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食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武經總要》前集•前集•卷三 唐李靖法中講到: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謂敵所愛恃之處,我先奪之。必密其處為期,潛往赴期,故敵人不覺而后之焉。此皆軍爭之道也。以寡擊眾夫以寡擊眾者,利在于出奇也。兵法所說有三焉:一曰要之于險,二曰以整擊亂,三曰以日之暮。將能明此者,則可以一擊十,以千擊萬,雖敵人甚眾,則其勢易覆。今列兵家舊說于后。凡敵眾我寡,必避于易,要之于險。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如險厄相值,我軍鼓噪卒起,彼雖眾多,前徒固已驚駭,乘此擊之,勢卻則破也。一說得丘阜林木之地,可廣設旗幟,多置鼓鐸,散為疑兵。敵人必分軍以備我,則選精銳出奇以擊之。若未得便利,且依蔽林木,疏我行隊,以弓弩居前當之,伺夜晏則疾擊也。輕騎兵強調的是機動性,突出的是騎射,避免的是短兵相接,要的效果是只能我打得著你,你打不著我,就在于著裝輕便。重裝騎兵只能建立在戰術合理的軍隊中,打的是硬碰硬,只能正面層層推進,靠的是步步為營的戰術。玄甲輕騎兵打的是速度和長途奔襲和隨時隨刻的伏擊,它的服色就必需適合于潛伏,在你行軍途中,在你沒有長線預警的駐扎地,沒有建立起防御力量時,就給與打擊。一般的伏擊都能成功,是因為被攻擊的軍隊都不會在行軍的途中穿著盔甲走路,吃喝拉灑睡也不會整天都穿著盔甲提著刀槍,除了擔護警戒的前鋒和流哨外。
在《武經總要》里:唐太宗討竇建德,至武牢。建德自滎陽西上,太宗以數百騎,出武牢東二十余里以挑之,往往設伏。北至賊營,才四騎而已。謂左右曰:“賊初見騎少,疑為斥候。”語未畢,忽賊奄至,因引弓射之,斃其一將。賊以五六千騎并拔槍而進,從者咸失色。太宗謂之曰:“爾但前去,我自殿后。”于是按轡徐行,賊至輒引弓射之,斃一賊,賊懼而止,止而復來,如此再三,每至必斃,賊乃不敢復逼。太宗引賊入伏內,伏兵相次而發,合擊破之,獲其大將殷秋、石瓚,斬首數百級。玄軍的特點就在于善于誘敵深入,使你看得著,打不著,若即若離,敵兵是追之不及,棄之可惜。唐李靖陳圖蕭銑十策,有詔拜行軍總管,軍政一委焉。靖閱兵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夾路危,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靖率師而進,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縱使知我,倉卒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進兵至夷陵,銑始懼,召兵江南,果不能至。勒兵圍城,銑遂降。《武經總要》兵貴神速,重在疾雷不及掩耳,只有經過長期訓練的輕騎長備軍才可以做到。對于一支頻繁更換裝備的輕重裝備的軍隊而言,只能是無所適從,不知下一步是選哪類兵器,著哪類衣甲,還得有更多的人候著你才行,不然只能造成自我混亂。唐貞觀中,吐谷渾寇邊,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侯君集、任城王道宗等五總管征之。軍次伏侯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餓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將咸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惟靖決計而進,出其不意,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前后戰數十合,殺傷甚眾,大破其國。《武經總要》這樣的境地,這樣的馬匹,只有輕甲才可馱舉,只有輕騎才具有出其不意,才能深入險地。
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兩賊并力,其勢必強,何弊之承?吾計決矣。”通等又請解圍據險,以觀其變。秦王不許,中分麾下,使通等副齊王元吉圍守東都,世民將驍勇三千五百人東趣武牢。時正晝,出兵歷北邙,抵河陽,超鞏而去。世充登城而望,莫之測也,竟不敢出。建德迫于虎牢,不得進,留屯累月,戰數不利,將士思歸。秦王遣輕騎千余,抄其糧運,又破之。諜者告曰:“建德伺唐軍芻盡,牧馬河北,將襲虎牢。”秦王固留馬千余匹,牧于河渚以誘之,夕還武牢。建德果悉眾而自版渚出牛口置陣,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屬鵲山(薄,迫也。汜音凡,又音祀,縣名,屬孟州。屬之欲<辶歹>連也),亙二十里,鼓行而進。諸將皆懼,世民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紀律;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勇氣自衰,陣久卒饑,勢將自退。進而擊之,無不克者。與公等約甫過日中,必破之矣。”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士卒饑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欲退。在《武經總要》秦王命宇文士及將三百騎經建德陣,西馳而南,上戒之曰:“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士及至陣前,陣果動,秦王曰:“可擊矣。”時河渚馬亦至,乃命戰。秦王帥輕騎先進,大軍繼之,東涉汜水,直薄其陣。建德群臣方朝謁,唐騎繼來,朝臣趨就,建德召騎兵拒唐兵,阻朝臣不得過,建德揮朝臣令卻。在《武經總要》很顯然穿著重甲是跑不快的,偷襲抄其糧運一要靠速度,而要靠機密,連續作戰靠的就是輕裝上陣,沒有多于的時間給你選換裝備,衣甲服色在這時才會發揮優勢,而不被敵軍察覺,鐵甲的毛病就是叮鐺響還反光,選這樣的衣甲是不能用于奇兵斷其糧道的。太宗討劉黑闥,阻水列營以逼之,分遣奇兵斷其糧道。黑闥又數挑戰,太宗堅壁不應,以挫其鋒。黑闥城中糧盡,太宗度其必來決戰,預壅洛水上流,謂守堤吏曰:“我擊賊之日,侯賊半渡而決堰。”黑闥果率步騎二萬,渡洛水而陣,與官軍大戰。賊眾大潰,水又大至,黑闥眾不得渡,斬首萬余級,溺死者數千人。很顯然遣奇兵斷其糧道,除了輕騎,這活重騎干不了。貞觀初,突厥頡利可汗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為蕃臣。太宗遣唐儉、安修仁持節出塞,以安撫之。以李靖為定襄趙總管,往迎頡利。頡利不肯朝覲,請待草青馬肥,將逾砂磧。靖與其副將張公謹謀曰:“制使到彼,虜必自寬率《武經總要》精騎赍二十日糧,乘間掩襲。”諸將皆曰:“詔許其降,行人在彼,奈何攻之?”靖曰:“此兵機也。如唐儉等輩,何足惜?”督軍疾進,自白道襲之。至陰山,遇其斥侯十余帳,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甚悅,不虞官兵之至。靖軍奄到,縱擊之,遂滅其國。《武經總要》很顯然長途奔襲是“此兵機也”,重在機密,勝在速度,在敵軍沒有查覺到時,已殺到面前,這活重騎干不了。王為朔方副總管,開元初,吐蕃精甲十萬寇臨洮,率步兵二千,卷甲倍程,與臨洮軍合。出奇兵七百人,在蕃后夜襲之,去賊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賊大呼,后者擊鼓。賊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者萬計。《武經總要》劉迦諭舉兵反,屈突通發關中兵擊之。通侯其無備,簡精甲,夜襲之,賊眾大潰,遂斬迦諭。《武經總要》太宗時,命李靖為西征行軍大總管,討吐谷渾伏充,以侯君集及任成王道宗并為之副,師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軍已至,賊兵尚未走險,宜簡精銳,長驅疾進,后不我虞,必有大利。若此策不行,潛遁必遠,山障為阻,討之實難。”靖然其計,乃簡精銳,輕赍深入。道宗追及伏充之眾于庫山,破之。伏充輕兵入磧,以避官軍。靖乃中分士馬為兩道并入: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且使君集、道宗趣南路。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經途二千余里,行空虛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至于柏海,頻與賊過,皆大克獲。北望積石山,觀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師與李靖會于大非川。《武經總要》
