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服裝貿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裝貿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服裝貿易論文

    第1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 后配額時代紡織服裝業貿易壁壘

    根據WTO《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的規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進口紡織品服裝配額,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進入了自由貿易時代,事實表明,兩項“特保”措施、反傾銷、綠色技術性標準和社會責任標準、區域經濟集團對區域外貿易的歧視性等將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后配額時代努力設置的主要貿易壁壘。

    一、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的主要貿易壁壘

    1.“特保”措施 “特保”措施指中國加入WTO文件中的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和過渡期特定產品特別保障措施。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規定從2005年至2008年年底,在WTO成員認定中國產品造成“市場擾亂”的情況下,可對中國已取消配額限制的紡織品服裝重新實施數量限制,此條款稱為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在《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中,規定從中國入世直至2013年底,WTO成員如認為中國出口造成或其威脅造成“市場擾亂”,可對中國采取過渡期特定產品特別保障措施,限制中國產品流入。兩項“特保”措施含義大體相同,其明顯的不同是前者針對紡織品服裝,而后者可針對任何產品且有效期長。 2005年1月1日,隨著配額的取消,為降低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我國政府曾以加征部分紡織品服裝出口關稅進行自限,但并未遏止住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潛力在短時間對美歐等國和地區的集中釋放,導致美歐于2005年5月23日、27日先后對中國紡織品根據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實施限制。貿易摩擦發生后,中國政府委派專人赴美毆進行反復磋商,并與毆盟于6月11日簽署紡織品備忘錄,與美國于11月18日簽署了備忘錄,中毆、中美紡織品備忘錄將分別于2007、2008年底到期。根據中歐、中美紡織品備忘錄,從2005年至2007年,中國有10類紡織品對歐盟出口的增長幅度被限制在8%~12.5%;在2006年,有21類服裝和紡織品對美國出口的增長幅度被限制在10%~15%,在2007年,被限制在12.5%~16%,在2008年被限制在15%~17%。可以認為,在2013年底之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會始終處于“特保”陰霾之中。

    2.反傾銷措施 我國紡織品服裝遭受貿易摩擦處于不斷上升狀態。據WTO統計,1995年~2005年,成員方共發起貿易保護調查案件2840起,反傾銷案我國469起,占16.4%,其中2011年,我國遭受52起,占24.5%,2005年57起,占29.8%。對華貿易反傾銷案件數量逐年增長,2006年前三季度,已達到70起,從中看出歐美等國利用反傾銷手段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設限的意圖明顯。反傾銷措施對產品出口的危害要比數量限制大得多,尤其是國有企業,由于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的制約,更將受到嚴重影響。一旦某類產品遭遇反傾銷,那么該類產品出口環境的穩定性和預見性將受到影響,波及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最終導致投資和就業等出現困境。

    3.綠色技術壁壘 紡織品服裝綠色技術壁壘是指發達國家依靠其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以所謂保護環境和保障人身安全為目的,通過頒布法令或技術法規,制定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強制性產品技術標準,實施環境標志和其合格評定程序,對不符合它們要求的紡織品服裝實施限制或拒絕進口,以對國內市場進行保護。目前主要有兩類: 一是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其代表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ISO14000,ISO14000是一個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具體內容是要求調查企業使用的能源、用水、原料、排水及工業廢氣物的處理情況及噪音、振動、臭味等狀況,并要求企業提出改善期限及數值等。通過ISO14000認證是符合環境管理要求的重要標志,可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二是綠色環保標志認證。在紡織品服裝領域中最有影響的環保標志是生態紡織品標準100(OKO-Tex Standard 100)。該標志只涉及對紡織品服裝本身所含有害物質的檢驗,它由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驗協會頒布,現在該協會已包括了13個歐洲國家的協會,加貼該標志的產品在歐盟更為普遍。

    4.社會責任標準壁壘 社會責任標準壁壘是指以保護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由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標準是由社會責任國際組織在1997年 10月制定的全球第一個社會責任認證標準(SA8000),該標準是國際采購商要求供應商的標準,其內容涉及以下方面: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管理體系、工作環境等。我國作為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因而中低檔產品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但若實行SA8000與訂單掛鉤,企業必須額外增加大量費用去申請SA8000認證,這樣勢必增加出口成本。若企業申請認證未獲成功,會因此失去不少跨國公司的訂單,導致我國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下降。

    5.區域壁壘 目前,全球區域集團已超過50個,區域集團在便利了區域內貿易的同時,卻形成了對區域外貿易出口方的歧視。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內,美、加、墨之間的紡織品服裝貿易迅速增長,且NAFTA的紡織品原產地規則極為苛刻并帶有歧視性,由于該規則的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急劇減少,1994年以前,我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服裝供應地,而在2001年,墨西哥的出口數量已經是中國的1.5倍;對歐盟而言,紡織品服裝貿易以區域內部貿易為主,區域外國家進入歐盟市場的屏障越來越厚。

    二、我國紡織服裝業擴大出口的對策

    1.提高產品質量,努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眾多,但總體來講,其技術、管理水平相對落后,且企業研發投入很低,難以適應開發新產品的需要。雖然低廉的勞動成本使我國出口產品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但隨著亞洲周邊國家紡織服裝業的崛起,這種優勢正逐漸弱化,加之國外貿易保護主義頻繁用各種手段對我國產品設限,致使企業出口獲利日趨艱難,因此,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在發揮自身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的同時,努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要加快技術進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促進對引進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的消化吸收,加強自主研發,生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借此來發展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品的出口。

    2.加強行業自律,杜絕惡性競爭 凡國外對我發起“特保”、反傾銷調查,直接原因往往是進口產品量大價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國紡織服裝業確實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二是國內紡織服裝業重復投資現象嚴重,造成某類產品增長過快,致使有些企業競價銷售。因而,要求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維護出口秩序。首先,要建立產品出口數量、價格監控系統。對增長過快,易引起進口方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產品,做好出口價格、數量、出口國家和地區的監測工作。其次,通過價格協調機制控制出口總量的適度增長,避免個別企業壓價競銷,發現競價銷售的情況要堅決制止。

    3.加快認證步伐,主動應對綠色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壁壘 面對綠色技術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壁壘,我國紡織服裝業不要被動適應,要主動應對 。為此,企業要從保護環境、關注人類健康角度出發,推行綠色生態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在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直至廢棄使用后消亡的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控制,并爭取最終獲得綠色技術標準認證。與此同時,要不斷改善勞動者工作環境,關注員工健康和安全,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薪酬,維護工會權利,主動申請SA8000標準認證。

    第2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根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是否由于交易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國際服務貿易分為四種提供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存在。這四種方式包含了跨境和非跨境兩類交易活動,其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屬跨境交易,商業存在屬非跨境交易。GATS只對服務貿易的范疇提供了原則性意見,并未確定服務貿易具體涵蓋的內容。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5版(BOP5),則將服務貿易定義為某一經濟體中的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以外匯支付的服務交易過程,其中BOP5把服務貿易分為11類,分別為運輸、旅行、通信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特許權使用和許可費用、其他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成員經濟體均按BOP5統計口徑和項目分類編制本國(地區)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寧波市對國際服務貿易統計主要也還是采用BOP統計方法。服務貿易不同于貨物貿易的地方主要在于:服務是無形商品,國際服務貿易是國家間無形商品的交換活動,其生產、交易、消費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同時進行,不同儲存;貨物貿易的監管手段主要是關稅、許可證、配額,而服務貿易的監管手段則主要是法律法規等;服務貿易的國民待遇不是自動獲得,而是靠談判。相比貨物貿易而言,服務貿易則是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方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二、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BOP統計只包括以外幣形式支付的收入和支出,只包括通過寧波市進行外幣支付的服務貿易收支,不包括通過異地的收付匯。BOP統計包括14個統計指標:分別是運輸、保險、旅游、金融服務、通訊和郵電、建筑安裝和勞務承包、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教育醫療保健、廣告宣傳、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寧波分局提供的2000-2006年度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統計表,對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分析如下:

    1.從近6年數據來看,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勢頭極為迅猛

    2001-2006的6年間,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受服務貿易出口影響,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到2006年,全市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7.73億美元,其中出口16.53億美元,進口11.20億美元,分別是2001年的9.2倍、14.1倍和4.9倍。也就是說,2001-2006年5年時間,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年均增幅分別達到64.3%、93.8%、48.9%。

