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圓夢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長直通車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在其官網公布了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學校擬實行“圓夢計劃”和“校長直通車計劃”。獲得這兩個計劃推薦的考生,將直接進入面試環節,通過面試即取得預錄取資格,而后考生只要今年高考達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錄取線,人大就予以錄取。
人大招辦表示,這兩項計劃均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如果被推薦的考生具有保送生條件,可申請參加保送生考試(含筆試),考試合格可納入保送生招生序列。
人大將組織專家組對被推薦考生的平時成績、競賽獲獎、社會工作、個人陳述等進行綜合評價,最終確定其面試資格并上網公示。面試在北京進行,考生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人大將為其贊助參加面試的必要費用。
對“圓夢計劃”有意向的中學可通過人大招生網提出申請,由人大進行審核確定。人大招辦表示,“圓夢計劃”每年擬選定50所縣及縣以下生源好、信譽好的中學。進入“圓夢計劃”推薦序列的考生,原則上要求為平時成績排名為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
人大“校長直通車計劃”類似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過名次要求不同。獲得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考生排名須在年級前5%,而人大的“校長直通車計劃”要求學生成績排名前10%。該計劃面對的對象,是各地區拔尖中學中綜合素質高或具有某方面特長且具有人大相關學科培養潛質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華中師大與
澳大利亞
合辦學前教育本科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項目。
該項目辦學層次和類別為全日制本科教育,學制四年,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每年招生人數為120人;頒發雙學位,即中方發放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澳方發早期兒童教育專業教育學學士學位證書。學生需赴國外學習一段時間,中澳兩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也需要互訪交流,共同授課。
開辦少年班
高校
僅剩兩所
30年來,我國超常教育從熱炒變成了“民間游擊隊”,開辦大學少年班的高校從高峰時的13所下降到目前的中國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2所,而中學少兒班堅持下來的也很少,目前僅剩10所左右。
在錢學森“中國為何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一追問之下,以培養卓越人才為旗幟的超常教育為何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呢?中國人才研究會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賀淑曼認為,造成超常教育萎縮的原因很多,除了教育體制、政策等客觀原因外,其自身缺陷也需要反思,如教育理論籠統簡單,教育對象基數太小,至今沒有可以推廣的鑒別量表,操作困難,長期限于實驗班的小作坊,由于成才人數不能滿足國家對英才的需求,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
長期以來,與超常教育相伴的另一個討論,是各行各業成功人士中的許多人,在求學期間,他們天資并未表現得很突出,后來也并非通過超常教育而成功。
有專家認為,非智力因素才是成才的關鍵,智商再高,如果意志品質不夠好,也無法應對今后激烈的競爭。
北大校長
自創化學之歌
網友“HOLD不住”
由北京大學校長、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周其鳳作詞的歌曲《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播出后,網友將這段視頻傳到微博上,頓時引起熱議。
“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學過程的結果,你我的消化系統是化學過程的場所”,通俗易懂的歌詞,配上三段不同風格的曲調――從抒情空靈到跳躍輕快到慷慨激昂,細心的網友甚至聽出了《十面埋伏》《長亭送別》的調子。而北大中樂學社的同學用嚴肅激昂的大合唱讓整首歌的“雷點”集中爆發,“大白話式的歌詞,正襟危坐的大合唱,慷慨激昂的民樂”,這些不搭界的元素混搭讓網友實在“hold”不住了。
對于這段視頻的評價,有網友大呼“神曲再現”“天雷滾滾”,但也有人說“科普就該這樣”,“其實歌詞都是大實話,明白易懂”。
關鍵詞:歐盟;語言學習;多樣性
一、行動計劃的背景
