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寶寶的早期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乳腺癌;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
乳腺癌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和改良根治術等手術方法是當前治療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比較兩種手術方法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乳腺外科住院手術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6~67歲,平均(36.5±5.4)歲。患者均經B超、鉬靶X線、術后的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早期乳腺癌,且排除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和雙側乳腺癌的患者。
1.2 研究分組 根據患者當時采用的手術方法分組,其中保乳手術患者41例,改良根治手術45例。保乳手術患者平均年齡為(38.4±6.1)歲,改良根治手術患者平均年齡為(35.7±7.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具有可比性。
1.3 手術方法
1.3.1 保乳手術組 保乳手術患者需滿足以下條件:患者乳腺腫瘤的直徑
1.3.2 改良根治術組 根據大小及腫瘤所在部位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橫梭形或縱梭形切口。一般應距腫瘤邊緣3 cm以上做切口,皮膚切開后將皮瓣游離,自內下向外上分離出乳腺及深部的胸大肌筋膜,切至胸大肌外緣。解剖鎖骨下血管,行腋窩胸大肌和胸小肌淋巴結的清掃術。術后沖洗創面,放置引流管,縫合皮膚,包扎切口和腋下。
1.4 術后綜合治療所有 患者術后均常規進行放療和化療。放療在手術后1~5 d內進行。對于無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采用45~50 gy的全乳照射劑量照射患側乳腺及胸壁,對瘤體床追加10~15 gy照射;對于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患者,
采用50 gy劑量照射鎖骨上下區,25 gy的劑量照射內乳。化療采用CMF或CAF方案,3周化療1次,共行6個療程。對于ER(+)患者在化療結束后進行內分泌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
2 結果
2.1 隨訪結果 術后進行1年隨訪,保乳手術組40例完成隨訪,1例失訪,失訪率為2.4%;改良根治術43例完成隨訪,2例失訪,失訪率為4.4%。兩組失訪率的比較,χ2=0.26,P=0.61>0.05。表明兩組失訪率沒有差異。
2.2 治療效果 保乳術組患者隨訪1年后,生存39例,生存率為97.5%,復發3例,復發率為7.5%,轉移2例,轉移率為5.0%;改良根治術患者隨訪1年后,生存40例,生存率為93%,復發1例,復發率為2.3%,轉移1例,轉移率為2.3%。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χ2=0.91,P=0.34;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1.21,P=0.27;兩組患者轉移率比較,χ2=0.43,P=0.51。可見,保乳術和改良根治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復發率和轉移率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當前,乳腺癌發病率呈現逐漸增多和年輕化的趨勢。改良根治手術對患者美觀有影響,成為多數年輕乳腺癌患者的一個重要煩惱。近年來隨著患者對形體美的要求,保乳手術逐漸發展起來。Ronald等[1]指出,改良根治手術通過對組織的切除達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影響了患者的形體美,不容易為患者接受;而保乳手術正適應了患者對美觀的要求。
保乳手術適應了當前女性對美觀的要求,但其手術治療效果如何呢?本文對保乳手術和改良根治術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的生存率、復發率和轉移率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這與相關研究結果是一致的[2]。可見,保乳手術能取得與改良根治手術類似的療效,且滿足形體美的要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Ronald D, Miller. Anesthesia.5th Edition.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1771.
