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深圳大學自考本科專業:銷售管理、物流管理、學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業管理銷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經濟法概論、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世界市場行情、市場營銷策劃、國際商務談判、人際關系學、銷售團隊管理、財務管理學、企業經營戰略、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銷售管理畢業論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政治經濟學、物流企業管理,物流案例與實踐、庫存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供應鏈管理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學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與教學論、學前教育原理、學前教育心理學、學前游戲論、學前比較教育、學前教育史、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人才供需平衡;供應鏈;國防科技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2-0137-02

    1 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后期,供應鏈管理成為新型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哈佛商學院Porter教授提出價值鏈模型,把企業為顧客、為自己創造價值的各種業務活動集成在一起。20世紀90年代供應鏈管理成了制造業、運輸業的前沿研究課題。本文擬將供應鏈理論引入國防科技企業人才管理的研究,“像管理物一樣高效地管理人”。

    2 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構建的必要性

    2.1 國防科技企業發展的需求

    國防科技企業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思維方式還未根本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缺乏現代人才管理理念。企業資源更多地是向研發、生產方面傾斜,對未來需求缺乏評估,未能把人才投資作為企業基礎性投資,基本沒有考慮人才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

    人事部門定位失當,專業管理能力薄弱,其運作模式停留在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只負責企業員工的招聘、錄用、培訓、調配、使用、考勤、獎懲、任免、工資、福利、統計、辭退和檔案管理等基礎性工作,被動反應,按部就班,人才梯隊建設不力。

    企業招聘主要依靠對口高校,沒有形成專業的人才集聚地,人事部門也沒有努力拓寬人才供應渠道,因而人才數量和質量難以保證,導致某類人才“真空”的現象。企業快速發展最大的瓶頸就在于缺乏高級管理人才、專業人才,頻繁撤將換帥或人才青黃不接,企業付出的成本將會以幾何級數增長。

    2.2 人才自身發展的需求

    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一方面就業率低,另一方面所學知識利用率低。這無疑是對人才培養的極大浪費,也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構建人才供應鏈,能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培養能力、學習知識。這也適用于對國防科技企業內部員工的培養,讓個體有目標地學習,提高職業技能。

    2.3 人才供需平衡的發展要求

    國防科技企業存在一個“人才怪圈”:一方面企業缺乏人才儲備,經常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面臨人才“供不應求”的困境;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產生了結構性錯位。

    構建人才供應鏈,為有關企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具體的行動指南,能改變“人才怪圈”現象,滿足人才供需平衡的發展要求。

    3 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的構建

    人才供應鏈就是對人才不斷改進、加工、利用的高效的人才培養過程,最終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是一個以需求為導向,整合、共享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各種信息和資源,形成人才高地,突破國防科技企業發展人才瓶頸的一體化過程。國防科技企業是最終用戶,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和研究所是供應商,而供應的產品是人才,使人才成為自主創新源與技術輻射源。針對不同類型人才的特點和需求,國防科技企業人才分為高層、中層和基層三類。

    3.1 高層人才:產學研結合,資源共享

    高層人才處于產品研發、技術設計環節,負責理論技術研究以及高新技術開發,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科研綜合能力(包括延伸知識結構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科研技術問題的能力)。

    高層人才供應鏈以合作科研和技術開發為主。如:建設重點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課程的教學、師生基礎和應用研究,為國防科技企業的技術革新做好知識技術儲備,又方便企業參與研究并承擔成果的工程放大和產業化工作。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政府或企業提供資金,校方提供人員,圍繞某一關鍵技術或共性技術進行攻關,使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工程化、成套化,培養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才。

    開展學術交流,高校或研究所組織選派教師或研究員到企業參與技術咨詢指導或派學生直接參與研發。高校、研究所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時,促進科研成果向企業生產力轉化,有效解決企業的生產實踐難題和高素質人才短缺問題,打破產學研界限,形成供需雙方的交接點和技術人才的集散地。

    3.2 中層人才:工讀交替,生產實踐

    中層人才處于企業中層的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要求他們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讀交替通過共享教育資源,學生在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后,結合教學安排用一定的時間深入國防科技企業參加實踐,再回到學校彌補短板,培養學生將所學理論工程化的能力。企業既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生力軍,又節省了雇傭成本。如: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開展掛職鍛煉,企業作全程輔導;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基于實踐項目完成畢業論文,為學生的成才、就業提供渠道。

    3.3 基層人才:職業崗位培訓

    基層人才處于操作一線,在工作現場從事具體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要求他們了解國防科技行業的基本知識、武器裝備生產原理,掌握生產工藝,具備崗位操作技能。

    供應鏈構建側重崗位的具體操作,為企業輸送技能熟練、經驗豐富的人才。如:企業提供教學資源(場地、設備、技術),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技術學校根據企業要求安排教學,設立“金工實習”、“電子實習”課程,工程碩士學位等。力爭使人才畢業后直接上崗,無需過多的職業培訓和長時間的工作適應期。企業為自身按需培養人才,高校也節約了辦學成本。

    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是需求拉動式供應鏈模式,構建時要有長遠規劃并與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保持一致。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企業人才的自我組織,現有的產學研結合也是一架很好的橋梁,但依然離不開政府“有形的手”的政策干預和制度支持:鼓勵發展職業中介機構,在人才的供需雙方之間起鉸鏈作用,服務和輔助人才培養、轉移和擴散,加強人才配置的流動性和合理性。

    4 結語

    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是一種跨部門的人才培養輸送功能網鏈結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就產權界定與利益分配達成共識,協同合作,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保證資源共享、信息輻射,從而在人才培養和流向引導上降低成本,高效協作。

    構建國防科技企業人才供應鏈,有利于國防科技企業得到更高素質的人才,并使企業員工及時有效地獲取所需技能和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高校和研究所能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和知識創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質量,使之得到更多的市場價值;可以使高校、研究所以及國防科技企業具備長期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許鋒.人才供應鏈管理模式[J].華東經濟管理,2011,(10).

    [2] 王鳳彬.供應鏈網絡組織與競爭優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蔡付斌,魏孟江.陶瓷人力資源供應鏈淺析[J].中國陶瓷,2009,(3).

    [4] 蘇丹.企業人力資源供應鏈模型構建[J].商業時代,2007,(35).

    [5] 李彩香.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培養高素質人才——西北工業大學超高溫復合材料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J].國防科技工業,2005,(12).

    [6] 洪雁.供應鏈思想在石油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科技與管理,2008,(3).