首先是“井藏法”。坡在《格物粗談》中曾提到:“夏天肴饌懸井中,經宿不壞。”其次為“冰藏法”。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即有儲藏食品的“冰鑒”,這是一種銅制的用來藏冰的容器。在古籍《周禮》中就有冰鑒儲存食品的記載:“祭祀供冰鑒。”冰鑒,大概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冰鑒無法儲存大批量的食品,因而早在周代,我國即建有簡易的“冰庫”。稱之為“凌陰”,到漢代又稱為“凌室”。是一種容積較大的冰窖。但周秦以后,只有皇宮才建有“凌陰”。至隋唐,民間肆坊始出現土冰庫。據顧祿《清嘉錄》記載,清代蘇州民間藏冰已較普遍。當地人置窖冰,每逢盛夏,街坊擔賣,謂之“涼冰”。可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
盛夏酷暑,古代人是怎樣將新鮮食品進行長途運輸的呢?唐代楊貴妃喜歡食荔枝,唐玄宗專門安排快馬從嶺南運來,故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語。然而從嶺南到長安,快馬接力,日夜不停,也要走上幾天,所以要確保荔枝新鮮。美人開顏,盛荔枝的容器想必是經過了加冰處理的。冷藏技術到明代就更為發達了。明代于慎行詩云:“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鰣魚是產于長江下游的一種名貴的魚,經三千里路運到長安后尚能“帶雪寒”,原來用的是“冰船”。明代何景云詩云:“炎天冰雪護江船。”有人將這種“冰船”,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
吃冷飲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冰了,《詩經》中就有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食用的記載。遠在周代,宮廷就已設有“凌人”。專事藏冰之務。
春秋末期。已開始在諸侯的宴席上出現了冰鎮米酒。可見,戰國時的冷飲制作已達到相當水平。三國時藏冰更盛。
到了唐代,市場上開始出現賣冰的商人。《唐摭言》載:“蒯人為商,賣冰于市。”當時藏冰不易,價格昂貴。《云仙雜記》中說:“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
宋代,冷飲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享用者由官宦貴族擴展到平民百姓。人們把果汁、牛奶、藥菊、冰塊等混合調制成品種繁多的飲品。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之詩句。就是對一種名叫“冰酪”的冷飲的贊賞。
另一個因酒誤事的秘書是南朝宋中書舍人虞整。477年,蕭道成叫值班秘書虞整起草敕命,不料此人夜間喝酒太多,根本不能操筆任事。蕭道成只好叫來另一位中書舍人劉系宗起草。蕭道成廢宋建立齊朝后,劉系宗成了心腹重臣,虞整則因酒誤事,從此默默無聞。
當然,因酒誤事造成負面影響最大的還是五代后晉翰林學士(秘書)李浣,正是因為他的為人輕薄、常常因酒誤事而招致后晉高祖的極端厭惡。天福五年(940)九月十四日,后晉高祖罷免了李浣的翰林學士職務,同時把翰林學士院也給撤銷了,四年后才恢復。
亂性 酒不但會誤事,而且會亂性。宋初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王著就因酒亂性而栽了大跟頭。有一次,王著乘著酒興在妓家過夜,被巡邏的官吏抓獲,待知道他的身份后,便釋放了他。事后,官吏雖然向宋太祖匯報了此事,但宋太祖置而不問,原諒了他。乾德元年(963)二月初一,王著在宮中值夜班,喝得酩酊大醉,不能自控,深夜去敲滋德殿大門,請求宋太祖召見。太祖讓宮中使者領著王著登上大殿,走到燭光下,只見王著披頭散發,醉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太祖大怒,觸發前日之事,就下令貶黜他的官職。王著走后,朝廷需要物色新的秘書人選,有一位宰相推薦了杜鋒,另一位宰相范質斷然反對:“王著以酒失罷去,鋒之酣苗(酗酒),尤甚于著,豈當復用耶?”于是作罷。
我國是物候知識出現得非常早、知識積累得非常豐富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出現物候歷,用來指導生產和生活。物候現象被稱為“大自然的語言”,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仍舊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
一、 物候知識的積累
我們的祖先生息在中華遼闊的土地上。他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發現日月星辰的升落隱現,自然界的寒來暑往,獵物的出沒和植物的榮枯等自然現象,與自身的生存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意識地觀察和認識這些自然現象,使成為中華先民感興趣的問題。在這個觀察和認識的過程中,也就逐漸萌發出物候知識的嫩芽。當然,最初的這些物候知識是與天文、氣象等知識摻雜在一起的。
自然界有三個重要的時間周期――年、月、日。太陽的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的規律,給中華先民的極深的感受,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認識了“日”的周期。月亮的圓缺變化,是又一個十分明顯和意義重大的天象。在長期觀察和掌握了十進制計數法以后,人們認識到了“月”的周期。而對“年”的認識,則要比認識“日”、“月”困難得多。但是,這個周期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寒暑、雨旱,以及漁獵、采集乃至農業生產活動無一不與它有關。先民們對這一周期的認識,是與對物候現象的長期現象觀察緊密相候的。人們正是從草木枯榮、動物遷徙、河凍河開等等的周期現象中,逐步探索到一年的長度。由此,人們便開始按照物候現象來安排生產生活,進入到所謂“花木管時令,鳥鳴知農時”的“物候授時”時代。
人們對物候知識掌握的情況,在先秦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尚書?堯典》記載了鳥獸毛皮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如仲春,鳥獸孽生;仲夏,鳥獸肢毛變稀;仲秋毛皮逐漸豐盛;仲冬,鳥獸長出細毛來御寒。《詩經?豳風?七月》,是《詩經》中較長的一首詩,用八章寫了“農夫”一家一年的勞動。詩中記載了許多物候現象。如第二章“春掃載陽,有鳴倉庚(黃鸝)”;第3章,“七月鳴(伯勞鳥)”;第4章“四月秀@(藥材遠志)”,“五月鳴蜩(蟬)”,第5章“五月斯螽(一種像蝗蟲的昆蟲)動股,六月莎雞(紡織娘)振羽”接下來用四句來寫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檐下),九月在戶(門內),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第6章“六月食郁(郁李,一種野果)及(野葡萄)”,“七月烹葵(葵菜)及菽(豆類)”“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可以說,《七月》就是一首最早的有關物候學的詩歌。
