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s is subtly revealed in the cartoons above, global warming is a real threat to our world. In the first drawing, the glaciers in the polar region are rapidly melting owing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second picture, a homeless polar bear is staying on an isolated big block of ice.
The purpose of these portrayals is to show us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looming threat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begin with, global warming leads to the rise of sea levels. Large sections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would gradually disappear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severely impairing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China’s long coastline is the base for about 70% of the large cities, over half of the domestic population and nearly 60%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comparatively-advanced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China’s off-shore regions will suffer great losses if the sea level does not cease rising. In addition, global warming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weather such as hurricanes and snowstorms. Hurricanes and typhoon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longer-last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se upswings correlate with a ri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due to global warm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great threat to our world. Facing the growing menace of global warming, more scientific and a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on a larger scale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參考譯文】
正如上述漫畫生動所示,全球變暖是當今世界的真正威脅。在圖一中,由于全球變暖,極地冰川正在加劇融化。在圖二中,一只無家可歸的北極熊呆在一塊孤立的大冰塊上。
關鍵詞植樹造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作用;措施
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長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例如,由于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m。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20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m3,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0~2.6m的速度上升。
1.1海平面上升
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熱膨脹作用,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競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而作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有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其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例如,揚子鱷只能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
1.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只比現在低1~2℃,造成了挪威50%的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1.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將成為影響22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對22世紀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困擾,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2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發揮的作用
針對導致氣候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正在采取2項戰略措施:一是直接減排。即通過工業、能源領域的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間接減排。即通過以森林為主體的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已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固定下來,以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目的[1]。在2項戰略措施中,直接減排十分重要,必須長期堅持;而通過森林來實現間接減排,成本低、易施行、綜合效益大,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最有效的重要途徑。
2.1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而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著大量的碳,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2]。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t碳,其中1.15萬億t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2000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又發表報告指出,森林面積占全球面積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儲量約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儲量約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比例為57%。
2.2森林是最經濟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個過程被稱為碳匯。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t,放出氧氣1.62t。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國內專家研究指出,在中國種植1hm2森林,每儲存1t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22元人民幣,這與非碳匯措施減排每1t碳成本高達數百美元形成了鮮明反差。據專家測算:一個20萬kW機組的煤炭發電廠每年約排放87.78萬t二氧化碳,可與3.2萬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駕波音777飛機從北京到上海來回旅程約4h,1d進行1個來回,1年約排放28032t二氧化碳,可與1000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輛奧迪A4汽車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0.2t,可與0.7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經成為緩解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復和保護森林作為減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并被寫入了《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與林業相關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較低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增加碳匯,從而緩解氣候變化。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在實行森林間接減排。如,日本承諾減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間接減排,2.1%由工業直接減排。圍繞后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推動森林間接減排政策的制定,以進一步發揮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國傳統植樹造林的弊端
建國以來,我國營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為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并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面積營造單一樹種的造林方式,逐漸顯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對營造人工林十分重視,目前全國人工林的面積大約有4139萬hm2,其中大多數是用材林,防護林只占很少部分。總結我國幾十年來營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顯的特點: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區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樹種以針葉樹為主,全國人工林針葉樹占68%、闊葉樹占32%,而南方各省針葉樹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連片,大面積連片種植單一樹種、品種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產區縣,杉木人工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70%~80%。有些平原地區還存在著單一無性系連片造林的狀況。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換同一樹種,造成多代連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工林的營造方法顯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許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蟲害的嚴重威脅外,單一樹種和成片連作造成地力嚴重衰退,這已在杉木、桉樹、柳杉及落葉松人工林中有明顯表現。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內人工林損失蓄積量30~45m3/hm2。在花崗巖發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況更為嚴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復雜而多樣化的,一個山坡上可以出現多種森林植被類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樹種混交,如貴州梵凈山的栲樹林,參與構成喬木層的就有182種,整個森林有4個層次構成,維管束植物有407種。這種環境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等多種功能。但現在單一樹種或少數幾個樹種的大面積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林區的生態環境惡化,森林各種功能與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發揮,森林的適應能力和穩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與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
4科學植樹造林的措施
4.1營造由多樹種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轉變人們的觀念,特別是領導者的認識,科學地對待植樹造林,每個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適地適樹,采用多樹種營造各種方式的混交林,逐漸恢復自然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3]。因經濟建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經濟林同樣不能搞單一品種,其不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樹造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程,不能認為造林是簡單的挖坑栽樹,高標準的造林工程,從前期規劃到選種育苗、培育養護,每個環節都要有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做支撐[4]。另外,還應改進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強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經濟,也不符合生態系統管理的要求,要逐漸推廣不煉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撫育和割草撫育,以減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應適當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層結構的森林群落,這樣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種功能的發揮,提高人工林維護地力穩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還應充分利用自然力發展森林,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我國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著許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強的次生闊葉林,這些次生闊葉林樹種組成多,群落結構復雜,生產力高,對保護物種資源有重要價值。要營造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護或封山育林措施,營林效果將會很好。
5參考文獻
[1]張玲.試談林業經濟發展前景及植樹造林相關技術[J].科技信息,2007(11):390.
