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的美育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美術活動;情感教育;藝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基本途徑,它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美術是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之一,有其獨特的作用,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它對培養幼兒的情感、觀察力、積極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當今美術教育的新理念,談談自己在幼兒美術教育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四點做法。
一、愛幼兒,是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愛的教育,沒有不需要愛的孩子。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過于情。”在美術活動過程中,不管孩子會畫還是不會畫,也不管他們畫得好不好,教師都要在活動中傾注一腔愛心,給予他們親切耐心的指導,讓孩子有一種愛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孩子繪畫的興趣,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學中常常碰到有的孩子對活動不感興趣,有的卻過于興奮,教師應該對幼兒滿腔熱愛、關心、愛護,使幼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樣老師提出的要求,易轉化為幼兒學習需要的動力。還可以手把手教,并在教的過程中,用眼神、輕撫等激勵的方式告訴他們“畫得不錯”,教師通過表情、動作、語言的作用把課進行得有聲有色,以牽動幼兒的情感,幫助幼兒更準確地感知和理解。
二、要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交往環境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善于發現每個幼兒細微的進步,并用語言動作對他們的進步表示肯定,讓孩子在這小小的成功中樹立自信心,美術興趣班有一名幼兒,父母雙方都是知識分子,對孩子有著極高的教育期望,反而使孩子變得畏畏縮縮,不愿動筆。有一次,畫“和平鴿”時我手把手耐心教他,并鼓勵他自己動手畫,由于他對小鳥、鴿子等非常感興趣,逐步產生了興趣,盡管畫得亂糟糟的,但畢竟他能勇敢地動手畫畫,就此事我在美術班公開表揚他,肯定了他的進步,在我的指導下他也越畫越好。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怎樣的一個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教師必須學會以境激情,在美g活動中要教幼兒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學會去關心別人,去愛別人,要引導能力較強的孩子幫助較弱的孩子,把單獨的個體融入到整個集體之中,在一個班集體中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對于在美術活動中“搗蛋”,喜歡在別人的畫上添上幾筆的幼兒,教師也不要嚴厲訓斥,而應了解他們這樣做的動機,并積極引導,告訴他們破壞別人的作品不是好孩子,教育他們從小養成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三、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社會,激發美術創造的情感
所有的藝術活動都是自然與社會的折射。美術活動更是如此。教師應有一顆寬厚、仁愛之心,引導幼兒接觸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經常帶幼兒去散步、游園、參加種植活動,使他們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開展美術活動能促使幼兒去觀察自然和社會,而幼兒美術作品則能充分體現幼兒觀察自然和社會的結果。就拿畫《美麗的春天》來說吧,教師不是坐在教師里空講或漫無目的地帶幼兒在公園里玩,而是讓幼兒體會到通過自己的發現去解決問題的愉悅,并將這種愉悅帶到下一次的發現中去。再如有的幼兒性格內向敏感、缺乏自信心,教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他們的愛心,多給他們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美。從而激起他們去主動發現美,產生一種快樂與滿足的情感。
四、通過審美培養幼兒美的情感體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兒亦是。面對社會各種各樣的事物,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去發現美,去感受美。美的事物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和興趣,如鮮艷的顏色、優美的造型。這些外界事物的美應多讓幼兒去觀察、欣賞,并讓他們用自己的筆畫出來。例如:幼兒通過欣賞鮮花、樹葉、天空、小草等顏色,獲得了對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美好情感體驗。在欣賞了城市、房屋的造型后,激發了對建設美好祖國的熱情,而那些美好的行為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也可通過美術活動或日常隨機教育讓幼兒去發現、去感受、去表現。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讓幼兒在不斷的發現感受中獲得各種美好的情感體驗。一個具有情感行為的孩子,一定是樂觀、自信、且能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的孩子。
關鍵詞:室內設計; 功能美; 藝術美;論文下載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化住宅不只是簡單的棲身之所,而且是能讓人們在工作之余,調節精神生活,實現個人愿望和愛好,從事學習、社交、娛樂等活動的多功能場所。“設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全過程,在講功能的同時,經濟性與美感享受是同時交融的。”[1]因此,我們除了充分重視現代化條件下的物質需求即使用功能外,也要著重強調精神需求即藝術美。
一、現代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現代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環境。室內空間環境既有滿足相應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一定的精神因素。
室內設計的目的是將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環境,這正是以人為中心,為創造出美好的生活、生產的室內空間環境。從廣義上講室內設計是一門大眾參與很廣泛的藝術活動,是設計內涵集中體現的地方。室內設計是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環境條件的重要活動,通過運用現代的設計原理進行功能與藝術的設計,使空間更加符合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室內設計的功能美
