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體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基礎理論體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基礎理論體質

    第1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一、選擇題

    1.在家庭電路中,從進戶開始要順次安裝下列元器件再接用電器,其先后次序正確的是(

    )

    A.

    電能表、保險裝置、總開關

    B.

    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

    C.

    保險裝置、電能表、總開關

    D.

    總開關、電能表、保險裝置

    2.如圖給出了小明設計的樓梯照明電燈的四種控制電路,其中S1、S2分別為樓上和樓下的開關(都是單刀雙擲開關).要求撥動其中任一開關,都能改變電燈原來的發光或熄滅狀態.在實際應用中最好的方案是(

    )

    A.

    B.

    C.

    D.

    3.如圖是一種試電筆的構造圖,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使用試電筆時手應接觸筆尖金屬體

    B.

    使用試電筆時手不能接觸筆尾金屬筆卡

    C.

    試電筆中的電阻可以用鐵絲代替

    D.

    當氖管發光時有微弱電流通過人體

    4.安裝大功率用電器的插座時,只在通插座的火線上接一根保險絲,而不是在火線、零線上都接,這是因為(

    )

    A.

    可以節省一個保險盒

    B.

    與只在零線上裝保險絲效果一樣

    C.

    和在零線火線上都裝保險絲效果一樣

    D.

    為了防止保險絲熔斷后插座仍與火線連通而帶電

    5.熔斷器盒內的熔絲斷了,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熔絲的額定電流太大

    B.

    熔絲額定電流太小

    C.

    用電器的功率過大

    D.

    電路中某處發生短路

    6.應該用測電筆去辨別火線與零線,決不能用手直接去接觸電線,這是因為(

    )

    A.

    手接觸火線時,手不會發光,無法辨別火線

    B.

    手接觸零線時,通過人體的電流很大,人體會觸電

    C.

    氖管發光時,一定不會有電流通過人體

    D.

    氖管發光時,通過人體的電流很小,人體不會觸電

    7.有關家庭電路的安裝原則,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各盞電燈應該是并聯

    B.

    插座和電燈應該是并聯

    C.

    控制電燈的開關應該和電燈串聯

    D.

    保險盒應裝在總開關前面

    8.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小明家來了許多客人當他剛把第二個電烤爐接入電路中時,家里所有的燈突然熄滅,電烤爐也不發熱,檢查后發現保險絲斷了.導致保險絲燒斷的原回可能是(

    )

    A.

    電路中用電器的總功率過大

    B.

    第二個電烤爐的電阻絲燒斷了

    C.

    燈泡的燈絲燒斷了

    D.

    開關接觸不良

    9.把一小臺燈的插頭插入家庭電路中的插座時,空氣開關立即“跳閘”,原因可能是(

    )

    A.

    臺燈的插頭內斷路

    B.

    插座中原來已經短路

    C.

    此時電路的總功率過大

    D.

    臺燈的插頭內短路

    10.正常用電時家庭電路中的最大電流為2.6安,那么選用的保險絲的額定電流應為(

    )

    A.

    2.5安

    B.

    2.6安

    C.

    3安

    D.

    5.2安

    11.走在曠野中的行人遇到雷電時所采取的方式正確的是(

    )

    A.

    立即躲到大樹下

    B.

    立即舉起手中的雨傘

    C.

    立即爬到高處

    D.

    立即蹲下,雙手抱頭

    12.在家庭電路中,下列情況不會造成觸電現象的是(

    )

    A.

    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觸火線

    B.

    人站在地上,兩只手同時接觸火線

    C.

    人站在地面上,兩只手接觸零線

    D.

    人站在絕緣凳上,一只手接觸火線,一只手接觸零線

    13.如圖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原則的是(

    )

    A.雷雨天站在大樹下避雨

    B.用手指觸碰插座的插孔

    C.用濕抹布擦發光的燈泡

    D.將冰箱的金屬外殼接地

    14.某家庭電路中,已有電飯煲、電風扇、電視機、電燈四個用電器在正常工作,如果用餐時,只關閉了電視機,斷開了電飯煲,那么此時家庭電路中的(

    )

    A.

    總電壓變小,總電阻變大

    B.

    總電壓變大,總電阻變大

    C.

    總功率變大,總電流變小

    D.

    總功率變小,總電流變小

    15.如圖所示,甲、乙分別為“熱得快”熱水器的簡易圖和電路圖。現接通電源,發現熱水器沒有發熱,并且熱水器上的指示燈也不亮,現用電壓表去檢測,發現熱水器A、B兩端的電壓為220V,指示燈兩端的電壓也為220V.該熱水器的問題在于(

    A.連接熱水器和電源之間的導線斷開

    B.熱水器的電阻絲熔斷,同時指示燈燒毀

    C.只是電阻絲與指示燈之間的導線發生了斷路

    D.同時發生了以上各種情況

    二、填空題

    1.在家庭電路中火線與零線之間的電壓為

    V,生活中直接接觸火線

    (選填“一定”或“不一定”)就會發生觸電事故。當家庭電路中電流超過一定限度時,

    會自動熔斷,保護電路。

    2.家庭電路中需要用額定電流為3

    A

    的保險絲,但手中只有額定電流為1

    A

    的保險絲,則解決的辦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日常用電中,需要特別警惕本來不該帶電的物體