歐洲人民從多樣性的國家、團體、文化和語言群體中建立了一個單一的聯盟,這是一個圍繞著平等交換意見,共同接受有不同歷史背景但有著共同將來的人民而建立的聯盟。因此歐盟公民具備與他們的鄰國理解以及交流的技能比以往都更加重要。好的語言技能,能幫助歐盟公民更好地利用到其他成員國工作或學習的機會。學習其他語言,通過提高認知技能和加強學習者的母語技能,包括讀寫技能,有助于歐盟此目標的實現。歐盟公民的語言技能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也能確保歐盟公民和公司具備在全球市場進行有效交流的跨文化能力和語言能力,在歐盟層面推行的許多其他政策也將從公民語言能力的提高中受益。
2002年在巴塞羅那的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認可了歐盟和成員國需要提高語言學習的提議,呼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來促進基本語言能力的掌握,尤其是從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至少2門外語的教育。歐洲議會2001年12月13日的決議呼吁采取措施來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2002年2月14日,教育部長理事會呼吁成員國采取具體步驟來促進語言多樣性和語言學習,并且請求歐盟委員會來起草這些領域的提議。最后于2003年4月10日決定于2004-2006年開展“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行動計劃”。
在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行動計劃的實踐活動中,歐盟層面、國家層面、區域性層面和地方當局層面都有各自的任務。在歐盟的總體目標內,根據當地情況和政策,執行新的推動語言學習的計劃是成員國當局應該承擔的主要責任。歐洲理事會鼓勵成員國通過“語言聽證”來反思這些責任,聽證以詳細說明語言教育政策為目的,因為語言教育政策是與促進社會包容和公民的民主發展相一致的。
在教育和培訓系統的具體目標中,成員國同意通過設定指標和基準、榜樣學習和聽證等,朝著他們的共同目標努力。他們已經把提高語言能力當作首要的任務,在這個項目中,成員國同意在開發語言政策及其實踐上共同行動,所以這份計劃將為在成員國層面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的很多活動提供行動框架。
所以,歐盟的主要手段是它資助的項目,尤其是教育、培訓和文化領域的項目。蘇格拉底和達芬奇項目每年總共投資3千萬歐元在具體的語言學習目標上。在2000-2002年,蘇格拉底項目已經資助了1601個涉及到58500個學生和6500位教師的聯合語言計劃;2440位語言研究生助教獎學金;16563位在職外語教師培訓;18項為語言教師開發培訓工具和課程的計劃;為3632位高等教育的學生用較少使用和教授的語言編寫了精讀語言準備課程;促進成人語言教育的38個學習伙伴關系和12項合作方案;33項開發新的語言學習和測試工具的計劃;以及5項促進關于語言學習益處和把語言學習的機會帶給公民的方案。
同時,達芬奇項目也資助了750期外語教師國外培訓;6項開發以職業培訓和工作場所培訓為目的的語言學習工具;5項開發語言認證技能方法的方案;公司的4次語言聽證;120000人次培訓人員跨國安置、交流和學習訪問。
二、行動的主要成果
行動計劃開展了47項活動來執行歐盟層面的政策目標,其具體成果是,1、在歐羅巴環球站點重建了語言網頁,作為信息和語言資源的通道,對成人語言學習者和語言教師是特別有用,另外,網頁上還有在成員國層面促進語言學習和國外流動的信息;2、進行了13項歐洲范圍的研究,這些研究用來說明目標語言的背景,解釋語言行動方面的特點,以及描繪具體的語言特征及語言教學方面的典范和創新方法;3、舉辦了6次關于語言的大會和研討會,包括2005年“關于整合內容的語言學習的歐洲大會”,其間盧森堡任輪值主席在“教育系統內關于區域性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歐洲大會”上,第一次讓整合內容的語言學習引起了歐洲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大會主要召集全歐洲的利益相關者來交流怎樣成功地把區域性和少數民族語言教給下一代;4、通過了17項促進語言學習行動的歐洲項目。項目主要涉及的是蘇格拉底和達芬奇中的子項目,但姐妹城鎮、在線學習、文化、青年和研究項目等框架,也非常有效地幫助了目標的達成。而且這些行動將對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的2007-2013新項目,包括終身學習項目、文化-青年行動、公民歐洲、第七項目研究框架等,有持久性的影響。
和2000-2002階段相比,蘇格拉底和達芬奇項目在具體的語言學習行動上增加了66%的投資,他們的預算在2004-2006階段從每年3千萬歐元增加到5千萬歐元。在2004-2006年,蘇格拉底和達芬奇項目支持了2951項語言學習工程(和2000-2002階段相比增加了84%);3957項語言研究生助教獎學金(增加了62%);9434個伊拉斯莫學生參加精品語言準備課程(增加了160%);300個成人教育學習伙伴關系(增加了689%);765位成人教育外語教師在職培訓(新行動);1820位職業教育語言教師在職培訓(增加了143%);41項Lingua方案來開發語言學習和測試工具(增加了24%);39項Lingua方案來提高語言學習優勢的意識,以及讓公民有更多學習語言的機會(增加了160%)。