    2.從國際服務貿易類別來看,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占了九成以上

    從總體看,2001-2006年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總額中,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兩項合計占比一直穩定在90%以上,其他項目雖都有所涉及,但所占份額均極小。2006年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貿易出口合計占比達到99%。從服務貿易進口來看,運輸項下進口占比平穩上升,從1999年的57.3%已升至2006年的72.3%;其他商業服務項下進口占比平穩下滑,從1999年的31.9%已降至2006年的19.6%;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項下支出增長較快,逆差態勢明顯,兩項支出合計占比已從1999年的2.7%升至2006年的7.5%。

    備注:其他商業服務收入(出口)主要包括外國駐華機構辦事經費、傭金、回扣和服務項下尚未歸入明確細項的收入;其他商業服務支出(進口)主要包括寧波市駐外機構辦事經費、傭金、回扣和服務項下尚未歸入明確細項的外匯支出。

    3.從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來看,中國香港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占寧波市服務貿易的份額超過六成

    2006年,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前五大市場分別為中國香港、美國、英國、韓國,合計占比超過80%。其中,對中國香港服務貿易進出口11.36億美元,占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的40.9%,列各市場首位,其中出口5.39億美元,進口5.96億美元,貿易逆差1.13億美元;對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2.49億美元,占總額的9.01%,居各市場第二位,其中出口1.84億美元,進口0.65億美元,貿易順差1.19億美元。韓國、英國服務貿易額占比則分別為2.4%、1.7%。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美國、中國臺灣市場,而逆差主要來源于中國香港、法國等市場。基本表現為從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高附加值的服務,向東、南亞等周邊地區出口相對低附加值的服務,這也體現了寧波市今后發展國際服務貿易,提升質量的方向。

    4.從國際服務貿易分行業數據來看,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支撐作用非常明顯,交通運輸倉儲及通信業實現順差最大,而制造業企業支出了寧波市絕大部分的專利使用費和咨詢費

    2006年,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服務貿易進出口額12.82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57.4%,說明寧波市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關聯度還是很高,產生逆差3.31億美元,其中運輸項下逆差達3.16億美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際運輸市場上中外資航運公司所占份額的極不平衡,以及我國外貿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弱勢地位。交通運輸倉儲及通信業服務貿易進出口額3.12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14.0%,實現順差1.86億美元。制造業項下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支出0.32億美元,占全市該項目支出的84.6%;咨詢費支出0.28億美元,占全市該項目支出的62.4%。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通訊、郵電等知識與技術密集行業,寧波市仍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在國際服務貿易進口中,除運輸外,其他商業服務(主要為駐境外機構開支等)、對外咨詢費、境外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占有一定比重。

    以上BOP統計的數據僅是涉及到跨境的外匯資金往來,依靠現有的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統計監測體系,無法全面掌握各服務貿易項下的完整業務信息,因此,目前所匯總反映的數據總體略偏小。

    根據現有數據分析,寧波市國際服務貿易總體上仍處于發展初期,整體規模小、水平低,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弱,國際競爭力不強,嚴重滯后于國際貨物貿易發展。究其原因,首先,寧波的服務業發展滯后,國內服務業是服務的生產部門,也是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基礎。二者的關系就如同制造業與外貿的依存關系一樣,國內服務業發達,服務貿易就自然有了基礎和潛力。作為全國市場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寧波市,工業所占比重較大,服務業(或第三產業)比重則相對較低,發展相對滯后。2007年寧波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1億元,增長15.9%,相比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幅最大,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偏低,明顯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由于第三產業的不發達,影響到服務貿易的發展。

    其次,寧波的傳統物流仍占主要地位,港口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寧波擁有天然的港口優勢,截至2007年8月底,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為3.1217億噸(摘自交通部綜合規劃司),直追上海港居中國大陸港口第二位;但從集裝箱吞吐量來看,截至2007年10月底,寧波集裝箱吞吐量達730萬標準箱(摘自中國航務周刊),遠次于上海、深圳、青島,僅為上海集裝箱吞吐量的不到1/3。集裝箱運輸所占總港口貨運量的比重僅為2.76%,在同比四個城市中處于末位,與寧波市經濟發展實力和在全國貨物貿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稱。這說明寧波的運輸業中傳統物流還占有很大的比重,現代物流還需要大力發展。而且近年來,全球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向新型國際服務貿易部門轉變,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比重下降,金融、保險、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等為代表的服務比重不斷上升。寧波服務貿易多為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項目,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特許、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產業,由于受制度、技術、知識和文化等基礎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第三,目前各界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出口意識普遍不足,寧波市政府部門缺乏統一權威的信息監測和工作協調機制,至今仍沒有負責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商會、協會等中介組織,而這些組織又是必須的。因為服務貿易工作涉及許多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如外經貿、銀行、保險、外管、旅游、電信、郵電、文化、信息產業、建筑、咨詢等,涉及服務貿易的部門規章較多,而各部門之間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利益保護和行業經營壟斷現象,難以形成公平競爭環境。如果沒有統一的工作推進和協調機構,則會導致工作體制不順,缺乏力度,協調難度大。而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的管理上也存在另兩個不足:缺乏國際服務貿易全口徑統計與監測體系,缺乏相關立法。隨著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服務貿易種類越來越多,而目前外匯收支統計體系的項目設置已不能全面反映服務貿易發展的真實狀況;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也缺乏,從目前非貿易外匯管理法規看,盡管也涉及到對交通運輸、港口、郵電、廣告、咨詢、展覽等服務業,以及對著作權、專利權和商譽等無形資產外匯收支進行規定,但除了境內居民個人外匯以及引進無形資產付匯管理法規比較細化外,其他都散落在《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等法規中,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而且,由于沒有相應的法規依據,使得對一些違規行為無法懲處。

    三、推進寧波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1.發展現代服務業

    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增強寧波國際競爭力,推進寧波國際服務貿易的首要戰略舉措。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目前寧波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對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技術咨詢、廣告營銷、金融中介等相關服務業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支持生產的服務業還沒有跟上來,導致寧波市的綜合競爭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要突破這種局面,就應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服務業上來。一是要全力推進現代物流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產品市場服務業的發展,加快編制六大生產業領域產業發展規劃。二是要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包括五大服務平臺,即寧波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國際會展服務中心和以國際服務業外包為龍頭的生產基地(軟件外包、信息服務、商品檢驗檢測、科技研發與服務),為寧波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并以向制造業的兩端延伸和中間分離為突破口,以軟件業為重中之重,拓展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領域。三是要積極爭取服務外包試點機遇,建立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服務業外包不是簡單地將企業內部的工作和流程轉移到外部,還伴隨著產業分工的繼續深化,逐步形成多種新興服務業,這些新興的服務業統稱為外包服務業,并可以細分為物流外包、軟件外包、金融外包、管理外包等。服務外包影響著廣泛的服務活動,遍布各個產業。由于外包服務往往以跨國公司的非核心商業流程為主,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低,因此,發展中國家在承接外包服務方面擁有低成本優勢。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潮中,寧波發展服務外包也因此具有積極意義。加上服務外包的各種載體也有望為寧波拓展服務外包創造新的推力,如寧波研發園區(啟動區)及一系列軟件園區工程啟動、中石化的科研機構落戶寧波、寧波市大學科技園區創意產業基地開建、寧波市與微軟達成合作意向,共同組建“寧波微軟技術中心”等等。未來幾年,寧波要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契機,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務能力的服務外包企業,聚焦重點區域,優化空間布局,積極打造以保稅區、開發區、科技園區、鎮海區的服務外包示范區,重點發展軟件開發外包、研發設計外包、物流外包。并在現有外包企業中,發展重點企業的外包業務。政府應重點扶持一批具有產業優勢、規模效應和品牌形象的規模企業,鼓勵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積極進行自主創新,實施品牌戰略,通過購并、重組等資本運作手段,盡快形成若干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的運作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對于重點企業,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實行一企一策,在引進高端人才、定向培訓可適用專業人才、國際標準認證、投資融資方面給予財政補貼,支持企業爭取商務部扶持出口型企業研發資金,支持企業拓展海內外市場,發展外包業務。

