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生態綜合整治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城市內河的綜合整治是當前城市環境建設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文章從城市內河治理過程中的河道駁坎、截污、沿河綠化、水質處理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尤其針對治理中的難點即截污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提出了對策和方案,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內河;生態環保;整治;對策
在當前我國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城市環保工作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城市現代化、綠色發展的重要要求。不過在當前城市環保工作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內河的環保治理。傳統的城市往往依河而建,河流就是城市的母親,而內河就是一座城市的血脈。即便在現代城市的管理建設中,內河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僅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同時,也與城市的整體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實現“人水和諧”是當前城市內河綜合治理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城市內河整治過程中的駁坎設計、截污工程、沿河綠化以及水質處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如何有效進行城市內河整治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1內河生態環保綜合整治
1.1以修復河道功能為原則
城市地區的河道綜合性治理要對生態環境用水與城市用水進行合理配置,要合理確保河道的排澇功能、防洪水功能、航運通行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等,并且要確保河流有著較好的生態服務功能,使城市地區河道生態治理與修復的綜合效益得到合理發揮。
1.2以提升生物多樣性為原則
摘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是保證我國土地與人類關系和諧的最主要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土地整治的發展逐漸由傳統的單一技術向綜合技術過度,工程技術手段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基于此,對湛江地區土地整治過程中的規劃設計進行了分析,同時介紹了湛江地區未來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土地調控;土地管理工程;湛江地區
1湛江地區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分析
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是根據法律法規、相關工程規范和項目區景觀格局,對工程項目區的水利、農業措施和田間道路等進行綜合調整和空間布局調整。在此基礎上,對田、水、路、林進行統一規劃和標準化設計,最終確定項目區域的總體布置和工程布局。
1.1空間布局的具體方法
湛江城區零星分散的建設土地較多,導致農用土地資源浪費。應全面推進集約用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項目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改善項目區的水文、社會、經濟條件;明確項目區土地改良的方向,以及園地、林地的分布和規模,優化土地利用布局,以滿足湛江各區域不同的用地要求。在農用地結構調整中,應引導農民優先利用閑置土地,充分開發未利用地,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在農田或農業區上布設相關的設施,保護原有的耕地、林地、園地和牧草地等[1]。同時,將零星分散于田間的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建設用地、墳場、牧場整治成耕地,充分發揮作用。為充分發揮農用地生產功能,拓展湛江城鄉綠色空間,整治土地過程中應考慮現場道路布置與原野公路的交通銜接性。增強項目區道路之間的連通性,加強景觀管理與美化;明確原野道路、主要道路和生產的面積和規模,采用道路交叉排列方式,統籌規劃,協調基礎設施用地,以滿足各區域的不同用地要求。景觀工程應當與先導工程的布局相結合,充分考慮景觀項目區的制約因素,以構建具有顯著特色的湛江農業景觀風貌。
1.2規劃目標
摘要:近年來,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殘次林面積突增,嚴重影響農民耕地質量與鄉村環境,實施殘次林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耕種環境,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定邊縣殘次林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對土地平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施工技術進行分析與探討,為后期相關地區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提供技術支撐,著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關鍵詞:殘次林;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土地綜合整治
引言
殘次林是種植比較早、需要更新換代、沒有或者經濟效益較差的樹林,由于前期營造的農田防護林樹種結構單一,生態穩定性差,林木受損嚴重,林帶殘破不全,影響了農田防護林整體效能的發揮。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自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山越來越綠,農民的耕地面積卻越來越少,近年來退耕還林質量越來越差,殘次林面積突增。面對耕地的減少,為了保證農民增收,糧食增產,改善農村耕種環境[1],對殘次林地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是當前階段實施農村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措施之一[1,2]。結合工程實例,對實施殘次林土地整治施工技術進行分析與探討,為后期相關地區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提供技術支撐。
1項目區概況
高圈村土地開發項目區位于定邊縣紅柳溝鎮,地理坐標介于E107°45'22″~107°55'02″,N37°26'46″~37°33'51″,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風多,水資源匱乏。項目區土壤主要為壤土,有效土層厚度不低于60cm,有機質含量為0.25%~0.45%,土壤pH值8.3~8.5。土壤耕作性良好,但肥力嚴重不足,鹽堿化程度較輕。
2土地整治施工技術分析
