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紀法教育范文

    紀法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紀法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紀法教育

    宗教與教育的基本關系探析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宗教的論述

    關于宗教,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一生當中有過諸多論述。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宗教屬于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

    在階級社會,被統治階級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同時他們又對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境遇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把自己的不幸歸結于上天和命運的安排,喜歡和習慣于在虛幻的宗教世界里尋求安慰和解脫,找尋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依托。正如列寧所說:“在各階級中必然有一些人,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盵2]正是由于被剝削階級沒有力量也沒有辦法同剝削階級對抗和斗爭,“必然會產生對死后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蠻人由于沒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產生對上帝、魔鬼、奇跡等的信仰一樣?!盵3]

    (二)宗教屬于上層建筑,它決定和服務于一定的經濟基礎

    宗教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和生產關系的狹隘性造成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宗教不是用“自我意識”等概念能解釋清楚的,“而是應該用一向存在的生產和交往的方式來解釋的。這種生產和交往的方式也是不以純粹概念為轉移的?!盵4](P170)宗教作為上層建筑,它的現實基礎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所以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5](P82)恩格斯在繼承馬克思上述思想論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明確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盵5](P117)這是因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便構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的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制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過去那樣做得相反”[4](P574)。

    (三)宗教在階級社會里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

    點擊查看全文

    美國外語教學觀及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摘要】2006年,美國頒布了《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提出了“5C”標準。2011年,我國修訂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本文通過對這兩份標準的比較,發現美國《標準》超越了詞匯、語法、功能等語言結構和功能項目,把“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教育的核心,特別重視外語文化的學習,同時,美國外語課堂教學方式靈活有效,這些都對我國外語教學觀有所啟示。

    【關鍵詞】《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標準》;5C;《英語課程標準》;外語教育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地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外語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外語教育的程度就成了衡量這個國家培養全球化公民成效的最重要指標。為此,很多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外語教育改革,就連一直忽視外語教育的美國也迫于新的國際形勢的壓力,開始大力推行外語課程的改革。1996年,美國頒布了《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標準》(StandardsforForeignLanguagelearning:Preparingforthe21st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和各個語種的外語教師協會對此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增加了9個語種各自具體的學習目標,并更名為《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StandardsforForeignLanguages:Learninginthe21stCentury)。該標準的發表標志著美國外語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國于2011年修訂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這是我國最新的中學外語課程標準。它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級別要求。其中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等技能提出五個級別的不同要求,對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提出了二級和五級的目標要求。本文將主要就這兩個外語教育的綱領性課程標準,結合美國外語教學現狀,分析美國主要的教學觀點,希望我國的外語教學能有所借鑒。