    ,本來絕緣的物體

    ,因此應該注意:防止絕緣部分

    ,避免電線跟其他金屬物體

    4.如圖所示,測電筆正確的使用方法是____(選填“甲”或“乙”),已知測電筆的電阻約為1.1×106Ω,氖管和人體的電阻比它小得多,可以忽略,請你計算“220V

    40W”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流約為正確使用測電筆時通過人體電流的_____倍(結果保留到整數)。

    5.為防止觸電造成人身傷害,在新建的樓房里,連接各用戶的總開關上大多裝有________保護器;為避免雷電災害的發生,高大建筑物的頂端都必須安裝________,且通過很粗的金屬線與大地相連.雷雨天千萬不要在大樹下避雨.

    6.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電路中,開關閉合后,電線燃燒起來。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

    (1)甲電路中電線燃燒起來的原因是由于

    使電路中電流過大;

    (2)乙電路中電線燃燒起來的原因是由于

    使電路中電流過大。

    三、作圖題

    1.如圖所示,①請將圖中“光控開關”、“聲控開關”和燈泡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完成樓道燈自動控制電路,要求在光線較暗且有聲音時才亮;②安裝一個不受開關控制的三孔插座。

    2.小明常用的一個插線板由一個三孔和一個二孔插座組成,并帶有開關、保險絲功能.如果接入的用電器電流過大,保險絲會熔斷,所有插座停止提供工作電壓.如果開關斷開時所有插孔都不能提供工作電壓,閉合時能提供工作電壓;根據上述現象請在圖中畫出開關、保險絲和插孔的連接方式,并把插線板與電源線接通.

    四、計算題

    1.如圖所示是一個同學家里的電能表,電能表上所顯示的數值反映了他家5月初的用電情況,這時電能表的示數為多少KWh;如果電能表的表盤轉動300圈,則實際消耗的電能是多少J;從電能表上可以看出,這個同學家接入用電器的電功率最多允許達到多少W.

    2.圖甲是家用插線板

    (1)在乙圖畫出插線板內部開關和兩插座的連線,并接入家庭電路,要求:1插線板上的開關可同時控制兩插座的通、斷;2開關接通時兩插座都能提供220V電壓。

    (2)把“220V

    1100W”的電暖氣插入插座,在額定電壓下工作:

    ①流過電暖氣的電流多大?

    ②電暖氣的電阻多大?

    ③電暖氣多少小時消耗2.2kW·h的電能?

    ④電暖氣通過導線連到電路,為什么電暖氣工作時放出大量熱,而與其連接的導線卻幾乎不發熱?

    第2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1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教學相長,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1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而名著醫林,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且劉完素生于北方,風土剛燥,素體陽盛,又處宋金交戰,疫病流行,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常無療效,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2中西并重,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氣與津液的關系”,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3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連接心動圖機,記錄Ⅱ導聯心電圖,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如講授“肝主疏泄,調節生殖”時,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壓力增加,情志不暢時,會出現“肝郁氣滯”,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或男方排精障礙,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既拓寬學生視野,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聲像并茂,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5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學以致用。

    2.6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小結

    第3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摘要: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到現代生物學的許多方面,現代生物學可以闡釋中醫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具有宏觀系統性、整體性、定性性和辯證性等的中醫藥理論和醫療實踐如能和現代生物學的定量和微觀結合體來,將會是中醫藥學和現代生命科學的優勢更好的發揮。

    關鍵詞:中醫藥學;生物學

    為適應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趨勢,現代中醫人才應具有較深厚的中國優秀文化底蘊和扎實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應具有現代生物醫學基礎,橫向學科基礎,傳統文化基礎,行為和社會科學基礎,才能追蹤、占領中醫藥學發展的前沿,更好的服務于人類社會。如何實現現代生命科學理論和實踐與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卻存在著認識上、操作上和理論建構上的巨大困難,且一直是阻礙中醫發展和融入世界現代醫學的障礙。下面根據醫學生物學與中醫基礎理論和實踐的相關聯系和分析,以期對中醫現代化和改進中醫院校生物學教學有所啟發。

    1.生物學與中醫基礎理論和實踐的關聯

    1.1現代醫學模式和中醫醫學模式

    早在幾千年前,《內經》對人體疾病的的認識就不僅局限于人體本身,而是全面考察與整個生存環境的密切關系。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外在環境和內部機能的綜合效應。生存條件的生物、氣候、環境、時間、物候、地域、飲食五味、社會等因素的變動,人的內在環境的情志、體質、陰陽、氣血等的異常,兩方面的綜合變動才造成疾病的產生。因而對疾病的治療過程,《內經》所關注的不只是具體的疾病所在,而是病癥所導致的整體變化,所以診治的目的是去治療整體五臟陰陽氣血的變化(治本)。待到陰陽能夠達到平衡協調的境界,病因也就被驅除,這就是疾病被治愈的狀態(標本兼治)。并形成了和現代醫學模式相近的“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環境一生態醫學模式。”因此,中醫理論和實踐和現代醫學在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的基本觀點是統一的。

