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平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據資料記載,上百年前,貓兒山水源充足,溪流隨處可見。在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旁有一條江叫做龍塘江,它是漓江的源頭之一。江上有個地方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三跳,意思是說如果有人想去對岸。必須在江中的礁石上跳三次才能過去,形容其水量之大。幾十年前,龍塘江的水量也還可觀。解放后水道修通,生產隊組織附近的村民砍伐毛竹,將其扎成竹排,在龍塘江的碼頭放排運到桂林。1976年我來這里工作時,雖然河道廢棄,江里已經無法行船,但水量仍然很大,我們在夏天時還能在河里洗澡。而現在,只消跨一步就能過去,昔日的“江”變成了現在的“溝”。
源頭水少了,下游就更遭殃。最近幾年來,貓兒山地區的降雨量并沒有明顯的減少,但是漓江開始出現枯水甚至斷流,河道里全是的鵝卵石,有些地方在旱季時河床幾乎干涸。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問題出現了,就要尋找原因。據我多年的觀察。除了工業用水增加、人口增長導致生活取水量上升等剛性需求外,從生態的角度上看,當地竹產業的發展可能是導致漓江源水土保持力減弱,源頭水量降低,從而間接導致漓江水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闊葉林保水,其機制是:雨季時,雨水穿過郁閉的林冠,一層層被葉片截留、最后的部分又被林下厚厚的地被物緩沖吸收,超出飽和的部分匯成泉水流出。旱季時,飽和的地被物逐漸散發水汽,保證植物供應。在晴天,陽光往往不能穿過層層林分直達地面,從而不會顯著造成地面水分的蒸騰。貓兒山林區森林植被以闊葉林為主,以前其面積占到80%左右,汛期能抗洪,旱期能保水,可以說是漓江的心臟。反觀毛竹,其生長迅速,所蔓延之處林下灌木稀少,不能形成像闊葉林一樣的多層林分,而且地被物稀薄,對水分的截留效果明顯弱于闊葉林。現在也已有多人對毛竹林與闊葉林的保水性能進行過科學比較,顯示毛竹林的保水性能確實低于闊葉林。我們也看到,在下雨的時候,竹林周圍的地面明顯要比闊葉林地區的干燥。
改革開放后,國際國內市場對竹制品(特別是筷子,燒烤簽和竹席等)的需求旺盛。貓兒山憑借其豐富的毛竹資源,大力發展相關產業,使得當地人很快脫貧致富。在當地華江鄉,僅僅是毛竹種植業一項,每戶的年收入少則五六萬,多則十幾萬。在豐厚利潤的驅使下,村民們不斷擴大毛竹種植面積,以往草木叢生的坡地也被利用起來。竹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幫助村民發家致富,但是對于貓兒山水源的保護卻是一個消極因素。如果既能夠維持當地竹產業的發展,同時又能夠保住闊葉林,適度發展毛竹種植未嘗不是一個民生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好辦法。但是,毛竹的生物學特點是擴張速度快。這種“快”使得掌握發展的“度”顯得尤為困難。大家都聽說過雨后春筍這個詞,可見其生長速度之驚人。毛竹靠竹鞭進行營養生殖。一條竹鞭上往往有很多芽,某些芽會長成竹筍。竹筍在成長過程中,又不斷地長出新竹鞭。就這樣,毛竹從中心開始向四周蔓延。幾十年前,貓兒山地區的毛竹林基本上分布在山腳下,山上都是常綠闊葉林。幾十年來。毛竹林林線逐漸上移,侵入半山腰。人為砍伐闊葉林是毛竹擴張最主要的原因。闊葉林在保護區內受到嚴格保護,但是在保護區則受到過比較嚴重的砍伐,并逐漸被毛竹林取代。這使得山上的水即使能夠流下來,也會被保護區的毛竹林截留。
關鍵詞:生態平衡;影響因素;探析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能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就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可能是人類無法彌補的。生態平衡與人類利益息息相關,甚至影響人類的生存和未來。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研究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護生態平衡。
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是眾多因素的綜合效應,但大致可以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兩個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響生態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噴發、地震、臺風、山崩、海嘯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甚至毀滅,其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人類往往是無法抗拒的,但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區發生。而且一般說來受其破壞的生態系統經過一定時間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為因素
影響生態平衡的人為因素主要是指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及工農業生產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及帶來的環境污染等。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刻。其影響比自然因素在頻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圍上要廣得多。毫不夸張地說,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這種影響人類是可以自我控制、調節和避免的,盡管這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因此,我們重點討論人為因素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人為因素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壞