[關鍵詞] 乳腺癌 早期 保乳手術 改良根治術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2(b)-014-03
The clinical efficacy comparison ofconserving therapy an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breast cancer
LIANG Jinlong, FENG Jinfa, YANG Yong, MA Chunlei, LI X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Nang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Provincal Hospital,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serving therapy an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early breast cancer. Methods: 56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28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used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alone, compare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group had short operation time, less bleeding, shorter hospital sta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and the cosmetic results comparing that of the two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Early; Conserving surgery;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乳腺癌占整個乳腺腫瘤的80%。目前對于乳腺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冶療為主導,乳腺癌的手術治療應考慮局部及區域淋巴結的最大可能控制,及外形與功能接近正常的程度[1]。目前保乳治療已經成為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術方式之一。本文旨在比較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療與改良根治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56例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年齡28~55歲,腫瘤部位:左側34例,右側22例;外上象限24例,外下象限18例,內上象限14例;病理診斷:浸潤性導管癌26例,導管內癌16例,髓樣癌10例,黏液腺癌4例。TNM分期:Ⅰ期20例,Ⅱ~Ⅲ期30例,Ⅳ期6例。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中符合保乳手術標準28例作為治療組,同期采取改良根治術的2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腫瘤臨床分期、腫瘤部位和病理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治療組應用保乳手術切口沿乳暈邊沿與皮膚交界即正面外下、外上、內上限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保留正面內下限皮膚與乳暈的連接,然后以7、3兩點為起點,平行向內下方向切開,至胸骨旁,兩平行線寬3~5 cm,長5~7 cm,切口深度與乳暈線切口深度一致,沿切口與皮下組織剝離至胸骨旁,保留皮膚全層,下方視情況可適當保留一些皮下脂肪組織。然后行乳腺癌灶切除根治術。
1.2.2 對照組應用改良根治術可采用橫月牙形、縱梭狀切口,切口應距腫瘤邊緣3 cm以上。游離皮瓣切開皮膚后,游離的范圍同Halsted根治術。自下內開始向上外將乳腺連同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并分離,直至胸大肌外緣下。將翻起的乳腺向外拉緊,將胸大、小肌向內牽拉,沿胸大肌外緣與乳腺組織分界處縱向切開,暴露胸大、小肌間的脂肪及淋巴組織(Rotter淋巴結),將其全部清除。將胸小肌向內、向上提起,鎖骨下血管、腋血管全程暴露,從鎖骨下靜脈入胸處開始,沿鎖骨下靜脈下緣解剖,結扎切斷所有向下分支。將腋靜脈周圍的淋巴脂肪組織連同肩胛下肌群的筋膜全部清除,行Auchincloss手術,也可切除胸小肌行Patey Dyson手術[2]。
1.3 美容評定標準[3]
優:外觀正常,雙乳對稱,兩側水平高度相差≤2 cm,外形與對側無明顯差異。良:雙乳對稱,外形基本正常或略小于對側,兩側水平高度相差3 cm。差:雙乳明顯不對稱,兩側水平高度相差>3 cm,外形較對側明顯縮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整理與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析應用t檢驗和χ2檢驗,P
2 結果
入選的56例乳腺癌患者手術順利,傷口均Ⅰ期愈合。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兩組美容效果比較,治療組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術后隨訪平均0~3年,3年內每3個月隨訪一次,以后每半年隨訪一次。兩組的復發率及1、3年的總生存率及無病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治療組中1例患者術后17個月出現肝轉移,經化療于術后32個月死亡。對照組中2例分別于術后21、24個月出現肝轉移、腦轉移,無局部復發灶,給予放、化療,于術后36個月死亡。見表3、4。
