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技術研究范文

    技術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技術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容錯技術 可靠性 容錯功能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工業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保證其安全、高效和可靠地運行,必須采用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容錯技術為計算機系統提供了這樣的能力:當計算機內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計算機系統仍能正確工作。計算機容錯技術是計算機系統可靠性提高的重要手段。

    當系統內部有故障存在時,通過容錯技術消除故障的影響,使系統最終仍能給出正確的結果。按照時間劃分,故障可分為以下三種:永久性故障、間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遠持續下去直至修復為止的故障。對硬件來說,永久性故障意味著不可逆的物理變異。對軟件來說,這類故障也就是一個不可以自動恢復的錯誤狀態。間歇性故障是短暫的,但卻是斷續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復性。如一個處于臨界狀態的電路輸出時好時壞,而一個虛焊點就會引起這樣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現是短暫的,且可能是非重復性的。常常由于環境的變換、電源方面的干擾、元器件性能的波動、軟件的隨機變換、電磁干擾等因素而引起。這樣的故障有可能僅出現一次,或很長時間出現一次,但卻可能造成數據錯誤,甚至系統癱瘓。

    針對不同故障應采取不同的容錯方法。容錯技術能自動適時地檢測并診斷出系統的故障,然后采取對故障的控制或處理的對策略。按照系統的失效響應階段,可以把各種容錯技術分成三種:故障檢查、靜態冗余、動態冗余。故障檢測并不提供對故障的容忍,而是發生故障時給出一個警告。故障檢測廣泛應用于微型機和小型機之類的小系統中,其中一些已體現了簡單的聯機檢測機理。嚴格地說,故障檢測不是容錯,它盡管檢測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這些故障,不給出故障警告。動態冗余用于糾錯碼存儲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線路器件之間的邏輯連接保持不變)的多數表決冗余計算機之類的系統中。

    根據不同情況,一個容錯系統可經歷以下階段:(1)故障檢測:大多數失效最終導致產生邏輯故障。有許多方法可用來檢測邏輯故障,如奇偶校驗、一致性校驗和協議違章都可以用來檢測故障。故障檢測技術有兩個主要的類別,即脫機檢測和聯機檢測,在脫機檢測情況下,進行檢測時設備不能進行有用的工作;聯機檢測提供了實時檢測能力,因為聯機檢測與有用的工作同時執行。聯機檢測技術包括奇偶校驗和冗余校驗;(2)故障限制:當故障出現時,希望限制其影響范圍。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應的傳播限制到一個區域內,從而防止污染其他區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術把失效效應掩蓋了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冗余信息戰勝了錯誤信息,多數表決冗余設計就屬于故障屏蔽;(4)重試:在許多場合,對一個操作系統的第二次試驗可能是成功的,對不引起物理破壞的瞬間故障尤其如此;(5)診斷:對故障檢測技術沒有提供有關故障位置、性質的信息進行診斷;(6)重組:當檢測出一個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時,重組系統的器件替換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與系統的其他部分隔離開來,也可使用冗余系統,確保系統能力不降低;(7)恢復:經檢測和重組后,必須消除錯誤效應。通常,系統會回到故障檢測前處理過程的某一點,并從這一點重新開始操作。這種恢復形式通常要后備文件、校驗點和應用記錄方法;(8)重啟動:如果一個錯誤破壞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統沒有設計恢復功能,那么恢復就不可能實現。僅當系統未受任何破壞時,才能進行“熱”重啟,并從故障檢測點恢復所有的操作。“熱”重啟相當于系統需要完全重新加載;(9)修復:即把診斷為故障的器件還原下來,修復也可以是聯機進行的或者脫機進行的;(10)重構:對元件進行物理替換之后,把修復的模塊重新加入到該系統中去。對聯機修復來說,實現重構不中斷系統的工作。

    隨著計算機硬件和網路的快速發展,容錯計算機的系統開銷逐漸降低,且糾錯速度快。而軟件方法實現的容錯,對硬件不會提過高的要求。同時系統靈活,資源利用比較合理。更正檢測、診斷將會采取人工智能的處理途徑,以專家系統的各種智能工具來支持故障檢測和診斷。利用專家的知識,借助推理機構,迅速而準確地提供診斷結果。系統的動態重構、故障恢復功能及神經元芯片等將被用到容錯技術中來,都將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實現。同時對電路內部的自檢、自重構研究,可以解決電路本身及子系統的可靠性問題,將會出現容錯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統容錯設計的可容錯設計芯片,為系統設計者提供一個具有透明性的容錯設計元器件。進入到芯片內部的容錯技術的研究將成為容錯研究的一大分支。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對于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系統來說,必須響應在線客戶的需求并遵守服務的那個協議(SLA),同時保護客戶的隱私及電子商務系統安全正常運營。對于客戶要求的響應程度及安全保護措施是一個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系統成功的必要條件,容錯服務器就成為網絡時代電子商務運營商首要選擇。未來的智能化家庭都將擁有一個家庭數據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務,包括家庭安全、防盜和防煤氣泄漏以及各種家用電器的控制,這個家庭數據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錯計算機才能擔當。今后容錯技術將同時在軟件和硬件上得到發展,將會出現初級的容錯軟件的設計方法,應用軟件方面的容錯設計將會產生一些實用的工具,同時產生一個通用操作系統和硬件相結合的容錯方法,走軟硬結合的道路。系統容錯設計將在分布式系統、CSCW等方面出現新的容錯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胡謀.計算機容錯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楊孝宗.容錯計算技術的提出和發展[J].電子和信息化.

    第2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 VOIP;H.248協議;SIP協議

    中圖分類號TN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8-0181-02

    1 VOIP原理介紹

    1.1 簡介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指把模擬語音信號通過壓縮、封包之后,在IP 網絡環境以數據封包的形式進行語音訊號傳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互聯網電話、網絡電話或者簡稱IP電話。

    1.2 VOIP構成

    VoIP系統主要是由四部分構成:媒體服務器(MS)、媒體網關(MG)、媒體網關控制器(MGC)。而媒體網關(MG)分為:AG(接入網關)、TG(中繼網關)和 SG(信令網關)。

    1.3 VOIP業務實現

    VOIP是通過五道程序來互傳語音信號的:第一,將發話端的模擬語音信號進行編碼,現時模擬語音信號的轉換主要是采用ITU-T G.711語音編碼標準;第二,把語音封包壓縮,同時添加目的地址和控制信息;第三,傳輸IP封包階段,將數據封包傳送到目的端;第四,數據封包在目的端進行譯碼還原;第五,還原后的信號轉換成喇叭、聽筒或耳機能播放的模擬音頻進行播放,從而實現了語音的互傳。

    2 VOIP信令協議介紹

    2.1 信令協議介紹

    VOIP信令協議分為對等和非對等兩大類,其中對等協議主要有H323、SIP;非對等協議主要有MGCP、H.248。非對等協議的核心思想是將業務和控制相分離、控制和承載相分離,按其功能可分為兩部分,分別是MG(負責資源管理以及媒體處理的媒體網關)和MGC(負責呼叫控制的媒體網關控制器),實現了業務的集中化和終端的簡單化。而對等協議卻把業務和控制都移向終端,實現終端的智能化。

    2.2 H.248協議

    H.248又稱之為Megaco,是由ITU和IETF合力發展出來的,IYU-T把它稱為H.248,而IETF卻把它稱為Megaco。H.248協議是在MGCP協議的基礎上,融合了其他不同媒體網關控制協議的特性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協議。MGCP協議因為在描述能力上有所不足,制約它在大型網關上的使用,MGCP在數據傳輸方面只能單一的依靠IP網的UDP包,而這些問題H.248協議卻得到了解決。

    H.248協議的連接模型是終端和關聯域兩個部分組成的,擁有兩種注冊方式,分別是IP地址注冊方式和域名注冊方式。通常來說一個MG中可以有很多關聯域,它們用不同的ContextID來區分,在每一個關聯域中都應該最少含有一個終端,不然該關聯域只能被刪除,而任何一個終端在一個時刻內也只能夠存在于一個關聯域中。