[2]田書忠.開發閑散荒廢土地資源實施植樹造林綠化工程[J].中國林業,2003(10B):32-33.
聽了十屆政府五年工作報告,我最大的體會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講成績,有事實,有依據,令人振奮;講困難,有分析,有措施,催人奮進”。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氣象局學術委員會主任徐一鳴帶來了一份提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建議》。圖為休會間隙,同來自上海的政協委員張鰲討論。
面對自然災害,報告提出了“加強應急體系和機制建設,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加強對現代條件下自然災害特點和規律的研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措施極有針對性,也非常有力。
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也有許多新措施。
環保方面,從“環境治理”到“節能減排”、“生態文明”。
優先發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增加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方面,“再連續三年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在推動文化大發展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今明兩年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
全國政協委員徐一鳴認為,極端天氣還會更加頻繁地發生,政府部門應制定明確的攻關目標。
個人的一點思考: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必須把防御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置于應對氣候變化的非常重要位置。
一是必須切實把增強防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和優先位置。加大投入,開展研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強度和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加強極端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和影響評估技術研究,增強防災減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將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科學規劃和決策中。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嚴格實施氣象災害風險論證制度,未雨綢繆,加強規劃,科學設計,使人居環境和重要的戰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區、易發區和自然環境脆弱區。依據研究成果,采取更廣泛和更有效地措施開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氣候變化的災害風險。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應高度重視局地氣候變化與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關系。四是氣象災害防御的部門合作、信息共
[關鍵詞]氣候變化 水文水資源 影響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035-01
1.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進展與方法
1.1 研究進展
針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H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等多個國際組織于上世紀70年代末發起并開展的,研究計劃包括世界氣候計劃(WCP)、全球能量水循環試驗(GEWEX)等。美國是較早組織氣候變化與水之間關系討論會的國家。隨后多項研究和報告出臺,其中影響力較大的項目是WHO與UNEP共同組建的IPCC,其專門就全球范圍的氣候變化進行評估,旨在為政府決策者提供適應氣候變化決策的科學依據,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評估報告(分別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氣候變暖及其對水資源、農業、生態和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雖已得到全球公認,但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國際環境、政治、經濟、能源、貿易等諸多問題,在落實《里約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方面,各國分歧仍然嚴重。
1.2 研究方法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氣候變化而引起流域氣溫、降水、蒸發的變化,預測徑流流量變化趨勢以及對區域供水的影響。由于氣候變化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評價氣候變化時無法得到未來氣候變化的準確預測值,只能得到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這種氣候變化模式就稱作“情景”――種基于假設基礎上獲得的氣候變化時空分布的描述。進行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時先定義未來氣候變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資源模型,將氣候變化情景作為條件輸入到水文水資源模型中,經過模擬運算得到區域水文循環的過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評價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對策。氣候變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設置情景、長系列歷史資料分析、大氣環流模式3種方法生成。水文水資源模型可依據經驗統計、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氣候變化情景與水文水資源模型數量眾多,但多屬孤立、靜態模型,存在氣候模型與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問題,且集中于氣候變化對徑流平均變化影響上,故應改進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環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強對供用水系統、土壤水分、農業灌溉用水、水環境、航運等方面影響的研究。
2.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
2.1 對年徑流量變化的影響
在我國,水文水資源主要分為七個流域,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南北方的徑流量會隨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與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交替進行,但是,整體趨勢還是以減少為主。針對我國的氣候條件,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量影響最大的是淮北地區,徑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遼河一帶,在黃河地區,其徑流量本來就小,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降水量將減少,那么,其水文水資源的年徑流量勢必隨著減少。
2.2 對西北山川徑流量的影響