表1兩組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Tab.1Comparison of surgical obersvation indicator in the two groups
表2兩組美容效果比較[n(%)]
Tab.2 Comparison of cosmetic results in the two groups [n(%)]
表3兩組復發率與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n(%)]
Tab.3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two groups [n(%)]
表4兩組總生存率及無病生存率比較(%)
Tab.4 Comparison of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in the two groups (%)
3 討論
乳腺癌是普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居婦女各類惡性腫瘤之首,且發病年齡呈低齡化趨勢,已成為威脅我國婦女健康的主要婦科疾病之一。目前手術仍是唯一可能治愈乳腺癌的方法,所以對于早期乳腺癌手術切除腫瘤是首選治療方式。目前臨床常用的乳腺癌手術的治療方式大體上有5種術式,即乳腺癌根治術、乳腺癌擴大根治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單純切除術及部分切除術[4-5]。
作為一種標準乳癌根治術的改良術式(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已經為全世界的外科醫師所采用。乳腺癌的改良根治術包括兩種術式:保留胸大肌的佩蒂手術;保留胸大肌及胸小肌的Auchincloss手術。該術式保留了胸大肌或同時保留胸小肌,對腋窩淋巴結的廓清與一般根治術同樣進行。目前,主要用于臨床Ⅰ、Ⅱ期的患者,尤其病灶位于的外側、腋窩處淋巴結無轉移者。
保乳手術即部分切除術主要有象限切除、腫瘤單純切除和腫瘤擴大切除術[6]。保乳手術的目的是既要保持滿意的乳腺外觀,又要在控制局部復發和生存率方面與根治性全乳切除取得一樣的效果,同時術后放、化療又可降低局部復發率。應嚴格掌握保乳手術指征:①Ⅰ~Ⅱ期乳腺癌;②腫瘤直徑≤3 cm;③周圍型腫瘤,距乳暈≥2 cm;④腫瘤邊界較清楚;⑤患者有保乳愿望,并有隨訪條件。若有膠原血管性疾病者,多中心病灶不宜保乳,適應證:①早期和臨床Ⅰ、Ⅱ期乳腺癌,單發腫塊,原發腫瘤≤3 cm。②腫瘤位周圍象限,腫瘤邊緣距乳暈邊緣≥2 cm。③嚴格考慮腫瘤大小與大小的比例。④術前鉬鈀片排除多中心病灶及多處細小鈣化點等保乳術的治療原則[4]。⑤保證完成保乳治療計劃,術后放、化療免疫治療等。⑥患者有保乳要求。術中注意:應垂直切除乳腺組織,充分保留乳腺組織和皮瓣的游離,游離范圍與皮瓣基本一致;切口與乳暈平行,切緣保證陰性,按Berg腋窩淋巴分級標準清掃Ⅰ、Ⅱ期水平全部淋巴結[7-8]。本研究選擇56例乳腺癌患者,對照組用改良根治術治療,治療組單用保乳手術治療,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且兩組美容效果比較,治療組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與改良根治術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且美容效果好的優點,值得推廣和應用,臨床醫生應根據乳腺癌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56-161.
[2]韓猛,宋燕.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療與乳腺癌根治術近期及遠期療效比較[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2(3):504-505.
[3]郭黎.保乳手術治療早期乳腺癌60例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0,21(1):51-52.
[4]付林.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療與改良根治術臨床療效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6):579-580.
[5]宋立.62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 17(23):186-187.
[6]Whelan T, Harris J. Use of conv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 as part of breast conserving treatment [J]. Clinic Oncol,2005,23(1):1718-1725.
[7]魏光宇,陳貴平.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23):3849-3850.
[8]趙紫彪.改良根治術應用于乳腺癌中治療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0, 16(20):92-93.
[關鍵詞] 幼兒 早期教育 嬰幼兒教師
人的心理發展、智慧發展、性格發展是人類研究自身發展的科學方向。早期教育是促進人腦發展的教育。幼兒早期教育是指從幼兒剛出生至三歲之間的幼兒教育,這是一個極易被家長忽視和錯誤把握的幼教年齡段,覺得他什么都不懂,逗逗玩玩,認為年齡越大學習越好,這個觀點完全錯了。專家通過三十年的研究發現,嬰幼兒是學習的能手,是全人類最善于學習的能手。嬰幼兒學會直立行走;學會手腳分工;學會勞動;認識萬事萬物;發展語言;學會社會行為;學會人生95%的常識。所以,要重新認識嬰幼兒。
要讓一個腦細胞發達起來需要有豐富的信息:語言、音樂、色彩、親情、萬事萬物。幼兒智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不斷地通過外界的刺激來激發其腦力活動而達到啟智的效果。而幼兒早期教育的重點應集中在兩個方面:肢體及感官的訓練;認知能力的培養。這是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認識世界的基礎能力的培養。
