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基礎知識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球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與其經濟、科技的競爭能力緊密相關,而經濟、科技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因此,人才資源的開發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興衰成敗的關鍵。獸藥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有助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提高畜牧業競爭力、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依托重點實驗室,以高職生參加課題研究作為課堂教學外延的形式,提高高職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和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夯實專業技能。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作為先進的實踐基地及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重點實驗室的作用日益突出。新形勢下更好地整合重點實驗室現有資源,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
1 學科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必須以學科專業為基礎來開展[3]。重點實驗室建設能促進所支撐的學科快速發展,同時也可以推進相近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并為學科專業交叉創造條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高職院校加強了對重點學科專業的建設,為促進學科專業體系的協調發展,建設重點實驗室勢在必行。
2 創新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實驗教學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舊的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已不能滿足時展的需要。因此,應結合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完善,對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合理完善,將原來單純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通過整合、重組、改造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依托重點實驗室的現代化儀器設備,促進代表學科發展新知識、新理念,開展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實驗。這樣不僅可以使實踐教學內容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改變了傳統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的狀況,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4]。
3 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傳統的教學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當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需要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創新思維的培養,而這種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活動密不可分。重點實驗室由于具有科學研究、技術、人才、設備儀器等方面的優勢,成為連接專業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的橋梁,可以作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為學生實踐操作和參與專業實踐提供平臺,也可以為學生開展應用型科研創造條件。在推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中,應加大對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吸引一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科研工作者,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5]。
4 動態創新梯隊建設中的作用
重點實驗室建設,組建了優秀的科研梯隊,裝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可承擔地方和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獲得大量科研成果和專利,為增強綜合辦學實力、提高學術水平、擴大社會影響發揮重要作用;可整合資源優先用于基礎較好、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使學科專業迅速發展起來。依托重點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專業理論教學提供新的內容,為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新的案例。因此,重點實驗室建設能以較快的速度和較高的質量培養時代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6]。
5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
能力培養需要知行合一,僅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難以形成創新能力,只有在能夠激發創造思維和養成創造能力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和綜合性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開展藥物使用和藥物殘留檢測試驗[7]。一所大學是否具有創新的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實質就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基地。依托重點實驗室、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其步入社會、施展才華奠定基礎。
在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高校重點實驗室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并將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聚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從根本上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 博. 臨床醫學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周仲榮,張文桂,朱 昊,等. 重點實驗室參與本科教學實踐的啟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22-24.
[3] 楊康林,封家旺,金紅巖. 藏職院畜牧獸醫專業示范性建設探析[J].價值工程,2010,33(1):133-134.
[4] 何立琴,侯玉芝. 發揮重點實驗室優勢,促進實踐教學改革[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5):4-6, 17.