    1.2陰陽理論理論在生物學中的體現

    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領域,疾病的產生和治療都可以用陰陽的平衡和互根來解釋。陰陽學說可以拓展到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如把同化作用產生的物質歸于陰,把異化作用產生的能量歸于陽,細胞、組織的增長屬陽,變性萎縮屬陰,cAMP屬陽,cGMP屬陰等等。以cAMP和 cGMP為例,在細胞中cGMP的含量使cAMP的十分之一,但cGMP/cAMP的比值是穩定的,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研究發現細胞趨于分裂還是趨于分化取決于cGMP/cAMP的比值。在白天細胞內細胞內cGMP/cAMP的比值升高,細胞分化,分裂受抑制,機體應即耗能,機體處于陽盛狀態。而在晚上細胞內cGMP/cAMP的比值下降,機體修整,DNA合成、分化受抑制,機體處于陰盛狀態。這是中醫的陰陽平衡學說的很好體現。并且cGMP 和cAMP是一對拮抗物質,在不同的組織器官中,作用也不同甚至相反,如cAMP在平滑肌細胞中使細胞松弛;在心肌細胞中使收縮力增強。cAMP和cGMP量的調節作用是多途徑、多層次的和相互變化的。這是中醫的陰陽互根和相互的轉化的表現。

    1.3中醫學理論和實踐與生物微生態學

    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微生態平衡,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統正常的應答反應能力及其所表達的功能是構成“正氣”的重要因素。其具體表現為: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樣性明顯、優勢菌以有益菌為主。中醫瘟病學的“癘氣”就是現代生物學所揭示的病毒、細菌和真菌等。中醫脾胃病的微生態學研究表明正常人群與患者胃腸菌群的生物生態學特性有顯著差異等。

    1. 4中醫學藥性理論生物生態學

    中醫很早就注意到中藥材產地與中藥性味有關,并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現代生物生態學研究也表明中藥性味與生物生態因子有很大關系,并且由于現代中藥栽培和氣候、土壤等的變化,使中藥藥效產生了極大變化,原有中藥理論中的中藥性、味、歸經已經不符合現代中藥的性能,這些問題必將會導致重修本草,以明確現代中藥的性能,指導臨床。

    1.5中醫疾病防治與生物生態

    中醫學歷來重視 “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并認為疾病的發生,一是因人體的正氣不足或功能紊亂;二是因邪氣侵入人體。因此,中醫的治病原則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即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因時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因地制宜”;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稱謂“因人制宜”等。這些無不體現中醫防治疾病的生物生態觀。

    2. 中醫藥汲取現代生物基礎和改進中醫院校生物學教學將會是中醫和現代生命科學地的優勢更好的發揮

    由以上五點可以看出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到現代生物學的許多方面,現代生物學可以闡釋中醫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如果具有宏觀系統性、整體性、定型性和辯證性等的中醫藥理論和醫療實踐的能和現代生物學的定量和微觀結合體來,將會是中醫和現代生命科學地的優勢更好的發揮。如果在中醫院校生物基礎教材或相關基礎學科里加入中醫藥學和生物學的相關聯系和分析并不斷改進,或者教師能夠在生物學的教學中有機的融入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僅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醫,了解和認識中醫的科學性,也會對如何實現現代生命科學理論和實踐與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認識上、操作上和理論建構上的困恢和消除中醫藥融入世界現代醫學的障礙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對發展中醫特色和優勢,促進中意現代化進程和培養中醫現代化接班人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潘遠根.《內經》創立的生態醫學模式[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第25卷第4期:22-23

    第4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關鍵詞】 原發性痛經; 體質; logistic回歸; 中醫

    中圖分類號 R271.1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2-000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of female physical fitness and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Shunyi area of Beijing.Method:Adopt the method of cross-sectional study collected shunyi district health survey data of 877 cases.Used the homemade TCM constitu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the application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 for 9 kinds of physical types (flat and quality,qi deficiency,yang deficiency,yin deficiency,phlegm and dampness,dampness heat,blood stasis,qi stagnation,special intrinsic quality) to determine.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imary dysmenorrhea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type of constitution.Result: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marital status,type of work,education degree,Logistic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was selected to the two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size was divided into qi stagnation,blood stasis,the OR and 95% CI respectively for 2.13(1.63,2.97) and 1.52(1.13,1.81).Conclusion: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s are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 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 Body constitu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hinese medicine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unyi Branch,Beijing 1013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2.001