    一、美國外語教學觀的特點

    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的核心是以5個C字母打頭的詞: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貫連(Connections)、比較(Comparison)和社區(Communities),因此簡稱為“5C”標準?!?C”標準中的5個“C”相互關聯、相互依存。通過對該標準的分析,結合外語教學實踐,以下4個美國外語教學觀非常突出:1.美國《標準》超越了語法、詞匯、功能等語言結構和功能項目。在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地區傳統的外語教學大綱中,語言學能力的要求往往是主要的內容,如詞匯量、語法規則、功能等,對其他方面則較少涉及。表現在教學中就是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學習,輕語言實用能力的培養。皮特-柯德分析原因之一是語言項目容易被切分,而其他方面則很難量化或分級。曾有美國學者這樣評論美國的外語教學:“確實,美國早期的外語教學重點也是語言系統的學習,不重視課堂的交流活動,導致學生學習的挫折感和不滿,很多成年人抱怨雖然當初語法成績不錯但仍然無法進行口頭交流”。這和中國外語教學中的“啞巴外語”現象如出一轍。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的外語教學理論,社會對外語能力有了新的需求,于是對外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從新的角度審視語言教學內容、進程與目標的外語教學大綱,比如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英國國家外語教學課程大綱》和加拿大地方教育部門制定的漢語教學大綱等。這些大綱最大的特點是超越了依據詞匯、語法、功能等教學項目設立目標框架的傳統,將它們融入廣泛、系統的語言框架之中,確定培養學習者在文化適當的情境中整體使用語言為教學目標。這大大拓展了外語教學的內容,使之與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及整體教育目標實現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2.美國《標準》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外語教育的核心項目。在第二語言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已經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學的基本觀點。美國“5C”要求的核心就是“重視實際語境中的溝通交流能力”,即“交際能力”?!稑藴省反蚱苽鹘y的結構大綱或功能大綱的目標定位與分級模式,以培養交際能力為核心,并簡潔明了地表述了達到成功交際的標準。其實,歐美大多數國家無論是外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估等,都極其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朱志平,伏學鳳等曾就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小學外語教學原則做過研究,結果發現除了美國的第一原則是Communication外,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的第一個原則是Communicating,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的第一原則也是DevelopCommunicationSkills。此外,亞洲國家泰國的第一原則也是“培養交際能力”,韓國、尼泊爾等國的第一主張也是“培養交際能力”。日本雖然直到60年代仍然偏重于知識的灌輸而不注重聽說,但后來在文部省授意下成立了“推進外語教育改革懇談會”,認為外語學習的首要目的是與他人交流,所以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是當前面臨的“緊急課題”??吹某鰜?,不同國家外語教學的首要原則趨同,這充分說明,“培養交際能力”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學的一個共同目標。3.美國《標準》強調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根據美國《標準》5C中的“文化”標準,掌握和了解所學外語的文化知識是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際交流中的很多障礙往往是因為對對方文化的誤解或了解不到位造成的。在教學實踐中,文化學習不應該僅僅是教學的導入,而應該是和語言知識的一樣重要的學習內容?!稑藴省芬髮W生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和觀念,同時通過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批判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通過體驗和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外語文化的了解,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外語教學的目標。4.美國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強調課堂活動的重要性。為了通過外語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標準》對外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外語課堂的教學內容”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課堂上要求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去探索和發展,并且提供使用交際策略、學習策略、批判性思維策略、技術策略,以及適當的語言系統和文化要素等的機會。”由此可見,以“5C”為目標的美國外語教學與傳統的教學內容是有非常大的差異的,那么相應地教學方式也必須與之配套。美國外語教學中多采用交際式教學法,培養學生外語運用的能力主要通過開展活動而非單純講授知識,學習外語以交際需求和興趣為主,培養模式多通過任務或活動的開展而不是單純知識的講授,課堂氣氛輕松和諧。當然,能制定并實施這樣的教學標準,也是因為美國大多數的大學和專業對學生的外語成績不作要求,只要完成一定的學分就可以,所以老師和學生沒有成績的壓力,只求有一定的學習經歷即可。學校對教師的上課途徑、評價方式等也不作硬性規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就更會受到年輕學生的歡迎。

    二、美國外語教學觀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我國外語教學和美國有較大差異,教育政策、教學目標和軟硬件條件都有不小的差距。通過學習和總結美國《標準》及美國外語教育的特點,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得到有益的啟示:1.“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我國外語教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到目前為止,我國英語課程教學標準或要求基本上還是圍繞著語言知識和技能轉的,這點從《英語課程標準》里就可以看得出來,《課標》沒有明確指出培養“交際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標?!罢n標”指出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中國學生把英語作為外語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所謂“綜合”包括5個方面: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其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構成“交際能力”的語言基礎?!罢n標”強調提高外語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雖然這四種能力非常重要,但它們仍不能等同于交際能力。這導致我國外語學習者閱讀能力較強,但運用目標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很弱,外語學習的重點仍然是單詞、語法規則、動詞的變化形式、發音及書寫形式等。當然,這與現階段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發展階段有關系。在我國,學習外語尤其是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應付各種考試,除此之外是為了獲取學科知識,生活中用外語進行交際溝通的機會和壓力都不大。但隨著我們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升,學習外語的目的呈現多元化,交際溝通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外語教學的最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我國從外語教育的政策層面有明確的指導性的要求,對教學實踐的評價也要有可操作性的標準。不論是《課標》還是大綱都應該把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對學校或學生外語能力的評估也應該把是否真正使用外語、能否成功交流作為評價的最重要標準,而不單單是語法、詞匯層面上的測試。有了這一系列“指揮棒”的引導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外語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地球村”合格的公民打好基礎。2.外語教學不能忽視外語文化教學。外語課堂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最重要的陣地,因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無法獨立存在,它們應該是互為補充的。而正如前面所講,現階段我國的外語教學往往還是把語言作為知識性的學科來進行,忽略了外語教學實際上是語言知識結構的實踐性課堂,同時也是目的語文化學習的課堂。反觀我們絕大多數的外語課堂,文化教學往往只是導入,短短幾分鐘就結束,甚至完全不會出現在教學中,教多教少、怎么教全看老師的意愿。這部分占用時間多了還有可能遭到學生和家長的抱怨,因為他們更愿意把這個時間用在跟考試有關的練習上,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擊老師在外語文化教學方面的積極性。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把對文化教學的要求寫進大綱里,確保文化教學得到重視。其次,要將文化教學的內容系統地編寫進教材,改變文化教學全靠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到處找資料的局面。同時教學測試方案也應做相應的調整,現在由于文化教學不是考試的內容,師生都不會太重視,最后只能淪為點綴而已。3.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注重實踐的活動和體驗。我國有不同于美國的實際情況,比如班級人數額度總體偏大、資源配置及師資水平有待提高、外語教學的目標主要還是為了考試、各種考試又以語法、詞匯為主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就導致了外語教學方法單一,教師滿堂灌、學生拼命做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培養無從談起,學生即便成績優秀也對外語學習沒有興趣。當然,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目前國內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合理的地方的,但外語教學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培養上,這就要求學生要動起來,要將學到的語言知識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得到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學的外語知識,從而培養出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外語人才??傊?,通過對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和中國《英語課程標準》兩份綱領性文件的學習,我們發現“5C”標準體現了當今外語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都從之前單一語言知識的傳授轉變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除此之外,美國外語教育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學習。當然,我國有不同的國情,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應該合理分析他國經驗教學,為我國外語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定位提供有益的借鑒。