[5] 夏廣清,屈愛武,程 明,等. 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28(12):74-75.
Mini-CEX源自美國內科學會(AmericanBoardofInternalMedicine,以下簡稱ABIM),是該協會于1995年在傳統的CEX基礎上發展出用于評估住院醫師臨床能力并兼具教學功能的測評工具[3]。2001年ABIM根據1999年美國醫學繼續教育認證委員會(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提出的合格住院醫師所應具備病人照顧、醫學知識、基于實踐的學習和提高、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職業精神、在醫療系統中的執業能力等6項能力[4],并結合美國21所醫學院試用Mini-CEX評估和培訓住院醫師的結果,重新修訂評估項目為:臨床接診、體格檢查、人文醫學、臨床診斷、健康咨詢、組織效果和整體評價等7項。據美國多家大學醫學院使用后證實Mini-CEX具有相當可靠的可行性和信效度[5-6]。2010年Mini-CEX被溫州醫學院附屬東陽人民醫院率先引入我國,用于評估和培訓專科護士和住院醫師[7]。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Mini-CEX被陸續引入醫學院校教育,在評估和培訓住院醫師、全科醫師和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等方面得到運用[8-12],尤其在查找學生臨床技能薄弱環節方面效果顯著。
2Mini-CEX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
中醫教育和西醫教育的差異性源于思維方式和學科基礎的不同,單純套用Mini-CEX的模式進行中醫思維和臨床技能的考核存在不合理性。2010年以來,浙江中醫藥大學等一批中醫藥高等院校嘗試將Mini-CEX引入中醫臨床技能評估中,將中醫臨床考核與Mini-CEX融合,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TCM-Mini-CEX,其測評要點主要集中在中醫四診、體格檢查、辨證思路、理法方藥、溝通技能、人文關懷、整體表現等各方面[13]。
3探索和實踐
3.1測評內容
2013年,以我校中醫學專業認證為契機,我們積極的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目前在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中采用臨床模擬評價的報道尚不多,因此我們嘗試將Mini-CEX的評價思路和模式引入到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中,在實踐教學病案分析練習中,以評價表的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進行更為客觀的評估和反饋。參照目前被廣泛采用的ABIM的Mini-CEX評量項目[8]、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Mini-CEX評估手冊[14]、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院校的Mini-CEX評價量表,結合課程特點,我們擬定了用于實踐教學課程的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病案分析練習)量化Mini-CEX評分標準,包括接診與溝通、辨證論治、人文關懷、整體表現4方面能力,每項采用20分制作為計量評分標準,在實際考核中以四項總分48以下為不合格,48~59分為合格,60~67分為良好,68分以上為優良。每人每次考核時間30分鐘。
3.2測評對象及方法
我們選擇了我校2011級中醫學專業30名學生作為測評對象,該專業學生為大學三年級,前期已進行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傷寒論》《中藥學》《方劑學》等中醫基礎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中醫基礎知識,并且前期已進行過10周的階段中醫臨床見習。由中醫內科學專業教師事先安排好模擬患者,模擬患者為同班級其他學生擔任。每位測評受試學生選擇一名模擬患者進行模擬臨床問診。考核教師由中醫內科專業教師擔任,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對受試學生進行測評打分及指導反饋。
3.3測評結果
測評結束后收回測評表,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經統計,優良即68分以上(含68分)者9人,占30%;良好即60~67分者12人,占40%;合格者即48~59分7人,占23%;不及格者2人,占7%;全班平均分61.5分,最高分74分,最低分40分,及格28人,及格率93%。
4開展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量化Mini-CEX的體會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支援西部地區中醫醫院人才培養計劃”的工作要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于2005年底派出醫療工作組參加了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中醫醫院為期一個月的對口支援工作。工作組深入調查基層縣中醫院的基本狀況,了解到基層中醫院缺乏急診急救知識,處理臨床危急重癥經驗不足等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學科特點,積極開展查房、門診和帶教工作,并先后多次對縣中醫院的全體醫務人員進行了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工作,如“心肺復蘇術的應用”、“急性心肌梗死的診療規范”、“急性心力衰竭的診療規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等。培訓主要在急診急救、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規范等方面。經過培訓前后兩次基礎知識測試表明,培訓后基層醫務人員對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達到了“人才培養計劃”的工作要求和扶貧支援的目的,現報告如下。
1一般情況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中醫醫院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湖北省示范中醫院,現有病床204張。參加知識問卷調查的職工均為臨床醫生,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4人,住院醫師21人;學歷大學本科畢業11人,大專及中專畢業28人;男性26人,女性23人,平均年齡32•7歲。
2急診相關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與培訓前后的對比
3分析
3•1關于心肺復蘇術現場急救基礎知識的培訓
有關心肺復蘇術的基礎知識經過培訓后,醫務人員對相關概念和知識點的認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如心肺復蘇的目的、重要性、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等都能夠達到記憶、再現和理解水平。其中對于心肺復蘇的按壓部位和深度,除顫能量的選擇等正確回答率可達到100%,對于心肺復蘇相關藥物的認識也有進一步提高。但應該注意到,雖然此次培訓后答題正確率大幅度提高,但培訓中所包含的概念性、記憶性內容較多,而大部分醫生在過去的臨床實踐中并沒有真正碰到過類似的場景,更沒有具體的操作體驗,因此培訓的真實效果還有待實踐來檢驗。國外研究資料表明,心肺復蘇術的培訓必須常抓不懈才能達到有效應用水平。將來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每年用一定的時間來定期培訓,不斷強化基礎知識和模擬實戰相結合。
3•2關于常見危重癥中西醫基礎知識的培訓
