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貿代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應收賬款; 財務風險; 外貿企業
美國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增長趨緩,市場需求量減少,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大幅度減少。對于外貿依存度高達60%的我國來說,國外主要市場需求萎縮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些外貿出口企業因此收入減少,不少企業經營困難,面臨虧損、破產、倒閉。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上日漸突出的金融風險、行業風險以及企業破產風險對外貿企業構成了威脅。企業管理者能否通過實行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保持合理的資金流動,形成穩定的經營戰略和策略,是關系外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本文立足于廣東省外貿企業的調研在分析金融危機對廣東省對外貿易影響的基礎上,對外貿易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金融危機對廣東省對外貿易的總體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逐步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縱深蔓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受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作為外向型城市的廣東省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據海關資料統計,2007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 340.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2%,全年廣東省實現外貿順差1 044.5億美元;2008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
6 832.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2008年廣東省實現外貿順差1 249.4億美元;其中,2008年10月份,全國外貿進出口增幅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落,2008年10月廣東省進出口總值607.1億美元,增長僅為7.1%;2008年11月單月外貿出口在歷經58個月的連續增長后首度出現下降;2009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 11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0.6%。具體情況見圖1、圖2。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除了進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外,海外企業的違約率也開始上升,外貿企業的外部信用環境進一步惡化。應收(外匯)賬款是外貿企業重要的流動資產,應收賬款的周轉和安全對于外貿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外貿企業由于國際貿易經驗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風險意識較弱,往往容易重視訂單而忽略應收賬款的風險控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應收外匯賬款的匯率風險。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應收賬款的價值,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使得不少外貿企業盈利受到很大影響;第二,應收賬款的壞賬風險。我國企業對外出口80%以上采用賒賬的形式,歐美國家買方付款期限一般在交貨后90天,有的長達120~150天,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外貿企業的收款風險大大增加。應收賬款若無法收回,則成為企業的壞賬。
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廣東省分公司的統計數據,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廣東企業出口風險自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5月份急劇上升。在金融危機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歐美等海外客戶的拖欠貨款及無法支付貨款的情況呈直線上升趨勢。2009年新增的可能損失達到6.07億元,較2008年增加15%,較2007年則增長554%。該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累計處理賠案數較2008年同比增長47%,達到近五百宗。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首先,從國外看,各國政府一年來穩定金融、刺激經濟的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世界經濟形勢中的積極變化不斷增多,國際金融市場趨于穩定,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衰退趨勢減緩并走向復蘇。美國2009年第三季度GDP增長3.5%,四個季度以來首次實現增長;歐元區2009年9月份總體經濟信心指數達到82.8,創一年來的新高。
其次,從國內來看,我國出口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沒有減少,競爭力沒有削弱,隨著國家進一步落實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和融資擔保等政策,進出口企業信心增強,企業經營外部環境改善,外貿發展的有利因素增多,基礎更加穩固。
(二)挑戰
首先,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需難以大幅反彈。主要發達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擴張空間有限,美國2009財年財政赤字達到1.4萬億美元,是2008財年的3.1倍,赤字率高達10%,創二戰以來新高。就業形勢好轉一般滯后于經濟復蘇,主要經濟體失業率可能繼續惡化,2009年9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9.8%,為26年來的最高水平。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世界經濟就存在衰退的風險。
其次,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增強,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損失,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在國內壓力下,主要經濟體將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
最后,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出口面臨壓力加大。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提出重振制造業,表示將通過擴大出口來緩解國內貿易赤字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出口可能繼續通過本幣貶值等手段爭奪國際市場。這將使中國出口產品面臨更大的降價壓力,企業的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削弱中國企業發展后勁。
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的策略
(一)應重視加強企業現金流管理,增強企業資金的流動性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貿企業樹立以“現金為王”的財務管理理念,改進和加強對現金流的動態監控,確保企業資金鏈不斷裂。同時,外貿企業強化基礎管理工作,積極加強與海關、商檢以及外貿管理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及時掌握相關的政策信息,充分利用國家在進出口方面的優惠政策,有效地管理政策性價格風險,降低企業的營業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強企業資金的流動性。
(二)增強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意識
外貿企業要深刻吸取這次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擺脫以前的外貿理念,清醒地認識到國際貿易的復雜性和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增強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
(三)調整企業的信用政策,評價客戶信用等級,加強事前預防
外貿企業必須重新審查原有的信用政策,采取謹慎的態度,實施可靠的信用政策,寧可放棄一部分訂單也要嚴格控制信用風險。對潛在的客戶進行信用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信用評估,評價客戶信用等級,加強事前預防。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應收賬款的風險
積極利用國際上比較通用的金融創新方式來降低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比如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等。出口信用保險是國家為了推動本國的出口貿易,保障出口企業的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金的非營利性的政策性保險業務,出口信用保險成為企業規避收匯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
(五)采取更有利的國際結算方式,保障應收收款的安全性
此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國外貿企業一般使用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信用證結算方式,但隨著此次金融危機中一大批知名銀行的倒閉破產,銀行信用也得不到完全保證。因此企業要積極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新型結算方式,以促進國際結算方式多樣化。
(六)應提高財務管理的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防范利率和匯率風險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廣大外貿企業要重視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切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有效應對各種突況,認真研究金融市場,監控利率和匯率變動,建立相應的期貨管理機制通過專門的期貨運營平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化解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保持企業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四、結論
針對目前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英國經濟分析師杰里米?瓦爾納曾說:“我們似乎步入了不確定時代。”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有效應對新變化,更好地生存、發展與壯大,這是每個企業都將面臨的問題。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時刻提醒著我們,外部環境的動蕩對廣大外貿企業的影響不能忽視。只有通過加強財務管理,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只有權衡收益與風險的利害關系,規避財務風險提高收益,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徐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主要外貿促進政策的評價[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6).