國家層面,有20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講荷蘭語言的社區,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立陶宛,荷蘭、挪威、波蘭、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和英國)起草了關于他們在國家層面執行行動計劃的全面報告。歐盟委員會請外部的顧問對這些報告進行分析,然后做出關于成員國主要政策趨勢的獨立報告,以及選擇做得好的典范供大家參考。
三、行動計劃的影響
總體看來,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在執行行動計劃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作為這些努力的結果,促進語言學習、語言多樣性和多語言主義在總體上已經取得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在歐盟層面,執行行動計劃使人們聚焦于多語言主義問題,并驅動了教育和培訓項目中對促進語言學習的持續性努力。
在政策領域,行動計劃為成員國之間討論及合作提供了戰略性框架,允許集中交換好的榜樣以及把工作引向具體的結果。行動計劃中,研究、會議、研討會及信息公開等由歐盟委員會開展的活動,為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之間提供了討論,這有助于提高語言問題的意識、促進政策的制定以及提高語言教學質量。
在項目自身層面,行動計劃呼吁有策略的使用教育和培訓項目,來最大化地支持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蘇格拉底和達芬奇項目投資了將近15000萬歐元,支持2004-2006年的具體語言學習目標中的行動,比2000-2002年增加了66%。
在國家層面,行動計劃被當作行動框架,很多成員國都遵照巴塞羅那闡明的“母語+2門外語”原則,進行教育系統改革。行動計劃在成員國層面的主要影響,是引導和支持成員國的政策在行動計劃的戰略性區域采取行動。3年后,成員國的語言政策大體上看起來更加協調一致:在基本的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性看法,如強調語言的重要性,把語言能力看做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早期教育中教授2門外語的需要,以及需要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和評估的透明度等。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成員國都從同樣的基礎出發,也不是所有的成員國都以同樣的速度采取行動,但他們的改革主要聚焦在這些領域:根據終身語言學習的步驟回顧整個教育系統;在小學,有的是學前教育,引入了早期語言學習機制;在課程中引入整合內容的語言學習(CLIL);在中學層面增加了語言學習的機會;在語言教師培訓上增加了投資;檢視課程、考試和資格證書,使之和歐盟委員會規劃的《共同歐洲語言框架指南》相一致;利用歐洲項目和歐盟委員會及理事會開發的工具,回顧國家教育系統,開發適當的語言材料和測試方法,以及促進語言教師國外培訓和歐洲學校的合作。
結束語
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行動計劃發展了歐盟多語言主義的語言政策,把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這一重要目標落實到了具體的行動中,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行動計劃不但影響了歐盟層面的語言政策,也影響了各成員國的語言政策,使各成員國的語言政策逐漸協調一致。各成員國在執行統一的行動計劃的過程中,通過討論和合作,增加了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意識,這對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
參考文獻:
[1]Council document 5980/01 14 February 2001,http://register.consilium.eu.int/pdf/en/01/st05/05980en1.pdf.
累了的時候,我的眼睛會去尋找一點綠色。
從六樓的窗子往外看,只有淡黃色的墻,被風雨侵蝕之后有斑駁的黑色。此外,就是方方正正的窗,有各色的窗簾。
沒有樹,沒有草坪,沒有花園。
這大概是身居城市的人的悲哀――一花園洋房在地產廣告的圖片里流光溢彩,而我們真實的生活,空間狹窄、滿目蒼黃。
看龍應臺女士的《大江大海1949》,在封面內襯的自我介紹中,她介紹自己“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臺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超過六年。但我今天還在想:到底要在哪里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最后一句,令人怦然――在哪里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有家的地方,是需要有園的。如此,才叫家園。
而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其實,哪里都可以種下你想要的絲瓜,或者是其他。