    終端(Termination)是指媒體流的源和宿。一個終端可以終結一個或多個媒體流。終端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半永久終端,就是物理終端,例如IAD上網絡側的一個IP接口,這種終端是一直存在的,另外一種是臨時性終端,也就是信息流,就像RTP流,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創建,用完之后立刻刪除。

    關聯域(Context)代表一組終端之間的相互關系。Null Context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空關聯域,表示一個沒有與其他終端發生關聯的終端,就像是空閑的用戶線。

    2.3 H.248和MGCP協議的區別

    H.248與MGCP在結構和協議方面的,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二者也存在較大的區別。H.248是MGCP的升級版本,能夠在呼叫控制層面建立多個分區網關,且有良好的擴展功能,協議較為簡單、擴展性好等特點;而MGCP在擴展功能和靈活性等方面都比H.248差一些。在多方會議的運用方面,H.248更容易實現多媒體功能,應用范圍更為廣泛。另一方面,H.248的消息編碼基于文本和二進制,H.248基于傳輸控制協議(TCP)、UDP,H.248支持IP和域名兩種注冊方式;而MGCP的消息編碼基于文本,MGCP基于UDP傳輸,MGCP只能采用域名方式注冊。

    2.4 SIP協議介紹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會話發起協議) 可以對IP網上多方、雙方多媒體會進行修改、終止、建立,同時SIP是獨立于底層協議,基于文本的應用層控制協議,也是IETF制定的多媒體通信系統框架協議之一。

    SIP協議規定的信令中,INVITE和ACK是用在呼叫建立階段,INVITE提成呼叫申請,對方應答ACK就進行確認,這期間要進行三次握手,整個呼叫建立的過程就是:INVITE—200ok—ACK;CANCEL是用來取消客戶端發起的前個請求,作用是用來取消需要服務器長時間處理的請求;OPTIONS是查詢proxy服務器的能力,用來查詢服務端支持的方法,內容類型,擴展,codecs等等;BYE是用來釋放呼叫;REGISTER的作用是提供地址解析的映射,使服務器學習到其它用戶的位置。

    3 結論

    在技術和市場的推動下,電信技術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將模擬語音信號轉化成IP 包進行傳輸的VOIP技術變得更為實用、方便,在這種形式下,VOIP技術互用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的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使VOIP 網絡電話業務迅速發展起來,從而為電信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幫助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減少成本投入,也為用戶大大節省了花費,享受到更多功能的服務,所以,VOIP技術是電信技術發展的趨勢,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袁碧宇,趙問道.淺談VoIP在中國的發展[J].現代電信科技,2005(9).

    第3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廣播技術 研究

    在我國廣播事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廣播技術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喻國明在《傳媒觀察》2007年第9期撰文認為,中國媒介業的發展,并不僅僅依靠自身的理論邏輯和市場發展,更大程度是與中國的制度現實、技術現實和產業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①所謂“技術現實”就是指廣播電視發展的技術支持,研究廣播技術的必要性已經昭然若揭。筆者以中國期刊網為檢索平臺,并輔以互聯網的強大搜索功能,采用關鍵詞搜索方法,在中國期刊網上尋找到與“廣播電視”直接相關的論文519篇。本文就以這519篇論文為主要樣本分析對象,同時結合互聯網上的論文,對廣播技術的相關研究做出整體梳理,試圖形成一份關于廣播技術的研究完全記錄。

    一、廣播技術的發展階段

    盧英鎖在《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中根據廣播傳輸手段的發展不同情況,廣播技術的發展及演變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中波廣播。這是較早開發出來、供聲音廣播專用的頻段。頻段范圍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繞地球表面傳播到很遠距離,晚上還可利用電離層的反射傳播得更遠。

    2、短波廣播。使用頻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廣播和調頻廣播使用的頻段之間。主要靠電離層的反射傳播聲音信號,傳播距離比中波還要遠些。最適合對遠距離幾百至幾千公里外進行廣播,主要用于節目傳送實現對地廣人稀地區的人口覆蓋和對國際廣播。

    3、調頻廣播。20世紀四十年代出現,50年展起來的傳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納210個頻道。由于波長短,會穿過電離層,而地面波衰減很快,繞射損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線、視距傳播。

    4、數字音頻廣播。數字音頻廣播(DAB)是第三代廣播技術。它與模擬廣播系統相比,其聲頻接收質量明顯提高,頻譜利用率也高,對多徑效應有很高的抗干擾能力,在相同的覆蓋面積其發射功率比FM發射機小很多,可以增設所需附加業務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5、數字多媒體廣播。所謂的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是指將數字化了的音頻信號及各種數據業務信號,在數字狀態下進行各種編碼、調制、傳遞等處理,由于數字信號在進行各種處理過程中,只有“1”和“0”兩種狀態,傳遞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聲、非線形失真等,均不能改變數字信號的品質,同時又可方便地進行各種數值運算及各種邏輯編碼運算。由于數字技術這些獨特的優點,故在引入成替代現存的模擬系統后,便極大地改變了現存系統的技術運作環境,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技術性能指標,達到現存模擬技術無法實現的運作質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廣播技術――數字多媒體廣播(DMB)

    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是21世紀中國廣播的主要的技術形式。③它最早是歐洲人開發出來,并很快傳入中國。它的關鍵技術是MUSICAM信源編碼和COFDM的信道編碼和調制。有四大特點:提高了音頻信號的傳遞質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頻譜效率;取代模擬廣播以后在節目運作上會出現若干新特點等。④

    三、廣播技術的發展對廣播事業的影響

    要做好廣播節目的改革,就必須充分認識廣播的特點和優勢。廣播節目改革的好與壞是依賴于廣播技術的。隨著廣播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的結構、內容、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例如:由于直播設備、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應用,使直播節目應運而生。廣播熱線更接近群眾,改變了廣播過去的說教形式,甚至類似“閉門造車”的形式。⑤

    廣播技術的發展為臺與臺,地區與地區,甚至是國際間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使廣播所獲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時效性更為加強,節目的交換和交流更為快捷方便。可以說廣播技術的發展決定著廣播的發展和生存。其表現為:一是節目的制作質量,二是節目的覆蓋范圍,三是節目的時效性,四是節目的交互性,五是節目的多樣性,六是節目的網絡化。更高質量的節目制作需要更強的技術手段和優良的設備。

    廣播技術也直接制約著廣播節目的改革。發射機的功率大小及發射臺址的選擇和確定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覆蓋范圍和覆蓋效果,覆蓋范圍的大小及覆蓋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受眾率,受眾率是決定節目改革的關鍵所在。同時頻道的數量和節目的聲音質量也是影響節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是推廣中國廣播電視事業起飛的引擎;信息技術與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呈同步發展的趨勢,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具有“后發優勢”,中國作為發展中的世界大國,廣播電視業要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給廣播電視業務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廣播電視工作者要及時適應并駕馭這種變化;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信息網絡的發展,將使廣播電視節目獲得某種新的生命力,將改善節目制作環境,中國廣播電視業應把握住這一歷史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⑦

    四、21世紀中國廣播技術的走勢

    盧英鎖在《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中說,面向21世紀的中國廣播電視技術,到2010年期間,其發展思路可以歸納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采用世界廣播電視先進技術,借鑒發達國家開放通信市場、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實現廣播電視技術數字化,按照衛星優先、光纖為主、無線為延伸的指導思想,完成廣播電視衛星從模擬向數字、從C波段向Ku波段、從轉發到直播、從兼用到專用的過渡。另外,大力推進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網絡化與信息化,提高其傳輸、發射和播出質量,重視開發應用各種信息資源,建立綜合數據庫,使廣播電視信息平臺成為全國信息平臺中最重要的子平臺。