    點擊查看全文

    大學泛文學教育研究

    一、21世紀的大學需要加強文學教育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我們這里所談的大學文學教育,特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以外的非文學專業所進行的文學教育。21世紀的大學需要加強文學教育,這個命題的提出也許遭到質疑或者不屑。質疑者也許認為,大學是進行高深的專門學術知識教學和高層次專門職業能力訓練的教育機構,學術性、專業性和職業性都是很強的,既然如此,那么,各個互不相同的專業怎么都一樣的需要加強文學教育呢?而不屑者則會認為,大學本來就應當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文學教育自然包含在人文素質教育之內,再提21世紀的大學需要加強文學教育有何意義,不是多此一舉嗎?看來,這個問題是需要說清楚的。首先需要明確大學的定義、功能和目標。大學是什么?翻閱了許多辭書,包括《辭?!泛汀吨袊蟀倏迫珪?沒有能夠找到大學的定義。全國著名教育家、著名高等教育家張楚廷教授告訴我,大學的定義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對大學的理解,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詮釋與解說。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個大寫的“學”字。有人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正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部《紅樓夢》一樣,一千個人也有一千個人的“大學”。這樣看來,大學的定義是難于得到一個統一公認的表述了。然而,大學的功能和目標定位卻應當是比較明白與確定的。追根溯源,查閱史料就不難清楚大學設置的初衷。遠的姑且不論,就從近的說起。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頒行的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將當時的高等教育分為專門學校和大學兩類,并且分別規定: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專門學校分政法、醫學、藥學、農業、工業、商業、美術、音樂、商船和外國語各類。而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大學分文、理、法、商、醫、農、工等7科。各科再分為若干門(相當現在大學中的系)。[1]由此得知,1913年的專門學校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大專,大學則相當于今天的本科。但是,無論是專門學校還是大學,它們的功能和目標都不外乎“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F在看來,當年如此,當下亦如此,百年承傳,一以貫之。從大學的功能和目標定位來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專門人才”或者“碩學閎才”必然是高層次、高品位的高級人才。理所當然,這些高層次、高品位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僅應當掌握高深的專門學術,而且應當養成厚實的人文素養。這些厚實的人文素養從何而來?大學的教育與培養功不可沒。早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擬定德、智、體、美“四育平均發展”的方針。他提出改革中國高等教育的主張與措施,認為隸屬于政治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超軼乎政治的世界觀教育與美育二類五種教育不可偏廢,而教育的終極目標還在于超現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精神境界。[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其后的大學教育實踐,促成了高級專門人才人文素養的修煉。蔡元培倡導的教育思想實際上呼應了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理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時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提出并加強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雖然人世滄桑,時空跨越,但是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卻超越時空,前后呼應,一脈相承。過往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主要透過何種管道得以實現?我們認為,主要是文學教育。21世紀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何以圓滿達成?還得倚重文學教育。