我從事幼師美術教育工作已有幾年,給他們上美術課時,我常會想我應該教他們什么?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繪畫技能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從事幼兒啟蒙教育又該教什么?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都在競相探求形象思維。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實驗一種均衡地運用在整個大腦的教學方法,他們認為繪畫活動能起著協調大腦的平衡作用,形象思維的增強,能促進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增強,特別是幼兒通過早期繪畫訓練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幼兒在沒有學會使用文字以前,所表達的情感方式往往是圖畫,他們通過簡單的線條、圖形作為一種傳達思想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涂鴉期”。這些圖形往往是一種自發的、充滿想象力的形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字的使用而逐漸消失。如果這種想象力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將對幼兒的成長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簡筆畫是通過繪畫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幼兒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并獲得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直觀而形象、鮮明而生動的簡單繪畫形式。能使幼兒從小養成愛科學、愛藝術、愛學習的好習慣;能夠幫助幼兒用靈巧的小手寫寫面畫,開發大腦,啟迪智慧,掀開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們都知道,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發掘想象力實際就是發掘創造力。簡筆畫可以輔助兒童涂鴉期發展,使自由的方式轉變為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使涂鴉繪畫得到深化和發展。
【關鍵詞】嬰幼兒教育;營銷思路;幼教讀物
一、我國嬰幼兒普及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的普及,人們對于0到4歲嬰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眾多嬰幼兒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大多數準爸爸、準媽媽們已經意識到孩子在嬰幼兒期吸收知識的能力是今后任何人生階段都無法企及的,這一階段形成的思維習慣對于孩子今后身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對于0到4歲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雖然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和重視,但其教育思路和方式,恐怕除了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幼兒園老師)以外,大多數家長知之甚少,甚至可能會生搬硬套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比如規定兩三歲的寶寶每天要認識多少字,每周要讀幾本書,還要上各種早教興趣班等等,這對嬰幼兒非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扼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當得知家中又要增加一名新成員以后,準爸爸準媽媽便開始為這個新成員作出一系列“智力投資策劃”,這個時候,他們更多想到的是如何進行胎教,如何增加營養,如何讓肚子里的寶寶順利的生產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準媽媽們放棄了電視,放棄了電腦,而且由于懷孕帶來的身體反應,令她們常常感到疲倦,無法集中精神閱讀書籍報紙,準爸爸忙于工作和照料妻子,也沒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因此,他們幾乎沒有時間、精力和渠道去學習了解0到3歲嬰幼兒的教育知識。而一旦寶寶出生,一家人又要忙于照料新生兒,隨時處理新生兒的突發狀況,更是沒有時間,而且,他們也不像3歲以后的寶寶家長們,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的介紹獲得相關早教知識。當然,也不乏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家長們提前為這段時期的寶寶教育做了準備,但是大多數家長,尤其是疲于繁忙工作的家長,這段時期對于孩子的教育多少會有些盲目和片面。而等寶寶長大到3歲以后,進入了幼兒園學習,家中的生活秩序稍稍回復正軌,一方面,媽媽們終于有時間上網,參與各種育兒論壇,在與各位媽媽們交流的過程中,除了了解到正確的育兒方法以外,還接觸到了優秀的育兒期刊和書籍,她們便會購買訂閱;另一方面,從小班開始,幼兒園便會有各種作業要求孩子在家長的輔導下完成,這便促發家長們參與到親子互動中來,從客觀上促使他們購買訂閱有關的書籍期刊,從中學習該如何進行親子互動,這時候,他們購買訂閱的書籍期刊基本上都是適合5、6歲孩子的,即便他們的孩子只有3、4歲,但是他們往往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超前教育,所以也會選擇適合5、6歲孩子的讀本。所以,0到4歲幼兒教育書籍期刊的受眾面要遠小于4到7歲幼兒教育書籍期刊。
二、嬰幼兒教育期刊的市場營銷思路