常見危重癥基礎知識的培訓主要選擇的是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其中心肌梗塞的診療常規經過進一步培訓后,大部分醫生對于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心電圖典型改變和診斷要點的理解掌握可達到90%以上,對溶栓治療的認知率可達到92•6%,比培訓前的比例多出近1倍,對PTCA治療的認知率也從7•7%上升到22•2%。這表明當這些經過培訓的醫生再次面對急性心梗病人時,他們選擇最佳的心肌再灌注治療方案的可能性將大幅度提高。大部分醫務人員培訓后對急性左心衰竭診療規范中的強心、利尿、擴血管等基本治療方法的掌握已達到80%以上,這說明培訓對提高基層醫生處理臨床常見危重癥的能力將有所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普遍對中風的概念和臨床表現的認知程度較高,因此中醫診斷符合率高達100%,對于頭顱CT在確診急性腦血管病中的作用大都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在培訓結果的分析中除了可以看到系統培訓帶來的有效成果之外,也應該看到基層醫生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如基層醫生對急性心肌梗塞相關酶學改變的認識程度還不高,這可能與基層單位在先前的臨床工作中沒有廣泛采用溶栓療法有關,另外對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認知程度還有待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組復雜的綜合癥候群,易與很多疾病相混淆,因此,對于本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于缺血性中風診療規范中血壓管理的認知率從7•8%提高到51•9%應該看作是一個可喜的進步,這說明很多基層醫生將來面對相關病人時,可能不再只知道單純一味地降低病人的血壓。管理血壓而不是降低血壓,雖然只是簡單的概念轉換,但卻可以使更多的病人避免遭受到腦灌注壓不足帶來的第二次危害。遺憾的是培訓后剛到一半的認知率顯然還是偏低了。
從此次培訓的結果來看,最突出的問題是基層醫務人員普遍在中醫診斷、辨證、立法和方藥等方面表現出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具體表現在診病過程中普遍忽視對中醫傳統望聞問切四診內容的采集,套用書本現成的模式,不能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對所掌握的的病歷資料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因此,一方面中醫理法方藥各方面基礎知識普遍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中又存在的對傳統中醫的消極態度,這就造成了對中醫理論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日漸衰減。這些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基層中醫院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恐怕與日常工作中普遍重視西醫診斷治療,過度關注西醫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輕視中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缺乏對中醫治療危重癥的信心有關。
4對策研究和展望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里山高林密,交通閉塞,人口50萬,但居住分散。當地經濟欠發達,多數人為農業人口,只有少數煤礦、化工和制煙業為經濟支柱產業,因此人們的經濟收入普遍不高,醫療費用相對較低。因此當地百姓就醫時,小病多在鄉鎮衛生院解決,大病才到縣醫院和縣中醫院。如果解決不了,個人經濟情況又許可的話,則會到州中心醫院或省級大醫院就醫。這就決定了醫院的醫療收入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院的軟件和硬件的發展。醫療設備相對滯后,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與內地大城市醫院相比相對薄弱。前來就醫的患者,大多病情復雜多樣,這不僅與當地的氣候環境,醫療環境(醫生的技術水平,病人的文化水平等)有關,還與當地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有關。貧窮是健康的最大殺手,當地很多病人由于經濟拮據,小病硬扛,終成大病;而來住院的患者只帶著一兩百元錢押金又是常事;病雖重但尚可醫的病人,卻常因無法承受經濟負擔而回家放棄治療。另外,礦山、印染等行業工人由于缺乏嚴格的勞動保護措施,矽肺等職業病更是屢見不鮮。這就造成了病人身上常常是病多而復雜,病重而無錢醫,有錢診斷而無余錢治療的尷尬情況,讓人感到扼腕嘆惜,束手無策。而湖北恩施州建始縣的這些情況(醫療、經濟、交通、地理環境等)在西部貧困地區不是唯一的,而是普遍存在的。
基層中醫院面臨的困難巨大而復雜,既有經濟上的,又有政策上的,還有人才上的。對于領導班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存問題,沒有生存,就談不上發展。經濟條件的限制迫使很多基層中醫院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工作中,千方百計搞創收,因為沒有錢就無法購進先進的儀器設備,沒有錢就不能發放足額的工資獎金,沒有錢就更談不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培訓人才。因此,偏重于經濟效益較高的西醫檢查和治療是很多基層中醫院無奈和現實的選擇,傳統中醫的檢查和治療不能帶來足夠的利潤而被人忽視,被置于從屬地位。#p#分頁標題#e#
EBM是一門遵循證據的科學,核心是醫務人員審慎地、深思熟慮地、準確而明智地運用目前臨床研究中得到最新最好的醫學證據,結合臨床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并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制定出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2-3]。是“以人為本”及個體優化治療價值的充分體現。在臨床醫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和計算機互聯網等學科、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循證醫學已悄然與經驗醫學轉換了角色,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醫要現代化和國際化,中醫教學必須先行,這也是中醫教育工作者必須探索和實踐的必然趨勢。
2傳統中醫肝病內科教學方式的缺陷
近年中醫肝病內科本科臨床教學得到了較迅速的發展,但核心教學方式仍處于經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囿于教科書、醫學刊物的研究報告和教師個人的經驗等。表現在:①教材與教學大綱的編寫、更新周期嚴重滯后,教學內容落后于臨床實踐的發展。②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多為填鴨灌輸式。學生被動,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對學生缺乏獨立的臨床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③倚重于課本理論知識,培養目標模糊,不與時俱進,偏重于知識經驗型人才培養。④臨床工作強調的是醫療實踐與臨床經驗的緊密結合,療效是檢驗臨床工作是否有效的至高標準。倘若一貫地強調經驗醫學,就會出現如今的一些弊端:一是使一些理論上有效而實際療效不佳或有害的治療方案繼續使用,而可能犯南轅北轍的錯誤;二是可能阻礙真正有效的新療法在臨床上推廣與使用。
3實施EBM中醫肝病內科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EBM的基本理念已廣為接受,但要將EBM的理念貫徹于日常的臨床教學中尚需時日,原因有:①教師知識更新滯后,EBM最新成果均以網絡上英文版為主,這就要求教師主動提高文獻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積極參加相關培訓。②學生應從理論課開始,重視學習EBM理念,掌握其要點。這就要求從學校層面強調教師和學生加強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以解決以上問題。
3.1基于教師的要求