在我國,西北地區地形高且地勢復雜,其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補給,隨著氣候的變化,在全球氣溫不斷變暖的趨勢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徑流量會急劇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變干速度也在加快,這對靠水源遷徙生存的動物是極其不利的。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國的水文水資源流域都發生顯著的變化,加大了水文水資源的敏感性。
2.3 對徑流量系數的影響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對區域的濕潤與干旱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氣候環境,以及氣候的不斷變化,水文水資源徑流量的系數也會隨之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若某一地區的徑流量系數提高,那么該地區的氣候濕潤指數也隨之增加,則該地的水文狀況將會更加濕潤。反之,如果某地的徑流量系數降低時,那么該地區的干旱指數將會增大,水文情況則會邊干。所以,在氣候的變化下,水文水資源的徑流系數也隨著改變。
3.氣候逐漸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不僅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為因素也會對氣候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漸增多以及相關氣體的排放,使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響,同時對水文水資源系統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3.1 對水文水資源質量的影響
環境問題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獲得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全球氣溫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會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氣濕潤度,也提高了農業的產量,但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會使我國旱澇災害的發生率大大提高,同時,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溫度隨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對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資源的質量,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到不利的影響。氣候變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
3.2 對用水供求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大氣環流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樣,會對區域的降水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業、工業都對水資源具有極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系,區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對減少,同時,水資源的蒸發量也提高,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供給量,這樣,水資源的減少不僅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較少的地區,這種情況的發生將會更嚴重。由此可見,氣候變化對用水供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對降水的影響,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注意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3.3 對區域敏感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不僅對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產生影響,同時,對各區域的干濕程度也會造成影響,在濕潤地區,徑流量對氣候變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區,敏感性較弱。在全球氣溫變暖的情況下,我國七個流域的徑流量發生變化,其敏感性也會發生影響。
3.4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管理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徑流減小及降水分布不均,供水需求在人口增加的條件下仍在增長,水資源供需緊張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我國水資源總量能排到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8位,同時我國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北方人口接近全國的一半,耕地近2/3,GDP占45%,但水資源不到全國的20%,經常干旱缺水,而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降水量增加,頻發洪澇災害。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國水資源管理的難度較大,所以應加強水資源的分析和預測,研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
4.結語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水文水資源通過水循環系統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導致降水量、溫度、日照等在區域的變化,會對區域的徑流量、生活生產用水供給量等產生影響。所以,要積極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讓氣候的變化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人為的改變氣候環境,這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難以改變的破壞。
參考文獻
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一、氣候變暖的原因
氣候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二、氣候變暖的后果
1.氣候變暖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氣候變暖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絕。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關鍵詞】低碳電力系統;可再生能源;挑戰及對策分析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隨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的落幕,中國不僅要提供滿足經濟持續發展的能源需求,還要履行其能源結構向低碳化轉型的承諾,實現其到2020 年單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40%-45%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要實現這些承諾,能源部門,特別是電力部門的低碳發展和低碳轉型無疑是關鍵,這就要求中國要加快建立低碳電力系統的步伐。
1.低碳電力系統概述