每逢一定節氣的日子觀測和記錄物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氣記載物候和天氣的傳統了。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按十二個月記載天象、物候和其他政事。如“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意思就是說,初春的時候如果出現了夏天那樣的天氣,風雨不按時來,草木會早干枯,國家就惶恐不安了。這樣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對物候的觀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便逐漸趨向系統,形成后世流行的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最早見于漢代《逸周書?時訓解》。它以五天為一候,一年約三百六十天,共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體現了古人把物候研究引向系統化、定量化的意圖。
古代物候觀測的第一手資料,現在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目前所能看到的時間最早、而且又有一定內容的實測記錄,是南宋呂祖謙所寫的《庚子?辛丑日記》。呂祖謙,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浙江金華人。他在逝世前兩年,居家患病期間每天都記日記,內容包括他所留心觀察到的物候。日記從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初一日到七月二十八日,記有臘梅、櫻桃、杏、桃、紫荊、李、海棠、犁、薔薇、蜀葵、萱草、蓮、芙蓉、菊等二十多種植物開花和第一次聽到春禽、秋蟲鳴叫的時間。這份物候資料非常寶貴,是世界最早的憑實際觀測獲得的記錄。
北宋科學家沈括對于物候與高度、緯度、植物品種、栽培技術的關系都進行了研究,并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記下了他的科學見解。他說,由于“地勢高下之不同”,在平原地區“三月花者”到了山區則“四月花”。他十分欣賞白居易的名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這指出了物候的“常理”。又說南嶺地方的草“凌冬不雕”,而汾河流域的樹木“望球先隕”,這是因為“地氣之不同”。他分析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的原因是水稻本身的“物性之不同也”。更重要的是,他解釋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約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術也起很大作用。他說由于“人力之不同”,“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這是有積極意義的見解,指出提高栽培技術可以使作物早熟增產。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同時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都記載了非常豐富的物候材料。
清初地理學家劉獻遷注意觀察各地物候,批評了當時的歷書中所記載的七十二候是抄襲古代的“月令”,早已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不適用了。他在《廣陽雜記》中說,各地的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嶺南之梅十月已開,湖南桃李十二月已爛漫”,因此他建議在“南北諸方”都要詳記物候,并且要把這種記錄“傳之后世”。這樣“天地相應之變遷,可以求其微矣”。意思是說,這樣便可以探求大自然的規律了。劉獻遷的寶貴意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 物候歷
根據物候變化來推測時間、季節,安排生產和生活,這種歷法就是物候歷。物候歷是中華先民最早使用的歷法,最初是以世代口口相傳的形式存在著。最早用文字記載物候的資料,目前還難以認定。但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風與四時祭祀關系的記載,反映了殷商人對分至四節及對應物候現象的認識。
我國是世界上編制和應用成文的物候歷最早的國家。這從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記載物候的著作《夏小正》可以得到證實。
《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的歷書。其中記載有人們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雖然《夏小正》的成書年代,學術界說法不完全相同,但從文字和內容來看,它至遲在春秋時期已經成書,而且包含有更早時代的資料。
《夏小正》全書不到四百字,文辭古樸簡練。雖然用字不多,但內容相當豐富。它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物候、天象和農事。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說明我國古代以農立國,十分注意收集物候資料,并且按月記載下來,作為適時安排農業生產的依據。《夏小正》是我國早期為便利農業生產而記下的物候歷,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夏小正》所記物候的具體內容,可以正月為例表述如下:
正月:啟蟄;雁北鄉;雉震響; 魚陟負冰;囿有見韭;田鼠出;獺獻魚;鷹則為鳩;柳;梅杏s桃則華;緹縞;雞桴粥。
時有俊風;寒日滌凍涂。
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縣在下。
農緯厥來;農率均田;采蕓。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夏小正》中的正月相當于現在的二月。這時春回大地,按書中所記:
第一段記物候:冬眠的蟲蘇醒了;大雁向北方飛去;野雞振翅鳴叫,“欏鋇囊饉際敲叫;水溫上升,魚從水下向上游動,水面還有薄冰;園子里的韭菜又長出來了;田鼠出穴活動;水獺捕魚,魚多的吃不了,竟棄置在水邊;鷹變為鳩(鷹和鳩都是候鳥,來去有一定的時期,這時,鷹去鳩來,當時的人們誤以為鷹變成鳩了);柳樹生出花序;梅、杏和山桃都開花了;縞(一種莎草)已經結實(緹是橘紅色,莎草已經生出花序,縞的花序和實相似,當時的人們誤以為結實);雞又開始產卵,桴粥即孵育。
第二段記氣象:時而和風春來,雖然還有寒意,卻能清融凍土。
第三段記天象:天空又看到鞠星了;黃昏的時候,參宿在南;北斗七星的斗柄向下。
第四段記農事活動:修整耕具,整理疆界,規定一個奴隸要為奴隸主耕多少田;采摘蕓菜(供祭祀用)。