人類的生態平衡干擾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破壞規模最大和后果最嚴重的莫過于天然植被的破壞,特別是對森林生態的破壞。森林是自然界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破壞了這個基礎,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甚至瓦解,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害。如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歷史上植被繁茂,土沃水豐,有過燦爛的古代農業文化。但當地居民為了得到耕地,竟把森林砍光了。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蓄水分的場所,經歷久遠的年代,現已變成荒蕪的不毛之地。目前世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稱,1990年以來全球每年大約有1300萬公頃的森林被毀。由于天然植被的嚴重破壞,其所造成的生態失調、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擴大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現在世界沙漠化面積每年擴大600萬公頃以上,沙漠和沙漠化面積已達470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30%。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森林資源的減少,長此以往,將危及人類的生存。拯救森林,維護生態平衡,已是人類的當務之急!
2.對引進物種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考慮不周
生態系統的各種要素是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在一定區域的每一個生態系統,一般情況下輸入系統的能量和物質是一定的,在生物群落上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數量。每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自己的生態位置,并起著特定的作用,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果引進的外來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沒有位置,結果將不能存在,或者由于沒有控制因素而發生該種群大量爆發。這樣必然使另一些物種受到抑制,從而造成生態系統失調。因此,引進物種不當,常常破壞自然界的協調與平衡,導致人們預想不到的惡果。如1930年美國為制止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引進葛藤生長,50年代中期,已繁生有七千萬株葛藤,這對于防止水土流失、飼養牲畜、美化山坡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當地對葛藤的環境阻力甚微,藤條一天可生長30厘米,一株葛藤主根有三百多磅重,長出四、五十個主枝,枝葉繁茂,很快排擠了其他植物,而且在它占據的地方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其全盛時期在美國南部覆蓋了700萬英畝土地,成為無法收拾的怪物。農場主不僅不再種植它,而且要想盡辦法鏟除它。如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后被列入中國重要外來有害植物名錄的“加拿大一枝黃花”,被人們形容為“生態殺手”、“霸王花”,其表現是“黃花過處寸草不生”,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據上海植物專家統計,幾十年來該花已導致30多種鄉土植物種消亡。又如上世紀60年代,我國曾將水葫蘆(學名風眼蓮,別稱水浮蓮)當作度荒青飼料引入,后泛濫成災,釀成了我國內陸水體最大的“綠色污染”事件,至今人們仍記憶猶新。這類因引進的物種而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缺乏生態學知識造成的。這些教訓告訴人們。在引進物種的問題上也應按生態規律辦事。
3.建造的大型工程設施不當
現今人類擁有巨大的生產力,應用科技的巨大力量使改造地球面貌具有了全球性的規模。如各種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設、鐵路和公路興建、大型礦山特別是露天礦藏開發等,都在引起生態條件日益劇烈的變化,其中有一些變化對人類產生了長期的不良后果。如埃及的阿斯旺水庫大壩的建設已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后果:水壩后面的大水庫納賽爾湖滲漏和蒸發嚴重,湖水消失量比原計劃多兩倍以上;大壩擋住了肥沃的淤泥,使下游土地年復一年地貧瘠化;河中營養物質的減少,影響了尼羅河三角洲漁業生產;由于減少了尼羅河泛濫,使沿河土壤中的鹽堿得不到沖洗,土地鹽堿化越來越重;大壩建成后還加劇了吸血蟲病的傳播,使灌區普遍流行血吸蟲病。鑒于此,人們在興建大型工程之前,要深入調查研究,分析預測工程建設對環境及生態平衡帶來的影響,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態環境的改變朝有利于人類方面發展,盡量避免或減少對人類的不利影響。
4.現代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
隨著社會和生產的發展,使得在數量和種類方面都日益增加的生產與生活廢棄物排向環境,其中許多有毒害的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有的在食物鏈中轉移和富集,產生十分嚴重的生態后果。尤其是許多污染物表現不出對人類健康的直接危害,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他們卻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生態系統的退化甚至瓦解。這種因生態系統的退化或瓦解所造成的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直接和間接危害往往是無法估量的,甚至是無法扭轉的。例如,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石化燃料的燃燒,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溫室效應”,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藥化肥的污染,引起水體中有毒物質的富集,改變水生藻類植物區系的組成,出現魚類的死亡。此外,有的還潛移默化地危及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前蘇聯在蘇芬邊界附近設有一座巨型雷達站,由于電磁輻射這種暗中有害物質的污染作用,使得雷達站附近患癌癥和心臟病的人激增。更令人們刻骨銘心的是: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的核電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災難;前不久(2011年3月12日)剛剛發生的且仍在持續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多個機組爆炸引發的核泄漏。這些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核污染遠比潘多拉盒子中跑出的魔鬼更可怕,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更慘烈,對人類的生存更致命!