發展低碳經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本質要求,基于國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電力系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經之路。體現中國特色的低碳電力系統的建立是一個“1234”工程,即“1”是指一個低碳電力市場環境,讓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及其他低碳發電技術積極地參與市場競爭;“2”是指兩個智能化技術平臺,通過智能電網和智能用電這兩個平臺優化管理模式及轉變管理思路;“3”是指三類短期減排措施,具體包括關停高排放源、提高終端能效和政策引導三個措施;“4”是四項長效低碳機制,即構建低碳能源發展規劃、低碳電力技術發展、智能電網運行和低碳智能用電等四個長效低碳機制。
2.建立低碳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
隨著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不斷探討及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走低碳之路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
2.1短期難以“低碳”,“強行低碳”降低減排積極性
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中國各行各業的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很多地區都面臨著電力短缺的現狀,而解決這種短缺的最簡單、最迅速、最經濟的手段是發展煤電,煤電的長期使用決定了發電企業短期內難以低碳生產。此外,發電企業中存在很多近期才投產傳統火電機組的企業,其機組基本都還有很長的服役年限。但是,這些在現有條件下仍具有高碳排放強度的傳統發電機組無疑將面臨各種節能環保的要求。隨著各種減排政策的不斷實施和碳交易機制的建立,這些發電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將受到較大沖擊,迫使其不得不為了達到排放配額而減產或者從市場上購買缺額,這無疑在增加成本的同時也損害了供電的可靠性。因此,這也給這些發電企業在短期內同時實現“低碳”和進行可靠性供電提出了挑戰。
2.2引入低碳機制帶來的風險
在建設低碳電力系統的過程中,政策風險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主要包括:進行碳排放的總量控制,引入碳排放交易機制,是否應用低碳技術,為節能減排而采取的“上大壓小”政策等,這些都要求電力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審時度勢,考慮政府的政策走向,因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對發電企業的經營業績和盈利狀況帶來巨大的影響。
引入低碳機制后,電力企業受排放配額限制有時不得不在低碳交易市場購買排放額度,這時就要面臨最直接的風險——市場風險。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的交易量不斷增長,但其交易市場體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較大的風險。
2.3低碳發電投資的不確定性
建設低碳電力系統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引導發電企業加大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發電容量的投資。受國家政策、電力供需情況的多變、化石燃料價格、能源和產業結構變化及碳排放價格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回報率的變化也是不確定的。當對低碳發電容量的投資回報率不能達到發電企業的期望值時,企業便不愿意投資,由此引起的投資不確定將可能導致未來低碳發電投資被降低亦或者被推遲,這必然會延長建立低碳電力系統之路。
3.應對挑戰的戰略及對策分析
低碳電力系統的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這也是由中國的現階段的國情決定的。但是,無論采取什么措施都要圍繞“低碳”這個目標實施。
3.1國家要對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給予大力支持
從國外建設低碳電力系統的經驗來看,中國要承擔起節能減排的大任就必須加強政府的支持力度。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在鼓勵低碳技術使用的同時大力激發低碳發電投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家要積極推進建立一個適合各種低碳發電技術特征的市場模式,鼓勵企業公平競爭。在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之后,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保障。
3.2力爭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碳排放納入到成本核算體系
當前的會計核算體系中沒有納入碳排放的核算,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沒有反映在企業的成本中,導致企業缺乏減排的動力。要激發電力企業,尤其是發電企業減排的積極性,就要把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即力爭將碳排放納入成本核算中,因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渠道是降低成本。
3.3以智能電網來支撐低碳電力系統的建設
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的不穩定及其分布不均的特點決定并網發電面臨許多技術困難,而智能電網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利用先進技術構建的堅強電網,它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 在建立低碳電力系統的過程中,應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瓶頸, 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此外,還有很多應對策略,例如利用CO2捕獲和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 Storage,簡稱CCS)將其從排放源中分離出來,輸送到安全的地點封存,并長期與大氣隔絕。發展電動汽車,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無論是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還是將產生的碳排進行捕獲、封存,這些都是要為建立低碳電力系統服務的。
4.結論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結合中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本文主要從供電可靠性、引入低碳機制的風險及低碳發電投資的不確定性三大方面探討了建立低碳電力系統所面臨的挑戰。針對這些挑戰對相應的對策進行了分析,包括國家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支持力度,合理地將碳排放引入會計核算,依靠智能電網的支撐等。 [科]
【參考文獻】
[1]曾鳴,李海泉.國外低碳電力系統發展現狀及經驗啟示[J].華北電力技術,2011(11):46-51.
[2]F.Kahrl et al.Challenges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lectricity system[J].Energy Policy,2011(39):4032-4041.
[3]田廓.我國低碳電力系統發展戰略目標及實施路徑研究[J].陜西電力,2010(10):6-9.
[4]曾鳴,呂春泉,田廓等.智能電網對低碳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35)23:6-10.
[5]孫耀唯.低碳電力戰略的路徑選擇[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0,(5):21-23.
[6]張省,杜秋實.威海市發展低碳電力問題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0(20):87-88.