限制實施一個目標的因素往往不是方法和手段,而是態度和觀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EBM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育中醫學本科生在繼承祖國醫學精髓基礎上,主動地獲取最新最佳的臨床證據,培養良好地自我繼續教育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開拓創新意識的培養、中醫臨床思維的鍛煉、臨床操作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主動運用EBM的理念、方法,主動更新醫學知識,將最佳的研究證據有意識地貫徹于日常的臨床工作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及英文閱讀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學習EBM的新知識、新證據、新進展,才能給予學生更好地講授。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傳授書本中的中醫肝病內科知識為主,內容固化單一,資源少。教師要不斷地強化自身使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加強收集、評估和利用證據進行決策能力的培訓。從而在新證據出現時能夠及時更新及補充中醫肝病內科EBM知識。
3.2基于學生的要求
EBM實踐是在全面掌握傳統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到臨床實踐的跨越。EBM不能取代扎實的臨床資料收集、臨床技能及臨床經驗等臨床基礎。只有掌握了課本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后才能充分利用好EBM知識深入學習,拓展知識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醫本科生在學習中醫肝病內科理論課時,也應轉變目前的學習觀念。建議帶著要掌握的知識點(問題)去學習,圍繞知識點產生的原因,發展及解決的途徑與方法,解決方法的優勢評價這一思路進行。中醫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辨證施治的實踐精髓,要求中醫本科生注重中醫基本技能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立足于獲取綜合第一手資料。臨床實習和見習中多接觸患者,廣涉于四診、辨證、治法、遣藥、醫囑、健康教育的各個環節,在各個具體的實踐中尋找證據及解決方案。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自覺運用新技術、新方法這一學習手段,充分運用醫學數據庫收集最新的研究文獻,在實踐中體會EBM的涵義,根據最新的證據,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出科學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方案。這也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3.3EBM在中醫肝病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教授完理論課,中醫本科生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此時帶教老師可用具體的臨床病例按照脈、因、證、治、理、法、方藥之順序,結合現代醫學提出臨床病例討論題,應用EBM的知識對病例進行分析討論,核心在于利用證據進行實踐,重點在于“用”字,具體可按國際通用的PICO模式。P(Population/Participants)特定的患病人群。以鼓脹(肝硬化失代償期)為例,我們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鼓脹并發的門脈高壓癥能否用中醫治療,何時介入中藥或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這是EBM第一步,提出具體的臨床問題。而學會提出問題是運用EBM技能之第一步。而問題一定是有實質意義的,感興趣的,排除繁雜無用的因素,明確目的和方向。I(Intervention)干預。針對第一步提出的問題,采取怎樣的干預(治療方案)。如采用怎樣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中醫治療方案或單純的西醫治療方案等,如就門脈高壓癥而言,在中醫藥全程介入治療前提下,是采用門-奇斷流術,還是門-體斷流術,或是TIPS術等這些具體的問題提出后,就會檢索相關的臨床資料,找尋具體問題的有力證據。C(Control/comparator)是對照組或可用于比較的干預措施。每一疾病診斷明確后,治療方法有多種,治如中醫的治療方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西醫的治療方案。每一種方案都有其利弊。這就要求醫生作出一個正確的比較及抉擇。從良莠不齊的方案中進行科學評價,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目前的醫療條件,充分考慮患者的經濟能力,但不能因為節省費用而犧牲患者的安全,從而得出最佳的治療措施。O(Outcome)治療結局。如對于鼓脹患者而言,合適的治療方案執行后,患者的生命質量,有效壽命、死亡率及衛生經濟學指標怎樣。遵循EBM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系統評價。EBM有較完整的評價體系。要遵循EBM原則,嚴格評價證據的有效真實性。以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為臨床療效評價的“金標準”。其次為非隨機同期病例對照研究,而以個例報道、專家個人意見等級別較低。具體而言,還是以鼓脹為例,掌握了鼓脹的有關中西醫的基礎知識前提下,根據具體病例提出具體問題,再根據所掌握的EBM原理和方法檢索有關鼓脹的最新的中西醫診治知識,遵循EBM原則,評價所獲取的臨床研究證據的真實重要性,在老師的指導下,甄別出對具體患者而言最合適的證據為臨床作出決策。最后由老師作總結分析,確定學生的優缺點,漸漸學會用EBM理念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
關鍵詞 中醫;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32-0043-03
中醫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中醫文化和培養中醫臨床技師的雙重任務。如何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具有一定實踐技能的醫師,成為目前中醫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中醫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其本身就是“高等”與“職業教育”兩詞的綜合體,涵蓋了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雙重人才培養定位。因此,中醫高等職業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中醫藥教育,也不是過去高等中醫藥專科教育,而是一種全新的中醫藥教育方式[1]。依據國際教育標準(ISCED)的分類方式,中醫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屬于“職業準備”的教育范疇,其人才培養定位不是專科醫師,也不是科研能手,而是能夠從事中醫藥服務事業的專業人員。中醫護理、中醫保健、中醫藥服務管理等方面的社會需求量逐年劇增,這為中醫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從業崗位,也明確了中醫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與行業要求,就是培養具有一定中醫藥理論基礎和熟練醫療保健技能的合格畢業生,從而為中醫高職教育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訓設置等提供依據。
二、中醫高職實訓模塊的設置
中醫實訓是以中醫理論課程為指導,以中醫實訓基地為平臺,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醫技能力為教學目的的教學環節。與普通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實訓課程不同的是,高職實訓課程以實用、熟練、模擬為標準,力求學生通過實訓在理解中醫理論教學知識點的同時,能嫻熟的進行醫療保健各類技能的正確操作,達到畢業就能從事相關工作的教學要求。根據課程設置,將實訓分成中醫文化及基礎知識模塊、中藥識藥鑒別與煎煮模塊、中醫護理及急救模塊、中醫針灸推拿實訓模塊、中醫社區實習模塊等五大模塊,并實施實訓單獨考核評定的機制,確保實訓課程的培養質量,避免以往學生重理論考試輕實訓考核的弊端。