[2] 唐蘇.試析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外貿出口策略[J]. 中國外資,2009(22).
[3] 張華初,劉欣.金融危機中我國外貿高風險地區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貿易利益 動力機制 維護機制 拓展機制
問題的提出
后危機時代,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的放緩,各國對貿易利益的關注點也由利益創造逐漸變為利益分配,國際間利益紛爭亦愈演愈烈。如何在這一特殊時期保證國家持續高效均衡地獲取貿易利益,對每一個參入全球貿易與分工的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
中國作為發展大國,于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是,貿易大國并不等于貿易強國,貿易順差的背后卻是內外經濟的失衡及國內資源環境的耗竭,貿易發展呈現數量虛幻與福利實質的異化特點。而這種異化現象在后危機時代的特殊環境中變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發達國家在內部經濟復蘇緩慢的情況下,紛紛利用“貿易順差”的幌子指責中國利用重商主義滿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對中國展開貿易保護及貿易制裁;另一方面,在外部需求減少與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強的條件下,中國出口貿易的境況將不容樂觀,更多的出口企業將面臨著“拉到訂單難,賺到錢更難”的艱難局面。而近期美元信用等級由AAA等級下調到AA+等級所引發的新一輪信用危機將進一步減緩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同時也顯著加大了“出口導向性”國家外匯資產縮水的風險。
上述不利因素將迫使中國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堅持“國家利益、國民福利”的根本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戰略方針保障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持續高效均衡地獲取貿易利益。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效持續均衡地獲取貿易利益是中國理論界和實踐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而系統的問題(林玲,2010)。本文將這一系統問題細分三個層次(貿易利益獲取的動力機制、維護機制、拓展機制)進行逐一探討,以期建立提升對外貿易利益的動態機制。
中國獲取對外貿易利益的動力機制構建
貿易利益的動力機制是一國在國際貿易與分工中均衡持續高效獲取貿易利益的基本支柱及動力源泉,核心問題是“我們依靠什么來獲取貿易利益”。作為人口大國,充足的人力資源及低廉的勞動成本曾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基本切入點,也是中國獲取貿易利益的主要動力。在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國內稀缺的條件下,以勞動力為支撐的動力機制符合李嘉圖比較優勢原則,既緩解了中國人口就業的巨大壓力,又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與貿易順差的迅速攀升。
但后危機時代,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和外部需求的日益萎縮,傳統的以勞動力優勢獲取貿易利益的動力機制將不可持續。圖1的微笑曲線既展示了中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實現貿易利益的基本地位,也為中國建立可持續獲取貿易利益的動力機制提供了基本方向—鎖定加工組裝環節低薄利潤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實現本國要素分工地位的戰略性攀升。前者是立足本國人口國情的考慮,也是戰略轉換的過渡性要求。后者則是中國貿易轉型戰略中獲取貿易利益的基本動力導向,堅持這一戰略則要求:
(一)堅持內生(動態)比較優勢原則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要素流動的日益頻繁及要素內涵的不斷更新,中國的比較優勢隨著要素結構的變化發生了實質性改變。所以,中國應根據要素結構的變遷建立比較優勢動態變遷的動力機制,保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更好更快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實現貿易利益的最大化。
(二)設定加工貿易的最佳規模
楊小凱(2008)認為每一種比較優勢條件下都存在著分工的最優值,一旦超越了這一最優值,繼續開展對外貿易就會造成分工模式的固化及邊際貿易利益的下降,并最終陷入貧困化發展。目前,中國依靠人口資源優勢融入全球分工鏈條的組裝及加工環節,充當了“世界加工廠”的角色。一旦這種角色地位固化下來,以量取勝的獲利模式也會隨之固化,而這種固化會進一步加劇貿易福利的損失。因此,在加工貿易過度發展的情況下,中國更應該謹防這種低附加值的分工地位及獲利模式的固化,科學設定加工貿易的最佳發展規模,并在最佳規模的基礎上有效實施貿易轉型戰略,從而建立貿易利益增長的最優路徑。
(三)依靠要素質量的攀升實現分工地位的攀升
高素質的稀缺要素是進行產業鏈分工與價值鏈獲利的基礎,中國應該積極培育與引進高新技術、管理知識、市場經營經驗等稀缺要素,從而促進本國要素分工從生產鏈的組裝加工環節向研發、市場等高端環節進行動態演進,而這一過程也是中國高效、持續獲取貿易利益的動態過程。
中國獲取對外貿易利益的維護機制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