    第3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場復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運輸為主要運輸方式來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原產地到消費地進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動及儲存的計劃、實施與控制過程。它既包含空中運輸環節又包括地面綜合物流處理環節,通常會以機場為立足點,協同空中運輸的地面物流處理環節,涉及物品裝載飛機前后離開發貨人或到收貨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裝卸、簡單加工、倉儲、空運、信息支持等服務的有機結合。隨著經濟的發展,航空物流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

    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內部不斷升級,這就使之對“復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復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術,又要懂得物流經濟,還要熟悉物流管理技術,成為儲存保管、運輸裝卸的專家,以及掌握企業供應鏈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術系統,掌握電子商務技術,國際貿易和通關知識、倉儲運輸專業知識、財務成本管理知識、外語知識、安全管理知識、法律知識。

    經濟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人才的培養也必須根據市場需求來規劃。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滿足航空物流市場的需求,尤其是要培養具有民航特色的復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動航空物流業的發展。

    二、培養具有民航特色的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鏈培養現狀

    由航空航天制造產業鏈拉動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緊迫,同時,與航空航天制造產業鏈強關聯的高科技產業鏈也對以航空物流為特色的復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夠滿足這樣的產業鏈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熟練掌握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報關、報檢、運輸專業、倉儲專業、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識和技能。而我國物流教育起步較晚,現代物流教育的培養模式與現代物流業發展存在著較大差距。近年來,隨著我國物流教育的發展,一些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但這遠遠滿足不了航空物流業對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據2003年全國高校招生目錄統計,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專業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達171所,其中,本科院校為47所,占全國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國高校的3.239%。但這些學校的物流教育多屬于社會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礎物流課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撐的情況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經成為制約航空物流業飛速發展,形成產業鏈,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最大瓶頸,同時也嚴重地制約著整體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

    2.物流企業人才需求分析

    調研了航空物流鏈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業,航空企業大田集團有限公司,機場貨運企業上海東方遠航物流有限公司,運輸企業中國貨運航空公司等,各位領導明確指出企業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識的物流專業人才。

    (1)企業需要掌握航空物流專業基礎知識的人才

    作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專業,應讓學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識,例如航空貨運的流程,航材倉儲的管理,航空運輸經濟等。特別是國際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現代航空物流中國際航空貨運占的比重比較大,而且未來發展趨勢會越來越大,所以要求學生掌握國際物流、報關原理等相關課程。

    (2)企業需要航空物流業務流程優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個供應鏈管理的過程,它需要與多方面的部門和人進行接觸,企業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門和相關部門的業務流程,能夠進行業務流程優化。

    (3)企業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實踐的實用性技能的物流專業人才

    企業需要的未來物流人才必須要突出綜合素質,具體體現在要讓學生掌握物流管理實踐的實用性技能;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解決物流管理專業學習與專業知識脫離的矛盾,未來的物流教育必須改進教學模式,增加實踐課,在實際操作中去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實際技能。

    三、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1.培養目標

    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是培養適應民航事業及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務社會、面向世界,培養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較強的學習與交流能力,堅實的經濟和管理理論基礎,較強的物流實務運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應鏈系統規劃設計、運營組織和全程實時控制等技術與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機場、物流企業、研究機構以及其他與物流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物流和供應鏈系統運行、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2.能力結構要求

    按照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容的了解,學生應在知識、技能和素質方面達到以下規格要求:

    (1)知識結構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礎課程的基本理論和知識;②掌握經濟類、管理類、法學類、金融類、會計學五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③掌握物流和供應鏈系統運行、規劃與設計、經營管理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

    (2)能力結構要求。①具有較強的收集處理信息、計算機應用和語言文字表達的實踐基礎能力;②具有物流與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第三方物流經營管理、供應鏈物流全程監控的專業實務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初步的規劃設計、方案制作、科學研究等規劃設計能力。

    (3)素質結構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②具有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的作風;③具有從事航空物流業務工作的基本素質。

    3.課程總體結構

    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總體思路是采用平臺加模塊的形式,通過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和航空物流專業方向的成組課,以及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程的開設,進一步理清了課程體系設置的層次。

    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從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大板塊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型運行機制。在理論教學體系中充分體現課程的層次性,在加強外語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語言表達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養時,搭建公共必修課教學平臺。

    在突出經濟學理論、管理學理論、系統論、物流學理論、供應鏈管理的教學基礎上加強基礎課教學、專業課教學、特色課教學、綜合素質課教學互相銜接和貫通,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由英語和計算機訓練、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等構建課程實踐訓練機制;由教學實習、專業調研、學年論文、科技活動等構建專業實踐訓練機制;由教育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構建綜合實踐訓練機制。從總體上講,在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實習環節上互相滲透并實現互動,在知識結構上體現拓展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

    四、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專業特色分析

    1.內部培養專業的特色

    考慮到航空物流這個新型專業的特殊性,針對調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從四個方面入手培養全面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別是倉儲,業務流程重組,航空貨運和國際物流。課程設置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分析可看到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增加了與航空物流有關的課程,包括民航貨物運輸、航空運輸經濟、航空法、空運地理和航空危險品運輸等課程,增強了課程的專業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兩個領域是運輸與倉儲,在航空物流中最能體現這兩個領域的部門是航空貨運部門和航材部門。所以增設了“航空器材計劃與管理”這門課程。

    (3)把案例教學溶入到每門物流課程中,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更新,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增強獨立實驗課、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重要環節的教學內容改革,著重考慮時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強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5)結合市場需求與學生的興趣,在選修課程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具有學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應用背景的特色課程,培養有一定特長的本科畢業生。開設了“航空危險品運輸”、“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等課程。

    2.增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基礎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質的體現,只有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證專業技能的實施。從航空物流企業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業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實踐的實用性技能的物流專業人才。企業原來招收的畢業生明顯感覺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企業需要的未來物流人才必須要突出綜合素質。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了實踐課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物流管理實踐的實用性技能,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定充分考慮了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新的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復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實現將直接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并促進區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從而提升航空領域的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軍李濟球林建華:物流復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質與知識結構[J].中外企業家,2007,3,36~39

    [3]陳 舜趙剛: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第6期22~23

    [4]彭純軍:國際物流復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創業,2007,6,101~102

    第4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海爾集團,網上直銷,電子商務系統

     

    海爾是國內大型企業中第一家進入電子商務的公司,率先推出電子商務開放式交易平臺,包括網站、BtoB 和CtoC系統。通過構建BtoC,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充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使海爾電子商務網站成為海爾與用戶保持零距離的平臺。海爾電子商務在經歷了多年來由定性模式向創新模式的艱難探索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而且已經邁向跨國電子商務大市場。

    2.海爾電子商務的運營戰略

    隨著海爾的快速發展,海爾的電子商務戰略的成功實施幫助海爾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2.1提升物流能力

    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優勢,海爾物流應用了世界最先進的SAPR/3系統和SAPLES物流執行系統是其物流信息系統不斷完善的保障。

    2.2改進網絡營銷方式

    海爾通過網上商城(eHaier.com)來開展網絡營銷,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1)采用先進的搜索引擎工具進行產品搜索。海爾的產品種類、數目比較龐大,在開展網絡營銷時,其站點能夠根據產品性能和價格對產品進行分類,以提供給客戶方便的產品搜索功能。

