血即為淤血,治法也應活血化瘀。祖國醫(yī)學認為血瘀是中風的本質,活血化瘀是治療中風的根本大法,但在治療時機上存在較大爭議。有作者認為活血化瘀不論在早期先驅癥狀、發(fā)作期,還是恢復期均可應用。特別提出,在急性腦血管疾病中,控制出血不是采取止血方法,而是應用活血止血、化瘀止血、理氣止血等法。
紅花作為一種應用普遍的強活血藥,臨床廣泛應用于腦中風的治療?,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紅花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8];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誘發(fā)血小板聚集、釋放及血小板內游離鈣濃度升高;抑制誘發(fā)的人中性粒細胞聚集、粘附[9,10],提高大鼠的纖溶性[11];抑制缺血腦線粒體膜流動性的降低、線粒體腫脹、脫氫酶、琥珀酸脫氫酶和降低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抑制Ca2+過多攝入,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拮抗氧自由基[12]。
眾多的醫(yī)家使用活血化瘀藥多在腦出血的亞急性期(3天或3天以后)。況時祥[13]認為活血化瘀藥在腦出血急性期的主要作用還在于改善由出血而引發(fā)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減輕腦組織的缺血缺氧損傷,而并非消除血腫或減輕腦水腫,反對一味尋求促進血腫清除的峻猛之藥,并指出腦出血在使用活血化瘀保持謹慎態(tài)度,防止再出血,認為發(fā)病后6~24h內應為應用活血化瘀類藥的最佳時機。
本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1)實驗性ICH后不同時間點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均有效果。(2)6h治療組和12h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其他組。從行為學表現(xiàn)來看,從術后6h開始對大鼠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各治療組神經(jīng)功能缺失癥狀明顯輕于出血對照組,但各治療組組間比較無差異。從凋亡相關蛋白表達情況來看,各治療組均能減少腦出血后的出血灶周圍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達,升高Bcl-2/Bax的比值,與出血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在大鼠腦出血后6、12、24h注射紅花注射液,出血灶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逐漸增多、Bcl-2/ Bax比值逐漸降低,與TUNEL染色結果相一致,提示紅花注射液在大鼠腦出血6h以后盡早用藥效果比較理想,與文獻[14]報道一致。推測其可能與通過促進Bcl-2蛋白的表達,抑制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達,從而降低血腫周圍凋亡細胞的表達有關。另外在本實驗中,在大鼠腦出血后0h給予紅花注射液治療,有1例血腫周邊見可到新鮮出血灶,說明出血6h以內應慎用活血化瘀藥物來治療腦出血。但在腦出血后康復治療階段應用紅花注射液治療腦出血的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紅花注射液早期治療實驗性大鼠腦出血可明顯減少血腫周圍的細胞凋亡率,腦出血6h以內應慎用活血化瘀藥物來治療腦出血,腦出血6h以后盡早用藥效果較理想。
【參考文獻】
1 Heckmann JG,Erbguth FJ,Hilz MJ,et al. Cerebrovascular circulation from a clinical view. Historical review,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 Mde Klin (Munich),2001,96 (10): 583-592.
2 Kohji Matsushita,Wei Meng,Xiao ring Wong,et al. 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striatum .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2);396-404.
3 Nakashima K,Yamashita K,Uesuge S,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fil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transient intracerebral mass lesion of the rat . Neurotrauma,1999,16;143- 151.
4 金伯泉.細胞和分子免疫學,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02-208.
5 Green DR, Kroemer 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mitochondrial cell death . Science,2004,305( 5684): 626-629.
6 Zhu Y,Prehn J,Culmsee C,et al. The β2- adrenoceptor agonist clenbuterol modulates bcl-2,bcl-x1 an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following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Neurosci.1999,90(4) :1255-1263.
7 Pepper C,Hoy T,Bentley DP. Bcl-2/Bax ratio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in vitro apoptosis and clincal resistance . Br J Cancer,1997,76(7):935-938.
8 劉發(fā),魏苑,楊新中,等. 紅花黃色素對高血壓大鼠的降壓作用及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的影響 . 藥學學報,1992,27(10):785-787.