    黃勇在《未來十年廣播技術的發展趨勢》中對于廣播技術的走勢主要分成以下三種方式:一是數字音頻廣播(DAB),二是網絡廣播,三是同步調頻廣播。⑧

    五、廣播人面臨著廣播技術的挑戰

    廣播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已形成了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廣播節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與聽眾得到更好的交流,這種交互式直播類節目只有依賴很好的技術和設備才能實現。廣播的系列化、欄目化決定了節目的多樣性,這就需要多套節目制作系統和多套節目的傳輸系統。網絡化更為重要,它是數字廣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高新技術的引入并應用于廣播是廣播發展的需要。同時對廣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術現狀要求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技術,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其次是隨著直播技術、音頻工作站系統的廣泛使用,采、編、播人員的工作方式、工作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后,由于直播技術音頻工作站系統網絡傳輸給電臺節目的結構、內容、形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采、編、播人員的工作結構和方式帶來了變化。這就給電臺的管理層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①蔣宏,《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變革》[J].《新聞戰線》,2007(11):84、85

    ②③④盧英鎖,《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J].《中國有線電視》,2003(1):4、5、6

    ⑤⑥孫生和,《廣播技術的發展對電臺改革的影響》[J].《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2000(2):15、16

    ⑦廖衛民,《信息技術與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J].《新聞大學》,1999(2):67

    ⑧黃勇,《未來十年廣播技術的發展趨勢》[J].《現代電子技術》,2004(11):42,43

    ⑨孫生和,《廣播人面臨著廣播技術的挑戰》[J].《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2002(1):1、2

    第4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 山雞椒;育苗;出苗率;苗木質量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141-03

    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Pers.],別名山蒼子,是樟科木姜子屬落葉小喬木,在長江以南地區廣為分布,福建各地都有分布。其木材材質中等,可作小器具用材。花、葉、果肉可蒸提山雞椒油,山雞椒油內含有約70%的檸檬甲醛,檸檬醛可提制紫羅蘭酮,為優良揮發性香精,用于食品、糖果、香皂、化妝品等[1],種子含油率高達38.4%,供工業用。根、莖、葉和果均可入藥,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果實可治療血吸蟲病[2]。山雞椒是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料樹種,目前對其果皮當中所含的精油的開發利用比較廣泛,檸檬醛能夠合成紫羅蘭酮系列香料,包括紫羅蘭酮、甲基紫羅蘭酮以及相應的醇、酯化合物。紫羅蘭酮系列香料具有宜人的紫羅蘭等香料,是調制高級香精的重要原料,廣泛用于高檔化妝品,香皂等日用化工和食品生產中。山雞椒也是正露丸、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藥品的主要原料。因此,國內外市場上對山雞椒油的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市場價格一直上漲。而山雞椒主要分布在我國,我國山雞椒品種的山雞椒油漆檸檬醛含量高達60%~80%,最高可達90%,我國現有品種的山雞椒檸檬醛含量遠遠高于國外的其他品種,極具開發利用價值,但山雞椒種子休眠期長,當年場圃發芽率只有7%~10%,發芽遲緩,播種后需要1個月以上才有個別萌動,發芽持續時間很長,長達2年之久[1],出苗參差不齊,生長良莠不一,育苗技術尚未完善。加上山雞椒為雌雄異株植物,自然繁殖的雌雄比例任意也不合理,致使個體或整體產量低下,限制了人工種植和豐產林培育。為此,開展了山雞椒育苗技術研究,企圖探究培育優質山雞椒苗木的主要技術措施,為營造山雞椒人工林提供物質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福建省沙縣水南國有林場苗木繁育中心。本場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沙縣境內,沙縣地理位置為北緯26°06′~26°46′、東經117°32′~118°06′。氣候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兼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年均溫18.8 ℃,最熱月平均氣溫26.2 ℃,最冷月平均氣溫7.4 ℃,極端最高溫度40.1 ℃,極端最低溫度-9.3 ℃,年降水量1 778 mm左右,全年蒸發量1 427 mm左右,降雨量大于蒸發量,>10 ℃積溫5 478.5 ℃,霜期44~64 d,平均年無霜期295 d。苗圃地為山邊坡地,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適宜培育各種苗木。

    育苗地為新開墾2年的山邊圃地,土壤為砂壤土,肥沃中等,土壤微酸性。播種前進行全面細致整地,深度20 cm以上,碎土做床,床高25 cm,床寬1 m,施農家肥3 000 kg/hm2,播種前7 d用90%敵百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水按1∶2∶1 000配制成混合水溶液噴淋苗床進行消毒。

    1.2 試驗方法

    1.2.1 不同采種期播種試驗。不同采種期播種育苗試驗采取簡單對比試驗設計,試驗設2個水平,8月上中旬采集的種子(標記為Y8);9月中下旬采集的種子(Y9),經過同樣方法處理,經沙藏后播種育苗,6次重復。

    1.2.2 不同處理與貯藏的種子育苗試驗。試驗設2個水平:種子采摘后,直接曬干,袋裝,第2年春天播種育苗(標記為Z1);果實采摘回來后,攤放在陰涼處,使種子進行一段時間的后熟作用,約10 d,待果皮變黑、變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周(每天都換水1次),用干凈的細沙搓洗,搓去果皮和種子外表的蠟質層,然后把漂洗干凈的種子晾干,最后將洗凈的細沙用多菌靈消毒,采用濕沙貯藏,細沙濕度10%~15%,混沙貯藏時,1層沙1層種子,上面用稻草蓋好,并保持一定的濕度[2-4]。每月翻堆1次,翻堆時把種子篩出,揀去發霉變質的種子,然后按上述相同方法進行分層貯藏。沙藏過程中,注意觀察水分濕潤狀態,上層細沙發白時,及時淋水,保持濕潤(標記為Z2)。采用簡單對比試驗設計,6次重復。

    1.2.3 扦插育苗試驗設計。扦插試驗采用正交拉丁方設計,用2個4×4拉丁方重疊,即采用而個因素4個水平的試驗設計,2個因素分別為扦插枝條的部位和處理,即:C為扦插枝條部位:C1為一年生枝條上部,C2為一年生枝條中部,C3為一年生枝條下部,C4為二年生枝條;D為扦插枝條不同處理方法:D1為不作處理,D2為浸泡生根粉(GGR7號)液,D3為浸泡清水,D4為浸泡清水后再浸泡生根粉(GGR7號)液。重疊后的正交設計表見表1。

    1.3 調查方法

    在播種育苗試驗中,2014年10月底在每個試驗小區中設置調查樣方8個,樣方面積1 108.89 cm2(33.3 cm×33.3 cm),調查樣方內的苗木株數、地徑和苗高。在扦插育苗試驗中調查成活株數計算成活率[5-6]。

    1.4 數據分析方法

    分別播種育苗和扦插育苗試驗進行數據整理,采用DP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造林成活率經平方根變換)。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采種期苗木生長狀況比較

    山雞椒花先于葉開放,少與葉同時開放,花期2―3月,果期7―8月,果球形,綠色,成熟時黑色。果實成熟時間各地不同,與當地海拔和當年氣候有關,氣溫高,果實成熟早,反之則遲。果實未成熟時,過早采摘,胚芽發育不完全,出芽率低,過時采摘,果實易被鳥類所喜食,落地果實容易腐敗變質,所以要及時采摘,準確掌握采種期,及時采摘飽滿的種子。種子發芽率低是妨礙山雞椒人工育苗成功的主要因素,適時采種是育苗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

