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防控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在當前病毒性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狀況下,結合我國醫院感染防控情況,分析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可能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途徑與策略。指出,系統開設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課程、編寫針對臨床醫學生的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程、建立專門的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學中心、引入計算機虛擬仿真實踐訓練系統、建立嚴格的醫院感染防控實踐考核體系和崗前準入制度有助于提高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能力,為臨床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開展診療工作、做好醫院感染防控提供保障,為我國各級醫療單位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也為“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
感染防控是醫院正常診療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醫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患者就醫環境的安全和醫務工作者的健康。醫護人員是醫院感染防控的主力軍,其對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對感染防控的認知度、防控操作的規范性與標準化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醫院感染防控的效果。醫護人員是具有較高職業暴露風險的群體,尤其在感染科,亦或當傳染性疾病突然暴發或形成大流行時,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風險急劇增加。據報道,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暴發后,作為高風險職業暴露人群,我國近千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占感染總人數的近20%[1],在我國香港地區,醫護人員(包括醫學生)的感染比例高達22%[2];2020年暴發了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我國有3000多名醫護人員感染COVID-19,有的醫院科室甚至發生了聚集性感染[3]。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截至2020年9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收到的COVID-19病例中約14%為醫護人員,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醫護人員的感染比例高達35%[4]。究其原因,一方面,傳染性疾病的突然暴發與流行使得醫護人員猝不及防,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或職業防護不到位而被感染;另一方面,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普及程度遠未達到實際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非感染科醫護人員對傳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對醫院感染防控專業知識的認知度以及相關理論不足,實踐經驗更是缺乏。臨床醫學生是醫護人員的重要來源,也是感染性疾病(包括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救治的主力軍與后備力量。臨床醫學生對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與技能的重視程度和掌握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醫院感染防控的效果與醫療環境的安全。高等醫學類院校是臨床醫護人員的搖籃,也是臨床醫學生理論與實踐技能學習與培訓的重要場所[5]。鑒于此,亟須在高等醫學院校中開展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強化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提高感染防控實踐操作技能,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從事診療工作、應對傳染病的暴發或大流行、做好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礎,也為我國各級醫療單位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對“健康中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實踐意義。本文擬對我國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策略與途徑。
1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現狀與問題
醫院感染防控實際上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與臨床醫療工作密切相關。長期以來,臨床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知識與技能主要來源于崗前培訓或帶教教師的傳授[6]。熊艷君對醫院醫護人員醫院感染知識來源的調查結果顯示,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來源于學校的僅占7%,來源于實習期培訓的占33%,超過60%的醫護人員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來源于后期臨床工作的積累。李青莉對臨床實習生調查研究發現,超過50%的臨床實習生對職業暴露、危害和職業防護措施等相關知識認識不足。楊燕等對口腔門診實習醫生與護生調查發現,臨床醫學生對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平均知曉率僅為76.6%;王惠芳等和趙宏等研究發現,50%以上實習護生對醫院感染防控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較差,入職前對職業防護知識知曉率僅為31.03%,對職業防護技能的掌握率僅為20.83%,存在較高的職業暴露風險。蒲麗輝等調查發現,護理本科生在實際工作中醫院感染防控執行能力較差。林夢等對接觸臨床初期醫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通過課堂學習獲取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學生低于31.8%,實習與診療過程中一直堅持標準化、規范化的醫院感染防控與職業防護措施的學生低于50%[7-13]。醫學碩士研究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其對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嚴重缺乏,平均知曉率低于50%,高于60%的碩士研究生在大學本科期間沒有接受過醫院感染防控相關培訓[14-15]。總體上看,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認知度較低,執行力較差,實戰經驗更是缺乏,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醫院感染學相關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并未將醫院感染防控納入基礎醫學教育體系,相關課程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實踐教育開展較少。在我國,多數高校臨床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均未將醫院感染防控列為必修的理論與實踐項目。以某高校為例,對于臨床本科生,僅在《公共衛生學》涉及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理論知識(0.5學時),在《傳染病學》導論中涉及消毒隔離等部分內容,均缺乏相應的實踐環節;對于研究生,雖然開設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與控制》《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流行病學》等課程,然而多數課程未將醫院感染防控列為主要內容,也沒有相應的實踐環節。2010年起,中山大學,南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相繼開設了《臨床醫院感染學》課程[16],但均為選修課程,且缺乏專門的實踐教育亦或實踐教育時間過少(例如,僅開設3個學時的實踐課程)[6,17]。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在校期間未進行系統的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未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醫院感染防控臨床實踐。第二,醫院感染防控崗前培訓時間有限或缺失,且缺乏統一的標準與要求。臨床醫學生實習時或工作前各單位雖然進行崗前培訓,然而由于培訓與實踐時間有限,并非所有科室均進行醫院感染防控相關培訓,且缺乏統一的標準與要求,加之近年來不斷出現新的傳染性疾病,使得臨床醫學生對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實踐經驗極度缺乏。第三,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意識薄弱,不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研究表明,教學醫院的感染率明顯高于非教學醫院,也從側面反映了對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的缺乏。究其原因,多數臨床醫學生實習實踐時主要將精力放在臨床技能的熟悉與訓練上,不注重醫院感染防控實踐訓練。實際工作中調查發現,50%以上的實習醫生或護生希望在實習前能夠系統學習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與技能,希望增加實踐操作環節[18]。