    2.建立如貨物貿易那樣有效的國際服務貿易促進機制,加快形成部門整體協調機制

    目前,我國的貨物出口促進機制相當完善,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鼓勵和支持外貿出口、提升外貿發展質量的政策、措施。但支持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尚待制訂,有效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平臺也需要探索建立。此外,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政府部門多,情況分散復雜,在推動和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部門整體協調機制。貨物貿易出口的迅猛發展與“大通關”建設、銀貿、稅貿合作密切相關。因此,加快國際服務貿易發展,也需要建立起由外經貿、金融、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諸多相關部門協調合作機制,以便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服務貿易。建議將服務貿易工作納入政府評價管理渠道,把服務貿易作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制定鼓勵和扶持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設立專項發展資金,落實金融、稅收等部門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建立工作目標評價體系,市政府應把發展服務貿易工作作為全市外向型經濟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針對服務貿易工作的不同類別和特點,實施分類考核,逐步建立服務貿易的目標評價體系。

    3.充分發揮政府的孵化、激勵作用,審慎建立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

    政府對構建城市競爭優勢的作用除了體現在對科技進步的孵化上,還應體現在對企業創造力的激勵上。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當地政府為了鼓勵服務出口,長期以來給予服務企業很多優惠,同時非常重視技術研究、開發與教育。隨著服務貿易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寧波市要加大對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完善財政、信貸等優惠措施,輔之以積極的產業政策,努力提高寧波國際服務貿易的整體競爭力。

    另外,隨著我國相關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進,目前寧波在現代物流、金融、保險、計算機數據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方面勢單力薄,很難與外商抗衡。為此,寧波應加快建立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同時要深入研究并合理運用WTO的“保障措施協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條款,做到有備無患,并多方尋求法律、法規的支持,有理、有利、有節地保護寧波的弱勢服務業。

    參考文獻:

    [1]曹吉云.我國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探討[J].國際商務,2007,(4).

    [2]陳景.簡述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7,(2).

    [3]宋雪蓮.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正在加大[J].中國經濟周刊,2007,(3).

    [4]廖曉淇.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呈現的新特點[J].商業研究,2007,(4).

    [5]黃建忠,葉濤.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與沿海中心城區的服務業招商引資策略[J].亞太經濟,2007,(1).

    第3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紡織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紡織品服裝一直是全國首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金額不僅占到出口總值的1/5,而且是我國外貿順差的第一大來源,這樣的巨額順差成為我國外匯收入和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業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目前我國在紡織、服裝、化纖行業工作的人員超過800萬,隨著入世對我國紡織業帶來的發展契機,將會更多地吸收我國的勞動力。而我國的紡織業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我國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紡織服裝業的貿易額約為每年3200億美元,中國的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約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額的1/4。

    隨著中國加入WTO,一直困擾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配額問題將得到解決。然而,取消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我國紡織業的影響也是雙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實現紡織品服裝的自由貿易。多年來受被動配額困擾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將得以釋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對我國紡織業的競爭形式產生極大的影響。以前的紡織品貿易是在配額庇護之下的“不公平”貿易,現行的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配額劃分的。我國對歐盟、美國等設限國家的紡織服裝出口,也主要由配額決定。一旦取消配額限制,勢必導致市場格局的變化。取消配額之后,紡織品市場實現了自由貿易,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當前紡織品出口壓力現狀分析

    2.1屢遭傾銷投訴,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巨大

    自從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遭遇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調查,中國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抵制,根據一份來自WTO的年度報告表明:200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間,在全球149項反傾銷案中,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了27項調查,占世界總數18.12%。其中紡織品反傾銷案件日趨增加,特別是2002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在全球遭受到的各種貿易壁壘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出口的紡織品,主要采取價格策略,即以低價作為進入市場的方法,將開拓國際市場的希望寄托在低勞動力成本所形成的價格優勢上。這種做法不僅造成國外對我國紡織品產品的質量產生質疑,而且使中國產品遭受反傾銷的指控。由于反傾銷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且反傾銷措施可以延續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經過復審繼續維持,因此,若我國出口的紡織品產品被征稅后,可以維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進口國之外。

    2.2綠色貿易壁壘削弱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

    綠色壁壘是技術性貿易壁壘(TBT)的一種形式,是指那些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保護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生態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其實質上就是一種新興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發達國家利用其比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明顯得經濟與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環保技術、環保產品,并逐步形成環保壁壘。

    近年來國際上紡織品的生產環境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那些針對產品的環境法規、技術標準對紡織品、服裝貿易產生了嚴重影響。因為紡織行業是高污染行業,產品生產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藝所涉及的污染問題和成品中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些國家為此出臺了標準不一、行時不同的針對產品的環境要求,對國際紡織品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由于我國紡織企業環保意識不強,紡織品達不到國際紡織品環保標準,在日益強化的環保要求下,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受到嚴重挑戰。

    3.3成本優勢減小,技術設備落后,產品競爭力下降

    我國紡織品競爭優勢長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來一方面由于棉花價格持續上揚與進口面料增加而使勞動力成本明顯提高,另一方面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勞動生產率提高較低,使勞動力充明顯上升,我國紡織業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弱化。而我國棉紡織業先進設備擁有量低,自動絡筒機僅有30%,而發達國家是百分之百;各種無梭織機占10%,不但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設備技術落后,我國不但缺乏開發新產品能力,而且難以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國紡織品競爭能力。

    3.4其他發展中國家紡織業的興起加劇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的壓力

    就紡織品檔次而言,世界市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發達國家所占據的高檔紡織品市場,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所占據的中檔紡織品市場,三是發展中國家所占據的低檔紡織品市場。很顯然,我國處于第三層次。就競爭力而言,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與更接近歐美市場的優勢與我國競爭低檔紡織品市場,雖然未影響我國的世界第一大紡織品出口和生產國地位,但已經奪走了相當數量的市場份額。東南亞、南美、南亞、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著傳統的紡織品服裝生產歷史,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他們享受比我國優惠的政策,勞動成本比我國低,一直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時,歐盟的紡織品服裝市場受到東歐、土耳其的蠶食,由于他們具有費用低、交貨期短、距離近、關稅低的優勢,擠占了一些我國的傳統市場;歐盟的紡織品服裝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歐洲區域的貿易自由化。因此,盡管我們是全球紡織品第一出口大國,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正在一步步縮小,利潤空間也一步步被打壓。

    參考文獻:

    [1]尹翔碩:《加入WTO后的中國對外貿易戰略》.[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小華:《歐美“設限”影響中國紡織品貿易》.[J].《中國市場》2005.47.

    [3]許瑞超:《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1.

    [4]陳世清,程小旭:《我國紡織品貿易障礙及對策研究》.[J].《鄭州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3.

    第4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關鍵詞] MFAATC紡織品貿易磨擦產業升級

    一、配額取消后中美紡織品貿易環境的變化

    2005年1月1日,根據烏拉圭回合紡織品服裝協議(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ATC))要求,紡織品服裝數量限制被取消,配額的取消意味著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進入了后配額時代。中國2001年11月加入WTO使中國獲得了ATC待遇,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總額在2005年初快速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1月~4月,中國對美國紡織品的出口增長了70%,其中對美國出口的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襯衫、棉制及化纖內衣的數量分別增長1435%、575%和871%,2005年美國和歐盟取代2004年的中國香港和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和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市場。但取消配額后,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形式與配額取消前相比更多樣化。如“242”條款、反傾銷、綠色壁壘和特保措施等,這些貿易壁壘中均是WTO允許的,因此其應用也更頻繁。根據中國加入WTO報告書“242條款”,直到2008年12月31日,進口方可在認定中國出口的紡織品產生“市場擾亂”的情況下,對中國已經取消配額限制的產品重新施行了數量限制。2005年5月17日,美國以“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劇增,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對中國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襯衫、內衣、化纖制褲子、化纖制針織襯衫、男式梭織襯衫和精梳棉紗等7種紡織品實施限制。同時,美國政府還對中國的合成纖維布、套衫、毛制褲子、針織布、胸衣和浴衣等6種產品進行設限調查。

    經過多輪雙邊談判,2005年11月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和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在倫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按此協議規定,協議產品2006年增長率為10%~15%,2007年增長率為12.5%~16%,2008年增長率在15%~17%,并且在以后的年份可以增加。2006的開即時美國對從中國出運的22類紡織品實施數量限制,新一輪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又凸現。由于貿易摩擦的長期存在性,有必要對新的貿易體制下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找出應對貿易摩擦的長效機制。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原因