    沙縣采集山雞椒果實時間由于用途不同而不同。蒸餾山雞椒油和腌制藥用的果實,在果實青色布有白色斑點,用手捻搓有較強的生姜香味時采摘,此時采收出油率高,過早或過遲采收出油率都較低,因為過早采收,果內水分多,含檸檬醛少,過遲則果實成熟,檸檬醛揮發較多,一般在8月上中旬。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采種時間的種子出苗數量有較大差別,Y9處理采摘的種子出苗率高,平均出苗率達17.1%,而Y8處理采摘的種子發芽率低,平均出苗率只有6.9%,后者只有前者的40.4%。山雞椒果實成熟有早晚,且當地林農有采摘青果用于藥用的習慣,因此用于育苗的種子應當選擇充分成熟的果實,即9月上中旬果實顏色由綠色轉黃色至黑色時采摘,這時種皮較硬,呈褐色至黑色。若太早采摘果實胚芽沒有得到充分發育,種子還沒有完全成熟,此時的種子還不具備發芽的條件,播種效果較差,這也是人工育苗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表2也可以看出,不同時間采摘種子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徑生長也存在差異。Y8處理苗木平均苗高16.5 cm、地徑0.26 cm,Y9處理苗木平均苗高27.6 cm,地徑0.36 cm。Y9與Y8處理比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分別增加67.3%和38.0%。經方差分析(表3):不同時間采摘種子處理的無論是出苗率(已經平方根變換)、苗高和地徑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2.2 不同處理與貯藏種子培育的苗木生長狀況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經過不同處理和貯藏苗木生長情況處理和濕沙貯藏的種子培育的苗木,不僅出苗率高,而且苗木生長粗壯、較高。Z2處理出苗率可達42.2%,苗高33.1 cm,地徑0.31 cm,Z1處理出苗率僅為17.7%,苗高28.0 cm,地徑0.36 cm,前者與后者比較,出苗率提高138.4%,苗高增加18.2%、地徑增加13.9%,經方差分析(表5):Z2處理與Z1處理相比出苗率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苗高和地徑未達到顯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異。表明經過處理和貯藏可以提高其出苗率和苗木質量。山雞椒種子中種殼外表被有1層致密的蠟質層,不易透氣、透水,另外種殼山雞椒種子有后熟期,沒有經過特殊處理,水分很難透入,不易發芽,這也是人工育苗難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經過一個秋冬的沙藏催芽處理,才能整齊發芽,山雞椒種子進行必要處理和沙藏是提高苗木出芽率和苗木質量的主要技術措施。

    2.3 不同處理對扦插苗木生長的影響

    山雞椒為雌雄異株植物,其實生苗往往雄株多雌株少,不能滿足造林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進行了扦插育苗試驗,如果扦插育苗成功,就能夠按照需求育出雌株苗木和雄株苗木,從而達到造林時的合理配置。從表6可以看出,山雞椒扦插苗木的成活率中等,但從中可以看出扦插枝條的不同部位對成活率有較大影響,成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C1>C2>C3>C4,前三者分別比第四者增加的62.3%、49.3%和34.3%,表明扦插枝條以一年生上部枝條最好。扦插枝條的不同處理對成活率有較大影響,成活率從高到低分別為D4>D2>D1>D3,D4比D1、D2、D3處理分別增加12.3%、2.6%和17.3%,D2是D1、D3的9.4%和14.3%,表明使用GGR7號生根粉可以提高扦插成活率,說明山雞椒扦插使用GGR7號生根粉是重要的技術措施。

    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處理扦插苗木苗高、地徑也存在差異,與成活率變化趨勢相同,成活率高,苗高、苗徑也好。

    3 結論

    山雞椒育苗種子要采集充分成熟的種子。播種用的種子采收時間要在9月中下旬,播種用的種子必須是充分成熟。果實外皮成熟過程的變化是由青綠變黃褐色,再由黃褐色變紅褐黑色,并帶有皺紋。

    山雞椒種子經過處理和貯藏可以提高出苗率和苗木質量。試驗結果表明,Z2處理出苗率可達42.2%,苗高33.1 cm,地徑0.41 cm,Z1處理出苗率僅為17.7%,苗高28.0 cm,地徑0.36 cm,前者與后者比較,出苗率提高138.4%,苗高增加18.2%、地徑增加13.9%,經方差分析:Z2處理與Z1處理比出苗率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苗高和地徑未達到顯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異。

    山雞椒扦插穗條選擇一年生上部枝條和使用GGR7號生根粉可以提高山雞椒扦插成活率。試驗結果表明:扦插枝條的不同部位成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C1>C2>C3>C4,前三者分別比第四者增加的62.3%、49.3%和34.3%,扦插枝條的不同處理對成活率有較大影響,成活率從高到低分別為D4>D2>D1>D3,D4比D1、D2、D3處理分別增加12.3%、2.6%和17.3%,D2是D1、D3的9.4%和14.3%。表明使用GGR7號生根粉可以提高扦插成活率。

    4 參考文獻

    [1] 中國樹木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樹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647-648.

    [2] 陳世品.天寶巖原生藥用植物[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11:152.

    [3] 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90-392.

    [4] 葉金華,劉開邦,吳進才.山雞椒播種育苗造林技術及開發利用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7):163.

    第5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管具維修 螺桿鉆具 維修技術

    隨著鉆井速度的提高和新工藝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復合鉆井工藝的推廣應用,要求螺桿鉆具在井下工作更長的時間,現有的維修工藝已不能夠滿足鉆井生產需要,只有做更細致更認真的研究工作,才能提高螺桿鉆具的維修質量。只有通過維修工藝、技術的研究,才能使螺桿鉆具的維修質量有明顯的提高,最大限度的滿足鉆井生產需要。

    一、螺桿鉆具關鍵維修技術

    (一)研究重點

    螺桿鉆具主要由旁通閥總成、馬達總成、萬向軸總成、傳動軸總成四部分組成。長期以來,馬達壽命短、工作性能不高;傳動軸總成使用壽命短、檢修標準落后、維修困難,這是在修過程中長期困擾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就是該項目研究的重點。通過對螺桿鉆具維修工藝的研究分析,以下兩個方面是項目研究的重點:馬達的定子和轉子的過盈量與馬達壓降之間的對應關系;傳動軸總成的TC軸承的配合間隙和串軸承的軸向間隙對傳動軸壽命的影響。

    (二)主要內容

    (1)馬達總成檢修工藝。螺桿鉆具的馬達是一種容積式馬達,其工作性能與流量、馬達壓降、鉆壓等有密切關系。其工作性能和壽命,都與馬達的定子和轉子之間的配合有關。在現有的試驗能力的基礎上選配合適的馬達是馬達總成研究的重點。

    螺桿鉆具馬達的性能評價。根據我們反復的研究和試驗得出,螺桿鉆具的性能主要是受螺桿鉆具馬達的轉子和馬達定子的匹配程度影響(在螺桿鉆具其它部件保證正常工作性能的基礎上)。常見的有以下4種情況:配合過松、配合過緊、配合面有缺陷、正常配合。

    建立馬達的定子和轉子數據庫,進行不同過盈量配合,再進行馬達壓降試驗,就會得到馬達的過盈量與馬達壓降之間的對應關系,我們就可以選配出合適的馬達來,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資源。

    (2)傳動軸工藝。螺桿鉆具的傳動軸總成,是將馬達的轉速和扭矩傳遞給鉆頭,同時承受鉆壓所產生的軸向和徑向載荷。如何提高它的使用壽命和確定檢修檢驗標準,是我們傳動軸研究的重點方向。

    傳動軸主要由傳動軸光軸、TC徑向軸承、串軸承、鎖母、隔套等構成。根據其配件的作用分析得出串軸承和TC軸承是影響傳動軸工作性能和壽命的主要因素。

    重點一、串軸承是傳動軸的主要部分,它一般由10組球形推力軸承組成,主要承擔上部鉆具的鉆壓,轉子、萬向軸、傳動軸、鉆頭的重量及馬達、鉆頭水眼壓降產生的軸向合力。在正常使用下,推力軸承使用壽命為150小時左右。達到使用壽命后,滾珠磨損、軸承圈磨損,滾珠已經不能沿軸承圈規律轉動,也就不能正常工作。根據維修經驗,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傳動軸的串軸承磨損與軸向間隙及使用時間的關系。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規律,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磨損量會加劇增大。由此我們會修正檢修標準,在原來的標準基礎上提高,保證傳動軸在一定時間段的使用。