以上只是全書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說明,遠在三千年前,我國的物候觀測內容已經很豐富了。而且,記載中物候與農事并列,反映了我國物候知識的發展,從開始起,就和農業生產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基本沿襲了《夏小正》的體例,而且記載物候的部分也主要來自《夏小正》。漢代出現的《禮記?月令》和《淮南子?時則訓》也都是因為有物候內容而著稱的,不過它們和《呂氏春秋》所記載的物候幾乎完全相同。
漢代《逸周書?時訓解》是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來記述的,這是我國物候歷的一個很大的改進。到了公元五世紀的北魏,這種有七十二候的物候歷被載入國家的歷法之中,以后歷代大都如此。
物候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農事歷,正因為物候在農業生產上能比較確切地起指示作用,所以我國農民千百年來一直喜歡用物候來掌握農時。這從我國古代農書中可以得到證明。農書中講到耕地、播種等的適宜時間,一般都以自然界的物候為準。例如,西漢著名的農書《汜勝之書》,記載陜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時說,對“輕土弱土”(輕松的土地)要在“杏始華榮”(杏花開始繁盛)的時候耕一遍,看到“杏花落”的時候再耕一遍;記豆類的播種時間說,大豆在“三月榆莢時”(榆樹結翅果的時候)有雨可在高地上種,小豆則應該在“椹黑時”(桑椹熟到發黑的時候)有雨中下。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講種谷(粟),首先要掌握“天時”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違反自然規律就“勞而無獲”了。因此,他十分重視農時,常把作物播種的時期分為上、中、下三期。如種谷,在“楊生種者為上時”,“清明節桃始花為中時”,但不能晚于“棗葉生桑花落”的時候,那是“下時”。其他古農書中,如東漢崔的《四民月令》、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和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都有關于物候的記述。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中,獨創性的繪制了一張《授時指掌治法之圖》,把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與星躔、季節、物候、農業生產程序,靈活而緊湊地聯成一體。他把“農家月令”的要點全部集中在一張圖中,明確、方便、非常實用。他的首創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嘆賞的絕妙構思。
人們通常所說的“衣、食、住、行”,衣居于首位。自古以來衣冠服飾作為人類的“第二皮膚”,既有保護身體的實際功用,更是標識社會成員身份最為直觀的表象。因此,中國歷代統治者均將建立健全服飾制度作為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內容。服飾禁例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頗為典型的一類,通常由統治者以詔令形式頒布,其內容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從服飾禁例這一視角還原中國古代著衣生活情境,能夠發現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不僅可以見微知著探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脈絡,同時也能夠為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帶來更多啟示。
現今社會,在巨大的灰色利益誘惑下,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已是屢禁不止呈泛濫之勢,甚至催生出眾多從生產制造到終端銷售的地下產業鏈,嚴重侵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影響了市場秩序的正常運轉。而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就已出現,本文將透過古代服飾禁例解析我國古代的打假之道。
據《舊五代史?后梁太祖紀》記載,開平四年(910)后梁太祖朱溫下詔曰:“奇邪亂正,假偽奪真,既刑典之不容,宜違犯而勿赦。應東、西兩京及諸道州府,創造假犀玉、真珠腰帶、璧、珥并諸色售用等,一切禁斷,不得更造作。如公私人家先已有者,所在送納長吏,對面毀棄;如行敕后有人故違,必當極法。仍委所在州府差人檢察收捕,明行處斷。”
詔令內容是針對造假行為頒布的懲治措施。“犀玉、真珠腰帶、璧、珥”均為當時十分流行的裝飾物。“犀玉”指犀牛角和玉石,早在殷商之時就有“犀玉之杯”的記載,后多用于制作發飾的材質,并在唐代逐漸開始流行,敦煌曲子中就曾有“犀玉滿頭花滿面”的形象描述。“真珠”即珍珠,唐、五代時期,腰帶作為地位級別的象征,其裝飾和標識身份的作用比系結衣物的實際功用更為重要。腰帶的材質也是多種多樣,有玉帶、金銀帶等多種材質,以珍珠為材質的腰帶在文獻記載以及出土實物中并不多見,然而就本段史料來看,珍珠腰帶已然成為當時造假者競相仿造的對象,其流行程度可見一斑。“璧”為玉質配飾,“珥”為珠玉耳飾,均為當時時興的配飾。
之所以出現如此之多的偽品制造行為,與當時手工業水平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基于需求的大量增長,不僅從業人員增加,地域分布廣闊,專業分工方面亦更為細化,同時,制造工藝也有很大提升,新型操作技術的應用,在為正常制作物品的官、私作坊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造假規模得以迅速擴大。針對造假猖獗的社會現象,古代統治者采用了怎樣的懲處方式?后梁太祖規定,公家或私人已有的違禁物品需交送給各地長吏,并且要當面予以銷毀。而在敕文下達后如有故意違令者,甚至要處以極刑。
2、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變心。意:兩個人心意相通,不管是好日子苦日子都過一輩子。
3、紅妝帶綰同心結,碧樹花開并蒂蓮。意:同心結寓意雙方一心一意,這是對新人最好的祝福。
4、比翼雙飛關睢鳥,并蒂花開連理枝。意:表達了對雙方的婚姻美滿、和睦的祝福。
5、日麗風和桃李笑,珠聯璧合鳳凰飛。意:風和日麗桃花和李花都開了,一對璧人也將步入婚姻殿堂,表達了對雙方的祝福。
6、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意:十年才能夠一起渡河,拜年才能一起共枕,所以要珍惜。
7、郎騎白馬迎新人,一鳳一凰鬧新婚。意:新郎騎著白馬向新娘走來了,鳳凰也來到了婚禮上。
8、百年恩愛雙心結,千里姻緣一線牽。意:這份姻緣來之不易,望新人要好好珍惜。
9、歡慶此日結佳偶,且喜今朝慶良緣。意:在這個好日子喜結姻緣,愿一輩子都能夠幸福。
10、海枯石爛同心永結,地闊天高比翼齊飛。意:祝福新人永浴愛河,白頭偕老。
11、天搭鵲橋人間巧奇,一對鴛鴦恰逢新禧。意:喜鵲搭起了新人之間的路,連鴛鴦都為新人送來了祝福。
12、經典古代結婚祝福詩句
13、三生石上注良緣,恩愛夫妻彩線牽。意:表達了新人此生是注定的良緣。
14、梅花點額艷新妝,珠玉雙輝暖洞房。意:體現了新娘的魅力,以及兩個人的恩愛之情。
15、結婚重負百年連,相讓和諧更愛堅。意:婚姻中有很多的挫折,兩個人堅持下去感情就會更堅固。