關鍵詞:森林資源;價值;功能;發展;作用
中圖分類號: F307.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12.050
1森林資源的概念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生存、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認識到的是森林提供木材的實用價值,并且認為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是大自然的恩賜,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盲目的砍伐利用森林,導致森林資源日益減少,這時人們才認識到森林資源的價值。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環境的主體,由于森林資源的減少,導致生存環境惡化,因此,人類社會應深刻認識并重視森林的生態功能,社會服務功能等價值。林業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把森林稱作森林資源,不僅反映出森林具有經濟利用價值,而且更強調森林具有生態功能及社會功能的特征。
2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支援我國各行各業的經濟建設與發展,特別是在建國初期,當時國民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林業的貢獻對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著重大作用。森林的經濟價值,除了提供木材的經濟價值之外,還包括經濟林、竹林、野生食用、藥用植物資源以及樹木的根、葉、果、皮及其附生物可利用資源等所形成的林產品的經濟價值。
3森林資源的公益功能
3.1森林資源蓄水保土功能
我國森林覆蓋率較低,大部分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也都分布在山區。因此森林植被資源,對于山區的水土保持、防洪減災及維護山區生態平衡起著主導作用。在森林植被豐富的山地,郁郁蔥蔥的森林,具有良好的喬、灌、草明顯的立體森林結構以及豐富的地被層植物和枯枝落葉。良好的立體森林結構使森林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
森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的保土功能。由于森林資源的過度采伐,濫砍亂伐及毀林開荒等破壞森林植被的結果,使森林資源面積大幅度地減少,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削弱了森林的水分涵養、保持水土的功能。保護森林資源可以有效緩解洪水災情的程度和損失。
3.2森林資源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
森林在全球性二氧化碳平衡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全球綠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850億噸,其中森林吸收1180億噸,占42%,熱帶森林的不斷破壞,使大氣層每年增加二氧化碳170億噸,這個數字與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的數量相同。對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3.3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景觀絢麗多彩,特別是占國土面積25%的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在人為破壞少或經營保護較好的地方,還保存著發育良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頂級植物群落。據統計,我國熱帶、亞熱帶山地丘陵地區,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和聞名世界的大熊貓都生育在這里,還有銀杉、臺灣杉,以及金絲猴、白唇鹿等珍稀動植物。
據此可以看出,森林作為生物資源的物種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保護森林資源以及充分發揮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
3.4森林資源環境的服務功能
森林資源的環境服務,就是利用森林現有的環境、地形、氣候、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為人們的健康、教育休閑、療養等提供服務。
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優美的區域景觀、奇特的山峰異石、清澈的流水、山澗瀑布,令人心曠神怡。優美和諧的大自然是人們了解歷史文化、休閑療養、陶冶情操、豐富知識、擴大視野、探索地理、歷史奧秘及旅游的勝地,為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福利提供了物質資源。林內空氣清新、氣氛寧靜、色彩調和,樹木還能分泌出大量的殺菌物質,使林中有害細菌大量減少。另外,有些樹木還可以分泌出一些特種氣體物質,有利于一些疾病康復。
當今,隨著世界工業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地球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人類面臨著保護生存環境的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服務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4森林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的作用
由于森林具有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控制水分循環、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及提供木材利用等功能,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與人類生活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古往今恚森林與人類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關系密不可分,具有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