如今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室內空間的合理劃分和室內設施的功能性顯的尤為重要。功能美在室內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人們對物的功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簡單,而是由功能性提升為功能美。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前提下充實其精神生活,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所形成的功能美在室內空間中的運用極其重要。室內設計的功能是物質的,也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室內設計功能美主要體現在空間設計和功能的合理規劃上。
“功能雖不是產品設計的唯一目標,但卻是造物的首要目的,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必須滿足人們的某種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產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屬性,是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也是產品設計的核心。”[2]室內空間設計也如產品設計一樣應注重實用性,具有功能美的空間體現出人性化特征,室內空間是營造空間環境的主體,一個能夠令人身心愉悅的居住環境,首先應當滿足在功能上的需求,注重科學的人體空間比例,其次要注重空間中材料運用的宜人性以及結構劃分的科學性。也體現著空間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感,達到功能美與形式美的協調統一。
“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使用和審美的統一,并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而是客觀規律的必然。”[3]合理的功能劃分是前提條件。居室空間是家庭成員居住、活動、交流、休息的場所,應處理好各空間層次關系,使居室空間更好地體現其功能價值。經過設計改造后,會讓布局變得合理而實用。例如對原格局不合理的戶型進行拆除改造劃分,給空間重新定位,賦予空間新內涵。原有客廳大而不當,餐廳小而不能且有過道。經過整體修飾變化,空間頓時開朗明亮,視覺得以延伸及穿透,改變了小空間的局促與不良采光。雖然面積不大,但各功能的設計卻恰到好處。
三、室內空間藝術美的塑造
室內空間藝術美塑造體現了室內設計具有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兩重性,設計在滿足物質功能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滿足精神功能的要求,精神功能的創造也就是藝術美的體現。室內藝術美塑造主要依靠視覺,涉及到布局、軟裝飾、陳設及色彩等要素的搭配所形成的風格,進而產生對空間整體形態的印象美。如今建筑物不斷增多,空間形態也各具特色,人們對家居室內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居室的藝術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表現主要體現在色彩、軟裝飾及陳設上。
(1)色彩
在室內環境中色彩設計占有重要地位,室內空間是否富麗堂皇、艷麗多彩或淡雅清新與色彩搭配密切相關。室內色彩搭配必須符合空間構圖原則,及色彩對空間的美化作用,正確處理協調和對比、統一與變化、主題與背景的關系。同時色彩設計還要體現穩定感、韻律感和節奏感。
(2)陳設
室內環境中如果沒陳設品,給人的感覺將是平淡無味的。陳設品不僅能豐富空間的層次,還可以使空間具有藝術與個性特點。陳設主要包含具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物品的陳設布置,與具有純粹裝飾藝術美化功能物品的創意設計,也包含對固定在室內空間建筑界面上的藝術配套、呼應可移動物品的陳設布置設計,使他們符合室內總體空間藝術的構思、創意,做到功能要求與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
(3)軟裝飾
室內藝術美是由整體氛圍反映出來的,如今輕裝修重裝飾以深入人心,所以室內軟環境是居室裝飾的重點組成部分。為了追求室內空間整體視覺美感,室內紡織品應通過設計和處理,使紡織品的外觀具有自然的視覺效果,營造一個對人類身心健康,符合人們追求時尚、自然、藝術的室環境。
總之想營造出理想的室內環境,必須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才能營造出理想的現代室內環境。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于室內功能美和藝術美的的要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除了重視基本的物質需求外,更要著重強調精神需求。因此室內環境美的設計必須是功能美和藝術美的交融統一。
參考文獻:
[1]柳冠中,歷史—怎樣告訴未來[C] 裝飾藝術文萃.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1:318
關鍵詞:民間美術;表現功能;文化意義
0 引言
色彩對人們的心理變化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比如說張揚的色彩會對人們的視覺有著極大的沖擊力,因而,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我們的生活習慣與心理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民間藝術作為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鄉土氣息,具有較強的地域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充分的體現出來當地居民的情感,在美術作品中來展示居民的生活習慣與心理特征,也能體現出畫家在畫中寄托的情懷。一幅優秀的畫作不僅能夠體現出作家要寄托的情懷,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信仰。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在不同的階段內運用不同的色彩來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信仰,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根據這個變化的特色,筆者對民間藝術色彩所表現出來的功能與文化的意義進行探究與分析。
1 民間美術色彩表達的形式
民間美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一個地方的特色,由于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在這個期間民間美術也是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同變化而變化的。在畫作中通過對民間美術色彩的表達方式來研究是可以探究出當地的歷史也是在不斷進步與變化的,同時也會看出色彩在運用上具有很大的差距,不同色彩的組合起來可以象征出來不同的意義,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同的變化,因而在對民間美術色彩表達分析中,是可以明確的看出當地人們的心理變化,社會觀念的變化。
1.1 豐富人們的想象力
若是想要使人們的情感表達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民間美術中就應該要充分的運用色彩,不同的色彩進行組合起來在心理上就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比如說當人們一看到紅色首先就會好受到熱情,向社會傳遞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對人的發展都會起到一種積極的影響。
1.2 體現協調性