過年時大搶購買回而最后沒有吃的洋蔥,放到咖啡杯里,長出了沖天辮一樣的綠葉時,是會如憐愛幼子般把它澆了水再端到陽光下去曬曬太陽的。
在花市買回一束石竹切花,看到其中一枝隱約有根,便將之插到盛水的葡萄酒酒瓶里養著,真的長出了細長的須根,然后,它就有了比所有的石竹都長的花期,連枝頭最小的花苞都有了開花的機會。
因為類似種種不經意的舉動,我也有了自己的私人花園。
我的私人花園
我的家里有朋友送的君子,自己買回的小橡皮樹、長壽花,在我的陽臺上,有一盆巨大的蘆薈,以及一盆枝葉已綿延一米多長的斷竹葉。
它倆,是我私人花園的主角。
在我的書桌上、客廳廳柜上、衛生間,不同的角落,都有很多小盆的蘆薈,以及水養的斷竹葉,它們都是從陽臺的這兩盆母株上分枝,然后各自長成了一小片風景。
因此,我常常感嘆植物的神奇,只要一點點水一點點陽光,它們就能長得很好。它們沒有腳,靜靜地生長,卻像知曉這世間一切秘密的老人,有著深藏不露的目光。
看著它們,我的心也會沉靜下來,然后,像植物樣地呼吸,生長。
曾經,我夢想中的私人花園是鮮花盛開、姹紫嫣紅。但是,在花市搬回來一盆盆的花,在開過花之后,因為盆土的肥力耗盡,就再也開不出第二季的花了。
我便淡了養花的心,開始種草,相對于花,草易養得多。
這盆斷竹葉,是我從小區的圍墻那里扯回家的一枝養大的。
而那盆蘆薈,原本是被鄰居遺棄在樓頂的破花盆里,我覺得可惜,便將它認領回家。
現在,它們都葳蕤生姿,開枝散葉,儼然一個大家族。
兩盆草,便可以成就自己的私人花園,就這么簡單。
花盆聯合國
有的時候,一個花盆就可以成為一個花園,信不信,由你。
去年春節,帶女兒侄子一起去植物園玩,看到地上一截像手指長的狀似生姜的植物的根,帶有一兩片枯葉子,大概是被人從地里蹋出來的。
我對女兒說,這個種到地里,一定可以長出什么來。
她不信。
我把那塊狀根埋在一個已長著海芋的花盆里,想起時就去澆澆水。
當我看到它抽出一片嫩葉時,我便已經很高興了。而初夏的早上,我到陽臺上換氣,就看到一朵藍色的鳶尾花開了,華麗且神秘。
我把女兒叫到這朵花面前,講起當初她的不信。她說,現在,我信了。
從不信到信,經歷了整整一年。
同一個花盆里,過了兩個月,海芋也開花,白色燭狀花,簡潔高貴。
然后,鳶尾和海芋開始爭奪地盤,漸漸的,鳶尾的葉片肥大,超過海芋。
正在我想給它們分盆時,卻在它們紛披的葉片下發現了另一個驚喜――兩株蔦蘿伸展著它們纖細的枝葉。
這里怎么會有蔦蘿,我很不解。想來想去,唯一的解釋是,為了給這盆長了兩種植物的花盆增加肥力,我前不久從另一個花盆里移了些泥土過來,而那個花盆里當時剛撒了幾顆蔦蘿的種子。
現在,它們在合適的時節鉆了出來。
它沿鳶尾和海芋的枝葉攀援而上,不久,就開出了紫紅色的星星般的花朵。
這小小花盆里的演出還沒有完,某一天,我去澆水,看到了一枝纖細的瓜苗伸展出來。我可以斷定,它是一株西瓜苗――大概某天在陽臺上吃西瓜,吐出的瓜子剛好掉到了這花盆里。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花盆,它讓我知道,泥土里總是藏著一些秘密。
你也許并不知道那秘密是什么,但是有一天,它自己會長出枝葉來,讓你看到。
因為,有種子就一定會發芽。
而且一定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屬于我的樟樹
我到了春天就想種下點什么。
尤其是在植樹節前的那段時間,總醞釀著要種一棵樹,最好是樟樹。
每每經過小區之外那片樟樹林,看到它們下面的草坪上鉆出的鉛筆般長短的幼苗時,這個愿望最強烈。
一度很為自己這個想種樹的念頭而激動,但在目測了路邊幾棵約五年左右的樟樹的樣子之后,我放棄了,我的陽臺不夠大,我也沒有夠一棵樹生長的花盆。
而身為一棵樹還是應該扎根于大地,卻非花盆里那淺淺的泥土。
但是有一天,在一盆長著虎皮蘭的花盆里,鉆出了一株小小的樟樹苗。
這讓我對它完全無法拒絕,就像不能拒絕風吹到我的臉上,雨淋在我的身上一樣,這株樟樹,它就是屬于我的樹――因為我曾經有想種一棵樹的愿望,它便因緣巧合地來到我家。
后來虎皮蘭因為我澆水太多根部漚爛而死,于是,那棵樟樹苗就獨占了那個花盆,茁壯成長,成為我家陽臺上的一棵樹。
現在,它已經長到半米高了。
我不知道它最終會長多高,但我會盡我所能,讓它成長。
因為,我曾經想要一棵樟樹,就來了一棵樟樹。
就像上帝說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鄰居的樓頂菜園
家里的那點有限的綠色看完之后,我會上樓去看樓頂風景――鄰居的私家菜園,在那里,有更豐富更熱鬧的植物,以及可以稱之為園藝的東西。
夏天的樓頂菜園是最養眼的。
辣椒、茄子、西紅柿、南瓜、黃瓜、苦瓜,雖然是種在花盆里,但是因為肥力厚,伺候得好,它們長得青枝綠葉,果實累累。
尤其是辣椒們,它們一枚枚藏在枝葉下面,用手捋過去,便有一種牽手般的觸感。
我得承認,在我冰箱里除了雞蛋之外空無一物的時候,我,作為一個給這個菜園提供了幾個花盆的鄰居,曾經摘過鄰居的幾個辣椒、一個西紅柿。
用它們炒蛋做出來的滋味,真的比菜場買回的菜要多一些甘美。
在物價飛漲的年代,女鄰居在菜價面前要比我淡定得多。
因為她告訴我,這個樓頂菜園至少可以提供全家三分之二的青菜需求。
而且是真正純天然的有機綠色食品,遠離殺蟲劑、化肥、催產素以及長途搬運的二次污染。
吃自己種的萊,真的是很低碳很環保的一種生活方式,難怪女鄰居的臉色那么滋潤。
而這一切,有賴于她那個愛當菜農的男人。要把這些土搬到七樓樓頂,是需要力氣的。而澆水,也得從六樓的她自己家提上去,還有平時做堆肥,更是一件麻煩的事。
鄰居告訴我,堆肥是用瓜果皮等廚余物質,或者綠豆芽等埋在沒有肥力的土里,封閉半年左右才成。
黃昏的時候,那個男人在樓頂花園,給這些盆栽的菜地施肥、整理,看著遠處的樓群在夕陽中黯淡的剪影,是不是會有一種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呢?