    (2)采用會員制進行產品銷售。在會員制銷售模式中,會員在其站點選購產品后,系統會自動驗證用戶的會員類別和所在城市,根據會員的基本信息,海爾俱樂部和海爾銷售分公司所在城市就會辨別該會員所享受服務及其他優惠待遇電子商務論文電子商務論文,大大方便了用戶對產品的采購過程,也減少了用戶對信息的依賴性。

    (3)采用先進的支付模式畢業論文格式。海爾的網上購物主要采取在線支付、貨到付款、銀行電匯三種支付模式。有了開展電子商務戰略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保障,海爾的網上支付就得到了用戶的信賴。

    2.3先進的信息管理機制

    包括先進的信息研發機構和信息系統的綜合構架機制。海爾的企業信息平臺,包括海爾的全球網站、子公司網站、產品搜索等功能,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企業物流信息系統、GPS系統等,這些都確保了海爾在企業跨國運作及物流等方面的順利運作,滿足了客戶的根本性需求。

    2.4 海爾電子商務的運營管理

    海爾的電子商務管理方法是實現其電子商務活動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從資源管理角度認識和運用了ERP管理系統,從電子商務活動整體角度認識和運用了供應鏈管理系統,從電子商務活動整體角度認識和運用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海爾整體評價了自己電子商務活動的成效。

    3.海爾電子商務競爭優勢

    3.1 海爾電子商務取得的成效

    海爾電子商務自試運行以來發展良好,系統運行正常。海爾開展電子商務建設的突出效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遏制價格戰,賣出有價值的產品過去各產品事業部各自為戰,現在應用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資源共享、統一營銷運作平臺,直接降低了交易費用。此外還遏制了價格戰所帶來的損失,保證了產品的附加值。

    (2)縮短市場響應時間,提高了客戶滿意度,企業內外部終端都能及時的進行信息互動,并根據預算要求自動生成所要的數據,而終端也可從網上分享信息,并能得到訂單的指令,以便對市場做出最快的反應。

    (3)零部件價格降低,質量上升,用電子商務平臺集中采購,發揮集體采購優勢,降價幅度逐年增加。

    (4)吸引供應商建廠并參與設計,獲取有價值的訂單。目前很多國際化的供應商在海爾周邊設廠,以快速滿足市場的要求,如愛默生、三洋等。

    3.2 海爾電子商務贏得競爭優勢的因素

    按照海爾自己的說法,他們是以“一名兩網”為基礎,與用戶保持零距離,快速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一名即知名品牌;“兩網”是指海爾配送網絡和支付網絡,然后利用網絡放大海爾的優勢,減低成本和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4.海爾電子商務對我國電子商務的啟示

    雖然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較晚,但是我國的電子商務有自己的特點與優勢電子商務論文電子商務論文,海爾電子商務的成功使人們看到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空間很大,海爾電子商務的成功對我們研究如何推動我們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1開展電子商務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開展電子商務沒有一個標準的模式,在美國,Dell公司可以越過經銷商直接銷售,但在我國,這種模式并不能被大規模推廣,因為現階段經銷商對生產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樣,海爾根據自己的情況走的是一條先把公司內部信息化,再把信息技術的應用由內向外延伸的道路,而對資金、技術實力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則不妨先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營銷、在線采購,然后再內部信息化。

    4.2樹立電子商務供應商庫存管理的理念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缺乏對客戶需求的系統整理,缺乏“顧客為本”的網絡交易原則。因此,必須幫助這些企業樹立起供應商庫存管理的理念,國家政府應積極組織各種研討活動,企業應積極開展各種宣傳培訓活動,讓企業職工真正了解電子商務和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思想。

    4.3電子商務技術能提高傳統企業的競爭力

    海爾充分利用當代最新的技術——互聯網,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公司的運營上,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從而使海爾走向了電子商務這條路,并不斷創新,最終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對其他企業也是這樣,要對當前的信息技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并掌握必要的方法。

    4.4要從戰略的高度看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一個事關企業發展的戰略問題,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改變了企業業務活動中的信息流程,把直線型的鏈狀信息改為了網絡型的信息流,但是,互聯網只是從技術層面上提供了這種改變的可能性畢業論文格式。如果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程序、業務流程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即使企業建立了網站,其業務信息流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電子商務意味著企業業務活動的網絡化,因此,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管理體制、決策程序、業務流程就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

    4.5制定適合電子商務的運作方案

    海爾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其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能利用電子商務的特點,設計合理的物流方案,建立地區、全國乃至全球的快速、準確、低成本與優質服務相配套的物流運輸配送網絡,包括計算機管理中心、運輸配送和庫存設施等等。公司運用電子商務后,公司的運作必然要發生變化,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支持電子商務的應用,會對企業的運作產生重要的影響。

    4.6建設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

    在電子商務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商業活動電子商務論文電子商務論文,信用同樣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電子商務需要信用體系,而信用體系已經最先在電子商務領域取得廣泛的應用并體現其價值。

    4.7加強電子商務宣傳和人才培養

    利用各種手段大力宣傳電子商務對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開展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逐步創造電子商務普及應用的社會環境,使更多的企業和消費者選擇應用電子商務。電子商務需要大量的具有多元化特點的計算機人才和網絡經濟人才,隨著國外IT企業的大量進入,人才的外流和流失更容易,作為電子商務企業要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人才視為企業之本,做到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凝聚人,用事業激勵人。

    5.結論

    海爾電子商務的成功依賴于其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信息管理機制、營銷網絡,這些前提是海爾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然后通過電子商務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了其客戶服務能力。海爾個性化電子商務滿足了人們多樣的需求,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海爾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化提供了參考價值。海爾網站與海爾電子商務的不同點等問題,本文均未涉及,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牟曉勇.經濟社會發展中電子商務的意義探析[J].現代商業,2009,(18):161.

    [2]梁旭.ehaier顧客與供應商的橋梁[J].電子商務世界,2001,3:63-65.

    [3]黃建康.電子商務使海爾集團贏得競爭優勢[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0,15(6):50.

    [4]劉偉江,王勇.電子商務風險及控制策略[N].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37-40.

    [5]史瑜璐.電子商務中的供應商管理庫存研究[J].大眾商務,2009,(102):82.

    [6]王譯.如何建設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J].網絡與信息,2009,(07):22.

    [7]祁志民,劉涌.淺談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學術交流,2009,(7):136-138.