很多的民間美術作品在創作的時候會運用極為豐富的色彩,但是如何才能夠看出一幅作品的好壞,主要就是看這一幅畫作的色彩是否具有協調性,在一幅畫作中,只有將色彩能夠合理的搭配起來才會體現出應有的美感。只有色彩合理的優秀作品才會讓愛不釋手,而這些畫作有著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對色彩的要求極高,并且有著極強的控制力。在我國古代的民間美術畫中,對色彩的運用就極為嚴格,比如說在對女性畫作的時候通常主要就是采用較為柔和得色彩,運用該種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女性陰柔的美,甚至有些畫作中整幅畫作色彩的作用都是柔色,這樣的畫作就會顯得缺少生機,毫無靈動的感覺,人物在表達的時候也沒有辦法表現出傳神的情態。
2 民間美術作品的表現功能
2.1 審美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審美功能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而當前民族美術也在不斷的迎合人們的審美觀念。所以,民間美術作品色彩在運用上要在傳統色彩的基礎上不僅要追求視覺上的效果更是要追求心理的效果。民間美術作品中色彩首先的功能就是發揮裝飾的功能。色彩進行表達的情感主要是通過人們的想象得出來的。還是以紅色為例子,在我國的喜慶的日子里,紅色是場地布置的主要顏色,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紅色給人們帶來的視覺上的影響。
2.2 象征
民間美術象征的主要是指表示出有一種事物的符號。我國色彩在民間美術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觀色",畫家通常都會作用其中的有一種顏色來表達出所象征的意思。
2.3 情緒表現功能
根據心理的研究分析表明可以看出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調動人們的情緒。同樣的道理,不同的色彩作用是可以體現出不同的人們的心態。就紅色來說,紅色運用可以體現出人們的熱情與活力。
3 民間美術作品的文化意義
3.1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民間美術主要是為了滿足廣大勞作人民而創造出的民族結晶,其在發展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質,在作品中充滿了真善美,有利于凈化人們的心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3.2 弘揚本土文化
民間美術作為美術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形成的源泉,應該要充分的認識到根本所在,只有這才會充分的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會弘揚發展本土文化。現在有很多青年的藝術家對國外的文化很是追求,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只有本土文化才能創作出高品格的畫作。
3.3 開拓民族的創造性思維
民間美術作品在發展中有利于開拓人們的思維,使得人們的思想更具有創造力。當前我國很多美術院校都會聘請民間藝人前來傳授色彩等造型的技巧,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視覺感官,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敏銳性等。
總之,民間藝術中色彩的作用具有很強的控制,運用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展現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心理活動等。
參考文獻:
[1]劉慶慶.民間美術色彩的表現特征及文化功能[J]. 許昌學院學報. 2007(06)
[2]馮東,陳俐燕,李丹.民間美術色彩的表現功能與文化意義[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1)
[3]耿涵,馬知遙.“非遺”語境中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的共向發展芻議[J]. 民俗研究. 2014(02)
【關鍵詞】 燒傷;皮膚移植;功能;美學
0引言
皮膚不僅是具有復雜功能的器官,同時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審美器官,是反映人體美感的第一觀察對象. 我們在顏面部美容皮膚移植和非顏面部大張篩狀皮移植經驗的基礎上,對非顏面部中小面積深度燒傷皮膚移植技術進行了探索和改進,充分照顧皮膚移植的受區和供區的愈合質量,使中、小面積深度燒傷的整體愈合質量更加符合人體皮膚功能與美學要求.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2005接受改進的皮膚移植術病例592(男 378,女 214)例,年齡2~57(平均32.6±9.1)歲,12歲以下兒童15.7%. 燒傷面積1%~38%TBSA,深度(深Ⅱ°,Ⅲ°)燒傷面積1%~31%. 致傷原因:熱液燙傷45%,火焰燒傷47%,化學燒傷8%.
1.2方法
1.2.1創面處理
在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盡可能早地采用淺切痂或削痂法清除創面壞死組織. 深Ⅱ°創面可保留薄層真皮深層組織,采用削痂法時,創面需用手術刀將創緣切割整齊,便于與游離皮片精細縫合. 創基徹底止血,充分沖洗,以備受皮.
1.2.2中厚斷層皮片取皮術
中厚斷層皮膚供區選擇依次為背部、側胸、腹部、大腿前外側、大腿后內側、小腿. 受區創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機取皮;創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機結合滾軸取皮刀或電動切皮機切取薄中厚皮. 無論應用何種取皮器械,供皮區均注射10-3 g/L腎上腺素鹽水. 滾軸刀取皮時,手術者與助手應將供皮區進行充分牽張,于成人背部可切取寬達15 cm,面積達600~800 cm2的整張薄中厚皮片,鼓式取皮機采用連續取皮技術也可切取面積達400 cm2的大張中厚皮.
1.2.3供皮區覆蓋
在體表皮膚較薄的部位如下腹部、,發現供皮區創面有細小顆粒脂肪外露,應另取刃厚頭皮覆蓋創基. 以多層凡士林紗布覆蓋供區創面,厚棉墊加壓包扎,7~10 d去除外敷料,保留內層凡士林紗布,直至創面痊愈后自行脫落.
1.2.4皮片移植
所有皮片不開洞,皮片的長軸垂直于受區部位縱軸平鋪,皮片與創緣3/0絲線毯邊縫合固定,皮片與皮片之間連續縫合. 如果滾軸取皮刀切取的皮片邊緣形成小鋸齒狀,應略做修剪以利皮片與皮片對接嚴密整齊,力爭皮片移植后不裸露任何創面. 特殊部位如腋部、頸部、臀部、會應以粗絲線打包固定敷料,然后加壓包扎;四肢植皮可單純加壓包扎. 受皮肢體常規石膏托制動,1 wk首次更換敷料. 如果首次更換敷料時發現有皮片移位或皮片成活不良,應立即補充植皮.
2結果
2.1皮膚移植
采用改進的皮片移植術受區面積1%~30% TBSA,平均(11.2±2.7)%TBSA,受區部位:手背427例次,上肢284例次,下肢171例次,前軀84例次,會陰29例次,臀部、肛周26例次,全部病例皮片成活率均>95%,移植皮膚100%成活為91.9%(544/592). 影響皮片成活的原因分別為血腫4.4%(26/592),皮片移位1.7%(10/592),創基循環不良1.5%(9/592),其他0.5%(3/592). 供皮區2 wk左右完全愈合,一般不需要更換敷料,供皮區部分不愈合需要補充植皮者占3.2%(19/592).
2.2隨訪評價
在592例患者中,隨訪3 mo者87.5%(518/592),隨訪6 mo為41%(243/592),隨訪1 a以上者19.1%(113/592),隨訪6 mo~8 a. 隨訪6 mo時,植皮區皮膚平整、光滑、富有彈性,輕度色素沉著. 部分病例皮片拼接線出現線性增生性瘢痕. 肢體各關節活動正常. 供皮區輕度充血及色素沉著,增生性瘢痕發生率為5.3%(13/243). 隨訪1 a時評價,植皮區皮膚組織豐滿,皮膚質地柔軟、光滑,皮片縫接線增生性瘢痕逐漸消退,仍有輕度色素沉著,肢體關節活動更加自如. 供皮區色素沉著減輕,皮膚質地較正常皮膚略粗糙,增生性瘢痕發生率10.6%(12/113). 皮膚移植受區和供區均獲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隨訪病例中接受1次整形手術者142例,其中指蹼開大107例,腋部攣縮松解植皮術4例,Z型術28例,供皮區瘢痕切除植皮3例. 接受2次整形術者22例,其中腘窩松解植皮術8例,足背松解植皮5例,手掌松解植皮5例,肘關節松解植皮4例.