    體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是個體生命過程當中,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1]。體質學說認為,疾病的發生與體質的類型具有相關性,中醫體質學實際上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一部分,是以中醫辨證論治體系揭示的證候分型和論治方法為基礎的[2]。中醫體質學說在王琦教授的帶領下快速發展,關于體質與相關疾病的相關性的研究逐漸增多[3-5]。本研究依據已經成熟的標準化的中醫體質量表結合本地區的特點自制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婦產科中醫體質調查量表,對2012年3月-2015年3月就診的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從而為探討體質類型與原發性痛經的相關性提供了一個可用于分析的數據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就診于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婦產科門診的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查。共回收調查問卷1059份。建立epidata 3.1數據庫,對1059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剔除不合格問卷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問卷共182例,本次研究實際納入877例對象。其中年齡最小12歲,最大50歲,平均(27.23±15.29)歲;婚姻情況:已婚448例(51.08%),未婚382例(43.56%),離異或喪偶等其他婚姻情況47例(5.36%);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358例(40.82%),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390例(44.47%),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129例(14.71%);工作類型:服務行業人員241例(27.48%),在校學生209例(23.83%),單位職員186例(21.21%),技術人員、農民、無業等其他工作類型241例(27.48%)。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制定調查問卷,采用現場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橫斷面研究。被調查者在醫生的配合下獨自填寫問卷,或者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由調查者填寫問卷。在進行問卷調查前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調查內容 主要涉及一般狀況、體質類型以及健康情況。本次研究主要選擇納入研究對象的年齡、婚姻情況、工作類型、受教育程度、痛經的程度及持續時間和體質情況。采用自制的體質調查表進行中醫體質調查,該量表由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個亞量表構成,每個量表總數不同,總分均為100分。

    1.2.3 診斷標準 中醫體質診斷按照參考文獻[6]實施。原發性痛經的診斷依據參照《婦產科學》中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

    1.3 統計學處理

    按照中醫體質調查表的得分,對每一個研究對象的體質類型采用判別分析法判定;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選擇與原發性痛經呈正相關的體質類型,以α=0.05為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使用R package(3.2.2)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人群原發性痛經的分布特征

    877例研究對象中,原發性痛經患病人群356例(40.59%),健康人群521例(59.41%)。不同年齡、婚姻情況、受教育程度和工作類型的人群原發性痛經的患病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不同中醫體質類型原發性痛經的患病情況不同,原發性痛經患病率較高的前5位體質類型是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見表1。

    2.2 原發性痛經患者中醫體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為了尋找影響原發性痛經患者的主要體質因素,以是否患痛經為因變量,以體質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入選了5個因素,按對原發性痛經的影響程度的大小依次為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控制年齡、婚姻情況、工作類型和受教育程度因素后,應用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僅氣郁質、血瘀質進入模型。見表2。

    3 討論

    體質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70年以來,體質學說及基于中醫體質理論的研究獲得了快速的進展[7]。中醫體質學說是植根于中醫基礎理論之上的,以各種人群的體質特點、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征為研究對象,從而分析不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疾病狀態、病變性質以及疾病發展過程中的趨勢,用于指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學說[8]。中醫體質與許多疾病相關,體質狀態決定了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趨勢[9]。本研究結果提示,氣郁質、血瘀質是原發性痛經的主要體質影響因素。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這是中醫學中對痛經的最早認識。痛經一詞首見于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痛經郁傷,氣血滯”。中醫學基本理論認為,原發性痛經的主要病機在于“不通則痛”或者“不榮則痛”,其證又有“實”和“虛”之分,由于婦女在正氣不足,氣血虛弱時,遭遇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而引發氣血運行失暢,子宮經絡阻塞不通,因而導致月經排出不暢,不通則痛,發為痛經[10]。中重度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病機主要為外感寒邪導致的寒濕凝澀胞宮[1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氣郁質和血瘀質是原發性痛經的主要體質影響因素,符合原發性痛經發生的病機規律。

    氣郁質是長久的情緒不適、氣機郁結造成的,體質狀態主要表現為內向、敏感、多疑。通常由于先天遺傳、情志刺激、遭受驚嚇恐嚇、所欲不得、憂思愁慮等原因導致長期氣機失暢,郁而不達,日久所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逆亂,影響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形成多種疾病[12]。痛經的本質是血不暢,而關鍵在于氣不通[13],因為氣滯易引發血行不暢致血瘀,血瘀易致氣行不暢,二者相為因果,故調理氣血是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關鍵所在。臨床上常選用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四逆散、逍遙散、失笑散等理氣活血的方劑加減[14],遣藥以柴胡、枳殼、香附、赤芍藥、郁金、姜黃、當歸、陳皮、川芎、桃仁、紅花、益母草、延胡索等藥物相伍為用,其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常必選之[15]。

    血瘀質是指體內有血液運行不通暢的潛在傾向或有瘀血內阻的病理基礎,并呈現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體質狀態。近來文獻[16]研究發現,痛經的形成主要是由瘀所引起,或由寒致瘀,或由滯成瘀,或由濕熱致瘀,或由虛致瘀[17]。而大量基于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表明,原發性痛經血瘀證的產生可能與前列腺素和β-內啡肽的變化、性激素、肽孤啡肽(OFQ)等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微循環障礙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等密切相關[18-20]。

    本研究發現,氣郁質和血瘀質是最容易發生原發性痛經的體質類型。文獻[21-23]研究認為,原發性痛經的主要中醫證型為氣滯血瘀型,這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而氣滯血瘀證的發生可能與神經生長因子(NGF)、致痛物質5-羥色胺(5-HT)的升高有關[24]。

    本研究僅選取的北京順義地區的部分人群進行調查,因此氣郁質和血瘀質的研究結果不能代表整體原發性痛經的體質類型,不同的地區分布,不同的民族或者不同的飲食結構可能存在不同的體質類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擴大樣本量,合理的設定暴露因素,進行多地區大樣本的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2]袁冰.試論中醫體質學的發展趨勢及其歷史地位[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9-11.

