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駕校申報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強化基礎工作,建規范之家
為強化組織建設,一季度,我們通過會員大會選舉成立了新一屆車間工會委員會,并先后完成了班組工會組織的調整與整頓,成立了15個工會小組,積極開展了系列活動。為使會員隊伍適應礦井建設,我們及時完善了“四薄一冊”,對職工人數、會員人數隨時統計,系統掌握,及時上報。按照礦工會要求,車間委員、工會小組長隨缺隨補,保證了組織的完整性。我們根據礦工會年度工作安排,認真研究討論,制定規劃措施,并分工負責抓落實,增強了班子成員的集體觀念和責任意識,使“爭創先進工會小組、爭當優秀會員”競賽活動,做到了活動新、內容實、效果好。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建民主之家
我們堅持每季一次的職代會制度,并在工區的領導、指導下努力做到制度化,力求規范化,把職代會辦成了參政議政、解決實際問題職工群眾信賴的會議。同時我們還把抓好提案、決議的落實作為工作重點,以職代會為中心、各專門小組和工會小組為骨架,通過座談會、協商會和區務公開等形式,解決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保持了職工隊伍的穩定。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協助工區不斷完善了以獎金分配為主要內容的激勵機制,認真開展了民主評議工區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活動,密切了干群關系。
提高職工素質,建文明之家
在全區各生產崗位、工作崗點大力開展了文明崗點、文明班組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全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了一個大的改觀。我們把“講文明禮貌、樹濟三新風”教育作為貫穿全年的重要活動,通過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職工文明公約》,以偉大的事業凝聚人,以優美的環境陶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完善的制度規范人,以美好的前景鼓舞人,同時,我們采取教育與制度約束相結合的方式,突出文明施工抓管理,強化措施抓完善,使全區的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使職工樹立了良好的內在和外在形象。我們還以“強化素質教育,培養復合人才”為工作目標,通過班前班后會、學習日等形式,在職工中講礦井的發展與改革、困難與機遇,使職工樹立了危機感、責任意識,增強了愛崗敬業自覺性;與崗位培訓、崗位練兵相結合,采取上崗考核、崗前考試和拜師帶徒學藝等方式,加強技能培訓,使職工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同步提高。8月份礦組織開展崗位技術練兵大比武活動后,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加大投入組織,加快崗位練兵活動步伐,從組織領導、學習教材、崗位培訓等方面抓落實,先后擬出各工種培訓大綱,編寫了近5萬字的復習題解,并采取集中講授與單人輔導相結合,理論教研與技能操作相結合等方式,從點到面,進行了系統培訓,使職工在比武中都取得了優良成績。
發揮主力軍作用,建安全小家
圍繞我礦“1812330”的奮斗目標,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活動,促進了各項任務完成。8月份,在全礦開展“地面工程會戰”新形勢下,我們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在龍門吊地面打灰中,針對時間緊、工作量大的困難,在組織發動,合理安排的基礎上,通過開展隊與隊、班與班之間的競賽活動,加快了打灰速度,提前6天完成打灰任務。在群監活動中,我們堅持做到長遠有目標,階段有中心,近期有重點,使安全競賽活動扎實有效。與此同時,對群監員,我們以技能培訓、業務練兵為重點,采取技能書面考試、現場隱患排查、切磋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群監員專業技能,加大了群監力度,確保了安全生產。
健全職工利益保障機制,建幸福之家
【關鍵詞】教師認定;教師招聘;特級教師評審;特級教師考核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5-0034-02
【作者簡介】陳士文,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教育局(江蘇揚州,225009)局長、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
筆者是一名特級教師,又走上了教育局局長崗位。從局長的角度,參與并組織過教師資格認定與招聘工作;作為一名特級教師,接受過區級、市級、省級的評審及考核。借此機會與大家交流,在教師資格認定與招聘、特級教師評審及考核工作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有哪些反省與思考?
先不談特級教師“特”在哪里?要想做教師,必須先拿到“教師資格證”,這是走向教師生涯的第一個證書。
聯想到要做司機,必須先拿到“駕駛證”,要想拿到“駕駛證”,必須經過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路考)。理論考試必須達到90分才能通過,接下來駕校會為每一個學員安排教練,學員都必須在路上練習,在路上接受考核。直白地說,拿到駕駛證的人,肯定摸過方向盤,上過路,開過車。
“教師資格證”呢?理論考試考《教育學》《心理學》之類,記記背背達到60分即可通過,接下來進入面試,面試再通過就有資格參加教師崗位應聘了。
顯然,理論考試的絕對難度還不及考駕照,那教師資格面試一定比路考更注重實踐技能了吧?