2.3典型病例男,33歲,于20040722火焰燒傷30%TBSA,其中上肢及肩周約10%TBSA為深Ⅱ°,Ⅲ°,傷后4 d入院. 于傷后第8日行手術治療,術中在止血帶下削除全部壞死焦痂,仔細止血并徹底沖洗后于背部以鼓式取皮機取中厚皮8.5鼓1700 cm2,行大張皮完整移植,術后第l0日首次更換敷料,皮片l00%成活. 隨訪1 a,患者左上肢功能及外形均保持良好,腋前壁形成蹼狀瘢痕,一年后行腋前壁“Z”成形術. 背部供皮區無瘢痕增生(圖1~3).
3討論
隨著燒傷早期液體復蘇、早期切痂與傷口封閉、燒傷感染控制、早期腸內營養等燒傷早期救治技術的進步,絕大多數燒傷患者能平穩渡過危險期,得以保存生命[1]. 特別是中小面積燒傷,救治患者生命已不再是臨床工作面臨的最主要矛盾[2]. 加快創面修復速度,提高創面修復質量,是治療中小面積深度燒傷的關鍵問題.
根據1980~1992我國多中心64320例燒傷資料分析,燒傷面積小于50%TBSA者占93%,其中30%TBA以下燒傷達80%[3]. 由此可以認定,絕大多數燒傷患者深度創面修復,并不存在皮源問題. 筆者單位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對燒傷面積50%~70%TBSAⅢ度面積20%~55%TBSA的患者采用分次切痂大片自體皮移植,植皮成活率為95%~100%,患者受傷部位畸形發生率由小皮片移植時的95.2%迅速下降至21.9%,大大提高了燒傷患者愈后的生存質量[3-4],但這階段的大皮片移植,除面、頸部采用整張不開洞中厚皮移植外,在其他部位大多采用篩狀皮移植,以避免皮片下血腫,提高皮膚移植的成活率. 由于在大皮片上開有較多小引流洞,創面愈合后會遺留許多點狀瘢痕,雖然不影響功能,但外形仍然存在較大缺陷.
皮膚移植方法與皮膚存活質量是影響移植皮膚功能與美學效果的主要因素[5]. 我們采用大張中厚或薄中厚皮不開洞移植,皮緣與創緣,皮緣與皮緣對合嚴密,細絲線仔細縫合. 皮片與皮片的拼接線與軀干縱軸垂直,并盡可能隱蔽,皮片拼接線遺留瘢痕或攣縮對關節功能影響最小,也避免了篩狀皮移植遺留的大量點狀瘢痕. 臨床醫學各專科醫師在治療各自相關疾病,使患者恢復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都在力求對人體外觀形態的最小損傷和最小破壞,最大限度地維護人體正常肌膚的完整[6]. 符合功能與美學要求的皮膚移植術,必須充分照顧皮膚供區的功能和外形. 中厚斷層皮供區容易出現皮膚色素沉著,增生性瘢痕,甚至供區不愈合[7]. 避免供區并發癥最重要的因素是控制斷層皮片的厚度. 切取皮片的厚度除了與手術醫生的經驗密切相關外,我們采用含低濃度的腎上腺素鹽水皮下注射,使供區充分腫脹,皮片切取時,供區創面不出血或很少滲血,利于術者觀察創面殘留真皮情況,可及時調整取皮刀刻度,控制皮片厚度. 如果發現供區創面有細小脂肪顆粒外露,殘留真皮組織過少,創面愈合后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者,則應另取刃厚皮覆蓋供皮區創面.
人體不同部位皮膚真皮厚度,皮膚附件的密度和深度是有較大差異. 人背部皮膚真皮較厚,部分皮膚附件可深入到皮下組織中,作為供區切取斷層中厚皮,較其它部位不容易遺留增生性瘢痕;但通常背部供皮時需術中變換,手術操作較繁瑣,在皮源不太困難的情況下經常不為臨床醫生所首選. 我們的體會是: 背部即可以提供面積較大、 質地優良的中厚皮片; 供區愈合后又很少遺留并發癥, 且相對隱蔽, 對外形影響小, 應該作為較大面積皮膚移植的首選供區.
【參考文獻】
[1]Herndon DN, Tompkins RG. Support of 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burn injury[J]. Lancet,2004, 363(9424):1895-1900.
[2]Przkora R,Herndon DN, Suman OE,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tended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pediatric burn patients[J]. Ann Surg, 2006, 243(6): 796-803.
[3]陳璧, 賈赤宇.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燒傷創面修復進展[J]. 中華燒傷雜志, 2000,16(1):8-10
[4]陳璧, 賈赤宇, 蘇映軍, 等. 用大張自體皮移植治療大面積Ⅲ°燒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1999,20(5):420-422.
[5]陳璧, 賈赤宇, 蘇映軍, 等. 大面積Ⅲ°燒傷早期大張自體皮移植與畸形的預防[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2, 17(3): 135-137.
[6]Acikel C, Peker F, Ulkur Z. Skin grafting of nasoorbital region as a single aesthetic unit[J]. Burns, 2001,27(7):753-757.