(一)中醫文化及基礎知識模塊
中醫的學習首先是中醫文化的傳承,中醫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忽視對學生中醫文化底蘊的培養。中醫文化及基礎知識模塊以中醫傳統文化概論、五運六氣選讀、古詩詞賞析等文化積淀課程和中醫基礎理論、內經選讀等中醫理論課程為主線,以學校運氣教學基地為平臺,通過節氣氣候特點圖片展、詩詞創作大賽、運氣推演羅盤制作等實踐環節,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了解中醫“天人相應”整體觀在實際醫療過程中的應用。通過實踐課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運氣作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在生活中凝練的自然界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規律性的總結,以及其對現實生活中人類健康維護的重要指導意義。
(二)中藥識藥鑒別與煎煮模塊
隨著國家對中藥及中藥保健食品的大力開發,很多藥食同源的食材與中藥,以其特有的四性五味對不同體質的人群的重要保健作用,已逐漸被大眾所認識。讓學生認藥識藥是運用藥食調節人體的基礎,同時針對目前醫藥市場中藥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中藥鑒別也尤為重要,而藥物的正確煎煮方法也是影響藥效發揮的關鍵環節。因此,在中藥識藥鑒別與煎煮模塊,以中藥學、中藥鑒別學、方劑與中成藥等課程為主線,以學校七星百草園教學基地、模擬藥房、方劑實訓室等為平臺,從藥物的生長環境、藥物種屬分類、采摘季節、入藥部位到藥物炮制處理、真假藥物鑒別、不同藥物煎煮方法等多個環節進行綜合訓練。經過一年的實訓環節,學生在完成學業從事醫療服務工作后,能快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滿足了醫療服務機構及藥企對中醫高職學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三)中醫護理及急救模塊
對于中醫高職學生而言,護理與急救是其專業技能中重要的一環,中醫特色護理是中醫服務崗位的技能要求,而中醫急救則是醫療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在本模塊,以中醫模擬實訓室為平臺,將中醫護理學、中醫急救學等課程的知識點融入到實訓的每個環節,從不同級別病人飲食、飲水、衛生及保健、心肺復蘇等多方面進行訓練,并針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風病、哮喘病等臨床常見病病人護理進行實戰考核,以加強學生對護理與急救知識要點的掌握。
(四)中醫針灸推拿實訓模塊
中醫針灸與推拿是最具中醫特色的治療和保健方法,尤其是對于高職類中醫學生而言,特色的外治法是學生從 事醫療服務的主要手段。因此,該模塊將中醫按摩手法、艾灸方法、刮痧操作、微波理療等醫療技能作為重要的實訓點。以經絡腧穴、推拿手法等課程為主線,以模擬病房為平臺,采用模擬病人和互換體驗式教學方法為主,學生間可以通過互換體驗式方法練習手法,感受治療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病人的方式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達到實訓教學的訓練目的。
(五)中醫社區實習模塊
經過模擬醫院的系統訓練,學生全面掌握了規范的醫療服務技能,實戰是檢驗和加深記憶的最佳方式。因此,學校與多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建立實習基地,學生在社區服務中心的醫療實習可以通過實戰,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時也進一步了解自身醫療技能有待提高的方面。實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將實習的典型錄像在班級內展示,以微課的形式開展討論和學習,并進一步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完善實訓效果。
三、模塊管理及考評機制
(一)實訓課程獨立開設
目前大部分中醫高職教學中,理論課時由原來的70%下調至50%,實訓課由30%上調至50%,其中專業核心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達到1∶1[2]。以往的實訓課程都是與理論課融合在一起的,每門課程均分為理論課與實訓課,這樣的教學優勢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實訓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而中醫高等職業教育,不是要培養中醫的理論研究人員和臨床專科醫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就要加大中醫高職課程的改革,將中醫實訓課單獨開設,形成一個由淺到深成系統的訓練機制,在整體教學課時數不變的前提下加大實訓課程的整合。目前長春中醫藥大學將中醫高職教育中的實訓課程獨立,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教學,其優勢是將實訓形成體系的教學,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實踐教學不能與理論教學相脫節,一定要保證實踐教學有理論知識點的支撐,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
(二)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
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是適用于實訓課程的一種評價方式,也是對實訓每個操作點的針對性評價。在實訓課程獨立開設伊始,課程組將每學時教學任務中的重要操作點進行賦分和標準制定,同時在實訓過程中,每名指導教師負責對10~15名學生的操作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每學期將每單元成績綜合后占本課程成績的80%,加入期末實踐操作考核成績,占20%,總分作為學生一學期實訓課程的最終分數。這種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更注重日常實訓環節的實訓效果,提高了實訓課的教學質量。
四、社會及用人單位綜合評價
通過整合中醫實訓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的考核體系,加強了對學生實訓課程的管理,學生的醫療技能有了快速的提高。2015年6月,采用實訓課程模塊化培養的第一批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學校跟蹤式開展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和意見反饋的調研工作,并與傳統實訓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進行了對比。用人單位中有區級的社區服務中心、健康保健及管理機構、私營及個體中醫門診等,基本滿意度達92.3%,較2012年調研的基本滿意度74.6%高出近20個百分點。首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在投入工作的狀態方面給予了很高評價,一致反映畢業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診療技能,能用按摩、刮痧等簡單方法獲得患者的信任與認同,能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及保健。其次,用人單位反饋,本屆畢業生工作中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大大提高,能運用醫學知識為患者解答常見醫療問題。第三,學生在參加工作后有較強的自信心,較以往學生能更快的適應醫療服務工作。綜上,學生通過實訓課程的訓練,有了熟練的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就擁有了從業的信心,也能夠從容的對待服務對象,同時全面的醫療技能也贏得了被服務人群的認同。
參 考 文 獻
[1]余甘霖.中醫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醫教育,2005(2):68-71.
[2]王錄軍,姬水英,牛菲,等.中醫藥職業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4):128-130.