摘要: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研究相對缺乏。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并且對于村莊環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基于安徽省村莊建設的實際狀況,以阜南縣曹集鎮東郢村為例,在產業經濟、生態保護、村莊特色、設施配套等方面,探索基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的蓄洪區村莊環境整治規劃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人居環境;行蓄洪區;整治規劃;村莊特色
報告中首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內涵發生了改變,對于村莊整治規劃提出了新要求,涵蓋了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蒙洼是新中國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壩精神”的發源地,國家、省、市領導人多次視察蒙洼地區,2017年末,阜南縣落實“五大專項行動”,全面推進蒙洼及廣大農村地區的三大革命,從各個層面促進農村“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美化”的五大工程。科學的綜合整治,是村莊在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實現人居環境改善的有效途徑。將人居環境科學作為指導理論基礎,對蓄洪區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探索編制蓄洪區村莊環境整治規劃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縣曹集鎮東郢村為例,對村莊產業經濟、生態保護、村莊特色、設施配套及生活環境等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多角度、多視角地發現并解決問題。
1人居環境科學理論
人居環境科學理論[1]的建立是吳良鏞先生在借鑒了道薩迪亞斯“人類聚居學”的基礎上,綜合我國城鄉建設發展人居環境建設現狀形成的理論體系。涵蓋了農村、集鎮、城市等內容,將所有人類聚居環境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既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能夠賴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2]。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是人居環境的五大系統。人居環境科學以人為核心,將滿足人類聚居生存需求作為建設目的[3]。
2基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的蓄洪區村莊整治路徑
2.1村莊整治規劃方法構思。進行村莊整治規劃的目標為集中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相關問題和矛盾的多樣性,要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基礎上,運用融貫綜合的研究方法,將問題作為導向,發現、探索并總結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規劃目標和村莊的可持續發展[4]。2.2村莊整治規劃方案路徑。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相關要求[5],對特定時期的村莊環境開展調查,經過對東郢村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從人居環境的五大系統著手,把人居環境涉及的諸多方面和復雜內容、過程簡化后,進行具體研究,從全局把控,探索編制規劃方案[6]。
1引言
土地整改工作的進行有如下優勢:(1)可以起到保護耕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生態系統的改善;(2)可以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使之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變化。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在土地整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力,使生態環境變得更為優質,同時還促使土地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2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性
從最終實現的目標和治理可能產生的沖突方面來看,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換言之,在區域內進行土地整治的效果不僅影響到水土資源、植被資源和生物等資源,還會對上述資源有關的生產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負面的,導致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內容來看,可包括如下3個方面:對土地進行整理、再次墾荒廢棄土地、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其治理的對象主要包括如下幾種:(1)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2)面積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計劃的土地資源。集中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從表層意義考慮,耕地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田可以成片地進行連接,這樣一來,空氣得到了凈化,水資源得到了涵養,生態景觀也得到了改善;從深層意義考慮,集中整治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源的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新的條件,增加了土地的預留空間。整治在建設的過程中被廢棄的用地,可以減輕環境的污染,有效地保護土壤資源,使之恢復建設之前的自然景觀。尚未開發過的土地資源可根據勘測需要將其變成耕地,使土壤的條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種植綠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3土地整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土地整治工程對土體的影響
土壤的結構會隨著土地整治工程的推進而發生變化,當然,土地整治過程所采取的措施也會使土壤的質地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毛烏素沙地是一個荒漠化相當嚴重的區域,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當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巖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構了土壤耕作層的土體構成,使土壤的質地發生了質的變化。調和之后,該層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當,具有了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區域開展土地整治后,經研究發現,在整治區域的土壤質量發生了新的變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學性狀明顯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屬性。隨著時間的延長,其土壤的質量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