16、景自三陽湯有光,堂開五福禮牽羊。意:同樣表現了婚禮現場的豪華,也祝福新人百年好合。
17、福慧前修得婦賢,好將良玉種藍田。意:表現了新郎娶了一位好老婆。
18、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變心。意:新人是天生一對,這一輩子都會甘苦與共。
19、新詩此日熊羆林,交拜成雙喜不禁。意:新人太恩愛了,賓客也忍不住感慨。
20、三生緣締海之東,兩筱無猜志亦同。意:新人的這段緣分是三生注定,是天生一對。
摘要:使顧客滿意是現代營銷理論的核心,而顧客滿意與顧客盈利能力關系的分析是營銷決策的重要依據。本文在分析和歸納顧客滿意的營銷效應的基礎上,借助“容忍區域”和雙因素理論重新審視了顧客滿意與顧客盈利能力的關系,并對顧客滿意利潤鏈中諸多陷阱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一、顧客滿意的營銷效應分析在西方顧客滿意的文獻中,顧客滿意通常被定義為:是消費者在某次特定交易后,比較所獲得的質量與利益,以及所付出的成本與努力,對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進行整體性評價后所形成的愉悅或失望的感覺狀態。顧客滿意可視為一種顧客購買后的產出。
即當顧客所感知的產品/服務的價值(顧客感知的價值是其感知的質量和所付成本的比值的函數,簡單表述為價值=質量/成本)大于或等于事前的期望,消費者將會感到滿意;反之,消費者將感到不滿意。
顧客滿意與否不僅取決于其所感知的獲得與付出的比較,而且取決于這種感知的結果與其期望值的比較。不僅如此,在高度競爭的市場,還取決于本企業提供的價值與其競爭對手提供的價值比較。若用滿意度來反映,則顧客對本企業提供物的滿意度大于或等于競爭對手提供物的滿意度,顧客將保留。反之顧客將背離。大量的研究表明,不滿意的顧客將帶來抱怨、負面的口碑、顧客和員工的背離和重新獲得顧客成本的增加等不良的營銷效應。而顧客滿意則對顧客行為和由此產生的企業盈利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這種積極的影響最終反映在它將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并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顧客生命周期價值上。直接利益包括兩部分。一是顧客由于滿意而對原購買產品的重復購買所帶給企業的利潤:
1.顧客滿意,將提高其重復購買的可能性,從而保證了各期的基本利潤。Anderson和Sullivan的研究表明,顧客滿意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顧客的重購的概率將提高0.0058。
2.顧客滿意可以減少顧客對于未來交易價格的敏感性。滿意的顧客通常愿意為他們所獲得的利益付出較高的價格,從而為企業帶來價值溢價。
3.顧客滿意可以降低未來的交易成本。顧客滿意不僅可以降低未來重復交易雙方的搜尋成本,而且可以降低顧客重復交易的服務成本。據統計,吸引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是維持一個老顧客成本的5倍。4.高顧客滿意水平可以降低服務失敗的補救成本。補救成本是指企業處理顧客抱怨或不滿意的成本。高滿意水平意味著較低的顧客不滿,也就意味著在處理顧客不滿上花費更少的資源。不僅如此,高滿意水平的顧客對將來的顧客服務中的非關鍵的偶然失敗,往往表現有一定的容忍度,相應補救成本得以降低。
二是顧客因滿意而進行的交叉購買所帶給企業的利潤。另外,高滿意的顧客將使內部顧客——員工的滿意度提高,并使員工具有較高的保留率,從而減少員工的培訓支出,并使員工服務的學習效應能夠累積并較好地發揮出來。顯然,間接利益最終是通過降低新顧客的獲得成本和保留成本而對企業盈利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雙因素與容忍區域對顧客滿意的影響通過上文分析,不難得出顧客的滿意度與企業盈利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的結論。
而且顧客滿意與否及其形成的行為結果主要取決于顧客所接受的服務價值的大小,而服務價值是所有服務價值屬性的函數。由于雙因素的影響與不同服務價值屬性的容忍區域的存在使得它們之間的變化既不是均勻的,也不是線性的。雙因素理論是赫茲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認為影響人的需求與行為的因素分為兩大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與環境有關,若不滿足則會引起不滿,而過多滿足也不會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激勵因素和工作本身有關,若不滿足,不會引起員工不滿,但若滿足得較好,則會產生強烈的激勵作用。筆者認為,雖然雙因素理論研究的是激勵員工的因素,但它同樣適用于顧客激勵。不僅如此,若將雙因素理論用于顧客購買行為的激勵會發現,顧客所獲得的價值要素可分成“保健要素”、“激勵要素”、“半激勵要素”和“無關緊要要素”。保健要素是指有些價值要素對于特定的服務是必備的,大多與核心服務有關。
如果缺乏則會對顧客感知價值和再購買意向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但這些價值要素的大幅度改進無助于顧客感知價值和滿意度的明顯提高,相應不會對顧客的正面情感與再購買意向起到激勵作用。如銀行服務的誠實、安全、可靠、服務的可獲得性和效率等要素。相反,激勵要素則是那些能使顧客欣喜或愉悅的要素,大多與服務的提供過程或提供的程度超出了顧客的正面預期有關。在價格一定的情況下,服務實績的提高,顧客感知價值也同時提高,并對顧客的正面情感與再購買行為起到激勵作用。如銀行服務的關心、照顧和友善等要素。半激勵要素則是同時具有保健和激勵兩種要素特征的要素。若缺乏,顧客將不滿意;若具備,則將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如銀行服務的響應性要素。無關緊要要素是指其具備或缺乏與否不影響顧客的滿意度及再購買意向。如在銀行寬敞的停車場中有無停車導向員對顧客滿意度的高低沒有影響。由此看來,不僅企業向顧客提供的價值是各種價值屬性的函數,而且各種價值要素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是不同的。
同時假定顧客接受的服務價值大于零,即顧客所獲利益大于其所付出成本,否則圖中各條曲線將向左下移)。圖1表明保健要素是顧客滿意的必要條件,激勵要素在保健要素達到一定程度以上時就成為了顧客滿意的充分條件。而這一定程度筆者借用PZB三人于1991年提出的“容忍區域”來表示。(PZB認為在顧客理想的服務質量和可接受的服務質量之間有一個容忍區域。如果顧客實際體驗的服務質量恰好落在這個區域內,顧客會接受這樣一種服務結果,并認為服務質量是良好的——滿意。如果顧客實際體驗的服務質量超出了理想的服務質量,顧客將愉悅——極其滿意。如果顧客實際體驗的服務質量低于可接受的服務質量,顧客將失望——不滿意。另外,筆者認為由于顧客具有異質性,而且顧客的期望隨著時間的變化會不斷改變,因此不同的顧客,不同的服務類型,甚至同一顧客在不同的時間里,其容忍區域可能是不同的。與技術質量相關的服務要素大多與保健要素相關,其容忍區域會相對窄一些,而與功能質量相關的服務要素大多與激勵要素相關,其容忍區域則會寬一些。而且,如果不管哪一種情況,如果出現服務失誤,那么,容忍區域就會縮小,乃至消失。)
不過PZB提出的“容忍區域”概念中的服務質量應為一定價格下的服務質量或將服務質量直接改為服務價值更為準確。因顧客滿意與否取決于其所感知的獲得與付出的比較而不單是質量的高低。則a點對應于服務價值的適當水平,在a點之下,顧客將不滿意;b點對應于服務價值的理想水平,在b點之上,顧客將愉悅。在a與b之間,即為服務價值的容忍區域,顧客滿意度一般。顯然通過雙因素分析,我們可以找到顧客滿意與不滿意的影響因素,而通過容忍區域的分析則可找到雙因素對顧客滿意與不滿意影響的臨界點或區域。圖中a、b點的高低取決于市場的平均水平。