    重點二、通過項目小組的分析研究,傳動軸徑向間隙影響到螺桿鉆具的使用壽命。正常來說,傳動軸的TC 軸承用來保證鉆具的定軸運動,同時TC軸承的間隙也影響到了傳動軸的使用壽命。徑向軸承分為上、下兩組,分別承受轉子作行星運動時引起的彎曲載荷和鉆頭鉆進時的側向力。此外,徑向軸承也會影響推力軸承的使用壽命,據數據可知徑向間隙每增大0.5mm傳動軸壽命減少50小時。我們通過在維修裝配時嚴格按照維修工藝,合理選配傳動軸軸向、徑向間隙來保證傳動軸的使用壽命。通常來說,傳動軸分流5%-10%的泥漿流量,用來和冷卻傳動軸的軸承,降低軸承工作溫度和保證軸承的使用壽命。

    徑向軸承間隙流量可用下列方法計算:Q=(Pδ3πd)/12μL,SP:兩端壓差;δ:間隙;d:動圈軸承外徑;μ:泥漿粘度;L:軸承配合長度。

    或者可以用軸承間的間隙面積與水帽水眼的面積比較。由此,根據公式在裝配傳動軸時,可以得到合適的間隙配合在0.3-1.0mm之間。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串軸承和TC軸承的配合間隙是影響傳動軸使用壽命的主要因素。由此,我們根據以上分析建立傳動軸的檢修檢驗標準。

    二、螺桿鉆具維修技術進展

    (一)馬達總成

    經過研究和測量得出天津立林、大港中成公司的5LZ120×7Y、5LZ165×7Y、5LZ197×7Y、5LZ244×7Y以及5LZ197×7Y(德州石油機械廠)四級馬達的定子和轉子配合間隙與馬達壓降的關系。由于定子和轉子的配合間隙較小,溫度可能會影響到數據,因此我們測量定子和轉子的溫度選定在21℃左右。由于馬達轉子和定子的測量受溫度的影響,在不同溫度下測量的數據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在21℃下進行測量,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雖然通過幾個月項目組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掌握了一部分馬達間隙配合的基礎數據,得出了一些規律,通過更大量的數據得以認證,建立了一個馬達定子和轉子尺寸的數據庫。

    (二)傳動軸總成

    掌握了Ⅷ型傳動軸的修理,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維修過程,制定了完善的維修工藝程序。我們嚴格維修工藝過程,利用待報廢傳動軸,各部件探傷合格,選配TC軸承,利用待報廢傳動軸殼體、傳動軸光軸、分流水帽、隔套、鎖母,組裝合格的傳動軸總成。為保證螺桿鉆具使用效果,我們總結出了一套裝配數據,在油田螺桿鉆具維修標準的基礎上提高了標準,傳動軸軸向間隙、徑向間隙都有所提高。根據串軸承磨損規律和根據傳動軸使用時間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出串軸承磨損一定程度后會加速磨損。而TC軸承間隙磨損加大后,隨著泥漿通過的量增大也會加快磨損進度,由此我們提高了有關的監測標準。如5LZ197×7Y鉆具軸向間隙由原來的6mm提高到5mm,徑向間隙由原來的1.2 mm提高到1.0mm,然而傳動軸的使用壽命并沒有下降。我們對螺桿鉆具維修工藝進行了完善和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細化了維修工藝過程,增添了檢測項。完善了傳動軸維修工藝。提高了螺桿鉆具維修質量標準。建立健全了螺桿鉆具常用配件的圖庫

    第6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板栗;剝苞;機器;研究

    中圖分類號:S226.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河北遷西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是我國板栗資源基地之一,產量豐富。板栗外形美觀,果形端正均勻顏色呈紅褐色,皮薄,較其他地區的板栗硬、實,故有東方“珍珠”和“紫玉”之美稱,板栗營養價值很高,含淀粉51%~60%,蛋白質5.7%~10.7%,糖、粗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及鈣、磷、鉀等礦物質,可供人體吸收和利用的養分高達98%,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目前,全縣板栗栽培總面積已達36666.67hm2,2300多萬株,常年產量1600多萬kg,出口1000萬kg,占全國出口總量的1/3,河北省出口總量的近1/2。目前,河北地區的板栗去刺脫苞仍采用人工脫刺苞方法,不但效率低,還耗費大量人力資源。為開發板栗深加工新產品,要解決板栗的去刺脫問題。因此,開發一種適合河北地區的低價且高效板栗剝苞機器,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板栗剝苞的進展

    1.1 人工剝苞

    采用傳統手工方法,將板栗采摘后,通過人工用剪刀將栗苞剝開取出栗子,達到去苞脫粒。這種方法不僅效率低下,成本高,耗費大量人力資源,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并且在剝苞過程中毛刺會對手掌皮膚容易造成傷害,故這種傳統落后的方法不能滿足板栗加工的生產需要。

    1.2 機械剝苞

    1.2.1 ZL200620133217

    ZL200620133217的篩選裝置中,通過利用棕毛粘結刺苞來實現栗、刺分離,這種分離效果固然有效,但是在使用較長時間后,棕毛會減少、變稀,粘刺的效果會降低,加工過程中會出現板栗與刺苞不分,從而加重了清理工作

    1.2.2 ZL201320052592

    ZL201320052592中的剝苞裝置是采用破殼軸上的破殼葉片對板栗苞進行擊打,然后再與破殼篩通過對板栗苞的擠壓來實現去除刺苞。這種裝置對去除刺苞很有效,在加工過程中對板栗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工作效率并未達到最大化。

    1.2.3 ZL200420113785.5

    ZL200420113785.5的板栗脫殼機,該發明是利用剝球苞滾輪與彈性擠壓塊之間的擠壓,揉搓來進行脫刺。優點是在脫刺過程中不傷及板栗的果肉,但不足之處是對板栗苞擠壓的面積過小,脫苞效率較低,并且容易造成刺苞過多堵死現象。

    1.2.4 ZL200820126550

    ZL200820126550板栗刺球脫殼機的篩選裝置中,通過振動裝置進行板栗與刺苞的分離,雖然這種分離方式是由2個篩網構成,通過篩網振動,將大刺苞在第1層篩網中分離出來,板栗與小刺苞通過網孔掉落到第2層篩網上,再通過篩網振動將小刺苞從第2篩網上分離出,這種分離裝置只能將比板栗尺寸大的刺苞從篩網中與板栗分離開,當有細小的毛刺時,就會與板栗混合在一起,增加了后續的清理工作,加大了勞動強度。

    2 板栗剝苞新設備

    針對板栗脫刺去苞,在現有剝苞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剝離、篩選等結構,提高機械性能和加工效率,使得新機械設備性能好、占地面積小、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以滿足對山區板栗的生產需要。故在進行對板栗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研制出了這種板栗去刺脫苞機械設備以及板栗脫苞的加工工藝。

    板栗脫刺機的主要部分是脫苞裝置和篩選裝置,板栗苞在脫苞裝置中進行栗子與刺苞脫離,脫離后的栗子與刺苞再通過篩選裝置將其篩選,最終達到栗子與刺苞完全分離。

    2.1 脫苞裝置的組成結構

    脫苞裝置是由2個并排的刀軸、擠壓軸、網板和彈簧4部分組成。在刀軸刀片表面及擠壓軸表面都粘貼有橡膠皮。

    2.2 板栗脫苞加工工藝

    將板栗通過人工送放進料斗,板栗通過料斗滾進脫苞腔內,落到并排刀軸上,在交錯運動的刀的擊打和推擠作用下,板栗掉落到擠壓軸上與網板之間;通過轉動過程中的擠壓軸與網板擠壓之后,將板栗與刺苞剝離,最終達到脫苞效果。板栗苞被擊打和推擠過程中,約有30%的板栗苞被完全剝開,被剝開的栗子和刺苞無需進行擠壓,直接通過網板上的網孔落入篩選裝置中,未被完全剝開的板栗苞,落到擠壓軸上,再通過擠壓軸與網板的擠壓,達到栗子與刺苞的完全分離,脫苞率可達99%以上。此外,由于板栗苞大小不一,刺苞的韌性也不相同,欲達到所有板栗的完全脫苞且對板栗不造成損傷,還需更加綜合的結構設計。通過對100多個板栗苞的尺寸,刺苞厚度及脫苞所受力的大小的研究,設計出此脫苞機的脫刺裝置中2個刀軸刀片距離為3cm,擠壓軸與網板間的距離2.5cm,以及在刀片表面,擠壓軸表面都粘有韌性很好的橡膠皮,這樣不僅可以對不同尺寸、不同韌性的板栗苞進行脫刺去苞,而且對板栗的損傷微小,板栗損傷率可控制在1%以下。