9 陳文梅,金鳴,吳偉,等. 紅花黃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導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 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1) :741-744.
10 王玉芹,楊樹東,李家實,等. 紅花黃色素對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導的中性粒細胞功能的影響.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3(4):21-23.
11 王振義,李家增,陀長耿,等.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第2版.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479-485.
12 田京偉,傅風華,蔣王林,等. 羥基紅花黃色素對腦缺血所致大鼠腦線粒體損傷的保護作用. 藥學學報,2004,39(10) :774-777.
13 況時祥. 活血化瘀藥治療腦出血急性期探要. 中醫(yī)藥學刊,2004,22(8):1513-1514.
【摘要】 目的對亞洲帶絳蟲膜聯(lián)蛋白B2(Annexins B2)進行克隆表達及免疫學初步研究。方法利用在線生物信息學工具從亞洲帶絳蟲成蟲cDNA文庫中篩選出Annexins B2基因,并將該基因克隆到原核表達質粒pET-28a(+)中,在大腸埃希菌BL21/DE3中誘導表達,表達產(chǎn)物通過十二烷基磺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鑒定,重組后的蛋白用His-鎳蛋白純化柱純化,純化的重組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進行免疫學分析。結果PCR、雙酶切及重組質粒DNA測序均顯示重組體構建成功,并得到高純度的蛋白,且該重組蛋白可被亞洲帶絳蟲、豬帶絳蟲及牛帶絳蟲患者的血清識別。結論亞洲帶絳蟲成蟲Annexins B2基因可在原核表達系統(tǒng)中獲得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效表達。
【關鍵詞】 亞洲帶絳蟲;膜聯(lián)蛋白B2;基因克隆;免疫反應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clone and express the gene named as Annexins B2 of Taenia saginata asitica so as to analyze the immunogenicity of its recombinant protein.MethodsBy online analysis of the gene at bioinfomatics websites to identify the gene from the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full-length cDNA plasmid library, the gene was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 and then transformed to E.coli BL21 with IPTG induction. Thereafter, the gene product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and purified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n addition,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the purified recombinant proteins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As demonstrated by PC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highly expresse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tested with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could react with Taenia asiatica and Taeniarhynchus saginatus infected patient serum.ConclusionThe Annexins B2 of Taenia saginata asitica has been cloned and expressed in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and the purified protein has been confirmed with immunogenicity.
KEY WORDS: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Annexins B2; gene cloning; immunoreactivity