O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Qin, Su Xi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substantial distinc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from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file spirit of“Decision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4,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six melting, eight together”, TCM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providing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w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關鍵詞:中醫藥教育 本科 專業課程 改革
高等中醫藥院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對于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改革,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L)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過于龐雜,課程門數多,教學時數高,學生負擔過重;(2)基礎課學習不深人,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專著,如《黃帝內經》等的學習不重視;(3)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少有反映當代科技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容;(4)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足,學生知識面和視野不寬,缺乏人文關懷。
1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針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革中,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筆者認為,縮減專業課程時間、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是必須的。縮減專業課程時間,才能騰出時間加強對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有空間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素養。而要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不是單純地對課程進行壓縮,而是要調整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同時克服上面提到的“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等問題。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本科專業的課程為例,共有必選的臨床專業課程6門,其中,《中醫內科學》144課時;《中醫外科學》81課時;《中醫婦科學》81課時;《中醫兒科學》54課時;《中醫傷科學》54課時;《針灸學》72課時。這些臨床專業課程的教材大致采取類似的結構體系:緒言一般講該學科的發展簡史,婦科、兒科還要講述女性和小兒的生理特點和診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論,各論一般以證或病為綱,首先對證或病進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講診斷和辨證治療要點,然后根據證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講述各個型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一個證大概需要2個課時。
一本臨床學科的教材出于對學科完整性的考慮,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有選擇的教。所有這些課程都是在學生學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后開設的,此時學生已經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病因病機、四診、辨證分析、用藥組方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對臨床專業課程中有關每個證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方面都是可以輕松理解的。教師如果還是捧著教材照本宣科讀給學生聽,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實就是課程提綱的所謂多媒體教學,則會一方面使學生喪失興趣,另一方面學習效果不好又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2對專業課程的改革設想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以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為特征,中醫認為多與臟腑虛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有關,與肺、胃、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病機主要是陰津虧損,燥熱偏盛。根據三多癥的偏重分為上消、中消、下消。若治療不及時,或護理不當,常可并發雀目、耳聾、癰疽、水腫、中風等并發癥[1]。目前,糖尿病已成為我國的高發病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加,為了減少和避免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加強對糖尿病的護理和教育,做好各項基礎護理,近年來,我院注重中西醫結合護理,強調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相關知識結合并積累了一些經驗,供同道參考,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09年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226例 ,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124例,女102例;年齡 2 1~86歲:病程0.5~26年;結合中醫辨證分型,其中肺熱津傷者64例,胃熱熾盛 56例,氣陰虧虛43例,腎陰虧虛 37例,陰陽兩虛 36例。經治療護理223例患者好轉出院,其中3例患者伴有嚴重并發癥因家屬放棄治療而死亡。
2護理方法
2.1病情觀察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病情觀察記錄, 應定期測量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 、觀察患者的飲水、進食量、尿量及尿色的變化:觀察神志、視力、舌象及脈象的變化, 做好記錄, 如發生異常應及時處理并匯報醫師,防止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的發生。
2.2健康教育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治療需飲食控制、長期服藥、積極配合治療。健康教育被公認為是其它治療成敗的關鍵[2]。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相關防治知識,易產生焦慮、煩躁、失望、悲觀的情緒。針對這些情況,護理人員應主動與他們及其家屬耐心宣教、交流溝通,進行積極的健康教育,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他們正確了解糖尿病知識,使其認識到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治療需持之以恒,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礎知識和治療控制要求,學會測定尿糖,如有條件學會正確使用便攜式血糖計,掌握飲食治療和體育鍛煉的具體要求,使用降血糖藥物注意事項,堅持隨訪,按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生活制度應規律,戒煙和烈性酒、低鹽飲食,控制好血壓。講究個人衛生,預防各種感染,此外,還應囑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 病歷卡,注明姓名、病名、住址、聯系人姓名及電話等,以防 發生意外時提供方便,便于及時救治。