    一是教育的國情如此。從我國的教育傳統來看,以詩教為代表的文學教育,是實施人文素養教育以達到培育人、造就人的目標的重要途徑。詩書教化,自古而然??鬃釉?“不學詩,無以言?!薄靶杏杏嗔?則以學文?!薄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痹谌瞬排囵B方面,詩教的功能雖然不說是萬能的,但卻幾乎是全方位的,更遑論人文素養的培育了。一部古代人才培養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對于學童士子的詩書教化史,文學教育從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而20世紀上半葉的大學教育,基本上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學校園充滿人文氛圍、文學情調和文化意蘊,包括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在內的高等學府普遍堅持不懈地開設“大一國文”,朱自清等著名文學家紛紛執教大一國文,就是其中的一個明證。二是教學的實踐如此。從學校的教學文本來看,以經史子集為主體的古代文學素材是歷代人才培養的基本教材,更是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范本。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就是以《詩經》為教材來培育他的弟子與賢人的?!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闭b讀《詩經》也就是教學生學習從政做官。當時孔子的學生,從《詩經》中真正學到的東西,不見得有多少從政的要領和做官的技巧,更多的恐怕是文學的熏陶與素養的修煉。千百年來盛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這樣的意思。一套“五經”,從狹義來看,《詩》是文學讀本,《書》是政治學讀本,《易》是哲學讀本,《禮》是倫理學讀本,《春秋》是歷史學讀本,而從廣義來看,它們都是泛文學讀本;我國古代所進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教育,其中蘊含著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素養教育,實際上就是通過文學教育這一教學平臺來實施的。古代如此,當下亦然。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細檢我們的教科書,編排著多少文學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學校人文素養教育,大量的、靠得住的,還是廣泛的文學教育。三是教育的實效如此。從外顯的教育效果來看,文學素養的高低往往是一個個乃至于一批批、一代代民族精英人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標志,且不說諸子百家的文采郁郁,楚辭漢賦的獨領風騷,也不說劉邦高唱《大風歌》,岳飛長嘯《滿江紅》,就是現代、當代的許許多多英雄豪杰,從志士的囚歌,到將軍的吟唱,從數學家的文學功底,到放牛娃的小說創作,個體的人文素養每每透過文學素養而得到彰顯。由是觀之,文學素養不僅是人文素養的重要內涵,而且是人文素養的重要標志。因此,21世紀大學人文素養教育必須強化文學教育。這樣的強調,不僅理論上具有重要性,而且實際上具有緊迫性。從國際上看,數百年來,以歐美名牌大學為代表的大學教育素重以文學教育為核心的博雅教育,具有優良的文學教育傳統。時至21世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促使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重視文學教育。道理很簡單,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壓抑人,物質財富的急劇增長可以淹沒人,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簡直窒息人,科技與經濟高度發達的21世紀更加需要以人為本,關注人,重視人,給予每一個地球村民加倍的人文關懷,正因為如此,大學文學教育的進一步強化也就勢在必然。

    從中國來看,我國的現代大學始建于19世紀末“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經世致用、科技救國時代,當時大學最高地位者是工科,缺乏歐美大學博雅教育傳統,大學文學教育本就“先天不足”?;赝?0世紀上半葉,好在有王國維、蔡元培、梅貽琦等先生的倡導與躬行,我國的大學教育,既有專門教育,也有通識教育,文理滲透,教學和諧,大學生大多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其人文素養亦為可觀??墒?到了下半葉,特別是院系調整以后,大學過分強調專門化,人文素養教育實際上走進了死胡同,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凸現顯而易見的缺失。進入90年代,這個問題終于引起人們的關注,逐步推行大面積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可惜的是,實施多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因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大抵在于不得要領。不少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偏重思想政治說教,凸現意識形態色彩?!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辫b往而知來,很有必要正本清源,切中肯綮。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狀況昭示人們,未來的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應當刈除枝蔓,突出主干,切實加強文學教育。因此,我們強調,21世紀的大學迫切需要加強文學教育。

    二、21世紀的大學需要何種文學教育

    我們認為,21世紀的大學所需要的文學教育,應當是一種以民族的、傳統的、優秀的文學為主,融匯現代文學,吸納外域文學,以作品為主、兼顧作家、史論并舉、賞析結合,怡情養性、培植素養、化育閎才的主流的泛文學教育。這就是21世紀大學文學教育的基本內涵。這一內涵包括這樣幾層意思。

