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拒絕野味倡議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品德課堂;韻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9-232-03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斯賓塞語)。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教育只有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義。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的生活過程,課堂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從現實生活實際出發,才會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價值。《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認為:“思想品德是從生活中形成的,是為生活服務的;道德的形成要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踐履,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學生親身體驗、探究。”基于此,本人認為思想品德教學應打通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教學以生活本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的源泉,將課堂塑造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發展的過程,演繹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韻律,彰顯思想品德課堂的生命力。
一、導入生活化,孕育學習激情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基礎性資源,是師生課堂交互作用的起點。導入直接奔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現象聯系在一起,能有效地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思想品德學科的聯系,打通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將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使學生從中孕育相應的問題意識展開學習,從而使他們感到課堂活力,進而對思想品德課堂產生親切感、眷戀感。
例:在《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一課導入時,我給學生展示了這則網絡笑話:俺們村很窮,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學生一看完這則笑話立即來了興趣,有的甚至放聲大笑起來。面對這一情形,我馬上就說:“我們把這段話當作笑話講,而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就是事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本瓦@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拉開了新課的帷幕。由于注重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創設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最終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讓學生覺得“思想品德課內容,就在我身邊”。
二、情境生活化,陶冶學習情感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可見,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思想品德教學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或模擬具體的生動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再次體驗生活,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體驗,最終從感性認識,經過內在思維,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思想品德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比如可置身社會生活,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教學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到籃球場感受體育比賽中規則的重要性,體會社會生活需要規則。也可圖片展示生活,以圖片展現某種特定生活情景也能讓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例:在《珍愛生命 善待生命》一課教學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組織學生模擬“野味餐館”情景:小德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時分,爸爸提議去一家當地有名的野味餐館吃野味,小德和媽媽積極響應。在餐館中,小德因發現菜譜上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而提出疑問,老板回答,“我們都賣了好多年,……”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小德一家的行為反映出哪些社會問題?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為什么?如果有人請你吃野味,你怎么辦?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會怎么做? 這一課,模擬生活情景的再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體驗的愿望與需求,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融入這種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內化效果。
例:在《誠實守信》一課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拒絕謊言,我首先向學生展示如下幾個情景:情景一:中段考成績揭曉后,班主任讓同學們把成績告訴家長。小明的英語只考了53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的英語只考了53分,肯定會把我大罵一頓。不如干脆告訴他我考了80分,只要不給他看試卷就行了。但,如果他以后知道了呢?”情景二:數學作業發回來了,小亮得了100分,小智才得70分。數學老師表揚小亮時,小智的心里很不舒服,她想:“我明明看到小亮的作業是抄來的,我自己老老實實做的卻得不到表揚,回家后還要挨爸爸媽媽批評,真是太虧了!下次我也要抄??墒浅瓌e人作業這種事情我從來沒做過。我該不該抄一回呢?”情景三:小誠在學校小店買東西,售貨員多找給了她5塊錢。她當時沒吭聲,出了店門卻在想:“我要不要把錢退回去?”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依據自己的想法給以上的主人公提出建議,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學生將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不僅調動其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了誠信對于做人和做事的重要性。
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感喚醒。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努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心靈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參與體驗,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去重演、再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學科的思想方法,去發展思想品德學科的思維素質。
三、課堂活動生活化,享受學習樂趣
課堂教學要實現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就應該讓學生敞開胸襟,把生活擁入自己的懷抱,主動去想像、去體驗,引導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知識,指導現實的生活,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去感悟、升華學到的思品知識,從而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更生動、更有效。正如有的學生說“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蝗绻屛覅⑴c其中,我會明白?!币苍S這真是“體驗”的奇妙之所在吧!這就啟迪我們: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參觀、訪問、調查、交流、角色表演、模擬活動、辯論討論”等活動來實現教學活動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促進良好思想品質的內在生成,升華思想品德價值觀。
例:在《自我保護》一課教學時,我給學生展示一則生活場境:小聰在網上結識了幾位網友。一次聊天時,網友“紅塵笑”提出:要與小聰見一面,并說一塊外出游玩。小聰非常猶豫,一時拿不定主意。由此設問:“小聰該不該與網友見面?”這個問題在學生討論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學生各自談了去與不去的理由。通過這一生活化活動場境,讓學生思考討論,增強了學生體驗,同時也教育了學生正確對待網絡信息,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例:在《拒絕誘惑》一課教學時,如果僅是通過言語向學生灌輸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樣做,往往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通過現實生活中人們唯利是圖、視賭如命等反面材料,讓學生討論并發表各自見議,或者借助電腦課件以圖片或錄象等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用教師再灌輸,學生的頭腦中就會接受“洗禮”,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因為生活是通過活動展現的。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既用腦想,也用眼睛看,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心靈感受。從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德育品質的內在生成。
四、探究生活化,感悟學習體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已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理念和環節。但“合作探究”離不開生活實踐,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善于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杜絕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也充分體現了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教材體例編排上活動內容化、內容生活化的特點設計一些生活話題,將學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過生活引路,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例:在講授《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課時,我就事先讓同學們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權益受侵犯的行為,課堂上讓學生就消費權益被侵犯的行為后怎么做,談談自己的想法。有同學說:找人教訓一下商家,出出氣;有同學說:打12315消協投訴熱線;有同學說:找“民生熱線”、“新聞熱線”曝光商家;也有同學說:要積極與商家協商解決等等。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并就解決措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維權途徑: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時,要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使問題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建構的積極性,使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就怎么樣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開展認真的思考,尋找符合社會規范的方法。
例:在《直面挫折》一課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我設計了記者在線環節,采訪了學生幾個生活化的問題:1、學習生活中你是怎樣面對挫折的?2、面對挫折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還有什么疑問、困惑嗎?說出來讓同學們幫你解決。讓學生敞開心扉,有話可說。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
正是這種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產生活生生的、真實的感覺,激發了學習的動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僅樂于探究,學會自主構建知識網絡,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實實在在的事實中理解并接受理論。還幫助了學生學會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分析、歸納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觀點、立場、方法和原理,并能運用這些結論去解釋、分析、說明更多的社會現象。
五、課堂延伸生活化,升華學習價值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政治課用于活動的時間應不少于總課時的20%。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思想品德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吸取生活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從而樹立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币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在課前或課后,我經常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課后。我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有哪些衛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后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從中我發現學生設計出了許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傳欄進行環保宣傳的,有一起合作寫環保倡議書的,有寫給某某廠長的信,信中誠懇指出危害的……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學習了《自我保護》后,我讓學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護、自護卡”。要求:作品應便于攜帶,上面印有匪警、火警電話和當地派出所、醫院、消防隊的救助方式與電話號碼等。并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說法》并要求寫出觀后感。這個案例,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系,為學生行為踐履提供了生機勃勃的表現平臺,既復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也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現實生活是動態的、復雜多變的,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與艱辛,體驗他人奮斗與幸?!瓘亩嬲S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這樣才能達到思想品德課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