鑒于亞洲帶絳蟲與豬帶絳蟲及牛帶絳蟲在起源、分類學地位存在的差異[1-2],本課題組率先構建亞洲帶絳蟲成蟲全長cDNA質粒文庫,并對該蟲進行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工作[3]。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從文庫中篩選到了一個膜聯(lián)蛋白B2(Annexins B2)的同源基因,構建了原核表達載體,并對其原核表達產(chǎn)物進行免疫學方面的初步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血清、載體與菌株3種人體帶絳蟲患者血清取自糞檢陽性的帶絳蟲患者。原核表達質粒pET-28a(+)及大腸埃希菌BL-21/DE3由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惠贈。
1.1.2主要試劑和工具酶Ex Taq酶(含dNTP),BamHⅠ,XhoⅠ,T4 DNA連接酶 (大連寶生物工程公司);異丙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美國Promega公司);質粒純化試劑盒(廣州東盛科技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山羊抗豬IgG二抗、兔抗人二抗、3,3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氯化鈣、氯化鈉等為國產(chǎn)分析純試劑。
1.2方法
1.2.1Annexins B2基因的識別及擴增將獲得的亞洲帶絳蟲Annexins B2基因進行BLASTX分析。并根據(jù)已獲得的該基因全長編碼序列的開放閱讀框,利用軟件設計引物(引物由上海聯(lián)合基因公司合成),分別帶上BamHⅠ和XhoⅠ的酶切位點進行PCR反應。
1.2.2重組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及鑒定PCR產(chǎn)物和pET-28a(+)載體分別用BamHⅠ和XhoⅠ雙酶切,回收、連接后轉入大腸埃希菌BL-21/DE3感受態(tài)細胞,對陽性克隆依次進行質粒的提取、雙酶切和PCR鑒定,并進行重組質粒DNA測序鑒定(測序由英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2.3重組蛋白的表達及純化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蛋白誘導表達,考馬斯亮蘭蛋白染色液染色觀察蛋白表達情況。確定蛋白表達后,進行大量的誘導表達,并判斷重組蛋白的可溶性,再將樣品加入預先處理好的Ni-IDA His.Bind樹脂親和層析純化柱中,最后再用PBS 24h透析以去掉過柱時留下的咪唑。
1.2.4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組蛋白的免疫反應性用3種人體帶絳蟲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與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兔抗人IgG進行Western blotting鑒定。
2結果
2.1Annexins B2基因的識別和序列分析該基因全長922bp,編碼區(qū)為224~686bp。其最大ORF為其完整編碼區(qū)。
2.2原核重組質粒的鑒定將重組質粒進行PCR和雙酶切鑒定,產(chǎn)物行0.8g/L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在500bp左右有一清晰條帶,與目的基因大小基本相符。此外,重組質粒的測序報告表明插入序列與理論序列一致,證明重組質粒構建成功(圖1)。
2.2蛋白表達及純化結果將構建好的重組質粒轉化到E.coli BL/DE3中,超聲裂解后SDS-PAGE電泳分析結果顯示在大約25ku處出現(xiàn)高效表達條帶(圖2),與目的蛋白基本相符。測得純化產(chǎn)物的蛋白濃度為0.526g/L。
2.3Western blotting鑒定純化蛋白的免疫反應性
用感染亞洲帶絳蟲、豬帶絳蟲、感染牛帶絳蟲的患者血清以及亞洲帶絳蟲感染豬的血清與純化蛋白反應的結果均顯示出較清晰的條帶,而陰性對照血清在相應位置未識別出該蛋白條帶(圖3),表明該表達產(chǎn)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反應性。圖1重組質粒的PCR和雙酶切鑒定
Fig.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ET-28a(+)-Ta Annexins B2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igestion with restriction enzymesM1:DNA標準(DL2000);1:PCR產(chǎn)物;2:pET-28a(+)質粒雙酶切;3:pET-28a(+)-Annexins B2重組質粒雙酶切;M2:DNA標準(DL 15000)。圖2100g/L SDS-PAGE分析pET-28a(+)-Ta Annexins B2在大腸埃希菌中的表達產(chǎn)物及其純化產(chǎn)物Fig.2 100g/L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roduct and purified product
M:蛋白Marker;1:pET-28a(+)IPTG未誘導;2:pET-28a(+)IPTG誘導;3:pET-28a(+)-Annexins B2 IPTG未誘導;4:pET-28a(+)-Annexins B2 IPTG誘導;5:pET-28a(+)-Annexins B2上清;6:pET-28a(+)-Annexins B2沉淀;7:pET-28a(+)-Annexins B2純化蛋白。
3討論