2.3飲食護理飲食護理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護理措施,應嚴格和長期執行。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飲食治療的重要性,制定食譜,根據血糖變化做適當調整。使患者做到主動遵守飲食計劃,合理安排飲食,鼓勵病人多吃富含可溶性食物纖維的食物,其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謝紊亂,并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每日飲食纖維素含量以不少于40g為宜。并根據患者病情情況,按中醫辨證論治,可適當配合一些中藥治療。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臨 床上一般三多癥狀并存,但程度上有輕重之別,證型有肺燥、胃熱、腎虛之別,各型在護理上 有共同點,但分型護理各有特點。上消: 病屬肺熱津傷,辯證護理要點表現為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多而頻,舌紅苔黃,脈象洪數。護理原則為潤肺清熱、生津止渴。矚患者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煩渴明顯時可用天花粉、鮮蘆根或生地、麥冬泡水代茶飲。中消:病屬胃熱傷陰,辯證護理要點表現多食善饑,消瘦乏力,大便干燥,或有口渴多尿,舌苔黃,脈滑數。護理原則為清胃瀉火、滋陰養液。可用中藥玉女煎加黃連、梔子等,煎湯溫服。便秘者,可多食蔬菜,或服用麻 子仁丸,效不佳時用番瀉葉或大黃泡水飲,并矚患者解便時作腹部按揉幫助排便。并注意飲食節制,嚴格按醫囑調配飲食。下消 :病屬腎陰虧虛者,辯證護理要點表現尿多而頻,小便混濁,色如脂膏,或有凝塊,五心煩熱,口干思飲,或有食欲增加,舌 質紅,脈沉細數。護理原則為滋陰補腎,可選六味地黃丸加減。如屬陰陽俱虛,辯證護理要點則表現為小便頻數,飲一溲一, 尿濁如脂,面色黧黑,耳輪焦干,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陽痿 不舉,舌胖質淡,脈沉細弱。護理原則為培補腎氣,方選金匱腎氣丸加減。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過勞,節制。調配 飲食時加入豬胰、山藥、豬腎、黑豆等補腎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3]。
2.4運動指導運動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積極措施之一,它能促進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應進行有規律的合適運動,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對T1DM患者,體育鍛煉宜在餐后進行,運動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并予餐前在腹壁下皮下注射胰島素以避免運動后低血糖反應。對T2DM患者適當運動有利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但有心、腦血管及嚴重微血管病變者,亦應按具體情況妥善安排如在床上做被動運動等。
2.5皮膚護理糖尿病患者皮膚抵抗力較低,一旦破損易發生感染,傷口不易愈合,因此護理人員要教育患者剪短指甲,防止劃破皮膚,預防外傷并保持皮膚的清潔。如皮膚破損應及時處理,預防各種感染,用軟毛刷牙,做好口腔護理。保暖,每日用溫水洗腳,慎用熱水袋以防燙傷,注意保持腳趾間皮膚的清潔和干燥,并選擇棉織的襪子、舒適的鞋子。可適當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循環,動作需輕柔,避免過度用力損傷皮膚,導致感染難以控制。長期臥床者需防止發生褥瘡,宜勤翻身。如下肢有壞疽,宜清創,并用普通胰島素4~8u、慶大霉素4萬~8萬u、生理鹽水2~3ml均勻灑于創面,然后用無菌凡士林紗布貼敷,無菌紗布包扎,每日換藥一次或隔日一次。換藥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6用藥護理對使用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教育病人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觀察病人血糖、尿糖、尿量、體重變化,觀察藥物療效和藥物劑量及藥物的不良反應。對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劑量一定要準確,并加強巡視,患者如有面色蒼白、頭暈、軟弱乏力、心慌、饑餓感、抽搐、煩躁等低血糖癥狀,告知醫生及時處理。需要出院帶藥注射的患者必須教會其胰島素的抽吸法、注射量、注射時間、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選擇及更換、在注射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的簡易搶救方法等。
3體會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衛生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數越來越多,糖尿病的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因此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是一項十分艱巨和關鍵的工作,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它要求護理人員除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外,還必須具有耐心、細心、恒心。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從心里、技術到家庭、社會的全方位護理,對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7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427-433.
1分階段教學查房,鍛煉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進入該階段小學期實踐的學生為我校七年制學生的第4學年,雖然已全部修完中醫基礎課程,但對于臨床環境還比較陌生。我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制定了分階段教學查房帶教方式。第一階段:帶教老師事先選好臨床病例,將小學期實踐學生分成4~5人為1個小組,由帶教老師先概述病例情況,然后進入病房示范中醫四診資料的收集,邊演示、邊口述,學生以見習、模仿為主,查房完畢,回到示教室,帶教老師對該病例進行中醫診斷、辨證分析,學生記錄要點,參與分析。第二階段:帶教老師事先選好臨床病例(同一類疾病),學生分組后,先集中于示教室,在帶教老師的引導下,小組學生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問診內容、順序的梳理,查體要求和要點,推選小組長,然后進入病房,學生自主完成病人的中醫四診資料收集,最后返回示教室,學生討論,共同完成該病例辨證分析內容,帶教老師對其過程進行點評。學生在經過以上2階段的教學查房實踐之后,能循序漸進地掌握相關疾病的中醫問診程序和辨證要點。
2病例討論,溫故知新,推陳出新
病例討論是臨床帶教的經典模式,多以臨床疑難典型案例為載體。筆者以“劉渡舟臨證驗案”等老中醫醫案為藍本,以病證為中心,選取兩則病案,在病案的講解中,采取“設問式、提問式、討論式、爭論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在病案診治的演繹中。帶教老師在分析“驗案”病因病機、治療方法和方藥應用的同時,穿插了中醫內科學相關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溫故知新,學習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的思維方法。由于老中醫的驗案直接來源于臨床的真實病例,他們的診治疾病的思維方法和遣方用藥方法體現了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和各自的特點,學生在討論學習名家驗案的同時,能認識到臨床病案的錯綜復雜,通過這種形式的病例討論,學生不僅能溫故知新,還能在理解運用原有知識的同時,推陳出新,有效地鍛煉了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3小講課臨床化,增進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小講課是臨床常用的帶教方式,通常針對某一主題,進行理法方藥縱向講解。在小學期實踐帶教的小講課中,其內容設置以常用中醫臨床辨證方法、常用中醫臨床方劑介紹等為主,橫向對比,突出臨床特色。如學生在學習中醫診斷學時,所學的中醫辨證分類繁多,包括八綱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等內容,辨證方法過于典型化,而在臨床中很難見到如此典型而辨證依據充分的病例,學生感覺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不知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的小講課中,常以臨床病例為載體,介紹運用中醫臨床診斷的辨證方法,包括如何理順病人主訴及癥狀,如何綜合運用四診資料;如何逐步辨證,找出疾病內在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類證鑒別等內容,學生聽課興趣濃厚,且更易掌握辨證方法和要點。又如傳統的中醫方劑學知識包含在方劑學中,或散見于中醫內科學、傷寒論等課程中,學生掌握方劑的形式以死記硬背為主。而小講課中病例治療所涉及的方劑內容是以病證為基礎,方劑的組成、配伍、藥物用量、煎服法等均從臨床實例中體現出來,老師在講完1個方劑后,輔以類方講解,讓學生舉一反三,明確類方的異同點,使其聽課效率高,這樣對常用方劑的掌握程度較好。
4臨床操作示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參加小學期實踐的學生其基礎知識尚不全面,且實踐時間較短,不能象畢業實習的學生一樣直接參與到多種臨床操作中。因此,在小學期實踐帶教中增加了臨床操作示范內容,內容包括如何開醫囑、書寫及借閱病史、開化驗單以及如何進行督灸、耳針、穴注、針刺、推拿等操作項目,帶教老師邊演示、邊講授,學生一對一進行模仿、訓練。與傳統的治療學課程授課方式不同,學生能親臨臨床實踐環境,集中地、近距離地熟悉和掌握臨床操作規范,目睹中醫操作的實用性,從而增強了學習中醫的自信心,提高了動手能力。
5注重全面考核,為高效率實踐保駕護航