    1.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部分原因在于配額扭曲限量下正常釋放

    配額取消后的貿易摩擦起因于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中國企業充分利用勞動力等資源低成本的優勢擴大出口,同時,關稅降低也使中國紡織品和服裝成本進一步降低,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但是,出口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貿易扭曲的限量下的正常釋放。2005年前,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競爭被配額扭曲。2005年前的配額是以雙邊“自愿出口限額”(VERs)形式進行的,所以出口的產品種類及配額程度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例如下圖美國服裝進口中,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和AGOA,美國從墨西哥和亞非進口是沒有配額的,根據加勒比公約Caribbean Basin Initiative (CBI),加勒比海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受限額低于15%。相比之下,亞洲和中國服裝出口到美國50%以上受到配額的限制。到2005年1月1日,美國服裝中的89%,紡織品中的47%受到配額限制。這種歧視性配額導致配額取消后的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問題出現后,美方又通過貿易保護來解決問題,最終引發了雙方貿易爭端。

    資料來源:Peter Minor, Changes in Global Trade Rules For Textiles and Apparel: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earch report, November 20,2002, Nathan Associates Inc. TCB Project. Page No.12

    2.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中美貿易不平衡首先表現為中國和美國國際收支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不同,如2004年,據美國統計,美方逆差達1619.78億美元,而中國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字為800億美元。美國用的是“原產地”原則,中國從香港地區或者其他國家了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算中國的帳上。中國對日、韓和東南亞國有有巨大貿易逆差,美國出口到這些國家的商品再賣到中國卻未統計到美國的出口。美方使用的是到岸價格,中方的統計是按照離岸價格,中間差了運費和保險費。而美國統計不包括服務貿易,而美國的投資銀行和咨詢公司中國都是賺錢的。其次,對于這種貿易不平衡的原因雙方存在分歧。美國認為是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中國長期實行獎出限進的貿易政策,如中國通過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中國企業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對服務業的開放程度不夠和人民幣匯率偏低。中國認為中國一直重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中美貿易逆差是由于美國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所造成的不信任,以及由于這種不信任的造成的美國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管制,限制高技術產品對中國出口的結果。由于雙方對貿易不平衡的統計方法和原因的分歧,美國對中國出口較多的紡織品頻頻設限。

    3.國際間產業結構不匹配,是貿易摩擦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加強,這也加強了不同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的聯系,產業發展水平相似和產業結構同化的矛盾如果不能通過協議和一體化的制度安排解決,必然外化為貿易摩擦。配額取消后,中國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數量增加較多,(見表),下表的數據顯示中國前四個最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地區的三個地區,浙江、江蘇和上海的紡織企業的數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長均超過了30%,三個地區紡織企業數量總和超過了4000家。由于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從事的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生產,其中中國的服裝加工貿易以OEM制造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產,在紡織服裝鏈條中, 中國紡織企業大都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生產和加工。美國在配額取消前10年過渡期內沒有很好調整紡織業,這樣兩國紡織產業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加劇,而中國紡織企業產品過剩和價格低廉讓貿易保護主義者找到的限制中國進口的理由。

    資源來源:馮偉, Challenges Faced by Textile Enterprises:Post Quota, 2005.8

    4.中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加大發生貿易摩擦機會

    2004年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市場集中于中國香港,日本,歐盟、美國和俄羅斯,這5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2005年由于配額取消,中國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品和服裝增長加快。2005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紡織品和服裝總值為183.2 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56.9%,占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5.9%,出口的美國的總值為 186.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 70.5%,占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6.2%。美國和歐盟取代中國香港和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但配額取消后的中國出口市場仍過于集中,這加大了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的機會。

    5.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對雙邊貿易摩擦的影響越來越大

    美國紡織業目前主要集中在阿拉巴馬州、南北卡羅來那州和弗吉尼亞四個州,這四個州的產值約占美國紡織產業年產值的80%,而這四個州在美國總統選舉時均投了布什的票,布什不得不考慮這些州紡織工人的利益,加上美國持“中國”的一些集團的推動及遏制中國的長期戰略的結合,美國政府頻頻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如配額取消后,美國紡織品進口的增長完全正常,美國紡織品市場并沒有受到巨大沖擊。2005年1月~6月,美國進口的紡織品總額與2004年同期相比,在金額(美元)上增長了11%,在數量上增長了9%。截止2005年6月底的過去12個月中,美國紡織品進口在金額上增長了10.8%,在數量上增長了9.9%。美國進口紡織品的這種增長完全是正常的,過去10年中有5年美國紡織品進口量的增長率都達到了10%左右,而這都是在有配額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利用中國加入WTO“242條款”控制中國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中國當作替罪羊,轉移國內視線,獲得國內某些特殊利益集團政治上的支持。

    三、應對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政策建議

    1.重視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強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不追求長期的過大的貿易順差,中國的貿易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因為一方面長期雙順差造成了外匯儲備量大量增長,對中國不利。中國的外匯儲備2006年9月已達9879億美元 ,位居世界上第一,高額的外匯儲備易陷入“斯蒂格利茨陷阱”,即我國以高昂的代價促進出口以獲取外匯,又以低收益購買美國債券方式再流入美國,造成巨大的福利損失。另一方面,長期順差易招致美方的強烈不滿,引發貿易摩擦。國內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可以利用外匯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方面減輕“中國制造”過多造成的貿易壓力,另一方面能緩解簡單式耗能生產給中國帶來的生態問題,促進紡織產業向利潤高的價值鏈的高端升級。

    2.促進產業升級

    面臨其他低工資國家競爭和人民幣升值,中國紡織產業成本上升,客觀上要求中國紡織產業的升級和產業轉移,提高產品檔次,以減少低價出口的惡性競爭,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利用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戰略從靜態角度看有利于本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從動態看,當許多國家同時采用這一戰略將導致生產能力快速增長,產品供過于需,市場價格下降,銷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其結果就是企業的貧困增長。紡織產業(包括服裝)市場結構類似壟斷競爭市場:有許多賣者和買者,產品有差別,容易進入和退出。由于處在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只能在短期獲得經濟利潤,長期由于進入容易不能獲得經濟利潤,所以企業獲得經濟利潤的方法是不斷創新,即創造產品差別以不斷創造壟斷。創造產品差別包括創造產品的實際差別和產品感覺上的差別,前者是通過產品開發,如設計和技術創新;后者通過廣告和營銷。這也是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的兩條升級路徑。

    3.開辟多元化出口市場

    由于貿易摩擦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產業發展水平相似和產業結構同化,所以紡織產業的升級在中短期內未必能迅速減少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當前美國紡織產業定位在高端產品領域,當我國將紡織品出口結構逐步轉向高端時,與美方產業間的競爭性將日益明顯,潛在性沖突仍不可避免。所以開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是減少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市場風險的進一步措施,積極開發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特別加強與美國有優惠安排的國家的投資與合作,充分利用這些國家輸美紡織品無設限要求的優勢,為我國紡織品對美國出口開辟新的途徑。同時,通過產品設計和營銷創造自已品牌,做好中國國內市場。

    4.遵守和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國內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需要穩定的貿易環境,但通過政府雙邊談判謀求短期穩定貿易環境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很難達成令中方滿意的結果。當前扭轉中美紡織品摩擦進程的有效方式,還是盡可能將其置于WTO爭端解決機制,因為在該機制下,多邊體制的紀律約束是居于首位的,從長遠計也能幫助中國更嫻熟地運用WTO規則維護自身權益,如中國可考慮為“市場擾亂”這一啟動特保措施的必要條件確立一套國際公認的標準,否則針對中國入世承諾的“濫用”還將不斷持續,甚至擴展到其他產品領域和被其他國家紛紛使用,給中國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參考文獻:

    [1]Avisse, R.& Fouquin, M (2001,Feb.,).Textiles and clothing: the end of discriminatory protection [J]. Lettre du CEPII, No.198

    [2]Andriamananjara, S., Balistreri, E., &Ross, M., State-level equity and the demise of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7(2006) PP19

    [3]Peter Minor, Changes in global trade rules for textiles and appare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earch report, November 20,2002, Nathan Associates Inc. TCB Project. Page No.12

    [4]曹乾何建敏:中美國雙邊貿易不平衡究竟有多大:1993年~2002年的實證分析,中國軟科學,2004.8,74~78

    [5]于鐵流李秉祥:中美貿易磨擦的原因及其解決對策,管理世界,2004.9,68~69

    [6]馮偉:Challenges Faced by Textile Enterprises: Post Quota [D].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學院學位論文(英文),2005.8

    [7]卜國琴劉德學:中國服裝加工貿易升級研究――基于全球服裝生產的網絡視角,國際貿易,2006.11

    [8]Annual Report on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Trade: Review of 2004,2006.2.省略ct.省略/information/branch/zixunzhongxin.jsp

    [9]中國2005年紡織服裝進出口數據集錦, 省略

    [10]穆尼爾.艾哈邁德:(國際紡織服裝局執行局長),后配額時代的全球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時代經貿,2005.10

    第5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使得資源能源消耗不斷增長,一方面,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價格不斷飆升,另一方面,發展經濟的同時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能源成為現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石,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太陽能。

    太陽能是一種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具有清潔性、安全性、廣泛性、持久性、充足性、免維護性及潛在的經濟性等優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水能、風能、潮汐能可用的總量都太小,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核聚變能雖然產生的能量巨大,但有不可控性及安全問題。地熱能從理論上看也具有潛力,但是存在技術和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太陽能是人類所知,目前已經可以利用的,清潔安全的,能夠解決人類未來所需的唯一能源選擇。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處于初級階段。太陽能發電是一種使可再生能源被利用的新興方式。通常說的太陽能發電指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簡稱“光電”.