    [3]申弘,凌琪華,楊濤,等.慢性HBV感染相關疾病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48(9):12-16.

    [4]姚海強,李玲孺,張曾亮,等.基于中醫痰濕體質探討代謝紊亂相關疾病危險人群的健康管理[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6):1327-1330.

    [5]張薏,周晨,潘小芳.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中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7):1556-1559.

    [6]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樹.中醫體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7):651-654.

    [7]周少林,戴小麗.中醫體質學說在“治未病”中的應用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3):448-451.

    [8]甘澍,黃欽展,王樹聲,等.泌尿系結石成分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研究[J].新中醫,2015,44(8):101-103.

    [9]王琦.論中醫體質研究的3個關鍵問題(下)[J].中醫雜志,2006,47(5):329-332.

    [10]王見,康林林,吳明峰,等.王道全辨證推拿治療痛經經驗[J].河南中醫,2011,31(5):471-472.

    [11]劉玉祁,佘延芬,朱江,等.基于調查的中重度原發性痛經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57-61.

    [12]章瑩,王飛,史話躍,等.氣郁質與中醫肝系亞健康狀態關系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3):679-681.

    [13]信靖,楊在綱.調氣法治療痛經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1):54-55.

    [14]王秋霞.芍藥甘草湯合失笑散加減用于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0):55-56.

    [15]李龍驤.從調氣血論治痛經的用藥體會[J].河北中醫,2010,32(10):1499-1500.

    [16]陳瓊,張婷婷.原發性痛經相關因素與治療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13,34(20):3208-3211.

    [17]吳小麗.消積沖劑治療濕熱瘀阻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122例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28-29.

    [18]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血瘀證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6):839-840.

    [19]楊愛萍,陳群.原發性痛經患者瘀血舌象與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3):331-333.

    [20]于杰.失笑散加味對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10,41(6):9-10.

    [21]張紅,宿生國.痛經舒方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50例臨床觀察[J].新疆中醫藥,2010,28(4):16-18.

    [22]宋李冬,錢定廣,胡蘋,等.痛經Ⅰ號方口服與外敷方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5例[J].陜西中醫,2012,33(1):58-60.

    第5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體質調控就是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體質分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體質類型進行的相應調養、治療,通過后天因素來逐步改善患者的體質,以達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偏頗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將疾病消除在萌芽狀態。

    1 體質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1.1 體質的特點 體質是指人類個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它稟受于先天,受后天影響,通過人體形態、機能和心理活動的差異性表現出來[1]。具有普遍性、復雜性、全面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因為每個個體都存在體質,無一例外,人類的體質千狀萬態,復雜多樣,全面地體現在人體功能和形態的一切方面,并在個體表現的時間上是不間斷的。

    1.2 影響體質的因素 在一定意義上說,體質是相對穩定的,它不同于人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某些臨床證候類型。因為后者是表現為短期內劇烈變化的病理反應,它是可以很快改變的,而體質一旦形成則不易很快改變。體質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現為功能、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人的體質特點或隱或現地體現于健康和疾病過程中。先天稟賦是人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體質狀況如何,往往直接影響子女的體質,這是人的體質形成的第一個要素。體質稟受于先天,受后天的影響,先天稟賦決定著個體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和個體體質的特異性,后天各種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機體體質有所改變。它的發展與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因素的影響,人在后天生活過程中,要攝入飲食,進行勞動,參與社會活動,還要結婚生育,內有精神情志的作用,外有氣候環境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將影響人的體質。凡攝養有度者,則可彌補先天之不足,使體質由弱變強,盡其天年而得長壽;攝養無節者,則先天稟賦雖足,而因過度損耗,使體質由強變弱,加之疾病,往往早衰,甚至夭折。因此,體質調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變化及其預后和轉歸[2]。體質決定個體對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體質反映了機體自身生理范圍內陰陽寒熱的盛衰偏頗,這種偏頗決定了個體機能狀態的不同,因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親和性、耐受性不同,即所謂“同氣相求”[3]。一般而言,偏陽質者多具有偏于亢奮、偏熱、多動等特性,多能耐受陰邪而易感受風、暑、熱等陽邪而發病,出現實熱性證候;偏陰質者多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靜等特性,多能耐受陽邪而易感受寒、濕等陰邪發病,出現實寒性證候。

    2 體質調控的源流及重要性

    2.1 體質調控的源流 體質雖是相對穩定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質是可以調控的,體質調控在病證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體質的特殊性決定著發病后臨床“證候”類型的傾向性,“證候”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反映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本質的癥狀和體征。它的特征中包含著體質的特征,故中醫臨床將判斷體質狀況視為辨證的前提和重要依據,體質調控成為辨證論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進一步拓展、延伸是個性化治療的內在依據。其實,體質調控的思想在古代中醫文獻中早已論述。如《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是體質調控思想的最早體現。后世醫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醫門棒喝》說:“治療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而后方能調之使安”進一步論述了體質調控思想。

    2.2 體質調控的重要性 體質調控就是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體質分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體質類型進行的相應調養、治療,通過后天因素來逐步改善患者的體質,以達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偏頗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將疾病消除在萌芽狀態。鑒于體質因素在病證形成中的關鍵作用和體質的可調性特點,在臨床辨證時,必須充分考慮體質特征,并針對體質特征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積極地改善修正其體質,從根本上糾正人體臟腑的偏盛偏衰,根據患者不同體質特征而采取不同的治療用藥、飲食宜忌、養生保健等調控體質的方法,將充分體現依據人體的生理病理特殊性來防治疾病的中醫個體化診療的思想,符合當今醫學模式發展的趨勢,進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9:124.