客的購買行為,總是建立在其購買價值最大化的期望上,他總期望在市場的若干服務提供商中選擇最佳者。也就是說,在高度競爭的市場,顧客的滿意度取決于本企業提供的價值與其競爭對手提供的價值比較。因此在圖2中,a點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保健要素的市場平均值,b點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激勵要素的市場平均值。c點應為顧客適當的總體滿意度的市場平均值,d點應為顧客理想的總體滿意度的市場平均值。在a點(c點)之下,顧客不滿意;在b點(d點)之上,顧客愉悅。在a與b(c與d)之間,即為服務價值(顧客滿意度)的容忍區域,顧客滿意度一般。而對顧客的正面情感與重復購買的行為影響不大。顧客將受情景因素(如企業的價格折扣消失、壟斷或政府管制的解除等)的影響而游離于企業與競爭對手的某方。從圖1、圖2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給顧客造成質量或價值很差的印象比利用超過顧客期望的質量或價值來取悅顧客容易得多。因此對于服務提供者來說,將由保健要素決定的服務價值的提供水平保持相對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低于這個水平,顧客感知的服務價值下降速度會急劇地加快。而在b點之上,要想提高顧客感知的由保健要素決定的服務價值也是非常困難的(圖1中平滑的曲線說明了這一點),企業必須付出加倍努力(此時服務成本將急劇增加),才能使顧客感知的服務質量或價值有所提高。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顧客滿意與否取決于顧客所接受的服務價值的大小。而價值是多種具體價值屬性的函數。不同的價值屬性對顧客滿意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管理者對這些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不清楚,就很容易只注重某一(些)要素甚至無關緊要要素的改進,而忽略其他要素的改進。或將大筆的資金投到超出理想程度的保健要素上,而忽略了在激勵要素和半激勵要素上進行投資。或在保健要素及半激勵要素未達到可接受或適當程度時,將大筆資金投入到激勵要素上。即在質量改進計劃中只考慮提高激勵要素的績效,而不降低不滿意要素的負面影響。難免不掉入“質量改進或追求卓越的陷阱”中,從而導致資金的浪費并形成為無效的策略。
三、顧客保留與顧客盈利的關系一些實證表明,在高度競爭的市場,顧客滿意與否往往是顧客是否重復購買的決定因素。
如Reichheld指出滿意指數每提高1個單位,顧客再購買的概率將提高6%。但由于服務價值與滿意度的容忍區域的存在與雙因素的影響,而且隨著時間的遞延,某些激勵要素和半激勵要素可能轉化為保健要素并出現新的激勵要素。不滿意對顧客情感和顧客重復購買(顧客保留)意愿的影響將大于滿意對顧客重復購買意愿的影響,而一些實證研究表明顧客極度滿意而重復購買的可能性是一般滿意而重復購買的可能性的6倍。從而使得顧客滿意與顧客保留的關系既不是均勻變化,也不是線性的關系。企業為顧客提供價值并使其滿意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顧客為企業貢獻的價值最大化。顧客為企業貢獻的價值是指顧客的終生價值,即顧客在與企業發生交易的生命周期內為企業帶來的凈現值,其大小是“收入——獲得成本——保留成本”在顧客生命周期中的折現值。由于顧客的獲得成本必須事先支出,而顧客為企業貢獻的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是逐步實現。若顧客購買了一次即背離(生命周期終結)。由于顧客早期的購買量較小,往往使得企業期望的直接和間接利益無法實現,實際取得的收益較小,甚至小于獲得成本從而使得顧客帶來的利潤是負值,從而侵蝕顧客資產的總價值(它等于盈利顧客的總價值加上虧損顧客的虧損額)。也就是說,顧客的保留率較低,顧客的投資回報率也將較低,甚至小于零。
因此,盲目地擴大顧客的基數是不能有效獲得顧客資產價值的。若顧客因滿意而持續購買(保留率提高),企業期望獲得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將在顧客生命周期內逐漸顯現。不過顧客保留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來自顧客的回報率將出現遞減。其原因在于:(1)不盈利顧客的存在,這類顧客的獲得成本與保留成本大于或等于他們為企業帶來的收益,使得企業對他們的投資出現虧損從而侵蝕了顧客資產的總價值。(2)由于顧客的要求會不斷變化并不斷提高,而且顧客對原有價值的滿足是邊際遞減的,相應企業須通過不斷追求卓越的產品/服務來“贏得”高保留率,追求卓越往往使得顧客的保留成本上升,若企業的所獲超過了顧客的投資,將抑制利潤的增長。(3)若企業掉進了滿意陷阱或忠誠陷阱,顧客的回報自然也將減少。顯然顧客保留率與企業利潤的關系也是不均勻變化和非線性的。Anderson等人2000年利用密歇根(Michigan)大學的“瑞典顧客滿意指數”數據庫對125家企業的滿意與投資回報率(R0I)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顧客滿意度每增加1%,將使ROI平均增加2.37%:相反,顧客滿意度每降低1%,將使ROI平均減少5.08%。也就是說,因滿意而保留將使ROI提高,反之則下降,而且,不滿意對ROI的負面影響要高于滿意的正面影響。因此,顧客保留與企業盈利的關系如圖3所示若用傳統的觀點,即線性函數(圖3中虛線)來反映保留率與利潤時,得出不斷捉高顧客保留率的結論就不足為奇了。但其實在顧客保留率較低時,它將低估顧客保留率對企業盈利的影響。而在顧客保留率較高時,將高估顧客保留率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圖4中曲線的形狀表明,若盲目地捉高顧客保留率,將導致過量投資。從而出現顧客投資與其產生的利潤不匹配的現象。
也就出現了“真正忠誠”的陷阱。因此,企業獲得與保留恰當的顧客應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而不是盲目地擴大顧客的基數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相應對于企業獲得與保留來說,關鍵的問題應該是企業如何在資源一定的情況下,針對顧客資產價值的大小,制定相應的質量投資和營銷策略,以實現顧客和企業交易雙方真正的相互滿足。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以下結論:顧客滿意與企業盈利間的關系不僅相關,而且是不均勻和非線性的相關。若管理人員不正視這種關系的存在,將掉入滿意的陷阱或不滿意的陷阱或忠誠的陷阱之中,從而導致顧客投資的失誤。盡管筆者將容忍區域與雙因素理論引入“滿意——利潤鏈”的分析中,但不同價值要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根據顧客盈利能力來進行不同顧客的投資決策,乃至如何優化顧客獲得率和顧客保留率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nderson,E,W,Fornell,C;Lehmann,D,R.CustomerSatisfaction,MarketShareandProfitability:FindingsfromSweden[J].JournalofMaketing,Vol.58.P.53-66,1994.