2臨床醫學生醫院感染防控實踐教育對策
2.1系統開設醫院感染防控相關課程,重點突出實踐教育環節
摘要:醫療機構是傳染病防控的主要力量。肺炎疫情對醫務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僅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中開展了生物安全觀念、設施和防護措施等生物安全教育。通過對疫情防控工作的反思,提出了醫務人員防護能力和感染防控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建議在病原生物學實驗課程中增加醫院與社區感染控制的原則與防護措施等內容,以提升醫學生生物安全與感染防控能力。
關鍵詞:基礎醫學;生物安全教育;教學改革
肺炎疫情出現以來,感染造成了人民生命與財產的重大損失,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作為感染防控工作的核心,醫務人員面臨著巨大的感染風險。如何降低醫務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并提升防護水平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對肺炎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教育進行了反思,提出了醫學教育改革方案。
1醫務人員面臨感染防控的壓力
作為參與一線防控與治療的核心群體,醫務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過程中,醫院內感染防控的壓力持續存在。醫院是重要的感染者和患者的確診和治療場所,具有人員密集和患者抵抗力低的特點,容易發生傳染病的播散。作為疾病診療的高危場所,醫院是醫務人員工作的場所,醫院內存在氣溶膠、防護裝備、消毒滅菌、醫療操作流程、人員與物品管控等多個復雜場景。感染防控工作對醫療資源需求大,對人員要求高,實施的難度大[1]。
2醫學生物安全教育的反思
2.1全體醫務人員的防護水平和防護能力需要提升
1做好工作人員和重點人群的培訓工作
1.1加強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培訓,提高健康教育
工作人員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能力,建設舉辦了3期的市、鄉、村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社區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社區健康指導員等培訓。通過培訓增強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能力,能夠對慢性病做好宣傳,使更多的人群知曉慢性病,從而做好預防工作。
1.2抓好重點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知識培訓
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深入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老年大學、學校、醫院舉辦健康講座、康樂大講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等互動式的知識講座,宣傳慢性病防控知識,提高公眾慢性病防治知識水平。
2加大宣傳力度,進行健康教育宣傳
2.1利用媒體進行宣傳
摘要:[目的]采用決策試用和評估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MakingAndTrialEvaluationLaboratory,DEMA-TEL)對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醫院感染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方法]成立研究小組,采取5M1E理論和專家咨詢法對文獻研究獲得的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醫院感染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構建風險因素的直接影響矩陣,再通過DEMATEL方法對因素間關系進行計算。[結果]研究獲得醫院感染風險因素27項,通過DEMATEL方法識別出12個原因因素和15個結果因素,影響因素中有8個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均較高,對體系的影響力最大,是整個系統中的驅動要素,分別為人力配置、培訓考核、感控理念、感控標準、一體防控、監督機制、績效考核、科研教學。[結論]DEMATEL方法可作為分析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醫院感染風險因素及制定改進措施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新冠疫情;醫院感染風險因素;改進措施;決策試用和評估實驗室分析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利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風險因素”等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檢索,重點關注近3年的研究成果。文章納入標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感染管理的直接研究,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感染有關的人、物、環境等相關的研究。文章排除標準:新聞、消息、約稿、通知等非學術性文獻和與醫院感染專業不相關文獻。經閱讀題目摘要,最終納入116篇。
1.2方法
1.2.1組建研究小組
摘要:近年來,國內、國外的動物疫病發生率在不斷增加,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迎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本文介紹了目前我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現狀:不能使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達到預期效果,無法對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對策:提高防疫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提高養殖人員的防疫重視度,改善養殖場建設、提高衛生標準,正確選取接種疫苗、遵循接種流程。
關鍵詞:動物疫情;防控體系;現狀與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畜牧業的養殖規模和品種也在逐漸增加。畜牧業的發展要靠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來保障,因此,在進行防控前,要對動物疫情防控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要制定科學、全面的工作計劃,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現狀
防疫部門不能全面落實動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要求,對一些偏遠地區、養殖規模較小的地區做不到切實的監管,并且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工程巨大、時間周期長,在進行監管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因此,防疫監管工作進行起來十分困難。再加之,一些偏遠地區和規模較小的養殖場對動物疫病防控的意識比較薄弱,認為防疫工作可有可無,對疫情造成的重大損失缺乏重視度。并且在建設養殖場時,沒有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完善,導致養殖場的通風條件差、排水設施不健全等,這些因素會導致細菌的增生,提高動物疫病的發生率。養殖人員在動物生病時,沒有足夠的重視,未給動物進行及時治療,導致死亡,并且在死亡后,不對尸體進行任何消毒處理,隨便拋尸荒野,這也會導致細菌和疾病的擴散。還有許多養殖人員對動物進行接種疫苗時,選擇一些便宜的疫苗,對動物起不到有效的防護作用[1]。
2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對策
2.1提高防疫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