    (二)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所需要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不論是獨立使用還是并網發電,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組件)、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它們主要由電子元器件構成,不涉及機械部件,所以,光伏發電設備極為精煉,可靠穩定壽命長、安裝維護簡便。從理論上講,光伏發電技術可以在任何需要電源的場合發揮作用。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方陣,蓄電池組,充放電控制器,逆變器,交流配電柜,太陽跟蹤控制系統等設備組成。它是近年來發展最快,最具經濟潛力的能源開發領域。

    (三)光伏產業鏈。

    光伏產業鏈主要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5個環節。上游為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呈明顯的金字塔分布,隨著產業鏈的增加市場容量和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由于硅料特別是高純度的硅料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利潤最高,因此處在上游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很明顯的高于下游企業。我國光伏產業現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如今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2009年我國內地多晶硅產量超過了兩萬噸,太陽能電池產量超過了4000兆瓦,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第一大國。

    2010年5月,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成立,此聯盟以規范發展、推動應用、引導行業聯合創新為核心,研究鼓勵光伏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其中主要包括22家國內光伏骨干企業、行業協會及研究機構。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始終致力于整合產業資源、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加大行業凝聚力,增強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二、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

    世界光伏產業在過去10年內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長,論文格式根據Solarbuzz最新數據統計,2007年全球光伏系統裝置新增容量為2826MW,同比增長62%.光伏產業一直是政府宏觀調控在進行政策支持,通過產業自身不斷技術創新,企業不斷規模化而迅速發展。但是全球光伏發電的補貼卻處在下降階段,這就驅使光伏產業不斷尋找科技創新、降低成本的途徑。到2012年時全球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一)經濟的發展促使光伏產業的發展。[論/文/網 LunWenData/Com]

    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是資源的大量消耗,特別是化石能源日益減少,同時環境受到破壞,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因此各國均大力發展太陽能利用技術,其中發達國家因其經濟發達、能源消耗大而起步較早,日本、歐美等國家在技術和應用上都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傳統能源相比較高,因此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扶持。20世紀90年代末,“陽光計劃”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內開始實行,政府在許多方面采取政策支持,例如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國家稅收、發展基金等方面給予較大優惠。同時,歐洲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在政府的資助下也加大了對太陽能能源利用的研究。

    (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之迅速受到了世界的矚目,但同時我們也深刻地意識到,在能源構成中,煤占有著主導的地位,煤的直接燃燒會產生大量污染物,給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從環境和能源雙重考慮,政府正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太陽能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潛力非常廣闊。年平均日照超過2000小時,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日輻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時以上,西藏日輻射量最高達每平米7千瓦時,與同緯度的其他國家相比,有著巨大的優勢和開發潛能。

    中國光伏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起初用于空間,70年代后光伏應用擴大到地面,中國的光伏產業應運而生,每年以400%的速度快速發展,短短5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中國光伏產業取得的進步世界矚目。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GW(百萬千瓦),到2050年將達到600GW(百萬千瓦)。預計,到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裝機將占全國電力裝機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將占到5%.預計2030年之前,中國太陽能裝機容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高達25%以上。中國光伏產業一方面擁有相對的電池技術、半自動化的設備和人力的最佳生產模式和成本優勢,但是另一方面光伏產業鏈還不健全,關鍵技術上有所欠缺,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化進程卻相對緩慢。過去幾年中國政府和業界人士一直共同努力改善“原料、市場、技術和設備”四個都在外的情況,但是從整個產業鏈來看,我國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到2010年9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利率已超過20%.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影響廣東省服裝貿易的進出口量。據統計,人民幣升值1%,服裝行業的出口產品的營業利潤將下降10.3%,人民幣升值到5%到10%的這個階段,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到10%到60%.人民幣的升值還將影響到外資對廣東省服裝行業的投資積極性。

    2.周邊地區競爭激烈。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加快運轉,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服裝產業的發展尤為迅速,以自創品牌、推行特許加盟等模式來占領市場。加上中西部地區開始重視服裝產業的發展與建設,產業環境和政策環境都在逐步優化,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這些地區的服裝出口規模不斷擴大,這對廣東的服裝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國際服裝貿易保護主義下導致的貿易壁壘。

    自從2005年服裝配額取消以來,我國對歐美地區的服裝出口大幅度增長,為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美國、歐盟啟動了“特保”條款,對多種服裝實施進口數量限制。

    三、廣東省服裝出口的發展戰略措施

    (一)提高品牌意識。

    高產出、低附加值已經不適合廣東服裝發展的道路,廣東省只有轉變服裝出口的模式。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廣東省服裝企業應逐步認識到其經營規模和競爭力已亟待改善。自己的企業要盡快變革,形成品牌效應,抓住時機融入世界經濟舞臺。

    (二)組建大型服裝集團。

    采取強強聯合、工貿聯合、內外貿聯合、跨地區聯合組建大型服裝出口集團,國家應給予必要的支持政策,加大國家資本退出的速度,以此強化企業的市場化職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率先允許服裝業內外貿的合并,允許企業重組和國有資本退出,原有的外貿專營權同步轉移。

    (三)優化產品結構。

    建立有效的營銷激勵機制集中現有優良資產、優勢資本和優良技術裝備,開發市場適銷的特色化產品,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產品毛利率。對于積壓產品、虧損嚴重的產品要堅決停產,將產品產銷率提高到國家要求的水平。加強營銷管理,要把“質量、效率、低耗、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全員的市場意識,增強營銷人員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四)加強地區交流。

    廣東省無可比擬的地理位置,加強了地區與地區間的優勢,包括珠三角地區和港澳臺地區。加強地區間的交流,獲取最新信息。有助于廣東省服裝業進一步的發展。

    第6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2005年1月1日,延續了30多年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被全面廢除。本文在對四種保障措施進行法源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后配額時代第一年所遭遇的特保措施,并從政府、企業、行會三個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005年1月1日,延續了30多年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被全面廢除。我國紡織品服裝出I:2I大幅增加,為保護本國相關產業不受損害,歐美等國在后配額時代頻繁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實施特保措施。對此,我國政府、企業和行會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本文在對四種保障措施進行分析和比較后對該問題作了重點討論。

    一、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及比較

    (一)四種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

    為維護公平貿易和正常的競爭秩序,世界貿易組織允許成員方在進口產品過激增長給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情況下,使用保障措施以保護國內產業不受損害。保障措施和反傾銷、反補貼都屬于貿易救濟措施,不同的是,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針對的是不公平貿易行為——價格歧視,而保障措施則針對的是進口產品激增的情況。由于美歐等國擔心中國人世后,紡織品服裝進口的急劇增長會擾亂其市場秩序,損害其國內相關產業。所以在中國人世時特別要求中國政府做出一些特殊承諾,這些承諾反映在《中國加入議定書》(下文簡稱《議定書》)和《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書》)的具體條款中。簡言之,WTO其他成員方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實施保障措施。其中,第一種也被稱為“一般保障措施”,而后三種則通常被稱為“特殊保障措施”。

    1.依據《關貿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議》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實施保障措施

    《關貿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議》規定了一般保障措施制度。基本內容是:如出現不可預見的情況,和因一締約方承擔總協定義務(包括關稅減讓在內)而產生的影響,使某一產品輸入到這一締約國領土的數量與國內生產相比絕對或相對增加,以致對該領土內生產同類產品和/或直接競爭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則該締約方在防止或糾正這種損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時間內,可以對上述產品全部或部分地暫停實施其所承擔的義務,或者撤銷或修改減讓;實施保障措施應針對正在進口的該類產品,而不考慮其來源。