一、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
尤金?奧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伊利諾伊大學博士,曾任職于佐治亞大學,美國生態學會主席。因其對生態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榮獲泰勒生態學獎,這是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獎。
奧德姆在學業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環境保護主義剛剛興起之時,他自己也變成了活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環境問題是廣泛而復雜的,如此重要的問題需要宏偉的藍圖規劃。生態學家必須向人們表明,地球的各個部分是怎樣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并分清是哪些東西決定這個整體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霍華德?奧德姆,站出來提供了這種統一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來說,奧德姆兄弟從其父親著名的區域社會學家霍華德?w.奧德姆那里繼承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思想習慣和個人價值觀,他們相信能夠獲得一種關于世界的整體認識,而不是陷于過分狹隘的零碎分析,他們希望能看到和諧廣泛存在,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出現和諧,而不是到處充斥著痛苦的、不相容的爭斗。奧德姆最早認識到把能流應用于生態學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同時向生態學家提供了一本治理這個地球的綜合科學手冊。特別是尤金?奧德姆編寫的《生態學基礎》,為該領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奧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訂的著作,某種意義上應該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論[2]。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邏輯性、概念、綜合性和把數學當做世界通用語言加以運用均對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有影響的生態學教科書。
二、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基本觀點
奧德姆把生態學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結構和功能整體性的科學,把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作為生態學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奧德姆認為生態學研究必須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理論,并用數學、統計學術語精確描述,這樣的研究才具有實踐應用價值。這種理論必須是整體性的,而不是簡化的。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包含了研究層次和研究尺度兩重含義,必須拓展研究層次和尺度,重視對整體特性的研究,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完全還原為部分特性,對各個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體特性[3]。通過集中精力研究生態系統,奧德姆相信該領域馬上就能從分歧中達成統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論說明。他解釋說,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基本機能單元,涉及一個既定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包括一切有機體(例如“群落”)在內的單位,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便于能量的流動能在這個系統內達到具有非常明確特點的營養結構、生物的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的目的。換句話說,生態系統對奧德姆以及這個詞的發明者坦斯利來說,涉及的不僅僅是生物,它包括著生物和非生物兩方面。奧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長的一部分,預見性地論及了生態系統及其所屬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能量轉換、生物地理化學的循環、人類群落、物種群體等。這部書寫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組成一種等級結構,位居頂端的是生態系統。只有理解了這最高一級結構,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組成的。
奧德姆認為,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發展戰略”———能夠給整個自然界及各個單獨的組成部分以總體方向的發展規劃。當然,“戰略”一詞意味著生態系統也是能夠為自己確定目標并能努力達到目標的有意識的存在,盡管奧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這種結論,他只是認為生態系統跟有機物一樣是自我調節發展的實體。它們的戰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給和占優勢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界限內,盡可能達到大而多樣化的有機結構”[4]。他認為每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是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就是已經達到了目標。這一戰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極易觀測的,目標就是達到健康有序的狀態,即他所說的“體內平衡”。