    第6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關鍵詞】 飲食;藥物;護理;應用

    1飲食與藥物的配合

    1.1辨證配膳:中醫基礎理論認為疾病性質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即“八綱”,這是辨證施護的理論基礎。食物有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在調配膳食時,應使食物與疾病性質相適應,應遵照“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如寒證給予溫性飲食,熱證給予涼性飲食,陰虛宜用清補之品;陽虛宜用溫補之品等。

    1.2食藥搭配要得當:食物和藥物若搭配得當可相互加強作用,起到良好的預防疾病和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如羊肉生姜湯中羊肉得姜配合可加強溫補之功,可治療虛寒性腹痛;赤小豆鯉魚湯,可互相加強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腫的治療;山藥粥長期食用可以健腦益智,調整人體免疫功能。食物與藥物性味搭配不當,也可以起反作用。如土茯苓忌茶,地黃、參類忌蘿卜;白術忌桃、李子、大蒜;羊肉忌半夏。

    1.3以食代藥:有些食物直接能夠治療疾病,可以代替藥物。如山楂經常食用可以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生大蒜能殺菌,抑制病毒,防治呼吸道、腸道傳染病;芹菜汁能降壓;藕汁能清熱、涼血、止血;卷心菜熟食可健胃緩痛,對胃潰瘍恢復有益,生食能抗甲狀腺素。

    2飲食宜忌

    2.1食物四性五味對五臟疾病的宜忌:食物四性為寒、熱、溫、涼,五臟疾病應注意宜忌。病在心,忌溫食;病在脾,忌飽食;病在肺,忌寒食;病在腎,忌熱食。食物的五味對臟腑疾病亦有宜忌。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2.2飲食對不同體質、性別、年齡病人的宜忌:人的體質不同,飲食宜忌也有差別。如體胖多有痰濕,宜食清淡、化痰食物,如蘿卜、花菜、杏仁、百合、雞蛋。體瘦多為陰虛,血虧津少,宜多食滋陰生津補血食物,如菠菜、西紅柿、油菜、肝、心、大棗、荔枝等。老年人脾胃虛弱,宜食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食物。

    第7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摘要】 本文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比較,闡明中西醫差異的實質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并指出以“中醫西醫化”來發展中醫,結果只能是異化它類。要想實現中醫學的卓然自立,只能從思維方式上尋找突破。具體做法是:理論研究,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基礎教育,培養中醫思維;臨床實踐,夯實中醫思維。

    【關鍵詞】 思維方式;差異;中醫學;發展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歷經歲月更迭而生生不息,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它有過輝煌的過去,為祖國的衛生健康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在西學東進的勁風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東方智慧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醫西醫化”的思潮幾乎將中醫淹沒,眼下有必要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理清中西醫的本質、特點、優勢及缺陷,探討中醫發展方向。

    1 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

    “任何一種醫學都是文化,與其特定的思維相聯系”[2]。中西醫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框架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注重整體、功能、直覺的思維;西醫的思維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學、科學的基礎上,注重分析、結構、實證的思維。

    中醫是整體-類比思維,西醫是個體-分析思維。中醫不但將人本身各部分之間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基礎上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事物融為一體,即“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西醫的分析還原論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高級運動是由低級運動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細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儀器對原子、分子、基因等離子進行微觀的分析。

    中醫是動態-功能思維,西醫是實體-結構思維。“中醫類比之象是動態、功能之象”[3]。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實體結構。“左肝右肺”絕非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肝”與“左”具有上升的陽性功能,“右”與“肺”具有下降的陰性功能。西醫認為,一切現象、表現都是某個實體的存在,對于病情的解釋一定要找到一個什么“體”(支原體,抗體,線粒體)、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陰性,陽性)并結合結構作為診斷的依據 [1]。同時借助于人體解剖學,對人體的病變部位做精準的結構把握。

    中醫是直覺-體悟思維,西醫是實證-量化思維。中醫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是通過直覺體悟獲得的,臟象、經絡學說體現了這一點,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醫則運用現代儀器,直接從病變部位攝取質方面的材料進行病變機理的實證,并測定定性、定量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

    中醫的整體、辯證的思維雖是宏觀、系統的,但與現代醫學相比,已顯得粗糙、籠統和模糊;其動態功能的思維使體系封閉成一體,難以證偽,正確性高,準確性低;其直覺思維不是嚴密、理性的公理系統,重體悟不重論證。西醫重個體、分析的思維,忽視整體以及個體間相互關聯,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體-結構思維是客觀、科學的,卻割裂了人體原有的橫向聯系,顯得呆板、機械;其實證-量化思維帶有程式化的傾向,以統一標準看待有差異的個體,結論往往有偏差。通過對照可知,思維方式決定下的中西醫是大異其趣,各有利弊。這從理論上辨明:用西醫的價值體系、思維方法來評判、懷疑甚至否定中醫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2 中醫學發展的思考