在我的想象里,是有的。
擁有這樣禮物的人不愿想到生的影子――死亡。所以,人間無數的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出生教育、成長教育、技能教育……但是,我們找不到死亡教育。
這是一個大眾不愿提及的教育,因為死亡與痛苦連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個禁忌;但是,有誰能逃脫這生命最終的饋贈?也沒有人能拒絕親人的離去。
在盛如夏花的年齡里,李蘇遭遇癌癥。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那一天,她選擇了與以往不同的活法兒。因為生命不再漫長,她要飄揚起手中的粉紅絲帶,告訴每一個生命,在跑到終點的前一秒鐘,你都可以像焰火一樣,釋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李蘇一樣頓悟死的哲學。當曉雯的父親在她童年時逝去之后,她被淹沒在死亡的黑暗中無法自拔。沒有人告訴她如何接受死亡,如何面對生命。恐懼至今埋藏在心底,已經成人的她如今仍然無法面對生命的陽光和愛情的歡笑。
沒有觸碰死亡的人不會懂得生的意義。面對步入終點的家人,我們如何人性地、平靜地送他們走向遠方?在《輕輕地,我們送她上路》中,在花瓣飄落的那個瞬間,我們看到的才是真正美麗的死亡啟蒙。
有些知識我們至今不大了解,《給親人怎樣的臨終關懷》告訴了我們生命終結時的秘密。其實,破解身體奧秘并不是最難的,難的是我們如何能做到愛人愛到最深處。那不是金錢所能代替的,也不是哭喊所能表達的。喧鬧的告別和豪華的墓地是秀給別人看的,而我們需要做的也許僅僅是內心的懷念和默默的遠送。
為推進我校“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積極促進學生素質拓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工作深入開展,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我系特意組織舉辦先鋒擂臺大賽之----“共筑青春志,共圓中國夢”培訓活動,希望通過這次培訓能夠讓各班級的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校為學生素質拓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而開展的公共能力活動。本次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各班級的學生了解有關國家時政動向,關心國家民生,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
一、活動宗旨
提高大學生對國家時政動向的了解,對國家民生的關心,對國家經濟政治格局發展的。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提高對國家各項發展的重視度,加大學生課外知識量。
二、活動對象
13級全體同學
三、培訓流程
1.針對公共能力培訓老師通過ppt講解,讓學生明白通過參加公共能力活動可以提高處理能力、價值判斷能力、身心調試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
2.把本學期有關公共能力的活動活動排列出來。
3.為更好的貫徹我校“一個中心,兩個突破”的改革發展思路 “三位一體”人才培育模式,我系也開展了富有我系特色的活動。并對我系所開展的活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4.對公共能力的活動內容、流程以及比賽規則進行詳細的講解。
四、活動地點
綜合樓b棟611
五、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認真落實
校園文化藝術節是我校本學期的重要活動,是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我校“一個中心,兩個突破”的發展戰略,有效推進“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實施的重要舉措。各班及相關組織單位要高度重視,認真落實學校的各項活動安排。
2.組織有序、注重實效
要做到組織活動有保證、落實活動有保證、參與活動有保證。要注意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讓學生真正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才干、提升和拓展能力素質。
3.突出主題、多出精品
在活動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實現學生能力素質提升和拓展為目標實施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中要注意結合系(部)特色,突出重點和主題,力求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4.加強宣傳、擴大影響
要認真做好本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各項活動的宣傳工作,及時將各項活動的進程和結果在校內外進行宣傳報道,吸引廣大同學積極關注和參與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出高雅的文化藝術氛圍。
六、活動預期困難及解決措施
由于培訓時間不長,所以還是會有部分人員對某些環節會有不了解,這個需要我們同學們去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會后聯系。
培訓活動總結
為推進我校“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積極促進學生素質拓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工作深入開展,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在院團委的指導下,我系特意舉辦了這次政法先鋒擂臺大賽之——“共筑青春志,共圓中國夢”培訓活動。在我部門各成員的努力和13級同學們的積極配合下,此次培訓取得了圓滿成功。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給同學們介紹了本學期政法先鋒擂臺大賽之----“共筑青春志,共圓中國夢”培訓相關活動的內容、流程以及比賽規則。本次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各班級的學生了解有關公共能力所包含的相關活動以及參與各項活動的比賽流程,提升同學們公共能力,以便在未來更好的展開各種素質拓展的工作。同時,也要讓同學們明白通過參加公共能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還可以真正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才干、提升和拓展自身能力和素質。
相信通過本次培訓,13級的同學們更進一步了解有關公共能力所包含的相關活動以及參與各項活動的比賽流程,積極參加相關活動,真正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才干、提升和拓展能力素質。同時,也加深了同學們對公共能力的印象,進一步理解同學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價值判斷能力、身心調試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端正了同學們的態度,為以后的工作掃清了道路。
雖然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是成功的,但是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部分同學熱情度不高,積極性不夠。
關鍵詞:蒙元文化,城市文化,當代建筑,傳承,創新
Abstract: Mongolian culture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has a broad and far-reaching impact. Coordinat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history was building up na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culture historical value, artistic value, scientific value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ngoli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urrently Inner Mongolia region'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highlight areas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as a very positive meaning.