    第5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物流專業;課程體系;中國;德國

    中圖分類號 G7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14-0019-06

    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進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工作。課程體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類型與質量,而目前學界有關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較少,且國內尚無轉型成功的樣板。在這方面,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發展已有70多年的歷史,課程體系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供我國地方本科轉型發展借鑒。文章以物流專業為例,比較了河北省某轉型試點高校和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課程體系建設差異狀況,旨在為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實施課程體系改革、促進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一、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課程體系

    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坐落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術學校、科隆商業高等專科學院、國家機械工程學校、德國保險學院、科隆州立攝影高等專修學院、科隆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學院、古默斯巴赫大學、圖書文獻高等教育學院8所學校合并而成,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卓越七校聯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員。2014年,該校共有教職員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轄11個學院,擁有道依茨校區(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區(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區(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庫森校區(Leverkusen Campus)4個校區[1]。物流專業是該校的品牌專業,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享有盛譽。

    (一)人才培養目標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掌握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及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具備供應鏈優化、物流系統設計、物流運營基本能力以及談判技巧,能夠熟練處理和解決企業生產與運營過程中實際問題的高級技術人才。畢業生的主要去向為各類制造公司、貿易公司、物流企業等,主要從事物資采購、物流行業數據處理及系統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課程設置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課程分為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踐課程兩類。專業課程共設置31門,其中29門為必修課程,9門為選修課程(9選2);2門為實踐課程,分別為實習實踐和撰寫學位論文。依據物流專業人才崗位工作任務及人才培養目標分類等級(BLOOM),將物流專業課程分為K1知識、K2理解、K3應用、K4分析、K5綜合、K6評價六個等級。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僅開設K3~K6課程,分別包括10門、11門、10門和9門具體課程,具體見表1。

    (三)課程安排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學制為3.5年,分為7個學期。一年級上、下學期均安排6門課程,學時量分別為540學時、450學時;二年級上、下學期分別安排6門和5門課程(含一門選修),學時量分別為450學時、360學時(不含選修課90學時);三年級上學期安排5門課程450學時,下學期為22周的實習實踐活動;四年級(僅上學期)安排2門專業必修課程、4門選修課程,學時量分別為135學時、90學時。其余為實習實踐課程(2周)和撰寫學位論文(11周)時間。

    (四)課程實施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實施模塊化教學,所有課程分為七個模塊,見表2,分別為模塊Ⅰ通用企業管理學與經濟學(8門課程)、模塊Ⅱ經濟環境與方法(3門課程)、模塊Ⅲ物流管理(8門課程)、模塊Ⅳ深入學習(9門課程,選2)、模塊Ⅴ軟技能發展與管理技術(8門課程)、模塊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門課程)和模塊Ⅶ實習實踐――知識遷移和撰寫學士學位論文。模塊Ⅰ~Ⅲ、模塊Ⅶ為持續實施模塊,模塊Ⅳ~Ⅵ為間斷實施模塊。模塊Ⅰ在第一、二學年(全年)和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持續實施,模塊Ⅱ在第一學年(全年)和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持續實施,模塊Ⅲ在第一、二學年(全年)以及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持續實施,模塊Ⅳ在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間斷實施,模塊Ⅴ在第一學年、第二學年(全年)及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間斷實施;模塊Ⅵ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和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間斷實施,模塊Ⅶ在第三學年的第二學期和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持續實施。教學方式因課制宜,有講授課、實驗課、講座課、研習課、練習課、實習課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極為靈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案例研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過程強調實踐性,根據課程需要及授課進度,可自主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踐。

    (五)課程評價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課程評價由全國工商協會(IHK)組織實施,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學年(中期考試),用于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學生通過考后可繼續學習,獲取參加畢業考試的資格,但此次考試成績不計入畢業總成績。考試采用筆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會計知識、經濟和社會福利等內容,時間為180分鐘;第二次為畢業考試,安排在第三學年進行,考試內容分為物流配送、商業管理與控制、經濟和社會福利、專業討論4個模塊,時間分別為180分鐘、90分鐘、90分鐘、30分鐘,前3個模塊采用筆試形式。物流配送模塊包括運輸、轉運、倉儲管理、物流服務、市場營銷等內容,商業管理與控制模塊包括成本收益計算及控制等內容,經濟和社會福利模塊包括經濟學和社會學中有關物流知識的內容。專業討論模塊采取口試形式,采取抽簽形式確定題目,學生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學生必須通過物流配送模塊考試且至少通過其他3個模塊的1個模塊考試方能畢業[3]。每門課程結束時,學校會安排內部測試,具體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轉型試點高校物流專業課程體系

    河北省某轉型試點高校(以下稱“河北轉型試點高校”)位于冀東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專業學校、一所中等范學校、一所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4所學校合并而成,設有4個校區,占地面積100余公頃。教職員工1600人,設有研究生部和19個學院(系、部)、64個本科專業、13個專科專業,涵蓋農、理、工、文、法、教育、經濟、管理、藝術9個學科門類。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貴州等15個省份(市、自治區)。物流專業實際名稱為“物流管理專業”,設在工商管理學院,是學校轉型發展的試點專業。

    (一)人才培養目標

    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系統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掌握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系統分析、設計、運營、管理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術,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運作,熟悉與物流管理有關的方針、政策及法規,能在企業、學校及政府部門從事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物流系統優化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的主要去向為工業企業、商業企業、物流企業、學校及各級政府機關,主要從事物流系統優化及運營管理、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綜合物流的策劃與管理、貨運、采購、配送、運輸、倉儲、物流管理教學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課程設置

    河北轉型試點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三部分。文化基礎課程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職業生涯準備與規劃、軍事理論、信息技術基礎、英語、體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語言(VF)、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業與就業指導以及2門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程、3門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程等16門課程;專業課程包括高等數學2、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概率論、會計學、微觀經濟學、線性代數2、統計學、市場營銷學、經濟法、商品學、物流設施與設備、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國際物流學、配送管理、運輸業務與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第三方物流、市場調查與預測、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供應鏈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電子商務、物流客戶管理、運籌學1、采購管理、倉儲管理以及3門專業限選課程、2門專業任選課程等35門課程;另外,還安排了38周的專業實踐及撰寫畢業論文(未納入課程管理)時間。

    (三)課程安排

    河北轉型試點高校物流專業學制4年,分為8個學期,課程及學時數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課程實施

    河北轉型試點高校物流專業實行學科化教學,部分課程組合成3個模塊供學生選修。所有課程分為文化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兩類。其中,文化基礎課采用講授法授課;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和專業限選課程,多采用講授法結合校內實習實踐實施教學。專業任選課包括國際金融、公共關系學、廣告學、消費者行為學、ERP系統、國際投資學、企業文化、商務禮儀、物流系統仿真、物流金融、國際單證實務11門課程,學生任選2門。專業限選課程分為3個模塊,分別在第三學年和第四學年的上學期實施。一是國際物流知識領域模塊,含現代報關實務、國際貨運、物流專業英語3門課程;二是流通領域模塊,含商務談判、推銷學、物流企業管理3門課程;三是生產領域物流模塊,含生產與運作管理、標準化與質量管理、推銷學3門課程。學生在3個模塊中選修任何一個模塊。第7學期學生在專任教師指導下撰寫畢業論文。