    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凸顯其思維的優勢,為中華民族的養生、保健、預防、治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醫傳入以來,中醫學出現了衰退跡象。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主觀方面,缺乏對中醫精髓的繼承、深挖;客觀方面,西方科學思維滲透、銷蝕的結果。這使得中醫學在發展道路上步履維艱。目前,最大的危機是中醫西醫化[4]。當務之急,中醫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醫自己表達的“語言”,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給中醫學的發展提供適合的土壤[1]。

    理論研究方面,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傳統中醫從整體、宏觀、動態、辯證、聯系上認知生命,是中醫的強項。但也應看到中醫不重量化、分析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生理病理上細節不清、結構不明、定量不夠、診斷辯證上帶有較大的模糊性,理論框架的萬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醫學發展的緩慢[2]。中醫學應該在堅持其傳統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借鑒西醫學的思維方式,強化微觀性、分析性、邏輯性來彌補先天不足的問題。即在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主導下,科學納入分析還原思維,將中醫樸素的系統論思維改造為現代系統科學思維。這有利于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宏觀與微觀及宏微觀結合上進一步發展中醫[5]。

    教育方面,培養中醫思維。中醫學思維的培養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識結構,科學設置中醫課程。中醫學是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者相互交融的體系[4],其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中醫學文化、哲學思想和醫療技能。其次,調整中醫課程比重。中醫院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應以中醫課程為主,把中醫知識結構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其余可安排選修課,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式才可能由西醫思維定勢轉變為中醫思維。再次,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除講授傳統中醫基礎知識外,還應將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及認識論、方法論等貫穿其中;最后,實現中醫經典理論的“現代化”,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全面領悟中醫學的精神實質,自覺形成中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人應有相當的中醫文化底蘊,如果中醫人自身學養有了問題,比什么都可怕[1]。

    臨床方面,踐行中醫學思維,進行理論創新。現今,中醫臨床采用的是西醫思維方式,運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這種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醫治療,實際上已偏離中醫的傳統思維,最終導致臨床治療的西醫化[5],這從原點就掉進西醫思維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險的。中西醫是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強硬拉在一起,結果只能是兩張皮。我們倡導,在臨床上,診斷、治療運用中醫思維,積累經驗,創新中醫學理論。當然,中醫學理論創新必須按自身的發展規律,堅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維特點、學術價值主體,這樣方可卓然自立,否則將異化它類。如近30年臨床研究所創立的中醫體質學,升華了中醫學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促進了基礎理論以及臨床醫學的發展。具體體現為:使病與診在人體交叉關系上得到闡明,推動中醫病因病機、辯證論治與方法干預的深入研究,拓寬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范圍 [1]。同時,其“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不僅實現了中醫診斷手段的多樣化,而且向精準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理論的特質與路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醫思維研究與中醫思維方法學[J].中醫藥學刊,2003,21(11):1832.

    [3] 張其成.論中醫思維及其走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4):10-12.

    [4] 劉吉.中醫發展現狀及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3(2):5-7.

    第8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大學教育;教育教學; 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6.189

    1 中醫的概念

    若想對中醫的概念做較為透徹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對中醫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誤區。很多人可能認為中醫就是用中國傳統手法醫病救人,只屬于醫術的范疇。其實,醫病僅僅是中醫領域中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中醫的理念遠超過治病養生的范疇,囊括了為人、修身、成功等哲學文化范疇。

    中醫即中和之道,行事為人符合規律。其本質是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1]中醫是唯一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得如此完美的中華文化,其余如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對人的生存皆無實用價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實用價值的部分也被中醫所吸納。中華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醫則是包容體現之大成者。

    說到中醫,就必須要提及“中醫人”這個概念。中醫人是將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展示給人們的群體,是中醫之踐行者,是中醫之守護人。中醫作為自然調控的手段,中醫人已不再是單獨的治病救人,其承擔的更多的是天地對生命的宏觀調控職責。中醫治病講究“平治于權衡”,而圣人治世講究“平天下”,二者極其相似,都是體現天地間宏觀調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2]

    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狀態,解病人之危,;中醫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用生命闡釋著對中醫理解。真正的中醫人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可以達到人的最高體現,而且其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協調。當代大學生若掌握一定的中醫知識,必然對其窺視生命之真諦有巨大的帶動力。

    2 中醫理念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中醫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三點:中醫是為人之道、中醫是成功之道、中醫是健康之道。身體和心靈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體和心靈二者的關系是互為影響,互相效力,通過一種合宜方式,二者將會共同促使一個人的身心達到一種平衡健康的狀態。中醫就是這個促進身心達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醫之道并真正活出來,融匯在每日的生活中,將會從本質上扭轉一個人原本可能混亂迷茫的生活狀態,朝向積極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 中醫是健康之道