    2.3 篩選裝置的組成結構

    篩選裝置主要由2個分離輥,傳送帶(帶的表面粘結著魔術貼)以及靠近板栗收集處的風機3部分構成。

    2.4 篩選工藝

    2個分離輥及傳送帶組成了帶傳動,工作中的分離輥進行同步順時針轉動,使傳送帶沿著斜向上運動,傳送帶表面粘貼著魔術貼(一種表面非常粗糙且結實,耐用的材料,日常生活中俗稱魔術扣),由于板栗表面是光滑的,而刺苞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尖刺,致使當板栗與刺苞從脫苞裝置中掉落到傳送帶上時,表面光滑的板栗,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沿傳送帶向下滑落到板栗收集出,而刺苞則被魔術貼粘住并隨著傳送帶運動至傳送帶帶繞上分離輥處,這時傳送帶帶做旋轉運動,由于刺苞受到離心力與自身重力的復合作用,使得刺苞掉落到刺苞收集處,分離效率可達90%以上。板栗從傳送帶上掉落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沒有被傳送帶分離,并與板栗同時掉落的細小毛刺,這時在板栗收集處旁配備風機,通過風機將毛刺吹走,使毛刺與板栗分離,最終分離率可達99%以上。

    3 技術經濟指標

    此板栗剝苞機的配套功率為1.5kW,剝苞率可達99%以上,板栗的損傷率可控制在1%以內,板栗與刺苞的分離率可達99%以上,生產效率可達200kg/h,加工成本可控制在0.15元/kg以內,機器占地面積小,操作簡單。

    4 結語

    板栗剝苞的機械設備雖然很多,但很多在脫苞結構或在篩選結構上設計的不很理想,不是脫苞不完全、脫刺過程中對板栗造成損傷,就是在篩選階段不能將板栗和刺苞進行徹底的分離,很難把兩者完美的結合實現最理想的效果,甚至是機械設備在工作時消耗能量大,加工成本高,使消費者承受過多的經濟壓力。因此,針對我國目前的板栗剝苞器械的實際發展狀況,運用國內的科學技術,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板栗脫刺機器,該機器的特點是:

    4.1 外型方面

    機器占地面積小、靈活、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4.2 脫苞與篩選裝置方面

    運用雙刀軸與擠壓軸組合加工,使得脫苞效率高,脫苞率可達99%以上,板栗破損率小,可控制在1%以內,篩選效果好,對刺苞的清選率可達99%以上,與其他機器相比,此機器的脫苞、清選呈現出很大的優越性。

    4.3 工作效率與加工成本方面

    本機器設備工作效率高,生產率可達200kg/h,加工成本可控制在0.15元/kg以內,此設備不僅效率高,加工成本低,而且還大大減輕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人力資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鄭傳祥.錐栗脫殼去衣技術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3:53-55.

    [2] 劉萬隆.金寨縣板栗剝苞機推廣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7-219.

    [3] 板栗刺球脫殼機[P].ZL200820126550.

    第7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 旱柳;沙地;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120-02

    旱柳(Salix Sumatran)隸屬于楊柳科柳屬,喜光,不耐陰,耐寒,喜水濕,亦能耐干旱。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瘠薄沙土、低濕河灘和弱鹽堿地上均能生長,而以肥沃、疏松、潮濕的砂壤土或輕砂壤土最為適宜。旱柳是我國北方最常用的行道、園林綠化樹種,多栽培在河邊、公園,其樹形美、易繁殖,深受園林綠化者喜愛。在北方地區,旱柳是落葉喬木中生長期最長的樹種,綠化及栽培應用廣泛,尤其是旱柳高規格苗木在沙地造林,栽植成活率較高,但是其造林成本也較高。而用5 cm以上的旱柳橛子在沙地直接深栽造林,成活率也相對較高,成本低,且生長量大,同樣能達到綠化效果,因此研究旱柳橛子深栽造林技術勢在必行。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甜水河片區甜大路兩側,地勢平坦,土質砂壤土,pH值8.12。

    1.2 試驗材料

    旱柳橛子:選擇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生長年限在15年以上的旱柳,截取其枝桿干性通直、粗度達到5 cm以上的部分,截成長度1.8~2.2 m的旱柳橛子進行栽植。

    旱柳苗:選擇無病蟲害、生長健壯、胸徑達5 cm以上、根系完整的旱柳,其截干高度達2.2 m。

    1.3 試驗方法

    1.3.1 假植處理。在苗木栽植現場就近分散做好處理池,每個假植池長20 m、寬2.5 m、深1 m,后用防滲塑料膜鋪底壓實后放水,將旱柳橛子浸泡48 h后,從水池中撈出,然后將浸泡好的旱柳橛子從頂部開始向底部1 m處用地膜纏住,以防濕水,再將纏好后的橛子單層平放于沙藏池中(池長、寬隨位置而定,深挖30 cm),用濕沙將沒纏膜部分埋住,沙埋厚度為20 cm,再用微膜將沙埋部分蓋住(覆膜的目的主要是保持水分及提高沙層溫度)[1-2]。

    1.3.2 栽植。在4月中下旬進行栽植,旱柳苗挖100 cm×100 cm×100 cm的坑進行栽植,栽植深度為原根頸部位與地面相平,栽后灌定根水,要求灌足、灌透。

    旱柳橛子栽植:待苗木沙埋部分生成0.5 cm長白根后,及時起苗進行栽植。坑穴規格為80 cm×80 cm×80 cm,要求深栽,栽植深度為80~100 cm,地上部留1.2 m,深栽后將苗木四周沙土踩實,灌定根水,要求灌足、灌透,灌水滲透深度達到80 cm以上[3]。

    1.3.3 撫育管理。為了保證苗木正常生長,確保苗木栽植成活率,盡快成林,在完成苗木定植后,及時做好苗木補水、施肥、鋤草及病蟲害防治和林木管護工作,防止人為破壞和遭受鼠兔危害。一是澆水。為了節省水資源,白芨灘防沙林場根據實際多處建立水蓄池,采用滴灌方式,定植后前1個月每3 d灌一水,后期根據沙地濕度適時灌水,確保苗木成活率[4]。二是抹芽拆膜。苗木發芽齊全長至5 cm左右,將膜拆去。苗木成活后新梢長至20 cm時,將主干40 cm以下的新梢一律抹去。三是灌水。灌水前促后控。定根水灌完后,在萌芽前連灌3次水,6月上中旬新梢迅速生長期灌第4次水,7月上中旬灌第5次水,8―9月根據雨量灌第6、7次水,加上冬水全年設計灌水7~8次。如遇干旱、暴雨等特殊氣候,可依據實際情況酌情增減灌水次數。四是病害蟲防治。調運苗木時,嚴格檢疫。實施無公害防蟲技術,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優先采用農業措施、生物防治方法,配合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在化防上抓休眠期、蟲害發生初期、蟲體期、轉移危害期的防治,在大發生前3~5 d提前防治,在一天中盡量選擇10:00前和16:00后噴藥[5-6]。五是安全越冬措施。保護樹干9月上旬樹干涂白,用配方為生石灰5 kg、硫磺0.5 kg、水20 kg的混合劑。

    2 結果與分析

    催根催芽階段,旱柳橛子假植后,在不同時間調查其生根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旱柳橛子沙藏處理后,經調查7 d后有初步生根現象,15 d后生根達到高峰期,15~20 d后,有80%的苗木沙埋部分生成0.5 cm長白根。