    (五)課程評價

    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在各學期結束前設立了考試周,每門課程實施單獨評價的方法,具體如表5所示。評價方式主要有考試、考查兩種,考試有閉卷和開卷兩種形式,考查包括撰寫課程論文、體會、調查(實習)報告等。考試課程有31門,占課程總量的59.62%;其余均為考查課程。專業實踐及實驗教學采用撰寫調查報告或實習報告形式考查,專業任選課程實行開卷考試,專業限選課程采用課程論文形式考試,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和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采用撰寫課程體會形式考查,計算機VF以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形式考察。選修課(包括專業任選課程、專業限選課程、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也采取考查方法,計入課程總學分。學生畢業前需通過國家級計算機應用能力一級考試以及英語四級、普通話二級乙等考試。

    三、中德應用技術型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差異

    (一)人才培養目標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要求學生掌握鄰近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兩類。鄰近學科知識包括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知識包括供應鏈優化、物流系統設計、物流運營的基本知識。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要求學生掌握的鄰近學科知識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專業知識則具體表述為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系統分析、設計、運營、管理的基本理論,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針、政策及法規等。與科隆應用科技大學比較,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要求較為籠統,雖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針、政策及法規知識等,但缺少物流運營知識等內容。在專業技能要求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強調形成供應鏈分析、物流系統構建及其運營、談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強調供應鏈系統、物流運營兩方面技能,對談判技巧未做具體要求。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強調畢業生去制造公司、貿易公司、物流企業等單位就業,具體從事采購、數據處理系統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則強調去工業企業、商業企業、物流企業、學校及各級政府機關等,具體從事的工作內容繁多,導致人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不強。

    (二)課程設置

    在課程數量方面,科隆應用技術大學設置了40門課程,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設置了52門課程,比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多12門。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比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少設置5門。基礎課程設置方面,河北試點高校數學課程設置較多,英語課程僅設置公共英語1門。科隆應用科技大學未設置數學課程,英語課程則包括英語I―經濟學、英語I―會計和金融、英語II―市場營銷、英語II―物流學4門。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強調學生軟技能的培養,安排了演示技巧、溝通能力、談判技能等3門課程,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僅設置了信息技術能力1門課程。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設置在第六學期、在相關企業實施,且每學期在各門課程實施過程中均設置了校外實踐活動(未包括在課程體系內)。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設置了38周實習實踐活動,分散在第四學期至第八學期實施。除第八學期在企業實施外,其余均在校內實訓室實施。

    (三)課程安排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前五個學期學習理論知識,基礎物流學、物流電算化和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基礎生產計劃與管理、毒害物品處理物流學、目管理5門課程在校外通過實習實訓方式實施,其他課程在校內實施。第六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實習,第七學期再返回校園,補充相關理論知識及撰寫畢業論文。河北轉型試點高校采用循序漸進的學科認知模式實施課程教學,第一至第四學期分別安排6門、5門、3門、2門基礎課程,第三學期安排了7門專業課程,第一、二、四學期均安排了3門專業課程。實踐及實習實驗課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學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學期分別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學校內實施。第七學期安排了實踐實驗課及撰寫畢業論文準備。第八學期安排企業實踐及實驗課程14周,并實施畢業論文撰寫。可見,河北試點高校基礎課學時安排較多,企業實踐安排學時較少。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第六學期整個學期安排學生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實習,河北試點高校僅在第八學期安排了14周。

    (四)課程實施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所有課程內含知識均實施了層次化分解,實現了模塊化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謂層次化,就是將物流專業知識和技能分為7個層次(級),促使學生能夠依照知識與技能認知規律實現梯次增進。同時,也便于具有學習基礎的學生實現學分轉移。將物流專業知識與技能組合為7個教學模塊,對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學習條件、模塊運用、授予學分、學習期限等作出了具體規定。學生集中學習某一個模塊,可迅速產生知識遷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學習內容,也可以持續數個學期。每個模塊以其不同的結構分解為若干個學習單元,共同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4]。同時,實踐教學滲透于各模塊教學工作之中,實現了“教學做”一體。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實行按每門課程實施教學的方法,容易使學生習得的知識凌亂。部分選修課程組合為3個模塊,但目的僅為方便學生選修。

    (五)課程評價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和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課程評價存在較大差異。評價主體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評價主體為全國工商協會(IHK),既評價學生“學”的情況,也評價教師“教”的情況。河北試點高校課程評價主體為任課教師,單一考察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評價目標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實施兩次綜合評價,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一次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考試合格可獲得中間證書直接就業。第二次評價為畢業考試,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頒發就業合格證書、畢業證書的標準。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設立考試周,單一考察學生某一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若有6門課程考試不及格,則失去了獲得學位的資格。評價內容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課程評價內容全國統一,均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課程評價內容為教師授課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脫節。評價方式方面,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評價方式多種多樣,河北轉型試點高校較為單一。

    四、推進河北省轉型試點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我國地方本科高校物流專業發展歷史較短,多數從商貿、工商管理、計算機等專業分離而成,帶有“母專業”性質,課程體系建設尚難適應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要[5]。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需要借鑒德國經驗,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需要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兩大問題,并確定所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類型、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等[6]。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將人才培養崗位具體確定為物流系統優化及運營管理、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綜合物流的策劃與管理、貨運、采購、配送、運輸、倉儲、物流管理教學及物流行政管理等,開設了多門共同課程,造成學生理論課負擔過重,難以加大實習實踐的課時數量。借鑒德國經驗,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按照本科層次物流專業人才對應的崗位群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使其適應企業生產經營崗位的需要。同時,要注重與企業、市場、政府的互動,注意人才培養目標與國際目標的接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力資源市場的需要,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精準,崗位指向明晰[7]。

    (二)課程安排實用化

    與科隆應用科技大學比較,河北轉型試點高校物流專業理論課程、必修課程、公共文化課程比重過大,專業任選課程涉及廣泛但學時數量安排較少,與學術型高校雷同,明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問題。借鑒德國經驗,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全面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工作,使其彰顯應用型特色。首先,針對本科層次物流專業人才所需的職業能力確定課程內容。以英語課程為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體現出明顯的物流專業特色,而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僅開設了應對CET-4考試的課程,亟待改進。其次,要進一步加強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再次,適應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增加國際經濟政策案例、對外經濟類課程,強化學生“社交禮儀”“演講與口才”“公共關系”“推銷與談判技巧”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在當前國家尚未出臺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課程標準的情況下,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盡快成立重點專業課程開發團隊,不斷推出一批實用型校本課程,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課程設計模塊化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將彼此關聯的專業教學內容組合成教學單元,再將相關教學單元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對獨立的課程模塊,增強了課程目標的崗位指向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產生知識遷移,形成綜合職業能力。河北轉型試點高校僅為方便學生選修,組織部分課程實現了模塊化,與科隆應用科技大學差距較大。借鑒德國經驗,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打破現實課程安排,立足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對本科層次物流專業人才職業能力的需求,合理確定課程內容,將各門課程資源實施整合與重組,形成若干教學單元,再組合成一系列課程模塊,供學生依據就業愿望自主選擇,進而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在設計課程模塊時,應注重模塊功能的全面性,對學習內容、學習條件、實踐教學、考核評價辦法等作出具體規定,用以規范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行為。