一、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碳排放是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衡量一個國家承載的環保能力的重要指標,由于氣候問題是全球性問題,因此全球氣候變暖需要世界各國合作來解決。目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舉措除了有WTO等這些國際組織的推動之外,還有區域貿易協定以及雙邊貿易協定的推動,與此同時,國際貿易規則受其影響也在發生著變化。并且,很多民間組織以及國際組織所形成的非官方規則也對國際貿易規則有著很大的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領域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舉措,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大量的企業、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等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行為規范與標準,用以使全球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降至最低,目前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非政府組織制定的溫室氣體核算工具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目前國際上核算溫室氣體的標準有很多,但是應用最廣的是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與國際資源研究所共同提出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由于該體系基本上包括了所有溫室氣體的核算標準,所以其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被很多國際組織所認可,并且國際標準化組織把其作為核算溫室氣體標準的基礎。
該體系對企業碳排放量進行核算的時候,主要計算企業三個方面的碳排放:首先,企業直接擁有或者是直接控制的排放源的碳排放,被稱作企業的直接碳排放。其次,企業使用的外購供冷、蒸汽、電力、供暖等產生的碳排放,被稱為是企業的間接碳排放。最后,企業價值鏈下游與上游的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碳排放不是強制性的要求,而是選擇性項目,但是企業要想使其整體碳排放減少,就必須使其外部間接碳排放以及內部直接碳排放同時降低,尤其是其價值鏈上游所購買的服務及產品的碳排放。這時企業就會要求其價值鏈上游的供應商對其碳排放進行核算,若是這種情況在國際供應鏈中出現,就會影響到國際貿易規則。
(二)ISO制定的能源與氣候變化標準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定國際標準的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能源效率以及氣候變化方面制定了很多標準。據統計,現在ISO制定的與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有關的國際標準已經有150多個,主要包括提升能源管理、核算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環境管理等一系列標準。目前ISO正在制定與產品碳足跡標準、碳捕獲封存標準、能源節約標準、風能等新能源標準以及其他與低碳有關的標準。
雖然ISO不是政府官方組織,但是在國際上是最具影響力的制定國際標準的機構,并且世界貿易組織也在引導各個國家在ISO制定的標準之上來制定自己國家與碳排放有關的標準與法規;ISO制定的與能源管理、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標準都是自愿性的。因此,企業能夠依照其發展情況來自愿選擇是否要使用這些國際標準,但是各國政府以及民間機構都在大力提倡低碳經濟,大力推進碳標簽、碳足跡等活動。因此,各國政府、民間機構對于企業碳排放的測量很可能會使用ISO制定的標準,這時ISO國際標準與各國政府及民間機構的結合,將會形成一個影響力特別大的非官方的國際貿易規則。現在已經有很多ISO技術法規及標準被世界各國用作國內標準,并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低碳經濟方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報告、核算的時候采用ISO14065、ISO14064標準,對其能源績效進行管理的時候采用ISO50001標準。綜上可知,ISO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國際化標準,并且低碳經濟已經對國際貿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企業發展低碳供應鏈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企業是制定低碳規則的重要參與方,主要通過其供應鏈與價值鏈來實現低碳經濟。沃爾瑪、樂購等大型零售企業為了表明自己發展低碳經濟的立場,一般會制定一些與之相關的企業發展戰略,并要求其上游供應商參照這些戰略來執行相關標準。例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給產品加貼碳標簽等。這種來自上游價值鏈的低碳要求在國際貿易中會變成有效的國際規則,對出口企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這些低碳領域的企業標準會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中國應對國際貿易中低碳經濟的措施
(一)我國要積極參與制定低碳領域國際標準
低碳領域的國際標準雖然不是官方標準,但是對低碳經濟發展與國際貿易有很大的影響,其通過供應鏈的環節,要求國際貿易中的企業遵循其標準要求,與這些非官方標準不符合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會面臨著出口受阻的問題。由于ISO制定的低碳標準在WTO具有重要的地位,會通過國際貿易對企業產品發展以及企業競爭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ISO這些低碳標準的重視,積極參與國際上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標準的制定,尤其是要積極參與ISO正在醞釀的與碳標簽、新能源、碳足跡、能效標準等有關的國際標準的制定,為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爭取一定的話語權,用以提高我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二)我國加強對國際貿易供應鏈中私營標準及低碳規則的重視
雖然國際上那些非官方的低碳規則以及私營標準沒有法律約束效力,但是國際供應鏈管理一般會運用這些規則。因此,國家貿易規則會通過供應鏈受到這些規則的影響,并且企業的運營也會受到其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不斷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國際貿易不斷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對這些規則加強重視,為我國企業提供與之對應的培訓,使其了解國際上這些低碳規則,并鼓勵我國行業組織、民間機構等非官方組織參與這些私營標準的制定,盡量能夠對這些低碳規則的制定產生一定的影響。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已經列出了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130多個非官方組織制定的低碳標準,這些標準可以成為我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依據。目前還有很多與低碳經濟相關的資源性標準正處在制定的過程中,建議我國的行業組織及協會對國際上這些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標準的制定進行跟蹤并提供我國企業的意見,為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與話語權。
三、小結