Keywords: Mongolian culture, urban cultur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一道,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開發著這塊土地,建設、發展、捍衛著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本文以蒙元文化為例,以當代建筑設計為著眼點,探討蒙元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
一、蒙元文化傳統
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深遠影響的發展階段。蒙元時期是中國疆城最大的時期,也是眾多民族大一統的輝煌時期。四十多個大小公國、諸候并入中華版圖,為中華文化的多元化和大融合大發展開拓了無限廣闊的前景。蒙元文化吸納了歐亞大陸眾多民族的優秀文化,具有了顯著的多元性和空前的繁榮。
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今天從昨天走來,現在是歷史的延續。有繼承才有發展,高度文明的文化必然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起點上。對優秀文化不研究,不繼承,現代文化就成了無本之木。中華五千年的古文明源遠流長,有著輝煌的過去。有繼承才有高起點,才會不失博大精深的淵源,才會避免缺乏歷史的淺薄和浮躁。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廣泛的滲透性。一個民族的文明離不開文化的高水平發展。文化底蘊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根基所在,在社會發展中保持著無可比擬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成為推動和維護社會發展機制的無可替代的力量。
1. 崇尚大自然
蒙古人的信仰就是熱望之愛,愛人之心不薄,愛自然之心更深。可以說,蒙古人宗教的本質,在于和神性引起共鳴。蒙古族崇尚大自然,相信萬物有靈,尤其是敬天與崇拜火。早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蒙古人受大自然的支配,因此把日月、雷電、山川、土地和樹木都奉為神靈。在這些神靈中,把天作為高于諸神的尊神加以崇拜。蒙古人對火格外崇敬,認為火神可以賜予幸福與財富,把火、火神或灶神視作驅妖避邪的圣潔物。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因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牧民注重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草原無處不建廟,祭天祭地祭敖包。蒙古族虔誠執著,其神靈世界屬于一定的歷史范疇,隨著人類的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又產生了祖先崇拜。薩滿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早在遠古時代就在蒙古族中盛行。蒙古族與其他北方民族一樣信奉薩滿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圖1)。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重要地位。
2. 原始宗教——薩滿教
蒙古人信奉佛教始于元朝,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于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圖2)。蒙古族傳統的祭祀儀式中,過去最重要的就是祭天,這是祖傳下來的。元代祭天為國俗,蒙古帝王每年都會同諸王“躬天”。一般人家都在農歷三十夜里舉行祭天儀式。
圖1 成吉思汗向長生天祈禱
圖2薩滿服飾
圖3 蒙元文化博物館鳥瞰圖
二、蒙元建筑的傳承與創新
蒙元建筑的獨特類型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傳統的住房形式,古稱穹廬,又叫氈帳、帳幕和氈包等。蒙古包作為一種特定的類型,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一種形式的結合。因此,它們的具體形態因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居民,產生了一定的差異。我們通過充分地考古及測繪的資料完整的了解民居的型制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但是,現代建筑中的各種建筑的功能以及所賦予的含義可能已經有較大的改變。
1. 色彩的傳承與創新
本文以錫林格勒市蒙元文化博物館為例(圖3),“對稱”、“中心”的出現絕不是思維慣性的出現,這是一種對于錫林郭勒地區對稱的固定思維的回應。蒙元文化博物館位于錫林格勒盟錫林浩特市,敖包山天然石材的褐色、蒙古包的白色和貝子廟的紅色分別代表了該地區三種地域色彩的典型傾向。我們從建筑的顏色中就可以察覺出不同的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敖包山的褐色給人雄渾大氣的感覺;蒙古包的白色讓人感覺清新自然,滲透著大自然的氣息;貝子廟的紅色給人帶來吉祥、幸福。這些色彩的表現,也表達了建筑對于材料的真實反映。因此,這種色彩的表達,更加激發了地域色彩元素的傳遞。建筑設計過程中我們對建筑色彩均作了適當的控制,從而突出重點的表現對于特色性格的表達。
2. 形式的傳承與創新
“圓形”作為一種形式元素,其表達方式的差異是蒙元建筑傳統與創新的重要內容。受原始的宇宙觀“天圓地方”的影響,再加上在長期與大自然斗爭中摸索出的經驗的積累,使蒙古人對圓形有著特殊的感情。圓的幾何形在蒙古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圓形平面的蒙古包、蒙古包中圓形的套腦、圓形的敖包等等。
內蒙草原上的圓形,不同于萬神廟式的西方規整的幾何圖形的表達,其過程少了許多刻意的成分。例如,它沒有西方那樣強大的的驅動,因而其表達也是自然、寫意的。因此,這種“圓形”的表達更富表現力,更富韻味,更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情懷。這是在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的自然世界的雙重作用下產生出來的自然形態,沒有矯揉造作,順理成章。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現代因素在地域建筑中的原型自古已經產生。