    (四)教學方式多樣化

    借鑒德國經驗,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盡快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根據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及課程特點,進一步加大實踐課程的課時數量,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企業實習實踐活動。前期可組織學生到企業參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獲得職業體驗,了解物流專業人才素質要求、職業特征及就業狀況;中期結合各課程模塊的教學進度,促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融互促,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后期應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教育形式,強化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融入職業環境,增強職業意識,提升職業思維,養成職業能力。

    (五)課程評價社會化

    科隆應用科技大學物流專業課程的評價主體是全國工商協會(IHK),評價內容及標準全國統一。目前,河北轉型試點高校任課教師在課程評價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難免帶有主觀色彩,評價結果缺乏公正性。多數教師將自己認為的重點知識作為考試的重點,未能考慮企業崗位需求及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根據費特曼(Fetterman,1994)授權評價理論,河北轉型試點高校應將骨干課程的評價授權于物流行業組織,實施社會評價,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考核教師的教學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物流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共同組成評價主體,滿足轉型試點高校課程評價的授權需求,實現對學生“學”的情況和教師“教”的情況的整體評價,以此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進程。

    參 考 文 獻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鐘靜.我國職院物流專業教育與德國物流職業教育之比較[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6]R雪瀧.新升格本科院校制定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高教論壇,2009(3):23-25.

    第6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財會本科;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

    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聯系行政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003年期.

    李瑞生.新經濟時代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認識.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00,():56.

    第7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物流管理專業的應用性很強,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學校實踐教學的開展。有的學校缺乏必要的實驗室建設,缺乏相應的教學軟件,即使有教學軟件也由于各種原因利用率不高。校外實習基地是學生熟悉企業,熟悉今后工作環境的主要途徑。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可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迅速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和業務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實習基地非常重要。學校要想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去鍛煉。但在現實中,校企合作存在一定難度。還有一些企業不愿接受實習的學生,一是覺得來了學生麻煩,他們要派人接待,還要給學生講解,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二是擔心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不遵守實習紀律,難于管理,也擔心會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接受了學生也是出于應付,最終使這種實習流于形式。

    二、辦學理念落后、實踐教學體系缺乏職教特色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就業率;人才培養創新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但一些高職院校在制定課程目標、設置課程時沒有根據行業、企業的需求來設置,也沒有企業人員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導致教學內容與物流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相背離,造成學生在就業時不能很快適應就業崗位。這些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另外,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實訓課程的開展往往停留在某個環節的實訓,這也制約了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應該加強產學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物流企業建立廣泛的聯系,充分發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走“產學做一體化”的道路。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

    (一)“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是指以應用能力為主體、以職業素質培養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為兩翼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不僅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注重資格證書獲取。不僅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還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意識,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三三三型”教學組織模式。“三三三型”教學組織模式是指課程設置三個模塊、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三個層次、實踐教學三個模塊。1.課程設置三個模塊(圖2)。通識模塊包括英語、計算機、形勢與政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這一模塊使學生初步確立將來為第一線服務的意識,掌握實驗基本技能和方法。專業模塊包括物流管理基礎、供應鏈管理、運輸管理、配送管理、倉儲管理、采購管理、企業物流管理等課程。這一模塊著重培養學生從事本專業所需要的常用技術,要求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應用性。職業培訓模塊包括普通話培訓、助理物流師培訓等。這一模塊根據職業需求注重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針對性很強。2.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層次(表1)。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是基礎層次:通過英語聽說訓練使學生能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日常英語會話,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通過計算機實訓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在學生學習專業課之前,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物流企業,也可以邀請企業人士到學校為學生作報告,使學生對物流業務流程有一個大體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層次是綜合層次:商務禮儀實訓、大學生物流管理沙盤模擬大賽、助理物流師培訓等主要是對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的集中訓練,使學生掌握物流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畢業實習是系統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物流業務中,是對學生在校所學知識的實際檢驗。通過畢業實習,能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第三層次是創新層次:通過參加物流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3.實踐教學三個模塊(表2)。實習實訓模塊包括入庫訂單錄入、入庫上架、出庫訂單錄入、發貨等,培養學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在物流企業的基層崗位上處理日常業務活動的能力。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主要是利用校外實習進行生產綜合實踐,完成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并把實習和就業相結合,實習期滿,經過企業考核,一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以留在單位就業,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第三模塊是素質拓展模塊,通過就業講座,社會實踐、各種比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構建“五階段、四交互”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五階段是指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功能,通過認識實習階段、學習階段、模擬實訓階段、課程實習階段和頂崗實訓階段,強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四交互是指課程內理論與實踐交互、課程間理論與實踐交互、學期內理論與實踐交互、學期間理論與實踐交互,通過此過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得到提升。

    第8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實體流動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以使各項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1]。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突出,推進現代物流發展,推動物流管理、物流技術的進步已經成為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許多省、市、地區已明確將現代物流定位為新世紀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相應于快速發展的物流產業,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緊缺,據預測國內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達到了600萬人,物流專業人才奇缺已經成為制約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師范大學于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物流管理專業,至今順利培養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畢業生,主要輸向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及政府(海關等物流密切部門)。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是根據物流管理專業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是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國依然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學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還處于不斷完善的發展之中。本文將解釋結構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對其本科課程設置進行整體規劃,以期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提供借鑒價值。

    1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整體統籌

    在調研國內開設物流管理專業較早的高校基礎上(北京物資學院、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廣東商學院等20多所已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確定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與重點。

    1.1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及重點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和廣博的科學素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統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掌握現代國際物流、港口物流與物流系統分析、設計、運營、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術,具備國際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運作,能在企業、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門從事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物流系統優化與運營管理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為了順利實現上述培養目標,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培養重點要突出兩點:(1)教學內容強調綜合性。為了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整個課程體系安排上,參考目前國內各大學加強基礎課程的配置,在“寬口徑、厚基礎”上下功夫,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課程內容以數學(含高等數學、概率統計、線性代數)、計算機、管理學、經濟學、信息系統、經濟法等學科為基礎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專業課程的涉及面要廣,使學生能夠適合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物流作業領域。(2)強化實踐教學。物流管理是一門特別強調實踐的學科,強化實踐教學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在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國內各大院校都緊緊圍繞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實際開設的教學內容中,實踐學分基本占到畢業總學分的近四分之一;課程實踐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約十分之一;在實踐實習環節中,普遍設立了“專業實踐”、“畢業實習”。