這種狀態與18世紀的自然學家發現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體內平衡就像人體的健康平衡,不斷被各種感染打亂并導致各種疾病,但同時身體也通過組織抵抗驅逐入侵。同樣,生態系統經常被擾亂,但始終圍繞著一個穩定點進行波動。一種健康的正常狀態總是處于無窮無盡但很成功的斗爭中以保持著這一穩定點。同時,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的健康還要求系統內各種有機物之間達到互惠共引與協同合作狀態。它們從起初緊張的互相競爭向更協同共生的關系方向發展,就像珊瑚礁一樣。可以說,它們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來控制自己所處的周邊環境,并使之成為越來越舒適的棲息地,這樣最終才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免受干旱水澇、嚴冬酷暑、寒冷炎熱的輪流重襲,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營養。換句話說,自然界的統一原則就是有機物明白要協同合作才能控制周邊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奧德姆把生態平衡定義為:“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兩者間的平衡”。這類定義指出了評價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們可以無需詳細分析生態系統內眾多組分之間的關系,只根據輸入和輸出就能判定系統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即所謂的“黑箱理論”。
而微生態失調是指在外界環境影響下,正常微生物群與宿主之間,各種群落成員之間的平衡,由生理性組合轉變為病理性組合的狀態。引起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射線照射:人或動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質與放射線照射后,吞噬細胞的功能與數量均下降,淋巴細胞功能減弱,血清的非特異殺菌作用減退或消失,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遭到破壞,此時易發生微生態失調。
②抗生素濫用: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調、在抗生素的選擇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在腸道正常菌群中,耐藥性傳遞是相當頻繁的。
③外科手術:包括手術、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響宿主生理解剖結構的方法與措施,都會導致正常菌群的易位轉移。
④食品加工過精。近年,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膳食結構發生極大變化,這些地區在飲食習慣上傾向于較為精致的肉類、脂肪類食物,對于植物纖維食品的攝入較少,加之食品加工越來越精細,食物中含有的大部分益生元和維生素在加工過程中流失,更加劇了人體微生態失衡的現象。
⑤環境污染。由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四大要素,即水、空氣、食物(包括藥物)、土壤和巖石的污染日趨加劇,人們呼吸空氣時,同時吸入粉塵和廢氣:在攝入食物時,一些化學肥料殘留也隨之進入了體內。這些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水等渠道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人體,污染了體內的生態環境,當有害物含量超過了人體的忍受限度,就會導致微生態不平衡,從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狀況。
臨床試驗表明,人體受大環境惡化影響和藥物所導致微生態失衡的過程是可逆的,通過合理的營養調整,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近十年來微生態類保健食品發展迅猛,微生態類保健食品屬于微生態調節劑,主要有三類: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益生菌:能夠促進腸內菌群生態平衡,對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劑。我國農業部1996年公布了6種菌即乳酸桿菌、糞腸球菌、雙歧桿菌、酵母菌,DM423臘樣芽孢桿菌、SA38臘樣芽孢桿菌等可用于動物微生態調節劑。
2益生元:益生元是指能夠選擇性地刺激腸內一種或幾種有益菌生長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質。常見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異麥芽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龍膽糖、低聚木糖等。
3合生素:合生素是指益生菌與益生元的混合制劑。這種制品優點顯著,既可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選擇性地增加這種菌的數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顯著持久。
我國針對目前公眾微生態營養失衡這一狀況,將啟動全民營養改善新項目――食物加OLIGO,這是繼鹽加碘、面粉強化、食用油強化之后我國改善國民健康的又一重要舉措。
【關鍵詞】: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藝術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gard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experienc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multi-level and construction,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order, to the ecological beauty, beauty, beaut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t beau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arden, proposed the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design measures.