    對同一粗度(8 cm)旱柳橛子不進行生根處理直接深栽和淺栽,觀察分析其對成活率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不進行生根處理的旱柳橛子深栽1.2 m以上的發芽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相反,淺栽的旱柳橛子發芽率低,成活率也低。

    對同一粗度(8 cm)旱柳橛子進行生根處理直接深栽和淺栽,觀察分析其對成活率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進行生根處理的旱柳橛子深栽1.2 m以上的l芽率高,成活率也高。相反,淺栽的旱柳橛子發芽率低,成活率也低。結合表2、3可以看出,生根處理的旱柳橛子的栽植成活率比未進行生根處理的旱柳橛子的栽植成活率要高。

    將同一粗度(8 cm)旱柳橛子生根處理后深栽與旱柳帶根苗木栽植,觀察分析其成活率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同等粗度進行生根處理后的旱柳橛與旱柳苗栽植,其成活率稍低于旱柳苗。

    對同一粗度(8 cm)旱柳橛子生根處理后深栽與旱柳帶根苗木栽植進行成本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同等粗度的旱柳橛子及旱柳苗在同一立地條件下,旱柳橛單株苗木的成本、運輸成本遠遠低于旱柳苗木,成活苗木單株成本也遠遠低于旱柳苗。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沙地旱柳造林中,宜選擇3~8 cm旱柳橛子進行造林,雖然其造林成活率稍低與帶根旱柳苗,但是差異不顯著。同一立地條件下,其成活苗木單株成本遠低于同等粗度的旱柳苗木。在選擇沙地旱柳橛子造林時,事前要將旱柳橛子進行假植,待其生成0.5 cm長的白根后,起苗栽植。要求深栽,栽植深度為80~100 cm,地上部留1.2 m,栽后做好撫育管理工作。

    4 參考文獻

    [1] 呂志鵬.旱柳造林技術研究[J].青海農林科技,2015(3):86-88.

    [2] 楚金玉,高文龍,張坤,等.旱柳造林與撫育管理技術[J].科學種養,2013(10):197.

    [3] 盧志躍,潘果平.旱柳高桿造林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增刊1):68.

    [4] 王新彩.彩葉樹種旱柳栽培技術及園林應用[J].現代農村科技,2013 (15):54.

    第8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錨噴支護技術;巖土工程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318-02

    1 錨噴支護技術的相關概述

    巖土工程所面臨的對象是復雜的地質體。這些復雜的地質體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由于經歷了地質構造運動、自然風化和人類活動的作用,其中包含大量諸如層理、節理、斷層、軟弱夾層、溶溝、溶槽等個中地質缺陷。它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的條件下,可能處于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但如果條件改變,原來的平衡狀態就有可能遭到破壞,比如在巖土工程開挖與施工過程中,其原有應力場就會重新分布,從而使巖土體發生變形,進而產生坍落、塌陷、巖崩、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為了預防和治理此類災害,工程上常將一種受拉桿件埋入巖土體,用以調動和提高巖土體的自身強度和自穩能力,而為了特殊需要,還將混凝土應用在巖土體表面,這樣更增強了巖土體的穩定性。它們二者便組成了錨噴支護。錨噴支護是錨桿與混凝土聯合支護的簡稱,二者可單獨使用,成為錨桿支護與混凝土支護。錨噴支護還與金屬網聯合進行支護。它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機械化程度高、成本低及節約材料等優點。工程實踐證明,錨噴支護較傳統的現澆混凝土襯砌支護優越。由于錨噴結構能及時支護和有效地控制圍巖的變形,防止巖塊墜落和坍塌的產生,充分發揮圍巖的自承能力,所以錨噴支護結構比模注混凝土襯砌的受力更為合理。錨噴支護能大量節省混凝土、木材和勞動力,加快施工進度,工程造價可大幅度降低,并有利于施上機械化程度的改進和勞動條件的改善等。錨噴支護技術鑒于它的作用原理先進、施工簡單、經濟有效和適應強等優點,在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善的支護體系。

    2 作用原理

    錨噴支護是以充分發揮和利用圍巖的自承載能力為基點的,錨桿的作用就是提高圍巖的抗變形能力,并控制圍巖變形,使圍巖成為支護體系的組成部分。錨桿支護既能用于軟弱巖層和膨脹性巖層中隧道的開挖,又能用于整治塌方和隧道襯砌的修復補強。目前,對于錨噴支護作用原理的認識和理論解釋還不能充分反應其深刻內涵。

    (1)錨桿支護作用原理如下:

    ①懸吊作用原理

    ②組合梁作用原理

    ③擠壓加固作用原理

    上述錨桿的支護作用原理在實際工程中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是幾種作用同時存在并綜合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某種作用占主導地位而已。

    (2)噴射混凝土支護作用原理如下:

    ①充填粘結作用

    ②封閉作用

    ③結構作用

    3 錨噴支護的作用(以隧道為例)

    在隧道工程過程中,錨噴支護的作用顯的尤為重要,所以筆者以隧道工程為例。隧道開挖形成新的空洞后,破壞了巖體原有的相對平衡狀態,使隧道周圍部分巖體應力重新分布,引起圍巖的變形、破壞和坍塌。為了及時有效地控制圍巖變形,防止坍塌,必須采取工程措施進行支護。礦山法是用木材或模筑混凝土支護,這種方法費工、不安全,材料消耗大。采用新奧法施工,在開挖爆破后,緊接著在隧道巖壁上噴上一層薄薄的混凝土,同時在洞壁上鉆孔、插入錨桿或敷設鋼筋網、鋼架等,以控制圍巖的變形和坍塌,增加圍巖的自承力;或把可能坍塌的巖塊支撐住,使其不落人洞內,這種支護通稱“噴錨支護”,稱“初期支護”。在初期支護基本穩定后,再施作模筑混凝上,即二次支護或永久支護。大量工程實踐和科學試驗證明,復合襯砌比傳統的模筑混凝土襯砌施作及時、可靠、經濟,噴錨支護可以適應多種圍巖條件。

    4 錨噴支護施工監控量測

    在巖體工程中,采用支護時,圍巖和支護形成一個統一的力學體系。這時,由于圍巖變形,向空間擠入,就產生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地壓。監測的主要目的便是分析記錄的數據,及時反饋到設計與施工中,以獲得最佳經濟性和最大安全性。

    4.1 噴層接觸壓力量測

    4.1.1 內容與方法

    噴層接觸壓力是指圍巖垂直作用于噴層上的荷載值。接觸壓力的大小及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護結構受力的大小。從而可判斷其安全程度。更重要的是同時測得相應的徑向位移,求得支護結構的剛性系數,這對正確選擇,調整支護參數,探索錨噴支護設計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4.1.2 接觸壓力兩側元件和儀表和儀器

    油壓枕(枕殼,注油三通,壓力表和排氣螺絲等組成);格羅茨爾液壓應力計;鋼弦式壓力盒(主要由工作薄膜,鋼弦,電磁線圈和鐵芯等組成);電阻應變片式壓力盒等。

    4.1.3 接觸壓力量測元件器量測

    噴層接觸壓力的量測與圍巖的基礎狀態密切相關,為了能使噴層厚度均勻,相對降低應力集中的影響程度應選用薄型壓力盒進行量測。

    ①埋設前準備。埋設前,必須對選用的每一個壓力盒在實驗室進行標定。

    ②定位。按照量測計劃在量測斷面上標出壓力盒。

    ③敷設。在選定的位置上固定壓力盒常用的方法是在壓力盒工作膜一面抹上一層速凝砂漿,然后立即放到選定位置上,垂直壓力盒軸向加力,直到多余的砂漿擠出,確認已和巖面密貼為止,用手扶持數分鐘,待砂漿終凝,并注意把引出導線架起,以免拉脫壓力盒。

    ④噴射混凝土。在量測斷面上噴射混凝土時,應仔細保護量測元件和引出導線,先將量測元件埋入噴層,然后沿導線噴射,直至全部埋入噴層,然后再接噴混凝土要求,由上而下噴射,直至達到設計厚度。壓力盒敷設部位可適當加厚,加厚的厚度等于壓力盒的厚度,但噴層表明應保證平滑過渡。接觸應力量測數據往往比較離散,所以要求試驗段上噴層厚度盡量一致,必須設置噴層厚度標志。