    1.2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整體統籌

    依據上述確定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重點,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設置課程類型、體系與學分結構情況設計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類平臺課(其中,校級平臺主要包括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基本原理、數據庫程序設計、數理統計、線性代數;院級平臺主要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物流學、財務管理和經濟法)占專業課的比例為49.5/(49.5+72.5)=40.34%,充分體現了為實現上述培養目標而強調的“寬口徑、厚基礎”;實踐環節(主要包括采購管理、物流倉儲管理、物流設施與設備、國際物流、物流信息管理、運輸與配送、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供應鏈管理、ERP理論與實務、生產運作與管理、現代港口物流管理等專業課程設置的實踐環節)占比為37/134=21.26%,這一點是上述強調物流教學內容實踐性的細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2.1 解釋結構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物流技術與管理技術相交叉的復合型學科,其教學計劃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另一方面,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國沃菲爾德教授于1973年開發的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結構問題的一種方法[2],是將復雜的系統分解為若干個子系統要素,利用人們的實踐經驗和知識以及計算機的幫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轉化為直觀的具有良好結構關系的多級遞階結構模型。因此,上述兩方面綜合決定了可以考慮運用解釋結構模型來進行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的制定。具體來講,解釋結構模型依據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有向圖模型和布爾矩陣,借助計算機技術,對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處理,最終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多級遞階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結構模型,以為更加科學合理地統籌安排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的時間分配、教學進程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結構

    在對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的高校調研的基礎上,遵照上述培養目標及重點,并通過江蘇師范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全系老師的共同商討,確定出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學開設課程及課程間先行關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據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可達矩陣R,歸納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對可達矩陣進行區域分解和級間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結構矩陣,繪制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多級遞階結構圖。

    逐一按照上述三個步驟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多級遞階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顯示,基于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分析的結果表明,上述39門物流管理專業主要課程可以劃分為12個層次,課程的先后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學期安排

    依據ISM分析結果,按照江蘇師范大學相關教學制度規定,需要將上述12個層次的課程考慮在7個學期安排(第8學期學生主要進行專業實習及畢業論文工作)。具體的學期安排如圖1所示。總體上來說,圖1依據ISM分析結果,依據課程間的邏輯先后關系,大一(第一、二學期)、大二(第三、四學期)主要安排體現基礎化、綜合化的基礎性課程和原理性課程,大三(第五、六學期)及大四上學期(第七學期)主要安排體現能力化和個性化的專業技能及實踐課程。

    第一、二學期課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養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軍事體育類課程等,考慮到大一是高中學習生活到大學學習生活的過渡,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課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學期主要安排《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哲學》及《政治經濟學》,其中,《高等數學》與《哲學》及《政治經濟學》課程是該學期安排的專業基礎課《管理學》及《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由于是同一學期,在時間安排上可考慮兩門專業基礎課略晚于上述課程4~6周;經過一學期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第二學期除了繼續經濟學的宏觀部分外,可考慮安排作為管理大類學生均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類課程《經濟法》、《會計學》、《財務管理》、《物流學》,與此同時,由于后續需要諸多計算機操作實踐技能,在此學期同時考慮安排《計算機基礎》。

    第三、四學期課程安排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無論在學分總量上還是課程難度上都較第一學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體體現在:第三學期開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職能作為一門課程的專業課程,包含《物流經濟學》、《采購管理》、《倉儲管理》、《物流設施與設備》;與此同時在《計算機基礎》上將計算機技能提升至《數據庫程序設計》水平;為了后續專業基礎課《配送與運輸》課程的順利進行,在第三學期需要安排作為該門課程基礎課程的《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第四學期安排作為后續規劃設計基礎工具的《管理運籌學》課程,遲4~6周安排《運輸與配送》;逐步開設《市場營銷學》及反映物流綜合職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由于該學年已經逐步開設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相應于每門專業課程,需要同時安排相應的實踐操作課程。

    經過兩學年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第五、六學期課程安排物流管理專業綜合職能類課程《國際物流》、《生產運作管理》、《供應鏈管理》、《現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論與實務》、《物流專業英語》、《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時為了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學年同時安排《統計學》及《統計分析軟件》課程。

    第七學期考慮學生就業、繼續深造及出國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質化、個性化的課程,包括《管理經典選讀》、《物流前沿專題》、《物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HRM)》、《質量管理》、《物流保險專題》、《科學研究與協作訓練》等課程。

    第9篇: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1.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

    雖然應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屬于本科辦學層次,但是對學生培養的目標和學生就業的側重點卻理所應當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養的物流人才側重理論和學術研究型,更擅長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論和某一項技術,掌握物流業發展的某一規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適合于行政事業單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關崗位。而與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則更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特征,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因此,應用性本科院校培養的物流管理人才應該是更適合物流生產活動中一線管理崗位叭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為主國家賦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點為所在地區服務,適當服務周邊地區。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緊緊圍繞“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和“能力型、創新型,創業型”的培養目標要求,針對區域產業發展,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和比較強的適應性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按照區域產業升級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專業課程設置與區域產業鏈緊密銜接,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培養方式。如本地的主導產業是服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石化產業和農業,物流管理專業針對這些行業的特點,設置服裝物流方向、電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農產品物流方向。為了讓培養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業接受,學生畢業后能順利上崗,學校要與各行業的相關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辦學,簽訂共同培養協議或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等適合不同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其源于地方、服務地方的特色。

    2.地方院校物流苷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尤其是物流管理專業就業難與企業物流人才嚴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體系存在一定問題。尤其對于服務地方經濟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與社會脫節問題嚴重,其原因主要表現為:

    2.1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制定不夠科學合理

    培養方案的優劣決定培養的人才的素質和社會適應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職老師集體討論的結果。據調査,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起步較晚,招聘的教師大多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的,并非物流專業畢業。而且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沒有接觸過社會。因此,培養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認會存在閉門造車的現象,缺少企業管理層的參與和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調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缺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合。因此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論性較強,實踐性不足。

    2.2課程設置大而空,與地方產業聯系不密切

    據統計,目前全國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有600多家,其中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地方院校有200多家。不管是綜合類高校還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對物流管理專業評估采用統一的標準,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顯。很多地方院校課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來設置,專業課程標準化嚴重,沒有地方特色,沒有行業特色。例如大多數學校統一開設《物流學》、《供應鏈管理?、〈傑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運輸管理>、《物流經濟學》、《存管理與控制》、《物流技術與裝備》等課程。即使有些高校劃分了具體方向,如企業物流、國際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課程設置通常是一些常規課程,如企業物流方向中設置了Cik業物流>、《物流戰略管理>、〈性產運作管理)等課程,沒有一項與地方產業相關的課程和方向。同時,課程開設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知行分離。即便設置了實踐課程,開設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論講解為主,使培養的學生從事理論研究功底不深,動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導致就業時的高不成低不就。與此同時,大多數院校不重視實踐教學考核,考核方式不規范,考核力度遠遠低于理論教學。