關鍵詞:聲樂藝術美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193-02
美好的生活,不能沒有美好的歌聲,美好的歌聲能充實美好的人生,這就是凝結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無窮魅力所在。聲樂是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有優美的聲音作基礎,通過清晰的咬字和吐字,聲音強弱處理的技巧來完整的表現出來,如果缺乏情感準確性,流利的表達是不可能完成聲樂藝術的。
一、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融通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間又是相互包容、相互聯系、相互融通、相互影響的。聲樂藝術教育不僅僅限于美育,還包括更多的教育內容,如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發聲方法,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進行聲樂藝術的專業訓練,使其從中獲得美的感受、美的愉悅、美的熏陶,提高審美感染力、創造力和聲樂藝術修養等。美育是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無論從教育目的、教育功能,還是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上看,美育比聲樂藝術教育范圍都更廣闊一些,內容更豐富一些,形式更靈活一些,思想更深邃一些,覆蓋面大。美育可以滲透各種教育之中,包括聲樂藝術教育,這是其它教育所無法比擬的。雖然美育與聲樂藝術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但是,它們又是融通的,因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有人經常用藝術教育代替素質教育、代替美育,將兩者混為一談。聲樂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美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聲樂藝術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教育。
談到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融通,就不能不談到聲樂美學,聲樂美學是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融通的產物,是探索聲樂藝術所特有的美與審美普遍規律的學科。作為音樂兩大表現類別之一的聲樂藝術,其創作、表演、欣賞三個實踐環節所呈現出的過程、環節、結果、反饋等種種事象和意識活動以及功能作用,無時無處不反映美的身影、留下美的足跡,同時,也無時無處不需要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如果單從聲樂藝術的結構、表情機制講,所反映的僅僅是聲樂藝術美的本質。而聲樂藝術教育則是通過培養學生掌握聲樂藝術技巧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掌握普遍的審美規律,具備一定的審美功能。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動的。主要反映在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一致性上。互動點之一: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聲樂藝術教育是通過聲樂藝術的專業訓練,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輸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美育則是通過藝術美、形式美、社會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體系的具體展現,供人觀照、感受,從中得以實現美的陶冶、培育。互動點之二: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聲樂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種藝術,聲樂教育就是實打實的藝術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藝術技能,它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提高藝術修養進行的。而美育是把藝術教育作為核心,把藝術美作為主要載體,通過藝術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藝術修養就要學習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在藝術欣賞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得到美的愉悅。互動點之三: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十分重視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他認為音樂教育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有助于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就是要展開人們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奧妙,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聲樂美學講“三情”,即:詩情、曲情、聲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詩,都有一個優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動人的歌詞、動人的曲調、動人的歌聲,需要人用心去感知、體味、想像。這就是聲樂藝術的獨特韻味,美育的獨到之處。互動點之四: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屬于一種情感教育,聲樂藝術講求聲音技巧,講究專業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僅要求“字正腔圓”,更注意“聲情并茂”。美育是通過對審美對象的感知,激發學生情感的活動、心靈的感應,促使思想的升華。通過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這種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從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進而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構建完美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
美好的生活,不能沒有美好的歌聲,美好的歌聲能充實美好的人生,這就是凝結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無窮魅力所在。
二、加強聲樂藝術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徑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既然是相互包容、相互聯系、相互融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我們就要加強聲樂藝術教育中的美育,我認為其主要途徑有三個:
(一)把美育融會貫通到聲樂藝術教育的專業技能技巧。訓練之中。從聲樂藝術技能技巧訓練的表面看,是純技術、純專業的,例如發聲的訓練,講人體器官,講共鳴體,講正確的發聲方法,教育學生聲音是從什么地方發出來的,原理是什么,聲音怎樣才能好聽、動聽,原始的聲音與藝術的聲音、科學的發聲有什么不同,怎樣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沒有審美意識,那么,發聲訓練就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就不會產生美妙的歌聲,聲樂就不能稱其為藝術。
(二)把美育融會貫通到聲樂藝術教育的作品處理上。聲樂藝術把作品處理稱之為“二度創作”,聲樂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處理就是演唱,沒有演唱,歌曲創作就是毫無意義的紙上的符號;沒有演唱,歌曲創作就沒有任何社會功能;沒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創作就會被扭曲了形象,沒有賞心悅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創作不但能夠“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地走進觀眾、聽眾,還會帶著它特有的智慧、靈感贏得大家的喜愛和歡迎。聲樂藝術教育,就是通過聲樂藝術訓練,使學生學會“二度創作”,不僅把譜子上的記載和基本情緒唱對,還要通過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內涵,顯示自己與他人有別的藝術個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達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娛樂作用,在大眾心理引起共鳴,得到美的啟迪。“
(三)美育在聲樂藝術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感”的無處不在。聲樂藝術是以情感交流為目的,最講求的就是“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以情帶聲”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聲音是歌唱的基礎,不論聲音是否美妙,聲音總是歌唱存在的先決條件,所以情感依附于歌唱的聲音基礎,通過優美的聲音表現豐富的情感。有聲無情只能感受人聲的藝術美,有情無聲、有情少聲,情感何以表達?二是,把“情”理解為情感表達的要求和聲樂審美意識對聲音質量的指令性要求。當我們在演唱某個聲樂作品時,作品的思想內容、情感深度需要用相符合的聲音來體現,這種聲音的要求必須符合聲樂藝術審美標準。
為此,要引導學生多學習、多觀察、多研究,增加閱歷,拓展知識,善于理解和接受別人,感受和品味喜悅、悲傷、離別、思念、興奮、悠閑、豪放等情緒和情感。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是絕對學不好聲樂藝術的,一個對美無動于衷的人或者說不容易激動和感動的人,是絕對不能唱好歌的。
參考文獻:
[1]王次昭主編. 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可燕.民族地區高校聲樂特色教育探究[J].藝術探索,2010(3).
[3]侯延爽. 論高校聲樂的多維教學元素[J]. 藝術評論,2011.