    對身體中醫養生是指通過未病先治的理念,通過一些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的目的。中醫養生其實很簡單,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與日常生活無關的事,養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探討的是飲食方面。因為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飲食的原則: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糾人體之偏。中醫治病是用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所以中醫養生主張用食物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

    第二要順應四時。按照《黃帝內經》說,順四時,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3]

    第三要調暢情志。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兩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與人,同樣人的情緒變化有利有弊。情志養生即指通過有目的地激發某種情志變化,可選擇性地矯正太過情志所造成的氣機紊亂,使即將破壞的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說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思傷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樣的個性,就是過悲,悲傷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癆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訴我們要依照正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才能延年益壽。

    向學生普及中醫學與健康養生有關的知識,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當下時代各種不良環境、生活習慣及社會潮流的影響下,樹立中醫養生觀念,落實到自身的點滴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帶動學生從身體到心靈的健康素養的提升。

    2.2 中醫是為人之道

    何謂“養心”?中醫中的《黃帝內經》認為是“恬淡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長壽之道。[4]

    德者養心“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也是養生的手段。[5]

    仁者養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個人如果能達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松,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6]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樣,保持高貴的天性,卻甘愿將姿態放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哲理養心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復磨煉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理念,能夠促使他們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學習,講究生活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

    3 將中醫學理念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從專業設置和教師培養方面將中醫學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在專業設置方面,可先將有關中醫的精華及基礎知識有關的書籍作為選修課程納入高校教學專業設置當中。給予中醫知識一定的學時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和老師進行培訓和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中醫這門學科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程,而是一門和必修課幾乎等同的重要課程。在教師培養方面,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中醫知識上獲得學術、身心甚至生命層的改變,首先應從教師入手,對教師隊伍進行中醫學術知識的培訓。這個培訓不應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與教學相結合,貫穿于每一個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中。這樣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師對中醫知識有一個不斷積累和融會貫通的過程,從而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學習中醫,對教師本身的身心靈也帶來了福音,使教師能夠將所學的做人之道行出來,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此外,由于中醫作為一門課程,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同樣新穎。這大大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懂、學生都不懂而只能跟著老師走的節奏,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教師謙卑受教、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心態,在學生面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隨時和學生交流學習的心得。

    4 結 論

    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狀態,解病人之危,;中醫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用生命闡釋對中醫理解。真正的中醫人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可以達到人的最高體現,而且其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協調。當代大學生若掌握一定的中醫知識,必然對其窺視生命之真諦有巨大的帶動力。

    參考文獻:

    [1]童瑤.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華.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12.

    [3]孫廣仁,劉家義,張安玲,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解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5-40.

    [4]楊威,于崢.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主體發展的思考[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9(2).

    第9篇: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范文

    人文在古時指禮樂文化,在現代則是指各種文史哲的知識。作為中醫藥院校的中醫青年來說,人文當然還包括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了解,因為中醫學理論體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全人類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中醫基礎理論闡釋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應用;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精氣血津液神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病因學說、發病學說、病機學說等等。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可以使中醫青年更加堅定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學價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覺悟中醫藥文化,繼續增強和提高對中醫學發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來提高素質。從廣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品格;從狹義上來說,人文素質包括知識和能力的內化,體現為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的形式,以人文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為主要載體,加之環境的熏陶,在此基礎上來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因此,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中醫青年的文化知識、理論修養和道德情操,教會中醫青年如何做人做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結果。

    二、中醫青年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方略

    科學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猶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舉人文精神的旗幟,不斷對自己進行批判和反省,倡導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教育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教育是我們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所強調的教育理念。中醫青年如何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們開展素質教育重點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增開必要的素質教育課程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雖然素質教育不等于知識傳授教育和能力培養教育,但知識結構的優化、能力結構的完備,卻是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更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其成為具有學術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要努力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特色鮮明、覆蓋面廣、設置科學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中醫藥院校應將人文素質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必修和選修的形式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使我們的中醫青年真正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體的課程有:《軍事理論》、《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溝通與禮儀》、《經濟與管理》、《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等,通過一系列課程的修讀達到拓展知識、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學會做人的目的。

    2.大力開展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加強人文校園環境建設。濃厚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建設旨在通過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中醫青年的人文素質,因此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比如中醫藥院校可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設立傳統文化、國學學習社,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舉辦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競賽以及書法、繪畫、寫作、文藝等各種競賽活動,加大素質教育的評優和獎勵力度來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人文氛圍的鑄造對人文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人文氣質是通過長久歷史文化熏陶出來的,因此,除了開展常規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外,還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開展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鼓勵、支持中醫青年成立學習小組和興趣小組,引導他們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

    3.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中醫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惑”,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傳道”排在“授業”與“解惑”之前,說明教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良好的品質,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我們的中醫青年教師更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作為從事人文教育、藝術教育和科學普及教育的教師尤其要主動參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參加集中培訓、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形式,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另一方面,可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通過報課題、寫論文、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探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方法,不斷總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經驗。作為專業課教師,可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知識的講授中,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用自身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精神風貌,健康的生活哲學,寬廣的胸懷氣度,高尚的思想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影響和熏陶學生,逐漸探索一條融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質的途徑和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777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