    2.依據《紡織品和服裝協議》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實施過渡性特別保障措施

    《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第6條規定,在紡織品、服裝貿易回歸關貿總協定的1O年過渡期中(自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開始起算),除已納入GATI’I994的紡織品或服裝產品外,各成員在過渡期內可實施特定的“過渡性保障措施(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簡稱TSM)”,即如果某一未受配額限制的特定紡織品或服裝產品進口數量增加,對生產同類和/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的實質威脅,則可對該產品的進口實行配額限制等措施,如果是單個成員的進口出現急劇和實質性的增加,可對該特定出口成員的特定產品實施配額限制。該過渡性保障措施既可以通過磋商后達成的協議實施,也可以單方面實施,但需要由紡織品監督機構(TMB)審議。《紡織品與服裝協議》是WTO協議中唯一規定了自行廢止內容的協議,在10年過渡期后(即2005年1月1日以后),隨著配額限制的全部取消。該協議本身也就不存在了,理論上第6條關于在過渡期采取保障措施的規定也隨之失效。

    3.依據《議定書》第16條的規定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實施過渡性特別保障措施

    根據《議定書》第16條的規定:如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在進口至任何WTO成員領土時,其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則受影響的WTO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要求中國采取行動以防止或補救此種市場擾亂,如在中國收到磋商請求后60天內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則受影響的WTO成員有權對此類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進口。且在遲延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害的緊急情況下,受影響的WTO成員可根據一項有關進口產品已經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的初步認定,對中國的產品采取不超過200天的臨時保障措施,并提出進行雙邊磋商的請求。如果WTO某一成員認為在上述第一種情形下基于“市場擾亂”所采取的限制中國產品的行動(包括中國自己同意進行的主動自我限制行動)造成或威脅造成中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的“重大貿易轉移”,則該成員可請求與中國和/或有關WTO成員進行磋商。如此類磋商未能達成協議,則請求進行磋商的WTO成員在防止或補救此類貿易轉移所必需的限度內,有權針對該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自中國的進口。該條款實施的期限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4.依據《報告書》的規定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實施過渡性特別保障措施

    根據《報告書》第241至242段(也作242條款)的規定,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其他成員方仍可以對原產于我的紡織品服裝采取限制措施,如果WTO其它成員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涵蓋的原產于我國的紡織品服裝自《WTO協定》對我國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場擾亂,威脅或阻礙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成員可請求與我國進行協商,以期減輕或避免此市場擾亂。如雙方在90天的磋商期內,未能達成滿意的解決辦法,則磋商將繼續進行,提出磋商請求的成員可繼續實行限制。

    (二)四種保障措施的比較

    為了對上述四種保障措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本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其異同點。(見表1)

    通過表1分析可知,一般保障措施的實施條件最苛刻,實施標準最高,且依據無歧視原則適用于所有成員方,故實施時會遭遇較大的阻力。而后三種特殊保障措施中,《紡織品服裝協議》的實施條件較嚴,且該協議于2005年1月1日以后,隨著配額限制的取消已自動廢止。所以在后配額時代,針對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服裝,歐美等國實施特保措施時更愿意援引《議定書》和《報告書》的相關法規,這兩項特保措施的實施門檻較低,且實施形式和實施期限更為靈活,即使最終磋商失敗,也為提出磋商請求的成員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便于其調整本國的外貿政策。

    二、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的特保措施

    (一)關歐等國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實施特保措施

    2005年1月1日,延續了3O多年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被全面廢除后,原屬于配額產品的我國紡織品出口大幅增長,據統計,2005年1至4月,我國紡織品出口額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其中對歐出口39億美元,增長幅度為82%,對美國的增長幅度為250%。為此,歐美等國援引《議定書》的第16條和《報告書》的242條款頻繁對我國實施特保措施。

    1.美國

    2005年3月2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于4月對紡織品實施特別檢測設施,該措施使美國海關對進1:3紡織品的監控預警期從6周縮短到2周,以便其迅速出臺相應的保護措施;2005年4月4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決定對部分原產于中國的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以及棉制和化纖制內衣等三類紡織品發起紡織品特保調查;兩天后,美國制造商貿易行動聯盟、美國紡織團體協會、美國紡織協會、美國棉花協會和名為“團結起來”的工會組織5家紡織行業組織,向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提交特別保障措施申請,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的7種、14大類紡織品服裝實施特別保障措施,這些產品占2004年美國進口中國紡織品服裝總額的8.1%。5月13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正式宣布對我國的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棉制及化纖制內衣3類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理由是這些紡織品“正在威脅和擾亂美國的市場,并要求其今年進入美國市場的數量最多只能增長7.5%;僅5天后,該委員會再次對我國的棉布和人造纖維男襯衫(包括男童襯衣)、人造纖維布褲、人造纖維針織男女襯衣以及精紡棉紗4類紡織品實行進1:3配額限制。截止到11月8日,中美雙方就紡織品服裝出1:3共進行七輪談判,其間,美不斷擴大受限產品的范圍和條件,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遭受的損失也與日俱增。

    2.歐洲

    2005年3月10日歐洲服裝及紡織業組織EURATEX提出申訴,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的針織緊身衫及套頭衫、棉質或人造纖維裝等12類紡織品服裝實施市場保護限制。4月6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對華紡織品特別限制行動指南》,明確指出歐盟設限的標準,以2004年中國紡織品占歐盟進1:3總量的百分比為準,將進口產品分為四類,各類產品在2005年到2008年間每年都有一個增長,若超過規定的增長率,歐盟則進行特保調查。4月底,歐盟正式宣布將對中國9類紡織品服裝展開為期6O天的特別限制調查,且正嚴密監測從中國進口的另外11類產品的交易情況。如果調查發現中國紡織品確實破壞了歐盟市場的市場秩序,歐盟可自動啟用臨時特保措施,對中國紡織品加以限制。5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以2005年第一季度歐盟從中國進1:3的T恤和麻紗增長過快,且擾亂歐盟市場為由,提議與中國方面進行正式磋商。并聲稱,如果正式磋商未果,歐盟將會對這兩類紡織品實施“緊急特保”措施,將其2005年進1:3數量的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一周后,歐盟紡織品委員會通過了曼德爾森的提議,并于5月27日正式啟動對T恤和麻紗的“緊急特保”程序。

    3.其它國家

    除美歐外,土爾其、巴西、厄瓜多爾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以不同的形式對我國紡織品服裝采取限制或發出信號。如2005年1月中旬,厄瓜多爾紡織業工業協會援引《中國人世議定書》的第16條,由其政府提出申請,要求對我國271種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征收5%一3CHD%的關稅。這些措施無疑使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雪上加霜。

    (二)歐美對我國實施特保措施援引法律的不合理之處

    歐美對我國設限的主要依據是《報告書》的242條款,但援引該條款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確鑿的數據證明中國紡織品服裝在美歐確實存在擾亂市場、威脅阻礙貿易發展的情況,且兩者構成因果關系。正如商務部部長所言,“美歐等國僅憑三四個月的數據就草率對中國設限,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學的。”同時應客觀理性的看待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激增現象”:首先,盡管2005年1—4月我國對歐美市場有一個總體增長,但也存在兩個下降,一是增幅逐月下降,二是紡織品服裝出口占中歐、中美貿易的比重逐月下降。其次,美歐把發展中國家最具出1:3潛力的產品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國保留了90%,歐盟保留了70%,所以在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被全面廢除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出現“激增現象”。再次,這種“激增”是一種正常增長,因為它是由過去長期扭曲自由貿易的配額體制轉向現在紡織品一體化、自由化過程中所發生的現象,這和正常貿易過程中某一年、某一個時期、某種產品的突然激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該情況是可以預見的。

    歐美在實施特保措施的法律程序上也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他們總是單方面宣布將對中國的部分紡織品服裝出口采取特保措施,并未及時與中方進行磋商。他們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實際遵循著“雙重標準”,一方面對其本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極力要求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對于發展中國家能夠挑戰他們產業的一些產品(如紡織品服裝)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三、后配額時代我國應對特保措施的主要策略