【 key words 】 :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園林綠化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等方面,園林綠化一直發揮著很獨特的作用,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當前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居民的生活條件隨之有了很大改善,人們也愈來愈關注居住環境的質量。所以,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也就越來越走近百姓的生活當中。
1園林生態設計的內涵
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與相關的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域景觀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增加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方式創作而建成的優美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而作為充分考慮生態平衡的園林設計,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能夠利用一些輔助設計來美化環境,創造適宜人類居住,瀏覽、休憩的休閑景觀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功效,通過多種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等作用,從而調節地域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城市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三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優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于一體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園林生態設計的原則
2.1設計要體現生態功能優先的原則
生態園林是由各類形態和各類功能的園林綠地構成的總體,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為標準。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應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另外,要改變片面重視草坪的做法,謝家芬教授介紹說樹木的供氧和吸收熱能能力是同面積綠草的5至20倍。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不僅要提高綠地率,還要通過喬、灌、草和藤本的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形成喬、灌、草立體配置的布局。
2.2生態設計要體現人性化原則
園林從根本屬性上看,它屬于文化藝術范疇,它融多種文化藝術于一體,園林環境是讓群眾進入其中進行賞用,它擁有群眾之多是任何文化藝術門類都難于比擬的。
2.3生態設計要體現綜合性原則
保證綠量的同時,其它園林要素并重。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因此,汲取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文化傳統,融合自然規律和人文傳統,綜合園林的生態、審美和精神功能,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提高綠地品位和情調,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生態園林的內涵和功能。
3現代園林生態平衡設計的措施
3.1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有史以來就始終堅持在以謳歌自然、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求發展,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3.2增加綠量
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增加綠量,是城市綠地景觀營構中必須考慮的生態學問題。如何用較少的綠地,增加更多的綠量,答案肯定是要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城市綠地需要一定的草坪開闊空間,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則顯綠量不足。豎向空間層次不夠豐富,生態效益也相對降低。要克服廣場化傾向,減少草坪花壇。同時,使綠化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創造豐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3.3景觀的生態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3.4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目標。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植物景觀。要特別強調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昧。
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國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園林的視覺景觀設計與環保生態設計之間的矛盾依然很突出,還需要改善園林美觀性設計與舒適性之間的矛盾,物種之間“互惠共生”理念的貫徹與實踐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還不夠突出。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士,不斷地豐富自身理論知識,并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努力探索、認真實踐,以為社會、給國人創造更好、更優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慶費.城市生態綠化的概念和建設初探[J].中國園林,2001,(4):34-36
2.陳向遠.現代城市需要建設大園林[J].中國園林,2001,(5):3-6
3.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2):14-16
我國微生態學創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體或生物體對外必須適應大環境,對內必須適應其體內的微觀環境,亦即必須適應正常微生物群、營養、免疫等微觀環境。這種適應是指相互適應,是人體或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動態的生態平衡與生態失調的微生態現象。目前已知的人體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內源性和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進鈣、鐵和維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維生素,促進維生素吸收;④構成生物屏障,防止外來病原體入侵:⑤促進腸道蠕動;⑥激活人體的免疫功能;⑦輔助抑制體內腫瘤發生。重視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將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療感染性疾病有指導性意義。