由于眾多家長對子女成長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在“不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影響下,嬰幼兒教育讀物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大。同時,嬰幼兒早期教育刊物的市場培育是否科學有效,將對我國嬰幼兒教育能否正常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怎樣讓眾多家長、準爸爸準媽媽們更加容易了解這些優秀的書籍和期刊、有關嬰幼兒早期教育讀物的市場營銷思路應該也必需引起我們業內各方人士的關注和探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和渠道拓展市場:
一是要找準定位,早教期刊的受眾是寶寶和家長,但決定購買權是在家長手中,因此,我們的營銷目標應該定位于家長。80后的家長們的確是一個喜愛時尚、追求趣味的族群,但是,他們更是一群思維活躍、善于吸取新鮮理念的族群。可能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門外漢,但是他們也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專業的早教知識對于寶寶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要迎合他們追求時尚趣味的心理,在制作早教書籍期刊時意味追求有趣、新奇、豐富,而忽略了孩子是否能接受,孩子是否喜歡,那么這樣的產品即便最初吸引了家長的眼球,但是從長遠來看,未必能得到廣大家長的青睞,畢竟,孩子的需求才是我們編輯書籍期刊的初衷,也是我們制作的書籍期刊的生命力,很多家長覺得有趣的內容未必孩子就感興趣,也未必就適合這個年齡的孩子接受,一味追求內容的有趣和豐富也可能會分散孩子獲取信息時候的注意力,無法培養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我們只有將孩子的訴求和我們編輯制作的理念耐心向家長推廣,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而寶寶對我們產品的反映就是我們最好的廣告。
二是要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制作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廣告宣傳畫折(冊),內容以科學、簡單、實用為原則,引導受眾者正確理解和掌握嬰幼兒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通過各類媒體大力推薦優秀的嬰幼兒早期教育刊物(如《東方寶寶》),觸發眾多家長的消費意愿,積極有效地培育嬰幼兒教育產品市場。
三是精心培育和拓展營銷渠道。制定周密的營銷活動計劃,搞好各類營銷活動。首先將嬰幼兒早期教育閱讀資料傳發給婦幼保健醫院和其他醫院的婦產科相關醫護人員,請這些專業人士協作配合做好市場營銷宣傳工作。其次,在醫院的婦產科候診區報刊架上擺放有關嬰幼兒教育閱讀宣傳資料和樣書樣刊,直接讓去醫院作婦幼定期檢查的準媽媽們了解這些書籍和期刊的作用,激發她們的購買意愿。其三,可以和社區街道辦事處、婦聯等社團組織合作,了解掌握第一手市場信息,并請他們向即將有孩子的家庭分發免費的資料和樣書樣刊。同時,還可以與街道辦事處和婦聯等社團組織聯合舉辦活動,請專家現場為準爸爸準媽媽們講解相關知識,介紹相關優秀的嬰幼兒早期教育書籍期刊。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他們最希望獲取的消費需求信息,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將之融入下面的編輯制作過程中,不斷提升嬰幼兒早期教育書籍刊物內容的水平和制作質量。最后,可以借助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形式,讓其參與一定形式的市場營銷宣傳活動,一方面可以充實市場營銷人員,另一方面大學生們也是一支不可估量的潛在客戶,在這類客戶群體中有著更廣泛的市場商機。
總之,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市場發展走勢,通過創新營銷理念和方法,我國的嬰幼兒早期普及教育事業和與之相應的消費市場一定會蓬勃健康地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早期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歲間對小兒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階段智能發育的關鍵期(也稱敏感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充分開發其潛能,促進兒童全面綜合發育。現在早期教育已經延伸到胎教。早期教育和養育、保育不一樣,是給嬰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和必要的豐富的感覺刺激條件,使嬰幼兒的感覺器官和正在快速發展的大腦神經得到滿足。
早期教育的最佳時間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晚了兩天。”人的潛能是獲得內在能力所依賴的條件,因此越是接近0歲,這種潛能就越發充足,當然,內在能力也就越高,但是隨著年歲漸長,這種能力就會迅速地消失。因此,對幼兒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極為迫切,而施行早期教育的時間越早、越及時,孩子異乎尋常的能力就越能挖掘出來,這種能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成年人想象的。
日本的鈴木鎮一在《莫扎特教育風暴》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搖籃里的琴聲。