帶絳蟲病的流行在我國西部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每年由帶絳蟲病造成的健康和畜牧業(yè)經(jīng)濟損失上百億,嚴重影響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目前,亞洲帶絳蟲病的防治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診斷和疫苗候選抗原、藥物靶標、致病的分子機制研究。圖3重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 鑒定Fig.3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the recombinantsM:蛋白Marker;1:純化蛋白與亞洲帶絳蟲患者血清的反應結果;2:純化蛋白與牛帶絳蟲患者血清的反應結果;3:純化蛋白與豬帶患者血清的反應結果;4:純化蛋白與亞洲帶絳蟲感染豬血清的反應結果;5:純化蛋白與正常人血清的反應結果。
本實驗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從已經(jīng)構建好的亞洲帶絳蟲成蟲cDNA質粒文庫中篩選出了一個膜聯(lián)蛋白(Annexins B2)的同源基因,并且預測出該基因位于胞漿,無跨膜區(qū),二級結構基本上是以α螺旋為主。這些都符合膜聯(lián)蛋白家族的共同特征[4]。根據(jù)膜聯(lián)蛋白家族分布廣泛,表達豐富且穩(wěn)定的特性,可以推測其在絳蟲的生理活動中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膜聯(lián)蛋白是一個廣泛存在的蛋白家族,在所有真核基因組中廣泛表達。具有內部重復單位和“G-X-G-T-(38residues)-D/E”基序[5],即Ca2+結合區(qū)域的特征,用以結合帶有負電的脂質。雖然它為鈣結合蛋白,但是在結構上卻沒有EF手,而且在和Ca2+結合后,還可以與磷脂再次結合而發(fā)揮生物學效應。例如,細胞的胞吞胞吐,離子通道的形成,調節(jié)磷脂酶A2的活性及細胞內外Ca2+濃度、抗炎癥反應等。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膜聯(lián)蛋白家族各成員在生物學特性和生理功能方面表現(xiàn)出非常復雜的關系,且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annexins沒有信號肽,沒有跨膜結構,是一個典型的細胞內蛋白。但是,卻有學者發(fā)現(xiàn)它可以與細胞外基質發(fā)生作用。例如,抗炎[6]、抗凝[7]、抑制腫瘤[8]等。最新的研究報道,當將其作為疫苗的候選因子時,可以消除一些寄生于哺乳動物體內的寄生蟲。此外,學者們認為膜聯(lián)蛋白是維持細胞膜表面結構和信號轉導功能的重要蛋白。并可能具有激活纖維蛋白酶原的功能,有助于破壞宿主的結締組織,使蟲體抗原更加容易進入宿主機體,誘發(fā)免疫應答。因此,對該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它的生物學功能及開辟預防治療寄生蟲病的新途徑[9-10]。
目前,Annexins B2已經(jīng)在豬囊尾蚴的研究被發(fā)現(xiàn)并命名,但是具體的生理功能還不清楚,且在亞洲帶絳蟲研究領域還是空白。因此,本研究將亞洲帶絳蟲成蟲annexins克隆到原核表達質粒pET-28a(+)中,構建重組質粒,在大腸埃希菌BL-21/DE3中用IPTG誘導表達,表達產(chǎn)物通過SDS-PAGE電泳進行鑒定。SDS-PAGE結果表明,該蛋白在全菌和沉淀中都有表達,上清中有微量的表達,說明annexins主要表達在包涵體中。因此,進一步溶解包涵體[11],經(jīng)變性處理并親和層析純化后,得到了大量較純的重組蛋白。此外,還嘗試性的用上清過柱純化并用蔗糖進行蛋白濃縮,也得到部分有活性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就是以抗體-抗原沉淀反應為基礎的,可用于不同抗原的比較和定量。其檢測結果表明所獲得的重組蛋白與豬帶絳蟲、牛帶絳蟲及亞洲帶絳蟲有較強的交叉反應且在絳蟲中的診斷特異性不高,推測其不能作為免疫診斷抗原的合適候選分子。但是,其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效表達。由此可推測它是一個具有開發(fā)潛力的基因??傊?,本項研究填補了該蛋白在亞洲帶絳蟲研究領域的空白,也為進一步研究該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及在診斷尤其是疫苗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包懷恩. 我國亞洲帶絳蟲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 \[J\]. 熱帶醫(yī)學雜志, 2002, 2(3):215-219.
\[2\]張朝云,楊明,張科,等. 云貴州三地牛帶絳蟲核糖體tRNA-ITS1序列分析 \[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 2006, 31(4):291-295.
\[3\]黃江,胡旭初,包懷恩,等. 亞洲帶絳蟲成蟲全長cDNA質粒文庫的構建及EST測序 \[J\]. 熱帶醫(yī)學雜志, 2007, 7(2):116-118.
\[4\]MOSS SE, MORGAN RO. The annexins \[J\]. Genome Biol, 2004, 5:219-221.
\[5\]CHOI SH, KWON SR, LEE EH,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n annexin from a fish gill fluke microcotyle sebastis (Platyhelminthes: Monogenea) \[J\]. Mol & Bioche Parasitol, 2009,163(1):48-53.