隨著現代社會一體化進程和個體化趨勢的加快,作為地域性生活共同體已從平面走向立體。且隨著近些年房地產發展,商品房市場帶動了新的城市社區迅速崛起,社區的占地面積雖然縮小,但人口增多,從而導致若干社會文化問題。因此,培養社區居民健康的審美趣味,提升其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構建居民的精神家園,有利于優化社區文化的結構,從而形成優秀而穩定的社區中性文化,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文化基調。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是時代的要求
隨著全球一體化不斷推進,民族精神的回歸更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傳承教化人,以藝術陶冶人,以文化塑造人,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民族精神的驅使。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是中國人民自古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與人之間、群與群之間切不斷的脈絡,如果說人民是土地,那么傳統藝術與文化就是這片土地上的根,只有把“根”牢牢地扎在人民這片沃土上,五千年的文明才能枝繁葉茂。
(二)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能促進文化繁榮
“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那些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可見,傳統藝術與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社區作為區域文化共同體是美育落實的載體,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凝聚民族精神的基層前線。社區居民積極接受和參與社區各類的藝術文化活動,可以從中受到正面的教化,滿足其精神需求,從而使居民凝心聚力,為區域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撐。
(三)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能推進終身學
習進程傳統藝術文化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助推器,一方面它的豐富內容和形式都是社區居民樂于接受的,另一方面傳統藝術教育是終身性教育。從功能的角度上,社區美育不但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缺失,比學校教育更加生動務實。由于傳統藝術文化具有內在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社區民眾在學習傳統中國藝術文化的同時,能夠培養其優秀的傳統美德和道德情操,有效地推進終身學習的進程。
二、傳統文化藝術在社區傳承與發展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在基礎教育中雖有所重視,但效果并不顯著。傳統藝術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是一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知識積淀。但在人成長最快、最易接受的年齡,如果只關注當代知識的積累,失去了學習和傳承的時機,就會成為一種民族遺憾,且直接影響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目前,社區美育的實踐剛剛起步,雖然已經引起社會重視,但仍然還在探索階段。當下社區美育實踐要解決如下問題:區域文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容易導致社區居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忽略;社區本身的文化積淀具有優劣并存的特點,很多觀點和習俗與時代旋律不符,直接影響居民的判斷和選擇;社區缺乏專業人員指導美育實踐,導致傳統文化中落后的偏頗的文化滋生,從而難以達到社區美育傳播正能量的目的;社區美育離開社區居民的生活實際和學習需求,離開居民賴以生存的土壤,導致傳統藝術文化不能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另外,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乏系統總結,在文字與理論上難成體系,致使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表象上相對獨立,而在其內在脈絡體系上缺乏科學而深入的挖掘,長期處于一種潛隱性的存在。
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社區美育中的發展策略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促進社區美育的健康發展,是由其自身性質及獨特魅力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文化藝術實踐中傳承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粹,一方面承載著中國文化的血脈,另一方面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特點和審美心理。而社區美育的精神內核正是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傳統文化藝術為社區美育提供了文化素材,并且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符合人的審美經驗,易于將社區居民帶入到傳統文化藝術的意境中,使其產生文化認同,從而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美育活動的參與度。
(一)資源整合,創建社區美育的有效載體
整合社會資源,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社區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載體。一是可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在強調傳統價值的同時,亦不忽視新的文化動力,為社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可以利用社區內的博物館資源,開展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傳統文化藝術類體驗活動;三是可充分發揮社會文化企業、社會組織的職能,承擔起文化傳播責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籌措資金,搭建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豐富社區美育的形式和內容;五是利用社區場地,開設文化社區、文化長廊、藝術與科學、作品展覽等展廳,為居民學習傳統藝術與文化提供直觀的物質形態,以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與認同。
(二)培訓隊伍,提升社區美育的服務質量
近幾年,政府培養了大量的社區管理人才,為社區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有序的專業化的管理系統,但在社區教育方面,依然缺乏具有規范管理水平、社會工作經驗、專業素質及社會擔當的人才。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委托專業機構、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等分期分批培訓社區專職管理人員。教育科研單位可在社區科研立項,也可把課題下放社區研究,也可在社區設立傳統文化藝術培訓基地。通過培訓、課題研究、基地創設,以培訓提升社區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水平,以科研帶動隊伍,從而提高社區美育在社區的服務質量。
(三)加強傳播,形成社區美育的生態空間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教育的熱點之一,在社區中系統而全面地開展卻是剛剛起步。通過美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政府有關部門應將社區美育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并將其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社區與新聞媒體合作,加強宣傳力度,以在社區居民中擴大傳統藝術與文化活動的知曉度。二是營造一個公眾學習傳統藝術文化的社區環境。如: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社區學院的中關村文化創意園就是傳承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典范。
(四)典型引路,推進傳統藝術文化活動開展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情趣;實施美育
[作者簡介]李亮萍(1981-),女,江西信豐人,信豐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美術教學。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實施審美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審美感受、審美知覺、審美情趣、審美觀念等,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怎樣來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呢?