迄今為止,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療這些疾病,往往都會使用抗生素(俗稱消炎藥)。一個人體內出現炎癥(如肺炎和腸炎),此時一般都會使用抗生素消炎,殊不知,無論是口服抗生素還是注射抗生素在殺滅或抑制體內致病菌的同時,也必然會殺滅對該藥敏感的而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的生理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其潛在的危害是:抗生素打亂了腸道內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腸道茵群紊亂,降低人體對維生素A、B族以及微量元素鋅、鎂的吸收。
因此,醫學專家提醒人們,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張到藥店購買消炎藥服用,首先要去看醫生,由醫生診斷患上什么病,然后決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應選用最小劑量而不用大劑量,盡量用窄譜抗生素而不用廣譜抗生素,一種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沒必要用兩種。用過抗生素后應及時使用足量的益生菌來補充損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兩小時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時食用益生菌。
我代表濱河路小學六年一班全體學生向你們問好。
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星球,她是我們以及世間萬物共同生存的家園,她就如同我們的母親一樣,哺育著我們,為我們提供生存的空間。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地和藹可親。
然而,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一系列化學產品、工廠也逐漸增多,工廠排放的廢氣嚴重地污染了空氣的質量,排放的污水流入河流,讓水源不再清亮。成片的山林被人類濫砍濫伐,卻不植樹造林,黃色土地日漸擴張。有限的礦產資源本可以再生,卻因人類的無竭制的開采而漸漸枯竭,人類將要面臨怎樣的災難?起伏的群山蘊藏著寶貴的資源,流淌的河水養育著萬物的生命。如果這些資源被人類使用得一干二凈,那么人類將面臨的只有死亡。人類啊,覺醒吧,珍惜身邊的資源。為了人類的生生不息,特向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們提出建議,請叔叔阿姨們采納我們的意見:
1.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以達到保護資源、清除白色垃圾的目標。
2.對人民群眾進行環保宣傳,并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3.提倡不亂扔垃圾,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箱。
4.多加植樹造林,抵防風沙,減少黃色土地。
5.節約水資源,要做到不浪費一滴水。
6、強化監督管理,發現有人破壞環境,加以制止,并對其進行教育。
人們常說:“一旦失去看似平凡的東西,才會真正體會到它的價值。”地球只有一個,是不能克隆的。而作為新一代的我們,一定要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
希望叔叔阿姨們加以研究并實施我們的建議。
祝叔叔阿姨們工作順利。
何謂共生金融?“共生”本是生物學概念,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P系。共生金融是指規模和性質各異的金融組織之間,金融組織與各類企業之間,金融組織與區域經濟之間,在同一共生環境中通過交互式作用實現和諧發展,達到包括金融組織在內的整個經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或者說達到了區域金融的生態平衡。那么這會給金融業帶來什么樣的變革?消費者會面臨什么樣的新事物?《經濟》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獅盟環球商學院首席專家孟玉龍。
消費者升級為“投消者”
互聯網金融以移動支付為基礎,涉及到以眾籌為代表的股權投資和以網貸為代表的債權投資。加上其他的權益類的投資,包括私募、分級資產設計、混合型保本加浮動資產設計。這昭示著金融工具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這就意味著金融不再被束之高閣,而可以面向百業開放。”孟玉龍告訴《經濟》記者,大一統的金融時代即將終結,最終會形成信息窄流。
大一統就是工業化集中生產,由手工制造迭代到集中批量生產,在產品過剩與同質化后,衍生出品牌的概念。而個性化、信息窄流的時代意味著,每個人鐘情的產品與服務基本上是相對固定的。“崇拜品牌,尤其大一統品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孟玉龍說。
在孟玉龍看來,百業會為金融機構解決消費場景,使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本質上就是中介,它能夠對利益與資源做有效的管理,通過風險的隔離控制,使得勞動在生產的過程中變得更加高效。如果離開生產,離開消費場景,金融將脫實向虛。而共生金融將幫助金融機構把金融賬戶與用戶之間的壁壘打通,使得金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消費者則將升級為“投消者”。所謂“投消者”,通俗而言,投資的是企業的債權與股權,購買的是企業的產品。它既是生產方的股東,也是產品的消費者。“投消者的形態,將會是未來的一個常態,而且投資與消費未來會無限接近統一。”孟玉龍稱。其中,共生重度用戶將成為金融與百業的核心用戶。“共生金融的關鍵點是構建共生重度用戶。”孟玉龍說,重度用戶是指萬里挑一、在消費場景中產生的交易行為最多的用戶,這類用戶通過設計金融環節,通過喚醒、激活、收攏,創造持續價值,由此使用戶變成“投消者”。
“對于金融企業來說,既可以做到自己融資,向產業鏈的上下游融資,向用戶融資,甚至自建金融生態,又可以讓投資者和消費者實現無縫切換,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及大數據金融改變生態。”孟玉龍說。
金融共生任重道遠
但是,目前我國金融共生單元還存在缺位現象,共生單元素質有待進一步改進。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金融機構是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體,而且是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相比之下,非銀行金融機構較少。這種金融結構容易導致行業結構失衡,使得金融業風險管理功能薄弱,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風險;同時,我國的金融機構遠沒有形成一個健康的、有機的金融生態鏈。現存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之間尚未形成穩定和諧的共生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非理性競爭關系。此外,我國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體,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財務透明度低,信用意識不強,其自身的競爭力亟待提高。一方面我國缺乏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共生單元如保險業、信托業等金融中介機構組織,而另一方面,部分民營企業素質不高也妨礙了和諧共生的區域經濟發展。
如何才能提高共生單元素質,從而最終提高金融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