\[6\]高奮堂,曹云山,徐義先,等. 氟伐他汀對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膜聯(lián)蛋白A1表達水平的影響 \[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06, 22(4):209-211.
\[7\]王義會,閆強,王平,等. 膜聯(lián)蛋白B2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 \[J\]. 動物醫(yī)學進展, 2007, 28(3):31-33.
\[8\]朱逢佳,曾蘇,曹江. 膜聯(lián)蛋白-1與腫瘤\[J\]. 細胞生物學雜志, 2008, 30(5):581-585.
\[9\]ZHANG Y, WANG KH, GUO YJ, et al. Annexin B1 from Taenia solium metacestodes is a newly characterized member of the annexin family \[J\]. Biol Chem, 2007, 388(6):601-610.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外周血;關節(jié)滑液;腫瘤壞死因子-α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TNF-αin the synovial fluid ( SF ) and peripheral blood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 and analyze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novial inflammation. Methods:SF and peripheral sera were collected from 90 patients with AS and 40 healthy control.. TNF-αwas detected using a sandwich ELISA method. Correlation between TNF-αand WBC, ESR, CRP was also analyzed subsequently. Results:The concentrations of TNF-α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SF and peripheral sera in AS patients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 p 0.05). Conclusion:TNF-α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SF and sera of AS patients. TNF-α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novial inflammation.
Key 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Peripheral blood;Synovial fluid;TNF-α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種以中軸關節(jié)慢性炎癥為主的慢性進展性風濕性疾病,多見于青少年,其病變最終結局是脊柱周圍韌帶和椎間盤骨化,形成竹節(jié)椎,中軸關節(jié)(尤其是骶髂關節(jié))出現(xiàn)纖維化及骨性強直,導致關節(jié)運動功能喪失。外周關節(jié)炎多見于下肢關節(jié),多為非對稱性。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是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護士差錯(n=71)包括標簽錯誤、操作差錯、血液保存錯誤,是由于違反了輸血護理常規(guī)和《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中受血者血樣采集與送檢、和輸血的原則,對血液和血液成分的有關知識了解太少;血庫工作人員的差錯主要為配血報告單填寫錯誤,1例交叉配血錯誤在取血復核時發(fā)現(xiàn),這些錯誤都是由于責任心不強,違反技術操作規(guī)程造成的;檢驗科血型鑒定13例差錯中13例都在血庫進行血型復查時發(fā)現(xiàn)。
血站的6例差錯:包括4例筆誤和2例血型錯誤(后經(jīng)調查是將血袋標簽誤填誤貼),是由于違反技術操作規(guī)程造成的。
通過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輸血差錯發(fā)生都是由于違反技術操作規(guī)程和《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的各類原則。而隨著《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的制定,說明我國的臨床輸血已納入法制化軌道;而且新的《醫(yī)療事故處理辦法》即將開始實施,因此加強臨床輸血管理,完善臨床輸血規(guī)程,強化質量控制,避免或減少輸血差錯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從根本上增強輸血安全性,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針對所發(fā)生的差錯,我們提出如下措施:①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操作規(guī)程和質量標準;②建立質量考核指標和質量管理信息反饋系統(tǒng),包括輸血突細胞和滑膜組織內成纖維母細胞分泌的一種促炎癥細胞因子,參與了關節(jié)滑膜組織炎癥損傷過程[1] 。本文通過檢測AS患者外周血和關節(jié)滑液中TNF-α水平,旨在探討其在疾病發(fā)生過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90例AS來自本院2004年8月~2007年8月免疫風濕科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修訂的紐約標準[2] 。其中男7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0±11)歲。其中HLA-B27陽性80例。40例健康對照來自本院體檢健康者,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31±7)歲,無AS既往史和家族史,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表現(xiàn)?;颊呔邮芘R床生化和其它影像學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ESR、C反應蛋白(CRP) 、HLA-B27、骶髂關節(jié)X線、CT檢查確診。