    其一,文學教育的選材。首先應當以我們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學為主,具體來說,就是要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古典文學為主。當然,21世紀的大學文學教育一定要融匯現代文學(這里指廣義的現當代文學),吸納外域文學,因為我們需要高遠的學術視點,寬闊的學術胸懷,現代的學術眼光,廣袤的學術視野,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強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學教學。至少有四個理由。一是為了順應學習心理。本民族文學是民族歷史的傳載,民族文化的積淀,民族思想的結晶,民族精神的折射,民族情感的凝聚,學習民族傳統文學順應學習者的民族認同心理,引發學習者的心理共鳴,往往容易產生熏陶漸染、潛移默化的奇效。二是應當凸顯民族特色。民族文學反映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物質與精神的特質。多姿多彩、美不勝收的大千世界就是由形態不同、風格迥異的各個民族的各種特色所構成,假若消解了各個民族的特色,我們的世界也許變得單調乏味、黯然失色。所以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加強民族文學的教學,有利于保持和弘揚民族特色,豐富和發展全球文化。三是需要堅守精品理念。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璀璨,文學典籍浩如煙海,經過數千年歷史浪濤的沖刷,流傳至今的多是精華,而真正用作教材的更是滄海一粟,堪稱典籍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品,優良傳統中的優秀代表,讓大學生集中學習這樣的傳統文學教材,可以彰顯大學文學教育的精品教學理念。四是必須注重客觀效果。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讀著自己的歷史、讀著自己的文學一路走來,歷盡千秋風雨,日益發展壯大,民族傳統文學哺育了偉大的中華兒女,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傳統文學施惠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使他們成為開化的公民,聰慧的士子,儒雅的商家,淵博的學者,筆走龍蛇的作家,能言善辯的律師,談吐不凡的外交使節,出口成章的政府總理。

    點擊查看全文

    大陸與港澳臺地區藝術設計論文

    一、藝術設計教育肇始的社會背景比較

    1.香港地區

    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香港還只是一個僅僅約有2000名居民的小漁村,從地緣關系而言,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的主流文化仍然是嶺南文化的一支。在被割占之前,其經濟、文化和社會政治制度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其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中華師徒問藝、父子相傳的古老形式。自英國強占開埠以來至1950年代,香港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緣和行政歸屬關系,其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作為香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次生的西方文化的影響早在英國侵占香港不久后就開始了,只是難以形成大氣候。教會學校旨在傳播教義的教育卻在客觀上開啟了香港美術和設計教育接受西方影響的先河。就殖民當局而言,興學辦教育、開啟民智顯然不是他們的主觀意愿。20世紀初期最先對香港的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形成直接影響的是一批歸國留學生、內地新式學堂畢業的青年學子以及去香港謀生的內地美術人員,他們通過開辦專門的私立美術學校、設帳授徒等多種形式,為香港的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1930年代,大陸爆發抗日戰爭,許多經停、落戶香港的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對香港的藝術設計教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這一期間成為香港地區的民族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藝術設計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殖民當局的不作為,殖民目的性很強的教育,不僅剝奪了香港大多數人接受教育的權利,也使香港地區的美術教育、藝術設計教育沒有更大起色?!霸?0年代以前,香港的美術教育不能與祖國內地的主要省市相比較,無論是中小學美術教育還是高等美術教育,香港政府都沒有予以資助。因此,香港美術教育的發展,也主要是在60年代之后”

    2.澳門地區

    澳門自古是中國珠海地區的一部分,澳門文化與其近鄰珠海地區的文化屬于同一文化系統。澳門地區四百多年的割占史、一個半世紀的殖民史,讓其藝術設計教育既缺乏祖國大陸的滄桑多變,也遜色港臺地區較早的自覺。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澳門根本沒有專門的美術院校,更沒有進一步的設計學院甚至設計專業,除卻傳統的師徒制教育,近現代化的藝術設計教育幾乎空白。因而澳門地區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理念的接受尤其迅捷。1987年4月13日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并公布,澳門社會從此進入過渡期,“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政治框架使得澳門高等教育必須立即承擔起培養澳人高級人才的重任,為此,1988年澳門政府收購東亞大學,它標志著澳門高等教育進入公營和全面發展的時期。這為澳門藝術設計教育的肇始提供了契機。

    3.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的藝術設計教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點擊查看全文