一、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兩個途徑
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一個是在觀摩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另一個是在學生實踐“表現美”的過程中進行。兩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運用對美術作品及自然美、社會生活美的鑒賞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學生通過觀摩并結合教師的講述鑒賞美術作品,即美的構思、美的構圖及美的形象、色彩與情調,使學生從中體會審美對象的中心思想與藝術性,讓學生通過藝術的、自然的、社會的、生活中的觀摩、感知和理解來感悟美。其中有雄偉壯觀的高山大河,如信豐縣境內的油山、金盆山、桃江河、西江河等;絢麗多姿的旖旎風光,如百里臍橙帶、花園早春、谷山積翠,桃水拖藍等,這一切都孕含著大自然的美麗可愛,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繪大自然,謳歌大自然,正確地引導學生感受、欣賞、理解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使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相處。與此同時,再引導學生去發揮他們在建筑、藝術、哲學、歷史、科學、心理等多學科方面積淀下來的美學因素,使學生漸漸地站在美學的高度審視自然與社會之美,從而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美學藝術的熏陶。
2.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及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講評來實施審美教育。在學生的作業中通過眼、腦、手協調一致的科學訓練,升華審美和知覺,進而發現美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心情發揮和調動藝術個性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敏銳視覺進行觀察來發現美。用個性化的記憶、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腦海中的意象,盡心盡力發揮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術創作中,按照美的規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讓學生在發現與創作中,不斷獲得藝術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實施美育的三個層次
在繁雜而豐富的美育內容和多變而具體的美的形式中,教師需列出符合學生認識過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過程的三個層次:了解美的知識、掌握美的技能和創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實施于高中美術教育的全過程。
1.學習美的知識,就是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基礎美感,并通過視覺、聽覺產生美感心理的認識階段。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視覺藝術的認識和初步理解,提高他們對美術學科的濃厚興趣。
學習美的知識,就是教師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術,為什么要學美術,怎樣來學美術等問題。教師要學生熟悉各種美術作品的分類方法,各種美術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認識美術與美育的關系以及美術對我們文化素質的影響,理解藝術美與自然美引起的美感心理反應等。
關鍵詞:美育;審美;高校;公共美術;文化藝術
從人類發展最早的活動上來講,審美活動是屬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時代就有了“首飾”,古人類將每一顆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對穿打孔,用細繩索串聯掛在手臂、腳踝、頸項上。這一行為已經與最初的將獵物利齒打孔串聯佩戴以彰顯“勇敢”有了本質的區別。當古人類對石珠的形狀、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對顏色有了涂繪裝扮、搭配選擇之后,這件掛飾已經與彰顯“勇敢”的功利性質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成為一種“審美”的需求。人類在長期的造物活動中,同時也創造了藝術,創造了美。類似于“首飾”的例子頗多,如原本只是“蔽體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質及顏色、款式上的發展;原本只是儲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圖案上的發展等。這些資料都可以從民俗社會學中找到,足以證明審美活動是一種全民的活動。正如美術教育家豐子愷講過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會的大發展不斷給文化藝術冠上的高貴的光環使得其與大眾日常生活愈加脫節。與文化藝術的接觸在今天成為研究、成為鑒賞、成為具備高層次文化素養的人群才有資格討論的素材,普通市民階層則選擇了自動疏遠的態度。德國古典文學美學家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在其著作《美育書簡》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諧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業社會的大發展促就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會大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分工的需求間接引導了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出現,但卻誤導了當代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容。這不僅使社會和個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現了嚴重的缺口。席勒在當時便極力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彌補人性發展的這種遺憾。
審美活動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與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相輔相成的兩個內容,文明是文化的升華體。考察人類各個國家、社會的發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積累,是文化沉淀的繼承和創新。
原始未經涂繪或上釉彩的素陶與釉陶、彩繪釉陶是大不一樣的。一般性的因為某種需要而創造物品與在這個物品實用性基礎上進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需求層次,如果人民群眾普遍認為任何物品的裝飾美化都與自己無關,那是專業人才的分內之事,甚至發展到對美化內容不予理會,那么群眾的整體層次就會降低,由普遍群眾文化組成的社會文明程度也將降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需要決定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質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礎,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當前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審美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陷入現在高校的專業分科而罔顧“審美教育”,這不僅是對人類文化沉淀的漠視,也是個人完善人格養成的障礙,更會造成全民文化素質的降低、衰退以及社會發展階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維主要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創造都不是其中單一思維形式的最終成果。進行文化藝術活動主要側重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熟練運用只有通過廣泛的審美活動才能完成。期間,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這里的美育范疇就包括美術、文學、音樂、舞蹈等一切能夠引起人們進行審美思維、審美活動的“術”。“美術”是美育內容的一個部分,美術鑒賞課的意義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養“發現美的眼睛”,通過藝術作品使觀者感受到形形的和諧。豐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質力量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最終造就敏銳的形象思維能力。
美術的諸如教育、認識、審美、娛樂等這些社會功能,使得美術活動必然是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獨特的記錄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文明都在美術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記錄。進行《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以來,筆者發現直到今天剛接觸這一課程的學生還是普遍地認為“美術”就是“畫畫”,這是一個非常狹義的理解。隨著“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來,“美術”就有了更為細微、廣泛的概念。所屬造型藝術的繪畫、建筑、雕刻、工藝美術等,以及書法、攝影等視覺藝術統屬于美術。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巖畫、彩陶;代表奴隸社會文明的青銅器,陵墓等,這些都成了階段文明的載體。社會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美術”的內涵和外延也將更加豐滿。
作為“美育”內容之一的《美術鑒賞》課程,其重要意義著重體現在它的教育、審美、認知、娛樂這四個社會功能上。它可以通過非常直觀形象的藝術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養的啟迪教化,如東晉時期畫家顧愷之的中國畫作品《女史箴圖》、法國畫家庫爾貝的油畫作品《碎石工》、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圖》為例,作品雖取材自當時文學家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但在當時人們識字率低的社會現實局限下,其社會影響力以及產生的教化作用卻遠遠高于文學原著。這也是美術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內容中最獨特的功能體現。藝術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將這種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觀者,以期達到共鳴,正如魯迅說的“美術可以輔翼道德”。作品中規勸女性恪守“婦道”的封建倫理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雖然已經失去了光環,但畫面人物形容生動、衣裙款款;線條流暢婉轉,設色典雅秀麗,作品本身無時無刻不在彰顯它的審美價值。即使我們因為時代性或者各種其他原因不能認可藝術家的精神立場,無法體會作品的教育性和認知性,也依然不妨礙我們對作品本身的欣賞和品讀。畫家以日常生活為場景布畫,又為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提供了直觀的考證資料。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美育過程,是我們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
“美術”在這里所代表的絕不僅僅只是一副“畫作”,或是觀者對這幅畫作的視覺接收。這個對藝術作品品鑒、解讀的審美過程,就像梁啟超說的:“把我們卑下平凡的境界壓下去”,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種救贖。
如果此時的美育僅僅只是培養人們欣賞美、創造美形成一種審美觀或者美學素養,那不免又陷入狹義。將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學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審美境界中,強調美育對人生的促進功能才是現代美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美術鑒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M].程孟輝,譯.