在鈴木鎮一的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有兩個學生,一個名叫信美,一個名叫奇太,他們同為3歲那年到學校來學習小提琴。這兩個孩子一樣大而且同時入學,但一段時間后,他們的學習成績相差很大: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顯高了一大截。對于這個問題,鈴木鎮一深感困惑。兩個孩子都學了4個月琴,信美可以拉《閃閃星星變奏曲》,這樣的進度對3歲的幼兒來說,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奇太僅僅4個月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還有難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這樣的成績和速度對一個僅僅3歲的孩子來說,的確讓人非常驚訝,更不用說奇太的琴聲優美動聽,音符準確而且富于激情了。后來,鈴木鎮一經過探尋,得知奇太有個姐姐名叫加代,加代3歲開始學小提琴,那時奇太剛剛誕生。鈴木鎮一終于搞清楚造成兩個孩子差距的原因:信美3歲之前從沒有聽過小提琴曲;而奇太躺在搖籃里,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在聽姐姐拉琴了。這三年他每天幾乎都能聽到姐姐拉琴,所以無意之中培養了內在能力。這就是對孩子能力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家庭環境。并且,年齡越小,這種吸收能力越強。
所以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開展得越早越好,在寶寶人生的最初階段,人類的大腦就如同一張白紙,我們為它描摹什么,它就會留下什么,無論時間是多么久遠,都不會完全被抹去。
早期教育的方法
有的家長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孩子那么小,不希望他有太大壓力,不想讓他過早地學習太多東西。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孩子們天生就好學。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樂趣。哲學家愛爾維修說:“即使是資質一般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所以,如果方法得當,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會感到學習是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情。此外,在游戲中教育孩子,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引導孩子有目的地玩,不論孩子們的表情是開懷大笑還是眉頭緊皺,玩耍的孩子都是全神貫注的。他們興致勃勃地做出一步步努力。他們洋溢出來的快樂證明,對于孩子,游戲是正經事。游戲對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是為了簡單的樂趣,實際上游戲給孩子情感、生理和智力發展帶來很多益處。通過游戲孩子可以學習很多技能,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通過游戲還可以看出孩子的天資、情感和喜好,可以讓孩子享受到無窮的快樂。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歲女孩晴晴的媽媽,每天都會給晴晴讀一些童話書。但在生活中她感覺孩子聽得多、說得少。她不知道女兒到底聽懂了多少?在給孩子讀故事的同時,應該如何指導,才能讓孩子消化、吸收閱讀的內容,并能夠將學到的變成自己的語言呢?她周圍的同事有的會給孩子讀《簡愛》之類的世界名著,這些著作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能理解嗎?但是,童話一般篇幅都很短,內容簡單,她又擔心孩子聽了沒有多少教育意義。因為這些,晴晴媽心里好矛盾。
家長不要“自作多情”
所謂“好矛盾”的心情,其實真的有點“自作多情”。
道理明擺著:玩兒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可是我們不少家長不顧孩子的心理特點,老早老早就開始了所謂的“早期教育”,整天讓孩子讀書、識字、計算。其結果呢,往往是各種各樣的矛盾、煩惱接踵而來。您說,這不是“自作多情”嗎?
如果把早一點兒讓孩子讀書、認字等同于早期教育,這是對早期教育極其片面的誤解。如今有些幼教機構也存在這樣的誤區,把機構辦得像小學,讓孩子讀書、寫字、做算術……幼兒的生活就是玩兒,幼兒的早期教育都應在玩兒中進行。讀點書,識點字,學點數學,當然可以,但是在孩子看來,都應該是快樂的游戲。晴晴媽如果能夠理解這些。就不會再有上述“好矛盾”的心理了。
“聽讀”讓寶寶“能說會道”
不妨把給孩子讀童話書的做法叫做“聽讀”。如果孩子學有余力,如果家長具備條件,指導幼兒聽讀,這種做法是可取的。
美國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就提倡這種方法。他認為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從小開始,要依靠父母來“誘發”。父母應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恒。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會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漸漸產生。他認為孩子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擴大孩子的詞匯量,并能激發想象,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鐘的聽讀中,孩子會逐漸領悟語句的結構和詞匯的神韻。產生想讀書的愿望,并初步具備廣泛閱讀的基礎。至于孩子的語言發展,如果家長能結合讀物、結合生活,多和孩子交流,孩子自然就“能說會道”了。
“聽讀”的真正目的
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指導孩子聽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從中學多少知識,而是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就是說,早期的幼兒閱讀指導,關鍵是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讓孩子喜歡書,把書當成自己的好伙伴,進而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讓孩子倒了胃口,沒有了閱讀興趣,見到書就頭疼,那到時候家長可就不是“好矛盾”的問題了,而是“好痛苦”了。相信從以培養興趣為目的出發來給寶寶“聽讀”,媽媽和寶寶都會很高興,媽媽心里的好多矛盾也就都化解了。既然是為了培養興趣,那也就不要過分強調教育意義了,《簡愛》之類的名著也就不如童話書更對寶寶胃口了。