    會計教育的產生與發展趨勢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會計核算形式提出挑戰,智能技術、組織變革對管理會計變革的需求,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產生新的會計、財務等問題,宏觀政策與微觀企業互動過程中的會計與財務問題等將拓展會計學者未來的研究領域??鐚W科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的深入變革以及會計學教育影響力的擴大等,對理解把握我國會計學未來的發展動向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會計教育;產生;發展

    一、會計實踐活動產生與發展

    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帕喬利的《簿記論》系統論述了復式簿記原理及其運用方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簿記的著作。1534年,曼佐尼的《威尼斯式總賬和分類賬》出版,兩位作者的著作先后譯成英文、法文、荷蘭文、西班牙文和德文出版,在其后的3個多世紀中,借助于海外貿易及印刷業的發展,復式記賬傳播至全世界(Geofrey,1994),意大利、德國、法國、荷蘭、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均有簿記方面的理論成果。18世紀晚期是成本會計的萌芽時期,源于英美等國的早期工廠需要較為復雜的成本記錄,在復式簿記理論基礎上,產生了少數有關成本會計核算方面的著作,如1750年,詹姆斯•多德森出版《會計師或簿記方法》,其中明確表明制鞋材料進入的過程,1777年瓦德拉夫•湯普森的《會計神諭》中,涉及一家針織襪廠的賬戶等。19世紀初到20世紀前半葉,產業革命的開展,促進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發展。19世紀前半段,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設備投入帶來的折舊問題、間接費用比例加大等,費用劃分及分配等問題促進了成本會計的發展,例如,使用訂單成本法和分步成本法,將間接費用分配到產品成本(Payen,1817),分析平均成本、遞延成本和機會成本,涉及原材料核算,間接提及在產品并確定已售商品成本(Feigneaux,1827;Godard,1827),將固定資產折舊精確的包括在生產成本中(LevyandSampson,1962)等。19世紀50年代鐵路鋼鐵公司的管理改革,使一些接受過西點軍校教育、并掌握會計知識的高管進入企業,并將會計知識應用于管理實踐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會計制度。不僅將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及審計有效地運用于企業管理中,而且開始向股東提供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PrevitsandMerino,2006)。其后50年中,財務會計、審計及成本管理會計知識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1859年托馬斯•瓊斯編寫的《簿記與會計職業》標志著現代財務報告時期的開始,1869年H.J.梅騰海姆的《審計指南》中提出許多防止舞弊的方法(Moyer,1951)以及制造費用術語、折舊方法的系統提出等。1899年,紐交所規定公司申請上市需要提供資產負債表及收益表,市場的需求引發了財務會計及報告專家的關注(Miran-ti,1986)。19世紀末,在復式簿記理論基礎上,結合工業革命時期會計實務的發展,一些會計學家開始嘗試將會計實務概念化。

    二、基于實踐的會計教育發展

    18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英美等國的會計室作為記賬中心的同時,也成為會計人員的培訓場所。為方便教學,會計教師紛紛編寫以復式簿記為主要內容的會計教材,如1789年、1796年,美國的兩位會計教師分別出版復式簿記的會計教科書。19世紀中后期,鐵路等大公司的快速發展,導致會計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滯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私人學校的會計教育無法滿足大企業的會計需求,因此,私人商學院在1840年~1890年期間得到快速發展(Sampson,1960),1853年~1866年期間,克利夫蘭的商業學院發展成為包含50余所商業大學的國際連鎖學校,其自編的會計教科書兼具實用性及時代性,有力推動了美國商業教育的發展(Corfias,1973)。19世紀末,進入大學的蓬勃發展時代,帶來會計學科發展的需求,而大學專業系科、學術期刊及學會的成立等學科組織的發展是捍衛會計學的合法地位、保障學科教育權力的重要基礎。以美國為例,追求會計教育的合法化是推動19世紀末大學會計教育的主要原因。1886年,紐約會計學院成立,但因為入學申請者必須是學院或大學畢業生而導致生源不足,并最終倒閉;1896年,紐約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其中明確要求只有取得紐約州立大學校務委員會許可證的人才能夠以公共會計師的身份執業(美國會計史的文化意義:153),以上事實均表明,只有進入大學,才能保證會計的合法地位。

    三、發展趨勢

    點擊查看全文
    相關熱門標簽
    相關文章閱讀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免费成人一级片|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欧美成人777|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