論文關鍵詞:氣候變暖,碳匯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研究背景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此而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并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此國際社會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圍繞緩解溫室效應和氣候變暖,國際社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討和協調行動,并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92年6月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立,專門負責各國的工業溫室氣體的清單調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UNFCCC)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后。但由于在關鍵性“承諾”條款的內容上存在模糊性,使得在UNFCCC框架下的法律實施和執行都存在諸多的問題。
在1997年12月11日,國際社會根據公平原則以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通過了具有法定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京都議定書》的通過使世界各國在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中國也于1998年簽署了該協議。《京都議定書》第一期將于2012年到期,在2009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京都議定書》未來的發展令人擔憂。
1.2 研究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而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的國度排放。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為70%左右,比國際水平的27%高43個百分點。據估算,2000年—2008年,中國一次性能源總消費量累計183.3億噸標準煤,總排放二氧化碳累計450.4億噸碳當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碳排量較大的國家之一。
盡管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期的行動中,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強制性的減排任務,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國節能減排的壓力很大,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將繼續增加,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制約作用凸顯。
1.3 碳匯及碳匯項目概述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之首,而人類社會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的溫室效應,則是氣候變暖的根源。因此,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的手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減少排放源;二是增加吸收匯。
根據議定書中的定義,源是指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森林能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屬于碳吸收匯,簡稱碳匯論文下載。①
碳匯項目是指通過造林從而恢復森林植被,以吸收、固定大氣中的CO2氣候變暖,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緩解氣候變化。
《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機制,即排放貿易( ET)、聯合履約(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 。排放貿易( ET)是指已經達到減排目標的發達國家把溫室氣體排放權賣給其他發達國家;聯合履約(JI)是指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共同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將獲得的減排額度相互轉讓;清潔發展機制(CDM)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通過開展項目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將項目所實現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于完成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①
2 現狀分析
2.1 主要推動力
中國開展碳匯項目的主要推動力有兩個:
第一,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我國目前正處于快速工業化階段,城市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結構的轉變,再加上我國巨大且持續增長的人口規模,使我國面臨者龐大的能源和資源需求。根據我國“多煤、少氣、少油”的資源稟賦,形成了以煤炭資源為主的能源結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目前,我國面臨著排放總量增加、生態破壞范圍擴大以及能源供需矛盾嚴峻等嚴重問題,已經危及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來自國際社會要求履行減排義務的巨大壓力,中國必須做好迎接后京都時代挑戰的準備。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估計,2001年—200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為12.28%,總量從27億噸提高到70億噸,累計排放量為415億噸。[1]中國能源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趨勢顯示中國必須在減排上作出努力。國際上,美國、日本及歐盟等不斷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面臨著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艱巨發展任務,承受著國際上要求減排的巨大壓力,因此需要在經濟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之間尋找平衡。從中國新能源的發展技術水平較低上看,目前中國通過清潔發展機制與發達國家開展碳匯合作項目的代價較低。
2.2 優勢分析
(一) 穩定的政治環境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CDM項目的實施需要合作雙方國家政府部門的認可和保證,包括國家CDM項目活動運行規則和程序的確定、項目的審核批準,以及邀請公約締約方大會指定的獨立經營實體對CDM項目進行和個性認定和減排量核實、證明等。一個國家只有政治、經濟環境穩定,才能夠保證CDM項目相關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進而保障項目細節的具體實施。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都非常穩定,具有實施碳匯項目所需要的穩定、可靠的社會制度保障。
(二)中國森林發展空間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家對我國森林碳吸收情況進行了比較精確的計算,結果表明,中國森林表現為碳的凈吸收匯。2004年—2008年進行的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表明: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05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比五年前第六次森林資源普查時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15個百分點。②根絕我國林業發展戰略目標,預計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積29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3.4%以上;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積469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8%以上。我國森林的快速發展表明我國開展碳匯項目有著資源優勢。