實際上,教師資格面試居然就是紙上談兵式的“說課”。換一句話說,即使“說課”通過,也不能保證這位教師在走上講臺之前上過課(實習),甚至不能保證他看別人上過課(見習),唯一的感性經歷就是其本人曾經做過學生,看過自己的老師上過課而已,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駕駛證的實踐考試不上路進行,即路考改為“說路”,考題告知考生行車終點,其間有坡道起步、紅綠燈、路邊停車、車輛入庫。此時讓考生說重點、說難點、說規則、說路線設計,“說”得好,路考即通過,那這樣的司機更多的會成為“馬路殺手”。
難不成,教師的教育教學藝術比開車的技能容易得多?難道,說課即通過的教師就不會成為“課堂殺手”?
一句話,教師的資格入門考試太容易,太草率,太荒唐了!教師培養起始設計就出了問題,這必定影響未來特級教師的培養。
再看看教師崗位招聘是不是有所彌補呢?
諸位可以到網上看看各地的教師招聘簡章,理論考試變成了學歷考試,實踐考試依然是說課。以至于,音樂考生不摸琴,體育考生不摸球,美術考生不摸畫板,甚至有可能,語文考生寫出的粉筆字不及二年級的小學生,但這些考生照樣能應聘成功,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權力沒有下放,現在的程序就像是包辦婚姻,譬如學校缺少一名數學教師,學校先提出申請,而后由教育局、人社局招好后直接給學校,上級部門組織專業考試和實踐考試的難度太大。
教師招聘應該是學校的事,能否改革?教師招聘先由上級部門組織一個入門考試,接下來交由學校,由學校試用半年或一年時間,決定是否任用。否則,教師的招聘竟然不及一個企業招錄合同工慎重、管用。
教師認定及招聘,放權吧!把權力交給用人單位,將會更加注重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考察,以學校為主體關注考生是否具有教師那一顆獨特的愛心。
特級教師是由誰來評審的?教育行政部門召集的專家組對申報者的申報材料進行審驗。
關于特級教師的評審文件有詳盡的要求,無論是省級特級教師的評定還是揚州市特級教師的評審,概括起來有三點,即:特級教師必須是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學的專家。從理論上講,評審設計是全面的,但從操作上來看就是只見“材料”不見“人”。
只見“材料”不見“人”的積極意義是規避親近、體現公平,但各種材料很多,有區級師德先進,市級教科研骨干,優秀班主任,最美教師,勞動模范,巾幗標兵,江蘇省科技教育先進個人,支教先進個人,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教師素養大賽一等獎,普通話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事業單位個人年度考核單,市級教師領雁工程培養對象,市級特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培養對象等,幾乎難以列全。
更為關鍵的材料是論文,要考量論文的數量、篇幅、等級(是否省級期刊,是否核心期刊,是否重要欄目,是否人大復印資料等等),還要鑒別是否有償發表?是第幾作者?有無剽竊抄襲?等等。
是評特級教師,還是評特級?重點在課堂、在學生、在實踐,還是在刊物、在個人、在研究?特級的評審應該面對的是一個至少能影響一個班級和一個學科的人。
假如是評審一項物品,譬如產品質量認定之類,評審專家組絕不會僅僅看使用說明書吧,一定要看到實物,并現場測試其性能吧。難道,特級教師的評審比產品認定還要簡易?特級的評審是否有辦法既見“材料”更見“人”呢?
假如,淡化相關材料的要求,突出實際的工作能力,實施以縣、區為單位進行評審呢?
以縣、區為單位進行評審完全可以注重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能力,采用學生問卷、家長訪談、教師民意測評、專家學術認定、教師現場上課、相關領導評鑒等方法進行。讓更多的人參與評定,設定更多的現實場景,即便有熟悉的人,也不必回避,正是有熟悉申報者的人參與評定,才能評出大家普遍認可的特級教師。
也許您會問:這樣評出的特級教師,還有全省統一的標準嗎?
不妨嘗試這樣改革:省教育廳按各個地區在職教師的總數,設定相應的特級評審比例,這個比例可以全省統一,也可以略有地區差異。當然,這樣評出的特級教師的水準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在縣區范圍內恰恰是公平的,并且能引導鼓勵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到薄弱地區任教,城市學校的優秀教師到邊遠農村學校任教。
以縣區為單位評審出的特級教師,一旦離開所在縣區即取消特級教師稱號。這樣評審,可以減少特級教師從農村擁向城里,從蘇北流向蘇南的現象。
現在某些地方辦教育,似乎在靠挖優秀教師、搶優質生源提升聲譽,這不是推進基礎教育的公平與均衡,這是教育人的恥辱,這是教育人的瘋狂,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本意。
再來看特級教師的考核,一年一次,有沒有課題研究成果?有沒有?太頻繁了,是小豬不長天天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