1.2檢測方法
于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4ml,離心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用。另外,有50名患者接受膝關節(jié)外上方為穿刺點,使用無菌注射器,收集關節(jié)滑液2 ml,離心保存在0℃冰箱內,用來檢測TNF-α。
1.3TNF-α測定
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吸附免疫試驗(ELISA)測定TNF-α含量。采用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檢測試劑盒,操作過程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以x±s表示,采用SPSS11.0 統(tǒng)計軟件行t檢驗和x2檢驗分析,檢驗水準α = 0. 05。
2結果
2.1AS患者外周血和關節(jié)滑液中TNF-α測定AS患者外周血中TNF-α水平比健康對照顯著升高( p < 0.01) 。另外,發(fā)現(xiàn)AS患者關節(jié)滑液中TNF-α 水平比外周血中也明顯升高( p < 0.001) 。見表1。
①與健康對照比較p < 0.01;②與患者外周血比較p
2.2TNF-α水平與WBC、ESR和CRP之間以及和HLA-B27相關分析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 AS患者的外周血和關節(jié)滑液中TNF-α水平與外周血中WBC (9.2±4.4×109/L ) 、ESR ( 62.4±16.2 mm/1h 后) 和CRP(26.8±6.4mg/L)之間均無相關關系( P > 0. 05) 。AS患者的外周血和關節(jié)滑液中TNF-α水平與HLA-B27陽性之間無相關關系( P > 0. 05) 。
3 討論
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AS患者外周血和關節(jié)滑液中TNF-α濃度比健康對照顯著升高,且發(fā)現(xiàn)TNF-α水平與患者外周血中的WBC、ESR、CRP及HLA-B27陽性之間無明顯相關性。我們的結果提示TNF-α對AS患者的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后轉歸均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它可作為判斷AS患者病情發(fā)展的一種生物學標志物。
A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關節(jié)病理包括附著點炎和滑膜炎兩種類型[3]。關節(jié)囊、韌帶、肌腱的附著點炎是AS的主要病理特點。病理過程以關節(jié)囊、韌帶、肌腱的骨附著點為中心的慢性炎癥,初期以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為主,伴少數(shù)多核白細胞。滑膜炎在AS中并不少見,典型表現(xiàn)為滑膜細胞肥大和滑膜增生,有明顯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有研究表明TNF相關的凋亡誘導配體在AS中表達增強[4]。TNF-α被認為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惡病質,而現(xiàn)在它被認為是擁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生物學介質。它對機體炎癥反應起著重要促進作用,可直接參與許多病原體引起的保護性免疫應答。TNF可誘導趨化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免疫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達,從而促使淋巴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引起局部炎癥反應。TNF-α也可刺激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激活,誘導炎癥因子(促炎癥細胞因子、PGE2、基質金屬蛋白酶)的釋放。在AS病變時, TNF-α可協(xié)同一些趨化因子誘導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向關節(jié)滑膜組織內浸潤,引起炎癥應答。已有報道[5-8],針對TNF-α靶向生物免疫治療可以控制AS的病情發(fā)展。通過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TNF-α在AS患者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免疫病理作用,它可能直接參與了關節(jié)滑膜組織炎癥損傷,促使關節(jié)炎癥病變。
參考文獻
[1]高俊,丁真奇. 細胞因子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中作用的研究現(xiàn)狀[ J ]. 醫(yī)學綜述, 2006,12 (5) : 289~ 291.
[2] Van der Linden S,Valkenburg H A, Cats A.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 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J ]. Arthritis Rheum,1984, 27 (4) : 361~368.
[3] 曾慶余.強直性脊柱炎//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156~173.
[4] 楊再興,梁艷,朱燁,等.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凋亡誘導配體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J ].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2(2):92~94.
[5] 顧光,陳海英,王俊祥,等.抗腫瘤壞死因子-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 J ].河北醫(yī)藥,2007,29(11):1224.
[6] 王莉莎,黃烽.生物制劑在炎性關節(jié)炎中的臨床應用進展[ J].中國新藥雜志,2007,16(15):1149~1153.
[7] 林金盈.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在風濕病治療中的應用[ 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27(9):1285~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