(三)有利的技術合作環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這使我國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引進技術的機會增多、成本減少。目前,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簽署《中歐關于氣候變化的共同宣言》,美國也發起《亞太地區清潔發展與氣候新伙伴計劃》等多邊合作,均是基于低碳技術的國際合作。
另一方面,經過中國過去30多年的造林和護林活動,目前可供造林和急需護林的地方多為條件極差的華北西北的干旱區和半干旱區、河谷地區以及石質山區,這些地方的造林和護林存在著較大的技術瓶頸,急需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2.3 存在問題分析
盡管我國在開展碳匯合作項目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如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市場機制不完善氣候變暖,而碳匯項目本身對我國新能源項目發展也存在一定制約的因素。
(一)市場不完善
從市場邊界角度看,碳匯項目的交易開展市場屬于國際市場,目前碳匯交易的雙方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于碳匯的交易市場過大,導致市場交易參與者獲得信息的成本過高,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又存在較大的信息技術水平差距,進一步推高了信息獲得成本。
從市場機制來看,由于碳匯交易市場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都不能充分體現,交易雙方處于不平等地位,必然會損害居于不利地位一方的利益。中國目前在碳匯交易市場上屬于供給方,處于不利地位,利益容易受到損害。
(二)發達國家走減排捷徑,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DM)允許發達國家把幫助發展中國家削減的凈排放量作為本國的減排量,這個規定使得發達國家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大打折扣。對發達國家而言,在發展新能源、減少石油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等方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代價很高,很可能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很多發達國家通過植樹造林護林等碳匯項目于發展中國家合作。我國也成為開展這個項目的重要發展中國家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發達國家對投入成本較高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合作項目的實施,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對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的技術引進,對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目前,對中國來講,一方面通過CDM項目合作的大都是在森林碳匯方面,對中國走節能減排的實質作用有局限;另一方面中國對新能源等技術的引進仍是走商業途徑,代價較高,這打打增加了新能源研發的成本。
(三)公眾對開展碳匯項目的作用不大
目前,在中國,公眾對全球氣候變暖很關注,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主動意識更沒有渠道參與到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二氧化碳減排的公共事務中論文下載。中國目前有2000多家環保非政府組織,但是大多處于自發、松散和各自為戰的狀態,徘徊在體制之外。碳匯合作項目一般都由政府部門負責,造林護林一般涉及到的是國有林區,民間資本并未進入,所以公眾與環保非政府組織雖有滿腔熱情,但對于碳匯合作項目開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3 對策分析
3.1 完善市場機制,提高信息技術水平
碳匯項目順利交易的關鍵是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機制。
首先,根據碳匯交易市場的邊界建立一個統一的碳匯供需信息庫,充分收集信息,提供給交易需求各方,減少交易雙方尋求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提升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減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需要從引進技術和培養專業人才兩方面入手;
其次,完善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避免價格長期偏離價值,在定價方面要充分考慮國際市場上的供需情況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等問題。
3.2 繼續碳匯合作項目的同時,走開發新能源之路
碳匯合作項目是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的一個捷徑,但是對目前中國來說,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節能減排任務基本上是從增加吸收匯方面完成。所以,在今后一段很長的時間里通過國際合作進行碳匯項目仍是中國節能減排的重點。
在繼續開展碳匯項目的同時,也要從減少排放源方面進行研究開發氣候變暖,積極發展水能、風能、核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降低對煤炭資源的依賴。如在農村可以開展沼氣項目,在城市可以通過提高建筑物的節能標準,發展綠色建筑,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對節能建材的研究開發給予支持。
3.3提高森林碳匯容量的“外延”和“內涵”
碳匯項目的開展是以森林作為依托的,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較之以前有利很大的提高,這都得益于我國的造林護林運動。在新的形勢下,要保障碳匯項目的順利進行,仍需做到:
首先,在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導下,繼續進行造林護林工程,彌補長期以來森林資源過度耗費所造成的碳匯缺口。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呈現一個顯著增長趨勢,但是要達到我國林業發展戰略制定的目標,仍需要更加努力。這是從“外延”提高森林碳匯容量。
其次,提高森林碳匯容量的“內涵”,即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我國大多數森林資源的質量較低,固碳能力較弱。大力培育碳匯林和生物質能源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固碳能力;同時要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災害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
4 結論
本文對中國開展碳匯合作項目進行了分析,中國有開展碳匯國際合作的先天優勢,如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碳匯交易市場的不完善。 總的來說我國在進行碳匯國際合作上有巨大的潛力,我國也成為重要的碳匯交易的供應方。但是在繼續進行碳匯國際合作的同時,也要加大力度進行風能、水能、核電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從根本上走上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①此段文字來源于《京都議定書》
①三種機制的概念來自于《京都議定書》
②數據來源于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
摘要: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
關鍵詞:林業;環保;經濟
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積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匯功能。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三、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