    面對歐美等國頻繁的特保措施,我國應變被動為主動,以變應變,積極尋求建立和諧的貿易體制。本文主要從政府、企業、行會三個層面來分析具體的應對策略。

    (一)從政府層面看

    1.在保持自身立場的同時應變對抗為對話,爭取以和諧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

    自美歐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實施特保措施以來,我國政府已與美歐代表進行了多次磋商。6月11日,中歐終于就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簽署了《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歐盟承諾對源自中國的棉布、T恤衫、套頭衫、褲子、女式襯衫、床單、女連衣裙、胸衣、桌布、亞麻紗等1O類紡織品終止調查,對實現一體化的中國紡織品克制使用242條款;雙方同意,自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對上述十類紡織品合理確定基數,并按每年8%至12.5%的增長率確定中方對歐出口數量。而中美雙方經過七輪磋商,歷時半年,最終于11月8日達成協議,并簽署《備忘錄》。兩個《備忘錄》的簽署,不僅符合中、美、歐三方的利益,而且充分體現我國政府在解決貿易爭端中的積極主動性,為解決其他貿易爭端提供成功范例。

    2.以變應變,適時調整本國的對外貿易政策

    為了穩定出口,減少貿易摩擦,實現貿易一體化的平穩過渡,我國政府決定從今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止,對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襯衫、褲子、睡衣、內衣等7大類33個敏感類別的148個服裝稅號,采取從量計征方式加征出口關稅。從6月1日起,對上述產品中的74種紡織品提高出口關稅稅率,多數產品的稅率比原來提高了4倍,并對亞麻單紗開征出口關稅。但美歐對我國主動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反映平淡,反而不斷加大采取特保措施的力度,在2005年5月達到高峰。對此,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不得不在5月30日宣布,2005年6月1日起對81項紡織品取消征收出口關稅,其中包括先前要提高關稅的74種紡織品。此外,商務部在7月7日公布了《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商品目錄》,明確列出輸歐10類紡織品2005年的第一次分配全國總量。這些對外貿易政策的及時調整,不僅降低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廠商的出口風險,而且表明我國政府在制定時外貿易戰略時更加成熟、靈活。

    (二)從企業層面看

    1.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改變價格策略

    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同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具有互補性,而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再加上國內企業間的激烈的競爭,往往造成紡織品服裝出口商競相壓價來擴大市場份額,創造更多的外匯,從而促使進L=I國采取反傾銷和特保措施等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國產業。因此,我國企業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就應該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大紡織品服裝研發和創新的力度,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發展和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拋棄低價競爭策略,以質優價廉開拓國際市場。

    2.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和“走出去”戰略

    市場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市場過分集中帶來的貿易風險。目前,我國出口到香港地區、日本、美國和歐盟四大市場的紡織品及服裝,約占出口總量的70%。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極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因此,我國企業在后配額時代應主動開拓其他國家市場,尤其是東歐、中東、南美地區和獨聯體等輕紡工業相對不發達或競爭優勢相對較弱的國家市場。

    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在后配額時代保持持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那些擁有先進技術、雄厚資本、知名品牌、一流管理的國內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設廠,不僅可以將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而且可利用東道國的某些稅收優惠,不斷擴大當地市場份額,獲取更多的利潤。

    (三)從行會層面看,應充分發揮紡織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建立貿易壁壘預警機制

    第7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關鍵詞:紡織工程;技術重要性;相關問題;

    中圖分類號:J5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世界先進紡織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紡織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論文論述了紡織工程的技術的重要性,和紡織工程存在的一些問題。

    1. 紡織工程技術的重要性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這足以說明紡織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 裝飾織物及其配套產品涉及的范圍也日趨廣泛, 地毯、窗簾、名人字畫、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體化展示著它的獨特風格。就連客車、客機、客輪的內部裝飾也為開拓裝飾配套產品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大都市文化娛樂設施的興起, 更期待紡織裝飾品為它們精心裝扮。

    紡織技術在產業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航天技術、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動態領域中均有應用, 如: 運載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輻射遮蔽物、防輻射工作服、各種交通工具的輔助、裝飾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礦、農業、林業等技術的增強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設備安裝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傳音、節能等材料及各種休息、娛樂場所的有關設施; 用于機械、電氣、電子及復合材料工程; 用于醫療、醫藥、保健及公共衛生設施, 紡織品的潛在發展勢頭難以估量, 紡織專業的前景更是一片藍天。

    2紡織工程技術的發展

    紡織業的發展在如今看來是一發不可收拾。它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用途。這還要追蹤到20世紀的那兩次改革。是它們把紡織產業制造技術徹底改變了。.前20 世紀40年代的產業革命給紡織送來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學, 這一高新技術使紡織品的產品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那時候起, 研究人員學會了怎樣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適用的纖維和產品。

    而在20世紀70年代, 則給紡織送來了基于智能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現代制造技術, 使紡織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過去, 開發一個新的提花布, 從設計到生產大約需時15天-20 天, 而現在由于數碼紡織技術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過去, 生產一種新印花布, 從花型設計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數天或數十天, 而且還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現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也只要十多分鐘就能完成。

    目前, 這些新技術、新產品雖還處在不斷取代、完善及豐富的過程中, 但普及不會超過10 年-20年。現在企業界感到最急于解決的倒是怎樣培養出一批能夠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創新技術的專業人員的問題, 除了其質量還要數量。

    3紡織工程存在的問題

    3.1廢水

    紡織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五種。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印染企業每天排放廢水量約300~400萬t,印染廠每加工100 m織物,將產生廢水量3~5 t。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所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具有以下特點:(1)COD變化大,高時可達2000~3000 mg/L,BOD也高達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還原染料廢水pH可達10以上。(3)色度大,有機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劑及漿料,廢水粘性大。(4)水溫水量變化大,由于加工品種、產量的變化,可導致水溫一般在40 ℃以上,從而影響了廢水的處理效果。

    3.2 廢氣

    紡織行業的廢氣主要來自行業內的約兩萬臺鍋爐,這些鍋爐總蒸汽容量約為6萬t,其中煙塵排放達標的鍋爐約占總數的85%。這些鍋爐絕大多數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為燃料,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燒廢氣、二氧化硫和煙塵,嚴重污染了環境。

    紡織廢氣的另一主要排放源來自紡織生產工藝過程。紡織工業生產工藝排放的廢氣主要來自于化學纖維尤其是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化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氫為合成原料,由于工藝原因和過程控制的不徹底,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廢氣的排放。

    3.3 噪聲

    噪聲污染是紡織行業尤其是棉紡織行業目前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棉紡織廠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織機,廠內噪聲達90~106 dB(A),而人耳對噪聲的最大允許值僅為85 dB(A)。紡織車間的環境噪聲平均在100~105 dB(A),超過了人耳對噪聲的容許極限,故對工人聽力損害特別嚴重,聽力損傷可由聽力下降逐漸發展為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還可引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等多種癥狀。有報告顯示,噪聲對紡織工人健康影響主要臨床表現為耳鳴、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衰退、聽力下降、心電圖異常等癥狀,嚴重威脅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強噪聲環境下還會出現行為功能損害、視覺反應時間延長、閱讀能力下降、思維受影響等癥狀,這些癥狀將隨時間變化愈加明顯。

    4應采取的對策

    4.1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法規法律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中國加入WTO,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環境質量標準與國外相差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出口。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建立綠色通道。同時,還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紡織企業的偷排超排行為依法進行處罰,對污染問題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小型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的措施,對一味發展經濟不顧環境的地方保護行為進行打擊,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和企業大力扶持,鼓勵和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綠色消費。

    4.2采取多種措施推進環保。國家應發揮自己的政策指導、宏觀調控職能,運用經濟手段對推行環保產品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弱勢環保企業予以扶持,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運用政策手段來調整紡織產業的布局,對存在污染問題的“三資企業”和生產設備與技術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環境影響評價,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堅決不能引進。合理征收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加大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藝和落后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高效低耗的節能環保設備,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燃煤鍋爐的比重。在稅收方面對環境產品和企業進行適當的減稅甚至免稅。

    5紡織業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 紡織業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從1978年的300萬噸發展到目前的近1000萬噸, 居世界第一位, 紡織品曾多年居全國出口商品之首。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 全國現有中等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2萬余家, 2001年紡織工業總產值(不變價) 8895億元, 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 5%;紡織品服裝出口533億美元以上, 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201% ; 實現利潤268億元, 占全國工業利潤的58%。

    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 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 僅1999 年,紡織品出口創匯達480億美元, 是僅次于機電出口產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現在, 我國進入WTO無疑將給紡織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已有專家做過預測, 中國加入WTO 以后, 紡織品出口將大幅度增加, 紡織業將是我國得益最大的工業, 其就業需求將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6%以上。