[2]Bernhardt,KennethL.Donthu,Naveen.Kennett,PamelaA.ALongitudinalAnalysisofSatisfactionandProfitabil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Vol.47.No.2.P161-171.2000.
以原來那種方式傳播的傳統營銷信息,即拼命吆喝自己的產品,告訴目標受眾為何他們現在需要這個產品,即便往好里說,也容易被忽視、被遺忘;往壞里說,則顯得很可笑。而成功的品牌故事,比如多芬(Dove)的“你比你想象中更美”(Real Beauty Sketches),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在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上獲得1.5億人次的瀏覽量,大大加強了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卻根本沒有大肆夸耀產品。對于營銷方式由傳播營銷信息改為講述故事的品牌來說,這才是成功的典范。
之所以開始出現這種轉變,緣于大家認識到,你的品牌只不過是在不斷講述的故事――這是在品牌本身與目標受眾之間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系列有意義的情感體驗。就像故事那樣,品牌可能鼓舞人心、內容清楚、具有可操作性,也有可能妄自尊大、內容空洞、讓人困惑。鼓舞人心的品牌讓社交網絡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從一個故事敘述者迅速傳到另一個故事敘述者。另外的品牌則立馬銷聲匿跡。
下面這四個簡單的步驟將幫助你的品牌變得在敘述故事方面得心應手。
編造神話
雖然故事看似簡單有趣,但它們從深層來看其實很重要。故事就相當于文化DNA――這些一點一滴的信息建立起了部落和社會。我們最喜愛的故事告訴我們像我們這樣的人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他們在未來有什么需求。這些核心故事就是所謂的神話(myth),而每個社會都用神話來形成共同的歸屬感。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尋找這些故事,并分享這些故事。
神話的幾個關鍵要素包括
l解釋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l涵義,這有助于目標受眾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是誰
l凸顯神話之經驗教訓的故事或敘事
l講述目標受眾自身生活中經驗教訓的一套儀式
那么,品牌如何編造神話呢?首先,確定對你的目標受眾來講很重要的一個真理,然后以此為依托,將你的品牌傳播手法整合起來。讓這個真理在敘述者的生活中得到證明。然后,為你的受眾提供一套簡單的儀式,以此表明他們效忠于該真理和你的部落。如果你能界定和捍衛這些要素,那么將不僅僅樹立一個強有力的品牌故事,還將建立一個活生生的品牌神話。
比如說,多芬的故事運用了神話的全部四個要素,借助一種共同歸屬感和傳播熱情,將廣大女性團結起來:
l解釋:社會讓女性以為自己不比想象中更美。
l涵義:“你比你想象的更美。”
l故事:多芬通過其目標受眾認同的那些人表明了這些要點,而不是告訴了這些要點。
l儀式:共享營銷信息變成了挑戰世俗之舉。
結果,多芬的故事被廣為分享,而其他比較普通的洗發水廣告不是這樣。
知道你的英雄
著名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說過,聽些普通人受感召之下成就偉業的故事,強化了我們的這個信念: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成為英雄。
過去,目標受眾面對他們消費的媒體時別無選擇,那時的傳統做法就是把受眾視如危難中的少女,由充當英雄的品牌借神奇的解決方案前來拯救。而如今,沒有人想聽到消費者是受難者,你的品牌充當英雄的故事。
如今最令人信服的故事就是把受眾視如英雄。想一想耐克的“想做就做”(Just Do It)、奧巴馬的“是的,我們可以!”(Yes We Can!)或者蘋果的“不同凡想”( Think Different)。這些品牌并未暢談自己有多么出色,而是談論它們的受眾有多么出色。這激發了如今人們的積極性,熱衷于共享內容。
活出你的故事
為了敘述更吸引人的故事,品牌實際上必須本身是更吸引人的故事。新新的媒體世界還沒有完全讓受眾掌握主導權,同時又為他們提供了相應的工具,可以立即掀開遮住營銷活動的帷幕,直視背后的實質。
這就意味著,捍衛更大的真理,并授權于目標受眾,讓他們視自己為英雄,這會導致大家對品牌寄予厚望,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風險。要是多芬在講述你比你想象中更美這個故事后,隨即開展一場欲望橫流的營銷活動以強化美麗神話,設想一下由此迸發出來的憤怒、失望以及社交媒體上鬧翻天。
講述引人有勝的故事需要品牌具有更強的真實性。雖然這可能并非總是很容易,但是當你證明努力實現一個更加公正、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你的故事就會獲得更旺的人氣。另一個好處是,當我們竭力做到與敘述的故事相符時,故事引領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價值,從而達到塑造品牌的功效。順便說一句,品牌力求有更強的真實性,這個過程有助于提供優秀的故事素材,曾為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之類的品牌贏得了極高的忠誠度。
孰能生巧
講述頗有說服力的故事是項技能。而與任何技能一樣,這項技術也是可以學會掌握的。雖然你能找到敘述故事方面的許多書籍和文章(可以從中汲取靈感、忠告和理論),但要學習如何編造真正屬于你的獨特故事,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一種交互式媒介,讓自己沉浸于學習體驗。敘述故事是一種群體性體驗,所以編造故事也應該是一種群體性體驗。因此,尋求一種學習方式,能夠與形形的人群進行交流和雙向對話,那樣你才能獲得實時反饋和實踐機會,以鍛煉講好故事的本事。
最終,敘述故事是一種觀念的轉變。掌握了知識,輔以實踐,你就能以一種史詩般的、授權于人、帶來成效的方式,編造和講述你品牌的故事。
【關鍵詞】 空心釘結合張力帶內固定; 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 髕骨橫形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1-0041-02
近年來,各類骨折患者較往年顯著增加。髕骨骨折目前已成為關節內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一般需行手術對骨折移位進行治療[1-3]。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是目前治療髕骨骨折的最主要方法,具有療效確切,固定牢固等優勢因此被臨床廣泛推廣使用。不同骨折固定方法均有其利弊且存在不同適應證,因此應針對患者疾病本身采取針對性治療才能提高疾病治療效率,加快骨折愈合速度[4-5]。本次試驗選取2013年1-12月骨傷科臏骨橫向骨折患者41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空心釘結合張力帶內固定術的臨床療效與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骨外科確診臏骨橫向骨折患者41例。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齡25~59歲,平均(42.2±17.1)歲。所有患者中包括跌倒摔傷18例,高處跌落17例,交通意外4例,刀砍傷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兩組。A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齡25~57歲,平均(41.3±16.2)歲。B組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26~58歲,平均(42.1±16.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硬膜外腔阻滯麻醉,髕骨骨折表面作長約10 cm左右縱形切口(髕骨近端頂點至脛骨結節連線)并逐層將皮膚、皮下及深筋膜切開。左右游離皮瓣并向兩側前開顯露髕骨,之后清除骨折斷端血腫并對關節腔進行清理及沖洗,分離骨折端邊緣軟組織,線路骨折端后使用巾鉗將骨折進行復位,應用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組于髕骨縱行置入2枚2 mm克氏釘對骨折塊進行固定。之后于髕骨表面經克氏針兩端用鋼絲做張力帶拉緊固定骨折并階段克氏針;折彎兩端并埋藏進髕韌帶內。應用空心釘張力帶內固定組自近段骨折面逆行平行鉆入2枚2 mm克氏針。從股四頭肌肌腱處兩側穿出并保持克氏針側位位于髕骨髓腔中央。復位后使用復位鉗進行臨時固定后將克氏針順行傳入遠折端并從髕腱兩側穿出。之后使用合適長度的AO空心拉力螺釘順克氏針擰入,拔出克氏針導針,雙股鋼絲穿過空心釘后于髕前呈橫向八字形交叉,于空心釘尾部擰緊固定。