結論
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的產物,是具有震撼力和影響力的蒙古族歷史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蒙元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在于應當考慮其開放型和包容性,不必拘泥于傳統,結合地域特點大膽創新。
參考文獻
蒙古族傳統文化飾品的實物擺放
針對蒙古族傳統文化飾品的實物擺放來說,按照蒙古族的文化傳承習慣來說,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飾品的擺放應該設計在酒店的點綴位置上,這些實物的擺放可以按照相關的排列順序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對于酒店的地點設計,應該按照相關的地域色彩進行相關飾品擺放的結合,這種結合方式會使當地的游客接受。在相關的酒店放置帶有文化元素的飾品,可以有效的提升蒙古族文化信息的接受量,這種信息接收的程度可以提升文化自身的內涵接受狀態,對于文化的傳承來說,最有效的保護形式就是一種原始符號模式的傳承。比如在相關的蒙古族酒店可以擺放蒙古族代表人物,成吉思汗的真人塑像,并且,在其周圍可以進行當年畜牧生活的展示,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酒店的視覺沖擊感,使用這樣的飾品擺放模式就是運用了比較具體形象的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符號。
這樣的設計可以防止在酒店設計中出現單一的實物陳列的狀況,在相關物品的擺放過程中,可以按照符號自身的信息傳遞性進行酒店完整性的設計,這種完整性的設計可以有效的提升酒店的文化底蘊,在具體符號的擺放過程中,應該注意擺放的對象與周圍的建筑氛圍相結合,只有這樣的結合,才能保證符號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可以進步的進行展現,從酒店的整體設計中,對于每一個角落或者每一處文化情景都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展現。
蒙古族文化的抽象元素轉換
針對蒙古族文化的抽象元素轉換來說,在現在的酒店室內設計中,使用抽象元素的設計也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方式,這種設計觀念就是將抽象的事物進行反復的提煉,將提煉的結果再進行深層次的融合,這種融合的形式就是一種全新的創意手法。在酒店的設計過程中,使用抽象的設計形式使得相關的文化更加具有表現力,這種表現能力的展現為相關的文化結構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在酒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蒙古族文化的火焰使用進行進一步的設計,在室內的墻壁上進行火焰的勾畫,在相關的形象設計中,按照火焰的外形進行曲線的設計,使用不銹鋼的材料進行全面的展現,這種展現的形式可以表現出蒙古族人民的豪邁,奔放的性格特點,并且,這種結構的設計也可以展現出該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采用抽象的手法進行相關文化符號的勾勒,這種設計的形式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中,進行了相關思維型的活躍,將相關民族的文化氛圍進行了有效的抒發,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底蘊。
蒙古族文化在意境中重新構建的應用
針對蒙古族文化在意境中重新構建的應用來說,蒙古族自身的文化就帶有一種抽象性和具象性的表現形式的展現,這種形式的使用就是一種連續性以及隱喻性語言的轉換,這種的文化傳遞就是一種語言類的文化構建模式,這種文化的構建形式可以使消費者在相關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理念中進行進一步的思維創建。按照現在消費者的心理特點進行蒙古族文化的傳播,在酒店的室內設計中進行相關消費理念的引導,這種的模式引導有效的將消費者帶進種全新的消費理念中,這種理念的文化內涵表述更加的具有生活性,同時也更加具有通俗易懂的性質,這種文化的傳播使得更多的人接受。蒙古族文化的構建中就是使用相關的符號進行文化的刺激,使消費者產生聯想,重新組合的規劃就是為了避免在酒店的室內設計中,出現表意晦澀問題的產生,符號的重新構建應該重視酒店消費群體的參與性,這種參與性的展現就要求相關的設計人員進行當地文化與蒙古族文化的藕合。
結語
序號
工作單位
姓名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申報資格名稱
申報專業
1
蘇尼特右旗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仝玉蘭
女
蒙古
1967.11
關鍵詞:合作原則;四準則;紅樓夢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087-01
語言交際的合作原則是由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H.P.Grice)首先提出來的。合作原則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原則,而且是各原則的基礎和前提。格賴斯認為,所有交際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與聽話人雙方都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即會話的合作原則。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都要遵守交談目的或交談方向,否則,語言交際就會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甚至遭到失敗。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分為四個準則,它們是: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聯準則、方式準則。以下僅以《紅樓夢》劉姥姥第二次進榮國府的篇章段落分別加以分析。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其內容主要集中于《紅樓夢》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回,因涉及的人物較多,情節錯落,對話成為推動小說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書中的對話。