    2.3 實踐教學條件有限w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教學是其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課程中開展一系列實踐教學,在課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實驗課程,如物流倉儲、配送作業流程操作和物流相關軟件的操作。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可以建立專業實驗室或者開展校企合作,將實踐基地建在企業。而實際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導致資金缺乏,實驗室建設簡陋,技術設備較為落后,無法正常開展教學。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積極的與地方物流企業或物流園區進行合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但因為學校位于二三級城市,當地的物流企業均為中小規模企業,企業業務量小、操作簡單低端、管理落后,無法提供教學所需要的實踐條件,致使實踐教學難以開展到位。

    2.4師資結構不合理,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缺乏

    物流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具有充足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擔任教學工作。但事實上,很多地方性院校為了實現綜合院校的發展目標,提升本校師資層次,只追求高學歷、高職稱,忽視教師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專業實踐能力,導致很多物流管理專業表面上師資較強,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占較髙比例,但真正能擔任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任務的卻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師不是物流相關專業畢業的,缺乏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對于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物流管理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卻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進入學校。此外,副高以上職稱評審條件也由省里統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論文、專著等,導致很多專業教師忙于學術研究,對實踐技能的提高漠不關心和重視。

    3.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物流管理實踐教學改革的趨向

    3.1調整優化物流專業結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集群對接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學生就業崗位需要為導向,并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強調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因此,學校應與當地產業緊密結合,要根據地方主導產業結構,建設一區一品的特色專業群,形成專業集群效應,實現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和新型產業的對接,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髙技術人才。如廣東惠州本地主導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石化產業,惠州學院作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為此設置了相應專業院系:電子系、服裝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專業并沒有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順利就業于本地產業服務中。因此,該校物流管理專業應緊緊圍繞這些產業進行專業方向調整,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增設石化物流方向、電子物流方向和服裝物流方向。在方向培養方面可以采用訂單培養模式,企業有什么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就可以設置什么樣的課程與之對應。如石化物流方向可開設危險品化工知識、石化加工流程與工藝、危險品儲運、化工物流裝備使用與維護等。教學過程采用雙方合作培養模式,化工類的專業教師主講危險品化工知識、石化加工流程與工藝等課程,物流專業的教師主講物流學、危險品儲運、化工物流設備使用與維護等課程。

    3.2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真正實現校企合作辦學

    (1)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驗室的建設需要充足的場地和資金,同時物流設施與設備的種類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條件差、政府資金支持不足的雙重影響,難以進行大型實驗室建設。同時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線城市,本地嚴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為了保證地方院校實踐教學的需要,就要建立經濟實用型且能培養地方性一線管理人才的實訓基地。如選擇建立《物流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這種實驗室建設成本低且實用性較強,能模擬第三方物流企業整個管理和作業系統,通過構建整個經營環境的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經營管理理念,使其具備一定管理能力。另外,還可以購置或者與企業共同開發一些符合物流企業和工商企業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軟件,如〈潘三方物流軟件》、《供應鏈管理軟件》、《倉庫管理系統軟件》、〈淀輸配送系統軟件》、《物流系統仿真軟件》等。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模擬整個物流運作流程和整個物流系統的優化與設計過程,提高學生對整個物流過程的熟悉,在虛擬的操作過程中讓其具備實踐中的組織和協調管理的能力。

    (2)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除了學校自建實驗室,實踐教學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和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去企業進行參觀和頂崗實習,可以有效地節省教學成本,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但在校外實習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實習基地企業選擇不當會給人才培養的質量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學校有關部門從企業的需求、學校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力資源優勢和企業的物質資源優勢,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探索建設“校企合作”辦學的訂單培養模式。如讓合作企業設置實訓的生產崗位和企業培訓中心,提供培訓崗位,實現人才培養校企共同承擔,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企業主導實踐教學并兼有學生成績考核。可以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理論教學階段,由學校老師進行講授,-二個階段是實踐教學階段,請企業高管進入課堂或者直接讓學生帶著問題到企業實訓崗位,親身體驗,使其主動發現問題、‘決問題。

    3.3實施校內實踐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方法由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進行“滿堂灌”的被動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參與、老師引導和指導,以掌握技能、綜合運用理論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教學目標的主動式教學。可采用啟發式案例教學、歸納式教學和項目設計式教學蹲方式。

    (1) 啟發式案例教學法

    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積極使用案例教學。在講授理論知識之前先讓學生試著閱讀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啟發、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之后再結合案例問題進行知識點講解和結合。在知識點講解完成后再分組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一些相關案例,讓學生從中熟悉物流行業概況,包括企業發展沿革過程、營業項目、服務特色、設備設施基本情況以及具體的作業流程和發展戰略等,使他們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培養其洞察、判斷和分析能力。

    (2) 歸納式教學法

    教師先安排學生去企業參觀和體驗實習,然后再根據實習內容,安排學生進行理論問題的討論。然后老師再通過適當的點評和統一分析講解,把學生感性的、零亂的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3) 項目設計式教學法

    在落實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帶學生深人企業調研,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在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將不同問題設計成不同設計項目,布置多人為一組共同參與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項目。按照全國物流設計大賽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學科知識,根據實際情況共同討論、研究后將任務分配給每個人,讓其獨立完成各自任務,最后由項目小組負責人匯總后整合提交設計方案。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防止理論與實際脫節。還可以使得不同性格愛好和不同基礎、掌握不同方法的學生在合作中得到協調能力的提高。

    (4) 將競賽類活動列人人才培養計劃

    將與物流相關的“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大學生挑戰杯”、“暑期社會實踐”等競賽項目列人到大學生培養計劃中,成為實踐教學的必要環節,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至少參加兩次此類競賽活動才能獲得畢業學分要求,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參加此類活動,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實踐能力,必須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積極從企業行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專業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構建靈活多樣的彈性用人機制,努力打造一支專兼聘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養,與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雙師型”教師校外實習、培訓基地,通過頂崗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盡可能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引導教師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改革應用型院校教師職稱評審、職務晉級等方面的評價標準。

    3.5進行學生考核機制改革

    大多數髙等院校存在統一的評估制度和重理論考核輕實踐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應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出臺符合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大學特點的評價體系和評估制度氣其次,學校實施以實踐能力考査為主的實踐教學考核新方式。現代社會企業需要的是既有理論又具有實踐技能的綜合性人才,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適合實踐教學的考核機制。該考核機制要強調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案例討論的深度和廣度、技能展示、合作協調的團隊精神等P1。

    (1) 積極推行“雙證制”

    將理論考試和應用技能考試作為畢業考核的雙重要求,在正常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加社會開展的各項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的水平等級考試,包括全國物流師證書、報檢員證書、報關員證書和國際貨代員證書等,為學生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

    必須改革傳統的以筆試為主的實踐教學考核方式,建立筆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試制度。對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采用實際操作、口試、上機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上機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合理性來確定成績。通過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學考核體系,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環境中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物流設計大賽、相關的社會活動和各種職業技能測試。

    (3) 改革畢業論文考核方式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www|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