感知語言:多于嬰兒說話,給嬰兒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促進嬰兒語言的發育。
發音:可重復啊、噢、嗚等單音教嬰兒發音。
認知
視覺刺激:距離小兒眼睛20~30厘米處,用顏色鮮艷或伴有響聲的玩具吸引寶寶集中注視后,再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訓練嬰兒追蹤。
轉頭找聲音:再嬰兒的不同方向用說話聲、玩具響聲或者音樂聲等,訓練嬰兒轉頭尋找。
觸覺刺激:給寶寶容易抓握的玩具玩,促使手的張開和進行觸摸刺激。
運動
頭豎直:每天適當豎起抱嬰兒數次,練習頭豎立,也可將嬰兒背部貼住母親胸部抱,使得他(她)更主動的練習抬頭。
俯臥抬頭:在奶前1小時,覺醒狀態下練習俯臥抬頭,用玩具在前逗引,每天數次,每次30秒,逐漸延長時間。
撫觸及嬰兒操:每天做嬰兒撫觸1~2次或做嬰兒操,練習上肢,下肢,抬頭的動作。
生活與交往
生活規律:逐漸養成按時吃,喝,按時睡眠的習慣,訓練醒來把尿。
交往:多用親切的聲調與嬰兒說話,用慈愛的目光注視他(她),多給嬰兒關懷與鼓勵。
關鍵詞:幼兒;音樂;早期教育;智力發展
童心就像一張白紙,又似羽翼未豐的小鳥,需要人小心翼翼的描繪和哺育!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曾經提出過兒童的可能能力的遞減法則,他說:生來具備一百度可能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為具備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五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歲時教育就會剩下四十度。這就說明早期教育對開發孩子潛能的重要性!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登納曾經說過:“在個體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賦當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兒童對聲音的反應在胎兒期就開始了。準媽媽們都知道在懷孕期間,多聽音樂會讓自己心情愉快,放松了心情,那么在準媽媽妊娠的第三個月,多數胎兒對外界的聲音刺激就有所感覺,他們用動作及改變內部呼吸的方法對聲音刺激作出反應,如:時而媽媽覺得呼吸加速,時而媽媽又覺得犯困,時而覺得寶寶好像在踢媽媽的肚子,時而又覺得非常平靜,從而可以看出,如果媽媽聽著不同的音樂,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也有著不同的反應。因此,音樂能力不會憑空產生,只能在環境刺激與教育的作用下逐漸發展起來。
研究發現,0~6歲是他們的智力發育的重要階段。我們可以將0~4個月的寶寶說是音樂早期教育的第一發展階段,4-18個月時為音樂早期教育的第二發展階段。當寶寶進入一歲半時,也就進入到語言的學唱期,2-3歲的孩子能試著去模仿音樂的旋律和伴隨音樂舞蹈,尤其是節奏鮮明的音樂他們更有興趣。這時便可以讓孩子玩弄一些打擊樂器,通過這些節奏樂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動作與有節奏的音響之間的“因果性關系”。而所謂“因果性關系”,正是人類認知能力特別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礎。通過早期音樂教育使兒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性關系”,對于兒童的智力開發具有奠定基礎的重要作用。
大多數兒童在進入4-6歲之后,已經可以同游有律樂器的演奏,把一個一個的樂音組織成一首一首的優美樂曲,在這個演奏的過程中,兒童已經直接地把握了“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種進步將對孩子一生的智力發展產生重要影響。10―12歲是腦音樂功能建立期。音樂的早期教育家鈴木先生說過“如果讓一個兒童從降生之日起就聽美好的音樂并自己學著演奏,就可以培養他的敏感,遵守紀律和忍耐性格,使他獲得一顆美好的心”。他還強調音樂潛移默化的作用及早期教育的特殊意義。“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培養到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感高度,從人格到各方面,整個人都融入到音樂之中,兒童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起很高的人格。除了音樂之外,再也沒有能夠從出生時就開始進行教育的領域了。”由此可見,幼兒0―4歲的早期音樂教育是多么重要,所以作為教師和家長,要非常重視孩子這一時期的教育,人在幼兒時期生理技能最敏銳,所以教育開始越早,人的潛能就越能得到充分挖掘。“音樂天才”,向來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像莫扎特、肖邦……還有因模仿MJ而紅遍美國的中國兒童小寶,四歲便能即興變化舞姿,擁有驚人的舞蹈天賦,怎能不說這些人就是為音樂而生的呢?實際上,所謂“音樂神童”,除了具有天生的音樂素養外,另一重要因素來源于他們在媽媽肚里就開始接觸音樂。這種天才,是兒童“特殊先天秉賦”與“早期音樂教育”反饋互動的產物。可見,幼兒音樂的早期教育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