    6結語

    總之,從改革開放至今, 紡織雖然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國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國制造的服裝。這幾年, 中央采取棉紡壓錠的措施, 許多入都誤以為這是一個產業不景氣的信號, 但實際的情況是從壓錠以來, 通過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紡織制造能力已遠遠超過了原有的紡織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長, 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許多新興的紡織工業區(城), 簡直可以說是星羅棋布, 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我國紡織工業正處在非常好的發展時期, 內、外兩個市場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要努力提高我國紡織品質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國紡織品標準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化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第8篇:服裝貿易論文范文

    【關鍵詞】血汗勞工;血汗工廠;1909年最低工資法

    一、研究意義

    英國工業高速發展,工業化不斷深入,工人階級的勞動條件卻日益惡劣。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英國頒布最低工資法以期解決上述問題。1909年最低工資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在解決勞動力與社會公平問題上作了有益嘗試。正是英國加強立法方面的建設以保證廣大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進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可以說英國在該領域走到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前列,為全世界提供了制度借鑒。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英國血汗勞工的狀況、英國社會對血汗勞工的認知行動以及英國政府層面對血汗勞工的反應。

    (一)血汗勞工的狀況

    1、血汗勞工、血汗工廠的相關研究

    英國血汗工廠、血汗勞工的數量、規模、分布情況以及勞動力與社會公平問題:杰姆斯?施米興的《血汗工廠與血汗勞工:以英國服裝貿易為例》(James Schmiechen, Sweated Industries and Sweated Labor:the London Clothing Trades 1860-1914, London, Croom Helm, Limited, 1984.)通過概述英國血汗勞工的數量、規模來論述其影響。從血汗工廠整體分析,作者對血汗工廠持一種比較理性的態度:指出血汗工廠是現代工業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與工業社會、工人勞動聯系緊密。

    以下兩部著作從個體的角度來論述血汗工廠的相關問題,擴展了我們的研究思路,增加了本選題的研究角度。杰伊?M?皮爾澤((Jay M. Pilzer)《猶太人與“血汗勞工”大爭論1882-1892年》(The Jews and the Great Sweated labor Debate1882-1892.)從勞動力角度入手,以猶太人血汗勞工的遭遇來批判社會不公問題。此外還有勞拉?海貝克(Laura Hapke)《血汗工廠:美國人的思想史》(Sweatshops: The History of an American Idea,U.S,2004.)也是研究所參考的重要資料。上述著作從不同角度研究血汗勞工、血汗工廠的相關問題,為論文撰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血汗行業的女工研究

    血汗勞工不受工會保護,血汗工廠中存在大量女性更是由于其先天的弱勢而受剝削程度顯得愈加嚴重。珍妮?莫里斯(Jenny Morris)《女性與血汗勞工貿易:最低工資立法的起源》(Women Workers and the Sweated Trades:the Origins of Minimum Wage Legislation, Gower, 1986.)以女性為中心探討英國最低工資法的起源。作者闡述了血汗工廠對女性的壓榨以及女性為此開展的斗爭。而卡羅琳?勞埃德等(Deborah M. Figart, Ellen Mutari and Marilyn Power)編著的《生活工資、平等工資與勞動力市場》(Living Wages, Equal Wages : Gender and Labor Market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2002.)從勞動力與社會公平關系的研究出發,抨擊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受到歧視,強調了女性應當爭取最低工資。

    (二)社會的認知行動

    1、關于工人階級生活水平的研究

    英國工業化程度不斷深化,經濟快速發展,但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卻沒有明顯的提高。尤其是血汗勞工生活仍舊十分困窘,這引起了工人階級的普遍不滿。A.J.泰勒(A.J. Taylor)《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民眾的生活》(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Britai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London,1795.)研究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社會生活水準較低的問題。P.H.林德爾特和J.G.威廉姆森(P.H. Lindert and J.G. Williamson)《工業革命時期民眾生活水準研究》( “English Workers’ Living Standards During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1980.) 探討英國不同行業工人生活水平停滯、下滑問題。上述著作通過研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生活水平,指出工人階級工資水平低下的問題。通過了解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的相關資料,從而認識工人運動、工會運動爆發的背景與原因,這對本選題具有重要意義。

    2、工會運動、反血汗工廠運動的研究

    血汗工廠逐步發展壯大,工人階級進一步認識到其剝削的特點。由此工人階級開始組織工人運動,同時掀起了反血汗工廠運動。工亨利?佩林(Henry Pelling)《工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Labor Party 1880 1900, Clarendon Press, 1965.)、德瑞克?墨菲與理查德?斯坦頓(Derrick Murphy& Richard Stanton) )合寫的《英國歷史:1815-1918年》(Britain 1815―1918, Collins Educational.均涉及了工人階級要求合理的工資收入、杜絕社會不公現象而引發的工會運動。

    本德爾(Bender)的《反對血汗工廠運動與勞動力宣言》(From Sweatshop to Model Shop: Anti-sweatshop Campaigns and Languages of Labor and Organizing, 1880―1934, New York University, 2001.)從勞動力與社會公平角度研究血汗勞工問題。血汗工廠逐步壯大,“反血汗工廠運動”蓬勃開展起來。作者認為“反血汗工廠運動”有助于保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并改變社會不公現象。

    (三)國家政府層面的反應

    1、1909年最低工資法的研究

    希拉?布萊克本(Sheila Blackburn)《日工作量與日工資是否對等?血汗勞工與最低工資立法起源》(A Fair Day’s Wage for a Fair Day’s Work? Sweated Labor and the Origins of Minimum Wage Legislation in Britain,Sheila Blackburn,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K)站在全方位的視角并采用長時段的研究方法,探討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前中期血汗勞工與最低工資立法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旨在消除血汗工廠的1909年最低工資立法是英國政府的重要解決措施,但該法案并沒有發揮其預期功效,只有少數行業受其影響。這部著作是“血汗勞工與英國1909年最低工資立法”這一選題的權威性著作。美國學者哈特(Vivian Hart)所著的《憲法約束:婦女、工人與最低工資標準》(Bound by Our Constitution Women, Workers, and the Minimum W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探討了最低工資標準、婦女地位合理化等問題。作者論述了英國最低工資政策的發展進程,同時闡述了英國最低工資政策對于美國工資法的影響。

    2、19世紀下層兒童教育的研究

    血汗勞工中童工占據較大比例,同時下層兒童的識字水平相對低下。因此英國相繼頒布了《工廠法》、《教育法》,《工廠法》限制血汗工廠的童工數量;《教育法》規定下層兒童必須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科林?布朗(Golin M. Brown)《實業家與工廠學校》( ‘Industrialists and Their Factory School’,History of Education.)指出19世紀將下層兒童的勞動與教育結合起來的典型教育機構是工廠學校,在這種學校就讀的兒童接受的是一種半工半讀制的教育。格特魯德?沃德(Gertrude Ward)《童工教育》(The Education of Factory Child Workers,1833-185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闡述了19世紀下層兒童受教育的形式、規模等,同時論述了全職童工的衰落與兼職童工的興起。

    三、國內研究現狀

    對于血汗勞工問題與英國最低工資法,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講國內尚未出現系統的研究,只在一些通史類著作中有所涉及,比如王覺非主編的《近代英國史》以敘述英國歷史為主線,對血汗勞工、最低工資法進行了簡要的概述。同樣,錢乘旦所著的《第一個工業化社會》談到了英國的工廠工人融入到資本主義體制之中,而工人階級只想限制剝削程度卻不想打破整個體制,從而提出了十小時工作制、提升工資水平等要求。此外由北京大學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階級分化與代際分裂:歐洲福利國家養老金政治的比較分析》一書主要研究了以社會保障體系為核心的“福利國家”的成型、危機與改革。在第八章中談到了保守黨與工黨迫于社會壓力進行工資改革問題,這與本選題有一定的相關性。

    針對血汗勞工與英國最低工資法這一選題的研究,國外學者已有較為豐富的成果。合理利用這些資料將是論文成敗的關鍵,力圖從國外研究專著中汲取養分以為自身研究夯實基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血汗勞工與英國最低工資法的出臺密切相關,而國內學術界對這一問題并沒有進行專門的研究論述,為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空間,本選題希望能夠對國內這一問題的研究做到補充性創新。

    【參考文獻】

    [1]James Schmiechen, Sweated Industries and Sweated Labor:the London Clothing Trades 1860-1914, London, Croom Helm, Limited, 19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成人免费|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