(一)量的準則
量的準則包括兩方面內容:要使所說的話達到交際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不要使所說出的話比交際所要求的更加詳細。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宴席中王熙鳳喂劉姥姥吃了道菜肴茄鲞,原文如下: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剝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象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載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在這段對話中,茄鲞的制作可以說是十分復雜,王熙鳳卻把整個過程都詳盡地告訴了劉姥姥,不多也不少,正好合適,鳳姐與劉姥姥的對話正體現出了合作原則中的量的原則。
(二)質的準則
質的準則包括兩方面內容:不要說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劉姥姥在跟賈母等眾人閑話時,說到一些農村中莊稼人的見聞,這些故事大都荒誕離奇,其中有個關于女孩成精的故事,賈寶玉信以為真:背地里寶玉真的拉了劉姥姥,細問那女孩兒是誰。劉姥姥只得編了告訴他道:“那時我們莊北沿地埂子上有一個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當先有個什么老爺。……這老爺沒有兒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若玉。小姐知書識字,老爺太太愛如珍寶。可惜這若玉小姐生到十七歲,一病死了。”……劉姥姥道:“因為老爺太太思念不盡,便蓋了這祠堂,塑了這若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燒香撥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沒了,廟也爛了,那個像就成了精。”……劉姥姥道:“阿彌陀佛,原來如此,不是哥兒說,我們都當他成精。他時常變了人出來各村莊店道上閑逛。我才說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我們村莊上的人還商議著要打了這塑像平了廟呢。”……寶玉又問他地名村莊,來往遠近,坐落何方。劉姥姥便順口胡謅了出來。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
在此,劉姥姥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但是劉姥姥此番言語也是出于好心,絕無欺騙他人的惡意。作為一個村野人,她自知生活經歷和大觀園中各位既富且貴的的老老少少天壤之別,與眾人分享一些瞎編亂造的軼聞,不妨當做閑資看待,話語本身雖違背了質的準則,卻起到了活躍現場氣氛,增進交談者雙方的感情的作用,應當說效果還是積極的,達到了交際目的。
賈母倚柱坐下,命劉姥姥也坐在旁邊,因問他:“這園子好不好?”劉姥姥念佛說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貼。時常閑了,大家都說,怎么得也到畫兒上去逛逛。想著那個畫兒也不過是假的,那里有這個地方呢。誰知我今兒進這園里一瞧,竟比那畫兒還強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著這個園子畫一張,我帶了家去,給他們見見,死了也得好處。”
《紅樓夢?第四十回》
很顯然,劉姥姥極力恭維大觀園建制景色的美麗宜人,帶有一定的夸張成分。雖然如此,卻很符合她農村老婦土里土氣的身份。
(三)關聯準則
即所說的話要與話題相關聯。語言交際總是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有一定的中心或目的,說話者一般都要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在共同認知的信息的基礎上,以共同的背景知識為根據進行語言交際。
第四十回中,眾人在酒席上玩的行令就是話語關聯原則的體現。如:鴛鴦道:“如今我說骨牌副兒,從老太太起,順令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語,比上一句,都要葉韻。錯了的罰一杯。”眾人笑道:“這個令好,就說出來。”鴛鴦道:“有了一副了。左邊是張‘天’。”賈母道:“頭上有青天。”眾人道:“好。”鴛鴦道:“當中是個‘五與六’。”賈母道:“六橋梅花香徹骨。”鴛鴦道:“剩得一張‘六與幺’。”賈母道:“一輪紅日出云霄。”鴛鴦道:“湊成便是個‘蓬頭鬼’。”賈母道:“這鬼抱住鐘馗腿。”說完,大家笑說:“極妙。”賈母飲了一杯。
《紅樓夢?第四十回》
書中除了描寫賈母的行令情景,還分別著重描寫了薛姨媽、史湘云、薛寶釵、林黛玉、賈迎春、劉姥姥等人的行令狀況,眾人只有都共同遵循了關聯原則,才能使游戲順利展開。
(四)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包括四個方面內容:避免晦澀的詞語;避免歧義;說話避免贅述而要簡潔;說話要有條理。鳳姐兒笑道:“到底是你們有年紀的人經歷的多。我這大姐兒時常肯病,也不知是個什么原故。”劉姥姥道:“這也有的事。富貴人家養的孩子多太嬌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兒委屈;再他小人兒家,過于尊貴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鳳姐兒道:“這也有理。我想起來,他還沒個名字,你就給他起個名字。一則借借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家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的住他。”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兇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