[4] 王德勝.美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學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王世琴.應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職美術手工課教學思考[J].美術界,2014(2).
6.2.為什么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
6.3.簡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樣理解意象生產的雙重的涵義?
6.5.怎樣理解天才是客觀存在的?
6.6.藝術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6.7.藝術技巧與形式的審美價值是什么?
6.8.簡述藝術形態的劃分的幾種標準。
6.9.談談對于藝術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簡述席勒《美育書簡》的歷史貢獻。
7.2.簡述分析審美內涵時應注意的原則。
7.3.簡述美育與審美活動的關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參考答案
6.1.為什么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答:藝術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個實在的藝術品都由意象世界構成。雖然藝術品是一個多層次結構,但意象是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的關鍵層次。如果一件東西不能夠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轉化為意象,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品。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的本質體現于意象世界,從存在方式說,藝術只能存在于藝術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為什么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答: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或者說,是主體在藝術創造和欣賞時所生成的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意象與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意象實際上是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審美心理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接受者在欣賞的時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審美經驗為基礎的,他在觀照藝術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時,并非被動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體驗的同時加以重建和再創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這才是接受主體所欣賞的真正的審美對象。所以說,藝術存在于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意識中,沒有主體,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藝術存在于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
6.3.簡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產生的開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藝術家實踐的產物,是藝術家主觀同客觀世界的存在發生交互關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體的相遇開始的,而這種相遇是一種因感動、感應而引起內在情感激蕩的關系。除了感動之外,主體還需要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即一種_要排除雜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邏輯,進入感性直覺的狀態,使日常“自我”暫時退隱、消失,以虛空的心胸接納萬物,孕育意象。當主體與世界相遇時,在特定的條件下,還會引發藝術家的創作沖動。藝術意象產生是主體與客體的特殊聯接,當兩者相撞時,藝術家便沉浸在一種非功利、非認識的審美狀態中,通過主體與客體、意與象、情與景、內與外、質與文等的反復碰撞,不斷滲透,相互交融,醞釀出藝術的意象,如孕婦十月懷胎,藝術意象在不斷孕育中逐步形成。而當藝術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達的內在趨向,這時就進入了藝術意象的生產階段。
6.4.怎樣理解意象生產的雙重的涵義?答:藝術生產具有雙重的涵義: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從無到有,存在的由隱到顯,同時又有工藝制作、生產的意思,而這兩種意義都與藝術品的產生有關。(1)意象的從無到有就是要將主體在醞釀中的隱藏在深層潛意識的意義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覺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整體。(2)意識的從無到有,還在于意象的意義內容在“無”的運動中最終獲得外在形式符號,轉變為“有”。(3)意識的從無到有,沒有物態化與物化的實在形式是不可能實現的。(4)藝術意象的創造和藝術品的完成,實質上也是一種生產。
6.5.怎樣理解天才是客觀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觀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與先天的生理心理結構與后天的實踐兩個方面合力的結果。阿勃拉姆斯曾經把天才分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獨特的藝術創造力主要表現為藝術敏感、藝術想象力、藝術技巧和靈感等方面。
6.6.藝術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答:藝術想象力是指藝術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過程中展開想象、聯想、幻想或意象思維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邏輯思維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斷、推理,超越正常的邏輯時空,以藝術的感悟主旨為歸,從而形成獨特的心理時空和情感邏輯,來追憶、引發、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想象力不僅僅是喚醒和引發豐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將其融會和整合。這種融合的基礎就是藝術想象中基本的主體感悟主旨。
6.7.藝術技巧與形式的審美價值是什么?答:在藝術家準備表達、操作時,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著表達和操作運動,藝術意象才逐漸鮮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藝術操作與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繼續與完成。在一定意義上說,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與技巧的運用與發揮,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環節。藝術技巧的操作在質料上留下的痕跡就是藝術的形式,它是藝術技巧運動的物態化和凝定。藝術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為意義凝聚于形式的符號中,形式靜態地表現了藝術生產的動態運動。藝術欣賞者可以通過藝術形式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技巧的關。因此藝術形式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藝術家在對藝術真諦的體味與投入中,運用熟練的技巧,在審美狀態中所創造出的形式,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在形式符號層次上的統一,是藝術的意義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簡述藝術形態的劃分的幾種標準。答:第一種是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例如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方法:第二種是藝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例如萊辛的分類方法:第三種是藝術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談談對于藝術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藝術接受本質上仍是一個意象生成的過程,接受者所欣賞的仍然是藝術意象,但是必須借助于符號形式。接受者在讀解形式符號的過程中,根據符號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體意識重建意象。因為藝術符號的特殊性,它對其意義的表達只能通過象征與暗示,所以藝術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獲得來自于藝術創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據符號的暗示引導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藝術接受的核心問題。藝術的接受是個階段性的過程,其中階段性的變化,指的是接受者隨著藝術品的符號與意義的關系的深入發掘而導致的主體感受的變化。這個過程可以分成觀、品、悟三個階段。
7.1.簡述席勒《美育書簡》的歷史貢獻。答:席勒的美育理論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哲學的高度解釋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獨特目的,并把審美教育的目的和審美活動的性質內在地統一了起來。(2)明確揭示審美教育的價值是完滿人性。(3)回答完滿人性的方式——人性統一的根據就在于自身。
7.2.簡述分析審美內涵時應注意的原則。答:(1)對美育內涵的確定應該體現手段與效果相一致的原則。(2)確定美育的內涵還應遵循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兼顧的原則。所謂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過審美教育,在個體身上所產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發、心靈愉悅等直接的成果效應。所謂間接效果,則是指通過審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斷積累,從而導致個體心理結構的重大變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終極性的成果效應。(3)確定美育的內涵還應遵循獨特性的原則。所謂獨特性,就是指審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體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獨具的本質屬性,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是確定審美教育內涵的根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