以往小學期實踐模式主要以學生科室輪轉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見習”,臨床科室沒有足夠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帶教和培訓,考核內容不明確,助長了許多學生隨波逐流的學習態度,2周的小學期實踐沒能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通過小學期實踐改革,強化全面考核內容,考核項目主要包括考勤(占20分)、作業(占20分)、口試(占60分),重點考核學習態度和臨床實踐技能。具體包括:①考勤簽到天天記:學生考勤情況能直接反映學生學習的意愿與決心,實踐證明,通過強化記考勤制度,沒有一位學生遲到、早退。②實踐作業每日交:2周時間內,每日上午安排學生在門診或病房實踐,學生需要完成1份住院病歷或2份門診病歷,且病歷書寫質量直接計入考核內容,學生在完成常規的病房查房或門診隨診等工作后,可以選擇有特色、感興趣的病歷進行書寫和摘錄,有利于提高學生書寫病史的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③六大模塊口試考:學生在完成小學期實踐后需要進行考核,考核以口試為主,內容包括中醫四診資料收集,中醫病證辨證分型,常用方劑組成、功效、主治背誦,中醫病史書寫格式和要求,中醫常規操作示范,標準化病人考試6部分,這些內容均散見于平日教學過程中。此種考核形式的確立,使學生無法怠慢于平日的實踐,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為學生高效率的小學期實踐保駕護航。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35-02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學法簡稱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的,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法相比,PBL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因而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都在應用這一教學方法。PBL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現仍處在不斷探索階段。近年來PBL教學方法在中醫教學課程中進行了初步嘗試【sup】[2-6]【/sup】,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臨床課程,甚至一些基礎課程如《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溫病學》等。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新生普遍認為接受本課程比較困難。如何使學生更有興致、更有效地學習,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試行了結合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與同仁共勉。
1 傳統教學與PBL教學比例的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目的是掌握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認識以及防治原則等問題,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我們知道,在醫學基礎理論學習階段PBL教學法提倡以問題為引導的自主性、討論式學習,知識傳授和理解往往沒有課堂教學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響到基礎理論知識接受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遺漏一些內容或知識點。所以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授課即70%為課堂講授時間,30%采用PBL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既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四基”內容講清概念、詳解重點、講透難點,對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精講基礎理論部分而保證了基礎知識系統學習,又能發揮PBL教學方法的優勢,使學生在系統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 正確理解和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和思維方法。
2 討論問題的提出
運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設計針對課程的問題,問題設計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醫學是臨床實踐的匯總,理論也是根源于臨床,所以在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這樣基礎類的課程中是可以運用PBL教學方法,如本課程核心內容如中醫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病機等學說均與臨床密切關聯。討論問題的設計,根據階段教學內容及目標,選擇分述于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的問題,設計時應注重思維方法的橫向性引導及知識點、面的銜接,論述內容則涉及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臨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課堂討論中,我們從臨床案例中反證中醫理論,并且從中醫臨床療效中增強對中醫的信心,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sup】[7]【/sup】。
3 同學討論形式的確定
隨機將學生分組,每組人數不易過多,每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問題,使同學們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教科書或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預討論。課堂討論中輪流選擇小組主持人,各組小組主持人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和看法,本組和它組同學隨時補充,其他學生可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進而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最后讓學生對各討論組進行評定,分出優、良、中、差四種成績。這種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所有學生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學習效果。符合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實踐者。
4 教師角色的掌握
PBL教學法中教師僅起組織和引導作用。首先是討論問題的確定:在討論前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次是在課堂啟發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即拋磚引玉。第三點是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最后是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討論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也會針對這些問題查閱大量資料,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水平。
此外,建立科學評價考核系統是有效運用PBL教學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師應避免只用試卷測驗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應結合個人表現和小組表現,制定一套完善靈活的評估方法以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在評價中合理使用更專業、系統的統計方法等來逐步完善評價體系。
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研究結果表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PBL教學法有助于改進《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而PBL教學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中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摸索過程,這就需要中醫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勇于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萍,臧偉進.西方現代教學理念與策略之剖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22-24.
[2] 周,王慶其,鄒純樸,等.研究生《內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2):4-5.
[3] 王樂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學法在中醫溫病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4,23(5):43-45.
[5] 王巖,梁學林,陳瑩.PBL教學法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