1.3 術后處理
患者手術結束后即可開始對足趾、踝關節進行屈伸。術后1 d可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及踝關節抗阻力屈伸練習。手術1周左右鼓勵患者于病床上或凳子上進行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手術7 d后指導其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并嘗試在不負重情況下進行拄拐行動。治療2周后膝關節屈伸超過90°,4~6周即可逐步負重活動。
1.4 療效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關節評分標準根據Cassebaum評分及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治療后受損關節可行伸膝15°、屈膝130°且無其他不是癥狀記為優秀;伸膝30°,屈膝120°且患者可能出現輕微不適記為良;伸膝40°,屈膝90°~120°,患者不是癥狀明顯記為中;屈膝角度低于90°記為差。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后Cassebaum評分系統例數
行空心釘張力帶內固定組患者其評分例數均在優秀與良的評分之間,治療具有顯著優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Cassebaum評分例數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應用空心釘張力帶內固定組(A組)患者其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克氏針組(B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3 討論
空心拉力螺釘張力內固定術優勢在于符合張力帶原則,固定牢靠,有利于促進患者關節盡早愈合并在短時間內進行功能訓練。該方法在各類治療臏骨橫向骨折方法具有固定能力最強的優勢且對骨折端初始具有加壓作用。治療后形成的張力帶對骨折斷端形成張力可以達到多為固定的目的,還可有效避免出現滑動的克氏針對皮膚及皮下組織摩擦導致的滑囊及疼痛。該方法不存在鋼絲滑脫及內固定失效和骨折在穿衣的危險。過往研究曾對51例髕骨橫向骨折內固定組患者進行研究,其中包括10例術后骨折發生移位超過2 cm。5例與內固定失誤相關,另外5例與其術后未遵醫囑有關。本次試驗中進行空心釘結合張力帶內固定術10例患者均在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且治療后未再出現骨折端移位。該手術操作簡單且手術時間短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空心釘置入骨質后可對骨折斷端進行加壓,鋼絲八字固定可形成張力帶對骨折斷端形成張力以達到穩定的固定效果。空心釘與八字張力帶所形成的系統可提供足夠的力量維持骨折穩定并能提供足夠的壓力促進骨折愈合。在膝關節屈曲時其產生的牽張應力較大,且空心釘比克氏針粗大,可維持力量足夠,能夠有效避免膝關節屈曲活動時產生的動態張力過多集中在鋼絲上而造成鋼絲斷裂。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空心釘張力帶內固定術患者治療后療效顯著且骨折愈合較好,優良率達到100%。但是,該治療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點。如空心釘直徑較大,不適用于粉碎性骨折,但可以與克氏針混合進行使用;另外可能存在空心釘斷裂,空心釘使用過長切割鋼絲導致鋼絲斷裂及鋼絲切割髕骨等并發癥[6-7]。一般來說,對于髕骨骨折粉碎不嚴重患者也可考慮使用該治療方法。近年來許多報告對髕骨橫行骨折內固定術方法進行改良,空心拉力螺釘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是不同改良方式中有點最多的方式。應用該方法具有較好的初始加壓作用且手術結束后影像學檢查提示骨折間隙不清晰且未出現鋼絲滑脫造成張力帶效力喪失的情況。另外,在進行治療時需注意,半螺紋空心釘螺紋應直接穿過骨折線以發揮其加壓作用;空心釘不可穿過對側骨皮質以免出現鋼絲不能扎緊;空心釘擰入后不能過緊避免發生骨折端嵌插滑動或下極爆裂。對于治療后患者來說,影響其骨折愈合的因素主要以關節面復位是否平整,內固定是否堅強有關。若關節片復位不平整則會造成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升高;若固定強度不夠則易導致患者失去早起進行康復訓練的機會,造成關節僵硬甚至發生粘連。因此,在治療后建議患者盡早進行膝關節功能訓練,進行下地行走以促進骨折創面愈合,早日恢復關節功能。
近年來隨著意外事故發生率顯著升高,髕骨骨折已成為骨科常見疾病與多發病。若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患者膝關節運動功能發生障礙,股四頭肌疲軟乏力甚至可能導致創傷性關節炎。臨床采用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精確復位并牢固內固定,加快患者恢復速度并促進其關節功能恢復。本次試驗顯示,應用空心釘結合張力帶內固定術具有較好的初始加壓作用且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未有嚴重并發癥發生且治療方法安全有效。該治療方法符合骨折內固定的生物力學原理,能夠有效促進骨折愈合且對于改善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提高疾病治療效率,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應用空心釘張力帶內固定術能夠在確保骨折牢固固定且順利達到骨性愈合的前提下縮短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的時間。
參考文獻
[1]劉威,馮鋒,朱明鋒,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治療髕骨骨折并發癥及失敗原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3):205-206.
[2]杭志剛,張立新,王金泉,等.空心釘結合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12):1124.
[3]金輝,籍建飛,陸建強.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治療髕骨縱形骨折12例[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7):663.
[4]張輝,石浩,何稚鷗,等.鋼絲“8”字加“0”形環扎治療髕骨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4):361-362.
[5]陳慶輝,顏義哲,賴傳浩.髕骨骨折空心釘鋼絲張力帶內固定治療[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6):2617-2618.
[6]朱佩文,姜曉峰.W形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J].齊齊哈爾醫學院雜志,2002,23(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