    ⑤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和檢驗,應重視無應力計的埋設。所謂無應力計是指在量測斷面上設置一個或絕對不受力的量測元件器,這個元件所受的條件應和量測元件相同。

    ⑥在量測斷面,一般均勻布置相應的位移測點,以利綜合分析和判別穩定性。

    4.2 錨桿受力量測

    合理的錨桿支護方式應使錨桿軸向受力,因此兩側錨桿受力只考慮軸向受力的量測。根據錨桿形式不同,可加工成各種不同的錨桿使用,常用的有電阻應變式、鋼弦式、機械式等幾種,這些量測錨桿都是先測定錨桿桿體的應變(或變形),然后根據桿體材料的彈性模量計算受力大小。對于端部錨固型錨桿,也可在錨桿外露端安設空心壓力盒直接測得錨桿壓力。錨桿安設后,由于圍巖移動,使錨桿受力而伸長(或縮短),機械式量測錨桿就是用普通量測方法,測定錨桿每一段在受力變形后的伸長(或縮短)量然后根據桿體彈性模量計算受力大小。

    總之,該技術的運用,可以獲得實際數據對支護參數進行修改,從而使整個工程更加安全、更加經濟。

    參考文獻

    第9篇: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分布式對象;匿名公布與訂;中間件;有狀態的分布式對象;IKE2中間件;試驗訓練使能體系結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6.015

    Research on SDO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XIe Hong1, ZHaNG ran1, XU Zhong-fu2

    (1. Unit 63892 of PLA, Luoyang 471003, China; 2. Unit 63893 of PLA,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Distributed object technology dose not support data propagation from one source to multiple destinations directly. also, traditional Publish and Subscribe technology does not realize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 the two technologies above combined into a new technology, say, Stateful Distributed object (SDo).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Do, then studies and illustrates the key points of SDo implementation by an example, including SDo publication state, servant and proxy creation, and publication state updating.

    【Key words】Distributed Object; Anonymous Publish and Subscribe; Middleware; Stateful Distributed Object; IKE2 Middleware;

    test and training enabling architecture

    0 引 言

    SDO,即有狀態的分布式對象(Stateful Distributed Object)[1,4],是試驗訓練使能體系結構(The Test and Training Enabling Architecture,TENA)[2,7]所支持的數據交互技術,它融合了類似CORBA的分布式對象技術[8]和匿名“公布-訂購”技術,是TENA應用程序共享信息和服務的基本建模結構,包括公布狀態和遠程方法,用于表示靶場事件期間生存時間非零的靶場實體[2,6]。SDO的抽象概念已經在TENA的中間件IKE2中實現,IKE2的目標是支持創建可互操作的、實時的、面向對象的分布式應用系統,可用于軍事試驗與訓練靶場系統中。

    SDO是在分布式對象的基礎上,針對其數據實時交換能力的不足,融合了公布-訂購技術,不僅包含可遠程調用的方法,還包括可遠程讀取的數據屬性(稱為SDO的公布狀態,Publication State)。SDO的遠程方法接口使得客戶應用可以高效地調用目標對象的方法,而不必關心目標對象的位置、編程語言、操作系統、通信協議和連接方式以及硬件環境等。SDO的公布狀態可以利用公布-訂購機制傳播給那些對其感興趣的應用,這些應用只需通過訂購表示其對某些SDO公布狀態的興趣。SDO的遠程調用方法主要針對一對一的通信:一個SDO應用與某個特定的SDO進行通信;SDO的公布狀態主要針對一對多的通信:一個SDO的公布狀態被傳播到多個接收者。

    SDO提供了一種編程抽象,它融合了分布式對象和公布-訂購概念,隱藏了內部實現細節,簡化了應用程序開發,使用戶在訪問SDO的方法和狀態時,就如同訪問本地對象的方法和狀態一樣,不必關心SDO的具體實現。這樣就使用應用程序的開發者從對象的具體實現中解放出來,致力于開發自己的應用邏輯。

    1 SDO實現的關鍵技術

    TENA中間件IKE2實現了SDO的概念,IKE2完全采用標準C++,利用ACE+TAO實現了跨越UNIX及Windows平臺的移植性。ACE+TAO是可以免費獲得的開源分布式計算(DOC)中間件。ACE是高度可移植的C++類和框架的集合,為分布式系統程序員實現了許多有用的設計模式。TAO是使用ACE提供的模式和框架實現的實時CORBA ORB。圖1顯示了IKE2和ACE+TAO之間的關系。

    在IKE2中,SDO被實現為服務器(公布者)進程中的服務者(Servant)對象和客戶(訂購者)進程中的(Proxy)對象,如圖2所示。服務器進程創建一個SDO服務者,包括遠程方法接口與實現及公布狀態,該服務者可以被客戶進程發現。當一個SDO服務者被發現后,就會在客戶進程中創建一個SDO,用于代表服務者提供服務和最新的公布狀態。對象保存相應SDO的公布狀態的本地緩存,中間件負責把由服務者對象設置的公布狀態傳送到該SDO的所有對象,從而減少讀取SDO公布狀態的所需的時間。客戶進程中的本地對象調用對象的方法,引發對服務器進程中服務者對象方法的遠程調用。每當遠程服務器進程中的方法計算并(重新)設定服務者對象的公布狀態后,更新后的公布狀態就會通過網絡傳播到并緩存在客戶進程中(更新對象的數據屬性),客戶進程中的本地對象通過訪問對象的數據屬性而獲得服務者對象的公布狀態。對象的引入使得客戶應用程序可以將遠程SDO視為本地對象,調用其方法,讀取其公布狀態。

    在服務器進程的實現代碼中通過調用IKE2的createServantFactory()方法創建一個ServantFactory的實例,并利用該實例的createServantUsingDefaultFactory()或createServant()方法創建一個服務者對象,如圖 5所示。在創建服務者對象的調用過程中,用參數指定公布狀態的更新模式類型和公布狀態更新器的創建模式類型。在IKE2中,用枚舉類型TENA::Middleware::CommunicationProper ties表示TENA中間件所支持的公布狀態的更新模式類型,其中Reliable表示更新公布狀態時采用TCP/IP協議模式,BestEffort表示更新公布狀態時采用UDP/IP協議的多播模式;用枚舉類型TENA::Middleware::ConcurrencyProperties表示公布狀態更新器的創建模式類型,其中Blocking表示當某個類型的更新器已經存在時新的更新器的創建將會被阻塞,Nonblocking表示在創建更新器時創建過程不會被阻塞。

    服務者對象由公布狀態和遠程方法兩個部分組成,在IKE2中被實現為ServantPublicationState和RemoteMethodsInterface兩個類,如圖6、圖7所示。在服務

    SDO是TENA應用程序用于共享信息和服務的基本建模概念。SDO服務者由某個TENA應用程序創建,并且可以被

    其它TENA應用程序發現。當SDO被發現后,TENA中間件就會向發現應用程序提供一個SDO。該代表服務者實例,支持對SDO類型的遠程方法的調用,并且包含服務者最新的公布狀態。這樣就在端隱藏了服務者的內部實現細節,簡化了應用程序的開發,使應用程序在訪問SDO的方法和狀態時,不必關心SDO的具體實現。 chitecture Reference Document. Version 2002 [EB/OL]. /documents/tena2002.pdf, 2002-11-4

    [3] U.S. DoD. TENA Definition Language (TDL) Guide [EB/ OL]. /, 2004

    [4] 王國玉,馮潤明,陳永光等. 無邊界靶場——電子信息系統一體化聯合試驗評估體系與集成方法[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 2007:422-424.

    [5] 馮潤明,王國玉,黃柯棣,TENA中間件的設計與實現[J]. 系統仿真學報, 2004,16(11):2373-23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日日躁成人字幕aⅴ|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免看**一片成人123|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免费无码成人片|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