拋開這些音樂奇才不談,就談談我們身邊的幼兒音樂教育。現在的很多幼兒園實施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這也是我最推崇的一種幼兒音樂教學法,它更加注重節奏上的訓練。“萬物之初先有節奏”。許多年來,音樂家都從不同的角度來強調節奏的重要性,并把節奏擺在音樂要素之首,即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所以節奏的培養和訓練是幼兒學習音樂的長期任務之一。節奏訓練可以包括唱歌拍手、聽音記拍、模擬、邊走邊說、演奏節奏樂器等環節來實現,通過節奏的訓練和樂器演奏等一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幼兒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利用身體的各種器官來形成良好的身體協調性,并培養了他們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提高音樂節奏的能力,陶冶性格和情操。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在表現人的感情變化、心理活動、思維走向等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同樣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倡導的就是歌唱的訓練。它便于幼兒節奏、節拍、強弱對比等多方面的掌握,形成耳聽、腦想、嘴唱、手動多方位配合的學習方法。當幼兒欣賞音樂、演唱歌曲、參加音樂活動時,對幼兒的心理可以產生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刺激,使得幼兒的情感激發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強烈。而這種情感的沖動,正是對幼兒智力的啟迪和促進,能夠激發出他們巨大的創新思維潛能。
音樂更是一門聽覺藝術。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會對節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這就使幼兒在聽覺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單單是要靠聽,幼兒在學習歌曲和律動練習時必須在記住歌詞和動作的前提下才能夠進行,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記憶力的發展。幼兒通過感知,將自己所聽到的音樂傳入大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不同凡響的情感體驗,增添幼兒的興奮情緒和積極動力。幼兒經常接觸音樂,受到音樂的熏陶,可以使幼兒心情愉悅,內心平靜。可見音樂對于幼兒情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使他們對事物美的認識更進一層。對于現在任何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都只能成為空談。而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正可以為他們培養良好的情感基礎。音樂在實現思想教育作用的時候,并不是靠強制的方式,而是以鮮明生動的音樂本身,潛移默化地產生作用。
每對父母都有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音樂教育上有強迫性,從而使孩子厭煩對音樂的學習。孩子是自由的、可愛的,我們絕不是把每個孩子都有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并為他們今后的成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幼兒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也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教育過程。我們進行早期音樂教育正是借助了音樂藝術的魅力,用健康、優美、積極向上的情感去陶冶幼兒的心靈,促進他們的發展。興趣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在玩樂中了解音樂,感受音樂,讓音樂盡可能的去開發幼兒的創造力、挖掘心靈的潛能吧!
參考文獻:
[1]尹愛青、曹理、繆力.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誤
智力開發越早越好,
學的東西越多越好
穎穎3歲了,穎穎媽覺得寶寶年齡越小悟性越高,多學點東西有好處,于是給她報了英語口語班和鋼琴班,但是穎穎不領情,每次上課前都要大吵大鬧一番。最后總是媽媽費盡心思哄她半天才去。為此媽媽很無奈:這還不是為了女兒的將來著想嗎,怎么這么不理解呢?
很多父母都有穎穎媽這樣的想法,認為寶寶年紀小,學東西快,就該讓他多學點。
當然,研究表明智力開發要趁早,如果3歲以前腦力活動的基本功能不能得到應有的發育,后期的教育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錯過了就無法彌補。但這不能得出后期教育是無效的這個結論。
早期教育關鍵是適時適度,并非越早越好,也并非學得越多越好。什么時候學?學什么?關鍵要看寶寶的發展水平和興趣。急于求成只能讓屬于寶寶的童年受到壓抑,天性被扼殺。這種不顧寶寶自然成長的追趕式教育,得益是暫時的,受害是永遠的。寶寶的成熟、成長有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你要尊重這個事實,耐心等待這個過程的到來。如果無視這個過程,則是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2誤
知識越多成績越好
寶寶就越聰明
朋朋非常聰明,在幼兒園,他是老師們公認的“智多星”。相對于同齡的小朋友,朋朋常常表現出不同一般的“老成”,不太像他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小小年紀好像什么都會,又好像什么都不喜歡。還有一點就是朋朋特別以自我為中心,對人冷淡,不容易與人相處。
很多媽媽認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智力開發,這樣以后寶寶才能考高分,進名校。于是,只關注寶寶“可見的智力開發”,如識字、計算、語言表達等,而人際關系能力、接觸自然的能力和內省的能力等往往受忽視。朋朋就是一個典型個案。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寶寶的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寶寶1歲就開始學識字,3歲開始學外語,3~6歲的寶寶百分之九十參加各種培訓班。
其實,教育是能力的培養,不是成績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內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思維的方式、動手的能力等等,這些都不是用成績來衡量的。
3誤
寶寶瞎玩多了沒意義